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子

  • 主演:
  • 地区: 中国大陆
  • 年代: 2010

茶子影评

5692305
  • Misamisameow
    2015/6/4 17:03:04
    狄姜之爱在暹罗
    据说是一部张百万拿人家政府钱,卖自己班子“兄弟”爱的年度旅游宣传大片。在那一年的票房榜上拿了榜眼。
    想来那时候银幕上还不似今日一般充斥着“XXXX欢迎您!”这样的城市形象片,所以占了异国风情满满、又塞了好一对璧人,虽说情节硬伤至脑残,也能卖个满堂红。

    都说狄龙年轻时候是衣服架子,可是偏偏穿什么什么出彩、然后令人想不断给他换衫的,却还是那个伶仃且峻峭的姜大卫。
    那些年的女观
    据说是一部张百万拿人家政府钱,卖自己班子“兄弟”爱的年度旅游宣传大片。在那一年的票房榜上拿了榜眼。
    想来那时候银幕上还不似今日一般充斥着“XXXX欢迎您!”这样的城市形象片,所以占了异国风情满满、又塞了好一对璧人,虽说情节硬伤至脑残,也能卖个满堂红。

    都说狄龙年轻时候是衣服架子,可是偏偏穿什么什么出彩、然后令人想不断给他换衫的,却还是那个伶仃且峻峭的姜大卫。
    那些年的女观众,大约只要瞧着狄龙着一条短裤,花容月貌、长腿大胸地同人厮斗,再目不转睛盯着花蝴蝶般穿梭的姜大卫勾魂一笑,便已经觉得值回票价了吧。

    至于男观众,这部片子有泰拳啊!这么血脉贲张的运(du)动(bo)项目,真叫人恨不能马上飞去泰国,看一场招招见血的地下拳赛。

    片子里狄姜好些亲密镜头,令人浮想联翩。40年前的暹罗,一天拍片过后,月夜浮香,隐约的佛国乐声传来,自香港而来的漂亮一对同在湄南河畔,是否也被东南亚的薰风烘染出些别样的浪漫思绪。

    在人们还有心思慢慢谈情、缓缓说爱的年代,一部简简单单的HE张彻片,一切都是多么花好月圆。
    【详细】
    7490482
  • 许三观
    2020/10/18 19:53:24
    上帝死了吗?

    尼采说,上帝死了。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有选择的自由,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本质。《狐步舞》的故事发生在在上帝诞生的之地以色列,天生拥有哲学基因的犹太人导演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人是否真正拥有自由,宿命是否存在?

    狐步舞

    尼采说,上帝死了。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有选择的自由,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本质。《狐步舞》的故事发生在在上帝诞生的之地以色列,天生拥有哲学基因的犹太人导演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人是否真正拥有自由,宿命是否存在?

    狐步舞

    如同狐步舞一样,就算可以把它跳得花样百出,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原地,影片中的人物的命运似乎并没有因为他们的选择而改变。士兵死亡的结局没有因为误会的消解而改变;母亲放弃堕胎选择生下孩子,可她最终还是失去了他;儿子误杀了人,没有因此受到制裁,却在回家的路上因为车祸而死;夫妻二人选择戒烟,却又重新复吸;被射杀的游客什么也没有选择,可他们却死于他人的选择之下,他们的存在被悄无声息地埋藏。

    导演在片中多次设置场景与构图来表现人物的宿命感。开头和结尾出现的笔直的公路,透视原理让路的尽头消失于远方的一点,寓意着人生的命运就如同没有岔道的路,目的地无法改变,人别无选择;男主家中的走廊同样是笔直的,走廊的尽头是模糊的毛玻璃,导演多次设置父亲站在这条走廊上的对称纵深构图,颇有探寻哲学问题“人到何处去”的意味;家中进门处挂着的抽象画,旋转着的矩形的中心是唯一的中点,暗示着宿命;货箱里有罩在玻璃罩中的飞蛾一次次徒劳地冲击着玻璃试图飞向火焰,意味着飞蛾扑火般的宿命的吸引。片中多使用对称构图,严谨的对称将人物禁锢在画面中心,削弱了人的自由能动性;导演在特殊情节处使用全俯镜头,从上帝视角观看人物,突出了人的渺小与无助,增强了人的宿命感;几次框架构图中的群鸟纷飞的镜头,即是使用框架表示限制之意,也在暗示圣经中“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意味着如同人拥有山一样不可改变的归宿,就算生活的表象如冗杂的鸟群一样变化莫测,可人依然要像鸟儿飞回山林一样,回到早已注定的宿命中来。

