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更:(我得改回四星)
结局其实不太仓促,节奏还是可以的,但结局剧情实在是槽点太多。
真的打死也没想到阿一是这么个死法?冲过去挡??劝Sam不要再错下去了是什么东西啊,我真的是无力吐槽了……想表达什么啊 宁愿死在Sam下也不死在黑社会下吗?这么拍阿一完全可以不用死!!!
而且那段戏完全可以是引诱Sam上钩自白然后抓他的,为什么在Sam向阮进坦白之后mada
终更:(我得改回四星)
结局其实不太仓促,节奏还是可以的,但结局剧情实在是槽点太多。
真的打死也没想到阿一是这么个死法?冲过去挡??劝Sam不要再错下去了是什么东西啊,我真的是无力吐槽了……想表达什么啊 宁愿死在Sam下也不死在黑社会下吗?这么拍阿一完全可以不用死!!!
而且那段戏完全可以是引诱Sam上钩自白然后抓他的,为什么在Sam向阮进坦白之后madam和卢sir不马上进来抓他?这个位一点都不合理啊。
强嫂之前已经拒绝肥仔了,为什么结局又突然接受了?一点铺垫都没有,这个是真的强行he
包括出狱后的梳化服实在是太不走心了。那个疑似“平行时空”的七人世界,作为最后一幕,我理解想表达的意思,但作为悲剧,不是这么个拍法拍ending的吧……可能是我个人觉得悲剧的ending不应该这么欢乐?
不想说烂尾,因为故事的结局其实还是符合走向的也符合预期的,但结局拍的很烂。其实从16集开始,就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突然就冒出来,包括棺材突如其来的杀老大、泰臣的反骨、Sam的钥匙包、阮进的超强FBI推理侦察能力等等,都是前面剧情没有铺垫、伏笔的,显得很空洞,很草率,这些是我在前15集没有看到的。结局过后,我可以说,前15集是tvb神剧水平,后5集是中下水平。
第一次写剧评就得到这么多的回响其实很感恩,自己文笔能力确实不怎么样,所以很感谢豆友的多多包涵。
这篇剧评以后大概不会再更了,感谢大家的分享回复!虽然不知道下次在豆瓣写剧评是什么时候,但总会有一天再和大家见面的!
最后分享一下我最近看的两部欧美剧
《上载新生》:其实本来对美式科幻已经厌倦了,但这部的设定还是成功吸引到我(我觉得更大的是女二吸引到我??)剧情其实还是有一定狗血程度,但男主为什么被杀是一条悬疑线,女二和男主的走向也是令人比较好奇的。此外这个upload世界其实让人觉得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前提是得有??。美剧讲阶级,已经到了一种不仅timeline是现在和未来都要讲,而且人的生前和死后都要讲的病态地步了。
《普通人》:我还没看完,不过真的强推!本身讲爱情的英剧的风格就是唯美,????剧的构图更加美轮美奂,拍出来的感觉是很舒服的。Normal People虽然讲的是男女爱情故事,但不像大部分的无脑青春狗血爱情剧,男主和女主都有自己所担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将影响着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现实,非常虐心。在看的时候,切忌上帝视角judge男女主,尝试代入角色思考。
———————————————————
EP17更:
大家都说还有人会死,我猜也是,那到底是谁会死?是被迫把十八年前的秘密说出来的肥仔富?还是拼命寻找真相的madam爸爸?还是和黑帮反目的阿一?还是小倩?
Sam的钥匙包最后会被谁发现?Sam还会做什么来隐瞒他的杀人罪行和十八年前的真相?Sam后期为什么会换眼镜?这些都是我此刻很迷惑的事情。很多人说故事从14集开始就失去了悬疑性,变成了tvb的老套路,但我完全不这么认为。最后6集,才是见证人性阴暗面,揭露角色和剧情的最终结局的时候,我觉得完全不会比前14集追凶难看。
阿一的头马反目这条线有点莫名其妙,泰臣是第一个把阿倩叫阿嫂的人,到阿倩真的是阿嫂的时候又说阿一挂住温女…我觉得要不就是泰臣中途转基因爱生妒,要不就是编剧有点为写而写,凑集数了。如果这条线和主线没有任何一点关联,那好像真的没有写的必要。
至于万通水泥,阿一这假账是绝对要做的,而作为无话不说的兄弟,我觉得后面Sam会帮忙做这盘假账,这就很凸显命运的安排。
ps mandy口中的“翻云覆雨”就是明天了!有点小激动哈哈哈哈哈哈哈
———————————————————
EP16更:
其实剧情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推理性了,更多的是看人物的结局和感情线的发展。Sam和madam应该是be,一倩应该是he看完今天这集,稍微有点觉得感情线会狗血,不仅是Sam和madam,连阿一小倩也可能会狗血。至于肥仔富,应该还是朋友妻不可欺的,不然会被讨伐的??
最大变数的就是madam爸爸,他应该就是接下来剧情的推进器,今天他的行为,令我不得不怀疑他会杀了蛋挞甚至更多人。Sam还是比较懦弱的,他为保守秘密杀更多人的可能性已经不高了。但我总是觉得剩下几集还是会有人死??希望不要应了我的验。
看到现在,每个演员的演技都是能打的,最大亮点的谭生和尹诗沛之外,像Mandy、嘉华哥、杜大伟等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其他人也保持着不错的水准。演技过关,故事好看,神剧预定。
———————————————————
EP15更:(4*??5*)
谭俊彦????凑齐了我心目中五星的最后一块拼图
Sam的黑化是意料之中,阿一coverSam是意料之中,倒是Sam是故意杀人这个我还是有点没想到。
阿一今天在酒吧说的话太经典了:有时你越想衰,个天越唔俾你衰,他专虾好人嘎。这句话,不仅是对剧情应景,我个人感觉更是编剧对世事的一些感慨,的确,有时,真的是这样。
这集节奏飞快,不过我有点担心最后五集,希望剧情继续给力,节奏和紧张感继续保持,不要烂尾,神剧指日可待。
———————————————————
EP14更:
EP14确实配得上“十八年后的终极告白”
得,真的是保安,这剧情真的…我就帮你出过头几次,你就可以为了我狂杀人??突然觉得Sam有点无辜啊怎么回事……精神病人舔狗帮主角杀人这设定我不觉得很有说服力而且已经算老套的了吧……
他自己的鼻血 居然有大力水手菠菜的功效??
这集我看得又懵又想笑……
这杀人设定太掉了,无论是原因还是过程还是这个终极告白的过程,太儿戏了,保安演技也不怎么样…后面的剧情应该大概率就是这样了,Sam和凶手在船上争执之后Sam错手杀了凶手,又不小心放了火,之后Sam跳船逃生,但不知道凶手还抓了madam妈在船上于是误杀了两个人……Sam最后也变成了杀人凶手,但他的内心需要思考挣扎,要接受灵魂的拷问,还要面对其他人的逼问,还要和madam谈情,剩下六集应该不会划水,我估计还会有人死在Sam手下,这样的话剧本身的质量应该还能保持,就看剧情和谭的演技能不能carry了。
然后他们还提到一个人叫何永年,我就说这名字怎么莫名熟悉,原来是编剧啊??这一集要出动五个编剧来写,确实出来的效果和感觉都很不错,但是还是保安的人物设定问题有点奇怪??
你们快把这剧推上微博热搜吧??让更多人评评理凶手保安这设定????
———————————————————
EP13更:
大家都应该觉得保安是凶手了,但我还是觉得保安虽然有动机杀强和tiger夫妇,但没什么理由去迷倒Sam和他妈,更没有动机杀胡启思吧……所以即使保安是现在的凶手,但我觉得可能不是十八年前的凶手。如果说每个主角都有牵涉到事件当中,那么剩下的主人物没有牵涉到事情的就只剩madam妈妈和阿倩了,但madam妈后面好像会死,所以如果到头来阿倩是十八年前的凶手,那么这条线编剧算是埋成功了,太深了。
这么看,蛋挞的出场只是为了提醒他们有第8人的存在……我有点无语??Sam居然对他叫来的人一点印象都没有,反而是现在全身不遂的蛋挞有印象,这好像未免有些牵强?
madam还是没有令我失望,作为重案组头头,就应该有这样的理性和分析力。这么多的巧合,就一定不是巧合。
这集的节奏回来了,而且离真相越来越近,剧情也越来越迷离。我发现编剧张世昌是真的从第一集一直跟到现在,这为剧本的完整度和前后一致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牛逼!
———————————————————
EP12短更:
其实这集好像没什么好写的,依旧是越来越迷的凶手……
是Sam公司楼下保安吗?看样子他接触Sam的手机问题不大,加上如果他从小崇拜Sam到大,那么会帮Sam杀掉强和虎也说得过去,但他杀小胡的动机在哪里呢?感觉他不是十八年前的凶手。那么十八年前的凶手究竟是谁呢?Sam?肥仔?蛋挞?我是真的没头绪啊
我看见有人问 为啥他们一开始就不去报警不自首而选择埋尸呢?首先第一点,他们都是band5的低分学生,以他们当时的智商对法律一律不了解再正常不过。第二,他们当时都只是中学生,处于叛逆期,而且思想上仍然没有健全,缺乏大局观和责任意识,一时作出错误选择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因为这样给一星的人,他的无脑程度只适合看法证4。
最近的剧情不太紧凑,有点故意拖慢节奏的感觉,要想主线剧情有进一步的发展,只能靠蛋挞的出现了。但蛋挞明天能不能出来,似乎还是未知之数。
———————————————————
EP11更:
11集凌晨补完,觉得除了tiger嫂的死比较震撼之外,其他的还算是意料之内。不得不再次赞叹尹诗沛的演技,三色快捧她啊!
这集在感情线上进展比较多,肥仔痴痴看着强嫂、阿倩紧紧抱住受伤的一哥、madam醉酒找Sam聊心事(角色反转可还行)。madam后期家变加上没办法拿枪的打击,后期倒向Sam的怀抱还是挺自然的,关键就在于编剧怎么写,是Sam和madam真心相爱,还是Sam为了一些目的假装接近madam呢?
蛋挞在这集被众人塑造成一个冷血的杀人凶手,我个人觉得不像是他,正如Sam所说他并不知道强和tiger的事情。
这集结尾很仓促,完全不知道下集剧情该怎么发展,因为我没看直播所以没有看预告,给我一点想象空间吧??
———————————————————
其实剧情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走向,大家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我们不如先求同存异,一起期待后续剧情会怎么样发展吧。最后祝大家五一劳动快乐~
EP10更:
看完这集我真的相信tiger是自杀的,因为看起来毫无破绽,但预告告诉我其实是被杀死的,一个如此大的转折完全是意想不到。确实如果tiger知道老婆有了的话绝对不可能自杀,这样的话,谁要杀死tiger又是一个新的谜团。到现在强和tiger的死完全没有头绪,我是有点看懵了。
在案件调查方面,似乎阮进方向比较容易入手,这集madam差点能找到她爸,说明madam离情绪崩溃不远了。林朗生现阶段虽然很脆弱,但在酒精的作用下他面对madam还是没有露出破绽,没有令madam有一点怀疑也是很奇特…
EP9和10有点像迷雾弹的作用,将许多人推理好的方向一下子打乱。因此我更好奇下周剧情的走向了,很想知道究竟是谁因为什么原因杀死的tiger,madam不要让我失望啊!
