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归来影评

141701967
  • Emery_Hasio
    2021/5/30 22:18:26
    你的阳光照得人眼睛疼

    2021.5.30 超前点映

    作为翻拍届的香饽饽,这个本子在韩版(原版)之后相继有了日版、越南版,曾经几度幻想若是有了中国版那应该会被阉割成什么样?只是,实在实在实在没想到,中国版的改编权最终会落到包贝尔手里,意向过于明显了,曾经因为某些恶臭发言、恶臭行为浑身早就淌满脏水的他企图靠着这部作品翻身,甚至全片的情

    2021.5.30 超前点映

    作为翻拍届的香饽饽,这个本子在韩版(原版)之后相继有了日版、越南版,曾经几度幻想若是有了中国版那应该会被阉割成什么样?只是,实在实在实在没想到,中国版的改编权最终会落到包贝尔手里,意向过于明显了,曾经因为某些恶臭发言、恶臭行为浑身早就淌满脏水的他企图靠着这部作品翻身,甚至全片的情感基调都能猜到:一定要煽情,一定要借助“平权议题之下女性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地位思考”、“中年女性危机”这类敏感且能引起大众共鸣的痛点来使劲刺激社会情绪,并号称为女性发声,然后吃女性情感向的营销红利.

    总而言之,翻拍并非原罪,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剧作的翻拍早已从简单意义上的再创作演变成了亚太国家之间影视行业的小较量,不幸的是,翻拍权交到了包贝尔手上;幸运的是,必要的本土化下其实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

    迄今为止,原版依旧在我心中能够进入韩影前TOP3,姜炯哲的创作能力以及艺术审美绝对有一定高度.以下内容略过将略过对包贝尔的外界评价,仅中肯发言:

    13579724
  • 小小
    2017/12/16 22:08:15
    怎么看啊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展开)
    【详细】
    8990301
  • 文泽尔
    2019/12/18 23:19:20
    英灵殿里到底有多少人?

    点映看完很激动,不剧透乱写一下感受和观影Q&A等等。

    1)星战粉,听说媒体评分很差,我该不该第一时间去观影?

    信媒体评分你还算是星战粉?

    信媒体评分你还算是星战粉?

    信媒体评分你还算是星战粉?

    媒体什么都不懂,只管去看就好。

    2)我是星战铁粉,看了会失望吗?

    点映看完很激动,不剧透乱写一下感受和观影Q&A等等。

    1)星战粉,听说媒体评分很差,我该不该第一时间去观影?

    信媒体评分你还算是星战粉?

    信媒体评分你还算是星战粉?

    信媒体评分你还算是星战粉?

    媒体什么都不懂,只管去看就好。

    2)我是星战铁粉,看了会失望吗?

    都是星战铁粉了,看了还会失望吗?

    九部曲都追到现在了,只管去看就好。

    3)最近几天没空看,容易被剧透吗?

    首先确定一点,这部片子一句话是没办法完全剧透的。

    那个“最大的秘密”说出来也无关痛痒,因为在这个秘密之前还有一个“更大的秘密”。

    如果想完整剧透这部最终篇,大概需要一位逻辑严密口齿清晰的星战铁粉口述五分钟。

    如果你不是星战粉,剧透都没办法剧透,因为都是之前的人物。

    4)我从来没有看过星球大战系列,也不想补课,可以看吗?

    不建议去看,请你相信媒体评分吧。

    讲真,如果你没有认真看过前面的八部正传垫底,你连梗都找不到,对于一个满梗满情怀的终结篇而言,就这样去观影还不如回家睡觉呢。

    5)请问屏幕选择上,有什么讲究,该不该看3D的?

    首先第一个问题,请尽量选择黑场好的屏幕,比如激光IMAX,或者三星的Onyx LED,感受比普通屏要好得多。因为这部内心斗争(系列惯例,涉及内心斗争挣扎的戏码几乎都与场景切换、场设、布光联动,说多了涉嫌剧透就不多说了)比较多,而且这些内心斗争的场景都很阴暗,如果黑场好的话,能更加沉浸进去。

    另外一个必须提到的点是,本片的配乐和音效承袭了星战系列的一贯传统,就是很注意声画搭配,所以尽量选择沉浸感比较强的观影方式。

    然后,3D效果其实不是特别明显,CG制作的部分立体感较强(这也是理所当然)如果确定要看3D的话,还是建议选择比较亮的屏幕。

    6)公正点讲——不是以粉丝的立场来讲——这部片子怎么样?

    没法公正。只能这样说——“作为大结局而言,该有的全部都有。”

    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完全的粉丝向电影,情怀赚眼泪作品。

    因为整个系列到现在为止已经太宏大,角色与角色,事件与事件之间牵扯太多了。即使让乔治·卢卡斯本人来拍,即使他还有精力和时间慢慢磨,也没办法做得更好些了。第七部、第八部就已经将坑挖成这样,第九部能够做到圆回来,让铁粉爽一下,已经算是功德无量。实话实说,其实这次去看之前,还一度担心圆不回来。编剧上借助了星战正传漫画&小说的创意,让片子结束时至少有面子,至于里子嘛……只好靠粉丝脑内补完了(虽然是无剧透评,但还是不得不提,本片有一处漫画著名场景还原得十分震撼,至于是哪个场景相信看过漫画的同学们肯定都已经看过电影了,所以大家就心照不宣吧)。

    7)九部曲终结,看完这部之后,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其实第七、八、九有很多线索彼此之间没有贯通,加之收尾时想让所有角色、地点甚至载具都亮个相,所以第九部整体上有些赶。如果七、八、九能够整体上重新剪辑一下,让线索理顺一下,会好上很多。当然首先应该期待的还是第九部的导演剪辑版。这部的时长是142分钟,比第七部长,比第八部短,但内容实际上是超载的,所以看到最后你会觉得好像在走马灯,剧情推进实在太快了。其实整部电影的正常节奏截至掉进沙洞找匕首时都是还可以的,但如果完全按照这个节奏来,全片得要300分钟才能收尾。今天观后讨论时,觉得似乎应该像哈利·波特系列那样,将最后一部分个上下,这样才能将一切从容不迫地交待清楚。当然,既然片子都已经上映了,说了也是白说。

    8)标题是什么意思?英灵殿里人太多?

    真的,英灵殿人满为患了。而且还一如既往的很随便,这次更是……(我总觉得“他”还是会偷偷翻个白眼,真的,全片“他”出现的时候我一直都在关注,最后……毕竟是无剧透评,还是留个悬念吧)

    121072012
  • iu木星
    2016/6/4 19:56:57
    剧还是挺可爱的
    别人是来看懵智的,比较少的人是和我一样来看狗壁的吧。看完未生后,就对卞耀汉有点感兴趣。大概是因为独立电影,对独立二字情有独钟,最多接触喜欢的是独立音乐。所以和之前所看剧里的演员相比便自动划分不一类。只是因为想看卞耀汉啊,所以虽然评分只有6.6,我还是点了进去。第四集开始才感觉真的入题了,前面的剧情太拖沓了。后续发展没有变成狗血的为了对方而分离或者和别人纠缠不清这点还算好。开着弹幕,不断的有人说男主
    别人是来看懵智的,比较少的人是和我一样来看狗壁的吧。看完未生后,就对卞耀汉有点感兴趣。大概是因为独立电影,对独立二字情有独钟,最多接触喜欢的是独立音乐。所以和之前所看剧里的演员相比便自动划分不一类。只是因为想看卞耀汉啊,所以虽然评分只有6.6,我还是点了进去。第四集开始才感觉真的入题了,前面的剧情太拖沓了。后续发展没有变成狗血的为了对方而分离或者和别人纠缠不清这点还算好。开着弹幕,不断的有人说男主长得不帅啥啥啥的,真。。。。。。男主情感的细腻转换没有不自然。最好笑的一场是男主和男二在女主家里打成一团。插曲欢快轻松。三个前女友都觉得很可爱。希望狗壁有更多更好的电影和剧,好了去看社交恐惧症了,虽然评分也不怎么样。=_=
    【详细】
    7923311
  • 这胖子爱看电影
    2018/6/29 9:59:12
    把无聊变成有趣,这位带着情人拍片的韩国导演太懂男女那点事儿

