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51326
  • 2019/8/28 19:19:38
    遇见幸福

    此剧加着重从生活与人性的视角去反思与审美式的观照,在超越时代带来的种种苦难与焦虑,甚至伤害时,展现一种充盈饱满的家庭与生命情怀!

    居中其中的一句“前半生我都是为别人而活,后半生我想为自己而活”也是道出众多中年人士的心酸,现在的中年人都在为自己的家庭打拼,他们也想为自己而活,只是生活太过于现实,他们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

    此剧加着重从生活与人性的视角去反思与审美式的观照,在超越时代带来的种种苦难与焦虑,甚至伤害时,展现一种充盈饱满的家庭与生命情怀!

    居中其中的一句“前半生我都是为别人而活,后半生我想为自己而活”也是道出众多中年人士的心酸,现在的中年人都在为自己的家庭打拼,他们也想为自己而活,只是生活太过于现实,他们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

    【详细】
    10446174
  • 九九九九九五
    2020/6/20 18:58:55
    我们终究是个普通人

    我还真是要反思我自己。

    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解读一部电影,越来越盲目的自大。

    就像那个盲目自大的商人。

    觉得自己看过了太多电影,开始觉得剧情总逃不过那些种种的路数,叙事电影的跌宕起伏,悬疑电影的曲折反转,艺术电影的精美如画,等等……我开始欺骗我自己,蒙蔽自己的眼睛去审视所有的事物。

    我该反思。

    谈谈电影吧,看到几个人进了地下密室,就开

    我还真是要反思我自己。

    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解读一部电影,越来越盲目的自大。

    就像那个盲目自大的商人。

    觉得自己看过了太多电影,开始觉得剧情总逃不过那些种种的路数,叙事电影的跌宕起伏,悬疑电影的曲折反转,艺术电影的精美如画,等等……我开始欺骗我自己,蒙蔽自己的眼睛去审视所有的事物。

    我该反思。

    谈谈电影吧,看到几个人进了地下密室,就开始盲猜结局。“哈,这tm不是又开始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套路吗?还逐个给镜头。又是一个垃圾的剧本,牛逼的导演吗?”真tm打脸。

    距离结局50分钟,我觉得,得了,就看看怎么叙事吧。

    距离结局20分钟,我觉得,卧槽!这真是一部优秀的悬疑作品。

    距离结局10分钟,我觉得,卧槽!这真是一部优秀的人性解读。

    看到结局,我觉得,卧槽!我就是个憨p。

    所以文学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是为了什么?人性又是什么样子的?

    人们常说,电影和文学都是艺术。我看来他们更像兄弟一样,只是文学生在前面。伴随着《火车进站》以后电影出生了。从此艺术多了一种形式,而文学也因为有了这个弟弟多了一种表达的方式。

    我们时常会去欣赏这些,我们阅读,我们观看。开始在里面寻找自己,开始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能创造这些。然而当“与生俱来”这道门槛摆在眼前时,堵死了多少在这条路上努力又没有闪光的人。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会因为周围的小称赞误以为自己天赋异禀,然而看到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愧不如。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我依然有面对的勇气。而不是选择悬梁一梦,重开下局。

    自我有对文学与电影有一定认知以来,我觉得它们就像雨水一样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当然,水是资源,只要是资源注定会成为资本用于收割韭菜的利刃。

    所以有了剧中的资本家。我们都会批评这样的丑恶嘴脸,电影也予以了惩罚。可现实里,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有千千万万个商人,也有千千万万的作家。但,这样的情节会有一天真实发生吗?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问。前不久关注了一下某文事件,唉,真不敢问。

    其实我们都不过是电影里那句:“现在一份工作就可以糊口了?”所描述的人。我们也很难因为热爱艺术抵制金钱的诱惑。所以我们乐意看到有人这么做了,而且做的非常漂亮。这就像是有人在帮我们做梦的感觉。

    不过,又有什么意义呢。奥古斯丁说的那样“梦里的食物和醒来时的食物虽然相似,但却不使睡者吃饱,因为他正睡着”。

    我该反思自己。

    天呐,我不仅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还是个一个虚伪的人。我竟然因为有人不为钱财只为艺术这种真正的道德主义的存在而喜闻乐见。

