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双全影评

136503256
  • 阿呆cd3749
    2019/2/20 16:45:20
    平淡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片子完全是为了看王德顺老爷子才来看的,不出意料的是,即使是在上海这种超大城市,拥有庞大的观影人群,这个片子的排片率也非常低,我这一场只有四个观众,大多数地方大概只有早场或晚场一场而已吧。片子本身拍的中规中矩,导演是谢飞的学生,处女作拍成这样也算是合格了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片子完全是为了看王德顺老爷子才来看的,不出意料的是,即使是在上海这种超大城市,拥有庞大的观影人群,这个片子的排片率也非常低,我这一场只有四个观众,大多数地方大概只有早场或晚场一场而已吧。片子本身拍的中规中矩,导演是谢飞的学生,处女作拍成这样也算是合格了吧...  (展开)
    【详细】
    9992252
  • indeyo
    2019/5/19 0:46:01
    男主不幸的,也是幸福的

    很细腻很真实。

    1. 感慨男主太不幸,又觉得他很幸福,临死前有挚爱猫咪陪伴,有“家人”在身边

    2. 男主的父母真的很有爱心,领养被弃男主,同意养猫咪。吵架了会道歉会和好,家庭很有爱,很安全

    3. 将死之人,鼓起勇气跟已婚的初恋告,很心酸

    4. 小姨也是超有爱又很可爱的人呢~

    5. 悲伤突然袭来,男主僵住,仿佛在逃避现实。

    很细腻很真实。

    1. 感慨男主太不幸,又觉得他很幸福,临死前有挚爱猫咪陪伴,有“家人”在身边

    2. 男主的父母真的很有爱心,领养被弃男主,同意养猫咪。吵架了会道歉会和好,家庭很有爱,很安全

    3. 将死之人,鼓起勇气跟已婚的初恋告,很心酸

    4. 小姨也是超有爱又很可爱的人呢~

    5. 悲伤突然袭来,男主僵住,仿佛在逃避现实。一张准备送妈妈当伴手礼的吸油,把他拉回现实,失声痛哭,情感得到宣泄

    6. 男主的发小长大后,从小深受强势父亲的影响,不敢养猫,夫妻生活不和谐。和父亲和解后,养了父亲讨厌的猫咪,夫妻和好

    【详细】
    10188302
  • barahimesama
    2019/11/12 21:48:03
    逻辑是硬伤,分数没法给高。未完,待续。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昨晚一连看了5集,发表一下观后感,以后会继续补充。首先,香港对于鬼魂,道士,捉鬼活动这类没有受到限制,不用避讳,表现大胆,刚看的时候很震撼。第二,我没想到郑少秋出演道士,对他的印象停留在楚留香时期,很不习惯。第三,这部剧的背景音乐太瘆人了,鬼出现的时候衬托一...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昨晚一连看了5集,发表一下观后感,以后会继续补充。首先,香港对于鬼魂,道士,捉鬼活动这类没有受到限制,不用避讳,表现大胆,刚看的时候很震撼。第二,我没想到郑少秋出演道士,对他的印象停留在楚留香时期,很不习惯。第三,这部剧的背景音乐太瘆人了,鬼出现的时候衬托一...  (展开)
    【详细】
    10647253
  • 刘康康
    2017/2/5 23:27:41
    蠢就是蠢,不要浪漫化

    用最近在B站上看到的木鱼水心里面的一句话来回答很多评论里的质疑:在剧本中,一般来说是会有两种方向的素材组成的。一种是非结构化,以真实性来争取共鸣的素材;一种是结构化的,以对价值的隐喻来讲述主题的素材。

    完全非结构化的优秀电影是存在的,比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影片很少有刻意编造的剧作技巧存在,而更像是从生活流中随意(但其实并非随意,而是导演刻意提炼)抽取的一个截面片段。评论里

    用最近在B站上看到的木鱼水心里面的一句话来回答很多评论里的质疑:在剧本中,一般来说是会有两种方向的素材组成的。一种是非结构化,以真实性来争取共鸣的素材;一种是结构化的,以对价值的隐喻来讲述主题的素材。

