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得不说,潘金莲也非没有错。自已为人妇,真要是自己有了真爱,也该斩断这仪式放飞了自我才可以。退一步,即使仪式尚存,也该让爱自己别受相比之下更重的伤。世上爱自己的人本就不多,能不少一个就不要少一个。
而要说起那干妈,一切罪恶的根源。若不是她引导西门庆走上歪路,本也没有这桩惨案。 本不知这人物为什么会去找上西门庆,直到武大郎
但不得不说,潘金莲也非没有错。自已为人妇,真要是自己有了真爱,也该斩断这仪式放飞了自我才可以。退一步,即使仪式尚存,也该让爱自己别受相比之下更重的伤。世上爱自己的人本就不多,能不少一个就不要少一个。
而要说起那干妈,一切罪恶的根源。若不是她引导西门庆走上歪路,本也没有这桩惨案。 本不知这人物为什么会去找上西门庆,直到武大郎说这人名声不好并道出原因后便知了。所以引到现实自身,你母亲让你不跟名声不好的人交往是有道理的。 而之所以小孩不听,无非是①不相信②并非如此,这只是以前的观念。所以总得来说,提醒要提醒,尝试也该去尝试,只是在尝试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别像西门庆般走上歪路就好。
虽说电影名叫《武松血战狮子楼》,重心却在金莲身上。怎么说呢,这题目应当理解为引子而不是核心,否则又是一场名称争辩的腥风血雨。
看评论说武松的扮演者丁海峰武功堪比甄子丹,打算二刷时注意一下。不过说潘金莲美的,我举双手赞成,不仅如此,她还有一点点的明星脸:开头有一幕显示的侧脸,我差点以为是柳岩。潘长江演武大郎,我给导演组竖个大大的拇指,人物形象抓的真准,没有人比长江更适合了,因为看的小品的人物性格也差不多。
被高考支配的恐惧,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和父亲的“考上清华”的期待,陈步凡变得越来越不敢说话。何况他的爸爸还是个糙汉子,就像全中国的典型父亲那样,觉得男孩子换个环境没问题,男孩子适应能力就得强,男孩子扛得起重压。
不堪重负的陈步凡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但不甘屈服的他,通过挑战滑板的极限之路,一步一步走出阴霾,治愈抑郁。我之青春当有你,挑战极限、挑战生活,阳光总在风雨后,“陈步凡”们,加
被高考支配的恐惧,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和父亲的“考上清华”的期待,陈步凡变得越来越不敢说话。何况他的爸爸还是个糙汉子,就像全中国的典型父亲那样,觉得男孩子换个环境没问题,男孩子适应能力就得强,男孩子扛得起重压。
不堪重负的陈步凡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但不甘屈服的他,通过挑战滑板的极限之路,一步一步走出阴霾,治愈抑郁。我之青春当有你,挑战极限、挑战生活,阳光总在风雨后,“陈步凡”们,加油(? ??_??)?!!!!
叙事很差,但有那么点意思的电影。"四非",即非亲非故,非爱非情。我们常说的口头禅,"我们之间非亲非故",后面往往跟着的是"这个忙我可帮或者不帮"。但电影讲的是另个极端面,"四非,可杀"。每个杀手都有自己一套近乎于迷信的准则和规矩,有的不杀女人,有的不杀小孩,有的不杀自己人,有的只要求,我们之间不曾有过关系。冷血杀
叙事很差,但有那么点意思的电影。"四非",即非亲非故,非爱非情。我们常说的口头禅,"我们之间非亲非故",后面往往跟着的是"这个忙我可帮或者不帮"。但电影讲的是另个极端面,"四非,可杀"。每个杀手都有自己一套近乎于迷信的准则和规矩,有的不杀女人,有的不杀小孩,有的不杀自己人,有的只要求,我们之间不曾有过关系。冷血杀手遇到妓女,两个世间最古老的职业,只要你肯做,永远有需求,永远不会失业。他们交融之处,总会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爱恨情仇,纠结不清。如果跟着他浪迹天涯,那就是《天生杀人狂》。如果要和他解甲归田,那就是《美国人》。如果遇到同家,那就是《斯密斯夫妇》。电影的色调和镜头,如同男主周泊豪的半张耷拉肿瘤脸一样阴暗,恐怖,扭曲。女主也不知道是不是九尾狐下凡,迷得杀手男七荤八素。一张看起来并不妩媚的脸,眉目间却颇得蛊惑人心之道。穿着吊带裙在床上自渎的那一段,配合背景音乐里的急促鼓点,起伏的喘息声,剧烈摇晃的镜头骚动得让人心律不齐。女主捉摸不定的喜怒无常,忽冷忽热的态度,莫名其妙的眼泪,反正男主已被迷得一脸失魂落魄,让观影的人看得唉声叹气。平心而论,演技不错。但看看现实中她勾引李心洁老公,好像又觉得这磨人的小妖精,应该是本色演出,剧本找对了。最后的反转,把前因后果大概说了个明白,只是牵强。男主因为内疚,女主因为仇恨,两个人四非,所以结局已经点题。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在残存的片段里,它给我的感觉是奇幻的,惊险的,天马行空的,冲击的。不记得有没有看完整,也不记得这部电影表达了什么,但筷子姐妹花,粉红噗噗的令人战栗的恐龙,咸鱼电话,都让我难以忘记,偶尔会来我的梦里。我真的太喜欢八、九十年代的那种感觉了,好像人人都可以做梦,人人都有梦。或许只是那时候的我太小,看什么都像梦。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在残存的片段里,它给我的感觉是奇幻的,惊险的,天马行空的,冲击的。不记得有没有看完整,也不记得这部电影表达了什么,但筷子姐妹花,粉红噗噗的令人战栗的恐龙,咸鱼电话,都让我难以忘记,偶尔会来我的梦里。我真的太喜欢八、九十年代的那种感觉了,好像人人都可以做梦,人人都有梦。或许只是那时候的我太小,看什么都像梦。
