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65004
  • 柳三行
    2023/2/8 20:17:16
    调整下结尾

    本片构图很好,尤其是低成本情况下,非常考验导演能力。色调也不错,调度一般,虽然是一部反鸡汤电影,拳击部分还是稍显偷懒。主角妈妈拍的模糊比赛画面,达到了一种以静写动的效果(导演本身也是有意为之)。有三处戏剧高潮,将电影累积的情绪释放出来,主角准备放弃却看到社长在看她的比赛,主角的训练日记(旁白),主角最后遇见比赛对手。

    本片构图很好,尤其是低成本情况下,非常考验导演能力。色调也不错,调度一般,虽然是一部反鸡汤电影,拳击部分还是稍显偷懒。主角妈妈拍的模糊比赛画面,达到了一种以静写动的效果(导演本身也是有意为之)。有三处戏剧高潮,将电影累积的情绪释放出来,主角准备放弃却看到社长在看她的比赛,主角的训练日记(旁白),主角最后遇见比赛对手。

    我非常能理解导演所表达的东西,但我对最后的结局不满意,当主角跑步休息之余无意遇见她的对手,也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向她走来,且问好。主角一瞬间失去了真正的对手,她真正的对手仿佛一下变成了无从解释的生活本身,如此沉重、庞大,这对她而言,包括观众是无法承受和消解的,也和导演想寻求的精神相悖,我知道,结尾主角爬上高坡,继续跑步,导演想借助这平凡的场景扳回主题和情绪,但刚刚那一击太重,这些场景的力量远远不够。

    我仍然可以通过剪辑,来获得想要的结尾。

    把训练日记剪到结尾,且不要旁白,静音,(符合主角听力障碍设定)一页又一页翻过去,渐渐地,极细微的训练声开始慢慢响起,且逐渐变大,让主角和观众来消化这些情绪,当声音达到最大值时,结束!

    【详细】
  • 14973567
  • 喀嚓
    2021/11/26 11:24:30
    只想知道,剧里面的小白猫到死是不是还活着

    小猫被毒死时候的动作和小流浪被投毒后的动作重合度太高了。现在只想知道,小白猫是否活着,是否如网传那样为了追求真实度被毒死了。

    毕竟从桌上掉下来的样子,四肢僵硬程度和眼睛的样子,太过于真实,不像被麻醉后的状态,更像吃到毒药最后的挣扎。

    过去有功勋犬被真的炸死的镜头,也有白龙马被饿死的后续。对于国内的导演们,其实是没有太高的期待,但是,也不能突破下限。

    现在没

    小猫被毒死时候的动作和小流浪被投毒后的动作重合度太高了。现在只想知道,小白猫是否活着,是否如网传那样为了追求真实度被毒死了。

    毕竟从桌上掉下来的样子,四肢僵硬程度和眼睛的样子,太过于真实,不像被麻醉后的状态,更像吃到毒药最后的挣扎。

    过去有功勋犬被真的炸死的镜头,也有白龙马被饿死的后续。对于国内的导演们,其实是没有太高的期待,但是,也不能突破下限。

    现在没有动保法,电视剧也不能传播这种直接毒杀动物的行为吧。总不能为了追求真实,都来真的?那演员挨打,是不是也要来真的?

    【详细】
    14020260
  • 紫薇
    2021/8/5 10:10:01
    还可以

    双世宠妃3的主要演员基本没变,大哥和姐姐换了人,由于是平行世界,大哥和姐姐的名字也换了,所以看起来也没太大影响,镜心依然可可爱爱,于皓演的实在太好笑了,委委屈屈畏畏缩缩的,过于小女人了,流千水变成流百水,还是搞笑的存在,哈哈哈哈哈,结局穿回来了还挺好的,不让孩子就有爸爸妈妈了,看完觉得应该还有下一部吧,毕竟镇魂珠和离魂萧还在,大BOSS也没死,期待下一部编剧怎么写。

    双世宠妃3的主要演员基本没变,大哥和姐姐换了人,由于是平行世界,大哥和姐姐的名字也换了,所以看起来也没太大影响,镜心依然可可爱爱,于皓演的实在太好笑了,委委屈屈畏畏缩缩的,过于小女人了,流千水变成流百水,还是搞笑的存在,哈哈哈哈哈,结局穿回来了还挺好的,不让孩子就有爸爸妈妈了,看完觉得应该还有下一部吧,毕竟镇魂珠和离魂萧还在,大BOSS也没死,期待下一部编剧怎么写。

    【详细】
    13730191
  • 混血儿
    2019/3/5 17:58:32
    泰版匆匆那年

    #泰版匆匆那年# 我期待的理由就是之前看过倪妮的那个版本觉得超好看,是我最喜欢的校园剧啊,现在真好,要播泰版的了,真的好期待,以前倪妮翻拍的那个版本里面的歌都很好听,我希望@Pattie_Ungsumalynn 可以翻唱王菲的(匆匆那年)@VictorZheng鄭逸祥 可以翻唱魏晨的(花开那年)一定很好听@泰版匆匆那年

    #泰版匆匆那年# 我期待的理由就是之前看过倪妮的那个版本觉得超好看,是我最喜欢的校园剧啊,现在真好,要播泰版的了,真的好期待,以前倪妮翻拍的那个版本里面的歌都很好听,我希望@Pattie_Ungsumalynn 可以翻唱王菲的(匆匆那年)@VictorZheng鄭逸祥 可以翻唱魏晨的(花开那年)一定很好听@泰版匆匆那年

    【详细】
    10023167
  • 橙子是橙子味的
    2016/7/21 21:47:34
    能打破那只笼子就够了
    虽然多数时候,我很认可豆瓣电影的评分,和很多网友的影片,但不得不承认,个别时候豆瓣上的评分真的让我匪夷所思,要么是我觉得一部拍的像shi的电影能有8.5+的高分,要么是我非常欣赏的一部电影,连及格线都过不去。然后我会怀疑自己,是我自己太蠢了吗?还是网友都疯了?冷静下来之后,明白我们都没病,然后思考,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看一部电影,跟看一件艺术品是基本相似的。这是一种
    虽然多数时候,我很认可豆瓣电影的评分,和很多网友的影片,但不得不承认,个别时候豆瓣上的评分真的让我匪夷所思,要么是我觉得一部拍的像shi的电影能有8.5+的高分,要么是我非常欣赏的一部电影,连及格线都过不去。然后我会怀疑自己,是我自己太蠢了吗?还是网友都疯了?冷静下来之后,明白我们都没病,然后思考,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看一部电影,跟看一件艺术品是基本相似的。这是一种纯个人的精神体验。你可能欣赏达芬奇,欣赏梵高,欣赏安迪沃霍尔,但唯独认为毕加索的作品是小孩子胡乱的涂鸦。你不一定就不懂艺术,也不一定就没有眼光,可能只是单纯的没有被那件作品引起你的共鸣。毕竟,世界上不存在哪一件艺术品,能博得每个人的喜爱,也没有哪一种观念,能被所有人认可。
    所以,我一直觉得,只要你具备基本的大众审美,知道花是香的,shi是臭的,那一部电影只要哪一点刺中了你,你觉得好,那就是好。

