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接触影评

14680268
  • L.C.
    2019/4/19 22:32:57
    谁是谁的梦?心理学角度解析鲁本之谜(本影评含剧透,请观影后阅读)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

    从1879年心理学正式独立为一门学科以来,公认的四大门派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

    行为主义最先兴起,它的代表人华生曾放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

    从1879年心理学正式独立为一门学科以来,公认的四大门派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

    行为主义最先兴起,它的代表人华生曾放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显然,他提倡后天决定论,认为人经过后天的打磨可以被塑造成任何样子。于是那段时期兴起行为塑造法,原理是想塑造一个好的行为就把这个行为和好的体验相联结。而想消除一个不好的行为就把这个靶行为(或想法)和极度令人不适的体验相联结,比如为了消除罪犯的邪恶想法,当犯人产生犯罪想法时,就给他喂生石灰,或折磨他的生理(电影《发条橙》中曾经典重现这种场景)。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效果难以持久。更是因为一味的强调外力而忽略人性和情感体验,最后遭到铺天盖地质疑。

    10123722
  • 收集木料
    2013/11/6 0:06:38
    什么叫有种?——有种就是有了孩子!
     2013年11月5日,主创团队在中国传媒大学做了一场影片提前点映,在现场看完,写下些感想。略犀利。
       

       当你看到那张颇具波普现代艺术效果的六人头像海报时会想到什么?先锋?前卫?事实上《有种》远没有这么实验性,剥开导演自诩的“最后一部文艺片”的噱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片——还是文艺元素堆砌的商业
     2013年11月5日,主创团队在中国传媒大学做了一场影片提前点映,在现场看完,写下些感想。略犀利。
       

       当你看到那张颇具波普现代艺术效果的六人头像海报时会想到什么?先锋?前卫?事实上《有种》远没有这么实验性,剥开导演自诩的“最后一部文艺片”的噱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片——还是文艺元素堆砌的商业之作,青春、酒精、北漂、草根、乐队、诗歌、大海......可以看出张元想做当代北漂的青年群像的野心之大,而心有余力不足也愈发明显。
       让我们从开始看起,男主角三宝是北京最普通的草根,在故事里他生活的最大挫折是女友的背叛,相处已久的漂亮女友选择做有钱人的小三,他一下子失去的生活的重心,欲轻生而没有勇气和风驰电掣的火车擦肩而过的桥段只显导演技巧、吃玻璃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初雪夜猛然停在迎面而来的大卡车面前,大冬天赤身裸体奔向朝阳初升的大海,他一次次尝试看上去的放弃生命,实则无关痛痒——你丫的要是真想死站在几十层的高楼大厦纵身一跃不就完了搞那么小清新是为哪般?就像他所说,胆儿小,也就是没种。三宝的其他方面倒无甚展示,贫穷、卑微,浑浑噩噩。就我看来这根本是一个无话可说的角色,让人感同身受的哭或笑或同理心都来源于角色本身的个人魅力。并不是说,你在北京很苦逼的生存就能引起千千万万飘在这座城市的人的共鸣。北京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它庞大、它充满生机、它成批量的生产繁华与梦想,也制造同等规模的物质与欲望。川流不息的街道,昂首阔步向前的人潮,与这个扁平的急速时代打包到一起,通往未知。它不问你的出处,无数飘在这里的青年站在时代的浪尖奋斗,在这里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当华灯初上,在那些不起眼的阴暗处渺小而又庞大暗潮涌动的理想,才是最迷人之处。我曾问过一些北漂的青年,飘在这里苦吗?当然苦,为什么坚持留在这里、为什么不回家乡过安稳日子?家乡的安逸磨平人的意志,年轻就要在这里闯一闯。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我们渺小的主角不被时代艹,为理想为青春在这里咬紧牙关向前奔跑,固执地让人热泪盈眶。而影片给我们的是一个时代艹都懒得艹的浑浑噩噩的主角,若你生活全部的意义仅在于和姑娘谈情说爱而一无所长,又有何资格去抱怨世界和姑娘抛弃你对你不闻不问?所谓屌丝大概也就是这样吧,一无所有的现在和浑浑噩噩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未来。“有种”不意味着吃杯子、进局子、打架、自杀未遂,你总得让我们看到一点除了对自身无能的荷尔蒙爆发式的愤怒之外的精神闪光点。在人物上主创团队塑造了一个没种的形象,于是整部影片轰然倒塌了一大半。
       在配角方面,小保安同样面对着自身卑微渺小、女友被现实所迫出卖身体的窘境;乐队女主唱被趋炎附势的团队抛弃;男扮女装的小艺人生存困难被人瞧不起,年轻美丽的姑娘被男友亲手送给大老板黯然离开北京。就人物本身而言实则都颇具辨识度,全场最多的笑声来自于时诗所塑造的“诗姐”形象,近年来一直存在这样的趋势:在影片的配角里安排一个女性化的男性角色负责制造笑料,而观众也对此乐此不疲一次次被戳到笑点,这个现象倒是十分耐人寻味。就角色本身而言“诗姐”是全片最饱满的人物形象,十分具有戏剧张力。如影片放映结束后的交流中那位广院戏剧影视学院的老师所说,张元导演的电影放映现场居然会有观众的笑声,这在以往是从未出现过的。我想这就是导演自身向工业市场化趋近的一个典型实例吧。
       就全片而言,始终还是那个问题——张元导演只展示了生活的窘态而没有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来着精神不屈的、困兽之斗一般的力量。于是大幅渲染的只剩憋屈的青春荷尔蒙的挥洒,午夜醉酒、在第一场雪中奔跑、开一夜的车到荒原的尽头、赤身裸体像海面初升的太阳奔跑而去——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个人倒是有十分强烈的愿望让影片完结在朝阳的海面,好歹带有许多象征意义理想主义的影像美感。
       张元已经不懂这个时代了,他不懂现在的年轻人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他早就不是创作《北京杂种》、《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东宫西宫》等作品时的张元,时代也不是当年那个崔健窦唯何勇的时代。当一个导演双脚离开地面,还妄图掩盖气喘吁吁中年大叔的逼仄之气用伪装的年轻人的视角去还原一个青春躁动的故事于是就成了这样,各种散点的、元素的堆砌而无关痛痒。镜头虽美,却显矫情。在放映会结束之后的广院1500报现场,一位男生突然站起来质问:带着这样的烂片来广院这个艺术的殿堂,你们才是真正的有种!虽略偏激,却也不无道理。从《致青春》、《小时代》再到《有种》,我们一直期待着能有一部国产片真正描绘当下的青春,那些闪闪发光最动人的东西,可一次次让我们失望了。
       以上都不是关键,最狗血的在于,当我看到导演安排的那个结尾:当小三的女友被大款抛弃怀着身孕回来找男主角,男主角在护士询问“谁是孩子的父亲”时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是我”的时候,突然恍然大悟——什么叫有种?有种就是有了孩子!原来导演给我们讲了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嘛。对“有种”的诠释一直都是我们想多了,于是当时我就呵呵了。
    【详细】
    63792172
  • 三三
    2017/6/12 2:13:34
    当你失去他之后

    首先声明我不是专业看电影写影评的,我是个大学生,喜欢写东西的大学生,写的不对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当你失去一个人的爱情后,回忆起来时,让你难忘与感动的,不应该只是那些甜蜜情话,更多的应该是你爱过一个善良且正直的人。如果说失去之后的回忆常常会让你感到不舍,那请记住,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钟意于他的心,这可以让我在离开他的日子里,孤独但不寂寞,伤感但不苦涩,思念却不迷醉。假巴意思写篇感想(装

    首先声明我不是专业看电影写影评的,我是个大学生,喜欢写东西的大学生,写的不对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当你失去一个人的爱情后,回忆起来时,让你难忘与感动的,不应该只是那些甜蜜情话,更多的应该是你爱过一个善良且正直的人。如果说失去之后的回忆常常会让你感到不舍,那请记住,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钟意于他的心,这可以让我在离开他的日子里,孤独但不寂寞,伤感但不苦涩,思念却不迷醉。假巴意思写篇感想(装个逼),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它有一点点打动我,它的故事并不厚重,甚至显得有点老套,但电影里的取景地,这座处在四川的一座小城市,被导演拍得太美。当你的爱得到另一个人的爱的回应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世间的所有都无可挑剔,也许有时实在不美好了,但你仍然会因为他畅想的那片草原,而欣喜不已。在不得知结尾的前一个多小时里,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我猜到一个人在小城里的女主角也许已经失去他了,我实在找不到词来形容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在烟雨朦胧的小城镇,她过着一个人的生活,我知道她失去了他,可是她让我感到的是她并没有失去他,她有两个人的爱,她失去了他,可她还和他在一起。我并不知道我的一个臆想是否合理,那就是,男主角去找女主的爸爸问清对女儿的心情以此来劝服她并希望她理解她爸爸的爱与苦衷,这些都是因为他也许早就知道自己会有如结局那一天,告诉她她应该做的 此刻我在远方思念你,九月的海风轻抚这秋天。当电影最后许巍的《世外桃源》想起,站在一个普通人看这部电影的角度,我想说,这首歌和这电影讲的故事简直是绝配。

    【详细】
    8596662
  • ??
    2020/11/6 23:04:02
    撑过开头就好了,不错的下饭剧
    最近闹剧荒,无意中在腾讯首页看到以父之名,讲真一开始看到这个剧名emmmm……感觉上是一部非常正经、非常严肃的刑侦剧。开篇在地铁的枪战着实吓了我一跳,并且竟然没认出来那是叶璇???感觉有点夸张……但是后来看到队长出来一顿劈头盖脸的骂,原来是警校学生的演习,还有队...  (展开)
    最近闹剧荒,无意中在腾讯首页看到以父之名,讲真一开始看到这个剧名emmmm……感觉上是一部非常正经、非常严肃的刑侦剧。开篇在地铁的枪战着实吓了我一跳,并且竟然没认出来那是叶璇???感觉有点夸张……但是后来看到队长出来一顿劈头盖脸的骂,原来是警校学生的演习,还有队...  (展开)
    【详细】
    12955217
  • 搬家
    2018/2/6 2:14:37
    并不绝妙的讽刺
    影片以各种缓慢的铺垫徐徐展开,路边乞讨的人衣冠楚楚的路人,来艺术展进行人类高级活动却不尊重厨师的人群,内心认同威胁信却希望借别人之手做自己觉得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的主角。讽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让观影者在影片进行中不断发掘,感到那种脑子里“叮”的一声声,来继续...  (展开)
    影片以各种缓慢的铺垫徐徐展开,路边乞讨的人衣冠楚楚的路人,来艺术展进行人类高级活动却不尊重厨师的人群,内心认同威胁信却希望借别人之手做自己觉得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的主角。讽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让观影者在影片进行中不断发掘,感到那种脑子里“叮”的一声声,来继续...  (展开)
    【详细】
    9130214
  • 卢十四
    2013/2/23 0:03:00
    走出原著的窄门
    《圣经》里,耶稣教导众人:“你们要走窄门。”余华在谈及他的长篇小说《兄弟》时引用了这句话,引申为:创作时从小处出发,往往反而能越走越大。