    骆驼: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焦虑

    存在主义认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选择影响命运,因此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选择焦虑症是焦虑的根源。可当宿命感侵蚀人的自由时,责任感便会消失,因此会感到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夹杂在自由与宿命之间,人物承受着另一种焦虑,便是迷茫。骆驼在圣经中被描述为已被驯化的家禽,可最新研究证明,骆驼的驯化远在圣经之后,这是否可以成为上帝死了的一个证据?在士兵工作的哨岗,骆驼多次出现,意味着对上帝以及宿命的怀疑,可骆驼出现的地点是一条同样笔直的公路,没有选择,就如同宿命的存在。当儿子跳起花样百出的狐步舞时,一只骆驼出现在画面的深处,暗示着对狐步舞回到原地的宿命的怀疑。骆驼从黑夜里缓缓走来,却又消失在黑夜里,而儿子的死亡,也是因为笔直道路上出现的一匹骆驼。

    父亲是影片中担负起选择的焦虑的人物,他的选择真正改变过命运。父亲用圣经交换色情杂志,是对上帝的挑衅,这一选择导致了他母亲的精神失常;父亲当兵时选择让战友先行,免于被炸死的命运,负罪感和焦虑让他无法忍受战友的惨叫,希望挣扎着的战友死去;父亲选择召回儿子,可这一选择导致了儿子真正的死亡。这样的焦虑导致了他们对存在主义和宿命论的双重怀疑,因此父亲才会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来消除心中的怀疑。在动画中,他渴望着画报女郎的乳房——乳房代表着母亲与生命的来源,既是对认知世界本源的渴望,他的选择让他的脸上带着罪恶感的黑色的叉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相信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相信别人看不到他身上的叉,相信幻想所代表的意识才是本源。他踢踹狗,因为狗所展现的怜悯与理解的对象正是他试图隐藏的罪恶与伤痛,这样的伤痛只能由他自己纯真的那一面来抚慰。但他的本质依然被人所发现,他的掩饰终于被戳穿。

    这一焦虑同样体现在影片中哨岗的情节里。缺少对白的沉闷日常、士兵们用测量的方式以确定货箱是真的在倾斜;士兵们玩着虚拟的战争电子游戏,疑惑自己到底是在跟什么打仗,到底在对抗什么;玩具小人在泥地上前进,却摔倒在地陷于泥潭中原地踏步;一位士兵选择戴上耳机逃避现实,一位士兵变成了阴谋论和虚无主义者;查证的士兵无法通过照片确认本人,无法验证意识与存在的焦虑与紧张让他误以为啤酒瓶是手榴弹;士兵们每日看着来来往往经过哨岗的车子,自己却被困在原地,只能用望远镜试图看见困境外的世界,可即时他们汗流浃背,看到到也只是另一片荒原。他们的焦虑也体现在性压抑上,面包车上画着的性感女郎,对路过的美女目不转睛,对着屏幕里显示的证件照面露微笑

    导演用视听语言展现了这一压抑与焦虑。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里,较长的镜头、缓慢的剪辑、缓慢稳定的镜头移动、克制的演员调度带给影片缓慢的节奏;偏灰的低饱和色调传达压抑的情绪;低沉舒缓的配乐渲染了凝固的气氛;多使用人物的近景和特写来表现人物心理,通过狭窄的空间和演员忧伤的表演使观众感受到这一情绪;家中场景,单向打光使人物处于半明半暗中,体现了人物的悲剧形象;哨岗场景,对水中倒影的使用和雨夜的设置带来寒冷的压抑与伤感。

