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53162
  • 舜壹
    2014/12/5 10:16:41
    从时辰未到到唯有业随身-电影《大只佬》中的佛教因果律探析
    早前轰动全城的龚如心遗产诉讼官司宣判后,获判胜诉的华懋集团召开记者会。席间有人向华懋代表龚仁心先生提了一道罕见而有趣的问题:「是否觉得天有眼?」。龚先生听后想了一想,回答道:「可以这样说,这都是中国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
    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但却包含了颇为珍贵的一些文化记号。笔者无意对诉讼作任何分析和评价,但龚先生的回答,令笔者想起七年前香港一出罕有地以佛教因果
    早前轰动全城的龚如心遗产诉讼官司宣判后,获判胜诉的华懋集团召开记者会。席间有人向华懋代表龚仁心先生提了一道罕见而有趣的问题:「是否觉得天有眼?」。龚先生听后想了一想,回答道:「可以这样说,这都是中国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
    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但却包含了颇为珍贵的一些文化记号。笔者无意对诉讼作任何分析和评价,但龚先生的回答,令笔者想起七年前香港一出罕有地以佛教因果内容为主题、包含了相近因果讯息内容的电影《大只佬》。
     
    1. 从《大只佬》谈起
     
    《大只佬》2003年上映,在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最佳电影、最佳编剧等殊荣,是香港一出饶有成就的佛教电影。故事的主角大只佬「了因」当时35岁,在30岁前曾是五台山石窟寺的武僧,当年因为一个名叫孙果的逃犯,无故把自己的好友小翠杀死,孙果杀了人后潜藏山中,了因盛怒难消,决心报仇,於是到山上穷寻孙果。直到山峪断崖无法跨越,盛怒下乱棍打树,却错手击毙一只小鸟。他惊愕之下,坐在小鸟旁,思考了七日七夜。七日七夜过后,他突然得到看见因果的神通力。他看到鸟儿的前世今生,又认为自己已无法再做和尚,於是脱下袈裟,离山还俗。还俗之后,他过著生活毫不检点的生活,自甘堕落,以「享受」人生。直至有一次,他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女警李凤仪。李凤仪前世是一个杀了很多人的日本士兵,但她今世却乐於助人,品性善良。了因眼看李凤仪背后的日本兵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意识到她即将受苦死亡,踌躇之间决定尝试出手相救,以将李凤仪的命运改变。可是,经过两次努力的营救后,李凤仪身后的日本兵影像仍然出现,大只佬终向命运低头,向李凤仪说出真相后,扬言自力有限,无法改变因果的内容。

    李凤仪知悉后无法接受事实,沉沦数天后重新振作,并深信自己无法逃离命运的法规和困限中,故而她希望珍惜自己必死的机会,去帮助了因引诱孙果出来,以解开了因一直以来的心结。最后,李凤仪上山找孙果,结果被杀,头颅被割掉,挂在树上,了因知悉后上山寻找李凤仪,在日本兵影像的重现下,成功找到李凤仪的尸身和头颅,头颅出现后,镜头对焦了了因的痛苦呼喊反应,了因再次因盛怒乱棍打树,更执意要杀死孙果。这时突然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了因,并与自己有一番跳跃在回忆和现实时空间的对话,对话中段两人更大打出手。直到了因拿起断木,大喝一声,要杀死对方之际,他心中念头一闪,突然觉悟,呆了片刻,并扔开断木,盘膝而坐。
    然后,两人再次对话,对话完毕,对方消失。镜头这时再显示了因拨开树枝看李凤仪头颅的一幕,了因继而展露微笑,脱下俗衣,换上破袍,留山等待孙果。五年后,了因与孙果相遇,他并没有把孙果杀死,反而趋前向他拥抱包容,并把他带下山,自己则穿上新的袈裟,重做和尚,至此便告剧终。
      

        曾经有不少学生,看完此片后,认为「看不明白结尾部分」、「结尾部分过於抽象」、「剧情不合情理」等,他们看完一次《大只佬》,未必能即时领会电影要带出的讯息,亦难以即时察觉戏中呈现的佛教因果特色,对於要从错踪复杂的剧情中处理深邃哲理的他们而言,这种困难是无可厚非的。但假如就这样判断这出戏最大的重心再於凸出「怨怨相报何时了」、「要了断因果」等主旨的话,未免流於表面。要知,有深度的电影岂止看一次可白,假如我们多花一点时间,静心、深入一点观察剧情的发展,以及每段情节所表达的背后动机,就会了解到创作者如何运用高明的手法表达佛教抽象的概念。


    笔者认为,此戏用了很短的时间,辐射出最少两项佛教因果理论中的重要命题,那就是因果与宿命的关系,以及念的重要。
     
    2. 因果与宿命的关系
     
    要先讨论因果与宿命的关系,可从龚先生的话说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我国自古深入民心的一种单纯因果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中,因和果的关系,受到道德制约,两者存在此有彼有的相依关系。在佛教的「四种缘起说」出现之前,中国人已经普遍相信一种单纯的善恶因果报应论。《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子》第79章:「天道无亲,常予善人。」都强调行善可得天佑的道理。

    表面上,这种想法能够从根本上公道地计算和分配到每人的回报所得,然而,假如一个好人,不幸发生了意外失去生命,这种简单的因果论就会立即失去支持。诚然,善有苦报、恶有乐报的现象,自古以来更是常见之事,那么,作善未得祥,或作恶未受殃,甚至「积善而致庆」、「积恶而殃集」的情形,可以如何解释?中国人以固有的思想传统,并吸纳了佛教业感缘起论、一切有部的四缘六因五果系统的基本内容,有智慧地加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这种「未熟观」,把善恶因果观的不足完善起来。东晋的慧远 (334-416)提出〈三报论〉(载於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页34bc),明确指出业报分为今生做今生受的「现报」、来生受的「生报」,及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才受的「后报」,系统地把「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迟与来早」的意义统整起来。
    在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而言,这种说法固然可以作为际遇不公的解释,但我们再把焦点扩阔一点勘察,会发现这些说法,似乎只单纯地从「因-果」的时间关系上著力,并没有处理到两者内容是否存在必然性与关连性的问题。因为假如「因-果」两者的内容存有必然性的话,那么它很容易就会堕入宿命论的困限之中,例如电影里。很多人以为佛教的因果论是「宿命意识」的一种演绎,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假如前生所作导致今生必然会受某种特定报应的话,那么修行的价值就会受到严厉挑战,难以解释后天旨於灭苦而依之修行的法道的意义,不合符佛教强调修道灭苦的根本精神。
    对於因果的时间关系,《大只佬》一戏当然有所展示,例如警犬前生为追杀犬只的男孩、印度师兄弟的多世积怨,同为今生显报;而对於因果内容的关连,它同样有所处理。何以见得?我们不妨从了因「出家-还俗-出家」的行为中,推断一下他的心理变化,以找出答案。


    2.1了因的「出家-还俗」
     
    了因当天把小鸟打死后,看到因果,然后还俗。他看到甚么?为何还俗?这在电影的最末部份,与心魔互相质问中交代出来。心魔问他,看到因果之后,他做了甚么?了因回答:「我知道因果是公道的,但再也做不了和尚」随后他反问心魔,也就是另一面的自己。心魔回答:「看到小鸟前生所作事,为何轮回做畜生,为何给我打死,该死!看到小翠前生做了甚么,该死!看到孙果前生做了甚么,知道他应该打死小翠。…」原来了因在树下的七日七夜间,不但看到因果,也凭藉这种神通,看到小鸟、小翠和孙果前生所发生的事。他把他们今生的际遇比配前生的经历,然后发现因果是公平的,不偏不倚。但是,对白中的「知道…应该」是重要文字,隐含著了因对因果现象的一种潜在评价,那就是人力无法脱离因果运作的支配,连果报的发生,包括其如何发生和发生了甚么内容,都是根据前生所作而「应该」出现的,所以,前生你杀了甲君,今生不论任何情况,你都会被甲君杀死。既然如此,前生所作,今生所受,互有借还,似乎真是公道的。
    这么说,他因乱棍打树而误杀小鸟,也是命定的了。既然如此,继续修行只会让他活在「无法为小翠报仇,亦无作用於为小鸟忏悔」的拘囿之中,自然不会有任何意义,因果是公道的,公道得我们不能用自力作出任何影响,所以,他作出了决定:「我知道因果是公道的,但我再也不能做和尚」。
    然后,了因还俗,还俗后五年间,他干了甚么事?这从李凤仪在警局与了因对话中交代了:「你今年三十五岁,三十四岁扮宝药党行骗,三十三岁扮乞丐行乞,三十一岁在地盘做黑市劳工。」而了因当时的身份,更是男妓暨脱衣舞男,从「向佛」到「卖淫」这种极端生活模式的转变,必然是缘自外物对自心心态的深切冲击所致:那小鸟无论如何都会死,所有事物都是注定的,任凭你干过好事或坏事,这因果关系都不会改变。即使他继续修行,他的一生都已经注定了,世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就在因果循环的设定中公平地运作。
    他看到被枪杀警犬的前生、他看到印度兄弟的前生,更加相信因果内容受到命定的绝对支配,在这个阶段中,了因深深相信因果等同宿命。

