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98322
  • 涂俊杰
    2017/10/17 13:25:05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很少看日本电影,周末在家收到视频推送,推荐了这部影片,鬼使神差的看了起来。
    影片以“法律的实效”为基础,讲述了22年前的一桩连环谋杀案,犯人因法律失效而躲避制裁的故事。全片紧张刺激,以我的智商完全被导演的镜头语言带着走,知道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凶手是他。
    看完电影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曾根崎雅人为了找出凶手不惜改头换面活成另一个人,走了极端,就
    很少看日本电影,周末在家收到视频推送,推荐了这部影片,鬼使神差的看了起来。
    影片以“法律的实效”为基础,讲述了22年前的一桩连环谋杀案,犯人因法律失效而躲避制裁的故事。全片紧张刺激,以我的智商完全被导演的镜头语言带着走,知道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凶手是他。
    看完电影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曾根崎雅人为了找出凶手不惜改头换面活成另一个人,走了极端,就永远回不去了,他再也不是当初的小野寺拓巳。大仇得报,他的人生该怎么继续呢?

    影片最大的矛盾在于,“当法律不能审判罪恶,我们能怎么办?”
    传统的美式英雄主义,都是烘托出一个孤胆英雄,用智力或武力,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手刃仇敌,典型的例子有《飓风营救》,《消失的客人》。看着很爽,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可怕的前提,那就是法律无能。

    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作奸犯科,勤勤恳恳一辈子,为的就是我们理想中的那个世界。
    什么是理想的世界?就是“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详细】
    8870446
  • freedom_ZN
    2020/5/30 21:24:32
    这不仅仅是烂,这是赤裸裸的借鉴抄袭

    我就想知道第一集为啥与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一个流程框架内容,您搬过来是因为才看过吗?这剧的编剧是闹着玩的吗?另外,主题搬黑衣人,人物设定搬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你很厉害??。不敢说这部剧能获得积分,因为我已经要弃剧了,我真的以为这是部好剧,万万没想到,不伦不类!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更经典,更漂亮,更让人印象深刻

    我就想知道第一集为啥与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一个流程框架内容,您搬过来是因为才看过吗?这剧的编剧是闹着玩的吗?另外,主题搬黑衣人,人物设定搬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你很厉害??。不敢说这部剧能获得积分,因为我已经要弃剧了,我真的以为这是部好剧,万万没想到,不伦不类!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更经典,更漂亮,更让人印象深刻

    【详细】
    12631157
  • 巴塞电影
    2018/1/15 15:47:23
    能在公共场合看「成人动画」,真的刺激!
    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是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开始的。 两年多快三年过去了,除去每个春节或儿童节必须出来秀一下的喜羊羊和熊出没,国产动画居然也凑了个“四大全齐”。 《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一个情怀满满,一个画面精致,但在叙事上弊端明显,可以算初阶作品。去年的...  (展开)
    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是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开始的。 两年多快三年过去了,除去每个春节或儿童节必须出来秀一下的喜羊羊和熊出没,国产动画居然也凑了个“四大全齐”。 《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一个情怀满满,一个画面精致,但在叙事上弊端明显,可以算初阶作品。去年的...  (展开)
    【详细】
    9074217
  • 琴剑飘0
    2013/3/16 20:28:17
    从爱情到其他
          第一次在本市的电影院看电影,这部《爱情银行》。虽然有个略显恶俗的名字,但流畅的剧情加上夏雨的表演,确实算得上是一部好片子了。喜欢夏雨是在第一次看《独自等待》时。这么多年过去了,夏雨已经从青涩的青年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大叔,却还是演绎着“不如怜取眼前人”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在本市的电影院看电影,这部《爱情银行》。虽然有个略显恶俗的名字,但流畅的剧情加上夏雨的表演,确实算得上是一部好片子了。喜欢夏雨是在第一次看《独自等待》时。这么多年过去了,夏雨已经从青涩的青年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大叔,却还是演绎着“不如怜取眼前人”的爱情故事。
          其实相对于皆大欢喜的结局,我更喜欢那些带着些遗憾和怅惘的,因为更真实。这也是本片不如《独自等待》之处。不过看电影嘛,最重要的还是和谁去看,那谁谁,你说是吧?
          我一直处于对爱情的迷茫中,既渴望又害怕。有时候觉得爱情是天下最好的精神追求,有时候又觉得相遇相知相爱相守漫长又多生变数。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未来怎样都是重重迷雾。成年人有思虑太多的世界,而爱情需要一颗孩子似的心。如果再回到那忙碌而悠闲的十七八岁,我也许还会深深眷恋着一个女孩,单纯得不去思考任何东西。那时候的阳光慵懒而自在,有明确的目标,有可以不用去考虑的遥远的未来。就算有些愁绪,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呓语。可以想象电影中何沐阳和白倩的大学时光,应该是无忧无愁而欢乐满满的。可是一旦选择多了,人也就迷失了最初的追求。世上有千万种的活法而我们只能选择其一,而且一旦选择就再没有反悔的机会。我们也有了太多的顾虑,不只是身边人一次次劝你成熟点的说教,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我们不再像年少的时候那样相信未来,也不再拿着一颗真心去冒险。
          记得前两年有个人大提案轰动一时,大意是说二十岁的女孩应该跟四十岁的男人结婚,而二十岁的男人——等到四十岁再说吧。虽然此提案搞笑成分居多,但仔细想想,确实一语道破了中国社会目前的现实。生活在中国社会毫无安全感可言,所以父母都希望女儿能嫁个安稳可靠的男人,有车有房有养得起孩子的存款。可是大多数男人从学校走出来的时候都一事无成。中国论资排辈的社会决定了大多数年轻人不会在30岁以前取得很大的成就,而且随着学历越来越高,男人走出学校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二十多岁毕业, 打拼多少年才能达到丈母娘的标准(当然,这里说的是不依靠父母)。真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电影中的白倩没有选择何沐阳,也不能指责太多,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当然不能要求一个女孩跟你一起奋斗等个十年,再说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会守着最初的恋人。如果社会照此发展下去,也许不久的将来,那位代表的提案不用立法就能在民间自动实现了。到那时候,古典的爱情就真的死了。
          虽然电影给故事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我相信故事不可能从此结束,何沐阳和余小鱼能在一起多久呢,就算天天驾船出海,这样的浪漫久了总会腻吧。毕竟他们的征途不是星辰大海。我坚信爱情只有在时光的积淀中变成亲情,才会有漫长恒久的浪漫。如同影片中的那对老夫妻。而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失去了等待积淀的耐心,分手成本的低廉让我们往往倾向于另找他人。如果一段感情没有坚持、没有等待、没有包容、没有沉淀,那么也不过是快餐罢了。在我们将食物、书籍快餐化了之后,终于也把爱情快餐化了。这样下去我们终将一无所有。
          其实呢,我还是更愿意相信电影中的二人能厮守一生,而电影前的我们能抓住真爱。人生路漫长多艰,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携手面对。
    【详细】
    58121528
  • L'aquoiboniste
    2020/10/2 13:12:48
    岌岌可危的美式伟大

