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爱情》中的爱情并不美好,甚至还非常残酷。
如果说《乡村爱情》第一季讲述了农村青年对爱情的期待,那么往后几部讲述的都是爱情的幻灭、婚姻的无奈。
最典型的是香秀,她在李大国和马忠之间摇摆,最后受伤的,是自己。
《乡村爱情》中的爱情并不美好,甚至还非常残酷。
如果说《乡村爱情》第一季讲述了农村青年对爱情的期待,那么往后几部讲述的都是爱情的幻灭、婚姻的无奈。
最典型的是香秀,她在李大国和马忠之间摇摆,最后受伤的,是自己。
且不说案件及其推理的问题
单说这剧的三观真的是碎裂
女主为了让别人为她找药就给别个下药,第一次是自己中毒了,就给小道士下药,让小道士和李墨白七天之内找药,要不然小道士也没有解药。
后来就是为了找自己想要找的药给小道士下药,让小道士和她去八卦阵,如果李墨白没有出现,小道士和她就死在那儿了。
再后来口口声声答应小道士不给下药了,还是为了自己去给小道
且不说案件及其推理的问题
单说这剧的三观真的是碎裂
女主为了让别人为她找药就给别个下药,第一次是自己中毒了,就给小道士下药,让小道士和李墨白七天之内找药,要不然小道士也没有解药。
后来就是为了找自己想要找的药给小道士下药,让小道士和她去八卦阵,如果李墨白没有出现,小道士和她就死在那儿了。
再后来口口声声答应小道士不给下药了,还是为了自己去给小道士下药,让小道士帮忙做事。
女主真的只会窝里横,除了给身边人下药下蛊,别人她咋不去动呢
还都是自己的朋友,且不说李墨白还救过他的性命,还是给李墨白下了蛊。
不把药找到就不给解药,这样的人现实中真的会有朋友吗?
我不认同这样的为了自己而伤害别人的三观
这部片子要说导演、编剧都不太重要
最重要的其实是制片人:J·J·艾布拉姆斯
这部片子要说导演、编剧都不太重要
最重要的其实是制片人:J·J·艾布拉姆斯
这部剧也挺好看的。就是唯一一间不大喜欢的,就是女主太圣母心了,因为通常电视剧女主基本上都有圣母心那种光环。这部电视剧我看完过后感觉美貌真的是其次的,内在美才是真的美。无论你长得有多好看。你的品行,你的内在不好,终究还是徒劳。不过女主长得确实我很喜欢我看过她演的杨玉环的部电视剧,挺在我的审美观点的。
这部剧也挺好看的。就是唯一一间不大喜欢的,就是女主太圣母心了,因为通常电视剧女主基本上都有圣母心那种光环。这部电视剧我看完过后感觉美貌真的是其次的,内在美才是真的美。无论你长得有多好看。你的品行,你的内在不好,终究还是徒劳。不过女主长得确实我很喜欢我看过她演的杨玉环的部电视剧,挺在我的审美观点的。
(仅以我的视角,不代表任何观点,也不代表我在讨论他人的观点。以我的立场并非我自大妄为,而是我尊重、理解任何人相同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我只了解自己的情况和因素,所以我只能自我反思、自我剖析。)
27岁之前,我似乎除了睡觉,都没怎么自己和自己认真相处过。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积极于各种有效无效的社交活
(仅以我的视角,不代表任何观点,也不代表我在讨论他人的观点。以我的立场并非我自大妄为,而是我尊重、理解任何人相同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我只了解自己的情况和因素,所以我只能自我反思、自我剖析。)
27岁之前,我似乎除了睡觉,都没怎么自己和自己认真相处过。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积极于各种有效无效的社交活动。
来到日本后,也许是地理上的距离,使得我与原先许多人的联系大量减少,甚至渐而渐之久时间未联系,都不知道见面该聊什么了。
婚后又经历过几个阶段的分歧,主要是有孩子之前和有孩子之后。不知不觉我形成了享受孤独、热爱独处的习惯。
只要有机会,我会花大量的时间一个人泡在书房或是公园里,看书、看剧、学习想学习的知识、收拾房间等等,总之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时间和空间成了我的生活必需品。
也因此,在婚姻上的一些分歧,也常常让我陷入深度思考:我是不是不适合结婚?
有孩子之前,我们互相配合着对方的喜好去接受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东西,同时我们又有时间恢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世界,矛盾还不那么激烈。
而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之间的共同时间和个人时间大部分都围绕着孩子,孩子的身躯遮住了我们大部分的视线。而仅有的个人时间,又不得不处理各自的负能量,稍有不慎,小摩擦就升级为互揭疮疤,大家都疼,但当下只想让对方赶快“认输”。
两个人三个人或是更多人,有时候真的好麻烦。
明明大家都很疲惫,又不得不挤在一个共同空间中,同时还要保持所谓的良好气氛;明明大家想吃的东西不一样,但总是有人不得不接受不喜欢的食物;明明不想去的地方又得配合其他人非去不可,甚至在内心中说服自己「这样对一家人好」。难道我们各自不是一家人的一部分吗?非要事无巨细都搞牺牲某个人成全其他人的政治正确吗?