    几个月前,我看了《霍比特人》原著小说,同时那也是我第一次读托尔金的书。读完之后感觉和之前的期望完全不同。不是说这本书有什么不好,但我本指望读到一部磅礴恢弘的史诗巨著,却没想到它只是老老实实的讲了一个难称宏大的奇幻故事。虽然也算行文活泼,诙谐有趣,但
    《圣经》里,耶稣教导众人:“你们要走窄门。”余华在谈及他的长篇小说《兄弟》时引用了这句话,引申为:创作时从小处出发,往往反而能越走越大。

    几个月前,我看了《霍比特人》原著小说,同时那也是我第一次读托尔金的书。读完之后感觉和之前的期望完全不同。不是说这本书有什么不好,但我本指望读到一部磅礴恢弘的史诗巨著,却没想到它只是老老实实的讲了一个难称宏大的奇幻故事。虽然也算行文活泼,诙谐有趣,但归根结底,还是一部低龄向的少儿读物。

    在读完书到看到电影的这几个月里,我脑海中经常反复闪回:一会儿是原著小说里的少儿故事,一会儿是《魔戒》三部曲的宏大场面。毫无疑问,原著小说是一道窄门,究竟要怎么从这样一道窄门出发,走出一部《魔戒》式的奇幻巨作?我的想象力对此无能为力。

    直到今晚在电影院坐了两个多小时。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全身上下依然熊熊燃烧。

    原著只有三百多页,一本普通厚度的小说。而电影第一部结束时,估计还不到原著情节的一半。可见电影从窄门出发,走到了何等宽广的境地。

    而这种扩充又绝非注水猪肉。看完电影再回想,不难发现原著的很多特点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可扩展性。比如说,原著作为少儿读物,故事情节推进飞快。那么多的情节,如果出现在一部成年小说中,不难写出数倍的篇幅。又比如,原著的情节是单线推进,主干清晰,所以也不难在主干上添枝加叶。

    举个例子:十三个小矮人在半兽人城池里突围一场,在原著小说里篇幅并不长。这种动作群戏,是文字作品的天然弱势,却正是电影用武之地。这场戏几乎是整部电影最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之一。

    电影基本上忠于原著,而改编之处比起原著均有提升。苍白半兽人这一角色,本为原著所无。电影为索林增加了这样一个宿敌,极大增强了戏剧冲突,也让林中大战一场更燃更热血。又如比尔博渐渐赢得矮人信任的过程,在原著中比较温吞。电影就直接让比尔博在关键时刻勇救索林一命,俗套,但有效得多。

    说回到前文的话题:我读过低幼向的原著,我也知道电影必然宏大,但我绞尽脑汁想象不出这件事可以如何做到。这使得我在看电影时多了一重享受:原来是这么做到的呀!神乎其技,叹为观止,有种看悬疑小说最后揭晓谜底时的快感。叹服之余,又不禁悲从中来:看看人家的改编,再看看我们自己的改编……(我在吐槽新版《笑傲江湖》我会乱说嘛?)

    好莱坞完全是另一个级别的选手,做的是我们完全想都想不到的事情,这一事实又一次为这部电影所证明。
    【详细】
    57881053
  • superfat0204
    2021/11/18 21:04:22
    巴西女导演的社会文本实验

    昨天在资料馆看上过今年圣丹斯的《粉红色的云》,看完出来听俩学电影的学生说,这片太差了,编剧导演都差,我心说这编导是一个人呀,这女导演用了个高概念,未来某天,天空被粉红色的云笼罩,人一旦吸入十秒內就会死亡。然后人们只能关闭门窗全部就地停留在室内。片子的主角是对一夜情的男女,然后他们就这样困在女主房子里生活了十几年,导演把他们像社会学样本一样显示在这种N年的封闭生活环境里男女的感受与心理变化,我

    昨天在资料馆看上过今年圣丹斯的《粉红色的云》,看完出来听俩学电影的学生说,这片太差了,编剧导演都差,我心说这编导是一个人呀,这女导演用了个高概念,未来某天,天空被粉红色的云笼罩,人一旦吸入十秒內就会死亡。然后人们只能关闭门窗全部就地停留在室内。片子的主角是对一夜情的男女,然后他们就这样困在女主房子里生活了十几年,导演把他们像社会学样本一样显示在这种N年的封闭生活环境里男女的感受与心理变化,我觉得她从女性观察角度展现的这些还是挺不错的,细腻而且表达的逻辑清晰。女导演估计生怕有人说她消费新冠,特意在片前加上句话:本片剧本创作于2017年拍摄于2019年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我看的时候就想,要是我碰到这情况,我是想着和寡姐关一起呢,还是和盖尔加朵关一起呢,你看随着时代的进步,我都开始不再惦记小尼姑了,哈哈。

    【详细】
    14002360
  • 每天在看什么
    2020/2/9 16:36:57
    解读肢体语言,倾听弦外之音

    我还是挺喜欢看这样的高智商,金融职场宫斗剧的,比那种甄嬛传要好看些。

    女主雅娜洞若观火,察微知著,一叶知秋的本事真的非常厉害。

    例如:1,雅娜在会见莱比锡市长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手是浮肿的,并且有下意识的隐藏举动。由此判断出他身患重病。

    我还是挺喜欢看这样的高智商,金融职场宫斗剧的,比那种甄嬛传要好看些。

    女主雅娜洞若观火,察微知著,一叶知秋的本事真的非常厉害。

    例如:1,雅娜在会见莱比锡市长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手是浮肿的,并且有下意识的隐藏举动。由此判断出他身患重病。

    12232300
  • 程育海
    2011/11/29 2:09:41
    小心点
    我有个朋友——名字就不提了,省得他沾沾自喜——参加了《杨门女将》拍摄。去年冬天最冷时候,他消失了两个多月,再回来,已造型粗旷、声带沙哑、一副刚从地狱逃出来的模样,与我在朝阳门附近一家烤肉小馆闲谈,言辞间,什么低温导致机器完蛋、风沙拖慢拍摄进程等段子,讲了无数,毫无抱怨,反都是兴奋。

    以我的经验,他恐怕也是相信的,一部电影的拍摄艰苦程度与成片之间还是有些许正比关系。否则,导演恐怕会被辛
    我有个朋友——名字就不提了,省得他沾沾自喜——参加了《杨门女将》拍摄。去年冬天最冷时候,他消失了两个多月,再回来,已造型粗旷、声带沙哑、一副刚从地狱逃出来的模样,与我在朝阳门附近一家烤肉小馆闲谈,言辞间,什么低温导致机器完蛋、风沙拖慢拍摄进程等段子,讲了无数,毫无抱怨,反都是兴奋。

    以我的经验,他恐怕也是相信的,一部电影的拍摄艰苦程度与成片之间还是有些许正比关系。否则,导演恐怕会被辛苦一番的工作人员谋杀。

    那时,我唯一担心,是《杨门女将》的剧本,香港导演拍题材,有为娱乐眼球弃合理性于不顾的传统,何况“杨家将”又是被评书、曲艺打扮无数次的小姑娘。

    当时没机会看到剧本,因为朋友说要有职业道德、保密。对此我的理解/猜测是,导演没定稿剧本,心里一悬。

    那可是冬天的大漠呀,大队人马在那种地方,居住地离拍摄地一准远,得抹黑起床、刷牙水冰得腮帮子疼;每天早上扛灯的大哥们得先活动热了身子才能干活;摄影兄弟得每拍一条就拼命吹摄影机的沙子;场务得每天在沙子里摸爬滚打……这种日子连续干上两三个月,基本上会产生厌世情绪。要是戏出来不好,那可真是件麻烦事。毕竟,对于下面干活的人来说,拿的钱都差不多。

    而看完电影的这个晚上,我第一个想跟我朋友说,下次甭管进组是干什么,得先剧本好、故事打动你——当然我知道这是个非分的要求,因为若这样,恐怕很多从业者要失业了。

    《杨门女将》的故事有很多问题,如:
    1、废话连篇——杨文广骑马进屋问:“怎么了?”,这回连家里养的猫,也知道气氛不对;
    2、缺乏原创性——老祖宗总是顾全大局的、妈妈总是疼女儿的、儿子总是任性的……
    3、缺乏焦点——这是一部恨不得要讲十个故事的电影;
    4、人物毫无特色——你能分得清每个演员扮演的角色么?
    ……

    可是,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项目,试想,杨家的女人们,代替男人们打一场仗,这事挺有趣,她们为什么必须打?别告诉我们杨家没男人了,就必须打这种一想便知原因;她们征战过程中的挣扎,也别动不动就是为了保护丈夫、儿子;关键在于,一群女人,怎么让身为老爷们的士兵信服,以及用女性独有的方式获胜……这并非一个从开始就错误的项目,相反,我愿意相信这是不错的项目,起码导演不会开始就想把这片往砸了弄,这么干对他也没什么好处。那问题在哪里呢?