    完全非结构化的优秀电影是存在的,比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影片很少有刻意编造的剧作技巧存在,而更像是从生活流中随意(但其实并非随意,而是导演刻意提炼)抽取的一个截面片段。评论里提到的一些日本优秀的艺术电影,也是放弃结构化的叙事设计,而用非结构化的真实生活(但还是要强调,这种真实生活是导演提炼过的、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真实生活)来打动观众。

    完全结构化的优秀电影也存在。往早期说,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都是通过剧作上强烈的并置矛盾冲突,来突显电影主题,感染观众情绪。在当代,比如像《三傻大闹宝莱坞》、《疯狂动物城》、《黑暗骑士》之类的商业片,也会强烈地把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作为基础,并以这个矛盾冲突来衍生搭建自己的整个剧本故事。

    当然更多的好电影,是非结构化素材和结构化素材都各占一定比例,或者说,用结构化的方式来组织非结构化的素材(这句话比较绕),比如《让纳迪尔曼》。导演用一种极富技巧的手法,将一个中年寡妇完全日常化的三天时光,高度结构化的对比组织了起来,表现了强而有力的主题。

    但总之,我绝对没有看过一部好电影,是既没有来源于真实生活的非结构化素材,又没有突显主题、营造矛盾冲突的结构化素材。而这才是《乘风破浪》这部电影我最不满意的地方。韩寒营造的那个90年代末小镇是一个空中楼阁,与真实的时代毫无牵扯和共鸣,也不表现真实的生存困境和人生困境。同时,这部电影也没有营造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缺乏对于主题的提炼。

    《乘风破浪》只有一种情绪化的渲染(通过影片的色调、音乐和摄影氛围所营造)。我承认这种情绪化的渲染,《乘风破浪》是做得不错的,但,你们的要求也太低了吧?更何况,这是一种什么情绪?一种对于自我过去的浪漫化和诗意化,一种自我陶醉,而完全不顾其他人的痛苦和牺牲(母亲的抑郁跳楼自杀)。这种浪漫化、情绪化的渲染,在我看来,就是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这就是蠢。

    ======================================================正文分割线

    春节档的几部电影都有很严重的剧作偷懒现象,显示出了现在国产电影的浮躁,只追逐短期效益。

    比如说《西游2》,设计了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作为主线,一路上遭遇妖怪应该是两人关系发生转化的催化剂,但最后却非常轻挑地放弃了这个主线,直接说我们之前是在演戏骗九宫真人,这就等于之前观众看的内容都毫无意义。

    《功夫瑜伽》也是,按理说主角一行人的不同身份设定,是能够引发很有趣的戏剧张力的。考古学家、盗墓贼、公主,每个人动机不同,原本应该是合作又互相提防的关系(可以参考《加勒比海盗2》里一行人的关系)。但故事也是到后半段,所有人莫名其妙就和解了,尤其是是李治廷一个盗墓贼,说还钱就还钱,冒着生命危险去印度,图啥呢?(成龙为啥一定要拉上李治廷去印度我也是不理解)

    所以我之前说,《长城》的剧本也许是好莱坞三流水准,但国内能写出这种完成度(起承转合都非常规范)商业片剧本的编剧,屈指可数。

    不过,《乘风破浪》跟上面说的这些片子比起来,又不一样。上面说的这些片是有剧作上的意识,只是完成度太差而已。《乘风破浪》是压根儿没有往这个方向去设计的意识。

    所以我之前看《后会无期》的时候就说,韩寒这拍的不是商业电影,这是艺术片啊。但问题是,你拍艺术片,这电影又没啥思想性,那看它图啥呢?

