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同行影评

10129692
  • Lev亮
    2018/9/1 3:35:10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评分不高原因

    看过一些低分影评,大致分为三类人:一是浮躁型,没看两集就开始给差评,就像没喝过茅台的人刚舔了一口,满嘴的都是辛辣,体会不到之后的醇香。二是无知型的,竟然有人在指责为什么要在那个年代开展两弹一星计划,说是不自量力?!说这观点的绝对是个孩子还是个无知的孩子!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多少前辈多少如钱学森先生一般伟大的人们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换来的是什么?换来的是中国五十多年乃至以后更长久的繁荣昌盛,换

    看过一些低分影评,大致分为三类人:一是浮躁型,没看两集就开始给差评,就像没喝过茅台的人刚舔了一口,满嘴的都是辛辣,体会不到之后的醇香。二是无知型的,竟然有人在指责为什么要在那个年代开展两弹一星计划,说是不自量力?!说这观点的绝对是个孩子还是个无知的孩子!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多少前辈多少如钱学森先生一般伟大的人们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换来的是什么?换来的是中国五十多年乃至以后更长久的繁荣昌盛,换来的是民族的自强无人敢欺!试问没有重工业和军工业的保障,中国的经济凭什么来支撑她的腾飞,没有坚硬的脊梁又怎能抬头仰望!如果没有中国只能是918前的中。三是菜不对口型的,大多批判该片爱情描写过多,演员演技不够等等。其实瑕不掩瑜,细细品来,很多的细节令人动容,倪大红的台词不多,但是他把一个北京老炮式工人师傅演的传神,对徒弟的规矩,对张力军的劝慰,对徒弟的恨与自责,对陆若文离婚后的关心等等,无不体现出话无需多,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以让大家体会良久。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张力军的父亲,在是非观扭曲的文革时期,仍能如此的正直,对于陆若文一家仍能如此坦荡实属不易,看到32集我才明白张力军的这些骨子里的品德都是源自他的父亲。张志坚老师的表演让我真实体会到一个好演员如何把几句台词几个镜头的表演就足以让我牢牢的记住了他。其实这部戏的配角真的太出彩了,太多了也无法一一赘述,配角的刻画用寥寥数笔就能让人记忆深刻乃至动容确实应该加分。主角的表演和剧情的合理性上确实相比有些许欠缺。不过总体来说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年代大戏,把使命,忠诚,牺牲和坚持贯穿于爱情生活之中,真是平凡而又伟大,无奈却很热血的那些年!

    【详细】
    9627696
  • 柏邦妮
    2008/6/6 11:54:59
    虽然我是工人的女儿
    昨晚看了《二十四城记》。
    如果说,“电影”是从“打算看电影”这个念头产生就开始的:
    《24城记》也开始得未免有点太早了。
    中途又历经波折,好容易拿到票,坐在电影院里,
    去年看《三峡好人》那种无比激动的心情又再度回到我心中。

    《二十四城记》如何?
    诸位,我昨晚看完,直到现在才写这么点感想……这就是我的评语。

    如今所有的导演都在进行伟大的尝试:
    昨晚看了《二十四城记》。
    如果说,“电影”是从“打算看电影”这个念头产生就开始的:
    《24城记》也开始得未免有点太早了。
    中途又历经波折,好容易拿到票,坐在电影院里,
    去年看《三峡好人》那种无比激动的心情又再度回到我心中。

    《二十四城记》如何?
    诸位,我昨晚看完,直到现在才写这么点感想……这就是我的评语。

    如今所有的导演都在进行伟大的尝试:
    就是试图打破“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界限的尝试。
    大部分导演采取的是这样一种策略:
    试图赋予剧情片以纪录片的质地,丰厚和真实。
    《三峡好人》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二十四城记》试图进行的是反向尝试:
    在纪录片中安插剧情,故事就在讲述者的口中。
    所有人都没有直接关系,他们的人物关系笼罩在巨大的命运下面:
    他们相互裹挟,相互观看,相互漠视,相互抚慰。

    一点闪光的东西都没有吗?
    当然有。
    贾樟柯毕竟是贾樟柯呀!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小片段是两个人工人站在镜头前:
    其中一个年长的不断搔另外一个的脖子,直到对方笑出来。
    那个笑容,那些面孔,实在是太生动了,让我感动不已。

    但是,正因为是贾樟柯,那种“不够!完全不够!”的渴求,深植在我心中。
    《三峡好人》开头那酣畅淋漓充满各种体液的长镜头呢?
    举起一张十元人民币,放下时出现实景的天才想法呢?
    更多的,那种气韵,气质,气息的东西呢?

