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世界的恐怖电影,以亚洲和欧美区分,亚洲的恐怖片偏向精神的恐惧,欧美则趋向视觉上的惊悚。
纵观全世界的恐怖电影,以亚洲和欧美区分,亚洲的恐怖片偏向精神的恐惧,欧美则趋向视觉上的惊悚。
从头追到尾,还经历两次停播,每次都靠猜接下来的剧情。刚开始几个孩子都长大了就在猜谁是谁的儿子,以为80是韩叙俊儿子结果发现不是?以为医生是杀人魔可又感觉好简单,而且半路就死了??以为80换了脑要克制不住本性了结果??????他原本就是杀人魔,是医生的大脑给了他感情,原来他真的是韩叙俊儿子。
80和医生是两个实
从头追到尾,还经历两次停播,每次都靠猜接下来的剧情。刚开始几个孩子都长大了就在猜谁是谁的儿子,以为80是韩叙俊儿子结果发现不是?以为医生是杀人魔可又感觉好简单,而且半路就死了??以为80换了脑要克制不住本性了结果??????他原本就是杀人魔,是医生的大脑给了他感情,原来他真的是韩叙俊儿子。
80和医生是两个实验鼠,医生是整个剧最无辜的,就剧情而言80确实可恨,确实变态杀了那么多人,如果不是后来他有了感情也不会那么难过,可是他也可怜,从小就被监视,家人被杀,被指引杀人,到后来有了感情的愧疚,心灵的折磨,最后还杀了亲生父亲,虽然他真的该死,80每次哭都演的太好了,让人又爱又恨。
怎么说呢,这部剧是我剧荒后看的第一部剧,题材挺符合我口味的,两个主角的颜值也挺能打,刚开始挺好看,花艺师这种还挺少见的,剧情给我一种偏奇幻的感觉,女二我很喜欢,颜值能打,性格特点鲜明,男主也挺ok的,角色不会让人出戏,演的挺好??,女主不是我喜欢的『剧里的人,不上升明星本人』,有点傻白甜的感觉,看到后面看不下去了,还有结局车祸挺无语……
怎么说呢,这部剧是我剧荒后看的第一部剧,题材挺符合我口味的,两个主角的颜值也挺能打,刚开始挺好看,花艺师这种还挺少见的,剧情给我一种偏奇幻的感觉,女二我很喜欢,颜值能打,性格特点鲜明,男主也挺ok的,角色不会让人出戏,演的挺好??,女主不是我喜欢的『剧里的人,不上升明星本人』,有点傻白甜的感觉,看到后面看不下去了,还有结局车祸挺无语……
重要剧透:蝙蝠侠的真实身份是布鲁斯韦恩。
这篇比较长,有一半的篇幅是剧情介绍。介意剧透的话,稍后我还会再写一篇无剧透的缩略版。
开场是透过望远镜窥视一个大户人家的亲子互动,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这位父亲是哥谭市的市长Mitchell,正在谋求连任
重要剧透:蝙蝠侠的真实身份是布鲁斯韦恩。
这篇比较长,有一半的篇幅是剧情介绍。介意剧透的话,稍后我还会再写一篇无剧透的缩略版。
开场是透过望远镜窥视一个大户人家的亲子互动,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这位父亲是哥谭市的市长Mitchell,正在谋求连任。神秘杀手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他的身后,袭击他之后,切断了他的拇指,并在现场留下No More Lies的字样,以及一道等待蝙蝠侠破解的谜语。
最开始的这场入室杀人戏就成功营造了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氛围,奠定了全片阴暗的基调。
《新蝙蝠侠》的惊吓手法有点类似于2018年的高口碑恐怖片《遗传厄运》,并不是一惊一乍地刺激观众,而是静悄悄地埋伏下惊吓点,躲在暗处的行凶者已经若隐若现了,观众做足了心理准备,在冲突爆发之前,已经先在心里自己吓了自己一轮,一直期待着解脱。稍微吊一下观众的胃口之后,导演再满足观众的期待,将伏线点燃。惊吓的工作观众已经自己对自己执行了,冲突引爆对观众来说就完全是另一只靴子落地带来的释然。
不仅反派的登场用这招,主角也同样适用。在Mitchell市长遇害的同时,哥谭市里各个角落也都有犯罪事件发生。蝙蝠侠分身乏术,不能一一处理,但是蝙蝠灯投在夜空中的巨大标志,已足够震慑宵小,让大部分犯罪者因恐惧而有所收敛。
在见识了蝙蝠侠标志的威慑力之后,观众越发期待看到蝙蝠侠本尊亮相。同样是适当吊起观众的胃口再释放,导演对悬念的节奏把握极佳。
一伙把脸涂成小丑样子的人在地铁站围攻一个亚裔乘客。这群小混混当中有一个年轻的有色裔,只有一半脸涂成小丑,表情始终带着犹豫,一看就是良心未泯准备改邪归正的。
蝙蝠侠从黑暗中迈着沉重步伐缓缓走出,击退一众小混混,替那位亚裔乘客解围,然而对方脱口而出的却不是感谢,而是“请不要伤害我”。这里就揭示了影片最重要的主题——恐惧的力量。
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的第一部《侠影之谜》也是以恐惧为主题。幼年布鲁斯韦恩害怕蝙蝠,为了战胜恐惧,所以选择蝙蝠作为自己的标志。《侠影之谜》的大反派之一稻草人最重要的武器是恐惧毒气。后来三部曲的终章《黑骑士崛起》又为蝙蝠侠打造了反向的人物弧光——从战胜恐惧到接受恐惧,被贝恩击败的蝙蝠侠意识到恐惧是自己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自己力量的来源,才重新展翅飞翔,脱离绝境。
《新蝙蝠侠》虽然也有蝙蝠侠流露出恐惧神色的时候,但是更多侧重于其他人对蝙蝠侠的恐惧。恐惧已经是蝙蝠侠自认为得心应手的一件工具了。克服恐惧不是蝙蝠侠努力的重点,克服别人对他的恐惧才是重点。
蝙蝠侠在戈登警探的引领下,参与Mitchell市长遇害案的调查。凶案现场除了戈登以外,其他警察都对蝙蝠侠充满敌意。蝙蝠侠迅速破解了凶手留下的第一层谜语——“一个撒谎精死后会怎么样”,答案是“撒谎依旧/尸体躺平”。除了谜语之外,现场还有一封密码信。正当蝙蝠侠想要深入调查时,戈登的老搭档Pete Savage局长来到现场,坚决要将蝙蝠侠轰走。
临走之前,蝙蝠侠见到了发现尸体的人,也是Mitchell市长的独生爱子。从他的身上,蝙蝠侠看到了当年在犯罪巷里无助的自己。
回到蝙蝠洞,蝙蝠侠忙着整理他用隐形眼镜摄像机收集的资料。管家阿福前来劝布鲁斯韦恩不要过度沉迷于蝙蝠侠的身份。布鲁斯回怼道,你又不是我爸。
父子关系是影片的另一个主题,这里借由阿福和布鲁斯的对话直接点出来了,但其实一开场从Mitchell市长父子的互动就已经开始铺垫了。
阿福注意到布鲁斯留下的谜语和密码信,尝试进行破解。第二天一早,布鲁斯看着已破解的字母在信纸上连成的图案,发现了密码信的正确读法。试图完全解开密码信,就中了凶手的圈套。其实这封信不是用读的,而是当成图画来看的。已破解的部分组成的图案是一个单词“驱动”。
密码信的破解方式让我想到了侠客岛的“蝌蚪文”武功图谱,而看到后面我才发现其实这个故事与另一部金庸小说更相似。
蝙蝠侠和戈登一起去死者家的车库调查,在其中一辆车里发现了一个U盘以及死者被切下的拇指——Thumb Drive,也就是U盘。
U盘里面存放死者与一位妙龄女子的大量亲密照片,击碎了市长大人苦心经营的顾家好男人形象。连接到电脑的一瞬间,U盘里的照片就被自动发送给各大媒体,很快全城都会知道已故市长的真面目。
照片背景里的一个人引起了蝙蝠侠和戈登的注意,此人名叫奥斯瓦尔德科波特,绰号企鹅人,是哥谭教父卡麦恩法尔科尼的左膀右臂,经营着一家名为冰山俱乐部的娱乐场所。
蝙蝠侠孤身闯入冰山俱乐部,一路将试图拦截他的虾兵蟹将轻松处理掉,终于对上了笑里藏刀的企鹅人。蝙蝠侠试图从企鹅人口中问出与已故市长合影的那名女子的消息,企鹅人却只是跟他打太极。蝙蝠侠闯夜店这一段,让我想起了《飞狐外传》前半部分胡斐为了替素昧平生的钟阿四一家讨回公道而大闹凤家产业的情节。只不过这时候我还以为企鹅人是凤天南,后面才发现凤天南另有其人。
交谈中,蝙蝠侠注意到店里有位女子与他的追查目标年纪相仿、着装相似,而且格外在意他拿给企鹅人看的照片。于是他跟踪那名女子来到其住处,在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具有强烈致瘾性的物质——猫咪。
这里的主人名叫赛琳娜凯尔,当然她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猫女。那名因为市长之死以及U盘照片泄露而成为焦点人物的无助女孩这时正躲藏在猫女家里。对她进行短暂安抚之后,猫女便换上夜行衣出门了。她换衣服的全过程都被蝙蝠侠一丝不苟地观察记录下来了。不愧是写作绅士、读作变态的偷窥狂名侦探。
