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70928
  • mandarin
    2017/10/31 0:14:11
    古装版《重案六组》

    《四大名捕会京师》是根据温瑞安同名武侠小说改编的古装武侠电视剧,该剧讲述了北宋徽宗年间,镇远大将军凌落石与当朝奸相蔡京相互勾结,国势日衰。武林混乱,诸葛神侯带领铁手、追命、无情、冷血惩治邪恶、弘扬正义的故事。该剧以破案为线索加入武侠内容,通过御史血案、五毒门、十三凶徒三个大案的侦破,表现了北宋年间,御前四大名捕铁手、无情、追命、冷血通过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智谋惩治邪恶、弘扬正义的故

    《四大名捕会京师》是根据温瑞安同名武侠小说改编的古装武侠电视剧,该剧讲述了北宋徽宗年间,镇远大将军凌落石与当朝奸相蔡京相互勾结,国势日衰。武林混乱,诸葛神侯带领铁手、追命、无情、冷血惩治邪恶、弘扬正义的故事。该剧以破案为线索加入武侠内容,通过御史血案、五毒门、十三凶徒三个大案的侦破,表现了北宋年间,御前四大名捕铁手、无情、追命、冷血通过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智谋惩治邪恶、弘扬正义的故事,继承了中国古代侦破小说的许多特点,比较讲究推理。该剧感情戏少、侧重破案,可称为古装版《重案六组》。

    【详细】
    8895255
  • moonredemption
    2016/8/8 13:29:53
    中国式恐怖片好在是个故事
    看了几个长评,感觉评论的人纯粹就是为了恐怖片里的恐怖去看的电影,这些人懂电影吗?外国的恐怖片是精彩,可是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毫无头绪和逻辑的惊悚情节瞎凑起来的电影,甚至没理由的血腥,让人反胃的恶心。中国的恐怖片我看的也不多,但是也是看过那么七八部的,它虽然没有你们爱的恐怖紧凑感,那么步步深入,但贵在条理清晰,你知道前因后果,留下的悬疑不会让你摸不着头脑,不会像看一些外国电影想这是什么鬼,这部电影到
    看了几个长评,感觉评论的人纯粹就是为了恐怖片里的恐怖去看的电影,这些人懂电影吗?外国的恐怖片是精彩,可是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毫无头绪和逻辑的惊悚情节瞎凑起来的电影,甚至没理由的血腥,让人反胃的恶心。中国的恐怖片我看的也不多,但是也是看过那么七八部的,它虽然没有你们爱的恐怖紧凑感,那么步步深入,但贵在条理清晰,你知道前因后果,留下的悬疑不会让你摸不着头脑,不会像看一些外国电影想这是什么鬼,这部电影到底讲什么,突出的重点是什么,有些悬疑的故意倒像是作者也想不出答案,写不出结局胡扯的套路。如果中国式的电影能够多些精彩,那已经可以的电影了。这部电影我喜欢它的故事,虽然女主角的演技太僵硬,很多地方细节处理很差,但交代的比较完整,总体还是可以的。我喜欢故事里于曼丽的那个想要变性的助手韩真,因为自备,爱变得变态,在女主的一句"你不配为一个男人‘’中爆发,主要是作为一个女演员演技这么到位,我想为她鼓掌。说太多了,这部片人气挺低,评分更低,但我发现了豆瓣里差评的电影有的其实是好看的,这部片就是,所以以后就不要看什么评分了,会错过很多你喜欢的电影。
    【详细】
    8032471
  • brooklyn.
    2019/1/15 22:54:40
    女性的体验更重要:通过克莱尔的相机重新定义女性主义电影艺术

    clit2014, jan 2, 晚交了20天,我再也不想上gender studies了我要吐了,写这篇paper不知道经历了多少mental breakdown

    Women’s Experience Matters: Re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through Claire’s Ca

    clit2014, jan 2, 晚交了20天,我再也不想上gender studies了我要吐了,写这篇paper不知道经历了多少mental breakdown

    Women’s Experience Matters: Re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through Claire’s Camera

    As Laura Mulvey points out i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traditional narrative cinema largely relies upon the practice of a gendered “gaze”, specifically, male’s unconscious objectification of female as erotic spectacle from which visual pleasure is derived. Her account draws attention to the prevailing feminist-unfriendly phenomena in contemporary cinema, one that resides in the language of patriarchy, privileging man’s experience while making woman the passive object deprived of autonomy. Many feminist filmmakers and theorists including Mulvey herself urge a radical strategy that dismantles patriarchal practice and frees woman from the state of being suppressed by the male-centered cinematic language.To conceptualize a mode of cinema that speakswoman’s language, or authentic feminist cinema, this essay interrogates the validity of Mulvey’s destruction approach in pursuing a feminist aesthetic. By making reference to Hong Sang-soo’s film, Claire’s Camera, I argue that feminist cinema needs to be redefined by neither the immediate rejection of gender hierarchy nor the postmodern notion of fluidity, but by perspectives that transcend the gendered metanarrative of subject vs. object, and that primarily represent and serve woman’s experie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

    Earlier waves of feminism strived to call attention to, if not, eliminate the unbalanced power rela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society, namely the dichotomy between domination and submission,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and self and other (Lauretis 115). Feminists such as Mary Wollstonecraft and Simone de Beauvoir radically interrogated women’s rights in the political arena as well as women’s relative position to men in the society at large. However, the approaches of the earlier waves cannot prove themselves sufficient in pursuit of a female autonomy,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y are constantly caught in the power-oriented metalanguage which inherently privileges one over another. While it is argued that the objectification of the “second sex” is oppressive in nature, for example, the assertion already marks the subject-object dynamics between men and women by default. It fails to propose non-power based gender narratives, while obliquely acknowledging that the language spoken in this context is inevitably characterized by phallocentric symbols, ones that prioritize self over other, subject over object, male over female. In thisregard, rather than rendering a perspective that exposes and dismantles patriarchy, the outcome of earlier feminist approaches inclines towards “replicating male ideology” (Mackinnon 59), reifying the omnipresence of the patriarchal language and reproducing the effects of patriarchy.

    A similar notion applies to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In term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feminist idealists encourage women to present their bodily spectacles, inviting interpretations free of erotic objectification. Despite the favorable receptions from the sex-positive side of the discourse, it is indiscernible as to whether these attempts truly free women from the dome of sex-negativism or reinforce the effect of the patriarchal language even more. This polarized debate, I believe,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discourse is held captive by the language of patriarchy too powerful for one to extricate from, and that any rebellious gesture would appear to be an insufficient, passive rejection of the predominant ideology.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Lauretis notes that Mulvey’s and other avant-garde filmmakers’ conceptualization of women’s cinema often associates with the prefix of “de-” with regard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very thing to be represented, …the deaestheticization of the female body, the desexualization of violence, the deoedipalization of narrative, and so forth” (175). The “de-” act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figure a new set of attributes for feminist representation, but merely displays a negative reaction to a preexisting entity. It is important to be skeptical of its effectiveness in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as it implies certain extent of negotiation instead of spot-o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previous value. A destructive feminist cinema can never provide a distinctive set of aesthetic attributes without having to seek to problematize and obscure the reality of a patriarchal cinema. In that regard, it is passive, dependent and depressed. More importantly, the question – how the destruction of visual and narrative pleasure immediately benefits women within the narrative and directly addresses female spectators – remains unanswered.

    TakingClaire’s Cameraas an example, the film destructs the notion of a gendered visual pleasure by presenting the camera as a reinvented gazing apparatus, one that differs from the gendered gaze, and instead brings novel perception into being. Normally, when characters are being photographed, mainstream filmmakers tend to introduce a viewpoint in alignment with the photographer’s position, enabling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that is, the shot usually shifts to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so that spectators identify with the photographer gazing at the object who is in front of the camera. Claire’s Camera, however, abandons this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while generating new meanings of the gaze. Claire ambiguously explains to So and Yanghye the abstract idea that taking photographs of people changes the photographer’s perception of the photographed object, and that the object is not the same person before their photograph was taken. The spectacle, although objectifiable in nature, is not so passive as being the object constructed upon, but rather constructs new signification upon the subject. The notion of the gaze is therefore re-presented with alternative insights.

    That being said, as I argued earlier, the destructive approach is not so sufficient an attempt at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because the way it functions nevertheless indulges feminist ideology in the role of passivity, deprived of autonomy and always a discourse dependent on and relative to the prepotency of patriarchy. In the conversation scene between So and Manhee, So, who is almost the age of Manhee’s father, criticizes her for wearing revealing shorts and heavy makeup. In a typically phallocentric manner, he insists that she has insulted her beautiful face and soul by self-sexualizing and turning into men’s erotic obje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preceding scenes have no intention to eroticize the female body or sexualize her acts such that the visual pleasure is deliberately unfulfilled and almost completely excluded from the diegesis, So inevitably finds Manhee’s physical features provocative and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 naturally assumes that her bodily spectacle primarily serves man’s interest. This scene demonstrates that regardless of feminists’ radical destruction of visual pleasure, practitioners of patriarchal beliefs will not be affected at all; if any, the femininity enunciation only intensifies the social effects of patriarch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 embodies the self-reflexive style of Hong Sang-soo’s filmmaking, in a sense that it fosters debate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upon which it is constructed, and constantly counters itself in search of a deeper meaning, contemplating questions such as do we believe in what we practice, whether it is patriarchy or its opposite? And is anti-patriarchy feminism determined enough to prove itself a destructive force against patriarchy rather than a sub-deviant of a predominant ideology? The scene proves the drawback of a destructive strategy, that the way it operates nonetheless subscribes to a patriarchal manner, and that in order to escape the secondary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phallocentric subject, more needs to be done other than problematizing the subject.

    To supplement the insufficiency of destruction, postmodern feminists such as Judith Butler proposes theoretical alternative to approach the discourse. Butler argues that gender is performative and fluid instead of a set of essential attributes. The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indeed precludes the social effects of essentialism by introducing the idea of an identity continuum into gender politics, in ways that empower the socially perceived non-normative. On top of that, Butler believes that the categorization of sex “maintain[s] reproductive sexuality as a compulsory order”, and that the category of woman is an exclusive and oppressive “material violence” (17). Acknowledging the harms that essentialist perception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entails, Butler bluntly negates the very categorization of woman. This radical negation, however, evades the reality that our whole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race is based on gender categories, despite the corresponding inequalities generated from the instinctual categorization. In fact, it is when women as a collective community have co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female gender is socially suppressed, that they start to strive for equality through the apparatus of feminism. Butler’s rejection of the gender categorization withdraws the sense of collectivism in the feminist commun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unity” for the marginalized (Digeser 668). Moreover, it deprives the feminist cinema of the necessity of delineating an authentic female representation, because within the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ixed set of female representations but only distinctive individuals that conform to gender fluidity. Since identifying with a certain form of representation means to live up to a socially perceived norm from which one deviates, a performative cinema does not encourage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The failed identification will not only drastically shift the spectator’s self-understanding but also cause more identity crises. Therefore, performativity is too ideal a theoretical concept to have actual real-life applications.