    我猜:
    因为期到了,或许是演员的期、或许是其他什么时间线,所以必须拍,只好拿着尚未准备妥当的剧本开拍;
    成龙挂名监制,但他现在还有时间真的管么?我很怀疑,当拍摄变成导演一人独断时,一旦失控就会变成灾难,酿成我们看到的一切。合格的制片和监制,在导演没失控时,是帮助他;在导演失控时,该干掉他。显然,《杨门女将》的“安全阀”有名无实。考虑到时隔一年上映的事实,更不难想见,是后期补救也为时已晚了,拍摄素材已成定局。
    ……
    应该,还有更多其他原因。事实是,这是一个原本可以成功的项目,但是被搞砸了,从穆桂英脑袋顶上菊花起,许多事已经开始变味。

    对于本片的大场面,我得说,是真的下了心思、也费力了,只是,通过各种奇器技巧来解决战争胜负的问题,未免儿戏。机巧和计谋本质上还是不同的,既然是战争,计谋为本,机巧为附。比如,《天国王朝》里,那个拉塌攻城器的点子,够巧,不多余。而杨门女将里,用孔明灯放辣椒粉未免太扯,前面大风还刮着攻城车倒退,后面辣椒面就能顺利飘洒……这个不是戏说,简直有点儿戏了。基本上,跟《武侠》被雷劈同样逻辑——想当然。

    真是奇怪,我居然一本正经扯这么多,或许是因为去看之前有足够精神准备吧,与我个人而言,这部戏花钱还是值得的,因为可以吸取很多教训。另外,我想跟朋友说,我相信你们一定是下了心血来拍这个戏,但是很不幸,这次结果不好。我不会上来带感情色彩大骂这部电影狗屎,因为他汇聚了你们很多人的心血,只想说,下次兄弟们小心点选片,有些苦吃的得值。

    另外,既然这次不行,咱下次继续呗……
    【详细】
    51901694
  • Chita
    2017/6/11 11:27:07
    青春里

    #唐家妮/为什么你会在这个时候出现/为什么感觉/会这么强烈/我已经好久/没有真正的感觉过/感觉到温度/感觉心跳加快/感觉活着/感觉一切#

    又重新刷了一遍此剧,而这一段是我最想重温的片段。久别重逢,所有的记忆和所有的感觉都回来,毫无生机的生活里又有了青春。

    不管后面的剧情有多压抑,还是庆幸这一群人,能在岁月的行走中,不断重逢,成为彼此的羁绊。

    你的未来是怎样

    #唐家妮/为什么你会在这个时候出现/为什么感觉/会这么强烈/我已经好久/没有真正的感觉过/感觉到温度/感觉心跳加快/感觉活着/感觉一切#

    又重新刷了一遍此剧,而这一段是我最想重温的片段。久别重逢,所有的记忆和所有的感觉都回来,毫无生机的生活里又有了青春。

    不管后面的剧情有多压抑,还是庆幸这一群人,能在岁月的行走中,不断重逢,成为彼此的羁绊。

    你的未来是怎样?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未来不停地来,你能做到的最棒的是: 让自己变得更好,剧里的每个人都是如此,真正好的友情或爱情一直在那里,而你是一直在以进步的自己在它周围徘徊。

    最后想感慨的是,真的是青春里的我们才是最美好的我们,那些时刻是人生中最鲜活的时刻,用来珍藏,用来怀念。如果你的青春里黯淡无光,那该多悲凉。

    【详细】
    8594361
  • 电影日记人
    2020/11/1 23:13:47
    男人生活的不易与快乐,都在这电影中展现出来,让人既心疼又可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日记人】,欢迎关注交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日记人】,欢迎关注交流!

    12947212
  • 张岳明
    2018/10/25 12:05:49
    东坡肉已备好,历史开门迎客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历史那些事儿》第一集,想写点儿什么,正巧是在酒后微醺的时候。 眼前仿佛觥筹交错,一张张桃花脸,都对着改良版的东坡肉傻乐。 一个比我们早生了900多年的老饕,把被宋朝人嫌弃的猪,安排的明明白白, 把市场上贱卖的羊蝎子,注入烧烤的灵魂 而这个不惧痔疮,大规模日啖...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历史那些事儿》第一集,想写点儿什么,正巧是在酒后微醺的时候。 眼前仿佛觥筹交错,一张张桃花脸,都对着改良版的东坡肉傻乐。 一个比我们早生了900多年的老饕,把被宋朝人嫌弃的猪,安排的明明白白, 把市场上贱卖的羊蝎子,注入烧烤的灵魂 而这个不惧痔疮,大规模日啖...  (展开)
    【详细】
    9724256
  • 君心可晴
    2009/5/22 14:10:15
    完整版还是值得一看。简评但无剧透
    罗守耀导演的,这个导演我还真的不熟,但本片还是有点意思的,当然了,千万别看内地版本的。这个似乎热爱影片的人都晓得。我看的这个版本是107分钟的,和完整版110分相差了将近4分钟,感觉有点可惜。故事虽然有些胡编乱造,不合逻辑,但内涵还是不错的,可惜结尾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有些过于抒情了。很多事情不用说的太明白的,留给观众个空间自己去想反而更加好。本片的演员阵容好强哦,虽然不是众多大碗,但可以看见一
    罗守耀导演的,这个导演我还真的不熟,但本片还是有点意思的,当然了,千万别看内地版本的。这个似乎热爱影片的人都晓得。我看的这个版本是107分钟的,和完整版110分相差了将近4分钟,感觉有点可惜。故事虽然有些胡编乱造,不合逻辑,但内涵还是不错的,可惜结尾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有些过于抒情了。很多事情不用说的太明白的,留给观众个空间自己去想反而更加好。本片的演员阵容好强哦,虽然不是众多大碗,但可以看见一群老家伙,张兆辉,秦煌(83版本老顽童),还有卢惠光,刘以达,许绍雄都出来蹦跶了几下,风头正盛的有吴京,林雪,安志杰,洪天明,郑中基;女的不认识哦,但两个女孩都很正点的,杨爱瑾和傅颖,他们是Cookies四人美女组合的成员,另外两个是邓丽欣和吴雨霏。记得看过2003年的《百分百感觉》就是她们Cookies组合和余文乐演绎的,都好正点啊。本片是功夫片,开始看得时候,感觉本片在和《拳霸》叫板,但看到后面几场打戏,感觉也就如此,达不到那么好的程度,甚至还不如《男儿本色》中打得精彩。但已经很好了。吴京的身手好,混了多年,终于慢慢的有所成了。故事也很有意义,尤其郑中基的话,无权无势的人,只会给人利用,最后牺牲的也总是无权无势的人。惊喜也有,郑中基的几场打戏很赞哦。吓了我一跳。片尾曲《黑风暴雨》郑中基演唱。本片还是值得推荐的,可以看看,当然是完整版的。
    【详细】
    2034575
  • 橘子菌●ω●
    2015/4/23 10:40:01
    幸福的数学家
    【转】
    面对面的办公室【冯·诺伊曼与艾伦?图灵】——纪念艾伦?图灵百年诞辰 1912.6.23-2012.6.23

     一、左边的办公室

    冯·诺伊曼教授每年换一部新凯迪拉克。早上十点,他把爱车停在帕尔玛物理实验室门口,神采奕奕地走进隔壁数学系的办公室。那时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才刚成立,和数学系挤在一幢叫作Fine Hall的楼—— “还不错的楼”。冯·诺伊
    【转】
    面对面的办公室【冯·诺伊曼与艾伦?图灵】——纪念艾伦?图灵百年诞辰 1912.6.23-2012.6.23

     一、左边的办公室

    冯·诺伊曼教授每年换一部新凯迪拉克。早上十点,他把爱车停在帕尔玛物理实验室门口,神采奕奕地走进隔壁数学系的办公室。那时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才刚成立,和数学系挤在一幢叫作Fine Hall的楼—— “还不错的楼”。冯·诺伊曼教授总是穿一身笔挺的西装,以免别人把他错当成学生。他太年轻,三十出头,却已经到达了学术顶峰,和五十多岁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数学家维布伦(Oswald Veblen)、数学家亚历山大(James Alexander)一起成了高等研究院最初任命的四位教授。

    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

    十八岁那年,他犹太裔的父母试图把长子拉出对数学的执迷学些更实际的东西,于是他们达成了妥协,冯·诺伊曼同时在三所大学注册:在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学习化学工程,每晚完成柏林大学数学专业的作业,在每个学期末回布达佩斯大学参加他从没上过课的数学考试。二十二岁那年他不但从苏黎士联邦理工拿到化学工程学位,还通过了大卫·希尔伯特坐镇的数学博士答辩。整场答辩希尔伯特只问了一个问题:“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晚礼服,你的裁缝是谁?”于是,大家都知道了,希尔伯特钦点的年轻人,不但写了完美的博士论文,还是个翩翩佳公子。
    博士毕业后的三年,高产的三年!他在柏林大学和汉堡大学的三年一共发表了二十五篇论文!包括一本八十年后仍然重印的量子力学教科书,可是……对于这个高速前行的天才这些光荣也已经是陈年往事。二十七岁上,纳粹刚刚抬头而美国也恰好走出了大萧条,维布伦代表普林斯顿去欧洲招兵买马,工资开价是冯·诺伊曼在德国挣的八倍还多。踏进美利坚第一天,他打趣地对同行的匈牙利老乡维格纳(Eugene Wigner,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说:“我们该让自己更像美国人。”当即,维格纳改名叫“尤金”(Eugene),冯·诺伊曼改名叫“约翰”(John),和稍微熟一点的人就勾肩搭背地说“你们叫我强尼(Johnny)吧。”
    强尼,强尼。强尼?冯?诺伊曼就不着痕迹地混进了满大街都是强尼的美利坚大熔炉,还有谁知道他刚出生时那个卑微的匈牙利名“亚诺斯”(Janos) ?还有谁知道他在德国那几年日耳曼化的“约汉纳”(Johann)? 不过他改了名字,却死活不肯把姓氏里的“冯”去掉。二十几年前他有钱的犹太老爸向行将就木的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买了这个贵族称号,于是带着暴发户气息的诺依曼家族就转眼变成了代代相传的贵族冯?诺伊曼,多亏奥匈帝国国库空虚等钱用,否则十足的犹太血统怎么能捐上这个高贵的名头?一到周末冯?诺伊曼肯定请教授们上他宽敞奢侈的大宅喝酒跳舞,宾客盈门杯觥交错, “冯?诺伊曼请客谁不去!”讲出这话,就好象请客做东的是奥匈帝国的某个最尊贵的日耳曼裔公爵。

