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21568
  • chrysalis
    2009/4/29 13:17:30
    真是让人感慨,让人唏嘘。
    虽然80年代那时候制作技术不如现在先进,但是就是那种纯粹的劲头让人感慨,唏嘘。不说阵容班底如何如何,什么“老戏骨”之类的肉麻话了,就算不知道这些演员的人,看了之后也会被感动的,对原作精神的理解,敬业的品德,都令人难忘。

    虽然在编剧、美术、后期制作等等各方面还有很多缺陷和局限,很多效果是和现在的技术不能比的,但是这样的高水平的表演,依然可以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里面的演员
    虽然80年代那时候制作技术不如现在先进,但是就是那种纯粹的劲头让人感慨,唏嘘。不说阵容班底如何如何,什么“老戏骨”之类的肉麻话了,就算不知道这些演员的人,看了之后也会被感动的,对原作精神的理解,敬业的品德,都令人难忘。

    虽然在编剧、美术、后期制作等等各方面还有很多缺陷和局限,很多效果是和现在的技术不能比的,但是这样的高水平的表演,依然可以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里面的演员,都是非常地道的。功底深厚,也有很多本色表演。不说几位主角的出色表演吧,就说几个戏分不多的配角,也是非常出色。比如长顺的演员,原来好像说是个工人,被导演看中了,但是演出的小伙子非常本色,热情憨厚朴实,特别自然。还有若霞,演员本身是张派旦角,都是真唱,真表演。她还是电视剧红楼梦里面的晴雯。饰演文先生的演员本身就是很有名的拉京胡的好手,里面镜头都是真的,是他自己拉的。昭第似乎原来是铁二中的学生,后来当了播音员或者是主持人。她在剧中的表演非常自然,说去学京剧,那一举手一投足,也是像模像样的。还有棚匠刘师傅,喝棒子面粥在碗边上敲落筷子上沾的虫子,连这种绝对的配角还有十分精妙的细节的设计,真是令人叫绝!这种认真的精神,对北京生活、文化的理解,太到位了!整个电视剧就像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光彩熠熠的!

    但是看看现在的电视剧……真的不敢说什么了……令人感慨,令人唏嘘啊……
    【详细】
    2002590
  • Charles Ornan
    2020/11/10 1:47:01
    暴风雨前的宁静—从希区柯克“炸弹”理论与视听语言运用浅析《老无所依》的氛围营造
    英裔美籍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曾经提出过一个名叫“桌下炸弹”的创作理念,其大意是指假如在三个人围坐的桌下事先设置好一枚炸弹并将其展现给观众,但又不直接告知观众炸弹将会于何时引爆、于何种方式引爆,那么这枚炸弹便构成了故事要素之一——悬念。

    科恩兄弟于2007年联合导演的一部反类型黑色犯罪惊悚片《老

    英裔美籍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曾经提出过一个名叫“桌下炸弹”的创作理念,其大意是指假如在三个人围坐的桌下事先设置好一枚炸弹并将其展现给观众,但又不直接告知观众炸弹将会于何时引爆、于何种方式引爆,那么这枚炸弹便构成了故事要素之一——悬念。

    科恩兄弟于2007年联合导演的一部反类型黑色犯罪惊悚片《老无所依》之所以能在几乎全然摒弃配乐的大前提下为观者带来如此强烈的紧张感和戏剧张力,除却哈维尔?巴登对变态杀手这一形象出神入化的极致演绎外,其实还得益于两位导演在视听语言和剪辑手法有机结合统一的基础上 对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践行。

    12961524
  • 仙人喵喵
    2018/4/22 19:12:22
    大于140字的短评

    6分/目前的评分有些过誉,关注傣族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母亲和女儿之间问题的呈现仅停留在表面,母亲自觉留在家乡对这个家庭没有什么用,却从未试图去了解女儿内心的想法。英泽的角色更像一个旁观者,作为主角本身的矛盾和挣扎都不明显,女儿偷窃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件原本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好机会,却一笔带过,母亲一直在抱怨女儿有许多毛病却只是停留在抱怨而已,一个小例子,开头母亲放在副驾

    6分/目前的评分有些过誉,关注傣族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母亲和女儿之间问题的呈现仅停留在表面,母亲自觉留在家乡对这个家庭没有什么用,却从未试图去了解女儿内心的想法。英泽的角色更像一个旁观者,作为主角本身的矛盾和挣扎都不明显,女儿偷窃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件原本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好机会,却一笔带过,母亲一直在抱怨女儿有许多毛病却只是停留在抱怨而已,一个小例子,开头母亲放在副驾驶上的饼干是散乱地拆开的却说是带给女儿吃的??女儿吃了饼干之后母亲又反过来抱怨(大概也是反映了母女相处的一种真相)/可怕的调色和生硬的表演更是减分/最让我感动的居然是喃杭和喃湘露这两个被大人认定为是问题小孩的两个少女最后一次见面商量着喃湘露病好之后一起去偷老师的摩托车钥匙/结尾在石佛前跳舞很美(水中倒影尤其是),但这样的和解仍停留在意象而非真正理解彼此的内心。

    【详细】
    9312385
  • 818
    2019/9/8 13:45:53
    一只鹅的姿态

    我们小时候学的第一首诗是什么来着?是《锄禾》还是《咏鹅》?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在进行社会批评的话,后半部分就是在自我解嘲。韩日关系里面掺杂着近代历史、现实政治和文化联结,抛开哪一个去作判断都不准确,在一国国内还要再加上各方的立场,就更复杂了。同样的胶片,对着不同的东西拍,就会有不同的事实被记录下来,随之吸引不同的观看者,进而唤起不同的回音,最后导致不同的结果。就像连演歌的起源

