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46269
  • seamouse
    2007/12/11 22:01:06
    电影,如何记忆张纯如(们)?
        2年半前一个灼热的午后,当我从金边S-21集中营走出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水喝,以化解那3小时参观时间所积蓄的焦灼的饥渴感。这种饥渴感来自于简陋展架上那些无边无际的囚徒特写,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于30年前埋葬在不远处的杀人场,更多的柬埔寨人(最高估计超全国总人口数的1/3)则无声的消失于全国各地。载我的摩托车司机谨慎的提及他父母现在还在承受的煎熬,所幸
        2年半前一个灼热的午后,当我从金边S-21集中营走出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水喝,以化解那3小时参观时间所积蓄的焦灼的饥渴感。这种饥渴感来自于简陋展架上那些无边无际的囚徒特写,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于30年前埋葬在不远处的杀人场,更多的柬埔寨人(最高估计超全国总人口数的1/3)则无声的消失于全国各地。载我的摩托车司机谨慎的提及他父母现在还在承受的煎熬,所幸不管多苦,他们好好活着。而见证南京大屠杀的金陵神学院院长、美国人沃特林女士,回国后对残酷画面久久无法忘却,选择自杀。今年的纪录片《南京》一样让我焦灼着口渴,幸好我没背负着文明的底线,去过深地触碰超越人类理解极限的历史血河,可张纯如触碰了,并且在创作过程中不能自拔,最终自杀。从其他影像了解,像张纯如与沃特林这样的例子,在亚美尼亚、柬埔寨、塞尔维亚、卢旺达、波兰或许都有同类,他们都一样是屠杀(后)受害者。

        从纪录片审美角度看来,最近出现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无论如何都算不上一部出色的作品,可在大屠杀70周年之际对它挑刺似乎又是不合时宜的。但通过讨论,毕竟能更好的指出,电影,该如何记忆如张纯如这样的屠杀(后)受害者。对于追访式纪录片,由于过往事件的影像资源不足,采取剧情化的人物扮演,这早有先例,无可非议。可我不明白此片的加拿大导演为何不就此追访方式,去专注于纪录片主角张纯如那渐渐滑入深渊的心灵世界,而是花大量篇幅去采访屠杀幸存者。我知道导演想用亲述故事让观众得知张纯如在调查中所承受的压力,以至于将一切素材主观化并导致精神崩溃,但失焦的结果也是必然的,更别说那些可怜的老南京要一遍遍对着不同的导演重剥自己的伤口。

        这个关于张纯如的纪录片虽然不够立体化和深入化,但至少给观众提醒:大屠杀的受害者并不止是那些亲历者。一直以来,有两个尴尬存在于探讨屠杀的文艺努力前。其一,当代众多对大屠杀进行探讨的文学和思想辩论,往往冷漠地导向人类学行为和民族气质等难以触摸的高度,而忽视了屠杀中最大的不幸者——个体本身。其二,电影导演悲愤地回眸本民族的悲情史,往往会被质疑会否被愤怒冲昏头脑,而影响影片随后的推广范围。这在事关我们民族伤疤的南京大屠杀前尤为明显。于是,由外国人以第三者立场来记忆屠杀,或许是条不错的出路,从《南京》到《约翰.贝拉》以及《张纯如》,我们可喜的看到这新一轮的记忆回到了受难者、目击者以及被恐怖历史传染的探寻者。的确,比冰冷的死亡数字更重要的,是那些也曾鲜活过的生命个体。

        1个月前,随着前红色高棉领导人乔森潘被收押候审,前赤柬政权高层均已被逮捕。希望这是压在金边那摩托司机父母头上的最后一丝乌云,散去后,天就晴了。
    【详细】
    12571221
  • 宇宙风
    2017/7/31 21:27:54
    你认真的样子会发光。这暖到炸裂的青涩纯情

    最庆幸的是昨天被安利后看了片段太动心今天马上去看了这部快要下架的电影

    每当遇到一部喜欢又戳中心事的好片子就想赖在电影院不走好好哭一场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解你喜欢的东西,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它。

