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1岁了。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子宫下垂,我过度臃肿,还有一只耳失聪。我见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没有精神失常!如果整个王室家庭想忤逆我那么就来吧,当面来。我可以马上在觐见室等
“我81岁了。我有9个子女,42个孙辈,近10亿臣民。我有风湿,子宫下垂,我过度臃肿,还有一只耳失聪。我见过11任首相,签署了2347条法案,执政62年234天。我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对5个皇室家庭和超过3000名雇员负责。我脾气不好,乏味,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视,表里都是如此。我专权得令人厌恶,百无一是,但我没有精神失常!如果整个王室家庭想忤逆我那么就来吧,当面来。我可以马上在觐见室等你们。”
《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由一名女记者挖掘的王室轶闻改编,讲述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末期与一名印度男仆的私人情谊,那是印度正式成为女王王冠上的宝石的第29个年头,亦是大英帝国强盛的顶峰。抛去多少是史实多少是戏说不讲,除了英国人骨子里的自嘲幽默和难掩的对昔日荣光的留恋叹息与思索,动人之处在于把女王还原为一个普通的迟暮老者,为万众瞩目,却无人愿意真正聆听与理解其内心的孤寂,这个困局,是我们人人都迟早要陷入的。而阿卜杜勒的出现,成为女王私人情感的避风港,她对漫长人世的厌倦,她的脆弱无力和任性,她在职责上的麻木失落和对阿尔伯特与约翰布朗的哀思,终于得以以“一个人”的方式纾解。
除了这条主线,让我感慨的是阿卜杜勒的印度同伴,这个冷幽默的角色从一开始就不情愿于这趟从印度到英国的“为殖民者献媚”的羞耻之旅,在他眼中领导世界的英帝国不过是“吃猪血”的“不文明之地”,他不想被“冻死”在罪恶异乡,他直言相告一个帝国站在最巅峰,意味着此去可见的也只有下坡路了。而他的死亦把全片基调从承载女王美好记忆的怀特岛的阳光,带向一片漫天飞雪下的无尽悲凉。片尾留给观众的伤感,在于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个女王的谢幕,和一个大国奏起的挽歌,而是两个普普通通惺惺相惜的灵魂的辞别。
本片从电影角度看不算是特别好的作品,对女王人格的过度美化如能克制些会更显真实客观,阿卜杜勒这一人物的平板也让故事失去厚度,但电影让我们看到“老去”这一无法避免的过程,我们都该为这注定的一种“凄凉”做好准备。
看到不少人关心这两个剧情上的主要问题,于是做一点个人分析
一个角色为什么做和不做一件事,这就要看不同角色各自动机,以及对彼此当下的行为的反应。
角色行为的互动即是动机的碰撞,本质上更是价值观与理
看到不少人关心这两个剧情上的主要问题,于是做一点个人分析
一个角色为什么做和不做一件事,这就要看不同角色各自动机,以及对彼此当下的行为的反应。
角色行为的互动即是动机的碰撞,本质上更是价值观与理念的较量。
这个故事的重点其实在于归属感。
角色各自的真实动机
杰森:通过曝光自己,使生化危机的恐惧散布出去,从而世人尝到他曾经尝到的恐怖,让所有人在内在上变得像他一样,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属。
沈梅:通过曝光证据,揭露美国政府(威尔森)的阴谋,为弟弟复仇,以及拯救其他人(拯救她弟弟的杰森)。
李三光:以政府特工的身份,阻止威胁美国利益和世界和平的生化危机(杰森)。
角色各自的行动:
杰森:前往地面,试图曝光自己来散布恐惧。
沈梅:通过说服,即阐述自己的动机(通过芯片揭露阴谋,并拯救杰森)来阻止杰森。
李三光:开枪攻击杰森以阻止他前往地面。
此时对于杰森来说,两人都在阻止他的行动,所以他要反击以继续自己的目的。
但沈梅是必须得杀,因为杰森的真实动机是散布恐惧,找到自己的归属。
他知道沈梅的动机,是出于爱的目的,想要拯救他,使他改邪归正。
杰森无法将充满“爱与正义”的沈梅变得像他一样,正如她无法把杰森变回人类,否则她弟弟也不会死,当然沈梅也就不会向美国政府复仇。
两者不能理解,正如人类与丧尸不能互相理解(有点魔兽里被遗忘者的意思了…),沈梅对杰森来说也没有留活口的价值,所以他杀了沈梅。
两人一中一美的国籍和背景故事设定其实也能反映双方寻求归属感的来源不同,沈梅有自己的家人,而杰森则被自己的国家背叛。
原本队友是唯一的依靠,而在队友全部自杀之后,杰森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这也成为他选择拒绝威尔森的操控的导火索。
但李三光不同,在他们之前的交流中,杰森知道了他见识过地狱(浣熊市),深知美国政府的腐朽,可李三光始终没有阐明自己阻止杰森的理由是什么,最多用军事法庭这样的玩笑来敷衍他。
因此,他就无法判断是否能把恐惧传播给他,从而将他变成像自己一样的人。
此时李三光已经无法挣脱,对于杰森来说杀他就想捏死一只虫那么简单。
杰森问李三光阻止他的理由是什么,是职责还是复仇?