———————————————————
EP09更:(5*→4*)
剧情并不像我所想的开始发展,林朗生此刻内心很矛盾,一时想告白一时又不想,并且madam后期会发现自己老爸一直骗了她们母女这么多年,两个处于情绪低谷的异性一相遇,就顺其自然地有一条感情线了。
我所想的林朗生,表面和其他人是兄弟,但其实是一个冷静虚伪的利己主义者;我所想的madam,是一个精明能干,心思缜密的警察。但很有可能林朗生是外强内干,而madam面对亲情/爱情,智商为0。如果男一女一真是这样,我会很失望。
但剧本已经定好,不管怎么样也得接受。说回本集的剧情,前两节其实信息量不大,一句话总结就是阿娣不敢报警,阿一小倩心连心。后两节信息量比较大,首先是Tiger和阿娣的冲突我们可以知道所有金钱问题都源于阿娣要面子(虽然她哥很坏,但没必要这样走极端),把Tiger和其他人都拖了下水。林朗生本身就要供楼,而肥仔富更穷,但都分别拿了100k可怜他们。(我都不太记得9集下来他俩分别拿了多少钱帮强嫂和阿娣了,如果有朋友无聊的可以算一下??)阿娣这个角色确实太令人讨厌,这也证明尹诗沛是真的有演技,况且还有颜。
(对于林朗生的人设,我觉得无论是后期黑化还是良心发现,都是合理的。我的问题不在于合理与否,而是人设对于剧情和案件调查的影响作用于观众对剧集的观感。如果林后期良心发现,绝对没有黑化好看,这是大家应该都认同的。如果悬疑剧要配得上豆瓣高分,我个人认为反转剧情不能少,人物情感内心的转变不能少,简而言之就是故事不仅要讲得好,还得讲得妙,这是我基于编审和编剧的水平对《十八年》的一开始的期盼,所以林的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后期剧情的走向和观众观感。)
另一方面,madam在知道自己老爸也叫阮进的时候居然丝毫没有怀疑过他?(确实在亲情面前,madam并不理性)然后就让老爸帮忙查这查那,还让老爸上了自己的办公室。我是真的觉得madam人设不该如此,前期她是一个如此聪明的干探,为何在此刻她却丧失了作为警探的一种嗅觉和理性思考。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普通人我觉得不怀疑自己老爸是正常的,但作为警察,作为重案组头头,应该时刻要有一种锐利度才行,这应该是“职业病”。(看下面的回复很多人都说这的确是合理的,我在看的时候代入感没有那么强,想了想觉得也对,madam也是人,如果说只是同名同姓就要怀疑自己爱了这么多年的父亲,确实不应该,这点我承认想的不大周全。)
看到这集我是第一次觉得有点失望…Sam的人设并不像要黑化的样子。然而明天Tiger就要领便当了,而七子最后一人也将出现,剧情终于有了快速的推进。希望后面的剧情能hold得住8.6的评分,虽然很有可能hold不住了…
然后我今天刷微博,发现有人根据演员表和演员关系图推测十八年前的凶手其实都不是他们七个,是一开始出现的那个保安。这能看出来确实是细节怪??不过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剧情就和想象中差一大截了。
————————————————————————
EP08更:
这集的核心人物是林朗生和madam老爸阮进。但我先讲讲madam。
一般这种类型的电视剧,都是犯人比警察智商要高的,不然拍不了20集。但在《十八年后》里,我是觉得madam阮的智商始终保持在和林朗生同等水平上甚至高出一些,这也是剧情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因为警察智商高,推理准确,节奏就一定不会慢,况且犯人也是道高一尺,不断掩饰,观众一般不知道双方下一步会怎么做。madam在这集对两件案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对新线索的不合理之处马上找到疑点,并且作出了正确的推理,顺藤摸瓜,最后离揭穿父亲的真面目仅有一步之遥;另一方面,她知道林朗生和女友有争执,于是顺理成章地给林朗生提出“原则不同论”,实际上一语双关,告诉他做人要有原则,瞒得过世界瞒不过自己,以此引导他为之前EP01做假证供案和鬼仔强堕楼案说出真相。我觉得真的是高啊!
madam老爸阮进心急想查出凶手,却始终不愿说出小胡就是自己的亲生子这一事实,始终不愿意自己出面,于是交代小胡母亲的妹妹把自己所知的都告诉madam女儿,却大意地如实交代了柯士甸站事件,使得madam察觉到有异,并越查接近真相。都怪madam没有跟老爸学越南话,不然剧情就能加快十集了??。
至于林朗生,基于我对他性格的判断,他不会无缘无故做出让别人报警,踢爆十八年前的命案的决定,我觉得他一定是想好了后路,并且有十足的把握能脱身才这样做。林朗生美其名曰“犯法的事我不会做”,但这只会让他的人设变得越来越虚伪。EP01中阿一(当时林朗生不知道他是阿一)用十八年前的事要挟他做假证供,他做了,因为他当时并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相比之下,两件事情同样是犯法的,但林朗生做了假证供,却没做假账,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找到第二条路,找到既能不受威胁,也能脱身的路。他嘴上的那句“犯法的事我不做”,其实就像听笑话一样。
至此男一女一之间终于以朋友相称。但我个人认为madam只是为了查案才故意接近的林朗生,后续感情线的发生至于到底是madam动情了,还是假装动情实为查案呢?这是我比较关心的一点,我更希望madam假装动情,因为这比较符合她高智商的警察设定。
然后你们的回复我都有看,许多朋友的推理分析我都觉得很有道理,但一下子回复太多了,我平时也比较忙,所以很难一一回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滑评论区看看大家的推理,真的挺多大神的??
其实还有一些想说的,不过时间晚了。继续追继续追!
————————————————————————
EP07更:
这集感慨林朗生的冷静和应变能力。他在几子当中几乎是话最少,但最有头脑,最能解决事情的人。越来越觉得他像一个高智商罪犯,对没错,我越来越觉得他是凶手了。
Tiger的上线让剧情更添变数,但他懦弱怕事的性格令人感觉他不像是凶手,这点到后期可能会设置一个反转,需要持续观望。Tiger老婆的人设我挺喜欢的,也是一个狠角色,她能让自己老公听她的话,她也知道他们根本没有选择,所以要挟Sam必须帮她做假账,否则就爆大镬的情节其实很合理。而且Tiger老婆的扮演者尹诗沛我是挺看好她的。第一次见她是《再创世纪》,此外去年神剧《金宵大厦》她也有参演(好像是异梦里面的某一个蕾丝姐姐),感觉她能carry挺多角色,演技也挺不错,挺自然的,如果遇到伯乐,相信上位指日可待。
madam老爸也算是个人,自己不能出面就千方百计找回小三的妹妹回来安葬自己的私生子,不过恰好被madam妈看到,我觉得这里可能会有个伏笔。madam妈后期可能会怀疑,甚至查出来他出轨,夫妻感情可能会破裂。出轨如果被发现,madam就可能从她爸这个点找到十八年前凶案的突破口。
不过有一点想吐槽,他们最后在饭店吵的那么大声,后面桌没反应不单止还若无其事在夹东西吃,我有点想笑…编剧就不能把这场戏写在Tiger家或者阿一的酒吧吗??这里有一点点不太合理
继续追继续追
————————————————————————
EP06更:(4*→5*)
第六集太太太好看了!
这集节奏仍然保持得很好,而且剧情安排非常巧妙,编剧们都得加鸡腿。回想起六集到现在,张世昌都一直有参与,而且质量如此之高,难怪之后就升编审了。除此之外,这部剧的主题曲和配乐都非常值得称赞,而且配乐指导正是去年最佳剧集《白色强人》的配乐指导邝静欣,剧集的各种基本面都造就了成功。
说回剧情,这集的戏剧冲突有小有大,非常成功,包括一开始madam和林朗生妈的能引起小思考的冲突,和后期快速推进剧情的几个人的冲突。最后强嫂上pub听到吹水的狂言妄语就把他刺了,我是真的没有想到是这样的走向,不过,我居然觉得他有点活该,强嫂刺得好…
手表的出现又是一个谜团,但肥仔富的表现令我觉得他不像杀丧尸的凶手,而吹水虽然还是很有可能是杀鬼仔强的凶手,但我觉得他是十八年前的凶手的可能性不大,阿一的人设也越来越不像是凶手,所以现在我相对来说更怀疑林朗生。
至于有朋友回复说凶手是madam爸,我觉得他是想找凶手,为自己的私生子报仇+补偿来让自己心里好过一些。还有的朋友说凶手是madam妈,但我觉得也没什么可能,因为在tvb的世界里,我还真没有看过正室杀小三儿子的前科。正室一般对出轨的丈夫和小三的仇恨都是存在的,但对小三的孩子,一般都会抱着“小朋友系无辜的”的想法,所以如果这种猜想成真,虽然有新意,但听起来并不是那么合理……
至于还有朋友说十八年前的凶手是其余还没出现的两个人,因为现在没有什么信息,我也没有办法判断。还有朋友说是阿倩(我终于记得富妹妹的名字了!),这个猜想非常大胆也非常有新意,我想了一下,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而且像丧尸的人设非常有搞小妹妹的可能,加上我个人认为肥仔富的整个表情和行为不像凶手,阿倩自卫杀人的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
暂时不说别的,真的越看越想看,越想知道答案,2020tvb神剧预定!
————————————————————————
EP05更:(5*→4*)
这集节奏终于慢下来了,而且慢的正是时候,因为各种细节和案情太多了,观众需要时间消化缓和,编剧也需要重新整理剧情方便后续的有条理的展开。
看了五集还是没记住肥仔富的妹妹的名字??她和阿一的感情线突然出现转折确实有点令人意外,不过也符合阿一的人设。Jackie对她应该是真爱,这不禁开始让我大胆想象 Jackie和肥仔富最后都妥协让她跟阿一,但因为她太爱阿一了,她有可能因阿一而死,这是tvb一贯的写法,希望能看到不同于此的剧情
最后林朗生的包被抢,扒手身份是谁大家都都心里有数了吧——九成是吹水了,那份东西(貌似是合同那一类的)应该对吹水有直接利益关系,他不想被人知道。这也是其中一个悬疑点,不禁让人怀疑杀鬼仔强的有可能是吹水。因为林师杰人设偏坏,所以是绝对有可能的。
前五集,编剧的网撒的很大了,而且从madam角度而言,所有案子都进了死胡同,并且我们观众也猜不透十八年前是谁杀的人,鬼仔强是谁杀的和谁想杀madam。前五集绝对有8-9分的质量,希望后期节奏能保持住,把故事讲好,千万千万不要烂尾!!
————————————————————————
EP04更:(3*→5*)
为这部剧打call,先把评分改五星,然后再根据后续剧情和结局修改。
第四集节奏依旧爆炸,水准也保持的很好,全程无尿点。编剧开始把人物之间的线串在一起,而且有各种未知的物品和剧情陆续出现(那个全英文的大信封,那部手机,madam被放火……),第四集最后警方智商太高了,懂得利用林朗生被抓后的心理去抓阿一,编剧????
暂时好像真没什么漏洞,剧情也越来越深入,悬疑性也在逐渐提高,用大白话说就是越来越好看了。
剧情推理方面,我猜鬼仔强的死根本都不关他们的事,考虑到他们家的生活水平不高,最大可能就是他自己出了些什么问题例如欠债或者得罪黑老大(例如棺材哥或者镜叔),所以被推下了楼。至于这集已经解释了阮sir是丧尸老爸,所以阮sir喜欢军械是想帮儿子报仇,不是凶手。至于凶手是谁,至今仍然没有什么最新一步的线索,继续追下去就是了~
不过还有一点需要吐槽的是插曲,戴祖仪唱歌的声音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特别是翻唱这首这么怀旧的《分分钟需要你》……感觉一言难尽啊??
————————————————————————
EP03更新:
由于这集的高质量,我把一开始给的三星改四星了,目前来说挺不错的,如果对这类题材感兴趣的有看港剧基础的朋友还是挺推荐的。
因为20集的缘故,剧情保持一个较快的节奏其实是正常的,只不过tvb最近的剧就算是25-集的节奏也很难做到这点,所以《十八年》至少到EP03做到了,其实也是难能可贵的。20集最多25集的高节奏剧情,才是我们熟悉的tvb。
第三集挺不错,警察智商持续在线,七人帮智商也不低,这种警察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剧情确实好看。除了第二节阿一和聋哑女的剧情略无聊和脱节之外其余时间都是紧扣主线的。而且个人认为男主和女主的两条感情线也是和主线密切相关的,所以如果主线写的好,《十八年》可以成为今年的黑马。
凶手和剧情发展暂时还是没有什么头绪,目前我感觉仍然偏向于林朗生,毕竟tvb的套路大家都差不多能猜得到??