    现实中,梦想总会落空,青春不可能永远热血,会失败,会破灭,会受到很多很多的不解,像电影里一样,即使在外面多酷样子,还是会有脆弱时刻,被身边的人,朋友,家人不解。

    最庆幸的是昨天被安利后看了片段太动心今天马上去看了这部快要下架的电影

    每当遇到一部喜欢又戳中心事的好片子就想赖在电影院不走好好哭一场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解你喜欢的东西,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它。

    现实中,梦想总会落空,青春不可能永远热血,会失败,会破灭,会受到很多很多的不解,像电影里一样,即使在外面多酷样子,还是会有脆弱时刻,被身边的人,朋友,家人不解。

    这些我也一样遇到过,被说不务正业,mm说丢人现眼,不过真好,电影中他们还可以保持原来样子,他们还在继续坚持梦想。

    8710428
  • 枫林晚归
    2020/7/14 22:20:24
    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看寻狗启事的过程,像是一个对自我的对照和印证。电影和现实的镜像感来得尤其猛烈,有时候让人感叹,这他妈不就是现实。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男主广胜,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太过熟悉。影片的前半段,围绕那条失踪的狗,讲述了这对父子迥异的处事方式。父亲爱惹事,儿子总是以妥协来收场。儿子是老实的怂人,父亲是莽撞的粗汉

    看寻狗启事的过程,像是一个对自我的对照和印证。电影和现实的镜像感来得尤其猛烈,有时候让人感叹,这他妈不就是现实。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男主广胜,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太过熟悉。影片的前半段,围绕那条失踪的狗,讲述了这对父子迥异的处事方式。父亲爱惹事,儿子总是以妥协来收场。儿子是老实的怂人,父亲是莽撞的粗汉;父亲虚荣没本事,儿子却傍着教授,有个留校名额,看似有个光明的前途。

    但从后半段开始,牛教授出场,广胜变开始不断落败,接受一次又一次社会的毒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比先前找狗来得棘手的多。从留校名额被取代,到恋爱的失败,富二代同学的对比,以及家庭的破碎,一个对未来充满纯真向往的底层青年就这么一次次的被拖入绝望。这个过程,是没背景,没资历的孩子进入社会必经的受锤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实开始清晰认知,真正成长的过程。

    电影中狗的意向运用的非常出彩,第一次寻狗,体现的是毕业生们一种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感,生怕自己的努力成果付诸东流,生怕自己所依傍的知识的“靠山”倒塌。父亲带着他寻狗的经历,则是他第一次与现实短兵相接,了解成年人的处事方式,即使是找狗这样的小事,走关系,也是他们唯一觉得有用的方式。

    而他两次被碰瓷、被骗的经历,也是被现实毒打的印证,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吃亏,吃瘪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没被社会教育过,就不算一个社会人。

    片中第二个小狗,也就是广胜被骗领回的那只小狗,其实代表的正是广胜那颗未被社会潜规则浸染的纯真之心。而小狗最后的死亡,也正印证了在看透社会背后真实的纹理后对理想中现实的死心和绝望。这是人物的第一次成长,他开始意识到,社会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社会有它自己的运转逻辑,而这和他以往接受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在被母亲和继父教育后,他也真正的转变成了一个夹着尾巴做人的“社会人”。但广胜被社会教育的历程并没有结束,在看到女同学和教授的不轨关系后,他的三观瞬间崩塌了,这也是人物的第二次成长。

    如果第一次看到恶,广胜选择的是妥协,是认命,是随波逐流,那第二次,广胜选择的则是反抗,是拎得清,是和自己和解。

    广胜的成长过程映射的正是每个普通的毕业生在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的缩影,无论是纠结的父子关系、周围的落差感,还是对前途的迷茫,都像一把刀一样锋利地扎在心头。

    痛、无奈、愤怒,都是必经的历练,就像五月天的歌词里唱的,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没有痛过,彷徨过,就不会看到所有世俗表象背后的晶莹的、闪光的东西,这痛来得越猛烈,这其中的爱才越稀有、越珍贵。

    人们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的第一件事是寻找答案,比如找狗,总是想让别人(算命先生)给直接指出来找狗的方法。

    但人生最大的陷阱就是,一切没有答案。没有哪条路是预先为我们铺设的,不需要去走就完成的。富二代也不行,如今的富二代也要去追求更高级更形而上的路,并不是有钱了就不用走路。

    片子中,算命先生给出的药方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只能边走边看,边看边找下一条路。所谓的答案只不过是一个安慰,或是一个牢笼。

    鲁迅先生其实早就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所谓的路也只有好路和坏路之分,从来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分别。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走错路,或被路上的石头绊倒,都是一种修行。

    夹着尾巴做人,还是被甩到一条穷途末路,是每个人都要进行的选择。但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就被推上某条违背初心的歧路。

    停下来,不想走路了对吗?丧着,不去接受或挑战各种规则,对吗?我也不知道。

    也许多年后,我会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那时候,我才知道,我走的这条路,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要抵达哪里?