    洪尚秀,金敏喜,于佩尔,法国戛纳,13天左右的拍摄周期,于是,《克莱尔的相机》诞生了。

    洪尚秀,金敏喜,于佩尔,法国戛纳,13天左右的拍摄周期,于是,《克莱尔的相机》诞生了。

    9473230
  • ??
    2020/12/30 10:31:45
    经典老片

    这个电影我比之前的那些老电影更没印象了,只记得当时看了还说怎么龙叔长得不一样了。这个电影大概讲的已经是民国时期的历史了,其实我对所有民国时期的影视作品都不太想看,说是鸵鸟心里也好,说是感性也好,真的是觉得整个时代都泛着悲痛。即便是那个时候的影视作品最后有个好的结局,也是觉得蒙了一层淡淡的愁

    这个电影我比之前的那些老电影更没印象了,只记得当时看了还说怎么龙叔长得不一样了。这个电影大概讲的已经是民国时期的历史了,其实我对所有民国时期的影视作品都不太想看,说是鸵鸟心里也好,说是感性也好,真的是觉得整个时代都泛着悲痛。即便是那个时候的影视作品最后有个好的结局,也是觉得蒙了一层淡淡的愁

    【详细】
    13095170
  • 思考的猫
    2018/1/19 20:13:19
    青春,有恐怖的历练,更有美好的吻
    2017年,有不少令我惊喜的恐怖片,之前没听到啥苗头,但是上映后成为现象级影片,比如《逃出绝命镇》,比如年末补上的《小丑回魂》。对于《小丑回魂》,评价容易形成两级,这部看起来很美国本土风的电影,为啥让中国的部分恐怖影迷也追捧呢?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一...  (展开)
    2017年,有不少令我惊喜的恐怖片,之前没听到啥苗头,但是上映后成为现象级影片,比如《逃出绝命镇》,比如年末补上的《小丑回魂》。对于《小丑回魂》,评价容易形成两级,这部看起来很美国本土风的电影,为啥让中国的部分恐怖影迷也追捧呢?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一...  (展开)
    【详细】
    9085216
  • me2shy
    2022/2/8 0:18:15
    With me! Aiden!!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她来了!第十季了。苏格兰守护大婶,温暖大地色薇总!迈着坚实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清冷起伏的苏格兰高地,辽阔孤寂。人烟有够稀少,伤员救治都要出动直升机。她身边依然是我们熟悉的crew:小忠犬Aiden、委屈巴巴的“搜索天使”大叔Kenny、法医Malcolm, 外勤跑腿小黑妞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她来了!第十季了。苏格兰守护大婶,温暖大地色薇总!迈着坚实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清冷起伏的苏格兰高地,辽阔孤寂。人烟有够稀少,伤员救治都要出动直升机。她身边依然是我们熟悉的crew:小忠犬Aiden、委屈巴巴的“搜索天使”大叔Kenny、法医Malcolm, 外勤跑腿小黑妞Jac还有电...  (展开)
    【详细】
    14201266
  • 小象无形
    2015/2/25 21:12:06
    《澳门风云2》乱七八糟
    在《黑金帝国》和《大上海》的史诗气质刚想露出一点端倪的时候,王晶导演凭借《澳门风云》系列义无反顾地回归快餐片和口水片,极尽糟蹋和作践之能事,当才华和创意沦丧殆尽,也就只有靠贩卖回忆捞取一点点市场红利了。那么豪华的演员阵容,那么强大的创作资源,居然还是一骑绝...  (展开)
    在《黑金帝国》和《大上海》的史诗气质刚想露出一点端倪的时候,王晶导演凭借《澳门风云》系列义无反顾地回归快餐片和口水片,极尽糟蹋和作践之能事,当才华和创意沦丧殆尽,也就只有靠贩卖回忆捞取一点点市场红利了。那么豪华的演员阵容,那么强大的创作资源,居然还是一骑绝...  (展开)
    【详细】
    7388214
  • 朱鳳嫻Judy
    2022/9/2 14:32:01
    用电影说故事 — 最难说的是自己的「故事」!

    我很喜欢「故事」,听别人的故事、演别人的故事、写别人的故事?? 这些都是我从香港演艺学院毕业后一直很努力做的事。忽然一天,我脑海里浮现一个意念:如果有机会,我会怎样编写自己的故事? 就是十年前忽然浮现的这一个念头,让我开始执笔编写一个关于我与自己失明父母之间的故事。

    我很喜欢「故事」,听别人的故事、演别人的故事、写别人的故事?? 这些都是我从香港演艺学院毕业后一直很努力做的事。忽然一天,我脑海里浮现一个意念:如果有机会,我会怎样编写自己的故事? 就是十年前忽然浮现的这一个念头,让我开始执笔编写一个关于我与自己失明父母之间的故事。

    14624320
  • 桃夭年华醉婀娜
    2015/1/4 15:18:59
    第二集有感,看何平安如何化险为夷
      第一集,何平安为灾民打开城门,被捕。然后又去阻止难民抢粮,却被陷害抢粮杀人。第一集,男主就特倒霉,不过也是自找的,枪打出头鸟嘛。光着两条,就够上头杀他好几回了。男主总不可能死吧,他是如何被救出来的。其实沈湘菱的佛像,已经是一个铺垫了,我想应该就是何平安利用佛像让沈小姐帮忙救他的。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何平安居然是自救的,虽然她老婆拖延了时间,沈
      第一集,何平安为灾民打开城门,被捕。然后又去阻止难民抢粮,却被陷害抢粮杀人。第一集,男主就特倒霉,不过也是自找的,枪打出头鸟嘛。光着两条,就够上头杀他好几回了。男主总不可能死吧,他是如何被救出来的。其实沈湘菱的佛像,已经是一个铺垫了,我想应该就是何平安利用佛像让沈小姐帮忙救他的。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何平安居然是自救的,虽然她老婆拖延了时间,沈小姐请的帮手也帮了一定的忙,但是最关键还是他自己的一席话扭转了乾坤。不过最过分的是平安哥哥那些话我居然听不太懂,严重考验了我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不服输的我,把这集何平安的话听了两三遍,终于分析出了个所以然。由此不得不佩服平安哥哥的应变能力和逻辑能力。我也因此大大佩服这部戏的编剧,逻辑缜密啊。看来这部戏,只可细细品味,情节如此经得起推敲,比那些乱改历史的言情小说翻拍的强了不知多少倍。
      接下来,我就分析一下何平安是如何自救的。首先县长为何杀他:1.违抗上命,私开城门。2.杀鸡儆猴(诬陷何平安抢粮杀人)
      何平安表面是大大赞美县长,实际正好为自己开脱。1.说不开县长城门是为了保护大家,自己私开城门反而害了灾民(体现县长用心良苦,承认自己有罪)。2.“泄密”,是县长给钱让何平安卖命抢粮的,演一出杀鸡儆猴的戏,来震慑灾民,让他们尊法守纪(再次树立县长一心为民的好人形象)。3.说没子弹也可以杀人,包揽自己的罪过(其实是告诉大家他没有杀人)。
      综上所述,何平安假装“泄密”,推翻了县长杀鸡儆猴的阴谋论,承认自己有罪并宣扬了县长的好人形象。正好维护了县长面子,又替他安抚民心,也给了县长一个不杀自己的理由。
    【详细】
    7319745
  • sanvalentineg
    2022/4/1 9:18:50
    求求你们不要再借用冰川时代IP了
    这部动画片借用了冰川时代的IP,但不是和原来的五部曲是一个系列,所以说在质量上面有了很大的下滑。不仅是原来的猛犸象,剑齿虎和啰哩啰嗦的那个家伙这些主角的戏份极少,而且就连标志性的松鼠捡松果的镜头也完全没有。不得不说,冰川时代是一个非常有看头的动画片系列,它也...  (展开)
    这部动画片借用了冰川时代的IP,但不是和原来的五部曲是一个系列,所以说在质量上面有了很大的下滑。不仅是原来的猛犸象,剑齿虎和啰哩啰嗦的那个家伙这些主角的戏份极少,而且就连标志性的松鼠捡松果的镜头也完全没有。不得不说,冰川时代是一个非常有看头的动画片系列,它也...  (展开)
    【详细】
    14311215
  • 好剧邦
    2021/1/19 10:17:33
    专访|《没有过不去的年》演员阎隽溪:无论再艰难,没有过不去的年
    《没有过不去的年》于2021年1月15日在全国上映。影片中,编剧王自亮(吴刚饰)在工作与家庭生活的泥潭中奋力挣扎,他深觉年关难过。成年人的世界掺杂了诸多的精彩与不堪,平静的表象下是暗流涌动的矛盾。而母亲最大的愿望是和四个儿女一起回老家吃年夜饭……在几番波折后,一家...  (展开)
    《没有过不去的年》于2021年1月15日在全国上映。影片中,编剧王自亮(吴刚饰)在工作与家庭生活的泥潭中奋力挣扎,他深觉年关难过。成年人的世界掺杂了诸多的精彩与不堪,平静的表象下是暗流涌动的矛盾。而母亲最大的愿望是和四个儿女一起回老家吃年夜饭……在几番波折后,一家...  (展开)
    【详细】
    13149218
  • 机智的M4
    2019/3/2 16:37:56
    无标题

