395
赛萨尔·弗兰克

    赛萨尔·弗兰克

  • 法国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射手座
  • 人气:0°
  • 介绍:

    Frank S. Nugent was an American screenwriter known for his collaborations with director 约翰·福特. For a writer with only 21 feature films credited to his name, his influence is surprisingly ubiquitous and far-reaching. During his lifetime Nugent won two WGA Awards for Best Written Comedy for 蓬门今始为君开 (1952) and 罗伯茨先生 (1955) respectively. He also wrote two films in Ford's famous "Cavalry Trilogy" and his script for 搜索者 (1956) has been named … 更多>>

详细资料

  • Frank S. Nugent was an American screenwriter known for his collaborations with director 约翰·福特. For a writer with only 21 feature films credited to his name, his influence is surprisingly ubiquitous and far-reaching. During his lifetime Nugent won two WGA Awards for Best Written Comedy for 蓬门今始为君开 (1952) and 罗伯茨先生 (1955) respectively. He also wrote two films in Ford's famous "Cavalry Trilogy" and his script for 搜索者 (1956) has been named … 更多>>

主要作品

(1)清唱剧:《鲁斯》(1846),《巴别塔》(1865),《赎罪》(1872),《八福》(1880),《吕贝卡》(1881)。

(2)教堂音乐:三部弥撒曲,经文歌,奉献经,诗篇歌一百五十首。

(3)歌剧:《于尔达》(蒙特卡洛,1894),《吉赛尔》(蒙特卡洛,1896)。

(4)管弦乐曲:《d小调交响曲》,钢琴与乐队《交响变奏曲》,交响诗《风神》、《可憎的猎人》、《恶魔》(钢琴与乐队),《赛奇》(合唱与乐队)。

(5)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三重奏四首,小提琴奏鸣曲。

(6)钢琴曲:《前奏曲、众赞歌与格》、《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

(7)管风琴曲:众赞歌三首及零星小曲。

《前奏曲、赋格与变奏》Prélude,FugueetVariationOp。18

是一首灵感、技巧、内容等都非常出色的杰作。前奏曲用b小调,如歌的小行板,9/8拍。这是一首美丽的无词歌,舒畅悠闲的旋律、优美的和声,虽然显得平静,但却有富于变化的律动,形式上采用三部曲式。A段的调性较保守,始终是b小调。B段较浮动,从b小调开始,但不久便经过D大调转向升f小调。赋格附有9小节的序奏,以壮丽的音响暗示赋格的主题。赋格曲采用从容的快板,3/4拍,主题很长,可以将它解释为由前奏曲主题开始所延伸而来,这一首优美无比的四声部赋格曲,几乎保持在b小调上,只是偶尔转为升f小调,没有一般赋格中不可缺少的关系大调、下属调、上六度等主题呈示。变奏曲是前奏曲的再现,也是前奏曲的对位法的变奏。变奏技巧虽然单纯,但却非常优美。其中B段的主题与在前奏曲时不同,这里是始终严守主调并不转调。全曲以B大调作为最后的结束。

人物生平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塞萨尔·弗朗克(又译“弗兰克”)在1822年12月10日生于比利时的列日城(Liege)。十一岁时,弗朗克已在比利时进行旅行演奏,十三岁获得学院里的钢琴演奏一等奖。1835年,弗朗克随家庭迁居巴黎,又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弗朗克十五岁时已经写出一部钢琴协奏曲,翌年又写出三首三重奏。这时弗朗克已经明显倾向于专搞创作。弗朗克除了个人教课和在1872年后兼任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外,他的主要工作在教学,以弹奏管风琴为专业。

1866年4月间,李斯特听过他的一次演奏,离开教堂时曾喃喃自语地说,简直是巴赫再世。弗朗克是一位人道主义艺术家,他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为复兴法国民族音乐作出很大的贡献。弗朗克的音乐创作也深具特点。如果说,比捷的音主要以其明亮、光辉和充满生机等特点典型地反映了法国的精神的一面的话,那么,弗朗克体现的则是另外的一面:他的音乐格调崇高,感人肺腑,既有宗教的虔敬,也有浪漫主义式变幻不定的激情。

弗朗克的创作经历着不均等的两个时期,以七十年代中期为分界线;他的优秀作品几乎都在后期的十五年间写出。这些作品构思严谨、深刻而宽广,涉及到音乐艺术的多种体裁,包括交响音乐、室内音乐、管风琴与钢琴曲、清唱剧与歌剧等;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器乐方面,几乎器乐曲的每一种体裁都留有他的闻名杰作:《d小调交响曲》(1886-1888年)、《D大调弦乐四重奏》(1889年)、《f小调钢琴五重奏》(1878-1879年)、《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86年)、《交响变奏曲》(1885年)、《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884年)、《三首管风琴圣咏》(1890年)等。

弗朗克为人正直、坦率,他只是在演奏管风琴和私人教课的空暇,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孜孜于写作,他对别人毫无所求。正如德彪西对他的描述那样:"发现一个美丽的和声就足以使他开心一整天,……这一个时运不济和不被赏识的人,怀有一颗孩提的心,他的心地如此之善良,致使任何矛盾处境或者其他恶劣条件,都不会使他感到痛苦。"

1879年间,他把自己费十年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清唱剧介绍给巴黎的音乐界,结果只有两个人到场;1890年4月,他的弦乐四重奏在民族音乐协会组织的音乐会上首演受到很大的欢迎,这是他唯一的一次成功的体验,但这时,他已经六十八岁,接近走到生活的尽头。五月间,当这部作品再度上演时,他在前往一个学生家里上课的途中因车祸受伤,几个月后在1890年11月8日终于在巴黎辞世。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