    Whether it is her body or her social function, woman has become the commodity of patriarchy. As Lauretis puts it, “she is the economic machine that reproduces the human species, and she is the Mother, an equivalent more universal than money, the most abstract measure ever invented by patriarchal ideology” (158). Woman’s experience has been portrayed in the cinematic realm nothing more than being the (m)other and the provocative body. Historical debates have proved that articulating the problematic tendencies within gender differences only results in skepticism rather than new solutions. Thus, in order to negotiate a feminist cinema, filmmakers need to abandon the patriarchal meta-language completely, and reconstruct new texts that represent and treasure woman’s experience more than just being the other, that “[address] its spectator as a woman, regardless of the gender of the viewers” (Lauretis 161).

    Similarly, what needs to be done in feminist cinema is more than just interrogat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woman and man, but interpreting such difference in unconventional ways that liberate women from being compared to men and invite them to possibilities of having narratives dedicated to themselves. One of the ways, Lauretis suggests, is to regard woman as the site of differences (168). This signifies that the cinema needs to stop generalizing woman’s role based on her universal functions; rather, it needs to articulate her unique features, what makes her herself but not other women, from the way she looks to the trivial details of her daily life. In Claire’s Camera, the function of the camera conveniently transcends the diegetic space. In the narrative, it demarcatesthe “site of differences”, that is, how someone changes right after their photograph is taken, as well as how Manhee is presented differently each of the three times being photographed. The camera also magnifies her experience as a woman for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mundane as it could be. In the last scene, the camera smoothly tracks Manhee organizing her belongings, packing box after box, casually talking to a colleague passing by, and so forth. Long takes like this fulfill what Lauretis would call “the ‘pre-aesthetic’ [that] isaestheticrather than aestheticized” in feminist cinema (159). Without commodifying or fetishizing woman and her acts, the film authentically represents a woman’s vision, her perception, her routines, and all the insignificant daily events which female spectators can immediately relate to. When a film no longer solely portrays woman as the “economic machine” that labors, entices men, and commits to social roles, it has confidently overwritten the patriarchal narrative with a female language. It fully addresses its spectator as a woman, appreciating and celebrating the female sex, not for what she does as a woman but for what she experiences.

    In conclusion, the essay first challenges the destructive approach in feminist cinema regarding its sufficiency in pursuit of woman’s autonomy and its indestructible destiny to fall back into patriarchy. The essay then argues that the rejection of gender categorization in performativity theory frustrates the mission of defining a female representation. Hong Sang-soo’s self-reflexive film, Claire’s Camera, offers an apparatus to delve into the drawbacks of destructive feminist cinema and simultaneously renders a new feminist code, abandoning the patriarchal metanarrative and constructing a new narrative that truly prioritizes woman’s experience.

    Works Cited

    Butler, Judith. “Contingent Foundations: Feminist and the Questions of ‘Postmodernism.’”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edited by Judith Butler and Joan W. Scott, Routledge, 1992, pp. 3–21.

    Digeser, Peter. “Performativity Trouble: Postmodern Feminism and Essential Subject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 47, no. 3, 1994, pp. 655-673.

    Lauretis, Teresa de. “Aesthetic and Feminist Theory: Rethinking Women's Cinema.”New German Critique, no. 34, 1985, pp. 154–175.

    Lauretis, Teresa de. “Eccentric Subjects: Feminist Theor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Feminist Studies, vol. 16, no. 1, 1990, pp. 115–150.

    Mackinnon, Catherine A. “Desire and Power.”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46–62.

    Mulvey, Laura.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The Norton Anthology and Theory and Criticism, edited by Vincent B Leitch, W. W. Norton, 2001, pp. 2181–2192.

    【详细】
    989815506
  • 秀恩
    2020/7/5 14:38:14
    下饭剧背景音的好选择

    亲爱的义祁君是我看到海报以为是谭松韵演的点进去看看的(事实证明我是史诗级大脸盲),一开始几集人设剧情充满悬疑色彩加上很久没看玄幻题材蛮感兴趣的,结果没想到之后越来越水,一集时间越来越短,男主迅速渣化,男二迅速黑化,女主cp没有一个甜的,还不如男三和女三的好看,演技最佳我能说反而是女二这个全程反面角色吗。女主的人设一开始没有那么蠢,到后来简直全程0输出,说好的巫族最

    亲爱的义祁君是我看到海报以为是谭松韵演的点进去看看的(事实证明我是史诗级大脸盲),一开始几集人设剧情充满悬疑色彩加上很久没看玄幻题材蛮感兴趣的,结果没想到之后越来越水,一集时间越来越短,男主迅速渣化,男二迅速黑化,女主cp没有一个甜的,还不如男三和女三的好看,演技最佳我能说反而是女二这个全程反面角色吗。女主的人设一开始没有那么蠢,到后来简直全程0输出,说好的巫族最强女战士呢,编剧到底在想啥啊,最后决战写的跟儿戏一样。两颗星给女王和大祭司这对可爱的cp,一颗星给女二(王倩真的看不出是爱豆出身啊!!)……

    温碧霞演的是太妃,但是穿的衣服都好性感,动不动低胸大露背,感叹一下姐姐保养的真好……

    这剧千般不好,有一点挺好,弹幕比较友好,都在认真研究剧情、吐槽剧情。主题曲也写的满好听的。

    【详细】
    12706403
  • Sun。
    2022/2/15 11:09:09
    我愿称之为年度差片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介意勿看。

    剧情:真的不得不吐槽一下,什么剧情能让我泪流满面,是感动么?不!是困的。

    【前半段】,所谓的“齁甜”相遇,讲道理,

    第一次见面还可以接受。

    第二次(男主还每天失忆,也算第一次)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介意勿看。

    剧情:真的不得不吐槽一下,什么剧情能让我泪流满面,是感动么?不!是困的。

    【前半段】,所谓的“齁甜”相遇,讲道理,

    第一次见面还可以接受。

    第二次(男主还每天失忆,也算第一次)亲上了。

    第三次(男主理论的第二次)他们两个激情迸发过夜了。

    第五次见面,(咱就当男主不失忆)又激情迸发了。

    在一起五个月,怀孕两个月左右。

    这是什么鬼畜发展。

    【后半段】所谓的“虐心”,大哥,大马路吵架台湾腔真的很出戏,拜托;

    ??,这还不算啥,编剧是真的脑洞大开,韩剧才车祸,癌症,死的早。这家伙,能想到的煽情方式都来一遍。

    男主有病不敢要宝宝(吵架三分钟,要了嘿,前边的傲娇干啥)煽情。

    女主怀孕了,有孕期综合征,煽情。

    女主晕倒了,大出血,煽情。

    女主没撑过去,去世,煽情。

    女主追忆会,煽情。

    能想到的煽情点都来一遍!

    把我的情绪摁在地上摩擦!

    有那时间我去刷几个煽情短视频也能摩擦我的神经。没必要好吧??

    其实陆续有人退场,我坚持到最后了居然。还是蛮可以的了。

    总结一下:剧情硬伤太多,硬煽情,因剧情,不关注演技了,害怕一声‘’穷哈‘’送我回家,感觉buddy演技最好。不推荐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详细】
    14220999
  • B612小曼君
    2014/10/9 18:08:49
    我从来没想过我们真的会在一起
    如果说很多人是因为大幂幂或金范才来看这部剧的,那么恭喜你,看完之后,你又会迷上一群小鲜肉。除了制作效果太过简单是硬伤之外,这部剧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模式上的新奇,使剧情不致太过拖沓。很多电视剧明明就那么几个主演,却硬要凑上几十集。于是,剧里每个能谈对象的人都谈了一遍,不行再用那么一套人马演上三代情感纠纷,冠以年度大戏的噱头。编剧不觉得狗血,观众都会视觉疲劳了好嘛。这部剧
    如果说很多人是因为大幂幂或金范才来看这部剧的,那么恭喜你,看完之后,你又会迷上一群小鲜肉。除了制作效果太过简单是硬伤之外,这部剧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模式上的新奇,使剧情不致太过拖沓。很多电视剧明明就那么几个主演,却硬要凑上几十集。于是,剧里每个能谈对象的人都谈了一遍,不行再用那么一套人马演上三代情感纠纷,冠以年度大戏的噱头。编剧不觉得狗血,观众都会视觉疲劳了好嘛。这部剧虽然是都市电视剧,但模式上仿照情景轻喜剧的套路,类似<武林外传>、<Friends>的类型——固定的一批人,固定的场景模式,来个客串,一集搞定。<微时代>将这种类型扩展了一下,变成了单元剧,每8集一个单元,讲述一个客串相关的故事,顺便推进固定人物的情感进化。每个单元都会有新鲜感,仍是熟悉的面孔,这样的赶脚比较适合众剧粉。

    其次,小鲜肉扎堆,就算不看剧情也可以看个眼饱。迪丽热巴美美哟,剧中多次拿出看家本领——挑右眉,其中还顺利勾搭了大幂幂一次喔~康薇薇的赶脚我很喜欢,不过他和韩定一两个人那股子优柔寡断推来推去的劲儿,小曼君真的很受不鸟。安柏+应冬+大幂幂瞬间穿越到了<古剑奇谭>,就差苏苏客串了。万嘉和梅宝不惊艳但是很耐看,梅宝相对比较漂亮,万嘉演技还不错。剧中万嘉追逐应冬不成后被定一放鸽子的过程,真的很精彩。不管是病床上的万嘉,还是民众局前淋雨的万嘉,似乎都是一个明晃晃的镜子,在照着很多小资扮女神的妹纸吧。看到陈法蓉,突然想起<水月洞天>的天雪,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再者,时代感很强,凸显爱情友情亲情价值观。有人说,新一代的年轻人很拜金。<微时代>则用真实的演绎告诉你,他们更需要的是情感寄托,那些浮于表面的,都是小资情调罢了。从<小时代>到<微时代>,之所以深受年轻人追捧,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家对于现实中的想象——现实中想过却过不了的生活,现实中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语,现实中想做却没胆做的决定。很多欲求不满的事情就像是气球,不断膨胀,阻碍着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清身边真正发光发亮的东西。随着这股不真实的感官被满足了,没有念想了,不被遮蔽了,我们才能看到和珍惜那些在人生中真正重要发光的东西。其实这种方式很像<私人订制>,满足过了,也就更能踏实明白真实中的可贵之处。
    “只要是钱能解决的,就都不是问题。”
    “我以前总是在抱怨我缺少的东西太多,现在才知道我有多幸福。起码我还活着,身体健康,家财万贯,我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我们这代人都没有兄弟姐妹,朋友和同学是我们最大的资产。”
    这些台词都在旁敲侧击的提醒着我们还有太多太多比物质重要的事物。当然,一部片子里,总也少不了正能量。
    “年轻人谁不会犯错啊,犯错是我们年轻人的权利。”
    “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活在当下,不要追忆曾经的荣耀,不要悔恨之前犯下的错误,不要盲目的憧憬未来,我觉得青春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当你犯了错,还可以有机会重来。”
    “在过去,爱情也许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爱得起,我们恨得起,我们更奢侈得起。爱情不一定要一生一世,但一定要在人生里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最后,自然就是那些小曼君好喜欢好喜欢的台词咯。
    “恋爱除了你爱他,他爱你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在对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那种需要的感觉很珍贵。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并不需要你,你在他生命里,根本是可有可无,那种感觉才是最让人心碎,最让人失望的。”
    “生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坚强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不会被痛苦所左右。”
    “我曾经盼望来爱我的人是你,可是我从来都不是你的梦想。”
    以小曼君突然听到觉得最舒心浪漫的一句结尾吧,“我从来没想过我们真的会在一起。”
    【详细】
    71231616
  • 杀手里昂Leon
    2021/4/7 20:00:15
    《恋恋小酒窝》不局限于甜宠剧,还追求女性独立意识