前不久想起来,想重温一遍。
今天是个无所事事的雨天,想窝在被窝里看个温暖的片子,那为什么不走进回忆呢。
一幕幕看下来,啊!原来我是完整看过的。对比两位在爸爸去哪儿给我留下的印象,真是年少气盛啊,真好。阿sa的表情也太可爱了。哈米波波这名字也真好听。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难以解决的。影片中的父亲。非常顽固。不假,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父亲上了年纪,却对城市里的生活一窍不通。这时让他立刻搬到到城市,会令他非常恐慌。你让他怎么生活?他除了打猎什么都不会。甚至沟通都有困难。所以父亲很纠结,当然结果大概率还是会搬到城市居住,但是父亲还是不想太早接受这个现实。
再说一下父亲的死亡,父亲是完全有能力。杀死那个连环杀人犯的。影片中有一处细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难以解决的。影片中的父亲。非常顽固。不假,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父亲上了年纪,却对城市里的生活一窍不通。这时让他立刻搬到到城市,会令他非常恐慌。你让他怎么生活?他除了打猎什么都不会。甚至沟通都有困难。所以父亲很纠结,当然结果大概率还是会搬到城市居住,但是父亲还是不想太早接受这个现实。
再说一下父亲的死亡,父亲是完全有能力。杀死那个连环杀人犯的。影片中有一处细节许多人都没有看到。在父亲死亡的地方。有一个拖拽用的帆布。这说明父亲发现了踩中捕兽夹的杀人犯。但是出于善良也好,还是证据不足也好。父亲并没有对他下杀手。而是想把他拖拽回家里治疗。这也就是为什么?父亲会死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而不是死在案发现场。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父亲在案发现场附近埋伏。正当他疑惑的时候,案发现场附近的树林当中。传来了惨叫声。父亲赶忙上去查看。发现了一名男子。被捕兽夹击中,倒地惨嚎。父亲问男子是不是杀人犯?男子持口否认。说自己是路过的摄影师。不小心迷了路。才会走到这里。善良又有些愚蠢的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将它放在一块帆布上。想把他拖回家中治疗。在拖拽的途中发生意外。猎枪掉在了地上。被男子一把抢过,毫不犹豫的将父亲爆了头。男子根据拖拽的方向。他爬行了一段后开始大声呼救,随后被母亲和女儿听到,救到了屋中……可她们不知道就在此不远的地方,就倒着她们丈夫和父亲的尸体……
当然还有母亲的角度,女儿的角度,甚至是警察的角度都是值得探讨的。
扩展一下,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四川夫妇躲进深山生了11个孩子的事情。孩子们都没有良好的教育,以捡破烂讨饭为生,最后去庙里讨饭与和尚发生冲突,将和尚的头打破,才慢慢引起重视……
告诉我们与时俱进是多么重要,一些糟粕我们可以舍弃,但是我们要知道世界的样子,人生是一场修行,做到不愚蠢,懂变通……
这几年以女性为主的杀戮爽片层次不穷,这部绝对排的上号,不过剧情上略有欠缺,以流畅感取胜,可惜的是我看的是正版(也就是阉割版),总是看着看着刷一下到下一个剧情了,流畅感削弱了不少。
这个导演其实还是有才的,整个电影看下来是一气呵成的感觉,对氛围的把控也十分精准,每一个镜头都不是累赘。唯一的缺陷就是这剧本了,虽然看爽片剧本在其次的地位,但是这剧本的bug还是挺多的,比如女主
这几年以女性为主的杀戮爽片层次不穷,这部绝对排的上号,不过剧情上略有欠缺,以流畅感取胜,可惜的是我看的是正版(也就是阉割版),总是看着看着刷一下到下一个剧情了,流畅感削弱了不少。
这个导演其实还是有才的,整个电影看下来是一气呵成的感觉,对氛围的把控也十分精准,每一个镜头都不是累赘。唯一的缺陷就是这剧本了,虽然看爽片剧本在其次的地位,但是这剧本的bug还是挺多的,比如女主不死小强的设定。
因为看得是正版,顺便浏览了一下弹幕。剧情里这三个男人是一伙的,男主情人变敌人,男二色胚,所以很多人说胖子无辜。胖子无辜??你在逗我?他就算没有亲自参与,他是个冷漠的支持者,甚至他连个同情心都没有,如果三个人排名,男主第一狠,胖子绝对排第二。
三星肯定是有了,不死抠剧情其实看着还是很流畅的,不会有啰嗦,看腻了或者没意思的感觉。
我主要的不满在于这个核心剧情原创部分太少了。整个就是一对一把教父剧情完整拷贝不走样了一遍,加了一个蒙大拿滤镜。试图剥离这个主线剧情,其他原创内容都太刻意太假,比如小幺这柯南体质......
此外另一个很砸招牌的地方是里面构建的正邪对抗非常肥皂剧等级,低级。
就说酋长和开发商吧,这俩货被塑造的“一看就是坏人”,虽说怀璧其罪不假,他们就是想要抢土地资本不假,但是这个保留地
我主要的不满在于这个核心剧情原创部分太少了。整个就是一对一把教父剧情完整拷贝不走样了一遍,加了一个蒙大拿滤镜。试图剥离这个主线剧情,其他原创内容都太刻意太假,比如小幺这柯南体质......