猫女连夜出门是为了取回好友被扣押的护照。那名借宿在她家的女孩名叫安妮卡,是俄罗斯人。拿到护照之后,猫女本打算带着安妮卡跑路。蝙蝠侠一路尾随,见识了猫女盗取护照的专业手法。两人一番短暂的交(tiao)手(qing)之后,蝙蝠侠从猫女那里了解到安妮卡的身世,随后一同返回猫女的住处,却发现安妮卡已不知去向。
一个要调查凶杀案,一个要调查好友的下落,蝙蝠侠和猫女选择暂时联手。从猫女口中,蝙蝠侠得知冰山俱乐部还有个隐藏版,那里是哥谭市上层精英寻欢作乐之地,已故市长也是在那里认识的安妮卡。
猫女戴着蝙蝠侠给她的隐形眼镜式摄像机,进入里·冰山俱乐部。眼镜带有人脸识别功能,可以帮蝙蝠侠即时获知猫女见到的人是何种身份。其中一位检察官顾客引起了蝙蝠侠的注意。在他的要求之下,猫女多看了这位检察官几眼,就被对方误会为对他有意思。猫女不得已,只好就座,陪这位普通又自信的检察官喝两杯。同桌另一位陪酒女无意间提起了安妮卡的事,旋即意识到自己失言,匆匆离席。猫女不顾蝙蝠侠的劝阻,第一时间跟着离开,想从那陪酒女口中问出安妮卡的情报,却被断然拒绝。对方还说只是提起安妮卡的事就可能有性命之忧。
这时企鹅人带着他的老板法尔科尼进来,正好撞见了猫女。法尔科尼对猫女表现得相当亲昵,引起了蝙蝠侠的不满,而猫女也因此情绪失控,擅自取下了隐形眼镜式摄像机,与蝙蝠侠中断了联系。
继市长之后,又一名受害者出现了,这次是警察局长Savage,现场仍旧有留给蝙蝠侠的谜语和密码信。破解之后,得到的是一句西班牙语“El Rata Alada”,意思是长着翅膀的老鼠——那不就是蝙蝠嘛!但是蝙蝠侠偏偏不这么认为。之前猫女去套那名检察官的话,得知正在调查中的法尔科尼案可能涉及一位内奸(Rat)。可惜蝙蝠侠刚想深入这条情报,猫女就被那个疑似知道安妮卡下落的陪酒女给吸引走了。
蝙蝠侠偶尔也需要回归布鲁斯韦恩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作为哥谭市首富,布鲁斯韦恩出席了Mitchell市长的葬礼。在这里他遇上了法尔科尼,一度以为其携带的女伴是猫女,后来才发现是一场误会。
葬礼进行中,一辆失控的汽车开了进来,撞翻一片桌椅,险些酿成重大伤亡事故。驾车的正是前一天晚上拉着猫女喝酒的普信检察官。他一出夜店坐上自己的车,就被劫了。
劫他的与杀死市长和局长的凶手是同一人。这次同样是凶手阴森恐怖的身影先若隐若现地在观众面前摆一阵,胃口吊得差不多了再出手。检察官一坐上车,前车窗就映出了凶手的模糊身影,这时大部分观众应该都像我一样,一方面知道这个检察官一会儿肯定要中招了,一方面又在努力分辨——这个人影究竟是车窗外的倒影,还是隔着车窗看到的车后座上的真人,为了搞清楚这件事,注意力加倍集中,紧张感也随之提升,因此一个意料之中的、简单的袭击动作,也能产生强烈的惊吓效果。
检察官的脖子上被绑了炸弹,因为受到胁迫而不得不驾车冲击葬礼。此外他手上有个不停响铃的手机,身上还带着凶手又一封写给蝙蝠侠的信。布鲁斯韦恩悄悄完成了换装,以蝙蝠侠的身份与那名凶手通话。
这时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已经在哥谭城人尽皆知,并拥有了谜语人这一绰号。谜语人说只要检察官猜对他三个谜语,他就解除炸弹。在蝙蝠侠的帮助下,前两个谜语都轻松破解,谜底指向了检察官贪赃枉法的事实。但是第三个谜语涉及具体贿赂和操纵他的人,他却死活不肯说,最后炸弹爆炸,蝙蝠侠也受到波及。
一群警察围着被炸晕的蝙蝠侠,想要趁机揭开他的真面目。幸好蝙蝠侠及时醒来。双方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戈登让同事们给他个面子,由他负责劝降蝙蝠侠,其实他悄悄给了蝙蝠侠门钥匙,让蝙蝠侠假装攻击他,再伺机逃走。
蝙蝠侠逃上顶楼,在险些失足坠楼时,也吓得一哆嗦。他滑翔逃生的技术虽然很高端,但是姿态实在算不上优雅,最后降落伞被挂住,他还重重摔了一跤。本片并不是《蝙蝠侠:元年》的故事,而是元年的次年。虽然是第二年了,但蝙蝠侠仍算是个新手,偶尔也会露出狼狈相。
检察官的死让蝙蝠侠更坚信谜语人与法尔科尼案有关。现在安妮卡的线索已经断了,蝙蝠侠只好着眼于第二条谜语里的“长翅膀的老鼠/内奸”。他突然意识到,企鹅是鸟类,有翅膀。企鹅人可能就是那个内奸。
蝙蝠侠跟踪了正在进行军火交易的企鹅人,同时猫女也来到了现场。后者来是为了给好友安妮卡报仇。她在黑警Kenzie的车里发现了安妮卡的尸体,而Kenzie夜晚的工作是给企鹅人的冰山俱乐部看场子,为此他之前还被蝙蝠侠打断了鼻子。
敌人火力凶猛,主角这一方却势单力孤。不过蝙蝠侠还有一个杀手锏没亮出来。
随着一阵低沉的引擎轰鸣声传来,以企鹅人为首的一干匪徒们逐渐停止了叫嚣。真·主角登场了。
蝙蝠车的亮相方式与蝙蝠侠一模一样,都是在角落里被敌人慢慢发现,而且呈现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说明导演非常清楚蝙蝠车的分量,也非常清楚蝙蝠侠与蝙蝠车人车合一的密切关系。
初看预告片里的新版蝙蝠车,我其实是不太能接受的。我比较喜欢的是游戏《阿卡姆骑士》以及诺兰版《黑暗骑士》三部曲里面坚固扎实地像个能快速移动的坦克一样的蝙蝠车。新版的蝙蝠车显得太单薄了,虽然也很酷炫养眼,但未必就比《速激》之类电影里那些改装车更酷炫。
可是正片里这场呼应开头且充满仪式感的亮相却瞬间就让我接受了这辆新车,也接受了它是蝙蝠侠身体延伸这一设定。接下来蝙蝠侠与企鹅人的追车戏,也是除了在游戏里亲自操作之外,前所未有的代入感超强的体验。蝙蝠车从火里飞车来、撞翻企鹅人的车、在翻车的企鹅人透过车窗颠倒的视野里缓缓走来的蝙蝠侠,这一连串镜头构成了全片最酷的片段。
盛极而衰,主人公看似赢得极漂亮的一仗,其后紧接着的往往是故事的急转直下。西语大师企鹅人纠正了蝙蝠侠和戈登的语法错误——如果要说“长翅膀的老鼠/内奸”,那么前缀不应该是El, 而是La. 他顺便也替观众对蝙蝠侠进行了一次吐槽:咱们就说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那个长翅膀的老鼠,他其实就是长成那个老鼠长了翅膀的样子,也就是那个蝙蝠。
蝙蝠侠不相信谜语人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所以这里的El肯定是他故意用的。回看那句谜语,完整的一句话应该是“You are El Rata Alada”, 前三个单词的发音是URL,所以谜语人是让他们把El后面的字母作为网址输入。
哥谭市人杰地灵,每个超级恶棍都有一技之长。企鹅人精通外语,谜语人精通谐音梗,什么Thumb Drive、URL,他要是跟小丑一样靠说脱口秀谋生,早就被扣钱扣得倾家荡产了。
按照谜语人的提示输入网址之后,蝙蝠侠进入了一个文字聊天页面,谜语人继续出谜语,这次的谜底是孤儿。蝙蝠侠马上赶去已被废弃的孤儿院,他相信那里会有下一个受害者的线索,也许他能赶在谜语人下手之前把人救下来。
孤儿院里播放着蝙蝠侠的亡父托马斯韦恩生前的影像。二十多年前,托马斯曾参与市长竞选,如果不是突然遇害,原本当选的可能性极高。热心公益事业是托马斯竞选市长的重要加分项。现如今已废弃的孤儿院,曾经长期受到韦恩家族资助,托马斯也曾带着妻儿来孤儿院参观慰问。
孤儿院的墙上以凌乱的字迹写着“父债子偿”。如果说承诺继续资助孤儿院而未能兑现是托马斯韦恩欠下的债,那么此刻需要还债的就是布鲁斯韦恩,他就是谜语人选定的下一个受害者。
蝙蝠侠赶忙奔向韦恩庄园,同时不断尝试电话联系阿福。可惜等他赶回去时,还是为时已晚。韦恩庄园遭到谜语人邮寄炸弹袭击,阿福重伤入院。
独自回到韦恩庄园,脱下蝙蝠侠制服的布鲁斯开始整理迄今为止所有的谜语人相关案件,试图找出自己的家族与这一系列案件的关系。这时他收到了猫女透过之前留给她的隐形眼镜式摄像机发来的会面请求。
随时可能失去唯一亲人的蝙蝠侠终于能体会到猫女对安妮卡之死的悲愤。两人互相安慰。猫女说出了关于她身世的真相。她的妈妈玛利亚当年也在里·俱乐部提供服务,而她的生父正是法尔科尼。
心情略微平复的蝙蝠侠继续投身解谜工作。与此同时谜语人主动公开了更多的情报:布鲁斯的母亲玛莎阿卡姆的家族有精神病史,玛莎本人也曾长期接受精神病治疗。二十多年前曾有一位记者想要曝光此事,却遭到托马斯韦恩与卡麦恩法尔科尼联手杀害。
