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情烈火影评

128911007
  • 小葱
    2014/7/14 16:13:06
    《重新开始》:好听的电影,好看的音乐

    *原文发表于2014年6月23日《东方早报》

    约翰?卡尼用一部简单而纯净的《曾经》,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重新开始》延续了《曾经》“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概念,以音乐为特色,找回自我为主题,讲述了一个自由而充满热情的全新励志故事。好听的电影。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可以兼容所有的其他艺术门类,因而中途转行做电影导演的人,就有机

    *原文发表于2014年6月23日《东方早报》

    约翰?卡尼用一部简单而纯净的《曾经》,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重新开始》延续了《曾经》“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概念,以音乐为特色,找回自我为主题,讲述了一个自由而充满热情的全新励志故事。好听的电影。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可以兼容所有的其他艺术门类,因而中途转行做电影导演的人,就有机会将其擅长的艺术为电影所用,如若运用得当,甚至可以成为该导演的一大风格。约翰?卡尼就是这样的一位导演,摇滚乐团贝斯手出身的他,别出心裁地将音乐“嵌入”叙事(音乐直接构成叙事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形成了影片最大的特色。《曾经》时的成功试验,《重新开始》中的再次运用,这种特色变成了约翰?卡尼独特的电影风格。

    与《曾经》只有两个主要人物的简单剧情不同,《重新开始》包含了失恋创作歌手格蕾塔偶遇潦倒唱片制作人丹,两人合作在室外录制一张专辑的故事主线;格蕾塔与一夜成名的歌星男友戴夫之间的情感变化辅线;丹与叛逆女儿关系重建的辅线。音乐“嵌入”了每一条线的叙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串起了整个故事。就主线而言,格蕾塔自弹自唱的一首歌曲重新燃起丹制作音乐的激情,两人开始了一段互相激发灵感的奇妙音乐之旅。在专辑歌曲的室外录制过程中,失意的人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霾,重拾起音乐梦想、重新审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格蕾塔和戴夫的情感变化辅线由三首歌曲联结:格蕾塔听出了戴夫新歌中的“背叛”,愤然与之分手;酒后疗伤的她创作了一首关于失恋的歌曲,意外赢回了戴夫的心;最后戴夫在演唱会上演唱格蕾塔写的歌,试图挽回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因为他背离了格蕾塔创作初衷的演绎(成名的他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他),而使她最终决定放弃这段感情。歌曲同样“嵌入”了丹与女儿的关系重建辅线。屡次沟通遇到障碍后,丹在格蕾塔的建议下,邀请女儿作为吉他手参加专辑中一首歌曲的录制。在合作过程中,丹发现了女儿的音乐天赋,并且重新走入了她的内心世界。整部电影踏着边唱歌边讲故事的节奏,音乐“嵌入”叙事的效果令人过足耳瘾。除了歌曲,导演还用心良苦地设置了许多与音乐有关的小道具,巧妙地推动着叙事。比如丹车上挂的双插孔线控:丹和妻子的爱情始于两人一起用这个线控听歌;丹和格蕾塔的惺惺相惜,也在两人一起用这个线控听歌逛纽约的那一组镜头中,被十分流畅地表现了出来;最后丹在格蕾塔的暗示下,用这个线控重新赢回了妻子的爱情。

    好看的音乐。和《曾经》一样,《重新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一张很棒的流行音乐专辑的电影化诠释。同样是录制专辑的故事主线,与前者纪录片式的表现方式不同,《重新开始》的场面调度显然有更多的精心设计。谁能否认,把整个纽约当成录音棚是一个多棒的想法啊!苏河区悬着晾衣架的斑驳街道、列车呼啸的地铁站、帝国大厦的露天观光平台、中央公园湖上浪漫的小舟,导演将纽约的丰富多彩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在这样一座充满可能性的城市中,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自由、爱与不爱的自由、分享的自由,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回真正的自我,暗合了影片的主题。

