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灭心智影评

14566389
  • 2021/10/18 16:54:41
    这是个有剧情的纪录片
    总体而言平平无奇,这更像是拍纪录片里面加了故事,叙事可能是为了突出真实而没管剧情没用技巧,直接导致叙事冗长极大多数镜头意义不明,如果一个人静不下心,不会看完。 就主题而言,直接不加修饰不表态度的的把草原与城市的冲突暂时与观众面前,或许这本身是种态度。发展与守...  (展开)
    总体而言平平无奇,这更像是拍纪录片里面加了故事,叙事可能是为了突出真实而没管剧情没用技巧,直接导致叙事冗长极大多数镜头意义不明,如果一个人静不下心,不会看完。 就主题而言,直接不加修饰不表态度的的把草原与城市的冲突暂时与观众面前,或许这本身是种态度。发展与守...  (展开)
    【详细】
    13940215
  • 临溪无枯
    2014/12/15 12:39:51
    不可企及的美好
    不可企及的美好

    想从台剧的光影片段里看看台湾,所以follow这部剧,很是无意。男主角美翻天,所以坚持看到最后一集(虽然我觉得女主角的长相还是有点小奇怪,但是男主角喜欢她我就ok啦)。从头到尾一直在感慨:怎么会有这么多巧合,编剧你不觉得自己好做作么,这么做作,还非要整出这么美好的调调来,让我们看着不可企及的美好,真的好么?!

    很多的巧合是这样——小舒的前男友恰好跟周震同
    不可企及的美好

    想从台剧的光影片段里看看台湾,所以follow这部剧,很是无意。男主角美翻天,所以坚持看到最后一集(虽然我觉得女主角的长相还是有点小奇怪,但是男主角喜欢她我就ok啦)。从头到尾一直在感慨:怎么会有这么多巧合,编剧你不觉得自己好做作么,这么做作,还非要整出这么美好的调调来,让我们看着不可企及的美好,真的好么?!

    很多的巧合是这样——小舒的前男友恰好跟周震同一天生日;小舒去赢棒球(用作生日礼物)的时候恰好周震在失恋的情绪里练球并且帮了小舒的忙;他俩正好搭同一部计程车离开球场;小舒的男友恰好在周震家的酒店里劈腿——光开头就这么多巧合真心很让人难以接受。观众又不是傻子,知道这都是生活中很难出现的东西。其后,故事又揭开一个更大的巧合——周震的爹就是当年撞死小舒弟弟的“凶手”……

    全剧就在这些个巧合中行进——我是真的反感太多巧合,但我不反感细节里诸多真实细腻的跌宕起伏。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微观视角,把两个人恋爱的萌芽、情起、误会、波折都尽情呈现,对于谈过恋爱的人而言,或许会感叹:对呀,真的是这样!对于没有谈过的人而言,或许会偷笑:原来是这样啊!品味细节,沉浸其中时,同悲同喜;回味余韵时,又不免失落——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哪会有这样一个高富帅,恰好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呢,好到无可挑剔,好到朝被表白夕死可矣?!我以为我那么清高,欣赏的是一个男人的才华和美德,居然也会被美貌、多金、痴心、绅士给迷得神魂颠倒,原来那完美的俗气才是最打动少女心的东西。你你你,偶像剧,你为什么要呈现不可企及的美好,一面好像撑开了我的欲望,一面又嘲笑着我的渺小?!

    好吧好吧,我还是要学会接纳,那不可企及的美好,这应该也是我们人生宽度里的必备元素啦!

    Ps:1、真的好喜欢奶奶、妹妹,性格都好大气,尤其是妹妹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可以去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是爱情应该有的力量!看到周震管着一家人,觉得好搞笑又好酷啊,奶奶在他面前也是个调皮的小女生的感觉啦,很温馨。

    2、陈品颖的结局,似乎太残酷了,学长弃她而去自己又瞎了眼睛然后周震还给了她那么多照顾,而她唯一的错,只是对爱情没有信心,不想因拖累对方而遭到抛弃所以选择了先去否定。尽快最后,她的手表调到了3:25pm,可是要跨出回忆,即便身为观众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痛啊!对失恋的人而言,常常会有“我们还在一起”的错觉,真的无法相信曾近相爱的两个人,最后那么平淡、那么遥远……而周震,也是因为小舒好过前任,才会这么洒脱及不恋旧的。不得不说这部戏最大的正能量,就是小舒对周震的理解、包容、信心,这也是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吧!

    3、梁爸这个角色,虽然面瘫,但的确很真实!是他的功利心和程序错误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他懦弱了十多年,但命运不会放过他,逼着他直面、低头、认错,不过,命运也恰恰是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救赎了他,从此,他将活在没有怨恨没有隐瞒没有担忧没有愧疚的日子里,满满的阳光,满满的爱~~~
    【详细】
    72471259
  • 老探戈
    2009/1/18 20:18:28
    我看《人间正道是沧桑》
    1、缘起

    央视开年大戏的戏码,原来定的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沧桑》),然而,开年播放的时候却换成了《走西口》。

    传言说,央视临时换戏,第一是因为主演孙红雷之前对“潜规则”口无遮拦的批评,第二是因为导演张黎私生活不检点,第三是因为这部戏所描写的国共恩怨不合当下国共亲善的时宜。我认为,前两种说法基本不靠谱儿,第三种却极有可能,因为这符合央视一贯的“政治正确”。1、缘起

    央视开年大戏的戏码,原来定的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沧桑》),然而,开年播放的时候却换成了《走西口》。

    传言说,央视临时换戏,第一是因为主演孙红雷之前对“潜规则”口无遮拦的批评,第二是因为导演张黎私生活不检点,第三是因为这部戏所描写的国共恩怨不合当下国共亲善的时宜。我认为,前两种说法基本不靠谱儿,第三种却极有可能,因为这符合央视一贯的“政治正确”。

    这就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买来D碟,用十天的业余时间看完了这部长达50集的大戏。然后,我更倾向于相信上述第三种说法。

    2、故事

    1925-1949,是中国也是世界所共同经历的一个大时代,《沧桑》写的就是处于这个大时代的中国。戏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当然是很“正统”的说法。

    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这部戏选择了杨家这样一个中国家庭为切入点,围绕杨家成员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为我们展现了1925-1949年间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以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变迁。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对那段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感兴趣,而这个故事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兴趣。

    3、客观

    从表面上看,《沧桑》应该算作“主旋律”。但是,看完这部戏,你会发现,在“主旋律”的外表掩护之下,创作班底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因为这部戏里没有明显和刻意的意识形态倾向,而是把角度放在了个人道路的“选择”上,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创作班底明晰地表达了对于个人选择的尊重,并没有用意识形态的倾向性去赞扬或者批判这些个人的选择。这一点,是这部戏让我感到舒服的地方之一。