    二、右边的办公室

    冯·诺伊曼教授对面的办公室坐着博士生艾伦·图灵。开朗外向的冯?诺伊曼教授和孤僻紧张的图灵没什么闲话好聊,只知道这个总穿一身乱糟糟运动衫的年轻人前几天差点把自己的那部二手福特车倒车进了卡耐基湖。冯?诺伊曼教授横穿大西洋必买头等舱,常年西装革履,每年换一部崭新的凯迪拉克,略略发福,讨厌运动,有一次妻子想让他学滑雪他恼羞成怒甚至以离婚威胁。与他恰恰相反,博士生图灵则在几个月前坐着末等甲板舱从英国漂到美国。他常年一件套头衫,开一部状况堪忧的二手福特,身材瘦削,热爱运动,是跑赢过奥运会选手的马拉松健将。一到周末,他和同学打垒球比赛,分成两个队,“大英帝国队”对决“叛变殖民地队”。

    Alan Turing, 1912-1954

    刚来普林斯顿那会儿他不是没试过去交朋友,拥抱新生活,可是上个月当一名卡车司机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油腻腻的手搭在他肩上直呼其名和他侃大山时,堂堂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毕业生着实为这种粗鲁的风气吓了一跳。别误会了,他不像冯·诺伊曼教授那样公子派头,他爸爸不过是大英帝国驻印度的一个小公务员,可是英伦岛国的教养让他觉得一个陌生人把脏手搭在你他肩上实在有点亲昵过分。他也讨厌陌生人叫他“艾伦”,还是“图灵先生”更妥当些。除了难以适应美国的新环境,图灵先生还有更糟的问题,在那个年代的体面社会里止于手势和眼神的问题:喏,你知道的,他有点那个……就是那个……那个啊……你晓得我在讲什么啊。
    数学天才艾伦·图灵先生是个无可救药的同性恋。
    这个无可救药的问题是这样开始的:当图灵还在谢伯恩男校 (Sherborne School )读高中,他认识了比自己高一级的克里斯托弗?马尔孔 (Christopher Morcom)。瘦弱的、过于瘦弱的马尔孔,每个学年都因病长期缺课,可他聪明的头脑竟然使他在偶尔上学的几天能补上所有功课,门门考试成绩第一。是这样毫不费力的聪慧吸引了图灵,而当他更接近马尔孔,惊喜地发现他和自己一样,对科学有着自发而浓厚的兴趣。在马尔孔偶尔上学的日子里,他们坐在相邻的座位听课,又一起去图书馆写作业,以便能不断讨论科学问题:马尔孔说如何在家里搭化学实验室研究碘,图灵说如何手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36位,马尔孔说你知不知道薛定谔的量子力学有趣极了,图灵说你知不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有趣极了。他们谈梦想,应该做数学家还是物理学家,如何为科学做出真正的贡献……晚钟响了,他们回各自的宿舍睡觉,又在凌晨爬起来站到阳台上用天文望远镜看星星,并写信把观测结果告诉对方:“我从没见过更好的木星。今夜我看到了五个环,甚至能看清中间那个环上的斑。”“我今夜看到了仙女座,但一会儿就消失了。”那个冬天,毕业班的马尔孔已顺利拿到了剑桥三一学院的奖学金。图灵还有一年毕业,马尔孔鼓励他来年报考剑桥,“因为那里的科学最好,而且我能经常看见你。”这句嘉勉说出口不到一个月,一个晴朗的凌晨,图灵起床看见月亮刚巧经过对楼马尔孔的窗户落下。“今晚的月亮格外美。”他写在记事本上预备第二天告诉马尔孔,他还不知道永远不会有那一天了。那个凌晨,克里斯托弗?马尔孔暴病夭折。
    落葬日,时年十七岁的图灵怀着巨大的悲痛写信给马尔孔的母亲:
    1930年2月15日
    亲爱的马尔孔太太,
    我因为克里斯而很难过。一年来我们一起学习,我从来没交过像他那么聪明、迷人、又谦卑的朋友。我和他分享了研究的乐趣还有对天文的热爱(这是他引发的),我想他也是这么觉得的。现在,尽管有一部分乐趣因为他的死而消逝了,即使这一切不再因为他而那么有趣,我也要投入尽可能多的精力到研究上,就象他仍然活着。他会希望我这么做的。我深知你此刻的悲痛。
    你忠诚的,
    艾伦?图灵
    又及:如果你能给我一张克里斯的小照片我将十分感激。我愿以此来缅怀他的榜样和成就,督促我更仔细更优秀。我会思念他的面容,他走在我身边时微笑的模样。幸好我保存着他所有的信。
    马尔孔死后一年,图灵的未来决定了,他要去剑桥国王学院学数学,就像给马尔孔太太的信里所承诺的,“以此缅怀他的榜样和成就。”这一年中,无数次对马尔孔的哀思恐怕也让他渐渐明白了比友谊更深的感情。是爱情吗?图灵无法回答,也不屑回答。落葬日那封痛切的信,还有这一年来(以及他的余生)为了纪念马尔孔而突飞猛进的学业都说明了这份感情比爱情更高:他在竭尽所能挽留死者。又有谁会为那么美好的感情而惊慌呢?于是图灵坦然接受了,并在余生从未试图遮掩自己的性取向。

    三、希尔伯特的落日

    每个清晨和黄昏,图灵习惯一个人沿着河边长跑思考问题。去年夏天,当他还在剑桥国王学院读本科,某次长跑到精疲力竭地躺倒在草地上,斜阳西照,运动让他神思凝聚,他脑中经历了一场风暴,忽然意识到了回答希尔伯特判定问题(Entscheidungsproblem)的办法。他兴奋地一跃而起跑回寝室写下自己的思绪。他的身后,照耀世界数学界三十余年之久的希尔伯特的太阳,终于落山了。
    大卫·希尔伯特,那个时代最受尊敬的数学家,凭一己之力使数学走上了更严谨系统的现代之路。1900年,38岁的希尔伯特如一位新任的武林盟主,振臂一呼,四方响应。他在国际数学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二十三个问题”,立即成为了数学界集体奋斗的目标,其中的第八个问题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更是成了数学的桂冠。二十八年后,暮年的希尔伯特又提出了三个数理逻辑上的大问题,简单说来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数学是完备的吗?2)数学是相容的吗?3)数学是可判定的吗?其中的第三问题,即被称作希尔伯特的判定问题。如果说 1900年的二十三个难题洋溢着壮年人的踌躇满志,那么1928年的三个问题已经是一个老人对秩序和条理的向往。希尔伯特十分希望,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为这将使数学建立在完美严谨的逻辑的基石上,作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存在。
    可惜,这个井井有条的逻辑美梦只做了三年,年轻的奥地利人哥德尔就发表了震惊数学界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不可能既是完备的又是相容的。这个定理以十分有趣的形式否定了希尔伯特1928年的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到1935年夏天,躺在草地上休息的图灵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他想到了否定希尔伯特第三个问题的办法:用机器。他想象着一种虚构的“图灵机”,可以从一条无限长的纸带子上的读取命令进行操作,从而模拟人类所可能进行的任何计算过程。图灵证明,我们不能用一个算法来判定一台给定的图灵机是否会停机,所以停机问题是一个无法判定的数学问题,即希尔伯特的第三个命题答案为否。
    巧合的是,第二年春天,正当图灵把关于判定问题的论文初稿交给导师纽曼(Max Newman)过目时,大洋彼岸,普林斯顿大学的阿隆佐·邱奇(Alonzo Church)教授——逻辑界数一数二的学者——抢先一步发表了新论文,利用自创的λ演算(lambda calculus)否定了希尔伯特判定问题。看到邱奇如此巧合的论文,导师纽曼顺水推舟写信推荐图灵去做博士生。1936年夏,邱奇的新博士生图灵来到了普林斯顿。
    图灵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档案 Firestone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June 2012
    11月,图灵关于判定问题的论文,即多年后将声名大噪的 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终于发表,学界反应极其冷淡。12月图灵在普林斯顿数学俱乐部做了关于这篇论文的演讲,听众不足十人。这篇解决了希尔伯特第三个问题的论文为何遭到如此冷遇?有几个原因:其一,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如此有趣奥妙,已经吸引走了学界关于希尔伯特三问题的大部分兴趣;其二,邱奇当年春天的论文已经率先解决了希尔伯特判定问题,虽然图灵的解法天差地别,也比邱奇的解法简洁得多;其三,用“机器”解决数理逻辑问题,实则是此篇论文最闪光的部分,可是过于新颖,不容易被主流学界接受;其四,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和著名教授邱奇比起来,图灵才初出茅庐。他在家书中愤愤说:“只有名人才会吸引听众。(One should have a reputation if one hopes to be listened to.)”
    不,不完全如此。至少还有一个人会认真阅读无名小卒的论文。对门办公室的冯?诺伊曼教授——图灵默默仰慕又羞于开口的偶像——不但认真读过这篇论文,还读过所有期刊上的所有论文。他是一本雄心勃勃的百科全书,任何人的任何知识都逃不出他的法眼。图灵的论文一发表,敏锐的冯?诺伊曼已经嗅到了图灵机广阔的远景,他对朋友说,你该去找我对门的图灵,他那篇论文正好可以做这样那样的事。他慷慨地给朋友建议,自己却没亲自找图灵聊聊。他的注意力在有趣的图灵机上停留了一下,又跳到另一个截然不同却同样有趣的问题上:量子力学、流体力学、博弈论……世上千千万的问题都吸引着冯?诺伊曼,他脑中有千千万要实行的计划——图灵机不过是其中一个。
    可是,博士生图灵仍然因为这篇论文而给冯?诺伊曼教授留下了印象,两年后图灵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是冯?诺伊曼教授唯一提出了挽留:年薪一千五百美元聘图灵做自己的助手。对于一个年轻的数学家,能师从传奇般的冯?诺伊曼教授是梦寐以求的机遇, 一千五百美元的薪水也比图灵在英国能找到的教职待遇好得多。图灵拿着冯?诺伊曼的聘书在普林斯顿校园里晃荡,理性使他不得不好好考虑这个千载难逢的肥缺,可是啊——英国人图灵吸吸鼻子,鼻子里呼到的空气有点太粗鄙,清清耳朵,耳朵里听到的英语有点太懒散。他走过哥特式的普林斯顿校礼拜堂,那只是更加宏伟古老的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蹩脚的复制品。礼拜堂的尖顶插入新泽西州的蓝天白云,英国人图灵却没法欣赏这儿的晴空万里,他的目光越到了大西洋彼岸,那里,纳粹的阴云密布欧洲。
    1938年夏,博士毕业的图灵忧心忡忡回到英国剑桥,在数学系做一学期才给十英镑的临时教员,教一门听者寥寥的“数学基础”。他将慢慢攀爬学术的梯子,成为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九个月后,意外降临:纳粹的阴云终于骤降成狂风暴雨,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四、Station X. Site Y.