    我们小时候学的第一首诗是什么来着?是《锄禾》还是《咏鹅》?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在进行社会批评的话,后半部分就是在自我解嘲。韩日关系里面掺杂着近代历史、现实政治和文化联结,抛开哪一个去作判断都不准确,在一国国内还要再加上各方的立场,就更复杂了。同样的胶片,对着不同的东西拍,就会有不同的事实被记录下来,随之吸引不同的观看者,进而唤起不同的回音,最后导致不同的结果。就像连演歌的起源各方都说法不一那样,历史总是任人装饰的,本来应是幸事一桩的同出一源,被人各取所需后只能天各一方,虽然都不乏举旗拥护者,却苦了只想好好谈恋爱的普通人。为了在参与公共话题的时候不被当作外人,叙述者的身份(朝鲜族)在前半段被抛弃了,电影甚至专门为此安排了一场戏。但“以什么身份去批评”、“有什么资格去批评”这样的问题不可能被一直回避掉,所以后半段,身份又被捡了回来。作为副作用之一,“外人”这个标签也如期而至,结果就像在咖啡馆和小饭店里那样,尴尬成了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面对尴尬,大义凛然是会被消解掉的,所以就算电影打算回应关于身份的质疑,最后也只能始于被迫而终于自嘲。至于《咏鹅》,因为关乎于记忆,换句话说也就是关乎于自我认同,大概是这自嘲之中最严肃的部分了。前后两段分别构建了两种人物关系,前一个是追求与被追求的三角循环,后一个则是“外来者”与“自己人”的二元对立。无论是哪一种,无论这些修辞的背后是社会实际还是个体处境,它们都指向现实。就像《咏鹅》一样,精心雕琢的语言之下,其实就是一副客观的景象:一只鹅的姿态。

    【详细】
    10473662
  • 踏歌而行
    2018/10/10 19:43:21
    从《神医喜来乐》看经典和中医

    真正的好剧不需要复杂的人物关系、剧情和线索,简单的几个人物,从头斗到尾,一点不觉得单调和乏味,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电视剧太少了。

    导演们要么请大腕或小鲜肉,不靠剧情,只靠粉丝取胜;要么人物塑造干瘪,语言空洞,剧情拖沓;要么抄袭严重,剧情老套,脱离生活,林林总总,让人对当下电视剧质量不敢恭维。

    还好,有些经典老剧还能供我们看,一遍两遍三遍,老少咸宜,都能看得懂,看得津

    真正的好剧不需要复杂的人物关系、剧情和线索,简单的几个人物,从头斗到尾,一点不觉得单调和乏味,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电视剧太少了。

    导演们要么请大腕或小鲜肉,不靠剧情,只靠粉丝取胜;要么人物塑造干瘪,语言空洞,剧情拖沓;要么抄袭严重,剧情老套,脱离生活,林林总总,让人对当下电视剧质量不敢恭维。

    还好,有些经典老剧还能供我们看,一遍两遍三遍,老少咸宜,都能看得懂,看得津津有味儿,看得妙趣横生,看得情难自已。

    《神医喜来乐》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电视剧。

    经典就是经典,就像我们推荐给孩子们看经典名著一样,那些经典虽然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作品了,但仍然不失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一再研读;经典影视剧又何尝不是?

    因此,我不太喜欢现在频繁地对经典影视的翻拍,第一是很难拍出超越前者的效果了,其次最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应该一切往前看,拍属于这个时代趣味和时代特点的作品,如果编剧们都对当下所处的时代没有观察力和表现能力,而只会抄袭和翻拍过往,那真是时代的悲哀,当然,如果有真正的实力,翻拍出独特的不同也未尝不可,但是非常鲜见。

    经典,一定是因为有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独特魅力,比如卓别林大师的作品,还是默片时代的演绎,现在为什么没有人想过再用有声音的彩色电影再演一遍?因为那是经典,再拍不但难以再拍出那种韵味和效果,也没有必要再去花费人力物力搭建那样不真实的场景去演绎,演绎不好只会是对经典的亵渎。

    同样,建国初的一些战争电影现在也很难再拍出那样的韵味和感觉了,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是经历过真实战争的,身上也有那种真实的庄稼人和战士的味道,所以,是几乎难以复制的经典。

    现在再拍影视剧,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口味的变化,大家更喜欢看衣着光鲜的战争片,所以,谍战剧开始流行,当然,也出现了很多神剧,但我们也要明白这些神剧产生的原因,好比我们看现在的宫庭剧一样,如果现在还有健在的宫庭老人的话,他们会苟同吗?一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只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欣赏口味的变化而变化的,追求真实的艺术再现力,也许只有最接近那个时代的人和最追求真实的艺术创作者才能够实现。

    《神医喜来乐》就是一部这样的经典,他已经很难被超越了,无论是演员、编剧、导演,任何人都无法再创那样的艺术水准了,而且是缺一不可,只有导演或者只有演员恐怕都无法再现这样的艺术水平了,最现实的例子是前几年出现的《神医》续集,演员还是那几个人,但是艺术水平和口碑评价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再者,人可能上岁数了,越来越喜欢以人物取胜的影视作品,花里胡哨的东西越多越难以接受。妈前些年脑出血康复后行动不便,在家看电视居多,当下流行火热的电视剧给她看,总是看得昏昏欲睡,只有这《神医喜来乐》看了许多遍,百看不厌,算是她晚年比较快乐的观剧体验吧。

    我想,有些导演可能有一万个理由只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不管这种艺术追求是否为大多数民众所喜爱和接受,但是我要说的是,观众自有自己观剧坚持,大多数国人观剧的目的是为了快乐,而不是被教育,如果你想教育人,也请你能有本事寓教于乐,让大家不知不觉中快快乐乐地受到内心的洗涤。

    一、帅炸天的演技

    与当下流行的小鲜肉不同,《神医》里面的演员没有一个颜值当道的人,男一号喜来乐的扮演者李保田当时已经年过五十,男二号王天和的扮演者杜雨露更是六十有余,两位实力派演员从开头斗到剧尾,剧情跌跌宕起伏、酣畅淋漓,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1、喜来乐

    我们喜欢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因为他神医妙手,更因为他那么真实、有趣、可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神医”。

    他有医术,但治不了老婆不能生育的病;

    他对官员十分惧怕,却在关键时刻也能挺身而出,坚持大义。

    他一幅老实巴交的模样,却对邻居赛西施有纳妾之心;

    他面对大义,往往能堂堂正正,却面对徒弟时毫无威严,面对老婆时,窝囊胆小。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真真实实的,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小老头一样的人,聪明,低调,惧内,憨厚,可爱。

    喜来乐这个形象的经典意义在于他的真实,在于他对普通中国人形象的定义与诠释,他不是高大全式的神医,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喜夫人胡氏