    作为一部都市爱情轻喜剧,《恋恋小酒窝》的糖度很高,演员都是高颜值,在剧中动不动向观众撒糖,可谓是一部诚意满满的“牛轧糖小甜剧”。

    该剧剧情轻松逗趣,欢乐解乏,金句频出,比如“猪都杀了,你告诉我你想吃素!”。该剧的故事被人也容易引发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其中爱情戏尤为浪漫动人。剧中的几位主要角色,或高冷傲娇,或鬼马精灵,每个人有

    作为一部都市爱情轻喜剧,《恋恋小酒窝》的糖度很高,演员都是高颜值,在剧中动不动向观众撒糖,可谓是一部诚意满满的“牛轧糖小甜剧”。

    该剧剧情轻松逗趣,欢乐解乏,金句频出,比如“猪都杀了,你告诉我你想吃素!”。该剧的故事被人也容易引发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其中爱情戏尤为浪漫动人。剧中的几位主要角色,或高冷傲娇,或鬼马精灵,每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这也为故事制造了更多的戏剧冲突,不经意间组成了很多CP,各种不同风格的爱情令观众随意嗑。

    13375437
  • 海边一棵树
    2022/5/30 23:06:51
    【译】是枝裕和与尹丹菲的对谈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

    作者:Masaki Mugikura

    译者:覃天

    校对:易二三

    来源:Japanese Film Festival Plus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

    作者:Masaki Mugikura

    译者:覃天

    校对:易二三

    来源:Japanese Film Festival Plus(2021年8月31日)

    是枝裕和如今已成为享誉国际的日本导演,他最著名的影片是2018年获得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尹丹菲则是新生代韩国导演,她的长片首作《姐弟的夏夜》(2019)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未来之光」奖,该片已在今年于日本上映。两位导演在Zoom上进行了一次对谈。为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作品中描绘了家庭?出生于1990年的尹丹菲曾表示她深受日本导演的影响,那么她从小津和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又得到过哪些启示呢?两人在对谈中谈到了各自创作第二部电影时的困境,通过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认可以及当下电影业对年轻导演的支持。

    「我想通过家庭来描绘对失去的恐惧。」

    问:首先想问是枝裕和导演,您第一次看到尹丹菲的《姐弟的夏夜》时有什么感受?

    是枝裕和:去年我认识的很多韩国电影人都和我说,最近最有趣的电影就是《姐弟的夏夜》和《米纳里》(2020)。当我看完《姐弟的夏夜》后,我被这部电影的完成度折服。很难相信这是一部导演的长片首作,我认为片中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棒。

    片中的家庭成员因为年龄、性别、生活经历的不同,都有各自的想法。他们对发生的事的感受也有略微的不同,我觉得这一点很迷人,很像真实生活中的家庭。我想问尹导演,这部电影中有多少你自己的生活经历?

    尹丹菲:谢谢您。实际上我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投射过多我自己的经历。当它在韩国上映时,我担心它会被当作自传式的电影,所以我尽可能地让自己不被人关注。

    我想很多导演都会根据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经历来拍摄自己的电影。然而,我想在这部影片中描绘的并不是我自己的家庭经历,而是想通过家庭来传达自己对失去的恐惧。我从小到大一直恐惧着失去这回事。我一直受这种情绪的影响,所以我想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里释放这种情感。

    是枝裕和:我很惊讶,你在你的第一部电影里中花了这么多心思。但是,我认为这确实是正确的做法。这部电影真正的能量依靠的并不是自传故事或是真实经历,我想当观众看到它的时候也会明白这一点。

    问:尹丹菲导演,你曾说你受小津和是枝裕和导演的影响很大,觉得他们「亦师亦友」。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姐弟的夏夜》中吗?

    尹丹菲:是枝裕和导演的多部作品都曾在韩国的院线上映,我也看过导演的书。我觉得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和小津的作品有相似之处,我看完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后,慢慢地感受到电影中对家庭和爱的描绘。要想讲述失去,你首先得找到它的对立面,也就是爱。这是我从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中受益最大的一点。

    另外,看小津的电影奇妙地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以及过去的生活经验,我希望《姐弟的夏夜》也能给观众带来相同的感受。

    问:最近有很多关于家庭的电影,你们二位的影片以及刚刚是枝导演提到的《米纳里》,你们怎么看待电影中的家庭?

    是枝裕和:我觉得世界各地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矛盾和冲突层出不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同的家庭群体都在消退,日本社会也面临着这一问题。群体和公司的消退,也造成了家庭的变化和瓦解,它浓缩了社会的变化。我认为这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将焦点对准家庭的原因。

    尹丹菲: 我也觉得最近有很多关于家庭的电影,但似乎它们只是独立电影。特别是在韩国,我认为几乎没有以家庭为主题的商业电影。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年轻导演用新的方法来拍家庭,但我觉得《姐弟的夏夜》与这种趋势还是有所距离的。

    是枝裕和: 我想也许尹导演并不真的想被认为是一个家庭片导演。我知道观众可能是这么看我的(笑)。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执迷于描述家庭。

    我之所以在30多岁、40多岁和50多岁时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家庭故事,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我个人生活经历的变化,我的视角也在变化,这很有趣。过去,我以儿子的视角拍电影,如今我已经到了父母的年纪......而且很快会变成老年人的视角。这和我总是以自己的视点出发拍片无关,而是因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关照家庭十分有趣。

    尹丹菲:我了解了。在韩国,描写家庭和从孩子角度出发的电影还没有形成一种类型,它们还没有被定名。当然,有很多这样的独立电影,但这些电影通常被称为 「韩国的是枝裕和」。所以,您现在在韩国有很多「仿冒者」(笑)。

    通过与外国导演的交流,感受到电影的丰富性

    尹丹菲: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想问是枝裕和导演一个问题。我有一些拍独立电影的朋友,比如尹佳恩(《我们的世界》),金初熙(《灿实也多福》)以及金宝拉(《蜂鸟》)。包括我在内的每个导演都在努力筹备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可是......

    是枝裕和:第二部往往很难,对吗?

    尹丹菲:我很羡慕您的一点是您能保持稳定、持续的输出。最重要的是,您没有将视野仅仅放在日本,您还拍过合拍片。您的动力是什么?

    是枝裕和:也许是好奇心。我很容易感到无聊,所以总是想找一些新鲜的东西。

    尹丹菲:毫不夸张地说,《姐弟的夏夜》取得的成功还没有让我真正沉淀下来。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但是,在那之后,我得到了很多建议,比如我应该抓紧时间开始制作我的下一部电影,或者我应该对自己执导商业电影还是成为电影节的常客做出选择了......我在想我的方向是否正确。我有很多疑虑。

    说到我的第二部电影,当我带着我的第一部电影《幻之光》(1995)去参加一个国际电影节时,有些观众的反馈让我感到意外。我认为我做得不好的部分实际上得到了赞扬。因此,在我的第二部电影《下一站,天国》(1998)中,我采用了与《幻之光》完全不同的拍摄方向。因此,对第一部电影的成功保持审慎而客观的态度是重要的。尹导演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你已经拍出了这样一部沉稳的电影,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尹丹菲:谢谢您。

    是枝裕和:但是,能够通过电影进行这种联系,难道不是很美妙吗?我觉得电影有一种独特的丰富性,它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拍电影可以让你去国际电影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人谈论电影。我总是觉得这是一件美好的事。

    问:由于疫情,尹丹菲导演没有办法去到更多的电影节现场。也许她的第二部长片会有机会和更多的观众见面。

    是枝裕和:是的,我很开心在电影节上认识了贾樟柯和李沧东。我经常在各大电影节上遇到他们。和他们这样的导演见面、交谈对我来说是一种学习,而且我并不会羞于把我的作品给他们看。与其说是压力,不如说是愉快的交流。我相信尹导演在未来也会有很多类似的经历。

    日韩对女性电影人的支持

    问:最近,女性导演在韩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包括尹导演之前提到的那些电影导演。这其中的原因或背景是什么?

    尹丹菲:我已经被问过无数次这个问题,我也经常和其他导演谈论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在一个完善的体系下发生的,比如韩国的电影学校和韩国电影委员会(KOFIC)的补贴。自然,在此之前并不是没有女导演,只是在传统的学徒制度下,她们没有得到很多机会。现在她们可以利用这些途径和补贴来制作电影。我相信,通过制度上的支持,女性导演有更多的机会来拍自己的作品。

    《姐弟的夏夜》的营销费用也得益于韩国电影委员会的支持。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基金(AFC)的支持。

    是枝裕和:日本有不少电影学院,但没有像韩国电影委员会那样稳固的支持体系。虽然有文化厅的补贴,但金额非常少,所以培养和支持人力资源是一个大问题。我想我也到岁数了,必须开始考虑我可以给年轻人什么机会。

    现在,我正在努力创造条件,让20、30多岁的导演能够通过一个名为「Bun-Buku」的团体制作原创电影。然而,在日本,创作在影院上映的原创影片一直很困难。我们正在努力做一些事情,但我们真的需要加快步伐。我认为这是日本电影业的最大问题。

    问:是枝裕和导演,您如何看待韩国年轻女导演不断得到资助的现象?