    1925-1949,中国面临着国家命运的多次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里,每一个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个人道路的选择。历史总是成王败寇的,所以,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之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给了我们太多胜利者的角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统”。

    然而,历史是需要互读的,不仅需要所谓的“正史”,也需要更多的野史稗史拿来作正史的参照。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虽然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娼妇往往并不会以洗尽铅华的真面目示人。

    这部戏的创作班底试图抛开意识形态角度的努力,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它把那段历史摆在你面前,尽可能地不做评判,而是让你自己去分析、判断,得出最终的结论。必须承认,这种处理手法是高明的,这部戏也因此摆脱了以往大多数“主旋律”作品的宣传性质。

    而正是由于这种不动声色,《沧桑》才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之下,以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说明了当年共产党取代国民党的历史潮流和历史必然。这样的做法,远比一般的“主旋律”高明。

    4、象征

    《沧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兄弟阋墙的故事。杨家长子杨立仁是国民党高官,而幼子杨立青则是共产党将领,兄弟二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其父杨廷鹤相对中立的地位,以及坚守中国传统“家国”观念和死也不去台湾的最终选择,则是这个国家的一个缩影。

    这种关系的设置,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虽然这种象征过于明显,但处理这样的题材,运用这样的象征无可厚非,尤其是作为进入家庭的电视剧来说,这样的象征容易让大众观赏的理解过程变得简单、直接。

    5、主义

    《沧桑》这部戏的容量很大,有名有姓的人物很多,故事看上去也很复杂,亲情、爱情、友情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复杂的历史背景中也合情合理地纠缠得好看。这样的题材如果缺乏一个好的故事架构,很可能变成某种宣传和说教,也会因此变得乏味,这样的先例不少。

    故事本身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支撑,好故事也会讲糟,而《沧桑》恰恰有几个支撑整个故事架构的鲜明的人物。这也是这部戏另一个让我感到舒服的地方。

    简单言之,《沧桑》讲的是“主义”之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主义”之争并没有简单地处理成国共双方之间的“主义”之争,虽然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主义”之争贯穿全剧,但是,通过剧中主人公之口,《沧桑》再三地告诉我们,它要讲述的其实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争,因此,它所呈现的“主义”之争也就超越了意识形态,进入了复杂的人性。

    《沧桑》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之争当作正面描述的对象,而是把国共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争拗通过不同人物对各自理想的坚守表现出来,——矛盾冲突的主角都是理想主义者,而愈是理想主义者,其各自的坚守所产生的矛盾也就愈激烈,因此,故事也就愈发具有张力。这有点儿像竞技体育,对阵双方实力如果强弱明显,比赛没有悬念,也不具观赏性,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才能看出彩儿来,——博尔特跟我比百米,你肯定不看,但刘翔和罗伯斯拼110米栏,肯定会吸引你的眼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这部戏让我感到舒服的又一个地方。

    6、黄埔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在当年国共双方交战的各种战场上,黄埔系师生、同窗之间的交锋是一出好看的戏。《沧桑》选择的另一个切入点,就是黄埔师生、同学及其周边关系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个类似揭秘的切入点,也足够引发观众的兴趣。

    对于黄埔,历来都有种种的评价,而对于对国共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黄埔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戏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沧桑》的创作班底也对黄埔做出了他们的评价,这就是借戏中人之口说出的黄埔三期六班的班规,——“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

    这十个字虽然简单,但是道理却说得意味深长。也就是说,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信奉的主义、坚守的理想可以各各不同,但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却是共通的。这一点,如果放在当年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下,就会被批判成为“阶级调和论”和“人性论”。如果你还记得“文革”、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争论,那么,你会发现,当年的某些观点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7、情感

    《沧桑》一部大戏,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而且各种情感之间的交织足够复杂,以至于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部感情戏来看。

    人人都有情感,人人都离不开情感,而情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人。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言行其实无非就是我们种种情感的外化。而《沧桑》在情感戏上的大力着墨,可以说深谙其中三昧。

    在戏的最后一集,面对国民党籍的女儿收养的共产党大人物之遗腹子,弥留之际的杨廷鹤对这个“外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是一家人,将来还是一家人,不论走到哪儿,不论海角天涯、生离死别。……人除了血缘,还有情感,可这血缘,有时候并不如情感可靠。这种情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爱其实无言啊”。而这,其实也正是《沧桑》处理情感戏的基调。

    8、诗意

    对国产电视剧,我历来多批评、少赞誉。但是,必须承认,这些年来,国产电视剧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而拍得讲究的戏也越来越多。《沧桑》拍得就很讲究。

    单纯从镜头运用、画面语言这些技术层面上来说,《沧桑》与一般的电视剧有所不同,它看上去更像是一部长篇电影,而非大众所习惯的电视剧。除了一般电视剧主要使用的中近景镜头之外,《沧桑》更注重电影镜头剪辑上所惯用的蒙太奇语言,也大量地使用了电影画面语言上经常使用的闪回、暗转、叠化、特写等手法,甚至使用字幕代替画外音来交代剧中人物的去向、未来命运直至部分心理活动。而这些技术手法的运用,让这部戏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诗意。

    应当承认,《沧桑》镜头、画面语言的使用,非常娴熟,非常电影化。在观看过程中,我很多次联想到我所熟悉的一些欧洲电影,并认为,《沧桑》作为一部电视连续剧,其实并不适合以每天两集的正常播放速度观看,而是应该像看电影那样连续观看,——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其镜头、画面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当成一部电视连续剧每天两集地看下去,则会破坏其整体的美感与诗意,亦即所谓的“气断了”。

    而这种诗意,是我喜欢这部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好的故事,加上好的形式感,金玉其内外。

    9、表演

    《沧桑》演员的表演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次要人物。饰演共产党高官瞿恩的孙淳、饰演瞿妈妈的吕中、饰演杨廷鹤的郑玉、饰演国民党将领范希亮的黄若萌等,表演都很出彩儿。

    一众年轻女演员的表演,虽然仍然可圈可点,但是,从总体和个体来看,都逊色一筹。究其实,大约是因为对人物、对历史都缺乏深刻的理解所致。

    男一号杨立青的饰演者孙红雷,戏依旧不错,但仍然让人觉得缺一点什么,虽然他基本把握了这个角色从少年到中年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但是,或许是因为腕儿太大、脸儿太熟的缘故,让观者难以将他当成“这一个”。

    戏好的,有两个,一是饰演男二号杨立仁的黄志忠,二是饰演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董建昌的张志坚。黄志忠给了我们一个内心复杂、纠缠、人性化的大反派,而张志坚虽然戏份并不太重,但是却演活了一个秉持实用主义、深谋远虑、对民族忠贞不二、对爱忠诚不渝、顺应历史潮流的董建昌。