    纪录片本身展现了PRO LIFE和PRO CHOICE两方面的观点,但能感觉是明显倾向于PRO CHOICE的立场。

    PRO LIFE派通过像邪教仪式般的抗议行为(如跪下或匍匐在地)和枪杀实施堕胎的医生和妇女都偏激到“叹为观止”。如果说许多因长期社会或民族矛盾导致的争议,在被任意一方诉诸暴力途径(比如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时,基于历史性的矛盾和曾经被侵害的立场,这样

    纪录片本身展现了PRO LIFE和PRO CHOICE两方面的观点,但能感觉是明显倾向于PRO CHOICE的立场。

    PRO LIFE派通过像邪教仪式般的抗议行为(如跪下或匍匐在地)和枪杀实施堕胎的医生和妇女都偏激到“叹为观止”。如果说许多因长期社会或民族矛盾导致的争议,在被任意一方诉诸暴力途径(比如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时,基于历史性的矛盾和曾经被侵害的立场,这样的极端行为还有一定的可被解释和“理解”的空间,那PRO LIFE人士阻止女性堕胎的行为在我看来从客观的立场来分析并理解其的可能性只能为0。因为这些反对人士甚至不是在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仅仅是为了争取用他们所信奉的教条——并不被所有人信奉——来约束其他人的一种强权。

    也就是说,一个长期被种族歧视对待的黑人犯下了因仇恨驱动的罪行,我们可以尝试去分析其成因;但一个连子宫都没有的男性想要去扼杀所有女性堕胎的权利,是荒谬、可耻的。

    当然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实在苍白无力,所谓的“保护未出生的生命”,这种占领道德高点、或者说扣帽子的行为我们太熟悉了。那些持有自私、缺乏说服力的立场的人在试图粉饰自己的动机时,往往热衷于给自己贴上道德的标签,并且在实质问题上避重就轻。

    特朗普在跟希拉里的辩论中,当希拉里确定了支持堕胎的立场后,特朗普用“听呀,希拉里支持妇女堕掉9个月的胎儿”这种——都不算是断章取义——而是扣上莫须有的罪名的方式,并屡次重复“将胎儿从子宫扯出来”这样惊悚的表达,来试图混淆视听,并泼了对方一身污水。当然,作为一个逻辑能力正常的人,轻易能识破特朗普的肤浅招数,但在这一观点背后数量庞大的福音派人士的存在,说明理性、和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的这样的品格,在美国社会已经丧失了主流阵地。

    在这一争议上,男性指挥女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嘴脸已经丑恶到显而易见,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PRO LIFE派里的女性到底是秉持怎样的信念?纪录片里并没有呈现这一点。除了强调对婴儿生命的重视,这些女性并没有说出更让人信服的言论,或者说纪录片选择不呈现。