前者对应“上军事审判”,后者对应杀沈梅的仇。
李三光沉默,谁也不知道他现在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这又回到前面,杰森无法判断李三光是否能够被传播恐惧,并认为他没有能阻止自己的能力(没有火箭炮和反器材狙击枪),也就没有杀他的理由了,于是扔了出去。
杰森临死前还在讲,目睹了这种恐惧的李三光会将恐惧传播给世人。
按理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将真正的恐怖带给世界真的这么重要吗?
联系到杰森一路走来的经历就会发现,他不过是渴望回到人群中去罢了。
只不过是用类似大家一起死这种反人类的“死者”才能接受的方式。
角色的真实动机:
克莱尔:曝光威尔森的所作所为,为所有像她和生化危机受害者那样的人复仇,同时获得世人的支持,继续帮助弱者的事业。
里昂:作为政府特工(总统保镖),阻止美国内部的邪恶势力正在做的一切,拯救美国。
很显然,克莱尔的想法过于天真,威尔森只不过是幕后黑手的傀儡,黑幕用抑制剂操纵威尔森的方式跟后者操纵疯狗小队和生化士兵的方式如出一辙,靠媒体曝光芯片根本无济于事。
经历过如此多的地狱的里昂虽然知道黑幕另有其人,但与其在明处寻找线索,与政府作对,时不时被黑眼镜偷袭,不如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继续为政府做事,等待机会。
更何况,总统跟李三光站在一条线上,李三光还没有认为美国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他相信美国仍然拥有正义,而美国也还没有直接背叛(抛弃)他~
李三光的人设也符合本片导演羽住英一郎在访谈中的描述。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3578507/
一、ep1
(一)“我们如何爱上”
1.相似的自己(similarity)
尤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另一个自己”
依赖共生(co-exist)
2.移情(kill time)
3.成长的可能性(accompany)
4.彰显身份(identify)
(二)“我们的关系”
1.buddy(共
一、ep1
(一)“我们如何爱上”
1.相似的自己(similarity)
尤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另一个自己”
依赖共生(co-exist)
2.移情(kill time)
3.成长的可能性(accompany)
4.彰显身份(identify)
(二)“我们的关系”
1.buddy(共同成长)
2.parent(资金投入)
借由偶像,他们的梦想被展示出来,并且可能获得成功
从这个角度而言,偶像也是被展示的文化产品而已,并且是“镜面”的,每个人可以看到不同的自我
3.family(cure,treat)
4.lover(前三者共同组成的高阶亲密关系形态)
一种情感与金钱时间的交换,付出金钱、成本,换取有关成长、收获、梦想等的情感回报(这种回报似乎是单方的)
真正的粉丝从来都是深藏功与名,真正的粉丝从来不想跟偶像谈恋爱,真正的粉丝是偶像的另一个自己,你可以说他们是otaku,但是偶像的现在,是无数个otaku心中汇聚成的光(ep4)
二、ep2
(一)fans的社群生态(有好的fans community experience很重要)
1.fans的集聚效应gathering
(1)信息共享
(information exchange)
(2)同好交流
这种集聚在交流的同时,也会因为某些人的出现而产生攀比(比如瓜田),类似生物的求爱
事实上最佳的状态应当是门户开放,一旦有一方出现权利(话语权等形式)过涨,也会激发其他成员的竞争
同时粉丝的形象也会投射到偶像上
(3)内部团建活动
增强粉丝凝聚力的重要场合
延伸IP的重要使用场景
三、ep3
brand communication
1.直播生态
2.粉丝认同
(1)主动外界传播
存在宣扬亚文化的动机
(2)粉丝群体印象管理
3.商演
四、ep4
(一)经济分配
1.分配不公
粉丝唯一能做的是积攒人气
人气上升会提高收入
但不改变分配制度的话就难以为继
即使如此,经纪公司依然攫取更多利益
2.内部收入不均
偶像组合内人气不均,而且出于利益考量必然会存在主推。虽然有单曲收入,但也存在center单,除此之外指向性的握手券和周边也让内部差距更大
(二)准入制度
地下偶像让市场门槛变得很低
但其收入在前期高度依赖核心用户群体,收入有限。
(三)粉丝进入周期
1.萌芽期(地下偶像)
核心用户群,地区明显,利基市场
2.成长期(推入市场)
粉丝群体扩大,粉丝—偶像间距离扩大
(1)距离扩大的原因
投入时间与金钱比重的缩小(核心)
不再依赖于原本的利基市场,不在独属于某一群体(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在萌芽期投入的原因)
3.成熟期(国民偶像)
4.衰退期(矛盾激化陷入解散僵局)
解散原因:
(1)偶像内部矛盾
①间接影响粉丝代理人战争
②不同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核心内因)
③流量等利益冲突(直接内因)
(2)运营能力
①影响利益分配
②无力缓和矛盾
(3)市场
外因的核心
五、
以粉丝的“人生历程”,描绘的“粉丝一偶像”的互动关系,但这种互动关系,类似于
粉丝自身投入(支流汇成入流,物质支援)→粉丝上位成功→粉丝产生通感(内心反馈)
【调节变量是粉丝进入的生命周期】
这种基于无数个自我堆积而成他人成功,获得自身的满意
①投入的限度
因为自己的梦想无法完成就过分投入到idol的成长?作为反馈可能更多是自己的内心生成物吧?