这一段的若干幻灯片里其中有一张似乎是托马斯埃利奥特医生,也就是漫画迷熟知的蝙蝠侠死对头之一缄默,而且随后照片被打上了“Hush!(闭嘴/缄默)”字样。但是看上去在本片中他的设定是与托马斯韦恩同辈的人,那么前面的那个Hush也许只是指医生慑于韦恩家的权势,不敢公开真相。前几年的动画片《缄默》把缄默这个角色设定为谜语人假扮的,新电影中的这一段让我一度以为这次要一报还一报,轮到缄默假扮谜语人了。
布鲁斯对这一切感到难以置信,跑去向法尔科尼求证。法尔科尼承认确有此事。当年他和托马斯韦恩是过命的交情,当托马斯受到那名记者要挟时,曾开口向他求助。托马斯没有明言要对那名记者灭口,但是既然把事情交给了法尔科尼,想必也对他的行事风格与尺度有了心理准备。
记者爆料事件发生在托马斯参选市长的关键时刻,法尔科尼怀疑在背后指使那名记者放黑料的是他的竞争对手萨尔瓦多马罗尼。法尔科尼和马罗尼两大犯罪家族原本势均力敌,马罗尼担心与法尔科尼交好的托马斯韦恩一旦当选市长,自己将再无力对抗法尔科尼。记者死后,很快韦恩夫妇也遭到了杀害,法尔科尼怀疑是马罗尼狗急跳墙,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韦恩夫妇成了两大犯罪家族互斗的牺牲品。
布鲁斯韦恩多年探寻的真相终于有了结果。这时阿福也脱离了危险,在探望阿福时,布鲁斯向他说出了法尔科尼的推断。没想到阿福对此全盘否认。他告诉布鲁斯,托马斯绝不会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取人性命。他希望阻止记者爆料,目的是保护妻儿不受流言蜚语的伤害,出于这种完全善意的动机,他是不可能希望看到有人因此送命的。当托马斯得知记者遇害以后,他懊悔不已,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报警,并积极配合调查,但是就在他报警之后不久,他和玛莎就双双遇害了。
阿福其实早就推断出,韦恩夫妇遇害的真正幕后黑手是法尔科尼,只是出于对布鲁斯的保护,才一直没告诉他真相。
心情像是坐过山车一样的布鲁斯这时看到蝙蝠灯亮起,以为是戈登在召唤蝙蝠侠,急忙赶去会合。见面之后,戈登却以为是蝙蝠侠在召唤他。两人一同来到哥谭警局天台,发现原来打出信号的是猫女。她抓住了害死自己好友安妮卡的黑警Kenzie,要让蝙蝠侠和戈登见证她对Kenzie进行处决。
蝙蝠侠极力制止猫女,不希望她越过杀人这条红线。猫女拿出手机录音,其中记录了安妮卡惨死的情状。通过录音,三人发现真正行凶的是法尔科尼,安妮卡被他亲手勒死。猫女这时也意识到,自己七岁那年同样被勒死的母亲应该也是法尔科尼所害。她决定去找法尔科尼算总账,捎带脚把Kenzi带走。
蝙蝠侠和戈登合力救下了险些被猫女一脚踹下楼的Kenzie。这时他们也反应过来,之前谜语人那条谜语,所谓长着翅膀的老鼠,有可能是指法尔科尼。因为法尔科尼的姓氏发音与鹰隼(Falcon)相同,鹰隼也是长翅膀的。因此谜语人的谜语指向的其实是法尔科尼这只为祸哥谭数十年的硕鼠。不愧是要把谐音梗坚持到底的谜语人。
蝙蝠侠与戈登分头行动,发起对法尔科尼的反攻。这时猫女已经先一步回到了冰山俱乐部,做楚楚可怜状,骗取了与法尔科尼独处的机会,准备伺机弑父。
同样是大恶棍的女儿,猫女做事比《飞狐外传》的袁紫衣干净利索多了,也没什么给他三次活命机会报答他赐予你生命恩情之类多余的仪式,直接干他。
蝙蝠侠的突然闯入引发了一阵混乱,也使得猫女错失了绝佳的动手机会。当她想要再次下手时,法尔科尼已经有了防备,父女二人陷入缠斗。法尔科尼逐渐占了上风,危急时刻,一路打进来的蝙蝠侠替猫女解了围,成功擒获法尔科尼。
虽然落入蝙蝠侠手中,但法尔科尼完全不担心。就算戈登早已将他杀害安妮卡的录音公之于众,他仍然相信凭借他多年经营的人脉,最后一定会无罪释放。
走出俱乐部的大门,迎接法尔科尼的是严阵以待的哥谭警局大队人马。谜语人连环杀人案引发的关注度太高,一向被黑帮玩弄于股掌间的哥谭警局这次也不敢再徇私舞弊。
早想自立门户的企鹅人眼见法尔科尼大势已去,公然对他嘲讽。昔日主仆当着一众警察与围观群众,开始激情互喷,场面逐渐失控。企鹅人甚至要掏出手枪射杀法尔科尼。
法尔科尼这条线的结束也同时将影片主题之一父子情/父女情相关故事线收束完成。这是相对次要的一条故事线,当然蝙蝠侠和猫女的爱情线就更次要一些。接下来全部的支线都将回收合并到唯一主干故事线上。
一声枪响之后,法尔科尼倒在血泊中。真凶并不是企鹅人,而是附近一间民宅中一位神秘的狙击手。一众警察迅速赶往狙击点,发现这里早已人去楼空。不过根据房中的物品,他们迅速锁定了房间主人的身份——一位名叫爱德华纳什顿的会计。纳什顿就是谜语人。
很快有人报告在附近的咖啡厅发现了谜语人爱德华纳什顿的踪迹。他就是普通白领上班族的样子,并没有三头六臂,甚至比普通人还要显得更平庸和土气一些。
面对警察的包围,谜语人束手就擒,并被关入阿卡姆精神病院。蝙蝠侠前去探访,发现纳什顿早已知晓他的真实身份是布鲁斯韦恩。同样是孤儿,布鲁斯韦恩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和同情,而纳什顿以及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却只能忍饥挨饿。独享一座庞大的庄园并俯瞰众生,这叫明日富豪,不叫孤儿。
谜语人说他要感谢蝙蝠侠启发了他,让他知道了恐惧的威力有多大,通过散播恐惧,他才能逼迫整个哥谭城关注起有关哥谭上层腐败的真相。他把蝙蝠侠引入这起案件,则是要进一步增加一个恐惧的具体化身。因为抽象的恐惧虽然能唤醒民众,但是像法尔科尼这样大权在握的人动动手指,民众就又缩回去了,继续保持不敢怒也不敢言的状态。所以谜语人要引入布鲁斯韦恩这个比法尔科尼更狠的人,只有他的财力、武力、精力、报仇动力才能直接压垮法尔科尼这样的大佬。蝙蝠侠相当于张麻子手里那把砍下黄四郎替身脑袋的刀。
谜语人邀请蝙蝠侠和自己一起留在这里观看接下来的大戏。蝙蝠侠却对所谓大戏全无概念。谜语人感到极其失望,原来蝙蝠侠并未破解自己的最终谜题。
意识到谜语人还有后招的蝙蝠侠急忙赶回谜语人的住处,发现最一开始的市长谋杀案的凶器其实是解开最终谜题的关键。哥谭警局有位非常势利眼的警官,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在蝙蝠侠最一开始跟随戈登检查Mitchell市长遇害现场时,曾经态度傲慢地试图制止蝙蝠侠,并称他为怪胎。后来在市长葬礼上见到公子哥儿打扮的布鲁斯韦恩,他又十分殷勤地上前主动打招呼。这时见到蝙蝠侠未经许可独自闯入又一处案发现场,本来也想阻止,但是考虑到蝙蝠侠在这起案件的破获过程中确实出了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现在他身边没有其他同事给他壮胆,终于识时务地放弃对抗,转而给蝙蝠侠当起了导游。这位警察在蝙蝠侠端详那把袭击市长的凶器时,随口说起这样工具原本的作用。他有个叔叔是个干零活儿的技工,拿这种工具整修地毯。
受此启发,蝙蝠侠用那把凶器掀起了谜语人家的地毯,发现了谜语人爆破计划的地图。谜语人虽然已经落网,但他的信徒们即将在新任市长当选庆典召开时发动炸弹袭击,炸毁多个水库和供水管道,引发哥谭城内涝。同时,还会有另一批谜语人信徒手持狙击枪直接在庆典现场制造枪击事件。
新当选的市长叫Bella Real,最一开始在前市长Mitchell尚未遇害时,跟他进行电视辩论的也是她。前半段我一直把她的名字听成了Valerie Vale,以为是《哥谭》电视剧里面那位因戈登而挨了一枪的女记者,也是未来另一位更有名、与布鲁斯韦恩有情感纠葛的女记者Vicki Vale的姑姑。影片后半段看清了女市长的竞选宣传横幅,我才发现之前听错了。不过将错就错也有不一样的乐趣,这样看本片里面戈登掩护女市长躲避狙击枪的桥段,就有种老情人再续前缘的感觉。
时间所剩无几,蝙蝠侠火速赶往庆典现场,独自对抗一群打扮得与谜语人一模一样的暴徒。遭到围攻而落入下风的蝙蝠侠在危急时刻得到了猫女的援手。结果很快又换猫女落难,负伤的蝙蝠侠为了及时救出猫女,给自己注射了肾上腺素,进入暴走状态,险些徒手将袭击猫女的暴徒活活打死。
当暴徒被警方逮捕遭到盘问身份时,轻描淡写地模仿最初在地铁站救人的蝙蝠侠,说出了一句:
“I’m vengeance.”