    在电影中其中一幕,亦能看到他这种心态的端倪。有一次,他受召提供性服务,在雷雨交加的晚上,他赤裸裸地站在窗台前吸著烟,思量著李凤仪的前生今世,他深深相信因果力量的不可改变,但内心的善念促使他突破心理困限,决定向李凤仪伸出援手。这一幕,他轻轻地叹说一句「只此一次」,正式向冲击因果,踏出第一步。

    於是,了因再次偷渡到香港,向李凤仪展示自己的神通力,并讹称想借助这种力量拯救即将遇害的警员。李凤仪接受并提供协作,可惜的是,了因在大战印度人和勇擒飞天擒蟧后,虽然救回李凤仪一命,但日本兵的影像仍然出现在李凤仪背后,这一刻,他意识到因果等同宿命的这种原理,实在无法透过人力去作出任何改变。

    正当李凤仪以女朋友的身份握著了因的手,甜蜜地以为一切危机经已解决时,了因突然向李凤仪说出真相,并强调「不会再做任何事」,因为「做甚么也不会有用」。李凤仪不明白也不愿接受事实,了因表示,「日本兵不是李凤仪,李凤仪不是日本兵」,还谓「只是日本兵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这是因果法则。」前一句点出了佛教的「无我观」,不同世有不同的自我感,个人主体有不断变化的连续性,但不代表有一个「自我」的灵魂在跳跃,正如寄居蟹的肉身(我们的精神生命体,即佛教所称之「业」)从甲壳去到乙壳,而甲壳却不等如乙壳,只是由业变化和生成的暂居体,两者间的连系只是一种精神生命上的业力。显然,了因此时对因果内容发生的必然性,采取了肯定的态度。他终究认为,人力始终无法影响业力的运作,无论他救李凤仪多少次,都无法改变李凤仪必遭恶报的命运。

    李凤仪知道自己前生是杀人无数的日本兵时,无法接受自己要承受前生种下的苦果,因而感到极不合理,极不公道。佛教的因果观,当然不止於这么单纯,亦非完全以今生为起点视角,去评量今生所得是否公平。不过,未真正了因的了因,只冷冷地向李凤仪说,「因果是公道的,但我再做不了和尚」,向命运低头,向因果低头。

    后来,了因与文、武师父在大排档吃饭时,讨论起李凤仪。过程中,了因突然生发一种灵思,就是如今善良的李凤仪,一直在做善事,这是否意味著,她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人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么?文师父认同了因的这种想法,了因突然豁然开朗,他知道自己无能力改变命运,但至少李凤仪正在努力,因此,他心中的结得以暂时解开。
     
    2.2了因的「还俗-出家」及「一念相应」
     
    因为有神通,看到因果的了因,一直深信前世因种出今世果,前世种了恶业,一生一世也无法弥补,还有可能继续带给下一世。他并不肯定一个人善良能否为自己改造命运。可是,这时候看通的不是了因,反而是李凤仪。李凤仪认为,人终究一死,既然要死,为何不好好地把握当下我们仍能自主完成的事?於是她跑到孙果匿藏的山上,引来孙果的谋杀。孙果的确把李凤仪杀死,并把她的头颅挂到树上,尸身则埋在黄土之下。了因得知消息,赶到山上,拉出李凤仪的无头尸身,了因激动万分,高声哭喊。正当他竭力寻找她的头颅之际,了因再一次看见日本兵的影像在旁边的树上出现。他知道李凤仪的头颅应该被挂在这处,便趋前拨开树枝,看到她的头颅,了因有何反应?相信看过此剧的观众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了因更形激动,并再乱棍打树,喊著要杀孙果。可是,我却认为,了因的反应是,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平静,而且看著李凤仪头颅,展露微笑,一刹那间,他觉悟了。

    是吗?剧情真是这样吗?

    观众可以思考一下,电影中了因表面上拨开两次树枝看到李凤仪的头颅,但事实上只是一次,这是编导一种特别的表达手法。在「第一次」时,事实上那一刻他并没有看到孙果,更没有跑上山与自己的心魔对话,只是他在一刹那间,应於一念,一念间,短暂而充满矛盾、激动、变化、自觉、复杂的境界,突然变得澄明,「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正是顿然开悟、刹那一念相应之脱胎换骨状态。那么,如何知道了因只看过一次李凤仪的头颅?大家不妨看看,了因与心魔互相攻击时,他的脸上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但「第二次」看李凤仪头颅后发出微笑时的脸皮,却是与刚寻找完李凤仪尸身时只有轻微污秽的脸皮吻合,这就证明,了因的脸根本没有流血,有流血的所在场域的活动,是乃正处「念」间,是「念」在发生作用。就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断,原来由他「第一次」看到李凤仪头颅的激动开始,直到他「第二次」看到李凤仪头颅的平静为止,这一段长达十多分钟的内容,是编导对他刹那间一念相应的具体描述,都是「念」的一种具体展现。不单如此,笔者认为,这个「念」字更是贯穿整出电影的「戏眼」,这将在稍后分析。

    好了,把这些部分都给厘清后,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就是了因究竟「明白了」甚么。这既是了因最后留山等待孙果的动因,也是他「还俗-出家」决定的根源,更是全剧要交代的因果内容的最高层次。

    结尾留白永远是成功电影用以画龙点睛的方法。显然,编导对《大只佬》所下的功夫,实在匪浅。我们无法在剧中找到了因「悟」的答案,但既然留白,想像和讨论空间多了,我们何妨大胆估计一下答案以满足我们的渴望?


    事实上,这一出戏,由始至终,纠缠在了因「悟」与「不悟」间,都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因果的真切了解与否。上面已分析过,由他打死小鸟、盘坐树下七日七夜开始,他已深信因果等同於命定,人力无法改变因果律的支配。虽然他曾期待李凤仪以今生的善良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最终也死於非命。观众可能会问,这不也印证了因果律等同於命定论么?结局李凤仪不仍然要死?不错,可是,从了因与心魔对话之中,点出了他觉悟的端倪:「如是因,如是果,昨日因结成今日果,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佛,只著力一件事,当下种的因。」在这番说话中,了因醒悟了「当下种因」的重要,也就是佛家所说「重业轻报」的一种指导理念。
    「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一句指出,人力的确无法抗衡因果律中业报生成的力量,但这并不代表因果律就等同於宿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抗衡、突破业报力量,过去所作所为,已成历史,不可能改变。可以改变的,是过去历史聚合而成的宿业,在今生发生的作用,我们如何去调整自己加以面对,如何操作当下我们可以操作的一切心境、活动、决定、反应和期望,以对待这种宿业?因果循环的系统中,一件事的发生,绝非单一的原因所导致,由於此生彼生的无常原理,因果不能被量化,也不能被质化,众多因加以无量缘,引发出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并不就永远地停留为一个结果,它同时将会是未来结果的其中之因,如是,因果相依相承,环环而扣,却又无分彼此。那么,过去宿业既已发生,我们自然没有力量去改变过去所发生的事,但今天我们著力於当下所做,即便今生生发上世苦果,至少我们已调整、装备好今生的一切,能较消极、放弃一切的态度来得积极,果若真要受报,所承受的苦痛亦必然较小。
    就以李凤仪为例,她前生是日本兵,残杀中国人成性,罪大恶极,人人皆愤而切齿,论因果,他今生该没有轮回做人的资格,不过,既然他今生做人,并成为李凤仪,也就是说这个日本人在前生多世,大概又是善良的人,尺度上仍有做人的本钱,这或是一种定业。李凤仪虽然善良,但今生的李凤仪不就可以把日本兵罪大滔天的恶业泯除,她仍然要惨死,只是,因为了因的介入,李凤仪由原本给印度人杀死,变成给飞天擒捞害死,再变成给孙果杀害,她的死已由没有价值的普通被杀变成有意义的遭受遇害,这不就是人力在因果律所设定的困限中,发挥了自身最大的影响力吗?她的善良驱使她从不明不白的惨死中,变成坦然的面对生命、促成了因觉悟的牺牲,那今生积下的这股业力,不就在人力的干预中改变了向度吗?李凤仪的死的时间、地点、形式及意义,都完全改变了,这样的改变,令大只佬体会到,即使因果关系是存在的,但今天的果未必要完全归咎从前所种下的因。因果之间仍存在一些变数,而这些变数就是由今天的修为而形成,足以调整最终果报的生成内容。也就是说,人力不能改变发生过的历史,但能够左右业报生成的影响,当下种的因,重点在於它拥有不可思议的承前启后作用。顿时,了因对因果律有一种新的观感,个人努力的因素有助调整过去种下业报的招受程度,因果律给了因的启示,至此达到明朗:今天我们生活在世,不该为过去而苦,也不应为将来而忧,乃是要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悟在当下。因果业报,就是要我们在当下中活出一种真生命,活出属於自己生命里的真如。