    多甫拉托夫。电影即将结束,我先简单说下感受1.文艺青年的悲哀不在于他的命运、情感、挫折、理想……悲哀与这些这些统统都没关系。关键的问题是他知道的还不够多,看到的还不够广。2.切莫让名词物化你的思维,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具体而且清晰的,模糊的词汇请交给那些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归纳的评论家们。3.电影的艺术在于记录,在于重现,也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种种

    多甫拉托夫。电影即将结束,我先简单说下感受1.文艺青年的悲哀不在于他的命运、情感、挫折、理想……悲哀与这些这些统统都没关系。关键的问题是他知道的还不够多,看到的还不够广。2.切莫让名词物化你的思维,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具体而且清晰的,模糊的词汇请交给那些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归纳的评论家们。3.电影的艺术在于记录,在于重现,也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种种,这是一部很经典的艺术电影(也是传记电影,里面的谢尔盖充满了中年文艺作家的种种问题和烦恼,有理想与现实(这就包括了家庭问题、创作、生存……种种),有智识与期望……他们其实在不知不觉的停滞不前,以为到此为止,却全然没有在意更浩瀚的思维,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奇幻的故事。嗯,他们不值得被同情,不值得被怜悯,但值得尊重,毕竟傻子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另、有句话不想写,但心里一直有着,和著名作家有关,但却又不想说,所以啰里啰嗦一堆自证清白。(主要是我不相信很多人会有那样的坚持之类的,甚至还可能存在假坚持2333)与主流对话相矛盾的话,坚持与否看自己吧。请不要太过寄希望于自己的天赋,天赋谁都有,但很少有人能够出彩,平庸作家生产文字垃圾,但是大部分都是平庸之人,哪怕是受过良好教育、通晓古今……若是缺少思考,他依然平庸。我并非觉得自己高贵,只是站在了一个看上去高贵的角度,如有冒犯不要在意。(但欢迎讨论)——有鉴于该言论容易引起仇恨以及敌视。末尾写、古伦木留最后还是很励志的,和波西米亚狂想曲这样的片子相比,我更喜欢多甫拉托夫。相比于其它电影,这倒是对电影技术本身谈论少,对电影内容谈论多的典型例子了2333

    【详细】
    10015707
  • 魑魅魍魉
    2018/7/1 20:42:20
    那渴望关爱的眼神,和流浪的野狗一样
    这不是影评,这是吐槽。 从小,我从来不哭。 挨打不哭,挨骂不哭,被委屈不哭,被欺负不哭,甚至亲人死了都不会哭。 因为,从记事开始,我一哭就会被父亲打,打完是无尽的辱骂。 母亲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她顺从了父亲的教育方式,毫不避讳在任何场合对我殴打和责骂。 但我从来...  (展开)
    这不是影评,这是吐槽。 从小,我从来不哭。 挨打不哭,挨骂不哭,被委屈不哭,被欺负不哭,甚至亲人死了都不会哭。 因为,从记事开始,我一哭就会被父亲打,打完是无尽的辱骂。 母亲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她顺从了父亲的教育方式,毫不避讳在任何场合对我殴打和责骂。 但我从来...  (展开)
    【详细】
    9479217
  • ·疾风不知知
    2022/6/27 19:49:34

    1.男一很适合古装 挺好看温润的(但好像比金子轩有点胖了)不够惊艳没有神仙的感觉2.女主可爱灵动 大眼睛哭水汪汪的很好看(和毛晓彤可以演孪生姐妹!)3.?最喜欢的角色 是李甫,景研竣 妈耶这个名字好难记但是确实是全剧人设最好我最喜欢的小酒鬼神仙原来他还演过良辰好景,他一出来剧情就很欢乐4.男二不适合古装脸部线条太分明古装有点丑不太能带入不进去深情人设5.整体演技还行 BGM也挺好听 剧本太水

    1.男一很适合古装 挺好看温润的(但好像比金子轩有点胖了)不够惊艳没有神仙的感觉2.女主可爱灵动 大眼睛哭水汪汪的很好看(和毛晓彤可以演孪生姐妹!)3.?最喜欢的角色 是李甫,景研竣 妈耶这个名字好难记但是确实是全剧人设最好我最喜欢的小酒鬼神仙原来他还演过良辰好景,他一出来剧情就很欢乐4.男二不适合古装脸部线条太分明古装有点丑不太能带入不进去深情人设5.整体演技还行 BGM也挺好听 剧本太水了 甜剧不够甜 仙侠不够仙,内娱 拍个甜剧简直比登天还难??三星给演员吧

    【详细】
    14480240
  • 蕊宝宝
    2016/4/23 4:37:04
    拍青春片的导演们,能不能把我们的青春还给我们
           青春电影,尤其是部分国内的青春电影,很多时候都能让我嗅到一股子对我们的青春的瞧不起的味道。
      在这种类型的青春电影中。
      成绩好的永远势利眼,情商为零。成绩差的永远除了成绩以外其他全部完美。教导主任和老师家长说话从来不考虑人权,永远只关心成绩。
      主角们解放天性的方式往往都是要正面跟老师肛一
           青春电影,尤其是部分国内的青春电影,很多时候都能让我嗅到一股子对我们的青春的瞧不起的味道。
      在这种类型的青春电影中。
      成绩好的永远势利眼,情商为零。成绩差的永远除了成绩以外其他全部完美。教导主任和老师家长说话从来不考虑人权,永远只关心成绩。
      主角们解放天性的方式往往都是要正面跟老师肛一场,越乱越好,老师们越滑稽越好,最后必定还要来一场学生的欢呼,仿佛正义战胜了邪恶。
      最扯淡的是,主角们年轻的时候不管做了多出格的行为,从来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最后总是一个十年后一笔带过,然后变成所有人都成功人士很幸福。
      每每看到这种电影,我总是很反感。
      一、过度腐化教师和父母,把他们放在学生青春的对立面
      青春期的时候,不可否认,我们确实会跟老师跟家长产生一些冲突,有些时候甚至会很激烈。
      我们确实会出现一些不太好的家长和不太好的老师。但这并不是主流。
      可是我们现在的青春电影里边,为了强化戏剧冲突,会故意把老师和家长丑化。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困难和摩擦,往往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因为个性引起的摩擦它本身就失去了共性的借鉴意义。
      比如这部《谁的青春不迷茫》,女猪的妈妈自己本身就是个神经病,女主的爸爸要离婚,直接吼出“你这种性格谁能跟你处得来”,可见这个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学校里的老师天天骂成绩差的学生是社会渣滓,人格侮辱不要太难听,而且弄虚作假,随意开掉男主,本身做人就有问题。
      这种因为人有问题而产生的摩擦,我真的不知道他写出来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青春又有什么追忆的意义。
      我现在回头看我的青春,青春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让人怀念,就是在于很多很美好的东西,除了美好的同龄人,还有敬业的老师和爱我们的家长。年轻时候的摩擦随着自己的长大,都会一一被理解,然后一一释怀。
      我们之所以能释怀,因为我们最后都会发现,长辈给我们的观点,就算处理方式有些粗暴,但是基本都是好的和对的,是基于善意的。
      而不是因为我长大了,我不计较了,所以我原谅你了,然后我就释怀了。
           青春期真正的伤害,我们会很记仇,而且记一辈子。
      这是现在很多青春电影犯的一个错误,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地方。
      二、总是大力宣传青春荒唐,但是却总是弱化荒唐的后果
      现在的青春电影,体现青春活力的方式,都喜欢采取一个套路。成绩好的女主被成绩差的男主策反了,然后找一个公共场合,拿个大话筒跟学校领导正面肛,啪啪啪打脸,然后所有学生集体高潮,这就叫青春的荒唐了。
      每次看到这种情节,我真的很想说,去他妈的。
      且不去评论这样的行为到底是人性的解放还是无脑的发疯。
      为什么总是要正面宣传学生跟老师的对立?能不能不要把青春的荒唐跟失控等同起来?
      什么叫青春的荒唐?第二天要考试,前一天还是看言情小说看一晚;半夜爬墙出去打游戏,被蹲在墙角的班主任抓个正着;背着父母打麻将,偷摸抽个烟屁股等等。
      学习成年人的一切行为,精力旺盛又自制力差,这叫荒唐;再加个偷偷摸摸,这就是大部分人青春的荒唐了。
      一开始就渲染主角一直在忍耐忍耐忍耐,然后最后来个总爆发,这不叫青春的荒唐。每一个被长期家暴的老婆最后都有很高的概率杀死她的老公,这只是一个忍耐值的极限,这不叫青春的荒唐。不是因为是年轻人做了,所以他就叫青春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该读书的时候,在教育上面去跟老师对立,去搞暴动,是会产生后果的。任何人都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在我们一些青春电影里边,这块是没有的。不管我在高中学业最忙的时候,我堕胎、我打群架、我骂老师,我在学校制造暴动。十年后我都会变成成功人士,仿佛年轻时候的错事情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这个观点真的非常可怕,我真的很害怕一些少男少女看了这些所谓的青春片以后,接受了青春就是要瞎搞这一脑残的观念,然后在学习的黄金时间瞎搞走歪路,以为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堕胎、打群架、骂老师、制作暴动,都是有可能被退学的,而且会被很多人指指点点。高考期间任何一个小的情绪波动都可能会影响到你的高考成绩的。那么敏感的青少年,这个后果真的承担得起么?还能够轻松的一个十年后就全部变成了成功人士么?
      青春的荒唐,不应该是失控,而作为一部本身就面对青少年的大众电影,更应该有义务去在这一方面做好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传递一些哗众取宠的负面概念。
      三、不要总把青春的重点放在恋爱上面
          我真的很想说,在青春懵懂期,恋爱真的不重要,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人际关系网的完整建立。
    跟异性从相互排斥到相互吸引以后,如何跟异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网,这才是我们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暧昧的对象,但是那只是小彩蛋好么。
      不要以为每次青春,一扯到初恋,我们就会鼻血狂喷哇哇哇,你们真的把我们想的太无脑和太蠢了。
      四、好学生不总是傻逼,差学生可能真的一点闪光点都没
      你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成绩好的都是书呆子呢?接受一个成绩好的人,其实各方面也都比你强,很难么?他虽然成绩好,但是他其他方面肯定都比我差,都不如我,他就是个书呆子,仇富心理要不要这么重。
           五、玩烂的梗能别再玩了么?
           现在青春小说的段子,十几年前的网络小说就玩烂了,你们能不能出点新的东西不要瞎YY。如果真的不懂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青春是什么样子,能别拍么?我很怕还没有到青春期的孩子们被你们这么一带歪,整个青春期直接毁掉了。
      我成绩差我打架我堕胎我谈恋爱我跟老师家长正面肛我这样的青春才配叫做真正的青春,我十年后弹指一瞬间主角光环加buff我就会变成伟人。
           这样真的很缺德。
    【详细】
    78632652
  • 展世邦
    2022/10/4 11:37:21
    柏林电影节的两位农夫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注: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半斤八两抡电影# 二零二二年,柏林电影节上,两位农夫“巧遇”了。他们各自在创作者的镜头里亲近着自己所属的土地,他们都赢得了观者的尊重。有趣的是,这两位农夫都像永动机般不知疲倦地耕作,而最终他们都将失去自己所在意的“本分”,那就是,他们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注: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半斤八两抡电影# 二零二二年,柏林电影节上,两位农夫“巧遇”了。他们各自在创作者的镜头里亲近着自己所属的土地,他们都赢得了观者的尊重。有趣的是,这两位农夫都像永动机般不知疲倦地耕作,而最终他们都将失去自己所在意的“本分”,那就是,他们与...  (展开)
    【详细】
    14685254
  • 灵逝契约黑哥
    2020/12/23 22:02:55
    《捏造陷阱-NTR-》观后感