    并不是说我没有感动。
    你们知道,我是一个工人的女儿,从小因为三线建设出生在四川。
    可以说,电影里的点点滴滴我都太熟悉了:
    我爸妈的单位叫716,是搞潜水艇的,我们过去的番号是成字138部队,
    我们在四川的山沟沟里一住就是十七年,
    我们的单位有电影院,有子弟学校,有医院,还有豆浆厂!
    我们也有保密费,我小时候经常能分到保密本儿。
    我们也是走的奉节。
    我妈妈,简直就是电影里那个沈阳妇女的影子:
    她老家是大连,十三岁随父母来到四川,再回东北,已经人过中年。

    我感动了,我哭了,我看见那个下岗女工在公车上讲述她的艰辛,
    我看见赵涛讲那个在工厂里劳作的妈妈……泪流不止。
    我的父母,是体力劳动者,
    当儿女目睹父母年事已高,还在从事体力劳动的时候,
    那种心痛,也真的是像赵涛所说:是从内心里痛出来的。

    但是这种感动太肤浅了。
    我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寻求的绝不是这种“百姓人生”的感动。
    我的感动被破坏了:
    我们祭典父母这一代人苦涩青春的方式,难道只是买一套“24城”的房子?

    这是贾樟柯第一次在电影里使用职业演员,他采取了一个小心翼翼的方式:
    正如很多导演在电影里掺杂了非职业演员在职业演员中,
    他恰好相反:他将职业演员掺杂在非职业演员中。
    陈冲,吕丽萍,陈建斌,扮演了三个老厂的职工。
    有时,贾樟柯的电影里会出现少许“有些过”的东西,
    比如《三峡好人》里的小马哥,是有些造作的。
    但是在《三峡好人》这种湍急如大江大河的电影里,少许的败笔一闪而过,
    但是在《二十四城记》这种静止的电影里,那些瑕疵,
    不,我不认为是仅仅是瑕疵,而是缺陷的东西,却被放大了。

    陈冲扮演了一个叫做“小花”的厂花,
    她说自己因为长得像陈冲得了这么一个外号,真名反而不被人所知。
    镜头外的人(是贾樟柯自己吗?)问:“那你真名叫什么?”
    我们的陈冲笑着说:“我叫顾敏华。”
    全场大笑。
    是为了这种幽默感吗?
    不,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幽默感。
    观众们大笑的时刻,是察觉这是“扮演”的时刻,也是梦醒的时刻。
    也许这正是贾樟柯所要的:他要一种间离的效果,要这种浅薄的幽默,
    要观众明白,不要那么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即便是你愿意相信。

    但是,我只是感觉到,我被嘲弄了。
    陈冲演得不错,就像吕丽萍和陈建斌,他们已经演到了一个职业演员所能演出的最好。
    但他们不是“大丽”,也不是“顾敏华”,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真正的,被隐藏在电影后的,也许真的存在的“大丽”,“顾敏华”呢?