    对于观念的争论,我始终愿意倾听每一派的意见,但若是其中一方的论据止步于如此肤浅的地步,那么除了无理取闹和反文明,无需其他结论。

    这一议题在民众中发酵时,姑且算是愚蠢的部分人的闹剧,但在被里根政府提上政治议程后,这一议题不仅割裂了自己的社会,也证明了拥有庞大保守宗教势力的美国,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伟大。

    当一个社会议题的讨论不再基于理性客观,而是单纯的立场之争,那所有的制衡机制都沦为工具。如果这是这些人向往的美国,那就任他去吧。

    ——————补充两句——————

    我始终认为,2-3个月的初妊娠阶段足够女性决定是否选择堕胎,在这2-3个月的时间里,胎儿是未成形的生命,无法自主存活,而作为母体的人有太多需要考虑的身体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活着还不艰难吗,富人无论如何都能找到方法堕胎,如果堕胎=违法,断送的只会是穷人女性的人生,甚至让人不得不选择更具风险的堕胎方式。用一个没有任何意识的生命来绑架一个女性的选择,是残忍的,所谓的“尊重生命”的说法,恰恰就没有尊重怀孕的人。

    至于有些人会说,如果你洁身自好如果你不做婚前性行为,你就不需要堕胎——类似的无稽之谈,我不认为有任何说服力。有很多支持堕胎的女性(或男性)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有堕胎的行为,但不妨碍他们为需要的人去争取。哪怕有些人会因为承担意外怀孕带来的对身心的摧残、对生活的影响,但承担这个结果的人是他们自己,与外人何干?而支持一个人堕胎的权利,是尊重一个人在不损害任何其他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做出个人选择的权利。

    那么说回来,我所认为的最根本的观点之争是,一个接受了文明社会教育的人,和一个子宫里尚未成型的生命,到底孰轻孰重?摈弃其他所有的争论点,在这一个基本观点之上持有不同立场的人,恐怕是永远都不能说服彼此的。

    【详细】
    128881676
  • 十八爷
    2023/1/18 0:03:58
    “享受你的症状”:《失去的女儿》与归还的自己

    在刚刚过去的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就有三部与“母亲”有关的电影: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平行母亲》(Madres paralelas),把抱错孩子又相恋这样一个听起来有点狗血的故事融入到生命的传承和历史伤痛中;奥黛丽·迪万(Au

    在刚刚过去的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就有三部与“母亲”有关的电影: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平行母亲》(Madres paralelas),把抱错孩子又相恋这样一个听起来有点狗血的故事融入到生命的传承和历史伤痛中;奥黛丽·迪万(Audrey Diwan)的《正发生》(L'événement)带着强烈的痛感展示了一个60年代的残酷堕胎故事,最终斩获金狮奖;相比之下,玛吉·吉伦哈尔(Maggie Gyllenhaal)的《失去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则显得有点普通,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典型妈妈的故事,曾经她和丈夫离婚,三年不见女儿,如今功成名就,也孑然一身。

    一直以来,影像中的母亲都被看作是社会征候的显影,因此最被关注的也是其作为社会形象的价值和意义。但即使只作为符号,“母亲”也不该像唐三藏一样被圈禁在指定范围里。成为母亲,首先意味着具体的身份冲突,同时,母亲将要遭遇的困境也隐含了结构性的社会观念冲突。因此,矛盾冲突而不是整合统一,或许才是理解母亲的关键。这也是近年来母亲题材内转的方向:做母亲还是不做母亲,这可以是个问题。

    《失去的女儿》改编自埃琳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说,尽管对熟悉费兰特作品的观众而言,这样的主题并不让人意外,但吉伦哈尔的改编和执导还是让这个故事更有挑战性,也更出彩。凭借这部相当优秀的作品,吉伦哈尔收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第8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首作奖,并提名第79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Olivia Colman)也在《宠儿》(The Favourite)之后再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但对观众来说,观看这样的非典型故事却又是个挑战。该片的豆瓣评分为7.5(11348人评分),IMDB评分则仅有6.7(52771人评分),更有趣的是烂番茄网(Rotten Tomatoes)的反馈,专业影评人给出的番茄指数高达94%,而观众给出的爆米花指数则只有48%[1]。也就是说,当我们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时,主要指的是影评人的标准,对观众而言,这完全不是一部好看的爆米花电影。在这部影片中,母亲既不是我们熟悉的政治隐喻(伟大的祖国母亲),也不是很好理解的社会身份(为家庭牺牲奉献的母亲),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症状——作为母亲的莱达竟然完全不像母亲。