    10、结论

    虽然结尾有些仓促,整部戏还有些小毛病,——例如某些台词的语句不通,——但这仍是一部好戏,值得一看。

    如果你不愿买D碟或者花时间下载来看的话,可以等待央视播出,——开年大戏以《走西口》替换《人间正道是沧桑》引发猜测之后,央视的回应是,第一是“正常调整”,第二“09年一定播出”。第一点我存疑,第二点我相信。各位,等着吧。
    【详细】
  • 16234012
  • 竹九
    2022/4/5 14:45:11
    和“鼓楼”毫无关系的辣脑子之作

    疫情在家陪家人看了一部分,很多观点只能从我看这一部分出发,可能会比较片面吧,属实是难以继续观看。

    看到剧名《鼓楼外》的时候以为会是胡同里的地道北京生活,结果……?好像还格外偏爱仰视拍大楼,就算是交代场景也是觉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浅浅举个栗子,两人决定PK摊煎饼,于是男主跑到一群高档大楼附近打电话要营业执照,

    疫情在家陪家人看了一部分,很多观点只能从我看这一部分出发,可能会比较片面吧,属实是难以继续观看。

    看到剧名《鼓楼外》的时候以为会是胡同里的地道北京生活,结果……?好像还格外偏爱仰视拍大楼,就算是交代场景也是觉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浅浅举个栗子,两人决定PK摊煎饼,于是男主跑到一群高档大楼附近打电话要营业执照,感觉和前后场景完全不搭调,很奇怪。

    整个剧里面,感觉什么都像是儿戏,生拼硬凑,不必细看都觉得稀碎。想一出是一出,一拍脑袋就堆在一起,男主各行各业都能干,从做家具到摊煎饼,从摊煎饼到鸡蛋批发,后面再养鸵鸟搞网络公司?干什么来钱都很快,钱完全就是大风刮来的,随随便便北京几套房,是生拉硬凑为了时长吗,结果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

    无法忍受的还有这宛如一团乱麻还发育不健全的人物关系,一群有些岁数的演员演了一群小学生的爱恨情仇?

    男主毫无担当,还一直说要面子,让我想到《今日说法》里面很多案子,不得不说,面子可以让人死于非命也可以让人锒铛入狱。又当又立的男主设定可不可以从世界上消失,不会写可以不要写,不过如果将男主这设定带入一下,可能就知道编剧是个什么样的人了?(随口一说,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

    再说一下女主和她闺蜜,崩塌的女强人设定和茶味十足的闺蜜。国产剧仿佛很是偏爱闺蜜上位,可能闺蜜就是推动这种剧情的工具人,甚至男主也对她有了好感,虽然但是,浅薄的我认为,如果真的深爱女主,很难再装下别的女人吧,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都能爱上男主,真是没眼看。

    除去剧情,其他方面也未见出彩的地方。配音乱七八糟,调色土味,有时候出现迷之bgm。

    惨不忍睹,惨不忍睹。

    给一星我都嫌多。

    【详细】
    14320902
  • 因的因
    2018/8/8 16:46:07
    泰剧《mint to be》剧评(二):主角人设尽现,薄荷爱恋初显
  • Thisis水母speak
    2020/8/9 21:55:17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无脑片
    整部片人物塑造不够饱满,上一秒还在崩溃乱叫的人下一秒就可以突然冷静带领别人。 看完觉得脑子里都是那乱七八糟贯通全片的尖叫声。 整个气氛塑造的也很糟糕,特效一塌糊涂。 到最后海面上的那两口真的没必要,有够尴尬。 鲨鱼还很胖,建模的不好看(私心觉得) 带喜欢的女孩看...  (展开)
    整部片人物塑造不够饱满,上一秒还在崩溃乱叫的人下一秒就可以突然冷静带领别人。 看完觉得脑子里都是那乱七八糟贯通全片的尖叫声。 整个气氛塑造的也很糟糕,特效一塌糊涂。 到最后海面上的那两口真的没必要,有够尴尬。 鲨鱼还很胖,建模的不好看(私心觉得) 带喜欢的女孩看...  (展开)
    【详细】
    12785217
  • 太太小主
    2012/12/19 15:32:04
    《夜半歌声》的改编之旅
                                     《夜
                                     《夜半歌声》的改编之旅
                                             原载于《大众电影》第840期第40—42页(2012.18)

        被法国人尊称为“永恒的记者”的加斯通?勒鲁,创作的侦探惊悚小说《歌声魅影》,在世界上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原著讲述了一段凄美哀婉的三角恋爱故事,即作者如何进行追踪调查,最后终于证实歌院幽灵并非子虚乌有的经过。1925年,美国导演罗伯特?约里安改编此小说拍摄了《歌剧院的幽灵》,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37年,马徐维邦从该小说中汲取灵感,摒弃了原著和美国电影版的主题,执导了《夜半歌声》。从此,《夜半歌声》相继在1937(1941)、1962、1985、1995年,经过改编,四次搬上银屏。可是《夜半歌声》这一趟趟改编之旅,却历经艰辛。

    (一)如何逃过审查
        1937年2月20日,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被卷入了汹涌澎湃的反帝的革命浪潮中。一面是人心惶惶的日本帝国主义战争;而另一面则是恐怖惊悚的《夜半歌声》。《夜半歌声》在这微妙的时间节点上,无意识地填补了观众的心理缺失:对战争的恐惧、对安稳的追求、对斗志的激发。
        然而,要将这一部恐怖大片搬上银屏,对马徐维邦来说绝非易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电影审查机构对此类涉及恐怖、神怪的作品控制得非常严格。有些片目上呈中央后,都是“通令全国,一律禁映”。这让《夜半歌声》的创作,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时期。如何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契合观众的需求,同时具有中国内涵,让电影又能通过审查?马徐维邦开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首先最为重要的一关,便是故事。早在1925年,这本小说就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为了与美国影片有所不同,马徐维邦必须在故事内容上做出一些改变。1925年的《歌剧院的幽灵》讲述了一个被硫酸毁容形同骷髅般的歌剧演员,躲进歌剧院地下室,每晚在剧院中游荡。为了让自己所爱慕的女演员成名,干出了许多不寻常的事。马徐维邦决定将故事背景搬到中国,以辛亥革命后陷于内战苦难的中国为背景,塑造了一个革命怪人宋丹萍:遭军阀追捕,改名当了一名话剧演员。在他成名后,吸引了地主女儿李晓霞的注意,两人坠入爱河。后来由于地主父亲的阻扰,恶霸汤俊的破坏,这对恋人最终被迫分离。故事以“革命者”与“封建地主”,以及“恶霸”,呈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面貌。而这样一个的故事与传统的故事并无太大区别,基本无新意可言。马徐维邦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将故事进行了第二次创作:一座破废剧院,每当月圆夜,楼上便有暗影怪人引吭高歌,而对面楼头一痴呆散发小姐则听到入迷。有一天,文明戏团安琪儿剧团准备在此演出,剧团里年轻有为的演员孙小鸥在练习演唱时遭遇瓶颈,忽闻楼上有靓绝人声唱着相同曲调反复调教之,遂发现楼上怪客,原来乃是十年前传闻已死的名演员宋丹萍。最后宋丹萍与恶人汤俊搏斗,汤俊失足摔死。
        马徐维邦采用漆黑的寒冷、暗无天日的布景、以及黑暗阴森荒废了的剧院,描述了面貌怪异狰狞的看门老头、幽灵一般苍白病态的女子等身处社会底层、遭受压迫的人民,结合了德国表现主义的视觉传达方式,以革命抗击的意识形态贯穿全片,表达“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争”的斗争欲望。而这种思想的由来,与马徐维邦个人经历不可割分。马徐维邦短小精悍,削弱的脸庞、软弱乏身的瞳孔、加上辛劳带来的皱纹,完全是忠厚勤奋的相态。再加上他严肃的私生活,不嫖不赌、不跳舞不喝酒,这些生活习惯和作风,使他能用冷峻的眼光、独立的思考能力,来解读社会。1935年,洗星海回国后,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在《夜半歌声》(1937年)的创作过程中,洗星海总是和马徐维邦、金山从电影公司走回家,在路途中探讨着电影的音乐风格、主题思想。因此电影中的插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和《热血》,都只是他音乐事业的热身。
        最后,《夜半歌声》通过了国民党电影机构的审查,在金城大戏院上映,迎来了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记录。

