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13831
  • 胡连馨儿
    2021/7/23 8:36:41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纪念中共一大召开100周年

    今天是2021年7月23日,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的房屋中召开了几次会议,这几次会议是那么不起眼,因为总共只有15人参加(13位地方代表+2位共产国际代表),但就是这次会议,诞生了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它在后来的峥嵘岁月中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并发展至今,使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

    今天是2021年7月23日,10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的房屋中召开了几次会议,这几次会议是那么不起眼,因为总共只有15人参加(13位地方代表+2位共产国际代表),但就是这次会议,诞生了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它在后来的峥嵘岁月中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并发展至今,使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庄子》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不过,我们的最高理想并没有“毕”,而是在路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历史,走向更加光明的世界。那些跟随的人,总是会想当然地以为前行很容易,但其实只有那些在前面开路的人才知道,要经历多少坎坷,才能走出那条今天被认为是对的路。电视剧《大浪淘沙》就为我们完整呈现了开路的人们奋斗的历程。1919年之后,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华夏大地的萎靡颓废之风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涤荡一空,各阶层,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到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觉醒了。可是觉醒之后呢?是一时心潮澎湃,面对困难迅速隐匿或变质了,还是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大浪淘沙》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浪淘沙》锚定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以他们不同的人生分野,完整地串起了中共从建党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娓娓道来,以非常克制的情感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在这部剧中,不管是13位代表还是其他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都没有突出的人设,没有伟光正的形象,有的只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面对时代洪流的裹挟,13位出席一大的代表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包惠僧、刘仁静有消沉迷茫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是回到了党的怀抱;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甚至直接走向了初心的反面,遗臭万年,但所幸其他的代表们都逆着大浪奋勇前进,虽然李达和李汉俊很快脱党了,但从未放弃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更是一直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从没有退缩。剧集把15位主线人物(13位代表+陈李)的成长和心理变化融入到大革命的浪潮之中,生离死别,代表们人生的高低起伏,都被展现地淋漓尽致,虽没有夸大任何一个人的作用,但却表现出了很强的情感倾向,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而“大浪淘沙”也不是只适用于一大代表,更适用于革命年代的每一个人。剧集的群像刻画很出彩,在宏大的叙事下每一位群像人物都不多余。剧中就展现了周恩来、朱德、张太雷、邓中夏、陈延年、蔡和森等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但同时也有王复元、王用章兄弟这样的贪污腐败分子、“变色龙”戴季陶、叛徒张苇村、顾顺章等等。为什么美好的种子,生长出来的不全是美好?与其说是黑暗的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倒不如说是他们的人格中的一部分顺从了黑暗势力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帮凶。随着时间的流逝,金子愈加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芒万丈,而泥沙俱下,很快消逝。值得一提的是,《大浪淘沙》中的女性角色塑造都非常成功,展现了在风云际会的时代下刚刚摆脱封建束缚的女子们迸发出的强大力量。高君曼不再只会蒸包子,而是走出家门,走上讲台,开始在女子学校里讲授“论女性底人格”;王会悟和李达邂逅,两人自由恋爱自由结合,她更是聪明能干,除了帮助李达抄文稿,还着手安排了一大会议的各项事务,抗战期间与李达分开,独自把孩子们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革命者诸如杨开慧、徐全直、向警予等也都坚强果敢,是妇女运动的领袖。向警予更是中共三大中唯一一位女性代表,在会上提出了增加女性党员人数的要求,为女性争取权益。李汉俊的妻子陈静珠是旧式女性,但也努力读书识字,在李汉俊牺牲之后独自扶养遗腹子,令人惊叹于女性的伟大力量。《大浪淘沙》虽然是讲述革命者和党史的叙事,但是却并不枯燥,可看性很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情感表达细腻。展现家国之情,主义和信仰之爱是主线情感,正如邓恩铭的就义诗写的那样:“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他和刘谦初、朱霄在行刑前几个小时聊天、等待黎明的到来,最后三人达成共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王尽美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奋斗到底。”也代表了当时一腔热血革命者的共同心愿。

    136962022
  • momo
    2020/9/20 20:05:30
    真实打败所有虚构

    看完回来就忍不住写影评。

    真实的画面比虚构的故事,带给人的冲击力强太太太太多了。南苏丹我只在新闻里听过,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真实的画面,战乱贫穷的城市,混杂拥挤的难民营,雨后如同泥潭沼地一样的马路,每天都会响起的枪声,和不时不时掉落在营地里的流弹。路边有许多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还是笑嘻嘻跑来跑去的小孩子。还有戎装蓝帽的中国维