想吐槽的第一点是又看到开心速递的演员跑场客串了,铁面陈和垃圾清这对一天情侣在这里也是一对????不过下场被拳王打得有点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另外还是挺想吐槽杨秀惠角色设定,其实聋哑的设定本身并没有问题,就是她演出来的感觉确实不太像,并且手机打字交流的那几段拍出来的感觉有点粗糙,EP03第二节和阿一的那一段感情戏加的滤镜居然给人一种油腻的感觉,让人看不下去……
(spoiler alert)
然后我留意到不少人猜madam老爸是凶手,我前几天手贱查了查维基发现死者丧尸是madam老爸的儿子,然而剧情目前没有提及到所以我没想过他会是凶手????所以如果有朋友看到我的剧评被剧透了,我深深深深深深抱歉??
————————————————————————
EP02更新:
mandy老爸林嘉华的出场为剧情发展的悬念增色不少。尽管林嘉华一直在tvb都是奸角居多,但我反而不认为他在这部剧里会是凶手。看维基百科的介绍可以知道他和死者是父子关系,只不过应该是私生子。EP02的剧情可以知道他是个连陌生人都会用尽全力去帮助的人,如果最后他当年真的杀了自己亲儿子,编剧一定要给他写充足的理由才行,但我脑补不出来这样的理由,所以我猜测嘉华哥应该不是凶手。
就从EP02来看,林朗生是凶手的可能性在增加,因为我觉得他有引导阿一是凶手的想法甚至行为。阿一虽然现在看起来人设偏坏,可是混江湖的人应该是重情重义的,阿一虽然嘴上臭,但不像是会杀兄弟的人。(但杀鬼仔强的凶手最有可能还是阿一,只不过应该不是亲手)
(ps.我又想吐槽谭的演技了…很多时候说台词就是眼不动脸不动只有嘴在动,感觉就像背出来的一样omg)
谈一谈我认知的监制王伟仁:新人监制,不过这是我第一次打算看完他的剧。《心理追凶MindHunter》碍于里面的滤镜在手机看实在非常伤眼睛,所以放弃了追,不过看评价应该还是不错的;特技人原本我是想追,因为看剧名觉得应该是动作主打,看了几集才发现完全不知所云…就果断弃了。加上这部剧和之后播的《迷网》和刚开始拍的《一笑渡凡间》,私以为王伟仁不是一个有某一种剧类偏好的监制,是属于什么都拍拍什么都试试的类型,毕竟作为新人,也是要都尝试一下才好,只不过剧作的质量就确实良莠不齐了。
反而我更欣赏专注于一类剧种的监制,因为他们更容易拍出好剧,比如李添胜的古装/民初(巾帼1和2,铁马寻桥,碧血盐枭,搜神传,我的如意狼君等)、王心慰的人性(与敌同行,忠奸人,迷,枭雄等)、文伟鸿的警匪动作(使徒行者,城寨英雄,同盟,唐人街等),此外罗永贤的职业(仁心解码,ID精英,律政/白色强人)和林志华的警匪(隔世追凶,雷霆扫毒,飞虎,EU超时任务,踩过界等)也非常棒,就算更晚辈的廖晋硕,也找到了自己的剧种(时装家庭《BB来了》《她她她的少女时代》)。
————————————————————————
EP01更新:(3*)
此生基本都在看港剧,所以剧名一开始说抄日剧,其实也没太反感,毕竟地域文化不同,拍出来的剧情肯定也不尽相同,如果最后拍出来是好看的,就算是抄袭,也是成功的。
第一集撒的网也不算太大,把主要人物,故事梗概都带出来了,而且不突兀,我已经觉得开了个好头了,最起码比基场特警有看头。
根据第一集的信息,我大胆猜想接下来的剧情主要有三个方向
A.人就是陈山聪杀的,剩下六个人在事情曝光之后都经历着人性的拷问,在不同时间点都有自首的念头,结果每想自首一个被杀一个,最后谭俊彦自首转做污点,和mandy联手将他抓起来。剧情这样发展的话,两星不能再多。
B.谭俊彦伪善。人其实是谭俊彦先杀的,然后装无辜,接着山聪发现了尸体,谭和其他人才一起进去其他人就都以为是山聪杀的。山聪知道自己洗不白了(或者和谭一直是死党)就背了这口锅,然后事情曝光之后谭装好人劝其他人不要说出去,然后山聪就都把他们杀掉(或者谭和山聪商量好一个用嘴一个动手)。后来谭俊彦爱上了mandy被mandy发现了,最后下被mandy感化洗白跑去自首。剧情这样的话三星差不多
C.人其实还是山聪杀的,一开始其他人想自首的时候就是山聪先杀的,后来山聪威胁谭埋堆,谭黑化,两人就把其他人都杀了(或者谭到后期开始杀人,但山聪不知道),最后山聪开始动摇,谭就把山聪杀了(或者未遂),被mandy抓住了。剧情这样的话可以给四星,如果谭能carry角色的心态变化,能演的活林朗生的话,可以给五星。
编审的雷秀莲和主编剧张世昌的剧 不由自主地令人和《迷》做比较。确实从第一集来看,人物关系线和剧情的展开方式都和《迷》有部分的相似之处。
但《迷》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如果当成剧情悬疑剧来看,前半部分的故事完全可以舍去一大部分,主故事进度非常缓慢导致节奏很慢,后期节奏才逐渐快起来并且剧情开始引人入胜。
但《十八年后的终极告白》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主线和主人物基本都交待清楚,况且故事节奏快,有相连,不突兀,以港剧水准来说确实很不错。不过网画好了之后怎么去织也非常重要,悬疑剧剧情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如果像A剧情那样每个人非奸则忠过于脸谱化,那就完蛋了。三星观望,keep住追。
老妈每天在吃饭的时候看这部吃屎剧,恶心的饭都吃不下去!各种烂梗,豪门内斗,狠毒后妈,狠毒后妈的孩子必定游手好闲,最让人吃屎的就是女主圣母婊,玛丽苏,打不死的小强!大着肚子追车摔倒,没事!刚生完孩子,走几十里路,你是搞笑吗?掉进海里,不会死,失忆!做完手术住进icu居然淋着大雨回家,居然没事!各种非正常人类的想法,女主都有!整部剧从头哭到尾,留的泪都够填满整个西湖了!真是白瞎吴磊
老妈每天在吃饭的时候看这部吃屎剧,恶心的饭都吃不下去!各种烂梗,豪门内斗,狠毒后妈,狠毒后妈的孩子必定游手好闲,最让人吃屎的就是女主圣母婊,玛丽苏,打不死的小强!大着肚子追车摔倒,没事!刚生完孩子,走几十里路,你是搞笑吗?掉进海里,不会死,失忆!做完手术住进icu居然淋着大雨回家,居然没事!各种非正常人类的想法,女主都有!整部剧从头哭到尾,留的泪都够填满整个西湖了!真是白瞎吴磊了!
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4期
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只是以其他手段延续政策。”战争片是非军事的政治,通过影音效果、意境、意识形态等形式表现。中国战争片最能反映中国的政治文化。纵观中国电影从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的发展,十七年间讲述战斗场面的战争题材电影大量涌现。众所周知,中国
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4期
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只是以其他手段延续政策。”战争片是非军事的政治,通过影音效果、意境、意识形态等形式表现。中国战争片最能反映中国的政治文化。纵观中国电影从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的发展,十七年间讲述战斗场面的战争题材电影大量涌现。众所周知,中国电影的一个主流类型就是“革命历史”电影。革命历史电影是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阶级武装斗争史,表现抗击外国侵略的诸多重要战役以及从国民党的统治下夺取国家政权的雄心壮志,因此,中国的战争片可以被划为革命历史影片的一个分支。
中国革命史以新中国的成立达到顶峰,作为中国革命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争电影发挥着功用,影片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武装斗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等题材。毛泽东的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①总结了以武装斗争推翻压迫的经验,同时也肯定了通过战争建立国家的必要性。②这部历史历经若干阶段,各阶段均有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出产。第一阶段截至一九二七年,是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形成统一战线,投入北伐战争,表现这一历史时期的电影聚焦农民起义和革命军推翻军阀的战役。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为第二阶段,以土地革命为标志,这一阶段对于红军的创建、进军农村、长征至关重要。第三阶段是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为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令人难忘的流行影片都是反映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地雷战》和《地道战》。第四阶段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内战阶段,亦称作“解放战争时期”,在表现这一时期的影片中,《南征北战》最为著名。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之后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上甘岭》③和《英雄儿女》④是中国电影里抗美援朝影片的典范。作为教育形式,战争片是革命史的视觉写照,是一部直观形象的历史。
战争片担负着诸多使命。战争片强调,在革命时期,一支强大的军队是阶级和民族斗争的核心力量;在冷战时期,在地缘政治冲突的威胁下,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保障领土安全的重中之重。正如毛泽东所言:“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语录》英文版,第99页)。此类电影的教育功用就是刻画高于生活的英雄形象,展现他们的楷模风范,以此对大众进行道德教育。一般来说,英烈题材效果最为显著。战争片以浪漫现实主义风格,既娱乐观众又教化的同时育人。影片创造出视听冲击效果,为广大观众提供兴致、愉悦和宣泄。中国观众深受文化传统影响,以《孙子兵法》和小说《三国演义》为荣,因此醉心于兵法战术。战略家的足智多谋和排兵布阵的技巧是战争片的一大看点。战场上的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和战术智谋都为人称道,有勇无谋的鲁莽为人不齿。在一部典型的战争片中,这些特征全部呈现,而且将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场面与意识形态的熏陶结合起来。
跨国电影工业近年来也大量生产,但究其新近发展和政治内容,与中国经典革命战争电影相去甚远。虽然战争题材的电影仍尽情用高技术描绘两军交战,但更愿意刻画个人的饱经沧桑、恋情、创伤,以及高歌颂扬所谓真实的人性。韩国的《太极旗飘扬》和中国导演冯小刚的《集结号》就是两个突出实例。战争不再包含政治意义,而是变成个人故事的毫无政治色彩的大背景。无论是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侵略战争,还是卫国战争和解放战争,一切战争都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夺城掠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而这样的惨状有如自然灾害、天地不仁,既没有人性动因,也没有政治或道德目的。新近的“战争”充满个人的忠诚和军队的同志情谊或亲情纽带,而不再强调集体国家身份,这一新发展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血泊里生存,死里逃生。与其说描绘政治创伤,不如说有意模糊民族国家、地缘政治冲突,淡化过去与现在的意识形态分歧。通过重新审视在中国上映的抗美援朝影片,本文作者将从文化政治角度诠释冷战历史中的战争和冲突。
本文关注的是两部毛泽东时代的经典抗美援朝影片,即《上甘岭》(一九五六)和《英雄儿女》(一九六四)。作者将以《上甘岭》作为铺垫,继而深入细致探讨《英雄儿女》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主义主题。作者认为,这部电影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拍摄制作,正是对冷战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反映,也是对第三世界国际主义的反映。影片将艺术、政治、军事经验提炼为精神政治。
《上甘岭》: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军工技术
电影《上甘岭》在朝鲜战争停战三年后的一九五六年上映,之后立即成为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有力地迎合了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一九五○年,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举世震惊。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内战使这个国家满目疮痍,以这样的国力和经济状况,中国竟会冒极大的风险,参与冲突,与一个超级大国开战,这一举动确实出乎意料之外。中国人民志愿军武装条件差,武器落后。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志愿军联合朝鲜军民,击败了装备优良的美国和联合国的部队,并成功地将对方逼上谈判桌。
《上甘岭》向世人宣告,英雄主义和高明的战略战术如何迫使敌人坐下来谈判。影片根据真实战役拍摄。一九五二年秋,板门店停火谈判休会期间,美军与联合国部队突然在三八线沿线附近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占领战略要地上甘岭和五圣山。影片根据真实战斗改编,讲述志愿军一支连队奉命坚守阵地,阻击敌军前进的故事。尽管志愿军战士一日之内击退敌军三十八次进攻,但是敌军增援部队包围上来以后,志愿军战士的数量远不如敌军,因而伤亡惨重。连队接到命令暂时退入坑道。山头被敌军占领后,连队以山腰为依托,攻击敌军侧翼,拖住敌军。战士们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坚韧,忍受极度的困难,在人身无法承受的困境下艰难生存并连续作战二十四天,坚持到中朝军队的大反攻打响。最终,美军与联合国军被迫重返谈判桌。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战争片的审美取向通常是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两者的平衡因作品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而异。影片《上甘岭》凭借对英雄的讴歌和对浪漫精神的讴歌,展现出其他电影中少见的现实主义英雄气概。赤膊战,伤亡惨重,尸体如山,狂风暴雨般的轰炸,最终还有种种极端困难,在黑暗的坑道中,在缺水断粮、朝不保夕、绝望和死亡每日威逼的条件下,顽强生存,甚至还要面对毒气战——这一切都是为了反映真实战争中的痛苦经历,令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影片强调对现实细节的描写,因此被一位评论家称为“新写实主义”,⑤这与《英雄儿女》一片的较为活泼、高扬的浪漫主义风格截然相反。