    因果律,也就在这种实相的演绎中,成功脱离宿命论的误区,提取到一个高层次的境界。「了因」之所以有这个法号,正正就是了因了解因果的过程。了因当日虽然看到因果,但却未了因果,无法在因果论上确立正信。反而因为自己看到因果而无条件肯定了自己对因果的看法,执於无法再出家修行。从心魔一战的对话中,他把当日正反两面看法和盘托出,就是这一次的体会,了因明白到他从前自以为理解的因果律,原来并不透彻。在大彻大悟之后,他决定再次出家继续他的修行。了因与孙果,「了解因果」与「承受酸果」,这对极端名字的设计,不是偶然,都是编导刻意向观众提示角色命名原因之所在。


    2. 「唯有业随身」
     
    在大乘唯识系统中,决定业报的异熟生与异熟果(即第八识),支配了招感果报的内容。我们知道,无论早期佛教或大乘佛教,对业都有种类的划分。就实践形式而言,可分为「身业」、「口业」、「意业」,这主要是人类种种心态和行为的归类,再配合十恶而应用和诠释。就性质而言,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指的是不善不恶、无意生发之业因,这类业因具有较多的道德元素。就体性而言,可分为「共业」和「独业」,也就是众生共通或独自所造之业因,能招感自己和他人受报之业。就效度而言,分为「定业」和「不定业」。「定业」即「决定之业」,而非「注定之业」,它指当我们立心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是善是恶,也会引发我们将来招感果报,强调的是一种「有心为之」而足以引发「果报」的业因。也就是说,因果律的运作程式是「既定」的,但果报的内容并不是「注定」的,仍要视乎我们在「决定」的前提下所做的种种行为,而招感哪些相应的果报。或者我们会问,「定业」必招果报,这不是「注定」吗?不错,定业具有必然性,好像你一拳打在物件上,必然受到物件的回击。然而,这并不表示你一定会感受痛楚,或必然感受哪一种痛楚,原因要视乎你这一拳打在甚么物件上。显然,打在凹凸不平的石上,回击力所造成的痛楚,比打在平墙上倍大很多,打在平墙上,又比打在海绵上更形痛楚。而假如打在沙包上,不但未必感到痛楚,而且还可能生起快感,甚而变成一种可以练成强健体魄的乐趣。如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打在沙包上」的动作,理解为「作善事」的比喻。当然,感受的痛与不痛,物件质性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物件是否牢牢系固、出拳的姿势是否正确、出拳的过程中有没有受外在环境的干预,甚至你出拳一刻的心理状态,都决定著你受到物件反动的不同结果。而即使受到物件反动,痛苦的出现亦未必是即时的,可以是逐渐的,可以是后来才生并发症,亦可以由始至终完全没有痛楚,这视乎业的性质和程度。由是,出拳会让物件有反动,是既定的,但物件如何反动,却不是注定的,业果的生成,究竟受到我们当下的决定、心识形态、修行精神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在佛教因果律的道德层面而言,恶业必招苦果,善业必招乐果。在大乘《法华文句记》卷10里,甚而强调「定业亦能转」,认为「心不犹豫,发愿净信修行,则现世恶报及来生,得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不使受苦果,而速证无上菩提。」表明众生所作「定业」,假如属性太恶,如日本兵,则李凤仪难以逃避苦报。但若发愿净信修行,则会得佛菩萨之力去扭转。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以宗教为本位,是力求连「定业」里的既定性也给削弱的一种想法。
    「不定业」的意思正与「定业」相反,指「非决定之业」,即造成一件事前,并没有立心的思量与考虑,甚至和「无记业」的性质相近,是「无心而为之」。例如电影中李凤仪开枪误杀警犬,非有意为之,故果报较轻,因果律的运作原则既非「既定」,果报的内容亦非「注定」。因此,「不定业」并不存在「既定」的元素,反而是「受果不定」,业因性质较为依赖於自主选择所为。所以,这种「不定业」的作成可能未必招感结果,或招感结果的时间仍不肯定。由於「不定业」的造业者并没有经过立心思量和考虑,故它为业报运作程式提供很高的自由度,「不定业」中所蕴合的不肯定性和不稳定性,却更加凸显了「一念」的重要,同时由於不定业包含很多可能的结果,促使修行实践、为良行善的价值得以合理地提高。
    就以《大只佬》中的印度兄长为例,他前生给师弟暗算而丧命,折射出今生再与这个师弟结缘结怨的命运。今生因为种种缘故,他迁怒於师弟,并矢志将他杀死。事实上,由他与师弟结识、交往、交恶直到厮杀,每一阶段的决定,都是在「不定业」的环境下发生的。例如他们交恶后,他因事生发杀害之念,便假扮外卖送递员闯进师弟看守的工厂大厦犯案。这一刻,其师弟纵有被杀之定业,但师兄却无杀人之定业,杀人与否,是不定的,完全取决於他当下一念的决定。结果,他选择把师弟活活的打死了,但两人的仇怨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反而再度升华成宿世的定业:两人再次种下恶因,并延续累积前生的宿业,带到下一生继续缠绕。
    原来,杀人者以为杀人是仇恨的终结,在佛教而言,这反而是宿世仇恨的延续。
    在仍取决於个人当下决定的不定业场域下,师兄选择杀害师弟、警察(四眼仔),并因张警官穷追猛打的迁怒,选择继续杀戮行为,这些行为的决定完全是可以选择和避免的,但他为妄念所蔽,无法醒觉,最终被打至重伤,继而被抓,更险些被张警官怒杀,这个结局,完全是他在种种不定业的关次中,一次又一次累积出来的现报,最终必须承受顺现定业之结局――他无法再获得选择的机会。
    对此,其实早在佛陀时代,便已有记载。《盐喻经》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东晋僧伽提婆译:《盐喻经》,《中阿含经》卷第三,《大藏经》,第一册,页433a-434a。)
     
    经文指出,假如我们不作善业,不修身不持戒,就好像把盐投在少量水中,盐的咸度会过浓,饮而难咽。相反,假如我们修心发慧,就如把盐投在恒河中,却饮之无味。这个例子,既凸出修行的重要,同时令因果律成功地脱离宿命论的拘囿。以行善修身为水,以盐为过去之恶业,以饮水为所作业报,三者互为因果,亦互相影响,笔者将这种比喻称为「稀释论」。
    在佛教中,「宿命」称为「宿住」,「宿住」是一种过去生命受报差别的总称,指的是已发生之历史事实,本质上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不定业的原则下,它并不必然地导致未来的特定内容的发生。可以说,宿命在业力推动下,会为下世塑造定业。但各人的宿命不同,定业便不同,命运也就殊异,这就是电影中李凤仪所说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道理(原文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出自《龙舒增广净土文》)。但不定业和后天人为努力,加上偶然性环境因素的影响,左右了果报出现的内容,这就表明了「因果具有既定性但不具注定性」的原则。
    对此,今天我们去理解,当然不必一定要出家剃度才能增加这种「盛盐之水」的份量,但只要在平常生活中,立身修心,以善为旨,其实已具「稀释」作用了。重点在於我们如何拿捏我们的人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和地狱其实是同一个地方,我们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去取舍自己的抉择,这都决定著我们身处场域的最终性质。
    综上而言,可以见到佛教对实修的效用能产生的变化,持肯定态度。
     
    3. 善恶苦乐只是主观世俗的定义?
     