46岁的男主,在2020年疫情初期遇到了老友,老友说他变成了龌龊的大人。
面对在一起9年的未婚妻,两人分开前,他拿着一直夹在书里的初恋寄来的明信片,淡漠的说“外面雨很大,要不要带把伞”。那种淡漠毫无感情,把9年的未婚妻,当作是路边见到的随便的谁。
再倒回去,苏在酒吧门口的贩卖机前对他说
46岁的男主,在2020年疫情初期遇到了老友,老友说他变成了龌龊的大人。
面对在一起9年的未婚妻,两人分开前,他拿着一直夹在书里的初恋寄来的明信片,淡漠的说“外面雨很大,要不要带把伞”。那种淡漠毫无感情,把9年的未婚妻,当作是路边见到的随便的谁。
再倒回去,苏在酒吧门口的贩卖机前对他说“我很擅长找到绝望的人”,那时说的大概没错。
1999年结束,他邀请初恋同居结果变成了分手,初恋说太普通了,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下次我带CD来”。
电影没有讲为什么初恋分手,看起来有点像是花束般的恋爱,甚至过程中多次代入了苏打是男主,是个他的角色,够丧。
电影里一直提到太普通了,而我们大多都是这样太普通了,跟其他人一样,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顺着时代,顺着社会要求,囤粮,戴口罩,打疫苗,结婚,找工作,完成社会使命。
电影倒着讲完25年,46岁的他也无法成为大人,他和他身边的人的故事讲的也七七八八,是个值得二刷的电影。但我又讲不出什么专业水准,最近这两部太阳国的爱情片,都讲的还不错,没什么夸张,好像就在身边。
像是我和一个朋友的选择,同样的时间,遇到了相似的爱情,不说彼此的感情,只说遇到的对方现实条件非常相似。2年前我24岁,朋友26岁,我很迅速的做出了选择,开始了我的爱情,觉得勇敢一下没什么,就算结局不好也有美好的过程。而她始终与对方保持暧昧,甚至在男生马上表达的时候,她聪明的避开了。2年后的现在,我分手了,她始终都没有开始她的爱情,且现在她也准备告别对方。
我们对于爱情做出了相反的选择,我在最开心的时候,劝她最好去试一试,甚至对她油盐不进的样子有些生气,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感受的是什么,所以做了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了2条路,但有一样的结局。
好像人这30000多天一样,结局都是离开和告别。
刚看完电影后,突然间有些思绪,就想来写写,其实之前也有想过,家里如果有一个身体或智力不健全的孩子怎么办,作为父母会不会觉得很绝望,对于生活或则精神上会不会很心力交瘁,但是看到影片中,弟弟和家人的生活状态,还是觉得很感动,对于现实的类似家庭来说,是不是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或则鼓舞的方向呢。
影片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妈妈说的那句“ 刚看完电影后,突然间有些思绪,就想来写写,其实之前也有想过,家里如果有一个身体或智力不健全的孩子怎么办,作为父母会不会觉得很绝望,对于生活或则精神上会不会很心力交瘁,但是看到影片中,弟弟和家人的生活状态,还是觉得很感动,对于现实的类似家庭来说,是不是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或则鼓舞的方向呢。 影片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妈妈说的那句“一个男人最起码要会保护四样东西,脚下的土地,家里的父母,怀里的女人,身边的兄弟”,短短的四句话,却包含了我们在行走的路上所要担负的责任。 在影片中陈思成所饰演的花心妇产医生,最后通过寻找……回到初心,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是回到初心,因为剧情只是生活的片段化,真实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在继续,不管是影片还是生活,我想说,简单就好……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很早看的,泰山的肌肉长什么样子我都忘了,但是两只豹子一见泰山甩头就冲过去我可是忘不了。放心,不是要撕了他。我养了“罗马”我知道,猫科动物喜欢你,就要用头蹭你,蹭个没完。猫跟狗不一样,装呗,装高贵。平时不待见你。然后,我夜宵了吧,可劲的蹭我,刷存在感。肚子里咕噜咕噜的表示拳拳爱意。可劲得往你身上扑,还注意不让自己的爪子露出来。这是甚?这是情商啊!尽管它不如狗忠,但是就凭着两商皆高的表现征服了你