蝙蝠侠受到极大触动,开始反思他对暴力与恐惧的迷信。这时他看到女市长等人被困在下方洪水中,即将被水淹没、不知所措。蝙蝠侠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主动参与救援。人们很少见到他执行非战斗任务,因此面对他伸出的援手,都犹豫要不要牵。只有天真无邪的孩子最无所畏惧,主动牵起蝙蝠侠的手,随后市长等人也都接受了蝙蝠侠的救援。至此,影片的结尾与开头重叠。初登场的蝙蝠侠虽然救了人,但是被救者对他却比对一般暴徒的戒心更重。结尾处,民众看向蝙蝠侠的眼神里终于感激多过了畏惧。
谜语人的袭击事件尘埃落定。猫女邀请蝙蝠侠与她一起离开哥谭城,做一对游戏人间的蝙猫侠侣。蝙蝠侠拒绝了猫女的邀请,他要留下来尽自己所能,改变这座被视为已无可救药的城市。
谜语人的隔壁病房住了一位笑声很爽朗的病友,两人虽然素未谋面,却相谈甚欢。毕竟都是在哥谭市一呼百应的干大事的人。
这位病友的脸拍得并不清楚,但是感觉不像是任何一位已知的出演过该角色的演员,或者至少不像近20年来出演过该角色的演员。
片尾彩蛋是谜语人之前引导蝙蝠侠去孤儿院的那个文字通讯软件的界面,缓缓地打出一个问号,然后是Good Bye字样。在漫威带动之下,漫画改编电影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参与彩蛋内卷,但是像《蝙蝠侠》这种风格与题材,拍个搞笑的或是预告片类的片尾彩蛋,又显得太掉价。像现在这样弄个简单的小玩意儿放在最后,既不会显得太过迎合观众,又不至于让坚持到最后的观众一无所获以至于大失所望,算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彩蛋。
猫女在最终决战上演美救英雄,实在非常《阿卡姆之城》,而最后的吻别又实在非常《阿卡姆骑士》,游戏粉应该对这版猫女会比安妮海瑟薇版更有亲切感。正片上映之前一堆人过度关注演员肤色问题,并且怀疑是政治正确左右了选角思路。实际看过就会发现,演员的形象和演技完全能胜任猫女这个角色。更何况有色裔形象的猫女也不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都有过先例。除了演员之外,猫女这个角色形象设计上的其他一些细节也很有趣,比如她的面罩,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黑色绒线面罩,头顶左右两侧刚好是织料的接缝处,形成了两个凸出的尖角,投到墙上或地上的影子就成了两只猫耳朵,极简又不失特色,真正的大巧若拙。
除了猫女以外,戈登的选角前期也曾引发过争议,同样是正片专治各种不服。演员的磁性嗓音就不说了,与蝙蝠侠一个锋芒毕露、一个沉稳内敛的侦探组合也十分恰当。有蝙蝠侠在,戈登就是一个没有太大发挥余地的老好人,只要不拖蝙蝠侠后腿、不太讨人厌,就算是很成功了。新版的戈登无疑远远超出这一最低标准。看过他和蝙蝠侠一起破一次案的观众,肯定还会期待他们的二搭。
近年来华语悬疑剧多有这种热血警探加天才顾问的设置,比如《白夜追凶》和《逆局》,因此中国观众如今看蝙蝠侠和戈登这对探案搭档,应该会觉得格外亲切。
正如上面反复提到的,蝙蝠侠和戈登是一对探案搭档,《新蝙蝠侠》是一部侦探片。严格来说,DC被称作DC漫画并不准确,因为DC当中的C本身就是漫画Comics一词的缩写。至于D,其实是Detective侦探一词的缩写。当然,这个原名已经很少使用了,DC自己也早已正式接纳了DC Comics的叫法,因此中文语境下称其DC漫画现在也不算语病。
Detective Comics变成DC Comics,并不表示DC要去侦探化,只是因为缩写更易传播、名气更大。作为DC的当家侦探,同时也是DC的亲爸爸,蝙蝠侠总会适时站出来守护这块侦探漫画的招牌。
侦探片与悬疑片有重叠,但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悬疑片最关键的是终极反转把观众给震住,而侦探片虽然也经常有反转,但这并非必需。无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悬疑片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在终极反转到来之前,你甚至不知道这是一部悬疑片。前期越不刻意强调本身的悬疑属性,反转的效果就越强烈。侦探片则不同,悬疑氛围从一开始就在营造,观众本身会不自觉地带入侦探视角,时刻保持警惕,审视着片中细节。正因为观众都是有备而来,最后的真相反而不那么容易把人震住。因此有经验的侦探片创作者不会把宝都压在最终的反转上——反转效果达成了当然更好,没把观众震住也没关系,看侦探片享受的是抽丝剥茧逐渐拼凑真相的过程,而不是最后那当头一棒。
《新蝙蝠侠》是侦探片,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黑色电影。特立独行的侦探、若即若离的神秘美女、压抑昏暗的城市背景、单一案件牵扯出的复杂政坛阴谋和丑闻或是让人感到无力的大时代背景,这些都是黑色电影的标志性元素,《新蝙蝠侠》全都符合。也因此,纵使蝙蝠侠的形象仍然是漫画式的,影片整体上却给人极为贴近现实的质感。这种贴近现实的感觉甚至超过了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黑暗骑士》三部曲再黑暗,当你看到蝙蝠侠和卢修斯研究新装备时,还是会有种在看007式传统爽片的感觉。《新蝙蝠侠》则不同,就算知道有护甲和蝙蝠车,观众依然感到全程不能放松,一方面是悬疑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是时刻担心有如阿鼻叫唤地狱的哥谭城会将主角的灵魂吞噬。
黑色电影虽然有时也会出现邪教头子之类的反派,但通常不会有超自然元素存在。这一点《新蝙蝠侠》也完全符合。我有点怀疑杀手鳄这类造型比较高调的选手在这个独立的蝙蝠侠宇宙能不能存在,或者说,不知道蝙蝠侠宇宙还允不允许成精。
没有超自然元素,就代表动作场面不能往毁天灭地的酷炫路子上走,看上去有点小打小闹。但是“小打小闹”也就意味着可以打得更逼真、更追求拳拳到肉的效果,相比看孙悟空放龟派气功把地球炸出一个大坑,肯定还是看蝙蝠侠折断敌人的骨头给人感觉更疼。无法做到更大、更飞、更炫,那就努力做到更真、更狠、更疼,本片走后一种动作设计思路,效果十分显著,也就并不会因为小打小闹而显得寒酸、不过瘾。
黑色电影没有超自然元素,这也并非完全不可打破的铁律。同样改编自DC漫画的《守望者》,也带有鲜明的黑色电影风格,但是不妨碍片中有曼哈顿博士这种Bug一样的存在。《新蝙蝠侠》开头部分的旁白,就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守望者》的罗夏日记。DC的侦探都这么爱写日记。
其实我觉得《守望者》可以被看作是黑暗版的《阿甘正传》。一段历史,各自表述。一个阴暗残酷,一个温馨励志。巧的是,蝙蝠侠游戏《阿卡姆》系列也有时会被音译为《阿甘》系列,比如《阿卡姆骑士》与《阿甘骑士》。让“阿甘”这两个字黑化是《守望者》和《蝙蝠侠》共同的努力方向。
我一直有个错觉,以为自己最早接触美漫相关文化产品,就是漫威。去年《扎剪正联》让我正式入坑以后,再捋一捋年轻时的记忆,发现好像还是DC接触得更早。
超人当然不用说了,99%的人第一个接触到的美漫超级英雄应该都是他。至于蝙蝠侠,大概最早可以追溯到幼儿园时从我表弟那里要来的玩具。
除了接触得早,我发现我还有好多第一次经历都与蝙蝠侠有关。
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买了第一盘游戏卡带,是盘三合一还是四合一,现在想来肯定是盗版无疑,毕竟正版卡带怎么会把蝙蝠侠游戏和一个路易吉送披萨的游戏还有一个足球游戏放到一起去。但是当时没这个概念,甚至连我的小霸王游戏机是山寨自日本的任天堂FC都不知道。那张卡带虽然是盗版,但是售价高达140块,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不过也许贵的确实更耐操一些,那张卡带总归没有像我后来隔三差五从地摊上买的十块八块的莫名其妙卡带一样玩一两次就花屏。
若干年后我知道了原来那款蝙蝠侠游戏叫做《蝙蝠侠2:小丑归来》。只能单一玩家游玩,每次有八滴血还是几滴血,掉光了或者摔死了就从这一关开头打起。既然名字叫《小丑归来》,最终Boss当然是小丑,应该是出现在第7关。当时电视上正好在播放很老的一版《蝙蝠侠》动画片,配音的好像是台湾那边,企鹅的企字都念成去声。当时动画片里的小丑被翻译成“笑面人”,我和小伙伴们也都这么称呼那个游戏里的最终Boss,而且在那之后很多年里我都以为Joker这个角色的标准译名就是笑面人,一直到2008年《黑暗骑士》全球热映,我才随大流改了口。年轻时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想看看打败笑面人以后会怎么样。后来才知道第七关那个小丑根本是冒牌货,后面还有一关。游戏里的蝙蝠侠主要攻击方式是射子弹,跟《魂斗罗》一样吃不同道具可以换成不同的子弹。现在想来,那完全是个打着蝙蝠侠旗号挂羊头卖狗肉的游戏。