    在大学中与学生讨论《大只佬》和佛教因果律的特色,很多学生都很有思辨力,他们用「善恶只是主观世俗的定义」,去质疑佛教因果论说的客观性。事实上,佛教对於业报和因果律之论调,长期以来掺入「善恶」元素,这些元素背后乃依据人类的心理动机而展现。「善恶之因」和「苦乐的报」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前者受道德价值支配,依社会变化而调整;后者是一种感受的认知反应,随个人感官而殊异。不过,原则上「主观性」与「因果现象」并没有冲突。我们知道,感知现实的程式是「感受→定义」,我们是先有了感受才为这种感受选取一个词语来定义。那么,苦乐的感受是确切存在的,只是两者在定义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业报运作焦点始终集中於感受而不在定义,都是在身、口、意背后的心识层面上起作用。「定义」对感受性的内容并没有左右的能力,举例说,甲君今生是非不分,喜欢胡乱挖苦别人,宿业久积,下世假如轮回为人,报应身上未必同样给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挖苦,因为两者(上生被挖苦者和今生的甲君)对这种行为的「苦感」未必相同,故可能今生乙君会因失言而惹上官非,或遭到口舌之祸…等等。那就是说,即使善恶、苦乐的本质乃因人而异,但因果现象只会倾向循感受去追纵报应,善恶、苦乐的不同定义,对於一个人受报的方法和当下的感受,并不具支配与附从关系,因此,苦乐的主观性与业性,两者不存有冲突。
    从这推断,无论用质化角度去剖析因果律,抑或用量化角度去评量业报关系,都似乎无法完全把因果律的不可思议本质描述出来。这就正如上述我所举的例子,当我一拳击在石墙上,因为拳击的力度和石墙的硬度,在刹那间产生了回击力,回击到我拳上,造成痛楚感受,这与力学的行动和反应(Action and Reaction)的原理相似。纵然我们可从力学角度去衡量行动力度有多大,亦可计算反应力度有多大,但我们不能以量和质这两方面,精确说出我们感觉痛楚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只能透过「程度的描述」去缩窄形容的范围,如说「痛」、「很痛」、「极痛」、「刺痛」。但这些都无法让人准确拿捏到「痛」所处的位置和真切感受,只有拳击者自己知道,正如禅宗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道理一样,是一种自然感受的法则,不存在可以计算的效用。佛教所强调的因果业报,实际上就是以这种义涵为起点的。
    顺带一提,佛教以「自作自得」阐述因果的运行法则,到了中国后,经过中土志怪小说的宣传后,这种色彩已为「业力祸及他人」的思想所取代。后来三言两拍的流传(如〈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月明和尚度柳翠〉等典型因果篇章),更让民众了解这一套经过中国化的因果观念,亦让具有「业力祸及他人」色彩的中国因果观更加流行於民间。而《大只佬》一戏,表现的是却「自作自得」的因果特色,可以说更贴近於因果的早期面貌。
     
    4. 九十刹那与一念
     
    以下引用上文的例子谈谈「念」的概念:我们打了一拳出去,这个动作虽然会引发很多不同结果,但回溯缘起,这一记出拳的背后,却是由我们的「念」操作主导的。佛教所说的「十恶」、「三毒」、「三业」等行为果报的发生,实际上也源於这一「念」。事实上,全剧对於这个「念」字,一直有细心的塑造,而且暗扣不放。何以见得?我们可以分别从电影中角色的「对白」和「行为」两方面探讨。
    角色的「对白」:
    「一念之间,人命在你手」李凤仪转身擎枪时了因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了因回答张警官问题时说。
    「我是你心中的佛,恶念的你是如斯可怕。」戏末了因与心魔激战,「两人」在这个「念」的景观中,盘膝而坐,并进行的对话。对话中,了因心中的「恶念」从身上抽离,并呈现在他面前。他意识到因果的重点在於当下。在当下一念中,要么海阔天空,要么堕进地狱。以上四处,正是电影接力点出「一念」的戏眼所在。
    至於电影里哪些情节体现了「一念」之重要?实际上是很多的。例如:(一)了因当年见小翠被杀,镜头捕捉了他激动哭喊的表情,这时候的了因,眼神充满杀意,内心动了杀念,这一杀念,也促成他后来错手把小鸟杀死的后果;(二)印度师兄与师弟结怨,触起杀念,把师弟杀死,中途更增添了杀死警员四眼仔的恶业,最终被捕,并承受杀伤多人的果报,故延续了来生承受苦报的顺次业。可见,种种的事情也因其一念起动而生成;(三)张警官对印度犯人一直恨之入骨,了因制服印度人后,张警官见之,瞋恚之执生起杀念,一时忘记自己身分,执起炮枪欲将之了断,却被了因一手挡著,就在刹那间,张警官杀念顿灭,如忘忽忆,清醒过来;(四)了因看到李凤仪头颅,在瞋恚与觉悟之间,进入一念之境,始觉与本觉随即相应,战胜心魔而达到开悟等等。以上所引的例子,都是电影对「念」的描划情节。
    在佛教中,「念」有心念的意思,亦作时间单位,借指瞬速的时间:一刹那为1/75秒,速度如电似火。而念,则由90刹那构成。计算之下,一念生发的时间只为1.2秒。每一刹那都包含色相、感受、觉知、意向、意识的变动和生灭,每一念都产生无数可能的结果。所以说,一切唯心造,念就是心识活动的一种决定作用,当下种的因,根源就在当下生灭的念,说到底,其重点乃在於我们如何操作、能否操作。
    这也是我常常跟学生说,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决定,就算做决定,也千万不要立即落实。原因是,很多时,我们在杂念缠绕时,所做的决定都会是意气之事,都会是错误的。知乎此,即使我们不能临崖勒马,让自己消除瞋恚,但至少知道自己正处瞋恚之时不宜作任何决定,这压根儿也能有效减低做错事的可能。
     
    5. 余论
     
    5.1 一脉相承的因果律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年慧远〈三报论〉(334-416)云:「现报者,善恶始於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又云:「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载於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页34bc) 明代冯梦龙(1574-1646)《喻世明言》-〈沈小官一鸟害七命〉:「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直到今天龚仁心先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就是时辰未到。」我们见到,中国传统的因果思维自古至今总是一脉相承的。佛教传入后,其核心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增加了人为力量的元素,变相增加中国因果律的内在积极意义。《大只佬》拿捏这个抽象的核心思想,用一百分钟精要地表达,就佛教电影而言,其表现已是十分难得。
     
    5.2 续集的可能
    《大只佬》到最后了因觉悟而重归佛门,做到真正「了因」,这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然而,假於要为《大只佬》构思续集,可以进一步把「业力」的概念形象化,更加凸显「所造之业必於现世或来世招感相应之结果,但这结果并非有特定内容的指向」的命题。可以考虑让觉悟后的了因获得「视看一念未来两路」的神通,比前更进一步,此亦不为过。张警官、教师(汤宝如) 都是可资继续叙述的角色,主题亦可放在印度兄弟的关系上,例如印度兄在狱中因事而死,其与师弟再度轮回为人,并在信任与出卖之间再度纠缠,了因因种种因素而再涉入他们的旋涡之中,最后把两人的恩怨化解,真正救赎他们於无间地狱之中,等等。
     
    5.3 电影内容与佛教相关的元素
    最后简单谈谈电影内容与佛教微妙对应的一些元素,估计这些元素是编导刻意贯注的。此中包括(一)了因和孙果的名字,附有电影主题的说名,也具有构思者的暗示;(二)印度兄弟来自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三)了因三十岁前是和尚,二十九岁因看到因果而还俗,佛陀二十九岁因四游感悟而出家;(四)了因因观鸟而看到因果,佛陀小时候於农祭中同样因看到飞鸟吃虫而悟通无常;(五)了因坐於树下七日七夜,佛陀亦曾坐於毕鋍罗树七日七夜并成就觉悟;(六)了因迷悟之间与心魔战斗,佛陀树下冥想亦与摩罗对抗;(七)从计算而言,了因第三十岁至第三十五岁这六年间,属於「看到因果但未了因果」的还俗期,佛陀在同样的年龄阶段,进行了苦行生活。
    当然,对应未必要做到内容一致,但多少有些点缀的心思,增加耐人寻味的果效。
    【详细】
    722513379
  • 左丘失明
    2019/11/19 0:32:57
    败在体制,败在文化

    我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中途岛海战》。那是我少年时代读过的相当重要的关于战争的书籍。

    我清楚地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在战前的战棋推演中,参谋判定将有两艘航母被击沉。然而这一推演结果却被长官修改,重创改为轻伤;然而即使是这个已经被粉饰的推演结果,依然被否决了。