    说《乘风破浪》没有剧作意识,并没有冤枉它。虽然电影开头铺垫了半天邓超跟他父亲的矛盾,但从邓超穿越回过去、与父亲(彭于晏)相见的那一刻起,两人就没有任何矛盾啊。

    这是我第一次在一部商业电影里看到两个主人公之间的人物关系毫无变化、而人物也没有任何变化。彭于晏显然是毫无转变,而邓超穿越后与彭于晏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好哥们儿,根本看不出他之前对父亲的那种憎恨与埋怨(我会觉得,邓超的人物形象,穿越前与穿越后是脱节的)。

    这是剧作的问题,然后来谈思想性问题。《新难兄难弟》是儿子不认可父亲“我为人人”的道德理念,梁朝伟抱着一种更加利己主义的思想穿越回当年那个经济还没有高速发展、街坊关系亲如一家的时代,他的利己主义态度一直是引起矛盾的关键,最后他终于受到父亲的感染而转变了利己主义的态度,认可了父亲“我为人人”的理念。

    而《回到未来》相反,男主角原本有着一对让他不幸的父母:他的父亲懦弱无能、唯唯诺诺、一事无成,而他的母亲则保守、死板、发福。然而通过他穿越回到30年前,也就是1955年,而将历史改变了。他的父亲变成了一个有勇气而成功的人,他的母亲也变得开明而富有生气。

    要么认为现在存在着道德问题,需要回到历史上的过去寻找美好的品德(虽然这往往是一种美化过去的幻想);要么认为现在是一个精神昂扬的时代,可以改变糟糕的过去(《回到未来》拍摄于1985年,那时候里根总统正希望美国人民能重拾自信,从越战和民权运动带来的分裂状态中恢复过来)。

    然而《乘风破浪》两者都不是。影片构造的未来是一个空空如也、毫无内容的未来;而影片搭建的过去,那个诗意的、浪漫化的90年代末小镇,也跟我们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过去毫无关系。而最大的问题是,韩寒搭建的这个90年代末小镇,究竟传递出了一种什么价值,最终感召了邓超,让他原谅了自己的父亲呢?

    没有。看完全片很难总结出这个小镇的价值是什么。用电影里的话来形容就是,这个小镇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我想静静地时候别人不会问我静静是谁,没有微信朋友圈烦我。

    呵呵。

    那么邓超为什么会原谅父亲的所作所为呢?没有理由。他一穿越回去,就成为了父亲的好哥们儿,加入了父亲的小帮派,然后与父亲一起打架、一起喝酒、一起吹牛逼。

    然后他就完全接受了父亲明知母亲已经怀孕,还为了替好兄弟报仇而打架坐牢、最后导致母亲抑郁跳楼自杀这件事。

    是的,他真的就是这么毫不负责任地如此处理这个情节,我简直目瞪口呆。我本来以为,在剧作上,最后会设计一个误会,或者诸如此类的原因吧,要么是邓超误解了父亲的行为,要么是邓超误解了母亲的行为。

    但是,没有,真的完全没有。邓超明知道他母亲会因为父亲打架坐牢而抑郁跳楼自杀,他最后,没有一丝一毫地犹豫,就跟着父亲去为兄弟报仇,打架去了。

    说起他们那个兄弟的死,也是设计的,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我只能说我很同情反派。

    所以一开始因为那首《乘风破浪歌》吐槽韩寒直男癌真的不是冤枉他。在他的世界观里,男人那种男子汉情结、浪漫化的哥们儿义气、以及小镇青年的快意恩仇,是最重要的。母亲抑郁的跳楼自杀,在电影最后连个叙事矛盾冲突都够不上。

    因为邓超从穿越回过去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完全认同父亲了。

    所以,问题绕了一圈又回来了。叙事的问题就是思想的问题,思想的问题也反映为剧作的问题。可能在韩寒的心里面,父亲不让邓超学开车而踹他的那几脚,比导致母亲抑郁跳楼自杀,在叙事矛盾上还严重得多。

    我特别喜欢我友邻的一句话:男孩子都是傻逼。其实大大方方承认这一点,反而还可爱一点。蠢,还要自我浪漫化,弄得自己像个英雄,就不光是蠢了,还可恶。

    韩寒眼中的六一,大概就是观众眼中的韩寒吧。

    【详细】
    8340317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