    《曾经》的歌曲录制场景中,场面调度的风格是清新自然的,而《重新开始》中每一首歌的场景都是那样得自由热情,并且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例如格蕾塔和丹在酒吧偶遇的那首歌,丹听到格蕾塔略显简陋的弹唱,脑海里想象出加入了不同乐器配乐的演奏画面和声音效果。周围的人丝毫没有被格蕾塔的歌声吸引,只有慧眼识英雄的丹陶醉地沉浸在她的歌曲中。这个很妙的场景,让观众完全感受到一败涂地的制作人被一首直指人心的简单歌曲打动并拯救了。又如在帝国大厦观光平台录制歌曲的那一个场景,格蕾塔邀请丹重操贝斯,和丹始终有交流障碍的女儿也加入了吉他伴奏,整个气氛就是一场音乐人的即兴大汇演,激情四溢、打动人心。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更多故事片拍摄的手法,赋予音乐以多层次的视觉效果,并注入了饱满的情感内涵。

    约翰?卡尼用他擅长的音乐弥补了执导筒初期的青涩,在仅有十五万美元预算的情况下拍摄出了难以复制的《曾经》。《重新开始》让观众见证了他在导演路上的成长,从各个角度看,这都是一部充满热情、技巧成熟的电影。如果说《曾经》是一首清新悠扬的小曲,那么《重新开始》就是一场热情自由的演唱会,基调不同,精彩依然!

    ----------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67392073
  • 慕容妃
    2021/8/15 14:51:08
    2021开心一夏

    这剧我都二刷了,一刷的时候笑的不行,作为一个笑点高的人,很难找到一部这么好笑的作品。

    这部作品总是给人更多的惊喜,剧情经常反转,真香从未迟到。该剧是女尊沙雕搞笑甜宠剧,很治愈也很正能量。女主不再是玛丽苏或者傻白甜,而是花痴又聪明,一直在走事业线而不是感情线。男主是感情事业两手抓,人

    这剧我都二刷了,一刷的时候笑的不行,作为一个笑点高的人,很难找到一部这么好笑的作品。

    这部作品总是给人更多的惊喜,剧情经常反转,真香从未迟到。该剧是女尊沙雕搞笑甜宠剧,很治愈也很正能量。女主不再是玛丽苏或者傻白甜,而是花痴又聪明,一直在走事业线而不是感情线。男主是感情事业两手抓,人前沙雕,背地腹黑精明,两个身份。

    二刷的时候无意中被男主萌的一脸血,这个夏天就让我在这姨母笑中度过吧。(本人不善言辞,勿杠,看看就好)

    【详细】
    13798291
  • 寂静之声
    2009/4/3 22:43:19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法国的维罗尼卡和波兰的维罗尼卡,有相同的容貌,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童年经历。奇异的心灵感应,当一个维罗尼卡的手指不小心被灼伤,另一个维罗尼卡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摸火。当她们毫不知情的生活着各自的生活,维罗尼卡会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而当波兰的维罗尼卡为唱出一个高音而猝死台上,法国的维罗尼卡就会孤单得哭出来,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有影评如是说:“全片弥漫的那种不可知的宿命论与非理性的神秘主义不仅将影片开
    法国的维罗尼卡和波兰的维罗尼卡,有相同的容貌,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童年经历。奇异的心灵感应,当一个维罗尼卡的手指不小心被灼伤,另一个维罗尼卡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摸火。当她们毫不知情的生活着各自的生活,维罗尼卡会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而当波兰的维罗尼卡为唱出一个高音而猝死台上,法国的维罗尼卡就会孤单得哭出来,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有影评如是说:“全片弥漫的那种不可知的宿命论与非理性的神秘主义不仅将影片开头的段落融入影片氛围内,更是超越了神秘而且充满预感的感官世界,用近似‘天启’的知觉触及到超过内在经验的神秘力量。 ”这段话真是又屎又晕又没意义。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从一套电影丛书之一的“另类电影”分册里,传说中充满“宿命”与“神秘主义”的剧情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某电影狂热分子一脸陶醉说他把这部片子连看两遍,以强调他对这部电影的偏爱。我说过,看一部好电影就像读一部好书,而且对人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音乐、画面、色彩、情节、对白,缺一不可。好电影不容错过。

        昏黄的主色调,美丽的女主角,天衣无缝的配乐,悠远的画面,前后暗合的剧情,这部电影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迷恋,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词语。非常可以理解那人连看两遍的心理冲动,尽管我觉得前后暗合的故事情节一遍根本理不清是他连看两遍的很重要原因。本来被剧情吸引的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现音乐和女主角比剧情还要好。但丁《神曲》第二章《走向天堂之歌》配乐作为主题曲,主旋律由不同乐器演奏反复出现,美丽的女主角穿过欧洲优雅的小径。唉,心都醉了~~