    自由与宿命拉开热战

    儿子的车祸死亡无疑是这场焦虑由冷战变为热战的导火索。当场景再次回到家中时,导演颠倒了叙事顺序,将儿子的真正死亡放于最后,对前情并无交代,使观众产生了迷惑的感觉,产生了暧昧性,其本质是想表达自由与宿命之间真正的暧昧性,谁为真理导演并未明确给出答案,只采取了中庸的态度。

    在此场景里,镜头第一次出现了晃动,镜头的移动和摄像机的移动变快,剪切的节奏也加快,暗示了矛盾的爆发。这一爆发的暗示为抽象画的倾斜,意味着平静与既有模式的被打破。妻子在丧子之痛前采取了和丈夫一样的自残的方式来宣泄,也是因为疼痛能让人感到存在,以此摆脱压抑的宿命感。

    但这场热战的最终结局是和解。当夫妻二人终于坦诚相待时,在丈夫视角的妻子手部的伤口特写之后,出现了人物正面不动,背景快速旋转的镜头,伴随着抒情的音乐,演员的眼神彼此交汇却又若即若离,仿佛是两颗宇宙中的行星,存在于万有引力之中。引力是宿命,可引力的存在是因为质量的存在。在夫妻与女儿的对话中,夫妻的正面与女儿的正面始终不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这样的隔离是释然者与世界的隔离。

    上帝死了的世界,命运的主宰便是个人意志,而意识的不可控性导致了宿命感的产生。尼采说,世界是荒谬的,正如《狐步舞》讲述的故事,夹在宿命与自由之间,本质是哲学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何为本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孰为真理,是一个不断追寻的探求答案的过程。

    【详细】
  • 129222956
  • No Such CDs
    2020/7/2 15:33:38
    致命BUG 时间硬伤

    都说主唱难看,如今看来,导演可能按照下图??找的主唱

    都说主唱难看,如今看来,导演可能按照下图??找的主唱

    12700213
  • 顽石A
    2016/11/1 19:47:17
    凭什么说是不可能的!
    针对一昼夜跑240里(120公里),有人计算平均每小时5公里。这个5公里/小时的速度其实只是我们“常人”的“步行”速度,根本就谈不上快。但是,问题不在速度而在耐力上。
    常人体力好点的可以连续走3个小时,但要持续24个小时是很难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到:红军不可能是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步行的,而是要远远快于5公里,这样才可以节省几个小时做中途休息或吃饭等。<
    针对一昼夜跑240里(120公里),有人计算平均每小时5公里。这个5公里/小时的速度其实只是我们“常人”的“步行”速度,根本就谈不上快。但是,问题不在速度而在耐力上。
    常人体力好点的可以连续走3个小时,但要持续24个小时是很难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到:红军不可能是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步行的,而是要远远快于5公里,这样才可以节省几个小时做中途休息或吃饭等。

    一昼夜,假设留出6个小时来中途休息或者以慢行的方式来休息。则是120公里除以18小时就是速度为每小时6.7公里。如果是在平坦的水泥马路上,这个6.7公里/小时的速度也谈不上有多快,只是相当于是快速步行,还谈不上跑。但考虑到是山路,还要背负枪支弹药,且连续二十多个小时,能保持这个速度也是可观的。

    由此推算,昼夜兼程跑240里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大部分路段应该还要快过6.7公里/小时,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休息或者减速慢行。
    加之过去的红军基本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在那个年代的人特别能吃苦,我从我爷爷那一代人的就能猜到红军野战军的体能。

    另外,马拉松全程42公里,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130分钟,也就是每小时约20公里的速度。
    这跟红军的120公里是完全不同的跑法。