    二战的爆发给白金汉郡的布莱切利镇带来了点可喜的新鲜,一万多人连夜从大城市挤火车逃难到这个平庸乏味的小镇,可是不久大部分又挤火车回去了:宁愿被炸弹炸死,也不要在这小地方无聊死。艾伦?图灵却逆着人潮,搬到了这无聊小镇最无聊郊区的一家最最无聊的小旅馆里,每天骑车三英里去镇中心的布莱切利园(Bletchley Park)上一个谁都不知道在瞎搞什么的班,下班回来还自愿给冷冷清清的旅馆酒吧打杂。旅馆老板娘看着这个闲得发慌的小伙直摇头:健健康康的大男人,怎么不去打仗呢?
    可是,图灵正在打仗。他的敌人:哑谜。看似死水一潭的布莱切利园,此时已有了军事代号:Station X,保密等级:绝密。这里是英国政府密码学校的驻地,海陆空和军情六处的情报组织各占一隅。几百名工作人员日夜兼程破解德国人的无线电报,为了最大程度保密,大部分职员根本不知道工作的真正目的,除了几个核心解密成员:象棋冠军、填字游戏高手、数学家。二十七岁的图灵很快在这个核心团队里有了绰号:教授(Prof.)。
    此时的欧洲上空,无数来自德军的电波正以莫尔斯码的形式穿梭来回。这些莫尔斯码发出前由一种称作“哑谜机”(the Enigma Machine)的加密器加密,在接受方又由同样的“哑谜机”解密。直到二战结束,德军从未怀疑过哑谜机的坚不可摧,所有军种所有级别电报,一律用哑谜机加密,加密电报中放心大胆地沟通了所有军事信息:潜艇位置、军队人数、攻击路线、伤亡报告……
    哑谜机
    德军的信心源于哑谜机复杂的加密方法。虽然每个军种对商用的哑谜机都略有改进,不过所有哑谜机基本构造相同:键盘、接线板、多个转子、指示灯。当密码操作员在键盘上按下一个字母(比如字母A),电流会通过一个可自行改接的接线板,启动一个或者多个转子转动,同时点亮某个字母指示灯(比如字母L),于是字母A被加密成字母L。哑谜机精巧的设计使得,在下一次按下字母A时,它将被加密成另一个不同的字母(比如字母P)。更巧妙的是,当且仅当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哑谜机拥有同样的初始设定(同样的接线板、同样的转子排列、同样的转子初始位置),密码L才可以使用接收端的哑谜机还原成A。而对于不知道初始设定的敌方,他们面对的可能情况多达10^114种!
    雪上加霜的是,德军每个军种所用的哑谜机略有不同,相对于三个转子的陆军哑谜机,海军五转子的的哑谜机要复杂得多。在布莱切利园只有两个人相信这层层加密状如天书的密码可以被破解:一个是布莱切利园的老大,因为“海军电报必须被破解”,否则被德军潜艇战封锁的英国将坐以待毙;另一个是“教授”图灵,因为“如果海军电报能破解,那实在太好玩了”。
    “教授”发现,在加密文件中找规律的本质是重复搜索,而搜索是一种机器可以代替人脑的工作。当时,布莱切利园从曾经研究过哑谜机的波兰数学家那里继承了一种叫“炸弹”(Bombe)的原始解密仪器,每一个“炸弹”模仿一个哑谜机的转子,许多“炸弹”相链接来模拟一种哑谜机的初始设定生成可能的电报。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穷举搜寻答案的算法,需要遍历所有可能排列,费时费力。图灵洞察到,只要运用几个简单的事实——比如,一个字母的密码不可能是其本身、原始文本中一些字母(比如s)的出现频率一定高于另一些字母(比如x),一些固定词语(比如“元首”)将高频出现——就能大大改进波兰人的笨法子,来快速寻找最有可能的转子设定。用现在的算法语言来说,他将穷举法改良成了贪心算法。贪心算法改进后的“炸弹”对抗五转子的海军哑谜机大获成功。每次一方发出电报后,接受方过几分钟将发一封短电报表示“收讫”。许多回,电波中还未监测到“收讫”电报,图灵的“炸弹”机已经将密码还原成了原文, 可见“炸弹”的解密速度甚至比预知原始设定的接受方都快!布莱切利园自豪地说,德国人真该问“教授”他们的电报到底讲了什么。
    可是,随着战争深入,转子更多的哑谜机不断投入运用,最后竟出现了十二转子的密码机。面对十二转子,即使图灵的“炸弹”都需要十几天时间。战场瞬息万变,布莱切利园亟需更快速的机器。很显然,提高速度的关键在于把机械的“炸弹”机改成更快速的电路装置。1943年,在图灵的鼓励下,布莱切利园工程师Tommy Flowers设计了一台叫作Colossus的巨型机器,在战时充裕的经费支持下很快获准建造。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电子化、数字化、程序化。它由光学在长条纸带上读取电报原文,经过一千五百个真空管的电路计算,将解密结果输出到电传打字机上。1944年6月1日, 经过完善的Colossus二号机抵达布莱切利园。离诺曼底登陆只有五天。
    诺曼底登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唯一方法,毋宁是一场豪赌。盟军三百万主力兵力要从海上和空中登陆易守难攻的诺曼底,很可能伤亡惨重。为了保护兵力,盟军的情报网精心编造了一则假情报透露给敌方,希望德军以为在诺曼底将有一次只是“小规模”的军事转移。而德军能不能上当则唯有通过由Colossus解密的德军电报检验。幸亏快速的电子计算机,解密很顺利,德军的电报显示只有一小支部队被派往诺曼底。更幸运的是,电报还详细说明了军事安排、物资转移、军种调遣,德军手中的牌一览无余。
    6月6日凌晨三点,Colossus破解了一条德军自诺曼底刚发出的绝望的电报。天啊,天上怎么来了那么多伞兵。
    随着这些伞兵安然降落,二战的转折点到来了。
    大西洋的另一边,1943年秋。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数学教授乌拉姆(Stan Ulam)的办公室里闯进了一个女学生。学期只过了一半,她却要求提前完成期末考试,以便“为战争服务”。她坐在办公室的地板上,答完了教授在信封背面临时写下的几道题,然后消失到谁都不知道哪儿去了。
    这几天,乌拉姆身边有许多朋友消失了。在食堂认识的同事、物理教授、自己带的研究生,他们打了个 “为战争服务”的假条,就神秘莫测地走了。乌拉姆心里痒痒,写信给自己朋友中人脉最广的冯?诺伊曼,询问有否能为战争服务的工作,他回信了,说自己忙得很,不如在芝加哥火车站见面——他在那里正好有两个小时的转车时间。乌拉姆在站台见到了风风火火的冯?诺伊曼,以及——他身后的两位保镖,这才意识到他朋友正在忙活的事对大战意义重大。冯?诺伊曼神秘地表示:有一件很重要的项目也许能让乌拉姆帮忙,不过他还不能说是什么事,在哪里,有谁。
    几周后,乌拉姆收到了一封政府委派信,要求他去新墨西哥州一个小镇。他从来没听说过这荒僻之地,就去图书馆借新墨西哥州地图册。于是他惊喜地发现,在地图册的借书卡上,整齐地排列着之前消失的所有熟人的名字。他们都消失到了这个闻所未闻之地。
    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停下,黄沙遍野,峭壁陡崖,像时间尽头一样死寂。这里就是Site Y,刚刚起步的研究项目叫Project Y,保密等级:绝密。战争结束后,前者将称为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后者便是鼎鼎大名的曼哈顿计划。在这片萧索瑰丽的沙漠中,聚集了一群活力旺盛的年轻人,平均年龄25岁,第一年,80个新生命诞生。他们的领袖奥本海默38岁,他们的信使冯?诺伊曼39岁。他们的任务:制造摧毁一切活力和生命的超级武器,原子弹。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边界的标志
    四年前,爱因斯坦和西拉德(Leo Szilard)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物理学的推进已经使得通过核裂变获得巨大能量指日可待,只要德国人愿意,他们有知识和能力发明这种武器,美国必须赶在纳粹德国之前掌握核技术。随着美国正式参战,核技术的研究越来越紧迫。一个名字被提出来:罗伯特·奥本海默,聪明果敢,当机立断。另一个名字被提出来:约翰?冯?诺伊曼,因为他已经坐镇另外十几个军事项目上,正好能耳听八路,眼观四方。
    冯?诺伊曼教授是军方最喜爱的合作人。作为犹太人他对纳粹嫉恶如仇,为了替关在集中营的朋友报仇他渴望和手段强硬的人合作,醉心各种新式武器。作为数学家,他认为只有当数学有应用价值时,数学才能最快速度发展。少时父亲逼迫之下学习的化学工程意外派上了用场,他很容易明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讨论,再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给数学家听。他最擅长把一项看似庞大无解的任务庖丁解牛,分拆成小零件委派他人,让底下每个人觉得自己拿到的那部分恰好是最擅长的本职。他是天生的领袖和传令官,坐镇导弹研究实验室、美国数学学会战争委员会、国家防御研究委员会……不像大多数被强制定居在洛斯阿拉莫斯的科研者,他进出自由。日理万机的冯?诺伊曼教授哟,他在普林斯顿、波士顿、费城、华盛顿、芝加哥、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阿伯丁兵器试验中心……全美的战时科研进展他一清二楚,人家刚跟他讲了两句,他就能接上来,“某某在芝加哥也做这事。”“哈佛的某某已经搞出来了。”
    曼哈顿计划最大的困难不是制造出核裂变反应,而是控制原子弹的威力。爆炸的冲击波将反复震荡叠加,最终的力量难以预测。曼哈顿计划的高度机密性和核试验的昂贵成本使得大规模试验不可能,而人力又难以计算如此多的非线性方程。如何提高计算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事实上,计算能力这个瓶颈也困扰着其他军方科研项目。于是,1943年,当听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群工程师为了计算导弹轨道(另一种典型的非线性方程)而开始建造一台名为ENIAC的巨型机器时,冯?诺伊曼立即敏锐地想到:也可以用这机器去计算原子弹冲击波的能量。在他的牵头下,ENIAC建完后第一项测试任务居然不是导弹轨道而成了核弹方程,整个测试将原本几个月的 人力计算缩短到了几天。完成测试他脸色苍白地回到普林斯顿家里倒头睡了十小时,醒来后不吃不喝,久久向妻子吐出一句话:“我们造了一头怪兽。”
    怪兽,他指的不是核弹,而是计算机。
    看到了ENIAC的广阔前景后,冯?诺伊曼毛遂自荐要做ENIAC的数学顾问,让发明者Presper Eckert和John Mauchly受宠若惊。他们亲自领冯?诺伊曼参观机器,一间两百平米的大房间里,两个工程师指给他看:这里是一万八千根真空管、这里是电源、这里是读卡器、这里是维修站……可是,人家的设计冯?诺伊曼却看得比设计者还清楚,他一回去就写了个105页的报告:“一台计算机的基础组成是: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输入输出设备。”至今,世界上的大部分电脑仍在沿用这著名的“冯?诺伊曼结构”。
    1945年5月,德国投降,证据显示德国当时的科研进展还未能制造出原子弹。7月,洛斯阿拉莫斯第一颗原子弹试射成功。8月,在新上任的杜鲁门总统的授意下,两颗本为抵御德国人的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和长崎。9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7月16日凌晨,第一颗原子弹Trinity在新墨西哥州试射成功。奥本海默看完试射后引用了印度史诗《薄伽梵歌》中的诗句:“我已成为死神,三界的毁灭者 。”