很早看的,泰山的肌肉长什么样子我都忘了,但是两只豹子一见泰山甩头就冲过去我可是忘不了。放心,不是要撕了他。我养了“罗马”我知道,猫科动物喜欢你,就要用头蹭你,蹭个没完。猫跟狗不一样,装呗,装高贵。平时不待见你。然后,我夜宵了吧,可劲的蹭我,刷存在感。肚子里咕噜咕噜的表示拳拳爱意。可劲得往你身上扑,还注意不让自己的爪子露出来。这是甚?这是情商啊!尽管它不如狗忠,但是就凭着两商皆高的表现征服了你。为甚?因为这就是女人啊!欲拒还迎、欲擒故纵、欲罢不能!读懂了猫,你就读懂了女人。不过在它最黏的时候,你粗暴一推,它将永远避之唯恐不及。因为她就此伤了心。
太虐心了,心疼晓薇,太懦弱了,现实中可没人那么傻,宝珠太恶心,自私,把自己的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现实当中要是女人假怀孕,不能生育,要被甩了,别被电视剧洗脑了。最后晓薇还是不能和志强在一起,命运多舛啊!我看得很揪心,有一个网友的评论是他强烈预测到最后晓薇会跳江,我的心如刀割一样,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也不能养育自己的亲生儿子,唉!
太虐心了,心疼晓薇,太懦弱了,现实中可没人那么傻,宝珠太恶心,自私,把自己的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现实当中要是女人假怀孕,不能生育,要被甩了,别被电视剧洗脑了。最后晓薇还是不能和志强在一起,命运多舛啊!我看得很揪心,有一个网友的评论是他强烈预测到最后晓薇会跳江,我的心如刀割一样,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也不能养育自己的亲生儿子,唉!
无论如何,这依然是今年最好的美剧之一,就谈谈个人观后的一些遗憾。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没有那么过瘾,压抑感更重。
最大的遗憾当然是结局。整片最后还剩半小时的时候,嫌疑人被释放了,我确实是看进度条在推算究竟最后杀死孩子们的嫌疑人有没有被抓到,看到进度条越来越接近终点,心也点一点沉下去,怎么也没想过最后居然。。。而且我甚至抱了一丝幻想--下一季会继续这个案子吧!但没想到最后
无论如何,这依然是今年最好的美剧之一,就谈谈个人观后的一些遗憾。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没有那么过瘾,压抑感更重。
最大的遗憾当然是结局。整片最后还剩半小时的时候,嫌疑人被释放了,我确实是看进度条在推算究竟最后杀死孩子们的嫌疑人有没有被抓到,看到进度条越来越接近终点,心也点一点沉下去,怎么也没想过最后居然。。。而且我甚至抱了一丝幻想--下一季会继续这个案子吧!但没想到最后一行字幕彻底把这个念想也打消了。内心的失落与压抑无法言表。
第二个遗憾,感觉这一季与连环凶手的面谈全部都不及上一季过瘾,很多我很期盼有个高潮的地方,都没有。比如见曼森,在比尔被激怒、濒临谈崩的阶段,我本以为霍顿会力挽狂澜把节奏拉回来,再比如最后审问嫌疑人的那段,我也觉得应该是本季最后一次与嫌疑人面对面谈话了,会有个漂亮的击破,然而也是非常常规,败兴而归。另外本季让女博士和墙头草也进行了一些面谈,第一场还有点意思,第二场就乏善可陈。所以综合下来,所有的面谈都不及上一季精彩。
第三个遗憾,这一季真的超级讲ZZ。这一季花在FBI、小组内部、亚特兰大警察局、亚特兰大本地ZZ或者人际关系的篇幅挺多,看得我有点不耐烦。并且这一季里的ZZ是占上风的,虽然上一季最后,内部调查也让整个组陷入了危机,但是,不管多么讲ZZ讲程序,案子是破了,犯人是抓到了,所以观感上还是失望中有希望,艰难中取得成绩的心情,但是这一季犯人其实最终并没有算搞定,ZZ上FBI和亚特兰大的官员们各取所需,春风得意,这感觉真是别样滋味,很难描述。
