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11257
  • 做事不能设假设
    2022/3/3 0:00:31
    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
    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  (展开)
    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于老套,剧情太容易猜了。这样的动作戏,过...  (展开)
    【详细】
    14252214
  • 隐笑
    2013/6/11 10:00:13
    因为希望国产动漫好,所以相信国产动漫会重生
    作为一个85后,在童年时代其实看过不少非常不错的国产动画片,但谁晓得随着年龄增长,好的国产动画片的数量并没有增长。看了《圣龙奇兵大冒险》,客观来说,这并不算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片子,故事本身相对于已经紧急下档的《疯狂原始人》等片子差了不少,比起宫崎骏等经典日本动漫也差了不少,但是却非常惊喜地发现,这片子并不低幼啊,虽然确实有一些硬伤,但相比有些片子看不下去,这部看得还比较舒心,所以走出影院的时候脑子里
    作为一个85后,在童年时代其实看过不少非常不错的国产动画片,但谁晓得随着年龄增长,好的国产动画片的数量并没有增长。看了《圣龙奇兵大冒险》,客观来说,这并不算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片子,故事本身相对于已经紧急下档的《疯狂原始人》等片子差了不少,比起宫崎骏等经典日本动漫也差了不少,但是却非常惊喜地发现,这片子并不低幼啊,虽然确实有一些硬伤,但相比有些片子看不下去,这部看得还比较舒心,所以走出影院的时候脑子里还一直回放着里面的精彩画面,不得不说,片子技术还是非常硬的。
    同行的某一小学四年级的小盆友有模有样地说,这比*****(同期另一部动画片)好看多了。问及缘由,竟然是那片子太幼稚了!!!虽然我严重怀疑她的淡定是怎么炼成的,但也因为她的理智而倍感欣慰。平时对动漫这一行也有接触,大部分动漫主导者都有动漫就应该低幼的认知(相反大部分基层动漫从业者并不这么认为),所以这枚小盆友的话让 我有种小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感觉,每个人的心里都会保存一些童年的经典,我的童年一直保存了《海尔兄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国产动漫,也有《美少女战士》《足球小子》《猫和老鼠》等国外动漫,等这一代小盆友长大后他们心里保存的经典会是什么呢?或许是我年纪大了,虽然觉得懒羊羊小灰灰之流非常可爱,但总觉得离我心目中的好还有很大的差距。
    再说回《圣龙奇兵》这部片子,我觉得很庆幸它没有跟风采取后期转制3D的路子,因为真的看了太多的伪3D,作为一个从来不戴眼镜的人来说,那样的噱头除了让鼻梁不得不承受3D眼睛之苦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特殊感受,甚至抱歉,看了之后完全忘了那竟然是3D!!虽然不是3D的,但是影片里二维和三维的结合还是让场面非常好看,加上本身就非常突出的背景,会让人觉得竟然不是3D的太遗憾了的感觉。所以,背景抢镜成功了!
    再说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古代题材的动画片制作难度更大些,又或者觉得国外动画片里现代题材和幻想题材的更容易收获人心,总之古代题材的动画片少之又少(不过为啥古装剧总是更容易比现代剧获得更好的成绩呢?)。所以这片子在题材上还是比较独特的,不过不得不说题材跟片名有些不搭嘎。以小博大是很多文艺作品的常用方法,这个故事把这个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一场球来安国定邦!看到微博上有小朋友提出,解决战乱的最好办法就是统一——我可以说现在的小盆友越来越沉稳了吗?!有人对开场时六个小主人公戏弄侍卫提出质疑,认为本来就是小孩儿的错,可还那么……嚣张,可是似乎大家都忽略了,这几名小孩儿都是怎样生存的,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生存,他们用蹴鞠来捍卫他们的尊严,而国之危难时,又是他们挺身而出——所以,在质疑一群孩子的时候,为何不想想大人们都去做了些什么呢?在大家断定快乐足球队肯定会输而拖家带口逃离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到灾难,尤其虽然目前战火并没有烧到我们生存的地方, 但近些年却真真的是天灾人祸不断。天灾人祸,实属无奈,然应对的方法却又太多的放弃是因为不信任!就好比国产动漫,似乎是大部分人已经不相信国产动漫会有好片子,所以不管是哪部片子上来,都要冷嘲热讽一番,好像这样才能显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一样。可是,如果大家都不信任不支持了,那国产动漫也就等于彻底死了,那将来是不是又有人跳出来指责国产动漫人不思进取坐以待毙呢?还好,影片的最后大家选择了信任,也正是因为信任,一场战乱得以避免,故事或许有些可笑,但是也让人深思。这样的故事,你可以说不是一个严谨的故事,但我认为是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出影院的时候,看到一小盆友郑重其事地拉着在影院做活动的片方人员说:姐姐,你可不可以跟做这个动画片的人说,下次把头发弄的好看些!!不过很快又有小男生反驳说,我最喜欢拾儿,他很帅啊!!好了, 抛开所有关于头发的评价,我听到大部分人表示片子很好看,小孩儿高兴,大人也高兴,以至于片方在门口准备的小礼品被哄抢了,面对太过热情的小朋友,片方工作人员反而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这再一次证明小孩儿不是你那么容易糊弄的~~~
    最后做个总结吧,本影评非常的不专业,因为我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但我愿意向所有人推荐这部片子,不是因为它好到所向无敌,而是它确实是近年来国产动漫界难得的诚意作品。好,却有瑕疵;有瑕疵,却依然打动人心——不仅是故事体现的信任打动人心,更是制作方用高水准的技术重树国产动画形象的放手一搏打动人心。我支持国产动漫,我也支持《圣龙奇兵大冒险》!
    【详细】
    60251819
  • 慕明
    2019/2/19 23:03:30
    小明的故事 ——《流浪地球》剧本问题研究

    2月11日晚,我和同事在时代广场AMC看完《流浪地球》。 我是二刷,心情有些复杂。而她犹豫了许久,终于忍不住问我,那个点木星和炸空间站是为什么?真的是刘慈欣写的吗?

    同事是纽约长大的95后,哈佛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的华裔,能听懂中文,很喜欢科幻小说。她和我讨论伊恩班克斯也讨论刘宇昆,当然还有大家都很喜欢的刘慈欣。我们还在部门内组织了读书小组,第一个讨论的作品就是英文版的《三体》。听说

    2月11日晚,我和同事在时代广场AMC看完《流浪地球》。 我是二刷,心情有些复杂。而她犹豫了许久,终于忍不住问我,那个点木星和炸空间站是为什么?真的是刘慈欣写的吗?

    同事是纽约长大的95后,哈佛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的华裔,能听懂中文,很喜欢科幻小说。她和我讨论伊恩班克斯也讨论刘宇昆,当然还有大家都很喜欢的刘慈欣。我们还在部门内组织了读书小组,第一个讨论的作品就是英文版的《三体》。听说这次的电影是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她和我一样,都报以了极大的期望。

    但是,她问的问题,与我父母在观影后提出的问题相通。在许多没有什么科幻阅读经验,又抱着热情前去观影的长辈口中,这个问题以一种非常朴素的形式提出。

    怎么几个人自己拿主意,就把事情解决了呢?

    这样的疑问,在大部分影评中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我甚至看到一位大V戏谑地谈到这种疑问,说他们没有看过什么好莱坞大片,还以为什么事都要开个支部会议研究一下才能决定。

    大V是名校理工科博士,年轻有为,他的意见“自然”更值得重视。但是,紧接着,他又写到,父母们竟然都看过《三块广告牌》而且很喜欢。

    《三块广告牌》是去年的金球奖得主,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美国中西部小镇,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社会形态,比《流浪地球》中着力还原的北京,上海,离普通中国人都更加遥远。但是不少中国中老年人,竟然更能“看懂”偏小众,偏文艺的《三》,而不是偏大众,偏商业的《流浪地球》。而令他们感到困惑的地方,竟然跟我的纽约95后同事不谋而合。

    这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

    在本片中树立的所谓的中国科幻电影的美学标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能在让一部分人狂欢的同时,让另一部分人——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学历的一部分人,看不懂呢?

    作为一个写了三年科幻小说的业余新手写作者,我开始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但是在大量的专业或者半专业评论中,我并没有发现太多的分析与讨论。

    同时,作为一个科幻圈的边缘人,我完全承认本片的历史意义,也可以从情感上理解人们的激动甚至选择性忽视。这部电影的意义,以及它引发种种效应,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电影中的特效,概念设计,场景表现,配乐等等。在影片第20分钟,长镜头从鹅毛大雪中的抽油机一路逐渐拉远,直到千万座行星发动机在孤独地球表面幽幽发光,配着神似Hans Zimmer的磅礴音乐,我坐在大荧幕前发抖,因为在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人类超越日常的渺小与伟大。这是科幻的终极目的之一。

    但是那些越出色,本片在剧情上的问题就越明显。作为一个写小说而非做特效的人,我甚至感到羞愧不安。真的可以更好的。完全可以更好的。而在本片上映之后,所引发的最激烈的批评和疑问也都针对剧情。

    但是诡异的是,无论是批评还是辩护,很快就变成了对于姿态的批评与辩护。鲜少有人真正关注,批评的内容——剧情本身。

    作为小说写作者,我不太了解影视剧行业。本片列出的编剧有八位,我无意批评任何一位,也不想将矛头指向编剧群体。我知道,比起编剧中心制的美国韩国影视行业,国内的编剧群体在导演中心制甚至是明星中心制下,可以说是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我也知道,一部电影,最终的剧情呈现,可能并不仅仅是编剧群体的责任,导演,剪辑,制片,发行......可能都需要承担责任。