    五、MANIAC

    在二战的巨大压力下,英美两国独立制造出了最原始的计算机,Colossus和ENIAC。它们惊人的相似:都利用打孔卡输入,都运用真空管计算,都体积庞大,都对二战胜利功勋卓著。二战史学家普遍认为,布莱切利园的工作使欧洲战场缩短了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并直接切断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的补给线;而曼哈顿计划则终结了太平洋战场。现在,在这个戏剧性的擂台上,两个核心人物图灵和冯?诺伊曼都决心改进这两台原始机器相似的缺陷:只为专门目的设计,不能储存程序。改进的方向很明显,一如图灵1936年论文所预言的那样,造一台能完成任何目的的图灵通用机。
    二战结束了,而冷战的阴影旋即逼近。核威慑成了一扇关不上的门,在间隔重重的美苏关系中,美国很快发现为求自保只能继续扩大核优势。氢弹的研究成为了攻坚关键,而如何提高计算能力又成了重中之重。要造一台好机器!冯?诺伊曼教授对此深信不疑。
    在哪里造?就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高等研究院院长面有难色:“我们这儿一直搞纯科学,造这么台大机器有点不像话吧?”“钱哪来?一年十万美金的预算,你得让数学系经费翻三番!”“造了放哪?三间两百平米的大房子,二十四小时引擎折腾,我们这儿可没这样的兵工厂。”鬼精明的冯?诺伊曼笑着对院长说既然这样那就算了,谢谢院长费心,一回头却给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IBM轮番写信:“我有兴趣到你那儿工作。”三所机构喜笑颜开,发出了热烈的聘书。好个冯?诺伊曼,姜太公钓鱼,把哈佛的聘书给芝加哥看,把芝加哥的给IBM看,每个机构衬着别人的价码轮番加价,要是能把鼎鼎大名的冯?诺伊曼请到,送个金屋银屋都值!他胜券在握,把哈佛的天价聘书呈给普林斯顿的同事看,伤感地说自己要辞职,教授们联名写信给院长:“失掉冯?诺伊曼将是普林斯顿的悲剧!”那院长也只能咬咬牙:去造你那台要命的机器吧。
    1947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始建造的MANIAC计算机在任何意义上都超过了前任ENIAC。ENIAC用了两万个真空管,MANIAC只用了两千个。ENIAC重达三十吨,MANIAC只有一吨。最关键的是,ENIAC不能贮存程序,每个 不同的任务都需要重新排布电线,而MANIAC可以读取由打孔卡上二进制编码的程序,贮存在存储器中。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全能自动电子计算机,是后世所有计算机的母型。它完成的诸多军方任务中,最惹眼的是一次耗时60昼夜的计算,其结果证明了氢弹制造的可行性。
    1952年科学家们在MANIAC前合影。左五为奥本海默,右一为冯?诺伊曼。
    1957届校友Joshua Dranoff,日后成为西北大学化工系教授,在五十年代利用MANIAC完成了他化工博士论文,其中设计了一个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的步骤。他告诉我,每一天机器运行之前有漫长的检修,技术工拿着一箱电线和真空管爬进MANIAC内部逐一更换坏损零件。各个专业的学生等在实验室外叽叽喳喳地排队签到,他们都想尝尝MANIAC的鲜,在论文里时髦地用计算机做个小项目。1958届校友Jerry Porter,日后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教授,是第一个运用MANIAC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他大三大四时还带领一帮同学负责MANIAC的夜班值勤,他们得盯着示波器屏幕,时刻监测MANIAC宝贵的1024比特随机存储器不被烧坏。这个夜班工作激发了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日后的学术生涯他专注于计算数学领域。
    于是乎,在未受战争破坏的美国,由ENIAC掀起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科学搞得风生水起,并很快由IBM公司实现了商业运作。到1960年MANIAC光荣退休被捐赠给史密森尼国家博物馆(Smithsonian)时,全美已经拥有了6000台计算机。
    在废墟上的英国,博士生图灵的运气远没那么好。二战后,为保护英国情报网,布莱切利园大部分文件资料被焚烧销毁,其余被归为机密档案。胜利的光荣属于海陆空三军,而布莱切利园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战时工作保持沉默。头号功臣图灵被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可即便他的母亲也只是知道,“他做了点了不起的事情。”
    图灵被分配到国家物理实验室工作,迫不及待地想要改进Colossus。 他向实验室提交了一份项目申请,详尽地阐明自己将如何建造一台能贮存程序的计算机,事无巨细地列出所有图纸和经费计划。可是,战时布莱切利园的高效和无节制的战争经费已经让位于战后拖拉的官僚作风和经济危机。过目这份申请的负责人没有一个看出这庞然大物的用处,大部分人甚至不相信计算机可以造出来——可笑可叹,与ENIAC的风光截然不同,为情报服务的Colossus对外界是“不存在”的。图灵甚至不能告诉别人,这台他们认为不可能造的机器已经造出来了。
    1948年,受够了国家实验室的官僚作风,图灵跳槽到曼彻斯特大学计算实验室 (Computing Labatory),这里受到美国ENIAC的激励正在建造英国第一台贮存程序式电脑Manchester Mark I。图灵本该大有作为,可是制造这么大一个机器需要和很多人协调,他孤僻的性格很快让同事与之疏远,大部分建议被当作书呆子的意气而姑妄听之。不久,他聊以自慰地发现,造计算机的难点主要是硬件而非数学模型,那还是把琐碎的工程问题留给工程师吧。他呢,他只要能够“想”就行了。想——他开始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计算机想一种下象棋的程序。四年后,他会扮演这台虚构的计算机,严格执行自己的程序,和朋友下了一场真正的象棋比赛,每一步耗时半小时。他和朋友下输了,却赢了朋友的妻子一局。对于数学家图灵,即使永远没有计算机的实体,这件事也已经做完了。“想出来”就是“做出来”。

    六、咬了一口的苹果

    在曼彻斯特大学,图灵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在计算学理论上。1950年,他提出了至今仍广泛使用的“图灵试验”(Turing Test),即让测试者向两个对象——一个为机器一个为自然人——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根据双方的回答,测试者不能辨别孰为机器,则这个机器应被视为有智能的。别有意味的是,图灵在提出这个试验时用了一个精巧的隐喻:假设两个回答者是一男一女,提问方在问出一系列问题后不能判断哪个是女人,则可以认为那个男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女人”。
    他是在这里影射自己性取向上的差异吗?我们不得而知。可完成论文后没多久,他就在一次散步时结识了十九岁的阿诺德?莫里(Arnold Murray):水泥匠的儿子、惯偷、小混混。这让人不禁想起当年中产富裕的魏尔伦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十六岁的兰波:一个乡下来的野孩子,境遇的极端不同招至强烈的爱欲。如同魏尔伦和兰波一样,图灵的故事也有一个甜蜜的开头和一个毁灭性的结尾:有一天图灵发现自己家中失窃了,他报了案,窃贼是莫里的朋友。于是经过简单的询问,图灵向警方承认了和莫里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被列为“不体面罪”(gross indecency)。他的入室盗窃案非但因此不得到法律保护,他反而被送上法庭受审。法官给出了两种惩罚任他选择:坐牢或者化学阉割。当时一些科学研究认为,同性恋源自过剩的雄性欲望,可以通过注射雌激素来抑制。两害相权,图灵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样至少能呆在家里继续做数学。他被持续注射雌激素长达一年,导致胸部发育,变声,阳痿。
    1954年6月7日,他在家中咬了一口沾有氰化物的毒苹果自杀。
    让图灵生命最后两年处境悲惨并最后导致他服毒自杀的“不体面罪”,他当时是极其天真地就在警方面前承认了。他不但口头承认了,还兴冲冲手写了五页花体字的供述。读过这五页纸的警察认为 “像散文一样流畅”(a flowing style, almost like prose)、“虽然有些措词太难读不懂”(beyond them in some of its phraseology)、“他真以为他在做正确的事”(he really believed he was doing the right thing) 。图灵事后告诉朋友,他之所以这么坦白是因为他以为同性恋很快就要合法了,一切都可以摊在台面上谈。
    图灵惨死后六十年过去了,这一切还远不能摊在台面上谈,同性恋行为在大部分国家仍受到广泛争议,虽然尊重和合法的呼声在青年一代中越来越高。2009年,英国首相布朗在一份几千人签名请愿书下向这位计算机之父和二战英雄做了官方道歉:“我们很抱歉。你本该被更好对待。(We are sorry. You deserved so much better.)”
    为纪念图灵百年诞辰,2012年英国发行了一张图灵邮票。
    1957年,五十三岁的冯?诺伊曼因骨癌病逝,癌变原因很有可能源自曼哈顿计划的核辐射。军方代表守在他的病床前,以防他在药物作用下泄漏军事机密。生命最后的日子,这个数学天才连简单的加减法都不能做了,却还逐字背诵幼年读过的《浮士德》 给探望的亲友解闷。浮士德,与魔鬼订约而遍历人间百态的大学者,这不正是冯?诺伊曼的一生?
    冯?诺伊曼去世后,一切都不同了。曾经那么容易实现的事情,现在却困难重重。继任者们不明白,他到底是怎么搞来那么多钱?怎么招到那么聪明的人?“而且,说到底,我们为什么非得造一台机器呢?”冯?诺伊曼手下忠心耿耿的工程师们还梦想着造一台更好的MANIAC,用晶体管造,稳定性比真空管好得多……可是,这一台机器永远没造。源泉死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造便停歇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退出了计算机科学最令人激动的发迹史。接下来,将是IBM和MIT的天下。