    有些人老是按自己养优处尊的思维去评论,总以为不可能。
    其实,成功者的成功就在于把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同我们看高难度的杂技表演,我们常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可人家就是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漂亮。
    【详细】
    8153668
  • Wen
    2009/12/5 22:02:55
    转载自Mtime的评论——剧情及演员简介
    闹闹大人的博客 闹闹大人 发布于:2007-09-17 14:18
    呃……关于这部片子,因为要说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要从何说起。足足看了五遍之多……它是这样一部片子,你在看的时候不会觉得怎样,之后却会反复地想起,然后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时不时地低呼“啊,原来是这样!”
    Aaron是一名摩门教的传教士。请先不要皱眉,虽然我在第一次听到男主角之一这……呃……稍显不寻常的职业时也适应了好
    闹闹大人的博客 闹闹大人 发布于:2007-09-17 14:18
    呃……关于这部片子,因为要说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要从何说起。足足看了五遍之多……它是这样一部片子,你在看的时候不会觉得怎样,之后却会反复地想起,然后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时不时地低呼“啊,原来是这样!”
    Aaron是一名摩门教的传教士。请先不要皱眉,虽然我在第一次听到男主角之一这……呃……稍显不寻常的职业时也适应了好一会。好吧,无论如何,他已经是了,我对摩门教没有什么了解,不知是否真像电影这样,总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胸前别着胸卡,不许喝酒,不许唱歌,不许看电影,不许和家人通电话,甚至不许使用自己的名字……更别提同性恋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男主角Christian则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年轻、漂亮、开放……甚至有些放荡,是那种会喊着说自己是同性恋的人。
    然后,这两个人相遇了,用个俗点的却很贴切的词语来说是——命运的相遇。
    Aaron初来乍到,乘坐的出租车刚好停在Christian工作的餐馆门口。彼此都注意到了对方,却也不过是匆匆一瞥。车开了,Aaron移开了目光,而Christian也若无其事地回去工作。但两个人的缘分又怎会仅限于此呢?值得注意的是Aaron从机场一路驶来,新奇又茫然地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夜景,此时路边有人举着个大牌子上书“Welcome to hell!”似乎早已预示了他日后的命运。然而,又是否真的是hell呢?
    不排除Christian本身对Aaron一见钟情,他会去招惹摩门教徒主要还是因为一个无聊的赌约。很俗的桥段,但在这里还算用得不错。而Aaron对Christian也很有好感,但也仅仅表现在作为一个摩门教徒对同性恋比较宽容,再加上……几分关切?片中没有明说,但我总觉得Aaron似乎之前就有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直至遇见富有魅力的Christian,终于无法再无视自己真实的感受。其间有几场精彩的交锋,充分表现出彼此信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重要的一场是Christian追着Aaron进了洗衣房,有一搭没一搭的和他聊天。Aaron没能扛得住Christian的请求,告诉了他自己的真名;Christian则教Aaron洗衣服,告诉他colorful和white不能混在一起。
    个人最偏爱的一场却是Christian和自己的室友Julie(一个黑人女孩)组队同Aaron和他的室友打篮球,结果自然是大获全胜。值得一提的是Julie这个角色,虽然是配角却非常的出彩,而且对于今后的情节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终于两个人的感情积淀到一定程度,在一次小小的事故中,Aaron没能抵御Christian的拥抱(请注意,这里的“拥抱”就只是拥抱而已!+_+)这显然对Aaron是一个极大的震动,特别是当他发现Christian的态度仍然是那样玩世不恭。于是在激动的情绪的推动下,他明白地表达了自己对Christian种种恶习的谴责。