我和妻子的不合拍真的在好多方面。
她喜欢吃咸辣臭重口味面食类的食物,然后讨厌我爱吃的(这个臭可能是我的偏见,她觉得香),我喜欢甜清单米饭类食物,同时讨厌她爱吃的,而且我食量很大胃口很好,她连这个都鄙视我;
她喜欢看日综日剧。我不喜欢看全世界的综艺节目、她喜欢的日剧几乎我都不喜欢,我喜欢的她也完全没有兴趣点。甚至之前有一次她邀请我看她非常喜欢的动画,看完我摇摇头说好无聊她生气了。同样,我热衷的她也常常摇摇头表示无感;
我喜欢看各种书,每次看到好看的书都会在她面前眉飞色舞说上一大堆,甚至有时候我会做长达数年的宏观阅读计划和她“炫耀”,她完全无感,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而她常常给我转发社交媒体上的这个那个,我也常常表示无感。甚至恶语相向:还不如看本书;
甚至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我们也是互相排斥的。呵,所以,如果有人和我讨论另一半的标准,我是绝对不会说「三观一致」的。甚至有人表示不婚不育,我都会夸他(她)冷静理智,一个人有什么不好?避免了婚后、育后的麻烦与后悔。一个人生活而感到后悔在现实中其实没有什么会改变的,而生命中一下多了几个人,那种改变不是调个头转个弯那么简单的。
总之,我们之间的不同,很多时候不是不一样这么简单,而是完全相反。
昨天我一个人在公园的林道中漫步,仿佛回到久违的有孩子之前,好自在,好轻松。
又想了想,其实,妻子也和我一样吧,她一个人的时候也是这么轻松自在吧。
后知后觉,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可能并不是在具体的事上。也许?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一样的人?
我们喜欢各自干各自的事,特别擅长一个人做事,比如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街逛超市等等。她从大学就常常一个人,而我是在近几年开始享受一个人;
我们都不爱管别人的事,也不喜欢讨论、议论他人的事,常常适当的与人保持安全距离(并不是说刻意与人疏远,而是希望人与人之间、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然而然随着时间和交流、共鸣的积累沉淀形成的。所以我们在社交上都是很慢热的人,还有点社交恐惧。);
我们在金钱的态度上也很合拍。
我们都爱钱,但为了共同更大、对人生更深远影响的财务目标,我们践行着10年期以上的延迟享受。同时很反感以金钱来评价人和事。我们几乎不消费商品品牌,她怎么想我不清楚,但我一直觉得有足够的钱,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买断我自由的工作时间,而非提高物质生活和毫无意义的面子工程。
我们对当前的物质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即便永远都不升级保持现状我们也觉得很满意知足。
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是「战略上的趋同、战术上的分歧」?
那么问题发展到:这世界上是否存在战略与战术都一致的两个人?
我觉得这是个哲学问题:这世界会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总之,我觉得不会有。即便再高明的仿制、复制、克隆,其结果依然是1、2的关系,而非1、1。
所以,比起离婚,我更害怕结婚。当然,在我还无所畏惧的时候就结婚了,所以我指的是,如果我离婚了,我不会想再结婚,甚至恋爱我不想要。(未来我应该也不会对女儿感情过度干涉,首先有些核心问题是我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而非多年后的那一刻形成的;其次,晚婚不代表更成熟更理智,但起码对自己的认识可能会多一些,讨厌的东西更明确一些。同时生不生孩子不是必要的,甚至结婚对象的性别我觉得也不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更重要。所以,仅仅是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我觉得就很赞。)不是我在这段婚姻中有什么阴影,而是我觉得我有很多不合群的特质,影响了亲密关系;以及双方过度的干涉对方的个人世界,互不让步,感到疲惫。
同时,结婚后离开原生家庭同居了5年,期间通过大大小小的摩擦,我才慢慢开始一点点了解到她、开始理解她。而要做到真正的「懂」另一个人,这是一生在不断挑战、变化与积累的修行。
就像有了孩子一样,当我从以自己世界为中心转为以她为世界中心的时候,我拼尽了全力,记录、观察、思考着她从0到1的变化。说得郑重一些,这是以我生命、自由为代价的人生相遇,如果我不够认可与热爱,那么孩子和我的人生都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团糟。这也是我抗拒二胎的大原因之一:我几乎要用我所有的世界去守护、陪伴我的孩子,我的能量有限,一个就够了。(当然如果是多胞胎,那或许在一开始我的能量上限就会提升到多个孩子的状态,只是我现在适应了有一个孩子的状态,无法适应再多一个。同时我一直很在意我自己是否擅自主张决定了我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这个问题,留着我快离开这个世界再问女儿吧。)
