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771809
  • brooklyn.
    2019/1/15 22:54:40
    女性的体验更重要:通过克莱尔的相机重新定义女性主义电影艺术

    clit2014, jan 2, 晚交了20天,我再也不想上gender studies了我要吐了,写这篇paper不知道经历了多少mental breakdown

    Women’s Experience Matters: Re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through Claire’s Ca

    clit2014, jan 2, 晚交了20天,我再也不想上gender studies了我要吐了,写这篇paper不知道经历了多少mental breakdown

    Women’s Experience Matters: Re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through Claire’s Camera

    As Laura Mulvey points out i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traditional narrative cinema largely relies upon the practice of a gendered “gaze”, specifically, male’s unconscious objectification of female as erotic spectacle from which visual pleasure is derived. Her account draws attention to the prevailing feminist-unfriendly phenomena in contemporary cinema, one that resides in the language of patriarchy, privileging man’s experience while making woman the passive object deprived of autonomy. Many feminist filmmakers and theorists including Mulvey herself urge a radical strategy that dismantles patriarchal practice and frees woman from the state of being suppressed by the male-centered cinematic language.To conceptualize a mode of cinema that speakswoman’s language, or authentic feminist cinema, this essay interrogates the validity of Mulvey’s destruction approach in pursuing a feminist aesthetic. By making reference to Hong Sang-soo’s film, Claire’s Camera, I argue that feminist cinema needs to be redefined by neither the immediate rejection of gender hierarchy nor the postmodern notion of fluidity, but by perspectives that transcend the gendered metanarrative of subject vs. object, and that primarily represent and serve woman’s experie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

    Earlier waves of feminism strived to call attention to, if not, eliminate the unbalanced power rela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society, namely the dichotomy between domination and submission,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and self and other (Lauretis 115). Feminists such as Mary Wollstonecraft and Simone de Beauvoir radically interrogated women’s rights in the political arena as well as women’s relative position to men in the society at large. However, the approaches of the earlier waves cannot prove themselves sufficient in pursuit of a female autonomy,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y are constantly caught in the power-oriented metalanguage which inherently privileges one over another. While it is argued that the objectification of the “second sex” is oppressive in nature, for example, the assertion already marks the subject-object dynamics between men and women by default. It fails to propose non-power based gender narratives, while obliquely acknowledging that the language spoken in this context is inevitably characterized by phallocentric symbols, ones that prioritize self over other, subject over object, male over female. In thisregard, rather than rendering a perspective that exposes and dismantles patriarchy, the outcome of earlier feminist approaches inclines towards “replicating male ideology” (Mackinnon 59), reifying the omnipresence of the patriarchal language and reproducing the effects of patriarchy.

    A similar notion applies to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In term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feminist idealists encourage women to present their bodily spectacles, inviting interpretations free of erotic objectification. Despite the favorable receptions from the sex-positive side of the discourse, it is indiscernible as to whether these attempts truly free women from the dome of sex-negativism or reinforce the effect of the patriarchal language even more. This polarized debate, I believe,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discourse is held captive by the language of patriarchy too powerful for one to extricate from, and that any rebellious gesture would appear to be an insufficient, passive rejection of the predominant ideology.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Lauretis notes that Mulvey’s and other avant-garde filmmakers’ conceptualization of women’s cinema often associates with the prefix of “de-” with regard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very thing to be represented, …the deaestheticization of the female body, the desexualization of violence, the deoedipalization of narrative, and so forth” (175). The “de-” act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figure a new set of attributes for feminist representation, but merely displays a negative reaction to a preexisting entity. It is important to be skeptical of its effectiveness in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as it implies certain extent of negotiation instead of spot-o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previous value. A destructive feminist cinema can never provide a distinctive set of aesthetic attributes without having to seek to problematize and obscure the reality of a patriarchal cinema. In that regard, it is passive, dependent and depressed. More importantly, the question – how the destruction of visual and narrative pleasure immediately benefits women within the narrative and directly addresses female spectators – remains unanswered.

    TakingClaire’s Cameraas an example, the film destructs the notion of a gendered visual pleasure by presenting the camera as a reinvented gazing apparatus, one that differs from the gendered gaze, and instead brings novel perception into being. Normally, when characters are being photographed, mainstream filmmakers tend to introduce a viewpoint in alignment with the photographer’s position, enabling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that is, the shot usually shifts to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so that spectators identify with the photographer gazing at the object who is in front of the camera. Claire’s Camera, however, abandons this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while generating new meanings of the gaze. Claire ambiguously explains to So and Yanghye the abstract idea that taking photographs of people changes the photographer’s perception of the photographed object, and that the object is not the same person before their photograph was taken. The spectacle, although objectifiable in nature, is not so passive as being the object constructed upon, but rather constructs new signification upon the subject. The notion of the gaze is therefore re-presented with alternative insights.

    That being said, as I argued earlier, the destructive approach is not so sufficient an attempt at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because the way it functions nevertheless indulges feminist ideology in the role of passivity, deprived of autonomy and always a discourse dependent on and relative to the prepotency of patriarchy. In the conversation scene between So and Manhee, So, who is almost the age of Manhee’s father, criticizes her for wearing revealing shorts and heavy makeup. In a typically phallocentric manner, he insists that she has insulted her beautiful face and soul by self-sexualizing and turning into men’s erotic obje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preceding scenes have no intention to eroticize the female body or sexualize her acts such that the visual pleasure is deliberately unfulfilled and almost completely excluded from the diegesis, So inevitably finds Manhee’s physical features provocative and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 naturally assumes that her bodily spectacle primarily serves man’s interest. This scene demonstrates that regardless of feminists’ radical destruction of visual pleasure, practitioners of patriarchal beliefs will not be affected at all; if any, the femininity enunciation only intensifies the social effects of patriarch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 embodies the self-reflexive style of Hong Sang-soo’s filmmaking, in a sense that it fosters debate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upon which it is constructed, and constantly counters itself in search of a deeper meaning, contemplating questions such as do we believe in what we practice, whether it is patriarchy or its opposite? And is anti-patriarchy feminism determined enough to prove itself a destructive force against patriarchy rather than a sub-deviant of a predominant ideology? The scene proves the drawback of a destructive strategy, that the way it operates nonetheless subscribes to a patriarchal manner, and that in order to escape the secondary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phallocentric subject, more needs to be done other than problematizing the subject.

    To supplement the insufficiency of destruction, postmodern feminists such as Judith Butler proposes theoretical alternative to approach the discourse. Butler argues that gender is performative and fluid instead of a set of essential attributes. The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indeed precludes the social effects of essentialism by introducing the idea of an identity continuum into gender politics, in ways that empower the socially perceived non-normative. On top of that, Butler believes that the categorization of sex “maintain[s] reproductive sexuality as a compulsory order”, and that the category of woman is an exclusive and oppressive “material violence” (17). Acknowledging the harms that essentialist perception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entails, Butler bluntly negates the very categorization of woman. This radical negation, however, evades the reality that our whole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race is based on gender categories, despite the corresponding inequalities generated from the instinctual categorization. In fact, it is when women as a collective community have co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female gender is socially suppressed, that they start to strive for equality through the apparatus of feminism. Butler’s rejection of the gender categorization withdraws the sense of collectivism in the feminist commun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unity” for the marginalized (Digeser 668). Moreover, it deprives the feminist cinema of the necessity of delineating an authentic female representation, because within the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ixed set of female representations but only distinctive individuals that conform to gender fluidity. Since identifying with a certain form of representation means to live up to a socially perceived norm from which one deviates, a performative cinema does not encourage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The failed identification will not only drastically shift the spectator’s self-understanding but also cause more identity crises. Therefore, performativity is too ideal a theoretical concept to have actual real-life applications.

    Whether it is her body or her social function, woman has become the commodity of patriarchy. As Lauretis puts it, “she is the economic machine that reproduces the human species, and she is the Mother, an equivalent more universal than money, the most abstract measure ever invented by patriarchal ideology” (158). Woman’s experience has been portrayed in the cinematic realm nothing more than being the (m)other and the provocative body. Historical debates have proved that articulating the problematic tendencies within gender differences only results in skepticism rather than new solutions. Thus, in order to negotiate a feminist cinema, filmmakers need to abandon the patriarchal meta-language completely, and reconstruct new texts that represent and treasure woman’s experience more than just being the other, that “[address] its spectator as a woman, regardless of the gender of the viewers” (Lauretis 161).

    Similarly, what needs to be done in feminist cinema is more than just interrogat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woman and man, but interpreting such difference in unconventional ways that liberate women from being compared to men and invite them to possibilities of having narratives dedicated to themselves. One of the ways, Lauretis suggests, is to regard woman as the site of differences (168). This signifies that the cinema needs to stop generalizing woman’s role based on her universal functions; rather, it needs to articulate her unique features, what makes her herself but not other women, from the way she looks to the trivial details of her daily life. In Claire’s Camera, the function of the camera conveniently transcends the diegetic space. In the narrative, it demarcatesthe “site of differences”, that is, how someone changes right after their photograph is taken, as well as how Manhee is presented differently each of the three times being photographed. The camera also magnifies her experience as a woman for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mundane as it could be. In the last scene, the camera smoothly tracks Manhee organizing her belongings, packing box after box, casually talking to a colleague passing by, and so forth. Long takes like this fulfill what Lauretis would call “the ‘pre-aesthetic’ [that] isaestheticrather than aestheticized” in feminist cinema (159). Without commodifying or fetishizing woman and her acts, the film authentically represents a woman’s vision, her perception, her routines, and all the insignificant daily events which female spectators can immediately relate to. When a film no longer solely portrays woman as the “economic machine” that labors, entices men, and commits to social roles, it has confidently overwritten the patriarchal narrative with a female language. It fully addresses its spectator as a woman, appreciating and celebrating the female sex, not for what she does as a woman but for what she experiences.