    我深爱贾樟柯。
    这是我苛责的原因,也是我失望的原因。
    我开始审视和逼问他拍摄《二十四城记》的动机,
    而他的电影动机,在之前,我从未怀疑过。
    【详细】
    14001902
  • zsn
    2018/1/19 23:46:59
    硬伤太多 ,只能说“还行”
    讲真,这个片子我是冲阿米尔汗去看的,但阿米尔汗在其中只是个配角,虽然他贡献了里面最搞笑的片段,让我很是惊喜,但这剧的硬伤太多了,豆瓣评分略高了。 第一女主成名太过容易了,只是发了一个视频在YouTube上,就有一万多人观看,然后以火箭般的速度成了大明星,电视报纸哪...  (展开)
    讲真,这个片子我是冲阿米尔汗去看的,但阿米尔汗在其中只是个配角,虽然他贡献了里面最搞笑的片段,让我很是惊喜,但这剧的硬伤太多了,豆瓣评分略高了。 第一女主成名太过容易了,只是发了一个视频在YouTube上,就有一万多人观看,然后以火箭般的速度成了大明星,电视报纸哪...  (展开)
    【详细】
    9086218
  • 浮梦
    2020/3/16 21:00:18
    活佛济公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不由自主的有感而发:“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位医生,就像济公一样为人们疗伤,时时刻刻都要心存大善,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先要学会帮助别人,如扶老年人过马路,给老弱病残让位,教同学做题目,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学会谦让,凡事都不要斤斤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也不要去记恨别人,将仇恨放在一旁,不能太心狠手辣,要学济公说的一句话:得饶人处且饶人。

    活佛济公给我带来了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不由自主的有感而发:“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位医生,就像济公一样为人们疗伤,时时刻刻都要心存大善,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先要学会帮助别人,如扶老年人过马路,给老弱病残让位,教同学做题目,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学会谦让,凡事都不要斤斤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也不要去记恨别人,将仇恨放在一旁,不能太心狠手辣,要学济公说的一句话:得饶人处且饶人。

    活佛济公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更给我带来了许多道理!

    【详细】
    12396220
  • 董卓
    2014/5/9 10:56:42
    剧情实在太二了
           剧情实在无聊,太二了,基本这个套路的剧情,群众演员也能编出来,既无新意,又非实情。就算生活没有矛盾,也要安插各种二逼亲友制造矛盾。
        小媳妇每遇到婆婆就怯生生,遇到对自己好的人或者亲人,就趾高气扬,活该她被婆婆教训,真不知高富帅喜欢这种村妞哪点。
     
           剧情实在无聊,太二了,基本这个套路的剧情,群众演员也能编出来,既无新意,又非实情。就算生活没有矛盾,也要安插各种二逼亲友制造矛盾。
        小媳妇每遇到婆婆就怯生生,遇到对自己好的人或者亲人,就趾高气扬,活该她被婆婆教训,真不知高富帅喜欢这种村妞哪点。
        另外,高富帅家就没人能管得了这个小肚鸡肠、市井气满满的恶婆婆么,他们家奶奶貌似威严,放出去的狠话却屡遭白眼,公公年轻时候估计也是一高富帅,怎么会看上这么个尖酸刻薄的女人,难道是组织介绍的?竟然还没出轨;明明是他决定家庭经济基础,却偏偏镇不住一个管家婆,我要是这公公,一头撞死吧,连家庭关系都无法协调的人,怎么可能管理一个公司。
        再说小媳妇家那二哥,兄弟姐妹几个,同样的父母,同样的生活环境,就他跟捡来的一样,品行不端,又好吃懒做,明摆着就是为了添乱才设置这么个角色。
        还有高富帅家那大姐,平时老公不回家不着急,不怀疑,一旦二妹给托姐夫关系给男友找了个活,她就急赤白脸去质问老公是不是有把柄被抓着了,这是亲妹嘛。
        实在看不下去,可惜父母已经关注上小媳妇的命运了,憋屈难受,只好来这里爽一下。
    【详细】
    6662644
  • 奥雷里亚诺上校
    2021/10/12 0:05:12
    镜子

    镜子所无法反射的那20%的光,我们把它称作遗憾。直江津高中的故事,还未圆满,便已结束。失去了过去的头衔,却仍未确立未来道路的时候,站在岔路口,即将告别青春,却踌躇不前,依然留恋着那些故事和即将离别的人,遗憾成了永远的遗憾,不知道到哪去了,正如镜子反射中损失的20%的光,西尾细腻的文笔,让我又回忆起了高中时代,鲜活的愁绪。物语完结了,垃圾君想必以后也能有精彩的故事吧?在看不到的地方,谱写一个又