夫妻的关系因为孩子的原因,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这是比亲子关系、甚至父母关系更重要的关系。这一段可能有点反传统,特别是东亚儒家文化之中。我是一个不追求「孝道」的人,我不会要求我的孩子对我孝顺,我希望我们将来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血缘关系。同样我也是这么做。(不要因此造成各种家庭关系的非理性攀比,而是分开、区别对待,而非掉水里先救谁这种弱智的论资排辈的比较。)
回到夫妻关系上,现代社会的夫妻关系多数都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与人组合,但在理想的情况下又可能是相互陪伴最长的人。不处理好两个人的关系、不处理好孩子父母的关系、不处理好两家老人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家从何谈起?而这所有的关系交集,就是夫妻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每一次的吵架,几乎都会令我陷入难以忍耐的黑洞。虽然我觉得活着挺好的,但我也有在大脑模拟过死去会是什么感觉。我不想用我还有许多家庭责任种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来绑架我的人生观,我只想找到能让我真正有活着的感觉的方向。但似乎我找不到这种纯粹活着的方向,不得不承认,我无法脱离家人朋友的社会关系。而结了婚之后,身边的所有关系似乎都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形成了正相关的联系与交集。比如,我们吵架被老人知道会影响我们和老人的关系、孩子会因为我们不和谐的气氛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状态等等。(出轨、外遇、异性暧昧这些却和夫妻关系成负相关。)
这令我不得不从琢磨生死(古代希腊哲学问题:being)回到现实中,重新认识与学习夫妻关系。
自认为我花了5年的时间,对妻子开始有了一些些了解,但要做到很理解还远远不足。有时候也不是我完全不理解,如果只是朋友,我想我会处理的更好一些。只是更亲密的关系使我时常会表现出更多控制欲。其实我也讨厌这种控制欲,因为我自己也不喜欢被人强制建议,哪怕是我最亲密的人。
5年时间,好的时候真的很好,吵起来也吵得精疲力尽,回头再看都不过是一堆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当下非要争得面红耳赤,想想就觉得幼稚、荒谬。好在,即便在不考虑孩子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继续在一起。我也说不清其中的缘由,也不敢说未来就一定如何如何。
仔细想想,我们应该在某些方面上还算得上是同类人吧。都喜欢一个人做事、喜欢独处,有时候不希望被打扰,至于互不相同的部分,可能一句:let it go ~ 就可以解决。因为我们其实谁也不想管太多对方的闲事,搞砸就搞砸了呗,谁不会搞砸点什么事?
反而我在独处的时候还常常念着对方的好,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而过度干涉到她的世界却常常适得其反,满是失望:“我都是为了你好,为什么得到这样的反馈?”严重时甚至演变为自我的道德绑架:我的真心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滋生厌世情绪。
我对自己的夫妻关系谈不上乐观,也说不上悲观,但我们确实一起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相互磨合,我变成像她的人,她也像我,但我们又固执着坚持着自己的自己,特别有了孩子之后,除了守护孩子、家庭、夫妻关系,其实我们还在守护着我们仅存的与任何人无关的小小世界。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向外人描述这个只有一个人、容不下多一个人的世界。
这应该就是享受独处的浪漫主义情怀吧。
就像刚刚流逝的数个小时,我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听着喜欢的音乐,在电脑屏幕上打出这些文字。
政治永远令人困惑,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让人摸不清真相。
纪录片《民主的边缘》讲述了巴西经历的独裁到民主,再到陷入民主危机的政治事件。
政治永远令人困惑,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让人摸不清真相。 纪录片《民主的边缘》讲述了巴西经历的独裁到民主,再到陷入民主危机的政治事件。 这是导演佩特拉·科斯塔非常私人化的一部作品。 佩特拉出生于巴西结束独裁统治、踏入民主的时期。在她的世界观里,民主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可以说,佩特拉是伴随着巴西的民主道路成长起来的。 给自己的记录。 看到第一集结尾,一家人行走在海滩边,自闭的孩子笑得很大声,他的双胞胎姐妹粉色的头发在空中飘扬,心里突然很感动。 片尾的字幕出来了,四年后,他们的房子赢了,承认他们的循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一样好或者更优秀——突然泪就掉下来了。 给自己的记录。 看到第一集结尾,一家人行走在海滩边,自闭的孩子笑得很大声,他的双胞胎姐妹粉色的头发在空中飘扬,心里突然很感动。 片尾的字幕出来了,四年后,他们的房子赢了,承认他们的循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一样好或者更优秀——突然泪就掉下来了。 