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演员
>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类型:
,动作,历史,战争,经典,近代,激昂,热血,紧张,轻松,战场,24-36,36-45,45-55,55-70,单身男性,有子女家庭,数代同堂,朋友同事合住,青年,中年,老年,电影
主演:
吴桂苓,吴京安,李法曾,杜志国,周宁朝,
地区:
中国大陆
年代:
1995
推荐首页
演员表
影评
剧照海报
播出时间
主题曲
新闻花絮
剧情介绍
七·七事变
影评
靖姐姐
2016/7/8 0:16:20
七七事变79周年祭——倒下的石狮子
狮子
你是王者,万兽在你足下;
却抵不过骄傲的人间帝王,降尊为石,看家护院。
你曾傲视森林,风景本在你眼中,乾隆御笔,你却成了风景。
做个石狮子,做个桥上的石狮子,你一步步地放弃底线,
纡尊降贵、放低身段。
虽有不甘,至少对面有爱人(母狮)对望,膝下有爱子(小狮子)承欢。
至少有人能欣赏你曾经的英姿、静下来的恬淡。
有一天,有人碾压了你最后的
狮子
你是王者,万兽在你足下;
却抵不过骄傲的人间帝王,降尊为石,看家护院。
你曾傲视森林,风景本在你眼中,乾隆御笔,你却成了风景。
做个石狮子,做个桥上的石狮子,你一步步地放弃底线,
纡尊降贵、放低身段。
虽有不甘,至少对面有爱人(母狮)对望,膝下有爱子(小狮子)承欢。
至少有人能欣赏你曾经的英姿、静下来的恬淡。
有一天,有人碾压了你最后的尊严,它用枪、用炮、用野兽的手把你推翻。
你轰然倒地,痛苦地看着对面的爱人和孩子命运同样悲惨。。。
你怪自己,有一颗王者的头颅,却长了一张无用的石脸
你怪自己,有辉煌的过去,却落得妻离子散。。。
狮子纵然变成石头依然狮子啊!倒下的狮子也有不容践踏的尊严!
我们扶起卢沟桥的石狮,让他威严的坐起来;
我们也要唤醒心中的睡狮,自己站起来!
【详细】
7968
393
好评差评皆如潮
2015/7/7 15:50:33
七七凄凄惨惨戚戚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中国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四处秀恩爱,也不知什么时候,又把传统节日“七夕”当做是中国的“情人节”,又是一片秀恩爱的节奏,貌似还很“爱国”,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情人节,好像这一天不秀个恩爱就不恩爱似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一天各种花店、饭店、商店和酒店,是最高兴的,因为他们不关心爱情,只关心钞票。
&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中国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四处秀恩爱,也不知什么时候,又把传统节日“七夕”当做是中国的“情人节”,又是一片秀恩爱的节奏,貌似还很“爱国”,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情人节,好像这一天不秀个恩爱就不恩爱似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一天各种花店、饭店、商店和酒店,是最高兴的,因为他们不关心爱情,只关心钞票。
公元1937年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标志中国军民全面抗战的爆发,为什么叫全面抗战,因为早在公元1931年9月18日(貌似今天的有些中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就要发”)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开始,中国军民,主要是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从那一刻就开始了,到了1937年的7月7日,标志着全体中国军民抗战爆发,7月7日是国耻日!
今天据说又有人开始秀恩爱,因为“7月7”,中国的情人节,不秀一把恩爱好像就会死。你秀不秀恩爱、会不会死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今天是国耻日,我也不关心,我只是不能忍受秀恩爱的“中国好伴侣”们搞清楚了日子再秀恩爱好不好?
我们当下用的历法是公元纪年,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是从中华民国开始,也就是公元1912年之后才使用的纪年方式,在此之前,我们的祖辈使用的是我国的农历纪年方式(汉武帝之前用天干地支纪年,从汉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号加天干地支纪年),“七夕”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今年对应的公元日历是8月20日。而今天,公元2015年7月7日,是农历的乙未年五月二十日,距离七夕节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这些着急秀恩爱的脑残们,你们是不是有点着急了?
今天是全面抗战爆发78周年纪念日,至少在这一天,我会用我的方式去缅怀那些抗战英烈和死难同胞,无关其他,这是我的情怀所在。
【详细】
7522
841
dingdingonly
2013/7/9 1:01:39
今天的眼光再看兼论该类题材如何处理
C6放的时候看了一部分,画质还不错,算是电视里放的电影效果很好的,干净、清晰、带一点艳丽,大刀片的红绸子效果很好,特别是国产老片竟然如此,不知道是什么片源。电影本身呢,以现在的眼光看,有些粗糙,有些造作(比如两人对诗的那个),有些地方也很生硬(比如突然那个日本军官就说不打了,大意)。有些桥段、台词、映像还是不错的,比如两队人马踏步对峙,要是把气氛表现得再紧张有迫力一些就好了,还有那个满地制作好的太
C6放的时候看了一部分,画质还不错,算是电视里放的电影效果很好的,干净、清晰、带一点艳丽,大刀片的红绸子效果很好,特别是国产老片竟然如此,不知道是什么片源。电影本身呢,以现在的眼光看,有些粗糙,有些造作(比如两人对诗的那个),有些地方也很生硬(比如突然那个日本军官就说不打了,大意)。有些桥段、台词、映像还是不错的,比如两队人马踏步对峙,要是把气氛表现得再紧张有迫力一些就好了,还有那个满地制作好的太阳旗的画面,至今看还是很有冲击和视觉效果的。这种题材和事件本身性质特点的片子,拍出那种紧绷、对峙的气氛,不可调和的矛盾,各方各阶层/级别的人的实际表现,不同的表现,比如中下层军官的“接地气”,影片大体做到了,学生、普通市民的真实表现,处理细腻点,视情况拔高下事件的意义和悲剧性,就算成功了。
【详细】
6153
345
大作家写作软件
2012/11/1 1:27:45
一切抗日的片子系统都默认好评
片中宋哲元的平庸自保,蒋介石的眼光老辣,都还值得一提。
几位英雄的形象单薄平面了些,但仍可敬。
那个时候的爱国贼真多,那个时候爱国还不是落后的代名词。
现在时代变了,汉奸有理,汉奸光荣了,SHIT!