    最后两个女主走到一起,表示本作想用百合来合理化NTR和出轨行为,手段和占我英雄superlovers等如出一辙。

    两个女主结合起来的话人物就很立体了——一边佯装受害者

    最后两个女主走到一起,表示本作想用百合来合理化NTR和出轨行为,手段和占我英雄superlovers等如出一辙。

    两个女主结合起来的话人物就很立体了——一边佯装受害者推卸逃避尽显无辜的好女孩,一边丑陋独占欲得不到就毁掉的恶毒妇。

    可怜男主连全名都没有,太可怜了。

    除了片名,OP也唱出“那颗绿色的花蕾终将绽放”的“佳句”。

    每集9分钟,全心NTR。

    挺恶心的。

    【详细】
    13077422
  • 丸食堂
    2014/12/2 9:23:02
    《巨轮》——时代、人性与食物
    挺少写剧评影评的。忍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写一篇关于《巨轮》的,2013年难得让人眼前一亮的TVB剧集。

    一个片子让人着迷最关键的就是人物和剧情。《巨轮》是关于两兄弟在香港、澳门两地闯生活的故事。时间跨度三十年,每次历史的重大变迁都会影响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推动他们的命运前行。在大时代的语境下,人物命运的变化显得更加自然,也让人感同身受。

    《巨轮》里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完美人格
    挺少写剧评影评的。忍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写一篇关于《巨轮》的,2013年难得让人眼前一亮的TVB剧集。

    一个片子让人着迷最关键的就是人物和剧情。《巨轮》是关于两兄弟在香港、澳门两地闯生活的故事。时间跨度三十年,每次历史的重大变迁都会影响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推动他们的命运前行。在大时代的语境下,人物命运的变化显得更加自然,也让人感同身受。

    《巨轮》里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完美人格,也没有绝对的大奸大恶,基本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王心慰一向都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人格,从多年前的《第三类法庭》到近几年的《叛逃》、《忠奸人》都有所体现。但在之前的剧集里面,一般只有一个不完美的人,但在巨轮里面,每个主角都不完美,并因为不完美,显得格外真实。

    看了太多扑克牌脸和狗血剧情,我们终于可以欢愉地回归不完美人物的不完美世界了。


    时代篇

    因为故事跨越三十年,这三十年港澳的时事变化成了剧情最自然的推动力。很多历史事件也是左右剧中人物命运的重大因素。

    1978年,大陆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治环境开始变宽松,香港的非法入境情况日益严重。所以香港从1980年开始取消抵垒政策,对非法入境采取更加严格的态度。剧中的两个主人公Sam和阿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偷渡到香港,希望在移民政策收紧前成为香港合法公民,故事也是由此开始的。

    1982年,澳门放宽移民政策,以便增加劳动力。阿信和妈妈决定去澳门发展,同时寻找Sam。所以才有罗信记后来在澳门的发展壮大。

    1992年,由于香港抢劫案飙升,立法会拨款3400万加强警队枪械火力。香港大型金铺打劫案使失散多年的Sam和阿信两兄弟再次相逢。

    1995年,青少年吸毒案增加,港督彭定康召开禁毒高峰会,斥资三千万打击吸毒贩毒。因为毒品案,Sam的上司王Sir落马,表面上Sam经住了考验,事业平步青云。实际上通过毒品案Sam和姜勇半推半就地实现了第一次正式合作,Sam开始走向越界的不归路。

    1997年,香港回归,很多在港的英国人都选择回国。因为Rachel的合作伙伴Joyce回英国,服装店面临倒闭风险,Sam出钱租下店面,化解了这个危机。然而Sam送给Rachel的礼物越来越大,自己对金钱痴迷也越来越深。

    1997年,澳门黑社会当道,罗信记被打砸抢,店铺难以经营。这是阿信人生中最难的日子,他也几度面临情绪崩溃,打算和黑社会同归于尽。文英在这时对他的不离不弃和鼓励可以说是一个女人能给一个男人最大的支持了。所以,也阿信最后和文英分手,被广大群众指为“渣男”。

    1998年,香港金融风暴,Rachel父亲的生意大受影响,她的服装店租主也因为周转不灵,要出售店铺。 Sam为了帮Rachel买下店铺,通过接近Michelle来获得互联网大热股票的内部消息,最终也因此伤害了Rachel,失去了感情。

    2003年,香港SARS事件,让失联多年的Sam和Rachel再相聚。两个人的感情就像一个人生的死结,难以割舍,也难以修补。

    和时代有关的剧情都显得水到渠成,但和时代关联不大的 24-28集就不乏撞车、失忆之TVB经典狗血剧情了,瑕不掩瑜,就忍住不吐槽了。

    总之,可能狄更斯的话是最好的注解吧: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回首三十年,命运沉浮,爱恨情仇。既有在转捩点时撕心裂肺的挣扎,也有日常累积中悄无声息的转化。一切关乎性格,关乎时机,也关乎牵绊。最终归于平和,归于释然,归于与命运的握手言和。