一个传统的瑞典木屋,被罩在玻璃温室里,温室的空间有双倍的夏天,可以种花,养葡萄,养蔬菜。屋里的水还可以净化之后浇花,太美好了,梦想中的住宅就是这样的——主要是还能防虫吧? 第二集 用自己的影响力搭建一个社区 虽然他的努力很让人敬佩,但是我仍然很怀疑,真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一个衰败的街区重新活过来吗? 第三集 巴厘岛的竹子 与做建筑相比,建筑师家里的竹子家具更值得推广吧,毕竟可以更容易纳入普通人的生活空间里,甚至可以量产。 第四集 香港变形屋 如果不得已只能居住在极其狭小的空间里,也可以用某种方式让生活变得更有趣,更灵动。 在建筑领域来说,他的房子是32平米,但对他来说,房子是无限。 但是,我还是希望换一种居住地方,到更大的空间里。 第五集 缅因屋 这个房子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很棒,只是我仍然没办法接受大面积的混凝土。 第六集 用手工来解决住房问题? 我觉得现代建筑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城市拥挤问题,模块化可叠加的房子,通用的教材,相对狭小的居住空间,尽可能利用面积。 而手工的做法,明明更适合“豪宅”,有财力有时间也有闲暇,去享受手工的美好与细腻。 像她那个大房子,完全不能解决城市居住问题好嘛。还是香港那个变形屋更实际。 第七集 用恢复自然环境的方式享受自然 这个房子和生活方式都太喜欢了,房子本身的社交很美,有高大的落地窗,有中间的泳池(换成之前看过的自然泳池也许更好?反正我也不会游泳),有房顶上的(仿)自然生态,还有附近的小河和湖,傍晚可以去看蝙蝠出来觅食。 唯一的缺点是吸引到的野生动物不全是讨人喜欢的,蜥蜴什么的还可以,那条??看起来是有毒的呀! 第八集 好莱坞已经成为需要保护的“历史”了么? 看到后面觉得很像天源公司的广告,尤其是cnn报道都出来的时候哈哈哈。
据得观感不怎么样,基本上是快进看完的,就简单看了看感情线。
女主和男主就很简单,感情之路没有波折,也许正是应了那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邮件,车马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人生本就是一条单行线,单程行进,单线直行,无法后退,无法暂停,无法快进
据得观感不怎么样,基本上是快进看完的,就简单看了看感情线。
女主和男主就很简单,感情之路没有波折,也许正是应了那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邮件,车马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人生本就是一条单行线,单程行进,单线直行,无法后退,无法暂停,无法快进。遇见也是这样,先后顺序,是如此重要。
阿卢就是在某个很平凡的瞬间,很巧合的时刻里,很套路化地遇到了男主,戏剧性地一见钟情,是因为外貌,就在心里萌生了喜欢的情绪。
如果没有后面的一系列巧合,这一段缘分当然就此结束,但是在遭遇了了一些列事情之后。男主从小一起生活的至亲兄弟死于非命,将妹妹托付给了男主。
至于男主,则是连姓名都没有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只是因为身边的朋友 一直念叨的家人,所以一起进入了从未进入的城内,后来经历变故朋友惨死,至此,朋友的遗志,为朋友报仇,成了活下去的理由。所以男主一开始是因为肩负的责任感,以及对女主姣好面容的心动,而喜欢上了女主。在哥哥这样的角色下,做好保护她的使命。对他而言,喜欢一个人,就是保护她免受伤害,这是男主的喜欢。
男主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传统大男子主义“吧,很直白,也很直接,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缘故无可厚非。
女生则比较细腻。心思也是因为某人混乱到不行。觉得自己对这个刚相认不久的哥哥有了不太一样的情愫,那是不好的,时违背伦理之情的,可是却抑制不住那样的感情。阿卢是大胆的,喜欢也不掩藏,喜欢就会和另一个也喜欢自己的人保持距离,一次次拒绝,时刻担心着那个人,担心他考核不通过,担心他又受伤,担心他会被人戏弄,种种担心着,知道他好像隐藏着一些心事,想方设法搞笑想让他笑。
男主的心理也很矛盾,发现自己对阿卢的喜欢,却常常有些的原因阻挠,一开始是自己的身份,自己深知不能够说出那样的话,后来两人都清楚之后,却碍于安智公,又再次疏远,后来知晓了双方的心意之后,基本就已经确定了彼此在双方之间的位置。
女二也混进过一次,不过男主很绅士,同时也很坚决,所以一次就过了。
“原来一直心乱如麻的,始终只是我自己而已啊“-----单恋语录。
对于舔狗,我的看法一直都是,绝对,永远,不要做这样的事情。
做再多的事情,付出再多的精力,对方不爱就是不爱,
在剧里,男二知后郎(真兴王)条件已经非常完美了,一国之君,要啥有啥,颜值也高,是完全完美人设。但是,对于女主而言,不爱就是不爱,即使他给她想要的,给她银片,在她伤心时给她保护,在她悲伤时陪在她身边,在她危险时挺身而出并坦诚自己的身份。
开始时候的主动,一次次的缘分都源于真兴的主动,后来都决定放下一切跟你走了,不过女主依然坚定不移,心动了就始终是那一个了,很难再改变吧,在双方没有太多变故的情况下(一方死亡,一方因不可抗力变心等情况下),感情还在,不会如此轻易就被动摇吧。
说不喜欢就是真的不喜欢,不是不能大胆爱一个人,不是不能努力翻一座山,但是这就好比一个一次山都没爬过的人,只是有一定的健身经验,就想要一次性成功翻阅珠穆朗玛峰一样,终究,不是在半路等待夭折吗?