    而事实上,Aaron对Christian是有一些不同的意义的,所以他的这席话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在欲望之外找寻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参加帮助AIDS患者的活动。他与AIDS患者的互动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从忐忑不安到镇定自若,Christian的成长清晰可见。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接着又是一场发生在洗衣房里的戏。这次是Aaron碰巧遇到Christian。获悉Christian由于自己的话所做的努力后,此时Aaron最烦恼的,是教义与爱情之间的冲突。因为害怕所以逃避,他对Christian重复了他曾经告诉他的话——colorful和white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进行不下去了,于是导演安排Aaron和他的室友出了一场小车祸。惊魂未定的Aaron与前来安慰的Christian终于……用Aaron室友的话来说就是像两个高中生一样抱在一起接吻。是的,Aaron与Christian第一次接吻就被Aaron的教友给撞破了。Aaron被连夜遣送回家。Christian追到机场,恰逢盐湖城大雪飞机停飞,赐予了两人宝贵的一夜。这段床戏非常值得一看。如果说之前是Christian的成长,这里则是Aaron的破茧而出。Aaron的青涩与Christian的诱惑,Aaron初时的拘谨与后来舍弃一切的气势。两人未发一言,眼神之间的交流却诠释了一切……亲密接触后是灵魂间进一步的交流。Aaron叹着气的同时脸上却仍挂着笑,说:“这下我随你坠入到地狱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还会得知Christian的过去,一个泛着悲凉惨淡的白色雪花的故事,细讲起来又会是一部电影……
     相拥一夜,翌日清晨,Christian起床却发现Aaron不告而别,唯一留下的是一枚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落下的怀表。我个人更倾向于是有意留下的,因为当Christian兴冲冲地记下千辛万苦终于查到的Aaron家的电话的时候,竟然发现纸的背面是Aaron重重描绘的字迹,正是那个电话号码。
    Christian因为找到了Aaron的号码一扫忧闷的情绪快乐的狂欢的时候,Aaron的日子可不好过,先是被驱逐出了教会,接着一直深爱着他的母亲似乎也接受不了在摩门教看来已成异类的孩子竟而对于他精神抛弃,甚至不与他眼神对视。但是他还是坚持着,尽管梦里会有一个长着他的模样的天使不停地滴下血来落在他的脸上。他的母亲挂掉了Christian打来的电话,还告诉Aaron说Christian是因为赌约才来勾引他的,现在根本就已经忘了他。Aaron的心里渐渐塌陷崩溃,最终拿起刀片来割开了自己的手腕……
    Christian再次打来电话的时候,Aaron的母亲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并咒他被执行摩门教的最高惩罚被火烧死。悲伤的Christian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周二,凌晨三点,我又失眠了。这就像是我等待开始检查我破碎内心每个角落的时候了。我已经扔掉了报纸,洗完了剩下的碟子,除了坐在这胡思乱想之外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此时Julie因为Christian把她的CD拿给那个AIDS患者(曾经的音乐制作人),而得到了知名公司的赏识。因为看不惯Christian的沮丧却又无法可想,她把这些句子抄下来谱成了一首歌……
    实际上,Aaron并未自杀成功,带着手腕上的伤他被父母送到了一个类似监狱的精神管教所,他们希望那里能够治得好他的“病”。Christian在餐馆的老板鼓励下,亲自登门拜访了Aaron的母亲,预哭着把Aaron留下的怀表塞到了她的手里。那一刻Aaron的母亲第一次认识到,Christian,这个使自己的儿子变成同性恋的人,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只是个人,也只是个孩子……并且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影片没有交待Aaron是如何得以从那个监狱一般的地方脱身的,但我想应该是他的母亲,他那个曾经被他当作最好朋友的母亲。
    Aaron来到了Christian的房门前,开门的却是一个半裸着上身的陌生男人。Aaron默默地走开了,来到了他做传教士的时候曾经帮助过的女人那里,她给过他一张名片,告诉他会随时为他提供一餐饭。你或许猜到了,这个女人便是Christian工作地方的老板。女人说:“我最近不相信偶然,只相信奇迹。”而在Aaron身上发生的一切也正是个奇迹。他告诉她有一天晚上他听到一种声音,就像是天使的声音,而那其实是一首歌,也许那黑人女孩不是很出名,但他认得她,认得她手心捧着的那块怀表,她的歌就像是在对他一个人唱的一样,那歌词更是在向他传达天使的指引……
    这是Christian从后堂出来…手中的盘子“哐当”落地,原来他把他的房子给转租了。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而老板风趣地告诉看得目瞪口呆的顾客说“那是因为Aaron给了很多的小费。”^^
    在结束之前我想说一下Christian的名字。Christian这个名字很常见,但在这里选择这个名字我想一定有它的深意。女老板说的一句话或许能很好的对此做出解答:“你们的教堂不喜欢酒精和同性恋……好吧,我现在是绝对不会加入了。不能想象这两样都没有的天堂。”!
     