    大学教授莱达拖着一大箱子书独自前往海滩度假,不喜交际的她享受着这种离群索居的悠闲生活。可突然到来的大家族却打破了这种宁静,为了聚会他们打算重新规划海滩。莱达拒绝配合换位置,与之产生摩擦,同时却又被大家庭里的年轻妈妈吸引,妮娜母女总让她想起过去。故事到这里再起波折,妮娜的女儿埃琳娜走丢,莱达帮忙找回孩子,却又顺手拿走了她的玩偶,失去玩偶的小女孩日夜哭闹。莱达明知妮娜一家被丢失的玩偶搞得焦头烂额,却始终没有归还。当她终于把修整之后焕然一新的玩偶还给妮娜时,妮娜怒不可遏,用莱达送的帽针捅了她。莱达连夜驾车离开,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片头,身着白衣的莱达倒在海滩上。次日清晨,她醒来,在海边一边削橘子一边给女儿打电话。似真似幻中,影片结束。

    影片中,莱达的举动常常让人感到费解,当这些举动和母亲的身份叠加在一起时,就更显奇怪。假如换成其他人,把玩偶藏起来不过就是让人讨厌的恶作剧而已,但一个母亲这么做,就让观众觉得难以解释——她为什么这么做,她是不是不正常?产生这种疑问当然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所面对的影像中的母亲形象总是处于一种清晰的叙事逻辑中。

    弗谢沃罗德·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的《母亲》(1926)改编自高尔基同名小说。影片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母亲形象,她在苦难中从无知走向革命,用爱和信念接过儿子的旗帜。这种觉醒也成为20世纪女性启蒙的经典模式,在伤痛中成为革命者。如果说革命的母亲具有时代限定性,那么我们更熟悉的还是传统的地母形象,大地母亲既是最为古老的女性原型形象之一,也是民间观念对母亲角色的全部期待,她要承受一切,包容一切,让自己成为孕育家庭的养分。国产影视剧中最有观众缘的母亲通常都是这样的形象。

    与无限包容相对的,是《告白》(2010)和《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2010)中忍无可忍绝地反击的“复仇的母亲”,如果法律不能保护自己和孩子,那就亲自来制定惩罚规则。当一个母亲决定惩罚凶手,她将比凶手更残酷。从这个意义上说,“复仇的母亲”是以另一种牺牲表明了残忍与伟大乃是一体两面。相比之下,近年国产影视剧中的“剥削的母亲”则彻底宣告了母亲形象的坍塌。如果说电视剧中的妈妈主要是物质剥削——《欢乐颂》(2016)中的樊胜美妈妈,《都挺好》(2019)里的苏明玉妈妈,《安家》(2020)中的房似锦妈妈——让女儿为家庭造血,越优秀越值得压榨;那么电影中的妈妈则更多体现了情感剥削——《柔情史》(2018)、《再见 南屏晚钟》(2019)、《送我上青云》(2019)、《春潮》(2019)等影片中的妈妈——她们不仅不能再给予家庭力量,反而成了情感包袱和控诉对象。

    提出两条粗疏的线索并不是为了论证母亲形象如何具体变化——在这里也不去探讨变化背后的征候性,比如残酷母亲的形象目前主要集中在东亚影像中——而是想通过变化来指认形象的结构性:无论如何变化,母亲都始终处于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结构中。也正是这种结构性,让我们得以准确地理解银幕上的母亲,无论她处在哪一个位面,至少都表明了一点,一个母亲不会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而观众也总是通过干了什么来审视她们。不同的是,莱达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正如费兰特在小说中写到的,“最难谈论的事情是我们自己也无法理解的事情”[2]

    神秘作家费兰特享誉全球的知名度来自于《那不勒斯四部曲》,HBO将其翻拍成了爆红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L'amica geniale)。与女儿们大受欢迎的成长不同,妈妈们的内心世界却很少被关注,也因此,难以被纳入类型化的影像表达中。在《失去的女儿》之前,费兰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讨厌的爱》(L'amore molesto)也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费兰特的笔下,塑造母女关系的其实不是彼此,而是强大但却隐身的历史和暴力,在失去母亲之后,女儿才终于明白了这一点。费兰特想要表现的正是这种对母亲的无视,正如她所喜欢的作家艾尔莎·莫兰黛(Elsa Morante)所做的:“没有任何人,包括母亲的裁缝会想到,母亲会有一具女性的身体……(以男性第一人称写作)这种伪装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学,实现母亲的裁缝无法完成的工作:把母亲的形象(死去的母亲、农奇亚蒂娜、同性恋父亲)从包裹里拯救出来……让母亲本来的身材显露出来,讲述女性体验中没有讲述过的东西”[3]。把母亲还给自己,这大概是玛吉选择费兰特作品的真正原因。

    但电影与小说又截然不同。小说的第一人称视角能让读者迅速了解人物内心,但对电影而言,除非借助旁白,否则无法直接转译。电影更常采用的办法是通过叙事突显因果,通过逻辑理解人物。正因为如此,吉伦哈尔的改编才显得大胆,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完整讲述莱达的经历,那么这个人物形象将更清晰,当下的故事或许也会更有张力,但是玛吉没有这么做,她把莱达的故事仅仅限定在海边度假。两个小时用来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或许太短,但用来讲述一种体验却足够长,在理查德·布罗迪看来,正是这种大刀阔斧的削减让《失去的女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元电影”:把女性的生命体验还原到微妙的细节和深刻的经历中。这恰恰是当下电影所缺乏的。[4]