    【详细】
    127261894
  • 1206小行星
    2018/11/18 0:29:22
    探险者记录的中国

    第一集 四姑娘山 好喜欢那儿的环境,空旷的山环绕着,半山腰的一座木房子,天人合一。空旷舒适有灵性而又很有安全感的感觉。

    喜欢他们拍的是探险和挑战,这种讲述方式,让一个地方和一颗活生生个体热爱的心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大的人文地理历史,它属于一种较为个人的记录。高海拔地区爬冰瀑布,第一次知道这种挑战。看他们爬,做自己喜欢的事,真好。生活在半山腰的那一家,感觉好富有啊!养着牦牛,屋顶挂

    第一集 四姑娘山 好喜欢那儿的环境,空旷的山环绕着,半山腰的一座木房子,天人合一。空旷舒适有灵性而又很有安全感的感觉。

    喜欢他们拍的是探险和挑战,这种讲述方式,让一个地方和一颗活生生个体热爱的心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大的人文地理历史,它属于一种较为个人的记录。高海拔地区爬冰瀑布,第一次知道这种挑战。看他们爬,做自己喜欢的事,真好。生活在半山腰的那一家,感觉好富有啊!养着牦牛,屋顶挂着熏肉,干净宽敞的房子,院子开阔的视野,太阳下冬季枯黄宽阔的山脉,我觉得让人的心很舒适,与世无争与世隔绝享受天人合一的感觉。让我想起一部影片《海蒂和爷爷》,他们也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特别单纯美好的感觉。我要去重温这部电影。

    第二集 海洋 没有第一集好看,和其他海洋类的纪录片相比也很有差距。剪辑把最好的部分剪掉了,比如用植物的根捕鱼,主角应该是渔民,但鱼一被麻到记录者便跑过去了。

    自由潜泳,令人羡慕。选择的海岛,海底的珊瑚好像都死了,颜色不是很漂亮,这也许契合他们想要呼吁的环保主题。在无人岛露营,抓鱼烤鱼,好爽啊。

    【详细】
    9768475
  • 刘康康
    2020/2/20 9:05:51
    失去工作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纪录片的力量就在于它解读的多元性,本片结构是封闭式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但文本是开放性的,不同阶层、不同国别可以解读出不同含义。

    看豆瓣上有些评论把对体制的憎恨转移为对中国人的憎恨,我是憎恨不起来的。看着电影里那些默默忍受着各种压迫却依然笑着憧憬着吃饱饭然后教育好子女的中国工人,我憎恨不起来。我没法说出这些中国工人费拉不堪这么傲慢高冷的话。

    我倒是想起2009年中国《劳

    纪录片的力量就在于它解读的多元性,本片结构是封闭式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但文本是开放性的,不同阶层、不同国别可以解读出不同含义。

    看豆瓣上有些评论把对体制的憎恨转移为对中国人的憎恨,我是憎恨不起来的。看着电影里那些默默忍受着各种压迫却依然笑着憧憬着吃饱饭然后教育好子女的中国工人,我憎恨不起来。我没法说出这些中国工人费拉不堪这么傲慢高冷的话。

    我倒是想起2009年中国《劳动法》第一次修正案出来的时候,当时网上公知的主流反应是批评,说新劳动法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大大增加了老板的负担,沿海工厂大量破产,反而导致大量工人失去了工作。后来我读了研究生,认识了圈姐作为很好的朋友,她本科是学经济的,我本科是学法学的,虽然现在都学了电影,但依然还是会为捍卫各自本科的学科观点而辩论。当时圈姐就是反对新劳动法的,而我是支持新劳动法。

