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看了原著的关系,特地找了电影来看,因为最新的是韩国版,所以看得也是这个先。说实话,真的拍的很差,抛开已经完全偏离了原著的情节,且书中想要表达友情与亲情的温暖也是完全没有。只是一味的凸显动作的刺激,但是故事的情节却是弄得完全支离破碎,书中的下水道逃跑还有整容苟活的情节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我觉得书最大的特色是结局,雅春不是像英雄电影一样的主角,完美的战胜了恶势力,而是为了"苟
因为是看了原著的关系,特地找了电影来看,因为最新的是韩国版,所以看得也是这个先。说实话,真的拍的很差,抛开已经完全偏离了原著的情节,且书中想要表达友情与亲情的温暖也是完全没有。只是一味的凸显动作的刺激,但是故事的情节却是弄得完全支离破碎,书中的下水道逃跑还有整容苟活的情节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我觉得书最大的特色是结局,雅春不是像英雄电影一样的主角,完美的战胜了恶势力,而是为了"苟活"选择舍弃自己的脸。因为作者不像神化雅春,而是想要更真实的体现人性的脆弱。书中让人感动的是朋友间的帮助跟父母的理解。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想在这边说大话,弘扬无私奉献,确实这个是人性的真实。但是雅春的好友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帮助他,使他可以安全逃脱追捕。看到这里真的觉得,啊,有这群朋友真好!书是真的写的很不错,但是电影却真的不是很推荐。
我自从粉了肖顺尧后,这部剧就一直拖着忘了补,直到前段时间有空闲,就看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每一次的感动都很真实,看完后第一反应就是我好想去亲眼看看那座珠穆朗玛。
肖顺尧身上总带着一股子的军人气息,大概也是因为这部剧,之前我在考古的时候发现他总是缺席他们团的集体活动,了解了一下原来尧尧在西藏拍8848,当时也是我对这部剧产生好奇的第一步,他后来有一次采访说如果人生能重来他想做一名
我自从粉了肖顺尧后,这部剧就一直拖着忘了补,直到前段时间有空闲,就看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每一次的感动都很真实,看完后第一反应就是我好想去亲眼看看那座珠穆朗玛。
肖顺尧身上总带着一股子的军人气息,大概也是因为这部剧,之前我在考古的时候发现他总是缺席他们团的集体活动,了解了一下原来尧尧在西藏拍8848,当时也是我对这部剧产生好奇的第一步,他后来有一次采访说如果人生能重来他想做一名军人,这是他的一个梦想,不知道这个梦是不是来源于这个剧。
这部剧中除了主角荣宁让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乔二(从现在开始包含剧透),从一开始我很讨厌他,看不惯这种吊了郎当的富二代,到后面我对他开始慢慢改观,首先他痴情,这是一个加分点,我是真没想到他真的只喜欢过薇薇安一个人,然后很搞笑,在中间有段无聊的剧情中他是一个调味剂,最后就是他讲义气,他是真把其他人当兄弟了,这是一开始他整人的时候很难让人想到的,最后他的遗言让我哭了好半天。
“我就是一片雪,不会被风吹走,不会融化”
他最后是以一名军人的身份牺牲的,很光荣,很让人骄傲。有句歌词我到现在都觉得写的是他
“穿过重重枪林弹雨,流淌热血啊我的兄弟,抱着你,伤别离,像刺刀刺入我的心”
这部剧我觉得比较优秀的地方就是群像做的不错,我看完有段时间了,但我还记得他们,雪鹰大队杀破狼特战小队,他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特点,都很有记忆点。
在我看来这部剧的减分点在于前面几集真的不好看,后面又有点赶,集数太短了,特效有点太假了,不过这点无所谓,毕竟很久的剧了,没记错尧尧是在13年拍的。
看了一小段开局,转折点来了,直接把川普所代表的巨量传统爱国者勤劳者的大选竞选口号放到虚构臆想的杀人恐怖分子的喇叭里来播放了,太震惊了!这种肆无忌惮的歪曲洗脑宣传污蔑意识形态伪装成电影艺术简直是在侮辱全世界信奉努力就会有回报、勤劳致富的人民的智商。美国的白左已经陷入一种颠狂状态了,这种拉外国人来冲击本国人、妄图建立一个乌托邦世界的行为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但结
看了一小段开局,转折点来了,直接把川普所代表的巨量传统爱国者勤劳者的大选竞选口号放到虚构臆想的杀人恐怖分子的喇叭里来播放了,太震惊了!这种肆无忌惮的歪曲洗脑宣传污蔑意识形态伪装成电影艺术简直是在侮辱全世界信奉努力就会有回报、勤劳致富的人民的智商。美国的白左已经陷入一种颠狂状态了,这种拉外国人来冲击本国人、妄图建立一个乌托邦世界的行为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但结局只有一个,混乱、贫穷、大规模生命的消失,文明的倒退。参考法国革命罗伯斯皮儿大屠杀、西班牙内战….太震惊了,直接把特总的竞选口号放置在杀人组织的喇叭里放出来,一字不差、太可怕了。
两代导演人拍出来纯粹竞技体育电影,致敬一代代的奥运体育健儿,细节把控非常好,把主演内心开始想要放弃的坚决给教练拍照,到后面用跑步离开的决绝演绎的特别到位,要哪有什么轻易的成功和幸运~~有的只是台下一次次苦练和场上义无反顾的全力拼搏!??????
值得去电影院看很深刻的一部电影,用主创的话说这可能是奥运三部曲的
两代导演人拍出来纯粹竞技体育电影,致敬一代代的奥运体育健儿,细节把控非常好,把主演内心开始想要放弃的坚决给教练拍照,到后面用跑步离开的决绝演绎的特别到位,要哪有什么轻易的成功和幸运~~有的只是台下一次次苦练和场上义无反顾的全力拼搏!??????
值得去电影院看很深刻的一部电影,用主创的话说这可能是奥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了…
?????五星好评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时候看历史,更多看的是精彩纷呈的故事,长大之后才懂得,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故事。2014年我有幸拜读了马伯庸老师《风起陇西》这本小说,当时就被亲王在这个故事中所书写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所吸引,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里,正是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小间谍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展现了他们的光辉。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时候看历史,更多看的是精彩纷呈的故事,长大之后才懂得,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故事。2014年我有幸拜读了马伯庸老师《风起陇西》这本小说,当时就被亲王在这个故事中所书写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所吸引,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里,正是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小间谍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展现了他们的光辉。
整整90分钟居然连一大笑我都没有过,可见本片喜剧性有多差!如果说电影系列也有生命的话,那么看完《神偷奶爸3》之后,已经让人感觉《神偷奶爸》这个系列行将就木的了!《神偷奶爸》当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谍战范儿的神偷戏+外冷内热奶爸的温情家庭戏,以及意外爆红的龙套小黄人,共同构建了该片广受欢迎的基础。《神偷奶爸2》延续这一路数,也获得了成功。但不料到了眼下这部《神偷奶爸3》,编剧的创意没的如此之快,
整整90分钟居然连一大笑我都没有过,可见本片喜剧性有多差!如果说电影系列也有生命的话,那么看完《神偷奶爸3》之后,已经让人感觉《神偷奶爸》这个系列行将就木的了!《神偷奶爸》当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谍战范儿的神偷戏+外冷内热奶爸的温情家庭戏,以及意外爆红的龙套小黄人,共同构建了该片广受欢迎的基础。《神偷奶爸2》延续这一路数,也获得了成功。但不料到了眼下这部《神偷奶爸3》,编剧的创意没的如此之快,完全构建不出一条足够吸引人的主线剧情,只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用多线索剧情来充数,还给小黄人们单独建立了一条剧情线专供他们耍宝。但是,格鲁跟孪生兄弟德鲁重聚、异域小镇民俗、小女孩寻找独角兽这些剧情,都让人看起来基本无感,只是导演和编剧在那儿自嗨!大反派巴萨扎自带的“80年代怀旧金曲”风格,也没有像《银河护卫队》里的怀旧金曲那样成为贯穿全片的标志性趣味元素,而只是一种无法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怀旧点缀罢了!直到影片开始一个小时之后,才正式进入格鲁和德鲁两兄弟去大坏蛋巴萨扎偷东西的“谍战范儿”神偷戏精彩情节,但观众的热情已经被此前拖沓无聊的剧情耗尽,真心提不起兴致了!而且,影片最后半个小时格鲁和德鲁两兄弟对决大坏蛋巴萨扎的高潮戏段落,其实也没多精彩、也没多有趣!尤其是大坏蛋巴萨扎毁灭好莱坞的场景,感觉简直就是代表了编剧的心声啊——“都没创意编不出来了还硬要拍《神偷奶爸3》”
看完《七小福》再看的本片,感触更深,武行可能以后都不会再辉煌,但以前的一点一滴都在记录前人的成就和技术,后人可能无法继承,时代的浪潮,留下遗憾的痕迹。
记得《七小福》里于占元师傅说过,“10年才能出一个小生”,这种高强度训练,还有生活所迫义无反顾学艺的孩子可能不复存在,武行青黄不接在所难免,而更重要的原因,《
看完《七小福》再看的本片,感触更深,武行可能以后都不会再辉煌,但以前的一点一滴都在记录前人的成就和技术,后人可能无法继承,时代的浪潮,留下遗憾的痕迹。
记得《七小福》里于占元师傅说过,“10年才能出一个小生”,这种高强度训练,还有生活所迫义无反顾学艺的孩子可能不复存在,武行青黄不接在所难免,而更重要的原因,《龙虎武师》里其实有提过,就是李小龙的早逝。
最近找成龙早期在邵氏拍的电影看,发现那时候香港动作电影由戏剧班风格主导,动作夸张,打斗套路得明显,李小龙的出现改变了观众口味,要真实打斗,拳拳到肉,一击制胜。电影有人说如果李小龙没那么早离世,动作电影会发展得更好。我十分赞同,虽然翻滚跳楼等特技动作不可避免走下坡,但如果有李小龙,动作特技人会提前很多年进入系统、科学的培训,更早在戏剧特技和真实打斗间找到平衡点,像《导火线》这样结合MNA的电影可能提早很多年就会出现。但是,现实没有如果,珍惜以前靠“搏命”去比肩荷里活特效的动作电影,那些都是出色的武行留下的珍贵影像。
之前说看完预告片,感觉还不错希望正片不尬能有惊喜。现在看完前两集正片和一些剧的介绍、花絮,回来评论一下。
《在你心之所向的地方》整套剧是8集,每集20+分钟。首播当晚看了前两集,加起来约40+分钟。虽然说是海外播,但良心剧组还是用尽办法让国内能看到完整正片,这部“环大陆”播放的“真国fu”确实给了我惊喜!
