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51165
  • 郑青青诶
    2017/12/6 17:25:43
    爱与被爱

    爱与被爱,看《玛丽苏遇上杰克苏》过后,深深的感到爱与被爱,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不计回报的,艾玛爱高立森即使她再想念她都不会去主动打扰他,不会影响他的工作,自己忍受想念的痛苦~志焕爱艾玛即使知道艾玛不爱自己他还是固执的坚持下去了对她好关心她帮助她,荔枝爱唐唐,摩杰爱苏苏,不计她是否走过失败的婚姻~爱与被爱的路上我们习惯了付出,爱就请深爱,不爱也不要伤害,《玛丽苏遇上杰克苏》让我懂得了爱与被爱

    爱与被爱,看《玛丽苏遇上杰克苏》过后,深深的感到爱与被爱,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不计回报的,艾玛爱高立森即使她再想念她都不会去主动打扰他,不会影响他的工作,自己忍受想念的痛苦~志焕爱艾玛即使知道艾玛不爱自己他还是固执的坚持下去了对她好关心她帮助她,荔枝爱唐唐,摩杰爱苏苏,不计她是否走过失败的婚姻~爱与被爱的路上我们习惯了付出,爱就请深爱,不爱也不要伤害,《玛丽苏遇上杰克苏》让我懂得了爱与被爱

    【详细】
    8967204
  • 慕妳
    2020/3/1 20:53:52
    不错

    特别喜欢这部剧的人物性格,尤其是女主,性格设定特别符合当代的一些现代女性的特点,而男主对女主态度的不断变化,也表现出男主虽是喜欢但是又有些傲娇的性格特点,很有意思。剧情虽然是比较老旧的穿越题材,但男女主角鲜明的性格特点使得整部电影又有了偶像剧一般的新颖感,很值得一看。我就是喜欢这种打打闹闹的剧情,画面很唯美,男主的情话也很打动我的心。

    特别喜欢这部剧的人物性格,尤其是女主,性格设定特别符合当代的一些现代女性的特点,而男主对女主态度的不断变化,也表现出男主虽是喜欢但是又有些傲娇的性格特点,很有意思。剧情虽然是比较老旧的穿越题材,但男女主角鲜明的性格特点使得整部电影又有了偶像剧一般的新颖感,很值得一看。我就是喜欢这种打打闹闹的剧情,画面很唯美,男主的情话也很打动我的心。

    【详细】
    12327175
  • 天问
    2007/10/5 17:31:56
    父與子的固執或其他

    大抵固執的人都幾分孤獨。
    剛剛一個人靜靜地在家裏看了一部波蘭電影<鞭痕>,講述的是父子養育關係故事。

    父親固執的鞭打教育方式給孩子一生的逃避,回頭來父親離世後,其實兒子才發現自己一直都和父親是一模一樣的人。

    “一定會改變的……”
    “一定會的……”
    男主人公依在情人懷裏呢喃著。

    前一段反省自己時,曾經極力不滿

    大抵固執的人都幾分孤獨。
    剛剛一個人靜靜地在家裏看了一部波蘭電影<鞭痕>,講述的是父子養育關係故事。

    父親固執的鞭打教育方式給孩子一生的逃避,回頭來父親離世後,其實兒子才發現自己一直都和父親是一模一樣的人。

    “一定會改變的……”
    “一定會的……”
    男主人公依在情人懷裏呢喃著。

    前一段反省自己時,曾經極力不滿父親的原則、固執與清高,認爲自己會比他現實、豁達以致於成功,猛然發現自己在工作、行業、生意上的固執或者說是原則與清高,竟然與父親不無二致。
    然而,父親已經離世六七年了。
    爲了一些跟父親一模一樣的性格使然,這些年來我放棄了很多收入,放棄了很多所謂的機會,所謂的成功甚至是務實的情感。
    而父親終其一生把感情放在不表露的地方,至今仍爲母親念叨以至回憶起來還幾分痛心。
    我又是怎樣的兒子,怎麽樣的別人的老公或是情人?

    我們是否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真的固執麽,和父輩一樣?

     
    【详细】
    1218470
  • 海带岛
    2022/5/10 0:24:53
    原型人物 | 如果今天不做这件事,我感觉我会死

    看到柏林放映后的友邻评价后,我找来原著读了读,有一些记忆深刻的点,想分享给诸位

    因为突然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到,如果今天不做这件事,我会死


    看到柏林放映后的友邻评价后,我找来原著读了读,有一些记忆深刻的点,想分享给诸位

    因为突然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到,如果今天不做这件事,我会死


    【详细】
    14389144
  • Q·ian·Sivan
    2018/6/13 9:08:41
    「Quotes」

    「Have you always been so doubt for your own ability?↓Of course. It gets worse every year.↓But you become more successful every year.↓What better breeding ground for doubt than success?」

    <

    「Have you always been so doubt for your own ability?↓Of course. It gets worse every year.↓But you become more successful every year.↓What better breeding ground for doubt than success?」

    「It's like he's determined to remain completely unsatisfied. → No, not completely, just perfectly.」

    「When I was young, I thought I could do everything. When I grew up, I realized I could do nothing. That's what kept me going.」

    「Well, I really, I don't know how to thank you. It's been an honor to pose for you.↓Are you out of your mind?↓I didn't say I wanted to do it again.」

    「In his last letter, Giacometti told me how much he enjoyed painting my portrait and that he hoped I would come back soon so that we could start all over... again.」

    【详细】
    9430864
  • 刘伪冒
    2014/5/2 16:37:42
    科普黑洞虫洞,备战星际穿越
    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基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理论成果,而他的理论成果基本都在他的著作「黑洞与时间弯曲」一书中,本文的科学知识基本都是我在这本著作中看到总结的。
    该片剧情将涉很多的科学概念,包括虫洞、黑洞理论、相对论,万有引力等等。


    一、黑洞

    基帕·索恩在「黑洞与时间弯曲」这本著作的开篇讲了一个一支太空探险队在太空中探索黑洞的经历,故事挺无趣的,基
    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基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理论成果,而他的理论成果基本都在他的著作「黑洞与时间弯曲」一书中,本文的科学知识基本都是我在这本著作中看到总结的。
    该片剧情将涉很多的科学概念,包括虫洞、黑洞理论、相对论,万有引力等等。


    一、黑洞

    基帕·索恩在「黑洞与时间弯曲」这本著作的开篇讲了一个一支太空探险队在太空中探索黑洞的经历,故事挺无趣的,基本上就是形象地说了现代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成果:

    1.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空间中有着强大引力的超高密度的天体,假如太阳质量不变,大小却变成乒乓球那样,这就是太阳坍缩成了黑洞。
    黑洞的特点就是有进无出,即:
    ①任何东西都可以掉进黑洞,黑洞外围有一层“事件视界”,任何东西只要过了这个“视界”,都要掉进黑洞。
    ②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黑洞里逃出来,包括光。
    另外,因为没有光从黑洞逃出,故无法直接观测黑洞,但是从物体被黑洞吸入之前放出的紫外线、X射线等边缘信息可以获取黑洞的存在。

    2.黑洞潮汐力

    一只很大的飞船飞向一个天体,飞船头部距离天体比较近,受到的引力比较大,而尾部距离天体比较远,受到的引力比较小,头部和尾部的引力大小的差距,就会在飞船中间产生撕扯的拉力,这个拉力就是潮汐力。
    如果天体是黑洞,质量非常大,飞船距离黑洞距离越小时,造成的引力差就会越大,这就是黑洞潮汐力。这个力甚至可以把飞船撕成碎片。飞船里的宇航员也同样会受到潮汐力的作用,
    对于一般我们接触的物体,即使我们到达它的表面所产生的潮汐力也没有多大,但是,如果是黑洞这种超大质量超大密度的天体,则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潮汐力将物体撕碎。
    这个感觉很有可出现在电影剧情中。(其实第一个星球上的巨浪就是由黑洞巨大的潮汐力造成的。)


    二、虫洞

    下面就说说「黑洞与时间弯曲」的第十四章虫洞和时间机器这一章的内容:
    首先,基帕·索恩说了一件他的趣事:
    1985年,基帕·索恩接到多年老朋友卡尔·萨根的求助。卡尔写了一本科幻小说,希望把小说里的科学理论写的准确一点,想让基帕·索恩指点一下。基帕发现书中的女主角居然掉进黑洞然后时空穿越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于是基帕写信建议卡尔要依靠虫洞做星际旅行。卡尔欣然接受建议,那小说叫「Contact」。后来被拍成电影叫「超时空接触」,也是马修主演,评价很好。
    然后基帕·索恩开始讲虫洞:

    1.虫洞在哪里

    关于虫洞有三种说法:
    一是虫洞是宇宙中相距遥远的两点间的一条捷径,就是一个苹果,虫子沿着苹果表面走远了,可是如果虫子挖洞从苹果里面走就近多了,顾明思议,虫子为了抄近路而在苹果里挖的洞。
    二是虫洞是连接黑洞和白洞或黑洞与黑洞的管道,故在黑洞里能找到虫洞。(白洞:黑洞死亡会变成一个白洞,喷射出之前黑洞吸入的物质)
    三是虫洞是时空隧道,能进行时空旅行。
    没人见过虫洞,有人说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虫洞,又有人说黑洞里有虫洞,基帕·索恩在书里又说我们可以自己构建虫洞。

    2.负能量物质

    虫洞在某个时刻产生,短暂地打开,然后关闭、消失。从产生到消失,时间极短,短到没有事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洞口穿到它另一个洞口。所以我们能利用虫洞进行时空旅行前提是有办法使虫洞一直开着,不让它消失。
    基帕·索恩觉得有某种奇异物能贯穿虫洞,使虫洞一直开着。这种奇异物和人类所见的任何物质都大不一样,它具有负能量。
    要实现负能量其实并不难,参照系不同便可实现。在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接近虫洞时,虫洞周围的能量自然就成了负的。
    故要进入虫洞,飞船的速度必须接近光速。

    3.时间机器

    假定我们能找到虫洞并且有某种负能量可以让它一直开着,那么虫洞就可以是一个时间机器。
    飞船要进入虫洞,其速度要接近光速。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如果你在太空中的速度足够快,可以做到在太空中呆了几十天,地球上却已经过了几十年,做到古人所说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即如果你2014年坐飞船接近光束进行时空旅行一个月后,回到地球,这时发现地球已经是2044年,这就实现了穿越到未来。
    故我们可以猜想剧情,等主角们穿越到其他星际空间完成任务后,回到地球,他们的儿女都和主角们一样大年龄了。
    目前的科学理论表明,回到过去是不能实现的。

    4.母子怪圈

    虽然回到过去没有科学依据支持,但科幻片毕竟是科幻的,所以出现回到过去的剧情也是有可能的。
    这时就有一个每部有关穿越时空的科幻片都面临的问题:
    假如我有时间机器(虫洞或者别的),我就能够回到过去母亲怀我之前把她杀死。此时,母亲死了,我就不会出世,那又怎么会有我穿越时空来杀母亲呢?这时就有这样一个矛盾出现了。

    对于这个矛盾,有两种处理方法:
    ①因果循环观点:历史不可改变,我虽然想杀母亲,但会有外界因素使我不能成功。或者说,过去某时某人死了,我回到过去想救某人,会有其他因素阻止我救人,甚至我的出现就是那个人死的原因。
    ②平行宇宙观点:时空不是唯一存在的,而是有无数个时空平行的存在,它们彼此之间一般情况是无法产生联系的。这种观点普遍被人接受。那么我只是穿越到另一个平行宇宙,杀死了那一个时空的母亲,并不影响我穿越前那个宇宙的母亲。也就是说我只是穿越到别的时空去了一趟而已,而不是回到过去或未来,更无所谓改变历史。

    星际穿越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诺兰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于以上两种说法的新颖处理方法没有呢?


    三、多维空间(这一点是观影后补的-2014.11.16)

    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新颖的处理方法就是运用五维空间。下面说说我所理解的多维空间。
    一维空间是线,由点组成。
    二维空间是面,由线组成。
    三维空间是体,由面组成。人就是三维生物。
    四维空间是时空,由体组成。即物体花费时间移动形成时空。如一个人由小孩变成大人,这是一个四维事件。
    五维空间由时空组成,如小明长大成了厨师是一个时空,小明长大成了老师是一个时空,小明长大成了警察是一个时空等等,而且不但有小明还有小红、小白、小黑小黄等等等,把这些时空当成物体放在一个空间里成了五维空间。
    六维空间是由五维空间组成的,七维空间是由六维空间组成的,八维空间是七维空间组成的,以此类推。

    讲解视频:http://www.56.com/u71/v_NjU2MjIyNzY.html



    尾言

    不知道这些内容并不影响观影,但知道这些知识肯定是对观影有所帮助的。
    目前我们对黑洞和虫洞的了解很多都停留在猜想上,这也让电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觉得电影里的科学理论不应该是观影障碍,你不是科学家,你只要去相信去遵循作者的设定就好,重点本来就是在人性和情感上。