    对于太阳鸭,我坦诚将,这不是一部值得拍案叫好的顶级佳片,但至少让我看到一点值得回味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过多得去谈论它的剧情架构,或它的分镜美术,或它的视觉特效,或任何一点专业技术,只想单纯谈一谈我看过之后的感受,关键词是“改变”。
    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就是龙威游戏里出现的那个会缩小的笼子,后来还真被女巫拿来把龙威关在里面。这个笼子,说是只要从内部收到撞击,笼子就会缩小。龙威后来想逃离这个笼子,想到那如果从外面受到撞击,是不是就会变大呢?结果误打误撞,受到点击,把笼子电碎了。
    这个小道具我觉得很有趣,龙威的这种想法也觉得很有趣。让我想到一句话叫“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
    笼子那件事,在说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结局可能完全不同。鸡蛋那件事,在说从内在进行自我突破,就能获得新生。虽然两件事看似要表达的观念有所不同,但互相也都解释得通。
    有时候,我们面临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找不到头绪,其实换个角度想问题,也许结果就能有所逆转。同样,有时候可能不是换个角度那么简单,而需要的是在内部产生自我修改和重组。就像龙威从一只恐高,不会飞行,笨拙的小鸭子,到最后自己鼓励自己不要怕,勇敢尝试去打破笼子,就是一次从内到外的蜕变。
    看多了套路式、程式化的煽情和充满技巧的各种鸡汤强行灌输,反而觉得这种在不经意间不带修饰和渲染的小细节,能引发人更多的思考。虽然并没有那么深刻,也许也并没有那么动人,但至少,让我有所联想,有所共鸣。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一部套用了好莱坞格式,又跟好莱坞有明显差别的一部电影。对于制作团队来说,能打破那种单一的模式,就够了。对我来说,能打破那只笼子,就够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欣赏并喜欢这部不那么完美的电影。
    【详细】
    80021166
  • Jack
    2015/11/7 23:57:30
    20151107, s02e06, follow~~~~~~~~~~~~~~~~~~~~
    20151107, s02e06, follow~~~~~~~~~~~~~~~~~~~~
    20151107, s02e06, follow~~~~~~~~~~~~~~~~~~~~
    【详细】
    765244
  • 还有誰
    2022/5/27 20:06:12
    非常感人的一部电影

    1只能靠自己,想依靠别人、政府都是不可取的

    2努力不会骗自己,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3非洲人民过得太苦了,牺牲了多少才换来了温饱

    4欧美国家对非洲的剥削太严重了,还用假民主害死了酋长。

    通过牺牲非洲人的生存

    1只能靠自己,想依靠别人、政府都是不可取的

    2努力不会骗自己,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3非洲人民过得太苦了,牺牲了多少才换来了温饱

    4欧美国家对非洲的剥削太严重了,还用假民主害死了酋长。

    通过牺牲非洲人的生存环境来换取利益。

    5一定要团结才行。

    6真是太屈辱了,男主虽然得到了直流发电机,却因此失去了姐姐。

    自己的心爱的狗也死了。看到这里真的感到绝望!

    14422502
  • 扣子
    2006/2/16 13:54:33
    没意思
    开头以为宗教恐怖片,比较有神秘气氛,吸引人,等一看到那几个等着挨宰的家伙一出现,就走了老路线,没有新意,也不恐怖,建议那些胆子非常小的人看,可能有点效果!
    开头以为宗教恐怖片,比较有神秘气氛,吸引人,等一看到那几个等着挨宰的家伙一出现,就走了老路线,没有新意,也不恐怖,建议那些胆子非常小的人看,可能有点效果!
    【详细】
    102677
  • 叶秋臣
    2022/1/11 16:06:30
    女人谈恋爱,先问自己3个问题:观于小彤、朱圣祎《冰火凤》有感

    文/叶秋臣

    于小彤和朱圣祎主演的网络大电影《冰火凤》,大概的剧情讲的是一段在家族仇怨背景下,爱恨交杂的虐恋。

    文/叶秋臣

    于小彤和朱圣祎主演的网络大电影《冰火凤》,大概的剧情讲的是一段在家族仇怨背景下,爱恨交杂的虐恋。

    14134307
  • ??????
    2021/6/14 10:44:21
    恶果结善因

    起初是抱着对双女主,女性向视角的期待来的,看着看着觉得似乎要走常见悬疑+温情救赎的路子,看完以后突然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真是一部被严重低估,又带给我超额惊喜的剧作。

    我始终觉得最高超的讲故事的方式就是每个人从这个故事中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东西,以及你觉得它似乎什么都没讲,又似乎什么都讲了。这也许才是最好的解读人

    起初是抱着对双女主,女性向视角的期待来的,看着看着觉得似乎要走常见悬疑+温情救赎的路子,看完以后突然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真是一部被严重低估,又带给我超额惊喜的剧作。

    我始终觉得最高超的讲故事的方式就是每个人从这个故事中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东西,以及你觉得它似乎什么都没讲,又似乎什么都讲了。这也许才是最好的解读人生与生活的方式。

    那场车祸,是故事最初的开始,是Jen和Judy相遇的契机;但在我看完剧以后,我突然觉得这场车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的一根稻草。这不是一切的开始,这只是遮羞布的破碎。

    Jen与Ted的婚姻早已问题重重,难以为继,在Ted眼里,为规避cancer而切除乳房的妻子已经在他心中死去,他不愿再碰这样的妻子,他已经和餐厅服务员外遇一年有余。

    Jen情绪无法自控,经常性暴躁并不是在丈夫离世之前,她苦于婚姻里遭到的冷遇,她为了丈夫重新做了人造乳房,但这对他们的婚姻无济于事:她忽视两个孩子的成长,把家里的事务丢给丈夫处理;工作伙伴也越来越难以忍受她在各种场合毫无理由的爆发与失态;强势的婆婆,同样在房地产行业,却如鱼得水,两人相看两厌,Jen从婆婆的手下跳槽望自谋生路。

    Judy是心地善良,充满母性的讨好型人格,遇人习惯主动称赞对方的发型与着装,她并不走心却只是害怕被讨厌。她极度渴望成为母亲,极度希望拥有自己的家庭,她明知Steve并非良配但总是屈服于往日甜蜜回忆,她恋旧又心软。

    Judy为什么没有去自首为什么逃离了车祸现场?因为Steve在用孩子和自己劝说她,因为她想成为母亲,她想生一个她和Steve的孩子,当她终于以为自己怀孕了去找Steve的时候,她才发现Steve根本不在乎她更不在乎他们的孩子,而很快医生也指出她终身难以生育,自此彻底放弃。

    Steve,以自我为中心的表演型人格,他习惯性责骂批驳Judy,却很快不走心地说sorry;他与Judy相恋多年,但别墅中没有任何Judy的痕迹,是他对装修有强烈的个人主张吗,不,只是他从未在乎过Judy的意见,考虑过Judy的想法;

    Steve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有孩子,他一定以Judy的多次流产作为打击Judy的工具,以此为理由拒绝和她走入婚姻,以此打击Judy的自尊心试图控制影响她。他相当自信于自己的魅力,他喜欢迷倒别人的感觉,这种良好的感觉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Steve道德感极低,出了车祸第一反应是快速逃离现场,Judy流产他从未陪在身边,钱财收入全靠借壳公司洗钱。