喜欢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付出得不到回应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了,长期舔狗可以说你坚持,也可以说你很愚蠢,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值得更好的人。
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很典型,很古装,不过不算很古装,没有扭扭捏捏地分手再说我爱你,也没有狗血地三角恋,男二只是自己永远在两个人之外独自徘徊罢了。一出事,女主永远最先考虑男主,而男主也最先考虑女主,都已经这样了,男二哪还能做得到什么呢?
以前的爱情,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吧?两个人的话日后还会有什么话题可以聊呢?也许结婚之后就是普通平凡的日常了,(小农生活?),男主好像成为武将了,征战沙场,女主就比较苦了,也许会长期在等待中度过时间。男二可能也不会太幸福吧,初恋始终还在自己脑海中,尽管是单恋,但是第一次的心动,第一次付出了这么多的精力,想忘记,也不会太简单。更可能,像他母亲太后一般,安智公那朱砂痣一般的存在,也许对于真兴而言,也是如此吧?不过作为一国之君,更多要放下自己的儿女情长,他珍惜男主”先雨“的武力,性格,尽管不甘,不过应该也会因为国家而好好相处吧?(不好说,也许会有矛盾什么的?)be的话就是三人日后的生活未必幸福(如果还因为奸臣的介入而离间关系,则更加复杂了吧?)。只是一个剧而已,太多东西没必要深究,看个开心就行,逻辑也不能太过在意,演员演得不错,剧本不行没办法。
槽点是很多的,男主人设也没立住,过于深情咆哮了,立场也不知道在哪?人设不算讨喜,男二成长倒是很好,感觉男二的剧本比较好。
今天去看了《无问西东》,一个本该在七年前上映的片子。于是我想起了七年前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清华百年校庆的那一天。好快啊,2011年是个似乎很近的年份,却也已经是七年过去。
那天天气特别好,大家伙胸口别了小红花,写上姓名和班级,在学校里喜气洋洋地走来走去。饭局多到数不清,中午在东门外一家餐馆聚餐,我们年级能来的坐了两桌,隔壁桌的老爷爷老奶奶说是西南联大时期的校友。上午好像在学院参
今天去看了《无问西东》,一个本该在七年前上映的片子。于是我想起了七年前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清华百年校庆的那一天。好快啊,2011年是个似乎很近的年份,却也已经是七年过去。
那天天气特别好,大家伙胸口别了小红花,写上姓名和班级,在学校里喜气洋洋地走来走去。饭局多到数不清,中午在东门外一家餐馆聚餐,我们年级能来的坐了两桌,隔壁桌的老爷爷老奶奶说是西南联大时期的校友。上午好像在学院参加活动,拍了照片,具体经历我也记不清了。博客大巴也不能登录了,要不还能刨出点来陈年往事。
我只记得那天下午,本来约了去看一位教授,他说有个老校友找他说事,你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来听听。我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到了畅春园,看到教授和一个比他更老的老人坐在大厅的沙发上。我们乖乖地坐在一边听他们讲话。
听着听着,发现听见了历史。
老人叫王伯惠,四川人,1923年出生,16岁考上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西南联大就读期间,王伯惠弃笔从戎,加入孙立人将军麾下的中国远征军新一军38师,担任随军翻译官和技术官员的工作,深入印缅战场。抗战胜利后,孙立人将军安排他在东北创立清华中学(现鞍山市第一中学),他又兢兢业业当了几年中学校长。49年以后他留在东北,在辽宁省交通厅从事自己的本专业工作桥梁工程,是桥梁工程领域的专家。退休后他一直为新一军的事业四处奔走,致力于恢复在广州修建的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这座公墓为纪念牺牲于国外印缅战场2万7千名抗日烈士所建,已经在战争和文革中损坏(在1993年被市府定为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以后,他又投入巨大的心血联合海内外老兵编辑“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和“二战名将孙立人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两书。