    虽然都改编自费兰特的小说,但《失去的女儿》和忠实原著的《讨厌的爱》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不在于取舍了多少,而是取舍本身就是一种重塑。因为无法把莱达放入既有的形象谱系中,所以我们反复追问,为什么她要把玩偶藏起来,她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女儿?顺着这样的疑问,叙事的合理性被放到了第一位:莱达可以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观众却必须知道答案,否则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但影片从未解释莱达的行为,这种不解释与其说呼应了费兰特所说的“自己也无法理解”,倒不如说是一种更彻底的回答:把母亲从叙事中拯救出来,面对她的症状。因此,读解(read)莱达的症状而不是解释(explain)她的行为,就成了观看这部影片的关键。

    要解释莱达的行为,就得把她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再从这个位置出发追问是什么塑造了形象,是什么促使她这样做。于是,影片中的回忆就成了唯一的线索,我们从中寻找因果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都凭借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读人物,但这一方式在这里却恰恰构成了障眼法,因为母亲的全部秘密并不在于形象背后有什么,而在于形象本身是什么。如果说只有当一个母亲服从于母亲叙事,她才能被我们理解,那么莱达真正让我们迷惑的恰恰不是她做了什么,而是她没做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对母亲的解释其实都是误读,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背后真正有什么。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正是为了给母亲带上一张合适的面具,面具能帮我们回避来自母亲的真实面庞——危险的无意识。

    钟孟宏的新作《瀑布》(2021)也讲述了一个让人压抑的母亲故事。正是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旦母亲失去面具,生活将变得如何不可理解,如何恐怖。疫情之下,女儿和妈妈轮流成为病人,只不过女儿被隔离的是身体,妈妈被隔离的是精神。自从患上思觉失调症,妈妈就成了家庭的恐怖之源,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瀑布”既是妈妈思觉失调发作时脑中出现的声音,也象征着母女关系的张力和涌动。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母女争吵场景里,灯下的女儿和暗处的妈妈形成鲜明对比,一如失衡的母女关系,摘下面具女儿可以释放,妈妈则只能崩溃。妈妈生病之后,母女关系重新流动,女儿开始成长为“母亲”。女儿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通过精神病的症状来重新理解妈妈,就像我们也从来没想过,恰恰是变化莫测的无意识而不是精心编码的意识,才是理解母亲的关键。

    来自母亲的无意识之所以危险,就在于它的不合情理和不可预测,面对偶然泄露的伪装,斜目而视或许能发现端倪,一旦主动捕捉,反而成了对母亲形象的再次框定。2021年春节档,贾玲带来了她追忆母亲的导演首作《你好,李焕英》,这个感人的故事最终收获了54亿票房,让贾玲出道即巅峰,成为全球单片票房最高女导演。在母亲李焕英发生意外的弥留之际,女儿贾晓玲穿越回了母亲的青春时代,她决定帮李焕英改变命运。几经波折命运依旧,在离开之际她才意识到,不是她在帮助李焕英,而是李焕英一直在成全她的帮助。对于重视家庭伦理且崇尚地母精神的中国观众而言,李焕英对女儿的爱与包容让人很难不动情。但问题也正在这里,看起来影片最动人的就是李焕英对贾晓玲知情不报的“再次付出”,但真正的重点却在“知情不报”,对于女儿而言,母亲的付出只能是也必须是无言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完全按照女儿的意愿重新讲述的母亲故事,也是一个排除了母亲的母亲故事。在这里,想象母亲如何伟大透露的恰恰是女儿的无意识,妈妈请你像从前一样,再为我牺牲一次吧。

    与李焕英迥然不同的是,在《失去的女儿》中,莱达是一个没有女儿的母亲,女儿只在她的回忆里、描述里和手机里。有意思的地方正在这里,没有母亲的母亲故事激发了广泛的共情,每个人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打动自己的细节,没有女儿的母亲故事却疑点重重,面对莱达这样一个不可靠叙述者,观众更想做的还是破案:面具为什么不见了?这种对比恰恰说明了母亲的处境,与其说母亲总是处于某种关系中,不如更准确地说,母亲总是对象性的,服从母亲叙事就是成为欲望对象,只有成为欲望对象,才能召唤属于自己的孩子。如此一来,还有归还母亲主体性的可能性吗?这或许是吉伦哈尔和莱达共同的疑问。这也是莱达症状的真正由来,为了拒绝成为欲望对象的母亲,宁愿释放“本它”[5],让面具背后的另一个我显影。