朝鲜战争打响后,民族自豪感随之日益高涨,影片的创痛、坚韧的现实主义与这种民族自豪感并不矛盾。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人民对新中国信心倍增,然而,人们也需要铭记,为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胜利也因此变得更加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亲身经历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为数众多,无数人在朝鲜战场上献出生命,国内的人则经历经济困难时期。如何真实再现这场战争,导演沙蒙的责任重大。他将惯常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平衡倾斜,推向更为强烈的、具有焦土味的现实主义。他虽然承认将战斗过程提升到更为浪漫的高度很重要,但是也提出,一部艺术作品应该忠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写实不能为宣传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让路。⑥
影片描绘了战场搏杀的死亡画面,此外还刻画了一系列独具特色、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这一系列人物中没有后来被称为“高大全”的崇高英雄形象。尽管连长张忠发本来有可能成为这样光辉完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在影片中他粗言粗语,行事鲁莽,像个农夫。战斗正酣,他却要喝上一口,有时还我行我素,藐视军规,违抗军令。在缺少饮水的极度干渴状态下,连队政治指导员的责任就是维持士气,为缓解士兵的饥渴,他讲了一则《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曹操谎称行进路线前方有片梅园,饥渴疲惫的士兵闻听此言望梅止渴,奋力前行——一个非常“封建”的指导方法!影片在描写前线战斗方面没有遮遮掩掩,而是正面描绘了浴血奋战的残酷场面。影片一开场,张忠发的连队就奉命去接替另一支连队,这时观众得知等待被替换的连队几乎全军覆没,敌军的轰炸机和炮火对山头狂轰乱炸,山顶上的石头被炸得粉碎,整个山头被削去几英尺。在许多战争影片里,当一名士兵奄奄一息时,他会高喊战斗口号,壮烈殉国,这部影片也不例外,电影最后,一名战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军碉堡的枪眼,挡住机枪射击——这一场景是对英雄黄继光的传奇事迹的再现。可是我们却先看到一排战士前仆后继攻击敌人碉堡,却惨遭机枪扫射,尸横血泊之后,剧中人物才扑向敌人的枪口。
影片的写实手法,真实中带着粗犷,却丝毫没有损害英雄形象,反而增强了英雄主义的力度。影片突出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他们虽然平凡,却英勇过人,坚忍不拔,因此这部影片的主旨还是积极向上的。关键时刻,爱国主义为英雄主义再添一把火。当战士们的处境陷入最低谷,生死未卜之际,一个在中国战争片中普普通通的形象,女卫生员王兰,高歌一曲《我的祖国》。这首歌以悠扬的曲调和爱国主义情怀,将影片《上甘岭》深深地印刻在几代中国观众心中。这一片段从王兰的脸部特写开始,然后用慢摇镜头,一一展现系着绷带的战士们,他们凝神倾听王兰的歌声,脑海里却呈现出祖国的影像。这首歌的视频宛若当代MTV音乐,组成为一组音乐蒙太奇镜头,这组镜头从奔腾的黄河到大小城市,从雨后春笋般的工厂到田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这组蒙太奇镜头意义重大,象征着新中国的工业力量,镜头中有林立的烟囱,宏伟的大坝,还有到处都在建设家乡的繁忙景象。这首歌也歌唱了生长在祖国的中华儿女,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战士们的使命就是保护这片土地,保护“我们的祖国”。正如歌词所唱:“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在最残酷的环境里,正是爱国主义支撑着志愿军战士,推动他们争取胜利。但是,仅靠精神力量无法赢得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依靠工业实力和经济增长,中国开始制造现代武器,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影片的战斗情节以敌我双方的悬殊差距为依托,美军技术先进,部队装备优良,志愿军装备匮乏,武器落后。战场上缺乏补给,运输补给的路线又频遭敌军炮火轰炸,所以志愿军和朝鲜军民需要时间将弹药、补给和部队运往前线。因此,从战术上讲,上甘岭战役是缓兵之计。部队指挥官坐镇地下指挥中心,指挥部队,他发现一小队人马就可以阻滞敌军进攻。这一战术的实战效果印证了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使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变得格外有分量,但是,抗美援朝是现代战争,中国人还是要依靠技术精良的现代化装备。西方对朝战争有个神话,将中国战士描绘成了分不清面孔的芸芸众生,他们像遮天蔽日的蝗虫一样蜂拥扑向美军,冲锋陷阵。作为对这一歪曲事实的有力辩驳,影片的科技主题表明,虽然有坚定的革命精神,但是依靠工业实力制造的现代化武器,也是赢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一主题在几部抗美援朝战争片里都有证可循,这几部影片都聚焦于保持补给线畅通的战斗。例如在《烽火列车》和《铁道卫士》⑦两部影片里,铁路和桥梁不断遭到空袭轰炸,此外还遭到特工的破坏,影片的叙事重点就是保证弹药补给从中国东北生产后方运往前线。从技术层面上讲,武器和战略对于赢得上甘岭战役至关重要。指挥战场全局的师长是一位军事行家,精通军事技术、武器弹药。连长张忠发被定位为神枪手,善用机枪。影片最后一场,大反攻打响,先进武器大肆登场,火炮如划过夜空中的流星,令观众震撼不已。重型炮炮火连珠,喀秋莎火箭炮万炮齐发,残酷无情地轰击着目标,一场壮观的火力对决就此上演,将军事力量升华到美学巨大景观。影片中指挥官的精通战略和对军力的表现都与《英雄儿女》的政治导向和宣传路线反差明显,后者是政治挂帅,而不是火力发号施令。
艺术、政治、冷战
与《上甘岭》相比,《英雄儿女》在描绘战场方面现实感较弱,在叙事和影片效果方面多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此处所言的“浪漫主义色彩”指的并非仅是激烈、过度的情感表达,夺目的意象和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特别指称斯图尔特·施拉姆(Stuart Schram)对毛泽东“军事浪漫主义”的评价。关于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用,张曙光曾作过详细阐述。其中,有两个观点与我们此处的主题相关,其一,主观因素也属于战斗力,其二,浸润着意识形态和精神的政治,是军队的指引,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⑧依此见解,《英雄儿女》对战斗情节关注较少,而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宣传着力更多。影片中的宣传并非将错误意识强加给战士们,而是从积极意义出发,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如上文提到的,战争片的任务是传扬革命历史知识。这部电影拍摄于一九六四年,正值“文革”前夕,影片通过赞美标榜自我牺牲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传达出毛泽东的指令——“党指挥枪”。政治与精神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是“精神政治”。
影片《英雄儿女》根据巴金一九六一年的小说《团圆》⑨改编而来。作家巴金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这篇小说并非他的名作,是巴金到朝鲜战场实地考察之后,根据亲身感受创作的,与他同行考察的是一队著名作家,其中包括魏巍,后者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赞美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篇散文可能是最为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文学作品。此行是让作家们近距离观察并亲身体验战场生活,为的是创作出鼓舞人心的作品,然而巴金的小说只着重于家庭关系。小说讲述了志愿军某团政委王文清向一位女战士隐瞒其身世的故事。女战士王芳是部队文工团的队员,事实上她是政委王文清的亲生女儿。二十年前,王文清和妻子在上海做革命地下工作。他的妻子被国民党警察逮捕杀害,随后自己也身陷囹圄。他将自己的女儿王芳交给邻居王复标抚养。老工人王复标将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抚养成人。抗美援朝战争中,王复标到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战士,将实情告诉女儿王芳,王文清才是她的亲生父亲。父女终得团圆。
小说内容简练,以家人团聚为重心,因此故事缺乏战争中戏剧化情节。然而,电影将小说发展成家人分离的故事,继而演绎为自我的迷失与找回,故事被安排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紧张氛围里。故事开篇,政委王文清遇见一名女战士,觉得面熟,后来发现这名女战士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王芳。一九三○年前后,王文清是地下党员,在上海做革命地下工作,他的妻子被国民党拘捕杀害,不久他本人也被捕入狱。此时,夫妻俩的朋友,老工人王复标伸出援手,抚养了他们的女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老工人的儿子王成参军,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与养妹王芳相遇。短暂团圆令人激动,但是很快他们再次分开,王成奉命执行一项关键战斗任务,坚守一处战略高地,任务要求再坚守一天,坚持到中朝部队联合发起总攻。身处这样的战略要地,志愿军战士伤亡殆尽,王成单枪匹马击退敌人一波接一波的袭击,身陷敌军包围的王成请求炮兵部队向他开炮。最后,他纵身跳入蜂拥而来的敌军部队,在爆炸中与敌人同归于尽。胜利之后,王文清告诉王芳,自己认识她的哥哥,钦佩他的英勇。在王文清的鼓励下,她和文工团一起传扬王成的英雄事迹。王芳在前线慰问演出时,为救一名炊事员而负伤,因此被送回国内治疗。不久,养父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分别二十年后,王文清再次见到老工人王复标,而此时王芳也伤愈重返前线,王复标告诉她,王文清是她的亲生父亲。
王文清并不是老练的军事指挥官,但是这位政委却引人注目。突出这一形象是在暗示一个理念,即政治工作或意识形态工作是军队的核心。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王直是亲身经历这一真实事件的一名将军,他对影片中政治工作的评论是:“准确反映了战时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方针。”由于这一政治人物形象,《英雄儿女》被广泛作为部队训练战士军纪的声像教材。此处所说的政治工作并非权力争斗,搞小集团,也不是强调领导地位或论资排辈。政治工作是要将政治意识提升为精神力量,并将这种力量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有趣的是,在毛泽东的军事用语中,与其说政治指的是战斗力,不如说是精神力量;与其说政治是战略或战术问题,不如说是道德情操和精神基础。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升道德,淬炼高扬的品格。回顾《上甘岭》一片就会发现,师长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并没有政委在一旁协助工作。相反,在《英雄儿女》中,王文清首先是师政委,然后是军政委,超越军长称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影片的故事就是从王政委赶赴前线开始,但是他到前线是去鼓舞士气,而不是指挥战斗。王政委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一次鼓舞人心的讲演,这是战前动员。这次讲演给王成带伤参战提供了借口,伤势未愈的他从医院跑出来,重返部队。战斗过程中,王政委没有一次发布战斗命令,从不运筹帷幄,排兵布阵,而是反复鼓舞将士的士气,好像有精神力量就可以自动获胜。影片里,无论是在战后庆功,还是在文工团的宣传活动中,王政委始终扮演着最高领导的角色。有他坐镇,这部“战争”片的战斗生命彻底变成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王成的英雄事迹,让每名战士都向他学习,成为王成。王文清举止文雅,谈吐温和儒雅,丝毫没有指挥官的严苛。他就像父亲一样和蔼可亲,对战士关怀备至,他的形象与美国电影里常见的发号施令的霸道军官大相径庭。
影片对巴金的小说做出的一个重要改动就是塑造了王成的崇高形象,对王成的赞扬将精神政治升华为艺术。小说里,王成的死讯只有三言两语,而电影将王成重新塑造为形象高大丰满的战士,一个栩栩如生的传奇,在中朝军队中万众传唱。尽管王成的形象是对战士们的真人真事的艺术提炼,但是这一形象主要是以杨根思为原型的,杨根思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他的英雄事迹妇孺皆知。杨根思坚守一处战略高地,被敌军部队包围后,他呼叫炮兵部队,请求他们向他身边开炮。在电影中,王成身陷类似处境:他要阻击敌军,然而敌人成千上万。因此,他站在山顶,一夫当关,击退敌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最后,他被敌军四面包围,这时他用报话机请求指挥部“向我开炮”。这句喊话成为志愿军战士自我牺牲精神的终极体现,也因此成为经典台词。