    (二)如何摆脱恩师
         1937年后,《夜半歌声》给马徐维邦带来的成就超越其他的影片,他甚至在1941年拍摄了其续集,但是续集在艺术成就和影响力都不及前部。十几年过去,马徐维邦考虑到当时的制片和技术等缺陷,计划和邵氏重拍该片。1961年,马徐维邦像往常一样走过一个街头,却听到一阵莫名其妙的声音,此时他迟疑了片刻,忽见一辆电车呼啸而来。可怜一代恐怖电影大导,就此撒手人寰。这让计划重拍《夜半歌声》的邵氏公司陷入了困境,同时也让马徐维邦的徒弟袁秋枫十分痛苦。袁秋枫是马徐导演拍《厦门语》电影时的副导演。马徐维邦因车祸逝世,邵氏决定用袁秋枫来接替其恩师执行导演任务。袁秋枫曾替邵氏在台湾拍过《山歌姻缘》,《黑森林》等片,但是面对恩师当年的成功之作,如今交由自己干,内心自然百感交集。
          袁秋枫一直难忘师傅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当他加入邵氏后,当有机会独立执掌导筒,便是重拍师傅在上海的《夜半歌声》。袁秋枫的版本相当忠实于恩师的原作,影片也同样分成上下两集。据黄爱玲回忆,袁秋枫十分尊重原作,甚至有照抄师傅的剧本之嫌。然而,袁秋枫也知道,重拍并不等于重映,决不能落入原来的窠臼而成为复制品;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原片的束缚,天马行空。怎样才能拍好《夜半歌声》,既不脱离恩师的初衷,却又要有自己的创意和内涵,这是摆在徐秋枫面前一个最大的难题。
    为此,徐秋枫将《夜半歌声》(1962年)归类为爱情文艺恐怖悲剧,影片以爱情“冲锋陷阵”。爱情是人类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之一,而一旦这种美好崇高受到酷烈的打击,便容易引起人们心中一种共同的怜惜,对美好的追求。徐秋枫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吸引观众,而这也是1937年和1962年中《夜半歌声》的不同之处。在一次工作会议举行完毕后,袁秋枫曾打趣地问乐蒂,“乐蒂啊,你怕流泪吗?”乐蒂回答,“我怕什么流泪,有万万千千的观众陪我流泪,只是我见到赵雷那个怪样子就恐怖。”袁秋枫反问,“你怕赵雷丑怪吗,你不但要和他做对手戏,而且还要爱上他呢!”“我才不爱他呢”乐蒂嘴一撇就走了。《夜半歌声》上集拍完后,有一天晚上,乐蒂对朋友说了这样的一番话,“只要是真心去爱他,不管他怎样丑恶,你都会觉得他是可爱的,连一个刀疤也有它可爱之处,而且面孔丑恶的人,他良心并不一定丑恶啊。”而当时的朋友并不知道她何出此言,事后才得知她所指的是《夜半歌声》中的一段情。
         进入60年代的香港电影,其生产环境已迥异于十几年前的上海,电影的制作步入了完善且条理化的正规系统。因此,徐秋枫拍摄《夜半歌声》面临了许多的挑战,不得不为此而做出一些改变。片中一大不同之处在于绿蝶的变化。原作中的绿蝶与孙小鸥是一对恋人,绿蝶本是个纯洁、勇敢、刚烈的姑娘。但是,徐秋枫版本中的绿蝶,是由娇柔妩媚的艳星范丽扮演,这自然让孙小鸥的人物形象也不得不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必须要符合人物既定的性格和命运。该片在色情展示上对观众交足功课,于是一名率性而为的好女子就变成了一个贪慕虚荣的轻浮戏子。这一角色的位移,徐秋枫自然是为了迎合邵氏时尚的娱乐至上的方针,或者说是受到片场制度的制约。从根本而言,则是为了生存。
         在1962年和1963年香港邵氏公司就先后翻拍的《夜半歌声》和《夜半歌声续集》,袁秋枫将编剧仍写着马徐维邦的名字。这是一种对恩师敬意,一次与恩师的合作,也是一场与恩师的较量。