    当然新劳动法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以及政府确实把太多自己的责任推到了企业身上。这些批评都是对的。但企业不应该再把责任推到职工身上。最后所有苦难都由打工的人默默承担。

    整体而言,我依然坚持认为新劳动法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消极意义。今天在互联网上,大家已经能毫无争议地知道“996是一种福报”完全是一句屁话,这就是新劳动法在2009年出台所产生的最大价值。

    我其实看完这部纪录片,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人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让渡太多东西了。

    中国人对于失去工作的恐惧,远远大于失去工作实际上带来的危害本身。

    当然,我不是说工作不重要,一份工作对于一个普通人、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我始终觉得,我们对于失去工作的那种恐惧,太强烈、太强烈了。强烈到为了稳定而安全地待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把自己变得那么温顺、那么听话、毫无尊严,甚至于抹除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独立性和思考性,完全地融入集体之中,不惜把自己变成集体大机器之中的一颗螺丝钉,而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纪录片里福耀公司一直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这句话不仅仅是老板的宣传语。中国是非常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个人进入集体之中,其实寻求的也就是一种庇护和安全感,为了获得这种庇护和安全感,让渡出一部分个人的权利。这本身是没问题的。按照卢梭的理想,社会契约就是这样形成的。

    但中国人的那种不安全感、恐惧感,过于根深蒂固、刻骨铭心,以至于在与集体进行谈判时,变得毫无筹码,可以无限度地让步,只求还能继续呆在集体里面。这不仅仅是中国工人与工厂的关系,也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员工与老板的关系。

    我总是忍不住怀疑,这种如此强烈的恐惧感、不安全感,到底是一种天性,还是洗脑之后的结果?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老板们抱怨:现在的90后、00后越来越不好管了,一言不合就辞职,不像80后那么有责任心。从这个角度上说,虽然网络上80后们总是嘲讽90后、00后小粉红多、脑残多,但我依然坚定地相信,90后与00后,比我们80后更有希望。

    因为90后和00后是更有安全感的一代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安全感完完全全寄托在一份工作上。而80后呢,也许在网络上,他们会呈现出激进的姿态,但当真的涉及到他们的饭碗的时候,他们立刻会害怕和退缩。80后跟70后的父辈挨得太近了,仍然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代,可以在网上疯狂吐槽让自己加班的老板、蛮不讲理的甲方,但回过头,为了保住自己这份饭碗,依然会无底线地不断让步。

    个人不断让步、不断出让自己的权利,集体的力量就越大。这个集体不仅仅是某个政府。我们要先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否则那个政府永远不会被打败。

    我还是要强调,我不是精英主义、高高在上地说,一份工作不重要。工作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太重要了。没有工作,人是很难有尊严地活下去的。

    但我们找工作是为了有尊严的活下去,而不是为了一份工作,放弃自己所有尊严,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些加班猝死的、那些把自己变成集体机器之中的螺丝钉的、那些忍受各种侮辱依然拼命要保住工作的,我真的想说,失去工作其实没那么可怕。

    这部纪录片里提到一句,美国人是鼓励式教育长大的,所以都过于自信。我觉得这种自信让他们可以为了坚持自己相信的正确理念而放弃一份工作,他们也不会害怕。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害怕,让他们有勇气去跟资本家进行谈判,反而获得了更有尊严的工作机会。

    我本人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任何工作。当然这也不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所以也没什么可自豪的。那段时间我爸爸生病了,我放弃了在北京的一切工作回家照顾他。我自己感觉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工作的痛苦,主要是心理上的焦虑和周围环境的舆论压力。后来我突然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不能活得有尊严,工作并不是一个绝对要素。然后我开始能够心平气和地每天看看书、看看电影、跟我父亲聊聊天。在那段时间,我一个纯粹的文科生,开始喜欢上了量子力学,找来了能找到的所有这方面的科普书和高校教材,找到了所有网上能找到的公开课视频。然后告诉我爸爸,时间、空间、物质,都跟我们日常理解的并不一样,所以,死亡并不可怕,离别也并不可怕。

    我挺感谢那段没有工作的两年多时光。让我今天内心少了很多恐惧和不安。我知道很多外在的事物不会打败我,工作也好、甲方的否定也好、老板的批评也好。我知道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我依然会选择一份我喜欢的工作,努力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好。