    到这里,我们虽然理解了莱达的不同,但偷拿玩偶的一系列行为仍然有待进一步解读。影片中给埃琳娜带来陪伴和安全感的玩偶,一旦到了莱达手里,就成了诡异之物(the uncanny)。无论是从玩偶中爬出的虫子、流出的黑水,还是莱达对待玩偶的方式——她不过是像埃琳娜一样,让玩偶成为了自己的陪伴物——都让人察觉到一种诡异的氛围。但显然,诡异的并不是玩偶本身。玩偶之所以能触发诡异,是因为它暴露了莱达的被压抑的爱正在以这种诡异的方式向她回归。这也是诡异物的真正含义,它原本不过是普通之物,只因为承担了无意识的伪装才压抑变形,显得诡异。相比藏玩偶,更值得琢磨的是反复藏玩偶,即使被管理员看见了,莱达也没有第一时间归还,归还玩偶的那一刻总是被延迟。也因此,我们需要为莱达的症状重新正名,她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是始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就是说,掩藏玩偶的强迫性重复(compulsive repetition)才是莱达真正的症状。

    通过回忆我们得知,莱达曾经把自己儿时心爱的玩偶作为礼物送给大女儿,但大女儿却因为得不到关注,就把玩偶看作母亲的替身加以报复,用彩笔画得乱七八糟。暴怒的莱达为了惩罚女儿把玩偶扔出窗外,玩偶碎了一地。如果把从海滩带回的玩偶看作是被摔碎玩偶的替身,那么清洗的确是一种象征性修复,我们猜测莱达也许希望再次回到那个现场。但更重要的是,清洗并不是终点,在妮娜一家到处找娃娃,家族众人对她充满敌视的情况下,莱达还是冒险去店里买了物料,给娃娃换上了新的衣服。焕然一新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把玩偶还给自己,而不是女儿。只有以莱达为目的,我们才能重新审视带走玩偶的真正意义。带走玩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召回新手妈妈的焦虑,这才是莱达想回到的现场。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反复回到创伤场景虽然不合情理,但仍然是符合快乐原则的,只不过是另一种变体:通过不断重返,主体把被动创伤变为主动体验,从不可控变为可控,从不愉快变为愉快。也就是说,莱达想要回到现场的原因,也许和我们预想的正相反,要修复和控制的不是女儿的创伤,而是作为母亲的自己。

    失去的女儿到底是谁,是影片留给我们的最后疑问。很多分析认为这是一个多重关系的指代,在每一对母女关系中都有一个失去的女儿,对茫然的莱达而言,这个女儿其实是她自己。这么说当然没错,只是或许仍然难以抵达没有面具的真相。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失去的女儿”并没有任何隐喻,在摔碎玩偶的那一刻莱达和女儿都遭遇了情感危机,那一刻她的确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对女儿的控制,也失去了对女儿的依恋——这让她感到十分遗憾。但更遗憾的是,她并不后悔。莱达既没有后悔成为母亲,也没有后悔在那一刻离开女儿,这才是故事的残酷真相。这也是我没有沿用豆瓣译名《暗处的女儿》的原因,让母亲离开隐喻,或许能看到更多。

    莱达和妮娜之间的互相吸引在影片中也耐人寻味,如果我们把莱达对妮娜的关注看作是母亲之爱的移情,那么妮娜对莱达的诉求仍然是欲望对象的投射,因此这种召唤注定失败。归还玩偶的惨烈场景也向我们说明,摔碎的玩偶已不可能再还给女儿,只能还给自己。但问题也在这里,一个离开女儿的母亲,在我们原谅她之前,她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吗?这或许是《失去的女儿》留给观众的真正难题。

    此时此刻回头再看莱达,或许我们可以赞同齐泽克,“享受你的症状吧!”(Enjoy your symptom!)。

    本文已发表于《戏剧影视评论》2022年第3期


    【详细】
    148947630
  • Miya Cao
    2021/8/27 21:50:54
    万万没想到在这部剧中能磕到我现在万年难磕到的bg cp啊,史德华和程舒不要太甜哦,戏份再多就更好了,发展过程真是急死老母亲了

    剧情台词本身也挺不错的,可能前期节奏没那么快但是也能看进去,后半段看得比较入戏了,总体来说在我这里8分以上还是可以有的

    史德华(mr shit)和程舒(lover letter)真是太可爱太甜啦!!!我每次都以为我bl中毒太深以至于怀疑自己看不了bg了(每次看bg我都无感…),但是看到史德华和程舒我又放心了,我没问题

    剧情台词本身也挺不错的,可能前期节奏没那么快但是也能看进去,后半段看得比较入戏了,总体来说在我这里8分以上还是可以有的

    史德华(mr shit)和程舒(lover letter)真是太可爱太甜啦!!!我每次都以为我bl中毒太深以至于怀疑自己看不了bg了(每次看bg我都无感…),但是看到史德华和程舒我又放心了,我没问题哈哈哈,可惜能让我心动的bg cp实在是太稀有了,现在几乎几年难得一遇…

    【详细】
    13829240
  • 编剧杜昆阳
    2015/6/26 1:02:40
    横冲直撞 不必彷徨
    《横冲直撞好莱坞 影评》


     文/@杜昆阳

     