    镜子所无法反射的那20%的光,我们把它称作遗憾。直江津高中的故事,还未圆满,便已结束。失去了过去的头衔,却仍未确立未来道路的时候,站在岔路口,即将告别青春,却踌躇不前,依然留恋着那些故事和即将离别的人,遗憾成了永远的遗憾,不知道到哪去了,正如镜子反射中损失的20%的光,西尾细腻的文笔,让我又回忆起了高中时代,鲜活的愁绪。物语完结了,垃圾君想必以后也能有精彩的故事吧?在看不到的地方,谱写一个又一个物语。希望我们也能带着遗憾走下去吧。不是袋鼠,而是青蛙。我被曾经是田径部的强力脚力一拉为了不要停留在原地而连忙前进以增加两成的速度前进,向光照过来的方向飞跃将一直持续前进的物语终结回忆往事,放下遗憾留下遗韵和空白我们迈向下一部物语纵身一跃

    【详细】
    13917325
  • 上天入地的羊驼
    2022/10/28 21:20:36
    Problem Teenager的成长(并没有)

    相信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很高,尤其这是鬼妈妈导演的又一定格动画,直接将这个阀值拉满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剧本的拉胯,真的是有点儿对不起后期制作上的用心良苦。

    总体来说故事就是误以为自己害的父母双亡之后的女孩开始反叛,一路升级到了少年法庭,最后被判来到了“打破循环”的女校,几经辗转又回到了从小生活的小镇。为了复活死去的父母与不靠谱的菜鸡恶魔兄弟做

    相信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很高,尤其这是鬼妈妈导演的又一定格动画,直接将这个阀值拉满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剧本的拉胯,真的是有点儿对不起后期制作上的用心良苦。

    总体来说故事就是误以为自己害的父母双亡之后的女孩开始反叛,一路升级到了少年法庭,最后被判来到了“打破循环”的女校,几经辗转又回到了从小生活的小镇。为了复活死去的父母与不靠谱的菜鸡恶魔兄弟做了交易,在这过程中遇到“谜语人”修女,超短发朋友(猜测是trans),一直贴上来的乖乖女团巴拉巴拉一系列人物

    然而这些人的出现既没有推动剧情也没有让女主成长,一切来的都贼顺利,这些人的出现就像游戏里会给你长经验的NPC,最后收尾稀里糊涂。

    糊涂账1:剧中反派女儿希芳加入了女主的阵营,而实际上在剧中俩人的接触很少,多数时候女主把她拒之门外,突然的站队揭穿父母阴谋很很很…我不知道怎么说了,看过原片可能有人会这样觉得

    糊涂账2:作为主角的恶魔兄弟来到人间想要建造自己的游乐园,这一切也是为了反叛自己的强权老爹。当老爹质问两兄弟为何逃走,两兄弟几句话就给他爹说通了,立马也不发飙了,还说自己的亡灵游乐场也该换换了

    糊涂账3:修女一直在说一些似懂非懂谜语人的话,我要是女主我也跑,你有啥你就说啥,上来就咔咔一顿教育不该做这不该做那的。后面结血契其实也有点儿莫名其妙,看似很重要但是被一笔带过了

    想讲的太多,有好几条支线同时进行,中间高潮部分塑造的有多困难,后面就显得贼不搭调。

    虎头蛇尾,马马虎虎,大雪无痕,大脑袋锃亮…

    这部电影在做的时候也是有很多新奇的点在的,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可能是跨性别的超短发拉乌,乖乖女团里印度裔、亚裔,还有天主教的出现,最后的女警还是个裹着头巾的女子

    作为近几年来为数不多的定格动画电影,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还是占了百分之六十,毕竟做这样一部电影在如今的市场里是真的很耗费时间