之前说看完预告片,感觉还不错希望正片不尬能有惊喜。现在看完前两集正片和一些剧的介绍、花絮,回来评论一下。
《在你心之所向的地方》整套剧是8集,每集20+分钟。首播当晚看了前两集,加起来约40+分钟。虽然说是海外播,但良心剧组还是用尽办法让国内能看到完整正片,这部“环大陆”播放的“真国fu”确实给了我惊喜!
要知道近年各国/地区都不断输出各种题材类型的fu剧,在如今我们这个大环境连“101”都变成“404”的情况下,能拍能播不删减,一开篇来个实打实的吻戏,就冲这组画面就应该给这套戏的导演、演员和整个制作团队掌声????!!勇还是你们勇!!
头两集看下来,整体的画面和色调还是让我觉得舒服的,略略有种电影的质感,起码不会是那种死亡滤镜调色,这大冬天拍的不容易呀哈哈哈哈哈。而且看介绍说是同期声,主要演员都不是配音,如果真的是演员原声,那也要给他们加加分,原声台词还是挺好的。
剧情上来说,还是围绕几位主演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据导演的采访说整个故事都不是强冲突设定,更注重生活与情感的描画(这群熊孩子的戏,确定不是喜剧吗?哈哈),那就后续保持观望啦。
来说说演员,主cp程一和凌梓铭两位演员的戏也不错,还挺自然的,起码不会有跳戏的感觉;副cp两位演员有点略生涩,是要表现学生纯纯的爱吗??,就看帅哥来说颜很OK啦~感谢你们拍国Fu,希望未来能看到你们更精彩的作品。
就如同我的标题所说:2022年遇到“真.国Fu”,是惊喜的也是勇敢的。当年国fu的墙内开花尚且不易,现如今不说开花,没有被“404”都是万幸。这些年看多了台、泰、韩、日的作品无疑选择是多了,要求也更高了。难得遇到一套不用看字幕就听得明白看的舒服的,作品或许不是很完美,但还是要谢谢你们的坚持和勇敢!
这个影评是驳一驳那个先入为主有失偏薄的影评。
你说韩版的杀人动机没啥逻辑这种人设是简单化处理,日版加个ptsd人设解决杀人动机就变成人设对不上准心?随便杀人这种人设可以接受,ptsd想让人感受自己的痛苦人设就跟自我陶醉型人格冲突?恕我冒昧,您这逻辑怎么推出来?
还有你说简单化处理杀手,就可以过多描述受害者和警察。过多的描述受害者,这是韩版的故事好吧,和人家日版的故事
这个影评是驳一驳那个先入为主有失偏薄的影评。
你说韩版的杀人动机没啥逻辑这种人设是简单化处理,日版加个ptsd人设解决杀人动机就变成人设对不上准心?随便杀人这种人设可以接受,ptsd想让人感受自己的痛苦人设就跟自我陶醉型人格冲突?恕我冒昧,您这逻辑怎么推出来?
还有你说简单化处理杀手,就可以过多描述受害者和警察。过多的描述受害者,这是韩版的故事好吧,和人家日版的故事大相径庭,描述什么受害者?受害者的作用都不一样,日版为啥要多费笔墨去描述托节奏的内容,还说人家拿自己的节奏讲别人的戏,戏的重点都不知道在哪,还说节奏,您配吗?
“杀人犯→受害者家属”这个前置,请问你是跳过了医院打架那一段,还是跳过了发售会救人挡刀子那一段?至于什么真凶是路人这种搞笑想法,还是看书好一点,电影看一下卡司阵容基本就猜出来了,别强行为了贬而贬。
反转不让你那么吃惊只不过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结局,而后面一个反转的设置,正是日版的独特之处,韩版故事的节奏你是找到真凶并绳之以法,所以那个反转是让观众爽到终于有结果,反转的目的是让凶手绳之以法。而日版的处理的目的是,防止勇者变成恶龙,前面的家属所采取的方式,包括反转之前,都是因为法律无效,所以我采取私刑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在日版看来,手段什么的已经无所谓,凶手死才是结果,但是日版中凶手再被揭露之后,却是一心求死,这就是韩日版故事的差距,日版的记者本身因为ptsd想让人感受他的痛苦,这是他的动机,所以男主杀了他就真正意义上完成他的愿望:1、他不想苟活下去,2、让男主因为自己的苟活无法原谅自己 3、杀了自己男主就跟自己一样是杀人凶手,真正变成最好的作品。所以这时候日版来了两个反转,第一个反转就是告诉他灯塔的事,这样私刑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这是前提,第二个反转就是之前,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候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这是直接原因,这两个要素让男主放弃以私刑的目的去惩戒凶手,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而且这里男主人设的目的是他就是个普通人,他对法律之类的意识的没有哥哥那么强烈,所以反而坚持却不亲手杀死,对主题也算是一种升华。
所以韩版讲的是复仇记,而日版的故事重心更多的在后篇表达对自我的调节和矫正的重要性,人已经死了,凶手也会被绳之以法,调整自己不被仇恨犯下同样的错误,“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这就这么几个讲烂的话,做到又会有多容易呢?七宗罪里面皮特最后杀死凶手,看的是爽啊,但是生活还要继续,那让它更好的结束,也让自己有个好结局。PS:最后的彩蛋正好说明了自我调整的重要性。
(所以日版和韩版看似是一个故事,但讲的真的不是一个东西,不要踩一捧一,这片子也有些问题,但是瞎乱杠就算了)
可能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剧呈现出来的感觉、抱有一种想要与人分享的心情,所以当故事进行到美枝子打算“代孕”的时候,我心里头沉了一下。心想,完了,这么敏感和争议的话题。
不过,美枝子究竟是出于什么考量,要做出这种在很多人看来“三观毁尽”的决定呢。
官方的简介里对于这部电视剧有这样一段“定
可能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剧呈现出来的感觉、抱有一种想要与人分享的心情,所以当故事进行到美枝子打算“代孕”的时候,我心里头沉了一下。心想,完了,这么敏感和争议的话题。
不过,美枝子究竟是出于什么考量,要做出这种在很多人看来“三观毁尽”的决定呢。
官方的简介里对于这部电视剧有这样一段“定位”:
「彼らがずっと一緒にいられますように」
愛し合う男性同士とそれを見守るひとりの女性の日々を綴る物語
“但愿他们永远在一起”,一对相爱的男同性恋者、以及一个看守着这份爱的女性的日常。
海报中,美枝子处在最显眼的中间位置。与很多“同性”题材中的女性角色不同,在这部剧里,美枝子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她才是这个故事里真正的主人翁。
在一条富有戏剧性却又过度平常的夜路里,美枝子遇到了槙雄。那时候她刚刚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被男友打了巴掌,脸上还留有红印。剧情中,美枝子几次提到她对男人产生了恐惧感,不想再谈恋爱,往后也没有结婚的打算。在她更小的时候,应该充当她心目中原始男性形象的那个人、她的父亲,也早已经丢弃了她。与槙雄在打工的场所共同认识了永慈以后,在他们三个人之间逐渐发展出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与情感,每个人都在这段关系中得到他们过往未曾有过的体验。永慈坦诚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槙雄有了想要认真对待的事物,而美枝子则遇到了真正愿意亲近的男性。美枝子对她的母亲说,这两个人是会去参加她的开学典礼、陪她过节日的人。得知永慈喜欢槙雄后,她便成了这段少年恋情的见证者。在永慈的父亲发出反对声时,是她一个人“守护”着这份岌岌可危的爱意。
可是,人生里总有一些“可是”,对于槙雄和永慈而言,她究竟能够成为一种怎样的存在呢?如果二人的关系在反对声中分崩离散,她从这段三人关系中所依赖与汲取的温暖也将不复存在;而如果槙雄和永慈终究走入一段成熟、稳固的同性关系里,她这个看守者、一段男男关系的女性旁观者,能够永远亲密地站在他们之间吗?所以,也许是在这种关于失去的预感里,她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完美的念头:她要为这两个人生育孩子。在生孩子这个多多少少有点惊世骇俗的决心里,与其说美枝子是在守护槙雄与永慈的恋爱,更不如说,她是一生悬命要守护这段三人关系、以及她自己在这段关系里的位置。
永慈是一个我不太能够共情的角色。他的父亲说,作为父母他们很高兴他来到了人世,所以他们也想要让他享受这种生养的喜悦。那时候我心里私自替永慈做了一些回答,譬如,如果我不觉得生儿育女是种幸福,为什么你们一定要替我承担这种幸福呢。可是出乎意料地,永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在乎繁衍的人,在第一次从超声里看到自己的骨肉、以及在医院里见到那个活生生的小人、她的亲生女儿时,他所表现出来的喜悦是完全掩饰不住的。无论是出于他个人的“天性”、还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永慈根本上是那种很渴望结婚生子这种世俗幸福的男人。除了喜欢同性,他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他所做的事,原则上都是“正常”的。
聚餐的桌子上,永慈说他决定辞掉染坊里的工作,去他父亲的公司里上班,槙雄一下子非常落寞,走到门外去吹风。那时候我不太明白槙雄在忧郁什么,但事后看来,也许就是在这种细节里,槙雄已经逐渐觉察到永慈底子里是一个和槙雄自己非常不同的人。永慈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美满的家庭、温馨的儿女,而槙雄是一个非常随性的男孩子。故事的结局是致郁的。但倘若我们重新去审视这些细节,也许我们也会发现,和永慈永远在一起,对于槙雄而言并不是一个现实的选项。在槙雄终于如自己所愿“长大”以后、在他终于到了能够耍酷地喝酒和吸烟的年纪时,他和永慈已经相互给不了对方所需索的东西。
从朝人的平板电脑里再一次见到美枝子的面容时,槙雄终于没有能够支撑住。一个人回到公寓里,靠着门坐下来,很久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无法去“想象”这些时刻里槙雄的感受,但恰恰是因为这些感受太过日常庸俗、太容易感同身受了,一旦陷入进去,就疼痛得难以呼吸。一个人究竟要如何在这种事情上与自己和解呢?曾经亲密无间的三个人,剩下自己一个,在这碌碌无为的房间里,日复一日堆满了即食面的盒子。好想看一看他们啊,好想看看他们如今究竟是什么样子,但这就足够释怀与解恨了吗?