    是枝裕和: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现在的环境很难保证一个电影人能够一直拍摄自己的作品,但得到支持很可贵,所以我真的希望尹导演也能创作她的第二部、第三部电影。我很期待它们。

    尹丹菲:谢谢您。我也会尽力拍好电影,希望有机会能和更多向您一样的外国导演交流学习。

    来源:https://jff.jpf.go.jp/read/interview/koreedayoon

    【详细】
  • 144284585
  • 润物
    2018/9/13 2:11:14
    打破脸谱

    关于青年马克思的种种,虽然时间跨度仅几年而已,但勉强也算是传记电影吧。

    影片从马克思出道一直拍到共产党宣言诞生前夕,从中国观影者的角度来说,故事呈现出的马克思与官方政治宣传中的革命导师形象有不小的差别,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他的各种需求与情绪,他也需要生存,他也有家人要养,他有理想,他很伟大,但他归根结底还是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社会上一切问题的挑战,他并非是铁板

    关于青年马克思的种种,虽然时间跨度仅几年而已,但勉强也算是传记电影吧。

    影片从马克思出道一直拍到共产党宣言诞生前夕,从中国观影者的角度来说,故事呈现出的马克思与官方政治宣传中的革命导师形象有不小的差别,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他的各种需求与情绪,他也需要生存,他也有家人要养,他有理想,他很伟大,但他归根结底还是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社会上一切问题的挑战,他并非是铁板一块,绝不是许多人眼中脸谱化的僵硬形象。因此,在打破既定观念上,起码在人物塑造这个层面上,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人物的角色设定是成功的。

    但,整个故事的讲述则显得平淡无奇,基本以平铺直叙、毫无新意的状态将这一时期马克思与恩格斯所经历的重点事件进行了再现,演员值得大赞,特别是男主,将马克思的高度自信与天才气质表现得非常完美。

    【详细】
    9648372
  • 妙介子
    2021/4/8 20:49:52
    低廉画面隐喻晦涩社会问题——《怪胎英雄联盟》

    13378172
  • qased
    2017/12/11 14:51:21
    纵使如此社会,也要活着
    即使因为脑梗突然死亡,却只有工地上都说不清算不上朋友的工友来主持追悼;在房间里腐臭了两天才被发现尸体的老人。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当代的肮脏,堕落的日本社会,但是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看似夸大的演绎,却真的就是日本社会真实的一部分。

    日本的年轻人在迷茫中向现实无力得呐喊。居酒屋中充斥日本灭亡论的尖叫,更像是某种教徒一般的欢呼。小小的公寓楼中在一阵灯红酒绿中的聚会,是逃避最真实的写照。
    即使因为脑梗突然死亡,却只有工地上都说不清算不上朋友的工友来主持追悼;在房间里腐臭了两天才被发现尸体的老人。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当代的肮脏,堕落的日本社会,但是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看似夸大的演绎,却真的就是日本社会真实的一部分。

    日本的年轻人在迷茫中向现实无力得呐喊。居酒屋中充斥日本灭亡论的尖叫,更像是某种教徒一般的欢呼。小小的公寓楼中在一阵灯红酒绿中的聚会,是逃避最真实的写照。这些描写不免想起安保条约时期的日本,与那一篇同样带有颜色作为标题的《无限接近于透明的蓝》是多么相似。

    女主角和男主角理所当然得属于这一代迷茫的年轻人。对于无可救药的社会,他们的眼神中都蔓延着放弃的绝望。这种不安对于明日,对于未来。明日会不会地震,天亮之前不好的事情会不会发生;这些不确定性,在男女主角对于死亡的司空见惯中,被无限地放大。恋爱没有意义,就连活着,都可以归类于只是走运而已。在这里,也映射了日本自古对于“无常”的理解和价值观。

    还有孤独。“我就是属于那种没有人关注的存在吧”。女主角如是说。没有存在感的孤独,被世界抛弃的孤独,没有牵挂的孤独,可有可无的孤独。从孤独,才能延伸到死亡。

    就是在这样的糟糕,无可救药的社会中,男女主角同事天涯沦落人的相逢,让两人紧紧靠在了一起。即使是这样的社会,也有每日重复着同一首歌而向生命呐喊的歌手,也有一丝能让人紧紧依靠的牵挂,有一个微不足道的能让你“因为等不及,所以跑着去”的理由,有一个你直到挂念着你的人。就仅仅这样,我们就有生存的理由,就要活下去。

    工友晃悠着开了裆的内裤,坏了唯一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被便利店的女友抛弃。在影片开始时,他说:“如果对于活着都觉得不幸,就没有必要活下去”。这时,他说:“等着瞧”。

    影片想告诉我们:即使是这样令人绝望的社会,我们也要依旧坚强地活下去。

    整部电影充满了日式电影常有的压抑,以及压抑中的呐喊和顽强。男女主角的演绎卓然,而其他演员的戏份虽然要少许多,却把社会底层的人物演的同样精彩。这些演技就足以构成推荐的理由了。
    【详细】
    8978898
  • 不鸠尾
    2022/4/30 10:38:19
    主演人设立体多面 原生家庭的创伤让杨光更加丰满

    好好说话太好看了,好看到上瘾,没有大流量,但演员都很棒,演得很有诚意,剧情设定也贼有意思。陈晓在剧里的表演很赞啊,很久没关注过陈晓了,没想到进步这么大,台词也比以前好很多。陈晓演的杨光表面上看着是个贼阳光的调解主持,实际上他从来没阳光过,母亲三十年前离开了他,三十年后再见面就递了一封律师函,莫名让人心疼,而且自己还夹杂母亲和奶奶姑姑中间左右为难。虽然治愈着别人,但

    好好说话太好看了,好看到上瘾,没有大流量,但演员都很棒,演得很有诚意,剧情设定也贼有意思。陈晓在剧里的表演很赞啊,很久没关注过陈晓了,没想到进步这么大,台词也比以前好很多。陈晓演的杨光表面上看着是个贼阳光的调解主持,实际上他从来没阳光过,母亲三十年前离开了他,三十年后再见面就递了一封律师函,莫名让人心疼,而且自己还夹杂母亲和奶奶姑姑中间左右为难。虽然治愈着别人,但也是一个需要别人的治愈的人。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杨光,冲啊~

    【详细】
    14368235
  • 小薇易易
    2022/5/18 17:34:26
    “杯酒释兵权”北宋之主最英明的决定 …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818248634831.html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818248634831.html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赵匡胤将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

    随后看着众人,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道:"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但即使如此也没有改变宋太祖的怀疑之心,因此晚宴过后,石守信等将领深感自身危机,于是在酒宴之后的第二天便纷纷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后代之危 ……

    【详细】
  • 14422647
  • QQQ不专业家装
    2022/9/8 20:17:52
    看了演员阵容和预告蛮期待的

    看过女主演的温婉大家里的小姐蛮灵动的,这部里面的人设感觉不太一样,感觉是那种有权谋有智慧和和男主势均力敌的关系,和一般人物关系不一样,还蛮喜欢这种的~而且服化道感觉还蛮有质感的,还和国乐有关~特别是听说女主有段高光片段是鼓上舞就更期待了~里面人物关系感觉也不单一,各个有各个的性格有各自的人物线,总之就特别期待??????

    看过女主演的温婉大家里的小姐蛮灵动的,这部里面的人设感觉不太一样,感觉是那种有权谋有智慧和和男主势均力敌的关系,和一般人物关系不一样,还蛮喜欢这种的~而且服化道感觉还蛮有质感的,还和国乐有关~特别是听说女主有段高光片段是鼓上舞就更期待了~里面人物关系感觉也不单一,各个有各个的性格有各自的人物线,总之就特别期待??????

    14637352
  • 奈何1993
    2015/4/5 23:24:08
    苏州这座城呐,小小的,寂寞的城。
    落幕。在一场撕心裂肺的大雨中,曾浩调转车头,开进这茫茫雨夜,连同他终于清明的心。
    男神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刚巧今日上映。天气很配合,暴雨如注,黑云压城。不过并不妨碍影院人影幢幢,不妨碍六点多的《战狼》和《咱们结婚吧》早已售罄。五点一刻的《公路美人》因为没人看被放到了vip包厢,一百块一张票。阴差阳错包了场。躺在散发着工业气息的皮椅上,任性地释放情绪,像是在张开双臂,迎接一场“冷感动”。落幕。在一场撕心裂肺的大雨中,曾浩调转车头,开进这茫茫雨夜,连同他终于清明的心。
    男神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刚巧今日上映。天气很配合,暴雨如注,黑云压城。不过并不妨碍影院人影幢幢,不妨碍六点多的《战狼》和《咱们结婚吧》早已售罄。五点一刻的《公路美人》因为没人看被放到了vip包厢,一百块一张票。阴差阳错包了场。躺在散发着工业气息的皮椅上,任性地释放情绪,像是在张开双臂,迎接一场“冷感动”。

    【你要是愿意
    就买一枝三块钱的玫瑰 送给我吧
    这城市也是怪让人伤心的
    我想死心塌地的爱上你
    我想死心塌地的爱上你

    要真说起来
    谁说我们就不是 天生一对呢
    在这人潮人海中
    我想深情款款的爱上你
    我想深情款款的爱上你
    ……】
      
       灯红酒绿的圆融时代广场,入目的一切都那么熟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玻璃幕墙、俊男靓女、以及所谓“爱”,在苏州这座城,搅动着,上演着,这阵势,就像永不会停息。
       【你要去哪里/能不能带上我 和你一起/这城市也是怪让人伤心的/我已不想留在这里/我已不想留在这里】第一次想逃离所生活的城市,尽管,它看起来很美。
      “要死我们就死在一起,要是活下去,可以不一起”,曾浩跟敏琼的爱情像极了马路与明明,爱上就是这一生,即使毁灭自己也要偏执到底。曾浩真的爱安东尼吗?也许当局者迷,在他将敏琼满是血泡的脚捂进怀里的那一刻,我以为,不爱了,不爱了。
        曾浩把吊坠和“爱的宣言”忌在梅里雪山石头上的那一刻,本该喻示着对过往的告别。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转折来的也太意料之中,结局注定是happy ending,哈,那怎么会是韩东的小说呢?
        选择在最甜美的时候离开,是现实的,藏地之行只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梦吧,我最爱的是安东尼不是吗?
        不,不是的,大雨滂沱,恍若在冲击着曾浩的记忆,却无论如何,也抹不去。原来她有这样的身世,原来,在我已经爱上你的时候,已经来不及。
    原来,逃到天边也逃不出爱情。
    开场,昆曲《牡丹亭》里,柳梦梅一阕“姐姐,咱一片闲情,爱煞你哩”,那是都市人的古典“闲情”。
    相遇了质朴而纯粹的爱情之后,又回归这座城,小小的、寂寞的城。
    片尾,钟童茜飘渺又哀伤的声线在圆融那座终年挂满红灯笼的桥上袅袅飘来,吉他、大雨、流浪,大红灯笼之下,是极致的孤独。
    【详细】
  • 74351132
  • 靳巧
    2017/10/2 21:05:42
    亏我还当黑帮片睇了

