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二影评

14844201
  • 张小北
    2008/7/29 15:51:13
    《烽火》——为了看这电影我一大早就爬起来了我容易吗我?
    [《烽火》在星美只有每天早上9:50有一场,因此无论我下面说什么,都不能否认我对它的基本认可——否则我不会没事一大早爬到电影院看一部很闷的电影。另外,值得说一下的是,我看的那一场卖了三张票,但算上我只有两个观众入场,不知道那个一直没出现的神秘观众是谁。而坐在我后面的那个老哥,我严重怀疑他是发行公司或剧组的人,因为他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摇头叹气,还接了个神秘电话,里面谈及天津电影制片厂。最后鄙视一下
    [《烽火》在星美只有每天早上9:50有一场,因此无论我下面说什么,都不能否认我对它的基本认可——否则我不会没事一大早爬到电影院看一部很闷的电影。另外,值得说一下的是,我看的那一场卖了三张票,但算上我只有两个观众入场,不知道那个一直没出现的神秘观众是谁。而坐在我后面的那个老哥,我严重怀疑他是发行公司或剧组的人,因为他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摇头叹气,还接了个神秘电话,里面谈及天津电影制片厂。最后鄙视一下我自己,我真是闲得没事干。]


    《烽火》我之前看过预告片,已经在心里有了预期,因此看片的过程还算愉快。我必须要解释一下的是,这些年我看的好莱坞电影实在太多了,用某些人的话说,我的脑子“已经被门挤扁了”,所以有时候我对《烽火》的感受不能代表少数文艺青年的喜好。

    《烽火》毫无疑问是一部具有“闷骚”气质的文艺电影,所以它可以享受到批评的豁免权。即使我用到的某些词看起来有些刻薄,但我决没有批评它的意思。好歹我去电影院花钱买票去看了它,作为一个观众我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我的支持呢?

    据说《烽火》是在有投资后才写的剧本,之前只是一个故事梗概,因此整个故事在因果链上的连续性是有些问题。基本上,这部电影是由不同的状态场景串联起来的,就故事性而言,本片是很沉闷的。但因为每个场景所具有的那种情绪和气场,这种沉闷和乏味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我用“闷骚”来形容。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整个故事是由一个概念生发出来的。据说导演是看到一张老照片后才想出的整个故事,所以整个故事的质感和氛围虽然非常微妙或暧昧,但就人物和故事来说,确实有些单薄。这种人物和故事的单薄,导致了影片整体氛围虽然营造的很好,但缺乏支撑,对普通观众来说可能理解上会有点勉强。

    女主角正如我之前看到预告片后的感觉一样,她的表演完全支撑不起故事的诉求,因此显得缺乏说服力。对于一个缺乏明显戏剧冲突的故事,这个女主角缺乏内涵的表演,把所有的暧昧和微妙全部表层化了,那种导演努力营造的氛围被她的出现一扫而光,我想这个女演员应该是没有达到导演的要求的。而和她配戏的张涵予,也没有办法用他的表演经验带动女演员,两人之间的所有对手戏都明显缺少火花。

    张涵予在片中的表演只能用“稳健”来形容,也就是说正常发挥,没有失常也没有超常。不是我在《集结号》之后当事后诸葛亮,当年张涵予还在演电视剧《动什么别动感情》的时候,我就很看好他(有两个当经纪人的朋友可以作证,哈哈。)他的状态基本上能达到导演所需要的那种微妙暧昧,但也就这样了,因为电影故事也没给他更多的发挥空间。

    除了女主角这个明显的缺陷外,《烽火》作为一部处女作还是值得表扬的。尤其是影片的美术,在质感的营造上处理的非常不错。本片美术也是导演杨树鹏兼任的,据说导演杨树鹏是学油画的,因此很多画面的处理可以用“诗意”来形容。