再见面时,美枝子和永慈都是非常得体的成人打扮,甚至带有成功人士的模样。而槙雄一头颓废的长发,连那身原本显得天真可爱的宽松衣服,也变得窘迫和不堪。
三个人的关系因为“代孕”而终于坍塌后,美枝子说过这样一段“反省”的话,她说:把生命当成一种手段,因而受到了惩罚。
我觉得这一处升华并不是非常恰当,也许因为我个人的联想和感悟不太一样。我想起自己还在读书的时候,在最孤独的时刻里,曾经和几个朋友约定好,我们以后要一起住一间出租屋、互相扶持。而我们甚至算不上那种要好的朋友。又比如说,中国的同性恋者往往需要考虑另一种选项——形婚。但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相互信任的异性,即使没有了传统家庭的那种约束,也能够过得幸福吧?我个人其实是不太认同的。
我总是觉得,我们在无助中所想要抓住的那些看似简单的“依赖”,里边有着许许多多我们其实负担不了的复杂,事情总是会往无法意料的方向发展。人与人的关系,远远没有纯粹到可以让我们寄托人生中的寂寞。只是在年轻与孤独的时候,我们还想不了那么多,也不愿意去想那么多。
在孤独里,我们许多人,也许都做过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远比这更离谱的决定。如果仅仅因为受到“代孕”这个字眼的刺激,而失去欣赏这部作品的机会,我觉得是非常可惜。在这些故事里,有远比“三观”更值得我们去体会的东西。
注:文中对某些情节的回忆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我喜欢这部电影 强尼凯克 是 我知道大家好像觉得一般 对于导演对叙事 对故事的节奏都有疑问 但就像我也很喜欢千禧曼波一样 我也很喜欢这部强尼凯克
我并不觉得 没有很强或者一条故事线 这样会有问题 我觉得只要氛围营造起来了 那 观者就能够进入这个氛围 我很喜欢强尼凯克营造的氛围 所以我觉得 有没有一个故事的梗概或者这个故事的梗概清不清晰就不太重要
其实 确实电影没什么主
我喜欢这部电影 强尼凯克 是 我知道大家好像觉得一般 对于导演对叙事 对故事的节奏都有疑问 但就像我也很喜欢千禧曼波一样 我也很喜欢这部强尼凯克
我并不觉得 没有很强或者一条故事线 这样会有问题 我觉得只要氛围营造起来了 那 观者就能够进入这个氛围 我很喜欢强尼凯克营造的氛围 所以我觉得 有没有一个故事的梗概或者这个故事的梗概清不清晰就不太重要
其实 确实电影没什么主线 但也可以说有 通过几个相对联系又没什么关系的故事 来共同描述城市中人的寂寞 每个人孤独背后的故事 所以氛围营造起来了 并不一定需要很强的故事去讲述 而是让观者进入这个氛围
导演很会描述生活 平常人的生活 这是有得到侯导的真传吧 我会觉得一些生活中的状况对话 出现在电影里 像外婆吃香蕉 我就真真切切的有体会 我奶奶也爱吃香蕉 晚年也因为血糖的关系 很多东西都不能吃 然后 有时候偷偷吃也总是害怕被人说 看得我感觉看到了奶奶 以及便利店门口吃东西喝酒 感觉 那就是年轻的时候会做的事情 大家一起在简陋的地方在深夜话仙 几杯酒下肚 聊着人生 过往与感悟
当然 那一段奔跑的戏我也很喜欢 大家说很像千禧曼波里舒淇那段 是吧 很喜欢这段戏的氛围 那种情绪 男与女 他们互有好感 但可能还是保守 导演放弃了床戏 用这样一段奔跑的戏来描述两人的情愫 以及林强的音乐也很好的烘托两人的内心 以及跑完后两人坐着大笑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比一场床戏好太多了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段跑步的戏不是一个长镜头 感觉一个长镜头 情绪会不会更饱满些?或者说导演还是想跟侯导做的不太一样
片中的一些场景也让我想起现实中的场景 像奔跑的天桥 让我想起那年去香港 深夜漫步香港街头 穿过很多很多的天桥 那种夜晚香港的感觉到现在都在脑海里 以及夜晚灯光中支撑高架桥的大柱子 看到的时候就让我想起大学的时候 厦门大桥下的支撑柱 那么整齐 巨大 看到的时候觉得好威武 突然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当然是对这个整齐与巨大
因为我爸天天看抗日剧,所以每天也会跟着他一起看但是怎么现在还能看到这种剧情!?多少好剧,电视台为什么选择放出来三年前的这部剧??广电审核时也不认真看内容的吗?即使不能像亮剑,士兵出击那些优秀的抗日剧,也不能乱来吧!要拍就好好拍行吗?我以为没有“手撕鬼子”代表各方面开始认真了,为什么要在一百周年放这个?还要学一些垃圾剧为虐而虐,言情剧都不走这个套路了…还没有看完,剧里其他人就不想说了,忍忍还行
因为我爸天天看抗日剧,所以每天也会跟着他一起看但是怎么现在还能看到这种剧情!?多少好剧,电视台为什么选择放出来三年前的这部剧??广电审核时也不认真看内容的吗?即使不能像亮剑,士兵出击那些优秀的抗日剧,也不能乱来吧!要拍就好好拍行吗?我以为没有“手撕鬼子”代表各方面开始认真了,为什么要在一百周年放这个?还要学一些垃圾剧为虐而虐,言情剧都不走这个套路了…还没有看完,剧里其他人就不想说了,忍忍还行,目前为止大概是双男主的走向但是居然还能出现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没有调查真相就去替人暗杀,错杀了好人和人家妻子之后,不仅没有自省,还不敢承认??家人为“中国喉咙”被杀之事义愤填膺时他推脱给日本人???????直接黑人问号脸不会吧,不会吧,这种人不会还能洗白吧?可别说他性格就是这样,有脑子都不会干这种事…他是傻子吗??人设有问题,剧情也让人唾弃最后因为看不下去了,想着千万别说“任非常”这个角色最后还能好好的…,就查了剧情介绍,呵?? 还不如不查呢,活得潦草,死得也潦草很久没有因为一部抗日剧生气了,这样的人设还能是个男主之一???这样的剧情是哪个鬼才想出来的?剧情介绍下面的102个赞真的不是感谢有人踩雷吗?洗眼睛洗眼睛,还好以前错过了这种剧,别拍了吧,为了脑子,我拒绝(对演员本人没有意见,但这种角色人设…)
一个月底到处借钱、被琐碎生活搞得焦头烂额的刑警李慧炎(段奕宏饰),一个和父亲不断吵架、甚至不愿见面的入殓师周游(大鹏饰),分别被两桩案件所牵扯:
一是女中学生范晓媛(刘亦然饰)被绑架,在追捕中,领导、同事均受伤,看上去似乎并无Leadership的李慧炎不得不担起Team leader的职责。
一个月底到处借钱、被琐碎生活搞得焦头烂额的刑警李慧炎(段奕宏饰),一个和父亲不断吵架、甚至不愿见面的入殓师周游(大鹏饰),分别被两桩案件所牵扯:
一是女中学生范晓媛(刘亦然饰)被绑架,在追捕中,领导、同事均受伤,看上去似乎并无Leadership的李慧炎不得不担起Team leader的职责。
二是周游的父亲周平原等待在儿子归来,以做最后的努力——劝说他回去当医生,却在家中被杀害,杀手还将他的舌头割掉……为了能够尽到人子的义务,更为了进一步了解父亲和自己,周游踏上了独自追凶之旅。
两案源头指向同一座不起眼的城市——东北小城双塔市。隐喻着,两案最终会合并成一案,在李慧炎与周游的“双探”下,一个惊天的秘密被一步步揭开。
毫无疑问,《双探》是一部标准的悬疑侦探剧,它的基本框架、人物设定、情节推进等,均中规中矩,但在此之外,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剧中人物都是典型的“非英雄”,故事背景则有强烈的“新西部片”特色,而剧的主旨则指向对人性的追问……凡此种种,使《双探》更偏重写人,而非写事,从而具有了深读的可能。
虽是侦探剧,却又不完全是侦探剧
一般来说,侦探剧的基本原则是3C,即Crime(犯罪)、Cerebration(思考)、Chase(追逐)。其根本在于“动”,即始终输出故事的未完成形态,从而最大化地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人物关系、故事背景、情感冲突等都在“动”的过程中交待完成,所以深入能力不足,只能呈现高度类型化的人物。
美国作家博罗斯和西蒙在《超越本能侦探》中,将侦探概括为四类,即:
智慧型侦探,如福尔摩斯;
超人型侦探,如亨特;
本能型侦探,如《妖女迷行》中的丹尼斯;
组织型侦探。
从3C角度看《双探》,就会发现它与侦探剧的深度契合。
在《双探》中,共有三个动态线:一是被绑女生范晓媛如何逃脱;二是李慧炎如何破案;三是周游如何追凶。三条动态线又牵扯起无数潜线:绑匪与始终藏头露尾的老大之间的关系;周游通过回忆,追述父亲隐藏的前史;范晓媛如此普通,绑匪为什么要绑架她……
异常纷繁的线索,赋予《双探》重门叠户、悬念纷起的效果,故有深度烧脑的气质。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即使看到第6集,仍搞不明白,范晓媛为何会被牵扯进来。
然而,从角色塑造的角度看《双探》,又会发现,两名主角都不在四类侦探之中。
不论是李慧炎,还是周游,都不符合传统侦探剧中的侦探形象,他们没有超凡的智力与体能,只有中年人的谨慎、怀疑、犹豫与经验,他们之所以能抵达悬疑内核,不靠霸气、智慧与天赋,仅仅源于苦苦追寻后,概率给出了奖赏。
既“深度契合”,又不落俗套,说明《双探》的趣味并不在于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是要在故事之上,承载更多的东西。
刻画出鲜活的人,是本剧最大亮点
这个“更多的东西”,就是写人。《双探》真正的魅力,在于刻画出了鲜活的人。
以主角李慧炎为例,是从个人琐事切入《双探》的——为建私人厕所,他在大杂院中挖了一条下水沟,却被包工头所骗,又无钱请新的施工队来填埋,引起邻居们的强烈不满,他不得不用承诺“马上填沟”的方式,敷衍拖延。
李慧炎会像普通人那样,将怨气转嫁到孩子头上;还会在得知自己终于可以独当一面时,悄悄露出得意神色;他没有绯闻,不喝洋酒,也不开名车,不进高档娱乐场所……
一般来说,警方往往从“犯罪动机”入手破案,李慧炎采取的却是直线思维:出了问题——解决问题。他始终沿着“把被绑架的孩子找回来”而行动,因为这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
显然李慧炎依靠的是生活逻辑,而非演绎逻辑。
演绎逻辑可以无限精彩,但正如黑格尔所说:“可能性是无穷的。”任何影视剧,一旦落入这种“无穷”中,都难免被它吞噬。最终,人物、性格、主题等都被故事逻辑的可能性所吞噬,最后变成“故事大于一切”“奇怪重于一切”,落入“为奇特而奇特”“为悬念而悬念”的窠臼。那么,面对这样一部自娱自乐、不提供任何经验的影视剧,观众还有必要看它吗?