此外另一个很砸招牌的地方是里面构建的正邪对抗非常肥皂剧等级,低级。
就说酋长和开发商吧,这俩货被塑造的“一看就是坏人”,虽说怀璧其罪不假,他们就是想要抢土地资本不假,但是这个保留地和牛仔文化冲突不能表现得那么傻逼呀。哦就是你好我坏,里面的印第安人都显得脑子有点抽住,而那些讽刺白左的桥段也显得编剧眼里的白左脑子有点病(当然部分白左是很过分,但是编剧明显有一种美化老式美式暴力立场的意思,且表现得很直白很非黑即白)
曾经看教父,他表达的也是“家庭高于一切”这个黑帮思路,这部剧完整地也拷贝下来了,并用它当作挡箭牌,在树荫下大肆开各种贴标签式的故事会,讨论没有深度,就落了下乘。
在退一万步说,什么叫讨论有深度?<撞车>这样的桥段才有深度,现实中往往每个人都被立场所困,做出自己的决定往往有自己的合理性,必须挖开那层饱含矛盾的合理性,才有意思。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2月24日,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4月9日,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丹麦投降。
一般的历史资料里关于二战初期德军对挪威的占领就是这样的一笔,与之前攻占波兰,之后攻打法国、敦刻尔克等相比,这不过是德军一个小小的占领而已,并不足以写上哪怕一段话。挪威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西边,对德国的凸向大西洋的战略非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2月24日,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4月9日,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丹麦投降。
一般的历史资料里关于二战初期德军对挪威的占领就是这样的一笔,与之前攻占波兰,之后攻打法国、敦刻尔克等相比,这不过是德军一个小小的占领而已,并不足以写上哪怕一段话。挪威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西边,对德国的凸向大西洋的战略非常重要,更何况还有铁矿。英国自宣战以后就在挪威海域布下雷区,以阻止德军潜艇及军舰通过北海,德国占领丹麦(丹麦在德国北部,德军冲破国境线后,丹麦军队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可以参考丹麦2015年拍摄的电影《开战日》)后,就以丹麦为跳板,向挪威发动战争。这里引出了二战初期最著名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炸沉没事件。这艘德国开战后最新的巡洋舰,本想征服挪威后在北海乃至大西洋和英国海军过过招,结果没想到服役后仅6个月,它就在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动第一天,在德勒巴克海峡战役中被挪威的岸防要塞重炮击沉。
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在得知自己的亲哥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投降的消息后,和自己的儿子一家开始了逃亡,因为首都奥斯陆位于海岸口,德国登陆部队几乎可以不费周折的进入首都,事实上德军占领奥斯陆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快。他们坐火车、坐汽车,一路向北部挪瑞边境撤离,而德军的追赶部队的速度却快的吓人,殿后部队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而另一方面,德国驻挪威大使在费尽心思的寻求与国王谈判的机会,最终,他终于能够和国王亲自面对面的谈判,这是这部2小时电影的高潮之处,两位优秀的演员,丹麦的Jesper Christensen和 奥地利的Karl Markovics为我们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暮暮老矣的国王坚持这这个国家奉行的民主、自由的原则,要和侵略者争斗到底,而外交官则不希望这个兵力完全不能与德军相抗衡的国家陷入生灵涂炭的战争泥沼。
谈判破裂后,德国空军向国王和政府驻地发动了空袭,这次袭击造成34位平民的死亡,面对这一切,国王哈康七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抵抗到底,绝不妥协。
电影至此结束,但是挪威的战斗还在进行,国王和王储一路向北,甚至接近了北极圈附近。挪威大量的商船民船逃到英国避难,而德军则迅速占领了挪威的深水良港,这些港口后来成为德国海军前进大西洋的前头堡,并成为盟军海军从大西洋及北部海域增援苏联的最大梦魇。占领挪威后,英国曾经计划了一个登陆挪威的方案,但是由于指挥官忽然心脏病发而没有完全实现。1940年5月,英军集结2万人向登陆目标纳尔维克港进发,而守备德军只有几千,集结在挪威的德军向纳尔维克港,死死顶住了英军足足一个月,这也给哈康七世父子一个喘息的机会。
时间来到六月,欧洲大陆上的德军推进势如破竹,英法联军被围在了敦刻尔克,英国为了大局,不得不放弃了挪威计划,哈康七世父子随同流亡政府撤往英国。面对盟军的失败,瑞典政府也不得不向德国低头,已经退进娘家的玛莎王妃(哈康七世的儿媳)带着女儿儿子前往美国避难直到二战结束。
挪威沦陷后,德国在挪威建造了重水工厂,成为其研发原子弹的重要原料地,最终英国派出空降部队摧毁了重水工厂,扼杀了德国的原子弹技术,我记得好像是 有个电影讲过这事,可是拍的很难看。
当然,关于挪威在二战时的表现,军迷都会记得维京师里的挪威兵团。
附录:欧洲各国王室在二战中的表现
丹麦,丹麦是德国第一个入侵的有王室的国家,克里斯蒂安十世根本来不及抵抗和逃走。说起来克里斯蒂安十世蛮倒霉的,他1912年即位,刚即位就遇到了一战,因为和德国接壤,所以他呼吁北方三国(当时只有丹麦、挪威和瑞典,芬兰还在俄国版图)保持中立,好在当时的德国对北方的兴趣不大,而且北方三国也允许德国海军通过其海域。一战后,丹麦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尤其是得到了普丹战争中失去的石勒苏益格部分领土。二战后,克里斯蒂安十世被迫投降,但是他尽最大能力的保护了国内的犹太人,支持抵抗运动,甚至把海外领地(当时还是丹麦领土的冰岛等)交给盟国 。
瑞典很早就向纳粹德国屈膝,在丹麦、挪威被德国占领后,瑞典保证向德国开放海域和供应铁矿,获得了中立,瑞典在二战中成为轴心国和盟国之间非正式沟通的桥梁。
荷兰,荷兰在德军进攻后几周宣告战败投降, 威廉明娜女王在开战后向全国讲话,宣布不妥协,几天后议会要求女王全家流亡英国,在英国期间,女王和流亡政府一起组织抵抗运动,和挪威一样,为了保证王室血脉,王储朱莉安娜公主带着几个孩子去了加拿大避难。
比利时,比利时复制了一战时的悲剧,因为就在法国北部,不得不成为德军“借道”的工具。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在去与留之间做出的选择是,自己留下,而政府走。利奥波德三世认为只有自己留下才能与纳粹周旋以帮助自己的国民。整个二战期间,利奥波德三世一直在纠结中渡过,甚至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去英国避难,但是却被德军劫回,无奈最终只能隐居深宫。因为二战时利奥波德三世前往德国见过希特勒,导致二战后利奥波德三世遭遇统治危机,最后利三退位,让长子博杜安即位。
卢森堡,卢森堡王室也在开战后几日被迫流亡,女大公夏洛特在英国与流亡政府在一起,而王储让则前往美国读书,二战后期,王储让加入伦敦爱尔兰近卫军,尽管没有去前线,但是在卢森堡光复后,全副戎装的王子受到了万人空巷般的欢迎。
英国,英国是哈康七世妻子莫德王后的娘家,英王乔治六世是莫德的亲侄子,由于莫德在晚年多居住在英国,导致王储奥拉夫对母亲意见颇多(电影中也有反映)。乔治六世及其全家在二战中坚守在王宫中,王太后也拒绝去加拿大避难,只是被疏散到英国乡间。王储伊丽莎白公主和妹妹玛格丽特也拒绝去加拿大避难,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对公众广播,呼吁全国避难的孩子们坚强面对战争的阴影,力所能及的帮助国家战胜敌人。两个未成年的公主还参与了后勤工作。