    Ted的车祸作为Judy和Jen千疮百孔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一切摁了加速键。

    Jen终于可以认识到已经结束的婚姻和放弃爱那个已经不爱她的人,她终于可以作为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不是一个“没有乳房的女人”去活在这个世界上。

    Judy终于可以强迫自己为了Jen和死去的Ted好好正视自己的生活,遵从自己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去举报通过洗钱牟利的Steve,她不再抱着生出孩子和Steve共建家庭的希望去袒护自己与Steve,她说出了真相,她做了一直该做的事,离开不值得的人,做真正的自己。

    Jen和Judy并非在相互救赎,她们的友谊并非珍惜可贵,她们只是平凡地相遇在世界上的千疮百孔的两个女人,多了彼此少了彼此,也并不会影响自己终将独自面对的生活真相。

    当然了,也许她们的相遇本就是生活真相的呈现,因为生命的礼物会戴着最凶恶的面具来到你面前,她是她害死之人的妻子是她满怀罪恶感的来源,她是她杀夫之仇的凶手是欺骗她友谊已久的人,以这样残忍的身份和缘由相遇,却发现彼此已成为双方生命今后最好的那份礼物。

    【详细】
    136081816
  • 帕瓦
    2022/12/11 2:50:16
    《鬼灭之刃游郭篇》官方b站这里上架了,他们看角色冷,争取就加了件衣服修改。不满意的同意修改。网友:小孩子家长会有关系的着动画片体验影响,或有一件投诉的强修改了。
    哈喽,大家好,我是动画党观察。 01 《鬼灭之刃》第二季《鬼灭之刃游郭篇》已经完结有一段时间了,某站也是抓住了这部作品的热度赶紧上架了这部动漫作品,只不过这次上架的这部作品却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争议,不少网友看了之后也是直呼自己是“正版受害者”!那么在这里面究竟发...  (展开)
    哈喽,大家好,我是动画党观察。 01 《鬼灭之刃》第二季《鬼灭之刃游郭篇》已经完结有一段时间了,某站也是抓住了这部作品的热度赶紧上架了这部动漫作品,只不过这次上架的这部作品却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争议,不少网友看了之后也是直呼自己是“正版受害者”!那么在这里面究竟发...  (展开)
    【详细】
    14814216
  • chen
    2010/11/21 11:34:31
    优秀
    阿当’s cake,其实拥有这样一个小店,拥有一段朴实的情感,人生已堪称无怨无悔。古天乐的戏剧天分展露无疑,应采儿的声音再甜美点就好了。印象比较深的台词有,阿当说他觉得女性身怀六甲穿着孕妇装的样子最美。。。
    阿当’s cake,其实拥有这样一个小店,拥有一段朴实的情感,人生已堪称无怨无悔。古天乐的戏剧天分展露无疑,应采儿的声音再甜美点就好了。印象比较深的台词有,阿当说他觉得女性身怀六甲穿着孕妇装的样子最美。。。
    【详细】
    4473103
  • 倚弦歌别绪
    2018/1/7 10:52:04
    走过ok啦的夏天

    在高考后的暑假看过,和你们走过了一个夏天。最喜欢五个人打打闹闹地走过每一站,那些快乐让人心里填满了温柔,记得在月台上唱《借问众神明》的你们,记得忘记拿吉他走了好久又狂奔回站台捡回吉他的你们,记得一起放天灯的你们,记得讨厌大自然的信信,记得讲台语很man的嗖嗖,记得文艺的甜甜,记得孩子气的石头,记得怕高的谚明……

    在高考后的暑假看过,和你们走过了一个夏天。最喜欢五个人打打闹闹地走过每一站,那些快乐让人心里填满了温柔,记得在月台上唱《借问众神明》的你们,记得忘记拿吉他走了好久又狂奔回站台捡回吉他的你们,记得一起放天灯的你们,记得讨厌大自然的信信,记得讲台语很man的嗖嗖,记得文艺的甜甜,记得孩子气的石头,记得怕高的谚明……

    【详细】
    9051163
  • 文泽尔
    2018/11/15 13:36:50
    邓布利多会梦见格林德沃吗?
  • 乌鸦火堂
    2014/7/29 14:34:00
    移动的艺术,升级的口味



      看美版《暴力街区》,不得不提两个人,其一是感谢吕克·贝松,这位法国导演凭借自己多年的执导生涯,不但导演了很多部脍炙人口的佳作,也编剧/监制了很多简单明快动作电影,凡是有吕克贝松参与的电影,最起码会保障相应的观影效果,属于市场需要的那种电影。其二是缅怀保罗·沃克,本片是这位动作片男星最后一部拍完的电影(《速度与激情7》只拍了一半)结尾字幕还出现“缅怀保



      看美版《暴力街区》,不得不提两个人,其一是感谢吕克·贝松,这位法国导演凭借自己多年的执导生涯,不但导演了很多部脍炙人口的佳作,也编剧/监制了很多简单明快动作电影,凡是有吕克贝松参与的电影,最起码会保障相应的观影效果,属于市场需要的那种电影。其二是缅怀保罗·沃克,本片是这位动作片男星最后一部拍完的电影(《速度与激情7》只拍了一半)结尾字幕还出现“缅怀保罗·沃克”的字样,飙车男的风采故在。逝者已去,不宜过度消费,还是来关注电影本身。



       美版《暴力街区》翻拍自法国的《B13区》,后者同样是吕克·贝松编剧/监制的作品,在国内知名度很高,也被盗版碟翻译成《暴力街区》,所以千万不要弄混,8月1日内地公映的是美版《暴力街区》,虽然是翻拍,但并不是以前那部。为什么开篇要感谢吕克·贝松呢?因为这位法国电影人为动作电影史上留下了太多注脚,从当年导演的《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到编剧/监制的《非常人贩》系列和《的士速递》系列,将飙车动作片成功的发扬光大,同时《绿芥刑警》、《太空一号》、《飓风营救》等片单独出列都是大名鼎鼎的动作片,甚至那部超视觉的纪录片《家园》也是这货拍得。以至于他打破自己“一生只执导十部电影”的誓言,又拍摄了《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别惹我》以及未来的《超体》等片。圈内有句传言,只要是吕克·贝松参与的电影,不用看内容,直接引进内地,当然是句玩笑话,但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位法国导演在世界范围内,在国内的影响力。



         吕克·贝松与当年的《B13区》,最大的功效是将“移动的艺术”——跑酷这项运动引入电影,其实最早跑酷是在吕克·贝松的另一部作品《企业战士》中就出现了,但不算纯粹,更多融入了城市X-GAME的理念。到了《B13区》老吕不但请来了跑酷的创始人大卫贝利,还将跑酷动作结合到电影动作当中,让跑酷真正变成了“移动的艺术”。