好的影视剧必须聚焦于人,必须展现人间烟火。写生活,而非写“想象力的游戏”,这是佳作的底线。
在《双探》中,段奕宏对李慧炎这一人物做出了异常精彩的演绎,饱受生活的磨砺与忽视,依然坚信爱、责任与道义,他不会说豪言壮语,也非超人,但他以永不放弃的精神,呈现出人性的光辉。
在《双探》中,两名主角——李慧炎和周游,都是“非英雄”,他们接受了普通人的角色,习惯了低调、自我地生活,而非去做一个英雄,让他们烦恼的不是人生豪迈,而是生活琐事。他们身上更多呈现的是“平常”,而非侦探们的“异常”。然而,压力之下,他们性格中暗含的崇高又会被激发出来,于是,他们足以实现从“非英雄”到“英雄”的跨越。
不仅是李慧炎、周游,在《双探》中,白石舟(郑楚一饰)、范晓媛、乌娜吉(曾美慧孜饰)、邱琳(申琦)……可以说,剧中每个人物都充满复杂性,都值得玩味与推敲,都丰富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从“志怪”到“志人”,所以《双探》的魅力大大突破了侦探剧的边界。
越到后来,《双探》的叙事节奏越快
然而,侦探剧从来以事为主,以人为辅,换言之,它就不是用来刻画人的,也根本没能力刻画好人。面对这一规定性,《双探》采取了两个解决方案:其一,营造“异世界”;其二,采取“环形线圈式”结构。
先说营造“异世界”。
《双探》把故事的北京放在了相对陌生的背景中——双塔市。双塔市是一个新兴的小城市,连李慧炎、周游一开始都说不出它在哪,更不知如何向别人解释它的地理方位。双塔市常年被冰雪围困,一年中大多数时间,人们难以正常工作生活。于是,它被快速发展的时代遗忘,这遗忘不仅是物质文明层面的,也包括精神文明——在双塔市,人们的法治意识淡漠,遇到问题,仍喜欢诉诸武力。
粗糙的环境塑造出粗糙的人。在双塔,人性因孤独、恐惧,走向残酷、冷漠。
然而,粗糙的背面是壮美——不同角色在漫无边际雪地中跋涉、逃跑、追击,以及在随时可能遭到偷袭、殴斗的酒吧中穿行,乃至各式各样的奇怪人物、奇怪行为,包括用冷库将对手慢慢冻死……每个人不再是与对手搏斗,而是在与残酷的环境单打独斗,他真正要战胜的是自己。则一个人的底蕴、前史、性格、信仰,决定了最终结局。
段奕宏、李慧炎能赢,因为他们始终坚守着清白与真诚,历经尘世消磨,他们依然坚信道德的力量,这保证了他们的人格始终拥有强大的内驱力。
正是通过这一“异世界”,《双探》将“写人”与“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再说“环形线圈式”结构。
所谓“环形线圈式”结构,是与“因果线性结构”相对而言。后者要求清晰地讲述“A-B-C”的内在逻辑,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完美契合“必然性”,这就将侦探剧变成了数学方程式。而“环形线圈式”则在线性叙事的主导下,持续提供突变点,推动叙事结构不断延伸,而每加入一个突变点,都相当于一个完整的情结。
范晓媛从被劫持到被解救,本是一个完整的“因果线性结构”;可她半路逃走,又恰恰落入白石舟手中,这又构成一个“因果线性结构”;而白石舟有自己的行动目标,即复仇,再构成一个“因果线性结构”;而白石舟的动机,恰好又与个人前史有关,这个前史恰好是周游试图破解的,这是又一重“因果线性结构”;最后,前史与范晓媛的关系,本身亦是“因果线性结构”……从一点带入,渐次撬动一个面,于是,“写人”本身便成了“写事”,也成了悬疑的一部分。
这些手法的引入,使《双探》既保持了叙事品质,又照顾了叙事节奏,整体速度不断加快——越到后来,在叙事螺旋加速下,越让人目不暇给。
后人依然会看看《双探》
近年来,悬疑侦探剧日渐火爆,渐成影视剧的“主流”。
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白领阶层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终日工作在狭小的空间中,面对熟悉的人,引起人们对生活底层逻辑的好奇,产生了对悬疑侦探剧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平均每天至少要说八个谎,在熟人社会中,可以通过“对陌生人说谎,对熟人说真话”来化解这一困境,在陌生人社会中,就不那么容易了——如何判断身边人是否在说谎,如何掩盖自己曾经说过的谎言……所以现代人对前后逻辑统一特别关注,只有彼此呼应、可以互参互证,才被视为“真实”,这形塑了我们的审美观。
然而,当下对悬疑侦探剧的消费需求背后,存在着误读:人的行为未必可用同一逻辑解释清楚,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是人性的常态,深入下去,每个人都是多元的、不统一的,所谓“统一”,只是未经自我审视行而形成幻觉。
遗憾的是,太多悬疑侦探剧正被幻觉所左右,全力以赴在人工制造“逻辑完整”“逻辑复杂”,则一问世便是“死美人”——表面看,足够缜密,有娱乐性;却不具深读可能,除了吓人一跳、逗人一笑,再无其他养分。
所以,我更愿意将《双探》视为一股清流,它还能耐下心去写人,写被日常生活不断打扰的普通人,写他们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的那些不平凡——他们依然在坚持,在他们心中,还为神圣保存着一方天地。当他们聚合起来,就是我们这个时代。
悬疑总会过去,时代中的人才是永远。在后人眼中,今天的悬疑侦探剧可能都属幼稚,但《双探》依然值得一看,因为从中能看出这一代人的消息、这一代人存在的理由与根基,而这些,永不过时。
我本来是为了潘粤明老师而看的。
巧了,我的麻麻、我的一个朋友,都是为潘老师而看的。
先说结果:
我坚持不住了,只想看潘卷卷,对剧情没兴趣了。我娘第一天就去看了,但没再追下去,她说不接地气。朋友那边也弃剧了,但是因为潘老师她支支吾吾地也不忍心说这剧不好看。
怎么评价呢。
我早就知道这种剧不会非常现实主义,它永远不敢触及真正的核心问题,
我本来是为了潘粤明老师而看的。
巧了,我的麻麻、我的一个朋友,都是为潘老师而看的。
先说结果:
我坚持不住了,只想看潘卷卷,对剧情没兴趣了。我娘第一天就去看了,但没再追下去,她说不接地气。朋友那边也弃剧了,但是因为潘老师她支支吾吾地也不忍心说这剧不好看。
怎么评价呢。
我早就知道这种剧不会非常现实主义,它永远不敢触及真正的核心问题,这甚至不是剧作方的错,而是审核制度限制的……但是,看个乐子呗。
结果就是,当正戏看,它不够现实主义。当偶像剧看,它不够爽。当下饭剧看,它也没有让人共鸣的基点。
这种设定本身,就尬死了。
潘老师演的角色,社会心理学教授魏书,需要样本,然后教女主怎么和人谈恋爱,大概是这个意思对吧?
然而一个现实:单身的人,从来不是不会撩才单身的,他们的问题不在恋爱方法,因为婚姻绝对不仅仅是恋爱!