    本片号称“小成本影片”,据说成本是三百万人民币,是用胶片拍摄的。对于一部胶片电影来说,三百万真不算多,甚至是捉襟见肘的,因此在画面质感上肯定会受到影响。虽然我上面表扬了美术,但从整体来说,还是有一种“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感觉。考虑到导演表现出来的意识,这种缺陷就应该和投资额有关系了——美术质感的营造是要花钱的。

    另外,导演对于利用声音效果塑造画面外空间的意识也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对于国产影片来说,尤其是低成本影片来说,这种塑造电影空间的意识确实是少见而且值得赞扬的。在军官和小寡妇在城墙上溜达的段落里,画面内只有两人在城墙上溜达,但画面外传来了部队集结和操练的声音,一下就把这个原本很局促的空间给无限延展开,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类似的处理手法还有好几处,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八卦一下,杨树鹏导演作为《电影传奇》的前任总导演,我在电影里看到至少两个《电影传奇》栏目的工作人员客串。具体是谁大家自己去看吧。哈哈。


    先小心翼翼地声明一下,文艺片应该也是可以讨论故事性的,如果不认可这个基本出发点,下面的部分就可以不用看了。

    《烽火》的故事以我的口味来说,是很沉闷的。在零碎的人物状态描述下,串联起整部电影的不是故事不是人物不是视觉不是场面,而是导演的小情怀。我觉得整部电影中最能符合导演这种小情怀的场景,就是教堂里那个教书先生慷慨陈词给大家上爱国主义教育课的段落。那段半文半白的台词实在太过拗口,我只看一遍肯定是记不住的,只有依稀的印象。但那种稀薄的气场还是通过这个段落散发了出来,成为萦绕整部电影的一种味道。

    艺术片和商业片的最大区别,我以为就是很多艺术片是不讲逻辑的,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因果链。商业片会刻意地设计很多冲突和矛盾,然后还要把这些冲突和矛盾都解决掉,目的是营造和引导观众的情绪。而艺术片就相对不太在意这些叙事技巧的使用,因为气场和感觉是不需要用这些技巧来传达的(起码这些导演应该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艺术片在故事上很多都是跳跃的,段落的,状态的,它们之间未必有很严格的因果链,但在气质上一定是贯通的。

    只是对于这些无法用技巧标准来衡量的艺术手段,最后的效果真的只能是看个人感受了。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几乎没有变通的渠道。

    具体到《烽火》,整部电影几乎就没有在故事性上花功夫。如果以一般的商业片套路来看这部电影的话,90分钟的《烽火》里讲的所有故事合起来也就是15-20分钟的量。那么多出来的时间花在了哪里?

    对于好演员来说,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很爽的戏,因为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状态描述上。而这正是一个好演员趁机飙戏的好机会。但对于一个业余演员来说,例如女主角,她就会很茫然,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于是大量的时间里,她走来走去,说话,动作,看着很忙碌,但眼神空洞声音发虚。

    相比之下,张涵予就很会抢戏。他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应该是经过思考和设计的,所以看起来就很有味道,而且耐得住特写镜头的考验。我不知道这是导演要求的还是他自己设计的,但从女主角的表现来看,我觉得军官这个角色应该是经过张涵予自己的思考和演绎的。

    可惜剧本也没给张涵予的角色留什么空间。考虑到张涵予扮演的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我不知道审查手续对本片有什么影响,如果以我看到的公映版本而言,这个剧本留给张涵予的空间太少了,主要的戏核都放在了女主角身上,而她的表现又带不动故事和人物的发展,所以张涵予在很大程度上被浪费了。

    所以说,对文艺片来说,选对女主角是多么重要啊!哈哈哈~~~



    最后提一下,我看的这个版本,可能是洗印问题,有两个段落色温有问题,同一个场景中,上一个镜头还是冷调,下一个镜头就变成暖调了。过了一会儿,又直接变回冷调。这应该不是导演的艺术手法吧?因为实在太象技术故障了。
    【详细】
    1455284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