    In conclusion, the essay first challenges the destructive approach in feminist cinema regarding its sufficiency in pursuit of woman’s autonomy and its indestructible destiny to fall back into patriarchy. The essay then argues that the rejection of gender categorization in performativity theory frustrates the mission of defining a female representation. Hong Sang-soo’s self-reflexive film, Claire’s Camera, offers an apparatus to delve into the drawbacks of destructive feminist cinema and simultaneously renders a new feminist code, abandoning the patriarchal metanarrative and constructing a new narrative that truly prioritizes woman’s experience.

    Works Cited

    Butler, Judith. “Contingent Foundations: Feminist and the Questions of ‘Postmodernism.’”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edited by Judith Butler and Joan W. Scott, Routledge, 1992, pp. 3–21.

    Digeser, Peter. “Performativity Trouble: Postmodern Feminism and Essential Subject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 47, no. 3, 1994, pp. 655-673.

    Lauretis, Teresa de. “Aesthetic and Feminist Theory: Rethinking Women's Cinema.”New German Critique, no. 34, 1985, pp. 154–175.

    Lauretis, Teresa de. “Eccentric Subjects: Feminist Theor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Feminist Studies, vol. 16, no. 1, 1990, pp. 115–150.

    Mackinnon, Catherine A. “Desire and Power.”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46–62.

    Mulvey, Laura.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The Norton Anthology and Theory and Criticism, edited by Vincent B Leitch, W. W. Norton, 2001, pp. 2181–2192.

    【详细】
    989815506
  • 安堃城
    2017/8/11 17:57:02
    不完美才会念念不忘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这部剧到现在,已是过了1星期有多。短短28集,我却觉得这部剧虽不完美,但足以令我念念不忘。 浓浓的基情啊,爱情啊,暗恋苦恋都好,首先离不开的是他们几个的友情。我很羡慕他们的友情啊,癫姐对朋友的无限信任,虽然有时会有点热情过头(对盲侠),但如果不是她一直这么...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这部剧到现在,已是过了1星期有多。短短28集,我却觉得这部剧虽不完美,但足以令我念念不忘。 浓浓的基情啊,爱情啊,暗恋苦恋都好,首先离不开的是他们几个的友情。我很羡慕他们的友情啊,癫姐对朋友的无限信任,虽然有时会有点热情过头(对盲侠),但如果不是她一直这么...  (展开)
    【详细】
    8741254
  • yoyo
    2010/4/14 21:40:32
    终于还是happy ending了
    我只想用"惊心动魄"这四个字来形容大结局的开头

    我打从心里都觉得阿文不会变节

    可是开头的一切却都在显示他在变节

    他枪杀超sir我觉得他是为了救他一命

    他欺骗柏翘我觉得他是为了取得江世孝的信任

    可是他让悠悠去重新经营爱芯屋,他为工场寻找那么多掩护

    我开始害怕

    谁都看得出,所谓的警察爆出他是
    我只想用"惊心动魄"这四个字来形容大结局的开头

    我打从心里都觉得阿文不会变节

    可是开头的一切却都在显示他在变节

    他枪杀超sir我觉得他是为了救他一命

    他欺骗柏翘我觉得他是为了取得江世孝的信任

    可是他让悠悠去重新经营爱芯屋,他为工场寻找那么多掩护

    我开始害怕

    谁都看得出,所谓的警察爆出他是卧底

    所谓的喇叭救他

    不过是江世孝的阴谋而已

    可是他却开始对警察心寒

    幸好最后他还是没让我失望

    原来如果一个人的信念足够强大,真的可以支撑他付出一切

    laughing的死,对于他,对于柏翘都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同时却也是一个莫大的动力

    我一定要亲手抓你,如果吾系,我点对得住laughing

    我一直觉得laughing是里面最可怜虽然也是最伟大的人

    长达九年,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没有一个人可以明白他

    甚至到死,他都不能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

    他不能光明正大地做自己,甚至连他最爱的人也因此误会他,远嫁他方,最后还殉职

    受千夫所指,却不能争辩

    如果我是警察,我绝对不可能伟大到愿意去当卧底

    悠悠对阿文说"当你说爱我的时候,我真的愿意相信那是真的,相信爱情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接着镜头切回阿文单膝跪地,对悠悠发誓说爱她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想哭

    其实阿文怎么可能不爱她

    在laughing没死之前,阿文宁可被悠悠误会,宁可伤她的心也不愿意利用她

    可是laughing的死终于也让他放弃他的底线,连悠悠也利用

    谁让江悠悠是江世孝的女儿

    虽然故事的最后阿文和悠悠没有显性地在一起

    但是我相信悠悠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在剧中另外一个催泪也许也是最催泪的地方我想应该是阿文看laughing的日记吧

    其实阿文也真的算比较幸运

    一直都有人相信他,保护他



    如果现实也像电视剧或者小说那样

    正义永远打败邪恶,那有多好

    可是现实却貌似总处在灰色地带

    从来没有太正义,却也没有太邪恶
    【详细】
    31681077
  • 绿表
    2012/9/3 19:12:50
    Table for Two?——面对《秋天的童话》的“理性”与“感性”


    罗氏夫妇的文艺回环:从《秋天的童话》到《岁月神偷》


    201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出现了该奖项史上第三次的影帝自己打擂对垒——任达华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岁月神偷》两部影片提名最佳男主角。这种情况的首例出现在1987年,周润发凭《监狱风云》、《龙虎风云》和《秋天的童话》创造了金像奖影帝提名最多的记录,但遗憾的是,任达华《岁月神偷》的最终问鼎标志着更纯粹文艺形象


    罗氏夫妇的文艺回环:从《秋天的童话》到《岁月神偷》


    201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出现了该奖项史上第三次的影帝自己打擂对垒——任达华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岁月神偷》两部影片提名最佳男主角。这种情况的首例出现在1987年,周润发凭《监狱风云》、《龙虎风云》和《秋天的童话》创造了金像奖影帝提名最多的记录,但遗憾的是,任达华《岁月神偷》的最终问鼎标志着更纯粹文艺形象的胜利,而当年的周润发,却是商业性质压过了文艺性质——周润发在《龙虎风云》中饰演的“高秋”笑到了最后(也缔造了金像奖影史上唯一一个卫冕影帝)。连发哥都笑谑说,我想不到高秋会打败了船头尺。

    如一个轮回,创造戏剧的人也被他们的作品赋予了在生活上的戏剧性——《岁月神偷》的编导正是当年《秋天的童话》的编剧罗启锐,而它的制片人恰恰就是《秋天的童话》的导演、罗启锐的妻子张婉婷。罗氏夫妻标志性泛黄镜头下的“船头尺”和“罗爸爸”,立在十三年年岁河床的彼此岸,扬手颌首,遥相呼应,完成了香港电影文艺情怀的回首和承接。

    周润发只演过两个角色:一是“船头尺”,一是其他

    正如王晶为周星驰烙上“无厘头”的印记,王家卫为梁朝伟贴上“忧郁男”的标签,陈自强为成龙竖起“动作喜剧”的大旗,周润发借着吴宇森暴力美学固定框架的塑造和推广,也把自己的电影轮廓刻画圆满,那就是——庄重,潇洒,庄重为主线,潇洒穿插之。

    枚举发哥的电影形象,摒弃《八星报喜》《长短脚之恋》等贺岁调笑的应景之作,周润发的小马(《英雄本色Ⅰ》《英雄本色Ⅲ》)、阿健(《英雄本色Ⅱ》)、钵仔糕(《纵横四海》)、蓝探长(《辣手神探》)、高进(《赌神》)、高秋(《龙虎风云》)等等一系列枪战片形象无不是“严肃中夹带无限拉风,潇洒中偏带一腔深沉”,遑论其从好莱坞回归后塑造那几个皇帝(《满城尽带黄金甲》)、圣人(《孔子》)、地主豪强(《让子弹飞》)形象都不同程度要求他注重表演上的端庄严肃,即便他在演小人物时,往往也不得不靠庄重的形象来揭示主题。比如,在《阿郎的故事》中阿郎可以通篇插科打诨耍赖犯浑,但当他最终决定削发救赎,伏在他的69号摩托车铃木 GSX R750上时,他根本上就是一个为尊严而战的变相的“赌神高进”。又比如,在《监狱风云》中钟天正可以始终嬉皮笑脸逆来顺受,但当他终究熬不住决意拼个鱼死网破,咬掉狱警的耳朵时,他又不得不请刚烈决绝的“小马哥”上身。