    我应该认真的再看一遍《忏悔录》。我爱我自己,我也恨我自己。

    总之,生活还要继续。

    反思过去,珍惜时间。

    加油!我给我自己灌鸡汤。

    【详细】
    126731245
  • 哈哈怪
    2021/12/24 8:06:14
    秦汉好个酱油

    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中国几十万官兵血战沙场,却未能阻止日本对上海的侵略,只得撤兵。蒋介石原本让精锐的第88师留守闸北,以向国际社会(尤其是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表明中国抗日之决心;但师长孙元良最终只留下了第524团第一营死守四行仓库,由该团团附(类似副团长)谢晋元带领。第一营作为一支加强营本来有接近800人,但打到这会儿只剩423人;为了迷惑日

    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中国几十万官兵血战沙场,却未能阻止日本对上海的侵略,只得撤兵。蒋介石原本让精锐的第88师留守闸北,以向国际社会(尤其是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表明中国抗日之决心;但师长孙元良最终只留下了第524团第一营死守四行仓库,由该团团附(类似副团长)谢晋元带领。第一营作为一支加强营本来有接近800人,但打到这会儿只剩423人;为了迷惑日军,对外仍称800人(为此还伪造了一份800人的守军名单),史称“八百壮士守四行”。

    战争的过程跟影片大同小异,一共打了四天三夜,最后一晚午夜时分撤出仓库进入英租界。四天里,日军害怕伤及苏州河对岸的租界区,没有动用海军舰炮和轰炸机,只是出动了几辆轻型装甲;最终其六次围攻全被击退,死伤约两百人,国军则减员几十人。人物塑造也基本属实,谢晋元和全营战士都视死如归,若不是蒋亲自致电(各国公使从中斡旋),很可能是要慷慨赴死的。片中还刻意突出了两个女性角色:一个是女童子军杨惠敏,她只身游泳送国旗的事迹在当时广为传颂,由此引出的升旗仪式一幕更是全片高潮(虽然实际上日本飞机碍于防空炮火很快就放弃进攻了);另一个是谢晋元的夫人凌维诚,她在片中负责表现谢的“为国当不能顾家”(出自其与妻书),基本属于艺术加工。

    本片结尾处全营将士在英租界再次集结,然后豪迈的奔赴南京战场。片尾曲响起,即后来传唱全国的《八百壮士歌》。但真实的历史是很讽刺的:全营除了此前被运送出来的十几个重伤员得以转移疗养(包括营长杨瑞符),其他三百多人在到了英租界后全部被迫缴械,并被软禁在当地近四年。汪伪政府成立后不久,谢晋元被本营的叛徒刺杀,年仅35岁。后来上海的晋元路晋元中学都是为了纪念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公共租界,随即将第一营剩余兵士带到各地做苦力,直至抗战结束。当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但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想,当初跟仓库共存亡会怎样?

    1972年台湾与日本断交,抗日题材电影一时蔚为风潮。丁善玺一年前刚拍过《英烈千秋》,柯俊雄饰演张自忠;此次二人再次联手,女主角(虽然戏份并不多)则由甄珍换为林青霞;此外已经崭露头角的张艾嘉和秦汉(孙元良之子)也打了(超傻的)酱油。