    日本为何战败这个问题,有无数的书籍、文章和艺术作品讨论。这些作品在我脑中留下了这些答案:日本发动了一场侵略战

    我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中途岛海战》。那是我少年时代读过的相当重要的关于战争的书籍。

    我清楚地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在战前的战棋推演中,参谋判定将有两艘航母被击沉。然而这一推演结果却被长官修改,重创改为轻伤;然而即使是这个已经被粉饰的推演结果,依然被否决了。

    日本为何战败这个问题,有无数的书籍、文章和艺术作品讨论。这些作品在我脑中留下了这些答案:日本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失败乃是非正义战争的必然。日本不自量力,挑战强大的美国和苏联。日本军官无能,现代战争素养并不高。日本国力枯竭,资源困乏。等等。

    具体到中途岛海战,我一直以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情报劣势;南云指挥无能;山本受到掣肘;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本就处于劣势。甚至,还有运气。

    然而看完《决战中途岛》,我忽然意识到,日本战败,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体制和文化。

    美军的上下级关系,参谋与指挥官的关系,是一种尽职尽责和人格独立的关系。日军则是逢迎上意丧失人格的关系。参谋不敢提意见,指挥官刚愎自用。

    权令智昏,体制性弱智泛滥,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1942年空袭东京,这本来是一个象征性的任务,日本遭受的损失并不大,而美军损失了全部十六架飞机,5人战死8人被俘。其实美军的损失超过了日本。然而,这一行动让那个小个子的天皇受惊了,这成了日本难以承受的可怕后果。电影里的军官感到巨大的耻辱,这是历史真实。日军为此发动了浙赣战役,报复营救美军飞行员的中国平民,屠杀了25万人。日军调整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大量防空武器被从作战区域运回本土。

    天皇的受惊,成了比战略目标重要地多的问题。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日军传递作战命令和情报,需要用信笺纸,用毛笔工整地誊写。电影里出现的几个相关镜头,书法水平堪称上乘。反观美军,打字机撕下来就直接呈到指挥官的面前。电影中山本五十六在舰艇里的办公室也远比尼米兹在基地的办公室要大要豪华。

    如此讲究形式,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蛮牛”哈尔西的皮疹发作,被安排去住院。虽然错过了中途岛海战,却成功指挥了瓜岛之战,又在所罗门群岛干掉了山本五十六。而日本海军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山口多闻,却在中途岛战败后,与舰艇一起自沉。宝贵的战争经验,因为所谓武士道精神而白白丧失。

    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此冷漠,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二战时的日本军人对天皇敬若神明。他们的忠诚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能够排的上号。算得上绝对忠诚的军队了,然而这样的绝对忠诚,只能导致失败。

    日本军官以武士自居,对日本文化和传统是非常保守的。然而,这样的坚持传统,只能导致失败。

    美军珍珠港的损失,也源于其孤立主义,源于美国对其它文化的不了解,不关心。电影开头,美国人说,毕竟谁也不希望战争爆发。山本五十六报以苦笑。

    或许美国还会遭遇珍珠港。或许世界还会遭遇中途岛。

    我看这是历史的必然。

    -----------------------

    PS:这部由中国资本投资的电影,战争场面精彩,真实度也很高。我认为是中国电影的骄傲。

    【详细】
    120391673
  • Carlos.
    2020/3/11 16:59:08
    自己的感受

    我不是什么专业的剧评,我只是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部剧真的挺好的,虽然很多人都在说什么流水账式的剧情啊,TK和警官Carlos没有什么感情戏直接就搞在一起什么的,但是这部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TK被枪击醒来之后,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当消防员,TK的父亲是一名消防员,肯定多多少少对小时候的TK有些影响的,在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从小就被灌输读书这两个

    我不是什么专业的剧评,我只是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部剧真的挺好的,虽然很多人都在说什么流水账式的剧情啊,TK和警官Carlos没有什么感情戏直接就搞在一起什么的,但是这部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TK被枪击醒来之后,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当消防员,TK的父亲是一名消防员,肯定多多少少对小时候的TK有些影响的,在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从小就被灌输读书这两个字,我今年初三了,马上就要高中了,之前成绩很好,班里前三,到后来逐渐下降到十几名,父母和老师也很着急,在我成绩下降的那段时间,我都不确定自己要不要再念下去,是不是真的想要念下去,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最后说一句,Carlos警官我是真的爱了!

    12373505
  • 沁言Sophia
    2020/12/8 18:07:56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今年,有幸结缘了一部优秀的儿童文艺作品——曹文轩的《草房子》,继之前看完原著后,眼下又补了同名电影。查了下,这部影片还荣获了2000年金鸡奖的最佳编剧,作为一个先读完原著的人,在观看电影时就更能体会作者的匠心。

    二十多万字的原著,要改编成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影片,情节的取舍上就需要谨慎,好在担任编剧的是原作者,自然懂得如何为我

    今年,有幸结缘了一部优秀的儿童文艺作品——曹文轩的《草房子》,继之前看完原著后,眼下又补了同名电影。查了下,这部影片还荣获了2000年金鸡奖的最佳编剧,作为一个先读完原著的人,在观看电影时就更能体会作者的匠心。

    二十多万字的原著,要改编成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影片,情节的取舍上就需要谨慎,好在担任编剧的是原作者,自然懂得如何为我们汲取精华、锤炼成金,原作人物纪传式的结构被打融为影片浑然一体的故事,原本看似割裂的叙事、单独的人物交织成完整的有机体,更有了日常生活的原本风貌。

    《草房子》作品的内涵绝不单薄,作者探讨了许多的成长议题,从秃鹤身上,我们懂得了接受缺陷的美;从纸月的遭遇,我们看到了校园霸凌的恶;从杜小康的家庭变故,我们学会了战胜挫折的勇;甚至还借蒋一轮和白雀的恋爱,诠释了爱情里的担当;最后还从主人公桑桑的病,进一步发觉了生命的美好。

    原著中有两段情节在电影中被删除,分别是秦大奶奶和细马的故事。细马作为过继给叔叔婶婶,从一开始双方的各种不适应,到以小小年纪挑起家中的大梁,一路的表现似乎太过于小大人,让人赞叹的同时却难以产生欣赏,删去合乎情理。而秦大奶奶从一个顽固的“落后分子”逐渐被感化,最终用生命守护这方“草房子”的故事,似乎就删得有些可惜了,毕竟,草房子代表的是桑桑童年记忆的伊甸园,却是秦大奶奶心底难以调和的现代化,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关于代际视角的议题。

    细节的改动则更令人感动,比如桑桑偷父亲的本子是为了给杜小康抄课本,纸月最后一次拜访桑家留下了龙形玉佩,以及纸月最终被亲生父亲带去了他乡,都进一步加强了影片中亲情友情的力量,从而将草房子这样一个童年的梦境,变得更加纯美而隽永。当桑桑最终坐在草房子的屋顶上,喊出他童年生活里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时,陪他一起向逝去的童年致礼的,还有屏幕前的每一个,正在童年之中,或是早已告别童年的观众。

    【详细】
    13041884
  • 唐宋元明清
    2014/12/31 22:46:28
    真正的王牌到底是什么?!
    在上海召开的会议,还存在着共产国际,加上有船,这就是中共一大嘛!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就是,为了掩护真正的中共一大安全召开,组织特意找了一帮人开了一个假的中共一大,这个假的中共一大,就是真正的“王牌”,它并不是一个人,而是这整个事件,小红他妈也问过这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事?综上所诉,这才是“王牌”的真正面目!
    在上海召开的会议,还存在着共产国际,加上有船,这就是中共一大嘛!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就是,为了掩护真正的中共一大安全召开,组织特意找了一帮人开了一个假的中共一大,这个假的中共一大,就是真正的“王牌”,它并不是一个人,而是这整个事件,小红他妈也问过这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事?综上所诉,这才是“王牌”的真正面目!
    【详细】
    7309152
  • MrDavid
    2021/7/28 1:37:30
    中国观众头脑里的克拉考尔的鸡
    本·霍尔传奇(通辑犯传奇),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在英美法系下被全民通辑的人物,他之所以能成为传奇,是因为他前后三年里,六百多起案件但从未杀过一个人,所谓盗亦有道。 在许多中国观众里,大家更多的是希望本片能够以震撼来满足观众的心理和思想,正如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  (展开)
    本·霍尔传奇(通辑犯传奇),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在英美法系下被全民通辑的人物,他之所以能成为传奇,是因为他前后三年里,六百多起案件但从未杀过一个人,所谓盗亦有道。 在许多中国观众里,大家更多的是希望本片能够以震撼来满足观众的心理和思想,正如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  (展开)
    【详细】
    13708215
  • 多久没有看见
    2017/2/27 21:32:06
    愿真正正义的人没有苦难