    好吧!不算佳作又不能称为HEA作,我真的把他当黑帮片睇了。

    好吧!不算佳作又不能称为HEA作,我真的把他当黑帮片睇了。

    8843201
  • 小草不吃鱼
    2018/3/23 14:22:54
    不喜勿喷
    总体上来说,让我觉得有欲望一直看下去的,有摄影,故事,画面和演员。这几个点不错的,特别是演员。好的地方就不多说了,最主要还是提意见,我这人比较喜欢听批评,所以下意识角度就往这边写了,没有任何针对或者其他意思,如果有冒犯的地方,还请见谅。
    大体上,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点存在bug,或者说比较重的地方。
    观影中能感受到有部分地方,为了刻意营造或者说制造一些观影体验,而淡化人物行动本身所应具有的
    总体上来说,让我觉得有欲望一直看下去的,有摄影,故事,画面和演员。这几个点不错的,特别是演员。好的地方就不多说了,最主要还是提意见,我这人比较喜欢听批评,所以下意识角度就往这边写了,没有任何针对或者其他意思,如果有冒犯的地方,还请见谅。
    大体上,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点存在bug,或者说比较重的地方。
    观影中能感受到有部分地方,为了刻意营造或者说制造一些观影体验,而淡化人物行动本身所应具有的严肃性和目的性。其实我能了解,这是想让观众看到有趣的地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架空合理与逻辑的理由。这个点容易造成影片主题与类别上,含糊不清。其实同理很多题材比较大的,涉及国家的电影,其中也并不是全程严肃,让人感觉在看纪录片,相反,这些电影深知它们可能让观众入睡,出现有趣的地方的点还不少,但非常和谐,流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觉得这一点导演还可多借鉴创新。正所谓严肃活泼,一定是严肃在先,活泼在后,倒过来了,可能就有点问题了。
    然后再说到剪辑,总体来说比较流畅,但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快节奏部分的剪辑远没有慢节奏部分的稳定。在快节奏的剪辑中,容易出现机位,或者气氛不合适的镜头,让人感觉有点跳。慢节奏的镜头大体蛮好,问题不大。有些细节的地方,一会儿再谈。然后,再到用光方面,感觉涉及到反派部分的用光比较平,感觉在反派方的灯光下心思比较弱。
    然后,举例谈部分具体的地方。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场时,很多地方使用的是淡出,然后再入,但事实上,淡出的意义不大,完全可以更加干净利落地处理。空镜头,场景渲染,人物情感收尾,还有很多方式都可以做到舒服地转场,淡入淡出多了,会让人审美疲劳,也会有“业余”标签的危机。
    开头部分对收钱的地方的处理,就是金子哗啦啦倒盘里的那段,效果不是很舒服,那一段,其实就是一个倒钱的镜头,不停地出现,即便是明白它在一直堆积,一直累积,但是真的有必要出现长达十几秒吗,我觉得可以多一些其他方面的(洗钱)方式的镜头,同理可以参考一下《功夫》这部电影开头对斧头帮负面形象的镜头营造,其中刚好有洗钱内容的地方。
    14分钟之后的室内场景呈现出的节奏感,比较紊乱。说节奏是快吧,它还带着慢,说节奏慢吧,又感觉还蛮快的,不太舒服。玉佩的铺垫,过于突兀。少了情感的渲染。
    【详细】
    9243948
  • 沉默是金
    2017/9/27 0:40:56
    国产抗战片之新秀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  (展开)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  (展开)
    【详细】
    8833215
  • 隔壁家的桃太太
    2017/3/19 18:58:33
    3.18深圳对谈

    时间:2017年3月18日下午

    地点:深圳市深港影视创意园

    主题:首届深港双城影像周——《八月》主创见面会

    时间:2017年3月18日下午

    地点:深圳市深港影视创意园

    主题:首届深港双城影像周——《八月》主创见面会

    相关内容:

    主持人:好的,我们现在开始,非常高兴大家今天能来参加我们的《八月》主创见面会。《八月》这部片子也是获得金马最佳影的一部作品。好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八月》这部电影。

    (影片播放环节)

    好的,谢谢,刚才我们看到短片《昙花》,我们《八月》的电影也是源自于此,接下来有请我们的有请《八月》电影的主创:张大磊、张晨、基叔。好的,下面有请我们的主创团队介绍一下吧,首先先导演开始。

    张大磊:大家好,欢迎大家能来,谢谢。

    张晨:大家好,我是张晨,谢谢大家捧场,谢谢。

    基叔:各位朋友好,我是毒蛇电影影片部的基叔,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短片《昙花》,导演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有这个短篇吗?

    张大磊:这个短片是在2015年拍的,这部短片是在6月份完成。我从2008恩年开始想做《八月》,后面经历了7年的时间,但是从6月到8月,我才有机会完成。昙花这个片子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是我到那里没有办法选择了,我一定要做点什么,电影做不了,我就不知道怎么弄呢?所以就做了《昙花》这部短片。我是用它来找到投资,因为光凭嘴和剧本,看来是有点难,因为已经有七年的等待时间了。《昙花》也帮我认准了一些事情。

    主持人: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个电影可以从很小的角度去成长,可以从个陈所见所闻来看。大家在看的过程中,大家会想起1994年你们在做什么,那个时候每个人在做什么。有些人可能还没有出生,也有一些人经历了非常多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变化。所以大家可以在《八月》这部影片中看到这个影子。

    张大磊:对,其实也不一定是经历过那个时代。因为这个《八月》大家都没有看过,它不一定要把年代感、怀旧等东西放得很大,它其实就是一个背景,因为这家人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主持人:对,没有刻意强调时代的痕迹。基叔看了有什么感受?

    基叔:大家不要觉得这是它的年纪,可能有很多年轻的观众觉得那个东西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我看这部电影很有感到,实际上我不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而且这个电影是大院的孩子,我是农村的孩子,我看了还是很喜欢。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大家看了他的故事,他的经历的时候,能够揭发你在那个年代时候的同感,我觉得那是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他其实并不是给我一个处在这个年纪的小孩,那时候我钢开始懂一些事情,但也只是懂而已,虽然有些东西明白,但是你自己的力量根本左右不了。随着每个人年龄增长,每个人的自主性就会增加。当你明白的那种感受,到你现在这个年龄就不一定。你看了这个电影,还是会产生那个年龄的兴趣和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一点,比较打动我的一点。

    主持人:晨哥参演了电影的拍摄,你也参演了父亲的角色,你最早是做摇滚乐队,后来影响了张大磊,是吗?

    张晨:对,其实都是喜欢玩音乐。

    主持人:你之前也有参演过张大磊的戏吗?

    张晨:之前在一部微电影里面有微热。

    主持人:张大磊,你能说一为什么用张晨吗?

    张大磊:我觉得非职业的人员,从从业能力角度来看,可能是不专业的,失败的,但是从生活来讲,比较真实。而且我当时拍摄这个片子也比较冒险,并不是说一切都准备好才开始启动,我其实已经到了想说的,想表达的,我可能很难再继续进行生活,我一定要创作。就是《八月》像一个病,我得把它治了,我觉得只有朋友才能帮到我这一点,能够帮我把它治好。

    主持人:其实这个电影除了在金马奖展过,也展现了导演对选人的眼光。小演员也是熟人家的孩子?

    张大磊:小演员是我初中同学同事家的小孩,在见他之前,我们已经见了几百个孩子了,我们上课间操一样去观察,我觉得孩子没必要去观察,我觉得恰恰能够安安静静坐在一个地方,干自己的事是很难的。所以三百个孩子基本上没有找到合适的,当我都快绝望的,可能要为此改一些剧本里面内容的,我朋友就介绍了这个,而且第一眼就看上了。

    主持人:会不会有找自己影子的感觉?

    张大磊:会有一些。

    主持人:他就是在天真、世故当中很自然地转换。

    张大磊:我当时看了照片很兴奋,我说找了一个小孩特像。我说这个小孩不是特别电子,也不是特别数码。

    主持人:张晨,当时相当于是帮朋友的忙,当时在这里面有什么收获吗?

    张晨:因为大家都很高兴拍这部电影,大家其实很享受。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很享受的,包括表演的障碍都比较难受,比如说拍好多条等,当时也没有影响到对拍片的热情。

    张大磊:其实演员这几个朋友,这个电影现在到底怎么样,我们都很很热心,聊的都是这个事情。

    主持人:这个电影在金马奖上,经过评委激烈争议之下,两次还是把票投给了《八月》,去到金马奖又是另外一个旅途和收获。这次张大磊去到金马奖,你自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张大磊:在我去之前,就对金马奖有所了解。因为金马是我童年时代很深的符号。因为那时候我们院是在影片旁,当时每次都可以看到金马奖,我那时候更关注成龙、洪金宝等武打明星。到后来真正接触到电影,开始喜欢上电影,我就更觉得金马奖对话语电影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去之前没有想过得奖,而且得了两个奖。最后去拿奖之前,都感觉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得很重,所以有点不敢去和这些前辈们去交流。其实中间有很多次机会都坐在一起,但是我到那个时候心理素质特差,不太敢跟别人说话,越尊重的人越怕。

    所以有了这个结果之后,我也挺意外。后来这个事过了之后,我觉得就是比较真诚,只要做这个事情没有其他的目的,通过1、2年的坚持,觉得是冲动。但是如果过了5、6年还要做这个事情,那就相当于一定要达到一个好的结果。我觉得并不是欲望高于一切,可能更确定了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拍电影,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和信心。

    主持人:基叔,你能说一下吗?按理来说,这跟《八月》这个时代有很大差距的,为什么会把奖给这部电影呢?

    基叔:据我所了解,金马奖有三轮评选。这里面有电影专业人士,有评委、专家,还会筛选出来一些比较高的,最后大家看到的一篇就是这样一些让所有终选的评委,大家就像开辩论会一样,每个人先提最佳影片的提名,因为每个评委会主席会制定它的规则。每个评委1、2、3、4、5,虽然我是主席,但是我跟他们一样,所有的评委之间大家都有自己的喜好,决断等。可能在现场会碰到激烈的争论,当然倒不至于会打起来,但是我参与过类似的评奖,那个争论真的是非常激烈的,评委会主席的作用,在你们抉择不下的时候,我出来给一个决策方案,这是一个场会的流程。

    大家明显看到那一届新人作品比较多,其实大家的作品都比较多,包括曾国强的,那一届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但是最后所有的评委并不是说和谁好就给谁,大家最后还是看作品本身的质量。我觉得这些学者对电影的看法不会这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所以大家选出来的作品一定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同样作品当中,比较受大家认可的作品。

    主持人:这部电影,刚才在私底下聊的时候也谈到,很多人对文艺片有一种错觉,就是制造比较粗糙,但是《八月》是非常清晰的,质量水平是很高的。

    基叔:是的,工业水准很高。很多粗糙的影像,剧情不用心经营,表演上好像也是随便拿几个飞机演员。但是《八月》这部电影是相反的,影像是非常精致的,跟大家看高水准的商业片没有任何差别。剧情是讲一个常居的小孩的普通生活,但是它在表达人物情感的时候,他选取的视角,包括他去展现这些人在生活当中真实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他都用非常唯美的方式来做。而且觉得这个东西很轻,不会觉得这是时代的缩影,好像这个小孩产生很激烈的碰撞的东西,没有的,就是让你觉得就像看杨德昌的《意义》。你可以从电影中看到这个小孩懵懵懂懂,但是整个故事可以给你形成心理上的印象是远高于这个时代和人物的。我觉得这个电影反而会有亲切感。

    主持人:刚才说到镜头的运用,很多人都会想到大导演的拍摄手法,他们的拍摄都很安静、轻盈。在这个电影当中,有很多90年代的音乐,那个时代怀旧的歌曲,我们接下来也可以聊聊,那个时代对我们不经意产生的影响和记忆,大家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北方、南方、长久流域。张大磊导演为什么会选这些音乐呢?

    张大磊:影片时代是94年左右,我记得那个时候正好属于中国新音乐新生,那是音乐人员都是南方的,他们在那个时候创作了大量特别优秀的作品。而且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时空精曲》,那时候叫音乐电视,所以当时就非常流行。我们就当时每个时代都要看,当时每天中午都要放一首歌。

    主持人:对,当时最早很多歌手来到深圳,在酒吧唱了很多歌,包括《夜色南山》、《中风》,所以流行音乐从这儿开始,影响了全国年轻人开始接受这种好听的音乐。基叔,你在上海怎么样的呢?