    (1)横冲直撞的动作

    看到片名时,心中不禁OS:这名字起得还能再随意点吗?若不是机缘巧合的来了首映,恐怕早就弃了。

    只好安慰自己,按捺着吐槽的情绪,“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名字也没好到哪去,不是也不错吗,”再看看。

    开场便是男主小明被绑架的镜头
    《横冲直撞好莱坞 影评》


     文/@杜昆阳

     

    (1)横冲直撞的动作

    看到片名时,心中不禁OS:这名字起得还能再随意点吗?若不是机缘巧合的来了首映,恐怕早就弃了。

    只好安慰自己,按捺着吐槽的情绪,“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名字也没好到哪去,不是也不错吗,”再看看。

    开场便是男主小明被绑架的镜头,对人生提出了质疑。我想,这是标准的好莱坞式人物开头塑造,也是专业书中所谓的“用苦难养成英雄”,我猜,马上作为男主的小明该遇到“大危机”了,果然,故事进入到常规叙事阶段时,小明被爱人抛弃了,决定奔赴好莱坞。

    如出一辙。

    不对,脑子倒带般的过了一遍镜头,小明在更衣室时,一段自述,交代了他对控制人生的自信,然后得知被爱人离弃时,小明意外的在众目睽睽之下裸了下半身,而且并未闪躲而是眼神麻木无畏。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想起了奥斯卡的黑马作品《鸟人》中,男主当街被跟拍屁股的场景。

    十有八九横冲直撞和好莱坞是反讽的关系!我猜。

    很多人喜欢造梦的“好莱坞主义”、卡通的“好莱坞叙事结构”而这个片子却在拿好莱坞说事儿,这个“动作”引起了我的兴趣。

    一个寻爱的决定让三个主角走到一起,一包从天而降的犀牛角粉,又让三人相互关联,生死攸关,于是好戏就这么开始了。

    一心寻爱的小明、一心赎身的薇薇、一心做梦的大为,三个各怀心事的主角在种种经历后,终于由三心二意变成了,他帮她找回生活、她帮他营救真爱、他帮他完成梦想,由此,你还认为这是一部传统的好莱坞式电影吗?

    这里没有蝙蝠侠以一敌百,也没有蜘蛛侠横空出世,只有三个因彼此而强大的凡人。

    还记得吗?“这里是好莱坞,什么事都有可能”!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大为口中,当时三个人还因各执己见而狼狈不堪,而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小明口中,三个人已然结成了联盟,故事开始翻转。

           此时,你会发现其实所谓的好莱坞还是好莱坞吗?实则代表着一种束缚,横冲直撞会头破血流,而真正的救世主并不是所谓的异能和天才,英雄只能互相成就。

         (2)横冲直撞的喜剧

            Max的魅力横冲直撞、Han的肌肉横冲直撞、Howard的脑补横冲直撞,这三位,真的不能现身时间过长,任何一个都有转移视线的能力,因此,很惊喜,很满足。

           “如果在电影里,你一定不会一帆风顺”,“这应该是个浪漫喜剧,不过主角好像不喜欢他”,“要是电影里,蛇会咬我屁股,然后你会给我吸血”,“剧本没写完,电影就开拍了”,“要变成恐怖片了”。你会觉得大为的话为啥这么多?单纯为了搞笑的东北方言?未必。

    未卜的前路、波折的情感、上阵的决定,这是电影,却折射人生。

    表面上看大为在小明面前是个累赘预言帝,但其实,大为是使所有故事连接起来的气口,他既总结也负责暗示,是局外人却在局里。他那种喧宾夺主的搞笑说不上大智若愚,却也总让你觉得有些智慧,相反固执的小明却被感情冲昏了头脑,小聪明不断的赵薇也黔驴技穷。

           因此,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件事,当生活横冲直撞的像个笑话时,我们能做的最智慧的事,就是让自己更幽默。

            这样才不会被命运玩到。

       (3)横冲直撞的爱情

    三个人中,戏剧性最大的就是赵薇薇,因为当两位男主奋力前进时,薇薇前进的梦想已变成了小明,不信,你看。

        赵薇被麻烦精(小明)说成是“活在谎言里,都不知道什么是真的,”那一刻虽然她排斥,但长久以来隐藏的心却被触到,随后薇薇又对小明讲“你以为你是第一个来好莱坞找另一半的傻子”?显然薇薇没有真的排斥小明,更是将自己的心事全盘托出,如果这还不够的话,还有一处细节足以证明,起先是薇薇欲偷犀牛角粉,却被二人掉包,后来她顺利夺回时,却又偷偷放回了小明处,说了句“麻烦精”,那么接下来她前进的理由是什么呢,不言而喻。薇薇被逮捕前一刻,薇薇看着救回爱人的小明说:“电影落幕,英雄抱得美人归,”失望,也期望。