第四个遗憾,比尔的家庭线。这算是遗憾,但是又会让我很期盼看到衍生剧或者如果这部剧像 犯罪心理 一样能够拍上十几季说不定就能够有比尔儿子成为连环杀人凶手的新剧情。比尔的儿子显然具备很多连环凶手童年时的一些特征,在遭遇了这次事情之后,妈妈像任何一个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妈妈一样,认为不要向孩子提及这些,让他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孩子自己会忘记创伤,心理医生说了一句:这些创伤孩子不可能忘记,任何人都不会忘记。但是显然,妈妈一直到最后都没有认同这句话,所以她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环境,认为这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方法。作为观众的我,却和比尔以及心理医生的想法一致,应该让他继续在这里,有比尔的照顾,有心理医生的干预,更好。搬离之后,这个本来就很怪异的孩子,将面临父亲缺位,这又为他走向连环杀手创造了一个因素;母亲对孩子近乎偏执的保护,对于正常的孩子可能不会有什么其他作用,但是对这个孩子就未必了。总之,这条线继续写下去,也会很有内容。
第五个遗憾,男士们全员发胖,哈哈哈。看着个个紧绷的衬衫,腰部若隐若现的肉肉,还是挺不适应的,当然这个纯属个人偏好。
最后不说遗憾,夸夸剧本和演员。剧情方面,这一季最意外的情节就是比尔的孩子经历了犯罪事件,从这个视角再去看比尔在与犯人面谈时的心态和想法,感觉就像个无底洞,会把观众吸进去。剧本台词的深入程度真是令人乍舌,虽然我没有落过一集CM,也还是会在他们开会讨论研究内容的时候停下来多看几遍,CM前传真不是说说而已。最后,演员真的全员牛逼,警察罪犯情人爱人孩子母亲邻里等等,很难找出一个人演得不好的。还是要佩服人家这个行业的整体水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发展到好剧本、好剧组、好导演、好演员遍地开花。
先这样吧,才一刷呢,等下次有空二刷之后如果有补充再说。
纯粹从文学与艺术方面谈谈《修容镇》。
看完了感觉一般,太一般了。
一开始感觉超神了,这影射方式,几乎可以带入所有问题。
但是后面台词,还有处理方式,太太太太太太low了。几乎拖累整个片子。
纯粹从文学与艺术方面谈谈《修容镇》。
看完了感觉一般,太一般了。
一开始感觉超神了,这影射方式,几乎可以带入所有问题。
但是后面台词,还有处理方式,太太太太太太low了。几乎拖累整个片子。
全篇高峰是男主的爆发,但男主的切入点居然只是高中生教育问题??(我的天啊前面的铺垫你已经让我觉得你在忧国忧民你要去拯救社会拯救世界了……结果你告诉我你仅仅是因为散文阅读总结背诵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这个抱怨实在是太弱,并且让前面的铺垫落空……
我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结果你只下了一场毛毛雨。
随后男主离开,来到最后的结尾,女主与主任的对话,也极其没有技术含量。
太白了,浅白苍白直白。
以至于把前面的铺垫,影射,本来很高端很艺术处理方式,拉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上。
如果最后的叙述,只需要这么直白的表述,那么根本不需要艺术的处理和铺垫。
我希望的结尾,是升华的处理。是更加艺术。
而不是直白地灌输观点。
你可以选择影射,或者讽刺,甚至留白……
那么多处理方式,每一种都比直愣愣告诉观众,我的想法就是这样,要好一万倍。
——真的很遗憾。
前面看得我头皮发麻,后面急转直下。
前面让我觉得这人功力深厚;
后面的处理方式与语言表达,让我觉得这人不超过20岁。
《县委大院》作为2022年岁末献礼剧,是胡歌久别荧屏七年之后,再度与正午阳光合作的剧目,确实让人非常期待。电视剧刚播出,就获得不错的收视率以及讨论度。但是目前追到16集,整体的观感就是:这部剧里面有足够的县委大院的骨架在,可在剧情里面缺乏所谓血肉,主角的形象足够正面,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没有足够的金手指,但却足够的假大空。
《县委大院》作为2022年岁末献礼剧,是胡歌久别荧屏七年之后,再度与正午阳光合作的剧目,确实让人非常期待。电视剧刚播出,就获得不错的收视率以及讨论度。但是目前追到16集,整体的观感就是:这部剧里面有足够的县委大院的骨架在,可在剧情里面缺乏所谓血肉,主角的形象足够正面,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没有足够的金手指,但却足够的假大空。
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造成这样的问题会有很多因素,总不能以这部剧定位为献礼剧,有很多剧情不能深入谈及,只能泛泛而论来搪塞。