    人物篇

    剧中四个主角:哥哥Sam,聪明上进,但急功近利;弟弟阿信,钻研执着,但优柔固执;Sam女友Rachel,高贵单纯,但耿直不包容;阿信女友文英,精明能干,但泼辣粗暴。每个人的性格中成就他们的特质,也是反过来损害他们的特质。

    表面上看,Rachel是性格最完美的人,爱的时候义无反顾去追求,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在大是大非面前,永远会选择公义。但一段感情里需要的不是一个法官,而是一个可以分担痛苦和给予开解的伙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Sam的不幸和Rachel缺乏同理心有关。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这个人物性格也最单薄。

    表面上看,Sam是最坏的那个。几个人中,他的命运最让人唏嘘。从警队之光、 保安主管、股票玩家,到阶下囚、小混混、线人,他拥有过一切,又一无所有,曾经绝望,又找回希望,拥有不凡的才智,却一直被宿命玩弄于鼓掌之中。

    正如阿信所说,Sam一直生活在逆境。被父亲抛弃,被女友家里嫌弃,是他的两个心结。父母本来就无从选择,和父亲对立、搏上位证明给父亲看,也只是他自己的心魔,父亲对他其实一直都是有感情的。相比之下,帮Rachel实现梦想反而是把Sam一步步推向死路的导火索。门第悬殊的两个人交往,压力之下的Sam一次又一次以财富和权力来兑现对Rachel的爱,博得Rachel家人的好感。大家都欣然接受这一切,没有人想到Sam在背后是如何铤而走险。对一些人来说唾手可得的东西,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以命相搏。

    Sam有很大的自信,一直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和姜勇的关系,和Michelle的关系,但最终才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的玩家。最终送给Rachel的礼物越来越大,成了压死Sam的最后一根稻草。Sam成了坏人,Rachel和他划清了界限,开始了新生活。大家都会讲,如果Sam和警队同事Mandy在一起,才是最般配的组合。和Mandy在一起,Sam会少走很多弯路,但当年心高气傲的他要得到最好的一切,难道Rachel不是黄金饼的一部分吗?

    故事最后,Sam要离开香港去别处发展。以他的心气,平庸从来都是不可忍受的;以他的能力,成功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我想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几个主人公:

    Sam和文英其实是一种人,他们是辛劳的给予者。他们就像是我们身边的那些令人敬畏的“强人”,可以在任何一个位置做得游刃有余、风生水起。如无意外,他们最终会成为人生赢家。但当他们把为别人付出当做人生的第一要务,他们注定一生艰辛。所以,Sam倾其所有,身陷囹圄,也换不来Rachel的一句体恤;文英牺牲十年青春,呕心沥血,也换不来阿信一片真爱。把爱人当做信仰的勇者,最终都伤得体无完肤。

    Rachel和阿信是另一种人,他们是幸运的接受者。他们都是以“物”——食物和衣物——为工作对象的。他们对工作是挑剔的,他们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可以双耳不闻窗外事地醉心自己的事业,他们有这种天赋和耐力。那些繁琐的世俗事,有他们的爱人来处理,他们只要保持自己的单纯和执着。他们的快乐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心地单纯,也爱自己所做的事。他们的成功是偶然的,毕竟有天赋的人很多,但能碰到愿意为保持你的天赋而去做世俗事的人并不容易。

    然而,给予与付出,幸与不幸,都是情不自禁的选择,冷暖自知。

    剧中的配角性格塑造得也都很立体。阿信的父亲年轻时暴躁、狭隘、消极,看得人咬牙切齿,年纪大了居然逐渐平和、明理了。姜勇虽然是反角,但感觉坏得很有逻辑和智慧,他是真正看透人性的人。真正的恐怖不是暴力,而是如影随形的诱惑和威胁,姜勇就是伊甸园里的那条魅惑小蛇。Sam的父亲虽然表面冷酷,但对Sam的感情却一直藏在心里,这种复杂的父爱也非常让人揪心呢。Sam的上司王Sir,曾经呼风唤雨,英勇狠辣,最后入狱时说的那句“身不由己”也为Sam后来的命运打下伏笔,而王Sir最终选择自杀也是延续了他强势、不服输的个性,比坐牢的结局显得更加有力。所以,很多小人物都有复杂的性格和情绪,让这个剧有了更多火花和令人玩味的空间。


    吃喝篇

    剧中一条主线是阿信经营罗信记手信店的故事,所以关于手信店的零食是不能不提的。因为澳门钜记饼屋赞助了《巨轮》,所以钜记贡献了店铺、食物和一个好故事。罗阿信的原型——钜记老板梁灿光白手起家,从车仔档流动摊做起,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将钜记打造成澳门手信业最受欢迎的品牌,2013年市场占有率达74.3%,远远超远澳门很多百年手信店。每天工作不少于16小时,痴迷产品开发、又有商业头脑;人长得帅气,曾经和女合伙人拍拖,至今单身。。。梁灿光的经历本身就是充满亮点和悬念的励志故事。于是看片之余淘宝代购了“钜记三宝”——花生糖、杏仁饼和猪肉干。以一个吃货的专业素养,看剧也要做全套呢,不然“过不了自己这关”(TVB常见台词)。

    剧中第十三集详细介绍了黑芝麻花生糖做法:花生、黑芝麻炒香,加煮好的糖浆搅拌均匀,压制成型。越简单的配方,对细节的拿捏越重要。阿信说,花生糖要脆的话,糖里不能加生粉,也不熬太久,这样才能做到响脆的程度,这种是黑芝麻花生脆糖。我不小心买了黑芝麻花生软糖,花生的部分香脆,整块糖是柔软的,挺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从配料来看,比脆糖多了淀粉。大部分人都以为花生糖是坚硬死甜的,吃到钜记的却是觉得有惊喜。

    相比之下,原粒杏仁饼就显得味道平淡了点。杏仁饼的主要原料其实是绿豆粉,没有杏仁成分,只因最初外观像杏仁才叫杏仁饼。所以杏仁饼里面加扁桃仁也是现代创新,因为扁桃仁也是舶来品。扁桃仁确实可以丰富杏仁饼的口感,但我觉得大多数现代人都不太能欣赏绿豆粉那种沙沙的干燥感,所以扁桃仁也爱莫能助的。

    钜记的猪肉干有很多种,我买了厚山猪肉干。肉干将近1cm厚,鲜嫩多汁,充满嚼劲,大快朵颐的体验。

    除了钜记的零食,剧中还有很多吃喝的场景,顺手也整理了一下,可以从中窥见香港人饮食文化的点滴,而且很多吃喝事儿也对剧情发展提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剧中人吃的第一顿好饭是在第三集,因为Sam帮姜勇引开了警察,姜勇给了潦倒的Sam 100元钱,Sam很豪气地在烧腊店点了份叉烧烧鹅饭,欢乐地吃起来。其实要不是因为这顿叉烧烧鹅饭,姜勇怎么会看到Sam的人性弱点,最终吃定Sam?Sam的故事也算是一顿叉烧烧鹅饭引起的血案了。

    当时点餐的时候,Sam说:“老板,来份叉烧烧鹅饭,要左腿,多饭!”关于吃烧鹅要吃左腿的问题,有人说因为鹅睡觉的时候,是左脚单脚站立,左腿比较有韧性,肉质细密。所以,专业老饕吃烧鹅都要吃“黄金左腿”。因为没有观察过鹅的生活习性,此点我先存疑。但在外点菜的时候抛出“左脚论”,总会显得傲娇又专业,整个人都会好起来呢。

    Rachel家作为高尚家庭,永远只吃西餐。在剧中,他们吃过牛排、土豆泥、土豆块、肉类冷盘、蔬菜沙拉、草莓蛋糕,更多的时候餐桌上都只有一堆空碗……感觉TVB在营造富贵气氛方面还是吝啬了些呢。

    阿信和文英作为小市民,基本都在吃接地气的中餐。阿信只请文英吃过一次东西,是路边摊的烤鸡翅。文英请阿信吃过两次饭,一次是在酒楼吃炒螃蟹、白切鸡、蒸鱼、炒青菜;另一次是在家做的烧鸡、叉烧、虾仁炒鸡蛋、炒青菜。对一个人有多爱,看看吃什么就一目了然了。最感人的当然是龙飞给文英买的午餐便当:有文英最爱的扬州炒饭、当季蔬菜肉片汤饭,有干有湿、有软有硬,还买了咖啡和奶茶,细心地拿一个杯子勾兑自制鸳鸯奶茶,满满都是爱。