        岩井俊二的《情书》里也有两个相同相貌的女孩,灵感似乎缘于此。有人抓住这个对岩井大肆批判,认为《情书》既直白又商业。何苦来!前辈的成功榜样理当成为效仿的目标,《情书》作为一部青春电影,其成功毋庸置疑(此成功与票房无关)。温暖明媚的青春也是《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中不可能具备的。

        转一篇还可以的评论,说实话我不喜欢。对电影寓意的妄自揣测,这挺傻的,出力不讨好。活生生的电影被自鸣得意者剖析的血淋淋的,心里怪不舒服的,很扼杀想象力。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品,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东西用语言描述之后感觉就变味了。恕我才疏学浅。看别人的评论是对自己思考的亵渎,以致抹杀,再不会思考。有句话仿佛是这么说的:看别人的文章,就是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海里跑马。各位看官,您瞧着办吧!

    [转]走向天堂之歌——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关于双重.
      此时,世上有人在某处歌唱,唱起那一首《走向天堂之歌》;此时,世上有人在某处交欢。此时,世上的某人死了。此时,欢愉停止了。谁说得出是里尔克概括了基耶洛夫斯基,还是《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表达了《严重的时刻》?

      当波兰的薇洛尼卡在昏暗的大剧院引吭高歌时,那一曲《走向天堂之歌》冲击着每个观众的心。但我们无法完全沉醉于那音乐当中,薇洛尼卡皱起的眉头和摇晃的主观镜头都告诉观众们,大剧院的昏暗是有他的道理的。波兰的薇洛尼卡倒下了,但机器没有被关上,于是我们看到了我们本来不该看到的东西:死去的薇洛尼卡看到的东西。

      也许也是另一个薇洛尼卡冥冥当中看到的东西。

      每个人一定也有过在世上某处,是不是还有一个我的想法吧。也一定有过对于某地似曾相识的感觉吧。也一定会有过某人在空气中关注着你的感受吧。喜欢探讨神秘问题的基耶洛夫斯基将这种人们潜意识中的困惑表达了出来,并且给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答案:这个世界上是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的。在科幻小说里,人们用“平行宇宙”来表现这一人类心中最原始的困惑。而基耶洛夫斯基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感觉。

      波兰的薇洛尼卡死于心脏病。法国的薇洛尼卡虽然心脏也不好,但似乎有什么力量阻止着她的死亡。当波兰的那一个倒下后,法国的薇洛尼卡及时地去了医院,避免了悲剧的再次发生。我们甚至觉得,波兰薇洛尼卡的死是为了让法国的薇洛尼卡活。就像木偶操纵者最后说的那个故事一样。一个木偶烫伤了手,不久后另一个把手伸向火炉,却莫名其妙地住了手。

      关于薇洛尼卡.

      我们都被盗版DVD的简介给欺骗了。基耶洛夫斯基也许真的一直热衷于表达某些神秘事物,但《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绝对不是仅仅为了表达这种神秘的心灵感应而出现的。在这部奇怪的电影里,基耶洛夫斯基导演将这种乍听上去完全无法令人相信的理论同女性天生的感性向结合,达到了令人信服的效果。我们会乖乖地跟着导演的指引走下去,却不问问自己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是因为,在《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这部影片开始的一刹那,导演已经开始指挥我们去用女性的视角去审视这部电影。怎么不可能还有一个薇洛尼卡?因为感觉有嘛。指引我们用女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基耶洛夫斯基就是这么做了。

      女性总是更为敏感,更相信直觉,更注重内心的感知,这些在某些时候比生活本身更重要,更值得珍视。更多时候,女性宁愿跟随自己内心的感受而行事也不愿意做长篇累牍的分析。而《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也是基于这样的感性表达那种每个人在心中都曾隐隐约约感知到的东西。

    关于隐喻.

      在一部讲述女性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电影中,隐喻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隐喻往往是激发感情的催化剂,是产生某种感觉的催化剂。在电影中,这些隐喻有时就是薇洛尼卡们互相感知的凭据。

      一,双重的隐喻:导演让我们站在了造物主的角度看到了两个薇洛尼卡身边发生的巧合,这是剧中的薇洛尼卡们无法察觉的。那个对波兰的薇洛尼卡投反对票的女士同法国的薇洛尼卡在火车站邂逅;波兰那个在房间里看到的驼背的老人和法国的薇洛尼卡看到的是不是同一人?安特卡住的房间号码和法国的薇洛尼卡同亚历山大交欢的房间号是一样的,是不是意味着法国的一个在继续波兰那个来不及完成的爱情?