第一,男人不傻,男人不会因为女人用点技巧就爱上这个女人。
承认吧,男人眼里解析出来的一个女人,很多时候是各种指标的集合体:
她不是很丑,外貌能接受。那么她待婚踏实么,适合过日子么,和我聊得来么,能生儿育女么,能对我父母好么,她家室如何,性格如何,还可以么?是个可以结婚的对象?那行,结吧。
很多女人不愿意承认,你在男人眼里其实就是各种功能性的集合体。
这也不是男人功利还是怎样,而是世界的真相,女人看男人不也是这样么。
很多女人喜欢说,我爱画画儿,我爱健身,等等……她自己觉得这是优点,可是你的这些优点与男人无关,明白我的意思么,就是你画画儿再好,那是你自己的事,男人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同理,如果一个男人高学历,爱旅游,他的这些优点也和女人没什么关系。他的女朋友不关心这个,他的女朋友关心的是,你是否做家务,你是否体贴,你是否善解人意。
婚姻是很复杂的,它是各种指标的衡量。纯粹因为感情就在一起的,是校园爱情、初入社会的爱情。
而婚姻很多时候不等于爱情。如果你的婚姻等于爱情了,那么你很幸运,你是个例,你绝对不能代表这个剧想要演的大龄单身女。
所以,硬件条件不达标,怎么撩都没用!如果你的硬件条件达标了,你根本不需要撩!别人又不傻,也不瞎!
女主很漂亮,事业过得去,其实只要她的婚姻态度符合男性的功能性需求了,她一定会脱离单身。
如果是个丑女呢,恕我直言,那需要整容了,或者最大程度放低婚姻要求。
如果是个贫女呢,那就需要赚钱了,或者最大程度放低婚姻要求。
这一切的实质性问题,都不是一个心理专家能帮忙解决的。心理专家能解决的,其实也就不需要心理专家了。
第二,女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婚姻问题,而是自己生活里的各种问题。
豆瓣上,这个剧的简介是这样写的:34岁的女编剧程璐(童瑶 饰)一直坚信,自己单身多年的原因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结而已。
这句话看得我也是挺尬的。
一般吧,像我这种大龄单身女,我们早就活明白了。我们不想结婚,不想的本质是害怕。
我的事业还没解决,我的各种问题都没解决,谈情说爱?没心情!
你让我嫁个男人一起奋斗或者直接住进大别墅?不好意思,不放心!哪天家暴冷暴力离婚分财产,怎么办呢?
这一切的本质,是对自己现阶段生活的不尽满意,和对婚姻的不信任。
就是害怕。我怂,惹不起躲得起行了吧。
你问我如果事业有成了,问题解决了,会结婚吗?那么问题又来了,我都自己住进大别墅了,多快乐啊,我还要婚姻干什么?养儿防老什么的,老了再说吧。
对我们来说,结婚是一件很可怕的苦差事,如果有百倍的利润,才可以让我们甘愿一试。如果只有两倍的利润,我们宁肯单着。这是问题的本质。一切问题的本质都不是一个心理研究专家所能解决的……
如果说女主最后和魏卷卷在一起了,那么这件事的本质是相知相识,两个人携手一生。这个结局,和最初的情感专家设定,屁关系也没有。
那些问题的本质依然在那里,没有被触碰到。
难道你是想说“男主帮女主搞对象最后发现自己爱上女主了”,这种桥段,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是大约二十五年前。呕——
再说说鲜肉现象。
为什么近10年小鲜肉越来越多?根本原因是女性消费者占主体了。
男人基本不看剧了,被短视频、网络小说、游戏拐走了。
男性消费者占主体的时候,剧都是什么?武侠,历史剧,功能性美女,说来说去绕不过杰克苏。
女性消费者占主体的时候,剧都是什么?玛丽苏啊,大女主啊。
资本是趋利的,谁是观众,就伺候谁的品味。
女性喜欢看到什么样的感情戏呢?甄嬛传、延禧攻略,都是好例子。发现了吗,女人会嫁给最强大的男人,老点也无所谓。但是她心里最喜欢的,是那个做小伏低的、永远守护她、牵就她的处处漂亮年轻的男人。这些爽点,非常值得研究。
女人喜欢看小鲜肉的本质,其实跟武则天养男宠差不多。一边是逗弄美少男,一边又是把他想象成好哥哥好爱豆。
总之一句话,你这片子,到底是拍给谁看的呢?
如果是拍给女人看,那么请记住,现代女性早就不以获得爱情、达成婚姻为人生最高目标了,她们喜欢自己占主导地位。
《如懿传》为什么扑成那样?因为它充满了戕害妇女儿童,充满了酷爱抄袭的作者流连紫那点小女人心思:获取爱情才是最高目标。有人喜欢,但请记住你喜欢,是你喜欢,你代表不了大众的收视率。
《延禧攻略》为什么受着抄袭帝于正的拖累,仍然热播呢?因为它的理念是符合现代理念的:女主魏璎珞不相信爱情也不在意爱情,她有自己要做的事(为姐姐报仇),有自己爱的人(姐姐、皇后),她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所以魏璎珞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男人和婚姻的附庸。这是女性观众喜欢看到的。
而这个《谁说我结不了婚》,它没有让我看到共鸣点,虽然剧名挺爽,像是大龄单身女的反唇相讥,可剧情设定并不是这样。
结果就是,当正戏看,它不够现实主义。当偶像剧看,它不够爽。当下饭剧看,它也没有让人共鸣的基点。
但我依然不太想指责剧作方。
国家需要催婚,需要生育增加,这意图近些年来越来越明显,连离婚难度都要增加。所以这个催婚剧能够迅速通过筛查,从无数的待审剧里跳出来,被播放在大众面前。
催婚。憋说现实问题,都闭嘴,你们这些女人赶紧结婚。这就是我看到的中心思想。
这应该不是编剧的错。
催婚题材可以快速通过审查,于是资本点头了。
现实问题不敢碰,于是剧情如同空中楼阁,各种不接地气了。
再加上没什么看点,所以……我没去查大数据,反正我是不喜欢的。
最后总结,潘老师依然剧抛脸,神演技没毛病。
pss真的像熊猫,吃竹子也能让人看一整天
。所以我就折腾进度条、只看潘老师好了,这个剧,我实在是满脑子都忍不住唱反调,拜拜了您内。
剧作方你知道你这个剧靠潘老师吸来多少观众吗?资方,希望你们心里有数哈。
备注:pss,粉丝以为是潘帅帅或者潘瘦瘦。然鹅潘老师自己说,是胖死算。
再备注:其实潘老师不胖,就是脸上显得肉肉多吧……大概是因为毕竟年纪大了,脸上挂不住肉肉了,在所难免。其实这种情况,应该医美手术解决“吧,但”是怕影响演技、表情,就没动吧……他好像一直在挨饿了……所以,有时候也觉得挺可怜的,连基本的食欲都满足不了,也不知道人生有什么意思,算了算了潘老师想吃就吃吧,反正演技好怎么都顺眼。
弱弱地劝一句,希望大家别老说胖了啊,理解一下比较好吧。万一哪天饿shi了,我们还看啥呀。
把一个半钟头还给我,不良出品方的欺世盗名之作,把第一集剪掉的素材及赶工抢拍的粗制滥作生拼硬凑出一部三无产品,无剧情、无逻辑、无表演,剧情毫无章法,逻辑bug无数,表演仅走过场,台词拉胯稀碎,特效水得不行,动作没有记忆点,就这种完成度还好意思上院线,叔可忍婶不可忍!中肯评价,第一部基本上汲取了原作《急冻奇侠》的精华,辅以现代特效润色,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而第二部明显是计划外的
把一个半钟头还给我,不良出品方的欺世盗名之作,把第一集剪掉的素材及赶工抢拍的粗制滥作生拼硬凑出一部三无产品,无剧情、无逻辑、无表演,剧情毫无章法,逻辑bug无数,表演仅走过场,台词拉胯稀碎,特效水得不行,动作没有记忆点,就这种完成度还好意思上院线,叔可忍婶不可忍!中肯评价,第一部基本上汲取了原作《急冻奇侠》的精华,辅以现代特效润色,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而第二部明显是计划外的,蓄谋套拍的,一生二,二生钱,毫无职业道德,第一次想给一部电影打零分,绝对视听污染,生人勿近。
一口气刷完五季,意犹未尽又回味无穷。从未想过一部电视剧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它是那么的精雕细琢、雍容凄美又淋漓尽致。它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太大了,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和感悟,让我觉得我必须要留下一点观后感,记录一下这部好剧,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故事讲的是一个盗贼,计划抢劫西班牙皇家造币厂,计划了整整
一口气刷完五季,意犹未尽又回味无穷。从未想过一部电视剧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它是那么的精雕细琢、雍容凄美又淋漓尽致。它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太大了,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和感悟,让我觉得我必须要留下一点观后感,记录一下这部好剧,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故事讲的是一个盗贼,计划抢劫西班牙皇家造币厂,计划了整整20多年。在他不幸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遗志。他的儿子化名为“教授”完善了整个计划,然后招兵买马,聚集了一伙走投无路的罪犯,合伙抢劫西班牙皇家造币厂的故事。第一季和第二季,讲的是一群盗贼在教授的领导下,机关算尽,最后在不幸牺牲了几个人以后,功德圆满,分了钱以后各自逍遥快活去了。第三季一直到第五季,讲的是这伙人抢劫西班牙银行,目的是银行地下的90吨黄金。目前到第五季的进度,可谓是损兵折将、伤亡惨重,暂无后续。
由于这部剧给我带来许多思考,所以我想要详细把它记录下来并永久的保存到我自己的文档里,让我可以铭记我其中学习和感悟到的一切。
一、何谓正义?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从第一季一直到第五季,编剧想要向人们传达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你所看到的正义未必不是邪恶的化身。关灯以后,撕掉天使的躯壳,你可能会拥吻一个魔鬼的肉体。第二件是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墨守成规,恰恰相反,只要你足够勇敢,勇敢的去爱过、恨过、哪怕你向全世界开枪,和世界为敌,你的死亡也会永远被人铭记,你的生命同样是有意义的。
盗贼们策划了20多年,机关算尽,抢劫国家的财富本来应该是一个邪恶的行为。因为按照正常人的价值观看来,盗贼的目的是不劳而获,他们突破传统底线,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别人通过几辈子工作都挣不回来的财富是不公平的。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是无法被容忍的违法行为。可是你看这部电视剧,任何人丝毫不会觉得盗贼们可恨,相反,你会认为他们是正义的!