    基叔:我不在上海,我在杭州农村。其实那时候流行歌曲覆盖是全方位的,当时我们是用录音机来听歌,那时候国庆节和春节,你会到镇上赶集,他们会卖新的一些东西,放来放去都有《潇洒走一回》、《爱情》,有时候这家买了这盘磁带,那家买了那盘磁带。可能一盘磁带中有12首是一样的,还有8首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交换着放。那时候还有广播电视台点歌,小孩就拿空磁带录下来了,然后回去听。我觉得那时候有很多都有这种经历。

    主持人:所以小时候音乐对自己的成长还是很大。在8月,我们也听到那个时候熟悉的歌。

    张大磊:那时候听音乐是有群体性的,有交流的,因为需要互相转,还需要凑到一起,大家学一个歌。

    基叔:那时候在班上,男生和女孩子之间,或者说讨女孩子喜欢会有一个竞争。那时候一首新歌出来,谁先学得快。谁先学会把新歌唱好的话,可能女孩子会多看你几眼。

    主持人:好的,那我知道为什么张大磊导演要组乐队了。你们还有哪些歌呢?

    基叔:《谢谢你的爱》、《花好月圆》、《包青天》、《样样红、《春水流》、《爬山》。

    主持人:晨哥呢?

    张晨:我现在越来越怀疑我不入流了,这些歌曲我基本上都知道,但是我不是很喜欢。

    主持人:那时候有留意打口碟吗?

    张晨:最早是打口磁带。其实那时候中国的摇滚乐也才刚刚开始,黑豹乐队都在那个时候出来。

    主持人:好的,并不是张大磊特别怀旧,只是那个时候有这种背影。我们看到《昙花》里面的特别的摆设,有开水瓶等。但是你在拍的时候,很难找到那些东西吧?

    张晨:那些东西只是非常衬托时代,确实是很深经历,而且有些东西,我自己家里面也有,一切都是很天然地准备好了。

    主持人:在影像风格上面,用了黑白的影像风格,为什么用这种呢?

    张晨:其实从2008年想要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就有。其实黑白可能更会有对于我来说像梦一样的质感,黑白不会有色彩的干扰或帮助,只是纯粹地光和影,这个与梦境非常吻合的,而且恰恰削弱了它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我们拍的素材的彩色,但是彩色就会太写实了,很容易让人能够很好地联想到具体的某一年,或者某一个场合。《八月》这个影片对我来说,回忆起来像梦一样。就是有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越想想清楚,越模糊。这个电影特别简单,所以观看的观众也没有必要抱太多的目的看,放轻松,用最简单的目的去感受。也许会一个简单的梦,它的答案可能会自然出现。

    主持人:因为我们之前在电影节上,我跟基叔也一起观看了《塔罗》(音),这也是一部质量非常高的影片。基叔,你怎么看呢?

    基叔:这两部影片,我都非常喜欢。我跟VC有一个感觉非常像,《卡罗》和张大磊的《八月》都是黑白影像,他们呈现出来的技术规格都是差不多,但是《塔罗》是非常精致,但是万马导演的人物更多是塑造成一个抽象的,可能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或者是某种时代背景下的缩影,所以你看下去会觉得像一手包装非常精致的哲学专著。

    而《八月》是非常柔美的,有一种忽远忽近的,你可能抓不到中心思想,但是你顺着读下去,给人感觉就是很美好。他要反映的是一个具体的人,围绕这个具体的人的各种环境,包括有些人来的,有些人走了。而且这两个东西都可以让你从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的体验。

    主持人:在这电影当中,孩子和父亲在电影当中有所呈现。张大磊的父亲是位剪辑师,而且对电影的喜爱,多多少少受到父亲的影响。你可以谈一下你父亲吗?

    张大磊:如果杨德昌导演电影的主角是依依的话,那么八月的主角是父亲。八月的父亲就代表和我。这一块只不过是通过他,带领我,或者带领观众看到更多领域的生活,所以父亲在硬件当中的地位是最重的,变化也是最大的,要坚守的也是最大的,有矛盾也是最大的,是通过他来说出来的。但是生活当中,我父亲也是这样的,而且我童年生活在电视台长大的,确实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不光是电影。其实电影真正受影响是上大学的时候,之前我并没有很明确的意识,说喜欢这个电影。因为看得太多,我们家每天都会看录像带等,还有很多叔叔在一起看。所以上小学就知道《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其他有名的影片。我那时候是没有意识这是一部好的电影,可能在那个时候埋下了对电影最基础的印象,包括音乐也是一样。但是真正和父亲的交流,并不是特别多,因为他的职业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式经常在外地。而且童年有很多孤独感的,但是这个孤独感并不是让人痛苦的,他就是让生活变得很空,很大,时间归变得很满。让你的视角变成非常细腻,让自己有时间,能够站在一个角度去观看。因为没有什么可参与的。

    主持人:在这个电影出来以后,父亲去看了吗?

    张大磊:我父亲是一个职业的电影工作者,所以我们需要彼此尊重。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所以不免有矛盾和冲突。这部电影从最开始也是最大的资助者,大部分费用是父亲的,还有朋友和自己积累起来拍的。

    主持人:所以戏里戏外的父亲,我倒是非常值得大家反复回味的。

    张大磊:我的父亲不会把态度做得那么明确,但是他会坚守,可能更面对现实一些。剧中的父亲可能是我理想化的,我希望生活当中这样的人会多一些,不光是父亲。

    主持人:晨哥,你是怎么呈现这个角色呢?

    张晨:其实我完全没有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因为我特别尊重一些东西,虽然我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更贴近背后的意义。

    主持人:好的,刚才讨论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想让观众和媒体朋友们赞誉进来。大家对这个电影,以及对那个年代,以及对孩子成长,以及父亲的形象,大家有没有什么想和主创交流的,大家可以提问,举手示意我一下。有没有哪个想提问的?

    提问1:想问一下,我们知道《八月》是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有没有想过这部电影会获奖吗?获奖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张大磊:心里挺踏实的,就是做《八月》,为什么我父亲后来都在帮助我呢?因为这个想得时间太长了,我总觉得《八月》可以是一部美好的电影,但是在判断之前,谁都不知道。我当时就想如果这是一部好电影,那就再拍一部。如果还欠火候,那就再积累一下。所以可能会让觉得再拍一下。

    主持人:想问一下晨哥,当时接到这个戏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一路下来有什么样的感受?

    张晨:因为我其实一直支持身边的好朋友拍电影,他是一个特别执著的拍电影的人。我也特别希望以一些方式合作,当然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我特别高兴。这期间经历了四年时间才开始做这个电影。因为过程当中也有等待,也有酝酿的过程,我觉得这是非常不错的。

    提问1:在片场跟导演合作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导演发火?

    张晨:他整个四十天拍摄里面,压力最大,精神和身体最痛苦的就是他,因为这部片子独特之处是用嘴去拍的,他当时有鼻炎,鼻子都是堵住了。

    主持人:对,鼻子堵住了,大脑也有缺氧的情况,会影响思考,但是有让他特别觉得难受,完成不了,手表达不准确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缓和。其实大家马上就可以看到电影,电影里面就会呈现出他的一些表达。

    提问1:现在好莱坞大制作的电影铺天盖地来,而一些走心的电影越来越少,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张大磊:我觉得走心不走心是自己的事,有些观众觉得走心,相对于他走心。我没有办法用一个人的评价来判断一个电影。我相信每一部电影都是大家付出生命和心情去制作的,任何一种电影都有存在的道理,我们可以不看,但是它可以有。就像很多人觉得《八月》这部电影没有必要存在一样的,就是我们把前面的事做了,它的存在就正常。

    主持人:好的,请大家扫一下这个码,这是我们发起的《八月》众筹。这一块只要引起共鸣,甚至带来你感觉,我觉得就成功了。可能看完之后,你会被这个电影所影响,你会觉得生活会更好一些,生活更加轻盈一些。

    张大磊:我确实听朋友说过,也听前辈说过,《八月》第一次看的时候,有些朋友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点而醒,有些不是。但是他们可能看第二遍就喜欢了。其中电影的创作人需要耐心,欣赏的观众可能也需要耐心。

    主持人:需要有更深的参与感。

    提问2:导言,你好,我想看一下,关于《八月》这个电影的名字,为什么不是七月或九月。

    第二个是有些导演回望过去,你选择回望这个时代,发生的时代。接下来的片子还会继续回望吗?

    张大磊:这个片中就是八月发生的事情,八月过完,假期结束。因为上学的时候都是在学校里面,而且1994年是变革刚开始,国家刚开始提出要国企改成私有制。所以在8月里面,并不是钢琴、纺织姑娘。下岗已经快结束了,生活被影响的,已经有影响。但是《八月》不是,《八月》是提出要做改制,所以每个人还是处于迷茫期,面对新生活不知道该怎么办,更多是想象之中。所以这正好发生在八月。而且这个片子最早叫《昙花》,刚才咱们看到的短片是叫《昙花》,所以我在漫长3个月产生片子之前都叫《昙花》,昙花是一种符号性的,意味着某种东西绽放,快速消失、凋零。但是我整个拍完之后,我发现我的目的又太多了,我想要说的,分析的东西又太多的,它恰恰不是我最初简单的情感表达和对自己的梳理,我又在解释很多的东西,所以我用3个月的时间把所有想解释的解释完,留下我不需要解释和不想解释的,这就是一个最真实的呈现。所以整个《八月》恰恰是在八月,是在秋天到来之前最后灿烂的季节。我不一定说后面就很差,因为后面就是另外一番天地。

    主持人:那接下来还有要拍摄吗?

    张大磊:《八月》会有延续的,我希望这个家庭和命运更远一些,比如说在2000年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小磊有参与了什么?他那时候有独立的思考和意识,那时候那又该如何面对?

    提问3:我想请问一下导演对于电影票房有什么期待?期待观众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大磊:我希望不赔钱。因为这种电影谈论票房是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在工业制作之下的商业片,谈论票房都很奢侈,在现在看来。所以我就想对得起投资的人。我希望每个观众看完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反应。而且八月是最简单的电影,大家用最简单的心态去感受就好。

    提问4:我想问一下,知道这个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遇到资金等问题,导演是否有过想放弃的瞬间,但是后来是怎么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获奖以后,有些喜欢看电影的网友也有不同的声音。我看有些朋友说勾起他们的情怀,也有说情节有一点点散乱。我想问一下,导演有没有留意影迷的评价,对于你来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无论好的,或者坏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呢?谢谢。

    张大磊:我没有想过放弃,但是我着急过。当这个事已经准备了四年左右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想要拍掉,不是说想要把它作为一个作品呈现,我觉得很多作者都会遇到这些问题,所以就会有很多改动,但是这个电影可能就影响是这个样子,每次我改成另外一种方式和剧本的时候,我都在想干点别的,我去拍拍婚庆,我给结婚的人拍拍婚事。就因为这个事,我认识了片子里面的主演员,她是我的客户。而且从这里面积累了相当多非专业演员合作的经验,我还是没有放弃,哪怕放弃了一些作品,我也不愿意改变。

    至于说观众的态度和反响,我是很关注的,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我尽量不让别人的观点来影响我自己。因为我不太聪明,我不会从别人经验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你刚才说到哪些评论对于我来说是最有价值的,印象最深的,但是我不会被一些评论所影响、高兴或遗憾。但是看过之后,我不会说从里面找到我需要的。我好像自己现在的判断都来自于自己。但是确实是很多人很在意的一个事情。

    提问4恩:你是这样一个注重自我的人,你拍了这部片,无论是出来的效果,还是在拍摄期间,有没有针对自己,发现自己有哪些不足,以后在后面有所改进呢?