    她是一个只知持家务的传统女性,一心只想生养个孩子,然而造物弄人,虽然这样的桥段过于老套,但是却屡试不爽,这也为赛西施的出现赢得了一定的同情分。

    喜夫人从第一集开始,就完全是一符母老虎的架势,不顾老头子的夫妻之情,当着全店伙计的面让喜来乐下跪,这也是喜来乐身为一笑堂掌柜却不太受徒弟们惧怕的原因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喜夫人也是一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乡下女人模样,只愿呆在小地方,对外面的天地没有什么欲望,要不是德福用京城花花世界容易引诱师父的激将法,她可能还呆在沧州老地方不愿挪窝儿。

    来到京城,她仍然是那个喜夫人,没有一丁点儿的来到大地方的谨持与胆怯,即使见了王爷也没有什么害怕,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王爷用权势压她,想成全喜来乐和赛西施时,她宁可喝“毒药”也不愿就范。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她太认“死理儿”。然而,仔细观察研究就会发现:越是出身、知识、眼界和生活空间有局限的人,越是认死理儿,他们也许是因为“经验主义”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不敢逃理舒适环境的原因,总之,坚持一个不愿改变的“死理儿”,把它当作人生原则,生怕踏入不可知区域。

    当我们看到那些守着旧房子,无论如何不愿意拆迁和搬离危险之地的人时,我们同样能感觉到他们的心境。

    另一个层面,往往他们因为对生死和道义等的理解过于简单,加上底层百姓的文化积取途径往往是戏曲、评书等形式,而这些内容往往对舍生取义的英雄倍赞有加,既符合底层百姓的生活困境和心理需求,又有相当大的社会认同感,往往会受到一些底层百姓的喝彩、效仿和践行。

    有句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无情多是读书人

    这是因为,屠狗辈最为底层,他们原本就生活艰难,没有什么地位和尊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底层百姓,看惯世态炎凉,有一种内心的愤愤和不满,有一种对普通底层百姓的感同身受和理解同情,加上受评书和戏曲等底层文化的熏陶,心中有侠义精神和英雄渴望,往往反而在关键时刻能不畏时艰,甚至挺身而出,不怕牺牲,这也是为什么喜夫人在最后能勇敢地替老头子顶罪,服毒自禁的深层心理原因。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他们压抑不住的感情冲动,没有那么多地“理智”的利弊权衡和得失分析,总之,生死是没有什么好细致权衡的,只要开始“细致”了,那权衡的结果肯定是生。因此,舍生取义的人,往往考虑的是“义”,而对死的恐惧没有多想。

    看过某电影,编剧,明显是一个标准的精致地利己主义者,用她小知识分子的心理去揣测和描写战斗英雄,把他们的英雄行为经过认真细致的衡量计算和分析后,最终猜测他之所以要当英雄是因为想要名。这就是很多所谓的读书人不可能去当英雄的原因。因此,当年的《高山下的花环》才更有写实特点和时代意义。

    田魁

    科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所独创的朝廷向民间吸取人才的国家治理方法,如今,正越来越被一些人所推崇,毕竟有他一定的进步意义和文化独创性,他使得普通人有了一种向上的途径,既是一种对士族大家族等权势阶层对治国理政的垄断和把持的洗释,也是一种缓和上层与底层之间矛盾的有孝方略。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的是,科举所考的内容相对单一,尤其是后期,越来越倾向于四书五径和八股文等内容,使得读书人离普通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越来越迂腐,这样选拔出来的人当官员,完全异于现代治国理念中的公务员,因为他们善长的是背书,而并不懂时事政治、国家方略和地方治理,甚至因为长期的读书,使得他们厌于与底层百姓打交道,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指的就是这种差异性。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田魁是个积极进取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所谓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体现非常明显。然而,他身上的人性之恶也显现的淋漓尽致,也许正如剧中他所说,他再也不要做那个让人当狗一样的日子,因为在文人的理想信念中,对生的理解和定义要比一般百姓深刻得多,他们是对人生有着美好渴望的,有着美丽憧憬的,他们心怀着未来,总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同,并不把自己与普通百姓为伍,这一切的一切,使他们更加珍惜热爱生命。而且,在他们的字典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那就是“面子”,有时候,面子甚至比生的意义还要大。

    当年,对封建时期传统文人的批判多聚积于他们也是受害者,是受封建文化剥削的精神奴隶,就像《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们在未中举和进士而不得志之前,事实上在普通百姓眼中,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懒人,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指的这种状态,可是反过来,他们却又自视清高,畅想着自己有不同于普通百姓的一朝得第的未来,然而在未得第之前,如果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同时又不具备自食其力的生存本领,往往生活更凄惨。但这并不妨害他们与普通百姓划开界线,他们更爱自己,也是精致的功利主义者。

    说好听些,他们因为有一种向上的通道,因此,对人生的意义认识理解更充满诗意和恋爱,心中有诗意和远方,所以,又哪能随随便便把性命丢在当下,即使是忍辱偷生,只要将来能飞黄腾达,一样是苦尽甘来,成为人上人。

    而说不好听些,他们内心深处认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愿与底层为伍,即使命比纸薄,也心比天高,只想早早脱离这个低俗的阶层,混得人上人的地位。所以,原就没有什么侠义精神,热爱的是名利和地位,怎么可能会羁绊于庸庸碌碌的凡夫走卒之间过活,早晚有一天会远走高飞,寻得理想中的生活。

    穷苦人,没有读书的资金实力,信奉的是英雄和侠义,希望英雄和侠客能帮自己改变生活状态,所以,东方有水泊梁山式的英雄,西方也有佐罗式的英雄。

    大多数穷人不敢幻想,一生碌碌无为,安分守己,生如草芥,听天由命,极少数人不但敢想,而且勇于实践,有能力的甚至揭竿而起,誓要打破这种格局,成功者聊聊,失败者不免人头落地。

    古时文化人,信奉现有体制提供的道路,努力读书奋斗,只期一朝金榜题名,自然能过上衣食无悠的生活,落得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如果这个途径被打破了,你让他往哪里寻找未来?所以,他们是不会反体制的,他们只是在争取体制中最有利的地位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把古时文人都一棍子打死,然而田魁这样的人在古时那样的生存环境下无异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在那种生产力水平下,底层生存艰难,阶层固化严重,上升通道单一,文人们一旦通过科举中得功名,就如同溺水的人抓到了呼吸罩,哪肯放手?