尽管与《上甘岭》一样,《英雄儿女》的战斗场面也是浴血奋战,殊死搏斗,但是画面效果却不像前者那样真实严谨、弥漫焦土气,那么追求写实,而是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部黑白电影将王成的战斗表现以激烈的歌剧效果和戏剧方式呈现出来。评论家们已经注意到,贯穿影片始终的音乐在影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王成坚守战略重地,顽强阻击敌人进攻的过程中,音乐的效果更为明显。美军和联合国军即将占领战略高地,王成也准备带着炸药纵身跳入敌群,此时,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枪声、炸弹声、炮火声、爆炸声,还有战场的冲杀声,都弱下来。⑩气势恢宏的电影音乐加入进来,旁白的声音渐强,吟颂王成的勇敢和英雄气概。王成的战斗过程有合唱伴音,交响乐将战场变成了一幕场景宏大的战争戏,同时又是一出道德教育剧。这一段战斗的最后时刻,王成挺身站立,手举炸药,在小山顶上显得格外高大。这个镜头以低角度往上拍摄,使得王成健硕的上身占据了银幕的大部分,表现出中国盖世英雄的形象:顶天立地,头顶天,脚踩地。背景里万丈霞光,从云层透射下来,形成王成背后的神圣光环。适度距离的特写展现出王成的面部表情,坚毅、决绝,虽然面对死亡,却视其为最终胜利,以身殉道。他高大的形象沐浴着仿效超验光环的神圣光芒,这组镜头创造出强烈的歌剧冲击力,将王成的英勇功绩编排成崇高的音乐诗篇。
评论家们发现这部电影表面看似战争片,却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战争,倒是在赞颂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文艺活动上着墨不少。尽管王成的战斗篇章过于理想化、浪漫化,传达出的却依然是战争片的激烈搏斗效果。不过,这一战斗篇章仅占全片的五分之一。电影的重心在于悼念和颂扬王成的英雄事迹,以激励战士们学习王成。影片的主体刻画的是王成的妹妹王芳在军队营地歌唱表演,宣传王成的英雄形象。换言之,比起展现惊险刺激的战争场面,这部影片更注重文艺活动。为何一部战争片对战斗场面如此淡漠,却对文艺表演备加关注?我们可以从艺术在精神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寻找答案。
如果王成是传奇英雄,笼罩在超人的、神圣的光环下,那么他的战斗表现只是一个开始,此后有更为精心策划的活动,对他的英雄气概进行纪念和宣传。王成牺牲后,王文清作为军队政治部的政委,立即提议对王成的英雄事迹和英勇精神进行宣传。颂扬英雄精神,是中国军队的悠久传统,影片以艺术为媒介将弘扬英雄精神作为宣传精神政治的重要手段。军队的政治部定期组织宣传队,队员都是多才多艺的文艺兵。王成的事迹被变为一场盛大演出,部队借此机会鼓舞士气,教育战士,为后续战斗做好准备。朝鲜的民族舞蹈增进了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但是首要任务被设定为宣传意识形态。整场文艺演出的高潮就是《英雄赞歌》的歌唱表演。这首歌的歌词与旋律经久不衰,成为人民最喜爱的红色经典。时至今日,这首歌依然广受音乐爱好者们喜爱。
作为宣传活动的领衔文艺队员,王芳被刻画成一名活跃热情的女青年。她多才多艺,擅长表演朝鲜长鼓舞、独唱、说快板书,还会作词,表演中国北方民族艺术大鼓书。她的形象十分重要,为影片带来持久的吸引力。然而,她的文艺活动虽然旨在颂扬她的哥哥,激励战士们向他学习,却首先是一个从意识形态上转变自我的故事。她满含泪水写出了歌词的第一稿,悼念自己的哥哥——用一名战士的话说,太软绵绵,过于多愁善感。但是,在政委的指导下,她得以超越兄妹之爱和个人感情。改写后的歌词将她哥哥的英雄事迹提升到更高的政治与艺术高度。她的表演将精神政治改编为戏剧,任务是传扬王成的英雄气概,将王成的精神灌输给每一名士兵。她的歌词为王成的形象注入了气冲霄汉的磅礴。一名战士,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一个拯救世界的高大英雄形象浮现出来:“地陷下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还有,王成的美德也在于维护世界和平:
烽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
青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身忘死保和平。
随着歌声,镜头为观众慢慢展现全景。然后,一组远景镜头展现大地与天空,松柏更是展现出英雄精神的永垂不朽。英雄形象传扬开来,观众们看到中国和朝鲜部队的多兵种形象:坦克连,炮兵连,战斗机群,和步兵战士。宣传大获成功,促使文工团奔赴前线广大地区继续表演宣传。
在艺术和军事这一紧密结合的背后,是毛泽东军事浪漫主义的作战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至革命早期。在延安讲话上,毛泽东指示,对于抗日战争,文学和艺术与军事同等重要,不可或缺。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11)文学和艺术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艺术的聚合力“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12)。说到抗日战争期间对武器的崇拜问题,毛泽东曾经写道:“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13)
这样的作战思想是毛泽东提倡的奉献精神的原则之一:有道德动力的人,齐心协力,联合起来,可以胜过武器与技术。冷战时期,共产主义者与他们的敌人之间的力量与资源上的差距与革命时期大不相同,却又相似。六十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决裂,结果苏联撤回了对中国的技术和物资援助,这些技术和物资却都是中国非常需要的;美国的对华禁运政策又封锁住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形势所迫,只有复兴人们的革命信仰,重振人们的主观意志力,将精神政治作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才能弥合日益扩大的物资短缺和技术落后的缺口。精神政治的复兴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锻造意志力,树立共同目标,统一利益,巩固团结。文艺政治以引人入胜的文艺表演作为媒介,激发大众的思想感情,旨在动员大众,培养大众全民皆兵,时刻备战。作为大众的意志力楷模,与其说军队是军事组织,不如说它是政治组织:军队思想纪律严明,对于在全面范围内重组中国社会具有道德模范作用。军民一家:军队和人民是鱼水之情。军队是一所学校,是生产单位,是大学,是艺术与表演的发源地。
这一军事文化传统表明,在“文革”前夕,通过军事化进行政治动员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军队中一再强调文艺宣传,在全国展开学军活动,指示大众学习雷锋,学习其他军队英雄,再度强调精神政治,此时又达到空前的高度。冷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面对日益严峻的行政官僚风气,宣扬精神政治变得尤为重要。从五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强硬派与温和派各有主张。温和派强调用文化、渐进手段实现现代化和现代性,主张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和理性规划,由技术专家来实现工业化,以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路线为模型。强硬派则主张维护革命精神,继续走文化革命路线,增强革命动力,巩固平等主义精神。在后者看来,社会主义并非仅是对机器的统治,还要基于革命道德观,创造新人和新的人类关系。后来,这一分歧加剧,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针对苏联思想的“修正主义”导向展开意识形态争论,并且反对美国参与亚洲事务,后一点是中国军事-工业情结的又一例证。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将第三世界大众阶级的意识提升为全新的“统一战线”。作为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力量,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劳动者奋力推翻阶级制度,他们在中国革命那里找到了成功的范例。从五十年代至“文革”,中国加倍努力结盟新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与此不无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宣扬新英雄的美德是与全球前景和国际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导向产生分歧,中苏关系破裂,结果毛泽东的第三世界体系背离了苏联的世界革命模式。与由上至下的集权主义模式不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将重点置于由下至上的大众反抗运动和独立运动。在毛泽东看来,苏联是在搞修正主义,试图通过和平共存、缓和关系的手段与美帝国主义讲和。六十年代中期,世界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中国的敌人,而且走上腐化堕落之路,成为官僚主义盛行、技术专家治国的资本主义政党-国家。苏联专注于发展国力,疏远劳动人民,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美国的一丘之貉。弗兰茨·舒曼(Franz Schumann)将这一情况视为当时的世界普遍现象,他写道,经济和科技发展催生出念念不忘军事-工业体系(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的官僚主义国家。美国的自由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苏联的实际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由垄断团体和技术精英统治的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国家,“因此,美国和苏联之间不仅有体系上的类同,也有意识形态上的相似”。(14)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官僚化头重脚轻,毛泽东的第三世界体系正是对这种官僚化的有力回应。毛泽东提出:“凡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异化必然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就是专制暴政,要么就是民众起义。”(15)因此,继续革命斗争的使命就落在劳动人民和反抗殖民主义的人民肩上,而支持他们革命,中国义不容辞。在美国城市贫民区起义的黑人,持不同政见、反主流文化的西方年轻人和学生,新兴国家的反殖民主义、刚刚获得独立的人民,全世界这样的人民要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共产国际的国际主义遵循的是斯大林的中央集权模式,而毛泽东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依靠的是最广大的民众群体形成的世界阶级。回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主题,民众政治强调“统一战线、游击战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推动阶级斗争,发动农村武装斗争的不是精英政党-国家,而是由党领导的军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文革”期间,中国鼓励组织革命运动,支持反修正主义、反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并以第三世界国家为盟友。(16)
在第三世界国际主义里,对国际政治的描述,是以人民战争和人的主观意识这样的措辞来表达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林彪于一九六五年发表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文章将抗日战争置于当代地缘政治环境下,强调这场战争与第三世界革命的关联。他声称,二十年前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瓦解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改变了亚洲地缘政治版图上的力量平衡。这一胜利是激励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动力。美帝国主义在东南亚扩张势力,这正是日本人过去的行径,越南人民继续斗争,就像抗日战争一样,是全世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一部分。(17)
国内革命战争的关键在于武装斗争,领导这一武装斗争的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的基础是统一战线政策。武装斗争的成功要求一支绝对服从党领导的军队,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攥紧拳头。林彪重新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力,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内部在政治与道德上的分歧以及官僚政党组织与自发的道德精神净化的背离。林彪强调,毛泽东的建军思想重在将政治推到最前线。极权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苏联、美国、中国共产党内出现,脱离了社会和人民。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指出,自从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就开始怀疑共产党内部有修正主义趋势。为发动全党,毛泽东退而依托军队。(18)毛泽东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视作一支灌输革命道德的军队,而且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中流砥柱。军队可以自成一体,在党的腐化官僚体系之外独立存在,而且作为局外人,军队可以使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政党-国家复兴起来。毛泽东对军队道德信心十足,这样的信心来自过去的革命经验和民众运动。过去和现在的斗争成绩卓著,这就是革命道德的证明。抗美援朝战争也是证明。尽管贫穷的中国饱受战争蹂躏,军队装备不良,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实力相差悬殊,但是就是这些武器装备差,还时常忍饥挨饿的志愿军战士,却战胜了美国军队的科技猛“虎”。