    张大磊:有,这部片子最大的遗憾,我们经常聊,不仅仅是拍摄周期比较短,或者说有一些成份很难还原,或者缺少全景式的展现,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遗憾是对自己的判断。当时叫《昙花》的时候,还有很多杂念,到了《八月》,其实杂念会越来越少。这可能是我下面拍戏需要注意的,但这会随着经验有所提高,我觉得心理素质更重要。

    主持人:好的,还有没有?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八月》,八月是一个时间符号。在电影当中,你特别提到要献给逝去的1994年,这是想要特别表现的主题。刚才有聊到对时代的观感,我觉得他所问的和你回答的,可能相对比较具化的。我想说一下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你说到《八月》这部电影像你已经得了病,你必须要治愈。你为什么想要追忆那个时代去治愈自己的病痛呢?

    还有我们知道电影的画面对时间线的反映是非常深刻的,那么对你来说,逝去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你去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追忆他,你觉得能够留住什么,或者你能记忆什么吗?你觉得电影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包括我们在时间面前无力,他意味着什么?

    张大磊:我觉得我可以说一下这部电影一个原型。其实我没有特别强烈的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呢?在完成的时候,其实是会看1994年时候的我,因为那时候我12岁,从8、9岁到12岁左右,带给我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那个时候恰恰都是94年完成。从94年之后,我的家庭也带来变化。我之前那个生活是到94年截止。所以更多是对于我自己的生活,但是我相信我的决定。我的父辈,因为孩子是完全接受的,是在享受的,它没有社会心,他是处于自然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那个12岁对我来说是那么美好。

    我最早了解创作是在1998年夏天。因为当我大学毕业之后,我想进到电影圈子里面,但是我突然发现,我真的要面对职业,面对一个成人世界的时候,有很多都不是我想做就可以做到的,我突然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着学习很多的本事和本领去生存,但是我好像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很痛苦。但是在那个时候,我能够很清楚意识到,我在很多人眼里,大家觉得我去到俄罗斯上学,为什么回来没有什么作为。我当时内心非常明白,我是有我的主见的,我是有野心的,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之下,我也没有办法继续做,所以当时也是八月,夏末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老家,就是短片中的姥姥家,还是那样一个院子,恰恰在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一切近了,生活变得很美好。我们可以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声音,不是很嘈杂,很小,很清晰的声音。我可以在这里坐一下午,去感受时间的变化,从早上到夜晚,天色不同,时间不同,声音不同,包括每个人状态的不同。我们要忙着学本领,没有条件和时间。所以对强的态度意味着是这个样子。所以在周末想到了很多,突然一下的感受和1994年感受是不谋而合的,我看到了曾经生活的样子,我觉得很珍贵,很美好,我就在那里说给家人听,我让家人知道在想什么,我是会被一些东西打动的,而且我想用一种方式打动别人。最起码我想让家人知道我不是失败者,因为这个我想到了《昙花》,想到了《八月》,我要完成的话,我要把我的感受更具像一些,我就开始有进行这一块的积累,开始搜寻,开始查找,能够构成我这些印象的细节,恰恰就是1993年、1994年。所以电影会给我们带来,或者时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觉得时间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东西。他可能是一个完全理想化的东西。

    其实我觉得今天来的很多人都是喜欢看电影的人,电影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就像导演造了一个时光机,可以回到自己小时候,拥有最美好记忆的时候,对于观众来说,可能是安慰,是力量,会有不同的想法。

    张大磊:所以《八月》不完全觉得它很美,有时候会从中看到一些别的东西,我们只不过没有把大时代的背景放到里面说,生活是在那个基础之上。我觉得《八月》是创作的电影,它像是收集起来的。

    提问5:张大磊,你好,《八月》这个电影我看了,我觉得有点平淡,像刚才那位观众说的,有点散乱。当时放完之后,有您跟观众的交流,您当时讲到片场里面很有意思的事情,你说可能比有意思多。我很想问这些你为什么不拍呢?为什么选择特别平淡的事情呢?是你觉得目前放到电影里面的东西,对你来说更有意义吗?还有你以前组过乐队,叫什么名字?是知名乐队吗?

    张大磊:做摇滚乐,你必须得是那个人,后来我发现我不是那个人,所以就没有做了。

    主持人:刚才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小时候有意思的事情放进去?

    张大磊:我觉得一个电影需要更多是一部简单的电影,我不能什么都要,我不能既要那些所谓像梦一样,纯感觉上的东西,也不能让它有更多情节元素,因为这是相配的,某种程度是相配的。或者我没有办法把它处理得特别好,所以我把它弄得更干净一些。其实它可能有这些经历,或者会像你说的,但是可能会破坏一些我想要的。因为我的电影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可能也是我的童年给我更深的印象,他会很安静,很平静,每个人的心态很平静,在1994年之前。或者说浮躁,或者说大家更纯净,但是在那个之前一切都是自然呈现的,并不是我们需要很多新的一些东西。所以我希望这部电影气氛是安静的。

    主持人:对,从内到一表达呈现都是自然成型的,很流畅的气质。

    好的,由于时间关系,我知道还有很多人想讨论。我知道看完影片,很多人想更讨论到影片当中来。希望这部电影在上影第一天就可以,让这部电影有更多的空间,让大家看到。最后我希望在场的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总结和推荐一下。

    基叔:其实前面一个观众问的问题,包括场下观众的问题,我都很有感觉,为什么不选一些在我们看到很有意思的东西,为什么看得那么平淡,是否会关心票房,这些问题会反复被问到。我也经常被问起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会打一个比方。比如说粤菜好吃吗?好吃。但是你不能说川菜就是垃圾。可能吃惯川菜的人,就觉得川菜无非是撒一把辣椒。但是有一些吃粤菜的人就觉得好清淡,都是一个味道。我觉得你可以试试看。你如果自然而然吃多了,你就会适应那种口味。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它毕竟是精神层面的消费品。作为精神层面的消费品,当然是越多越好。为什么要做精神消费的时候,要求每个人都一样。同样大家都接受了这个观念,川菜馆在广东不会一开出来就不行,它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只不过刚出来的时候,对你们家的川菜馆有点抗拒,有两家了,我可能会看一下。所以我觉得作为现在这个时代来说,中国电影院在多,消费水平在提升。但是这一块空间会获得更大的平坦。现在看起来,至少我们能够在院线看到《八月》这样的电影,可能在90年代,真的是比较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每个东西都在变好,主要看大家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的电影有自己的决走。他当然知道那个好,因为他前面也说了,他想把故事改成内心的东西,他毕竟学了那么多年,我想他心里对一些东西还是有数的,但是最终还是把最擅长的东西呈现出来,那一定是好的。因为金马奖等东西,连王家卫、许鞍华都说好,他们跟张大磊又不认识,都说好,肯定是有好的东西。

    主持人:好的,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结果。当如果理解这个的话,可能会有更好的一些东西,拥有更多的收获。

    张晨:我觉得电影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对他独立审视的权利,我个人不太擅长,也不太愿意用更多语言表达和评价电影,我个人觉得看电影用感受音乐或者其他任何东西做艺术作品,我觉得更多是直觉,就是一种感觉和感受。我希望大家去看,他可能会带给别人不同的感觉,大家去感觉就行了,像张大磊说的,不要去带这一些给大的问题,因为这个电影很简单。

    张大磊:因为这个电影也是创作的时候,大家都明白的,就是《八月》是一部特别简单的电影,大家一定要放松,不要带这任何负担和目的去看,也不一定要解读什么,它自有它的目的。

    主持人:我记得有一个导演说过:最简单的,就是最难的。最简单的,可能就是最难做到的。我们大家可以很轻松地去感受。

    张大磊:今天是一个见面会,我觉得今天这个氛围特别舒服,我们就静静坐在这里,互相面对,聊聊自己的事,聊聊想说的,静静地听听,我觉得这种感觉很好。他可以是一个仪式,或者是一种观看。大家在影院睡一下都很轻松,最起码可以让大家休息一下。

    主持人:的确今天没有放映,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过来听讲,谢谢大家!


    【详细】
    842512310
  • Querida
    2014/7/10 21:51:15
    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
    很凑巧又看了部郑振瑶出演的《台湾往事》有关亲情,在日本霸占台湾的几十年里,百姓不得不低头。蒋雯丽饰演的母亲非常坚强,丈夫被日本人迫害死后抚养大三个孩子,大儿子去厦门读大学后又去东京工作与母一别三十载,至母临终因身份也不能去奔丧,都是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三颗星。
    很凑巧又看了部郑振瑶出演的《台湾往事》有关亲情,在日本霸占台湾的几十年里,百姓不得不低头。蒋雯丽饰演的母亲非常坚强,丈夫被日本人迫害死后抚养大三个孩子,大儿子去厦门读大学后又去东京工作与母一别三十载,至母临终因身份也不能去奔丧,都是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三颗星。
    【详细】
    6735141
  • RYCé
    2018/11/19 22:37:29
    别带脑子看这部电影就对了

    本片从名字就透着一股三线日本轻小说的气息,因此片中的所有常识方面的bug都微妙的让人能够理解(?˙ω˙)?剧情莫名其妙,同时也蜜汁欢乐。

    反正会在知道名字之后还愿意看这部电影的人估计也不会是指望着要看什么让人泪流满面或者发人深思的内容,所以凑活着看吧

    全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女主,是真的太漂亮了(//?//)诶嘿嘿嘿嘿

    本片从名字就透着一股三线日本轻小说的气息,因此片中的所有常识方面的bug都微妙的让人能够理解(?˙ω˙)?剧情莫名其妙,同时也蜜汁欢乐。

    反正会在知道名字之后还愿意看这部电影的人估计也不会是指望着要看什么让人泪流满面或者发人深思的内容,所以凑活着看吧

    全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女主,是真的太漂亮了(//?//)诶嘿嘿嘿嘿

    【详细】
    9772176
  • Qinhedddd.
    2021/12/4 8:06:43
    又名《年近花甲的初恋》

    21.12.03 《请融化我》冰冻二十年醒过来的人,是三十三岁还是五十三岁。请融化我又名年近花甲的"初恋爱"。故事讲诉拥有冒险精神的男主和拥有挑战精神的女主,在男主的综艺中挑战冷冻人实验项目,这个项目是开创者也是先驱者的行动。可因贪婪人事的阻挠,男女主并没有在规定的一天时间内解冻,而是在20年后被解冻。1999-2019世界天翻地覆,巨大的落

    21.12.03 《请融化我》冰冻二十年醒过来的人,是三十三岁还是五十三岁。请融化我又名年近花甲的"初恋爱"。故事讲诉拥有冒险精神的男主和拥有挑战精神的女主,在男主的综艺中挑战冷冻人实验项目,这个项目是开创者也是先驱者的行动。可因贪婪人事的阻挠,男女主并没有在规定的一天时间内解冻,而是在20年后被解冻。1999-2019世界天翻地覆,巨大的落差让主角们蒙在了这个高速时代,主角们同时也在尽力的适应着这个时代。适应着因为他们的时间停滞而逐渐老去的亲人。没有见到面去世父亲最后一面的儿子,没有参与弟弟的成长的姐姐。剧中家庭的温馨和鸡毛蒜皮描绘的,因为长子的突然失踪使得整个在1999年可以称之为上流社会的家,逐渐的成为市井小民。而在进入冷冻仓前的女主把自己拿到的实验款托付给了助理教授,让自己全家脱贫,逐渐的过上了不贫穷的日子。整部剧的构造要讲述的就是一个故事。主角们始终的实验精神和先驱者行动,以及致敬那些研究人员和实验人员,以及被实验的人员。

    男主思想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独树一帜的。他始终在做别人不做的事情,当男配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被冷冻了20年,后不后悔。男主回答道我不会后悔。我做这些事情,就是因为别人不做,我就更要做了。

    世界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进步。

    医学的未来还会更优,希望未来可以救治更多需要帮助、想活下来的人。

    【详细】
    14042664
  • ~Fe^过
    2020/3/8 2:06:04
    就说一点,老管家的阴谋和不会集齐的收藏品

    2020年了一次性补完了整个快盗TV版,有人认为老管家的阴谋烂尾了,而且收藏品集不齐,不完整。其实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不同于扎米格冰封主角三人的好友,老鲁邦是死得透透的了,而且是200年前的事情,就是冻冰箱里,身体也存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复活老鲁邦呢?

