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
张鸿飞

    张鸿飞

  • 中国
  • 别名:
  • 外文名:
  • 身高:0cm
  • 星座:
  • 人气:0°
  • 介绍:

详细资料


人物简介

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全国美展。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首届“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全国共五名)、中国扇面艺术展金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正义、和平”,国际美展金奖、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三等奖、“黄宾虹艺术奖”等国家级奖,获吉林省文艺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四次,获省级美展一等奖七次,作品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收藏。

出版有《鸿飞工笔》、《张鸿飞现代工笔画选》、《艺术——生活》等著作。 

作品欣赏

艺术年表

1974—1977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从师于许勇,王义胜教授;

1974年《草原新医》入选全国美展,参加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赴法国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0年《巡路途中》(合作)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

1982年《福临门》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 

1984年《福临门》获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三等奖;《暖》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

1985年被吉林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1987年《拉林河的传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8年《淘蛋》获中国美协主办“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三等奖;《小日子》获东北三省“关东画展”优秀奖;

1989年《天骄图》(合作)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吉林省美展”一等奖和吉林省政府颁发的“长白山文艺奖”;

1991年《白山黑水》获“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和“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长白山文艺奖”和“吉林省美展”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2年为吉林省博物馆创作《狩猎图》;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受新加坡南洋艺术学校邀请,出访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展览;

1994年《春雪》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吉林省展区一等奖;受聘第八届全国美展评委;为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创作壁画《长白风情》;《文姬归汉图》为北京京丰宾馆收藏;

1996年《草原牧歌》获“96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优秀奖;

1997年《出塞图》入选“97中国画坛百杰展览”,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为“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王昭君》获“中华扇面艺术展览”金奖;

1998年被吉林省文联讦为“德艺双馨”优秀专家;

1999年《云飘塞北》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应邀分别在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汕头画院举办个展;

2001年《竞骥图》入选“百年中国画展”; 

2004年《彝乡秋月》获黄宾虹学术奖;

2006年4月,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访日本,北海道,札幌等地,并在东京举办美术作品展览;

2007年《渔舟唱晚》获中国文联主办“世界华人2007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获优秀奖;

7月,参加由中国美协组织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席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同一个世界”美术作品展览、作品《斑马》参加展览;

9月,由文化部组织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友好年学术考察活动;

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举办的“正大气象”首届院展;

2008年受外交部委托为美国国务卿赖斯作肖像画; 

7月,参加由文化部国际书画研究会组织艺术家代表团赴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进行文化交流,学术考察活动;

2009年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2月,随艺术家代表团赴柬铺展对吴哥窟进行艺术考察活动;

10月赴西安咸阳、汉中等地考察,参观汉阳陵、昭陵、乾陵、汉中诸葛亮墓、汉拜将台及汗石门颂十三碑等地;

12月,随黑龙江省文联组织的艺术家代表团赴葡萄牙、西班牙进行学术考察。参加由台湾淡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艺术大学、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两岸重彩画交流展”,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010年参加由友联画院组织赴澳门慰问驻澳驻军联谊活动;参加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组织的中国艺术环球行动—阿联酋、迪拜、沙迦、阿布扎比进行艺术展览及考察观光,受到中国驻迪拜大使及迪拜文化部长接见并赠送画作一幅给迪拜政府;

7月,随中国友联画院画家代表团出访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行学术采风活动;

参加由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沙龙、鄂尔多斯市政府组织的《艺术沙龙》相约鄂尔多斯—暨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12月,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主办“时代心象”第二届中国画院作品展,参展作品六幅;

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冬季那达慕参加采风活动;

2011年

4月,参加中国美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首届中国画节在潍坊举办展览,参展作品《南海渔场》;

6月,赴杭州参加中华画院作品巡回展开幕式;

7月,参加友联画院组织艺术家赴新疆采风团赴北疆考察;

5月,参加由中华书院、国立国父纪念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两岸百家水墨大展;

参加由民革中央、中国文联、中央文史馆,中国美协主办“世纪曙光-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中国画展览”;

11月,作品《云飘塞北》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

2012年1月,作品《接春羔》、《晨曦》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都市田园美术作品展,其中《接春羔》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3月,参加由中国友联画院组织访日团赴日本参加纪念中国邦交正常化40周年画展,期间拜会前首相福田康夫,并受到中国驻日大使馆接待;

5月,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国家画院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主办的“中原行”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大型采风写生活动;作品《渔场》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展;作品《回家过大年》、《打工者》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展览”;

5月18日-27日,作品《渔场》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展;

5月22日-6月2日,作品《回家过大年》、《打工者》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展览;