    只有一个角色,他是糅合所有周润发电影形象但又摒弃这些形象因素干扰的,那就是《秋天里的童话》里的“船头尺”。在香港影史上,我认为周润发的演技是最好的,尽管梁朝伟拿的奖更多——但正如我们更认可迈克尔·乔丹是NBA第一人而非拿过最多的冠军戒指的比尔·拉塞尔就将其称为NBA第一人,虽然梁朝伟是后来香港电影演技革命中的佼佼者,但不可否认他的表演流于固定而且更注重于内在暗示,而周润发的演技则是和他的为人作风一样,流畅潇洒,收放自如且更具亲和。

    而他的“船头尺”形象正是他众多电影形象中最自然最淋漓并且最易为观众体会共鸣的一个,该角色别说是后辈的标杆,就周润发后期作品看来,他自己似乎也并不能超越附着在这角色上那种罗伯特·德尼罗的“大象无形”境界。所以在20世纪末评选出的十佳香港电影中,奠定发哥戏路的扛鼎之作《英雄本色》居于首席理所应当,而《秋天的童话》紧随其后,也无可非议。

     

    《秋天的童话》:文化差异矛盾的悬置与落实



       戏剧的情节推动在于矛盾的设置和解决。《秋天的童话》的明线矛盾就是钟楚红饰演的“茶煲”(源于船头的“女人就是trouble”口头禅)在陈百强饰演的“Vincent”背叛自己后在摆脱过去回忆和压抑自己与周润发饰演的“船头尺”情愫暗生的矛盾及其延展、解决。

    而暗线矛盾,则是渗透在整出电影罅隙中的“船头”对下层社会文化浸泡出来的自我生活的矫正,甚至是对“茶煲”和“Vincent”文明族群品质生活的趋同和迎合。

    先列举出几个明确表现“船头”和“茶煲”、“Vincent”文化环境差异的场景。

    场景一:在“Vincent”与“茶煲”摊牌表明自己另觅新欢的理由时说:“我记得伍迪·艾伦(文化人)说过,爱情就像一条鲨鱼一样,要不断向前游,不然会死的。”在场的“船头”反驳他说:“阿伦(流行歌手谭咏麟)什么时候说过啊!阿伦只是说,‘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谭咏麟流行歌曲《爱情陷阱》)而已啊!Bull shit!”

    场景二:“船头”为讨“茶煲”开心,搞来两张标志着“文化”和“品质”的歌剧门票,最后被警察认为是站剧院门口高价售票的黄牛。他拼命和警察辩解自己不是“yellow cow”,最后恼羞成怒操着破英语争辩“you talk is yes talk,I talk is no talk!(你怎么说都是对的,我怎么说都是错的!)”。

    场景三: “船头” 去“茶煲” 打工高级餐厅看她,把自己修葺一新,但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谓“雅得这样俗”,他的穿着、言语以及摆脱不了二流子气息的举止叫他更显得与餐厅的“高级”气质格格不入。

    场景四:“船头”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本想和“茶煲”跳舞,但误以为“茶煲”与“Vincent”重修旧好,顾影自怜去劈酒,酒醉归来“茶煲”问他:“人家叫你跳舞你又不跳。”“船头”流里流气地彻底把两者区别剥开:“跳舞?哈哈,我跳舞像只螃蟹,哈哈,我泡妞泡到阿摩尼亚。”

    甚至的,连“茶煲”的心里独白都昭示着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两人的情愫上的若即若离,她说:“我和他(船头)在一起可以一点拘束都没有,但是有一种男人,你很喜欢和他在一起,但要你嫁给他,你又不会。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有一天发觉我们不合再要分开,我想我们都会受不了。”

    “波面平静,暗涌丛生”。“茶煲”和“Vincent”的关系对“船头”、“茶煲”之间从开始的引入到最后的干扰影响,从始至终他们三人之间从未出现胶着混战的状态。相反,却是内在的文化差异关系一直在波动“船头”和“茶煲”两人的关系。针对这种波动的干扰,“茶煲”的态势向是怯懦的被动的,而“船头”虽说也有自卑以至于羞怯,但他主动地为爱意不断地摒弃自身文化习惯去迎合适应“茶煲”的品质文化。

    比如,虽然他对歌剧的评价是“鬼佬唱大戏,好闷的”,但因为“茶煲”的爱好他可以挨冻排长龙去抢票。虽然面对“茶煲”“有空来餐厅探我”的邀请他口头的回应是“我哪里有空”,但转头又考究地穿上寒碜西装,别上礼花,以“我刚好路过”的借口踏进和他格调完全不搭的高级餐厅。虽然他之前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最好到我死的那天,钱刚刚好花完,那就不吃亏了”,但当他发觉与“茶煲”萌生爱情时,他又为自己指定了“戒烟戒酒戒赌”的三大规条和“学海无涯,为勤是岸;拿完绿卡拿金卡;穿鞋要穿袜;英文讲grammar;想做就去做,‘船头’爱‘茶煲’”的五大目标去趋近“茶煲”的生活文化。而阔别重逢,“船头”实现了梦想,以一种焕然一新站在Sampan门口,其实是对以“茶煲”品质文化的最终趋同,此处按下不表。……

     

    《秋天的童话》:附于画面与音乐的故事情绪

     


    《秋天的童话》画面偏淡黄,起初的设想是考虑经费而压缩胶卷品质,孰料“无心插柳”,泛黄色不仅契合片名“秋天”的基调,而且与影片若有若无又萦绕始终的忧郁与回忆气质相得益彰;周润发的里程碑式影片大多都附生着与电影主题相辉映的金曲,比如《英雄本色》的《当年情》和《奔向未来日子》,《监狱风云》的《友谊之光》,《我在黑社会的日子》的《飞沙风中转》,《阿郎的故事》的《你的样子》和《恋曲1991》,而在《秋天的童话》里也同样如此,但不同于以往的罗大佑、Maria的厚重沧桑和张国荣的郁结飘渺,《秋天的童话》主题曲一是童谣《在森林和原野》,二是卢冠廷创作吕方演唱的《别了秋天》,两首都是以灵动为主旋律,调节以难以排遣的忧郁伤感情绪。

    而在画面和音乐的背后趋动下,故事情节的推动也得益,显得如孙犁所说的“流畅有余韵”。此处列举影片两个最经典的情节,剖析画面以及音乐对故事情绪的渲染和发泄。

    一是“船头”转瞬之间在街上两次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奔跑,同一首《别了秋天》,开始时洋溢雀跃用得是悠扬连贯的萨克斯风,转折后哀伤无助则切成破碎的钢琴和以低音长笛,显得沉抑而寥落。

    二是用蒙太奇手法切换交换礼物(“船头”本想送给“茶煲”一条精致表带去配她的古董表,怎知恰好“茶煲”送给他的就是那枚表)——此处明显借用了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的情节,不过小说是于悲伤中显示幸福,此处却是用两人的相互体惜反衬两人分别之际的失落无奈——后车上的“茶煲”和布鲁克林大桥下的“茶煲”对着泛黄转黑的天幕悲伤不已,音乐上来,细听旋律再对应节奏,辨认得此段的歌词为“情感,是满载痛苦与奥妙,又再次停留呆望这表,可惜你今天已别去了。曾经,藏著的爱情,却不敢承认。”云云。赚尽唏嘘。

     

    《秋天的童话》:爱的本质是生涩蹩脚的感性

     

      

    假如真要拆开零件,理性拼合,那正如《女生日记》所说:什么是爱情?爱情只是期限三十个月的旺盛分泌的多巴胺。但也如某一出电影的句式:“不可否认,物理、科学、量子学黑洞e=Mc square和鸡兔同笼是生活必须的,但是,浪漫、爱、切·格瓦拉、披头士、文艺小说、摩托车、鬼故事和暗恋才是生命的意义。”

    对待一部电影也是如此吧,主旨以及服务于主旨的所有表现手段都是显得抽象而面孔模糊的。我们真爱一部电影,往往是先拜倒而后再分析的,一如爱情,总是先倾心而后再挑剔的。

    在最后,我用区别于前面呆板滞涩的抒情论述,续上前文“按下不表”的地方。

    那是最粗鄙的“船头”所能提供的最美好的故事:“追”是一个动词,而当他手臂伸得再长也触碰不及时,他意识到“等”也是一个动词。

    于是在数年后,有了面临大西洋、咸腥海风灌溉的餐厅Sampan,于是有了西装革履、英文吐音字正腔圆的“船头”,于是他依然显示出只有面对“茶煲”情愫暗涌时才会表现出的怯懦与紧张。

    当“船头”用改变自己去迎合“茶煲”后,对自己气质改变的不适应也好,对爱人阔别重逢的惊诧也好,甚至是对情愫汹涌和惯性自卑的矛盾也好,反正他对爱情一如从前,没有漂亮丰腴的表达,如张爱玲《爱》中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船头”也只轻轻一摆手,怯生生问句:

    Table for two?

     

     

        

     

     



     

     

     

     

     

     

     

     

     
    【详细】
    55714787
  • 奶油血滴子
    2020/10/4 21:58:49
    某个岛主

    就这么一个电影,水平这么次,某个岛主的评论时间和评分,显然收钱了

    就这么一个电影,水平这么次,某个岛主的评论时间和评分,显然收钱了

    12893205
  • 艾竹
    2016/6/14 18:55:00
    Banana

    九一年的电影,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好。

    只不过,这一回,除了搞笑,邱淑贞饰演的banana深得我心。
    这个单纯直率,有点笨还很爱面子的女孩子啊,真是像自己。
    每一个平凡的女孩儿,都曾是banana。

    Banana和古晶会在一起,虽然说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有谁会拒绝一个细心、幽默得会逗自己笑的男人呢?