    警察们还是挺喜欢吃大排档的。第十七集,富家女Michelle请警察们吃大排档,吃了避风塘炒蟹、濑尿虾、白灼虾、炒蛤蜊。第十集中,成年Sam第一次遇到姜勇,就是在路边摊“合兴饭店”吃炒牛河。饭店粗犷的大招牌上写着“招牌bobo煲,蚬蛤够镬气”。“镬气”是香港大排档的饮食美学要义,即通过猛火快攻,锁住水份的同时,赋予食物诱人的烟火气。非要用焦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来解释它,其实是没什么帮助的。吃一口正点的干炒牛河,感受火力在食物上电光火石的着力,这种玄妙的味道就瞬间了然于胸了。

    剧中吃得最多的是火锅,也就是香港人说的“打边炉”。阿信、文英两家日常聚会吃过火锅,只是品种少些,有螃蟹、虾、生菜等。罗信记开业剪彩,全家聚会还是吃火锅,这次有虾、蟹,鱼丸、油豆腐、豆腐、生菜、火腿肠、鱼片, 油面筋,种类丰富些。犯罪团伙也很喜欢吃火锅。第十七和十八集Sam见姜勇两次,姜勇都在饭店吃火锅,吃了鱼丸、牛肉丸、牛肉,玉米、油面筋、生菜。问题是两次的菜都一模一样,连盘子的位置都不换换,真让人无力吐槽了!第三十一集,Sam和犯罪团伙在饭店吃火锅,吃了几种牛肉、虾、鱼丸、多种蔬菜,还乐在其中地用红酒杯喝啤酒,暴发户形象跃然纸上呢。

    剧集的结尾,是天生、阿信一家的团圆饭。目测有白灼虾、蒸带子和烧鸡。妈妈说要找出经典的佛山辣椒酱下饭,又说这个场景她在梦里已经想过很多次了。最后一向不喜欢天生的阿信爸也慈祥地给天生夹了一只鸡腿,而天生也很自然地回了句:“多谢爸!”虽是家长里短的细节,却充满泪点。三十年的悲欢离合,都融化在这顿饭的暖意里了。

    (详见公众号:丸食堂)
    【详细】
    72195478
  • canopus1921
    2018/5/22 21:05:19
    我是如此的想念你

    有几条线要理一下:

    1.他俄方面针对V渐渐形成了两股势力:

    甲方要杀了V,并且派出了胖胖杀手,当然了结果成功被V反杀。V睡着后胖杀手灵活起身寻找角度下手时,ost开始紧张半惊悚。但是很多人估计和我一样,看到这画面淡定到心跳都没加速的举手!我估计是胖胖没看过前几集,才敢这么放松地去杀小变态。ps监狱里面的医生应该属于这一派的。

    乙方要救出V,但是却要V杀了大

    有几条线要理一下:

    1.他俄方面针对V渐渐形成了两股势力:

    甲方要杀了V,并且派出了胖胖杀手,当然了结果成功被V反杀。V睡着后胖杀手灵活起身寻找角度下手时,ost开始紧张半惊悚。但是很多人估计和我一样,看到这画面淡定到心跳都没加速的举手!我估计是胖胖没看过前几集,才敢这么放松地去杀小变态。ps监狱里面的医生应该属于这一派的。

    乙方要救出V,但是却要V杀了大胡子康斯坦丁。派出了一个不太尊重V的掮客,结果也被反杀了。貌似有格调的反派对于与自己想处的人要求特别高,尤其在尊重理解自己这方面。

    那么Eve的上司是哪边的?其实我觉得看到现在,特别像冷战时期的女间谍的就是C。估计是被Marvel里面的黑寡妇形象给同化了,现在看女间谍感觉都是青正美,忘了这份工作真实的工作性质是怎样的。作者在C这里人物塑造的特别成功,是一种灰色边缘人的感觉。她既可以游走在他俄的男特工之间占尽便宜,又可以在事情发展超出控制的时候叫自己的小弟们走人。你看不透她到底是这样还是那样,她有自己的模样。这种设定使后面的剧情更加充满未知。赞!那么她到底是哪边的?是不是英国电影里面经常出现的双面间谍?做个猜想:第一集里面她是特别迫切寻找V这个小变态小可爱小聪明小执着杀手的。如果不是这样,C就不会招募Eve。排除让Eve背锅的原因,明显是特别急切地去寻找V。那么寻找V的目的,决定了C站在哪边。3种可能。1.捉到了,交给英国政府,那么C就仍然在效忠。2.捉到了,杀掉。那么C就是甲方的人。而甲方的人可以控制监狱,就非常有可能是他俄政府的人。C这时和他俄政府的人合作,也许是被授意。再大胆一点,他英政府也有“12”组织的人。3.捉到了,审问V,后面的事甩手并不过问。那C就是乙方的人,那么组织要杀大胡子康斯坦丁也就说的过去了。因为Eve已经开始怀疑到大胡子了,而这个情报很可能是C透露给组织的。

    综上,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很有可能是“12”组织内部意见不同一而形成的单边行动;也很可能就是两个根本就不同但是都是灰色的组织。

    2.我是如此想念你,其他的没顾上。

    V和Anna的线终于要出来了,但是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和小说里面有些差别。小说里面V杀掉Anna的丈夫是有原因的,有点激情杀人的感觉。但是电视剧里面弱化了这一点,反而把锅都甩给了小变态V,不知道是不是会另有隐情。这里面从对Anna的刻画中能够解释出很多小变态V的行为模式,这种对小变态的解释也可以反过来反映Anna。比如:

    Anna:做个大蛋糕。

    V: 喜欢去Eve家里吃完饭;也去过挂了的Frank家里吃蛋糕。

    V: 做了个大蛋糕,房间挂满气球。

    Anna:做个大蛋糕;和Eve离别时死活要让Eve带上。

    更别说,V送给Eve她曾经送给过Anna的香水服饰;记得Anna的梦想;给大胡子举行有气球和大蛋糕的party;送衣服给Anna。好像都在重复着一句话,我是如此的想念你,其他的真没顾上。V获得爱的模式如此单纯而又保守,想要去爱既得不到真面回应,又受到组织的监管,憋的快要疯了。她做杀手时乖戾恨绝,爱人时却是如此的全心全意而又小心翼翼,真是个在看客眼里可爱的人。就像那时ost里面唱的——我给了你我的心。

    至于Anna,我觉得她也很想她。留了所谓你知道很少的却是整整一盒子的信;无损的留着她送她的大衣。不过好像也就止于想念吧,要不那么明显的暗兜都没有发现吗?还是另有隐情?Anna到底是傻大姐还是在装傻。她对Eve说了“小心点,她就喜欢你这个类型的”。就说明Anna并不是傻大姐,而是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比较马虎,比较柔弱。所以就不计较到底有没有提前发现暗兜了吧。最让人期待的是,V和Anna是否会在E08见面,护照这个梗会用的吧。

    综上,Eve应该是有点嫉妒了。

    3.‘12’人组的人

    有个问题,是不是他们已经露过脸了。但是只是路人脸,没被注意到?最后一集的会把坑都填上吗?会有反转吗?Eve的丈夫会喜出柜出轨吗?V会不会因为Anna的拒绝彻底放下爱上别人?大胡子会有什么动作?真是特别期待哇。终于有个不是仿超人的女杀手让我追了,变态就变态点吧,谁让她好看专一语言天赋还那么高呢?更别说Sandra老吴那么萌,简直是英伦熟女专用表情包。

    【详细】
    93871838
  • 佐逢
    2018/4/8 21:35:14
    “克莱尔”相机的诡异

    整部影片69分钟,我感觉其中有20%是镜头的起幅和落幅,还有50%的尬聊。

    不知道有没有导演解读,但是就说说自己的理解吧。故事还算明了,导演和漂亮女制片员工发生一夜情,导演的正牌女友又恰好是员工的制片老板,于是老板决定在戛纳参展的时候和员工摊牌让她滚蛋。但没想到导演其实对制片已然没有激情,也相继和女制片摊牌。

    整个故事似乎并没有克莱尔啥事情,这个主角究竟是干嘛的呢?其

    整部影片69分钟,我感觉其中有20%是镜头的起幅和落幅,还有50%的尬聊。

    不知道有没有导演解读,但是就说说自己的理解吧。故事还算明了,导演和漂亮女制片员工发生一夜情,导演的正牌女友又恰好是员工的制片老板,于是老板决定在戛纳参展的时候和员工摊牌让她滚蛋。但没想到导演其实对制片已然没有激情,也相继和女制片摊牌。

