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0470
  • 绣绣
    2020/4/7 19:02:28
    牛津大学万灵学院考题升级版:你选僵尸还是鬼?

    刚开了一个自娱自乐公众号,刚好写到了这个电影,后台回复僵尸乐园 Or 我选僵尸,可以找到脑(Pian)子(yuan)

    刚开了一个自娱自乐公众号,刚好写到了这个电影,后台回复僵尸乐园 Or 我选僵尸,可以找到脑(Pian)子(yuan)

    原文链接

    (一)

    每年到固定的两个中国传统节日,关于人死后存在形式(鬼?)的种种故事都会成为一个固定话题。

    12482452
  • 方野
    2020/3/8 20:23:18
    只是说“不”是无法成长的

    去年台剧发力很厉害,早有爆款《我们与恶的距离》,晚有小清新的《俗女养成记》,近有穿越偶像剧《想见你》。

    前段时间追《想见你》追得头热,据说小组有个帖子讨论《想见你》和《俗女养成记》谁能拿金钟奖,当时想见你我快追完了,俗女刚开始看,这让我对俗女更加好奇起来。

    待我看完俗女,我觉得它远不如想见你,甚至匹配不上它的高口碑。

    俗女身上不难看到日剧的身

    去年台剧发力很厉害,早有爆款《我们与恶的距离》,晚有小清新的《俗女养成记》,近有穿越偶像剧《想见你》。

    前段时间追《想见你》追得头热,据说小组有个帖子讨论《想见你》和《俗女养成记》谁能拿金钟奖,当时想见你我快追完了,俗女刚开始看,这让我对俗女更加好奇起来。

    待我看完俗女,我觉得它远不如想见你,甚至匹配不上它的高口碑。

    俗女身上不难看到日剧的身影,通过人与人之间平淡的故事,讲述某些现实议题,达到疗愈人心的效果。

    这类故事通常使用「人物驱动」的叙事技巧,当外部事件导致人物情感产生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迫使人物反省自身并作出改变。

    比如去年大火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就是此类型的典范。活不出真实自己的大岛,没有朋友,在公司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唯一的杀手锏就是她与同事——销售奇才慎二的 恋爱,慎二是非常好的结婚对象。但一次偶然机会,在看到同事背后吐槽自己的短信后,又听到慎二跟男同事否认他俩的关系——他和她在一起只是因为那方面很和谐,大岛当场晕倒,第二天辞职搬家,扔掉几乎所有家当,背着布包去郊区租了个房子开始放暑假。在与邻居交往的过程中,她认识并重建了自我。萍水相逢的邻居、慎二常去的酒吧老板娘在她重生的过程中承担起各种作用。结尾,她耳目一新,变成了全新的自己。

    风平浪静这样的故事本质是「认识自我」的话题,而自我相关的关键元素通常包含职业认同、各种人际关系等,风平浪静做的好的关键在于人物问题及冲突鲜明,人物的改变自然而有力。而俗女想要做类似的探索。

    陈嘉玲面临的困境是:39岁,作为总裁特助,受到很多工作范围之外的事情的约束,她不喜欢现状,但长期忍受导致她不敢反抗。同学生儿育女,大学前男友找了个有才气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还跟男朋友租房子,感情生活也趋于平淡。

    感情方面,自己酒醉后由于脆弱和缺乏安全感,向男友求婚。男友马上准备了婚戒、求婚和房子,但和男友的感情完全没有了激情,未来的婆婆控制欲又很强,所以婚姻生活和工作一样,看不到幸福的出路。

    所以她面临的问题,是成年人大多都会面临的:社会规范、职场约束、不满意的人际或感情关系,导致当下的我不快乐,我如何改变,才能变得更快乐?

    不快乐的积压,以及外部事件来临:男友来公司找谁是她差点接吻的mark、老板娘来公司把她误以为老板的小三给了她一巴掌,她做了重大的转变:辞职和分手。

    这就产生了这个剧集最严重的两个问题:

    1、情感变化引起的冲突事件,从剧集呈现的细节来看没有说服力,冲突不够

    为什么辞职?

    周末帮老板小三看房,平时给老板娘做保姆。

    这只是作为社畜,工作中无法接受的一个非常小的切面。人在职场,就一定有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关键是这份工作有没有你能接受、可以获得满足的地方,再去看无法接受的事实可否忍受。

    为什么分手?