    她过生日那回,收

    九一年的电影,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好。

    只不过,这一回,除了搞笑,邱淑贞饰演的banana深得我心。
    这个单纯直率,有点笨还很爱面子的女孩子啊,真是像自己。
    每一个平凡的女孩儿,都曾是banana。

    Banana和古晶会在一起,虽然说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有谁会拒绝一个细心、幽默得会逗自己笑的男人呢?

    她过生日那回,收到一百二十八支白玫瑰,以为是远在纽约男朋友送的,高兴坏了。炫耀过后,接到男友的电话,满心欢喜的期待男朋友会像以前一样突然冒出来给她惊喜,结果电话那头的他,只是不耐烦得要她分手。朋友就在旁边,banana逞强地说着不着调的话,装成一个幸福的女人。尴尬的处境又赶上自己过生日,真是让人心疼。所以啊,只有偷偷一个人躲起来抹眼泪。偏偏被古晶看到了,古晶是谁?那个总是惹她生气的没正经的人。当时应该很羞愧吧,平时的那份跋扈劲儿怎么可能使得出来?
    当知道那一百二十八朵白玫瑰是古晶花了所有的钱买的,而且因为没有钱坐不了车而走路过来而弄得一身泥泞不堪时,banana莞尔一笑。
    也许爱上一个人真的只是一瞬间的事吧。你愿意为我付出所有,哪怕把自己搞得很狼狈,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动心?

    然后去跳舞,古晶看banana还是闷闷不乐,就像个孩子一样跑到舞池中间,去敲打一个陌生人的头耍人家玩,banana没招架住,完全对他没有抵抗力了。


    羡慕banana有那样的好运气,可以遇到一个活宝。
    可以想象,真要结婚了,肯定是幸福爆了吧。



    【详细】
    7938696
  • 马泽尔法克尔
    2019/6/10 13:38:03
    没有猫就已经输了

    并不会有坐轮椅的光头叔叔用超能力帮你封印被剧透的记忆,所以请谨慎阅读。

    女主角琴葛蕾作为X战警的一员,在执行营救宇航员任务时,本着“来都来了、吃了饭再走”的行动方针,吞下了一大团草莓味的耀斑,体内凤凰之力急剧膨胀。由于在任务中的出色表现,琴喜提新绰号“凤姐(Phoenix)”。男朋友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的时候,琴激动地原地爆炸。

    超能力失控的琴解锁了被X教授封印的童年记

    并不会有坐轮椅的光头叔叔用超能力帮你封印被剧透的记忆,所以请谨慎阅读。

    女主角琴葛蕾作为X战警的一员,在执行营救宇航员任务时,本着“来都来了、吃了饭再走”的行动方针,吞下了一大团草莓味的耀斑,体内凤凰之力急剧膨胀。由于在任务中的出色表现,琴喜提新绰号“凤姐(Phoenix)”。男朋友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的时候,琴激动地原地爆炸。

    超能力失控的琴解锁了被X教授封印的童年记忆。她一直以为自己的爸爸多年以前因为犯了叛国罪被斩首,而且临刑前还听了自己的馊主意,灰溜溜地认罪,导致身败名裂,此刻她才知道原来爸爸尚在人世。

    凤凰女几乎全知全能,却很不擅长察言观色。她站在爸爸家门口时,对方明明满脸都写着拒绝,她却还要做一番明知道不会产生作用的真情告白。最终爸爸浇来一盆冷水,导致她彻底黑化。这时她的X战警队友们赶来劝她回头,被她用刚刚领悟的如来神掌一一拍倒。

    X教授说要让魔形女试一试的时候,我以为他是确信这位队友握着什么杀手锏,比如可以悄悄变成琴的父亲或母亲的样子来分散她注意力,再趁机把她拿下,结果就只是嘴炮而已。魔形女在本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说出那句“X战警不如改名叫X警花”的吐槽金句,除此以外就是跟隔壁《复仇者4》的黑寡妇一样,突兀地死掉,然后就莫名其妙地成为身边每个男人的生平挚爱白月光,用自己的死激励他们继续奋斗。不过人家黑寡妇好歹临死之前跟鹰眼打了一架,显露了一下身手,而魔形女的变身能力都还没来得及用就匆忙下线了。很多老观众对《黑凤凰》感到不满的一点在于,这是唯一一部完全没有金刚狼出现的《X战警》系列影片。大概是为了弥补这种遗憾,所以编剧安排魔形女收获了金刚狼同款死法。

    凤凰女的第一次“找爸爸”以失败告终。闯了大祸的琴又继续进行第二次“找爸爸”,去万磁王那里寻求帮助。这段情节让我想起前年的国产片《嘉年华》。父母离异之后,女儿跟随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生活,结果在遭遇重大变故时,母亲不但没有帮她,反而给她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于是女儿离家出走,去找那个看上去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父亲。父亲虽然对她的困境也无能为力,但是总算提供了一些支持。

    琴虽然误杀了魔形女,但是作为第一主角,不能一黑到底,如来神掌也不能总是拍向同胞。这时候一群外星人很识时务地凑了过来,主动找拍。最后琴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把他们逐一拍死,拯救了地球。赢下这场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大战役之后,琴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她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阿拉斯加建立了变种人王国,加冕成为北境女王。而X教授则在她的支持之下,当选了美国除阿拉斯加以外的49个州的总统、欧洲移民和美洲原住民的领袖、全境守护者。

    大概有不少人是抱着对前一阵子烂尾的那部电视剧的余怒来给本片打了差评,二者有着相同的主演,也确实存在一些相似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我认为本片大致是跟三年前的系列前作《天启》差不多水平的东西。如果你上一部看的《X战警》系列影片是《第一战》,然后突然就遭遇了本片,感受到落差是很正常的。而如果你是按照顺序一部部看过来的,从《天启》过渡到本片,那就没什么难接受的了。《天启》所能激发出来的观影期待值,配得上本片这样的续集。只不过半斤和八两总归还是有些差异,《天启》的名台词,“第三部总是最差的”,被前年的《金刚狼3》打脸了一次,本片的横空出世又从相反的角度再次削弱了这番言论的可信度。

    作为天字第一号万磁王吹,我对该系列的一直以来的断言在本片当中再次得到印证:一部《X战警》电影的成败关键就看万磁王耍帅有没有耍到位。本片在这方面基本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除了第一场戏跟凤凰女比赛玩遥控飞机略显尴尬之外,老万的出手依旧霸气利落,无论是拨弄细小的刀片还是放大招捏火车,或锐利或钝重的金属质感总能与观众的兴奋点共振共鸣。

    万磁王对于《X战警》系列的巨大价值不仅在于本身所能展现的那些极富创意的视觉奇观,还在于他生了一个好儿子。自从《逆转未来》的首秀以来,快银已经成为了该系列强化娱乐效果的最强武器。他的存在使得原本相对于迪士尼控制下的漫威宇宙而言显得过于严肃的《X战警》系列电影平添了许多轻松诙谐的桥段。这一次他又带着自己标志性的幽默感和标志性的银色胶带归来,还作为X战警团队的首发阵容在影片开头的危机事件中大显身手。只可惜故事刚刚进行到第二幕,他就跟魔形女双双下线,没能参与到后面精彩的火车决战。不过至少这次他的命保住了,没有重蹈隔壁《复仇者2》里他平行宇宙二重身的覆辙。那部电影里的快银牺牲之后,鹰眼用他的名字给自己的小儿子命名,通过这种方式来缅怀他;假如本片里的快银也牺牲了的话,又该让谁的儿子继承他的名字呢?难不成要让他老爸万磁王跟他后妈X教授再生一个与他同名的弟弟?