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是有王室的,墨索里尼的职务是意大利王国的首相,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只是一个傀儡。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不甘心做一个傀儡,尤其是意大利军队在前线的表现非常的糟糕,而且考虑到纳粹德国对前德国王室成员的不信任,甚至将部分王室贵族投入集中营(其中有一个是意大利嫁过去的公主),国王连同反对墨索里尼的政治势力多次企图推翻法西斯的统治,最终1943年,墨索里尼被关押,后被德国救出。意大利倒向盟军,为了缓解民意,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儿子翁贝托摄政,随着二战的结束,意大利国内掀起倒皇浪潮,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退位,翁贝托二世登基,但是国民不买账,全民公投废除君主制,才登基一个多月的翁贝托二世宣布退位流亡。
罗马尼亚,二战时罗马尼亚国王是卡罗尔二世(这个人的事迹几乎可谓奇葩),1940年,罗马尼亚遭遇和波兰一样的境遇,几个地区被德国和苏联重兵压近,罗马尼亚被迫把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把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了匈牙利(等于给德国),卡罗尔二世遭到国内的谴责,他把权力移交给军人安东内斯库后逃亡。卡罗尔二世的儿子米哈伊一世登基,而安东内斯库倒向纳粹,对苏宣战。米哈伊一世是反战的,他和母亲保护了国内的部分犹太人。在二战后期,红军进攻罗马尼亚时,米哈伊一世与反德的政治力量一起逮捕安东内斯库,躲过德国空军的空袭后,米哈伊一世向苏联交权,为此斯大林还授予他一枚勋章。二战后,罗马尼亚成为铁幕后国家,米哈伊一世宣布退位,流亡瑞士和美国生活,在罗马尼亚巨变后,米哈伊一世回到祖国,在自己原来生活过的伊丽莎白宫养老。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登基时尚未成年,由保罗亲王摄政,保罗亲王亲德,加上周边国家纷纷倒向轴心国, 南斯拉夫于1941年3月25日加入轴心国,但是彼得二世发动政变反对这个政策,保罗亲王随后又一次夺权,政权的多次转移引起希特勒不满,德军直接入侵南斯拉夫,王室成员纷纷逃亡他国,南斯拉夫被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克罗地亚独立国瓜分。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国 鲍里斯三世眼见周边国家都沦为轴心国或被德军占领,无奈放下中立立场与德国周旋,鲍里斯三世割让土地又允许德国火车通过,但是强硬的顶抗希特勒关于移交犹太人和派出军队的命令,最终在1943年8月26日由德国返回保加利亚后离奇死亡,王后和部分内阁成员坚持国王是被德国人害死。鲍里斯三世去世后,儿子西美昂登基,由叔叔基里尔摄政,基里尔几乎维持哥哥的政策,二战后期,保加利亚政府亲英美。在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后,基里尔亲王被逮捕并处决,年幼的西美昂和家人流亡西班牙。西美昂是一个经济人才,曾任一家电子公司董事多年,在东欧巨变后,他回到保加利亚组织一支政党参与竞选,并在2001-2005年出任总理。
希腊,希腊王国在1941年成功地把意大利入侵军赶出了希腊,但是却没能抵挡住德军的进攻,国王乔治二世流亡英国,王室成员大部分流亡他国(由于希腊早就发生了统治危机,王室成员已经分散在欧洲各国了),小部分留在雅典,比如现任英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母亲,巴腾堡的爱丽丝公主,她就在雅典保护了犹太人不受纳粹的追捕,为此战后的以色列封她为“国际义人”。
而德国的前各王室贵族,有参加纳粹的,有加入国防军的,也有反对纳粹而被关押至集中营的,他们中,有些在前线战死,有些在集中营去世,活到二战后的也有被关押被审讯,就不一一例举了。
没什么新意,人物脸谱化严重,人物关系一目了然。剧情可以说是平铺直叙,完全没有转折起伏,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剧情有点拖沓,明明一个电影就能讲完,非要拍成十集电视剧,反派神出鬼没,简直不像人,感觉就是为了变态而变态。
剧名倒是噱头十足,但是所谓的地狱,就是安排一堆人莫名其妙的针对男主,如果真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不是该反思反思为啥这么多人针对他,还他人即地狱,自己才是别人的地狱,没能力
没什么新意,人物脸谱化严重,人物关系一目了然。剧情可以说是平铺直叙,完全没有转折起伏,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剧情有点拖沓,明明一个电影就能讲完,非要拍成十集电视剧,反派神出鬼没,简直不像人,感觉就是为了变态而变态。
剧名倒是噱头十足,但是所谓的地狱,就是安排一堆人莫名其妙的针对男主,如果真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不是该反思反思为啥这么多人针对他,还他人即地狱,自己才是别人的地狱,没能力脾气还挺大,还不敢发泄出来,真是心疼他女朋友。
警察办案能力基本为零,死了这么多人一点进展都没有,还死了一个刑警,验尸,查DNA,调监控,检查现场,实在不行你查查失踪人口,一样都不会吗?一个刑警说丢就丢了,真是为了突出反派,让警察强行降智。
还有男主为什么不逃出去,虽然说有没钱这个原因,但是,他都感觉到危险了,生命重要还是钱重要,没钱去借啊,向女朋友借,向苏巡警借,向女同事借,实在不行去偷去抢,趁着上班的时间就一走了之了,有命在还怕以后没钱,啥也不干就天天念叨着有人要害你,真被害了,不是智商低,就是受虐狂。
最后一点,看不懂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你要是说就是犯罪杀人追求血腥刺激吧,还真没有,杀人的都是反派,而且我觉得也不是很血腥,主角也没杀过谁,只让人看着憋气,男主窝囊死了;要是说想反应什么社会问题,批判一下社会,在这种魔幻的剧情中好像也没什么可批判的。
以海归创业者的群像故事为缩影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梦在海这边》,聚焦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全方位展现社会的变革浪潮,将个人奋斗创业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去,横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巨变的30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时代质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给予这部剧充分肯定,并评论说:“电视剧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真实还原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创新创业
以海归创业者的群像故事为缩影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梦在海这边》,聚焦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全方位展现社会的变革浪潮,将个人奋斗创业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去,横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巨变的30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时代质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给予这部剧充分肯定,并评论说:“电视剧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真实还原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现出当下中国大地就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奋斗舞台。”