    【详细】
    14087994
  • 拾影片碎
    2017/5/23 10:46:02
    编剧是不是看过心理测量者
    每个入住智能区的人脑子都植入一个芯片,然后有所谓的系统来记录这些。这一点和心理测量者很像,金俊赫抓住李昊秀的衣领时,李的芯片突然发出红色警告,这里应该是李的感情波动被芯片测量了出来,警告他不要冲动犯罪,可以推断出智能区所有人的感情、欲望、社会病态心理倾向等全部被系统记录并管理。
         测量者里也是这样的设定 测量者里 为让大众达到“理想
    每个入住智能区的人脑子都植入一个芯片,然后有所谓的系统来记录这些。这一点和心理测量者很像,金俊赫抓住李昊秀的衣领时,李的芯片突然发出红色警告,这里应该是李的感情波动被芯片测量了出来,警告他不要冲动犯罪,可以推断出智能区所有人的感情、欲望、社会病态心理倾向等全部被系统记录并管理。
         测量者里也是这样的设定 测量者里 为让大众达到“理想的人生”这个指标,人们实现这些数值就变得非常积极。然而,有关犯罪的数值,也就是“犯罪指数”也会被测量,当然犯罪者亦是如此。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保证自己的指数在正常范围,否则会被系统认为是潜在犯,将会被"矫正" 。
         人都是冲动型动物,李被抓了衣领情绪就波动,当情绪超过系统控制范围之类,犯罪就是必然的。目前才第一集,这些都是猜测,比较好所谓的系统是不是和测量者里一样可以随时测量出民众的犯罪值。
         目前第一集看完,除去设定和测量者很像之外,剧情很好看,尤其悬疑部分,爸爸为什么和外星人走?双胞胎失踪和智能区有关系,因为他们在智能区吗?学校里的教授看起来也不简单?相连两个世界的到底是什么?越来越好奇了。
         现在好想看第二集啊!
    【详细】
    8557619
  • flqhrska
    2022/6/29 22:55:29
    还是很开心的看完了

    其实刚开头就感觉象韩剧的“扑通扑通love".

    但整体 女主对皇帝带来的优势并不多,主线也有很多丫鬟的环节,感觉也挺好的。

    剧情倒是一般般,可还是紧赶慢赶的看完了,有时候也会想着一场很长很长的梦,醒来时的失落,成了我以后做某件事的动力。

    其实刚开头就感觉象韩剧的“扑通扑通love".

    但整体 女主对皇帝带来的优势并不多,主线也有很多丫鬟的环节,感觉也挺好的。

    剧情倒是一般般,可还是紧赶慢赶的看完了,有时候也会想着一场很长很长的梦,醒来时的失落,成了我以后做某件事的动力。

    身边能有个朋友,为他奔赴,身边能有个心上人,为他坚持,身边能有个仇人,因他不松懈。

    把普通却大部分人没有的东西,刻画了出来,让我不得不一直想着下一集会怎么样,而我的明天又会怎么样。

    劳累的生活中能有闲暇憧憬这些,心里感觉暖暖的。这幼稚无趣的网剧挺好的。

    已阅!

    【详细】
  • 14484395
  • 完全凌乱了
    2023/2/9 18:55:36
    不行咱就别硬塞,衣服扣子要崩开了(想看)
    作为一部由迪士尼游乐设施改编的电影,不得不说其实搞得还挺有意思,剧情很轻松,女主也非常英姿飒爽,唯一有点违和的,就是硬塞进衬衫里的强森。 在[《速度与激情》]里,身为警察的强森分分钟让大家尖叫膜拜,而且按照他近两年的戏路,个人以为他比较适合走现代硬汉风。 虽然...  (展开)
    作为一部由迪士尼游乐设施改编的电影,不得不说其实搞得还挺有意思,剧情很轻松,女主也非常英姿飒爽,唯一有点违和的,就是硬塞进衬衫里的强森。 在[《速度与激情》]里,身为警察的强森分分钟让大家尖叫膜拜,而且按照他近两年的戏路,个人以为他比较适合走现代硬汉风。 虽然...  (展开)
    【详细】
    14975216
  • 小雨点
    2021/4/4 11:40:13
    灵蚀
    电影有一段非常耐人寻味,她梦见自己被弟妹啃食,而自己母亲就像恶灵向她伸出手就像传统仪式般而她就是那个祭品,她感到孤独,她渴望朋友渴望亲情能给予自己足够的安全感,但这些都好像是奢望。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承受了过多不该在她这个年龄该承受的责任,承担了本该大人该付的...  (展开)
    电影有一段非常耐人寻味,她梦见自己被弟妹啃食,而自己母亲就像恶灵向她伸出手就像传统仪式般而她就是那个祭品,她感到孤独,她渴望朋友渴望亲情能给予自己足够的安全感,但这些都好像是奢望。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承受了过多不该在她这个年龄该承受的责任,承担了本该大人该付的...  (展开)
    【详细】
    13365214
  • Nerazzurri
    2014/9/17 17:38:50
    因为她是林依晨(上)
    这是林依晨早期的代表作,但我是很晚的时候才看到。在这之前,我心目中的林依晨不是袁湘琴,就是程又青,没想到她还有范晓敏这个角色。说真的,如果我先看过我的秘密花园,我一定会认为林依晨就是范晓敏式的野蛮女友。