    除了快银和魔形女之外,X战警的其他成员悉数出席决战,各显神通,当然毫无悬念地都被万磁王盖过了风头。金刚狼退出之后,肉搏戏主要由野兽撑起,然而他的打法主要就是扑击,爪撕牙咬致使敌人血肉横飞这类更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无法直接呈现,只好不断配以吼声企图营造氛围,可惜效果并不理想。暴风女的战法比隔壁的雷神丰富许多,但是最酷炫的还是雷电攻击,而且她这招是天生就会的,用不着像雷神托尔那样经历丧父、丧锤、丧目等一系列惨事之后才领悟。决战当中带给观众最多惊喜的是年轻的夜行者。这一次他终于不再只负责卖萌,而是结合自身特性,研发出了一套凌厉狠辣的快攻招式。这个在战斗中成长的年轻X战警也是本片少有的展现出一点人物弧光的角色。

    火车决战虽然精彩,却也显得十分仓促。看的时候总感觉这里应该是倒数第二场大架,主角要在这里一败涂地、完全丧失希望,然后再次鼓起勇气进入故事第三幕。其实在购票之前,看到本片的片长,我就产生了不祥的预感。《X战警》这个等级的大片应该是怎样的体量,稍有观影经验的观众心里都有数。最后呈现出如今的面貌,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是总归跟迪士尼收购二十世纪福斯这件事脱不了干系。

    本片在上映之前经历了重拍和改档,据说这一系列操作都是为了避免与如今成了“一家人”的《惊奇队长》撞梗。可是无论怎么躲闪,该撞的总会撞上,《黑凤凰》里还是有着与《惊奇队长》相似的味道,最主要的一点当然是女主角的设定——拥有逆天力量却不能灵活自如地使用且记忆被篡改的女英雄。除此之外,两部电影都有外星人伪装成地球人的桥段,甚至连外星人如何一寸寸地换上人类皮肤的特效都有相似之处。《惊奇队长》虽然口碑一般,但是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的一员、迪士尼的亲闺女,最起码能保证足本足额。相比之下《黑凤凰》最大的优势,大概就是人多热闹,惊奇队长再怎么强悍,所用的招式也无非就是龟派气功和舞空术一类的,论趣味性当然不如变种人五花八门的异能才艺秀。不过惊奇队长有只橘猫,这却是X战警比不了的。

    经历了最近十几年无数美国漫画改编电影的洗礼之后,身经百战的观众很难再从这类影片当中发掘出新鲜感。《黑凤凰》不仅有与《惊奇队长》类似的桥段,跟同样是系列完结篇的《复仇者4》也能找到不少共同点,比如上面提到的魔形女与黑寡妇之死,除此之外,两部影片的结局思路也差不多:重要角色牺牲自己,其他人在他(她)的遗言中走向新生活。本片倒是没有明说女主角死透了,最后天上那只火红色的大水母似乎还有再次降临人间的可能。不管将来还能不能回归,本片至少没有像老版《X战警3》一样,让凤凰女被爱人扎死,我现在严重怀疑上文提到的那部烂尾电视剧就是受了《X3》的启发。

    除了“壮烈牺牲”的桥段之外,影片最后X教授卸下肩上重任,选择与爱人共度一生,也跟《复仇者4》美国队长的归宿很接近。不过美国队长最后还把作为身份象征的盾牌交到了接班人的手里,X教授其实也可以考虑把他标志性的轮椅传给野兽,在那之前先把野兽的双腿打折,让他坐轮椅坐得更理直气壮。

    全片最打动我的台词,是魔形女跟野兽提到的“我们是最后的First Class”。《逆转未来》也好,《天启》也好,《黑凤凰》也好,对我的吸引力全部来源于“它们是《第一战》续集”这个事实,我对它们的感情也都是从《第一战》那里匀过来的。《X战警》系列的看点全都在万磁王身上。武戏是如此,文戏也是如此。正因为《第一战》是唯一一部万磁王担任第一主角的电影,所以它是最好的一部。遗憾的是,自那以后,万磁王在系列中的地位就日渐边缘化,到了本片更是连话都没跟X教授说上几句。还好最后有那一场众望所归的老友重逢。

    《黑凤凰》之后,延续了20年的《X战警》电影系列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未来将会有融入漫威电影宇宙的新版《X战警》。对于该系列的重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金刚狼找谁演。前一阵子有小道消息称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会成为新版金刚狼。遗憾的是他本人已经出来辟谣了,我本来对此还挺看好的。哈利波特是邓布利多着意栽培的学生,金刚狼也是最让X教授操心的学生,由同一个人来演很合理。可惜裘德洛已经在漫威电影宇宙演了其他角色,不然新版X教授的人选也可以顺便定了,裘德洛最大的优势是头发少,剃成光头比较省事。

    即便不选相同的演员,两位校长也总是会被人联系到一起:邓布利多有格林德沃,X教授有万磁王;邓布利多身边有麦格教授这样的得力助手,X教授身边也有魔形女,两位女老师都擅长变形术。不过很遗憾魔形女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她要是也学麦格教授那样隔三差五变成猫,说不定早就把琴葛蕾的心理问题给治愈了,不但自己可以免于一死,更关键的是还把凤凰女相对于惊奇队长的唯一劣势给追平了。

    【详细】
    102343922
  • cherrysweet
    2016/6/22 13:35:58
    祭奠一段逝去的青春,没事就别去看了
    小时候和男票一起追了几季,那家伙打起wow 可谓没日没夜,现在的世界杯寡妇算啥……为了多些共处的时间我会陪着玩儿,当时觉着MT算是一种安慰剂,看着它和傻馒我仿佛看到未来也许也会这样安安静静地过下去……
    没想到十年,该散的还是散了。
    诺大的电影院厅只有我一个人,很有恐怖片的即视感。总算在还排片的时候赶上了,算是了段情怀。
    至于电影本身吧,确实比不上从前小成本制作时候的用心啊,各种梗
    小时候和男票一起追了几季,那家伙打起wow 可谓没日没夜,现在的世界杯寡妇算啥……为了多些共处的时间我会陪着玩儿,当时觉着MT算是一种安慰剂,看着它和傻馒我仿佛看到未来也许也会这样安安静静地过下去……
    没想到十年,该散的还是散了。
    诺大的电影院厅只有我一个人,很有恐怖片的即视感。总算在还排片的时候赶上了,算是了段情怀。
    至于电影本身吧,确实比不上从前小成本制作时候的用心啊,各种梗和无节操,电影和谐了之余却没有新鲜的东西,剧情也太简单粗暴。即便开副本的时候,也没有那么轻易就搞定的龙吧,连个小boss 也没有。连情怀都卖不出喔……
    输人家魔兽100条街啦啦啦。
    不多说了,没故事的女同学别看那个,傻不拉几的。
    【详细】
    7947320
  • 丘贝贝Kyubei
    2018/9/7 20:26:04
    浅析舞台剧与动画中华恋的人格差异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舞台剧遵循三一律,所有事件都在同一地点(圣翔)一天一夜里解决。华恋在短短一天内展现出的与其是硬实力的提升,更像是精神力量的觉醒。舞台恋体现出以下特点: 1. 合作主义:反对零和博弈的竞争手段,提倡共同闪耀; 2. 友谊:为保护光爆发了巨大力量; 3. 淡泊名利:不看重..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舞台剧遵循三一律,所有事件都在同一地点(圣翔)一天一夜里解决。华恋在短短一天内展现出的与其是硬实力的提升,更像是精神力量的觉醒。舞台恋体现出以下特点: 1. 合作主义:反对零和博弈的竞争手段,提倡共同闪耀; 2. 友谊:为保护光爆发了巨大力量; 3. 淡泊名利:不看重...  (展开)
    【详细】
    9639258
  • 春风十里的浪漫
    2017/5/23 0:45:26
    科学的今天和科幻片,其实真的不远(免疫学专业博士生分析)
    科学的今天和科幻片,其实真的不远(免疫学专业博士生分析)
    --电影《异星觉醒》影评

    初看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是细想想电影名字Life(生命),从生物学哲学的角度,又有新的认识。主题因为片名得到了升华。

    本评论主要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从技术层面和科学敬畏角度进行阐述。首先说明作者背景,美国顶尖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微生物与免疫直博生,国内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将近两年工作
    科学的今天和科幻片,其实真的不远(免疫学专业博士生分析)
    --电影《异星觉醒》影评

    初看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是细想想电影名字Life(生命),从生物学哲学的角度,又有新的认识。主题因为片名得到了升华。

    本评论主要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从技术层面和科学敬畏角度进行阐述。首先说明作者背景,美国顶尖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微生物与免疫直博生,国内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将近两年工作经历,接受过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动物实验培训(高致病性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安全教育。

    针对科幻片的恐怖渲染,这是剧情需要。首先从技术层面分析,在现实中的可能性。一般这种来自外太空的土壤样本,首先是需要封存的,而且是在地球可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操作。一般是不可能直接在外太空空间站进行直接细胞培养实验(技术水平不够)。而且诸如片中英国黑人科学家通过升温“复苏”来自外太空生物细胞的做法,更是需要层层授权审批才可以操作。所以这两点基本上在源头上遏制了这一恐怖外星生物的出现。

    片中说到凯文和炭疽杆菌等同,而炭疽杆菌是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操作的(BSL-3)。一般具有呼吸道传播能力的病原微生物(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动物感染实验),是需要在BSL-3等级条件下操作。而烈性传染性病原(如埃博拉病毒),则是要在BSL-4也就是最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操作。连艾滋病乙肝寨卡登革热这些“臭名昭著”的病原都只需要在BSL-2的等级下操作,想想操作这种外太空未知生物这生物安全等级要有多高。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历,首先在BSL-3实验操作一定至少有两个人,以防意外,而不是片中科学家单干;BSL-3实验室都是负压通风,空气只能进不能出,绝对不可能像片中这样设计通风口让外星生物逃脱;操作者需要佩戴3M工业滤过级别口罩,穿戴全套防护服(BSL-4更需要穿戴犹如“宇航服”一般的通风防护设备),所以不太可能像这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害;BSL-3有着严格的封闭和消毒设施,不像片中这样连紫外消毒灯都没有;最后BSL-3有着完善的封闭隔离规定,绝对不可能像片中这样随意出入去营救被袭击的科学家。

    所以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造价都是千万级别的,一个高压消毒锅造价都可能百万级别。

    综上所述,片中的情景在层层严密防护之下,一般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大家没必要过分惊慌。但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远远超出技术层面。


    生物的本质是什么?是生存,所以求生的表现是什么?是杀戮。只是我们目前人类站在相对而言的生物链顶端罢了,所以显得“文明“一些。当然凯文这一外星生物的确超出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所有生命的认识,比如它超强的学习记忆能力,已经不能用现有的神经和认知科学予以解释。所以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启示录式的电影”(很多优秀的僵尸末日电影就是这样),它反复地叩问这人类探索世界和自己的欲望,这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会是什么样子?