    观影之前最好先看一下以下五部极可能对诺兰的「星际穿越」有所影响的影片:
    1.超时空接触:这部片与星际穿越有很大渊源
    2.黑洞频率:儿子在无意中通过一台老式的无线电与三十年前的父亲联系上了
    3.十二猴子:未来不可改变,挣脱不了的
    4.星球大战:这部片激励了很多名导,包括诺兰
    5.2001太空漫游:从预告中就可以看出星际穿越有很多致敬老库的地方










    【详细】
    66553267
  • 唐小贱韧不拔--
    2016/8/31 14:35:54
    辣眼睛
    这种片子,居然可以上院线也是没谁了,刷新了动画烂片底线。画面效果没有词汇可以形容,只有一句话,去年买了个表!剧情,台词,东拼西凑,完全没有逻辑可言!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一句话,去年买了个表!骗钱电影,底线都没了!!!雷锋的故事人家是电视动画,最差可以转台!这可是电影啊,连看广告的机会都没有,全程辣眼睛,整整80分钟啊,救命啊,导演你会害羞吗?
    这种片子,居然可以上院线也是没谁了,刷新了动画烂片底线。画面效果没有词汇可以形容,只有一句话,去年买了个表!剧情,台词,东拼西凑,完全没有逻辑可言!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一句话,去年买了个表!骗钱电影,底线都没了!!!雷锋的故事人家是电视动画,最差可以转台!这可是电影啊,连看广告的机会都没有,全程辣眼睛,整整80分钟啊,救命啊,导演你会害羞吗?
    【详细】
    8067171
  • 果子鲁
    2011/12/23 10:01:21
    《金陵十三钗》用情色满足西方对中国女性想象?
    《金陵十三钗》用情色满足西方对中国女性想象?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徐钢
        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20世纪最伤痛的人类浩劫,但是受到的关注程度不同。犹太人的灾难广为人所知,鞭挞、反思种族灭绝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数量巨大,而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基本上很少被关注,直到张纯如这样一个勇敢但是业余且没有经验的华裔记者写出《南京大屠
    《金陵十三钗》用情色满足西方对中国女性想象?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徐钢
        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20世纪最伤痛的人类浩劫,但是受到的关注程度不同。犹太人的灾难广为人所知,鞭挞、反思种族灭绝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数量巨大,而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基本上很少被关注,直到张纯如这样一个勇敢但是业余且没有经验的华裔记者写出《南京大屠杀》这本畅销书。在数量、质量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认真反思、文学和影视再现都远远比不上奥斯维辛,这是有多种原因的,包括犹太人在西方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二战历史研究的重欧轻亚的倾向,中国在欧美语系中的缺乏话语权,西方对于日本的相对好感等。在深层的原因中,我们也不免要问:这是不是与中国的民族性里缺乏集体反思的精神有关?
    犹太人对奥斯维辛的反思是如此的严肃和警醒,以至于 The Holocaust (种族灭绝或大屠杀)、 Shoah(浩劫)、 Trauma (创伤记忆)都变成了跟这段历史有关的专属词,而且上升到了神学和《圣经》的高度。Holocaust 本意“焚献全牲”,是希腊“异教徒”的习俗,犹太人使用这个词,有焚尸炉、毒气室集体屠杀的惨痛记忆,也有指称对犹太人的杀戮在神学上犯忌的意思。而Shoah 则来源于圣经,是大劫难的意思。令人吃惊的是,中文对这几个词的通常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对犹太人的特殊意义,而是与普遍的意思等同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Holocaust 和南非的种族歧视似乎没有差别,或者Shoah 和大洪水、海啸等灾难似乎是一样的。而实际上,这几个词只应该音译,保留原来的对奥斯维辛历史深究的意思。
    至于“创伤记忆”,犹太人的研究甚至比对大屠杀本身的研究还要深刻认真。毕竟,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除了惩罚罪魁祸首以外,重要的是防止类似的大屠杀再一次发生。犹太学者争来争去,最后的公论是“创伤记忆”不可以完全复原,如果我们可以回到灾难原址,复原屠杀的场景,那么原先的屠杀就变成很多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允许各种角度的解释、甚至允许对于有没有发生过的抵赖。记住创伤的最好方式,犹太人认为,就是不要碰原先的伤疤,而是从伤疤周围着手,记住大屠杀的前因后果。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构成了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影视作品的底线和基础。这类作品有很多,最早的是1946年奥森?威尔斯导演的《陌生人》,里面穿插了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最有名的是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最近比较有名的有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的《阅读者》等。
    列举的这几部作品都是卖座又叫好的杰作,特别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辛德勒名单》,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来表现创伤记忆的严肃和残酷屠杀中人性的温暖。但是,哪怕斯皮尔伯格再小心翼翼地对待创伤的问题,关于这些电影的争议还是不断。犹太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批评斯皮尔伯格“发浩劫财”,把大屠杀变成了赚钱的一桩生意( “Shoah Business”),把集中营的影像“好莱坞化”。批评者特别拿《辛德勒名单》和1959年的电影《安娜日记》、1978年的电视剧集《Holocaust》相比,指出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只有一个生存者,而《辛德勒名单》中几乎每一个观众在乎的角色都活了下来,是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提姆?科尔,《从奥斯维辛到辛德勒:历史是如何被购买、包装和贩卖的》。
    如果说好莱坞做了“犹太人浩劫生意”,那么中国和美国近年来兴起的南京大屠杀影视热做的就是“大屠杀生意”,而且做得不如好莱坞的精致、认真和对历史的负责任。当然,这里面的质量有好有坏,不是所有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也有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分别,比如2007年的纪录片《南京》,就是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Ted Lionsis 在看了张纯如的悼文后决定无偿资助拍摄的。无论质量是多么的参差不齐,这些电影都还是严肃地试图记录下中国最创伤的历史之一,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世界所知晓。所有的这些尝试,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都被狠狠地嘲笑了一通,因为这部摆明了要做中国票房冠军的2012年贺岁片做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屠杀生意”。