带着手铐和脚镣创作与画地为牢的创作本质是两回事。前者是受限于现实的可能性,面对需要表达超越现实的创作无法实现,但你的创作逻辑和才华是在的,能够支撑住你利用限制的素材来表达你的诉求。画地为牢呢,本质就是一种投机主义,制造一种假象,以至于让人同情-他都这么努力,无法达到你的要求,那是因为现实的问题。这种会如何体现呢,就是剧情里面的核心命题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出现这种困境往往就在于剧本创造的核心底层逻辑就严重出错。
一、关于献礼剧
这部剧定位是献礼剧,也就是因为献礼剧,所以会出现“哦,他看似谈了很多,但是又谈不够”,都是因为献礼剧。其实这样的毁誉参半的评论往往都会出现在正午阳光出品剧。制作公司以打造精品的“正剧”路线占领了市场份额。就事论事,正午阳光的剧在国内的电视剧创造市场上确实称得上精品剧,但往往到执行上面,只有精品的形,没有精品的神。
为何会出现这种原因。正午阳光的核心用意是要按照美剧的思维来打造国内电视剧。美剧的思维又是什么?其实就是核心的客群,痛击客户痛点。所以基本上,正午阳光的剧目都是以用户的思维来进行剧本创作,他会基于用户的痛点、话题点来打造话题。这就是你会看到他的很多演员凭借着剧中角色获得足够的话题度,可深入剖析,他剧目里面的人物莫不是过于传统的价值观-所谓的爹味浓引发争议,要不就是他的剧中人物发展、成长与剧情会呈现出相悖的逻辑,也就是剧情与人物成长会出现矛盾。这也是他诸多剧目都是“毁誉参半”的原因,这一点也会出现在县委大院里面。
至于本剧定位在献礼剧,也是属于毁誉参半的一类。赞扬的是,他涵盖了县委大院日常行政事务的种种,足够写实,也展现了县委政府行政的工作日常,甚至很多争议的话题与命题也涵盖,直视。毁在于,他谈论了这么多命题和剧情支线,仅仅体现在表面上。
这样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定位在献礼剧的约束。电视剧的剧情不在于人物的塑造,也可以在于启发观众思考。这也是为何香港职业剧能够获得追捧,里面的人物不一定非要树立在正与邪的对抗,仅仅围绕职业剧情的开闸,展现这个职业的面貌再附加适当的艺术加工,其实也未尝不可。
就如,职业背景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同样讲述发展的命题,三十年前的《情满珠江》里面的故事就足够饱满,甚至是《鸡毛飞上天》的剧本创造上也要比《县委大院》要扎实。
如是谈及献礼,核心的命题是发展,剧情围绕着发展,可以引发-要如何的发展,怎样发展来展开,也比主角一本正经地说“我们不能这样发展,我们要这样,又要这样,还要这样”的假大空会真实多。
二、形似神不似
值得赞扬的是,《县委大院》里面的剧本前期采风、取景、人物形象打造上也费了足够的心思,尽管还会出现有足够多的剧情漏洞,但这毕竟不是记录片,无法一一地重现现实。
但必须地说,这剧里面就仅仅限于形似,利用布景、人物的打造、剧情命题来打造县委大院,但在落实在剧情推动上就陷入神不似的困境。
一群挂着县委大院的头衔,起着省委的调子,却干着乡镇镇委的事情。
从国内行政区域划分说,我国分为省、县、乡三级,也就是县委大院,他是属于一个中观的级别。一个县委大院要做的还是统筹辖区区域里面的各项事务的发展-民生、经济、科教文卫等等。在县委的机构设置上,一般是四套班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而在政府的机构设置里面,除了要统筹乡镇发展,还会以政府内设机构作为议事中枢机构,外以多个市直机关来统筹辖区里面的资源调度、经济发展、财政调度以及科教卫文资源分配。但显然,在这个最关键的环节上,剧情这个基本逻辑就是错误的,所以你会看到在剧情,前前后后只出现的是书记、县长,没有其他副书记及常委,只有乡镇书记的身影,更看不到有市直机关的存在。花太多的篇幅去塑造所谓的关键演员的关键角色,意在打造群像精彩,再利用这种群像的角色辅助剧情,延伸足够的支线,来打造足够的光环的主角,可最关键的环节却被忽略,一个县不是一个乡镇,重则,要处理100多万常驻人口的各项大大小小事物,轻则,也要兼顾30-50万左右人口的利益,这只有书记、县长以及几个乡镇干部就能把事情去干好吗?所以,这也大概解释这县的困境-这个县为何如何发展滞后呢?人力终有穷天道自有尽。要原本100个人的事情剧情只让10个人去做,最后往往容易出现人浮于事。费太多的心思去塑造这个县所有干部都一心为民,执行力之高,领导有足够的智慧和专业知识,却忽略的专业如果要集中在专业剧情的展开,也应该清楚于专业分工有明确。主角团在厉害也无法面面俱到。