    人类已经能够实现合成酵母染色体,“基因编辑”技术日趋成熟,开始逐渐具备“修改生命”“合成生命”的能力,会不会造出“超级怪物”?《细胞》杂志报道“人猪嵌合体胚胎”,有没有可能将猪病毒跨种际传播给人?揭示控制小鼠“啮咬”神经开关,会不会就是“僵尸”的现实前奏?想想人类已经能够“拯救病毒”(通过反向遗传方法构建活病毒颗粒),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病毒的结构突变大大增强病毒毒力;广泛的野外开发和国际贸易,也是得新发传染病风险大大增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越来越高健康风险的地球。

    所以今天科幻电影,和今天的科技进展,其实并不遥远。所有科学研究的规章制度背后,都一定有血淋林的教训。既然人类的探索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那么兴许这些严谨甚至苛刻的东西,也许就是守护潘多拉魔盒打开的最后一道屏障。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电影处处扣着“生命”这一主题。日本科学家的小孩呱呱坠地和凯文的复苏,都是生命的“开始”;而凯文的生存,却伴随着一个个生命的杀戮。童真的孩子问道,“你们会带外星人回来吗“表达了人类的善意,但是这种善意真的是正确或者安全的吗?我想个人自有自己的答案。

    片中宇航员高度的责任和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的确值得动容。这也是科学研究最感动人心之所在。我们总是要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而这群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详细】
    85571833
  • 墨色焚香
    2019/8/22 16:27:39
    值得一看

    离婚案件和男主女主一大家子的杂事两条线相互交织,剧情并没有特别的大起大落,逻辑上没有太大的漏洞,如果撇开李小璐的负面新闻,整部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各个角色的演技也都在线。

    特别推荐的是其中几个离婚案件,虽然不复杂,但是非常的真实,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女主视角的推理部分让人眼前一亮,倒不是说有多出彩,但是却有理有据,比一些自我标榜推理断案的“神剧”要好太多了。

    本来想

    离婚案件和男主女主一大家子的杂事两条线相互交织,剧情并没有特别的大起大落,逻辑上没有太大的漏洞,如果撇开李小璐的负面新闻,整部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各个角色的演技也都在线。

    特别推荐的是其中几个离婚案件,虽然不复杂,但是非常的真实,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女主视角的推理部分让人眼前一亮,倒不是说有多出彩,但是却有理有据,比一些自我标榜推理断案的“神剧”要好太多了。

    本来想打3星,但是出于部分人对于李小璐的偏见,就多给一星,算是对这部剧本身的支持吧!!!

    【详细】
    10430245
  • 逆风的方向
    2019/12/9 23:25:33
    孤独所在,心之所向,使命之所往

    在2019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看的,作为开幕影片,它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无旁白,少音乐,典型的纪录电影,故事完整且脉络清晰,冲突足够强主题又鲜明,出色的摄影和收声,韵味悠长的留白,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再次强化一个观点——精彩的非虚构影像(不只纪录片)绝对值得人们在大屏幕上观看。

    影片有好几个主题,简略述之:

    1、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养蜂女生活单纯,靠蜂蜜养

    在2019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看的,作为开幕影片,它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无旁白,少音乐,典型的纪录电影,故事完整且脉络清晰,冲突足够强主题又鲜明,出色的摄影和收声,韵味悠长的留白,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再次强化一个观点——精彩的非虚构影像(不只纪录片)绝对值得人们在大屏幕上观看。

    影片有好几个主题,简略述之:

    1、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养蜂女生活单纯,靠蜂蜜养活自己和母亲。她直爽、善良且知足,靠着“我一半、给蜜蜂留一半”的原始理念养蜂,去斯科普里卖蜂蜜换得生活所需。尊重自然,自然施予你馈赠,简而言之就是“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邻居一家,为多赚钱不给蜜蜂留蜜,为种草给牛吃烧掉树木,父母亲互相责备,一家人被蜜蜂蛰到崩溃。最后牛病死了五十多头,一家人被迫搬离。虽未交代为何得病,但按影片的自然逻辑,这就是不尊重自然的结果,同时也回应了“恶人自有恶报”的朴素观念,正如养蜂女母亲安慰女儿时所说“他们会有报应的”。直线式思维让影片更易理解,当然,因果报应并非如此直白就能显现,强烈的反差和冲突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尤其是竟能拍到邻居和采购商联手偷蜜的镜头,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是如何做到的。

    2、人与人的关系

    养蜂女和邻居一家的关系是影片冲突的主要来源,她应对冲突的表现也流露出可贵的本性。一开始双方融洽友爱,她与孩子们听广播、荡秋千、看摔跤比赛。养蜂女还把养蜂技巧传授给邻居父亲,但对方养蜂贪得无厌,造成养蜂女蜜蜂死伤惨重的结果。在与邻居沟通未果后,养蜂女几经沉思,将自己的蜜蜂转移到远处河上的垂木中,这源自她的善良和隐忍;而当邻居父亲与采购商联手砍断垂木、偷走蜂蜜导致蜂群死了之后,影片给了养蜂女几个镜头:站在河边沉默且悲伤,在屋里坐着抹泪,向床上的母亲低声哭诉,每一个都展现着农家女的隐忍,更让人感受到她在不幸面前的脆弱和坚强。

    寒冬已至,她问母亲:春天还会来吗?母亲回答:春天是什么?我经历太多寒冬了(So many winters have been gone through)。

    这是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问答,预示了母亲的死亡。养蜂女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曾开玩笑说她还有好多年要活,女儿得一直照顾她。不曾想,在这年冬天,可能由于邻居的间接原因,母亲就离去了。母亲离去时的拍摄手法简洁精妙:养蜂女在门外竖杆找广播信号,叫妈妈帮忙,喊了几声一直没有回应,镜头切换到大远景,雪封的空谷中穿来惊慌的回声,下一个镜头屋外中景,烛火如豆,再一切,养蜂女在母亲床边嚎啕大哭,握着母亲的手,抚摸母亲的脸庞。这是电影式蒙太奇手法,由于真实更显张力。

    养蜂女与母亲的关系也是影片一大重点。她对母亲关怀备至、照顾有加,去市场时总想着给她买好东西,另一方面,她对母亲未把自己嫁出去心怀芥蒂,但在母亲戏谑的回答中,她一边笑一边说,有你我怎么会离开呢。母亲离去后,她的脸上时常挂着泪水,还疯狂地出门驱赶野狗,在深夜的风中哭号。这一段让人潸然泪下,被加诸的悲剧命运令人心灵相通,影片达到高潮,所有情绪在这一刻释放。

    3、人与自我的关系

    养蜂女爱美,会在卖了蜂蜜后去买昂贵的染发剂,虽然她未婚,又终年包着头巾。她的美,就像只爱黑暗里展露,透过烛火才能仔细端详的长发,被粗糙的外表、巨大的嗓门所掩盖。而当看完这部影片后,相信没有人会说她不美。

    给关系最亲近的邻居老三吃蜂蜜时,她的眼神写满慈爱,这眼神的背后,是她单身无子的哀伤、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延续后代的渴望。然而这点温情也离她而去了,她默默接受,看着车子走远,重新陷入孤独。而当母亲也离去后,彻底回归孑然一身的她,走向冰雪荒原,只有一直相伴的黑狗跟随。观众猜测,她要离开了吗?要去城市寻找幸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坚强的自我终于显现,她爬上片头层爬过的荒山,一点金黄在萧瑟中显现,那是她的蜂蜜,她的希望,和她的自由所在。经历过挫折和苦难,她与自我、与自然、与命运和解,重新露出笑容。逆光剪影中,她和狗狗分享着蜂蜜,品尝生活的复杂滋味。

    这才是升华,人的来时归处,永恒的哲学命题,永远震撼人心的影像主题。

    纪录片的力量来自真实,回应时代关切、展现人性力量、反应社会问题,都是它的使命,也是纪录片人的职责。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关注心灵,纪录片的价值一定会更加得到更多关注。

    但愿以后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更多这样好的纪录片。

    【详细】
    120871889
  • 小片片说大片
    2022/9/4 22:53:37
    比起追剧,更推荐看原著

    一大早上,爸爸到楼下车里等待孩子下楼,然后送他去上学。

    结果,孩子走出房门和妈妈道别后就突然消失不见,楼道口没出现过,监控中没有,楼上楼下整单元的邻居家没去,更没有在爸妈寻找他的过程中回到家里。

    一大早上,爸爸到楼下车里等待孩子下楼,然后送他去上学。

    结果,孩子走出房门和妈妈道别后就突然消失不见,楼道口没出现过,监控中没有,楼上楼下整单元的邻居家没去,更没有在爸妈寻找他的过程中回到家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孩子懂密室逃脱?还是出现了神奇的瞬间移动?