他们像一群只有在孩子们的儿童读物里面才会出现的绿林好汉一样,智慧和勇气并存,让人叹为观止。观众看这部剧,一定会为盗贼们疯狂的冒险行为感到担心,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担心,为他们的成败担心。而引发我思考的部分,也在于此。
为什么没人为国家和政府担心呢?为什么没人为警察担心呢?为什么没人会为保家卫国的军队担心、甚至对他们的生死丝毫没有任何同情呢?难道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乱了吗?我开始同情并且支持盗窃和抢劫这件事,是不是我有病?要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抢劫,真正会帮助你,保护你的只有警察机构!不论在哪个国家,警察作为一个合法的暴力机构,是唯一有能力和犯罪对抗的组织,也是唯一有能力保护你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机构。为什么在这部剧里,没有观众肯定警方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你甚至会认为这帮警察就是一群和正义作对的暴徒,正在阻止行侠仗义的好汉们!
如果用肤浅一点的解释方式来诠释这种情感,那就是因为公权力太强大了。盗贼们在公权力面前就像一群为微不足道的蚂蚁,几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随时都能被碾死!而人类又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认为这些胆大包天、不知死活的盗贼居然有豁出一切和国家对抗的野心!于是观众在佩服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羡慕他们的才华和手段之余,对盗贼的敌对情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同情。同时,蚍蜉撼大树这种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和刺激,迅速把观众们代入到了盗贼的情绪里。感受着盗贼们各自的爱恨、压抑、愤怒和欢乐。只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剧并不止于这种肤浅的情感,虽然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因素,不过它一定不是主要的因素,我想它主要的因素,涉及到一个我们可能平时压根儿不会去真正思考的主题,那就是“何谓正义”?
在这部剧中,我认为盗贼们,在某种意义上,是正义的。剧中反复响起的《Bella ciao》这首歌,似乎想要告诉观众盗贼们对抗的公权力形同法西斯,形同纳粹德国。而这帮盗贼,就是游击队,是正义的化身,要给这些滥用职权为非作歹的伪君子一点颜色看看!而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认可了这个设定。为什么会如此呢?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试着讲一讲我自己的理解!
从人类的历史来看,我们人类在最初的原始时期,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的。打从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开始,我们就群居了。因为在原始时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较为脆弱,单独的个人没有自保的能力,于是为了生存,大家选择群居。而我认为,群居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仅仅只是适用于中原大地,也适用于全世界。人类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充满了暴力、阴谋、夺权、屠杀等等。翻开历史,字缝里到处透着浓浓的血腥味儿。有位伟人说:“枪杆子、笔杆子,平定天下就靠这两杆子。”在我们生存这片土地上,暴力机构是公权力的武力保障,儒家思想是洗脑的愚民政策。遗憾的是,任何王朝,执政久了就会堕落,就会声色犬马,民间就会民不聊生,最后就会引发革命和武装叛乱,新的王朝就会应运而生。
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不论怎么改朝换代,中国还是中国。不论哪个王朝灭亡,不论谁做了皇帝,谁掌握了公权力,中国的本质不变。没有了秦汉,中国还是中国,没有了唐宋,中国还是中国。改朝换代,无非刘家、李家、赵家各大家族轮流坐庄而已。对于帝王来说,忠孝节义的忠必须排在首位,因为它涉及到权力的稳固。帝王之术除了制衡之外,更多的是引导舆论。关二爷被称圣后又被追封为关帝,因为它的内涵里面拥有一个普通士兵必须拥有的东西,那就是无条件的忠诚,毕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然而不论没了哪个王朝,不论是谁在执政,对老百姓来说,根本无所谓。没了谁,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不会变成葡萄牙人,更不会变成英国人。葡萄牙人殖民澳门那么久,澳门人还是中国人。英国租借香港多年,香港人还是中国人,本质永远不变。而转回到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类必须群居。群居就会形成组织,有了组织,就必然会产生管理。一旦产生了管理,必然会形成权力。而有了权力,就必然会滋生腐败。最后,在腐败之中,会悄然诞生绿林。
在这部电视剧中,盗贼认为,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在某年就印刷了173亿欧元,这些钱并不是用于百姓民生的,它们进了利益圈层的腰包里。他们认为,因为权力滋生了腐败,所以他们要伸张正义,给公权力一点颜色看看。因为他们掌握了权力,印刷这么多钱,都是不义之财,取之无妨。同时,他们认为,他们没有盗窃穷苦百姓的钱,更没有欺负人,他们要对抗的,是整个公权力。而我个人认为,他们在对抗的公权力,不仅仅只限于西班牙,因为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公权力,何尝不是一个一损俱损的利益圈层,否则联合国是干嘛的?在某种意义上,联合国也是各国权利核心阶层那些大家族、跨国企业的保护伞,大家互相扶持,稳固各自权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部剧中,“教授”聚集起来的这帮子盗贼都是些什么人呢?都是些最底层的人,也都是些走投无路的人,全部都是犯罪分子!因为只有一个罪犯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去考虑加入“教授”这个策划了20年的疯狂的计划,反正横竖都是一个死,拼一拼,也不会因此失去更多,大家都是贱命一条。可是一旦成功,几辈子都可以花天酒地了!
我之前说,“教授”的犯罪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正义,主要就是说的这个部分!首先,腐败是在道德上不被能容忍的。可是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来说,他们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就是司法和正义,因此第五季的总指挥才会一出来就说,我就是法律!他所代表的是权利的上层核心,他们掌握公权力,因此可以动用庞大的国家机器,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反正最后他们可以控制舆论,欺骗媒体、伪造证据、欺骗大众。因为百姓对公权力的盲目信任,导致了他们这个庞大的利益圈层可以为所欲为!这不仅仅限于电视剧和电影,它就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旁。它是整个社会结构当中,上层建筑的一个缩影,而且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知道不受监督的权力是魔鬼,所以我们才唾弃专制和独裁。而事实上现在不少国家的相关权力监管部门,和权力中心都穿了一条裤子。
试想,一帮社会最底层的罪犯,朝不保夕。然而他们居然挑战公权力,最后干翻了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各自逍遥快活去了。盗贼们让政府公信力扫地,颜面尽失,怎么能不大快人心呢?!观众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代表了正义!
然而,这个所谓的正义,又是扭曲的!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也是矛盾的,容我慢慢讲来。
由于人类属于群居动物,因此千年来的发展建设中,我们学会了一些先进的社会制度,比如三权分立,将立法、行政和司法彻底切割等。政治的核心内涵在于,由于我们群居的需要,所以必须要达成一些共识,制定一些法则。我们互相监督,谁也不要有所逾越,因此我们需要公正的司法。不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人类群居社会必须要有规则,谁违反了规则,就必须受到惩罚。从我们一出生开始,我们就被圈定在这些法则范围内,我们谨慎小心的不去有所逾越,大家生活才能和谐美满,群居才会相安无事。如果违法犯罪被人肯定,挑战公权力受到人的支持,司法又有何用?政府公信力何在?
群居的公共约定法则一旦被粉碎,由群居为主要因素而形成的国家就会瓦解,最后天下大乱,文明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会由丛林法则主导,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在现代文明世界,丛林法则为人所不齿的原因,就是在现代人的价值观里,保护弱者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顶峰。回归丛林形态必然是野蛮和非正义的暴行!因此,盗贼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盗贼们冲击权利核心,受到万民敬仰这件事,细想起来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年轻人容易冲动,容易失去理智,容易肾上腺素飙升,容易被盗贼们的事迹鼓舞,从而对盗贼们进行效仿!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这帮盗贼,并且做出了一些成绩的时候,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其中的利益,从而摩拳擦掌。人们对盗贼的事迹津津乐道,受到鼓舞,热血的青年们开始形成更多的盗贼团体,继续对抗公权力。它们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多的贪污腐败被盗贼揭发,政府被盗贼们狠狠的羞辱,公权力的公信力丧失以后,革命就开始了!
在这部电视剧的第一季和第二季中,公权力的代表,由伊西娅尔·伊图诺饰演的拉克尔作为警方对抗盗贼的总指挥,最后投入了盗贼头子“教授”的怀抱。拉克尔从第三季出场开始,成为了盗贼的一份子,和盗贼一起策划盗窃西班牙银行。我想这个事件里,充满了编剧的野心!因为编剧想要说的是,盗贼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到只要一个拥有良知的公民,都能够认可盗贼的行为。
具体的表现形式则是:警察所代表的是这个世界上的正义,因此每一个警员都有保卫正义的基本良知。而作为对抗盗贼的督察,更是一个浩然正气,充满正义感,绝对不和邪恶去妥协的角色。如果这么一个角色倒戈,那么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盗贼才代表真正的正义!
于是我就在想,这个导演从一开始,把这部电视剧拍得如此具有煽动性,如此令人热血沸腾,加上《Bella Ciao》这首歌曲在剧中的反复唱诵,是不是就想要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们,团结起来!看看现代社会上层建筑的腐败和堕落,这还是我们当初扶植起来的那个为人民而奋战的政府吗?不!他们只为自己,他们花天酒地、他们掌握着整个国家机器的目的是迫害百姓、愚弄群众!我们不能让他们如此为所欲为,是时候做些什么了!也是时候掀起革命了!一首《Bella Ciao》瞬间让你回到德国投降之前的那一段艰难的岁月,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把现代政治上层建筑暗喻为法西斯,千方百计把盗贼正义化这件事让我感到毛骨悚然。似乎在那黑暗之中,深渊的更深处,有些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有一个什么恐怖的东西,即将要来到这个世界,带来毁灭和重生!