在剧情展开上,编剧似乎恨不得把在挂职调研过程中,所经历的恨不得一脑子展开,可又受限于角色的数量设定、剧情的铺设展开等因素出现这种调子过高,呈现的内容与质感却与高调子不匹配的诡异。
此外,在本剧的最初剧情矛盾上主要集中在光明县数据作假导致的重重问题上,然而对于这个县的描述也仅仅停留在以法兰与奶牛作为产业支撑,没有其他关于这个县的人口年龄结构、对外务工人员多少等等方面的描述。显然观众对于这个县也无进一步的深入认知,更无法对后续的剧情推动能够有进一步的体会,更多会设身处地地把自己代入到现身处的县来展开所谓的剧情视角。故事要讲什么如何讲,似乎这部剧很难给以确切的答案,因为他的元素实在过于投机。
在故事的主线上,主要分为两个脉络-一个是以梅晓歌为主的县委线,主要讲述他主政光明县里面的经历,另外一个脉络就是以小林职场菜鸟的脉络,主要讲述的是刚进入体制内的新人成长的故事。从两条脉络来说,这更像是干部成长的故事,但是在推动剧情上,他陷入了怪圈-到底是什么驱动干部的成长?谁是他成长的障碍。小林一条线,则是体制内相亲的抓马、办公室同侪的竞争,这确实很真实。可到了梅晓歌的脉络上,还是老问题,既然如此一心为民,干部响应也不大出差错,为何就执行变形?问题在哪呢?到最后,剧情只是通过一个个所谓老百姓-老邱、宝根这些群众人物来辅助证明:政策落地的变形的缘故。
就事论事,当一个政策落地非常不易,基层的工作在于你要把政策讲给老百姓去听,基层执行的工作没有绝对的命题和标准的答案,最关键在于融会贯通。
然而在谈及在这些问题的时候,关于本剧的营销,谈及到执行的问题,就仅仅懂得利用妇联来说服拆迁户签字,以此来体现所谓的体恤民情,县长鞠躬就能引发群众感动一片。在关于本剧的营销文章里面,说的一点却是不错,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面谈及中国乡土自然有一套所谓的社会规则-就是乡土人情。但政府的本质工作是在于服务于发展,一而再晓之以情,无法动之以理,无法利用新观念去革新旧观念,如何谈改革,如何谈创新,如何谈依法执政?
本剧的形似神不似的原因在于二,该谈法的时候,继续谈情,该谈理的时候,继续谈情。一而再地花费诸多的笔墨在塑造一群仅仅只有顽固、执着的乡土情怀的群众人物上,却不愿意再花点时间去思考他的行事动机,他们的困境所在,他们的诉求,再赋予他们血肉,给以他们在剧中成长的空间。
三、没有金手指,只有假大空
县委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县委政府的定位就是服务型政府,主政者要解决的,不管是懒政、庸政,还是勤政,最关键思考的核心问题还是-如何统筹区域发展。这是一个经济账、也是一个社会账。而发展的驱动力在于人民。在县委大院里,编剧抛开了很多社会议题-征地拆迁、三农问题、农业改造、环保整治带来的产型升级。这无不是当下大众关注的社会命题,可在剧情的展开的时候,这剧又陷入了一个诡异的逻辑悖论-对于这些命题,他往往只有情绪表达,没有实质思考。这点体现在哪呢?这点体现在,每当谈及在这些社会议题的解决方案上,你往往只看到主角三言两语的空话、套话、废话,行动解决方案就只有一带而过。
1. 光明县的财政困境-借钱or招商卖地
这部剧在立项、成案、拍摄制作的过程中,确实当下很多政府都面临财政上面的问题,这并非故事的主角能够三言两语就解答出这个难题。但从剧中来看,这个命题里面,剧中采取的做法就是:利用主角的评论,对隔壁县的卖地求发展模式进行高位点评,再表达我们不能这样,既要这样又要这样。
既要这样,又要这样,还要这样。这是主角每逢开会必说的话语模式。另外还有一句话语就是实事求是。
可现实的困境里面,在面临着县内财政赤字,收入匮乏的情况下,这个县是否还有资格可以谈及-既要这样,又要这样,还要这样的理想化标准呢。发展与改革永远都是并行进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陷入教条僵硬主义。在改革的过程中,决策总有利弊,需要不断深化、不断调改。
在谈及到隔壁县的招商模式,主角只有一个上帝视角的评论-他们这种会遭遇大问题。但现实的困境是,你无法去马上对一个政策里面就加以否定,因为政策的落地总需要时间 ,效果的呈现是需要时间的考验,并且发展与改革就是一个试错、纠错的过程,没有绝对满分的命题,只有不断修补的60分。
2. 经济发展-招商、自身发展