    赛西施

    身不得男儿烈,心却比男儿烈。

    赛西施身上有着堪比男儿的爽快、敢爱敢狠和侠义精神,这也许缘于她的身份地位,也许缘于她的职业为人。

    从身份地位来说,她是个寡妇,在封建时期,寡妇不好当,在倡导“三从四德”的古代,妇女本身就是深受文化和精神压迫的群体,如果不幸成了寡妇更是要一辈子背着贞洁牌坊的精神大山。

    赛西施也是出身底层,不太有大家小姐的三从四德教育,更多得一些烟火气息和吃饭手艺。身为寡妇后,更是主事了餐馆的生意与管理,每日里出出进进,指挥各工种各司其职,并亲下厨房主刀铁狮子头,早没有了普通中国妇女的妇道,因此,便有了一份巾帼飒爽和豪爽干脆。

    另外,赛西施的老板娘角色和餐馆职业,使得她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等,生意场上,要紧的是伶牙利齿,能说会道,靠一张嘴就要引来八方客,留住四方财,笑脸相迎,让客人满意;而另一方面,也会遇到不怀好意的食客,面对各种有色眼睛和调笑戏弄,自然渐渐也学会火力开怼,有的人又专吃这一套。

    在中国古代,生意人可算是与主流人群不同,他们是一群自食其力、善于钻营的人。

    很多书上说,中国古代各朝各代,商人营商环境并不理想,他们是独特的群体,社会地位似乎也并不高。

    但是翻开中国历史,早早的就有形形色色各种商人存在,饭馆、酒店、当铺、铁匠铺、染房等等,似乎环境尚可,否则哪来那么多的生意人。只是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帝王将相们没有过多的推崇和参与商业,一些帝王更是反复强调要“以农为本”,尤其是清朝时期,这客观上在西方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落伍太多。

    但这并不能说,中国历史上是商业发展极少的国度。相反,中国历史上无论唐宋和元明,商业发展都非常强,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就是当年的商业繁荣的时代样貌。

    事实上,我们关心的可能是商人的地位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使得熟读诗书的文人有了一个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文人们获得权利地位以后,又会进一步加强这种机制。

    而商人们却鲜有较好的参与政治的地位和机会。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和政治的联系的话,往往又多是一些不光彩的桌面下的交易居多。

    从历史上看,商人们往往和各种官员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所谓官商勾结,绝不是近些年的新生词语。

    商人发展得再好,如果没有官员依靠,往往有各种财富安全的隐忧;同样,官员们往往也希望靠营商发财,所谓千里去做官,只为吃和穿,正是真实的写照。所以,官办、官营的和官私合营的,以及官罩的都很多,形成了独特的官商利益。

    然而,商人有时候又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背靠着官员有时候可能生意兴隆,但是背靠的大树一旦失势,或犯罪,自己却又往往受牵连而落得个家破人亡。

    商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受重视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文化原因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讲究的是重义轻利,强调的是舍生取义,而商人们却正是要把利字放在第一位才能成其事业,所以,从商人诞生的那一天起,他就不受儒家待见。

    其次,中国各朝各代,有时候也能重商,却往往并不真心支持其发展为巨商大贾,内心深处可能认为商人是善于钻营,与官府争利的。

    我们看到在《大明劫》里,那些大族和商人们并不乐于拿出自己的财产来支持频临危亡的朝廷,可见,商人们也和朝廷并不一心。这就好比士家家族与中央朝廷的关系。

    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士族大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是一直在被中央削弱的,就是因为他们不受控制,容易群起颠覆中央。而商人们,发展下来,也是能做到权倾朝野的,不单是买些小官,甚至可以影响到中央一极,最著名的莫如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了。

    因此,商人的特性决定了他一定首先注重和保护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央理念不符;另一方面,商人追逐的是利益,买通官吏是常事,同时也一直在寻求政治地位或权利中枢中的代言人,又会影响王朝的治理;其三,商人逐利又藏富,影响中央税收,如此等等,势必为皇家不容。

    而对于朝廷,并不喜欢心眼儿多不服管的商人,同时,又不善于把商人吸纳入官僚体制,而通过科举吸入管理体制内的文人又多不待见商人,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千百年封建历史上不重商的文化现象。

    而西方,与中国相比,地理面积狭小,国家间相互拥挤争斗,并不断向外寻找财富,使得它们较早地形成了商人利益集团群体,他们与政治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能抱团成事,并渐渐影响和进入管理阶层,在政治中心发声,影响决策,或亲自参与或寻找代理人,总之,政体更多地在为他们代言,并支持他们的发展。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海洋文明形态,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商业发展,而中国的土地文明,更追求安逸和守土发展罢。

    赛西施身上更多的其实是侠客精神和商人性格,再加上他独特的身份和貌美容颜,使得她在现代社会上能有更大的群众基础,大家都觉得她更配得上喜来乐。

    王天和

    王天和身上有着中国古代官吏身上普遍存在的特性:道貌岸然,伪君子形象。

    中国的官吏因为多读四书五家,受儒家影响深,所以往往说得一口子乎者也、道德文章和家国情怀。

    然而,官场毕竟是名利场,人们争名夺利、挤压排挤,相互倾轧,甚至杀人灭口,夺人地位,是人性丑恶集中的地方,一个再内心纯洁的人,也难免会受污染而渐变为权利熏心、心狠手毒的人。

    近些年,红红火火的宫廷剧无不是这样塑造那些盛世美颜的皇宫丽人的,于是,我们便发现每一个厉害角色,当初也都曾经是懵懂无知、单纯可爱的人,所以,从来不是哪个人天性如此,而是环境造人。

    王天和,在宫廷中混饭吃,还混到了如今的地位,自然不是一般地狠人。然而,毕竟他也是饱读诗书之人,所以,满腹道德文章倒还是张口即来,所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运用得最为自如,相见面若春风,转身磨刀杀人的勾当更是得心应手,伪君子形象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真正奉儒家经典为圭臬的人,他们在官位,仍然做到两袖清风,为民请命,但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这不是儒家典籍的错,而是人性使然,而儒家典籍教导的又都是圣人理论和完人理念,官场如战场,哪容得你相当然,圣人要么去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做圣人,在复杂的人群社会,尤其是官场中生存,做圣人几乎是寻死,必定难以生存。