    整个故事似乎并没有克莱尔啥事情,这个主角究竟是干嘛的呢?其实我觉得她就像一个用相机记录并收集各色人群经历和感情的精灵。她的存在是向观众更好地展现故事的细节,或者说强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想到貌似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好像是一个收废品的,高价收购各种废品,一个孩子想把自己小时候的东西全卖了,但是不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收废品的说,这里面包含着人们的回忆啊,我最喜欢了。(具体啥故事我记得了,好像是类似的,如果谁也听过这样大概的,请告诉我)

    克莱尔其实就让我联想到了这么一个角色,一个收集人们的故事的精灵。为什么说是精灵呢,有几个情节让人觉得她很会让别人信服于她。比如在餐厅的时候,导演问她为啥照相,她说这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已然不同了,我想记录下来(这不是形而上学吗?)刚开始导演并不信服,她让他和她对视,后来竟然也把导演说的神神叨叨的,后来和制片摊牌的时候也竟然说到以前的时候和现在的时候不一样。还有一次是,克莱尔跟着万熙去吃韩国料理的时候,在楼下硬是也让万熙觉得壁画很奇怪。(当然都也可能是出于礼貌的认同)

    不仅如此,整部片子最大最大令观众迷惑的地方其实就是,为什么克莱尔明明在之前见过万熙,后来在海边第三次(或者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却好像之前没见过似的;克莱尔明明见过了导演和制片,后来和万熙聊天的时候却假装啥都不知道呢?这就是我认为可以解释为何她是精灵的原因,她需要别人释放的经历或者感情,自己才可以用相机记录。

    其实还有几个小的细节,比如克莱尔和导演在咖啡厅说她是法国人,刚到没几天,可是有一个镜头是她进入了沙滩旁的桥洞里。

    第二个是,万熙讲自己也会作曲,后来克莱尔说自己是个音乐老师;如果克莱尔真的是个音乐老师,那她听到万熙说她有时会作曲的时候,正常的回答应该会提及自己是音乐老师的身份吧;但是她只字不提。

    其实整部片子就是克莱尔用各种谎言来引出导演、制片和员工之间的混乱故事。

    甚至看到这种纪录片式的长镜头和推拉镜头,我还在想“克莱尔的相机”其实并不光是她手里的相机,还有这个正在拍摄的相机。

    总之,处处透露着奇怪的诡异,这种奇幻的色彩不光是叙事时间线的混乱和尴尬的台词,还有前后处处解释不通的矛盾。至于克莱尔这个角色也是很让人迷惑。有点炫技的成分,没有表演,没有台词,感觉就是一集伦理电视剧的剧情,20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非要拖进69分钟里。当然如果有导演解读那最好了。

    ps.看到有的影评讲可能是梦,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这其实也能解释得通。

    pps.金敏喜长得太像我的一个同学,看着看着就出戏。

    【详细】
    92831301
  • 远山迷雾
    2020/1/30 9:36:45
    够硬核够爽就可以~

    看片名以为是非常人贩之类的类型片,结果是老美乐此不疲的封闭空间+倒计时的英雄片,地点设定为地下车库,换成了兰博式的女英雄。剧情有点扯,太多不合逻辑,话说三层车库都没有车主来取车吗?这么大动静保安不报警吗?呵呵,导演和编剧爱怎么编就怎么编吧,打斗够硬核够爽就行,光是看黑帮老板的女儿的翘臀扭来扭去就够嗑完爆米花了。四星必须的。

    看片名以为是非常人贩之类的类型片,结果是老美乐此不疲的封闭空间+倒计时的英雄片,地点设定为地下车库,换成了兰博式的女英雄。剧情有点扯,太多不合逻辑,话说三层车库都没有车主来取车吗?这么大动静保安不报警吗?呵呵,导演和编剧爱怎么编就怎么编吧,打斗够硬核够爽就行,光是看黑帮老板的女儿的翘臀扭来扭去就够嗑完爆米花了。四星必须的。

    【详细】
    12197169
  • 恣意小妹妹
    2021/8/6 13:22:39
    悲情不应成为英雄的底色

    《逐梦蓝天》追至小半,如果让评选剧中最悲情的人物,十个人怕是有九个人会毫不犹豫地选徐梦并伴随着“她实在是太惨了”的评价。

    年纪不大就已经历经生离死别的悲苦,但她收起了满腔的悲伤把自己完全投身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不差分毫地努力测算,没日没夜地对比查错,才有了“中0101”的最终试飞成功。

    《逐梦蓝天》追至小半,如果让评选剧中最悲情的人物,十个人怕是有九个人会毫不犹豫地选徐梦并伴随着“她实在是太惨了”的评价。

    年纪不大就已经历经生离死别的悲苦,但她收起了满腔的悲伤把自己完全投身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不差分毫地努力测算,没日没夜地对比查错,才有了“中0101”的最终试飞成功。

    正如徐梦所说的“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担起重任,再苦也要扛下去,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全力以赴报效祖国!”她做到了自己说过的每一个字,无愧于人民和祖国,无愧于她墓碑上所刻着的“工业英杰”四个字。

    徐梦的心里在等一朵花开,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她不是在等死她是在等一个团圆,她不是在找死她是在找一条通往九霄的道路。

    徐梦是为共和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一生心血的英雄,她的底色不应该是悲情,她应该拥有天空的广阔,她是属于时代的闪烁星辰。

    【详细】
  • 13733477
  • heartrick
    2017/10/8 23:58:18
    都在说这个电影和传记和实际出入很大
    The Lost City of Z is a very long way from a true story — and I should know
    A new Hollywood film hypes Percy Fawcett as a great explorer. In fact, he was a racist incompetent who achieved very litt
    The Lost City of Z is a very long way from a true story — and I should know
    A new Hollywood film hypes Percy Fawcett as a great explorer. In fact, he was a racist incompetent who achieved very little

    The new film The Lost City of Z is being advertised as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one of Britain’s greatest explorers. It is about Lt-Col Percy Fawcett. Greatest explorer? Fawcett? He was a surveyor who never discovered anything, a nutter, a racist, and so incompetent that the only expedition he organised was a five-week disaster. Calling him one of our greatest explorers is like calling Eddie the Eagle one of our greatest sportsmen. It is an insult to the huge roster of true explorers. Had the advertisement been about a soap powder, it would fall foul of the Trade Descriptions Act.

    Percy Fawcett joined the army immediately after school, with a commission in the artillery in 1886. The next 20 years involved garrison duty in Ceylon and postings in Malta and England. The only significant events were getting married and becoming a devotee (like many others) of the charlatan psychic Madame Blavatsky. Fawcett’s game-changer came in 1906, when he was 40. The army let him take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s course on frontier surveying. Far away in South America, Bolivia had just sold its rubber-rich province of Acre to Brazil, so it needed its new north-western boundary mapped. The Bolivians approached the RGS for a mature surveyor to do this. The society’s secretary asked the newly qualified Fawcett whether he wanted to go; he accepted, reported for duty in La Paz and was at work on the new Amazonian frontier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his survey was the best thing Fawcett did. But he described it as boring, because the new frontier was all along rivers. This was the height of the great Amazon rubber boom, so he and his team cruised from one comfortable rubber barraca to the next, taking their regular measurements.

    Fawcett’s only publications were a series of papers in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about his mapping work. But he kept a journal, and in 1953 his son Brian edited this and other papers into a book called Exploration Fawcett. He emerges from it as a typical Edwardian colonial officer — friendly with South Americans but looking down on them, appalled by the cruelty at some rubber stations, full of gossip about life on this remote but boom-rich backwater, and uninterested in nature apart from banalities about dangerous snakes and irritating insects.

    In 1908, the Bolivians asked Fawcett to survey another of their frontiers with Brazil: a small river called Verde, far away at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large landlocked country. The preparations were appalling. Fawcett took minimal supplies, since he was accustomed to being fed by rubber stations. This was the end of the dry season with the river at its lowest. So they soon had to abandon their boat and continue on foot. After only a week, all food was exhausted and they were really starving. Fawcett casually remarked that five out of his six peons died from the effects of this five-week disaster. This was the only expedition he led into unexplored territory.

    The Bolivians invited Fawcett back in 1910, this time to map part of their boundary with Peru. It involved paddling up a frontier river called Heath and two meetings with indigenous peoples on the banks. The first group fired arrows and guns over their heads. But Fawcett waded ashore with presents and shouting a few words of ‘Chuncho’ (the Peruvian word for all forest peoples) that he had memorised but did not understand. That was the only time that Fawcett attempted any language other than Spanish. Further up the Heath river, Fawcett met a tribe he called Ecocha (now Ese Eja) whom he really liked. They were ‘embarrassingly hospitable’ with their food, so Fawcett spent a few days with them and recorded something of their ethnography. He returned for a second visit in 1911.