    14629439
  • 几人与
    2012/9/1 11:11:39
    看了两集后就确定以后不会再看了
    又是一个寻找自己遗落外孙女的故事。。。。好吧,看在宋茜的份上接着往下看吧,虽然一想到剧情就会很狗血,但发现它超出了我的想象和忍耐极限。用DNA来证明自己的假身份却完全忽略了天国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身份证啊有木有!!!你耍谁呢啊!!!观众这么好忽悠哈~看到这里就感觉不会再爱了,快开学了,好好温书去了~
    又是一个寻找自己遗落外孙女的故事。。。。好吧,看在宋茜的份上接着往下看吧,虽然一想到剧情就会很狗血,但发现它超出了我的想象和忍耐极限。用DNA来证明自己的假身份却完全忽略了天国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身份证啊有木有!!!你耍谁呢啊!!!观众这么好忽悠哈~看到这里就感觉不会再爱了,快开学了,好好温书去了~
    【详细】
    5568149
  • 笙歌归院落
    2020/12/14 8:10:03
    不太恐怖的恐怖片

    又看了一遍育婴室这个电影。仔细想了一下这个故事为什么到了后面会感觉并不恐怖,还有点无趣。仔细研究之后,个人感觉应该是故事做了很多调整和剪辑,所以作为一个恐怖片把恐怖元素删除的太多了,导致故事的逻辑不顺。首先,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有八分钟用来讲述育婴室的来由,但是,这八分钟故事的重点又放在了战争残酷、乱世人命如草芥上。对于育婴室又没提及,反而是在后面的正片里回扣了育婴室。坦白说,这八分钟,完全可

    又看了一遍育婴室这个电影。仔细想了一下这个故事为什么到了后面会感觉并不恐怖,还有点无趣。仔细研究之后,个人感觉应该是故事做了很多调整和剪辑,所以作为一个恐怖片把恐怖元素删除的太多了,导致故事的逻辑不顺。首先,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有八分钟用来讲述育婴室的来由,但是,这八分钟故事的重点又放在了战争残酷、乱世人命如草芥上。对于育婴室又没提及,反而是在后面的正片里回扣了育婴室。坦白说,这八分钟,完全可以裁掉。个人感觉,导演似乎对这个前序故事,做了调整,导致其变为鸡肋。主线故事,按照电影里给的线索,蒙少晖的妹妹是蒙少晖获救之后出于气愤扔进洪水里的。蒙少晖的母亲因为内心的愧疚或者类似复杂情感,参加了孟婆主持的育婴室,因为某些原因但是失败了,二人也许都是自杀(?)。蒙少晖因为某种原因,也许是被母亲放弃所以精神失常,或者把妹妹扔到洪水里后精神失常,或者后面被母亲的自杀刺激到了,总之产生了自闭的症状。蒙少晖被治好之后,被催眠隐藏了记忆,跟父亲一起搬离了家乡。为了让蒙少晖一直忘记过往,所以蒙少晖的父亲和他的女友一直给蒙少晖吃药。先不提一直给蒙少晖吃药这个事情是否合理,单纯说作为恐怖片的基点,恐怖事件根源是蒙少晖的妈妈和妹妹。在这个故事里,妈妈和妹妹会回来找蒙少晖吗?妹妹不好说,个人感觉妈妈应该不会回来找的吧?因为在妈妈遇到那个选择的时候,本来就是怎么选都是错。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能把妹妹交给蒙少辉,她自己留在屋顶就好了,让和尚照顾一下两个孩子,也不是不可行的呀。而妈妈、妹妹会回来找蒙少辉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理由。但是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还有中间女友装神弄鬼的吓唬蒙少晖……就很突兀。如果说她是被附身什么的,倒是说得通。但是,影片里就只是单纯的吓唬人……也不能给蒙少晖治病,也不能吓走蒙少晖……还有蒙少晖最终一定要找到妈妈和妹妹的灵牌这件事。其实在泰国或者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灵牌如果放置不好是会让灵魂是不安的,以及为什么妈妈、妹妹的灵牌会单独拿出来放置,影片里也没有给出合乎恐怖片逻辑的解释。并且在这个故事里,蒙少晖的父亲做了什么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电影开头,给出来一些军装照片,这是在暗示蒙少晖父亲是军人,所以长期不在家吗?到了影片的最后,蒙少晖跟妈妈、妹妹取得了暂时的和解。但是,这个故事有着一个恐怖片的开头,但是发展和结尾却不是一个恐怖片该有的发展和结尾。而似乎是是一个伦理道德片,如果你是妈妈遇到选择困境该如何选择呢?总之,这个电影故事走位有点飘忽不定。虽然影片结尾三个作为罪魁祸首的男人装模作样的留下一个尾巴。但是,按照他们的故事,根由是在他们三个身上啊。为啥如此的理直气壮?妈妈和妹妹,为什么不是回来找他们三个?如果,他们三个完全说谎,那么,这个故事又整体垮掉。所以,这个所谓恐怖故事,就一直在是而非是之间犹疑。又不太恐怖,也不足以推理,也不够让人深思。

    【详细】
    130541201
  • jellyfish
    2015/5/4 15:24:32
    我们闯入电影院,再让观众闯进来
    (4月初为平媒做的导演专访,发表版有删节。看看如今排片状况和导演的悲苦,再反观当时的信心,真是五味陈杂。但我觉得创作团队也不该怪市场没有给艺术电影机会。作为一个悬疑包装的片子,目前拼情怀记忆而不重故事的宣发也是问题之一) 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闯入者》反映...  (展开)
    (4月初为平媒做的导演专访,发表版有删节。看看如今排片状况和导演的悲苦,再反观当时的信心,真是五味陈杂。但我觉得创作团队也不该怪市场没有给艺术电影机会。作为一个悬疑包装的片子,目前拼情怀记忆而不重故事的宣发也是问题之一) 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闯入者》反映...  (展开)
    【详细】
    7463216
  • 扣儿小姐
    2019/6/25 16:36:36
    油田之上,青春无悔

    很早就听说过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一说法,说明石油对于工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石油也并非黄河之水天上来,人们将石油的功用发掘得淋漓尽致,但却很少思考石油的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最近正在中央一套和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热播的《共和国血脉》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视角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的快速步伐与迫切需求,并以石油为关键线索,讲述了一

    很早就听说过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一说法,说明石油对于工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石油也并非黄河之水天上来,人们将石油的功用发掘得淋漓尽致,但却很少思考石油的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最近正在中央一套和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热播的《共和国血脉》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视角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的快速步伐与迫切需求,并以石油为关键线索,讲述了一批青年共产党人奋斗攻坚在石油一线的热血故事与激情岁月,更让观众感受到了石油这一宝贵资源的稀有和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最需要的就是加强工业建设来迅速提升综合国力,因此,工业之血液——石油就成了最急需的珍贵资源。值得关注的是,《共和国血脉》中的故事主角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石油工人形象,而是出生入死的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士。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巨大转变,让解放军战士们放下手中战枪、脱下身上军装,从最基础开始学习石油开采相关技术,一步一步成为经验颇丰、无畏险阻的石油人。

    近年来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然而电视剧《共和国血脉》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并让观众眼前一亮,正是因为该剧所选择的题材非常新颖,以国家石油事业从起步走向崛起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一代石油人的坚韧品格与爱国志向。剧中的主角石兴国、许茹、刘大勇这些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却都因为石油这样一个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来,他们各自的命运也终于与石油难解难分,青春、爱情、家庭等无一不染上了石油的色彩。石油开采的新颖题材和一代石油人的拼搏奋斗,显然是当下荧屏比较稀缺、同时也能够激起观众兴趣的故事主题。

    尽管《共和国血脉》中的故事发生年代距离当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剧中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传递出的责任感、使命感仍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崇高精神与无言力量,想必应当是奉献。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有人跳进泥浆池,甘当“人肉搅拌机”,有人立下宏伟誓言“打不出石油就不回家!”,甚至还有人不惜付出一生时间和宝贵生命,为中国石油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无一不向观众证明:人是可以为了一种信仰而去奉献、去牺牲的。

    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四川、大庆、胜利……这些朴素的油田名字因为石油人不竭奋斗的光辉历史而熠熠生辉。在《共和国血脉》中,你会明白石油何以被称为工业之血液,也会看到那些“流血流汗不撤退,拼命也要找到大油田”的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是以何种方式延续着油田的血脉。

    【详细】
    102651090
  • 透彻的领悟
    2021/7/26 23:32:36
    毁三观,给当代年轻人这东西,贬低男性?