    了解林依晨经历的人都知道她的星路一帆风顺。2000年意外得奖出道,之后开始接拍广告,2002年第一部电视剧上映,第一部作品就是主角,让那些从龙套,配角起步的明星羡慕不已。2002-2
    这是林依晨早期的代表作,但我是很晚的时候才看到。在这之前,我心目中的林依晨不是袁湘琴,就是程又青,没想到她还有范晓敏这个角色。说真的,如果我先看过我的秘密花园,我一定会认为林依晨就是范晓敏式的野蛮女友。

    了解林依晨经历的人都知道她的星路一帆风顺。2000年意外得奖出道,之后开始接拍广告,2002年第一部电视剧上映,第一部作品就是主角,让那些从龙套,配角起步的明星羡慕不已。2002-2008是林依晨最高产的七年,乘着《流星花园》带来的偶像剧热潮,林依晨成为当时最知名的偶像剧明星之一。

    《我的秘密花园》明显受到韩剧《我的野蛮女友》的影响,在当时,如果女友没点野蛮都不好意思拍。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让人记住的野蛮女友还是只有全智贤一个。2003年的林依晨还不具备挑战全智贤的实力,但她的范式野蛮女友在当时也掀起了极大的轰动,范晓敏也成为台湾野蛮女友的代名词。仔细关注林依晨的戏,你会发现她真的如自己的得奖时所讲的感言一样,是用心再演,并希望能够打动观众的心。林依晨演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不做作。台湾偶像剧中的女主角大多比较做作和矫情,除了剧本的限制外,也跟个人表演的习惯有关,台湾女孩儿有种甜腻的感觉,像林志玲,伊能静这些已经40岁左右的人,依旧嗲声嗲气的就能看出来。甜腻不是坏事,试问谁不喜欢蛋糕店里精美的甜点呢。但这东西吃多就会腻,所以不能多吃。这也是偶像剧女星容易被淘汰的原因。林依晨的表演风格是清新的,所以她能在一群美女中脱颖而出,凭借自己并不出众,但极具个人特色的容貌打出一片天空。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林依晨能够出道和成名,离不开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容貌。美女太多,波霸太多,嗲妹太多,可爱甜美的却不多。

    《我的秘密花园》的三位女主角在当时娱乐圈的地位是半斤八两,单就本剧的表演来看也是各有千秋,都基本演出了角色的特点。如果结合一二两部来看,我觉得梁又琳的表演最好,从开始的俗妹,到最后的知性白领。人物在外形,气质上有很大的转变,梁又琳很好的演出了这种改变。杨谨华的角色属于眼前一亮,但慢慢归于平庸,加上剧本的限制,这个角色很难出彩,但杨谨华身上的女王型气场,随着时间的增加,在30多岁时达到顶峰,也成就了她的代表作《败犬女王》。林依晨扮演的范晓敏该怎么形容呢?清新自然,似乎林依晨就是范晓敏,范晓敏就是林依晨。第一部完全以范晓敏为核心,她的出镜率比较高,但性格转变比较少,可以说从开始到最后,基本上是一种性格。所以林依晨很好了诠释了范晓敏这个角色,就是范晓敏这样的野蛮女友该怎么样,林依晨就演成什么样。

    这是林依晨第一个本事,就是很好的诠释角色。演员不应该把角色诠释好吗?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但也是很多电视剧最缺乏的,没演技。全凭剧情吸引人,个人的表演乏善可陈,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该闹的时候闹,让你觉得确实应该如此,但又觉得很生硬。但林依晨的角色会让你觉得很自然,没有做戏的成分。