    更加莫名其妙。剧中表现了他们日常没有激情的细节,以及婆婆干预他们未来婚姻生活作为导火索。这些都是非常表面的问题,决定你是不是要和一个人相伴一生,一定不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不满,而是这个人到底适不适合你,当下的你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匹配什么样的爱情。如果你爱一个人,维持激情和婆媳关系这都只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已。

    只是结尾对前男友一句「就是不爱了」,是无法说服观众的。这就好比我写一个陈述句:「我遇上一个男人,我好喜欢她」,然后由读者自省脑补所有这句话背后的细节来体会这个男人的魅力一样枯燥且乏味。

    2、人物痛下决心又是辞职又是退婚之后,并没有后续的主角自省搞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没有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她辞职退婚后,剧集讲了什么呢?

    一个人居家自由自在,大扫除到颓废,找工作碰壁,回台南老家,重遇发小蔡永森擦出火花,帮蔡永森选举,经历阿妈去世。回忆了小时候的事情,主要就是家庭如何幸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怎么爱自己。

    于是在最后面试官问她:「你有想象过十年后的自己,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她突然顿悟,觉得最好的选择是回到爸妈身边,买下那栋「鬼宅」。

    从39岁的陈嘉玲到小时候的陈嘉玲,剧集都没有呈现出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没有试图努力去找寻。一个人想要弄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不能只是回忆过去,而是要与当下的现实连接并试错才能搞清楚的。

    编剧没有想清楚,或者偷懒了。我们大部分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很爱我们,但不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受不了老板的无理要求、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就回到爸妈身边,虽然回到爸妈身边很快乐,但是我们仍然要面对新的问题:接下来二三十年,我要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伴侣能让我幸福,婆婆有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方我们怎么应对?剧集回避了这一系列问题,让人不免怀疑,编剧通过长篇大论的台南回忆,掩盖了创作者自己以及人物逃避面对问题的事实。

    以至于,有着疗愈式日剧身影的作品,不仅没有真正达到疗愈人心的作用,甚至熬制了一锅毒鸡汤,让观众误以为只要任性地拒绝无法忍受的事情,就可以自由了。

    结尾的台词本身很棒——

    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

    作梦又醒过来

    你又是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但,怎么喜欢自己,这个问题却留给了观众。

    【详细】
    123622378
  • 水房
    2013/6/12 9:38:05
    《劝和小组》:“柏阿姨”们的和谐之道
    都在说和谐社会,那怎样才能创建和谐社会呢?或许每个人都能提出不少的建议,但只有所有人都能严于律己,才能真正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不,由于荣光、归亚蕾、潘虹、鲍起静、于小彤等联袂主演的《权和小组》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热播。该剧讲述了由几个普通居民组成的“劝和小组”,帮助其他居民走出困境的故事。由于该剧聚焦当下都市社区邻里百姓间的生活故事,独特的故事、轻松诙谐的风
    都在说和谐社会,那怎样才能创建和谐社会呢?或许每个人都能提出不少的建议,但只有所有人都能严于律己,才能真正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不,由于荣光、归亚蕾、潘虹、鲍起静、于小彤等联袂主演的《权和小组》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热播。该剧讲述了由几个普通居民组成的“劝和小组”,帮助其他居民走出困境的故事。由于该剧聚焦当下都市社区邻里百姓间的生活故事,独特的故事、轻松诙谐的风格、与生命和解的普世价值,所以自开播起就备受关注,成为不少家庭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
     

    《劝和小组》首次把视角瞄向了公益性民间组织“劝和小组”在社区开展劝和工作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情感与生活的民生剧,在都市剧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通过对退休工人、报社编辑、保险推销员、空巢老人、白富美等一批背景迥异的人群,为了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开启了一场嘴上劝和行动。
     

    看《劝和小组》,会想到一位在上海很红的调解员柏万青阿姨,大家都亲切得称呼她为“柏阿姨”。随着《新老娘舅》、《一呼百应》等讲述民生电视节目的播出,柏阿姨以她的真诚、公正、爽快的现场表现,打动了广大观众的心,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成为了电视里的义务调解员。相信有不少“柏阿姨”般的群体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才会有了《劝和小组》这部电视剧的诞生。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见这家庭事务调解起来会有多麻烦了。所以当《劝和小组》套上喜剧的外壳,那才是真正的创新。用喜剧形式关怀生活,关心现实里的小人物,关注生活中的琐事。相信这也是《劝和小组》能够受到关注的原因吧。只有真正接地气的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才能触动人的内心,才能让观众消化。比起那些争家产、斗小三的家庭伦理剧和谐太多了。
     