          要说这部《暴力街区》与当年《B13区》的区别,从根本上在于两点,其一便是美国制作,《B13区》毕竟是十年前的作品,新版电影属于翻拍,但仍然保留了大卫贝利这名角色,在制作和动作内容让更加大手笔,效果更加出众。其二便是人员的配置,原版中大卫贝利身旁的塞瑞尔·拉菲利同样是位跑酷高手,片中大卫贝利单独负责跑酷,而拉菲利则枪战、格斗、跑酷三者合一,更像一个万金油版的角色。而《暴力街区》中这个角色换成了保罗·沃克。两位主角分工明确,大卫一心跑酷,保罗则负责枪战和飙车,在角色分配上更加符合当代电影的角色设定。



            先来说跑酷,十年之后大卫贝利不但身手不减当年,而且花样更加繁多,比如开场戏份,大卫不再单独依靠跑酷躲避黑帮分子的追杀,而是采用跑酷+格斗的方式,期间依靠大量地形和道具,杀出一条血路,虽然模式上与老版很像,但期间多出了很多花哨技能,从摄影、剪辑到动作节奏上比当年那版要好看,法式工业金属乐变成了美式hip-pop,其余基本大同小异。这一幕也就定义了该片基调,整体依样画葫芦,只是在细节和观感上做文章。

       制作升级、节奏加快,动作戏比重增加,而且花样繁多,假如没有老版,《暴力街区》一定是一部惊艳的作品。然而正因为老版的存在,新版《暴力街区》给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身为编剧和制片,吕克·贝松肯定知道十年之后观众升级的欣赏口味,因此在剧本上进行了调整,比如将女主角的身份从妹妹变成了女友,大反派,来自武当派说唱乐团的主唱RZA饰演的角色,在后半段进行了一次翻转,让剧情更加丰富。随后他找来了自己的御用剪辑师卡米尔·狄拉玛担任导演,并不要求这种菜鸟导演在叙事上有多么出神入化,只需要按照老版的大纲发挥一下即可,主要任务是利用自己多年的剪辑经验,将这部电影变得节奏紧凑、剪辑犀利,更加养眼而已。



        也就是说,对于没看过老版的影迷来说,可以直接观看这部《暴力街区》,超级惊艳。对于看过老版的影迷们,新版《暴力街区》就是一个升级版,相当于重新包装后的产品,不过不失,如果有人问跟老版相比哪个好?其实对比下,新版几乎是照搬老版,从主创到演员都没变,动作场面和制作有所升级,角色上丰富不少,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变坏,只是没有第一次看老版时那种惊艳,合格的动作片。



       关于保罗·沃克的角色,能体会到吕克贝松选择他担任美版主角的原因,因为片中这名警察跟《速度与激情1》中的卧底警察身份太像了。身份不同的兄弟情义,义愤填膺的冲动,当然还有不俗的车技,电影中与老版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保罗·沃克的角色,片中为其量身定做了大量动作和飙车场面,结尾处两位主角在街区内相见,全片以拳碰拳象征友谊的画面结束,原本是个高光合家欢时刻,但心中却不是滋味。



          特别要提一下女主角,来自盛产美女的过度——哥伦比亚的名模卡塔利娜·丹尼斯,1米80多的身高,身材火辣,片中也增添了女反派,二者肉搏战很能吸引眼球。
    【详细】
    67702309
  • 2009/8/25 17:04:30
    你一直都存在,但永远只在空气里
         似乎经历生离死别,是作为成年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不知道,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以这样的诀别方式和自己告别时,大家都是怎样走出来的。似乎有人说,时间是良药,能够医治一切的伤。但有的时候,时间也是一剂毒药,让我们在回忆里沉沦,而无法自拔。

       只因为
         似乎经历生离死别,是作为成年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不知道,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以这样的诀别方式和自己告别时,大家都是怎样走出来的。似乎有人说,时间是良药,能够医治一切的伤。但有的时候,时间也是一剂毒药,让我们在回忆里沉沦,而无法自拔。

       只因为这个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给了我们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却是天人永隔,音容笑貌犹如在,却只是和空气较劲,情何以堪?

       亲爱的,我理解你所做的每一个疯狂的小举动。强忍着悲伤送别爱人,却不意味着新的生活可以从此展开。他的离去,让你只想找个洞穴躲起来。是的,无法再他人面前强颜欢笑,无法面对外界的一切,你不在了,这一切的存在与改变,又有什么意义?我只想,只想独自舔舐自己的伤,我以为只要几天就好,我以为伤得不太重------可是,它却始终在不停地流血,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你的味道,房间里到处都是你的影子,甚至,黑暗中,我还能感受到你抱我的力度与温暖。

       我想落泪了。这或许太矫情。但是,和空气里的你交流,和回忆里的你微笑,都让我有些孤独,都让我有些寂寞。

       你不够真实。相片还记录着你的模样,但你却不会再开口和我斗嘴。信里还有你的字迹,还有你熟悉的话语,却再也没有你呼喊的声音,甚至,没有来自你生命的温度。

       对于我而言,你消失了。对于我而言,这样的消息,是我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我多想,多想和你一样,躲进这虚无的空气里。而不要这样独自一个人的害怕与孤单。

         他们是不会知道这种感觉的。眼睁睁地看着你离去,却无力阻止的绝望,悲伤到窒息的痛楚分明一直存在,却还得需要克服的勇气来走出来,走下去。

         遇见的男人又怎样?不是你,或许身体渴望温暖的诱惑,但是,灵魂依旧找不到依托。

        朋友们都喜事不断,要生孩子,要结婚。别人的幸福那么近,我的幸福就如同海岸一般,找不到岸的边缘。冬日的湖里,我丢失了桨,孤零零地等待着别人的救援,就算好友在身边,可还是寒意逼人。失去了你,失去的也是整个世界。

         亲人朋友的帮助或许重要,但是力量总归有限。我一直在想是格里帮助霍莉走出来的,还是霍莉自己战胜了对于失去他的恐惧。后者的意义更重大吧?也许话语能够起到一时的缓解舒缓作用,就像止疼片,疗效只是一时,关键还是自己强大的心理,霍莉为着生活找到新的目标,虽然不一定是爱情,但这个目标的存在,才为将来的生活指明了方向。才让她走出了伤痛的阴影,才让她渐渐活了过来。

        我一直认为,任何亲人的离去,都宛如自己也死了一回。霍莉也一样。

        附注:我爱你,给了她勇气。她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目标,重新走下去。我们无力改变既成的事实,我们也无法将生活沉沦到底,那么,就让你,如空气般,一直与我如影随形吧。
    【详细】
    22711513
  • 繁一
    2018/5/20 14:56:14
    编剧脑残

    刚开始我以为是个很好的悬疑片,结局大失所望。结果搞半天,背后的boss是一个孤女,为了报复某警察查她爸黑车的时候,她爸交通意外身亡,处心积虑跟警察的干妹妹男朋友上床怀孕以报复警察,还想用自己生命来陷害警察坐牢,什么鬼。然后有个帅哥因为吃过这个孤女的一个红薯,处心积虑多年帮她陷害警察,还有什么心理学学生晃晃勺子就把别人催眠。