7月1日,参加由新华日报主办“浩然正气——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70周年”书画名家作品展,参展作品八幅,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

7月7日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8月4日-11日参加由中国友联组织“民族情”新疆采风团采风活动,先后前往喀什、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等地采风、搜集素材;

9月24日-9月28日赴韩国首尔参加由中国报导杂志社、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携手同行20年中韩文化交流周活动”,参展作品5幅;

9月26日-10月2日,参加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参展作品6幅;

12月11日-17日,应邀参加《多彩民族和谐中华——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画展》,赴法国巴黎出席开幕式,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办,展览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其间参观法国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奥赛美术馆、凯旋门等地,于18日返京;

12月28日-29日,赴兰州市参加由中国美协组织的“第二届兰州美术节——全国名家美术作品展”展览开幕式活动,参展作品2幅;

2013年6月20日-28日,参加由中国美协组织“追寻中国梦——美术家采风创作基层行”,赴甘肃河西走廊采风活动,去张掖参观大佛寺,观赏马蹄寺风光,体验裕固族风情写生,观赏肃南丹霞奇观,赴嘉峪关写生,游长城第一墩,观魏晋壁画墓,赴敦煌参观莫高窟,并在阿克塞哈萨克族写生;

7月18日-29日应中国外文局、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中国报导杂志社之邀参加“中华文化北欧之旅——2013年瑞典中国节之“墨韵书香”展活动,参展作品8幅,展览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酒店大堂,中国外文局、瑞典华人总会主办,并参加中华文化北欧之旅出访冰岛、荷兰、瑞典、德国等地;

10月17日-23日,参加由中国友联画院赴云南采风活动;先后至沧源县翁丁赛原始自然生态佤族村、丁菜存华族和傣族写生,并参观芒团村手工造纸、民居、偭寺等,画多幅速写;

11月22日-25日,参加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组织“东方红·中国梦——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画陶瓷艺术展”,艺术家代表团赴韶山、礼陵采风活动;其间参观毛泽东故居、滴水洞景区,参观红官窑展览并参加华联瓷业公司举行的绘制陶瓷活动;

作品《蕉林晨鸣》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东方红中国梦——全国书画展览”;

2014年3月26日——4月3日,参加中国美术馆与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意向——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参展作品《接春羔》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展出,同时参加于5月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意向展览”;

5月17日——22日,参加由中国美协组织美术家赴内蒙古阿尔山采风活动,其间采访阿尔山边防哨所、林俗博物馆、牧民风俗等,并进行写生、速写等实践活动;

7月12日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澄怀味象”第三届院展,参展作品共计四幅;

人物获奖

2004年《彝乡秋月》获黄宾虹学术奖;

1999年《云飘塞北》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应邀分别在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汕头画院举办个展;

1995年《血铸英魂》(合作)获“正义和平——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美展”金奖,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长白山文艺奖”;

1994年《春雪》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吉林省展区一等奖;

1989年《天骄图》(合作)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吉林省美展”一等奖和吉林省政府颁发的“长白山文艺奖”;

1980年《巡路途中》(合作)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

1974年《草原新医》入选全国美展,参加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赴法国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人物评价

疏疏密密总关情

文/刘曦林

第一次看到鸿飞的画是1991年,他的《白山黑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全国美展上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道清泉般的黑水流过冰冻的雪原,一位年轻的抗联女战士在水边呵暖她的双手,一个极平凡生活细节、一纸朴实的工笔画语言,表现了一个庄重的主题,它留在了我的审美记忆之中。

丁丑暮秋,又看到了鸿飞的其他作品,有人物,有花鸟,尤其是工笔人物颇耐看。无论是沉醉在马头琴乐曲中的老人,车轮前恬静得像羊羔似的小姑娘,还是大铺排的《昭君出塞图》或者精心构思的《华夏风流》十二条屏,都是那么沉稳静雅,又深邃动人。形象错置、线条疏密、色块渲染分明,精谨到不容更改。但这技巧又丝毫不虚张外露,一切技巧都化入了主题和内美之中,就像他画中不肯贿于画工的王昭君那样,只把那大美含蓄起来。我不由得想到了“内美静中参”、“天下有大美而不言”、“最大的技巧是没有技巧”之类的名言,想起了我曾经思考过的工笔画不仅工于笔还要工于意的课题,想起了千古不朽的《八十七神仙卷》、《韩熙载夜宴图》……