    如果说这个戏交给其他可爱型偶像艺人,她又能演出林依晨的水准,那么这部戏可以成为她的代表作,这个角色也可以成为她的标准形象了。其实很多人都把林依晨固定成可爱活泼类女孩儿的形象,但林依晨的第二个本是就是为觉得赋予情感的变化。

    偶像剧中的男女主角往往形象单一,缺乏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往往生硬而显得不合理。所以偶像剧的演员一直无法获得各种专业奖项的青睐。林依晨在成功诠释这个角色之后,往往又能赋予这个角色新的生命,让我们看到角色自然的转变。《我的秘密花园2》能打破续集票房不佳的魔咒,秘诀就在第二部不是第一部的复制,而是第一部的延续。 关于这点,我们留到第二部去说吧。
    【详细】
    71021525
  • 君家千冢
    2023/1/16 3:37:02
    顶着科幻巨擘《三体》的ip,拍出盗墓片的塑料质感

    写在前面

    就前两集而言的直观感受来说,这部片子用拍盗墓片一样的风格与人物架构拍出了《三体》:一个冷静寡言的职业“盗墓者”(汪淼)、一个咋咋呼呼又不乏智慧的“军官”(史强)、一个精神崩坏的“疯子”(丁仪)、莫名其妙的“摸金竞赛”组织(科学边界)和关于古墓尘封已久的往事(红岸基地),以及自以为能营造出气氛但却

    写在前面

    就前两集而言的直观感受来说,这部片子用拍盗墓片一样的风格与人物架构拍出了《三体》:一个冷静寡言的职业“盗墓者”(汪淼)、一个咋咋呼呼又不乏智慧的“军官”(史强)、一个精神崩坏的“疯子”(丁仪)、莫名其妙的“摸金竞赛”组织(科学边界)和关于古墓尘封已久的往事(红岸基地),以及自以为能营造出气氛但却充满塑料质感的布景与以重复和五毛特效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悬疑感。再看到后面,布景、镜头和特效,真实感和代入感还差一截,很难让观众彻底沉浸到其叙事节奏中去。打一星肯定是贬低,这部片子及格肯定是及格了,但作为三体的影视化创作,离期待值还很远很远。

    从演员上来说,看不到什么“小鲜肉”的流量明星,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实力与资历的演员,这也是这部片子未播出前我比较看好的原因。张鲁一饰演的汪淼中规中矩但也符合预期;本以为于和伟饰演的史强会有些违和与不搭,但看下来却是最自然最舒服的;王传君饰演的丁仪有点用力过猛演技浮于表面;林永健饰演的常伟思就有点拿腔拿调了,是要稳重,但也不至于如此;陈瑾饰演的叶文洁几乎完美跟我读小说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形象对上了,没什么可说的。

    按目前这样,我猜最后评分会稳定在7.2上下。艺画开天的版本已经妥妥的“依托答辩”,这部继续观望,至于说网飞那部,就那选角那编剧和导演,呵呵,可能除了场景与红岸能给一点点惊喜外,压根别指望。我唯一希望的就是,别原著叫《三体》,三个影视化版本最终呈现出的却是“三坨”不可名状之物。


    【详细】
    14890742
  • 松子和梨花
    2021/7/1 12:07:42
    纪录片真实边界的探索之旅——再叙张楠导演中传讲座

    张楠导演说为了构思这次讲座,事先准备了好几个主题,类似“向大海讨水”以及“翻越真实的篱笆”等,他说他在大学期间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是有很多想说的东西,但却总是词不达意,难于言表但是正是这种对于观点和感受的模糊感,让张导演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摸索纪录片所谓的真实和虚假的边界,影像现实和生活现实的交接点。在整场讲座中,似乎就在进行一次次哲学的发问