    “劝亲子和,劝兄弟和,劝姐妹和,劝夫妇和,劝师生和,劝邻里和”,这写在劝和小组办公室黑板报上的六大和涵盖了“和为贵”的精髓。通过这部戏,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成为一种时尚,促成真正的和谐社会。
    【详细】
    6038873
  • 栗子君
    2017/9/24 3:33:49
    随便谈谈 电影对书的改编
    #有原著情节剧透

    听说这部电影要上映是一个月前看到预告片,儿童团体,小丑,斯蒂芬金几个关键词和预告片都非常吸引人,于是去找出了意料之外非常非常长的原著读了,然后在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电影,简单说一下电影跟原著比较大的几个不同点。

    原著开头非常吸引人,首先描写了几个发生在从前与现在的惨案,出去玩耍的小男孩被什么东西扯断了胳膊,不幸惨死。高调的同性恋情侣被居民迫害,儿童不断
    #有原著情节剧透

    听说这部电影要上映是一个月前看到预告片,儿童团体,小丑,斯蒂芬金几个关键词和预告片都非常吸引人,于是去找出了意料之外非常非常长的原著读了,然后在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电影,简单说一下电影跟原著比较大的几个不同点。

    原著开头非常吸引人,首先描写了几个发生在从前与现在的惨案,出去玩耍的小男孩被什么东西扯断了胳膊,不幸惨死。高调的同性恋情侣被居民迫害,儿童不断失踪。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叫做德里的小地方。

    紧接着剧情一转,作者描述了六个成年人的生活,他们外貌个性截然不同,却都在各自选择的领域里出类拔萃,声名远播,意料之外的顺风顺水。然而他们光鲜亮丽的表象下都隐藏着一些隐隐的令人不安的东西,记忆模糊的童年时光像挥之不去的巨大磁石,塑造了他们的个性与待人接物的方式,造成他们某些怪异的表现。他们才华出众,运气绝佳,表面上生活幸福,位居高位,但是他们最亲密的伴侣与朋友依然观察到了他们个性中的缺陷,他们最恐惧的梦魇,他们全部没有孩子的事实,与他们似乎永远无法放下的过去。
    事情还是发生了,在一通神秘电话之后,六人其中的一个毫无预兆地在浴室自杀,留下留言“它”,其他五个人疯了一般抛下现在的生活开始往一个地方赶去:他们儿时居住的镇子,德里。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小时候到底发生过什么?原著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让主人公们在回到故乡见到朋友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回忆起神秘般被忘记的的过去。而电影按顺序讲述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可想而知,故事还没有结束,成人组的故事应该会在下一部电影中登上荧幕。


    我是和一个非常喜欢看惊悚片恐怖片的朋友一起去看这部的,之前我们也一起去看过几次电影,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她看完都没什么反应,只有这次她全程捂嘴,结束之后激动地讨论剧情,由衷地说了好多次“好看!”。电影结束后屏幕上打出了“第一章”的字样,朋友十分激动,表示迫切想看第二部。

    我个人不太爱看恐怖片,我想能满足我阅片无数的朋友,电影首先在惊悚可怖这个点上做的很到位。既有利用门上的倒影吓人这种心理上感到惊悚的桥段,也有层层叠叠的血盆大口这种让人生理上觉得不适的镜头,我们坐在电影院前排,环绕立体声的音效使气氛更加恐怖,有几个镜头非常震撼,比如所有尸体漂浮在空中那个场面,比如小丑从柜子里爬出来的镜头,让人感受不到这是部成本不高的影片。

    跟书里一样,电影把几个主人公遭遇小丑时会看到的恐怖的东西轮流拍了出来,(要知道书之所以这么长就是作者把一共七个主人公的经历几乎用同样的笔墨全讲了一遍……)在两三个人之后大家就有了心理准备,眼看着又要开始吓人了,影院里有人情不自禁地喊No,不禁失笑。

    有一点很好的是在恐怖场面中导演加入了一些书里没有的搞笑镜头,比如比利和理查想逃走时发现眼前有三道门,分别写着“不可怕”,“可怕”和“超可怕”(记不清了),两人一致选择打开“不可怕”那扇门,发现里面是个只剩一半的尖叫的女尸……