    七、“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回到1939年,大战之前的最后一个学期。
    1939年2月13日,剑桥哲学系教授维特根斯坦走进“数学基础”课教室,失望地发现他的学生图灵今天缺席了,于是对班上宣布,因为图灵缺席,“今天的课只是参考性的”——要知道这门课的要旨就是听维特根斯坦和图灵吵架!这位27岁的年轻人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正在剑桥数学系以临时教员的身份教授一门同样叫作“数学基础”同样听者寥寥的课,不过维特根斯坦的课是关于“数学本质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而图灵的课是关于“奠定数学基础的公理是哪些”这个数学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课上,他喜欢把所有对数学基础的攻击倾数射向图灵,而图灵也很喜欢针锋相对地反击。两人激烈地争吵,而后发现自己对彼此领域的理解前进了一点。在这个常年一身运动衫、又紧张又内向的年轻人身上,维特根斯坦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除了思考最基本的问题,这世上没有其他事要做。三十年前,出生于欧洲最富有家族的维特根斯坦也是同样不修边幅地站在逻辑学家罗素面前,他急于从罗素口中知道自己有没有严肃思考最基本问题的才能:如果没有,他就预备去自杀。
    而今天,这个与自己惊人相似的年轻人图灵没有来上课 。图灵正骑着掉链子的自行车去“钟屋”(Clock House)——他心爱的克里斯托弗?马尔孔生前最常去的教区教堂。今天是马尔孔去世九年的祭日,马尔孔的父母决定以儿子的名义为教堂捐赠一个小礼拜堂。图灵坐在礼拜堂里参加捐赠仪式,对面的彩色玻璃窗上绘有圣徒克里斯托弗的事迹。亡友死后,彻底的无神论者图灵已经几十次来到这座教堂缅怀十七岁的夜晚,他和他从图书馆回宿舍一路上所谈论的雄心壮志:如何为科学做出真正的贡献。现在,完成了剑桥和普林斯顿的学业,这个雄心已经变得更加具体。他的脑中已经看到了一部精巧的机器,一部能完成所有“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机器。这不再仅仅是一台机器,也是对马尔孔的交代。
    多年之后,冯?诺伊曼教授会向美国政府保证,世上只需要十五台这样的机器,全部由像自己一样聪明的科学家操作,用以计算最重要的问题:弹道曲线、核反应方程、天文观测。而图灵的愿景在更深的地方:钻研过希尔伯特1928年三个问题的博士生图灵伤感地意识到,数学是不完美的,逻辑是不完美的,哲学是不完美的。即使在最抽象最笼统的意义上,我们仍然永远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在这摇晃的地基上我们永远造不出任何完美的事物。我们必须不断修葺改造,在每一次稳固地基的同时试图变得更好。
    如果一台完美的机器是不可能的,那么能否造出一台不完美但是像孩童一样不断成长的机器呢?于是,图灵梦想着他的图灵机,那是一种可以不断读取自身修改自身的机器,在许多次失败的尝试后能学习到成功的诀窍。图灵梦想着许多图灵机连接在一起,一台提出问题,许多台都可以回答。可以是任何问题:从弹道曲线到老奶奶的购物清单到家庭旅行的地图路线。可以由任何人操作:从最聪明的科学家到小学肄业生,因为每台图灵机提供答案将经过更多的图灵机甄选。
    我们知道,冯?诺伊曼关于世界只需要十五台计算机的断言错了。世界沿着图灵的梦想延展下去,一个扁平的千姿百态的世界。我们知道,图灵的梦想已经那么熟稔地被今天的人类挂在嘴边:互联网、人工智能。
    回到1937年,文章一开头描绘的那个早晨。
    34岁的犹太裔教授冯?诺伊曼是家财万贯的公子哥,不过他一定是公子哥中最勤奋的一个。他每天五点起床,昨夜他派对宴请的朋友还一个个倒在沙发上打呼噜,他已经在书房里沙沙写了几页论文。九点开早饭,他停止工作走出书房,和留宿的朋友谈笑风生邀请他们下次再来。十点,他的凯迪拉克已经稳稳当当地停在帕尔玛物理实验室前面,他一身标志性的西装地走向相邻的数学楼,继续写论文。
    此时25岁的同性恋博士生图灵也已经穿着标志性的破运动衣沿着学校树林跑完了半程马拉松。他在树林里看到了几只英国见不着的颜色鲜艳的青蛙,几朵庞大的蘑菇,暗自好笑了一会儿。他到帕尔玛物理实验室捣鼓了一下自己的业余爱好——制造一台能做乘法的机器——然后穿过天桥走进数学楼,向办公室对门的冯?诺伊曼尴尬地打个照面,继续研究λ演算和图灵机。
    那时候,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楼和物理楼有一座天桥相连。爱因斯坦教授精神很好,每天穿梭天桥许多次在数学和物理之间来回奔跑。那是一个离我们遥远的伟大的科学年代,基础学科之间有许多天桥和地道相通,科学家从一个学科开始挖凿,最后挖到另一个学科的金矿。希尔伯特在世纪之初的著名演讲为几十年内的数学突飞猛进提供了指路牌,爱因斯坦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宇宙观,一个个新化学元素接踵而至犹如上天的惊喜。集合论不过半个世纪,拓扑学才三十几年,量子力学二十年……在这个幸福的基础科学的时代,犹太人冯?诺伊曼和同性恋图灵坐在面对面的办公室里,这两种备受歧视的身份将困扰他们一生,可是此时,他们心无旁骛只有一个愿望:做一个数学家、数学家、数学家。
    幸福的数学家。
    【详细】
    745115977
  • Evaluate
    2019/10/10 23:56:04
    蒋勤勤真的美(为什么非要拟标题

    张爱玲实在是太冷眼看世界了,把人写得这么透之后该怎么活下去呢。我怜悯女人间彼此悄无声息地残杀,仿佛有过第一次后的所有刀口都不再痛苦而显得理所当然。我不知道曼璐毁掉曼桢的时候是否知道她否定的是这么多年来自己用血泪守护的憧憬,以致在这段毫无尊严的婚姻中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坚持什么。我不知道好人是否总会得到好报,如果曼桢没有坚持自食其力而是立刻完婚,或许就不会有误会、阴谋与毁灭。但我知道有些人即使此

    张爱玲实在是太冷眼看世界了,把人写得这么透之后该怎么活下去呢。我怜悯女人间彼此悄无声息地残杀,仿佛有过第一次后的所有刀口都不再痛苦而显得理所当然。我不知道曼璐毁掉曼桢的时候是否知道她否定的是这么多年来自己用血泪守护的憧憬,以致在这段毫无尊严的婚姻中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坚持什么。我不知道好人是否总会得到好报,如果曼桢没有坚持自食其力而是立刻完婚,或许就不会有误会、阴谋与毁灭。但我知道有些人即使此刻痛哭流涕地忏悔自己的罪过,却难移不负责任的禽兽本性,伺机等待“只那么一次”的犯错机会;我知道有些人难改妥协逃避的性格习性,将一个想念放在箱底留待不经意间的一瞥和一声慨叹,自我标榜着一段情感的最好归宿。

    在B站看的时候,我无法认同对同为女性的顾家女人的辱骂,相反,我敬佩曼璐曼桢对家庭自始至终的责任与关怀,在那个纷杂的时代她们紧紧拢在一起用一己之力承担着来自各方的生活压力。我也无法彻底责怪世钧在这段感情中的表现,尽管他幼稚又没有担当、撩骚又鲜见能力,但起码他真的爱曼桢,仅是这种专一纯粹,于现代眼光的审视下已然难能可贵。听说不少人对祝鸿才每每的暴力场景产生了心理阴影,我觉得李立群老师演出了一个并不可怕甚至常常滑稽可笑的祝鸿才,但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仅是个没有太大威胁的流氓痞子,你却不知道这种流氓背后会爆发出多大的恶,终有一天在你身上占尽便宜却让你有如哑巴吃黄连,滑溜得拿他没有一点办法。

    他们是为一己生活展现出不同人性的典型,也是被时代裹挟着而垂死挣扎着、无力渺小的微尘。让我觉得作为旁观者的自己就像剧中的阿宝,哪怕仅有一点情绪化的宣泄,也就像阿宝贪图一枚小小的戒指而从不觉得为此关押一条生命是何等残忍一样。

    “对于中年人来说,七八年的时间或许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两三年或许就是一生一世。”由此而名“半生缘”吧

    【详细】
    10567796
  • 范小碗
    2019/2/2 7:48:42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却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现实
  • ssppyy
    2021/9/19 15:58:54
    【拾遗拾忆】《特赦1959》部分原型

    《特赦1959》中有四个人被认为是虚构的,而且有人说就是这四个人是整部电视剧的瑕疵:深沉厚重的真是历史题材,都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沈醉周养浩那样真名实姓多好,干嘛要弄出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四个虚构人物来?这种质疑似乎有些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委婉一点比平铺直叙要好一些,毕竟有些事情是不好说、说不得的。

    其实电视剧中已经伏下了草蛇灰线,

    《特赦1959》中有四个人被认为是虚构的,而且有人说就是这四个人是整部电视剧的瑕疵:深沉厚重的真是历史题材,都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沈醉周养浩那样真名实姓多好,干嘛要弄出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四个虚构人物来?这种质疑似乎有些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委婉一点比平铺直叙要好一些,毕竟有些事情是不好说、说不得的。