        对于小明的爱情,我只想说一句俗套的话,他并不是多爱对方,而是爱上了横冲直撞的自己。

        大为则显得洒脱许多,随遇而安,反而梦想成真,不妨参考。

       (4)横冲直撞好莱坞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小明,觉得人生在掌握之中不会有意外,都觉得我们的“好莱坞”早就规划好,但借用小明评价赵薇的话讲,你就是贴着狗皮膏药的幌子旅行团,这个你,就是生活。

        而我们只能横冲直撞,也应该乐于横冲直撞,对吗?
    【详细】
    75102339
  • 靳巧
    2018/1/20 0:25:12
    每次看都要截张敏的图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其实挺烂的,可是看得很欢乐啊!不得不佩服年轻时王晶的时尚嗅觉,开创的赌片先河估计他赚得不少。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其实挺烂的,可是看得很欢乐啊!不得不佩服年轻时王晶的时尚嗅觉,开创的赌片先河估计他赚得不少。

    9086229
  • seven囍
    2023/1/2 18:13:32
    求求你们别翻拍了

    刚刚看完 心里舒坦着呢

    一翻评论 没吃着苍蝇了 但是看见它飞了

    总有人觉得自己脑子特别好使 科学家为什么要评论话剧呢

    来不来就是有漏洞 找bug是程序员的工作 不是ETC 自动抬杠

    认真你

    刚刚看完 心里舒坦着呢

    一翻评论 没吃着苍蝇了 但是看见它飞了

    总有人觉得自己脑子特别好使 科学家为什么要评论话剧呢

    来不来就是有漏洞 找bug是程序员的工作 不是ETC 自动抬杠

    认真你就输了 不解风情那样儿 多没劲啊

    还有指定陈思诚、杜琪峰翻拍的 他俩看了都想啐一口唾沫

    不赞同裁缝能策划全过程的人 居然相信自己可以预测翻拍

    绅士其实是装出来的 但是真想去装的人 只能贻笑大方

    【详细】
    14859368
  • 芸台
    2018/12/19 15:42:25
    吃瓜小白的行走江湖之旅

    最近在师妹的推荐下,不知不觉看完了《剑网三·侠肝义胆沈剑心》。对于一部粉丝向的动画作品来说,无论是实际的完成度还是第三方的评分,都有不错的成绩,用师妹的话说,就是让人回忆起初入游戏的时候。

    或者像这位豆友所说:

    最近在师妹的推荐下,不知不觉看完了《剑网三·侠肝义胆沈剑心》。对于一部粉丝向的动画作品来说,无论是实际的完成度还是第三方的评分,都有不错的成绩,用师妹的话说,就是让人回忆起初入游戏的时候。

    或者像这位豆友所说:

    9837283
  • 饭醉份子
    2017/7/30 0:47:32
    整片隔靴搔痒般的搞笑+五分钱特效+复仇者联盟+X战警+八仙传说+少林足球+大话西游+快乐大本营=超级大烂片

    剧情弱智我忍了,五分钱特效我忍了,大杂烩般的东拼西凑我也忍了,但演员表演如此敷衍了事,完全不在线我是真的忍不了!你们对得起观众买电影票的钱吗??

    刘镇伟导演的电影我看过不少,大部分都是周星驰星爷主演的,《大话西游》系列,《赌圣》、《新精武门》、《回魂夜》等奠定了星爷事业上的成功,而《天下无双》、《情癫大圣》、《越光宝盒》更加被人耳熟能详,就是这样一个能编能导又能演的天才却渐渐走向

    剧情弱智我忍了,五分钱特效我忍了,大杂烩般的东拼西凑我也忍了,但演员表演如此敷衍了事,完全不在线我是真的忍不了!你们对得起观众买电影票的钱吗??

    刘镇伟导演的电影我看过不少,大部分都是周星驰星爷主演的,《大话西游》系列,《赌圣》、《新精武门》、《回魂夜》等奠定了星爷事业上的成功,而《天下无双》、《情癫大圣》、《越光宝盒》更加被人耳熟能详,就是这样一个能编能导又能演的天才却渐渐走向江郎才尽的地步,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仙球大战》这部电影要故事没故事,要演技没演技,要特效没特效,就像东北农村一个犄角格拉里没有任何营业资质脏乱差的饭馆做的“乱炖”一样,不但没滋没味,恐怕吃到一半时还会让人感觉恶心反胃,提不起半点观影兴致!!

    特别是结尾部分剧情高潮的特效处理(不过我总感觉是看了一个假高潮),整个画面不忍直视,城墙、还有城墙上悬挂着飘扬的旗帜以及破地而出千手观音的手,这质感还不如国产超低成本的动画片来的细腻。敢问刘导,你是用九几年的电脑做出的特效吗?不过就这效果恐怕就算连九几年的观众也不会买账吧?你到底是为了节约成本还是低估了观众的智商?或是真的是为了来大陆圈钱???如果你就是这种水平或是想法的话,对不起,今后你所有的电影我不敢保证所有电影爱好者,但最起码我是无福消受了…

    【详细】
    870556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