    “它”能变成人潜意识里最恐惧的样子,跟书里不太一样的是,电影里把很多主人公最害怕的东西都改变了。比如理查在书里害怕一次在电影院里看过的电影中的狼人,在电影里取消了看电影这个情节,于是理查看到的东西变成了他自己死去的样子。斯坦在书里害怕传闻中听到的,掉进储水塔里死去的人,在电影里变成了害怕父亲书房里一幅诡异的女人画像。这些改编我觉得都很合适,诡异的画像这样的设置每个人都能有同感,而且改编了也不会对情节有很大影响。
    不过有一个改变比较大,黑人迈克的心理阴影变成了在火灾中死亡的父母,而书里面则是襁褓时袭击过他的大鸟,这个改编不知道会不会改变之后的情节,毕竟父母双亡的迈克个性可能也会有些改变,书里面的迈克是唯一一个没有离开德里的人,后来做了图书馆馆长。而电影里肌肉发达的样子有点难以和图书馆连起来……

    电影有一点改编我不太满意,那就是主人公团体前期对小丑的对抗基本被削弱为零。电影里面,孩子们第一次面对小丑时基本都是靠运气逃走的,比如旁边突然出来了一个路人,或者找到阳光,关上房门,然后就没事了,显得小丑的能力很弱,仿佛只是想吓唬他们。在小高潮,大家去小丑大本营找它的时候也是毫无计划,冒冒失失地就去了,去了之后还犯恐怖片里的常见错误,分散行动,看得人又急又气。

    实际上,在书里面孩子们是靠着拼命逃跑,自己的意志和一些武器击退“它”的,比如艾迪的哮喘喷雾,面对麻风病人小丑时他发现喷雾可以阻止小丑行动。比如斯坦利的鸟类图鉴,在小丑变身怪鸟的时候,斯坦利高喊着“我知道你不是真实存在的”和鸟类的名字阻挡了小丑。在主人公们去鬼屋找小丑的时候,他们是抱着杀掉他的心思去的,因此他们精心准备了银子做的子弹,而且全员进入了屋子,最终团结起来击伤了小丑。孩子们准备的武器实际上杀伤力并不大,但是却能击退小丑,正说明了小丑本身靠着人心中的恐惧与黑暗行动,而坚信,勇气和孩子们的纯洁心灵使得微小的工具也能发挥巨大力量,更为了之后他们凭借心灵的对抗彻底打败小丑做了铺垫。

    电影可能觉得这些支线太杂乱而全部砍掉了,中途为了营造团体从分裂到团结的转变也做得极端了一些,最后大战时对小丑的攻击也基本都是物理性的。这让我不禁猜测电影是不是打算砍掉心灵对抗这个角度,让下一部电影也彻底用物理攻击和大家的团结打败小丑呢。

    恐怖之外的部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看得很开心。角色选的太好了,几个小主人公各具特色,比利和贝弗莉的小演员长的实在是太好看了!艾迪和理查也很抢眼,原著里多数的笑点都来自于理查的嘴炮,电影里没怎么强调,把笑点更多的放在了少男少女成长的烦恼上,大家一起戏水的画面太美好了,我已经开始希望下一部电影这些小演员还能再回来客串了……
    反派亨利的演员和我想象中的样子简直一模一样!他的爸爸是警察这点也是电影的改编。亨利结尾处不明不白的消失让我朋友觉得是影片的一处败笔,如果最后能来个彩蛋说一下他其实没有死什么的就好了。

    关于贝弗莉影片改编了不少,买卫生用品和跟药剂师调情呈现出了一个更成熟的形象。她被抓走那段完全是书里比利将来的妻子的遭遇,不知道下一部还会不会完全再把这个情节演一遍。本的一吻就把她唤醒了是不是暗示他们两个像原著里才是真爱呢?我估计只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基本都会支持比利和贝弗莉的感情线,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为之想更改感情走向。

    其他一些细节,比如为了表现出他们的分裂状态,让比利和贝弗莉之外的少年都显得不够有勇气。或者为了突出比利主人公的形象,把本属于其他人的一些台词举动挪到了比利身上,也是有点遗憾的地方。

    但是总体来说,电影对原作的改编基本都可以接受,成为了一个更完整,更商业化,对观众门槛更低的电影,希望看完电影感到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看原著就好了。
    【详细】
    8828285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