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最近我们看到一个没头没脑的评价,一般都是关于那部电影的,两极化的评价拉开了这场观影体验纷争的序幕。不知从几何时,我养成了看电影前先看评分的习惯,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习惯,因为我可以不用为烂片买单,或许一张几十元的电影票不算贵,但我的时间和精力却是不可以浪费的,我也不想为粗制滥造的内容做任何贡献。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影评网站了,格瓦拉等购票门户长期被我们认为的“水军”把持着,再烂的国产片在格瓦拉上也会有个七八分,所以我当格瓦拉的评分系统就是个joke。国外的电影评分我一般会看IMDB,国内的我选择豆瓣,豆瓣上影视评分基本上都跟IMDB保持相同水准,这也是我当初为了走进电影院看《美人鱼》下了极大决心的原因,这次看《摆渡人》我同样纠结了很久。
摆渡人上映第一天,豆瓣差评如潮,达到3.9分的超低分,这让原本对此片很期待的我心中一紧,也发过朋友圈质疑阿里影业和王家卫,并且打消了去影院的念头,第二天分数更低,第三天第四天,直至这部影片的评价在网上引起纷争,我才开始关注这两种声音。
漫天的争论与言语攻击以及站队愈发勾引起了我的观影欲望,我从这两种声音里很难分辨出真相,在看之前我不能把自己归类于任何一个阵营,我可以质疑,但我无法在不看的情况下说它好或者不好,我不能自甘水,也不能跟风黑。
在我犹豫纠结之时,我太太偷偷买了票,不由分说把我拉进了电影院,你知道吗?这种情况下的观影体验太奇妙了,就好像一个跌进谷底的人,被拉入云端,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一个“坏”的电影,是不会给你这种感觉的。
好了,至此你已经知道我的态度了,对我而言,这是一部好电影,不是还可以,是很好。你知道吗?在潮水般恶评下,我朋友虽然力挺这部电影,但也只敢用“还可以”“不差呀”来评价,而我只想用太美妙,太棒了去赞叹它。
为什么观影体验会如此两极分化?这是我对摆渡人现象最大的一个好奇,有人说是跟风黑,有人说是水军,我觉得大家的评价都挺真诚的啊?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不像是水军或者跟风黑,也许有,但我觉得是少数,那到底为什么呢?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是一个理科思维主导的国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长久以来我们国家教育理念的一个精辟诠释(至少在我们70、80后这一代),上至政府,下至企业,我们对理工科人才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学和艺术,这致使我们整个国家被理科思维笼罩着,凡事没有情怀,缺少感性,失之关怀,乏之包容,不谙音律,审美缺位,我不是说这部电影的缺点大家不懂得包容,不懂得情怀补位,不是的,而是当大多数人缺少这些能力的时候无法建立情感连接,无法~没错,就是摆渡人里的那句台词:感同身受。无法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影像从业者,从技术角度看,这部电影的制作是相当精致的,国内制作几乎无人能出其右,要知道这部影片背后的金主是阿里影业,影片集齐了张叔平和鲍德熹等奥斯卡级别的大师,每一个画面看起来都是享受,光影氛围营造的淋漓尽致,美术wonderful。就内容来看,表演节拍和戏剧节奏都很王家卫,频繁的慢速快门降格镜头,字里行间透着王氏风采,有人黑张嘉佳,说王家卫欠了你多少钱?我们替你还。哈哈哈,如同电影里说的那句话,能坐在一起吃火锅的人,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我想,王家卫和张嘉佳也许真的谈到心里去了,他们也许真是一类人,张嘉佳写鸡汤,难道王家卫还不够鸡汤吗?他的哪部电影不鸡汤?而且很多人骂张嘉佳做导演跟王家卫之间差了一百个郭敬明,笑,你不知道这部片子是王家卫亲自导的吧?张嘉佳没导过一个镜头,他哪有这个能耐?从这个片子的导演水平上来看,没有几十年的磨练你能导出?单梁朝伟飙车那些镜头调度和节奏就把我震撼的一愣一愣的,你以为王家卫在现场手把手教张嘉佳导呢?这是个傻瓜问题,我就不多做解释了。
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王家卫,也看不懂王家卫,更多人喜欢是跟风吧,表明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态度,你看,换个人挂名,你们就立刻开骂了,你们已经推翻了过去的自己,假的就是假的,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喜欢不要硬装喜欢,审美不了也不要硬装审美。
电影是千奇百怪的,不只是一种套路,昆汀有昆汀的风格,诺兰有诺兰的风格,王家卫有王家卫的风格,很多人差评摆渡人在于故事不明朗,主线不清晰,节奏混乱,那你是在用贾樟柯的风格去评判王家卫,小说有小说的逻辑,散文有散文的韵彩,诗歌有诗歌的节奏,不能同一而论,也不能以小说的标准去评判诗歌,同样不能用诗歌的标准去评判散文。
我觉得若你能放下一些成见,放下一些执念,放下一些偏见,用心去跟这部电影建立连接,你会享受这部电影,若你做不到,不要花冤枉钱了,王家卫不适合你。
最后提一下,这些片子里可能有很多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演员,他们表现都很好,在王家卫的调教下,没有差演员,他太凶了不是么?哈哈,连ab都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听说她也是冲着王家卫才参演这部电影的,当然,很多人都是冲着王家卫。
说真的,我们不仅欠姜文一个道歉,周星驰一个道歉,还欠王家卫一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