    在做这桩生意的过程中,这部电影犯了至少三宗罪。
    第一宗,用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虚化历史。不是我们不可以拍由战争作背景的电影,而是我们不可以用太多的不可信的虚构来将历史煽情化、戏剧化,从而虚化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金陵十三钗》里面的虚构令人震惊的虚假、不可信,而违背了电影制作(哪怕是好莱坞化的制作)的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不管大情节是多么地虚假,细节要真实可信。贝尔扮演的约翰,在原著小说中根本没有,在电影中取代原先的英格曼神父变成了主角。前一分钟他还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醉鬼、色鬼,一心想付钱跟玉墨上床,在日本兵冲进教堂的时候准备偷了钱财躲进柜子里,突然没有任何铺垫地就大义凛然起来,保护女学生、拒绝跟他的朋友逃命、和玉墨含情脉脉地谈恋爱、大哥哥似的抚慰书娟,说着非常不恰当、虚假、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文艺腔十足的台词。另外还有不可思议的巧合:约翰正好就是个葬仪化妆师,使得他能够帮妓女们化装成女学生;玉墨以前也是教堂女学生,而且英文在班上是第一名,所以她可以用除了有点口音以外最完美的英文跟约翰流畅交流;教堂门口千不停万不停正好停了一辆大卡车……
    影片开始的战争场面似乎是为了证实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也是张艺谋对大场面控制自如的看家戏的展示,但是中国军人的过分英勇的牺牲、以一当百的豪壮并不符合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也不符合任何战争中的真实场景。所谓“八壮士”,排成一竖排,一一被击中,以慢动作优雅地倒下,配上书娟强作解释的画外音;戴涛少校,一个人智勇双全,不仅从容击毙无数日本兵,最后还拉动手榴弹,和所有敌人同归于尽。这都是过于浪漫、戏剧化的情节。情节的不可信予人口实,让别人可以争辩:如果这些虚假的情节都是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话,那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从而宣告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情节而已。同样指责这部电影可笑的虚假的情节,是由Todd McCarthy 所写的一篇文章,在12月13日发表在好莱坞的重要的独立批评刊物《好莱坞记者》上,题为“张艺谋和贝尔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崩溃于不可信的情节之下”。
    第二宗罪,用过于情色化的视觉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的女性想象。在中美两国基本同时上映,又有贝尔这样的国际大牌影星,张艺谋和他的投资者当然希望在美国的票房分到一杯羹,也借此冲击可以名利双收的奥斯卡奖,所以美国观众对这部电影至关重要。为了满足想象中美国观众的需求,电影的英文名为《战争之花》,明摆着是要靠中国的美女来吸引眼球。在这种自我“东方主义化”的思路下,一系列不可信的、侮辱女性、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镜头被堂而皇之地摆上来。逃难的时候,女人最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掩盖自己的美丽,穿破旧衣服、脸上涂上污泥,都是我们经常读到的办法。这部电影的“十三钗”,穿着最美丽的旗袍,化着妆,嬉笑着来到教堂,在教堂里抓住一切机会搔首弄姿、半露酥胸,完全不合时宜、不符真实。最为荒唐的一幕,是在她们换上朴素的学生装以后,决定“让妹妹们看看秦淮河名妓的风光”,排成一横排唱起跟嫖客调情的小曲,而镜头又很快幻化为她们穿旗袍调情唱歌的样子。这是典型的为了视觉的光鲜对细节真实的牺牲,而且以女性的情色化为代价。乔治自告奋勇男扮女装成第十三钗也是电影自我女性化、自我东方主义化的一个例子。
    原著中玉墨是和戴涛在地下室中恋爱,为了跨国观众的需要,张艺谋顺理成章地让她和约翰调情以至于最后做爱,让这个情节成为整部电影无可置疑的中心。约翰每次惋惜地看着她扭着屁股走开,似乎是为了跟她上床才做了如此多的大义凛然的牺牲。到了最后,他跟她煽情地说,“我想要你的一切,我爱你的一切一切!”而玉墨则在“现在就带我回家!”这个充满色情意味的英文句子(“take me home now” 是“带我到高潮”的意思)中到达高潮。恶俗至此!
    第三宗罪,是整个电影过度的营销策略。在美国彭博社12月16日关于《金陵十三钗》的一篇题为《情色化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中,专门提到三个例子:1.影片的广告招贴,展示贝尔穿着神父服,斜眼偷瞄酥胸半露的倪妮;2.在一些与观众的互动中,允许观众和半裸的“十三钗”合影;3.倪妮的花絮文章,《我和贝尔演床戏》。这些营销策略,明摆着是要靠着情色赚钱,做大屠杀的生意。这种营销策略也是对于中国“软实力”的一种错误理解,以为只要是大成本、大制作、以好莱坞的风格来竞争,就是软实力的体现。殊不知真正的软实力,是对自己的历史的尊重、不轻易为资本所折腰、尊重理解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是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
    在我的英文专著《中国景:当代中国电影研究》中,我专门讨论了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强调这些模仿好莱坞的所谓“大片”是中国当代文化症候的一个表现。《十三钗》中的情色化、虚构历史及过度营销,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很多文化、政治症候的发作,包括文化上的不自信、经济上的焦虑感、缺少自主的知识产权、以及缺乏民族的自省心。只不过张艺谋这一次的症候发作触到了民族创伤的底线。
    作者系上海交大特聘访问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详细】
    52263800
  • 机器猫TV
    2018/4/19 15:44:06
    《宇宙战舰提拉米斯》戳中我的笑点,根本就停不下来

    4月新番《宇宙战舰提拉米斯》开播就受到了众多关注,甚至被誉为 4 月新番最大的黑马。该作品有超豪华声优阵容加盟助阵,加上搞笑桥段,豆瓣评分7.6,也算不错的成绩了。

    4月新番《宇宙战舰提拉米斯》开播就受到了众多关注,甚至被誉为 4 月新番最大的黑马。该作品有超豪华声优阵容加盟助阵,加上搞笑桥段,豆瓣评分7.6,也算不错的成绩了。

    9306270
  • 林伶仃
    2014/12/28 1:07:19
    一点胡扯
    好不容易追完,猛然发现编剧名字居然叫“何永年”——剧中被Hugo一刀插死的咸湿医生。编剧好嘢,居然不怕邪门,就冲这先勉强给个LIKE吧。

    看结局黎耀祥在那里夸夸其谈,疑心难道是李家施压?这剧刚出街的时候,影射李嘉诚的声音不绝于耳,百润超市是现实中的“百佳”,远博电讯就是“电讯盈科”,李嘉诚要撤资离港的新闻被化用,而剧中蒋进同性恋身份的设定亦与现实中李泽楷身陷性向疑云不谋而合。
    好不容易追完,猛然发现编剧名字居然叫“何永年”——剧中被Hugo一刀插死的咸湿医生。编剧好嘢,居然不怕邪门,就冲这先勉强给个LIKE吧。

    看结局黎耀祥在那里夸夸其谈,疑心难道是李家施压?这剧刚出街的时候,影射李嘉诚的声音不绝于耳,百润超市是现实中的“百佳”,远博电讯就是“电讯盈科”,李嘉诚要撤资离港的新闻被化用,而剧中蒋进同性恋身份的设定亦与现实中李泽楷身陷性向疑云不谋而合。

    多年前黄子华一句“香港就是李家城,李家的城”一语成谶,如今内地依然把李嘉诚当作成功学楷模,可港人对这位李先生的怨毒已经登峰造极。如果要排一个港人厌恶榜,估计李先生还要排在梁先生之前。而熟悉港剧的观众看到《名门暗战》开头,便会猜到结尾处蒋老先生一定不是疯了就是死了,而蒋家也必然是败落了——因为自古以来,够跌宕起伏才称得上豪门传奇嘛。可惜大家想错了,结尾处的蒋家非但没有树倒猢狲散,反而在蒋元带领下成为了香港的新希望。在编导们的眼中,未来世界的香港经济瘫痪,基尼指数进一步上升,而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如此困局,最后竟是由蒋元一手挽救。这是在告诉观众,只有富豪才能救香港?说出来鬼都不信。如此只能不负责任的猜测,TVB这是收了钱给李家洗白?还是真的已经如坊间所言,从TVB变成了CCTVB?