    所以,让我们把祂——这个应该对剧情负责,接受研究和批评的聚合大脑,进行一个抽象后再实体化。让我们把祂叫做——

    小明

    我将在下文中尽量少地使用任何编剧或者小说创作方面的术语,不会讨论任何“这不科学”的问题,也将尽量不带入任何需要科幻类型知识的内容,除了一些类似影片的情节点引用。

    虽然我看过流传出来的剧本,但是论述依据和时间点仍然是所有观众看到的,影院上映的全片,不是流传出来的剧本。认真看过剧本的读者会发现,这没有区别。

    本文的目标,是像美食作家王刚老师一样,让读者用最直观也是最深入的方式明白:

    小明为什么这么做。小明哪里出了问题。小明本可以怎样做。

    希望读者至少看过一遍《流浪地球》的电影。如果读者像我一样,还读过《三体》,《乡村教师》,是大刘的老读者,那么再好不过。

    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小明。

    问题的核心

    如前所述,本片剧情问题的核心非常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不匹配。

    再通俗点,就是你是什么人,就应该说什么话,干什么事。而本片中没做到。

    这个概念,是任何一个理智的读者都能理解的。更遑论业余或者职业的写作者。在通俗小说或者电影中,因为需要在有限篇幅内,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剧情推进上,给人物发挥的空间往往没有传统文学中大,所以在电影刚开始的阶段,需要一些强有力的,甚至是有些陈词滥调的场景和事件,把人物的形象快速树立起来。

    本片中,开场我们很快知道,主人公是刘启,年龄20出头,职业是机修工,性格有些叛逆,和父亲,姥爷都有些心结,渴望自由,证明自己,甚至不惜砸坏妹妹教室的显示屏,从黑市老大那儿骗装备——为了上地面。能力方面,自称天才,但是更像是中二青年的嘴炮,而非真实证据。

    很好,一个典型的叛逆青年男主的形象树立起来了。许多人不太喜欢刘启在地下城中有点痞气的表演,我个人觉得无伤大雅,可以看做一种接地气的融合尝试——当然,并非要在台词中写下“兔女郎的小尾巴香又软”,从头到尾管一手养育自己的姥爷叫做“老东西”才算真正的接地气。

    但是,比起小明在主线剧情处理上的重大问题,这些令人尴尬的细节可以忽略不计。

    以下,我们将抓大放小,分析“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不匹配”这一核心问题,是如何造成了主线剧情的三个最大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整部电影世界观的崩溃。

    我非常难受地发觉,特效组花了大量资金,无数血汗打造出的逼真的机械装甲,宏大的宇宙场景,本想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但因为小明的几个明显问题,令一个本来可靠的世界轰然坍塌,稍微理性的观众都瞬间出戏。

    这就是小明的责任。

    问题一:救援队打爆火石

    CN171救援队打爆火石的场景出现在电影65分钟左右。王磊上尉带领的救援队在36分钟左右第一次出现,征用刘启一行驾驶的373号运载车,运载火石到杭州,重启发动机。

    在36分钟到65分钟这近30分钟的时间内,小明花了不少力气,表现王磊上尉及救援队人员在极端条件下的坚韧与勇气。48分钟到54分钟,救援队和刘启一行在上海中心大厦内的剧情场景,虽然剪辑略显凌乱,但是意图是体现了的。48分钟,刘启要求先拉人上去,救援队要求先上火石,王磊上尉权衡后,表示一起上。52分钟,救援队的刚子为了火石牺牲,56分钟,救援队一行果断放弃没有生存可能的姥爷,继续运火石,引起刘启的不理解和强烈反感,双方争执。刘启和救援队分道扬镳,救援队分给了刘启等物资,让他们去避难,自己继续前行。

    然后出了问题。

    61分钟,发现杭州地下城已经失陷之后,之前一直冷静理性,大局为重,甚至先上火石后上人,放弃对姥爷的无谓救援的救援队——权且把他们看作中国军人的象征,竟然在这里,以“不能再死人了”为理由,打爆了火石。

    而且不只是一个队员的问题,竟然连救援队的队长王磊上尉,也被表现出情绪控制。如果说空扫雪地还可以勉强理解,那么,紧接着下达的“解散”命令,令我在宽容前一个小时无数的细节之后,第一次明显地意识到了,小明的问题。

    作为靠着小米加步枪,绝对服从命令,绝对不会后退的坚韧打下了无数大小战役的中国军人,作为用血肉做长城,用身体做沙袋也要完成任务的中国军人,作为去食堂吃饭都要排队,叠被子都要叠成豆腐块的中国军人,在这里的表现,令人难以接受。难以接受也就难以共情代入。难以共情代入也就难以相信这个故事的合理性。

    那么小明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他就是不想弘扬主旋律,也不用故意抹黑救援队吧?

    答案很简单。几分钟后,王磊上尉和救援队成员的脸,被一束车灯点亮了。同时点亮的还有他们的希望和我对小明的巨大失望。

    这束车灯来自刘启。

    之前还是中二少年人设,不理解人类大义乃至在雪地上情绪失控的刘启,在这里充当了觉悟崇高的精神领袖角色,感召冷静理性,饱经沧桑,觉悟很高,本应该反过来教育,引导刘启的王磊上尉。

    这就是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的第一次不匹配。

    按照小伙伴的话讲,从刘启和救援队分离,到打爆火石,是一条教科书一样失败的B线。哪怕随便出了点什么意外,导致火石爆炸,都比现在让救援队失去理智,打爆火石要好得多。这个不合常理的编排,让人发觉了小明在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凸显主角的光环,把刘启线和救援队线再合上。这条线的失败导致救援队的人物难以被观众理解,更不要说对人物产生共情。

    我本来对王磊上尉的期待,是一个像《三体》中章北海似的角色,理性,智慧,坚韧,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最重要的,是像所有中国军人一样,明白什么是大义。对刘启的影响是亦师亦父亦友。通过短暂合作的言传身教乃至自我牺牲,以一个“精神父亲”似的形象,让刘启对于十年未见的父亲的选择,对于肩负人类大义乃至不得不牺牲小我的军人们和科技工作者们,渐渐由不理解到理解,最终接过王磊未竟的任务,挥泪前进,继续发动机重启计划。

    这是一条不用太多想就能完成的剧情线索。虽然不算出奇,但是可以同时树立王磊和救援队的人物形象,以及刘启的成长经历,为后面与父亲的和解打下基础,并且情感贴合实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上甘岭到抗洪救灾,中国军人的坚韧顽强,绝不退后,稍微点一点,谁不懂呢?

    可是小明偏不。哪怕废掉救援队一行的形象,废掉之前的人物构建,废掉能使观众共鸣的自然情感,也要让刘启主角团闪亮出场。

    小明说你行,你就行。

    这也让我开始思考,小明究竟应该在影视,小说等种种虚构艺术中承担怎样的角色。

    我想了半天,一个或许通俗易懂的答案,是治疗师。

    如果读者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对合作类的网络游戏稍有了解,应该都知道,一个进行战斗的团队中,有负责拉仇恨的坦克,有负责输出的DPS,也有负责给所有人加血的治疗师。作为一个八年老治疗师,我知道,最好的治疗师,是让所有人都感受不到存在的治疗师。坦克和DPS在战斗中全力以赴,各司其职,完全不需要关注自己的血线。

    小明也应该是这样。电影或者小说中,人物应该按照自身和环境的设定,以及一些基本的人类理性逻辑,采取合理的举动,而不是为了任何理由,凸显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平庸的小明,让人物做出的行动都是完全符合预期的,平平无奇。一个优秀的小明,可以通过巧妙安排伏笔,线索,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给读者以“对啊,我早该想到的”的戏剧性体验。

    而一个不合格的小明,罔顾故事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观众共享的社会常识,用自己的手去粗暴地操作人物。小明的手出现了,观众疑惑了,这些人为什么会突然这样?电影啥意思?我没看懂吗?

    “哦,这个就是个电影嘛,主角是他,那就是这样咯。别当真,看着玩就好。”

    小明,你对得起在艰苦条件下,做出精美布景和特效,极力把幻想世界在大荧幕上变为现实的美术老师们吗?

    问题二:刘启提出氢氧混合点木星

    场景出现在84分钟左右。74分钟,饱和式救援的设定使得刘启一行还未到达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就已经重启。

    在这里,地面线故事线的主要推动又转移了一次。从36分钟到65分钟,主要推动是运火石去杭州。从65分钟那个转折开始到74分钟,主要推动是运火石去苏拉威西。这两个主要推动的情节,都以一种“其实也无所谓嘛”的方式结束了,将情节直接转入下一个任务。虽然不算太好,但是也尚可接受。

    这种较为简单粗暴的情节处理方式,实际上让观众感到,刘启他们所携带任务其实也没那么重要,对刘启等人的期望也就降低了。这里其实也算符合片子到这里的主题构建,即集体主义拯救人类。全球性的救援嘛,一小队普通人,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上的忙就尽力帮,决定不了整个计划的成败。这也跟观众的社会常识相符。

    然而小明又一次让我大跌眼镜。

    在84分钟,镜头闪回,刘启想起与父亲刘培强在影片前5分钟的谈话,木星由氢气构成。道具组甚至还细心地在场景里设计了两个橘红色的氢气球,提示同样是氢气构成的橘红色木星。

    我隐约有不好的感觉。

    而刘启又一次承担了关键先生的角色。他忽然想起了父亲的谈话和那两个橘红色的氢气球,以及氢氧混合爆炸的初中化学知识,进而振臂高呼,宣布自己的发现,然后点燃木星!