    看了三集,非常气氛,这是什么鬼电视剧。陪母亲看的,我妈也生气的说他们那个年代是可以自由恋爱,传统思想的人背后会说这样的人,并不代表那个社会自由恋爱会被公社干扰。

    看着看着有点想哭感觉,就说说前几集一些细节吧,关于三妹家一贫如洗,父亲是个教师(还没转正),父亲还一心想让三妹教书,这就是正义。一心投入教育事业而贫穷,受到了大庆一家排挤,就连穷都说在了教育者的脸上。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如

    看了三集,非常气氛,这是什么鬼电视剧。陪母亲看的,我妈也生气的说他们那个年代是可以自由恋爱,传统思想的人背后会说这样的人,并不代表那个社会自由恋爱会被公社干扰。

    看着看着有点想哭感觉,就说说前几集一些细节吧,关于三妹家一贫如洗,父亲是个教师(还没转正),父亲还一心想让三妹教书,这就是正义。一心投入教育事业而贫穷,受到了大庆一家排挤,就连穷都说在了教育者的脸上。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如果用贫苦成就教育,我更希望的是周围鼓励和帮助。

    不管编剧导演怎么塑造在贫苦崛起的女性,一些不该出现的东西就别拍出来了,就看了几集受不了,为什么优秀人民教师要遭受不该应有的罪,是我病了,还是电视剧。

    这剧就像2b的我不知道在说什么

    【详细】
    8388330
  • 马泽尔法克尔
    2015/2/20 18:21:35
    所谓中国式悲情片,就是把春晚摔碎了给观众看
    这是一部在春节期间存在感最强的院线片。同是好莱坞演员参演的国产片,这一部明显比前一阵子尼古拉斯凯奇出演的那一部要靠谱得多。

    一片祥和的节日气氛对于观众的忍耐力和宽容度都是有极大的增幅效果的,本片与去年的《大闹天宫》选在大年初一上映的意图应该都在这里。所以本片虽然一上来就让成龙大哥扮演的城管小队长使出了抓[哔]龙爪手这么恶俗的招式,接下来又是摘面纱必须结婚这种老套的设定,观众对此也
    这是一部在春节期间存在感最强的院线片。同是好莱坞演员参演的国产片,这一部明显比前一阵子尼古拉斯凯奇出演的那一部要靠谱得多。

    一片祥和的节日气氛对于观众的忍耐力和宽容度都是有极大的增幅效果的,本片与去年的《大闹天宫》选在大年初一上映的意图应该都在这里。所以本片虽然一上来就让成龙大哥扮演的城管小队长使出了抓[哔]龙爪手这么恶俗的招式,接下来又是摘面纱必须结婚这种老套的设定,观众对此也全都欣然接受了。我猜本片可能最早设定的是成龙大哥带房祖名一起演,来个上阵父子兵。原本的剧情应该是在女施主脱光衣服逼房祖名跟自己一起练玉女心经时成龙大哥突然跳出来大喊一声“你妹啊”。可惜因为房祖名吸[哔]的事这种设定终于成了空。

    我不知道李仁港导演究竟有多喜欢看《天龙八部》,故事的主要舞台还非要设置在萧峰自尽的雁门关。随着故事的推进,雁门关逐渐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一场古代版的春晚在这里上演。这里有各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有武术表演,有国际友人发来贺电,甚至还有雁头和他的基友带来的语言类节目。只不过看了今年电视上的春晚之后,总觉得筷子传奇这个组合少了俩人看上去不够尽兴。这里的两首歌都挺有气势的,而成龙大哥那一首抛开他的演唱技法不谈,歌词和旋律我也很喜欢。不过我身旁的好基友李师傅对此却表达了不同见解,他说其中有句歌词,好像是唱的“把乱世都化成翔”,听上去好残忍的样子。

    本片从造型到剧情都很难让人把它跟严肃的历史题材联系到一起去,然而它居然号称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且导演还很喜欢拿霍去病、克拉苏这些东西方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出来壮声势。在《狼图腾》里到处裹乱的冯绍峰在本片中倒是相当有型,还成了众人的精神偶像,一切故事的发端正是不爱说人话的吴建豪与林嘉欣探寻他的射手座黄金圣衣。

    比起克拉苏和霍去病的名字,片中另一个熟悉的名字的出现令我不禁眼前一亮、菊花一紧,这个人就是亚德里安布劳迪扮演的提比斯。毫无疑问,这是整部戏里最出彩的角色,骚包又霸气。这种充满压迫力的超级反派演得不好就会让人觉得像是开了挂,容易把观众逼得过于紧张以至于弦崩断而丧失代入感。布劳迪成功驾驭了这个角色,让观众觉得跟着片中主角们受了这么多折腾,如果是因为这么一位霸道总裁,那么也值了。虽然这电影没让我觉得有多强的代入感,但这是因为剧情本身拖沓,并不是演员的错。我对这个角色如此在意,除了因为布劳迪演的出彩,还因为一看到这角色的名字就忍不住想起电视剧《斯巴达克斯》第三季里那个熊孩子还有疼得骑不了马的凯撒。当年的熊孩子要是能活到布劳迪这把年纪,还一不小心掌了权,我倒是真信以他的熊脾气能作死到把军队开到中国来。

    提比斯的正式登场把电影的风格一下子由春晚转换成了国产选秀节目,众人开始卖力的比惨,凡是能叫得上名字或记得住脸的角色基本上除了主角这对狗男女以外都扑街了。这其中可以理直气壮的喊出“谁敢比我惨”的当属约翰库萨克扮演的卢魁斯。本以为他既然活到了最后决战,那么即便瞎了,总归还是得以男二号的身份与成龙大哥并肩作战一下的吧。结果给他安排这一段居然就只是为了方便他死在成龙大哥面前好最后再虐一把。这个角色虽然充满悲剧色彩,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谈一谈捆绑他的锁链。万万没想到提比斯在绳技方面还有这么深的造诣,以至于成龙大哥摆弄了半天还是弄不开。可是这个捆住卢魁斯的刑架是为了凸显亚洲人个儿矮吗?为什么一定要让人家以这种手脚蜷缩的妖娆姿势被绑住?本来挺悲壮的画面因此意外的多了几分喜感。想象一下教堂里的耶稣像如果是这么个姿势,那还有什么庄严肃穆可言。

    作为一部讨论战争、和平、民族这样宏大主题的电影,充满着牺牲、死亡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最忍不了的是这电影演到后半段居然把小正太给弄死了。我虽然不喜欢小孩,但我更反感电影里死小孩。正如我们经常调侃好莱坞电影的那句话里说的,“黑人先死,白人后死,女人少死,小孩不死”。小孩子代表着希望、纯洁无罪,所以类型片里很少有小孩非自然死亡的情节。孩子角色当然不是完全不能死的,但一般都是在影片开头处,作为故事的起因;放在故事后半段观众已与孩子角色建立情感链接之后再在片中杀死小孩,会严重挫伤观众的情绪,这样的设定应该极力避免。

    成龙大哥这几年越来越喜欢以一种“我为你们感到捉急”的长者姿态在电影里苦口婆心的给大家讲大道理。这种分享自己见解的热情是非常善意并值得鼓励的。可是当成龙大哥的说教碰上李仁港的中二,就会对一部动作片的流畅度和娱乐性造成严重的破坏。反派与主角在互虐的过程中产生惺惺相惜的感情、反派死前要洗白、任性的美术风格、执着于对武器道具等奇技淫巧的细节方面的精益求精反而在剧情构思方面漫不经心,这些都是李仁港中二的表现。中二不见得是贬义的,就像李仁港的美术风格,看多了也会觉得有点帅,起码我觉得比去年《大闹天宫》的俗艳要好得多。去年的《绣春刀》的导演路阳其实也有点中二,但是那电影清爽明快,所以让人觉得中二的可爱、舒服。而如果像本片这样往中二里混入厚重的东西,就难免会过载了。