    看看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著名诗人墨客,大多并不得志,原因就是太不善于官场的勾心斗角了。

    王天和自然属于这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大不同之处就是对人性的解读。

    中国文化主张“人性本善”,而西方文化主张“人性本恶”。

    这种不同的主张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社会观、哲学观和政治观。

    中国的人性善观更多地来自于儒家的理念,儒家理论最初只是育人思想,渐而扩充至国民教化,最后发展成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治国理论。

    因此,儒家主张道德治国,期望通过教化使民善,通过儒家经典培养贤君明主,最终建成理想国度。

    而西方国家的性恶论来自于基督文化,基督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它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的原罪说,这种原罪理念认定每个人从一出世便是带着原罪的。加上西方文化中善于思辩分析,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发展更加快速,并逐步走向成熟化、理论化和学派化,对于人性的复杂研究得更加深入细致,于是在指导治国理政上更加倚重于对人性的怀疑和不信任上。

    事实证明,儒家经典和道德文章确实也能培养出一些道德圣人,中国历史上包公、文天祥、海瑞、林则徐等都是道德圣人,然而,只有道德是不能治国理政的,懂得如何做人,和懂得如何进行某个地方或者国家的治理是两码事。

    “道德模范”只需要严于律己即可,甚至他们一般还不善于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复杂的人交往;

    而官员则是需要政治智慧的,人性的复杂是需要非常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才能使施政者立于不败并推行政令的。

    因此,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并不能帮助中国更好的完善国家治理,顶多只是解决了很片面和虚幻的公平问题,而于社会公正相去甚远。

    于是乎,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文人们虽然寒窗十年,但学的只是一样东西,并不懂得治国理政和与民断案,善长的只是之乎者也。不过退一万来说,至少有个好处,这样的人良心不会太坏。然而,怕就怕,一旦考得功名,封官赐印,混迹官场,很快便沦陷为官官相卫,明哲保身,难以为民作主的昏官,甚至人品也变成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猖的货色。

    这都是因为,再好的“文章教化”也敌不过“环境的影响”。

    当然,我们民间也盛传着许多为官能胜任,周旋于官场又能保证一身清正的聪明人,比如东方朔、狄仁杰、寇准、纪晓岚、刘罗锅、徐九经、唐成等。

    然而人性的复杂使我们越来越不敢相信人性本善,或者人心永善,因此,法律必须是重要的保证。

    所以,如何用法律约束权力,用法律保障公平、公正,则尤其重要。如果没有法律的制衡和威慑,权力永远会抵挡不住诱惑,腐败便不可避免。

    王天和这样的人,存在于古代,也存在于现代社会。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只要“权”和“利”还是稀缺资源,王天和这样的人就会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也许我们很难消灭这种处世哲学,除非我们创造出优于现存世界上所有政体的更民主更公平的体制。

    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人类还难以实现。也许,我们还无法构想出那种公平世界或者如前人构想的大同世界到底会是什么模样。反过来,如果让我们穿越时空真正到了未来实现的那一天,也许我们又难以适应和在那样的环境里生存,因为我们的智慧还远远达不到那样的人性要求。

    我所能想像到的是,或许实现的那一天,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达到无限透明,透明到我们的所有选择、意愿和言行都是透明的、可查的,就好比《三体》中所描述的三体星球的人一样,才有可能给予我们每个人以最大的权利。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是一个无限保护隐私的时代,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当前时代的人性中还有很多不愿示人的东西——每个人——不论是上层人物还是底层市民,因为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都还很多、很隐私。也许到了实现人人透明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快乐来源早已脱离现下的低级水平,就像《超体》里的露丝那样,人们最终会发现情感是人类进化的障碍,进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疼痛、悲伤、生气、悠虑、高兴等情感的消失。

    人性必然是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组织形式也会在不断进化与发展,我们无从想像和知道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是什么样具体的组织形式,但我们人类的理想是共同的,我们都希望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沟通障碍,平等公正,和睦互爱的社会。

    希望那一天能更早些到来。

    中医

    近些年,网络上忽然开始兴起了对中医的批判,有人还回溯到鲁迅当年对中医的批判。而且,这种批判已经开始渐渐发展到要否定中医的地步,让很多相信中医的人为之担心和愤慨。

    然而,在西医伴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中医确实越来越沦落,看不到进步和发展,对很多中医概念又没有专家能进行科普和解读,加上一些中医神棍们混迹江湖,不断制造着各种各样的害人事件,使得中医越来越为大V和公知们所不容 。

    然而,中医存在上千年,有着名目繁多的中草药方和理论典籍,并医治过无数国人,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也是客观事实,所以,对中医的神化或污名化都是反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走近和了解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认知、发展中医理论、制药和医疗技术。

    笔者只是一介普通民众,并未学医,也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医,只是根据自己理解,浅谈一下对中医的认识。

    首先,中医和西医根本不是一个理论体系,很多概念不能在一起对比。

    比如,中医上讲得经络、穴道,在西医上没有理论和解剖学支撑,自然会被认为是玄学。

    再比如,中医上讲的心肝脾肺肾,其实于西医上讲得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中医的把脉,所说的心肝脾肺肾,大多指的是经络,不是简单的解剖意义上的内脏器官。

    只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二者的概念和理论的根本不同。

    我们现在说的西医也许确切地说指的是现代西医,在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当年的西医也没有什么先进和可取之处,愚昧的放血疗法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对西医和中医的区别感觉最明显的地方是药品,西医的药都大是靠化学提纯技术制造出来的药片,而中医的药更多的是直接取自自然,草根、树叶、兽骨等等。

    一些声音认为,这是中医药品不科学的一个重要例证。

    也许,中草药的药品取材是否令人放心,制药过程是否无毒无害,成品后存放和使用是否科学严谨等等都值得我们关注、监督和进一步地科学化,但是直接否定中草药能治病却又是走了另一个极端。

    农村人从小接触自然多些,花草树木多能叫出名字,甚至知道它们的特性和药性。这却不是什么中医理论指导出来的,往往是生活经验所得。对于他们来说,不用告诉他们什么理论对,什么理论错,只要管用就是对的。

    而事实上,不单是中医在用中草药,西医其实也在用的,只是他们大都进行了提存或化学反应变化。事实上反而西方相信中草药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一些探索求生节目里也能看到贝爷教大家认识荒野里生长的植物和它们的药性。