      二,生命的隐喻:薇洛尼卡们的生命都是脆弱的。波兰的那个经常出现难以容忍的心绞痛,而法国的一个也有着心脏疾病。在电影中,鞋带出现的时候,就是一种关于生命的隐喻。法国的薇洛尼卡喜欢把弄鞋带,却在不知不觉中摆出了心电图静止的直线;波兰的薇洛尼卡每次犯病,都会痛苦地拉着一根鞋带——拉成笔直的形态。基耶洛夫斯基在自传中告诉我们,起先影片还有更多的关于鞋带的镜头来暗示生命,只是到后期剪辑时删除了许多。

      三,灵魂的隐喻:波兰的薇洛尼卡之死这场戏是导演的神来之笔。摇晃的主观镜头暗示着薇洛尼卡已经岌岌可危的脆弱生命。而当一阵天旋地转后镜头轰然倒地,导演却没有关上摄影机。这奇妙的视角让人遐想连篇,也许?这就是死去的薇洛尼卡的灵魂?在亚历山大表演着死去的舞者化蝶这一幕时,响起的歌声《走向天堂之歌》是现场的还是法国的薇洛尼卡心中的?是已经死去的另一个在吟唱吗?在法国那一个苦苦追寻真爱时,经常出现的标志蝴蝶舞女的形象是一种指引吗?

      四,厄运的隐喻:波兰的那个在姨妈家见到畸形的侏儒律师是厄运来临的先兆。此后,薇洛尼卡又见到了有露阴癖的变态。而经常出现的摇晃的主观镜头则反复暗示着她随时会消逝的生命。最后,本应灯火通明的大剧院却闪烁着诡异的绿色光芒,注定了波兰的那个的命运。

    关于木偶戏

      无疑,木偶戏这场戏是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场。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木偶操纵者完美的表演和那个凄美的故事,这场戏在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波兰的薇洛尼卡死在舞台上不久,法国的薇洛尼卡就在学校看到了这场充满象征意义的表演。我们很难不把木偶舞者同波兰的薇洛尼卡做比较:一个是在吟唱中猝死,一个是在舞蹈中倒毙。不同的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木偶的身后那双操纵她的手。那么,薇洛尼卡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什么力量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呢?似乎为了引诱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木偶戏现场又响起了那首波兰的薇洛尼卡的绝歌。那么,波兰那个死去时没有关上的摄像镜头和木偶舞者最后的重生化蝶又有什么联系呢?也许,这依旧是关于灵魂的隐喻。

      这场戏不仅暗示了电影前半部分的高潮,而且,木偶操纵者亚历山大的出现成为了情节向下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感知到了另一个的消亡后,法国的薇洛尼卡的生活渐渐开始改变了。她放弃了艺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艺术)。她去看了医生以避免猝死。她增多了与父亲的交流,好像害怕失去什么。她找到了爱情,并且不准备让它从手中溜过。

    而电影的后半段,就是薇洛尼卡追寻爱情的过程。

      
    还是关于双重

      《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就如同基耶洛夫斯基所说的,这是一部纯感情的电影,没有剧情。我们也只能反复地发掘着电影中的凤毛麟角。但做为一部纯感情的电影,《薇》还是很难表达的。

      谁又说得出是里尔克概括了基耶洛夫斯基,还是《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表达了《严重的时刻》?

      也许这两样作品本生就是文艺界的“两生花”吧。
     
    【详细】
    19434382
  • 我的青春在哪里
    2012/9/25 16:57:32
    CCAV
    CCAV。一开始看的是中国大陆,还以为大陆什么时候拍了这么这么好的片子(94年的),后来发现原来还是香港的。
    CCAV。一开始看的是中国大陆,还以为大陆什么时候拍了这么这么好的片子(94年的),后来发现原来还是香港的。
    【详细】
    559554
  • 红皇后
    2013/1/25 9:06:50
    有趣可爱的夫妻之情
    昨晚看到很晚的老电影,上豆瓣一查,竟然是1970年作品。

    好遥远的时代。

    但是片子看着并不过时,很多人与事都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布景吧。几对配角情侣,加上一对主角情侣,组成一部有趣的电影,其中很多桥段都很搞笑,也很真实。