    就我所知,不少具有初中以上化学知识的观众在这里忍不住笑场了。而我则一瞬间感觉到穿越。我觉得自己在看的电影不是《流浪地球》改编的。

    熊孩子靠背初中知识点拯救地球,我觉得这是《乡村教师》。

    你也不能说小明完全搞错了科学原理。氢氧混合的确可以爆炸。木星大气层的确存在90%的氢气。地球大气层则包含21%的氧气。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一个看不出来有任何科学天才的年轻修车工都可以灵机一动想到,整个地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干什么?

    有人说,后面的剧情补充了,以色列科学家在7小时前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但是请注意,在地面线的主线里,所有的人是不知道这个信息的。无论是担任了科学家兼软件工程师职责的李一一,担任了硬件工程师职责的老何,还是整个点燃计划的指挥官王磊上尉,都把刘启当成了科幻电影中常见的,解决关键问题的天才科学家的角色,完全认同他的想法,并实践了他的想法。注意,还是一拍脑袋的想法。

    而且还成功了。

    小明,咱们是认真的吗?

    事到如此我已经完全无法将本片当做严肃的科幻电影观看。因为科幻与奇幻,玄幻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故事的发展,尤其是技术设定相关的发展,应该符合至少是大众认知上的理性逻辑。我们可以设想完全不存在的技术关键,但是达到这个技术关键的路径应该是看起来合理的。

    关于如何将看起来不科学的设定包装得更科学,Ent同学的这篇影评里提供了详细的解法。在此我不再讨论。

    我想要说的是,从人物设定上来看,就算我是一个完全没有学过化学的人,看到一个普通修车工灵机一动提出的技术设想,不管它对不对——大概率是不对的,如果不蔑视人类科学本身——我单单从情感上都无法相信。更遑论支持与执行。

    这就是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的第二次不匹配。

    类似的场景,我们看一看其他影片怎么做。在完全不讨论科学设定本身的真实性情况下,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做出怎样的行动,才能产生信服感。

    《星际穿越》。退役宇航员父亲重新踏上征程,在星际探索中克服艰难险阻,终于进入黑洞中的五维空间,给苦思不得其解的青年科学家女儿传回一组解方程的关键数据。女儿进行一番演算,在研究所挥洒稿纸,大声宣布,我发现了!

    这不是一个很现实的设定。我个人对《星际穿越》的评价也不如下面的《火星救援》。但是至少,在这里,解决问题的人物是合格的宇航员和科学家。运用的知识也是普通观众可能看不懂的。但是就是这些“看不懂”,这些高于普通观众的专业人物设定,加上合适的场景渲染,让观众至少可以从情感上信任故事逻辑。

    《火星救援》。除了老练的宇航员马特达蒙在火星上自力更生种土豆,在影片的高潮场景,负责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指导方案的,是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天才航天动力学家李察·普奈尔(Rich Purnell)。影片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表现天才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冥思苦想,甚至是他与实验室主管的冲突和解。技术方案是利用地球引力当弹弓,弹射救援飞船重新回到火星救援马特达蒙。这个轨道的计算,即使对于天才航天动力学家也十分复杂,所以这个弹射操作甚至有它专门的名字——李察·普奈尔机动(Rich Purnell Maneuver)

    这才能让观众感到真实。虽然观众不懂航天动力学,但是看得懂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和人物关系。电影通过讲述故事,让观众理解人物设定与人物关系,以符合常识的方式,顺利地解决技术问题。

    而在本片中,刘启作为有点小聪明的叛逆青年修车工,属于他的事情本来应该很少。第一件,开车,修车。第二件,在影片最后高潮的时候,发挥自己的身体灵活性,冒着生命危险把卡住的“针”推入位置。

    但是小明在第一个关键情节点,让中二青年刘启充当了章北海似的精神导师的角色。还不够,在第二个关键情节点,让刘启充当了丁仪似的天才科学家的角色。

    回想刘慈欣的所有作品,科学家,工程师,宇航员,军人等等性格成熟,头脑理性的人物基本上是每一本书的绝对主角。即使是《中国太阳》,《乡村教师》这样以不懂科技的小人物为主视角的作品,小人物本身也对科学,对技术充满了尊敬,小人物的行为也是遵循理性的,并且一定存在一个导师一般的理解科学技术的角色。

    因为在刘慈欣式的古典科幻世界构建中,人类对科技的尊重,对理性的追求,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也是整个刘慈欣宇宙得以存在的基石。

    唯一的例外是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反乌托邦作品《超新星纪元》。

    所以我无法理解小明在想什么。为什么选择了一条高难度的路线,让刘启——这个几乎不可能出现在任何一部经典刘慈欣小说中的人物设定以绝对主角人物(注意,不是主视角人物)出现,并且担任了这么多本不属于他的责任,让刘慈欣式的严肃理性主人公,变成了青少年爽片式的无脑开挂主角。

    有很多评论说,本片不同于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或者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宣扬的是集体主义拯救世界的中国精神。

    我个人也不太喜欢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但是我知道,为什么好莱坞的科幻作品中有这么多超级英雄的存在。

    因为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小明至少懂得,那些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宏大决定和高难度行动,很难由一个各个方面都只有普通能力的人完成。如果不想做成《火星救援》那种真正严肃的科幻电影,至少人设要有点超越性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整个故事逻辑成立。普通青年拯救城市不靠谱,会变成蜘蛛人的青年,拯救城市是不是就好一点儿?

    一旦接受了人能变成蜘蛛人的设定,故事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万一人真能变成蜘蛛人呢,是不是?

    所以在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里,穷人靠变异,富人靠科技。而在《流浪地球》中,我本来的期望是,通过表现中国军人令世界咋舌的纪律性和严密性,以及中国科研工作者,尤其是航天工作者的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加上适当的科技设想,去替代超级英雄的那一部分能力。

    然而小明的选择,是让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刘启不靠变异,也不靠科技,靠拍脑袋。他站在与现有常识几乎无异的人物设定之上,却做出了超级英雄也做不到的事。

    如果承认他的人设立起,那么塌陷的就是整个世界观。

    虽然李一一和老何用软硬件工程师的专业性分别展开技术攻坚的桥段很不错,坚守岗位完成职责,默念“生死有命”的老何在我眼里是全片最好的人物,但是无法忽视的是,提出技术行动方案的架构师,是刘启。甚至在所有危机结束后,贡献了点燃方案和具体攻坚执行的联合政府特别科学观察员李一一还成了刘启的跟屁虫。

    更不用提李一一和老何刚出场时,那些镜头中,有意无意的狼狈表现。我不知道真正的航天工作者看到这些是什么感觉,我只是作为一个科幻写作者,感觉很难为情。本来我们可以像《火星救援》那样,把我们的航天八院,表现成与JPL类似的人类希望所在的。我本希望看到对科研工作者的真心赞颂,甚至是动人渲染的。

    小明,你这是为了什么呢?

    当我看到,许多国内的95后小朋友因为刘启开挂拯救了地球流泪之时,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于是我更加难受。

    问题三:刘培强火烧空间站,撞木星

    107分钟。

    在84分钟过后,我意识到,小明可能并没有考虑到我这样的观众。所以我对于小明是半放弃的状态,行吧,你说啥就是啥。我试图放空大脑,去看震撼人心的视觉特效,甚至连小演员们略显青涩的煽情表演,在我眼里都比小明的问题可爱得多。他们的表演虽然有些尴尬,但至少还在合理的人设范围内。

    但是在107分钟,小明第三次让我目瞪口呆。

    刘培强中校,在领航员空间站工作了十多年的高级航天员,在事先得知MOSS 0%的成功可能性的警告下,怒砸一瓶伏特加烧毁空间站主控室,违反联合政府规定,手动驾驶着保存着人类火种计划的空间站,冲入木星。

    在冲入木星之前,还要把与妻儿的照片贴在驾驶台上,说,回家。

    如果说小明的问题一让我感到不舒服出戏,问题二让我感到好笑出戏,那么问题三,是让我愤怒而出戏。

    我在豆瓣上标记过的电影电视大概不到500部。并不算太多。但是,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里,从未过有这样怒刷存在感的小明。

    我在二刷,三刷时反复研究这一段。我知道刘培强在自杀行动之前分离了空间站休眠仓——尽管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旁白,事后这些精英宇航员下场如何也毫无交代;我也知道MOSS给出的0%可能并不准确,因为在刘培强做出要自杀撞木星的举动后,MOSS拒绝一切交流。但是这些无法说服任何一个还抱有一丝理智的观众。

    所有观众在这个时候都知道了,就是0%的行动,刘培强也会成功——因为这是个商业电影。还是大年初一上映的。小明一定会出手,完成一个大团圆结局。

    至于什么理性精神,什么世界构建,什么人物动机,什么关键抉择,什么木星洛希极限,都是编的,什么0%的行动计划,就是-200%,情况再绝望,都没关系。

    电影在107分钟就已经结束了。小明使出神之一手,让刘培强的人设完全崩塌,也最终消解了整个电影和观众共同构建的,却在小明的一再重击下摇摇欲坠的幻想世界。

    观众跳出来了。圆不上了。剩下的垃圾时间,小明爱干啥干啥吧。

    刘培强,作为一个中下级军官,做出了与他身份和职位,能力,思想境界都不符合的事情。而且竟然还做到了,竟然还成功了。

    小明说你行,你就行。

    这就是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的第三次不匹配。这一次的不匹配,比刘启的前两次都更要惊天地,泣鬼神。

    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虽然我不太能理解小明的脑回路,但是在我浅薄的揣度中,刘培强的非理性行为,是为了扣“回家”这个主题。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来表现“回家”吗?

    要表现中国人的归乡情结,方法和例子都太多了。春运中,拼尽全力也要挤火车回家,是正常操作。有家不能回,为了更高尚更重要的东西坚守岗位,抚摸照片怀念亲人,也是高级一点儿的正常操作。为了回家看儿子,完全丧失理性,把全人类的希望都搭上了,靠小明之手强行结束故事,这真的不是在黑“回家”吗?