一部很有代表作的攻坚脱贫题材电视剧,很符合现在的生活主题,景色很美,有兴趣看一下,和现今的农村题材也很贴切。生活中本来就是有很多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组成,打打闹闹才是生活,但是从这些有的事情上,反应出来扶贫工作者的辛劳,也反应处老百姓的质朴,老戏骨们把这些细小的人物细节刻画的入木三分,在纷繁复杂的小事中反应了真实的生活和工作。为这部剧点赞。才播出几集就勾起了看剧的兴趣,会一直追下去
一部很有代表作的攻坚脱贫题材电视剧,很符合现在的生活主题,景色很美,有兴趣看一下,和现今的农村题材也很贴切。生活中本来就是有很多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组成,打打闹闹才是生活,但是从这些有的事情上,反应出来扶贫工作者的辛劳,也反应处老百姓的质朴,老戏骨们把这些细小的人物细节刻画的入木三分,在纷繁复杂的小事中反应了真实的生活和工作。为这部剧点赞。才播出几集就勾起了看剧的兴趣,会一直追下去
整体还是不错的,对待恐怖分子的态度当时还是可以谈判的,但最后时刻,确实是突袭恐怖分子非常成功的经典案例。发展到今日,几乎很多大国对待恐怖分子的态度都已确定为零容忍了,不谈判,坚决歼灭,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一切伤害人民的行为都该收到最严厉的惩罚。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当时伊朗政府的态度,基本就是冷漠到不作为、不关心、不参与任何有关营救的事宜,还有所谓的阿拉伯大使的拒绝参与营救人质的谈判,这些个伊斯
整体还是不错的,对待恐怖分子的态度当时还是可以谈判的,但最后时刻,确实是突袭恐怖分子非常成功的经典案例。发展到今日,几乎很多大国对待恐怖分子的态度都已确定为零容忍了,不谈判,坚决歼灭,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一切伤害人民的行为都该收到最严厉的惩罚。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当时伊朗政府的态度,基本就是冷漠到不作为、不关心、不参与任何有关营救的事宜,还有所谓的阿拉伯大使的拒绝参与营救人质的谈判,这些个伊斯兰国家啊,我没什么好说的了,说多了容易烦政治上的错误啊,呵呵。
伊斯兰国家们的冷漠与视人权与草菅的态度,正是催生他们恐怖主义的温床。可人质还是要救的嘛,西方国家在人权方面确实是高出这帮穆斯林好几个档次啊。单纯解救人质来说,很成功的行动啊。
傲娇的流浪猫娜娜被悟救下后,在铲屎官悟的侍候下过着快乐的猫生。一人一猫度过了几年的温暖时光,主人悟却突然有一天要将娜娜送走给他人寄养,没等娜娜反应,便被悟带着踏上旅程。穿过北海道,跨越富士山,探访故友,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也都一一展现。直到最后,娜娜得知了为何悟要将自己送走的真相,却依旧对悟不离不弃。
傲娇的流浪猫娜娜被悟救下后,在铲屎官悟的侍候下过着快乐的猫生。一人一猫度过了几年的温暖时光,主人悟却突然有一天要将娜娜送走给他人寄养,没等娜娜反应,便被悟带着踏上旅程。穿过北海道,跨越富士山,探访故友,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也都一一展现。直到最后,娜娜得知了为何悟要将自己送走的真相,却依旧对悟不离不弃。
(仅以我的视角,不代表任何观点,也不代表我在讨论他人的观点。以我的立场并非我自大妄为,而是我尊重、理解任何人相同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我只了解自己的情况和因素,所以我只能自我反思、自我剖析。)
27岁之前,我似乎除了睡觉,都没怎么自己和自己认真相处过。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积极于各种有效无效的社交活
(仅以我的视角,不代表任何观点,也不代表我在讨论他人的观点。以我的立场并非我自大妄为,而是我尊重、理解任何人相同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我只了解自己的情况和因素,所以我只能自我反思、自我剖析。)
27岁之前,我似乎除了睡觉,都没怎么自己和自己认真相处过。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积极于各种有效无效的社交活动。
来到日本后,也许是地理上的距离,使得我与原先许多人的联系大量减少,甚至渐而渐之久时间未联系,都不知道见面该聊什么了。
婚后又经历过几个阶段的分歧,主要是有孩子之前和有孩子之后。不知不觉我形成了享受孤独、热爱独处的习惯。
只要有机会,我会花大量的时间一个人泡在书房或是公园里,看书、看剧、学习想学习的知识、收拾房间等等,总之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时间和空间成了我的生活必需品。
也因此,在婚姻上的一些分歧,也常常让我陷入深度思考:我是不是不适合结婚?
有孩子之前,我们互相配合着对方的喜好去接受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东西,同时我们又有时间恢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世界,矛盾还不那么激烈。
而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之间的共同时间和个人时间大部分都围绕着孩子,孩子的身躯遮住了我们大部分的视线。而仅有的个人时间,又不得不处理各自的负能量,稍有不慎,小摩擦就升级为互揭疮疤,大家都疼,但当下只想让对方赶快“认输”。
两个人三个人或是更多人,有时候真的好麻烦。
明明大家都很疲惫,又不得不挤在一个共同空间中,同时还要保持所谓的良好气氛;明明大家想吃的东西不一样,但总是有人不得不接受不喜欢的食物;明明不想去的地方又得配合其他人非去不可,甚至在内心中说服自己「这样对一家人好」。难道我们各自不是一家人的一部分吗?非要事无巨细都搞牺牲某个人成全其他人的政治正确吗?
我和妻子的不合拍真的在好多方面。
她喜欢吃咸辣臭重口味面食类的食物,然后讨厌我爱吃的(这个臭可能是我的偏见,她觉得香),我喜欢甜清单米饭类食物,同时讨厌她爱吃的,而且我食量很大胃口很好,她连这个都鄙视我;
她喜欢看日综日剧。我不喜欢看全世界的综艺节目、她喜欢的日剧几乎我都不喜欢,我喜欢的她也完全没有兴趣点。甚至之前有一次她邀请我看她非常喜欢的动画,看完我摇摇头说好无聊她生气了。同样,我热衷的她也常常摇摇头表示无感;
我喜欢看各种书,每次看到好看的书都会在她面前眉飞色舞说上一大堆,甚至有时候我会做长达数年的宏观阅读计划和她“炫耀”,她完全无感,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而她常常给我转发社交媒体上的这个那个,我也常常表示无感。甚至恶语相向:还不如看本书;
甚至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我们也是互相排斥的。呵,所以,如果有人和我讨论另一半的标准,我是绝对不会说「三观一致」的。甚至有人表示不婚不育,我都会夸他(她)冷静理智,一个人有什么不好?避免了婚后、育后的麻烦与后悔。一个人生活而感到后悔在现实中其实没有什么会改变的,而生命中一下多了几个人,那种改变不是调个头转个弯那么简单的。
总之,我们之间的不同,很多时候不是不一样这么简单,而是完全相反。
昨天我一个人在公园的林道中漫步,仿佛回到久违的有孩子之前,好自在,好轻松。
又想了想,其实,妻子也和我一样吧,她一个人的时候也是这么轻松自在吧。
后知后觉,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可能并不是在具体的事上。也许?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一样的人?