后来家里买了VCD,我的第一套影碟是《蝙蝠侠与罗宾》。当时并不知道那是一部臭名昭著的世纪大烂片,就觉得蝙蝠侠还有真人电影,还挺有意思的。封面的明星排成一圈,像是乔治克鲁尼、乌玛瑟曼这些我都不认识,唯一认识的是演急冻人的施瓦辛格。年轻时我以为贝恩这个名字是“笨”的意思,因为发音确实很像,而且片中的贝恩就是一个跟在毒藤女身边傻乎乎的跟班。谁能想到有朝一日贝恩会由看上去猴儿精的汤老湿扮演。
2012年的《黑暗骑士崛起》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没有字幕的英文片,而且还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没办法,我去学校报到,吃午饭时看到电影海报,就控制不住自己想要买票的冲动。
《黑暗骑士崛起》虽然名为崛起,其实是诺兰版三部曲的收官。2008年《黑暗骑士》的余威也就到此为止了。漫威从08年到12年是从《钢铁侠1》到《复仇者1》,而DC则是从《黑暗骑士》到《黑暗骑士崛起》,哪怕不算是退步,也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再往后两边真人电影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看漫威电影逐渐变成像过节一样的仪式,而DC电影就只是随便看看了。其间虽然也有2019年《小丑》那样的特例,但是喜欢《小丑》的人就只是电影层面地喜欢,DCEU几乎从中吃不到红利。其实这跟当年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是一个道理,写实风格能赢得高口碑甚至高票房,但是不利于组建宇宙。
直到去年《扎剪正联》改变了一切,这是一部像《钢铁侠1》一样能带人入坑的作品。从幼儿园时第一次把蝙蝠侠的玩具拿在手里,到为《扎剪正联》着迷,隔了将近30年我终于入坑成为了一名DC粉。
看完《扎剪正联》以后,意犹未尽的我开始翻出家里有没有什么其他DC相关的东西,找到积灰很久的《阿卡姆骑士》游戏光碟,决定将它打下去,这次再玩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惊讶于这游戏怎么会这么好玩,而且剧情怎么会这么棒,后悔自己没有早点认真玩这款游戏。《阿卡姆骑士》的剧情有诺兰版三部曲的黑暗与自我献祭的英雄主义,同时角色更多、故事更庞大,而且主线支线搭配起来也让人始终不觉得疲倦。除了蝙蝠侠一晚上的工作量比较离谱以及谜语人的挑战比较让人抓狂,这游戏我几乎挑不出缺点来。《阿卡姆骑士》就是我觉得最完美的蝙蝠侠故事。我不奢求未来的电影版能超越它,只要在任何方面能让我联想到《阿卡姆骑士》,我都会对它抱有无限好感。
打完《阿卡姆骑士》以后,我又意犹未尽了,所以去年还干了一件特别费力不讨好的事——说费力其实也没有那么费力,因为本身是用了比较取巧的方式,但是说不费力,工作量又着实不小,总而言之是一种没什么别人会去干的、莫名其妙到近似行为艺术的自娱自乐行为。我把武侠小说家古龙先生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多情剑客无情剑》给从头到尾改写了,所有角色名都替换成了《蝙蝠侠》的角色。李寻欢当然被改成了布鲁斯韦恩,阿飞的位置则由二桶顶上。当时想不到什么更好的方法宣泄我对《阿卡姆骑士》的狂热了。
《新蝙蝠侠》的战衣在质感上最接近《阿卡姆骑士》的默认战衣,这也是我喜欢新版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看来,罗伯特帕丁森版的蝙蝠侠应该就是我最喜欢的真人版蝙蝠侠了,相貌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成熟稳重而又没有完全丧失少年感,忧郁却不至于完全滑向阴柔,属于直男也可以接受的美强惨(相对应的,《暮光之城》时期就属于直男接受不了的美强惨)。贝蝙和本蝙我都是喜欢电影而对角色无感。尤其本蝙,他在《扎剪正联》中并不算特别出彩的一个角色。跟超人或神奇女侠站在一起的他总让我觉得像是戈登站在真正的蝙蝠侠身边,总之就是太像个忠厚长者了。当然我最希望的还是未来罗蝙和本蝙同步推进,一个在自己的写实风格蝙蝠侠宇宙里独美,另一个负责与其他超级英雄联动,撑起扎导好不容易救回来的主宇宙——如果那现在还算是主宇宙的话。
新版的战衣虽然整体上与《阿卡姆骑士》版本风格类似,但是面罩部分却天差地别。我好像是第一次见到下半张脸露出面积这么大的蝙蝠侠面罩,之前的版本下半部分都是有边框的,只有新版的感觉与其说是面罩,不如说是附带眼罩功能的加深版帽子。罗伯特帕丁森在中文互联网上有着“嫩牛五方”的绰号,这与他的脸型相关。新版的面罩设计放大了他脸方的特点,不知道是基于何种考虑。或许是担心观众认不出演员的原本容貌?之前的贝蝙就是,面罩几乎只露出一张嘴,我数度怀疑那是替身演员的嘴,因为看上去跟克里斯蒂安贝尔完全不像。
去年《尚气》那一篇影评最后我提到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梁朝伟演雷霄古。看完《新蝙蝠侠》,我的“香港明星逐梦好莱坞愿望清单”又多了两项——希望看到吴镇宇演法尔科尼、曾志伟演企鹅人。
最近在看《理智派生活》,挺有意思的一部剧,属于熬过前几集(当然前几集纯粹欣赏秦岚就过去了)后面会觉得有点意思的剧。
大多数女性希望成为秦岚饰演的沈若歆,职场能力强又能赚钱买车买房还能静心打扮自己,但最后我们中的大多数其实是低配版宋梓妍。
宋梓妍已经是极其幸运的,老公是爱她的,也是为了家
最近在看《理智派生活》,挺有意思的一部剧,属于熬过前几集(当然前几集纯粹欣赏秦岚就过去了)后面会觉得有点意思的剧。
大多数女性希望成为秦岚饰演的沈若歆,职场能力强又能赚钱买车买房还能静心打扮自己,但最后我们中的大多数其实是低配版宋梓妍。
宋梓妍已经是极其幸运的,老公是爱她的,也是为了家庭付出的,当然她老公的确与她现阶段的步伐不一致(可能就是小朋友们说的三观不合),但是小朋友们可以嚷嚷着“三观不合就分手”,成年人缺没有那么容易。
这也是觉得这条线做的不错的原因。
第一, 不狗血,起码从目前更新的22集来说,没有可以安排出轨、初恋、婆媳矛盾,而是将绝大多数婚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摆了出来,其实都并非是“生孩子”、“丧偶式婚姻”,而是——“如何在婚姻中保持同步”。我愿意相信多数迈入婚姻的人,当下是同步的,但人生很长,是一个持久战,没有人能信誓旦旦地说可以一辈子同步。那步调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呢?宋梓妍无疑算是幸运的,她看似有些任性却理智地去“找自己”,而他老公也愿意调整步调。你看,成年人的真实婚姻,但给了有希望的处理方式,真实中有一些理想化,感动深受里带着希望。
第二, “独立”不是口号。敢不敢做丁克不重要,敢不敢生孩子也根本不重要,经济独立也不重要,甚至和字面上的“独立”的意思没关系。
“把自己当作物当作交易的时候,接受了准许这个限制,接受了干预的限制,你在这个意义上局部地丧失了东西。 独立是一个关系型的概念,在没有人跟人发生任何关系的时候,独立不独立这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独立是在关系当中的一种位置,这个位置允许你可以做出你自己愿意的决定,收到这种约束不是被迫的,这叫独立。”
这才是我喜欢宋梓妍的原因,不是喊口号,也不是什么一定要完成房贷负担一半才是“独立”,才能和老公叫板。
我不知道后续编剧老师会让他们两又一个怎么样的发展,但起码,我看到了现在国产剧对于“女性独立”的更全面的认识。后期无论他们是否决定要一个孩子,还是她决定拥有自己的事业,我都会欣喜,因为无论哪个选择,都是她由衷的选择。
记得看过一句话:如果一定要在女性前面贴上某种标签的话,比起“独立”,我更愿意称之为“驱动力”。
一开始看抖音看的特战小队血洗安全屋的片段才知道这个剧的,然后,看到第五集已然是不能自拔了,就一个字,爽!不过作为HBO旗下公司的剧,这次居然没有奶子看了,反而看到了鸡儿,这有点让人沸腾不起来啊。。哈哈哈,有没有同感的兄弟。如果再来点这种镜头点缀一下,也不需要太多,感觉会更好,现在的感觉就是这个黑帮就是一顿杀杀杀。卧底的设定有点智障,感觉搞得挺随意的,换在无间道或者新世界那种专业卧底片里估计早
一开始看抖音看的特战小队血洗安全屋的片段才知道这个剧的,然后,看到第五集已然是不能自拔了,就一个字,爽!不过作为HBO旗下公司的剧,这次居然没有奶子看了,反而看到了鸡儿,这有点让人沸腾不起来啊。。哈哈哈,有没有同感的兄弟。如果再来点这种镜头点缀一下,也不需要太多,感觉会更好,现在的感觉就是这个黑帮就是一顿杀杀杀。卧底的设定有点智障,感觉搞得挺随意的,换在无间道或者新世界那种专业卧底片里估计早就被发现了。后面几集还没看,看了些影评,说后面过于平淡,经费都花在前五集了,无所谓啦,万一是给第二季铺垫呢。期待。