    (三)如何达成共识
           马徐维邦对于《夜半歌声》的重排想法,从四十年代就开始了。五十年代在香港,马徐维邦见到了一位来自上海的一名编剧,两人促膝长谈,马徐维邦就深切地谈到了自己重拍《夜半歌声》的心愿,但是当时条件不具备,然而那名编剧却一直这件事事情搁在心里。直到1985,他找到徐银华,一起写出了《夜半歌声》(1985)的剧本,他就是沈寂。
        80年代的中国是一次新思想的启蒙时期,电影的创作者大多以遵循时代的新思想为创作的轴心。而马徐维邦《夜半歌声》是以斗争抗日、反抗封建、争取自由为主题的电影。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创作者对《夜半歌声》各有各的想法。编剧出身的演员李天济,此次在该片中扮演张老头。他认为这部影片应当定义为浪漫主义的作品,而非严正的现实主义。要求在时代背景的渲染上点到为止,宜虚不宜实,且要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而自己所扮演的宋丹萍应当从爱情和苦难中解脱出来。而张老头更加的具体化和情感化,虽然张老头是一个配角,但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制造恐怖气氛的老头,而是一个具有人格、灵魂高度化的人物。
         而编剧们则认为,改编之后的《夜半歌声》(1985),艺术设想和追求都融化在剧本里,观众和读者应该在作品中去体会,如果还要作注解,则会显得多余。此外,关于“善良”,编剧给予新的内涵,认为善良是软弱。善良虽美好,但光靠善良改变不了落后的环境。《夜半歌声》成为了上海电影总公司生产计划中的重点产品,导演杨延晋不仅需要将编剧和演员们的想法列入考虑范围,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构思。导演要求摆脱以往的艺术风格,让故事有情节、有悬念;讲究艺术性和可看性。它不是一部历史片,也不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加入想象的成分,增强感觉和意念,强调印象。导演坚定地要拍一部文艺片,而非娱乐片。新拍的《夜半歌声》要在《巴黎圣母院》的娱乐性加上《古堡幽灵》的神秘氛围;同时与《转折点》中对人物心理细腻刻画融合一起。总体风格,是与之前拍摄的《苦恼人的笑》和《小街》相统一,但却比它们更强烈。
          艺术是一个集体的创作过程,编剧、演员和导演,三组团队必须齐心协力,方能铸造“真金”。在1985年上映的《夜半歌声》中,编剧不仅改变了李晓霞的戏份,还以“李晓霞刺瞎双眼,与宋丹萍共同葬身火海”结尾。同时,背景取代了破败的祠堂,而是以整齐舒适、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迎春大戏院里。宋丹萍居住的地方不再是那地狱般黑暗、狭窄的角落。编剧的这种修改,不仅迎合了导演的艺术化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当时宽银幕彩色的电影院,呈现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而关于“善良”的表现,导演进行了另一番解释。宋丹萍与汤俊搏斗,当宋可以杀死汤时,突然手软心慈,颓然地垂下了手。这种处理方式将宋丹萍的人物性格立体化,人物处在一个矛盾的心理状态中,而这种状态或许正能够代表在八十年代那个思想泛滥、却不知何去何从的群体。
         最终,《夜半歌声》依旧充满着杨延晋式的“人们该如何忍受孤独和痛苦而生活”的思考,把原来的抗日背景适当淡化,丰富了争取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内涵,使影片充满了对文革的反思。

    (四)如何颠覆经典
        《夜半歌声》(1995年)的导演于仁泰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心存自卑。后来碰到了他坚强的太太,视他为正常人,给予了他难以形容的爱。而这种爱却改变了他对生命、对人生价值以及男女关系的看法。曾一度着迷于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燃起了他决定重拍《夜半歌声》这一不平凡的爱情故事。他以“爱”为宗旨,让这对有情人在遭遇了非人性的摧残后,凭借对爱的信念,共筑人生。。该片以1328万($)票房,赢得了1995年香港电影年度总票房十五名的好成绩,仅次当年获奖无数的《女人四十》(排名十三),造就了“颠覆经典”的传说。
          “颠覆男主角”。宋丹平这样一个角色,牵涉到许多内心斗争,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地表现以个人的内心风暴,对任何演员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第一人男主角金山,是民国时期的话剧皇帝,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由于本身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感受,宋丹萍的革命个性和斗志,在片中无处不在。第二任赵雷是以拍武侠片出名,他所演绎的宋丹萍,远比金山多了一份刚烈和雄武。第三任翟乃社是第一波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表演系学生,经历了文革的翟乃社少了一份书卷味,性格棱角分明,这个“宋丹萍”似乎更像一位来自生活底层、追求民族使命的“秀才”。张国荣是一位歌影双栖的明星,不仅在歌坛独霸一方,在影坛也是名声大噪。因此,第四次演绎“宋丹萍”的张国荣,此刻对宋丹萍有了不同的认识:“一个很骄傲的人,突然连面对爱情的勇气都没有”。张国荣决定摆脱以往宋丹萍“程式化”“高大全”的形象,想要表现得更真实,更有血有肉,也更能引起共鸣。张国荣说:“我希望观众看时能有痛的感觉,看一个最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信却又天才横溢的人,如何演变成后来那个把自己藏在阁楼中的人 ,他不敢见人,就连一段珍贵的爱情也不敢面对。” 因此,此时的宋丹萍不仅多了一份儒雅和忧郁,更浑身散发着一股诡异和浪漫。宋丹萍埋在云嫣怀里哭泣,细语轻声地表达着自己的内疚,“我对不起你”,云嫣紧紧地把他拥在怀里,在马车上迎接属于他们的晨曦和浪漫。
         “颠覆歌声”。此刻的《夜半歌声》已不同于1937年时的时代情景,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再以鼓励革命斗志为中心了,因此,电影中《夜半歌声》的插曲的主题和风格也应当完全摆脱洗星海的曲风。张国荣说:“宋丹平有点像我,我们都一样喜欢作曲和唱歌。”而戏中的宋丹萍是个很前卫的音乐家,正因为如此,张国荣觉得自己与宋丹萍是如此的接近。于是张国荣除了担任《夜半歌声》(1995)的主演和监制之外,还为该片创作了三首电影插曲。然而,要颠覆传统的音乐曲风却得费点心血。首先,张国荣几经努力,才说服导演于仁泰和黄百鸣用国语现场录音。此外,张国荣根据宋丹萍是音乐家的身份,完全摒弃了中国曲调的歌曲,大胆地尝试借鉴外国歌剧唱腔,去掉敲击部分,以剧情来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这三首歌受到了影音界的一致肯定,主题曲《夜半歌声》第三十二届金马奖和第十五届金像奖上都获得了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
         事实上,《夜半歌声》真正做到的不是颠覆,而是一种转变。从表达人与环境的对抗转变表达人与自我的抗衡。这种转变也正是是1937版与1995版最大的差别;成为了近现代电影与当代电影在精神意旨上的分水岭。
    【详细】
    57046674
  • 嘉隐
    2014/6/12 15:48:28
    神经的一休
    首先,芙蓉国应该就是天朝吧··但是公主感觉好神经病呀!但是还是很可爱的!

    然后,真心觉得扯淡的!公主和一休就是为了猜谜,完全理解无能呀!!而且觉得公主虽然神经,但是完爆一休呀!一休才是神经病吧!

    求天朝不要在黑日本动画了·······

    然后就是最后一休的诡辩,呵呵呵~~无力吐槽!!!!!!!!!!!!!!!!!

    表示一下,东风感觉好像是展昭呀
    首先,芙蓉国应该就是天朝吧··但是公主感觉好神经病呀!但是还是很可爱的!

    然后,真心觉得扯淡的!公主和一休就是为了猜谜,完全理解无能呀!!而且觉得公主虽然神经,但是完爆一休呀!一休才是神经病吧!

    求天朝不要在黑日本动画了·······

    然后就是最后一休的诡辩,呵呵呵~~无力吐槽!!!!!!!!!!!!!!!!!