我们喜欢各自干各自的事,特别擅长一个人做事,比如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街逛超市等等。她从大学就常常一个人,而我是在近几年开始享受一个人;
我们都不爱管别人的事,也不喜欢讨论、议论他人的事,常常适当的与人保持安全距离(并不是说刻意与人疏远,而是希望人与人之间、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然而然随着时间和交流、共鸣的积累沉淀形成的。所以我们在社交上都是很慢热的人,还有点社交恐惧。);
我们在金钱的态度上也很合拍。
我们都爱钱,但为了共同更大、对人生更深远影响的财务目标,我们践行着10年期以上的延迟享受。同时很反感以金钱来评价人和事。我们几乎不消费商品品牌,她怎么想我不清楚,但我一直觉得有足够的钱,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买断我自由的工作时间,而非提高物质生活和毫无意义的面子工程。
我们对当前的物质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即便永远都不升级保持现状我们也觉得很满意知足。
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是「战略上的趋同、战术上的分歧」?
那么问题发展到:这世界上是否存在战略与战术都一致的两个人?
我觉得这是个哲学问题:这世界会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总之,我觉得不会有。即便再高明的仿制、复制、克隆,其结果依然是1、2的关系,而非1、1。
所以,比起离婚,我更害怕结婚。当然,在我还无所畏惧的时候就结婚了,所以我指的是,如果我离婚了,我不会想再结婚,甚至恋爱我不想要。(未来我应该也不会对女儿感情过度干涉,首先有些核心问题是我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而非多年后的那一刻形成的;其次,晚婚不代表更成熟更理智,但起码对自己的认识可能会多一些,讨厌的东西更明确一些。同时生不生孩子不是必要的,甚至结婚对象的性别我觉得也不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更重要。所以,仅仅是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我觉得就很赞。)不是我在这段婚姻中有什么阴影,而是我觉得我有很多不合群的特质,影响了亲密关系;以及双方过度的干涉对方的个人世界,互不让步,感到疲惫。
同时,结婚后离开原生家庭同居了5年,期间通过大大小小的摩擦,我才慢慢开始一点点了解到她、开始理解她。而要做到真正的「懂」另一个人,这是一生在不断挑战、变化与积累的修行。
就像有了孩子一样,当我从以自己世界为中心转为以她为世界中心的时候,我拼尽了全力,记录、观察、思考着她从0到1的变化。说得郑重一些,这是以我生命、自由为代价的人生相遇,如果我不够认可与热爱,那么孩子和我的人生都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团糟。这也是我抗拒二胎的大原因之一:我几乎要用我所有的世界去守护、陪伴我的孩子,我的能量有限,一个就够了。(当然如果是多胞胎,那或许在一开始我的能量上限就会提升到多个孩子的状态,只是我现在适应了有一个孩子的状态,无法适应再多一个。同时我一直很在意我自己是否擅自主张决定了我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这个问题,留着我快离开这个世界再问女儿吧。)
夫妻的关系因为孩子的原因,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这是比亲子关系、甚至父母关系更重要的关系。这一段可能有点反传统,特别是东亚儒家文化之中。我是一个不追求「孝道」的人,我不会要求我的孩子对我孝顺,我希望我们将来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血缘关系。同样我也是这么做。(不要因此造成各种家庭关系的非理性攀比,而是分开、区别对待,而非掉水里先救谁这种弱智的论资排辈的比较。)
回到夫妻关系上,现代社会的夫妻关系多数都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与人组合,但在理想的情况下又可能是相互陪伴最长的人。不处理好两个人的关系、不处理好孩子父母的关系、不处理好两家老人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家从何谈起?而这所有的关系交集,就是夫妻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每一次的吵架,几乎都会令我陷入难以忍耐的黑洞。虽然我觉得活着挺好的,但我也有在大脑模拟过死去会是什么感觉。我不想用我还有许多家庭责任种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来绑架我的人生观,我只想找到能让我真正有活着的感觉的方向。但似乎我找不到这种纯粹活着的方向,不得不承认,我无法脱离家人朋友的社会关系。而结了婚之后,身边的所有关系似乎都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形成了正相关的联系与交集。比如,我们吵架被老人知道会影响我们和老人的关系、孩子会因为我们不和谐的气氛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状态等等。(出轨、外遇、异性暧昧这些却和夫妻关系成负相关。)
这令我不得不从琢磨生死(古代希腊哲学问题:being)回到现实中,重新认识与学习夫妻关系。
自认为我花了5年的时间,对妻子开始有了一些些了解,但要做到很理解还远远不足。有时候也不是我完全不理解,如果只是朋友,我想我会处理的更好一些。只是更亲密的关系使我时常会表现出更多控制欲。其实我也讨厌这种控制欲,因为我自己也不喜欢被人强制建议,哪怕是我最亲密的人。
5年时间,好的时候真的很好,吵起来也吵得精疲力尽,回头再看都不过是一堆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当下非要争得面红耳赤,想想就觉得幼稚、荒谬。好在,即便在不考虑孩子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继续在一起。我也说不清其中的缘由,也不敢说未来就一定如何如何。
仔细想想,我们应该在某些方面上还算得上是同类人吧。都喜欢一个人做事、喜欢独处,有时候不希望被打扰,至于互不相同的部分,可能一句:let it go ~ 就可以解决。因为我们其实谁也不想管太多对方的闲事,搞砸就搞砸了呗,谁不会搞砸点什么事?