    本片在动作设计上除了成龙大哥手上可爱的小盾牌之外并没有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但总算不会辜负观众对于动作大片的期待,从头打到尾还算热闹,只是后半段过于悲壮未免与节日欢快喜庆的气氛不够协调。这部电影对于史诗感的融入也颇值得肯定,最后一场决战很有点《指环王》的感觉,尤其是最后群鹰的乱入,再次印证了以《指环王》为代表的各种奇幻片一直以来传达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一群人打来打去最后还是顶不上个鸟用。
    【详细】
    73842300
  • 马甲
    2016/4/14 23:09:39
    真实俗套
    加上了真实故事改编后总有不同的感觉。在Joy签下破产协议时说的话,戳人心。The world does not give you opportunity, the world destroys your opportunity and it breaks your heart.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落俗套的故事,大表姐果然很适合演很有power的角色。
    加上了真实故事改编后总有不同的感觉。在Joy签下破产协议时说的话,戳人心。The world does not give you opportunity, the world destroys your opportunity and it breaks your heart.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落俗套的故事,大表姐果然很适合演很有power的角色。
    【详细】
    7852178
  • 文化暴徒
    2021/3/27 5:56:04
    推荐13部关于纽约的电影

    8.0 纪录 纽约街景地铁景象画外读信 信中的人情冷暖与异乡画面交叠 对异乡的感受每分钟都太真实 写给母亲的诗 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 用声画对位展现浓烈乡愁

    7.5 爱情文艺 献给雨天曼哈顿的情书 闪烁着梦幻光彩 对爵士乐的钟情 讽刺电影圈百态 十年来最刻薄最可看 就爱灰色天空和虚伪的人们 极尽浪漫与自嘲的剖析 质感轻盈又沉

    8.0 纪录 纽约街景地铁景象画外读信 信中的人情冷暖与异乡画面交叠 对异乡的感受每分钟都太真实 写给母亲的诗 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 用声画对位展现浓烈乡愁

    7.5 爱情文艺 献给雨天曼哈顿的情书 闪烁着梦幻光彩 对爵士乐的钟情 讽刺电影圈百态 十年来最刻薄最可看 就爱灰色天空和虚伪的人们 极尽浪漫与自嘲的剖析 质感轻盈又沉重

    6.7 急救医生无力回天时的无奈崩溃 不再拘泥于救生才能打开心结 用通灵的眼透视挣扎的灵魂 纽约底层人民的血泪众生相 夜戏堪称典范 地狱般残酷而浪漫

    6.0 童年 迷影博物馆听障 影像声音设计顶级 给默片和纽约的情书 彩色黑白两条线交叉剪辑 无声的倾诉很动人 奇巧而真挚

    6.3 犯罪悬疑动作小说改 剧情人设到位气氛超棒 灰暗冰冷的格调 独具一格的惊悚气息 节奏优美人物塑造传神 细节处处体现90年代的纽约 小男孩极为出色 男主越老越有劲

    7.1 犯罪悬疑人性黑幽小说改 拆迁故事 城市建基于罪恶的土壤上 复原50年代的纽约油彩饱满 爵士乐大赞 配乐与画面相互缠绕的段落太妙 妥瑞氏症演得神灵活现

    6.8 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 少年向往中年的成就 中年追忆少年的轻狂 非常纽约充斥着小资的自恋和自怨自艾 嘲讽攀龙附凤现象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

    8.3 歌舞爱情 艺术家纽约生存写照 立意表演无懈可击 生活化贴近真实 感人至深久久难忘 人生态度令人感怀与热爱 主演全是96原卡

    8.7 喜剧 电视剧版纽约我爱你 关于爱的8个真实故事 缘分奇妙至极 让人蠢蠢欲动有所期待 认清和找到自我 不管和谁在一起都不放弃自我 细节很动人

    8.4 纽约色情产业浮世绘 自由放纵的70年代 商品社会脆弱的亲密关系 客观剖析底层被欲望驱使的人生 有种真实残忍的美感 露鸡比露奶多

    7.6 爱情 12个短片 写给纽约最奢侈的情书 市井百态尽显其中 更具包容性风格更多元 用快节奏叙述自己的特立独行 段落之间缝合漂亮互有交错 极具文艺范又不乏浪漫气息

    7.2 三段式文艺小品 三个纽约客的故事 风格各异个性十足 伍迪·艾伦最戏谑最生活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女儿的私人童话 马丁·斯科塞斯镜头音乐相得益彰真性情

    7.6 喜剧默片 写给纽约的情书 献给默片的挽歌 旧事物拼命坚持也不免淘汰 小聪明的桥段结合的太微妙 细节充满创意和灵感 外景保留了大萧条前期的纽约

    欲知片名,加入Q群:70字标签检索群(643753465)。

    我给几万部电影做了标签,长度70字左右,能让人在1分钟内了解作品的优点,支持任何关键词检索。

    【详细】
    133461371
  • __sleepwalker__
    2017/6/19 0:41:13
    六个人给五星肯定是因为蘑菇头的周平
    SIFF神奇的观影体验 从一开始就惊呼声不断 这六个人哪个出来都足以引起迷妹一阵骚动(除了蘑菇头周平角色实在不讨喜) 剧情就是日式中二 笑点足够 日式讽刺政界黑幕足够 乱七八糟应接不暇你也没空去细想 但是这些其实都不重要 冰室和驹 帝一和光明 帝一和弹 帝一和冰室等等等等 ...  (展
    SIFF神奇的观影体验 从一开始就惊呼声不断 这六个人哪个出来都足以引起迷妹一阵骚动(除了蘑菇头周平角色实在不讨喜) 剧情就是日式中二 笑点足够 日式讽刺政界黑幕足够 乱七八糟应接不暇你也没空去细想 但是这些其实都不重要 冰室和驹 帝一和光明 帝一和弹 帝一和冰室等等等等 ...  (展开)
    【详细】
    8611223
  • 快乐橘子皮
    2021/4/15 6:36:00
    作为一部以纪录片为拍摄手法的电影

    以各个历史时期对长城保护的故事,按各地长城学会、再到以及国家级长城学会的创建,其中发生的各个重要事件,却没想到老一辈的革命家、文化学者、高校科研机构、古建筑大师为之付出,凝结了无数保护者的辛勤投入,围绕革命家王定国老人对于保护长城建筑、弘扬长城精神的壮美篇章;另一条主线以长城的地理维度上从最东端的虎山长城,经河北秦皇岛锥子山长城,到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河

    以各个历史时期对长城保护的故事,按各地长城学会、再到以及国家级长城学会的创建,其中发生的各个重要事件,却没想到老一辈的革命家、文化学者、高校科研机构、古建筑大师为之付出,凝结了无数保护者的辛勤投入,围绕革命家王定国老人对于保护长城建筑、弘扬长城精神的壮美篇章;另一条主线以长城的地理维度上从最东端的虎山长城,经河北秦皇岛锥子山长城,到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河北天津,进入最为精华的北京段,也是浓墨重彩的片段,黄花城、箭扣、司马台、金山岭、慕田峪、八达岭、古北口,每一段都是那么峻峭,直接跳到山西的老牛湾,将黄河母亲与长城脊梁并肩入镜,显得别有韵味,再到明长城的终点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平地起关的壮美,和其背后一座冉冉升起的现代城市,再到甘肃的西端的阳关玉门关,最后以新疆喀什的克孜尔尕烽燧作为这条主线的终结;

    经过4K打造的,剧中部分还原八十年代电视纪录片《万里长城》或许比影院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年级都大,现在翻拍出来显得模糊,却也将当时的一些古时呈献给现在年轻的观众。长城本身在影片中至少已经出现了两种形态,一个是大家所普遍见到的烽火台、城墙、垛口,还有一种就是西域的烽燧,或许说有些颠覆大家心目中长城的印象,但这就是最早的汉长城的影子,现在能留下的已然不多,中间涉及到很多知识点,历史、军事、古建筑、文保、地理;

    林赛家庭,林赛先生的到场,用着不太标准的中文,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年过花甲的岁数,从小带着他两个儿子徒步长城,培养了环保意识、男子气概、兼顾了户外运动、融入了对长城拍摄纪录片的文艺创作,其实是一次融合多种意图的培养;电影中依旧保持了非常淳朴的,男主人公与林赛先生的对谈,就发生在他家小院之中,还保留了英国人喝酒、像是在酒吧的习惯,但桌子中央却换成了亲切的燕京“大绿棒子”,一人一杯啤酒去畅聊长城,与儿子对谈的时候变成了咖啡,这两个场景的转换;

    其中有一点,不太合适的,喜欢户外的人一眼就会看出来,至少三四种品牌的大牌户外运动服饰的logo明显出现在镜头中,并且都是处在同一男主角身上,给这部电影抹了黑,不知是何居心