    表示一下,东风感觉好像是展昭呀!
    【详细】
    6699201
  • 且相忘于江湖
    2021/2/15 21:38:31
    次元壁裂了

    万万没想到,藤岡桑还演过香港动作片。而且这电影很懒,好多角色都用了演员原名。

    “我是皇家香港警察,我叫杨丽青。“

    “我是日本刑警,我叫藤岡弘”

    这种对话实在是太奇异了。藤岡桑这次的角色又是个樱井哲夫翻版。其实我感觉他最经典的银幕形象倒不是假面骑士

    万万没想到,藤岡桑还演过香港动作片。而且这电影很懒,好多角色都用了演员原名。

    “我是皇家香港警察,我叫杨丽青。“

    “我是日本刑警,我叫藤岡弘”

    这种对话实在是太奇异了。藤岡桑这次的角色又是个樱井哲夫翻版。其实我感觉他最经典的银幕形象倒不是假面骑士,而是失德警察,从白牙之后就时常自我复刻。遗憾的是本片里的复刻十分失败。这种挑战一般观念的复杂角色没有一定的篇幅和细致的刻画是写不好的,并不适合出现在武大于文的港式快餐电影中。更何况本片中藤岡的戏份是吃重的,但光彩是留给女主角的。于是一个无谋冒进,罔顾一般市民安全的“疯子”便出现了。

    比较好玩的是白牙里有光一言不发地把手枪手铐和警官证交给上司独自离去;这里经过上司的训话,刑警藤岡把手枪手铐和警官证又收回来了。上司的暗示很明确,这里不行,但是到香港你随便折腾,反正也不关日本警方的事。而且电影还展现了无视规则,为报私仇蛮干带来的最大恶果:多名无辜路人丧命。这电影里日本警察的形象还真是不怎么样。不过话说回来,片中的香港警方也确实无能。总之对这种短平快电影的剧本是不能有太大期待的。就不论角色是否讨喜,不合理的地方本也不少。

    打戏还是有看点的,尤其是最后决战很精彩。杨丽菁和西协美智子的打戏是很港味那种,哪怕挨揍,动作还是做得美观;藤岡桑那场就……流氓打架的感觉,倒是更有搏命的气势。电影大概也是想加点喜剧元素的,可惜完全不觉得好笑。

    【详细】
    13229711
  • 你在百花深处
    2018/1/26 22:28:04
    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电视剧

    看金婚的时候,正是一个跳脱好动,人嫌狗憎的年纪,竟然能每天守着电视机把这部剧一集不落地看完了,现在想想真的好神奇??????

    50年是为金婚,两个人从相识相恋走到相依相伴再到白头,多么不容易,结婚后有性格上的磨合,生活上的迁就,再到后来,当爱情的激情褪去,等待他们的是生活琐事,柴米油盐,街坊邻居,父母孩子……

    佟志和文丽,从二十多岁到七十多岁,风风雨雨,他们始终不曾放

    看金婚的时候,正是一个跳脱好动,人嫌狗憎的年纪,竟然能每天守着电视机把这部剧一集不落地看完了,现在想想真的好神奇??????

    50年是为金婚,两个人从相识相恋走到相依相伴再到白头,多么不容易,结婚后有性格上的磨合,生活上的迁就,再到后来,当爱情的激情褪去,等待他们的是生活琐事,柴米油盐,街坊邻居,父母孩子……

    佟志和文丽,从二十多岁到七十多岁,风风雨雨,他们始终不曾放开彼此的手,即使那时候年纪尚小,也还是觉得感动,想起一句歌词,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就是要一点点过,一点点磨,而若干年后,这一路上的酸甜苦辣最终会化作珍贵的,独一无二的金子,深深地刻在两个人的心尖上,灵魂里。

    【详细】
    9104318
  • 安非他命
    2022/8/26 21:58:38
    一篇简单的个人感悟

    此前已有多篇解析,包含隐喻,非常全面。但多多少少都有过度解读的嫌疑。而在这里,只是我个人关于剧情的简单猜测。不包含任何隐喻的解读。

    从黑猩猩电影的拍摄事故说起。亚裔男孩目睹了黑猩猩发疯的全过程,但是可以看出,最后黑猩猩貌似恢复了神志,似乎和亚裔男孩达成了某种共识,并不准备伤害男孩(碰拳是协议达成的标志,但是敢来的保安或者警察还是击毙了黑猩猩)。

    此前已有多篇解析,包含隐喻,非常全面。但多多少少都有过度解读的嫌疑。而在这里,只是我个人关于剧情的简单猜测。不包含任何隐喻的解读。

    从黑猩猩电影的拍摄事故说起。亚裔男孩目睹了黑猩猩发疯的全过程,但是可以看出,最后黑猩猩貌似恢复了神志,似乎和亚裔男孩达成了某种共识,并不准备伤害男孩(碰拳是协议达成的标志,但是敢来的保安或者警察还是击毙了黑猩猩)。

    后来男孩自己经营着一家淘金主题的游乐园。巧合的是这家游乐园正好座落在不明飞行物老巢的周围。从他买黑人主角家的马,到最后准备用马引出“飞碟”前对观众的讲解,可以看出他在黑人男主之前就发现了ufo,并和ufo达成了某种协议。即亚裔老板准备马喂养ufo,换取通过展示ufo进食来吸引游客。

    然而最终亚裔老板和游客们都惨遭ufo毒手。而本该是饲料的马确并未被ufo吃掉。(这是大家比较奇怪的点。我的猜测是:男主买的塑料假马害了亚裔老板)ufo本来定期去亚裔老板那里吃真马。但是黑人男主为抓拍ufo,在自己草场上放了假马做诱饵。当ufo吃进去假马后并不好受,作为动物本能,吃一堑长一智,不再吃马,并且单方面认为亚裔老板在害它。所以出于报复,吃了亚裔老板和其他游客。

    电影一开始,天上的人声,坠落的私人物品,在没有过多提示的情况下,观众们先入为主的认为是简易飞机上的人发生了争执,并高空坠物。最终导致了黑人男主失去了父亲。但随着剧情的进展,观众豁然开朗,原来那是被ufo吃掉的人的挣扎,以及怪物的排泄过程(此处并没有证据确定砸死男主老爸的私人物品来自亚裔老板的游乐园中的游客。从亚裔老板死前的表现看,他并不知道这ufo会攻击他和游客)。

    像是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动物,目光对视意味着挑衅(虽然自始至终也不知道怪物的眼睛在哪)。也如同很多克苏鲁题材电影,看见了意味着危险,而看不见则相安无事。