    但我会对自己说:失去工作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详细】
    122772324
  • 红警苏红不懂爱
    2018/5/20 7:06:10
    拍摄点考证1:斯皮尔伯格以严谨著称,但其中国题材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穿帮”

    9380194
  • 摩诃曼珠沙华
    2022/9/20 15:47:17
    生活充满了遗憾,如何不空留遗憾

    影片给我感觉,充满了荒诞感,一路看下去,影片包含了文艺线,感情线,探案惊悚线,彼此交杂,每一条线看到最后都给我意外

    Ben是纽约客,日常生活里混在这个大都市里的许多人一样,过着有欲无爱的海王生活,交往的女人都是匆匆而过,他甚至不记得她们的名字

    Ben是一名作

    影片给我感觉,充满了荒诞感,一路看下去,影片包含了文艺线,感情线,探案惊悚线,彼此交杂,每一条线看到最后都给我意外

    Ben是纽约客,日常生活里混在这个大都市里的许多人一样,过着有欲无爱的海王生活,交往的女人都是匆匆而过,他甚至不记得她们的名字

    Ben是一名作家,他追寻这美国人生活观念的题材。

    有一天他接到遥远的德州的电话,一个陌生的女孩死了....他和她睡过,睡过就忘了。经不住女孩哥哥的热情邀请,他访问了这个荒蛮的德州小镇。

    感情线来说,Ben从根本不记得 Abilene ,到渐渐融入她的家庭,到从查案了解了 Abilene ,他渐渐找到了从未感受过的爱情,渐渐承认自己是 Abilene 的男友。而最后,发现 Abilene 只是借着他的名字去和幕后黑手谈情.......

    探案惊悚线,从一开始 Abilene 的哥哥说她是被谋杀的,我们就和Ben以及他的同事一起,陷入了恐慌,记者要在一个充斥着枪,毒品,黑帮,司法三不管的荒蛮之地,去调查一个女子的死亡真相,这是要冒着多么巨大的风险啊!本着Abilene 家人坚持Abilene 是一个纯洁的好姑娘,本着他渐渐了解Abilene ,推动着他面对汽车爆炸的危险而坚持下去。而最后,Abilene 不是个好姑娘,这片地方没人在乎一个人的死亡,包括幕后黑手,也没人在乎他去查出什么真相。你去查谋杀案的真相,冒的风险还不如你支持错了球队......

    文艺线,大都市的文艺青年(我觉得台词写的都很棒)闯入一片荒蛮,被淳朴的当地人和荒蛮特有的粗犷所吸引而不能自拔。而到了最后在汉堡店他最终得知,Abilene 的实质,Abilene 的家人都知道,他们都在骗他,而爆发了巨大的冲突。都市和荒蛮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具,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们原来就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就如同最后Ben删除了他的所有录音,就如同影片最后所说,我们生活开始是遗憾regret, 结束是遗憾,开始和结束之间,就是一个个遗憾,你拼命摆脱一个遗憾,只不过是跑进另一个遗憾而已。

    所谓的仇念,真相,爱情,故事,我们从来都没有过的,只剩下遗憾和空虚....

    各条线到最后,空留的只是一段记忆,我们能做什么而不空留遗憾呢?也许就是Ben 拔出了.45的原因吧....

    【详细】
    146601152
  • 你现在还好吗?
    2022/5/3 0:34:40
    最是真情难负--难得真诚的好片

    2021春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春节中,看电影成了为很多人的选择。而春节档电影首日票房超越了历史最佳则印证了今年春节档的火热,而我最期待的就是《唐人街探案3》。然而就在我满怀期待准备去看的时候,票价昂贵、影评两极分化确让我成功的避开了它。

    昨日同事给我推荐的一部《发财日记》,让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在春节档的喧嚣中能看到如此真诚

    2021春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春节中,看电影成了为很多人的选择。而春节档电影首日票房超越了历史最佳则印证了今年春节档的火热,而我最期待的就是《唐人街探案3》。然而就在我满怀期待准备去看的时候,票价昂贵、影评两极分化确让我成功的避开了它。

    昨日同事给我推荐的一部《发财日记》,让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在春节档的喧嚣中能看到如此真诚的作品实属可贵,而作为宝哥导演的处女座,虽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在这样的一个阖家团圆之时,能给我们一份满满的感动我觉得足矣。