    我觉得犯罪分子看到都会觉得受到了鄙视,汗。

    刚开始我以为是个很好的悬疑片,结局大失所望。结果搞半天,背后的boss是一个孤女,为了报复某警察查她爸黑车的时候,她爸交通意外身亡,处心积虑跟警察的干妹妹男朋友上床怀孕以报复警察,还想用自己生命来陷害警察坐牢,什么鬼。然后有个帅哥因为吃过这个孤女的一个红薯,处心积虑多年帮她陷害警察,还有什么心理学学生晃晃勺子就把别人催眠。

    我觉得犯罪分子看到都会觉得受到了鄙视,汗。

    【详细】
    9381197
  • 灰机来啦
    2015/6/8 13:55:18
    角色的胜利——评美剧《黑名单》
    当我第一眼看到《黑名单》时,我简单的把它归类为“警察与小偷”,但它的表现却让人大为惊喜。收视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它在内容上突破了“警察与小偷”的模式,而且在人物设定上十分出彩。人物设定,这即是本剧最大的亮点。《黑名单》的成功是角色的胜利。
       如果一部美剧是以单元剧的形式,那么他除了解决一个个事件外,都会埋一条暗线把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一个个单元串联起来。美国
    当我第一眼看到《黑名单》时,我简单的把它归类为“警察与小偷”,但它的表现却让人大为惊喜。收视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它在内容上突破了“警察与小偷”的模式,而且在人物设定上十分出彩。人物设定,这即是本剧最大的亮点。《黑名单》的成功是角色的胜利。
       如果一部美剧是以单元剧的形式,那么他除了解决一个个事件外,都会埋一条暗线把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一个个单元串联起来。美国的公共电视台砍起剧来真是毫不留情,管你播完没播完,收视率低的一律砍,所以单元剧要想吸引住观众,就必须在一个个单元下工夫,不然还没来得及展开主线,剧就被砍了。平心而论,刚开始我并不理解《黑名单》为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收视率。刚开始剧情推进模式非常简单,就是一个FBI打倒各种罪犯的故事。但是当我抛开这些不看,我似乎发现了它的魅力所在。一份写有罪犯“黑名单”不吸引人,黑名单上的一个个罪犯才是真正吸引人眼球的。
      “本剧亮点十足,故事情节围绕在全球追击罪犯展开,地域跨度大,打造出电影般的效果;情节起伏峰回路转又具话题性,有关伊丽莎白的神秘背景和她与红魔的关系,以及谁会是下一个上“黑名单”的罪犯等等悬念令观众感到刺激的同时充满期待。该剧不是“一周一个案件”类型的剧集,而是“混合型”。每一集都将深入调查一种完全不同的犯罪世界——有些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FBI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卷入每一起案件的人也五花八门,极具追看性。”这是新华娱乐给这部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略微地有些言过其实,我们现在回顾一下《黑名单》的第一季会发现各个单元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即使到了季末也没有一条像样的线索来串联一个个单元。相反,《疑犯追踪》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不仅是在季末,甚至在第三第四季中都有与前几季相关联的剧情。可以说前两季的剧情就是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埋下个大大的伏笔。但我们如果抛去这点不谈,就会发现《黑名单》中的每个罪犯,每个主要探员,个性都是鲜明的。另,本剧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也是可圈可点的。可以说 red,Liz,tom的关系在第二季季末前,关系一直扑朔迷离,很有吸引力。
     雷蒙德雷丁顿无疑是这部剧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扮相十分潇洒,再加上其独特的语言魅力,都使这个角色在这部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每次他跟人聊天时总是能扯到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上去,但是其中另有深意,或是寒暄,或是无声的威胁。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种谈话方式,不过时间久了,也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大坏蛋说话这么洒脱,不容易。
     至于黑名单上罪犯呢。可以说他们撑起了整部剧,如果这些罪犯没有些独特之处又怎么能吸引观众呢?创作人员在他们的特点上可谓是煞费苦心。有点走在科技最前沿,有的发展传统工艺使其有了新的特点,有些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如人贩子,走私者)《黑名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并不了解的罪犯世界,里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到了第二季接近尾声,《黑名单》摆脱了单元剧的模式,直接切入主线,这让人不得不期待第三季的到来。
      《黑名单》在剧情上的打磨远没有其在人物上的十分之一,有铺垫又不像《疑犯追踪》那样稳当。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把它的成功归结于角色的胜利。
    【详细】
    74931375
  • 魔菇
    2023/1/9 1:16:02
    假装我们在城市

    在设计去年共读计划时,我们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放置于女性“预见者”主题之下。这部纪录片主角弗兰·勒博维茨头脑聪敏,言语机智,很有见地,不爱运动和财商滞后的一面又显得笨拙、滑稽。她说自己是买房房跌,卖画画涨,错过了很多次暴富的机会,而且又傲慢又偏见,视一切电子产品如洪水猛兽,简直就是“预见者”字面意思的反

    在设计去年共读计划时,我们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放置于女性“预见者”主题之下。这部纪录片主角弗兰·勒博维茨头脑聪敏,言语机智,很有见地,不爱运动和财商滞后的一面又显得笨拙、滑稽。她说自己是买房房跌,卖画画涨,错过了很多次暴富的机会,而且又傲慢又偏见,视一切电子产品如洪水猛兽,简直就是“预见者”字面意思的反面典型嘛。

    实际上,称她为“洞见者”更恰当。

    当我们看人物纪录片时,我们在看什么?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对谈者马丁·斯科塞斯在美国影视界地位中坚,长踞影响力权势榜之上,虚构作品拍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拍纪录片?事实上他拍摄的人物纪录片可不止这一部,他对迈克尔·杰克逊的记录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他拍摄的关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纪录片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相对一个电影人,或许他的身份认同更是知识分子:对身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记录、讨论和追问,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感。

    为何这次是勒博维茨?

    一是因为他和勒博维茨是多年好友。他们此前在纪录片《公众演讲》中对谈过一回,很嗨,也很成功,多么甜蜜的回忆。不同的是,这次是斯科塞斯自己组局,更加自由,怎么倒腾都行,所以他大肆塞进了自己执导的各种影视片段,还很巧妙贴切,令人服气。他们在一个朋友圈玩耍,拥有很大的便利性和话语权,这部纪录片就像老朋友随意的围炉夜话,目的就是玩——玩的人觉得好玩,看的人如果也觉得好玩,善莫大焉。

    二是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和城市回忆。纽约客,这是个既表述鲜明,又寓意隐含的专有名词,带着一点玩世不恭,一点刻薄抱怨和喋喋不休的身份认同,他们见证着城市的迁变,经历过共同的城市创伤,拥有对过往时光的追恋,到了一定年纪会怀旧,还坦坦然然地自恋,坚定捍卫自己的代际价值观。

    一个没去过纽约,有限经验仅从书本、报刊和影像中来的人,可能不太容易感受到纪录片传递的特殊氛围。当然,你也是喜欢的,人类最朴素的渴望就是远方、异国、异质感。娴熟的影视制作和重磅传播更带着天然优势,连斯科塞斯拍摄的某些影片中那些凄凄暗暗,也被蒙上了一层奇妙的滤镜。这一切又不能成为深度代入的理由,它像一部离岸观察笔记,也像你参加一个圈子不熟悉的社交聚会,看场里人互动频频,运用着一些黑话,你只恍恍惚惚。

