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211
  • 卷不动啦
    2022/5/5 22:14:30
    关于创造力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许多别人没有发现的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然后触发一瞬间的创造力。也许那一瞬间的创造力可以改变你的生活,别人的生活,甚至是所有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却很少抓住那一瞬间,让瞬间只是瞬间,瞬间不能变成永恒。这背后,可能是因为我们缺少动手和实践的能力。但是动手能力也并不是主观上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养成。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应该是动手欲望最强的时期,但是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许多别人没有发现的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然后触发一瞬间的创造力。也许那一瞬间的创造力可以改变你的生活,别人的生活,甚至是所有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却很少抓住那一瞬间,让瞬间只是瞬间,瞬间不能变成永恒。这背后,可能是因为我们缺少动手和实践的能力。但是动手能力也并不是主观上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养成。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应该是动手欲望最强的时期,但是家长们可能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并且支持。你收集的玻璃瓶、废旧电路板、糖纸……可能都会被当成破烂,然后被扔进垃圾桶,然后被迫放弃自己心里想要创造的东西。在看影片的时候,看到外国小孩子们拥有完备的工具、充分的材料和足够时间来创造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也希望国内的很多父母都能了解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少一些多余约束和担忧,让孩子们有一些自由的空间,和轻松的童年去创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Most of the time, we find insignificant details that many others in life do not find, and then trigger a moment of creativity. Maybe the creativity of that moment can change your life, the lives of others, and even the lives of everyone; but we rarely grasp that moment, so that the moment is just an instant, and the moment cannot become eternal. Behind this, it may be because we lack the ability to do it and practice. But hands-on ability cannot be formed subjectively. It needs to be developed for a long time. In our childhood, it should be the period with the strongest desire to do it, but parents may not be 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support it. The glass bottles, used circuit boards, sugar paper you collect... may be regarded as junk, then thrown into the trash can, and then forced to give up what you want to create. When watching the film, when I see that foreign children have complete tools, sufficient materials and enough time to create what they want, I also hope that many parents in China can understand the thoughts of respecting their children's hearts, less extra constraints and worries, so that children can have some freedom and relaxed children. Create something unique to you every year.

    【详细】
    143811633
  • 独立光影
    2019/6/11 11:32:43
    一部电影,一个导演,一个时代

    这是一部黑白片,

    这是一部看似好莱坞电影的匈牙利影片。

    这是一部看似传记,却有着强烈戏剧冲突的故事片。

    这就是电影《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

    正如片名,本片讲述了《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的导演柯蒂斯在拍摄影片《卡萨布兰卡》期间所发生的故事。

    柯蒂斯是天才,是父亲,是暴君,是风流成性,但他也是犹太人,一个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

    这是一部黑白片,

    这是一部看似好莱坞电影的匈牙利影片。

    这是一部看似传记,却有着强烈戏剧冲突的故事片。

    这就是电影《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

    正如片名,本片讲述了《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的导演柯蒂斯在拍摄影片《卡萨布兰卡》期间所发生的故事。

    柯蒂斯是天才,是父亲,是暴君,是风流成性,但他也是犹太人,一个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在大时代下,来到美国,用自己的努力、暴虐、狂躁与才华创造着他的“美国梦”。

    只不过在一个大时代中又遇到了另一个大时代,那就是“二战”。

    他在美国,但他的大部分亲人依旧还在欧洲,

    他抛妻弃子,只身一人闯荡西部的好莱坞,而原配发妻和女儿则远在东部,数十年来从未音讯。女儿只能通过面试群演才能接近父亲。

    他痛恨纳粹,也痛恨德国,他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德裔演员大发雷霆,甚至全然不顾剧组的进度只为发泄胸中的怒火。

    他参加过一战,但当下他或许只是一个“逃兵”。他无法面对自己的祖国,他没有任何力量去改变,甚至只是在剧本中增加上几句台词。

    他身在美国,也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但他骨子里说的还是匈牙利语,他一身都在和“英语”做着抗争。

    他看似“强大”,但是在更强大的“资本家”与“无形的压力”下,他也只能退让,甚至她的女儿险些被那些“强大”所奸污之时,他只能挥舞着已无力的老拳,却赢不回尊重。

    上述这些,都是影片中的呈现。这些段落可能源于当事人的回忆,也可能是小道消息、八卦花边,亦有可能是导演与编剧的二次创作,甚至是某种艺术上的“杜撰”。诚然,这些段落未必是历史真实的全貌,但这始终是那个时代某种真实的局部。

    无论真实的历史是怎样,我们依然能通过那些段落与镜头能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导演,一个真实的父亲,他所面对的无助与挣扎,即便他已经一个“强暴的君主”,但他内心依旧是一个“柔暖的普通人”。

    我喜欢这部电影所散发的“气质”,有一种复古的“好莱坞”情调,一群来自世界各地,抱着希望、梦想,亦或各自小算盘的芸芸众生在那里遇见、碰撞、争执、撕扯。但那个时代终究还是给了人宽容、自由与希望。

    当我得知本片竟是一部匈牙利电影之时,我既惊讶又不惊讶。惊讶的是,那么“美式”好莱坞电影的主创竟然是一支匈牙利团队。不惊讶是,当年的“好莱坞”本身不就是英雄不问出处、海纳百川的融合与创造。无论主创团队的究竟是哪个国家,对电影与自由的热爱,这才是那个时代,好莱坞精神的本质。

    当电影最后一幕,柯蒂斯的《卡萨布兰卡》关键一场,他的女儿看着意味开拍的红灯亮起,她知道父亲最爱的还是他的电影,影片即将孕育,而女儿则已离去.......