以上是当天我听到他讲述的个人经历。他找到我的那位老师,好像也是为了这本文集的编纂和出版事宜。(更详细的介绍请点击这几篇文章《【讣告】沈阳新一军老兵王伯惠辞世》、《王伯惠——抗战勇士 桥梁专家 风范长存》、《王忠诗:深切悼念王伯惠同学》)那一年他已经是88岁高龄,依然坐得笔直,语气铿锵,思路十分清晰。
随后的故事我只能从网络搜索中找到了,比如”2013年王伯惠以92岁高龄开始编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孙立人将军诞辰115周年纪念文集》,这部78万字、200余幅图片的著作终于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前完成”,比如我在不久之前想起他的故事,结果却搜到这样一条讯息:
“新一军老兵王伯惠在2016年9月8日上午归队,向孙军长报到,享年93岁。”
这拍的啥玩意,要逻辑没逻辑,前因后果跟玩似的,尬死了,演技也是尬的要死,尬演,尬闹电影中有世界构成嘛,京城竟然跟县城是一个地,这是县国嘛,京城跟县在一块,随意就出城了,来来回回场景就那几个这种投资明显看出来很小很小,节奏场面,世界观,场景成本甚至不如普通的两集网剧。就那几个室内场景,一直搁哪演小品呢而且闹着玩似的阴谋诡计,反派的目的竟然是所谓反派救儿子,然后非常尬
这拍的啥玩意,要逻辑没逻辑,前因后果跟玩似的,尬死了,演技也是尬的要死,尬演,尬闹电影中有世界构成嘛,京城竟然跟县城是一个地,这是县国嘛,京城跟县在一块,随意就出城了,来来回回场景就那几个这种投资明显看出来很小很小,节奏场面,世界观,场景成本甚至不如普通的两集网剧。就那几个室内场景,一直搁哪演小品呢而且闹着玩似的阴谋诡计,反派的目的竟然是所谓反派救儿子,然后非常尬的煽情
两三个月了,电影院竟然没有哪怕一部能看的电影,包括之后的春节档,也没有一部能看的,本来还期待《最冷的枪》呢,出了一个预告片,啥玩意。可我又好想去电影院看电影
国内首部航空谍战剧《归鸿》正在江苏卫视热播,无论是耍尽心机的叛徒郑彬,还是心狠手辣又难缠的雷至雄,都让人印象深刻。而近期展现“多面”本色的反派端木翀,则被邵峰演绎出了纠结又丰富的层次:面对心爱之人的奋不顾身,面对利益纠葛满满心机,为利益不择手段,却接受不了父亲贪污,到底那一面才是真正的端木翀?
国内首部航空谍战剧《归鸿》正在江苏卫视热播,无论是耍尽心机的叛徒郑彬,还是心狠手辣又难缠的雷至雄,都让人印象深刻。而近期展现“多面”本色的反派端木翀,则被邵峰演绎出了纠结又丰富的层次:面对心爱之人的奋不顾身,面对利益纠葛满满心机,为利益不择手段,却接受不了父亲贪污,到底那一面才是真正的端木翀?
把观众当白痴,脸谱化一切,对侮辱别人的智商和时间的人,厌恶至极,一星都嫌多。坏人什么表情穿什么衣服、好人什么表情穿什么衣服都是固定的———一年级拍课本剧都不会这么敷衍,全员对口型,从道义的角度感觉根本不应该有人接有人演有人播出的一个不能称之为片子的片子。大写的“是的是的我就是来圈钱的、只是接了个活而已要什么自行车呢”既视感。很多好电影因为要表达多面和复杂各
把观众当白痴,脸谱化一切,对侮辱别人的智商和时间的人,厌恶至极,一星都嫌多。坏人什么表情穿什么衣服、好人什么表情穿什么衣服都是固定的———一年级拍课本剧都不会这么敷衍,全员对口型,从道义的角度感觉根本不应该有人接有人演有人播出的一个不能称之为片子的片子。大写的“是的是的我就是来圈钱的、只是接了个活而已要什么自行车呢”既视感。很多好电影因为要表达多面和复杂各种被阉割,这种毫无内核对人性对智慧没有一点点开化或审美意趣提升的东西为什么就可以轻松过审呢?我必须凑够140个字把它发出来,让一个人因此省下这张电影票钱和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都是功德一件,时间是多么宝贵啊,烂片都见鬼去吧好么。
简单一句话:大概是近三年来看过最棒的电影了。第一次在北美商业线电影院看到观众看完全体鼓掌的场景。
电影分成3个部分,分别是 Everything, Everywhere, At Once.
