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情,理解同志,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借本片與父母溝通」的入口…
(那些想對爸媽 / 長輩說的話,希望家人理解的隱秘心事,都藏在這部片裡面了…)
單就這點——在長輩與孩子們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這部片就已經很出彩了。(也預定了,這部片會打到更廣闊的目標受眾群體。)
不像其他一些同志電影,沉浸在 “你們為何不理解我” “同志何罪之有” 的控訴裡面,沒有嘗試與意見相左的族群進行“溝通”(因為,“溝通並尋求理解” 真的太難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同志”被歸入“次文化”,“同志電影”被視為“影展片” / “小眾電影”… 而《鬼家人》的出現,就是在嘗試打破這一“小眾片”的藩籬,嘗試讓“同志電影”成為“賀歲片”(通常受眾的認知中,賀歲片都是最大眾、主流、商業的)…… 從成片結果來看,編導團隊的這次“溝通嘗試”,不論是在議題表達 還是 商業市場(票房考量),其實都有比較完整地完成了。
如果把《鬼家人》歸入「同志電影」脈絡,確實,片中觸及的議題,早就被拍氾濫了… 如今再討論「同志歧視」或「同婚禁忌」這些看起來“陳舊”的內容,通常的做法是把時間設定在“過去”(在那個時代,整體氛圍就是比較保守的,比如《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同志情“見不得光”、主角需要“鼓足勇氣打破禁忌”…)…
如果是在2020s的同志電影,大多就已經轉向 性解放、多元平等,LGBTQ在電影裡面也變成了類似“異性戀”一樣的呈現方式,比如《青春未知數》(真心半解,The Half Of It [2020] ),重點在愛情,不論是不是“同志”,都有一樣的青澀單戀,一樣的愛情掙扎……
在Tw,雖然同婚已經合法,但不可否認的,確實還是存在一些家長,無法接受同婚,更無法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同志。
如果,把思想比較保守、傳統的族群視為“長輩”,在彩虹時代成長起來的LGBTQ多元族群視為“孩子”,《鬼家人》就是在“長輩”與“孩子”之間,搭起了一座友善溝通的橋樑。
而之所以“友善”,甚至是“有效”,不論長輩或孩子,同志或異性戀,許光漢/林柏宏的粉絲 或 單純路人,對於《鬼家人》這部片都可以找到“共感”,都可以坐在影廳2小時 歡樂地看完全片——首先,喜劇包裝,誇張的、漫畫化的人物與劇情,宮廟、冥婚等“接地氣”的元素,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很容易“入口”。
再者,《鬼家人》故事層面,也處理得很有巧思(暫時先不論到底是“靈巧”還是“技巧”)。
以“一幕上”為例(第一幕上半段,前面10~15分鐘左右,Set-up + 初始情境):
① 主角吳明翰 [許光漢 飾演],是一個“正常人”——鋼鐵直男,恐同,不理解同志。
影片開場、主角出現(健身房稽查,明翰diss同志),這就讓一些“長輩”無意識地對主角放下了戒備心——原來,主角也和我有同樣的想法呢!先建立起觀眾對於主角的認同,讓觀眾願意代入主角的視角,跟隨主角一起進入故事、一起經歷後面120分鐘的“英雄(冥婚)之旅”。
( 為何把吳明翰設定成比較刻板的人物 [恐同] ? 在同婚合法化的年代 為何還呈現 所謂的看起來比較“陳舊”的觀念 [父母無法接受同婚] ?——因為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啊!這也是 本片能觸及到更多受眾群體的基礎——影片一開始,就很好“入口”——我不是要說教喔,我的主角也很反感同志喔,那個同志[毛毛]的老爸也反對他結婚喔——這樣“和觀眾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切入視角,讓一些不理解子女的“長輩” 也稍微放下預設立場,願意心平氣和來看這個故事… )
對於年輕族群,吳明翰身邊不斷有人調侃他的性別觀念,明翰也因為“性別歧視”、當眾打同志而被貶職——主角因為“恐同”受到了懲罰,這也讓年輕人能夠被這個故事開頭說服、願意繼續看下去。
(後續的故事進程中,大抵也都是這個規則:「Action - Reaction」,一個看似很“扯”的事情發生之後,就會出現一拍“符合人性的反應”——“毛毛”現身 [Action],吳明翰恐懼、厭煩 [Reaction];只有吳明翰才能看見毛毛 [Action],周圍人都奇怪吳明翰在對空氣講話 [Reaction]…… 這讓整個故事看起來比較“通順”,沒有太過“天外飛來一筆”、“編導強行設定”的生硬感。)
② 冥婚,吳明翰“被迫”與一個「死 G A Y」產生連結,這樣的人物關係設定,具有趣味性 (不是那種爛俗的邂逅 / 偶遇 / 一見鐘情…),對於“長輩”觀眾 也比較容易接受(again 多次反復強調,我們的男主吳明翰,他恐同喔!遇到這些發瘋的阿嬤、阿姨們,他一直都在拒絕… 直到,冥婚對象毛毛的父親出現,阻止毛毛的阿嬤、三姑六婆們的“非理性”行為,吳明翰仿佛找到了同類!——啊,世界上還是有和我一樣的“正常人”!…
只是,毛毛父親的阻止失敗,吳明翰還是被迫讓毛毛“登堂入室”了——牌位、上香、祭拜品,床上的Muji襯衫和褲子,毛毛就這麼“住進了”吳明翰的家裡。兩人的「婚姻生活」就此展開。
③ 親情,毛毛的阿嬤支持同婚,主導並操辦了吳明翰x毛毛的冥婚,這讓年輕族群對阿嬤非常有好感(也會連結到自己與家人的關係),而毛毛父親的存在,就代表了來自“長輩”族群的反對立場與不理解。後續(整個第二幕的內容),隨著吳明翰與毛毛的互動更加深入,吳明翰(aka觀眾)更加了解毛毛的這個人之後,發現了毛毛的可愛、善良、公益(保護環境 救地球??)等的討喜之處,也逐漸放下了對於同志的偏見。電影接近結尾(第三幕),在明翰的幫助下,毛毛也與父親進行了“和解”——父親是深愛毛毛的,父親也曾想過要嘗試了解毛毛(買了蚵仔煎去探望毛毛和男友),只是,陰差陽錯,他們因為沒有好好溝通、因為一些飛來橫禍,父子最終陰陽兩隔。在“親情”、“生死”這樣的大前提下,又有什麼問題是過不去的呢?(編導真的非常“取巧”,直接把“性取向”擺在了“生死”面前,人都不在了、是不是同志又有什麼關係呢?——由此,更加觸動長輩觀眾的死穴——畢竟大多數父母,都還是希望孩子開開心心、健康幸福地活著吧。 [ 暫時不論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某種“綏靖”或者“偷懶”,畢竟,要讓意見不同的家人“轉變”,真的太難了… 年輕觀眾十幾年都無法解決的人生難題,在120分鐘的電影裡面,也只能直接“下猛藥”了——爸媽你愛我嗎?愛我就請“無條件”支持我,不論同志或同婚,“活著”都這麼無常了,我們就不要互相傷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