    After a final survey for the Bolivian government in 1913, of the upper Beni river in the Andes, Fawcett went sightseeing in central Bolivia. He and two companions were paddled down the big Guaporé river. They stopped at Mequens on its Brazilian bank to visit the Swedish anthropologist Baron Erland Nordenski?ld and his attractive wife, who provided guides to take them on a walk inland to visit a people they called Maxubi (now Makurap). The Maxubi were friendly and hospitable, but continuing on a forest trail Fawcett met another tribe (probably Sakurabiat) to whom he took a violent dislike. When one aimed a drawn bow at him, Fawcett shot the man with a Mauser revolver — absolutely forbidden by Brazil’s Indian Service. He described them as he imagined Neanderthals or Piltdown Man to have looked: ‘large hairy men, with exceptionally long arms, and foreheads sloping back from pronounced eye ridges… villainous savages, hideous ape men with pig-like eyes.’ No Amazonian Indian has body hair or looks remotely like this — I know, because I have spent time with over 40 different peoples. These two groups, and the two on the Heath, were the only tribal people seen by Fawcett. He liked two of them. So it was strange that he wrote racist gibberish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Indians. The first are docile and miserable people, easily tamed; the second, dangerous, repulsive cannibals very rarely seen; the third, a robust and fair people, who must have a civilised origin.’

    When Fawcett was in the cattle country of central Bolivia in September 1914, news came of the outbreak of war. So he hurried home and by January 1915 was back in the artillery. In his late forties, he was too old for frontline service; but he fought a good war, ending as Lieutenant-Colonel.

    In one of his pre-war lectures to the RGS, Fawcett had spoken of possible ancient ruins in the Amazon forests. He was now told about a scrap of paper dated 1743 in which bandeirantes imagined that they had seen a deserted city in the jungles. (The bandeirantes were slavers who scoured the interior of Brazil for Indians to capture. Although most of these thugs were illiterate, others did write reports about their travels — none of which said a word about seeing ruins.) Fawcett gave this imaginary ‘lost city’ the codename Z, and finding it became an obsession.

    The easiest forest tribes to visit in Brazil were on the headwaters of one of the Amazon’s southern tributaries, the Xingu. A German anthropologist had contacted a dozen amiable peoples there in 1884; and since then they had been visited by seven groups of anthropologists or Indian Service officials. All had walked in by the same trail. So in 1920 Fawcett tried to follow this route — even though it was nowhere near where the chimera city might have been. His plans went wrong, so he got no further than a ranch halfway along the trail. In 1921 he searched for the mythical city down on the Atlantic coast, by train inland from Salvador da Bahia; but, hardly surprisingly, the miners there knew nothing.

    In 1925, by now penniless but desperate, Fawcett tried again to reach the upper Xingu tribes. He now took two inexperienced ex-public schoolboys, his son Jack and Jack’s friend Raleigh Rimmel. The old surveyor made two suicidal pronouncements. One was that the trio should travel light, with nothing more than small packs. Everyone in Amazonia knew that you could not cut trails and keep your team fed with fewer than eight men. (I can confirm this, having done months of such cutting and carrying.) But Fawcett sent their pack animals and porters back, and continued with only his two novices. His other dictum was that Indians would look after them. This was equally dangerous. The Xingu tribes pride themselves on generosity; but they expect visitors to reciprocate. All expeditions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had brought plenty of presents such as machetes, knives and beads. Fawcett had none. He committed other blunders that antagonised their hosts. So it was only a matter of days before they were all dead.

    Twenty years later, Chief Comatsi of the Kalapalo tribe gave a very detailed account of Fawcett’s visit, reminding his assembled people of exactly how they had killed the unwelcome strangers. But the German anthropologist Max Schmidt, who was there in 1926, thought that they had plunged into the forests, got lost and starved to death; this was also the view of a missionary couple called Young who were on another Xingu headwater. The Brazilian Indian Service regretted that Fawcett, who was obsessively secretive, had not asked for their help in dealing with the Indians. They felt he was killed because of the harshness and lack of tact that all recognised in him.

    Such was the sad tale of this incompetent, whose only skill was in surveying. But the disappearance of an English colonel while searching for a mythical ancient city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 was a media sensation. Two expeditions went to try to learn more. There was revived interest in the 1950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Exploration Fawcett and the Kalapalo chief’s account of how they killed the Englishmen. Then it was forgotten until 2009 when David Grann, a talented writer, published The Lost City of Z. Unfortunately, Grann hyped the story out of all proportion and wrongly depicted Fawcett as a great explorer.

    As he cheerfully admitted, Grann had no experience of rainforests. But he let his imagination run riot, with pages about ferocious piranhas, huge anacondas, electric eels (actually a fish that has never killed a man), frogs ‘with enough toxins to kill 100 people’, ‘predator’ pig-like peccary, ‘sauba ants that could reduce the men’s clothes to threads in a single night, ticks that attached like leeches (another scourge) and the red hairy chiggers that consumed human tissue. The cyanide-squirting millipedes. The parasitic worms that caused blindness…’ and so on. Everyone who know tropical forests, including me, knows that almost every word of this is nonsense.

    Fawcett himself gave a simple account of his four surveying journeys for the Bolivian government. But for Grann, ‘in expedition after expedition… he explored thousands of square miles of the Amazon and helped redraw the map of South America’. Fawcett admitted that he was ‘a greenhorn in the jungle’ and knew nothing about nature. But Grann wrote that he moved ‘inch by inch through the jungle, tracing rivers and mountains, cataloguing exotic species… [until] he had explored as much of the region as anyone’.

    For Grann, Fawcett was competing against other explorers ‘who were racing into the interior of South America’. The only study that Fawcett made after leaving school in 1886 was his RGS surveying course. He never mentioned any library research. But for Grann he was ‘almost unique’ in viewing 16th- and 17th-century chronicles ignored by other scholars; he re–evaluated El Dorado chronicles and consulted ‘archival records’ and ‘tribesmen’ in ‘piecing together his theory of Z’. Not a word of this was true, either.

    Grann wrote that, as an author, he would have been lost without my three-volume, 2,100-page history of Brazilian Indians and five centuries of exploration. He quotes quite often from my books. So he had no excuse for describing Fawcett’s brief visits to three indigenous villages as the ‘discovery of so many previously unknown Indians’, from whom ‘he learned to speak myriad indigenous languages’, and adopted ‘herbal medicines and native methods of hunting [so that he] was better able to survive off the land’. Equally absurd was his rubbish about cannibalistic tribes, blow guns with poisoned darts, or Kuikuro menacing him with ‘gleaming spears flickering’ from the undergrowth (they never used spears, or had metal even, before their contact 130 years ago).

    When the colonel vanished, Grann writes that ‘scores’ of explorers tried to find him, and that ‘one recent estimate put the death toll from these expeditions as high as 100.’ Actually, only one search expedition reached the Xingu, led by George Dyott in 1928. (It found that the three Englishmen had been killed by Indians.) The only other expedition was in 1932, but it got only as far as the Araguaia river far to the east. The death toll from these two attempts was zero. In 1935 a ridiculous actor called Albert de Winton went by himself to the Xingu and was killed by Indians who wanted his gun. So if we count him, the death toll is one — well short of Grann’s 100.

    These and a great many other passages are artistic licence and hype of an absurd order. Hollywood believed everything Grann wrote, and then hyped it up more. People wishing to learn about the maverick colonel should consult his own fairly modest memoir — not the recent fantasy book and film about him. But I could recommend scores of writings by real explorers.

    John Hemming is a Canadian explorer; the three volumes of his history of Brazilian Indians are Red Gold (1978), Amazon Frontier (1985) and Die If You Must (2004)
    【详细】
    885413086
  • 南峰
    2017/9/25 14:30:20
    细细的看才能感受到
    乔振宇真的好帅呀,以前就曾经被我们的欧阳少恭帅到,这次更是感受到了来自男主帅帅的颜,男女主演技都很棒,这是很好的阵容了,也是觉得很好看了,每一集都有很多的内容,不仔细看就觉得有点乱,不过细细的看还是能get到很多的东西的,很喜欢这个题材,以前从来没看过,很新颖...  (展开)
    乔振宇真的好帅呀,以前就曾经被我们的欧阳少恭帅到,这次更是感受到了来自男主帅帅的颜,男女主演技都很棒,这是很好的阵容了,也是觉得很好看了,每一集都有很多的内容,不仔细看就觉得有点乱,不过细细的看还是能get到很多的东西的,很喜欢这个题材,以前从来没看过,很新颖...  (展开)
    【详细】
    883121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