反而我在独处的时候还常常念着对方的好,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而过度干涉到她的世界却常常适得其反,满是失望:“我都是为了你好,为什么得到这样的反馈?”严重时甚至演变为自我的道德绑架:我的真心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滋生厌世情绪。
我对自己的夫妻关系谈不上乐观,也说不上悲观,但我们确实一起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相互磨合,我变成像她的人,她也像我,但我们又固执着坚持着自己的自己,特别有了孩子之后,除了守护孩子、家庭、夫妻关系,其实我们还在守护着我们仅存的与任何人无关的小小世界。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向外人描述这个只有一个人、容不下多一个人的世界。
这应该就是享受独处的浪漫主义情怀吧。
就像刚刚流逝的数个小时,我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听着喜欢的音乐,在电脑屏幕上打出这些文字。
Z:素食主义者,计算机科学专业出生的剧作家和演员,目前正在筹备出版科幻小说。
H:资深戏剧编导,不多说。
地点:一家中华料理餐厅。
Z:我要多吃点,今天看的我非常累,能量消耗巨大,我昨天就感觉到了(看完很饿)。
Z:素食主义者,计算机科学专业出生的剧作家和演员,目前正在筹备出版科幻小说。
H:资深戏剧编导,不多说。
地点:一家中华料理餐厅。
Z:我要多吃点,今天看的我非常累,能量消耗巨大,我昨天就感觉到了(看完很饿)。
Z: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它的表达技法。一个核心概念或者主题该如何表达?《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是一部颠覆性的作品,它完全淡化乃至完全舍弃了传统现代主义中“结构”的概念。这是一部没有结构的戏剧作品,没有场景的切换,所有故事全部发生在新迦太基的一间客厅;没有情节(的发展),事件的发生似乎完全随机,仅从随意的对话中衍生出来;鲜有人物,仅仅host和guest两队夫妻。这些所有的情节和思想,也是这部剧最厉害的地方,都由人物的对话支撑和构成——语言,最直接的媒介。但同样也是最难的,他(Edward Albee)真是个天才。而且这部剧的主基调相当直接,开门见山,从乔治和玛莎从party宿醉归家,玛莎质问乔治“垃圾堆”是出自哪部电影之时,Edward Albee通过刻意戏谑《芝加哥》嘲讽了美国电影/戏剧产业等典型的美国派或者好莱坞派的剧(《芝加哥》大概是30s美国最热门的戏剧之一,而《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在1966年初次上演)。当时,包括现在好莱坞所弘扬的一直是幸福,爱,英雄主义,美国梦,美好。如果是好莱坞执导的《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历史系副教授乔治一定是一名从底层奋斗上来的励志人物,而大学的工作与生活有是多么的美好。但这就是Edward Albee的独道之处,这部剧里乔治只不过是个活在谎言里的可怜虫,毫无才能可言,校长兼历史系主任的岳父完全不认为他能胜任继承学校的工作,私下生活也凌乱十足。贯穿整部剧导演都在试图说明这样表面风光的中产阶级生活背后到底是什么,至少在这部剧中Edward Albee似乎给出了一个消极的答案,即我们都生活在谎言之中,人们把幻想和现实混为一谈;生活也早已离不开谎言,我们就在谎言的游戏中半梦半醒。而为了使观众浸入无章法和不符合逻辑的对话,导演Edward Albee天才般地使用了另一个手法:酒精。众人从始至终都没有离开酒杯,因为醉意导致人物的神智不清和几近疯狂完美地将散乱的对话拼凑;因此观众看来,一切无逻辑都顺理成章。酒精带来的醉意也有另一层的重要隐喻,它使整部戏都像冰块一样处于浸泡之中,浸泡在一个不愿醒来的梦。夫妻二人用游戏一般讲述自己和客人的糟糕人生,乔治杀死母亲害死父亲,把此写成小说还未果;年轻生物学家(老师)和妻子结婚的真正目的;以及,他们儿子的死亡。戏剧也被推向了一个高潮,一个现实与梦境重合的最高境界,乔治和玛莎不愿意面对儿子死亡的真相,始终幻想他仍然活着,并会在明天回家过21岁的生日(至于为什么是21岁,一说21岁是英联邦国家中的成人礼,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日)。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提到儿子玛莎都如此抵触,几近狂怒,其实他们内心深处都知道现实到底是什么,只是不愿意从幻想中爬出来。而最后乔治直接开始吟诵圣经内容也不难看出导演想表达我们本身已经无能为力了,救赎,祈求上帝,也许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到最后人物也都淡化了。
Z:这部剧的人物也相当复杂,乔治和玛莎相互憎恶却又深爱着彼此。
Z:解构真的太费功夫了,你得把这些所有元素一个个拆开,你还得理解——还有作者的创作背景,这个倒是自己查查就懂了。但建议用维基百科,百度太狗屎了。
Z:《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的对话乃是这部剧的精华所在。锋利。残酷。藉由对话把整个现实扒个精光,正如台词所说,把皮肤扯开,把肌肉撕裂,看到四肢和躯干还不够——五脏六腑也要一并移除;骨头看的一清二楚,还不够,必须深入,直到骨髓。剧中相同程度的隐喻,对白或独白数不胜数,但他们都担任同一职能,这些言语最后都指向一个大母题,即Edward Albee想透过戏剧传达给观众的信息,警醒我们,让我们思考。
H:这样荒诞派的戏剧哈罗德·品特也尝试过。《法国中尉的女人》啊,《情人》啊,特别是《情人》(不是杜拉斯的《情人》),把荒诞藏在一个美好的女生故事的外壳之下。
Z:不过我第一次获取这种颠覆式的体验是从一个日本导演那里,叫三谷幸喜。
Z:Edward Albee这种戏剧的形式可以被称作后现代主义。这帮人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一定要遵从严密的结构,遵从戏剧对情节、人物的固有设计呢?于是一种近乎反叛的后现代主义戏剧诞生了。效果如同《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震撼。整部剧都服务于一个思想,而不是在剧情最后才显露道理。哈哈,不过他们之后发现这样的戏剧观众并不买单,偶尔来个一两部还好,一直看就不行,有时候也看不懂。
H:就像吃苹果一样,现代主义是帮你洗好剥皮,观众只要负责一口口吃就好了;后现代主义就是一课苹果放在你面前,你胡乱地啃食,左一大口,右一小口...喔,应该说直接给你吃维生素药片了。但就像人不能忍受服用药片来获取营养的方式一样,作为戏剧导演必须要注重在这个空间里和观众的互动,和戏剧的整体效果,吃苹果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
Z:所以后现代主义剧作家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也开始更倾向把戏剧改编的更大众化。比如Edward Albee的作品《山羊》,当然这个有点猎奇,讲述一男子爱上了一只山羊,但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不过就难免参杂了商业气息,所以精彩程度也明显次于《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之后,师从Edward Albee等后现代主义大师,许多能完美兼容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较高大众接受度于一体的大作家出现了,也活跃于好莱坞。像是一个轮回或者回归,电影和话剧又变回和我们更熟悉的模样。这么看来,《复仇者联盟》这类电影的出现也是必然(inevitability lol),哈哈。
Z:Anyways,好莱坞完全不能和英国老牌戏剧相提并论,文化底蕴差太多了。
记于2018.9.15晚
今天,我翻出了高中的MP3,也想和高中的自己通话。但很遗憾地并没有得到回应。耳机里穿来的是,吵杂的晚读里我背地理知识的声音、是周日那天晚上班主任带我们一起唱王俊凯王源版的《掌声响起来》和《海阔天空》《最美的太阳》的唱歌声。那是,高三的我的声音。故事《听见我的声音》,30岁的赵漫儿,收到了自己高中时期的MP3,偶然发现,居然能通过MP3和17岁的自己通话,想借此改变自己糟糕的人生。17岁的时空
今天,我翻出了高中的MP3,也想和高中的自己通话。但很遗憾地并没有得到回应。耳机里穿来的是,吵杂的晚读里我背地理知识的声音、是周日那天晚上班主任带我们一起唱王俊凯王源版的《掌声响起来》和《海阔天空》《最美的太阳》的唱歌声。那是,高三的我的声音。故事《听见我的声音》,30岁的赵漫儿,收到了自己高中时期的MP3,偶然发现,居然能通过MP3和17岁的自己通话,想借此改变自己糟糕的人生。17岁的时空与30岁的时空相遇,像是青春有了参考答案,每一个念头和选择,都会有不一样的未来“我是未来的你”
“那我在未来成为演员了吗?