    张楠导演说为了构思这次讲座,事先准备了好几个主题,类似“向大海讨水”以及“翻越真实的篱笆”等,他说他在大学期间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是有很多想说的东西,但却总是词不达意,难于言表但是正是这种对于观点和感受的模糊感,让张导演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摸索纪录片所谓的真实和虚假的边界,影像现实和生活现实的交接点。在整场讲座中,似乎就在进行一次次哲学的发问,我听着张楠导演用仍然似乎难以言表的真切感受,却似乎触碰到了他追求纪录片真实道路上的一些脚印。

    纪录片的真实似乎总是玄妙的。这种玄妙感来源于它似乎在彼岸又不在彼岸的交错感,这种矛盾感所带来的冲击是我长期存活于现世中从未感受到的,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质问我“你究竟活于何处?”纪录片人正是真实的攀登者,但他们所期待遇见的真实并不存在于固定的峰顶,而存在于生活的水里,这种水一点一滴地流进了汪洋中,再也难觅踪迹。我想这也是张楠导演用非常奇妙的“向大海要水”来形容他对于纪录片真实追求的历程的原因。《红楼梦》里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却似乎正是纪录片的惆怅之处。如果我有机会,我真的想向脑海里的声音发问“生活是真实的吗?”显然,我没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和《工厂大门》开始,纪录片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诞生于世,可它自己可能也从未想过,这种出生却带来了太多的非议。一批电影人嘲笑它活的不真实,一批电影人却又庇护它宝贵的真实,它如同一个小孩,一张白纸,总是用最真实直接的方式向世界发问,这种疑问似乎真是叔本华口中的从未受他人影响的、一种新人的眼光向世界的追问。这种追问不是模仿谁,也不是借鉴谁,而是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于这个于它而言一无所知的,看似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的世界的疑问。在向世界发问的路上,它开始从复刻真实转向创造真实,从反应真实转向营造真实感。这一路似乎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观念的革新,而至今,如若再有人问它“你究竟为何物”的时候,我想它必然会顿时瞳孔放大地盯着对方,一时半会也说不出答案。

    现在纪录片的这种困惑实际上也是包括了张楠导演在内的纪录片人的困惑。所以在解答这个疑虑的时候,张楠导演用一种百思不得其解,仍在追求真理路上的进行时态的姿态跟我们分享了他目前所窥得的纪录片真实。技术的更迭,媒介的遍在化,使生于现世的人们仿佛都活在了一个平行的虚拟空间,在此岸和彼岸的切换中,似乎所有人面对多副面具都会掩面痛哭,在这些面具中,究竟哪些是所谓真实,哪些又是所谓虚假,哪些是人之本性,哪些又是技术的异化呢?但是抛开这些,一直吸引着张楠导演的似乎也存在于这混沌之中,但谁也无法担保这种真切的声音究竟停靠在哪一岸,又甚至仍在漂泊。为此,张楠导演跟我们分享了他所拍摄的一些片段,在《我的生命线》中,随着音乐的飘扬而穿梭在黑暗的走道的画面,一步步逼近到女主见到心中亮室。一般而言,这种主观镜头在纪录片极少运用,但张楠导演却大胆地选择用主观长镜头的方式来演绎这一段漆黑旅程中片中主人公所睹的漫长黑暗,这使观众借镜头的眼睛代入了主人公的情绪,不禁让人要想:她究竟孤伶伶地走了多久才触碰到光亮啊?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还不仅限于这一部纪录片,在《黄河尕谣》中,张楠导演反其道而行之,用几组快切的蒙太奇镜头,配合尕怂在海边看着潮涨潮落,音乐节中观众挥手涌动,聚光灯、脚印、黑暗、潮水、弦,这所有元素都会聚一堂,再加上尕怂口中嘶哑唱着的民谣,顿时让人不知处于何时何地,这种场景的交错和时静时动带来的矛盾感从屏幕跃出,成了砸向观众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不论是长镜头还是蒙太奇,张楠从未放弃对纪录片艺术美学的追求,他从未甘于乖巧地坐在那儿一板一眼地临摹真实,而是将真实撕碎了印在脑里,再誊于纸上。就像在大学期间,他也从未甘于用主题先行的框架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顺着自己触碰到的世界讲述蛛丝马迹,最终虽是词不达意,却也没有越界到虚无的那头。

    13646184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