一个经济发展的命题也不是所谓的对外招商发展能够解决的一条路径。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县的经济发展除了外商的助力,还需要自身的产业基础,每个县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为主的县域总不能要求马上就进入工业县的发展步伐。一个县的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管是农业县还是工业县,除了自身的底蕴,时代的机遇,还有几代人灵活的智慧。外商是重要驱动力,内商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来作为内动力。可到了这个命题上,剧情又是肤浅地解释一切靠招商发展解决问题,你丝毫看不到任何光明县老百姓的努力,你也看不到这个县几代人努力的成果。你只看到这个县的摆烂,要主角的拯救。
3、解决方案-实事求是还是一成不变
对于剧中大大小小的矛盾解决方案,我只看到一个简单粗暴的思维路径,对于这些解决方法,丝毫看不到所谓一个从基层爬模滚打的官员里面的智慧以及专业技能,只看到利用一些人情叠加和口号式的小聪明与假勤奋。
就如奶牛基地的专项资金的申请与法兰厂的叫停两件事来说,无一不充满了这主角自我感动的小聪明与假勤奋。
奶牛基地无法得以规模化生产在于路没修好。农业发展的难题在于风险的控制,要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要面对在物流层层叠加之后渠道价格管控的风险。就如当下农业规模化生产这一命题上,这点与土地模式有关,解决这个无法规模化生产难题,当下的解决方案在于一乡一特色、一村一景这样的发展模式,利用技术支持、专项补贴来帮助每个乡村种植同样的农产品,保证产量,来降低整体的风险。而农业产品的收购价格低,到流通到市面上的单品价格之高,这里面的价格差就在物流成本之上。而剧中描述光明县奶牛生产基地的困境仅仅归咎在路没修好这个命题。在过去十年里面,国内的国道、省道交通网络已经足够发达,在一个县市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县道改造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人总不能一根筋要去凹这个交通命题上。人是活,树是死,其实就剧情深度而言,剧情过多笔墨地花在主角很努力去解决专项资金这个问题上,所以三顾茅庐地拜访省厅,而并不愿意让主角多去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个产业难题。奶牛基地是固定在一个区域吗?不尽然,更普遍的做法是,农产品的供销基地首选在于国道、省道出口便捷的地方,利用省道、国道的交通区域优势,降低外来车辆的物流成本,也便于外地车辆的管理,然后再利用市内的物流运输将各生产基地的农副产品集中在国道、省道出口的农产品基地,这样既解决了外地车辆进入本市的管理难题,也促进了本市的物流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要把路修好这个简单的电题上,修路求发展这已经是90年代的试卷,面对梅市长这种80后的书记更多在于如何区域统筹、资源系统这个试卷的解题了。
法兰厂的叫停也是同样的道理,剧中人物只通过三言两语表达对于环境污染影响后续发展的晓之以理,却忘记最核心的一点——如何迭代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是空喊口号的一刀切。一刀切之后不仅仅面临的是误工补贴、产业转移,还有整个就业人口的流动如何解决,这个区域的经济收入要通过什么来弥补?显然,更符合实际的处理方式是:关停部分产能确实落后的厂家,再选取一批比较优质的厂家集中生产,集中污染集中处理,然后再辅助专业技术的指引和政策鼓励、补贴来完成产业升级。如此一刀切带来的恶果其实与懒政、庸政没什么区别
光从这几件事的处理上, 也无法从主角身上看到足够的智慧。更糟糕的是,如此的思维定势会贯彻整部剧的剧情发展。
就如不愿意展现官场的窥阴癖,要展现县委大院的专业这一环节,这个剧也就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看不到深入细致的思考。所以也就只能利用正午阳光的营销老套路——群像精彩+人气主角+似是而非的我们很努力,不能展现全部是因为环境原因的鸡汤来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