    在某集结尾老管家说了一句话,“夜野魁利(鲁邦红)真是上好的祭品。”

    整个TV版结束了,对于老管

    2020年了一次性补完了整个快盗TV版,有人认为老管家的阴谋烂尾了,而且收藏品集不齐,不完整。其实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不同于扎米格冰封主角三人的好友,老鲁邦是死得透透的了,而且是200年前的事情,就是冻冰箱里,身体也存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复活老鲁邦呢?

    在某集结尾老管家说了一句话,“夜野魁利(鲁邦红)真是上好的祭品。”

    整个TV版结束了,对于老管家的阴谋有再多猜测也落下帷幕,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唯一的老管家的阴谋就是,用夜野魁利(鲁邦红)的身体献祭,借助所有收集品集合到一起的力量复活老鲁邦。

    到最后他们也是完全可以这么做的,

    1、问警察借用装备,复活完再还给他们

    2、利用鲁邦X法国总部的职务之便,告诉日本本部的警察暂时上缴装备进行升级,收完装备,复活完再还给他们

    3、即使复活完装备会报废,但其他人又不知道,木已成舟,目的也达到了

    而且从整部剧中,我们可以得知,老管家是唯一知道复活方法的人,而鲁邦X只知道要收集收集品,不知道献祭的事情

    但是最终老管家也没有这么做,因为演不下去

    1、鲁邦红这个人太重要了,即使他愿意献身,也得问问所有配角和观众答不答应

    2、里面的“坏人”不是真的坏,和海贼王里的海贼都是游侠,如果真的用无辜的路人来一命换一命,他们不就真的成坏人了吗,演不了

    3、不管是谁死,所有人都不会答应的,凉了200年的人,还是凉着好了,还是身边的人有感情

    【详细】
    12359685
  • 问我来何方
    2019/12/30 11:15:37
    不要为所欲为

    被朋友安利去看了国产剧漫长的告别,首先这部剧只有22集,对于现在国产剧动辄60,70集的电视剧来说,22集太深入我心了。整个故事很简单,连舟的女朋友尹露遇害,为了寻找真相,不顾所有人反对毅然搬到了尹露最后出现过的古城,以送煤气罐的工作为掩护,开始了大海捞针似的调查。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意外,导致了长达12年的昏迷,在此之后,连舟也从一个年轻莽撞的青年慢慢成长变的稳重冷静。区别于其他

    被朋友安利去看了国产剧漫长的告别,首先这部剧只有22集,对于现在国产剧动辄60,70集的电视剧来说,22集太深入我心了。整个故事很简单,连舟的女朋友尹露遇害,为了寻找真相,不顾所有人反对毅然搬到了尹露最后出现过的古城,以送煤气罐的工作为掩护,开始了大海捞针似的调查。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意外,导致了长达12年的昏迷,在此之后,连舟也从一个年轻莽撞的青年慢慢成长变的稳重冷静。区别于其他刑侦剧由多个案子组成,漫长的告别整部剧就只围绕了尹露遇害案开展。随着调查的深入,后期开始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怀疑是凶手,直到最后可以说看着有点生气,不管是连舟,还是尹哲,甚至是十几年前的韩天林,如果把事情都和警察交代了,可能这些悲剧都不会发生,就如付翔最后所说的,太为所欲为了。

    【详细】
    12132344
  • 芝麻蛋老妈
    2017/6/14 0:15:13
    儿时美好的回忆
    满满的感动,想起小时候租碟看,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以前我们玩耍,觉得最洋气的就是!!几个小朋友!!一起坐着一个小板凳看着狮子王!!辛巴和梅花鹿!还有好多伙伴们!一起战斗的场景!友谊!!

    以后最想让孩子看的动画片就是狮子王!!也可以让他学到,任何事情,属于自己的就要拿回,不要惧怕,敢于挑战!!!千言万语道不尽!都是感动!人生就一次!

    而且歌也超级好听,现在
    满满的感动,想起小时候租碟看,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以前我们玩耍,觉得最洋气的就是!!几个小朋友!!一起坐着一个小板凳看着狮子王!!辛巴和梅花鹿!还有好多伙伴们!一起战斗的场景!友谊!!

    以后最想让孩子看的动画片就是狮子王!!也可以让他学到,任何事情,属于自己的就要拿回,不要惧怕,敢于挑战!!!千言万语道不尽!都是感动!人生就一次!

    而且歌也超级好听,现在只要音乐响起,这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详细】
    8600219
  • 铭记的铭
    2019/1/31 0:05:39
    细数《王国》第一季里挖的坑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首先可以推测得出结论的是: 所有看到娘娘假怀孕的宫女都死掉了,估计皇帝的食物来源就是这些被娘娘故意陷害的宫女。 那个寡妇生的女儿恐怕刚出胎就被杀死了,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个寡妇没有哭喊,极有可能同时被杀掉了。 下面就细数一下我在看剧过程中发现的坑。 生死草之谜 ...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首先可以推测得出结论的是: 所有看到娘娘假怀孕的宫女都死掉了,估计皇帝的食物来源就是这些被娘娘故意陷害的宫女。 那个寡妇生的女儿恐怕刚出胎就被杀死了,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个寡妇没有哭喊,极有可能同时被杀掉了。 下面就细数一下我在看剧过程中发现的坑。 生死草之谜 ...  (展开)
    【详细】
    9928255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2020/10/2 1:26:24
    单薄又瘸腿,却要扛千钧——令人惋惜的《姜子牙》

    三星半。

    看的IMAX版,之前挺期待的,看完比较失望:画面可以给4.5星,精致细腻,宏大有气势,美术设计水准很高。IMAX的3D效果和巨幕的逼真画面确实让人享受;影片的立意很高,从“救一人与救苍生”到“撕下神灵假面”,比《哪吒》有深度!

    然而,剧本相当成问题,只

    三星半。

    看的IMAX版,之前挺期待的,看完比较失望:画面可以给4.5星,精致细腻,宏大有气势,美术设计水准很高。IMAX的3D效果和巨幕的逼真画面确实让人享受;影片的立意很高,从“救一人与救苍生”到“撕下神灵假面”,比《哪吒》有深度!

    然而,剧本相当成问题,只能给两星。可以说勉强成立,几乎毁了精致的制作和主题呈现。

    除了姜子牙,其他角色都很浅表:师尊面目模糊,申公豹一根筋(既然是自己偷偷下凡的,为何开始要以看守的身份对待姜子牙?),小九这个角色更是跟主题几乎无关,完全可以大量删减戏份,作为配角出现,现在浪费了大量剧情却无助于主题表达和姜子牙的塑造——她的故事没头没尾:小九关于黑花和阿父的梦到底怎么回事?她找阿父未成,然后被打晕就没有戏了??作为一个主角,成长变化呢,选择呢?怎么会结尾矛盾高潮与她无关?

    很多设定没讲清楚,比如开头三个鸟头小孩是什么人,为什么出来讲了一段姜子牙的故事就没了?比如师尊为什么要给九尾那个锁——我看明白了,是要把人类与狐族联系到一起,借此控制狐族。但是,首先师尊如此强大,为何要控制三界?难道之前他没有至高的地位?片子就没交代。再者,这个锁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以师尊扔个斧子和一片花瓣就灭了九尾的力量,没有锁一样可以在利用她之后消灭狐族吧。还有,姜子牙带小九去归墟转世,在影片里是个突然事件,那转世的玩意儿怎么就成了九尾召唤冤魂进而对抗师尊的工具?她之前有这个打算吗?

    另外,本片的幽默搞笑段落都挺无趣,远不如《哪吒》来得自然。这样一个有点沉郁暗黑的故事,如果不能写出黑色幽默,也没必要非得弄点摔个屁墩的搞笑情节吧——不知为啥,如今的国产动画片似乎不玩点搞笑段落就对不起“动画”两个字似的……大可不必!本片的煽情段落也比较生硬,像申公豹那段“你先走,我掩护”,结尾发现他根本没事,那你不是在白赚观众眼泪嘛……

    故事也缺乏张力和冲突,基本就是一路走一路打。说是姜子牙要弄清真相,但这个矛盾并未贯穿整个故事线,导致本应是姜子牙揭示师尊真相之旅,被九尾和阿九两个角色分散了冲突。情节往往相当随意:刚提到玄鸟,玄鸟就出来了,为什么会出来?抚慰了亡魂后世界有何变化?不知道。纣王为何被封了神?他在幽都山的一段戏到底有啥作用?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啥?去掉他对故事有影响吗?不清楚。

    还有几点:分镜头有些问题,特别是动作场面,眼花缭乱的几下之后摆一个pose,显得有些凌乱且重复。整个片子没有一场清晰好看的打斗戏!

    另外,结尾实在掉价,怎么忽然出来个师祖,几句画外音就把始作俑者师尊给处理了?给人一种“结尾打出字幕,坏人已被我公安系统抓获,好人终于沉冤昭雪”的感觉,过于草率随意吧,原本“神明未必代表正义,正义敢于对抗神明”的主题,突然变成了反贪官不反皇帝,那没有了师祖这个“青天大老爷”,姜子牙算啥?我倒觉得其实不妨把姜子牙塑造成悲剧英雄,动画片也不必非要战天斗地热血无敌。暗黑中蕴含着希望,也挺好。(自然,过婶儿这事就没法说了)

    《姜子牙》制作团队的诚意我们都看得见。它不是一部烂片,但我对其的期待远远不止于此。如果剧本再扎实些,以这个画面和主题,其地位和影响力真的不可估量!我为这个片子深深惋惜!

    华语动画片近年来的崛起势头远超过真人电影。这是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然而,问题也不是没有,特别是在剧作方面,恐怕不会像画面那样,下功夫花钱花人工就能有明显提升。

    还是期待国产动画片精品越来越多!诸君加油!

    【详细】
    12887170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