    关于那只黑猩猩,它只是一个有它自己特征的生物。人们就不应该用它盈利拍电视剧。因为人为因素触发了它的危险属性之后,再将它杀死。这只可怜的ufo也是这样。不管它来自哪里,但是它只是一个生物。人们在利用它盈利(亚裔老板用它吸引游客,男主想拍摄它出名),最终惹怒了它(喂它吃让它不舒服的假马等),遭到了它的报复,确最终又把它杀死。总结就是:因为人的贪欲,人主动和其他生物建立起了非自然的关系,在人和其他动物都有过错时,但最终是其他生物承担了最坏的后果。也许相安无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但是还是恭喜主角团队最终使用复古的技术,不仅成功的拍摄到了ufo的真实面貌,而且这影像资料似乎已经垄断。(考虑到这只可怜的天空鲨鱼被各种无情捉弄,且最后被炸的稀烂,成功驾鹤西去,除了主角,电影里并没有其他人在它生前排到它)

    电影仍有令人不解的地方,比如那个导演为什么突然发疯,用生命献祭,进一步拍摄资料,导致记录功亏一篑。如果想要青史留名,更详细的记录,为什么不把之前拍好的影像资料先单独放起来,然后再拿新的交卷英勇献身拍摄怪物进食过程。难道是为了最终黑女主完美结局做准备?必须纪录片拍摄失败,导致黑女主要通过那个井样老式相机拍照片顺便杀死怪物?

    这电影如果能耐着性子看到最后,总体观感还不错。最吸引人的是本剧的创新:ufo是生命,而非飞行器,并且有奇特的外形和诡异的习性。最高潮的是ufo血洗游乐场,并在男主家房子上方完成排泄。电影将ufo生物属性也展示的惟妙惟肖。但是电影也有不足。电影前期铺垫太过冗长,很难让人有足够的兴趣看下去(如果不是导演,可能我和女朋友都不会这么有耐心)。电影的隐喻太多,太繁杂,有时会干扰电影剧情本身的故事性。电影前半截的重点不够突出,尤其是关于黑猩猩发飙的剧情出现频率和位置不太合理。难免让人费解这电影和那只猩猩有什么关系,尤其是在解密ufo是生物之前。

    【详细】
  • 146081664
  • HAHAHANNIBAL
    2019/10/5 12:46:49
    Contrarian

    说香港这件事儿前,咱们先捋清楚一件事:人都是自私的。

    Human beings act on their own self interest。也许,只是也许,可能有那么5%的人是真的为全人类做贡献且不求回报。但是大部分人都免不了俗:事情没有落到你自己头上,那就不是你的事儿。香港这档子事也是如此。

    香港的问题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积重难返,其中每个利益关系者都逃不了干系,跟

    说香港这件事儿前,咱们先捋清楚一件事:人都是自私的。

    Human beings act on their own self interest。也许,只是也许,可能有那么5%的人是真的为全人类做贡献且不求回报。但是大部分人都免不了俗:事情没有落到你自己头上,那就不是你的事儿。香港这档子事也是如此。

    香港的问题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积重难返,其中每个利益关系者都逃不了干系,跟财阀控制的韩国一样,政府不过是个靶子,立起来背锅的,现在出事了,大家都往靶子上打。香港是一个城市,但是她的运作模式和社会形态其实更像一个独立的“国”,最明显的就是社会里的等级划分非常明显。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上过一门社工的通识课,在离开香港后,我看了很多关于香港社会的纪录片,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些香港年轻人会不满现在的社会状态,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出现的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物价房价),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都有呈现。在中国生活,就算你不想去面对,这类问题时不时的也会让我有些焦虑。我能想象,一些在底层生活的香港人,在一个陆地面积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迷你社会里每天面对类似问题时的感受。人都是应激类动物,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事情影响到自己了,才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香港社会,我能理解。我清楚记得一位香港黑衣青年在机场静坐时说的话:“我们已经没有未来了。“这句话听着熟不熟悉?就跟陈胜吴广误了戍边日子后说出:“迟到是死,造反也是死,不如办件大事!”那种感觉一模一样。当然了,香港青年的煽动力或许还没到陈胜那个境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气势磅礴的口号怕是喊不出,但是那种由于在一个城市里不可逾越的阶级差距而产生的绝望感我体会到了。然而,这笔帐能算到政府头上吗?赖97年后的特区政府吗?抑或问题出在政府背后真正操纵香港的那些财阀们?就像The Wire里说的一样,跟着人走抓人,跟着钱走缉毒。It's always about money。每个民主制度的国家,民主候选人身后都有强大的财团支撑,韩国的例子活生生摆在眼前,人们可以肆意抨击政府的无能,但是没有任何人敢动幕后那些大财团。韩国电影里天天描绘政府的无能,但却对电信财团的只手遮天三缄其口。只要财阀存在一天,那么政府永远是精英政府(这里不讨论精英政府的正确性)。那这些香港青年们不去反这些大财阀们,在这里跟着一个狐假虎威的政府较劲有什么意思?因为人喜欢捏软柿子,尤其是没有还手之力的柿子。香港是什么地方?“以前受着先进资本主义的庇护,后来被移交到了中国手下,沐浴着大英帝国荣耀下成长的世界金融之都”,倒霉的是他现在还是个“evil regime”治下的特区,一举一动都被每个标榜着“民主自由”的大国放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香港青年深知香港的特殊性,有恃无恐,跟那些施行家暴的人一样,由于普通民众的沉默,政府的躲避,变本加厉,这件事就这么愈演愈烈。

    合理的表达诉求我理解支持,我也认为香港需要改变,但是香港的改变不能这么粗暴的一蹴而就。现在一部分抗议者正在做的事,是在毁灭香港,而不是光复。香港的问题咱们姑且讲到这,我对这些抗议者的同理心也到此为止,接下来谈谈别的。

    要说我至今为止最不能理解的,还是这些黑衣青年们从始至终展露出的虚伪和懦弱。可能他们这只是抗议者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我打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这帮人在蒙着面打砸抢烧做尽之后,再来提什么崇高理想追求民主自由光复香港之类的屁话,是不是和某类匿名放置炸弹然后蒙着面出现在直播里声称对袭击负责歌颂真主安拉的组织很像?这类人在现代社会的定义是:恐怖分子。

    这群人,本着身的原因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点儿,非要把自己装扮的像为了崇高理想奋斗的斗士一样,这是最困扰我的地方。

    在香港,这些黑衣青年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当初菲佣抗议建议加工资的时候,有多少黑衣人站出来帮这些人说话?你有考虑过他们的工时,人身自由和基本生活保障吗?香港每天过度的空调使用是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多少黑衣人参加了无冷气日(香港第一次实施无冷气日只有大约八万户的人sign up,大概占全港人数的3%)?有任何人在夏天吹冷气的时侯想过香港每天病态的冷气排放让地球加速毁灭了吗。为什么这些同样关乎生存与灭亡没人关心?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事情对他们没有直接的影响。“地球怎么样关我叉事?宾妹过得好不好关我叉事?我又不睡菲律宾?我只知道自己有事,我现在还要和我妹睡一间房,每天家里买个肉还要算钱,以后买房只能买比studio还小的studio,这个政府真的废物,政府背后的共党果然要毁灭香港,我一定要上街,以身作则光复香港,打砸烧才是我的立场,有志青年,变身!”

