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死了。”
“不!他们还活着。”
终于看到一部与往日的价值观不同的电影,虽然依旧是悲剧,但它从始至终贯穿着主角们的信念与希望。
这部穿插着音乐的默片在我看来算是当年的宏伟巨制了,影片拍摄于1934年,由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已然把整个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这一时期问世的新兴电影作品,无论是在社会思考亦或是艺术表现上均日渐成熟。《大路》中也涉及到了一些战争的镜头,虽然为数不多,但也能够体现出战争对于人民的残害。
这个故事一共有八个主角,以勇敢善良的金哥为首,还有性格沉稳刚强、考虑周全的老张,鲁莽笨拙的章大,乐观的有志青年小罗,东北大学毕业的德艺双馨的郑君,以及后来被他们几人多久的“千奇百怪”的韩小六子。另外两位主角一个叫丁香,一个叫茉莉。
影片一开始交代了金哥的身世,在从乡下逃去城里的路上,母亲死,时间划过三年,父亲抱着金哥做苦力(特写镜头腿部)。十年以后,金爸在做工中死亡(相同境况,同为腿部描写)。二十年后,金哥长大成人,他和周围的哥们一起做着与父亲相同的苦力。
中间因一些矛盾,五人被辞退,而后救下偷东西吃被发现而挨打的韩小六子,几个人决定去乡下修路,并呼吁一群人和他们一起去。
在乡下遇到了丁香(丁父开着一家餐馆)和茉莉(与丁香生活在一起),那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前景一片大好,有一大段描写他们做完工在餐馆吃饭的场景——一片欢声笑语,苦中作乐,又是打闹又是唱歌。导演用了很大的手笔在这一部分,我猜他是为了与后面形成强烈的反差。
后来起了战事,我方官兵来到这里,但路还没修好,如果想通过此地,就必须先修路,金哥组织大家不要逃命,帮助军人们修路。
此时胡老爷(本影片中的反面人物)收了日本人的钱财,目的是阻止金哥一行人修路。胡老爷叫金哥等六个人去吃饭,在桌上给他们钱并让他们逃命,金哥几人撕了钱,后被抓。茉莉和丁香去胡公馆找人,用了自己的智慧救出了六个人,并抓了胡老爷。
大家又可以修路,(本以为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但大概是为了起到批判的目的,所以就有了后来……)敌人的飞机飞来,打死了除了丁老板和丁香以外的人,看着眼前死去的人,丁香眼中浮现出他们又重新站起来修路的身影,耳边重新回荡着他们修路时唱的歌……
又是一部批判性质极强的影片,悲剧式的结尾,但整个影片洋溢着的,是对未来的期盼和希望,是对生活的热情,没有一丝丝压抑的氛围,除此之外,影片涉及了一部分人类真实的情感——爱情。丁香喜欢小罗,在其中也表现了一部分,但那种爱情的氛围恰到好处,不让人腻味,又觉得事情本该如此。既没有遮盖影片想表达的主旨,又不是一味地为了突出主旨而忽略了很重要的爱情因素。所以看完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与之前几部截然不同。诚然,主人公的牺牲是一件令人惋惜痛心的事情,但我可以从影片中看到生生不息的活着的生命在斗争,在反抗!
这部影片有很多出彩的地方,首先吸引我的是贯穿全篇的一个拍头打脸推下巴的动作,每次做这个动作都会配上滑稽动感的节奏,给人不少亲切的感觉,后面有一场老张临死前想拍小六子的头,但已经奄奄一息没有力气继续下面的动作,这一部分与之前形成对比,让笔者揪心。
其次我最喜欢的一段戏是饭前打闹的那段。准备吃饭的时候,六个人在桌子上闹成一堆,头被按在桌子上的他们压碎了一个杯子,而后又拼接在一起,重点是少了一块,几个人笑作一团。这里对丁老板给的镜头也富有幽默感。看这一段的时候带给我的轻松活泼感是发自内心的。
非常有看头的一个场戏来自于丁香和茉莉。她们俩去胡公馆救人,用美人计使得胡老爷喝醉,用剪刀逼迫丫鬟带路去关人的地方,而后茉莉丢下剪刀,金哥用脚遮掩住,丁香去报信,茉莉去拖住胡老爷,金哥用剪刀自救以及救他人(这里对于金哥怎么用剪刀自救的特写镜头让人捏汗,又让人惊喜)。
最后一个镜头,死去的人又仿佛重生搬站了起来(虚写,将人物虚化,却又觉得真实的不像样。)
看得出来,这时候的影片对于镜头切换、镜头衔接以及一些虚拟的手法处理得有条有理。
我个人觉得影片还存在着一些瑕疵:
我方官兵在对待人民的情感方面,处理得有些淡漠,后面大量修路的人牺牲的时候,官兵却在一旁,几乎没写进去他们的受伤状况,难道中国军人会眼睁睁看着老百姓为他们送死而不拼命嘛?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都是孙瑜一人,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他的影片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作品中往往透露出一种带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浪漫情趣,把自己向往的美好注入到作品中,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也只能在幻想中融入现实,影片既能给人带来现实的残酷,又会在那伤痕累累的世界里给予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