    有意思的点还是很多:

    首先关于女性话题。

    勒博维茨提到17岁被高中开除后去纽约当出租车司机,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她不想当女招待和酒店服务员。You know,这是她的口头禅,在谈到性别问题时就别有深意。

    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女性能做的职业不多,女招待?酒店服务员?看似门槛不高的工作,必须通过顶头上司一关,而他们通常是男性。为了得到机会,女性要付出超出工作本身的性别成本,“有个餐厅的老板是同性恋者,你知道有多少女孩去应聘吗?”那简直是黄金职位,令女孩们趋之若鹜。年轻的勒博维茨桀骜不驯,更愿意去开出租车。她知道纽约城的大街小巷,以及每一个司机喜爱的小餐馆。

    她支持Me too,对女性共助,奋起揭露抗争黑暗事实拍手称快。但她也头脑清醒,作为一个浸淫文化产业多年的作家,一个通常演自己、偶尔客串角色的非典型演员,一个影视产业上游的制作人,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她了解很多行业真相,在纪录片中她没有对这个问题大谈特谈,她不是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和斯科塞斯谈话时,他们有点默契地含混,这种留白反而让人理解更多。在结构性的问题上谈论太多毫无意义,何况她无意于此,尽管她在性别偏见中毫不妥协,按照自己的想法活成一个我行我素的女性主义者。

    其次是关于她作为纽约客。

    确切地说,勒博维茨是个“纽漂”,她老家新泽西州离纽约不远,约等于从苏州到上海,属于泛纽约都市圈。高中被开除后她又丧又梗又自由,开着人生的第一辆破车,不去纽约,去哪儿?到了纽约之后,勒博维茨又有些运气,从出租车司机到清洁女工到写作枪手,然后成为安迪·沃霍尔的雇员和朋友,之后是《名利场》撰稿人,她开启了一条纽约“名利场”的金光大道。她又有不错的天赋和才华,她旁观一切,意见颇多,表达方式幽默且辛辣,“评判是我的专业”,除了是非典型演员,她也是非典型作家,毕竟她出版的书并不多。文字和语言工作更多体现在专栏和演讲,可以说,说话是她的专长,冒犯是她的本能,有趣是她的主调。她以时尚Icon和意见领袖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偶像,如果没有这种个性和经历,很难想象她会成为纽约客。

    其三是纪录片着眼的城市变迁。

    这部纪录片显得很松弛,几乎是两个纽约客的文化漫谈,内容涵盖电影、音乐、阅读、生活、审美、金钱观、建筑、城市规划、政治、移民等领域,各章节甚至用纽约的多个政府部门作为标题,如文化事务部、预算委员会、体育与健康部门等,这些章节下的议题大致也会勾连到相应的内容上,散发着讽刺、调侃和唱反调的气质。

    如在体育话题上,她就明确表示讨厌体育,片中截取她接受采访时的片段,无论被体育迷主持人如何疯狂引导或反驳,她都岿然不动,坚持自己就是讨厌体育,哪怕是她曾坐在拳王阿里最辉煌的比赛前排。她表示那只是凑巧,那不代表我喜欢体育,那场比赛可以当做一种文化现象看。

    把一座城市无限缩小,再和真人对比,有一种震撼感。《假装我们在城市》的拍摄场景之一就是纽约城市微缩模型,他们让勒博维茨穿着鞋套,踩进哈德逊河,她像进入《格列夫游记》里的小人国世界,不同的是这座死寂的模型城市中不会蹿出一群利立浦特人,他们不会把她捉去献给国王。这种设置营造了一个异境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讲述城市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奇幻的,可疑的,不确定的印象。

    她只为自己脑海中的纽约负责,貌似看到了城市整体,但它也可能是虚幻的,有限的。真真假假的爱和恨,吐槽之中带着热切的肯定,一个人和自己生活的城市之间,哪能说得明白。接受复杂迷离,也就接受了城市生存的真相。这样看,纽约之于勒博维茨,和上海、北京、成都……其他城市之于我们,本质也差不多。如何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可能不如如何描述它重要。

    最后,关于她的阅读主张。

    勒博维茨说出了我的某种梦想:专职读书。如果靠读书就能生存,谁还去奔波啊。仔细想,这种逃避思想也是不对的,不能带来终极满足。如果必须专职读书,我们或许又想去干别的,想去神游了吧。

    勒博维茨是个重度书虫,从她的谈话和专栏可以看到阅读的趣味和积淀如何形塑她的气质。

    片中一个场景,她和斯科塞斯两人在图书馆的排排书架中穿梭,他们谈论着对彼此相熟或不相熟的作家的看法,交流阅读的快乐与满足,阅读被干扰时的痛苦,以及被书评人误导后的愤怒和报复。

    他们还去书架中搜索关于意大利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图书,作为两个典型的意大利后裔和非典型犹太人后裔,他们都烙印着族群的文化痕迹和集体记忆。谈话中被提及的人或事,一如既往地穿插着的相应的电影片段,它们无一不是斯科塞斯的作品。作为捧哏者,他似乎通过影像夺回了自己的阵地,谦逊了又像不很谦逊,自恋了又不像很自恋。阅读者和造梦者,在书本营造的物理空间中,完成了好朋友手拉手的默契。

    这部纪录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0,高得对斯科塞斯其他影视作品显得不公平,尽管那些作品的分数基本都在9.0以上。这个分数让我看到豆瓣系统的大数据特点,文艺趣味、观众构成、城市文化等权重很大,虽然已是相对安静和公正的平台,但它依然有些不平衡性。

    所以,如果你看《假装我们在城市》时昏昏欲睡,或感到名不副实,错不在你。如果只是假装在那个城市,如果身在乡村、小镇……我们不用知道勒博维茨,她是美国人的纽约梦,不是我们的。

    【详细】
    148753747
  • 山侃经
    2020/5/1 19:36:35
    网大中堪称典范的、里程碑式的匠心之作

    这部网络大电影制作精良,视听效果远超许多院线电影,更超过绝大部分网络大电影,堪称网大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中的里程碑之作。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非常到位,在表现人物的正与邪、社会的乱与治、剧情的营造方面都别具匠心。音乐很经典,让人回味87版电影中的张国荣演唱的主题曲,在怀旧中有了新的灵魂碰撞,尤其是片尾歌曲在人妖爱情纠葛中触动了观者的泪点。特效做得相当棒,网大中能做到这种特效的的确不多见,看样子没少花

    这部网络大电影制作精良,视听效果远超许多院线电影,更超过绝大部分网络大电影,堪称网大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中的里程碑之作。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非常到位,在表现人物的正与邪、社会的乱与治、剧情的营造方面都别具匠心。音乐很经典,让人回味87版电影中的张国荣演唱的主题曲,在怀旧中有了新的灵魂碰撞,尤其是片尾歌曲在人妖爱情纠葛中触动了观者的泪点。特效做得相当棒,网大中能做到这种特效的的确不多见,看样子没少花银子在特效上。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姥姥的扮演者演技入木三分,元华等主演对角色的演绎也是非常到位。最值得称赞的是电影的主体思想。开场对乱世有了很好的描述,戾气十足的社会生态导致怨气太重、妖孽横行,宁采臣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说了一句赶考当官的目的是“让世上再无冤死之人,这才是人间正道”,让本片的思想绽放光芒。