    我们的老祖宗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们的老课文有《夜走灵官峡》,宝成铁路开山工人的孩子在雪夜里独自看家,告诉我们,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我们2018年春节的iphone拜年视频有陈可辛导演的《三分钟》,列车员在春运期间坚守岗位,和孩子在站台上见个三分钟,就算回家了。

    这些例子可能土,可能俗,但是这情感是真实的,动人的,合乎逻辑的。中国人可能是最懂舍小家,保大家的民族了,这种感情与科幻无关,在无数个场景中都通用,都能打动人心。但是小明为什么不用呢?

    提供另一条不用太多想就能完成的剧情梗概。同样是需要刘培强牺牲自己。

    行星发动机的利用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的轨道,需要引航员号空间站进行引导。刘培强坚守岗位,作为最后一个未休眠的宇航员,在天上引导地球避险,同时执行火种计划。高潮部分是为了修好失灵的引航装置,比如炸开木星需要的洲际导弹和高功率激光武器的定位系统(张双南教授的文章),进行危险的舱外行走,但是发现自身的推进燃料仅仅够维修单程,他再也回不去了。刘培强下定了决心,在维修即将完成时,打开最后的通话系统,跟刘启和解,道别,刘启则与地面上许许多多的军人、平民一起,万众一心,通过天上,地下的一起努力,完成对地球的拯救。刘培强在被木星爆炸火焰冲击前的一瞬间完成任务,欣慰微笑,对刘启说,儿子,别哭,爸爸终于完成任务了,这就回家了。

    这是个非常典型而简单的情节线。其实在95分钟到107分钟前,地面线,世界救援队大团结的情节是很令人触动的,也比较好地表现了集体主义救地球的主题。但是就是在107分钟,小明让刘培强表现出的,以个人情感为动机采取的,匪夷所思的行动,让这十多分钟的建构再一次塌陷了。

    如果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我不知道什么才是个人英雄主义。人物罔顾自己的能力、职位设定和局限性,以个人情绪感受为行动的第一目的,做出极大可能伤害到整个人类群体的行动。

    这非常,非常地不专业。

    在刘培强念出三体中的“前进三”的时候,我感到非常讽刺。

    因为他的思维和行动完全不是章北海们的思维和行动。我相信,在不存在小明之手的世界里,章北海会毫不犹豫地击毙刘培强。

    相反,刘培强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刘慈欣的《三体》中饱受指责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善良聪慧的,是一个在平常标准下的可爱女性,但是因为她站在特殊时期的特殊的位置上,所以她出于个人情感和寻常价值判断的行动,可能导致了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覆灭。而她甚至不是为了家庭。

    在这种意义上,刘培强,是一个低配的程心。

    按照刘慈欣的冷酷理性,刘培强的非理性行为应该导致的是流浪地球计划和火种行动的全面覆灭。这是符合逻辑的故事发展走向,充满了刘式美学的疯狂深刻,然而它并不符合大年初一的商业电影需求。

    所以小明再次开挂了。用不应该存在的神之一手强行挽回了故事,视观众的理性思维为不存在,让许多在视觉和情绪轰炸下尚存理智的观众发出了“看不懂”的疑问。

    小明也完全破坏了刘慈欣的世界。

    总结

    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不匹配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本片虽然有着刘式硬核科幻的外皮,但是内核却是背道而驰的。这种错位导致了两个绝对主角在关键环节上采取的行动不符合基本逻辑,从而导致了整个成片的逻辑呈现出一种青春热血电影的质感,只能够打动被情怀裹挟的善良年轻观众,而无法通过哪怕是观影经验不多的中国中老年观众的基本理性思维考验。

    特效组的老师们创造出了特效和美学上的宏大叙事,视觉呈现震撼人心,但是小明拖了后腿,没有提供配得上宏大叙事的人物和基于人类共同理性的基本逻辑。

    而没有人的世界,是不成立的。片中,刘培强说过,不是吗?

    很难吗?不难。这部片子小明本来可以躺赢的。强大的原作设定,飞跃级的视觉概念设计和呈现,观众对第一部刘慈欣电影的巨大热情,刘慈欣作品序列中可以找到的无数人物原型,对小明来说,都是很好操作的。甚至是本片主旋律的情感处理,小明也可以完全从许许多多已有的经典作品乃至现实生活情境中找到例子。

    参见上面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的新剧情梗概。这是一个业余新手作者不花太多力气就能想出的梗概。在和写作者小伙伴的讨论中,针对各个情节点,我们还有更多,更好,更合理的各种梗概。

    但是小明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我想出了两个结尾。交由读者判断。

    假如读者或多或少理解并赞同这篇评论的观点,现在,请把《流浪地球》中小明的行为本身当做一个故事,自己来当一当,这个小明故事的小明。

    结尾一 (平庸的小明版)

    科幻电影的工业元年虽然开启了,但是那跟小明关系不大。小明还处于原始社会,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交出一个至少是达到平均水准的故事。

    小明太不专业。

    这是国产的锅吗?是没有钱的锅吗?不是的。

    我们在94,95年的时候就达到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高峰爆发期。我们有刘和平大手不逊于绝大部分美剧的《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

    甚至在年轻一代的手里,我们有首秀《心迷宫》的小明,全业余乡村演员班底的青涩演技,几乎不存在的布景和摄影,五万十万借钱拍,硬是靠着极高的剧本完成度达到了8.7的高分,被视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我们也有首秀《绣春刀》的小明,小众冷门武侠题材与漫改风格的融合尝试,类型上不被人看好的过气实验,同样的非现实主义题材,但是在打造精密的细节,复杂的世界设定和美学架构的同时,在作出迎合年轻观众的努力同时,仍然有着过硬的故事和人物逻辑。

    是科幻,甚至是科幻美学的锅吗?

    有人说是。我不太愿意评论。《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对于相似场景的处理分析摆在上面了,超级英雄的设定逻辑也分析过了。各种好莱坞科幻电影相信读者们或多或少也都看过。如果真的需要修车工建议氢氧混合点木星,宇航员砸酒瓶子为了回家冲动撞木星才算科幻美学,那我确实无法向父母解释这个科幻美学。

    我连自己都无法说服。

    那......这只能是刘慈欣的锅了?

    呃......看过《流浪地球》原著,甚至是任何一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后,你还相信吗?

    刘慈欣对于《流浪地球》和中国科幻影视化前景的澎湃新闻采访在这个链接里了。请注意采访的问题和回答的语气。总结一下,有四点。

    第一,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创作规律很不一样。好的科幻电影往往是原创的。

    第二,中国科幻影视缺编剧,非常缺。

    第三,中国科幻影视要多元化。

    第四,中国科幻影视的工业化各个环节需要专业性。

    这个采访说的非常客气也非常明白了。

    正是因为我爱那些星辰大海的情怀,爱那些震撼人心的特效,爱那些超越日常体验的科幻美学,我才更不希望他们像流量小生的俊俏面容一样,变成一部电影,小明不及格的遮羞布。

    流量小生电影从红火到遇冷的时间,有心的读者可以查一查。

    小明是影视工业化的生命线。不要求多高,至少,要达到正常的专业水平。人物设定,故事逻辑,情感动机,这些东西跟科幻关系不大,而是一个小明在处理任何题材时都会无数次遇到的问题。

    不要让一个业余新手作者都能轻易发现问题所在。在迎合青少年观众的同时,不要让我们的父母都在怀疑其中的人物逻辑不成立。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在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不是钱,不是情怀,甚至不是希望。

    是专业。

    结尾二(优秀的小明版)

    这么些明显的问题,这么些简单的修改方案,四年的筹划时间,小明怎么会看不到呢?

    小明当然明白。小明要做的,是一件大事。

    一件从来没人做过的大事。

    小明是刘慈欣和《三体》的忠实粉丝。小明深刻地理解刘慈欣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在《三体》中提出的思想体系。小明敏锐地感觉到了,刘慈欣本质上对人类能够保持理性充满不信任。在《三体》中,人们会被程心标榜的人类道德及依附于上的群体性情绪裹挟,做出群体非理性的举动。

    比如让程心,一个行动被柔软情绪而非冷酷理性引导的角色决定人类命运。

    小明想要致敬并且超越偶像。小明也想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表达不被重视,待遇低下的愤怒。

    于是小明设计了一个完全反刘慈欣式的绝对主角,中二青年刘启,让他完成了刘慈欣作品中本该是军人,科学家,工程师完成的任务。顺便黑了一把《乡村教师》。

    小明又设计了一个低配的程心,刘培强,靠着酒瓶子上头,完成了拯救人类的重任。

    小明对着偶像,完成了《鹿鼎记》之于金庸全部以往作品的工作。彻底讽刺,异化,消解了刘慈欣式的理性宇宙。

    并且小明把这个故事打着刘慈欣精神的旗号卖了出去。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明赢得了一场40亿票房的赌注。

    小明站着把钱赚了。刘慈欣无话可说。并且,小明站在高处,看着观众因为情怀,因为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可爱的善良心,自豪感,忽视或者选择性忽视了故事的反理性内核,绝对信任小明操纵的世界,相信靠着个人情感,靠着刘培强和刘启就能拯救地球。

    就像人们信任程心。

    无关学历,无关文理,无关专业。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情怀大战中,科幻人落泪,影评人沉默,少数说“看不懂”的大爷大妈,声音完全消逝在了滚滚巨浪之中。

    小明不怕。小明知道,刘慈欣说过,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小明用打破第四面墙的形式,以影片上映后,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作为结尾,完成了对偶像的致敬,并且超越了偶像。

    而我们甚至不知道祂的名字。

    只能叫祂,小明。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我对小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真正的伟大。

    现在,读者朋友们,请以人物的设定,和基本的故事逻辑判断一下这两个结尾。

    你喜欢哪个,又相信哪个呢?


