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该剧提出一些我的批评和疑惑:第一:对库尔班形象塑造偏肤浅,编剧笔力太过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只为了见毛主席而存在的倔老头,所谓的三次见毛主席的尝试,一次比一次让人烦躁,太过于突出那个时代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诚然那个时代确实有个人崇拜,但是给这个时代的观众看是否过犹不及?就像郭靖宇先生拍的《娘道》,瑛娘反复要给丈夫生儿子,诚然这确实是那个时代重男轻女造成的,但是是
针对该剧提出一些我的批评和疑惑:第一:对库尔班形象塑造偏肤浅,编剧笔力太过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只为了见毛主席而存在的倔老头,所谓的三次见毛主席的尝试,一次比一次让人烦躁,太过于突出那个时代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诚然那个时代确实有个人崇拜,但是给这个时代的观众看是否过犹不及?就像郭靖宇先生拍的《娘道》,瑛娘反复要给丈夫生儿子,诚然这确实是那个时代重男轻女造成的,但是是否能减轻表达力度?因为个人崇拜和重男轻女一样并不是好事情,表达过猛只能让人生理不适。
第二,这种塑造人物的手法,让库尔班身上“倔强不服输”的优点变成了“不知变通、不为他人着想、不断给人找麻烦”的缺点,并且这种缺点还被无限放大,他再愚昧无知,难道不懂见国家元首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个县委书记能决定的,那为何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柯有田制造麻烦?编剧这么塑造,只能让观众觉得库尔班是个“蠢出世的王八”,更是过分突出了当时百姓的愚昧无知。
第三,视角偏小,太过着重塑造库尔班个人的经历,对戍边屯垦干部的形象塑造得不够,明明可以体现更多转业干部的奉献大爱,以及认真宣扬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通百姓提升对社会主义好的深入认知,百姓和戍边干部共同进步,从而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却只把笔墨花在了“见毛主席”这个特别小的点上,戍边屯垦的干部反而只成了穿针引线的实用工具人,实在是令人遗憾。到全剧结尾,库尔班对社会主义的认知还是只停留在“能让我吃饱穿暖当家做主”这个最初始的点上,所谓的库尔班家族精神也只停留在“毛主席的嘱托”上。
第四,既然已经把那么多笔墨给了“见毛主席”这个情节,那最后为什么又碍于经费,拍了那么一个毫无亮点的见毛主席的画面?不请特型也就算了,甚至是以虚代实,用了张历史照片敷衍了事,一点代入感都没有,用虎头蛇尾来形容都算是夸奖了,我看得真的只想骂人。
第五,这部剧前半段和后半段断层严重,似乎是两个编剧写的。前半段无论是打倒塔西巴依、剿灭特务还是库尔班跟着部队上昆仑山后柯有田教导他要把视角放到全国的大好河山上,都是令人振奋的,是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情感细腻而令人舒畅。但是后半段就开始让人变得烦躁,视野瞬间缩小,仿佛所有情节都是为了见毛主席服务的,甚至库尔班做全国劳模,都是带着这样一层功利性。
来自:新华社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遇到和田,一个有故事的地方2008年8月,从南疆的喀什坐大巴10几个小时到了和田,现在已经同火车了。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坐大巴,由于与北京有约两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新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