    【详细】
    12557360
  • 过路看员
    2022/10/2 22:37:20
    刺眼吗?刺眼就对了

    看这部电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它根本不是那种影评人期待的越战电影,它的内核是阿甘正传性质的自信表达,是“我们走过一段弯路”的自信。如果你想看一部那种越战电影,那肯定要给他负分,但如果没有这种预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坦诚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报告文学原作在2020年出版,amazon下面有一些感谢这部“爱国大作”的评价,从这点

    看这部电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它根本不是那种影评人期待的越战电影,它的内核是阿甘正传性质的自信表达,是“我们走过一段弯路”的自信。如果你想看一部那种越战电影,那肯定要给他负分,但如果没有这种预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坦诚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报告文学原作在2020年出版,amazon下面有一些感谢这部“爱国大作”的评价,从这点看去,其实就早就该想到它的内核是调和而不在“反战”上。《绿皮书》也是在呼吁和谐社会嘛。

    到了这里,问题更进一步:美国人,你亲身站到了战场上,看到了那些不做好事的,你……好像还是接受现状,然后选择提升自己,服务乡亲,报效国家了。越战给你带来的沉重创伤,你怎么说放下就放下了呢?

    影评人表示,我不能接受,你这电影不真实,就像拿一堆啤酒跑路不可能这么轻松一样。但是, 美国人亲眼看到了越战怎么样,最后还是该怎么样怎么样这不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现状吗?现状就是这么刺眼。这部电影也这么可贵。

    毕竟,真诚而辣眼睛是一种才能,才能需要得到褒奖

    豆瓣对绿色贝雷帽太不友善了

    14682743
  • 三七莲华
    2015/4/15 9:04:29
    May you rest in heaven
    我终于还是去看了FF7。。。

    其实我不是很迷Paul的,FF系列也不是我的菜,断断续续现在也没全看齐。但我清晰地记得前年去朋友家做客,一个周日,中午的时候腾讯新闻给我发了推送,Paul Walker车祸重伤,过了半个小时,变成身故。后来饭怎么吃下去的我忘了,大概还是言笑晏晏吧,然后告别出门开车,直接把车撞上了墙。

    那天晚上我大哭一场,很久没这样哭得歇斯底里,完全没原因,
    我终于还是去看了FF7。。。

    其实我不是很迷Paul的,FF系列也不是我的菜,断断续续现在也没全看齐。但我清晰地记得前年去朋友家做客,一个周日,中午的时候腾讯新闻给我发了推送,Paul Walker车祸重伤,过了半个小时,变成身故。后来饭怎么吃下去的我忘了,大概还是言笑晏晏吧,然后告别出门开车,直接把车撞上了墙。

    那天晚上我大哭一场,很久没这样哭得歇斯底里,完全没原因,止也止不住,劝也劝不住,憋屈又心痛,崩溃了一样。第二天肿着眼睛上班,再看到满屏的悼念,我心里那点说不出来的憋屈才化成了实感:我真的真的很伤心。我非常喜欢那个从第一部里金发碧眼笑起来牙齿闪着光的邻家男孩到FF6里渐渐变得成熟的男人,尽管我觉得Brian也好Paul也好永远都有种装不出来的天真和诚恳。。。好人脸吧大概。

    FF7是个奇迹,并不是说它拍得很好,其实就影片本身来说Bug真的很多,但在Paul中途去世的影响下坚持完成了此片,让Paul再次活在荧幕上,并且取得了这么大的轰动效应真的很了不起,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成熟化运作可见一斑。有很多飙车,有很多打斗,很多爆炸,场景之宏伟超过之前六部。真的是整个剧组为了Paul都特别特别努力的感觉,又心酸又感动。

    最后的回忆杀我整个哭成泪人什么都看不清,这就是最后一次了,从此荧幕再也没有那个笑起来特别好看真诚的金发男人,FF系列以后无论会不会再有续集也不会是Brian和Dominic的FF了。最后那个又阳光又温柔又漂亮但明显是合成的微笑缥缈在空中,最后那异路歧途,Dom,或者是Van的告白,最后的告别。。。everything I went through you were stand there by my side, now you gonna be with me for the last ride. 以及最后天空透亮,像Paul的蓝眼睛,写着:For Paul。

    眼泪真的没法止住。

    真的是再好不过的告别了。人生里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告别,这句话虽然有点矫情但是真的是这样啊,这样一部电影,虽然快餐得不得了,但也有特别真诚的一部分。一直在强调家庭,说我们都是家人,这是一家人特别努力地去向Paul告别,说:May you rest in heaven,永远停留在最美最幸福的时刻,最棒的地方,被家人、朋友环绕,蓝天碧水白沙,清澈阳光绿树成荫,白色跑车弛向彼岸。

    我无话可说,唯有奉陪眼泪而已。明明知道这犯规得要命但还是止不住地心碎。

    世上唯有死亡与时间不可挽回,让我为之掉泪的演员,Paul Walker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为什么不能单纯地只是欣赏影片?为什么会喜欢上这样遥远的偶像?明知他们触不可及?

    我想因为他们看起来像有光,就好像在照亮自己一样,爱是这样盲目难以言说,崇拜的心情就是这样不求回报的热烈的爱啊。爱并不会随死亡而消逝,回忆在爱就在,就像分别时会一遍遍说请记住我。。。我记得Paul啊,我记得FF1里头他蓬松的金发和笑出的白牙,专注的蓝眼睛。。。Van永远会记得,每一个和Paul一起工作的朋友家人都记得。。。