于是,革命道德战胜了对现代武器和科技的崇拜。这令我们回想起前面提到过的战争片主题,即人与武器的对抗——道德统治与技术专家治国论者对现代高科技的信心。要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只依靠武器是办不到的,必须要依靠精神力量才行。这种精神不是个人主义的自吹自擂,而是源于有组织的统一力量,这一组织要以道德使命为动力,还要目的明确。被赋予精神力量的政治迅速发展壮大,并且强调道德观念的实践。所以,为了旺盛的斗志,有必要突出政治,强调正确的世界观。林彪写道:“人民军队固然也要重视不断改进武器装备和提高军事技术,但是,人民军队打仗不是单纯地凭武器、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凭政治,凭指战员的无产阶级革命觉悟和勇敢精神。(19)
由于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军路线,这支军队就能够始终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提得高高的,把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空气搞得浓浓的,把士气鼓得足足的,把团结搞得好好的,把对敌人的仇恨搞得深深的,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打起仗来不怕苦,不怕死,要冲就冲得上,要守就守得住。一个人顶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用,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20)
这就是著名的“精神原子弹”思想,这一思想将思想道德与军事力量等同起来。战争是其他形式的政治,军事力量源自政治力量,只是在精神上被放大增强。英雄人物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在强调道德使命的驱使下,可怕的战斗霎时变为悲壮的胜利,而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战士也变为最可爱的人。
家庭、阶级、国际主义
描述二十世纪亚洲战争的影视作品,回应着冷战两大阵营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分野。冷战不仅仅关乎美国和苏联两个霸权的对垒。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有自己的冷战观。冷战对垒,一方面是资本主义通过帝国殖民在世界各地的扩张,为抵制扩张,各民族人民举起反殖民反霸权的大旗,为争取独立自主、掌握自己民族国家命运进行艰苦卓杰斗争。在朝鲜战争问题上,本来学者就少有留意这方面的文化影视作品,冷战结束后,更少有人去分析朝鲜战争的影视和叙述。政治或历史学者对冷战和朝鲜,一般总是注意地缘政治,东北亚安全,外交政策和核扩散问题。但是,冷战是一场文化战,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斗争,这并不是新闻。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制造者就声称,冷战从始至终是关乎道德正义,宗教信仰的斗争,是一场正义和邪恶之间的较量。而对立一方的话语则把正义邪恶易位。但是道德语言上的僵化生硬,与实际全球地缘政治的激烈较量相匹敌。冷战的确是一场文化信念的激烈交锋文化斗争。一方是以自由为旗号的“自由民主”宗教迷思,以资本主义市场扩张为旨归的世界图景,另一方同样具有世界抱负,坚信为劳动者求解放的社会主义前途。近年来,研究冷战时期文化与政治的学者,被全球化的视角所遮蔽,并不注意地缘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背景,更不重视第三世界去殖民、反霸权的运动。
朝鲜战争首先提出的论题是帝国主义在东亚的霸权。美国是东亚冷战的始作俑者。美国在东亚或称远东的战略是加强巩固在此地的影响和霸主地位。通过经济渗透,投资,建立傀儡政权,这计划要接替老牌英国法国帝国主义,使东亚成为美国的资本市场的安全港,为资本扩张谋求新的乐园和生产基地。自由市场,是冷战自由世界意识形态的题中之意。自由市场是软实力,如何与帝国联姻呢?回答是:自由主义帝国。这个概念来自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家阿里吉(Arrighi关于全球资本扩张的描述)。帝国主义的历史上,资本扩张、市场开拓,是通过国家和资本的神圣同盟联手进行的。在冷战中,这种同盟,被称为军事工业体系(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朝鲜半岛,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是帝国主义国家觊觎、争夺的地域,海外的“自由市场”。美国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力图在韩国立足。开始是以制造韩国内部的分裂。美国参加朝鲜战争,是殖民统治与帝国政策的逻辑结果。
芝加哥大学东亚问题专家布鲁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根据历史资料,对美国在韩国的地缘政治,进行过类似的分析。卡明斯是美国学界东亚问题上具有批判锋芒的知识分子。美国入侵伊拉克之时,他毅然著《朝鲜:另一个国家》(North Korea:Another Country)。此书将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相提并论,影射、并直接抨击伊拉克战争。卡明斯指出,朝鲜战争在美国历史学界及大众话语中是个被封尘遗忘、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其根本原因是此战标志美国帝国主义不可一世的狂妄屡屡挫败,连遭重创。与二○○三年的伊拉克不同,朝鲜战争起因于韩国人的一方与另一方开战,实属内战。引用英国一九五○年在任的英国内政部长理查.斯多克斯的话,卡明斯论证,一九四五年由美国单边决定的北纬三八线的分隔,是“导致韩国发生内战的诱因”。斯多克斯这么说:如果是美国的内战,美国人根本无法容忍在北方和南方势利范围之间划一道想象的界限。假设英国代表美国南方的利益进行武力干涉,那么美国人会如何回应,那是毫无疑问的。打这个比方并不离奇。因为美国内战并不仅仅是两个美国群体的人在争斗,而是在两个对立的经济体制的对立,就如在韩国一样。(21)
卡明斯的论证实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在朝鲜“侵略”南韩之前,美国便暴露占领并瓜分统一的韩国的殖民主义行径。而两种经济体系的对立,恰恰是冷战对立的核心内容。冷战中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各方面:扶助拥有特权的统治阶级,资助寡头政权,推行“民主”制度,通过依附经济体系和自由市场进行新的殖民,对土地和农民进行剥夺,等等,卡明斯都一一列述,并指出,“问题是韩国社会,不象美国人想象的那样,具有接纳自由主义体系或民主党的基础。韩国人口中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农民。而少数人却拥有巨大的财富,这些地主豪绅成为韩国民主党的真正社会基础。在殖民时代,几乎所有这些财主们都受惠于殖民统治,损国而肥己,而大多数人却苦难深重。历史的证据再清楚不过了:美国的干涉,代表了韩国最小的集团,并不是尼斯特(Nist)所称的‘最大的一个群体’,从此以后巩固了权势集团”。
《英雄儿女》可透视东亚冷战、国际主义、第三世界反霸的主题。国际主义表明,中国的革命是民众反抗殖民主义、反对霸权的运动,可以延伸至世界革命,形成了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面对南北朝鲜内部危机,美国于一九五○年六月出兵干涉,威胁中国的领土和东北工业基地,同时也扰乱中国解放台湾的计划。但是,中国的参战决定与其说是出于战略考虑,不如说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这场危机为广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效应提供了契机。陈兼指出,毛泽东等领导人相信,通过坚决打击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和中国台湾的侵略,中国的新领导团体“可以将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这将有助于巩固中国人民的革命冲力,同时使得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领导权合法化”。(22)中国革命志士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他们不仅准备巩固国家,增强国力,改造社会经济结构,而且还准备将革命的势头推向整个东亚。中国革命不仅是中国的革命,也是世界的革命。在国内,中国革命反抗统治阶级,抗击帝国主义,是民族独立运动。在国际上,中国革命通过斗争获取国家主权,与其他国家的劳动阶级的斗争步调一致,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帝国主义。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正如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Levenson)所言,“是同一个被压迫的阶级,有着共同的命运”。(23)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出革命者既是爱国者,也是国际主义者,因为不同民族的人民可以建立起一个国际阶级,这个阶级的基础是共同利益和共同努力(24)。革命的成功鼓励了这样一种看法,即中国的革命经验可以传授给其他民族和人民。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反抗国内统治阶级的经验与反抗殖民主义的亚洲其他民族产生共鸣,不仅如此,在挣脱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霸权的枷锁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其他国家人民提供了先例。正是在这一意识形态架构内,我们才认识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才能理解此后中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在全世界内继续革命,《英雄儿女》对这一理念也有所提及。
《英雄儿女》拍摄于一九六四年,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多年,中国正值“文革”前夕。影片讲述的已不仅是抗美援朝战争本身,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提出世界革命的设想。从五十年代末期到整个“文革”期间,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反殖民运动和独立运动不断增进联合,挑战苏联和美国构成的冷战两极结构。六十年代,反殖民主义、不结盟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毛泽东的第三世界思想对这些浪潮作出了回应。如此看来,美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放入更广阔的地缘政治版图,充当美国参与东南亚事务的急先锋。《英雄儿女》将抗美援朝战争拍摄成一场中朝人民联合抗击帝国主义的斗争,目的是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保家卫国。这部影片亦可视为点缀着国际主义的英雄史诗。
中国革命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关联,在家庭与阶级的关系中得以证实。影片刻画的不仅是家庭关系,也是这些关系在国外的延展。中国革命是一场反抗国内统治阶级,反抗外来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家庭关系首先承载的是阶级意义。亲情与社会阶级情是个很好的观察角度。王文清是地下革命工作者,而王复标和儿子在一家外国资本家开设的汽车厂当工人。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这个工人家庭打下深深的烙印,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闸北区,街区被毁,他们被迫搬迁。父子两人都是受剥削的工人,他们与外国老板们发生冲突,最终动起手来。另一方面,王文清是一名革命者,担当领导角色,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工人家庭的支持,他将无法抚养女儿。理论上讲,他和劳动阶级同样都是革命阶级。在巴金的小说《团圆》里,虽然团圆的故事发生在朝鲜,但是这一阶级基础却在国内。电影将这一阶级基础作为重点进行强调。王复标的劳动阶级背景和王文清的革命党员资格都被扩展到更大范围,重新塑造。老工人象征着来自国内的武器补给和道义支持。王文清,作为政委,也可以说是主管意识形态的首长,身处战争前线——象征着在国外斗争的革命领袖。
在小说里,家庭关系是以阶级为基础的,而且是国内的,但是电影拍摄凸显出一个强大的国际层面。家庭关系也被延展为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使得两国人民亲如一家。在一个朝鲜家庭,父亲带着一个女儿生活,这家人非常宠爱王芳,把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王芳跟自己的朝鲜“姐妹”学习朝鲜民族舞蹈,对那位朝鲜老人则以朝鲜语中的“父亲”相称。在最为动情的一场戏里,朝鲜老父亲和女儿淌着带冰的河水,冒着美军飞机的枪林弹雨,将受伤的王芳送到河对岸。影片反复突出饱受战火蹂躏的大地景象,也是为了表明,朝鲜军队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联合力量将会护卫与中国唇齿相依的朝鲜的河山。中国战士将不惜牺牲生命,保卫朝鲜国土。
家庭关系还被延展为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亲密团结。在这部战争片中,军事行动常被日常生活和后勤场景所替代,包括运输、基础设施维修以及中朝两国之间的人民交往、文艺表演和文化交流。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家庭关系提升到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高度。如果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目的只是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一己安危,那么就没有理由在这场战争片里重彩描绘文化纽带与交流。如果中国的民族感情排在首位,为何两国之间的友谊、互助、文化联系还会如此显著,如此重要呢?如果我们将《上甘岭》和《英雄儿女》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前者是对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坚韧的赞扬,将他们的英勇行为与纯粹的爱国主义联系起来,而这种爱国主义的一个源头是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回想一下那首音乐电视般的歌曲片段,一名女战士歌唱祖国,而一群战士们想象着壮阔的祖国山川。另一部影片《铁道卫士》将保卫祖国作为首要关注点,因此影片重点表现有爱国警惕性的主人公们如何挫败美日联合发起的颠覆活动。而在《英雄儿女》一片中,两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虽然有民族主义的因素,但民族主义体现的正是国际主义视角。