我愿意和画家交朋友坦诚交谈,有好说好,有差说差,宁肯当面批评,背后说好,也不要当面吹捧,背后踢脚。当着鸿飞的面,我没有太多地夸他,他也只是诚恳地听取意见。我们商量过,线条是否还可以再生涩有力一些,特技的运用是否还须再慎重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还可以使个性特征再强化一些,这些似乎也都达成了共识。说实话,他的工笔已画得蛮好,工而不塞,工而不腻,工而不僵,已经显示出相当的功力和沉稳静雅、深邃内在的个性,也不失现代感的求索,且艺术心态那么纯正,谁能说他不能攀到艺术的峰顶呢!我想,他一定会画得更精、更深、更纯,使每一笔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使顾恺之、张萱、顾闳中、陈洪缓专美于前。 

诗境的追寻

文/韩国榛

第一次见到张鸿飞的作品《白山黑水》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幅充满诗意的作品,让人过目难忘。这件反应抗日联军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残酷场景,看似远离战场,但通过女卫生员身边的枪支、刚洗净的绷带以及日寇的钢盔,暗示着搏杀就在近前。而娇小的女战士和优美的雪景表现出恬静之美,并不完全属于以上的文学性表述。画面中语言传递的更多的是不可用文字话语表达的情感韵致。作者通过对绘画语言的处理,使画中的文字性因素实现了升华,比现实更美更真实。张鸿飞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探索了从文学性的诗意到视觉语言的诗化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使具有诗意的文学性构思,通过诗化的视觉语言的表现,达到了诗境。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这一理论。一个“动”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重要区别。众所周知,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一个凝固的时空瞬间为己任,它以科学的解剖与表现无限远的焦点透视规则相结合,力图在画面上还原一个真实的物理空间。突出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如克利·康定斯基都在现代主义探索中重视绘画语言的音乐性表现,但他们终究不能不为此而背叛他们传统的再现美学,并抛弃了当时东方人赞不绝口的科学解剖与透视。而中国传统绘画虽不写实,但更侧重于心理空间的描绘,强调意象的诗境表达。“气韵生动”之“动”,便有时间的参与,固中国传统绘画是空间与时间结合的四维表现。运动之美的产生在于节奏和韵律,因此,“韵”便是中国绘画语言中特有的诗化因素。“气韵,这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宗白华)。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语言不仅负载着状物叙事的功能,而且通过节律性的表现成就了中国绘画特有的视觉音乐效应。“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况)。因为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最容易引发受众产生异质同构的心理共鸣。“寻声律而定墨”(刘思)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性原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化门类,包括小贩的沿街叫卖和哭坟。古代的中国人将“乐”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与治理社会的“礼”同等重要。古代文人的第一修养,便是琴。这种音乐修养加上他们原本谙熟的诗词文字韵律的功底,使他们最终在中国美术史上创造最具音乐效应的绘画——文入画。在勾、皴、点、染的技法程式框架中,以虚实为核心形成了绘画语言要素的对偶组合格局。如构图的开合,形态的方圆、黑白,执笔的中(锋)偏(锋),运笔的顺(锋)逆(锋),行笔的疾缓,以及如墨和色的浓淡、枯润等。这种对偶组合如同诗词中的平仄对偶,是便于实现语言节奏化的处理,是语言进入诗化的重要基础。中国绘画语言的音乐性或日诗化,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最鲜明的特征,也应当是当代继承传统的重要内容。当代人经受了写实主义的洗礼,承受着科学造型与透视观念的制约,更多的是依赖雨画的构图经验与造型的生动性来进行表现。这样,便使得绘画语言的叙事性排斥了语言的诗化表现。所以张鸿飞的艺术探索对我们应当具有启示性。

张鸿飞在《白山黑水》一画中,以柔美的弧线,疏密有致地在重复渐变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黑白形态相反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动人的诗境。《律》这件作品,虽然借鉴太极图的痕迹较重,但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张鸿飞在艺术实践中执著地强化语言节律的意识。在《竞骥图》中,作者以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斜俯透视,呈现了一个以西方焦点透视无论是低视点还是在高视点都无法看到的一个场景,目的是利于语言的节律化处理。画面中的骑手队列是梯形,看似稳定,但其中暗含着一个与骑手队列前进方向相反的巨大弧形,与之形成强烈对比,产生张力。而且在这条弧线上,突出了一匹跃起的马和两匹向前冲的马,与其它静态的马产生了节奏的变化与律动。执著且充分地调动了线于形态的重复、渐变、突变方面所做的文章。在《云飘塞北》中,张鸿飞更侧重于画面的形态与色彩的节奏变化。总之,我们不难看出,张鸿飞不满足于一般技法的继承。他的眼光已经拓展到对传统形式规律以及更深层的美学思想的继承。他对诗境的在意与敏感,使他对绘画语言的诗化处理如此经意、执著地追寻,必然也会使他的艺术创造不断地升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