    其次,中医和西医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中医对医生的天赋和经验要求极高,往往以手把手教徒弟的方式传递知识,而且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才可以问诊开方,这和西医不同,西医可以复制,可以推广,一项检测手段和检测结果可以量化、标准化,然后根据结果可以进行标准化的药物治疗,这使得西医非常易于标准化,更易于建立并推广治疗措施和经验。

    而中医的望闻问切看似简单,却需要医生极高的天赋和经验,尤其是切脉,没有敏感的触觉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是不可能分清我们常人难以觉察的不同脉象的。也基于此,我们常人也难以认清和觉察出医生的真实诊治水平,使得一些冒牌中医和神棍们得以骗人钱财、祸害一方,也客观上毁掉中医名誉不少。

    所以,中医的真假身份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难以识辩也是客观事实。

    中医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阴阳理论和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中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概念,所谓道法自然,人体也一样,是自然选择出来的产物,所以,也和自然相通,五行学说原本是道家关于自然的解释,在中医里也被引入对人体的理解和解释。

    客观地讲,中医里的很多理论和概念以及医治手段,源自道家。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往往乐于居于深山人迹罕至之处,冥想打座,与天地共呼吸,与自然相通话。我不知道道家的高手是否能达到静于虚无,内生智慧,感知宇宙的境界,但是他们对自我和宇宙的的感知一定是优于身处七情六欲中的常人的。

    因此,一些以道家为理论基础的中医理论和概念,比如说经络和穴道等,我确信不是哪个“思想发明家”呆在屋里闭门造车幻想出来的,而一定是某些超出常人的道家高手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的实践经验所得。

    关于,经络,似乎比穴道更加玄妙难以理解,肝经、胆经、心经、肺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这些等等经络是怎么发现的,它们和对应的脏器到底是什么关系,和西医解剖理论中的脏器有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现代人的近一步研究,可惜,现代社会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能潜心研究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中医理论和经络的人却难寻其迹,实在是暴殄天物,也许,真的有一天,需要某个外国人忽然有了重大的发现,然后发现是和中医理论相契合的时候,甚至得了诺奖的时候,才会反过来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和重视?

    我想,中国近几百年来落后西方的自卑心理是一切原因的根本,现在国家富强了,也许,真正能热爱并认真研究中医的人也许会很快回来。

    至于我,对于中医经络和穴道的理解,我认为就像现在的电脑软硬件一样,西医研究的是硬件,每个脏器都是一个硬件,它的物理构造和解剖形态是研究方向,西医善长的是介入、手术和硬件置换。

    中医理论中的各个经络,却是一个软件系统,比如肝经、胆经、心经、肺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等,其实是每个脏器的执行软件,就像我们的电脑,如果只有一堆硬件连接,但没有一套系统和软件,那它还是一堆废铁,无法正常运行

    中医可能就是这样,它研究的是这些脏器是如何运行的,靠什么指挥的,有什么联系等等。

    比如,我们知道食物进入胃以后,胃分沁了胃液进行消化,西医看到了这些现象,可能并不知道,胃是由什么控制又是如何安排胃液参与消化的。如西医中说的植物神经、自主神经一样,这些神经是如何控制人体的,西医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医也许在这方面研究的更多,只是中医的理论听起来玄妙难以理解,如果有人能真正将中医和西医很好地进行接合研究,也许,会推动人类医学事业前进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和空间。

    有人说,西医看不好的病,人们没有办法了,权当死马当活马医,才会选择中医看看试试,中医沦落到现在的地步是有原因的,比如中医的检测手法不像西医检测设备那样精准高效和有说服力,比如中医用药没有西药方便和见效快,比如中医药方讲究因人施治而无法像西医药方那样普遍推广,比如中医不善长介入手术等重大疾病等等。

    然而,我始终相信,“治未病”胜于“治已病”,中医将来在治未病上必定会大有作为,只是这需要中医的自强,也需要官方的关注和支持。

    ?l?^v

    【详细】
    969712411
  • 米豆
    2023/1/13 10:35:50
    这剧力够撑起一部院线电影

    昨晚看了第一集。

    茶有茶力,剧有剧力。

    《惟有香如故》之雨霖铃这集有滋有味,角度奇诡,香艳背后见遇冷酷。颇有做成一部院线级电影的密度和张力。

    昨晚看了第一集。

    茶有茶力,剧有剧力。

    《惟有香如故》之雨霖铃这集有滋有味,角度奇诡,香艳背后见遇冷酷。颇有做成一部院线级电影的密度和张力。

    而且剧情速率能持守得住,眼下很稀缺这种纯古范儿。在老沈以前的历史讲述里都有这样一种古人的伦理逻辑,感觉活进了古人的时空。哦,故事还可以这样打开。

    唐代的味道特别,最后一语道破,真没想到那艳绝千古的里头其实是……(别剧透),所谓的放中有收,收里有放,这反复咂摸起来,剧中的“ X X ”二字道破人间开阖,好戏呀好戏!

    琵琶男贺怀智也该能撑起一部电影的感情线,这种忍恋少有人写,是铮臣,也是隐忍了半生的直男情愫。感人。

    配音也很好,苍迈,真挚,悲凉。

    还有,好戏要有仪式感,结构有骨感,不是一味向前奔窜,可都忙些什么呀~

    《惟有香如故》不慌不忙,敛着一口气,仪式感俱足,这少见的气场筋力便是映照世人慌张的一面老镜。无他。

    ......

    再慢慢看下去,后面咱且看且议~~

    2023.1.13.