    谁看谁震惊,太毁三观了!谁看谁上头。标签是喜剧,我就觉得它是伦理剧还是那种荒诞伦理剧情不着地,三观还不正。可以说啊这个字的编剧更是以一己之力坑害了一众演技。他也是看了。男生看了妈卖批,不知一开始编剧就为我们展现了啥玩意叫普通又幸福的一家人。爸爸王大山开了个面馆,做的面看着平平无奇,生意却可谓红红火火,没人觉得他清汤寡水,反倒纷纷暗声叫绝。更厉害的是,面馆生

    谁看谁震惊,太毁三观了!谁看谁上头。标签是喜剧,我就觉得它是伦理剧还是那种荒诞伦理剧情不着地,三观还不正。可以说啊这个字的编剧更是以一己之力坑害了一众演技。他也是看了。男生看了妈卖批,不知一开始编剧就为我们展现了啥玩意叫普通又幸福的一家人。爸爸王大山开了个面馆,做的面看着平平无奇,生意却可谓红红火火,没人觉得他清汤寡水,反倒纷纷暗声叫绝。更厉害的是,面馆生意红火的同时,哎,王大山还有时间跑去高尔夫球场。熟人侃大山,学高尔夫球。妈妈罗晴开了个买手店,日常就是卖卖衣服给客人做个推荐。实不相瞒,我很羡慕,尤其羡慕他还有很多空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介绍一出来,不知道人还以为开买手店多咸呢,还很多空余时间搞了。老罗,那也是个人物,年纪大吧,有钱收藏古玩不说,还承认了新媒体的快车把直播带货玩的那叫一个六六六啊。光是会玩智能手机,这一点就足以甩开全国百分之七十五的老年人了吧。啊当然了,这个数据是想说的,但事实应该差不离吧。至于全家人的宝贝,王小妮也是个有志青年。想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咱就说说这一家人啊,人设看似普通,却没一个接地气的,可以说和现实生活完全隔离。也不是说开面馆的人就不能去打高尔夫。但是你开面馆卖衣服真的就这么闲了,普通老人会这么有钱吗?啊,一家人的职业日常都这么着吧,已经不是一般的脱离大众生活了吧。话说回剧情啊。我大声这个男人算得上是二十四孝老公了。他在家就没让老婆做个饭,洗过碗。结婚二十多年从没发过脾气,红过脸。老婆晚东他不敢往西,老婆放屁,他不敢拉稀,老婆是天,老婆是地,老婆就是天下第一。但是有一说一啊,我是真的盖特不到王大山喜欢罗晴哪一点?喜欢她说话不讲理,动不动就爱翻白眼儿,看起来就不好相遇,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各花入各眼,情人眼里出西施。光要是这样也就算了,可是你们知道吗?王小咪就不是王大山的孩子,两人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这个气管炎实则是个接盘侠,结婚之前就知道自己要喜当爹了。即便如此吧,他丝毫不后悔,愣是把别人的崽当成了自己的娃,疼爱的不得了啊。而且就我看来呀,对于让别人喜当爹这事儿,罗晴是丝毫不觉得愧疚,直到他看见了女儿王小咪崇拜的脱口秀演员雷子,她才开始慌了,直接把台上表演的女儿扯了下来,回家开始乱吵吵乱嚷了:“那都是瞎凑热闹起哄架秧子,谁不会呀,你赶明让。他们孩子上台是数落他去。他们家长乐意啊”。

    137051181
  • 橙子与木
    2015/8/29 21:21:15
    人生便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时光,越到最后越感动
    电影刚开始,便是一行字幕1949年1月,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文艺腔调的男音开始念旁白。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便应该换部片子来看,但总也不肯死心,文艺的名字《对风说爱你》给我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万一后面还有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呢。

    大场面粗略的给个背景后,男主角便开始负伤撤退,来到一户农家小院,一张长相有点老的小孩,突然就在那莫名其妙的大笑。而三个怎么看都象个兵痞子的人,就开始在
    电影刚开始,便是一行字幕1949年1月,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文艺腔调的男音开始念旁白。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便应该换部片子来看,但总也不肯死心,文艺的名字《对风说爱你》给我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万一后面还有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呢。

    大场面粗略的给个背景后,男主角便开始负伤撤退,来到一户农家小院,一张长相有点老的小孩,突然就在那莫名其妙的大笑。而三个怎么看都象个兵痞子的人,就开始在那议论这小孩子为什么不害怕炮弹呢。而偌大的一个村庄,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这三个主角和一个小孩子一路狂逃。深夜当连长盛鹏无缘无故准备自杀时,小孩子醒了,睁眼看着他,我以为会是因为小孩子的劝阻而停止射击,没想到却莫名其妙的滚过来一枚戒指,然后又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台湾。随便两个人便莫名其妙的当了逃兵跟连长一起跑了。

    不过,随着后面越来越的生活气息,倒是慢慢让我吐槽的心沉静下来。
    三个兄弟,互相调侃的友爱,彼此照顾的情义。脱离那些空洞的大背景,这种带着浓郁生活味道的情节让我越来越喜欢。可是好景不长,突然,小爸就莫名其妙的对着一个孩子说起了大爸的故事。。。。。亲自打死自己的大舅子,有老婆孩子。。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前置铺垫,明明大爸在照顾大家,帮他们和码头帮对打,帮他们弄到了退伍证,帮他们谋生摆脱逃兵身份。而没过一阵子,三爸莫名其妙又把自己吃的中药倒入了二爸正在熬制的准备用来卖的牛肉汤里,教会了一群小孩子开始把醋、盐、辣椒甚至泥巴和水全倒入了锅中。在一场媳妇争夺赛中,失败的三爸上山种田了。而幸福的二爸,则在一场大火中可怜的OVER了。

    我虽然说了一大堆不满,但是越往后面看,便越是感动。
    看到大爸抱着孩子,二娘拿着勺子,一起细看来吃饭的邱梅时;
    看到邱香因为爸爸的事情不得不去求并不喜欢的名义未婚夫时;
    看到二娘向大爸示好时,大爸无声的拒绝和二娘悄然的离去时;
    特别是看到大爸端走小奉先的面,跟他讨要饭钱,那一时刻,他用一种瞧不起的语气激怒了小奉先,但是正当小奉先愤怒时,他却端回了面,里面多加了一点蔬菜和一个鸡蛋;
    大爸和二娘十年后再见面时,二娘说那句:咬着牙撑下去,还不是走过来了;
    拍全家福时,盛鹏回忆起自己的结婚画面。
    看到这个时候,渐渐的被这些小小的细节一点点的在感动。

    盛鹏对邱香说:日子啊,就过嘛。
    再后来,看到两个戒指并排放在一起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整部剧是一部台湾的发展史,除了强硬插入的战争镜头有点不协调以外,每个年代的台湾,所有的细节和特征都处理的非常完美,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电影很干脆,甚至在某些细节上都没有多一分的笔墨去解释。而那些看似被遗漏的细节,恰恰是沧桑历史留下痕迹。比如二爸的面摊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小奉先再次丢失印刷厂的工作,邱香若干年后的归来,邱梅出嫁时墙上母亲的遗像,婚宴上三爸身边的那个女人。岁月在流逝,时光在流走,人生便是在如此多的莫名其妙中渡过,在别人的眼中看似平静无常、平淡无奇,但在每一个当事人的心中却又都轰轰烈烈。

    最后想说下,郭碧亭啊,老是让我跳戏。杨佑宁啊,演的真好。
    【详细】
    75851326
  • 胡超
    2021/12/4 12:43:04
    好好的按照小说原著拍不行吗?

    小说原著写的不错的,这些自以为是的NC编剧不能照着小说好好拍吗?为什么非要把剧情改成这狗样子。。。。。。多少不错的小说,就被活生生毁了!!!!!建议去看看原著小说,洗洗眼睛,这狗头电视剧实在太辣眼睛了。不知道编剧导演咋想的,好好的剧情被改的面目全非!!!!!!!!!!!!!!!!!!!!!!!!!

    小说原著写的不错的,这些自以为是的NC编剧不能照着小说好好拍吗?为什么非要把剧情改成这狗样子。。。。。。多少不错的小说,就被活生生毁了!!!!!建议去看看原著小说,洗洗眼睛,这狗头电视剧实在太辣眼睛了。不知道编剧导演咋想的,好好的剧情被改的面目全非!!!!!!!!!!!!!!!!!!!!!!!!!

    【详细】
    14042170
  • 宋先生
    2022/8/18 22:35:27
    拖拉
    拖拖拉拉的同时又喜欢故弄玄虚,想要表达的东西始终无法透过来。实际上到了第二季,也看的十分无力。许多很好的能力,却从未展开来表达一下。前前后后毫无作用的事情做一堆,然后最后再圆一下。 美剧的烂局也是疯狂的多,令人感到难受。说起来许久没看美剧了,自从挖清楚他们的...  (展开)
    拖拖拉拉的同时又喜欢故弄玄虚,想要表达的东西始终无法透过来。实际上到了第二季,也看的十分无力。许多很好的能力,却从未展开来表达一下。前前后后毫无作用的事情做一堆,然后最后再圆一下。 美剧的烂局也是疯狂的多,令人感到难受。说起来许久没看美剧了,自从挖清楚他们的...  (展开)
    【详细】
    14587215
  • 豆友210661162
    2020/8/5 9:16:14
    关于一些设定
    首先对大家说声抱歉,我之前的理解有误更正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几组图片 还有 所以浇筑巨阙神盾目的根本不是封印或保护麒麟,而是为了给幻指结界提供灵力,而这灵力的源头便是麒麟。 所以石林的作用应该是再发生了突发情况导致麒麟离开巨阙神盾后,继续为幻指结界提供灵力,但...  (展开)
    首先对大家说声抱歉,我之前的理解有误更正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几组图片 还有 所以浇筑巨阙神盾目的根本不是封印或保护麒麟,而是为了给幻指结界提供灵力,而这灵力的源头便是麒麟。 所以石林的作用应该是再发生了突发情况导致麒麟离开巨阙神盾后,继续为幻指结界提供灵力,但...  (展开)
    【详细】
    1277521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