    看完回来就忍不住写影评。

    真实的画面比虚构的故事,带给人的冲击力强太太太太多了。南苏丹我只在新闻里听过,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真实的画面,战乱贫穷的城市,混杂拥挤的难民营,雨后如同泥潭沼地一样的马路,每天都会响起的枪声,和不时不时掉落在营地里的流弹。路边有许多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还是笑嘻嘻跑来跑去的小孩子。还有戎装蓝帽的中国维和战士。纪录片里有很多有意思的片段。一个战士说他不会说英文,就很羡慕能说英文,可以跟当地人交流的战友,所以他开始在哨位上苦学英语,学了好几个月,终于可以一个一个单词往外蹦了,特别开心,他还展示了一下学习成果,mango,how much!banana how much!讲完了这小哥还害羞了,特别可爱!有个很好看的士兵小姐姐教小朋友打军体拳,小朋友学得很开心。还有一个战士自己英文说得串着股不知名很莫名的味道,还在一板一眼正正经经地弄了个教室搞了教具,教当地的小孩英文,教单词China拼读,说实话,这位小哥念的这个China,要不是有字幕有画面,我是没想到这单词能是China,但屋子里的小朋友排排坐,学得贼认真。他战友在旁边也许是听不下去了,出来拆台,你这英语说的啥,连我都听不懂。然后,还有一群小孩子给战士们画了一幅灵魂肖像画,还特意把帽子填成了蓝色,一个小哥看着面目很扭曲,线条很朋克的火柴人,表示很怀疑 ,说Is it like me??旁边小孩疯狂点头,小哥大声拒绝,NO!!!营地哨位很高,战士们可以看到难民营的民众日常生活的画面。连绵无际的白色帐篷,早起半眯着眼刷牙的大哥,晾衣服的妇女,聚在一起说笑打闹的小朋友,落霞很美,下雨天很宁静。这样的日子很可贵,尤其是在天天枪响的国家更可贵。之所以有这样的可贵日子,正是因为一道蓝色防线在战乱国度为万千难民圈出了一方安宁之地。战乱的画面来得很突然,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枪火,在夜色中,像烧红的流星一样。维和战士把装甲车堵在难民营边界缺口处,防止武装份子把战火烧进难民营。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进电影院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只知道纪录片是讲维和战士的,并不知道具体内容。当画面突然安静,然后开始颠簸纷乱,在南苏丹政府和反政府激烈交火的枪声中,有战士焦急地大声通报情况,我方有人员受伤!那时我突然想起来,这就是几年前看过的那个维和官兵牺牲新闻的现场。流弹落在了我们的步战车上,我看到了战士被炸得鲜血淋漓的手,被血染红的衣服。这些画面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显得格外令人心惊。伤员被送走,在营地的维和战士还要继续执行任务。政府军放言要进攻联合国营地,许多国家开始撤侨,当夜中国维和战士们开始写遗书。首长没说是遗书,就说给家里写点话,但谁都明白那是什么意思。一个女战士给哥哥打电话,说我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不要跟妈妈说。伤员被送到的医院很简陋,一个战士一身是伤,躺在地上治疗的时候,咬着牙哭,说,李磊还年轻,他还没结婚。旁边的首长拍拍他说,你要稳住情绪。还有伤员战士问,我兄弟杨树鹏呢,他怎么样了。身边的战友安慰他,没事儿没事儿,他肯定没事儿的。纪录片拍到了很多急救的画面,一群人围着病床,用心脏起搏器,做心肺复苏,做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没有把这两个战士从鬼门关里拉回来。影片对于这样惨痛的画面并没有情绪渲染,它也不需要情绪渲染,它只要真实地呈现这一切,就足够让人感同身受,与之同悲。在病房痛哭的战士们,在楼底下捂着脸痛哭失声连长。一个战士说,过年的时候还见到了杨树鹏的儿子,很可爱。他本来想着之后带一家人去海边玩的,没想到实现不了了。指导员给家属打电话,打给李磊妈妈的时候,他说以后我们照顾你。打给杨树鹏妻子的时候,说对不起,现在才给你打电话。我们会尽快送他回家的。又对杨树鹏的儿子说,你有一个天下最好的爸爸。联合国遗体转运的工作很急,连长要求联合国工作人员,必须给他们一点时间,哪怕五分钟,他们要做一个告别仪式。然后连长又摇着头笑,本来想买两束花的,但整个城市都找不到卖花的地方。他对战士说,就在营区里拔野草野花,就算把营区花草拔光,都要凑两束花出来。最后他们真的凑出了两束花,绿色的草叶上缀星星点点的小白花,花放在盖着国旗和联合国旗帜的棺木上,很美。遗体告别仪式很短,短到他们只能对着离开的车辆,敬一个礼。后来,又过去了很久。他们站到了李磊和杨树鹏牺牲的地方,说,我们的维和任务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家吧。我在影院哭到停不下来。纪录片最后是维和官兵国庆受阅的画面,这部纪录片讲维和军人,讲大国担当,讲家国情怀。在叙述这样宏大的主题的时候,纪录片并没有变成主题的传声筒。纪录片表达了国家精神,在这之上,还探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期盼。就像影片中一个战士说,战争面前,人命如蚂蚁。看过战乱,所以更珍惜和平。纪录片里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一群看上去八九岁的小孩子用轻松嬉笑的口吻,指着报纸,对维和士兵说着令人心惊的军用武器,部族斗争。熟悉得仿佛介绍自家玩具。战争让无数人丧命,流离失所的人逃进难民营,但流弹还是会落在难民营内,有一天落了二十几次,许多受伤的人,因为没有必须药品和治疗设备,不治而亡。如果可以,其实没有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所以普通民众对帮助过他们的维和官兵都很欢迎,老百姓会对他们招手,对着车喊China,China。小朋友抱着自己的小狗狗追着车辆,给维和官兵看。人类的感情说到底都是类似的,信任都是从无到有,从淡薄到深厚。家国和平可贵,军民信任可贵。看完这部纪录片,内心除了敬佩中国军人之外,就是希望世界和平了。我觉得这部纪录片这两个主题都阐释的很到总之,这是一部旋律主流,主干突出,细节丰富,情感细腻的纪录片。值得一看。