    【详细】
  • 148840
  • 黑裤衩
    2013/5/13 0:49:43
    不想多说。
    这个片子温故了历史。

    虽说好多人觉得有些血腥,但是我只想说一句,“一将成名万古枯”,何况是偌大江山,老百姓在社会的最底层,是痛苦的,这片子好歹还是站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有一定的批判和警示意味。能通过重重审核让大家看到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各位不要再“痛下杀口”去再苛求啥了。要是让你拍你绝对拍不出来,拍出来了也通不过。还说什么呢。只能说值得一观。

    谨记历史!努力今天!珍重
    这个片子温故了历史。

    虽说好多人觉得有些血腥,但是我只想说一句,“一将成名万古枯”,何况是偌大江山,老百姓在社会的最底层,是痛苦的,这片子好歹还是站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有一定的批判和警示意味。能通过重重审核让大家看到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各位不要再“痛下杀口”去再苛求啥了。要是让你拍你绝对拍不出来,拍出来了也通不过。还说什么呢。只能说值得一观。

    谨记历史!努力今天!珍重未来!
    【详细】
    5951203
  • 巴塞电影
    2020/8/24 15:16:19
    最丧七兄妹,演绎废柴如何改写世界末日
    1989年10月1日,中午12点整。 一名俄罗斯少女在游泳馆训练,上一秒,她刚刚对着心仪的男生献上了亲吻,然后害羞地纵身一跃,跳入了泳池。 下一秒,她就瞬间大了肚子,在众目睽睽下产下了一名婴儿。 没有人能解释这是因为什么?但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全球有43名女性,不论年...  (展开)
    1989年10月1日,中午12点整。 一名俄罗斯少女在游泳馆训练,上一秒,她刚刚对着心仪的男生献上了亲吻,然后害羞地纵身一跃,跳入了泳池。 下一秒,她就瞬间大了肚子,在众目睽睽下产下了一名婴儿。 没有人能解释这是因为什么?但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全球有43名女性,不论年...  (展开)
    【详细】
    12823221
  • 黑五
    2009/8/31 17:46:43
    看不懂不等于烂
    说来说去似乎这片子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符合观众预期。
    大家想看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式的喜剧,轻轻松松过暑假,满心期待地买了票看葛大爷发功。
    结果一坐进去,镜头剪地飞快,还没回过神来故事就往前跑了好长一截。气喘吁吁地想赶上情节弄明白,最后却茫然地出来。
    回头以成功商业片的标准义无反顾地给别人打了一星儿
    其实错根本不在导演,片子更是无辜的。

    看之前我对这片子一点概
    说来说去似乎这片子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符合观众预期。
    大家想看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式的喜剧,轻轻松松过暑假,满心期待地买了票看葛大爷发功。
    结果一坐进去,镜头剪地飞快,还没回过神来故事就往前跑了好长一截。气喘吁吁地想赶上情节弄明白,最后却茫然地出来。
    回头以成功商业片的标准义无反顾地给别人打了一星儿
    其实错根本不在导演,片子更是无辜的。

    看之前我对这片子一点概念也没有。
    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重看,虽然这种决定每每泡汤。
    出去很激动地跟同去的同学讲,这是我在电影院里看过的最好的片子。对方直呼看不懂不好看,当即被我数落一通。
    保持着这份热情,回来直接打了五星。

    看到一个强大的3.6豆瓣评分。
    感觉好些人看都没看,先就随便选了几个使用率高的诸如“硬着头皮看下去的电影”标签保存了。出来看电影儿不带这样的啊。看都没看乱评些啥呢。大家都说不好你也跟着说么。

    先说不喜欢的地方。
    海报太丑。看上去像劣质国产。
    字幕翻译感觉不正。有些翻译地不够准确。(不知道各地影院字幕是否统一)


    很喜欢人物出场和叙事的方式。
    个人最讨厌很白的东西。譬如很多流行的青春言情小说或者劣质网络码字工程。也譬如国内某些电视剧。现在电视剧几乎不看了,所以也举不出什么例子了。
    之前听同学说,非常完美是爱情片且故事很清楚,兴趣全失。那种东西不给人咀嚼回味的机会。而且情情爱爱的个人有个人的方式想法,看太多别人的没意思。

    这个片子的叙事相当不多,有些情节稍显不明,没有铺开讲透,只在一些很零碎的对话之中大致地交代了。好些人讨厌场景切换太快,这只能说要在90分钟内尽力表现更多比较考手艺罢了,当然同时也考观众,头一回下来还不能看很明白。我觉得重点不在叙事,要把故事讲清楚很简单,但是不需要每次都讲很清楚。故事太多了终究也是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假的。

    人物的表情和姿态是最有趣的,不管是演技的功力还是化妆布景的效果,总之很有表现力。整个过程我边看边笑,别人不笑的时候我直乐。笑点很黑色,有时爆冷。感觉重点其实在人的心理状态,一些奇怪的秘密,顽固的执念,病态以致变态的生活。

    当葛优爸爸叫儿子写下自己的未来规划世界观时,我知道其实这些他都没有,那些词都太虚了,要我我就把握现在,以前人的一套会越来越不适应时代,不用理会太多。他有自己的想法,一个叛逆的富家子弟,只是父母的所谓好心让他窒息。短信里面,他很温情地显示出,我很清醒。其实他老爸心里有没有这些个XX观也很让人怀疑。
    所谓young angry people.讨厌对话,感觉浪费口水。挺典型~

    电影区别于书的特点就是它有画面。再多,就是声音。不是人声,不是对话。最早的电影没有声音却很蓬勃,因为没有对话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对话不明也没关系,我可以拿着一部全是德语不带字幕的egoshooter看上半天,就是觉得好看。喜欢教父,看pacino的一颦一蹙(原谅这么个女式词)一举一动。他话很少,但是表达很多。同样的是那个法国动画疯狂约会美丽都,多好看一片子哪,几乎就没有对白。这个片子同样,里面的人不会告诉你我怎么怎么样,但你就是知道。除去了一切声音对话你还是能知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哈哈哈~其他什么台词不论经典或不经典,都不干我的事。

    说到声音,配乐很棒,尤其喜欢片尾曲。当画面在那些监狱般的高楼间徘徊时,那个带着电气色彩的冷冷女声稚气地发问,你们怎么都一脸木讷,我就觉得一切都特梦幻,浮生若梦,匆匆瞥过。片尾字幕里说是萨顶顶唱的。就算它表达了些若有若无的消极情绪,也总比金玉其外的乌托邦好。

    吁吁里面,人物有两个极端,以frank及李强儿子为代表的耳鸣小声乃至无声派,以葛优和他老婆及hanna为代表的神经质shout派。相同点是都有不同的problem.一场电影看下来脑子被弄得昏昏的,耳朵接收了海量声响,让人感到迷茫,就像里面的人物,不知道该干什么,紧张,失望,臆想,愤怒,疲惫。然后带着复杂的情绪离场。

