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9
马克斯·奥菲尔斯

    马克斯·奥菲尔斯

  • 德国
  • 别名:马克西米利安·奥本海默
  • 外文名:
  • 身高:168cm
  • 星座:金牛座
  • 人气:0°
  • 介绍:马克思·欧弗斯(Max Ophüls,1902年5 月6日-1957年3 月25日),德国电影导演,被广泛的认为是德国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

详细资料

  • 马克思·欧弗斯(Max Ophüls,1902年5 月6日-1957年3 月25日),德国电影导演,被广泛的认为是德国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

人物经历

1919年,在曾在斯图加特国家剧院担任过导演的老师弗立茨·霍尔的支持与推荐下开始担任舞台剧演员,于1921—1923年间在德国亚琛剧院工作,并随剧团做巡回演出,足迹遍及斯图加特、法兰克福、柏林、维也纳等地 。

1924年,在德国多特蒙德城市剧院开始了作为舞台剧导演的生涯,期间累计导演了两百多场戏剧。1925年,受到维也纳布格剧院的雇佣而赴维也纳担任话剧导演,但维也纳布格剧院很快失去了对他的兴趣,并停止对他的支持,奥菲尔斯随后开始导演一些中级的戏剧 。

1926年,结束了与维也纳布格剧院的合约,回到了德国 。1930年,被一个导演政治剧的剧团邀请去柏林导演戏剧,因为妻子的缘故而想留在柏林,因而接下了阿纳托尔·里特瓦克导演的影片《爱情别再来》的助理导演的工作,担任对白指导 。

1931年,在德国执导了个人第一部短片《我们喜欢鱼肝油》,该片根据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儿童故事改编,讲述小孩和父母对调角色后所发生的尴尬闹剧的童话故事;同年,在德国执导个人第一部长片《摄影棚之恋》。

1932年,在德国执导剧情电影《换得的新娘》,该片改编自捷克作曲家贝德里赫·斯美塔那谱曲,萨比纳写作剧本的捷克三幕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

1933年,在德国执导剧情电影《情变》,该片改编自阿图尔·施尼茨勒的戏剧《调情》;同年,在德国导剧情电影《大笑的继承人》,此后纳粹上台,奥菲尔斯带着妻子和儿子移居法国。到达法国以后,奥菲尔斯出现财产危机,因此同意把《情变》做一个法语混音版,花了12天时间拍摄了一些特写,为影片重新配上法语,绝大部分都和《情变》一样,法语混音版名为《爱情故事》,但在法国并未取得很好反响 。

1934年,在法国执导剧情电影《有人偷走一个男人》;同年,受到安吉洛·里左利的邀请前往意大利执导剧情电影《众人之妻》,该片改编自在安吉洛·里左利报纸上连载的小说 ,入围第2届威尼斯电影节墨索里尼杯-最佳意大利电影奖。1935年,在法国执导剧情电影《圣婴》,该片由法国作家柯莱特编剧,改编自柯莱特的小说《音乐厅内幕》,对后台世界进行了初步描绘 。

1937年,在法国执导剧情电影《吉原》,该片讲述了日本歌姬和俄国中尉的爱情故事,由日本演员田中路子主演。1938年,加入法国国籍;同年,在法国执导剧情电影《维特》,该片改编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1939年,在法国执导剧情电影《没有明天》;同年,被动员加入法军在阿尔及利亚的步兵队伍,以军人身份拍摄了剧情电影《从梅耶林到萨拉热窝》,这是他在离开法国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 。

1940年,“二战”爆发后,奥菲尔斯带着妻子和儿子前往中立国瑞士,并在日内瓦拍摄了根据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同名戏剧改编的剧情电影《太太学堂》,但由于资金与信心的缺乏,未能完成。在电影《太太学堂》拍摄结束三四天以后,奥菲尔斯带着妻子和儿子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在美国纽约呆了一段时间。此后为了节约火车票钱,用所剩的资金买了一辆二手车前往好莱坞 。

1941年,奥菲尔斯开始在好莱坞失业,直至1945年。1946年,与普莱斯顿·斯特奇斯合作改编剧情电影《复仇》,原著为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高龙巴》,但最后由于制片人不喜欢奥菲尔斯的风格而告终 。