    一句反复出现的台词“this city is stuck”,仿佛是《天与地》中的那句“this city is dying”复刻,从这个角度看,《名门暗战》居然还有几分情怀。也许更科学的解释是,这个结局当然不是为了洗白,而是创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达几分美好但飘渺的愿望,或者叫幻想。

    愿望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潦倒。荒谬到指望富豪救港,可见民众对这个城市的未来该有多么失望,绝望。2014年的香港被一场支持者眼中的revolution,反对者眼中的riot推上风口浪尖,之后TVB以《名门暗战》作为台庆剧收官,的确是毫无关联的两件事,但放在一起看,又有奇妙的互文效应。

    本该汇聚雷霆剧力的大结局篇草草收尾,大boss居然是被曹永廉饰演的男三还是男四随便插死的,糟糕程度可比《武侠》中的王羽大哥被雷劈死,且杀人者因为精神问题完全没受到惩罚,出现如此以恶制恶的桥段,这还是从前那个讲究“陈堂证供”的香港么?而且临到结尾了还弄死邵美琪演的Flo姐完全是莫名其妙,植物人生子的桥段也用烂了,根本没什么可感动的。Hugo犯下的诸多杀人罪行果真如此天衣无缝,到结局了还打得主角毫无还手之力?在戏剧的世界里,哪有什么真的破不了的案子,只有懒惰无能的编剧而已。何况是以强情节为看家本领的TVB编剧,不管是要表达何种“理想”,何种“寄托”,在结局篇犯下这种致命错误都是不可原谅的。

    多年前的《创世纪》结尾,男女主在烟花下相拥,叶荣添理想中的无烟城终于落成,而如今《名门暗战》中的蒋元竟连打败反派的能力都被编剧阉割了。这是令人失望的剧集,更是令人失望的香港。

    更讽刺的是,《名门暗战》自作聪明地以新媒体商战作卖点,却暴露了现实生活中香港在这个领域的虚弱不堪。就像多年前大陆明明没有豪门,却非要拍豪门偶像剧那么假。“小马手机”就是小米手机吧,“签账宝”则是完全照抄支付宝,稍微有趣一点的Popcoin,也是《点金胜手》中用过的老桥段了(那里面叫C-coin)。是什么时候起,作为商业社会标本的香港连个像样的现实案例都找不到,而要从他们一贯瞧不起的大陆找素材了?要知道支付宝是风行多少年的老东西了,剧中人还当作新鲜玩意儿一样洋洋自得地扔出来当创业利器,当真可笑。哪怕你多做一点research弄个类似余额宝的都稍微强点,好歹是正hit的。在互联网和APP的世界里,香港败得很彻底。

    而近年TVB剧的老毛病《名门暗战》是一样都没落下:为了捧演员设计太多没有必要的人物线分薄主角戏份,剧情注水等等。例如前白后黑的大Boss亦是男二号Hugo,也许编剧最早的野心是做成另一个张自力,从人设上来说,他童年弑父,成年后游戏花丛、一心往上爬掩盖心理阴影,之后对漫姿情有独钟,又想做回好人……看着是一个挺有魅力的经典反派雏形(且和男主有基情),可惜属于他的故事线被大量配角打得七零八落,最后集中在短短几集内黑化,只让人觉得Hugo真是心理变态,无端端咬住蒋家不放……