    他们的生活是每天疲于奔命,或者无所事事。现在看来,只有mr. dragon活得最有滋有味,而且脑子清楚,造型华丽,案底干净。找胸部模特的那个银色偏分盖头男,老实说长得像娘娘腔,也让人很有印象,好像还是俩双胞胎,一副自在的样子,没事看看天呼吸新鲜空气,说话很冷静。


    如果有时间再看一次,回头会再多说几句。或许会有新发现。

    ——————————
    9月1日:这场景。比新概念作文拿到高中老师手里争议还大。而且仿佛我现在还呆在学校里,周围是古板的先生,摇着头,咬牙切齿,“这写的啥呢……真是……”
    说句题外话:人家戈达尔的电影史那么大一堆晦涩影像,场景剪得更快,更看不懂,怎么就没什么人骂呢。
    ——————————
    看完第二遍。
    有很多生活的琐碎,譬如frank早晨刷牙,牙刷柄竟然断了,这种事挺鸡毛蒜皮的。不过当时笑的人挺多。
    有一回车上两个跳舞的年轻人,扭来扭去的,像俩白痴。
    配乐最有印象的是那天李强带frank第一次爬山,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去,可惜路只修了一半,就那一段,一首中国特色的歌,挺调皮的感觉,不断涌向高潮,最后在他们到达那截断路的时候完美收尾。逗。
    好多地方电气色彩挺重。另外有几个阴森动机不断重复。
    片尾依然很好听:好吧,那我要开始啦……你们怎么都一脸木讷……被吓傻了吗~~
    李强在面对frank的时候似乎常常沉默,与平时大嗓门明显区分开,两次爬山都是。
    声音做得让人身临其境。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吵。人人都争着在说话,真中国特色。
    画面有时有故意的扭曲处理,frank去他们家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在桌子上坐着,那镜头感觉像哈哈镜。王兆达出车祸之前,他好像进入了异次元一般。
    好些人物的臆想都挺超现实地拍出来了~像王灵丽对着镜子吃饭的时候眼前李强跟明辰的亲热镜头,那个地方其实我也笑了。。。囧
    郑重客串了个在王兆达面前耍混的热血年轻导演呢好像~!我组都建了!
    【详细】
    22892598
  • miji
    2022/7/26 23:05:22
    "小王子"来到了"疯狂max4"

    想象力,审美力,执行力,以及惊人的坚持力,让一个人做成了这部100多分钟的停格动画《废头》。真的是一个人哦,包括所有的美工制作,到灯光摄影,后期剪辑,音效字幕 OMG!我给出赞叹,并不因为这难以想象的工作量。而是成片质量着实太好了。既温情又幽默的故事,还穿插着奇幻冒险,在荒漠的地心中开出了勇气与善良的花。像是"小王子"来到了"疯狂max4"的奇妙混搭[

    想象力,审美力,执行力,以及惊人的坚持力,让一个人做成了这部100多分钟的停格动画《废头》。真的是一个人哦,包括所有的美工制作,到灯光摄影,后期剪辑,音效字幕 OMG!我给出赞叹,并不因为这难以想象的工作量。而是成片质量着实太好了。既温情又幽默的故事,还穿插着奇幻冒险,在荒漠的地心中开出了勇气与善良的花。像是"小王子"来到了"疯狂max4"的奇妙混搭[调皮]。你能get了吗?

    【详细】
    14537216
  • 盛崖余
    2013/5/13 19:01:55
    《跛豪》——染血之路。
    吕良伟。
    我认识他很久了,但我只正式看过他的一部作品。我只看过他的一部作品,已不得不为他开篇立论。
    眉飞扬,眼深邃,面庞有如雕塑一般坚毅,棱骨分明。一眼看去正气凌然,一贯的硬汉。因《上海滩》中丁力一角,人生因此改变。80年代的上海滩的走红,90年代的跛豪的巅峰,即便2000年后的富贵门的回归,我都不曾领略。他的辉煌年代不是我这个年龄可以见证的,他已经老了,只比周润发小一岁,但你还看得见
    吕良伟。
    我认识他很久了,但我只正式看过他的一部作品。我只看过他的一部作品,已不得不为他开篇立论。
    眉飞扬,眼深邃,面庞有如雕塑一般坚毅,棱骨分明。一眼看去正气凌然,一贯的硬汉。因《上海滩》中丁力一角,人生因此改变。80年代的上海滩的走红,90年代的跛豪的巅峰,即便2000年后的富贵门的回归,我都不曾领略。他的辉煌年代不是我这个年龄可以见证的,他已经老了,只比周润发小一岁,但你还看得见他丰神俊朗。57岁的人生,百部作品,三段婚姻,20亿市值公司。我觉得他时运不济,没有在最佳的机遇里得到电影界的荣光,依然,你可知晓他的人生在百转千回之中,轰轰烈烈从未空白。
    况且,人生留一部辉煌,留一部巅峰,还不足以铭记么。

    《跛豪》无疑是吕良伟人生之中的巅峰。荣获当年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本片拍摄手法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说是粗糙平庸,但如果说《跛豪》是一部经典之作,应全在编剧笔力。《跛豪》开香港传记电影浪潮,亦是《五亿探长雷洛》的灵感来源,到同一编剧97年的《黑金》,香港电影为黑帮江湖人物立传,不得不说香港的黑帮传奇亦被烙进香港文化史。在那个风云动荡纸醉迷金的时代,从白手起家到港都大亨的传奇屡见不鲜,香港热烈的赋予每个人均匀的机会,等待命运翻云覆雨。
    影片描述伍国豪辉煌的半生,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孰详孰略,何轻何重,拿捏妥当,段落安排错落有致,虽然同样是表现小人物的逐步成长,但别有一番惊心动魄,与后来《天堂口》、《大上海》之流自不可同日而语。
    跛豪的人生让我有一秒钟想起朱元璋,想起帝旭。帝王之路必然是带血的,有过同甘共苦,最终也少不了利益分配时的背叛。不孤独者不成大业,是种现实,也是种悲戚。人生的伟岸不在于永不犯错,而是利落收拾残局后还能风云再起;人生的悲哀也并非一事无成,而是走在自以为有权铺设的道路之上唯我独尊再难回头。天地毕竟不仁,别忘了,没有谁是被选中的。
    【详细】
    595380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