国际主义构想出一个不同文化间的、不同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基于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全世界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和人民都在其中。国际主义思想体系有别于一般跨国、跨文化关系。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紧密。作为中华帝国的附属国,朝鲜与中国通商贸易,联系甚多。在孙中山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大批朝鲜人参加中国军队,领受军衔,成为中国军队的将士。许多朝鲜人也参加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他们在中国东北立下赫赫战功,战斗表现可敬可畏。在华战斗后,又返回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朝鲜部队约为七万五千至十万人。(25)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朝两军以往的合作经验显然加强了两军高层之间的团队协作,朝鲜指挥官们是中国将帅的同志,亲如手足。历史上的合作可能是国际主义因素的开端,但是合作经验还不足以形成意识形态。
影片聚焦国际主义,表明中朝两国之间在文化与军事上的合作,而这个关系,又通过第三世界国际主义视角呈现出新的意义。五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向苏联一边倒的,但是实干的中国领导人也为工业化寻求与美国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结果却徒劳无功。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毛泽东和中国领导人们开始将苏联视作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两个超级大国成为两大霸权,他们处心积虑,想要以南方和东方的新建立国家为代价,换取对全世界的占领。针对两极结构,革命给出的有力回应是,重申民族独立,经济上自力更生,进行区域不结盟运动。这一回应也具有阶级意义,它敦促全世界的被压迫阶级继续革命,反抗霸权。
第三世界的观点勾画出一幅阶级分析的世界地图。第一世界由美国和西欧工业化国家组成,是特权统治阶级。苏联和东欧,作为次一级的世界阶级结构,组成了第二世界。贫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其中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和全世界的贫苦大众、弱势群体。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起针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反抗斗争。作为中国的自然盟友,第三世界也是中国实施的大规模对外援助的受惠者,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投入巨大,往往与本国的贫穷境况和薄弱的国力很不相称。尽管第三世界国家也对中国作出回馈,在一九七一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投了中国的赞成票,但是国际联盟的理想已经超越了国家利益和权力的分享。将发展中国家紧紧联系起来的根本因素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这些因素以全世界无产阶级大众的紧密团结为基础。(26)
第三世界的亲密关系是以不同社会和不同人民之间的纽带为基础的。文化交流着重强调将“人民”这一大众群体作为一个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文艺作品和电影将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被欺压阶级,同时又树立起万众一心的反抗全体制的趋势。电影《英雄儿女》正符合这一国际团结的框架。说到社会主义者的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列文森指出“人民”——他们可能来自第三世界,也可能来自第一世界;“可以既是民族主义者,同时又是国际主义者”。由于国际主义(列文森的措辞是革命或共产主义式的世界主义)的基础理念强调由不同国家的人民构成的被压迫阶级,因此,国际主义“可以与民族主义相辅相成,而不会削弱民族主义”。这是因为各国人民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目标。在有限的疆域内,一个国家的人民组成了这个国家。在国内,被压迫的人民作为革命阶级,以自己的广义民族身份和对国家主权的所有权,创造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家。在国外,全世界被压迫阶级的人民,基于共同的目标,成为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如果在一个国家内部,某一阶级宣称是国家主宰,然而实质却为帝国主义效力,鱼肉人民做帝国主义的走狗,那么尽管这个阶级统治着这个国家,但是它不配获得民族主义的称号,因为它并没有代表人民的志愿。
列文森将人民理解为民族团结和国际团结的主体,这是根据毛泽东的第三世界理论得来的,是仿效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国民人民思想,(27)但这并不表明列文森同情第三世界主义。第三世界主义可以被称为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它结合了深远的国际团结关系,这些关系富含民族身份与文化身份,有历史传统赋予的,也有自创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使得对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资产的评价得以从国家和国际两个视角进行,从而将视角转为国内的和国外的、本地的和世界的。民族文化不是作为遗产和独有财产被精心守护起来,而是成为其他国家共同享有的开放性公共资产。
强调对文化遗产的共同享有与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解读密不可分,这一解读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按照列文森的理解,现实主义也是由阶级阶层来定义的。现实主义关乎“现实生活,主流生活,与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的精英们无关”。在探讨中西跨文化翻译问题时,列文森指出,中国对西方文化著作的翻译也遵循这样的阶级意识,并且偏爱欧洲国家普通大众反抗他们古老贵族政权的故事。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又强化了适合大众的风格。大众化的民族风格也是国际主义的、开放的,并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真实的语言来自日常生活,是从人们生活的世界和人民或大众的风格继承下来的,从字面意思讲,老百姓就是“百家的姓氏”。由于独特的国家风格是每个国家自己创造出的文化成就,因此一种自创的国家风格可以与另一种独特的风格交流融合,这一原理的基础在于,由不同人民创造的文化成就可以互换。一个人能够理解意大利人民或英国人民,虽然或正是因为他们自己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如中国人创造出中国文化。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结合,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文化背景里的强音,两种主义的结合很好地解释了影片《英雄儿女》对家庭关系的突出强调。家庭关系就像是一个隐喻,将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联结起来——在文化交流与非军事合作方面,比喻成一个革命大家庭。例如,王芳是一名跨文化的国际文艺工作者。她擅长表演中国的通俗艺术大鼓书(中国河南省的一种以鼓点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但是她的第一次演出是在中朝两军庆功会上,表演的是优雅的朝鲜传统长鼓舞,她的长鼓舞是跟朝鲜姐妹学的。王芳对这两种流行的民族艺术形式的表演,暗示了普通百姓可以共享文化。随着镜头在她的表演和中朝观众之间的切换,表演者们到底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难以辨别。抗美援朝战争的口号是“保家卫国”,这与“抗美援朝”联系密切。文艺工作者们以宣传式的语言来歌唱勇士,勇士们为朝鲜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抛洒热血为保朝鲜江山长青,繁荣昌盛。
总之,在冷战的大环境下,带着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色彩,影片《英雄儿女》将艺术与宣传带回军旅生活,在对英雄主义的普及宣传活动中,将精神政治改编成戏剧传达出来。在“文革”前夕,这种精神上纯净化的军旅生活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楷模。影片不是简单地歌颂勇气和战斗精神,而是将一种英勇的主观意识和一个道德角色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这个主观意识同时具备民族性和国际性,促进以第三世界国际主义为基础的文化交流。
(本文经作者本人校正)
①《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二卷,第512页。
②政治理论家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主张,欧洲国家的构建是在君主发动战争的需求推动下实现的。详见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第110页。Francis Fukuyama(弗朗西斯·福山).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11.
③沙蒙、林彬:《上甘岭》,1965.
④武兆堤:《英雄儿女》,1964.
⑤⑥孟犁野:《新写实主义英雄史诗》,《当代电影》2002年第5期,第52页。
⑦方荧:《铁道卫士》,1960.
⑧Zhang Shuguang(张曙光).Mao's Military Romanticism:China and the Korean War,1950-1953.Lawrence Kansas: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1995,p.1-11.
⑨巴金:《团圆》,《英雄的故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⑩吴荣彬、文仕江:《从1978年前后战争片看电影声音创作差异》,《电影文学》2011年第6期,第121页。
(11)Mao Zedong.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s.Ⅲ.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7,p.70.
(12)《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二卷,第196页。
(13)Mao,Zedong.Selected Words of Mao Tsetung.Vols.Ⅱ.Beij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7,p.143-144.
(14)(15)(16)Schumann,Franz(弗兰茨·舒曼).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2nd Edition,enlarged.Berkeley and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521、521、526-527.
(17)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8)Schwartz,Benjamin(本杰明·史华慈).China and Other Matter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74.
(19)(20)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第26、24-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1)North Korea:Another Country,p.193-194.
(22)Chen Jian(陈兼),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Chapel Hill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p.87.
(23)Levenson,Joseph R(约瑟夫·R.列文森).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The Western Stage and the Chinese Stages.Berkeley an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25.
(24)《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二卷,第196页。
(25)Cummings,Bruce(布鲁斯·卡明斯).North Korea's Place.New York and London:The New Press,2004,p.241.
(26)Zhu Tianbiao(朱天飚)."Nationalism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China Review 1(Fall 2007),p.1-27.