    【详细】
    13480988
  • babala
    2021/8/18 22:39:08
    淘票票与这部电影的黑幕

    淘票票与这部电影有黑mu,上映5天一直不出评分,前1000条全是假的好评,把差评全刷下去了,豆瓣评分2.7,一起欺骗消费者,2600w的票房全是骗来的,26w都不该有,这是我从古至今看过最烂的一部分电影,建议广电总局封杀导演,把这电影永久撤下架,简直是对电影二字的侮辱。我特意去看导演信息,很惊讶其中有西虹市首富,结果他是演员!他饰演交警,绝了!建议把导演抓

    淘票票与这部电影有黑mu,上映5天一直不出评分,前1000条全是假的好评,把差评全刷下去了,豆瓣评分2.7,一起欺骗消费者,2600w的票房全是骗来的,26w都不该有,这是我从古至今看过最烂的一部分电影,建议广电总局封杀导演,把这电影永久撤下架,简直是对电影二字的侮辱。我特意去看导演信息,很惊讶其中有西虹市首富,结果他是演员!他饰演交警,绝了!建议把导演抓了,票房充公,以此向广大消费者谢罪。我在淘票票评论后,立马被屏蔽,黑幕!具体看图吧。

    13807412
  • stary
    2013/3/30 21:53:23
    典型的脑残剧
            又是一部脑残剧,又是一部酒店服务员的灰姑娘与高富帅的离奇故事,我恍惚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类似剧情,但是想想,所有的台湾脑残剧不都是这样的么:一个默默无闻,辛苦为生计而奔波的女主,遇到了自以为是的高富帅,一开始两人各种纠结,各种水火不容,到最后的难分难舍,决定在一起的时候又遇到家庭压力,也许女主还会有另一位
            又是一部脑残剧,又是一部酒店服务员的灰姑娘与高富帅的离奇故事,我恍惚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类似剧情,但是想想,所有的台湾脑残剧不都是这样的么:一个默默无闻,辛苦为生计而奔波的女主,遇到了自以为是的高富帅,一开始两人各种纠结,各种水火不容,到最后的难分难舍,决定在一起的时候又遇到家庭压力,也许女主还会有另一位白富美带来的压力,……各种尴尬和无奈和虐心,还好最后都是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良好愿望。看了第一集,不用往下看都能知道接下来的情节。
            其实这部戏我只看了这脑残剧适合很多人一起一边看,一边吐槽。比如说女主角的姐姐,看到女主角的姐姐对着女主角说:“你就是嫉妒我比你漂亮,比你高学历,比你……”我们顿时崩溃了,女主角虽然长得不咋地,可是再怎么也比她老气的姐姐要好得多了。女主角的姐姐在荣升财务总监后在会议上见到男主角说的竟然,学长长学长短,还说“如果您有任何私人要求,我都可以满足”,看到这一句,我差点晕过去,现实中真的有这么自以为是,不会说话的人吗,都不知道她这个财务总监是如何升上去的。
           也许很多人是冲着严宽去的,也许作为严宽的粉丝,在看这部戏时候注定是要受虐的,也许有些人是被虐的心甘情愿的,也许有些粉丝被虐完后不会再爱了……奉劝一句,看多了,会脑残,请慎看!
    【详细】
    5827677
  • 千里及
    2020/5/10 14:16:09
    一个来自自己朋友圈的搬运

    上次发了阿来那一期的节目,今天来正式推一下这个节目,优酷自制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初衷是深入作家的日常,从日常探寻作者的内心和写作脉络。这节目是我追完陈丹青《局部》之后的接档节目(蹲一个《局部4》!搞快点!),是节奏很慢但我从来不舍得倍速的节目。每一期一个主咖(作家),一个探访者(类似主持人,基本是文学相关的人)。目前四期,都是我颇有好感的作家,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除了麦家那一期,探访

    上次发了阿来那一期的节目,今天来正式推一下这个节目,优酷自制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初衷是深入作家的日常,从日常探寻作者的内心和写作脉络。这节目是我追完陈丹青《局部》之后的接档节目(蹲一个《局部4》!搞快点!),是节奏很慢但我从来不舍得倍速的节目。每一期一个主咖(作家),一个探访者(类似主持人,基本是文学相关的人)。目前四期,都是我颇有好感的作家,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除了麦家那一期,探访者是史航,颇有点两人相互切磋的感觉,其他的还是更偏重主咖。每个作家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截然不同,每一期都有能戳中我的点。马原说,我得了不治之症所以我就不治了。马家辉说,我好久没有这么放肆了。麦家说,我把文学当作了一种宗教。阿来说,我们为什么对死亡不能发出点儿其他的声音。马原的一家人都有趣,老婆小孩都有趣,在城市里的人养不出这个心性。马原是属于森林的人,是会渐渐长到自然里去的人。每一期都读自己的书,马家辉拿粤语读,同一本简体中文的书,但不是一个发音——我突然觉得书也有声音。马家辉就是老城气质,行走时身上就带着香港的霓虹招牌。麦家那一期真好,麦家好痛,史航“轻浮”又精准。摄影也好,看哭,特别是关于不可说的那一段历史悲剧。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踩中了我,有了共振。阿来的世界是我尚未触及的世界,我还没有找到凡世的神祇。我依然羞愧于自己对花草的忽视,依然反复琢磨故乡对我的意义。但我很赞同阿来对读者塑造的看法,吃穿用度我们都要好的,为什么文化领域我们总是捡软柿子捏。我原来写了一句话,我都不记得我在哪儿写的了,但冷不丁儿就一直留在我的脑子里:作为一个人,不会赏风月,不会诵词赋,不近文学和艺术,真的是为人的不幸和幸运。每一个作家都可爱,我说的不是cute的那个可爱,是可以爱,值得爱。我真的是哭哭笑笑看这节目。

    【详细】
    12582756
  • 擦声无声
    2009/3/4 14:22:10
    田亮安以轩爱相随 《牛郎织女》借古喻今
    ——我看见过你了两次了?
    ——在哪?
    ——在壁波岩,在那可以看见人间。

        这是一段田亮和安以轩领衔主演的神话剧《牛郎织女》中的台词,田亮扮演的牛郎与安以轩饰演的织女,两情相悦,私定终生。在荒废破败的山洞中草草地建立起家庭,有模有样的过起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恩爱自然不用多说,否则织女怎么会放下天庭的仙女不做,甘愿下凡与牛郎相偎相依
    ——我看见过你了两次了?
    ——在哪?
    ——在壁波岩,在那可以看见人间。

        这是一段田亮和安以轩领衔主演的神话剧《牛郎织女》中的台词,田亮扮演的牛郎与安以轩饰演的织女,两情相悦,私定终生。在荒废破败的山洞中草草地建立起家庭,有模有样的过起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恩爱自然不用多说,否则织女怎么会放下天庭的仙女不做,甘愿下凡与牛郎相偎相依。纯真的恋情大多建立在这般简朴的生活基础上,不急功近利,不过急过躁。苦的时候相互搀扶一起挺过,甜的时候一起分享。

        可是两个人的命运终究逃不过分离,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考验。在人间要面对天庭王神的不断挑衅,织女如若不归天庭,她至爱的牛郎与一双儿女将陷入危难的境地,假如自己回去,除了要承受除去仙位的生理上折磨,还得接受用不得离开天庭的痛苦。神的权利超越一切,贬低了爱情,尤其是人、神的爱情。爱情是没有错的,谁爱谁都是不犯罪的,错是的现世俗规,错的是繁缛礼节。待到织女牛郎委屈的承认相爱之错,在天庭获得一年七夕一会的机会,人间早已被他们的爱情感动并且接受祝福,天庭里的神们才恍然明白原来爱本无错更不该用罪的名义来诉说。如果以死为终点,那些从来不信的事,都即将或者已经发生。例如那样一段的“人神恋”,例如牛郎织女那段天上人间,生死相随的爱情。

        此次拍摄牛郎织女这一在中国对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以守望、思念、含蓄、真挚为主要宣泄点,集中体现在对伦理道德与精神信仰的重视上。古典美学中对于爱的精神阐述,也通过剧情中虚构的三界中的人和事一一展示,向观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凝重、含蓄、忠贞的人性道德理念。天上、人间、生灵三界的人性大爱更是对和谐传统价值观的一次回归,让每个观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爱情观、道德观给予重新审视,在倡导和谐社会的新世纪也极具现实意义。
    【详细】
    179184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