    片尾字幕中柯蒂斯因为《卡萨布兰卡》走上了人生巅峰,也因为《卡萨布兰卡》更多的美国人同情战争中的欧洲,同情那些背井离乡的犹太人。

    然而,柯蒂斯绝大多数的亲人最终都死在了集中营,而他的女儿也最终没能同父亲和解。

    就这样,那些人走了,那个时代也落下了。

    一部电影,一个导演,一个时代......

    【详细】
    102361358
  • Nico
    2012/2/21 19:55:52
    回家的路

          四年前我在上海念书的时候,离家有839公里,火车需要坐13个小时;现在我在北京离家1534公里,坐火车需要坐20个小时。我们常常会用时间来衡量距离,甚至发明了光年这个距离量词。似乎对我们而言,回家的路有多么远已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占用了你多少时间才能更准确的表达。毕竟,走过的路还能走回来,而丢掉的岁月却找不到真正

          四年前我在上海念书的时候,离家有839公里,火车需要坐13个小时;现在我在北京离家1534公里,坐火车需要坐20个小时。我们常常会用时间来衡量距离,甚至发明了光年这个距离量词。似乎对我们而言,回家的路有多么远已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占用了你多少时间才能更准确的表达。毕竟,走过的路还能走回来,而丢掉的岁月却找不到真正的小偷。
          到阜阳六百里,其实应该有另一个名字,阜阳人在上海。电影绝大多数的篇幅是在讲述这样一群远离家乡的人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准确的说是生存状态。他们做小时工、当服务生、发传单、开黑车。他们要忍受这个国际大都市光鲜外衣下的阴晦,用自己孤弱的肩膀承载着一座城市带来的沉重。久而久之,也许自己都麻木了,如同谢琴在片中那般天蒙蒙亮就得起床,骑着自行车穿过外白渡桥越过黄浦江,将自己甩进几千万陌生人之中,堙没在时代滚滚的轰鸣声里。我们是被这个时代挟裹着离开家,正如纪录片《归途列车》中那个纺织女工坐在回家的轮渡上说的那样:这就是生活,没得办法。
           每一个人离开家乡都背负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谢琴),有的是为了让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小九),有的则是为了逃避不好的生活(曹莉)。背井离乡无外乎好与不好而已,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地图上画直线,那条线是你离家的距离,也是你心里最隐蔽的地方。当我们在外面遭遇到背叛、欺骗、污蔑和最常见的失败之后,心里头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说,回家,回家。
          导演邓勇星是台湾人,监制是侯孝贤,当用台湾特有的人文角度来扫描这样一个外来群体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好比在一杯苦咖啡里添上一小包糖,让整部电影不时透着一股阳光的暖意。而这束暖意如同片尾秦海璐在送走所有人之后,一个人回到阁楼,打开天窗后,那道照射进心里的光。据说导演是看到了春运图片后萌发拍此片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冲着春运去的电影,有人说它秉承了台湾电影的小气,完全没有戴立忍拍《不能没有你》时那种对社会刻骨的描画。可是这种浓浓的乡愁只会在我们每喝一杯酒每抽一根烟每吵一次架每掉一次泪的时候默默散发开来,它寄托在我们的足迹和字里行间,寄托在一条条报平安的短信和一通通长短不一主题是“我很好不用担心”的电话中。
          当狗哥劝曹莉回家的时候,总是在说当年深圳太远,现在上海离阜阳不过六百里,转眼就到了。可是回家的路哪里是这样的计算,这段路程从你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跑表了。离家时间越长,路途就越发遥远,家渐渐成了一个符号,而距离却再也无法计量。
          那辆非法改装的中巴就像一个关于归途的载体,带着所有人不同的念想开往回家的路。而曹莉始终没有上车,她拿着老乡塞给她的麻绳一步步朝自己的方向走着。片尾曲响起:当我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却步。而镜头中那辆巴士踉踉跄跄驶出上海市区的场景是作为曾在上海呆了四年的外乡人看来那是上海滩最柔美的画面。
         看完电影后和朋友去新疆驻京办吃饭,看到排的长长的等号队伍,心中不由一暖。想起我经常横跨一个北京城去吃的赣菜馆。乡愁是味觉是一切和你心里那个符号有关的事物。每一次靠近它,都是为了让自己离家的距离再近一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回家的脚步不再那么匆忙。


    PS:想起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蝗虫贴”,我只想说,当你们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你可以回到家大哭一场,而我们在电话里还是只能说,我很好,不用担心。所以,都彼此宽容一点吧。
    【详细】
    5314165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