    片子的最后在Lila’s这个不大的餐厅,诸位像片子的开头一样鱼贯而入,大家坐在感恩节的桌前……感谢主,感谢自己……Aaron回想起自己之前对女老板说过的一番话:“有的时候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是一团光点,但是,这些日子越来越多……我感觉到我们之间都是联系的,而且很美丽……很有趣……很美好……”就比如此刻紧握在手中的另一只温暖的手一样。
     
    Colorful & White……Colorful只不过被漂白了一些,而White被染上了些颜色,而已。
    影片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同志电影里难得的happy ending,我也在其中备受感动于贯穿整部电影的那条真爱的出路……
     
    PS1:不得不提一下两位男主角
    好男孩,
    Steve Sandvoss(饰Aaron)
    年仅19岁的Aaron,从小生长在严格的摩门家庭里,在父母的期望下,也走上摩门教传教士之路。虽然在白衬衫、黑裤子配上乖乖头的传教士装扮下,还是难掩Aaron的俊俏外表。第一次离家远行,就来到L.A.这个花花世界,对爱情及现实社会还朦朦懂懂的Aaron,却在短短几个月中,却体验到人生中最大的改变…成为一个好男孩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Aaron是一粒埋藏太久太深的种子,他怕见到阳光,他藏匿于土壤,然则春芽已经在囊壳中应运而生。终于有一天,它见到了阳光。他还在依恋泥土的包裹,并愧疚与对泥土的背叛,但,是种子,必定萌生,来势汹涌,无力阻扰!
    而现实生活中Steve Sandvoss可说是拥有成为「好男孩」的所有必备条件,文武全才,拥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哈佛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历(女星娜塔莉波曼也跟他同时期于哈佛大学就读)。在求学时期,他已经展露艺术方面的长才,无论是摄影、文学、戏剧表演,Steve Sandvoss样样都没有缺席。就在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他毅然决然搬到洛杉矶(L.A.),希望能在演艺事业找到一片天空,幸运之神也十分眷顾他,第一次参加试镜,立刻被选中演出《迫近之日》的主角!
    Steve Sandvoss是幸运的,但他的个人魅力,的确让人印象深刻,波士顿地球报曾赞誉Steve Sandvoss:「每当他出现的场景,这片同时也找到了它的深度。」更有媒体赞誉他为「拥有布莱德彼特般的俊俏脸孔,更添加了智慧的光彩。」Steve Sandvoss成功地在片中塑造了「好男孩」形象,不仅征服了男同志的心,而且无论男女,当你看到他的阳光笑容,你很难不被他打动!
     
    坏男孩,
    Wes Ramsey(饰Christian)
    在美国,21岁才算成年,但年方20的Christian,早已是情场老手,阅人无数。他在高级法式餐厅工作的经历,更让他不乏床上伴侣。原本,他严守「绝不从一而终」的情场准则,反正年轻就是要拿来挥霍的!当阳光灿烂的Aaron出现,Christian的爱情观念,却因此180度大转变,他也因此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Wes Ramsey成功塑造既天使又恶魔的Christian,他南欧般的咖啡色发色,让人更加为身困情关中的Christian怜惜!Wes Ramsey是从纽约最富盛名的朱利亚戏剧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在纽约经历过10年的舞台剧磨练,堪称戏剧功力深厚的硬底子演员。之后Wes Ramsey转战电视及电影界,先后演出《圣女魔咒》(Charmed)跟《CSI犯罪现场》(CSI Miami)等影集,《迫近之日》则是威士雷姆西在大屏幕走红处女作。
     
    PS2:04年圣丹斯电影节时很风光的一部兼有宗教色彩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在中国被译为《闪亮的日子》《遇见好男孩》《迫近之日》个人喜欢第三个……很美国的一部片子,个人认为足以超过李安的《断臂山》!

    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一些台词:
    “有的时候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是一团光点,但是,这些日子越来越多……我感觉到我们之间都是联系的,而且很美丽……很有趣……很美好……”
    “有时候我想生活也不过就是这样的,但我宁愿从上帝的角度想生活……所有的一切……甚至这个(死亡)…… 是有意义的”
    PS3:比别人更加偏爱同性爱恋题材的影片不是真的想改变自己或别人,但总是会从中得到不同于普通爱情的悸动,所以坚持认为同性爱可以走向另一个天堂,不能理解的人只是因为不够接近。
    【详细】
    2822528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