因为最近的阿丽塔要上映了,到处在爆吹特效
于是我就先来看了铳 因为最近的阿丽塔要上映了,到处在爆吹特效 于是我就先来看了铳梦ova1,ova2(我只能找到这两段了-出门右拐B站自寻) 目前还没看完 看到一半的感觉就是 = =怎么有点疯狂的麦克斯4的感觉 无助的女人为了筹集医药费再三奔走,但当医生给躺在病床上的丈夫下了最终的判决,她的无助似乎成了一种累积的状态。女人是柔弱的,面对生活中巨大的变故,她的无助是那么的引人同情。生活本就没有每日花前月下的浪漫,面对躺在病床上、无法自主呼吸的丈夫,她的内心已经被击败。周围的流言蜚语对她是不公平的,即使她自己内心明白自己的清白,但是他人的污蔑使得无助的内心更加痛苦。无助的女人挣扎着生活、挣扎着为 无助的女人为了筹集医药费再三奔走,但当医生给躺在病床上的丈夫下了最终的判决,她的无助似乎成了一种累积的状态。女人是柔弱的,面对生活中巨大的变故,她的无助是那么的引人同情。生活本就没有每日花前月下的浪漫,面对躺在病床上、无法自主呼吸的丈夫,她的内心已经被击败。周围的流言蜚语对她是不公平的,即使她自己内心明白自己的清白,但是他人的污蔑使得无助的内心更加痛苦。无助的女人挣扎着生活、挣扎着为自己的丈夫活着,她是可怜的、也是坚强的。 对于这种题材的剧感觉已经好久没有追过了,近期也没有优秀的作品出现,上一部还是小说《何以笙箫默》。 看着《那刻的怦然心动》,忽然回到了以前追台湾偶像剧的时光,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套路的台词、牵牵绊绊的剧情,真的好像。这部剧的剧情真的超简单,甚至有些老套,但是一旦陷入进去就会对剧情穷追猛打。 在大学期间,李晨音对陶宇飞展开猛烈的追求,男主就是一张冰块脸,但是心里早已喜欢上 对于这种题材的剧感觉已经好久没有追过了,近期也没有优秀的作品出现,上一部还是小说《何以笙箫默》。 看着《那刻的怦然心动》,忽然回到了以前追台湾偶像剧的时光,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套路的台词、牵牵绊绊的剧情,真的好像。这部剧的剧情真的超简单,甚至有些老套,但是一旦陷入进去就会对剧情穷追猛打。 在大学期间,李晨音对陶宇飞展开猛烈的追求,男主就是一张冰块脸,但是心里早已喜欢上了女主。那一刻,男主找到了心跳的感觉。可是后来由于一些误会,男主选择出国离开。陶宇飞心跳的感觉,再一次失去。这一走,便是7年。七年后,男主已不是当年的穷小子,扬名海外的TYF老师是他新的代名词。而她身边也有了相爱七年的男友。陶宇飞成为李晨音的顶头上司,两个冤家发生了相爱相杀的故事,渐渐的隔阂在消除...... 陶宇飞想将所有的关心都给晨音,但是他知道这是不可以的,陶宇飞的爱总是这么的克制。就连给加班而累的睡着的晨音披一块披肩,陶宇飞也是阻止了自己爱的表达。其实陶宇飞总是在默默地为李晨音奉献着,知道晨音和家武的感情出了状况离开去看晨音是否出了什么事情;晨音将《第五夜》不小心毁坏,陶宇飞也立即赶过去帮忙;当得知大坏蛋可能伤害晨音时,陶宇飞便设计将晨音住在隔壁......这个男生就是如此的刀子嘴豆腐心 一直深刻的感觉男主是腹黑、沉闷的摩羯男,太像了。明明喜欢却打死也不说,智商情商高,还有各种腹黑,暗戳戳的“暗算”晨音,即使自己被误会也懒得解释...... 导演设计的情节很棒,那种甜甜的小情节,看的特别少女心。陶宇飞为女主画素描时,轻轻的摆弄晨音的发梢;陶宇飞带晨音去自己画室画画,两个人肆意的泼洒水彩,衣服上、脸上五颜六色,一个绊倒,两人差点kiss;两人在山上借宿,只有一间卧室,一个装睡,一个想要轻轻触碰脸颊的适可而止...... 现在的两个人都是彼此喜欢,但是总装作很坚强打死不承认。明明是为对方好,可是说出来的话总是特别的损,不知道到哪儿一集两个人才能真正的在一起,看的我好着急...... 好喜欢两个演员,胡宇崴和阚清子。其实对胡宇崴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兰陵王》、《真爱黑白配》中他都有出色的表演。胡宇崴演技好棒,演的特别苏,一个挑眉、一个皱眉、一个沉思,人物刻画的细致,颜值也在线,身高加分TYF老师真的好帅 怎么说呢,其实时长对比前三季并没有少太多(重新看以前的剧集真的只少了一两分钟),只是进入主线,打戏增多大家会觉得不够看,但是我会觉得这样慢节奏的故事叙述以及饱满的人物塑造让我很舒服,有非议是正常的。伍六七第一季开始就从没让我失望过,我会一直期待故事的发展,陪伴着阿七,就像这个故事一开始的宗旨:用爱和包容去化解误会和仇恨。这真的是一部很温暖的动漫 怎么说呢,其实时长对比前三季并没有少太多(重新看以前的剧集真的只少了一两分钟),只是进入主线,打戏增多大家会觉得不够看,但是我会觉得这样慢节奏的故事叙述以及饱满的人物塑造让我很舒服,有非议是正常的。伍六七第一季开始就从没让我失望过,我会一直期待故事的发展,陪伴着阿七,就像这个故事一开始的宗旨:用爱和包容去化解误会和仇恨。这真的是一部很温暖的动漫 虽然服装发型不是那么的好吧,但是也挺好看的啊,不喜勿喷吧,他们拍这部电视剧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就很喜欢看男主演的,挺好的。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给一星,还有吐槽里面的演员的,剧情挺好看的又好笑,可以带来快乐不就行了吗??。。。。。。。另外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别人的说法就也认为这部电视剧很不值得看一下,其实也是可以看看的我是因为看了好多好多人说很很,,,的话所以特意下了一个豆瓣说这样的话的 虽然服装发型不是那么的好吧,但是也挺好看的啊,不喜勿喷吧,他们拍这部电视剧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就很喜欢看男主演的,挺好的。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给一星,还有吐槽里面的演员的,剧情挺好看的又好笑,可以带来快乐不就行了吗??。。。。。。。另外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别人的说法就也认为这部电视剧很不值得看一下,其实也是可以看看的我是因为看了好多好多人说很很,,,的话所以特意下了一个豆瓣说这样的话的 有一天当我们真的成为了大人,却开始怀念年少的夏天。这是这部剧带来的最真实感受吧。前面两集的时候全程倍速,一来女主看着有些不舒服(不针对演员),二来没有太吸引我的剧情,觉得女主和男主相遇的情节太老套,各种校园剧都是这样,三来男主转班,转班这种事情应当是非常谨慎而且不太可能因为觉得对不起女主就转班吧,还有怎么随随便便因为自己的班级就去问一个人能不能转班呢(换做 有一天当我们真的成为了大人,却开始怀念年少的夏天。这是这部剧带来的最真实感受吧。前面两集的时候全程倍速,一来女主看着有些不舒服(不针对演员),二来没有太吸引我的剧情,觉得女主和男主相遇的情节太老套,各种校园剧都是这样,三来男主转班,转班这种事情应当是非常谨慎而且不太可能因为觉得对不起女主就转班吧,还有怎么随随便便因为自己的班级就去问一个人能不能转班呢(换做事我我觉得这人有点sj)。但是,后面的剧情慢慢触动我,看到了很多非常真实的校园生活。 评分;(剧情3.2+演技3.8+幕后4+观后感3.8)/4=3.7 我觉得这部剧开了个好头,这种无厘头的喜剧做得好真的可以很好看,但是做得不好就会很烂,但这部剧后面真的做得很烂。前面讲勇和kim的爱情升温的时候我觉得都做得很好,但是后面我就不理解了。是什么幕后势力要压缩集数吗,我寻思20集也不算多呀,那也用不着用3集快速交代完结局吧…这个我真的非常不理解…wingwing的失 评分;(剧情3.2+演技3.8+幕后4+观后感3.8)/4=3.7 我觉得这部剧开了个好头,这种无厘头的喜剧做得好真的可以很好看,但是做得不好就会很烂,但这部剧后面真的做得很烂。前面讲勇和kim的爱情升温的时候我觉得都做得很好,但是后面我就不理解了。是什么幕后势力要压缩集数吗,我寻思20集也不算多呀,那也用不着用3集快速交代完结局吧…这个我真的非常不理解…wingwing的失踪回归,kim生二胎,说复合就复合真的是太!扯!了!无厘头喜剧不是这样做的!康康隔壁【夸世代】吧!唉ˉ\_(ツ)_/ˉ 演技总体还ok,就是我觉得如果高ling和林秀怡的角色换换应该会好很多,就是觉得林秀怡应该比较适合kim这种鬼马角色,高ling的kim给人感觉就是不够放开,不够。然后6永怎么总是演这种“神经兮兮”的角色呀,他可以试着开拓一下戏路看看。其他人都ok没什么槽点啦,就是叶凯茵周宝霖真的打死都分不清,太难了…… 幕后这一块也没啥说的,就是两个演大少的演员挺像的,挺用心。主题曲也挺好听。