    【详细】
    999114950
  • SilentCat
    2022/10/14 10:52:02
    流的是血,焊的是铁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很早就在豆瓣刷到这部剧,惊讶于他的高分,但没看,可能是觉得讲的大概是工地人如何如何辛苦,然后再加点荤色,这两天重新翻到看了一遍,真的很好,好久不哭的自己最后一集哭惨了。 我们姑且称男主是大傻,工头是二傻,开车的小年轻是三傻。大傻不爱工作,天天做着不切实际的发...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很早就在豆瓣刷到这部剧,惊讶于他的高分,但没看,可能是觉得讲的大概是工地人如何如何辛苦,然后再加点荤色,这两天重新翻到看了一遍,真的很好,好久不哭的自己最后一集哭惨了。 我们姑且称男主是大傻,工头是二傻,开车的小年轻是三傻。大傻不爱工作,天天做着不切实际的发...  (展开)
    【详细】
    14704253
  • 素衣染天香
    2008/10/26 7:05:32
    生活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
    昨天在网吧呆了一天。
    收获是得到一个新id。写了一封情书。看了一部电影。
    张一白的《秘岸》
    我很无耻的说,对,我看的就是抢版…………
    总的来说。
    是一部凌乱中隐晦又平淡的电影。
    现在回想,不知道是因为网吧环境太杂,还是因为片子本身剪片的问题,总之记忆相当的杂碎。
    我想,导演想通过这些许多片断式的镜头告诉大家的,大概是每个人的心中的迷果,便是生活的全部真相。
    昨天在网吧呆了一天。
    收获是得到一个新id。写了一封情书。看了一部电影。
    张一白的《秘岸》
    我很无耻的说,对,我看的就是抢版…………
    总的来说。
    是一部凌乱中隐晦又平淡的电影。
    现在回想,不知道是因为网吧环境太杂,还是因为片子本身剪片的问题,总之记忆相当的杂碎。
    我想,导演想通过这些许多片断式的镜头告诉大家的,大概是每个人的心中的迷果,便是生活的全部真相。它与呈现出来的表象不一样,暗潮汹涌,却始终无声无息。

    莫文蔚果然是全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也许这个女人与生具来的那种魅惑。

    她看着小川跳舞的样子,说想学潜水的样子。都是歪着头,头发垂在一旁。眼神复杂,表情无辜。

    自己穿上鱼网袜那漫不经心又有带着微微挑逗的姿态,勾勒出一种艳俗到极点的美。

    最后告诉小川时,导演好像是有意让他们清清爽爽的穿着白衣。

    像是洗去铅华的酒家女,像是刚刚从少年到青年蜕变的男子。

    在说一个真相。

    那个一个小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小川一直想知道。但当莫文蔚告诉他时。

    他说的是,你就编吧。

    你就编吧。那个真相的确很编-----

    连我都情不自禁的怀疑这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

    最打动人的有两个镜头,

    一个便是少年一把扯过知道了自己腿再没可能好起来还会留下一个疤
    的小莫的腿。精心给她绘出美丽的图案。

    那认真,倔强的神情。让小莫都为之震动。
    问他,你爸真的没教过你追女孩子吗?

    还有一个便是,蒋文丽问陈奕迅借钱。那时陈奕迅已被高利贷追债,

    他把一整袋一毛,五毛的零钱递给蒋,微笑着说,最近周转有点困难。

    回头走开,就被高利贷的架走。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每个人想隐瞒的自己的状态。

    【详细】
    1536825
  • brooklyn.
    2017/11/3 1:13:55
    金燕子的雌雄双性以及香港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下的双性化(androgyny)
    2016年winter CCGL9001 final in-class essay
    (回顾大一的英语 就像屎一样 presen做的这个 有些point还是可圈可点的)

    When Run Run Shaw told King Hu to make a profitable movie using minimum budget within a short period, he d
    2016年winter CCGL9001 final in-class essay
    (回顾大一的英语 就像屎一样 presen做的这个 有些point还是可圈可点的)

    When Run Run Shaw told King Hu to make a profitable movie using minimum budget within a short period, he did not expect that this “Come Drink With Me” would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new-style wuxiapian era and a classic movie that became the inspiration to later generation. In light of the impressive box office that this movie has achiev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at the “Golden Swallow” brought to both sides of the bamboo curtain, the collaboration of King Hu and Shaw Brothers was proved to be successful. Based on the clip selected from “Come Drink With Me”, this essay will demonstrate the androgynous character of Hong Kong cinema in a global context in the 1960s by identifying the identity of a heroine that combines bo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and the global aesthetics.

    As Mao once said,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The rise of women rights in the 1960s did get them out of the feudal society, but it is still inevitable that the other half of the sky is held by men. In this clip, the Golden Swallow would not be able to figure out the gathering spot of the villains if the Drunken Cat was not there to help her using a riddle. This could also refer to the gender equality at that period. As the Cold War was initiated, neither parties wanted to be left in the backward society. That is when the women rights started to grow. What we can see from the clip is that, although the Golden Swallow dresses like a man, she still remains her inner feminity within every move and every step. This androgynous appearance reflects her background – To balance the social equality, she is somehow compelled to solve the riddle in order to rescue the host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being an authentic female coming from the conservative Chinese culture. The figure of the Golden Swallow is also an allegory of Hong Kong in the 1960s. While surrounded by the competition of ideologies between Communists and non-Communists, Hong Kong had androgynous culture as a place of multiple identities derived from the immigrants and refugees from other communities. As a refugee himself, King Hu created this unique heroine by combining the culture background where he came from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rise of gender equality to make a movie that the audiences of British-colonial Hong Kong could truly appeal to. The use of Chinese songs and instruments in this clip can be an illus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blended in this production. What is worth mentioning is that, King Hu made very good use of the music as transit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and smooth editing, the bond of the female character and the male character in the plot was stressed in a way that the audiences could attach to.

    Overall, the production itself was very successful, considering the limited time and small amount of budget. In terms of creating a female warrior combin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King Hu and Shaw Brothers had produced something that truly satisfied the audiences in the Cold War context, by demonstrating the androgyny of Hong Kong.
    【详细】
    89003214
  • 說的全實話ev
    2019/5/31 23:56:08
    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看这个剧表达的感情戏,正是我们身边发生过的事,现实中我们可能是对感情纯粹的金太郎,也可能是默默付出的小妹,看到最后舒克和贝塔没有在一起让我很欣慰,没有那么狗血。

    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像《独自等待》,以为是同一个导演,但剧情没有独自充实,最后同样是鸡飞蛋打,结尾同样在感情上独自等待。

    金太郎和陈文对待感情是同一种人

    可以在天桥要饭

    可以在宿舍楼下拿

    看这个剧表达的感情戏,正是我们身边发生过的事,现实中我们可能是对感情纯粹的金太郎,也可能是默默付出的小妹,看到最后舒克和贝塔没有在一起让我很欣慰,没有那么狗血。

    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像《独自等待》,以为是同一个导演,但剧情没有独自充实,最后同样是鸡飞蛋打,结尾同样在感情上独自等待。

    金太郎和陈文对待感情是同一种人

    可以在天桥要饭

    可以在宿舍楼下拿着音响表白

    子淳是喜欢金太郎的,但金太郎在精神上给不了她想要的理解

    刘荣是喜欢陈文的,但陈文在物质上给不了刘想要的

    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详细】
    10215292
  • lin
    2022/8/20 18:03:01
    本体存活证据

    女主学习的时候,照片里中毒是吐白沫,她喝完水吐的是血,所以本体故意吐血假装中毒,骗复制体的,反正复制体也不知道中毒啥样,信以为真,已本体的格斗实力,完胜没问题,本体存活。

    手机屏幕碎的样子也是本体买最后一件衣服是摔的样子,所以导演暗示的很明显,本体存活了。

    最后

    女主学习的时候,照片里中毒是吐白沫,她喝完水吐的是血,所以本体故意吐血假装中毒,骗复制体的,反正复制体也不知道中毒啥样,信以为真,已本体的格斗实力,完胜没问题,本体存活。

    手机屏幕碎的样子也是本体买最后一件衣服是摔的样子,所以导演暗示的很明显,本体存活了。

    最后,厚黑还真不是踏入社会一年零一个月的傻白甜能学会的,本体胜。

    【详细】
    14592234
  • 哈札尔学会
    2019/5/1 23:14:55
    五四时刻的山东与耶路撒冷——评《我的1919》

    据《我的1919》的编剧们说:“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它是关于李大钊和‘五四’运动的,。这是一部献礼影片。”但是,考虑到正面表现五四运动之“陈旧”,与巴黎和会之“新鲜”,他们决定改弦更张,认为这也“完全可以涉及这个命题作文的基本内容”。于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从李大钊变成了顾维钧” [1]。的确,看起来这部影片的结尾是在坚持“扣题”的:出现了老套的民族主义符号“长城”,同时下方字幕说:“五四运

    据《我的1919》的编剧们说:“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它是关于李大钊和‘五四’运动的,。这是一部献礼影片。”但是,考虑到正面表现五四运动之“陈旧”,与巴黎和会之“新鲜”,他们决定改弦更张,认为这也“完全可以涉及这个命题作文的基本内容”。于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从李大钊变成了顾维钧” [1]。的确,看起来这部影片的结尾是在坚持“扣题”的:出现了老套的民族主义符号“长城”,同时下方字幕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点,中国革命从此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依然是这个来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官方历史叙事。