    【详细】
    128722351
  • 藏贝
    2015/4/3 23:41:38
    起立鼓掌:颜值和演技都没有亏待眼睛
    我依稀还记得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是怎样描写精神疾患的:好像一只拧紧了发条的闹钟,突然有一天最关键的那个部分砰一下飞了,一切就都崩溃了。

    很多好的电影其实都在探讨救赎和人生,《暴疯语》也是,但是这部电影将触角伸到了人们最为忌惮甚至恐惧的人群:精神病患者。我们这些正常人,习惯地叫他们:疯子。

    这部电影前1/3是属于刘青云(饰演范国生)的,果然演所谓的疯子是很抓人的选择。后面则
    我依稀还记得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是怎样描写精神疾患的:好像一只拧紧了发条的闹钟,突然有一天最关键的那个部分砰一下飞了,一切就都崩溃了。

    很多好的电影其实都在探讨救赎和人生,《暴疯语》也是,但是这部电影将触角伸到了人们最为忌惮甚至恐惧的人群:精神病患者。我们这些正常人,习惯地叫他们:疯子。

    这部电影前1/3是属于刘青云(饰演范国生)的,果然演所谓的疯子是很抓人的选择。后面则是属于黄晓明(饰演周明杰)的,同样,因为疯狂。然而,这何尝不是源自我们对“疯子”近乎残忍的好奇。

    生活的变故让范国生在完全分裂的状态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周明杰则靠着自己力量治好了他。然而范国生说,我根本就不该出院,良心与爱让清醒的他面对不仅仅是岳母的骚扰,更是内心的挣扎。而这一切带给周明杰的,则是对于自己的怀疑、否定,直到崩溃。

    之前看过的朋友说,这虽然是一部略压抑的电影、却依然充满了正能量,现在看来,这种救赎是来自于人物对自己不屈不挠的救赎。甚至范国生一度的轻生,其实也是想为当初自己的行为赎罪。而在密室里挣扎的周明杰,又何尝不想救赎自己,即使他自负固执,即使他内心深处还藏着恐惧和埋怨。

    我们都有病,区别只在于,谁会选择面对,谁在崩溃中自毁。

    很喜欢结尾,安静坐着的晓明单纯又有几分沧桑的释然,青云大哥虽然坐在牢房里但依然放松的姿态。从形式上,他们确实被困在了一个地方,但是他们的心已经自由了。心安即放下,不在于你到底在哪,到底去过多少地方。

    以及,这部戏让我非常有底气好好地赞一下黄晓明的演技——如果说演绎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黄晓明还可以稍微偷懒地用萌萌哒的表情去掩饰偶尔的功力不足,那么这次饰演这样一个层层递进逐渐疯狂的角色,他绝对已经hold住了需要的度。毕竟能在后半段让老牌影帝刘青云变成配角可不是一般男演员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没有生理反应到就看到吴彦祖的帅就捧心不能自已、一看到黄晓明的帅就想戳瞎双眼要死要活,那么可以好好看看在密室中导演直接推到脸上的特写,我看到的不是快要破屏的颜值,而是在那种惊心动魄的英俊中写满的危险味道,有一种因为太过完美所以随时会崩塌的预兆,就像你眼看着一架做工完美的弓,弦已被拉满,下一秒立刻就会因为断裂而分崩离析。我曾经一度担心的他因为塑造崩溃情节、五官过分扭曲而带来的违和感或者过头也没有出现。

    当粉丝这年头没人权,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一次,黄晓明的会演戏跟他的颜值成正比了。
    【详细】
    7433106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