观后感就太差了,感觉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长点心吧! 2017年导演黄信尧的《大佛普拉斯》一跃挺进豆瓣Top250,迄今观看人数320861人,评分8.7,不仅如此在当年的金马奖上十提五中,成为最大黑马,导演黄信尧更是获得了最佳新人导演。 2017年导演黄信尧的《大佛普拉斯》一跃挺进豆瓣Top250,迄今观看人数320861人,评分8.7,不仅如此在当年的金马奖上十提五中,成为最大黑马,导演黄信尧更是获得了最佳新人导演。 如果说上一部的普拉斯plus是加的话,那这一部的麦娜丝minus就是减。 同学麦娜丝 豆瓣:7.7 在1982年的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中,令人眩目的电脑图形网格和光线追踪成为影史经典。伴随着尚不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尽管《电子世界争霸战》只制造出一个粗糙简陋的电子世界图景,甚至被当年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批评为“用电脑骗人”,但它是第一部昭示了电脑图像生成技术具有无限潜力的影片,并在长片中具备了电脑成像的创作观念和技术操作。即便用现在追求高 在1982年的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中,令人眩目的电脑图形网格和光线追踪成为影史经典。伴随着尚不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尽管《电子世界争霸战》只制造出一个粗糙简陋的电子世界图景,甚至被当年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批评为“用电脑骗人”,但它是第一部昭示了电脑图像生成技术具有无限潜力的影片,并在长片中具备了电脑成像的创作观念和技术操作。即便用现在追求高清写实的眼光回看这部电影,我们依旧会有种莫名其妙的新奇感受,这种陌生感在某种程度上将当下的我们拉回到过去,1982年在影院里首次目睹该影片的观众同样感到新奇与不安,紧接着化作惊叹。而他们正体验着和早期电影中类似的奇观,一种来自数字的吸引力。 一、电影吸引力到数字吸引力的转移 汤姆·甘宁在研究早期电影发展史时,认为1906年以前的电影强调纯粹的视觉奇观,核心在于“展现事物的能力”,他将之称为“吸引力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往往围绕动作展开,提供哗众取宠的视觉奇观,“与其说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还不如说是一种向观众展示一系列风景的方式,因为它具有令人着迷的魔力”。[1] 甘宁借用爱森斯坦有关“吸引力”的术语来描述这样的魔力,即“一种新颖的吸引看客和观众注意的展览表现能力”。[2]史蒂芬·巴托莫尔进一步论述了吸引力带给观众惊奇、震惊的意义。他把《农夫与放映机》(1901)里的经典一幕称为“火车效应”:农夫看到银幕里迎面而来的火车,从惊奇到慌乱,在火车冲向自己时逃之夭夭。在他的论述中,火车效应或者说惊奇具有着促推早期电影奇观的功能。同样研究吸引力理论的列昂·格瑞威奇也认同这一观点,指出早期电影及其吸引力常常具有明显的促推功能,这种广告潜力将吸引力史和广告史捆绑在了一起。以此为基础考察1980年前后的好莱坞,电影和其他视听材料借助其文本,横跨多种媒介实现促推价值,构成了“交易电影”(cinema softransactions)。[3] 而此时,发挥促推功能的电影吸引力转移至数字吸引力。 同早期电影中的吸引力类似,数字吸引力再次确认了感官刺激是电影起源的重要面向,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通过数字特效让观众重返刺激与狂欢之旅。正如格瑞威奇说的那样,“卢米埃尔兄弟把一台摄影机架设在火车轨道旁,目的是开掘工业现代性所允诺的新空间、新经验和新机械性。与此相类似,像MAGI这样的电脑成像生产公司把一台数字摄影机放在了后现代性所培育的新空间里”。[4] 早期电脑成像场景确实常常令人联想起火车效应,《电子世界争霸战》则真正意义上完成了火车效应的转移,现实空间的火车被替换成由CG制作的飞船和摩托,驶向银幕外的观众。当无处不在的光轮序列(the Light Cycle sequence)和笛卡尔网格(Cartesian grid)布满银幕,首先带给当时观众的可能是一种略带熟悉的震惊。这份熟悉源于具有相同数字美学风格的电视广告与视频游戏,它们在70年代中期开始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眼球。直到《电子世界争霸战》,数字吸引力游走于广告、游戏与电影等多种媒介,并显示出好莱坞对奇观的狂热,这份奇观不仅是之于观众感官的,也反映出跨媒介空间的美学共享。 二、电视广告,电影及游戏的跨媒介 20世纪60年代电脑成像兴起,首先被应用于美国政府和军方仿拟射线处理。到70年代早期,数学应用集团公司(Mathematical Applications Group Incorporated,简称MAGI)将射线追踪图像商业化,电脑成像技术遂开始应用于电视广告。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电脑图像制作公司有四家,分别是“数字效果”公司(Digital Effects)、罗伯特·亚伯合作事务所(Robert Abel&,Associates)、数学应用集团公司(MAGI)和信息国际公司(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Incorporated,简称Triple-I)。它们承包了当时美国大部分电视CG广告的制作,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电视广告业,内容主要涉及个人电脑、游戏主机、电视游戏,还有部分食品和生活用品广告。这些广告都有着相似的美学风格,在电脑生成的虚拟空间中有五彩斑斓的射线移动和简单的几何模型变形。眩惑的CG广告让美国家庭为最时新的数码产品买单,1979年游戏主机Atari 2600成为最畅销的圣诞礼物,80年代初个人电脑Commodore又以碾压游戏主机的局面席卷美国家庭。[5] 很快,电影也加入了这场可互相置换的数字吸引力嘉年华,进行图像的生产与消费。 1982年上映的《电子世界争霸战》开启了电影的赛博空间。这四家电脑图像制作公司均受雇于迪士尼,为影片制作了大量CG影像,包括两百个场景以及一个完整的15分钟动画片段。《电子世界争霸战》片头出现的彩色网格和点线无限扩展,逐渐叠印到现实世界里散发着霓虹灯光的街机游戏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广告同样采用了相似的赛博与现实空间的数字穿越(见图1)[6],只不过电视机前的消费者进入的是电子通讯设备,而电影观众进入的是视频游戏世界。这类彼此渗透的数字美学在飞船形象上得到深刻诠释,它搭载着人们对未知空间的向往与探索精神,重现了早期电影中的“火车效应”。1980年飞利浦的一款车载音响广告把产品组装成飞船的形象,悬空驰骋于公路上(见图3);1982年游戏主机Atari 2600的广告呈现出玩家沉浸在太空游戏里的画面,动动手指就能自由操控宇宙飞船(见图4);飞船形象的特殊意义在同年的《电子世界争霸战》再次得到肯定,它化身为系统守卫者,在故事中成为武器甚至军队阻碍主角的行动(见图5)。实际上,它的文本内容远没有其互文本性重要。为了实现促推价值,从根本上讲,电影里的飞船形象旨在引起人们对其他产品或视听形式的联想,尤其是雅达利出品的视频游戏。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广告植入,而是反映出数字吸引力的可置换性,以及一种亨利詹金斯所言的“融合文化”。 影评第394话《谁杀死了堂吉诃德》——意淫可以致命 影片《谁杀死了堂吉诃德》于2019年4月10日在美首映。 本部影片从筹划到拍摄再到上映,经历21年。 影评第394话《谁杀死了堂吉诃德》——意淫可以致命 影片《谁杀死了堂吉诃德》于2019年4月10日在美首映。 本部影片从筹划到拍摄再到上映,经历21年。
《湖丝仔传奇》本来是徐希曾徐老写的童话,讲的是以药引蚕茧为原型的“湖丝仔”和山林里的各类草药一起救助世人,抵抗毒蘑菇之类的坏人。世界观是比较有趣的,融合了很多中医药知识。缺点是故事线比较混乱,不适合做成影视作品。徐老也很固执,不允许改动。徐老确是水晶宫获奖者徐荣村的嫡系后代,本片剧情和徐老的原著没啥关系。
题外话:《蒸汽男孩》是以
《湖丝仔传奇》本来是徐希曾徐老写的童话,讲的是以药引蚕茧为原型的“湖丝仔”和山林里的各类草药一起救助世人,抵抗毒蘑菇之类的坏人。世界观是比较有趣的,融合了很多中医药知识。缺点是故事线比较混乱,不适合做成影视作品。徐老也很固执,不允许改动。徐老确是水晶宫获奖者徐荣村的嫡系后代,本片剧情和徐老的原著没啥关系。