    然而,MZD是怎样论证这个分界点的呢?MZD的理由是,在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的罢课发展为商人罢市,最终进于工人罢工,于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也就是这一意义上,五四运动成为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出现的先声;中国革命找到了它新的主体。这样的论证,当然带有着强烈的目的论和政治性,当然是在给本政党夺取政权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做论证;然而,剥去这意识形态的外壳,我们依然能从这个论述中看出智识上的合理性:在这个新生的中国的历史叙事中,顾维钧等人在巴黎的抗争,不过是人民群众在国内的运动的背景;外交家们在舞台上的腾挪闪躲只是真正的历史主体出场的召唤者。而在行动着的大众性运动中,“中国人民”这一历史主体逐渐浮现;他们终于选择“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而不再向帝国主义者撒娇,从而实现了对民族国家中国的再造。在这里,“国家”在根本上是由“人民”所造就,用法国大革命时的术语,“积极公民”的集合即行使主权的“人民”,是一个优先于国家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才能够被论证为超越了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指向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可是在《我的1919》结尾这段字幕中,上述文字后却使用了另一种话语来表述“五四”的转折点性:“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这最后的一个“不”字,是在前面的部分消失后突然跳出来,字体加大;这样看来,所谓“历史转折”或“分界”的意义,也就不是新的历史主体的出场,而是早已存在的那个实体“中国”态度的转变。这个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不”,难免让人想起在1996年出版,在本片推出前后风靡一时的政论《中国可以说不》。

    有论者指出了本片的“个人化视角”,并论证说,这一视角主要由插入顾维钧的第一人称旁白来体现。他并对此大加称赞:“在过去的一些影片中,个人的尊严往往被民族尊严所掩盖;它倡导的观念是:只有民族国家有了国际地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才会得到尊重…但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个体,并没有因此获得足够的尊重…”然而,有趣的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个体在国外必须受到“尊重”,这种要求国家民族身份可以转化为每个国民个体在他者面前的更高价值的话语,其实比所谓“集体话语”更具有进攻性,因为这恰恰是典型的帝国主义话语!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在列强那里几乎合法化了他们在十九世纪发动的几乎每一次殖民与帝国主义战争!“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难发现,《我的1919》所选择的题材与表现形式,绝不只是为了追求“新鲜”,它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全面改写MZD话语下的五四认识乃至中国历史认识的框架。而这一框架,绝不是像某些人从自由主义立场上发出的欢呼那样,仅仅是一种“拨乱反正”,是重新树立个体在历史中闪亮的价值这样简单;它所有意无意配合的,恰恰是已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后的中华民族,再次向“empire”出发的脚步!

    在《我的1919》中,历史的舞台中央再次交给了资产阶级的外交家们;而“群众运动”则被化约为由何政军扮演的肖克俭所象征的少数人密谋或是赤裸裸的暴力:他先是率领一小队华人在会上外抗议和会对中国利益的无视,后又与朝鲜革命者合作,来爆破日本使团在巴黎的驻地。顾维钧教训这个虚构的,“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人物:“你这样会碰得头破血流”,果然,一切的努力都化为徒劳,最终,肖克俭只能以一死相抗,在凡尔赛宫外自焚。影片中,这一自焚在国际舆论上的反响没有进行任何交代(哪怕是负面的交代,比如在报纸角落里的一个豆腐块,或者某个外国人物的“可惜了”、“太蠢了”之类的评价),而只表现了他被安葬在一战华工墓园里,陈道明扮演的顾维钧和肖的妻子、许晴扮演的“梅”在他的墓前祭奠的情景。

    顾维钧为到肖克俭的选择而痛惜震动,同时也受到了众多华工埋葬在华工墓园这一事实的启发和感染;于是在后续的会议上,他成功地使用了华工墓园的照片作为论据,向与会者证明了中国对于协约国的胜利所作的贡献。于是,在片中,何克俭所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行动者,被成功地归位为衬托顾维钧事功的背景。被MZD颠倒的历史终于再次正过来了,以至于评论家韩小磊欢呼这是“一次迟到的历史发现”![2]最终,像肖氏这样自觉地为群众运动奋斗的人,和一战中的华工们被动地卷入时代洪流的人,不仅在肉身层次拥有着在巴黎郊外的相同归宿,而且在精神层次上其实也只起到了一样的作用,那就是成为顾维钧这样的精英人物在国际舞台上捍卫中国时所使用的一个“论据”。五四运动中登场的“无产阶级”或别的什么行动者,与欧战中的“华工”,都不能自己创造自己活动的意义,而必须有待顾维钧们来帮他们完成!

    然而,历史的眼光是讽刺的,西线的华工们确实未曾有过把自身政治化,为自己创造意义的机会;但东线的华工们却有过,而且也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与五四运动几乎同时,“中国的工人阶级”不仅仅在国内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还在俄国革命中成为红方的一支主力军,以至于白方提出了“犹太布尔什维克用中国人和拉脱维亚人屠杀俄国人”这样的切齿咒诅。

    恰恰也就是这种对群众运动的认识,让作者构思出了这样的场景:顾维钧被要求不在和约上签字的华人包围,由于不愿提出不签字的保证,他遭到了群众的围殴;而这时,早已对他心生爱慕的房东女儿让娜冲出来,大喊“他比你们所有人都勇敢,都有责任感”,救出了顾维钧。对于以陈道明的形象占据历史舞台中心的顾维钧们来说,相比使用暴力来妨碍他们的事业的群氓,异国女性的崇拜倒是一种最好的保护与慰藉了!说到底,陈道明的顾维钧的“个人”形象,恰恰是一个重生的中国资产阶级人物的自我形象;它是富有魅力的男性,是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角色,足以赢得西方女性的青睐和崇拜。

    让我们暂且离开对影片和会之外的情节的分析,走进和会的现场。顾维钧在巴黎和会1月28日的十人团会议上的无底稿演讲,是他外交生涯的第一个,或许也是最闪耀的那个亮点。根据顾维钧本人的回忆,他的演讲内容是强调了山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沿革中对中国的意义,并提出了“山东是中国的圣地”。然而,在顾维钧的回忆录中,并没有记载他曾经由这个认识出发,进一步把“山东”与“耶路撒冷”相比拟,也没有提到他曾用“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来论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而只是说自己的演讲当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美国国务卿兰辛上前与他热烈握手,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也为之鼓掌。尽管本片采取了顾维钧个人回忆的“视角”,同时在多数情节中,使用顾维钧的回忆录作为最重要的历史资料来参考,却唯独在这个“山东-耶路撒冷”比喻中,没有按照顾的回忆来处理!

    根据台湾中研院学者,研究北洋政府外交史的权威唐启华在《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一书中的考证,顾维钧在和会中不曾提出过“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之类的比喻,这“应系报纸报道时之夸大渲染。”然而,在巴黎和会前直到五四运动后的中国舆论中,将“山东”和“耶路撒冷”联系起来的提法却是广泛存在的;笔者所见中,最热衷使用这种比附的,是梁启超及其领衔,有其身处的所谓“研究系” 背景的国民外交协会。在1919年5月发表的《国民外交协会宣言》中称:“山东何地也?…此邹鲁之名邦也,此孔孟之圣迹也。以我国之耶路撒冷,为数千年民族信仰之中心,吐露文明之源泉..”[3]。而更早可见的类似说法,则是梁启超个人在自赴巴黎,声称欲为和会中国代表团后援时,在“巴黎万国报界联合会欢迎会”上发表的演说词:“山东为我国之耶路撒冷,而其地势横亘南北,握地势之要枢”[4]。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认这个类比是否确实出自梁任公的师心独见;但在五四运动的现场,这个说法显然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广为人们所接受。

    我们还不能考证出,“山东-耶路撒冷”这一比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顾维钧的这次演讲挂钩的。事实上,梁启超与顾维钧所倾向的是不同的政治派系。然而,这一比喻被广泛挪用的这一结果,或许足以启示我们,把“山东”和“耶路撒冷”联系起来,是从一战结束到抗战开始期间,从梁启超开始的众多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广泛接受、传播和讨论的一个“母题”。甚至,我们还可以猜测,这种比附,连着这种比附中耶路撒冷应该毫无疑义地属于“西方”的认识,正是中国当时文化界的一个“共识”。

    中国知识分子们之所以愿意采信这个很可能是来自知识界内部根据梁启超等人的相关比附敷衍而成的传说,恰恰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论证是极具说服力的,是可能会折服下到《费加罗报》记者,上到克里蒙梭的西方人的;然而这也就确实暴露了那一代中国资产者的“德性”。而在1999年的这部《我的1919》中,回到历史舞台中央的陈道明的顾维钧同样大声地把这句未经确证的“名言”讲了出来,并且正是靠着这句话赢得了现场的各国政要的主动握手。据黄建新说:“他的那个演讲,我最起码看到有几十份资料记载,都是美国总统带头鼓掌并且下来和他握手,然后就是克列孟梭、劳合乔治、包括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都下来和他握手。我们影片的外交顾问看到这段时曾提出疑问,他说,我不了解这段历史,但从国际惯例来说一个总统不可能下来和他握手…这等于总统表了态..我们保留影片原来的情节.我是从文学形象的意义,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评价他..”[3]那么,他是不是同样也曾经看到了对于“山东-耶路撒冷”论的不同说法的材料呢?他是否同样是为了顾维钧的“文学形象”来决定了对这一比喻的取舍呢?他是不是也和梁启超们一样,产生了跨越中间这几十年的第三世界革命插曲的共鸣:这个“山东-耶路撒冷“的比喻,是多么巧妙啊!该对”西方“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呀!