根据“二八定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反过来理解就是,世界上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八十的人手中。因此在现代都市传说中,富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财富,聚众开会制定了“奶嘴乐”方针,以声色犬马愚弄那百分之八十的愚民,让他们不求上进。
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权力,百分之八十的权力被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由此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为什么说百分之八十而不是百分之百呢?这主要包含两个因素。第一、民主国家领导都是人民投票选举产生。部分专制国家目前权力也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制衡,除了权力中心的其他人以外,公众媒体也掌握了很小一部分权力。媒体性质比较特殊,它主要在于垄断了话语权。在现在西方社会,媒体的观点,有一部分程度来自于广告商的意志,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公权力的意志。专制国家的媒体则是完全垄断,包括所有的自媒体,并不是可以让你畅所欲言的地方。
按现代人的正常的逻辑,公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这就好比小区的物业公司,而人民就是业委会一样。公权力之所以掌握权力,那是因为来自于每一个自然人的选择。之前说了,有组织的地方就有管理,有管理的地方就有权力,有权力的地方必然滋生腐败。这就像一条食物链一样,是一个必然。简单来说,只要人类还是群居动物,腐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反腐是一个伪命题,来俊臣研究了一辈子的人性,不论武则天、苏轼看了全部都会毛骨悚然。他总结出来就两条,人性两大弱点,贪婪和自私。是人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贪婪,贪婪必然滋生腐败,这是不可逆的天性。历朝那么多皇帝,看完来俊臣的书,都吓得瑟瑟发抖,后来列为禁书,这也就是因为皇帝和学者们都知道,人不过如此而已。能看透这一切的人,近乎参透天道。
这么看来,因为群居而产生的权利之中,它所必然滋生的腐败是一种常态。只是由于公权力掌握了国家机器,千年下来,腐败变得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滴水不漏,难以察觉,所以大家平时不会有人知道罢了。因此盗贼用这种理由去伸张所谓的正义,是没有意义的自杀性行为,螳臂当车,必然灰飞烟灭不说,对于已经形成的常态化的东西,无法造成任何改变。他们或许变得很有钱,也就是仅此而已。可是由于作为纳税人,挣得都是血汗钱,被公权力拿去滋生腐败,又是一件让人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既然有人愿意跑去和公权力玩命,作为观众,完全可以在精神上支持一下他们,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不是正义的,还有待商榷。毕竟破坏司法,为世界所不容。如果人人都可以打着这种名义去挑战公权力,真的会国将不国的。
于是,我的大脑变得异常矛盾,因为我首先不认为他们做的是正确的,但是同时,我也不认为他们做错了。皇家造币厂印刷出来的那么多钞票进了既得利益者的口袋,还不如让最底层的那些人拿去花天酒地一番呢!仇富心理主要来自于嫉妒,这是人类天性,没什么羞于启齿的。因此我自己很快被自己绕晕了,盗贼在抢劫皇家造币厂这件事上,肯定不是正义的。但是公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通过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人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印刷纸币据为己有简直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到底“何谓正义”?
政治是一种非常肮脏的东西,它从来都不比妓女的阴道更干净。煽动情绪是所有掀起革命,或者是要达成某种目的的政客的重要手腕。人只有在完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才会变得疯狂,变得不可理喻,变成野兽!世界上所有的政客都牢牢掌握着这一门技术,为了让百姓把注意力从他们自己贪腐这些事情上转移开来,他们煽动仇恨、设置假想敌、搞民粹主义无所不用其极。主要目的就是想要让人失去理智,变得疯狂,不能客观的看待问题。人只有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才会变得非常容易控制,而士兵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在古代战场上,战争开始之前,指挥官都会发布惊心动魄的演讲,去煽动士兵的情绪。情绪一旦失控,理智就会脱离人的大脑,人就会陷入疯狂。因此在明知必败的战争中,士兵可以前仆后继,恍若飞蛾扑火一般慷慨赴死,并不是因为人性、不是因为职责、不是因为奴性,而是因为疯狂。贪生怕死才是真正属于人类的人性,也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大自然造物,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贪生怕死,并不仅仅是人类,没有什么可耻之处。疯狂可以彻底毁掉一个人,人只有在失去理性后,对于政客才是最有利的,因为只有言听计从的群众才更便于管理和奴役。而拥有理性,容易提出质疑和反对的人,是不能被权利容忍的。
扯远了,回到“何谓正义”这个话题。在纷乱的思绪中,在我思考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以后,我猛然醒悟了一件非常简单的道理。简单到我感到我之前胡思乱想那么多完全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大道至简,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我想正义从一开始就无法从一个真正客观理性的角度去进行诠释。因为我忽然想到正义主要是和人的立场有关。对群众扶植起来的一个个政体而言,司法代表正义!也是维持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三权分立的国家中,随着时代的进步,立法机构审时度势,根据变迁的社会环境,树立一条条法律法规。执法机构根据法律条文,严格执行,保证得以实施,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在大众的心目中,司法也是代表正义的。法律是弱势群体获得权利救济的最后手段,司法公正,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人心稳定,社会才能稳定,因此司法独立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不过在这个非常美好的外表下,并不是没有地方藏污纳垢的。虽然部分国家的政治开始透明公开化,但是透明公开化的都是不痛不痒的很小一部分,没有暗箱操作的政治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于是在公众看不到的地方,总会充满肮脏的东西。
因此,不论这个世界掀起多少次革命,推翻多少个王朝,重组多少次政权,只要政治这种东西没有办法完全公开透明化,受到大众时时刻刻的监督,它总会存在藏污纳垢的地方。唯一不同的是,既得利益群体发生了变化。我作一个假设,假设这部电视剧中,西班牙人民受到“教授”盗贼团的鼓舞,最后逐渐壮大,形成革命军,一呼百应之后,迎来了改朝换代。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它的整个社会结构也不会由太大的改变。人们已经习惯了以往的生活方式,换一个既得利益群体罢了。获得权利之后的教授,也不会比他推翻的那帮人做的更好。权利是个好东西,它和人的善良与否无关,拿到权杖的人,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说着政客们惯用的漂亮话,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一套操作。所以政治是一个非常肮脏的东西,他和人性的贪婪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肆意挥霍欲望带来的一切。
或许百年以后,西班牙还是会出现一个新的“教授”,发现并向世界检举前教授的肮脏和龌龊,然后振臂一呼,重蹈前教授的覆辙。想想就觉得非常有趣,因为我很清楚,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只会不断重演历史,做那些前人做过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几千年就这么过去了。
最后,我想所谓的正义,就是你自己的立场。不论是逝去的萨达姆、卡扎菲、齐奥塞斯库或者是现在的塔利班,你站在他们的麾下,你就会认为他们是正义的。有些人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圣战,而有些人认为这是恐怖主义。而事实上这一切并没有一个什么标准,大家自说自话,各自去煽动各自的民众,让他们分别去相信他们自己说的才是正确的,他们才能代表正义,就看谁更具有说服力,仅此而已。所以可能正义就像孩子们手上的洋娃娃一样,你可以肆意打扮她,红裙子、蓝裙子或者牛仔裤。
由此我认为发明正义这个名词的人,一定是来自于一个肮脏得每一个毛孔都充满卑鄙和阴谋的政客。他的每根头发都是一条条毒蛇,他血红的眼睛里满满的全部都是邪恶,他头上长着山羊角,具有令人惊悚的野猪的牙齿,指甲里充满了蛆。他千方百计让人认可他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极具煽动的去欺骗善良的群众,以达成他的目的。因为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魔鬼才会千方百计让别人承认他是正义的化身。也只有魔鬼才会千方百计让别人承认他才是善良的、是伟大的、光明的、正确的、也是值得赞颂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所有人。
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这次主要针对这部剧的盗贼们讲一讲。
盗贼们有两个理念被我记住了,第一是自由,第二是抵抗。其实我并不是特别理解编剧想要通过这两个理念传达的内容。
先说自由。孟德斯鸠说,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所允许的任何事情的权利。我对于这一点,一直以来都是赞同的,这也是我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就像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讲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我看来,一个人逾越了法律底线,成为违法犯罪的暴徒,这是你自己自由选择了自己失去自由的权利。因为每个人都非常清楚法律的底线,抢劫、盗窃、绑架这种事情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你既然选择逾越了红线,就说明你认可法律必然会剥夺你自由的这件事,并且必须要为此承担后果。明知如此,再来提出自由这种理念,就让人觉得非常值得挖一挖里面的内涵了。
而抵抗则是我未能理解的部分,你们都侵入造币厂,侵入银行为所欲为了,明明就是一种入侵,怎么还变成抵抗了,这是什么逻辑?不过这个放在后面再说吧。
作为一个专业盗贼,向往自由当然没什么问题。我一开始的理解是,他们所说的自由,是犯罪之后可以逍遥法外的自由。逃脱法律的制裁,实现身体自由以及财富自由,后来我觉得可能不是这样的。因为那首反复响起的该死的插曲《Bella Ciao》。对就是这首该死的歌,在不断响起的Bella Ciao Ciao Ciao当中,我忽然想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那就是我猜测这个叫“教授”的盗贼头子是不是真的有一种掀起革命的野心?!