题外话:《蒸汽男孩》是以水晶宫世博会为背景的动画,恐怕是爱知的献礼片吧。
造型设计:主角角色不出意外的没什么亮点,配角造型很有趣,不过福妞,人参族,鱼素鸡都蛮难看的。
剧情:和著名制片商比,故事线当然比较简单,冲突清晰不难看,不会出现因为情节设置不合理和明显矛盾而跳戏的情况。特别要说的是,剧情没有纠结在世界观的介绍,换句话说,没有花多的篇幅在解释世界观的合理性上。在很多噱头上如打闹对话等等表演的处理上花了很多心思,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制作:马马虎虎,主角模型贴图等很好,配角场景都比较烂,绑定动画等技术一般,渲染比较差。整体视觉上可以满足电影屏幕,做DVD肯定是OK的。
市场:湖州政府的出资合情合理,小莲庄的出现相当不错。片中很多的植入性企业名,看得出制片商融资花了不少努力,但是表现手法简单,只是用于背景板,看着也突兀。但我认为是个好的尝试。
总的来说,作为只运作了1年半的片子,这个质量值得动画从业者学习。
谨在此纪念已故去的徐老。
★笑独行[文]
近观30集电视连续剧《江南锄奸》(2010),激赏其演绎了一段我辈普通国民知之甚少、堪称传奇秘史的中共党史故事:顾顺章、向忠发两位工人出身的中共重量级人物相继叛变前后中央特科在上海的活动。而故事所处的那个时期也正是中国白色恐怖唱出最高调、红色革命处于最低潮的一段岁月。
据在下
★笑独行[文]
近观30集电视连续剧《江南锄奸》(2010),激赏其演绎了一段我辈普通国民知之甚少、堪称传奇秘史的中共党史故事:顾顺章、向忠发两位工人出身的中共重量级人物相继叛变前后中央特科在上海的活动。而故事所处的那个时期也正是中国白色恐怖唱出最高调、红色革命处于最低潮的一段岁月。
据在下所知,该题材故事在堪称浩繁的国产电视剧中确实是独辟蹊径、难得一见的。与此同时,在下十分认同新浪博客网友陈益南对该剧的评论意见:“它其实是截至目前为止,最详细、较客观地展现那段历史,并且演得很不错的一部电视剧。”陈益南并以“奇特”一词许之,在下以为亦无不可。
然而,该剧在故事展开之初(大约是1927年南昌起义以后,总之是还不到1928年),就让“上海老歌”《夜上海》回荡在上海的歌舞厅中,却让在下大受刺激,有点受不了了!
以往看抗战题材电视剧,也多见出现歌曲《夜上海》,由于时间差距还不算太大,在下也就是感到很好笑而已:这首《夜上海》还真是哪都能用啊,除了这一首,“上海老歌”就没有更好听的了?如今,这首歌在1930年以前的上海也出现了,这就让在下感到实在太离谱了!
于是,在下就追究查考了一下,以证实确认自己的这份离谱感受是正确的:歌曲《夜上海》创作于1946年(陈牧作曲,张政杰编曲,范烟桥作词),本为民国老电影《长相思》(1947)插曲。
词作者范烟桥(1894年7月3日–1967年3月28日)为民国江南才子。学名镛,字味韶,烟桥为其号。本为吴兴人,1922年移居苏州,1936年到上海,进入演艺界发展,后成为周璇演唱歌曲主演词作者,1946年为电影《长相思》插曲《夜上海》作词。
“金嗓子”兼“电影皇后”周璇(1920年8月1日–1957年9月22日)原名周小红,常州破落家庭出身,本姓苏,周为其上海养父之姓。1931年出道,1934年成名。1938年进入电影界,成为歌影双栖明星。1946年前往香港发展,同年主演电影《长相思》并演唱插曲《夜上海》。
排除开《夜上海》作为电影《长相思》(1947)插曲的实际创作年代不谈,就是从《夜上海》这首歌本身的风格、韵味看,也不可能出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上海。
话说中国第一首原创流行歌曲为创作于1927年的《毛毛雨》,乃由中国流行音乐开山鼻祖黎锦晖创作、黎锦晖之女黎明晖演唱,新音乐潮流在中国本土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启。随后,中国流行音乐即在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之际迎来第一个黄金时期,而上海也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演出、录音制作以及出版发行的大本营。
作为传唱不衰的三四十年代“上海老歌”之一,《夜上海》无疑是体现“上海老歌”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之一。所以,它只可能出现在“上海老歌”气候大成阶段(当为上海沦陷时期)甚至成熟鼎盛阶段(当在抗战胜利之后),绝不可能出现在1930年以前的发源滥觞阶段, 甚至连出现在1937年以前气候初成阶段的可能性也不大。
当然,只说风格和韵味也许太玄了,而由此作出必然如何的判断也有点口说无凭,让人难以心悦诚服。但如果大家再看看几首与《夜来香》同样脍炙人口和传唱不衰的“上海老歌”的创作年代,也许就不会感到在下的上述说法失之武断了。
那首曾经有过争议(即到底是抗战歌曲还是汉奸歌曲)、1978年经邓丽君翻唱后重新蜚声大陆的《何日君再来》创作于1937年(刘雪庵作曲,黄家谟作词,黎莉莉原唱),为广告歌舞电影《三星伴月》(1938)和抗战电影《孤岛天堂》(1939)插曲。
那首首句为“浮云散,明月照人来”的《月圆花好》创作于1939年(严华作曲,范烟桥作词,周璇原唱),为电影《西厢记》(1940)插曲。
那首首句为“那南风吹来清凉”,同样是1978年经邓丽君翻唱后重新蜚声海内外的“靡靡之音”——《夜来香》创作并灌制唱片于1944年(黎锦光创作,李香兰原唱) 。必须指出的是,这首《夜来香》与电影《夜来香》(1935年)插曲《夜来香》(王乾白作曲,严工上作词,胡蝶原唱,首句为“卖夜来香,卖夜来香”)不是同一首歌。
还有《苏州河边》,创作并灌制唱片于1946年(姚敏作曲,陈歌辛作词,姚莉、姚敏原唱)。
还有《我有一段情》,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但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则是肯定的(陈蝶衣作曲,姚敏作词,吴莺音原唱),因为“鼻音歌后”吴莺音出道成名和灌制第一张单曲唱片《我想忘了你》的时间都是1946年。
总之,没有一首是创作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前的。倒是《苏州河边》、《我有一段情》与《夜上海》一样,都创作于1946年,也就是抗战胜利以后。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天涯歌女》倒是创作于1936年(贺绿汀作曲,田汉作词,周璇原唱)。这首作为电影《马路天使》(1937)主题歌出现的歌曲自然也算“上海老歌”,但也许应该说同时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首带有抗战色彩的爱情歌曲清新悲凉,与其他经典“上海老歌”的“时代曲”风格、韵味还是小有差异的。而且,说来1936年也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非常接近“上海老歌”进入气候大成阶段的上海沦陷时期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犯罪分子策划新的劫案同时,却不知有一群小动物正准备打劫他们杀人魔——二柱子被抓进去了,他让一个警察老金来看他,以提供他杀害7个人的线索为由,让他给他买眼镜,给他账户上充钱,警察用二柱子提供线索之后发现一些他杀人的证据,但是都过了公诉期,而且给的线索经过精心修改、拼接过的。
二柱子杀7个人,却都没有人报警,这7个人都只是在警察的人口失踪记录里,所以影片叫暗数杀人。老金经过不停的努力,与二柱子相互玩着“游戏”,终于掌握实证,让其中受害
杀人魔——二柱子被抓进去了,他让一个警察老金来看他,以提供他杀害7个人的线索为由,让他给他买眼镜,给他账户上充钱,警察用二柱子提供线索之后发现一些他杀人的证据,但是都过了公诉期,而且给的线索经过精心修改、拼接过的。
二柱子杀7个人,却都没有人报警,这7个人都只是在警察的人口失踪记录里,所以影片叫暗数杀人。老金经过不停的努力,与二柱子相互玩着“游戏”,终于掌握实证,让其中受害者的家人出来指证,把二柱子判了个无期,让他在监狱中度过一生。然而二柱子自杀了,老金这样不知道算不算赢了,我认为是赢了。老金家里很有钱,所以他才主动去处理这些没有报案的人口失踪案件,这种没有任何利益,他也不在乎,因为他生活根本就不靠当警察的工资。
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你想实现理想,要先把经济搞定,如果你经济基础的没建立,那你不要扯别的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