    潇洒的一号也可以情有独钟,黑社会老大倒是盗亦有道,可爱的小男孩现在难免不会质疑在雇佣童工,男主角则是爱吃醋的大男子主义,但是不失正气,适
    昨晚看到很晚的老电影,上豆瓣一查,竟然是1970年作品。

    好遥远的时代。

    但是片子看着并不过时,很多人与事都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布景吧。几对配角情侣,加上一对主角情侣,组成一部有趣的电影,其中很多桥段都很搞笑,也很真实。

    潇洒的一号也可以情有独钟,黑社会老大倒是盗亦有道,可爱的小男孩现在难免不会质疑在雇佣童工,男主角则是爱吃醋的大男子主义,但是不失正气,适合现在的人看一看,男人应该如何信守自己的诺言即使美色当前,夫妻两人的对手戏也很不错,看得出夫妻情深,也道出了一个道理,夫妻相处要互相体谅,互相原谅。虽然是小别扭,也安排了不少的小波折,让故事看起来更有趣。哈哈 总之很有爱哦。

    恬妮也真的很漂亮,气质天成哦。里面美女也很多。看了轻松愉快的好片子,以记之。
    【详细】
    5754358
  • HaagenDazs
    2013/12/2 8:01:29
    简介 幕后 花絮
    ◎简  介

          本片讲述了杰森·斯坦森扮演的前特种部队士兵乔伊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发生意外,为了逃避军事法庭的制裁,他抛弃了自己的家人流浪街头,身陷伦敦地下犯罪组织。乔伊的生命中有着三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位是道恩(薇琪·麦克卢尔饰演),她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在乔伊失踪之后被迫沦为黑帮大佬的性奴隶。第二个女人是伊莎贝尔(维
    ◎简  介

          本片讲述了杰森·斯坦森扮演的前特种部队士兵乔伊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发生意外,为了逃避军事法庭的制裁,他抛弃了自己的家人流浪街头,身陷伦敦地下犯罪组织。乔伊的生命中有着三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位是道恩(薇琪·麦克卢尔饰演),她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在乔伊失踪之后被迫沦为黑帮大佬的性奴隶。第二个女人是伊莎贝尔(维多利亚贝维克饰演),她也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第三个女人是修女克里斯蒂娜(阿嘉塔·布泽克饰演),乔伊在最无助的时刻遇见了她,并且渐渐爱上了她。之后乔伊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冒充他人身份的机会,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复仇以及寻求救赎的计划。

    一句话评论

         欲望、暴力以及一种基督徒式的负罪感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城市令人颤栗的黑暗面被摄影师克里斯·蒙格斯的镜头充分地表现出来。再加上高度的制作水准、约翰·卡萨利的声效技巧以及达里奥·马里亚内利的配乐,为这部有时候过度纠结于象征主义的处女作影片增色不少。

     ——Peter Debruge @《综艺》

    幕后制作

      主创自述(杰森斯坦森接受《卫报》专访)

      “《蜂鸟》是让我最有收获的一次怕电影经历。此前我经常收到一些剧本,看完之后我都不相信竟然会有人愿意出钱拍这么烂的剧本。对我来说,能够遇到《蜂鸟》这样在很多方面都很适合我的剧本太棒了。它是独一无二的。”斯坦森一直很想尝试更加注重剧情性的影片,之所以没有那么做是由于他很清楚什么样的电影才会卖座。“当你走进一家寿司店,你不希望打开菜单发现上面有奶油和土司。顾客会说‘搞的什么鬼’。你得给观众看他们想要的。如果有部电影是讲抑郁的医生和他感情冷淡的老婆过不下去了,你让我来演,观众是不会愿意花钱来看的。但是如果是‘来啊来啊,看他又打人了,把人往死里揍,往人的脚上开枪’——观众很愿意掏出20块钱。你不能批评电影圈的人只想着钱,因为这是一门生意。”


    花絮

    ·影片在美国和法国发行时的片名分别叫做《救赎》和《疯狂的乔》。

    ·曾担任过《美丽肮脏的事》、《东方的承诺》等多部影片编剧的斯蒂文·奈特之导演处女作。

    ·影片中乔伊时常出现幻觉,觉得在被盘旋在头顶上的隐形飞机监视,这也是影片片名“蜂鸟”的来历。
    【详细】
    6442106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