”“成了”
首先导演应该很爱自己的家乡,无论是从取景还是班主任的青岛口音里都能有所察觉。成长的城市里留下了很多关于青春的故事。其次,导演想表达的很多,青春里的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不忘初心与自我成长。集体荣誉,孤立无援,团结友爱等等。这些都是通过MP3这个悬疑跨时空通话串联起来的。“如果未来是成为你这样的人,宁愿这辈子都不要长大”最打动我的点其实是17岁的赵漫儿在明知道自己当演员未来会遇到很多困难阻碍,黑料爆出,父母也不支持的时候,在犹豫一遍又一遍仍然选择了走艺考这条路。就算未来是像你说的那样很难,我也想亲自去看看。前路艰难,青春的勇气总能抵挡万难。“我讨厌麻烦,泡面最多等一分钟,排队超过十分钟就会放弃,只有喜欢赵漫儿这件事,坚持到了现在”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未来里,不变的东西往往是最打动人的。比如一直都喜欢漫儿的于铭。还有一直都是那群朋友。其实于铭的喜欢很明显,明显到全班都知道于铭喜欢赵漫儿,但少年意气风发,也有骄傲与害怕。所以会用一些很幼稚的行为来掩饰这份喜欢。比如,当众开玩笑说漫儿不好看(个人很不喜欢这里,但这也的确是很多男生的行为,很伤人)又比如对漫儿不够绅士,不会像金宇浩一样事事顾着漫儿,给她递烤番薯,而于铭还会嘲笑漫儿向流星许愿。
于铭的喜欢略显笨拙,如果没有上帝视觉,于铭幼稚行为的掩饰的确做的很好。但反差的是,他会很开心和漫儿传绯闻,虽然会取笑漫儿向流星许愿,而自己又偷偷向流星许下与她有关的愿望。会揽下收集高考志愿方向的活,给足漫儿时间考虑与后悔。会给她买喜欢的哈利波特大结局和演员的自我修养。会让小朋友告诉漫儿其实她很漂亮。会借着问作业的理由,卡着点跟漫儿说新年快乐。还会在漫儿最无助的时候出现陪她看烟花过新年。
关于群像。马星野为了抱到傅晓颖,最后还拥抱了王冉作为掩饰。因为他说,如果你想送一个人礼物,那就送全班人礼物,她就发现不了了。关于王冉,孤独自卑与渴望关心。小心翼翼藏好自己对于铭的喜欢。有时候她只是需要光而已。关于班主任,其实不是不让你们谈恋爱,只是觉得你们那时候会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去奔赴,希望你们能全力去奔赴未来。“我们想要帮你,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帮到你”亲情的部分其实挺少的,父母其实给足了漫儿选择的空间,只是跟愿意漫儿走向他们想象的那条路而已,漫儿的爸妈只是希望她能轻松一点,如果可以,他们愿意替你挡掉一些困难,未来的路走得更加顺畅一些。“在追梦路上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不是争个荣誉,或是十分的加分,而是坚持反抗的勇气。”如果可以,我希望年少的你更加勇敢一点,有敢于对不公平的事情说不的勇气。在原来的17岁的时空里,漫儿没有评上市优干,后来的很多不公也没有勇气说不。现在的人会说大学生的眼里透露着一种清澈的愚蠢,我倒挺喜欢这种说法,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想,愿意脚踏实地,面对不公敢于反抗。君子可内敛不可懦弱,面不公不允可起而论之。30岁的赵漫儿眼神里透露了生人勿近,没有安全感,看谁都充满了怀疑,觉得任何人都信不过。不愿意面对失败,不愿意被别人看到失败。但是十七八岁的赵漫儿不一样,她阳光热血自信,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对朋友讲义气,面对不公平时会敢于发声。而在17岁赵漫儿的这些优点,都是30岁赵漫儿在成为演员这条路上慢慢丢失的。演员演的很好,将向大家呈现了两个不同阶段的赵漫儿。
故事的结局,漫儿和cathy联手拆穿了导演的局,找回了当年的勇气,那个阳光、不怕失败的赵漫儿最终和她生命中的男主角于铭在红绿灯的尽头相拥。
所以,其实再来一次,17岁鲜衣怒马,少年意气的我们,还是会选择我们现在这条路。高一那年,还是会不听别人的劝阻,就算自己跑不快,也想跑完那次4×100。可能还是会选择文科,还是会选择这个专业,毕竟17岁的我并不知道未来的答案,如果和17岁的我通话,我想我会告诉她,请再勇敢一点,去绽放,去感受枯燥的学习时光和盛夏的晚霞,去感谢那些短暂的喜欢和瞬间的快乐,要灿烂。
我知道关于未来的答案,但是你却仍然一意孤行的往南墙上撞,怎么样都会有遗憾,南墙还是要撞,既然这样,我们就各自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大人,是丢脸,是南墙,是BE都没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