    就不能删掉一些注水戏么,这一共才30集又不是300集。

    但怎么说,这剧还是一边吐槽一边追完了,不像今年的大部分港剧,一般过不到三集就弃。烂船都有三千钉,TVB做豪门剧的几板斧劈下来怎么都是受用的。只是在保留传统的优点之外,一些所谓新鲜元素可谓全面沦陷。而在此背后的,或许是这个城市的全面丧失自信。哎。
    【详细】
    72951970
  • 暖晴
    2016/9/21 1:24:41
    看《隧道》的另一种视线:电影、小说、剧本比较(剧透多)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不少营销号刷完《釜山行》开始赏脸刷《隧道》了呢。 建议还没看片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那些安利文~ 这不是一篇安利文,也不是影评或解读,只是我自己对《隧道》做的一个回顾和告别。 因为有很多剧透,所以只适合和已经看过《隧道》的朋友分享~ #缘起:期待值的累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不少营销号刷完《釜山行》开始赏脸刷《隧道》了呢。 建议还没看片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那些安利文~ 这不是一篇安利文,也不是影评或解读,只是我自己对《隧道》做的一个回顾和告别。 因为有很多剧透,所以只适合和已经看过《隧道》的朋友分享~ #缘起:期待值的累积 ...  (展开)
    【详细】
    8095261
  • 彦宥彬
    2017/1/9 16:06:33
    明道,彭于晏。
    看看明道年轻的样子,陈家翔的那句“想哭的时候我就会笑”,让我笑喷了,不过事实证明是我肤浅了,这不只是一句矫情的台词,还是导演埋的一个梗,虽然不好笑,但是看到还很青涩的彭于晏,感觉还是好的,不过拳击在这里就是个噱头,给两位男主一个正面裸上身的理由,不值得较劲...  (展开)
    看看明道年轻的样子,陈家翔的那句“想哭的时候我就会笑”,让我笑喷了,不过事实证明是我肤浅了,这不只是一句矫情的台词,还是导演埋的一个梗,虽然不好笑,但是看到还很青涩的彭于晏,感觉还是好的,不过拳击在这里就是个噱头,给两位男主一个正面裸上身的理由,不值得较劲...  (展开)
    【详细】
    8283214
  • 拉赫玛尼诺妇
    2016/4/1 11:29:03
    第四者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秦昊&林依晨的床戏GIF,于是火速找了资源看的。本来以为是个台式纯爱电影(从片名判断),看完发现比预想中深刻一些,虽然剧情还是很八点档的。基本是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故事,为了钱去勾引一个男人,结果真得爱上了他,分不清戏里戏外,是真是假。这种难以逃脱角色的戏码,小言里有过不少,电影里也有很多。这个电影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把话剧融入电影,很好地推动了情节发展,但同时又有一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秦昊&林依晨的床戏GIF,于是火速找了资源看的。本来以为是个台式纯爱电影(从片名判断),看完发现比预想中深刻一些,虽然剧情还是很八点档的。基本是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故事,为了钱去勾引一个男人,结果真得爱上了他,分不清戏里戏外,是真是假。这种难以逃脱角色的戏码,小言里有过不少,电影里也有很多。这个电影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把话剧融入电影,很好地推动了情节发展,但同时又有一点受困于这个特殊的形式。导演仅有过两部作品,都没什么声音,这次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看完电影才知道片名中的234暗含20、30、40岁阶段的女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但是这未免太晦涩了啊,再加上“说爱你”就很像偶像剧的感觉,私以为不如最初的片名《第四者》。40岁的女人为了让老公离开小三(30)找了个小四(20)去勾引老公,这样的剧情设定让爱情片披上一点惊悚色彩。人心是最可怕的,老公和年轻貌美的清纯小妞儿干柴烈火之时,哪里想得到她居然是自己老婆派来的暗器。(秦昊和林依晨那段床戏拍得挺美的,虽然其实没什么料吧)有几个细节对比很有趣:1.热爱电影的女主和屌丝男友聊起电影,兴奋地说起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男友一脸懵懂。女主后来来到艺术家男主的家里,发现他有一整个架子的CC,他和自己一样热爱伯格曼、费里尼(此处秦昊把《卡比利亚之夜》说成了《卡利比亚之夜》,并随手就送了她几张碟。过惯了节俭日子的女主第一次体会到有钱的好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兵的男朋友休假回来也给她带了几张CC,但是是从一个有有钱的战友那里借来的。2. 女主男友入伍休假期间带她去高级餐厅吃饭,却只能吃商务套餐,一人一份,分着吃。连水都不能点,因为要120一杯。她第一次感觉到贫穷的尴尬,对如此节俭的男友有了一丝嫌弃。3. 女主男友入伍前给了她22万,说再攒攒钱退伍后一起去巴黎游学,但是不能呆太久因为经费有限。而女主和有钱的男主在一起以后,男主说“你想不想去巴黎?我们明天就去吧!”所以其实很难判断女主究竟是因为爱上了男主还是爱上一种上流社会的生活。她所说的“我的行为可能是假的,可我的心是真的”到底有几分可信度?只能说,爱情这种危险游戏是不能随便玩儿的,演一演就成了真。还好结局没有落入俗套,男主没有相信女主所说的真心,还是踹了她,女主也没有再回到励志前男友的身边。电影中的角色们在一个路口相遇,演了一出戏,然后各走各的路。故事一开始女主在剧团演话剧,被导演批评缺乏阅历,演不出”道德沦丧的女人约瑟芬“那股劲儿。在亲身扮演了一个勾引男人的妖艳贱货后,导演说她”完全就是约瑟芬附体“。话剧和现实穿插,女主在话剧中的角色和在生活中的角色穿插,互相推动,到最后她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角色里还是生活里。这个表现形式是比较有趣的,很有看点。人物的塑造是硬伤,编剧除了给女主的角色写得比较丰满以外其他角色都比较扁平,即便是演技精湛的文艺片大神秦昊也无法有所施展。小三的角色更是莫名其妙,根本看不出她跟男主有什么羁绊,完全不对原配夫人造成任何威胁。原配和男主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说清楚,有些莫名其妙。男主的“害怕受伤害”也是出现得不明不白,完全看不出他泡妞泡那么爽怎么就害怕受伤害了。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华语片。秦昊真是太适合演文艺渣男了!!!林依晨进步还是很大的,不过少了一些层次感。

    【详细】
    78351387
  • Spontaneous Me
    2019/6/14 22:28:05
    能给0分不会给1分的剧

    看了5分钟看不下去了,里面说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开着豪车去旅行?第二天要面试了在盘算着去赌场?还说“面试就是说个你好?” 作为在美国读了研究生,又要马上去美国读博士的人,我想说:扯NMD蛋,请别用这群人代表我们群体understood? 本来国内腾讯或者微博上的某些垃圾人就对留学生群体误会很重:开着豪车想着玩,挥金如土去镀金,粗看一下这部剧,嗯,估计能很好地加深这些垃圾人的偏见吧?

    <

    看了5分钟看不下去了,里面说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开着豪车去旅行?第二天要面试了在盘算着去赌场?还说“面试就是说个你好?” 作为在美国读了研究生,又要马上去美国读博士的人,我想说:扯NMD蛋,请别用这群人代表我们群体understood? 本来国内腾讯或者微博上的某些垃圾人就对留学生群体误会很重:开着豪车想着玩,挥金如土去镀金,粗看一下这部剧,嗯,估计能很好地加深这些垃圾人的偏见吧?

    1.留学生没你想的这么有钱,别说豪车,能买辆日系车都不错了,要考虑省油要考虑换零配件,甚至要考虑自己修理,甚至要考虑出二手的难易,更多的是留学生群里或者校友群里直接买N手车!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选择自行车和学校的校车!

    甚至在省钱这方面,留学生做的比想象的多得多:从房子合租,到床垫家具炊具买二手,到租只有社区洗衣房的房子,到买超市里的特价低价肉,到生病在家躺一周也舍不得去医院…………

    2.美国的面试是说个“你好”?笑特么死我了!面试永远会问你学习计划未来打算,以及各种你措手不及的问题,比如我被问了“你为什么要学动物法这门冷门的课程”,“如果你的团队作业中发生分歧,你会怎么处理”,完全需要看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怎么就成问个好了?搞搞清楚啊,美领馆前几年办签证的时候问的问题就不是how are you了,谢谢!