(27)Levenson,Joseph R(约瑟夫·R.列文森).Revolution and Cosmopolitanism:The Western Stage and the Chinese Stages.Berkeley an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说实话,是越看越想弃剧。我都怕我妈看多了会越来越讲女德。。。。。。葛大妮这个角色太不讨喜了。看到她答应石彩凤会救余定邦,然后为了放跑余定邦这个养子,在食盒里放了纸条教他劫持亲弟弟(葛大妮亲儿子)枣生。。。。。我看到都惊呆了,这是个什么脑回路才能想出这个馊主意?余定邦那个六亲不认的汉奸万一一冲动把弟弟杀了该怎么办?葛大妮没考虑过?无语了,我不想看了。。希望以后少拍这种女德剧吧。。。。现在220
说实话,是越看越想弃剧。我都怕我妈看多了会越来越讲女德。。。。。。葛大妮这个角色太不讨喜了。看到她答应石彩凤会救余定邦,然后为了放跑余定邦这个养子,在食盒里放了纸条教他劫持亲弟弟(葛大妮亲儿子)枣生。。。。。我看到都惊呆了,这是个什么脑回路才能想出这个馊主意?余定邦那个六亲不认的汉奸万一一冲动把弟弟杀了该怎么办?葛大妮没考虑过?无语了,我不想看了。。希望以后少拍这种女德剧吧。。。。现在2202年了都。。。
影片气氛非常隐忍和克制,甚至有些沉重,但却很对我的胃口。
阿姆斯特朗的三次飞行任务,都刻意强化了座舱内的憋仄、拥挤和压抑。镜头在狭小的空间里转换,与此同时,是无休止的震颤、浓重的喘息、金属摩擦的异响和舱外飞溅的火光。观众亦彷佛一同置身于这个黑暗与颤抖的斗室之内,感受着孤独,感受着痛苦,感受着恐惧。
飞向太空,对于我等看客来说只是一场秀。但对于太空人,却是一次赌上生死
影片气氛非常隐忍和克制,甚至有些沉重,但却很对我的胃口。
阿姆斯特朗的三次飞行任务,都刻意强化了座舱内的憋仄、拥挤和压抑。镜头在狭小的空间里转换,与此同时,是无休止的震颤、浓重的喘息、金属摩擦的异响和舱外飞溅的火光。观众亦彷佛一同置身于这个黑暗与颤抖的斗室之内,感受着孤独,感受着痛苦,感受着恐惧。
飞向太空,对于我等看客来说只是一场秀。但对于太空人,却是一次赌上生死的未知旅程,杨利伟也曾在升空过程中遭遇共振濒临死亡。在双子星任务火箭升空一段,影片的视角锁定在太空舱内,表现形式极具灾难片风格,进入太空后两人相视一笑,分明是一场劫后余生。第一次看时口不能言,第二次便忍不住流下泪来。我们都知道,成为一名英雄很难;而现在我们看到了,成为一名英雄很难。
太空的辽阔、壮丽、深邃和宁静,无论看多少次都仍然让人沉醉。土星升空和鹰号着陆的两个大场面音乐出色。尤其是着陆过程中“警报-目光-月面”的剪辑和BGM共同营造的紧张感,看到人呼吸停滞。打开舱门一刻万籁具寂,月球上的画面引人入胜。
已经数不清全片给了阿姆斯特朗的眼睛多少个镜头,从最初的游移,到沉稳,到在黑暗中也依然闪着坚毅的光。这部影片重点不是“登月”,而是“人”。月球上苍茫寂静,只有阿姆斯特朗回望地球的孤独身影。在那个无人注视地方,他不再是一个英雄,而只是一个父亲。喜欢结尾一幕,没有话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8分,181220@北京
通过b站阿婆主的剪辑推荐看的,说实话,如果不是自来水的宣传,光是看到这个名字我是不会点进去看的。 电影名实在是太红太专太土了,这几年,被好些主旋律电影整得有点ptsd。
整体看下来才发现虽然不是顶级战争片,但是从小事说起,起转承合,有考据,有泪点。剧本非常扎实,从个人的角度讲了为什么要参军,以及参加的军种需要做些什么,上阵前的训练,还原的服化道,严格按照史实拍的剧情,巧妙糅
通过b站阿婆主的剪辑推荐看的,说实话,如果不是自来水的宣传,光是看到这个名字我是不会点进去看的。 电影名实在是太红太专太土了,这几年,被好些主旋律电影整得有点ptsd。
整体看下来才发现虽然不是顶级战争片,但是从小事说起,起转承合,有考据,有泪点。剧本非常扎实,从个人的角度讲了为什么要参军,以及参加的军种需要做些什么,上阵前的训练,还原的服化道,严格按照史实拍的剧情,巧妙糅合的亲情,战友情,家国情。
看名字就知道剧透的结局,加上母亲的一句疼不疼的蒙太奇剪辑,高潮给的点很到位。让观众的情绪得以抒发。之前看某湖某川高潮戏总觉得差点什么,代入感不强,感动吧差了一点,不感动吧想想真实纪录片就想哭。
演员也有小鲜肉,小伙子眼里有光啊,演技也很好。母亲的演员出场不多,但是一看就是定海神针。其他演员碍于灰扑扑的造型和没咋塑造的人设有点分不清。
夜戏可能手机屏幕上看着有点黑,放大荧幕肯定有质感,不是那种一看背后就是有好几个探照灯照着得夜晚。 总体来说作为网络主旋律大电影完全超出我的预期了。
之前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偏见,就是对这些名字看起来又红又专又土的主旋律不感兴趣,总觉得就是不好看,肯定是教条,其实回头去看以前好多的主旋律战争片都拍的很有深度,剧情其实也不是一味的教条。
影片拍的四平八稳,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就如正常的政法教育片,充满了说教,但台词还有情节里有很多值得说一下。
在八十年代,也只有在这个年代下产生的经济纠纷案,程戈承包了常年亏损的重点国营厂,他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就扭亏为盈,并且得到员工的支持,一来说明这个人有点能力,二来说明国营企业的经营烂到根,完全无效率可言,但他却
影片拍的四平八稳,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就如正常的政法教育片,充满了说教,但台词还有情节里有很多值得说一下。
在八十年代,也只有在这个年代下产生的经济纠纷案,程戈承包了常年亏损的重点国营厂,他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就扭亏为盈,并且得到员工的支持,一来说明这个人有点能力,二来说明国营企业的经营烂到根,完全无效率可言,但他却突然被厂组织违约解除合同。
剧中人物已经点明了中国改革的步伐已经不能停止,而与程戈站在对立面的厂组织领导住的是破楼,生活清廉,甚至败诉后也不允许孙子乘坐私家车,他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也并非是个典型贪官。
二者对抗的核心就是对于改革理念的理解,组织在企业生产究竟要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这句话在马玉问庭长时,庭长哑口无言可以看出来,当时大部分理解就是组织管一切,就简单等于掌管生产经营的一切决策。
也许在现在看来程戈的思想在现在看来已经稀松平常,按照规章开除没有效率的员工,将多获得的奖金按劳分配,刺激生产效率。但在当时的时代,国营企业没有进行全面改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对于怎么改,怎么做依然是抱有了很多困惑,被裹住了双脚。
第二条线就是经理审判庭的郭庭长,这位庭长是位年轻而又有能力的理想主义者,最开始就暗示他要升任院长,面对上司的暗示审判结果时,一来被开除的员工里有个省委书记的小舅子,二来就是省委认为这件事挑战了自己的权威。本来这件法理判罚清楚的案件就变得左右为难,出于自己儿子改造后无工作可做,审判时被程戈雇佣改造人员的精神触动,又加上社会上对于经济法院天然的不信任感,不信任案件的审理能依法处理,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他决心公开公正审理这个案件,最后,程戈胜诉,轰动全国。
第三条线就是两位媒体人的艰难追求新闻报道自由,一位励志独身将自己奉献给媒体事业的独立女性,和一位郁郁不得志的男编导,现实题材被毙,台长明里暗里阻止报道程戈案,报纸就是要和省里保持一致,女记者叹息双百方针如同一纸空文,依旧无法发出不希望的声音。
最后一连串的结局还是回归到现实主义。大热门郭庭长被调到郊区做庭长,媒体人努力了好久也没能发表报道,播放影片,合同期一到,程戈就被踢出了管理层,其他领导本来看中他,想推荐继续担任管理层,但马玉却因为当时程戈想要自杀,判定他没有斗志和能力,很难说这是一个客观的评价,更多人会认为他还是被穿了小鞋。还有大领导的儿子杀人却轻松保外就医,工厂会计贪污七十多万是为了打点领导,这些现实案件最后在上级指责T省守旧势力严重,改革速度最慢的压力下,才进行纠正。
总得来说,这部片子是在当时特殊经历时代的法治教育片,但现在这些问题是否都解决了,我们不知道,最起码这样的片子是不会再出现了。
毫无契约精神的游戏,对这种类型来说是毁灭性的。这点就不用多说了,看到最后有种受骗的感觉。如果说主题是反抗……那么第一,女主线单薄无比,第二,不知道怎么形容,就像侦探小说凶手不能是侦探一样吧。
埋了很多线索伏笔只是为了让你觉得很高深……从而获得原来如此我看懂了自己真了不起的些许成就感,但是对于情节推动毫无帮助,没有连贯性。幕后凶手的设置同样如此。半遮半掩告诉我们,这是有钱人恶劣的消
毫无契约精神的游戏,对这种类型来说是毁灭性的。这点就不用多说了,看到最后有种受骗的感觉。如果说主题是反抗……那么第一,女主线单薄无比,第二,不知道怎么形容,就像侦探小说凶手不能是侦探一样吧。
埋了很多线索伏笔只是为了让你觉得很高深……从而获得原来如此我看懂了自己真了不起的些许成就感,但是对于情节推动毫无帮助,没有连贯性。幕后凶手的设置同样如此。半遮半掩告诉我们,这是有钱人恶劣的消遣,且不说交代得太粗糙没有质感,就背景而言,代入现实,让人完全无法信服,步子太大扯着蛋了……解谜游戏没有深度真的很无聊,一群人在那里一惊一乍乱找一通,最终因为自己的过往经历找到答案【试问这个设定对于有钱人的观赏点在哪儿??所以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主题,量子理论幸存者等等都是在大主题下的分支理论,而大主题却是十分凌乱的……我觉得还是幸存者这个身份可挖掘的太少,先天不足。总体来说,比心慌方低个两分,作为商业片,节奏很快,喜欢解谜游戏的可以打发时间。但是对于解谜游戏无感的人……disgusting开篇没有代入感,我妈都不会上当……唯一的亮点在于颠倒的台球室,但是主要情节是拼图和攀岩?浪费了这个场景。说来说去,就是觉得解谜游戏很zz
1,嘴遁被最大程度限制
本以为主角是下一个鸣人,又要开始和宿傩交朋友。
万恶的回忆杀缩减
1,嘴遁被最大程度限制
本以为主角是下一个鸣人,又要开始和宿傩交朋友。
万恶的回忆杀缩减
观剧全程体验算是舒服的国产剧,并无出轨等狗血剧情。最重要的是在几位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下,主要角色塑造全都性格鲜明且三观较正,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反派。
女二田野在离婚前一直都是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但只因不甘心于平凡的生活就开始所谓的追求自我,还一度表现得自己像是受害者——后来发现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回家拿钥匙偷戴戒指那段剧情刻画
观剧全程体验算是舒服的国产剧,并无出轨等狗血剧情。最重要的是在几位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下,主要角色塑造全都性格鲜明且三观较正,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反派。
女二田野在离婚前一直都是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但只因不甘心于平凡的生活就开始所谓的追求自我,还一度表现得自己像是受害者——后来发现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回家拿钥匙偷戴戒指那段剧情刻画出的物是人非更是令人唏嘘不已,但破镜再难重圆,终究开始释怀;而相比之下女主王小米简直就是完美女人——勇敢直白、知足懂事,再加上其外形条件足以瞬间引起观众对王晓晨这位演员的兴趣。
再看由张嘉译饰演的体育老师,虽然身份普通,但其成熟理智且真诚。对母亲不存在愚孝,对女儿也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这不正是中国完美传统男性的真实写照吗?随着故事发展,前期行事堪称不要脸的男二邱枫也逐渐成熟;而赵金麦饰演的女儿马莉即便如此懂事,在剧集前中期有时依然会刻薄到令人吃惊的程度——足见家庭变故对孩子的影响。
讨论区包含诸多抨击本剧价值观的封建负面评论,但其实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孩子的首要因素向来都是家庭教育,影视作品和游戏等只能算其次。而就本人而言,虽然本剧剧情逻辑上可能确实存在缺陷(比如男主作为普通体育老师却始终没有生活压力,严重脱离现实等),但绝不至于像有些人笔下“中年男人的意淫盛宴”这般夸张,相比之下马克这个角色更具有现实意义——谁说中年人的第二春不可以自由恋爱的?
P.S.鸿茅药酒和百草味广告植入过于频繁。
元芳你怎么了元芳!你怎么这样啊元芳!
真的希望#电视剧蓬莱间# 再火一点。
这是一部让我这个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找男朋友的必要的人在办公室里面对一帮看戏的同事们说【我想谈恋爱】的剧。
有那些说出来就想笑的恋爱套路,却在每一个关键点都来点反套路,没有无脑的狗血剧情,却是真真实实会发生在所有恋爱故事里的暖暖的小套路。
烟雨胡同十八号的故事,都发生的刚刚好,就像大家都不明白桃源乡偏偏就喜欢有林夏的
真的希望#电视剧蓬莱间# 再火一点。
这是一部让我这个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找男朋友的必要的人在办公室里面对一帮看戏的同事们说【我想谈恋爱】的剧。
有那些说出来就想笑的恋爱套路,却在每一个关键点都来点反套路,没有无脑的狗血剧情,却是真真实实会发生在所有恋爱故事里的暖暖的小套路。
烟雨胡同十八号的故事,都发生的刚刚好,就像大家都不明白桃源乡偏偏就喜欢有林夏的地方,就像白起在帮林夏教育三个混混的时候一点迷茫的神态,就像他们刚刚住在一起时的彼此嫌弃和彼此迁就,就像杨戬住进来时白起那句“我家”,就像阿离顺手就助攻了白起和林夏,就像可以用灵力把小熊扯坏却一定要一针一线把小熊补好,就像杨戬被塞狗粮还觉得大家过的都挺不错,就像白起口头上(心里也是)嫌弃过节却还是为了林夏过了一个巨甜的圣诞。。。
就像,我也想住进这个热热闹闹打打闹闹的烟雨胡同。
这幢房子里的烟火气和俗气,才是爱情里最好的注解。
这部电影最难的地方是前后十年人物塑造上变与不变拿捏十年的留白,一定发生了很多事,被文本轻描淡写带过。邂逅、然后回归生活本身,长久的时间累积,留下的是对生命里另一半的真切认知,还有长久磨合之后的生活感悟~
这部电影最难的地方是前后十年人物塑造上变与不变拿捏十年的留白,一定发生了很多事,被文本轻描淡写带过。邂逅、然后回归生活本身,长久的时间累积,留下的是对生命里另一半的真切认知,还有长久磨合之后的生活感悟~
美人鱼披着金发挡住胸口,还有后来展开大尾巴带着男主奔向自由,太美了,尾巴特别华丽,镜头美。
就算女主很引人,汤姆汉克斯开始的恍惚,初见女主的着迷惊呆,后来发现女主是人鱼的难以置信,表情做的太好,居然没被掩住光环,也难怪他成名。
故事安排的也妙趣横生,男主最后的纠结情节生硬了些,但借配角口说出爱情不易得,倒也升华了
美人鱼披着金发挡住胸口,还有后来展开大尾巴带着男主奔向自由,太美了,尾巴特别华丽,镜头美。
就算女主很引人,汤姆汉克斯开始的恍惚,初见女主的着迷惊呆,后来发现女主是人鱼的难以置信,表情做的太好,居然没被掩住光环,也难怪他成名。
故事安排的也妙趣横生,男主最后的纠结情节生硬了些,但借配角口说出爱情不易得,倒也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