    是啊,多么巧妙的比喻!在那个一九一九年的世界,大英帝国刚刚在阿拉伯起义者配合下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黎凡特,“收回”了西方所“不能失去”的耶路撒冷;在巴黎和会上,阿拉伯人是不会有代表的;会上的“东方人”大概只有中国人与日本;而《贝尔福宣言》也在一年前刚刚发布,替整个世(欧)界(美)“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国已经慷慨地宣布将允许欧洲大家庭中多余的弃儿犹太人在这里建立“犹太民族家园”,遂行“西方”对这块圣经诞生之地的“开辟”。在这样的背景下,用“耶路撒冷”来提醒西方列强,山东同样该是中国夺回的战利品,而不该让日本染指,就像巴勒斯坦不能交给阿拉伯人一样,这是多么振聋发聩啊!对于一代代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中的许多人来说,更弱的民族的权利毫无疑义、理所应当地应该作为被交付的筹码;他们所叹息的仅仅是把中国也划入到这样的行列中去而已。可惜的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漂亮的答词没有能够打动“世界”。归根到底,顾维钧把中国想象成“西方”,然而,中国在一战中的事功却显然更接近那些为新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流血的起义的阿拉伯人;而日本,才是那个和“西方”同构的真正胜利者!

    而世纪末的,渴望自己作为“个人”被“尊重”的新一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他们通过这个作为他们自我形象的身着华服的“顾维钧”,用陈道明充满男性魅力的磁性、沉稳的声音再次说出那句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更有趣的是,他们对这句话的魔力更加深信不疑,以至于使用了这样的情节来强化它对“西方人”的有效性;片中那个对顾维钧一直冷眼相待,对自己的女儿对顾的崇拜感到不安和耻辱的中国代表团所租住的古堡的主人,被交代为“贵族”之后的房东太太(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她的这一身份背景?为什么在之前要加意刻画她的保守立场?),也在她的女儿从中国暴民手中救出顾维钧后,冲入顾的房间,对他激动地说:“不能签字,那是不公正的!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回忆起我在小学时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感到的震撼和感动,我不由得开始后背流汗了。以陈道明的形象回归历史舞台中央的顾维钧们,他们所一直试图在捍卫的,除了中国的山东,原来更包括了西方的耶路撒冷!

    而在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和会现场,镜头两次扫过两位穿着英国陆军式样的制服,却带着阿拉伯头巾的人物;这大概是想比拟英国人支持与保护下在阿拉伯大起义后建立的叙利亚、伊拉克等谢里夫家族担任国王的阿拉伯君主国;然而,在巴黎和会中,这些尚未被承认独立的国家,没有一个能够派出正式代表进入会场的!(尽管费萨尔的代表曾经被允许短暂地出席,以接受五大国代表对其情况的质询)。让历史上不在场的阿拉伯人出现,这仅仅是因为历史顾问的失职,还是想要表达些什么?如果是前者,那为何还要特意让他们穿上英国军装?而如果是后者,天啊!想象一下,真的有一位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治家当场听到顾维钧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吧!他会不会气得昏过去??

    阿拉伯人违背历史的在场,与朝鲜代表团符合历史的不在场,在本片中都得到了看似轻描淡写但又足够醒目的表现,它们共同在说明的是什么呢?

    我们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中接近答案。,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强调了自己当时是用纯熟的英语发表这篇演讲的,而在《我的1919》中,陈道明却在演讲全程中使用中文;他在出发演说前,还特意地声明了这一点,并告知同事“准备一个翻译”。此外,在最后拒绝签字时,顾维钧发表的声明,同样使用了汉语。在这里,巴黎和会的舞台和八十年后那个以汉语为工作语言之一的联合国的舞台出现了奇妙的某种模糊;中国资产阶级这一次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后,将可以有资格使用自己的母语大声讲话了——虽然他们所要捍卫的,似乎还是同一个山东,和同一个耶路撒冷。

    《新民主主义论》实现了对1919的征服,而《我的1919》又得以实现了对1919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双重征服。据说曾经被抛弃的风采出众的“个人”顾维钧以陈道明的形象归来了;而同时归来的,还有“耶路撒冷属于西方”的认识,以及与“西方”分享对第三世界的权力的认识。绝望的朝鲜革命者进不了会场,见不到大会主席克列孟梭,只好到处安放炸弹;而自信的中国资产者,却已经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喊出“不“,并且经常重复这个”不“了;不只是”不“,甚至已经是”否决权“!所有历史上的中国革命者们,请在各地的“华工陵园”里面安息吧!你们没有办法用你们选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没有关系,陈道明-顾维钧们会完成你们的遗嘱的!在这些假造死亡革命者的遗嘱并“执行”这些遗嘱的精英们的新的意识形态神话中,看似是在对抗抽象“集体主义”的“个人主义”,和用来反对抽象“专制主义”的“自由主义”,都一点点地露出了因派尔利泽姆的真面目;而这一切,都可以由这部新时期的“主旋律”大片,《我的1919》,加以见证。

    [1]、黄丹、唐娄彝:《五四运动·巴黎和会·我的1919——<我的1919>创作谈》,《电影艺术》1999年06期。

    [2]韩小磊:《一次迟到的历史发现》。

    [3]《国民外交协会之宣言》,《民国日报》,1919年5月10日

    [4]梁启超:《在巴黎万国报界联合会欢迎会演说词》,见《<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转引自易丙兰:《巴黎和会时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研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黄建新、吴冠平:《话说1919年》,《电影艺术》,1999年11月

    【详细】
    101506669
  • Mushroom
    2013/2/8 16:09:04
    特别鸣谢王家卫导演
    冒死给Chilam粉推荐大陆片儿。(自挖双眼忽略本片各项bug。)

    1.胡崇曦不是Chilam粉,但无论从做法和台词都极符合脑残粉心意:“可其实在我心里就像从小就认识他,就像长大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重新跟他认识,我认识他很久了,喜欢他很久了。”

    2.从道具、布景、音乐到摄影都透着傻愣傻愣的文艺范儿,红星社乐队、披头士、城市一隅的破工厂、涂鸦、酒吧里的铁桶吧台、窗台上的小植
    冒死给Chilam粉推荐大陆片儿。(自挖双眼忽略本片各项bug。)

    1.胡崇曦不是Chilam粉,但无论从做法和台词都极符合脑残粉心意:“可其实在我心里就像从小就认识他,就像长大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重新跟他认识,我认识他很久了,喜欢他很久了。”

    2.从道具、布景、音乐到摄影都透着傻愣傻愣的文艺范儿,红星社乐队、披头士、城市一隅的破工厂、涂鸦、酒吧里的铁桶吧台、窗台上的小植物、电动摩托……这些元素在其他电影里都有一丝丝故作姿态的假意,在本片里,能感受到导演对这些东西是有感情的,虽然可能大家对文艺的理解会有一些出入。

    3.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既然用了Chilam做男主角,就把他的生辰八字星座和代表作,都搬到了电影里,这个男主角对感情的一些态度,都与Chilam有相似,不知道是导演看剧本挑演员,还是后期拍摄过程Chilam与团队进行了磨合。

    4.配音做足。卤煮最讨厌配音,觉得失真过分,但这次给Chilam配音的演员未免“较真儿”,不仅语速、气息和画面嘴型很配合,感情也很符合角色,甚至觉得如果配音演员外型许可的话都可以踢掉Chilam。第一次碰到那么好的给Chilam的大陆配音演员,什么《陆小凤》《飞刀又见飞刀》《官场插班生》《手足情》的配音都都都都都都幻灭了………………

    5.导演有小心思。故事大纲是老梗,但是导演还比较用心地铺排了些细节和结尾,也特别会剪片子,大陆商业片终于有逻辑了。虽然见过类似的,但结尾还是很舒心,现在电影都流行“彩蛋”,这部电影的彩蛋可不是什么噱头。

    6.原声音乐清新,不腻味,片尾曲对唱比商业歌曲高一筹。但编剧把周茂礼作词的一首隐忍深沉的《祝君好》改成了小年轻儿的勇敢告白,实在难顶;十八岁唱的那首《Don`t break my heart》也不敢恭维。快女期间用生命把付梦妮骂到尘土里,没想到仇人相见,先毁偶像,再毁偶像代表作……好多人评论她是“宅男女神”,想想香港人列出的一串“高登女神”,我也不敢说什么了。好在这次小妮子表演挺到位,超出预期,加分不少,好感度慢慢提升,教育卤煮看人真得看全面,做人一定要开心。

    7.之前看微博觉得这电影的团队一天到晚圈来圈去,祝福这祝福那的还以为是噱头,现在看来还是真的用心做了电影,导演处女作,用生命投入,大家都拼了老命,那个摄影师的机位,编剧的台词,背景音乐,布景……都好似想努力地挣脱大陆商业片的俗套元素,寻找自己的一些风格,虽然这些风格还是落入窠臼,只要朝好的方向发展,一直在探索、改变就很好了。看叶念琛的《天生爱情狂》失望连连,看胡崇曦的《大叔,我爱你》惊喜不断,这种惊喜不是爆炸性的,而是轻柔的、绵长的。

    8.电影结束字幕里鸣谢了一票大腕儿:崔健老师、窦唯老师、曲婉婷小姐、袁咏仪小姐、王家卫导演,先是好奇特别鸣谢王家卫是只是因为从泽东公司里把Chilam放出来演这片儿吗,后来查了才知道:胡崇曦——王家卫导演内地钦点的唯一一位青年电影导演,法国戛纳电影节主席最看好的中国大陆青年导演。




    第一次给大陆电影打四星,敲字的人都要哭了。
    【详细】
    57721332
  • 大风哥Wind
    2021/12/16 13:57:51
    感动我的10句经典台词