片中宋哲元的平庸自保,蒋介石的眼光老辣,都还值得一提。
几位英雄的形象单薄平面了些,但仍可敬。
那个时候的爱国贼真多,那个时候爱国还不是落后的代名词。
现在时代变了,汉奸有理,汉奸光荣了,SHIT!
【详细】
5637
108
Flower In Sun
2008/10/18 2:12:43
七七往事
说起“七七事变”,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起的——潘毓桂。
潘毓桂书画皆佳,人称才子,在当时被视作极会享受生活的人。他还是伪满著名电影明星李香兰(也就是川口淑子)的义父。
在台湾出版的《光复除奸录》一书中,记录了战后潘毓桂面对国民政府审判官员的自辩。潘果然是才子,在审判过程中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毫无愧疚之色。他认为,自己所谓的做“汉奸”,是做
说起“七七事变”,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起的——潘毓桂。
潘毓桂书画皆佳,人称才子,在当时被视作极会享受生活的人。他还是伪满著名电影明星李香兰(也就是川口淑子)的义父。
在台湾出版的《光复除奸录》一书中,记录了战后潘毓桂面对国民政府审判官员的自辩。潘果然是才子,在审判过程中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毫无愧疚之色。他认为,自己所谓的做“汉奸”,是做的很有立场的。
这个立场,就是自己将二十九军的作战计划交给日军,是为了中日两国的利益;指点日军在南苑重点攻击薄弱的学兵团驻地,也是为了中日两国的利益。
在他看来,他周旋于宋哲元和日军之间,是真心为华北谋一条出路。潘认为,当时国民党中央对北方鞭长莫及,而阎锡山封建落后,都无法给二十九军和华北民众撑腰。华北当时唯一出路就是和日军合作,可免生灵涂炭。而且,日本文明开化,中国当时如果与日本全面合作,也就不会有日后的八年战争,可以和平发展,与日本共荣。他的政治理想就是与日本合作,使得华北成为一个没有军阀,政治开明的中国模范地区,为日后整个中国的开化而树楷模。所以,他如此奔走两军之间,不是为了自己的好处,乃为民族大义。
他的所谓“出卖”,就是为了使二十九军反日势力尽快失败,以免“战事蔓延,祸及生民”,实现自己的伟大政治理想,所谓卖国,其实是爱国。
而潘毓桂的一番说词,在当时竟引来不少人的共鸣。甚至有人写信给国民政府,称潘毓桂虽误入歧途,但终是名流,本心可嘉,被捕后不卑不亢,大有国士之风,当恕而用之。
这些中国人都忘记了,正是由于潘毓桂的出卖,在团河增援的一三二师的两团弟兄全军覆没,也都忘记了,南苑之战中惨死在日军刀下的学生兵们。
28日凌晨,日军总攻南苑。战斗一打响,日军炮火就集中于南苑南阵地附近的学兵团驻地。随后,日军便突入中国军队的阵地中,残存的学兵们宁死不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在副军长佟麟阁率教导团赶来增援之前,几百名学兵已死于此役,伤亡十倍于日军。
这些死在肉搏战中的学兵,都是北平各大学、中学的学生,多是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投笔从戎,而学兵团的主官也是黄埔军校北平分校的学生。当日军向他们扑来时,他们领到枪才刚刚几个小时!
也许他们太年轻,所以他们不懂什么“国士”的风度和深谋远虑,所以尽管他们很多人连敌人炮弹来袭时该卧倒都不知道,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拼了刺刀。
十条中国学生的命换一条日本兵的命。他们换了。
现在,那场学兵团白刃战的详情已不可考,但有两点是值得我们记住的。
第一,他们虽然伤亡惨重,却没有后退,曾经赶鸭子一样赶着少帅几十万大军从关外跑关内的日本兵,在他们的阵地上,没能打开缺口;第二,他们的牺牲只不过使这道阵地在中国军队手中多保留了几个小时而已。
几个小时,几百条宝贵年轻的生命,十比一的代价,值么?
当时中国有几个大学生、中学生?其实宋哲元舍不得让他们当兵,所谓学兵团,是想将他们培养成二十九军未来的地方干部。他们的驻地在南苑兵营的南部,也是日军攻击可能性最小的地方。
他们也都是才子!或许如果他们活下来,会出新一代的鸳鸯蝴蝶派,也会有人成为梁思成、巴玉藻那样的人物。
可是,他们却死在了南苑这块土地上,如同轻烟消逝,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学兵团一千七百人,活着回到北平的,不过六百人而已,战死的学生,没有多少留下姓名的。
也许,仍会有人谈起潘毓桂,谈起他的诗,他的画,他对李香兰无私的父爱,甚至于他的伟大理想......
但是,永远地,没有人会记得这些学生的名字了,因为他们根本什么也没有留下。
或许,现在,还会有那么一拨炎黄子孙为了这群学生勇士姓国还是姓共而争论不休......
【详细】
1528
1629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