    写不下去了让我下去哭会儿。
    【详细】
    74441368
  • Vic
    2009/7/16 0:10:35
    来了,该遭殃了
    时隔4年,终于又重看了一遍。
       这是一部不适合中国人看的电影,我这论调恐怕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其实不用看也知道豆瓣“最受欢迎评论”都是些什么内容,我就还是只能说些不一样的话。为什么说这部电影不适合中国人看呢?因为中国人相比较外国人更不容易看懂,更不幸的是,他们看过后觉得比外国人看的更懂。大体上分两种情况,男孩和女孩(岁数大的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男孩呢,
    时隔4年,终于又重看了一遍。
       这是一部不适合中国人看的电影,我这论调恐怕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其实不用看也知道豆瓣“最受欢迎评论”都是些什么内容,我就还是只能说些不一样的话。为什么说这部电影不适合中国人看呢?因为中国人相比较外国人更不容易看懂,更不幸的是,他们看过后觉得比外国人看的更懂。大体上分两种情况,男孩和女孩(岁数大的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男孩呢,基本上脑子记住的全是结尾部分日军杀人一直到最后结局(或者还记住了开头),然后就把对日本的愤恨更加深了一层,并无比“敬佩”姜文;女孩呢,基本上记住的都是前半部分的幽默镜头和台词,后面较严肃的部分会体验的比男孩们程度轻很多的伤感,并很快忘掉或不加思考。大部分表现基本如此,所以结果就是,男孩们咬牙切齿告诉我这是一部抗日影片,女孩们告诉我姜文挺逗的。
     这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悲哀。
     有些人已经知道,本片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这个几乎并列于金棕榈奖的重要奖项(当年金棕榈由另一部出色的影片"Dancer in the Dark"获得),也有些人已经知道,它最终在中国被禁播了(有关禁播原因请参考http://www.douban.com/review/1523403/),这有多荒谬我就不浪费时间说了。姜文本人似乎也曾经对本片作过一些解释(请参考http://www.douban.com/review/1266247/),并得到了很多中国男青年们的追捧。在我看来,我宁肯相信这是姜文出于对自己艺术前景的担心而说了一些讨好有关单位的违心的话。我在《寻枪》的评论里曾经对姜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现在我仍然相信他。我的理由很简单,一部由全世界的最顶尖的电影艺术家而不是某个国家的所谓电影"academy"所肯定的电影,最可能的获奖的原因只有一个——艺术,最不可能的原因也只有一个——政治。如果有人认为姜文是为了反日而搞出一部作品,并被一群外国人所欣然接受了,那就无可救药了。
     现在转入正题,我斗胆谈一下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感受。首先,在技术和手法上,姜文继续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才华。选择用黑白胶片拍摄,不同人群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表现,不可损益的无比精彩的对白,精炼的剪接,镜头运用,尤其是结尾部分选用手扛拍摄,等等吧,加上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圈里人预料到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大师级别的艺术家。
      然后主要我想说一下本片的意义部分。我认为这是成就了这一部完美之作的最最重要的原因,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过了Dancer in the Dark,因为立意上来说本片要更加含蓄深刻,并且具有世界性的受众范围,这根本就不是一部什么“抗日”片。我看到很多豆瓣网友给本片加了“人性”标签,这还算是比较接近的,没错,本片的“主角”就是人性。鱼儿完全不加思索的为花屋治伤,马大三为了不敢杀花屋和董汉臣精神上受尽了折磨,花屋不知不觉地被他俩的善良所感动并成为同群,这都是最真实最美丽的人性善良一面的平平淡淡的自然的体现。这个,跟国籍民族有关系么?
     另外,人性却远不止善良这一面。
     总的来讲,我认为这个作品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完整并升华了原著的天才般的隐喻和指代。通过一个看似虚构却真实感极强的故事和敏感的背景,为我们展示了“鬼 ”来了之后的一番景象。其实英文名字已经为我们理解电影给了很大帮助,这个“鬼子”,说的是日军吗?根本不是,而就是“devils”。那究竟是什么呢?就象征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疯狂凌驾于人性之上的一切荒唐的东西,简单说就是条条框框,复杂说就是政治、民族、信仰、制度。。。。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一切。它,或者说它们来了,已经逼近到了door step,我们无处可逃,于是各种角色便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一面。董汉臣作为最重要的配角之一,连同唱书的两个土艺人,代表了如今时代中国很大一部分的群众——投机分子,他们服从于权力,对制度表现出了极好的“适应性”,没有原则,或者说原则就是自己的利益,以这个原则来背叛其他任何别人觉得宝贵的东西,比如信任、自尊、以及人性。影片或者说原著用一个理想化的乐观的安排,预言(或者说希望更好,虽然有些无奈)这类精神最终走向了自我灭亡。花屋作为另一个最重要的配角,则代表了另一大类——糊涂分子,在政客们的愚民政策和传统道德制度下(每个国家都一样),以条条框框们做了自己的主,民族、国家、信仰、“ 道德”这些东西一经接受,不假思索的变成了生命中的条件反射。但总有一天会发现问题,那就是与“人性”会产生冲突,一经冲突,在挣扎着固执一番之后偶尔会通过自相矛盾而窥见事物的真谛。本片却给了一个现实的悲观的安排,最终还是“鬼”有惊无险的赢了,占领了灵魂,让本人在荒唐之中一步步远离天堂,迈向地狱之门。以酒冢队长为首的日军,以及高某人为首的美军,则代表了“鬼”,权力和政治的化身,毫不犹豫地用他们的各种“真理”来“说服”你。四表姐夫和刘一刀代表了生活骗子,从不诚实,从不认真,但轻松的游离于鬼和人性之外,不趋名利却也没有信仰。以五舅姥爷为首的普通老百姓,代表了没有受过教育的最底层人民,或者说人性的相对丑恶一面,或者说相对真实和普遍的一面。面对董和花屋,开始时他们会说“你们也都是孩子啊”,到了关系到自己的时候,便一致主张杀死他们。自私、懦弱、愚昧、虚荣、仇恨、并且对于“鬼”的无所认知,甚至在被压迫的状态下臣服于权力,并无法容忍挑战权力的行径。例如私底下二脖子的母亲对日本人放肆叫骂,当自己的驴骑上日军的马时,大家又都无比羞愤的惩罚着驴。正是这种形象,才会有这些次要配角们的各种性格,才会有片尾看热闹的群众们的令人作呕的笑声。片子给出的答案也相对悲观,没有与“鬼”冲突的时候,就愚昧的生存着,一旦冲突,结局是垂死挣扎后的灰飞烟灭。马大三和鱼儿是本片真正的主角,毫无疑问他们代表了人性的善良和诚实,在人性的丑恶一面包围下,仍然坚韧的活着,从始至终两人都较少把自己当作至高无上,反而处处体现出对生命和群体的关爱,以及对于天性的尊重和对教条的反抗。但在他们当中也有区别,马大三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欺骗村人说“会要了全村人的命”,而自己不敢动手杀人,却尽力找人借刀,鱼儿的表现就相对纯洁了很多,不顾辛劳的照料着花屋和董,并且坚决地反对处死他们的决定。而片中的结局也很特殊,马大三在与鬼的冲突中,顽强抗争后仍然极尽无奈的被吞噬掉,影片无比精彩的结尾中,马大三人头落地,最后合眼的瞬间那个微笑,传递的更是一份解脱和醒悟。另外鱼儿却没有交代,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也许作者仍然不无乐观的保留了对于善良的希望。而最耐人寻味的就是“我”,没能找到很确切的解释,个人理解似乎就像是我们每个人身处的世界,或者说上帝,近乎强迫的把鬼送到人性的身边,无时无刻陪伴着,不断给你希望却从不兑现,像旁观者一样看着一个个悲惨的故事上演。每当鬼来,它们想践踏的目标就只有人性,于是真正的美好就要开始遭殃了。
     这样的原著和《寻枪记》等,让我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文学艺术高手在民间,用这样巧妙的方式来给我们讲一个受益终生的道理,这也正是“艺术”二字的精髓所在。这样看来,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嘎纳会把评委会大奖颁给它,也应该明白了我为什么说它是一部不适合中国人来看的电影了吧。我之所以对艺术感兴趣,原因就是艺术是我们老百姓用来关心“人”本身的,我之所以对电影感兴趣,原因就是它是最全面的一种综合表达方式的艺术。只要你能够专注于表象之下的 “人”和“道理”,也就能轻易地看出那些逼到门口的“鬼”们都是虚无的。到那时候,是不是可以幸免于难呢?
    【详细】
    2141328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