因为在其他盗贼都沉浸在完美的绑票计划当中的时候,他和他的哥哥柏林似乎对于即将要抢到的钱兴趣缺缺。柏林一个没几个月寿命的盗贼,要20亿欧元有啥用?难道要买一个世界上最华丽的棺材吗?要说柏林只是为了这个计划的完美,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计划执行过程,只能说勉强说的过去,盗贼嘛,职业病,偷盗成瘾?不过感觉这个有点缺乏推动力。“教授”也一样,感觉不到他对那么多钱有多么大的热情。两个角色给人的感觉就是搞钱很次要。
所以我想来想去,最终觉得,这两个盗贼之所以这么做,是企图让这个腐朽的上层建筑将其最肮脏的部分毫无保留的公之于众,就像调皮的男孩子在打闹的时候,当着所有其他人的面,趁人不备,拔掉某些人的裤子,露出藏在内裤里面的平时让人不易察觉的玩意儿一样。
而我猜测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引起哄堂大笑!所以我感觉他两充满了恶趣味,爱好非常特殊,一本正经的外表下藏着玩世不恭的童真。因为仔细看过之后,发现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掀起革命、打响第一枪的企图,也没有任何政治抱负。所以我觉得他们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非常聪明,充满价值,想要向世界去证明他们的价值,而他们的证明方式,就是趁人不备,拔掉别人的裤子,让大家一起嘲笑某个不幸的家伙!而他们这种摸老虎屁股的行为,充满紧张刺激,最后的结果还非常搞笑!
对!我认为,他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搞笑的!主要是让腐朽的上层建筑,成为世界的笑柄!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好玩!这就是他们生命的价值!也是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乐趣!因为戏弄这些愚蠢的满脑肠肥的家伙,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这样做,好比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人民群众,公然拔掉权力者的内裤,然后坏笑着拿出皮筋儿弹他蛋蛋,满怀愉悦的听他发出杀猪般的叫声!我想,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会带来精神上最大的满足和愉悦!
所以对于教授和柏林两个大盗贼来说,他们向往的自由可能在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可以肆意的使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去挑衅政府、挑衅国家、挑衅世界。他们所谓的抵抗,就是在他们犯贱的时候、遭到公权力殴打时,向群众投诉:“你们看!他打我!他以大欺小!我只是想要让大家知道他是一个坏人,你们千万不要相信他!”这就是在我细品这部剧之后,我猜测,教授和柏林可能就是这种感觉。
当然了,其他被他们聚集起来的盗贼和他们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部剧最大的遗憾就是让我感觉情感戏太少了,完全不够看。太过于急于推进剧情,以至于没有把每一个盗贼表现好,这也是唯一遗憾之处。
第一第二季表现最多的是东京和她小男友锐澳,这部分表现的很好,很生动,能够让人入戏。其次就是毕罗内、柏林、莫斯科和丹佛。奥斯陆和赫尔辛基几乎没怎么表现,太遗憾了,就是让人感觉每个人的戏份不平衡。我就特别想导演再加几场戏,着重突出一下奥斯陆和赫尔辛基,把两个人的一些主要经历讲述一下,完善一下人物性格,再完善一下两人和其他人的互动,不然真的很尴尬。奥斯陆被一棍子拍成植物人之后,大家虽然都在哭,我就没什么感觉。因为对他的表现太少了,他个人和其他人的互动也比较少,过于着急推进剧情,导致一到了他需要去牺牲的时候,看起来一点都不壮烈,不打动人。
剧情的推进其实就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实在是推进的太快了,忽略了每个人的情感戏,导致让人觉得非常的遗憾。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真的很想建议导演至少用五集以上的篇幅去一个一个讲述每一个人。后来莫斯科也死了,不过莫斯科和丹佛的父子情深,可以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这部分做的虽然还可以,不过还是缺点什么。主要还是缺莫斯科和丹佛的家庭问题戏码、以及他们来到这个团队后,和其他人互动的戏码。太少了,看的不过瘾。这个导演给人感觉有点沉不住气,没有把前戏铺垫好,就着急脱裤子办正事了,就像个还未成熟的孩子一样。要知道,一部好剧还是需要慢慢磨,慢慢推进,一点点的展开,才会让人觉得有味道,有感觉。
比方说《水浒传》,要是施耐庵他老人家也这么玩儿,完全可以把《水浒传》写成一部短篇小说,具体就是晁盖、宋江伙人不小心违法犯罪了,然后干脆上梁山,聚集一帮好汉替天行道,惊动朝廷!最后朝廷打不过,只能招安,招安后被高太尉陷害,东征西战,最后打废了这么一个无聊的故事。无聊透顶。要是施耐庵他老人家这么操作,好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没了,什么“拳打镇关西、”火烧草料场、“武松打虎”、“王婆弄风情”、“三打祝家庄”、全部都没了。《水浒传》还有个蛋的文学价值?
推进剧情之前,没有完善好前戏,没有做好铺垫是本剧最大的败笔。第二季剧集太少了,如果再加六集个人戏,慢慢磨,虽然短短六集不一定足够把每个人的经历、背景、情感、个性等等交代的很清楚,不过相信一定会好很多。推进主线剧情真的是最最最不重要的事情了,毕竟谁会去关心剧情推进到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事情是由人创造的,有人才会有戏,一个人在屏幕上还没有完全饱满之前,那么急于推进剧情,只会让整个剧集变得仓促又无聊。我们来看剧,主要是看人。他什么特点、他喜欢什么、他的爱恨、他的情绪起伏、他的好恶、他的特长、他的弱点、他的家庭、他爱吃什么、爱喝什么、他的一切的一切!没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玩命推进剧情又什么用,只会变得毫无看点。这部分来说,真的是非常遗憾。
回过头来说主题,到目前这部剧五季为止,在这场警民冲突当中牺牲了不少盗贼。其中有奥斯陆、莫斯科、柏林、毕罗内、东京。他们的死亡如烟花般绚丽而璀璨,这也是我认为这个剧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它在诠释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死亡。人从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当然,也有说法是,人类的生命从他们出生开始,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死亡会让一切灰飞烟灭。人们之所以要强行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是因为人类是自然界最自大的生物,他们非常的自以为是,他们无法容忍他们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于是强行给他们自己的生命安排各种莫名其妙的意义。而人类给自己生命赋予的意义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
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在世,除了感受属于你自己,一切都属于这个物质世界。对于物质世界来说,有谁没谁都无所谓,地球照样转,什么也不会耽误。既然如此,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又有什么值得歌颂之处呢?
而我从这部剧当中,确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想,生命的意义,根本不在于你是盗贼、暴徒、劫匪、白领、执法者或者其他的任何东西。你身而为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活自己想要活的人生。哪怕你是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暴徒、又或者是贪得无厌的官僚,都无所谓。你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为这件事情认真努力去做。哪怕你就是个人类公敌,又有何妨呢?只要你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去经历你自己应该经历的悲欢离合,到最后死亡的时候,就算还有点什么遗憾,也没有白来这个人世间。
这部剧最好的部分,就是盗贼们一个一个的死去。意外的、毫无征兆的,从一个鲜活的人,变成一具尸体的过程。因为死亡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如果人可以预料死亡,死亡也就不那么神秘精彩了。幸好人无法预料死亡,所以死亡看起来,才那么绚丽华美。由此,我感觉人最大的价值,来自于人终有一死这一点。没有死亡,人生精彩的部分会变得索然无味。
我们作为人类,每天都在走近死亡。每过一天,就会距离死亡更近一步。我们不知道我们哪一天就会永远告别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拼命在努力达成来到这个 世界的梦想和目标。如果没有死亡的驱使,也不会创造精彩,因此我才会觉得,死亡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最后,我想问我自己,也想问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如果一星期之后,我们就会面临死亡。我们会像《纸钞屋》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人们一样,去经历一次犯罪,抢一次银行、做一次暴徒、然后向全世界宣称,我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吗?
“任何人来到这里——树华农场——他必定会感觉到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战争,和战争所带来的轰炸、屠杀,与死亡。专凭风景来说,这里真值得被称为乱世的桃源。前面是刚由一个小小的峡口转过来的江,江水在冬天与春天总是使人愿意跳进去的那么澄清碧绿。背后是一带小山。山上没有什么,除了一丛丛的绿竹矮树,在竹、树的空处往往露出赭色的块块儿,象是画家给点染上的。
小山的半腰里,那青青的一片,在青色当中露出
“任何人来到这里——树华农场——他必定会感觉到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战争,和战争所带来的轰炸、屠杀,与死亡。专凭风景来说,这里真值得被称为乱世的桃源。前面是刚由一个小小的峡口转过来的江,江水在冬天与春天总是使人愿意跳进去的那么澄清碧绿。背后是一带小山。山上没有什么,除了一丛丛的绿竹矮树,在竹、树的空处往往露出赭色的块块儿,象是画家给点染上的。
小山的半腰里,那青青的一片,在青色当中露出一两块白墙和二三屋脊的,便是树华农场。江上的小渡口,离农场大约有半里地,小船上的渡客,即使是往相反的方向去的,也往往回转头来,望一望这美丽的地方。他们若上了那斜着的坡道,就必定向农场这里指指点点,因为树上半黄的橘柑,或已经红了的苹果,总是使人注意而想夸赞几声的。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或遇到什么大家休假的日子,城里的士女有时候也把逛一逛树华农场作为一种高雅的举动,而这农场的美丽恐怕还多少地存在一些小文与短诗之中咧。”
这是老舍短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开篇两段描写。照着这个风景,影片选择在重庆北碚拍摄。从成片质量来看,对原著的还原度是极高的。这是很直观的一个要素,能侧面看出影片对原文本具有强烈的指向性。
许多具有浓郁批判意味的作品,喜欢将故事安插在这种世外桃源的背景下,以反衬其更加冷酷的本质。老舍对树华农场的编排,赤裸裸地展露了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体系。《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众多小说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是一则典型的具有深刻讽刺性和黑色幽默的批判作品,也是一则况味十足的政治寓言。
梅峰指导的电影版,首先值得赞许之处,是拍出了老舍原著的风骨。那种尖锐的现实性,“哀其不幸”的感叹,以及随之而生的同情与悲悯。通过层层递进的三幕剧结构,加上范伟、张超、王一鸣等不动声色的表演,配合冷漠克制的镜头语言,都被完全地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