Part 1: Everyt 简单一句话:大概是近三年来看过最棒的电影了。第一次在北美商业线电影院看到观众看完全体鼓掌的场景。 电影分成3个部分,分别是 Everything, Everywhere, At Once. Part 1: Everything 看到开头的时候我在想,是我最喜欢也最熟悉的移民文学体裁电影,靠开洗衣店为生的香港移民家庭,一个服务态度很差但是干事情非常利落的妈妈 Evelyn ,口头禅是,“No, no, No Good", "aya, you are getting fat" ,一个脾气很好和事佬的爸爸,还有一个青春期的lgbt女儿以及非常固执传统挑剔的公公。这样一个家庭在处理税务局的审计材料,还有丈夫没有递出的离婚申请,以及洗衣店的中国新年聚会,节奏就是忙忙忙,没有时间喘气和停顿。 但是当杨紫琼一家到税务局报税的时候,multi-universe (多重宇宙)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我坐在观众席觉得“咦,有点意思“。然后随着多重宇宙不断被打开,杨紫琼演的妈妈Evelyn来回于不同的平行世界,不同故事线开始开展。 最好笑的部分是 杨紫琼演的妈妈 Evelyn 在平行宇宙成为奥斯卡电影明星的时候,她对着旧爱丈夫说,“You don't know how successful I am if I didn't marry you", 电影院全场笑翻,尤其是前面的一对夫妻笑的前仰后合。 越来越多的混乱被引入电影出现,有一种烟花在眼前炸开的灿烂,和宇宙的虫洞打开的感觉。在一个 part 结束的时候,屏幕打出 ending 的字的时候,给人一种错觉,咦,电影就结束了吗,真的吗。 Part 2: Everywhere & Part 3: At once 电影到了第二个part,开始慢慢可以感受到主故事线,多重宇宙混乱的原因是Evelyn的女儿,她的女儿 Joy 一直都很不开心,所以其他多重宇宙的感受到了 Joy 的不开心,于是开始混乱,想要破坏整个多重宇宙。而 Evelyn 则是去需要终结这种混乱。 混乱的开头是女儿Joy, 而另一端则是 Evelyn 的爸爸,也就是公公(公公在平行宇宙进化成了ahpha gong gong)。而杨紫琼演的妈妈Evelyn则在这样一个混乱里摇摆,一方面的她想要成为爸爸的好女儿,一方面的她不想失去自己的女儿。所以在这个part里,她一边摇摆,一边继续和其他平行世界的进化的人打怪。 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当多重宇宙的分身想要解锁其他平行世界的自己来获得超能量的时候,就需要做非常多诡异和丢人的事情。所以这也是影片最密集笑点的地方。这些笑点让我觉得非常似成相识,是香港周星驰电影的那种无厘头。 在Evelyn不断耗尽精力打怪的时候,她的丈夫跟她说,爱是唯一的解,不要去攻击打怪,去爱他们,于是在Evelyn不断给出爱的过程,平行世界里的怪物人类们慢慢被瓦解。 这也是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是Evelyn选择接受混乱后的崩坏,每年每年都像一个圆,像洗衣机转筒,像Tim Horton 卖的$1.39的Everything bagel, 每年报税,工作忙碌,和青春期女儿相处,和想要离婚的丈夫相处,和永远不满意的爸爸相处,没有时间喘息,我也无法成为我想成为的自己。 “You are capable because everything is so bad and you are so bad at everything. " 你太糟了,我也太糟了,我们其实都很糟,一切都不能再糟了。但是我们都理解。 当Evelyn做自己后,选择对一切的混乱都let go,放手走后,反而有一种奇妙的感动。看,她终于做自己了,也达到了一个东亚家庭能想到的最美和解。 就像Evelyn的丈夫在平行宇宙中穿梭说的话一样,如果有来生,还是想和你一起生活,开洗衣店,报税。Evelyn 太忙太累太想证明自己而忘记了爱自己,和爱别人。爱是唯一的解,而且要学着接受混乱。爱自己,爱别人,爱众人。 想起那些穿梭来回于多个平行世界的瞬间,以及Evelyn的丈夫说出对爱的理解,现在感觉还是很浪漫。有一种作为人类的小小的感动。即使穿越回史前世界,没有人类文明,我们都是两个石头,我还是愿意和你在一起。 Wow, 爱是唯一的解。 继《面子》之后伍导再次佳作。伍导才华横溢但出品甚少,二十年间才执导两部,但这部部精品。两天之内把《The half of it》看了两遍,被其中情感描写打动不已。本来是冲着姬片去的,但最被打动最多的却是Paul和Ellie的友情。接下来对Ellie和Paul的感情线的解读,含剧透。 Paul和Ellie本是两个不会相交的圆。刚开始Paul的朋友圈只有他的橄榄球弟兄们,Ellie作 继《面子》之后伍导再次佳作。伍导才华横溢但出品甚少,二十年间才执导两部,但这部部精品。两天之内把《The half of it》看了两遍,被其中情感描写打动不已。