    【详细】
    14821897
  • 豆豆
    2015/11/29 22:44:49
    观后感及疑惑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词烂尾。影片开头女囚傅源巧妙越狱,说实话这里确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在我猜错了之后,虽然用勺子挖地道有点扯,然后警探松东路追寻她来到香城,并在此遇到李小璐演的常胜,不得不说李小璐的出场挺搞笑的,还有家规那里,令这个影片添了搞笑成分,然后东路在抓傅源时遇到了一起离奇自杀案,接下来你也想到了傅源没抓到而东路也被留下来破解这个案件,重头戏来了一连串离奇自杀案件仿佛指引着松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词烂尾。影片开头女囚傅源巧妙越狱,说实话这里确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在我猜错了之后,虽然用勺子挖地道有点扯,然后警探松东路追寻她来到香城,并在此遇到李小璐演的常胜,不得不说李小璐的出场挺搞笑的,还有家规那里,令这个影片添了搞笑成分,然后东路在抓傅源时遇到了一起离奇自杀案,接下来你也想到了傅源没抓到而东路也被留下来破解这个案件,重头戏来了一连串离奇自杀案件仿佛指引着松东路去探究隐藏在其背后更大的黑幕,十年前被掩埋的屠村案件被揭开、疑犯通过文字游戏传递着口令,城中风云攒动,人人自危,富商、警察、教授、学生到底谁是凶手。一步步在你以为是这个人时结果却不是一步步勾起你的好奇心,于是我的好奇心确实被勾起了但是却没得到满足,首先到底怎么使那几个人自杀的我到底没看明白特别是那个谁的爷爷,然后那个霍教授最后到底咋死的一直是我心里的谜团。所以前面挺好的步步深入但是有点太深了有的坑没填上就结束了太坑。
    【详细】
    7675412
  • koji
    2020/2/22 2:20:57
    舆论场上,“因为”比“所以”更重要

    恰逢新冠疫情,每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相关信息。随之而来的是众多自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对它们的二次加工并包装出售。这段时间大概媒体是占据大部分。人最主要时间的消费品了。于是见证了一场空前繁盛的舆论盛宴,或者讲是众多不同课题的社会舆论实验。也给到我自己很多的冲击与思考。我觉得期间的种种,大概也能给以后传媒学和社会学提供很多素材与参考。

    上面所述的情形和这部

    恰逢新冠疫情,每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相关信息。随之而来的是众多自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对它们的二次加工并包装出售。这段时间大概媒体是占据大部分。人最主要时间的消费品了。于是见证了一场空前繁盛的舆论盛宴,或者讲是众多不同课题的社会舆论实验。也给到我自己很多的冲击与思考。我觉得期间的种种,大概也能给以后传媒学和社会学提供很多素材与参考。

    上面所述的情形和这部剧展现的主题,其实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不过重点不是具体在网络暴力上,而是网络舆论本身。

    好久没写东西了…想到哪,就敲到哪。

    虽然,前面说了暴力性不是主要想讲的。但还是很讨厌的一个东西。网络舆论中的暴力性,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说理,甚至表达观点和情绪的作用,就是一种个人宣泄,通过审判视角来体现自身价值,与实现个体性超越诉求。相比弘扬真善美、创造爱,摧毁与攻击显得轻易许多。去说她吃了兴奋剂,比说我觉得她是个公平竞赛的运动员来得容易。说我觉得他就是个坏老师,比我觉得他有道理,来得直接、爽快。

    第二点,就和这部剧的主题重合度很大了。舆论的无意志。有一个梗,最近经常见,“微博的本科率”。非常烦这种嘲讽的语气,背后那种高高在上,趾高气昂,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不能再恶心。但想借这个来说,在网络舆论当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和纯粹的理中客的相对很少的。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原始信息非常少,更多的是媒体二次加工的产品。(关于这点不想赘述)而大部分这些产品是带有主观色彩和预设立场的。于是乎可以经常看到,主流结论会随着具体事件的发展进程而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诚然,一部分人是更愿意应和意见,当发展转向时,顺应大势此消彼长的现象。但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大家对B结论的坚决拥护,仿佛昨天为A结论的摇旗呐喊只是幻觉。本来A也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思想的根,要把它换成B,也不过是删掉一句话,敲上一句话的事。