    只要你能承认你革命是出于你自己自身的原因,而不是什么崇高的理想,爱自由的精神,bullshit like that,那么我可以接受这个说法,因为毕竟我是个做父亲的人,我和我老婆有时候在带孩子这件事儿上都会像孔融让梨一样:

    “到你去处理尿布了吧?我今天处理了半天了诶“

    ”怎么又是我去?不不不还是你去吧亲爱的。我一会有工作。哎呀你看这不,老板slack我了。”

    人就是这么真实的动物,自私并不可耻,对自己的血亲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更何况是对未谋面的陌生人。前提是,只要你光明磊落承认你的自私,一切在我这都好说,毕竟我也是很自私的: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只要黑衣人一天不承认这种自私的心态,那么对话必然不是对等的,他们端着“民主自由”的架子,自恃“旧时代荣光香港人”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我是从小被政治宣传洗脑的Nationalistic无知中国中年人。其实大家都明白,at the end of the day,我们就是两个为自己考量的正常社会人而已,别装什么大尾巴狼。但是他们不认,非要跟你唠空话大话,就好比没有恐怖分子会真情实感的说我们发动恐怖袭击是因为我们真的很穷一样,简直就是复制黏贴的行动模式。更恼火的是,黑衣人不仅不承认,还要一边举着自由民主的旗帜,一边把自己的面孔也遮挡起来,这就有点意思了。等于说他们不仅虚伪,还有点怂。他们一边”革命“,一边幻想着保全自己生活中日常的那一部分,甚至革命的时候,也不忘记时刻提醒静坐场地开放空调让自己抗议的更舒服些,interesting。你们到底想要自己现在的生活不被打扰(那些你们攻击的警察和政府官员可是被你们doxx的只剩条内裤了),还是你们的理想得以实现,连这点取舍的勇气都做不到,还在这里跟我谈什么大理想?

    假如你们没有那么虚伪,假如你们没有那么懦弱,假如你们没有那么暴力,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完全尊重你们的言论和观点。现在不一样了。你们破坏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对一些政府官员和警察无辜的家人们进行单方面的网络/实际霸凌。试想一下,就算香港是个无政府地带,有任何人会投一个由这群虚伪懦弱暴戾的年轻人组织的政府一票吗?别天天指着别人骂了,照照镜子看看你们自己,你们就是法西斯。

    【详细】
    105542945
  • 路客
    2021/12/29 8:36:24
    笑中带泪的故事

    没想到“太子妃升职记”被韩国改编了,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结果停不下来,一口气追了九集,当初原版我是两集弃剧的。韩版更复杂有看头,并不是单纯的喜剧,笑中带泪。男女主的境遇太惨了,这种喜剧风格是个很好地中和。加上男女主的演技都超棒,看得很过瘾,推荐推荐。

    不剧透了,就是好看,入股不亏,没看过的不妨去看一看。

    没想到“太子妃升职记”被韩国改编了,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结果停不下来,一口气追了九集,当初原版我是两集弃剧的。韩版更复杂有看头,并不是单纯的喜剧,笑中带泪。男女主的境遇太惨了,这种喜剧风格是个很好地中和。加上男女主的演技都超棒,看得很过瘾,推荐推荐。

    不剧透了,就是好看,入股不亏,没看过的不妨去看一看。

    【详细】
    14099193
  • 言.
    2017/7/7 14:14:52
    京城81号观后影评
    我的妈,这辣鸡电影。看之前我还以为这部电影6的一匹,看之后简直无力吐槽。张智霖在里面的扮相我也是无力吐槽。整部片子剪辑混乱,不好看。不是我想象中的京城81号,真的很难看。开始我准备刷二场,看完之后,刷你妈的二场。这片子刚开始我就在想,恐怖在哪里?我朋友一直安慰着说不慌,恐怖的在中间,woc,,中间真的好恐怖啊,就一具尸体?一个孩子?恐怖?真的是恐怖死我,果然,国产恐怖片真的是无力吐槽
    我的妈,这辣鸡电影。看之前我还以为这部电影6的一匹,看之后简直无力吐槽。张智霖在里面的扮相我也是无力吐槽。整部片子剪辑混乱,不好看。不是我想象中的京城81号,真的很难看。开始我准备刷二场,看完之后,刷你妈的二场。这片子刚开始我就在想,恐怖在哪里?我朋友一直安慰着说不慌,恐怖的在中间,woc,,中间真的好恐怖啊,就一具尸体?一个孩子?恐怖?真的是恐怖死我,果然,国产恐怖片真的是无力吐槽
    【详细】
    8649193
  • 2021/9/9 11:16:17
    天呐

    求求了,长得不好看不要来演古装了,真的,白瞎了女主了。

    明明是复仇剧,拍的四不像,剪辑太垃圾,男主出场,我直接两眼一黑,太丑了,还要慢镜头一点一点的从楼上蹲着下来,我真的受不了了,你减减肥吧!又丑又胖,还有那哭戏,我感觉你要家暴女主了!不要这样啊!求求你了,你不要再来古装了,放过彭小苒吧!我很喜欢她的,真的是!这两星送给彭小苒,愿再没有丑男。

    求求了,长得不好看不要来演古装了,真的,白瞎了女主了。

    明明是复仇剧,拍的四不像,剪辑太垃圾,男主出场,我直接两眼一黑,太丑了,还要慢镜头一点一点的从楼上蹲着下来,我真的受不了了,你减减肥吧!又丑又胖,还有那哭戏,我感觉你要家暴女主了!不要这样啊!求求你了,你不要再来古装了,放过彭小苒吧!我很喜欢她的,真的是!这两星送给彭小苒,愿再没有丑男。

    【详细】
    13855185
  • Jacinta
    2017/3/4 7:14:29
    【翻译】外网写彩蛋的文章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现在唯有翻译彩蛋的文章能排遣对我狼我查的悲痛之情了。 节译了一篇外网写彩蛋的文章,有些虽然之前说过,但看过电影又有不一样的感觉。https://moviepilot.com/p/logan-every-easter-egg-comic-book-reference-x-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现在唯有翻译彩蛋的文章能排遣对我狼我查的悲痛之情了。 节译了一篇外网写彩蛋的文章,有些虽然之前说过,但看过电影又有不一样的感觉。https://moviepilot.com/p/logan-every-easter-egg-comic-book-reference-x-men-movie-link/4209790 车牌,广告牌,漫画书都挺有意思的。...  (展开)
    【详细】
    8395300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