    故事是从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开始说起的,它记录着作为一个父亲的宝哥挣钱以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我想要是每个父母有个这样的小笔记本,那都会是多么深切感人的故事啊。故事的前半段主要是讲宝哥为了发财从东北农村来到深圳,因为那份傻劲把二哥的工作弄丢却意外捡来了一个孩子。面对襁褓中的婴儿,他们也想过放弃,但是因为宝哥心中的善良终究放心不下把孩子给别人,于是他们带着孩子在桥洞下开始生活。

    都说城市套路多,不如回农村。但是我想人和人的相处中套路和技巧不过都是表面,想得到真心只能靠真诚。也真是因为这份真,让小宝救下了中暑晕倒了的老人,而这位老人也因为这份感动给了这对奶爸一个住处。而接下来就是漫漫成长路。

    我真的不清楚父母这一路上是如何走来,但是高烧、大雨那一幕在我的生活中确实出现过,同样是我的爷爷,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因为我的高烧冒雨把我送到医院,当时在爷爷背上的感觉或许已经消失了,但是那份感动会深深的留在记忆中。孩子在成长,宝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换过很多份工作,他摆过地摊、做过餐厅服务员、做过建筑工人,甚至为了天意的暑期费用去做了工程潜水员,真的是拼了命。一方面工作很忙很累,另一方面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小马和宝哥的感情也在升温,为此他们让天意住了校——没有妈妈受人耻笑,爸爸很忙疏于照顾,而为了弥补这份感情的缺失他们用了善意的谎言去欺骗天意。但是天意真的不知道吗?

    生活总会路出马脚,而当这一切被拆穿的时候,天意的心中只有怨恨,怨恨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怨恨为什么自己被欺骗。我想这样的桥段在大家的生活中肯定也是司空见惯了,所以我想谎言终究有一天会戳破,真诚才是一切的解药。我们可以有善意的谎言,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主动找时机把事情讲明白,因为披着谎言的真情日子久了就变成了怨和恨。

    小马和宝哥两家是窗对窗,两家发生的事情可谓声声入耳,但是感情的窗户纸不是捅一捅就能破的,两个人也不是串串门帮帮忙就算走到一起的。小马有这一个混账前夫,凭着胡搅蛮缠的功夫总是在小马这里拿钱。小马为此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宝哥看着那落寞的背影,悄悄地送上一碗豆花,躲在暗处希望小马能看到这碗豆花接受这美食的慰藉。我想只有像宝哥这么可爱的人,才会在无声处暖人心,在细微处表深情。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就是这个意思吧。

    生活中并不总是平淡的柴米油盐,总会有些意外和凶险。一日小马家起火,宝哥发现后奋力踹开窗户把宿醉中的小马扛了回来,但是走到马路上的小马说了一句:我的箱子。宝哥像得到一份圣旨似的,又冲进了火场,“摸爬滚打”,在爆炸声中、在坍塌声中——一只铁箱被扔了出来。而待到随后到达的消防员用漫天的水花把火扑灭也没见到宝哥出来,小马已然明白这是一个愿意为她付出生命的男人。是啊,一个大难处显担当,生活中展温情的男人,这样的爱情夫复何求!

    经历生活种种,最是真情难负。天意看了父亲的《发财日记》,小马看到了宝哥的一片真心。在病床上,天意将两人的手放到了一起,而另一只手握着二哥。这或许是宝哥最幸福的时刻吧。亲情、爱情、友情,宝哥付出了太多,而在这一刻他们都回到了宝哥身边。

    所以我想说人生浮沉几多,最是真情难负。希望大家都能真心、真情,真实的过好这一生。

    【详细】
    143741739
  • 8bAlL_
    2020/10/18 20:35:25
    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12922208
  • 豆友184498511
    2019/8/19 15:13:42
    重新启程的“家庭号”巴士

    《疯狂一家秀》在我对人五人六的朝九晚五和人模狗样的三点一线感到厌倦和乏味的时候,跟我打了个照面。电影没有对我耳提面命,没有让我醍醐灌顶,更没有用深刻的哲理打通我的任督二脉,却让我对生活的灵感如泉水般喷涌。