    3.留学生真不会每天想着怎么玩,每天忙的屁滚尿流的人群真没时间整天盘算玩什么谢谢!比如我读法律学院的,一周几百页的阅读量,能按时完成又不让自己太累有适当的放松就不错了,每天图书馆呆到10点闭关搭末班校车回家的人真没那么多时间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破事……

    刚到美国的时候前几天我干的事:熟悉周围的超市,熟悉周围的公交,熟悉银行,熟悉校园道路…… 真没时间玩

    感觉这部电视剧就是青春偶像剧换汤不换药吧,和那些打着创业的旗号搞乱七八糟的青春偶像剧,以及打着贩毒旗号搞言情的烂尾剧一个样吧~ 明明是说留学,却不着重说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不着重说学习生活,不着重说留学之前留学中的烦恼麻烦事,不拍留学生因为语言问题可能点个快餐都能遇上麻烦(包括口音和俗语带来的问题)……用浮夸的演技演着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架空剧情~ 与其拍进体育馆被误会带枪,真不如拍留学生搬家搬东西打扫卫生时候的麻烦,甚至拍烟雾报警器的梗或者美国公寓里的大蟑螂都比预告片里的那段的贴近我们留学生的生活!

    还有,有人说一部剧不能完全反应真实,因为那样没人爱看,是,我承认,一部剧是需要编一些戏剧成分,但那似乎和完全脱离现实有本质的区别吧?我就说我看过的美剧,比如识骨寻踪,比如极地恶灵,比如切尔诺贝利,这些都有编的成分吧?但是不会说法医一眼看出谁是凶手吧?不会说切尔诺贝利炸了消防员没人死掉吧?戏剧化改编不是乱编understood?基于现实的合理改编不是架空自己想象懂么?那么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与其拍留学生的故事,为什么不索性天马行空拍科幻片玄幻剧呢?

    同样是这个人,说:“给一星是不理智的,是不成熟的…… ”wtf?这部剧打着留学生的名字,但讲述的不是我们的故事,这好像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是偏题吧?九年义务教育经历过吗?小学读过吗?你写个偏题作文会拿什么分数不知道吗???谈何不理智??

    据我所知,能对留学话题产生共鸣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学历和年龄都不会低了,有什么理由就因为给了1星就被说不成熟??

    留学生吐槽,甚至表达愤怒有什么不妥么??凭什么觉得我们应该容忍自己的故事被人胡编乱造?我们留学时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焦虑,紧张,恐慌,孤独,寂寞,这部剧体现出来了么??

    还有,某些人你有什么理由断定留学生的真是生活枯草乏味不吸引人?我们可从来不觉得自己的留学生涯实在浪费时间呀!我们辛苦,但是我们并不觉得乏味好嘛!我并不认为学习生活自理,学习自己烧菜,努力融入集体,努力排除语言障碍,努力客服社交恐惧在课堂发言发表演讲和老师讨论论文,甚至是生活中抓房间里的蟑螂这种小事(当时房间里蟑螂太多我们花很久锁定巢穴然后用硬纸板搭建了一个城墙封住整个橱柜)……等等这些事是无聊的!我们是很辛苦,但是我们也在挑战自己!所以我希望某些路人,不要用你们的想象来给我们下定义!谢谢!

    顺便吐槽一下,剧中人物的造型看着像学生么?要拍这个题材能劳驾先去真的了解过一下留学生的生活么?

    【详细】
    102431875
  • 昨天小楼
    2020/1/27 15:00:59
    《流行病》带你了解武汉新型冠状病毒

    武汉新型肺炎来势凶猛,最新科普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 》非常及时,强烈推荐:

    武汉新型肺炎来势凶猛,最新科普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 》非常及时,强烈推荐:

    12190231
  • 胤祥
    2009/4/29 15:45:01
    《约翰·拉贝》的双面镜
    网易娱乐专稿
    http://ent.163.com/09/0430/09/584TLEAP00031NJO.html

      在刚刚公布的德国电影奖中,《约翰?拉贝》【注:在本文中,以《
    网易娱乐专稿
    http://ent.163.com/09/0430/09/584TLEAP00031NJO.html

      在刚刚公布的德国电影奖中,《约翰?拉贝》【注:在本文中,以《拉贝日记》指称图书,以《约翰?拉贝》指称本片】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和影帝在内的四个奖项,而获提名无数,包括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在内的《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空手而归。这确实说明了某种问题。在我看来,近年德国电影的确有傲视欧洲的趋势。看看这些作品:《再见列宁》、《逃出柏林》、《香水》、《窃听风暴》、《巴德尔和迈因霍夫》还有这部《约翰?拉贝》,作为具备一定思想性和话语生产性,并具备较好市场认可的电影,似乎英法西意诸国还没有如此的规模效应。当然德国电影奖(大致相当于奥斯卡或者中国的金鸡奖)颁给《约翰?拉贝》而不是《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政治正确或者某种新主流意识形态表述在其间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实际上就影片本身而言,《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德国电影,但是由于它旨在批判和反思六十年代的内在伤痛,并没有提供一个想象性的解决,给提名而不给奖实属理所当然。 而《约翰?拉贝》的获奖,大约能够说明这部影片的书写方式是获得主流认可的。
      
      那么还是来讨论《约翰?拉贝》。很有趣的是,这部影片在中国语境之中更具备话题和讨论空间。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没有阅读《拉贝日记》以及没有做相关的史料收集,所以在这里仅提供一些思考的切入点,而暂且搁置更加具体的文本对比分析。最明确和直接的入口有两个,其一是上周上映的《南京!南京!》,我会在本文最后给出一个比较阅读;其二则是现在要分析的,拉贝是谁——
      
      在《拉贝日记》引起中国思想界讨论之前,我相信若非从事历史学或者相关学科的人,大约对史实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东西包括南京大屠杀,百人斩比赛,以及30万遇难同胞;历史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约翰?拉贝的安全区,以及约翰?拉贝这个人——在电影里他被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这是另外一半的故事,而于我而言,这件事要从外部被告知,无论是通过图书还是电影,而非始自中国本身的语境,这件事本身就不无怪诞。因为就中学教材的写法而言,像拉贝这样的外国友人,仅就数量而言,他救下的人难道不比白求恩更多么,那么热衷于赞扬外国友人的教科书为何对拉贝只字不提——这就值得我们讨论了。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其一是,拉贝是纳粹党人,这是他永远不能洗脱的身份;其二,某种冷战思维和冷战逻辑的延续,因为南京是国统区,因为拉贝接受了国民政府的勋章,于是,之前的《拉贝日记》出版和今天拉贝重新显影在此时看来,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后冷战意味的写作行为。
      