    3个部分,8个小时,记录了1969年1月2日到31日,披头士如何创作录制了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以及那场著名的屋顶演出。52年后我们有幸拿到一张“Yoko体验卡”,借以窥探天才音乐人的创作过程,以及乐队在最后合作时光里的无奈和感伤。

    3个部分,8个小时,记录了1969年1月2日到31日,披头士如何创作录制了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以及那场著名的屋顶演出。52年后我们有幸拿到一张“Yoko体验卡”,借以窥探天才音乐人的创作过程,以及乐队在最后合作时光里的无奈和感伤。

    1 We've had so much success, we don't care if it fades tomorrow. We've reach the point where we don't have worries anymore.我们如今已功成名就,因此不惧他日凋零。我们到了无所忧虑的地步。

    14070584
  • momo
    2017/5/10 11:13:20
    喜欢自信的方世玉
    喜欢自信的方世玉,特别是少林里的那一段对话
    世玉:为什么我要进少林?!那就要由我跟少林的渊源讲起了,有现实么,哦,事情非常地巧,我外公姓苗叫苗显,他呢,是你们主持方丈至善禅师的师弟,而我呢,从小就让我娘把我练得铜皮铁骨,我所学的也都是正宗的少林武功,我们一家人可以说是少林寺的忠实拥护者,现在我进入少林深造一番,相信几位大师也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吧,是不是?更何况,少林寺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我当
    喜欢自信的方世玉,特别是少林里的那一段对话
    世玉:为什么我要进少林?!那就要由我跟少林的渊源讲起了,有现实么,哦,事情非常地巧,我外公姓苗叫苗显,他呢,是你们主持方丈至善禅师的师弟,而我呢,从小就让我娘把我练得铜皮铁骨,我所学的也都是正宗的少林武功,我们一家人可以说是少林寺的忠实拥护者,现在我进入少林深造一番,相信几位大师也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吧,是不是?更何况,少林寺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我当然首选少林,其次才是武当,退而求其次的就是昆仑,不过其实我去什么地方也不打紧,我只能够说一句如果少林寺不能够成功的收留我的话,那真是少林寺的一大损失
    大师:那有什么损失啊?
    世玉:想我方世玉从小嫉恶如仇,胸怀大志,他日学成下山定可光芒四射,射得少林门楣大放异彩,这算起来少林还有得赚嘛!

    而方世玉的特点不止这个,还有很多,然后,张卫健真的特别适合方世玉啊。
    【详细】
    8530391
  • momo
    2023/1/14 19:20:31
    「生死困局」

    沈昌戎拿起電子雞那一畫面太好哭了? 偶爾插播的幽默也滿好笑的

    「我當初來不及保護妳們全家 但我這一次絕對不會錯過」

    好絕望… 沈昌戎以為葉家全家都死了 葉父不會再有希望了 即便有最後一口氣也再也見不到家人了 所以決定幫他解脫 回到車上聽見車載廣播說葉宗佑還有生

    沈昌戎拿起電子雞那一畫面太好哭了? 偶爾插播的幽默也滿好笑的

    「我當初來不及保護妳們全家 但我這一次絕對不會錯過」

    好絕望… 沈昌戎以為葉家全家都死了 葉父不會再有希望了 即便有最後一口氣也再也見不到家人了 所以決定幫他解脫 回到車上聽見車載廣播說葉宗佑還有生命跡象 我的心某一部分跟著他的絕望一起沈到了谷底

    【详细】
    14887228
  • fsy1029
    2013/11/17 21:18:56
    挂着名头却失望电视剧
         看完电视剧,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明明是个楚汉的电视剧,却挂着其他名头偷梁换柱,改名易姓,却不能另辟蹊径,之间始终无法带观众进入另一个历史唱歌之中,电视剧始终徘徊在楚汉传奇之中,刘邦出身平民阶级。起兵于沛,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项羽
         故事编剧许多是不符合逻辑的,电视剧以妙戈
         看完电视剧,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明明是个楚汉的电视剧,却挂着其他名头偷梁换柱,改名易姓,却不能另辟蹊径,之间始终无法带观众进入另一个历史唱歌之中,电视剧始终徘徊在楚汉传奇之中,刘邦出身平民阶级。起兵于沛,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项羽
         故事编剧许多是不符合逻辑的,电视剧以妙戈为开始,之前女人之间争分吃醋,宫廷之间暗流勾心斗角,中途却另换主人公另两个男主角故事相互穿插,好像和王的女人篇隔易章。结尾却有几集一直都是吕乐,有点鼠头蛇尾。剧中演员服饰穿着千篇一律,都是大同小异,男主角几十年青春岁月无消逝,永葆青春,整个就是人就是个万年青
         电视剧无法复制楚汉传奇,只能刷其他小聪明,吸引观众,却适得其反,整个故事繁长却以三十多级草草了事,没有表达甄嬛传那种宫廷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却以王的女人命名,整片就是个失望,虚有其名
    【详细】
    6414454
  • LOONG飞
    2022/5/31 21:28:13
    『极盗行动』世纪大劫案
    『极盗行动』 改编自2006年阿根廷的真实劫案, 电影的投资和编剧便是当年的主犯费尔兰多·阿劳霍, 可以说高度还原了当年的实况。 从组建人马, 到布局计划, 再到行动, 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的炉火纯青, 紧张又不失幽默, 整个过程不用一枪一弹, 纯凭仿真玩具和自学的...  (展开)
    『极盗行动』 改编自2006年阿根廷的真实劫案, 电影的投资和编剧便是当年的主犯费尔兰多·阿劳霍, 可以说高度还原了当年的实况。 从组建人马, 到布局计划, 再到行动, 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的炉火纯青, 紧张又不失幽默, 整个过程不用一枪一弹, 纯凭仿真玩具和自学的...  (展开)
    【详细】
    14430221
  • 缩成很大一团
    2020/9/28 2:35:12
    一个女性童话

    主要是女主一个人的故事,只关乎她的成长。男主在这里是工具人,男主爸爸是,甚至收房租的地主也是工具性地涨价,让男主说出“你该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女主的成长是全世界给她的礼物。不管是公司被开除,还是爸爸的住院,男主的出现,男主的离开,父亲的理解。全都是最好的意外。所以我会称之为童话。

    女主人生的重新开始,是从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望开

    主要是女主一个人的故事,只关乎她的成长。男主在这里是工具人,男主爸爸是,甚至收房租的地主也是工具性地涨价,让男主说出“你该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女主的成长是全世界给她的礼物。不管是公司被开除,还是爸爸的住院,男主的出现,男主的离开,父亲的理解。全都是最好的意外。所以我会称之为童话。

    女主人生的重新开始,是从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望开始的。

    过去面对强权的父亲,不允许进入厨房,和听话的整个人生,都让她十分压抑。不管是面对爱,还是面对性。后来的丈夫,5年的无性没有性生活,加上女主当时嫁给他是可能也不是爱仅仅是顺从父亲的意志,无爱无性,坚持了5年应该只能仁至义尽吧。(这告诉我们婚前性行为的重要性,教育片)所以,小敏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欲望,心理和生理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吃辣,喜欢什么味道。

    虽然俗气,而且一点也不超脱,我觉得我们对于自我的定义,就是从“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开始的。对世界的感知,一部分是从仔细分辨每一种味道开始的。当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品尝世界,理性还没有发展足够成熟可以仔细分辨,所以我们的世界观和自我定义总是被亲人左右和影响。但是当我长大,重新审视这种习以为常的世界开始变得尤为重要。我是谁?我这么认为,是别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真的当我排除一切因素并用自我纯粹感知开始认识世界或是用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我为何是我,这个边界和框架才由此再次划定。

    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排除小时候十几年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是我的一部分,并且我接纳他们。但是我不希望自己不清不楚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是分辨微毫,然后批判地接受。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对自己现在的人生有觉知,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是如何来到这里,现在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种自动性,和反思性,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而真正能够评判自己生活的,只有自己,和自己一以贯之不断进化的价值观。

    中国人向来是对性这个话题讳莫如深的。好姑娘不谈,不许谈,然而它又真是地存在着。对性的了解和解放,可能是中国人自我觉醒的小红旗。所以那么多电影都用性来说这件事,也不光是中国人,《黑天鹅》某一方面也在讲这件事。不要羞耻地谈论性爱的欲望,不要羞耻地展示自己的身体,引诱,吸引,散发性感的荷尔蒙,这是自我解放的高地。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这种自我探索和解放中,找到自己是谁。不会轻易被他人或世界左右,然后自信地面对一切。

    【详细】
    128811150
  • 嘴角上扬的那一
    2017/10/11 7:43:04
    机位镜头太没有水平,彰显男主气质也不用一直拍下半身吧
    这导演日了狗了,都没有舒服一点的镜头,俯视镜头,无论什么 场景剧情,都是喜欢拍人家的小腿下半身,喜欢舔鞭是真的。 这机位镜头你倒是拍美女大腿啊。 台词少,意为突出主角冷酷,但TM也太无语了吧,搞的像个二缺一样。武行配角抱起摔一下,掏枪了? 呵呵。 而且听枪声这口径能把人腿打没了,对手跪了。 呵呵。
    这导演日了狗了,都没有舒服一点的镜头,俯视镜头,无论什么 场景剧情,都是喜欢拍人家的小腿下半身,喜欢舔鞭是真的。 这机位镜头你倒是拍美女大腿啊。 台词少,意为突出主角冷酷,但TM也太无语了吧,搞的像个二缺一样。武行配角抱起摔一下,掏枪了? 呵呵。 而且听枪声这口径能把人腿打没了,对手跪了。 呵呵。
    【详细】
    885815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