本来是冲着姬片去的,但最被打动最多的却是Paul和Ellie的友情。接下来对Ellie和Paul的感情线的解读,含剧透。 Paul和Ellie本是两个不会相交的圆。刚开始Paul的朋友圈只有他的橄榄球弟兄们,Ellie作为小镇唯一的亚裔且非基督教徒,她的朋友圈只有她自己,而她与同学们唯一的社交关系就是靠给别人写小论文赚钱,而她作为优等生也十分擅长。 故事的开始也是他俩偶然的交集,Paul想追校花Aster打算写情书但自觉文采不够,就让Ellie帮忙。Ellie起初只打算帮Paul写一封情书就结束了,对于之后怎样没有任何期待。而她帮Paul写情书有好几层私心。第一是赚50刀,因为她要帮家里交50刀电费。第二是被Paul无意激将到了,因为Paul对Ellie说“你从没恋爱过”, Ellie很好强地说“你想要一封情书?那我就给你写一封啊哼!”第三是因为她自己喜欢Aster,在走廊里跟Aster的简短对话激发了她想对Aster倾诉的欲望而这正是一个好的表达机会,即便她需要伪装成Paul。 有点无厘头的感觉。男人(蒙冤男主)出狱之后跟老婆几次从门口进家那部分,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太感人了。而且这一镜头在最后女主出狱之后又和备胎男主重新上演,女主突然变的无比熟练。一个收受贿赂道德败坏的jc,变成了人民的好公仆,还享受着人们赋予他的荣誉。执法者变成犯法者所带来的破坏远比犯罪本身更可怕。当受到迫害的是一个人的时候,就像剧中蒙冤男主,出狱之后就开始报复社会,打个人啊,抢个东西啊,这种 有点无厘头的感觉。男人(蒙冤男主)出狱之后跟老婆几次从门口进家那部分,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太感人了。而且这一镜头在最后女主出狱之后又和备胎男主重新上演,女主突然变的无比熟练。一个收受贿赂道德败坏的jc,变成了人民的好公仆,还享受着人们赋予他的荣誉。执法者变成犯法者所带来的破坏远比犯罪本身更可怕。当受到迫害的是一个人的时候,就像剧中蒙冤男主,出狱之后就开始报复社会,打个人啊,抢个东西啊,这种无差别攻击就是不和谐因素。如果受到迫害的是一个群体的时候,后果可能就更可怕。警局里的备胎男主,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天狗了,喜欢女主那么长时间,一直默默无闻的付出。最后在女主丈夫挂掉之后挺身而出,安慰女主。这些都还好,是男主自己的一种选择吧。但是后面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工作期间,一心都在泡女主身上,全然不顾工作,以至于把老婆碎尸的罪犯来自首都只能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离开。不知道这个情节设定是在向外表达执法者也是普通人,还是传达着一种对执法者的蔑视。最骚的是这个犯人到最后也并没有被处理。我可以理解为这个要自首的犯人已经遭受着心理的折磨和痛苦,所以不需要惩罚他了?这对死者可能是最大的不敬了吧。女主其实也是受害者,被自己的丈夫蒙在鼓里却一无所知。出于善良想要弥补蒙冤男主,却无法全身而退。最后阴差阳错的把银行保安都给看哭了可太秀了。 女主用自己的蒙冤蹲号子,来救赎了蒙冤男主的心结,结局不是最好的,也是最好的。可惜善良美丽的女主恐怕成为本剧最大受害者。 这部电影没有政治正确,带着幽默感,却又在讲述着一种痛苦沉重的话题。挺好的,喜欢。 2021.09.14 2021.09.14
第一次就是《京城81号》,当时被凶宅、还有男主角、女主角(吴镇宇、林心如),这些标签才鼓起勇气去看。大陆的鬼片,真的没有香港以前的鬼片好看,当然不用和泰国等比较了,没得比。
古宅的魅力。就在于古老,存在一些神秘的故事。这次,看到后面才知道是因为乐融的精神病问题才导致那些鬼的出现,就是从头到尾的自欺欺人人,到底是她欺骗我还是她的叔叔婶婶
第一次就是《京城81号》,当时被凶宅、还有男主角、女主角(吴镇宇、林心如),这些标签才鼓起勇气去看。大陆的鬼片,真的没有香港以前的鬼片好看,当然不用和泰国等比较了,没得比。
古宅的魅力。就在于古老,存在一些神秘的故事。这次,看到后面才知道是因为乐融的精神病问题才导致那些鬼的出现,就是从头到尾的自欺欺人人,到底是她欺骗我还是她的叔叔婶婶们在欺骗我。开始以为是叔叔婶婶合理欺骗她,为了继承房子为了钱。各自很合理的推理,似乎就是这样。现代的人,都是以钱走先,没有钱,夫妇吵架。
故事到最后,又以乐融精神病推翻了之前的理论。乐融没有精神病,意识上的另一个短头发的乐融出现告诉现实的乐融不要被他们骗了。看到这里,《暴风语》故事最后才告诉我们,黄晓明演的医生有遗传精神病。我想说,他们没有精神病,看得人都快有精神病了。
说一个题外话,偶发现徐娇的样子有点像胡歌,真真的一个女版胡歌出现在眼前,还是一个被自拍摄的,那大头像也太占电影时间了吧。导演太疼爱这个小妹妹了,我们看不出来,真的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