      于是《约翰?拉贝》就变得有趣起来。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恰好为中国语境提供了一个双面的镜子,一面映照出中国历史写作方式的某种裂隙和某种变化,另一面则映出拉贝在德国本身的语境中的意义,进而在我们这里产生具有参照性的思考。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在《约翰?拉贝》中,拉贝本人的纳粹身份并不是被避讳了而是被强化了,但却是以另一种有趣的方式进行反转式的强化——纳粹党旗,邪恶的象征,却能作为无辜平民的避难所。而拉贝虽然自称是纳粹军人,不忘行纳粹军礼,但显然,影片是把他作为一个企业家来塑造的。他最初庇护平民,并非是出于人道主义,而仅仅是出于“企业家”保护员工的责任,但是最终他一步一步承担起他的使命,于是他最终成为了一个英雄。于是我们看到,纳粹这个符号正好在视觉上被赋予了相反的含义,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翻案么?当然有这个可能,于是影片为了政治正确,不停地调戏希特勒,并且安排了一个犹太裔的男二号,罗森(按影片演员表顺序,实际上我以为,威尔逊医生才是真正的男二号),通过他的讲述在片中强调纳粹屠犹的事实——但是重要的是,在电影里,通过画面呈现和对白交代根本就是两码事,如果不是实验片,通常情况下“眼见为实”,那么这个翻案实际上是做实了:“纳粹”二字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这部影片最终的策略就变得很有趣,剧作将应当属于纳粹的邪恶,屠杀转给了日本,当然不忘安排一个善良的日本军官,而将最终的大反派赋予一个因为皇室血统而免于审判的日本亲王——这似乎带出了另一重反思,因为冷战的原因,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审判比起德国来说十分不彻底。然而同样因为冷战的原因,西德对纳粹的审判同样不彻底,但不是那些应该被审判的人,却是拉贝却遭到了审判,于是这个问题就变得愈发的复杂。看来这个问题不是这篇短文能够说清楚的了,于是暂且搁置。强调一点,拉贝遭到审判的原因是“与中国勾结”(见片尾字幕),这里某种后冷战的参数就变得更加明显了。于是《约翰?拉贝》的自相矛盾和影片里生涩的问题就能够得到一种可能的解释。在后冷战的语境中谈论拉贝这个人物,又要在德、中、日的语境中寻找平衡,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不说民族主义者们可能找到的无数处“被伤害了感情”的地方,恐怕日本方面不能接受这种表述。当然我不能判断这种矛盾是出于导演和编剧自身的思考多一些,还是出于考虑中国市场和“中国人民感情”多一些,但是显然破坏影片结构的正是犹太人罗森和中国人琅书(张静初扮演的女学生)之间的一条生硬的线索。这一点随便做下叙事学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此不提也罢。
      
      镜子的那一面如此,镜子的这一面也相当的复杂。或许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在对拉贝的认同之余,更多的时候是在反思,当我们的历史书写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失之后,以这样的方式找回另一半的故事,本身就变得十分的吊诡。虽然拉贝在影片中成为一个孤独的悲剧英雄,虽然中国人在这部影片中面目模糊,但是那些缺席的成分恰恰是我们的历史书写中呈现的东西,这个话题就更大了。当然《约翰?拉贝》作为电影,不是历史,只是故事——我只是在说,以这部影片提供的参照,我们或许能窥见我们历史书写之中的问题。
      
      最后说两句《南京!南京!》和《约翰?拉贝》的对比分析。这恐怕是现在和将来的讨论中难以绕过的的话题。。《南京!南京!》并没有绕开拉贝这个人,但是拉贝在《南京!南京!》里真是面目模糊,或许陆川认为这是不需要交代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个事实根本就长期处于匿名状态。另外则是,《约翰?拉贝》正面展示了强奸——尽管未遂,正面展示了百人斩少尉和他们的比赛——不得不说,尽管是从门缝里看,这个场面也比《南京!南京!》更有冲击力。话说回来,《南京!南京!》里最有冲击力的画面大约是那一片像麦子一样倒下的中国士兵,相应地,《约翰?拉贝》里两段日军射杀战俘也不相上下。《南京!南京!》的问题在于剧作,《约翰?拉贝》的问题也在于剧作,但至少《约翰?拉贝》好歹还是一个故事,比《南京》问题少一些:如果《约翰?拉贝》能够把拉贝的两难处境强化一些,删去不必要的线索和人物,可能剧作上更加流畅一些,但是鉴于前面的分析,如果不能解决这个历史表达的困境的话,剧作的根本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说白了,《约翰?拉贝》本意不是拍南京大屠杀,对它而言,南京城也只是景片而已,它的诉求是写人——写拉贝这个人,进而表达某种思考。这部影片的诉求不是“南京大屠杀的又一铁证”,而是德国人的反思。如果如果有人说《约翰?拉贝》就是一商业片,对,它确实是一商业片,但《南京!南京!》也不是艺术片啊。要是有人说《南京!南京!》因为删减而如何如何,《约翰?拉贝》删减的部分估计也不少,确实很多地方不流畅。至于一定会被拿来比较的《辛德勒的名单》,那才是商业片和商业片。依我看,《约翰?拉贝》的讨论空间比《辛德勒的名单》还大一点,因为这部影片在中国语境中天然的特殊性。当然,关于屠犹和南京大屠杀的比较的问题,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屠犹是“人类的灾难”,南京大屠杀只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问题”,这其间的话语斗争,犹太人的话语权,以及西方话语在中国语境中的位置,都是巨大的问题。

    于是结论就是,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讨论而言,一部高票房的、国际语境中的商业片,比十本学术著作或许更加有效,只要它能提供话题和思考的空间。一个读后感式的写法会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面对强权,他可以做出一些伟大的选择;一个广告式的写法会是,《约翰?拉贝》是“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各国评论一致激赏”(见影院广告);一个批判性的写法是,《约翰?拉贝》在自我矛盾中展示了某种反思性——但这些都是结论,于我而言,这是一部颇具讨论和思考起点性质的文本,从这里进入,是更多的阅读,以及更有参照意义的言说可能。
    【详细】
    20023644
  • Lune_cying
    2012/2/4 5:23:34
    有趣的联想
    看第三集黄德斌致结婚辞那段,我正好在想,不少演员都会有一个角色给我留下最直接的印象,比如剧里那个演和尚的会让我想到慕容复(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演员的名字= =),然后再看到黄德斌就会给我一种同性恋的氛围(受珠光宝气影响),于是正当我想到同性恋的时候,他居然就给一对男男结婚致辞了,这感觉真是。。。另一种完满么~还有那对夫妻面对同性恋结婚的态度,真是有趣的对比~
    看第三集黄德斌致结婚辞那段,我正好在想,不少演员都会有一个角色给我留下最直接的印象,比如剧里那个演和尚的会让我想到慕容复(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演员的名字= =),然后再看到黄德斌就会给我一种同性恋的氛围(受珠光宝气影响),于是正当我想到同性恋的时候,他居然就给一对男男结婚致辞了,这感觉真是。。。另一种完满么~还有那对夫妻面对同性恋结婚的态度,真是有趣的对比~
    【详细】
    529217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