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影评我不知道怎么开头,想来想去切入的角度,其实可以说的有很多,然而如果有友邻和我一样是先阅读了原著漫画再来看电影的话,相信会有同样的感受吧。简单而言整篇就是来自原著党的吐槽~
《波丽娜:舞蹈人生》怎么也绕不开的一点是,会和原著漫画《波丽娜》进行对比。对比可以有几个方面,我们先从作者与导演的视角差异开始。《波丽娜》是一部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图像小说,从波丽娜小时候开始,直到功成名就以后,成长的曲折之路描写充足,人物是充满灵动活劲的。当时就有友邻指出讨论法文版和后浪版的区别在于,后浪的封面从法文版博金斯基和波丽娜双人变成了波丽娜单人,意在希望表现波丽娜的作为一个小女孩慢慢成长成熟的经历。在阅读完整个图像小说之后,你会发现故事情节围绕的可能还是老师与学生:在初进芭蕾学校时;在巡回演出中途偶然遇到;在故事结尾还是博金斯基与波丽娜。所以我猜测作者的想法依然是强调老师的影响。我猜想作者是不是童年里同样有一位严格要求的老师,以至于让作者不喜欢,然而等到长大后的人才明白当年的种种用心良苦。
如果说书籍的封面作为出版商想让读者发生视角的改变,那从观察波丽娜自身的成长的角度来看换封面也是没有问题的。电影的视角,然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波丽娜是作为绝对的主角,从摄影机一直在追踪波丽娜演员的就能看出。故事情节也戛然而止在波丽娜在独立舞团的大获成功的演出中,而没有描写功成名就之后的种种。除此以外,电影里有较多的情节删改,用来突出波丽娜个人成长。同样是来表现成长,小说里更加侧重的老师施加的影响,而电影则是切换到了家庭的因素占主要,主旨已经发生了变化。也没有谁说侧重的方向哪个更好吧,我猜测电影导演是想表达家人在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就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很大的推动力或者阻力。然而在艺术生的修养中,寄宿的环境下,言传身教的老师应该是对学生最有影响力的。这也是为什么漫画中几乎没有出现波丽娜的父母,他们也不起着主要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说,我不喜欢电影的改编,因为芭蕾舞跳得优美还是糟糕,翩翩还是僵硬,都是指导老师的事情,父母在这方面能提供多少有意义的指导呢,让人怀疑。家庭教育,很可能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专业上,而是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如果老师能够在专业上提供做人的指导,那最好不过了。
电影的后半部分,已经是波丽娜在solo(独舞了),又要打工赚钱养活自己,又要担当编舞排舞,从生活里寻找灵感,进行创作,归根结底是波丽娜一个人的路。如果说电影要表现女性成长的力量来励志的话,那干嘛要花前半篇幅来描写学校老师的事?干脆描写“考了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才考上”、“在学校里受到欺负,老师又不喜欢,但是经过刻苦练习终于获赞赏”、“生活好艰苦,爸爸妈妈离异还欠债,只能去酒吧打工睡大街”之类的打怪升级,然后开挂一路走上巅峰的套路不就好了。干嘛主角要起名叫“波丽娜”,还和一本漫画小说有着某种相似的情节?算了算了息怒息怒,再说下去,估计就变成本片中借名头打酱油的朱丽叶老师的另一电影《合法副本》的经典问题了。只能坐实改编剧本的坑爹差劲之处。只能叹息,好好的一个文艺向得奖热门,被弄成赔本货。这部电影国内一点水花都没有,可想而知有多么不著名。(本人著名论调: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大多数没听说过的,就是不著名的)真心呼吁国内文艺片导演,可以尝试完成符合原著的电影或者短片纪录片,少点国产青春片里的狗血撕逼故作年轻跌宕起伏的套路,多一点平淡无奇。是的,多一点平淡与无奇吧。
最后是情感线,波丽娜和男友分手就分手呗,怎么最后又找了一个,跳个舞就要成朋友啊(特指男女朋友),原著里可是相当克制的,最后波丽娜还是独自一人,和独立剧团的保持着朋友关系。总有人臆想,生活不如意,就是你不找对象、不结婚、不生孩子…找了、结了、生了,就能包治百病。???改编剧本差评又+1。还不如干脆改成《阿黛尔》,跳着舞突然发现自己内心与对女孩的吸引,然后波丽娜与女友两人改编经典的芭蕾桥段《睡美人》与《天鹅湖》,王子的角色变成女人,然后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简直不能更赞是不是。
对这部电影,我只能这么说:没有看过原著图像小说的,可能觉得这电影还有点意思,关于成长,关于努力。但是无论你看前还是看后读了原著,你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心情,那就是吐槽电影。
第二点,大家也能最直观的感受到的,电影的画面与分镜与原著小说差了不知多少。电影刚开始的画面还是比较好还原了原著的,然而剧情改编以后,从波丽娜回家在雪天雪地里尬舞开始,整个画面就自成一体了。本来以为小说里已经画好了的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结果导演还是有自己“个人特色”的拿掉了。芭蕾里的灵动、轻盈、活力,对不起,我没有在电影中看出来,连专注刻画舞姿优雅加上优美配乐的环节少之又少。只能说在最后编排的双人舞里面才有那种流动的力量的体现。
或许真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原著小说里到底是怎么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