    主角江美豆她不漂亮也不聪明,圆圆的肚皮圆圆的脸蛋只能称得上可爱。 她只喜欢唱歌,最终如愿以偿入围歌唱比赛总决赛,全家人为了她一路奔波前往比赛地。

    《疯狂一家秀》在我对人五人六的朝九晚五和人模狗样的三点一线感到厌倦和乏味的时候,跟我打了个照面。电影没有对我耳提面命,没有让我醍醐灌顶,更没有用深刻的哲理打通我的任督二脉,却让我对生活的灵感如泉水般喷涌。

    主角江美豆她不漂亮也不聪明,圆圆的肚皮圆圆的脸蛋只能称得上可爱。 她只喜欢唱歌,最终如愿以偿入围歌唱比赛总决赛,全家人为了她一路奔波前往比赛地。 一路上,这看似和谐的一家人意外不断。车坏了、遇到碰瓷的、爷爷重病,这一切都没有让这一家人停下脚步, 他们终于来到了比赛地点。

    故事前期感觉比较无趣,发展路线也感觉略俗套但后半段感觉一下子有意思起来, 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虽然在性格上都不那么完美,但是却都对美豆充满了爱意;每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尽的烦恼和压力,却都坚持带着美豆朝她的梦想前进。一家人在一路上的争争吵吵和一个接一个的困难中逐渐团结在一起,为了美豆而共同努力。我们逐渐在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感觉到了他们对家人的那份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梦想的执着。

    【详细】
    10423472
  • 桃子酱
    2018/4/17 1:23:35
    假如可以不止路过

    综分7.5,三星~三星半(半星给李倩和新民)

    电影从异乡打拼的底层年轻人角度切入,落下乡愁的笔墨、现实的留白。光看简介会觉得这是一部很“丧”很“致郁”的片子,但无论是小姐妹之间还是男女主之间,那种漂泊的相依尽管无奈无望却又透出最温暖的坚守之情。

    全片没有太多配乐,歌曲的挑选看得出导演的用意。主色调偏淡,长镜头如同女主长期压抑的心境,有着沙砾感。最喜欢的画面出现在男女主

    综分7.5,三星~三星半(半星给李倩和新民)

    电影从异乡打拼的底层年轻人角度切入,落下乡愁的笔墨、现实的留白。光看简介会觉得这是一部很“丧”很“致郁”的片子,但无论是小姐妹之间还是男女主之间,那种漂泊的相依尽管无奈无望却又透出最温暖的坚守之情。

    全片没有太多配乐,歌曲的挑选看得出导演的用意。主色调偏淡,长镜头如同女主长期压抑的心境,有着沙砾感。最喜欢的画面出现在男女主站在安全通道门后的那几幕,无论是色彩、构图还是欲言又止的站位。

    影片的优缺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就我个人而言,影片前半节奏慢,叙事上有冗余之处,对故事的发展、戏剧冲突的铺陈不够精炼有效。从耀婷坐在医院长椅上哭泣那一段开始渐入佳境,几幕重头戏不算完美但都很有冲击感。镜头再次放缓后节奏又遭遇了一点损失,直到影片在小段充满暗示的极其文艺的镜头里拉下帷幕。片中最可爱生动的角色当属李倩,前后期心理变化最大的则属男主角新民。

    整体而言,是一部基调不算明快、关注点既主流又边缘、演员表演在线、质量有一定保证的真.文艺片。

    【详细】
    9301469
  • 快乐卟卟
    2017/6/13 17:43:31
    复杂的男性情谊

    喋喋街头,有战争与暴动的大场面,还有自成一派的慢镜头枪战,最主要的是它有着与吴宇森以往电影所不同的情感宣泄 。这个故事表现了在战争、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朋友间的关系有的反目成仇、友谊破裂,有的却坚贞不渝,导演将这种男性情义的演变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使男性情义更加复杂 。

    喋喋街头,有战争与暴动的大场面,还有自成一派的慢镜头枪战,最主要的是它有着与吴宇森以往电影所不同的情感宣泄 。这个故事表现了在战争、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朋友间的关系有的反目成仇、友谊破裂,有的却坚贞不渝,导演将这种男性情义的演变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使男性情义更加复杂 。

    【详细】
    860014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