    其实电视剧中已经伏下了草蛇灰线,熟知那段历史的人,能从这四个角色的几句话甚至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马上就能猜出其历史原型。正因为电视剧中的一件物品几句话,都在暗示着他们的历史原型,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原型,并且很悲伤地发现:有一人被枪决了。那个看着有点混不吝,其实比谁都精明的刘安国,很多人一看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那个文强吗?据功德林要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介绍,刘安国“1926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高级干部”。刘安国自己则说:“我不是叛徒,我是受不了审查和质疑,这才负气出走的!”这就不用细问了,有过这样的经历,又进了功德林的,只有一个人:1925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后被王明审查打击,负气出走寻找组织未果,这才在程潜、张治中介绍下跳了槽,最后以“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跟杜聿明一起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此人资格老,被动地走错了路,级别很高,但却似乎没有什么罪行,抗战中还立有大功(策反百万伪军),所以他在功德林连个检查都不肯写,给人留下了抗拒改造的印象。刘安国的真实历史身份极好确定,跟他一样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蔡守元,他身上的标志物,就等于在脑门上刻下了“罗盘将军”四个字。初到功德林,管理员要求所有战犯交出随身携带的东西登记造册,蔡守元拿出自己的宝贝:“没见过吧?罗盘,测风水用的;(又拿出几个铜钱)这是五爻卦。”把小战士闹糊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小战士不知道咋回事,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年进了功德林而且又会算卦的,就是张淦,桂系大将,白崇禧送他绰号“罗盘将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电视剧里,蔡守元是功德林里立功最大的一个,因为他成功劝降了盘踞在大西南数万蒋军残兵败将,要是按照这功劳,第一批特赦名单中肯定应该有他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蔡守元,也没有他的历史原型张淦——原因很简单:1959年12月第一批特赦,张淦已经于当年二月就病逝了。让蔡守元(张淦)去大西南劝降,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张淦是桂系元老,说话很有分量。张淦其实也不是仅仅会算卦,在历史评价中,此人身“北伐名将”“抗日名将”两个称号,参加过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张淦被俘前是第三兵团司令官,所以王英光才过故意问马玉和副所长:“知道蔡守元什么来历吗?”马副所长回答:“知道,他是中将兵团司令。”这就不用猜了,蔡守元的原型就是张淦,一点问题都没有。刘安国蔡守元的真实身份很好确定,因为他们两个的身上都贴着标签呢,但是叶立三是谁,就比较让人费脑筋了。有人说叶立三的原型不是王耀武的爱将韩浚,因为身份对不上号:叶立三是少将师长,韩浚被俘的时候是中将军长,韩浚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秋收起义副总指挥,战斗中负伤与组织失去联系,这才转变了立场,这一点跟文强有点相似,只不过他不是受不了审查打击才负气出走的。叶立三的身份其实不难确定,因为他对老长官王耀武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尊重,尊重之中还有一些愧疚:“佐公(王耀武字佐民,称之为佐公,就跟称程颂云为颂公、李德林为德公一样),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山东战区,您把最好的一个部队交给了我,让我全弄丢了!”叶立三接下来的话又透露了自己被俘的地点和原因:“莱芜战役。李(仙洲)长官不听你的劝说,一味服从陈诚,这才酿成今天的大败。”在莱芜战役被李仙洲瞎指挥断送的王耀武爱将,就是韩浚这么一位,所以叶立三的原型,除了韩浚,找不出另外的人了——韩浚又名傅韩浚,头一个字单立人,后一个字三点水,合起来恰好是“立三”。在功德林里,唯一一个跟所长王英光早就认识而且私交不错的,就是陈瑞章,而且陈瑞章夫人的戏码也挺重,而这也正体现了对陈瑞章原型的尊重——陈瑞章这个名字是假的,但是他的番号和职务说得很清楚,电视剧第一集,就通过王英光跟徐高平的对话,给出了陈瑞章确切身份:“八十七军中将军长。”这位八十七军中将军长,是最有可能跟以策反为主要任务的王英光联系的——此人是程潜的女婿段沄,曾任第八十七军中将军长兼塘沽防守司令段沄(字湘泉)。程潜起义,段沄还没来得及起义,就被老蒋弄到岛上,被保密局秘密枪决了。《特赦1959》设立八十七军军长陈瑞章这个人物,也可能是向段沄将军致敬——段沄是否真的决定起义,海峡两岸有不同的说法,这边承认确有其事,可是对面却又开始说他冤枉了……

    【详细】
    138791977
  • Flipped
    2022/3/21 16:37:51
    看到mu5735的热搜,第一反应就是:不会是波音吧?
    大而不倒,大而不倒,出人命,奈我何? 金钱至上,金钱至上,讲道德?笑话一个! 波音的铁板一块,让人看到了资本的冷酷无情,又让人因为无能为力感到无奈和绝望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消息,希望会有奇迹发生,逝者安息! 希望c919能稳步发展,总有一天顶替波音。  (展开)
    大而不倒,大而不倒,出人命,奈我何? 金钱至上,金钱至上,讲道德?笑话一个! 波音的铁板一块,让人看到了资本的冷酷无情,又让人因为无能为力感到无奈和绝望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消息,希望会有奇迹发生,逝者安息! 希望c919能稳步发展,总有一天顶替波音。  (展开)
    【详细】
    14289207
  • 摩邪
    2018/5/17 23:43:10
    曾经的记忆已经逝去

    还珠格格一直是我们童年的记忆啊,每年湖南卫视只要播出,就意味着假期的来临,结局就意味着假期结束了,前两年因为版权问题,湖南卫视不播了,没想到今年暑假又开始了,可是渐渐发现,这怎么跟以前看到的不一样了呢,原来令妃娘娘就是个心机girl,紫薇就是个绿茶婊,尔康也是个自私鬼,皇上就是个只顾家常理短的,皇后娘娘也是闲的没事干了,两个格格也挡不了你儿子当皇上,你干嘛总是刁难她们……,真的是完完全全没有

    还珠格格一直是我们童年的记忆啊,每年湖南卫视只要播出,就意味着假期的来临,结局就意味着假期结束了,前两年因为版权问题,湖南卫视不播了,没想到今年暑假又开始了,可是渐渐发现,这怎么跟以前看到的不一样了呢,原来令妃娘娘就是个心机girl,紫薇就是个绿茶婊,尔康也是个自私鬼,皇上就是个只顾家常理短的,皇后娘娘也是闲的没事干了,两个格格也挡不了你儿子当皇上,你干嘛总是刁难她们……,真的是完完全全没有以前的记忆了

    【详细】
    9375210
  • 苏默介
    2013/8/30 11:03:04
    蛋蛋的港片
    20岁的梅艳芳,清纯得不可方物,在她的脸上感觉不到后来的有关世俗和时间creep过的痕迹,只有纯纯的美。
    相比之下,同岁的叶童就有点美得不明显,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像小泥鳅,形象确实欠佳。归结原因,在于演的不是自己。20岁的女孩,无论怎样也演不出少妇的韵味吧。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叶童在后面跟钟镇涛激情片段确实有那么点小性感,所以有了提名吧?
    陈友一本正经的时候还是那么搞笑、、、对了
    20岁的梅艳芳,清纯得不可方物,在她的脸上感觉不到后来的有关世俗和时间creep过的痕迹,只有纯纯的美。
    相比之下,同岁的叶童就有点美得不明显,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像小泥鳅,形象确实欠佳。归结原因,在于演的不是自己。20岁的女孩,无论怎样也演不出少妇的韵味吧。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叶童在后面跟钟镇涛激情片段确实有那么点小性感,所以有了提名吧?
    陈友一本正经的时候还是那么搞笑、、、对了他是不是睡梦罗汉拳啊、、、
    这里面居然还有王晶,纯作为演员出现、、、
    这个是经典的怀旧港片,看到最后会有蛋蛋的忧桑,与剧情无关,纯怀旧造成。
    【详细】
    6253276
  • 天天美剧吧
    2023/2/1 14:17:54
    开年王炸,该封神了

    三集了。

    HBO的开年大剧《最后生还者》已经更到了第三集。

    首集破圈称神,惊艳四方,走出了以往游改剧的残酷命运。

    第二集,口碑和热度持续上升,并且开始有重要角色领盒饭了,乔尔的伴侣泰丝不幸被丧尸咬到,但

    三集了。

    HBO的开年大剧《最后生还者》已经更到了第三集。

    首集破圈称神,惊艳四方,走出了以往游改剧的残酷命运。

    第二集,口碑和热度持续上升,并且开始有重要角色领盒饭了,乔尔的伴侣泰丝不幸被丧尸咬到,但也是霸气下线,带着真实的恐惧却又充满了决绝的力量。和游戏相比,剧集做出了一些改编,因此泰丝的“最后一战”才更加丰满。

    14956427
  • 晓三
    2021/12/21 13:28:52
    漫长的告别 最浪漫的陪伴

    浪漫的方式,讲述着并不愉快的某段人生旅程,在生老病死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痛苦伤心时流下的眼泪,无奈无助时陷入的黑暗。我们向往光明,因而,幸福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快乐给精神增添了财富。

    生命或许很渺小,存在或许是他人力量的来源。生命的陪伴也好,精神的支撑也罢,陪伴对于情感而言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

    浪漫的方式,讲述着并不愉快的某段人生旅程,在生老病死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痛苦伤心时流下的眼泪,无奈无助时陷入的黑暗。我们向往光明,因而,幸福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快乐给精神增添了财富。

    生命或许很渺小,存在或许是他人力量的来源。生命的陪伴也好,精神的支撑也罢,陪伴对于情感而言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

    难以抉择的选择,在纠结时早就有了答案。如果结果中产生的幸福更多,那便是值得的;即便后悔会在偶尔的时候偷偷的跑出来,但在至纯的亲情面前,在脆弱的心灵面前,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权衡利弊在现实中没有对错,但在感情中,炙热的、浓烈的、纯洁的、生命的、精神的各方面,不会掺杂一丝瑕疵,否则会深陷痛苦的深渊。

    人们往往痛苦,痛苦与在感情中加了现实的调料,纵使‘美味’。人们后悔,后悔在失去后才发觉的不曾珍惜,纯洁不再。

    人生路漫漫,纵使再复杂,也有简单的存在。

    1408168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