1947年,在罗伯特·西奥德梅克的帮助下,留在了环球电影公司工作,并由此获得执导剧情电影《流亡皇帝》的机会,该片由小道格拉斯·范朋克制片和主演,并和奥菲尔斯一起编剧,讲述了公元7世纪英王查理二世流亡荷兰,并和当地的女公爵产生爱情的故事 。

1948年,执导由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随后选择离开环球公司 [5-6] 。1949年,在MGM公司拍摄剧情电影《被捕》;同年,在哥伦比亚公司拍摄了剧情电影《鲁莽时刻》 。

1950年,“二战”结束之后,奥菲尔斯立即回到了法国,战后的法国时期被称为奥菲尔斯的“四联剧”时期;同年,拍摄由安东·沃尔布鲁克、西蒙·西涅莱合作主演的爱情电影《轮舞》,该片改编自施尼茨勒的一个同名舞台剧,描写了19世纪维也纳妓女、士兵、艺术家、贵族等不同阶层的十个人物对待性生活的态度,揭露了资产阶级生活的腐朽、荒淫与虚伪,入围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本奖 。

1952年,拍摄剧情电影《欢愉》,该片取材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三个短篇小说:《面具》《泰利埃妓院》以及《模特》,使用了三个小短片的形式串起来 。1953年,拍摄剧情电影《伯爵夫人的耳环》,该片改编自路易丝·德·维尔莫兰的小说[8-9] 。

1955年,拍摄剧情电影《劳拉·蒙特斯》,而这也是其最后的一部影片,改编自塞西尔·圣-洛朗根据真人真事写作的小说《劳拉·蒙特斯奇特的一生》,把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红极一时的贵族宠妓的一生以不按时间顺序的闪回穿插在三段式的马戏表演中  。

1957年,奥菲尔斯回到德国汉堡,又导演了一批话剧;1月6日,由其翻译并改编执导的话剧《费加罗的婚礼》在德国汉堡肖斯比尔剧院首演,演员总共谢幕了43次,但是奥菲尔斯只能躺在病床上 。

1966年,获得第1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光荣提及奖。

个人生活

家庭

马克斯·奥菲尔斯的父亲是犹太手工纺织工厂厂主,并拥有许多商店。1926年,在维也纳布格剧院认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一个德国演员,名叫希尔德·沃,并在当年结婚 。马克斯·奥菲尔斯的儿子马塞尔是纪录片导演。

逝世

1957年3月26日清晨,马克斯·奥菲尔斯在德国汉堡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去世,他的骨灰于当年4月初被运到巴黎,安葬在拉雪兹公墓。在他死后,弗朗索瓦·特吕弗专门撰文纪念他 。

人物评价

马克斯·奥菲尔斯的戏剧根基在其一生整体作品序列中表露无遗,体现在他所使用的跟踪长镜头里,也在开机之前其他剧组成员都不在的情况下与演员长时间单独排练的做法里。奥菲尔斯非常厌恶电影中的剪切,那些长镜头几乎成了他的个人标志:他是根据运动着的场面调度来思考的 (《当代电影》吴潇枫评)。

马克斯·奥菲尔斯的创作历程,不仅是跨文化和跨国界的,也是跨越时代进程的,他辗转各国的时期亦是电影史从无声到有声、从德国表现主义到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从黑白到彩色宽银幕的变革时期。自我与国土间的断裂、时代和地域的变迁,截断了奥菲尔斯艺术创作上的根基,却也给予了他来自不同国度文化与制度的养分。其电影创作集中在20世纪30—50年代间,却因为其独特的个人气质呈现出一种有异于经典时期的内核。他那植根于欧洲艺术电影的美学风格始终在不同的文化体制中抗争着、颠覆着、也顺应着在地的语境,即便是借用了商业化或好莱坞。而且,以电影语言为表征的美学风格是马克斯·奥菲尔斯作品最视觉化和直观化的特点,他大量使用摄影机的精巧运动来解放电影的叙述方式,虽然借用了情节剧式的故事构架或改编自经典戏剧,但执著于表现女性与爱情主题的作品内核却悬置在经典之上,体现了一种主题的自反 (《当代电影》闵思嘉评)。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