    第三点,舆论的分裂与敌我划分。这个不算剧里面提到的点,剧里面主要的矛盾在“非理性”的舆论和真理之间。而事实上,由于现实中我们在事件的进行状态下,没有办法对全部观点都有正确与否的判断,准确来说应该是大多数议论焦点都出现在正确性有较大争议的地方。因此,正反双方通常都会有矛盾存在。真理越辩越明,可是很多情况下正反双方都没有思辨的过程,至少很少会把得出结论的过程展示出来。更多的情况是,持相同意见的人聚集在自诩公正的意见领袖麾下,一起对异见者进行攻击,这个攻击很多时候还是直接针对异见者而不是他们的观点。最常见的就是扣帽子和嘲讽。老实讲,嘲讽这个东西作为文学或者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接受,但作为论述的一个环节,我是及其讨厌的,除了为将讨论空间推向更加分裂以外,不产生任何价值。于是,持不同观点,或者说思维体系不一样的人,对立的趋势只能越来越激烈。我不告诉你我怎么想,我也不关心你为什么这样想的,反正我就是对,你就是错。

    我觉得目前的舆论乱象,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红利背后的巨大问题。和柊对MIND VOICE的评价类似,这是一个可以带来便利交流的平台,只是它也会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平台和技术本身当然没有错(刨除平台出于私利对信息的过滤,这种现象),但客观上作为信息的加工者的媒体呢。剧里面可以看做是由柊充当了媒体,通过假消息来对网民做了一次舆论实验。验证了网络舆论的“低智性”和“暴力倾向”。但同时,也证明了媒体在信息传播里面的重要作用。当媒体加工的界限在哪?不造假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了。但是加工呢?我觉得媒体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最后输出带有作者或者企业主观意志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不讨论什么意识形态、ysgm之类的)。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商业行为,当然还要在合法的框架之下。相比之下,一份冷冰冰的原始信息,和一份有主观色彩的纪实,哪一份点击量会更高。首先,快节奏的生活在有速食产品的情况下大家不倾向于由自己做一个信息的处理,毕竟信息处理这项工作的本身很难讲能带来什么可以量化的实际收益。同时媒体对个体来说还有着重要的功能,群众会追求在事件的参与感,抨击违法行为也好,感叹人性伟大也罢。我觉得,不能说觉得媒体就应该输出上帝视角正确的内容,媒体就应该的客观公正的人。大家不会为他们的客观公正额外付费,再者说到底客观公正在不同视角下也不尽相同。而且,如果潜意识默认了新闻工作者就是公正无私、睿智严谨,那么就更容易出现对对立和不理解。应该是由行业自主和相关法律来约束相关行为。出于避免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出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高效。

    另外,更重要的是,柊也提到了,表达意见、输出结论的时候,先停下来,想一想,再确定那个答案。去思考为什么的过程,远比你觉得是什么来得重要。当然,结论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往往很容易将观点当成真理,把推测当成事实,尤其在消息经过深度加工之后。仿佛文字背后的痛哭流涕或义愤填膺,是我们的真实感受。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误区。去消化消息,在自己的思维体系里看能不能走通,而不是捡起别人的只言片语就当做冲锋的号角或者抹去眼泪的纸巾。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应不应该去承担过多的鉴别信息的成本。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这就是媒体加工界限和新闻自由的平衡问题,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提升了消息的速度。我觉得涉及平衡的问题其实都是复杂问题,只有具体情况的相对适合与否,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

    所以,在我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多看、多想、再发声,甚至少发声。你对每一个原因的探究,都会深化你的下一个结论。而结论,大多数情况,它就只是一个结论罢了。

    当然,这个社会如果我这个观点占多数,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了。

    【详细】
    122852444
  • 鲤鱼Wang
    2018/12/27 11:25:52
    怀不怀/生不生/堕不堕?我的身体我做主!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美国这么多总统同时参演了一部片子。

    从现任特朗普,到奥巴马、克林顿、小布什、布什,乃至里根。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美国这么多总统同时参演了一部片子。

    从现任特朗普,到奥巴马、克林顿、小布什、布什,乃至里根。

    9852407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