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3410
  • 乐文影
    2023/2/3 1:34:52
    不断误会的杀手的自我救赎
    不是看好本片有出色,也不是看好两个演员的演技有多精妙,而是看好这个题材,更是对现在青春言情?动漫动画的反感所致。 很久没在万达观影,这次还是在一个大厅,音响效果一直是万达的一个优势,大场面的特效片段,座椅和听觉会同时被音响震撼。 这个片剧情颇为简单,而且在...  (展开)
    不是看好本片有出色,也不是看好两个演员的演技有多精妙,而是看好这个题材,更是对现在青春言情?动漫动画的反感所致。 很久没在万达观影,这次还是在一个大厅,音响效果一直是万达的一个优势,大场面的特效片段,座椅和听觉会同时被音响震撼。 这个片剧情颇为简单,而且在...  (展开)
    【详细】
    14960214
  • 2022/12/4 5:43:52
    反战内核的伪惊悚片

    看了雅典娜,本来以为是神学恐怖片结果看了发现……是不是我对惊悚的理解不对为什么这个片要打惊悚的tag……但是电影还是很好,感觉内核完全是一个反战或者说是反对暴力和冲突……剧情感相对弱但是镜头和各种隐喻都安排得比较微妙,导演很重视或者说很想呈现在混乱背景之下人性的辉光和个体的无奈,在每一个主要角色身上都去凸显他们属于人的温情和脆弱的部分,把目前可以说很典型的果甲曾付

    看了雅典娜,本来以为是神学恐怖片结果看了发现……是不是我对惊悚的理解不对为什么这个片要打惊悚的tag……但是电影还是很好,感觉内核完全是一个反战或者说是反对暴力和冲突……剧情感相对弱但是镜头和各种隐喻都安排得比较微妙,导演很重视或者说很想呈现在混乱背景之下人性的辉光和个体的无奈,在每一个主要角色身上都去凸显他们属于人的温情和脆弱的部分,把目前可以说很典型的果甲曾付体制下普通人底层人(移民)和曾付间的矛盾搬上荧幕,还小小的探讨了一下英雄主义……像主角的父辈包括主角都是有功勋的军人,但是在悲剧和混乱中他完全无能为力,有一个镜头是烟尘中一个骑着白马挥舞旗帜的疯子在背景极速奔过,应该是照着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那个画拍的,真的很讽刺,动乱中没有真正的英雄,所谓ling袖在现实的悲剧里毫无用武之地……水烟吧就好像象征阿卜杜勒精神上试图去坚守的最后一个秩序,在踏出水烟吧的同时他失去了最后的弟弟,也没有了维持下去的理由,但导演很清楚自己想拍的是什么所以没有让他杀死景察,“哪怕不再有任何外界的限制,人类仍然存在内源性的人性和道德”,还有景察的角色也很有意思……个人感觉他和后面的空卜主义的疯子角色塞巴斯蒂安有一些共同点,他会在震报景察的护盾下对动乱分子放的烟花露出笑容,那个镜头的反差感真的是……而塞则是会在已经陷入动乱的社区里整理花圃,对塞的安排也很有意思,先是把他带进托儿所,后面开保险柜的时候又要一罐果汁,感觉这两个角色身上被导演刻意放置了一些属于儿童的性格……很难不让人去想如果他们不是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而一切的导火索“最小弟弟的死亡”在片尾也暗指了并不是景察所为,普通人,军人,景察,独泛,疯子,在整个社会的动荡下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于难,在爆炸前像灰烬又像雪片的东西落在阿卜杜勒的身体上,那一刻他本人就是时代里这一切所有的混乱尽数倾压在一个个体身上的缩影,他以及卡里姆,他们都或许早已经知道弟弟有可能并不是景察所杀,但是他们又要向谁去讨回公道?这里片名就很有意思了,雅典娜,也是他们社区的名字,战争女神,智慧女神,法庭与秩序的女神,在阿拉伯神话的体系里又是一位象征繁荣的女神,但在战争中,她所代表的其他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战争不会庇佑任何人

    【详细】
    14798954
  • 水和米
    2008/1/5 23:33:01
    三分钟还加了先生两字,一个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题目
    可能这是部文艺片,好久没有见香港的文艺片了,好像那个《东邪西毒》也是文艺片吧。
    先说郑中基,很小的时候就有听说过他,可能因为和他同姓郑,一开始我对印象应该不错的,但这家伙最近好像不唱歌,专演电影了,恕我难听的说一句,看了他的N部电影,例如《喜马拉雅星》等等。他实在是演的太不专业了,疯疯颠颠的,在这部以温情线路为主的片子里,他还是老毛病不改,我无语了。
    再说应采儿,一直满喜欢她的,但是很
    可能这是部文艺片,好久没有见香港的文艺片了,好像那个《东邪西毒》也是文艺片吧。
    先说郑中基,很小的时候就有听说过他,可能因为和他同姓郑,一开始我对印象应该不错的,但这家伙最近好像不唱歌,专演电影了,恕我难听的说一句,看了他的N部电影,例如《喜马拉雅星》等等。他实在是演的太不专业了,疯疯颠颠的,在这部以温情线路为主的片子里,他还是老毛病不改,我无语了。
    再说应采儿,一直满喜欢她的,但是很奇怪,她的每部戏里,她的表演总是中规中矩的,无过错也无亮点,她如果还是这样不突破自己,尽早有一天,我会对她审美疲劳的。
    自看了《早熟》之后,我还以为香港的亲情教育片会做的比大陆强多少倍都不知道,今天看了这部片子后,我以前这个想法看来是错了,哎,做教育片不容易啊。
    这部片导演陈嘉上?和成龙搭伙的那个吗?
    ps1:这部片子开头FLASH似乎做的还不错。
    ps2:片子中那个还打错电话的女生还不错,清纯的外形+诱惑的感觉,呵呵,意淫一下。
    【详细】
    1274429
  • 杉田美园
    2022/8/14 13:12:39
    “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14576166
  • W
    2018/12/16 15:42:12
    我找到了孤独

    多少年前就听说过一部叫《巫山云雨》的电影,但是其导演章明对我来说却是极其陌生的,不同于多少已经市场化的科长或者是影迷群中把其电影奉为圭臬的娄烨,章明导演视乎一直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一如他的电影,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感。

    历尽千辛万苦,这部入围戛纳导演双周的优秀作品和我们见面了。虽然拍片少的可怜,但是能在大银幕上第一次观看章明导演的电影,已经是一种幸福了。

    多少年前就听说过一部叫《巫山云雨》的电影,但是其导演章明对我来说却是极其陌生的,不同于多少已经市场化的科长或者是影迷群中把其电影奉为圭臬的娄烨,章明导演视乎一直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一如他的电影,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感。

    历尽千辛万苦,这部入围戛纳导演双周的优秀作品和我们见面了。虽然拍片少的可怜,但是能在大银幕上第一次观看章明导演的电影,已经是一种幸福了。

    《冥王星时刻》故事发生湖北与重庆接壤的地带,那里有着雨水丰沛的的森林和村落,也连通了我本人的某些儿童记忆。

    导演王准带着制片人,摄影,演员来到此地考察,并希望找到用古法演唱的《黑暗传》。

    章明导演极其喜欢用雨水这一意象。这种狂热在开头的室内戏中就可见端倪,连电视上播放的影片中都有着下雨的场景。而雨作为营造气氛和代替表意的重要意象,几乎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流动的水,就像人与人之前流动的情欲,潮湿的泥土,孕育了最性感的情愫。

    其中最突出的自然是王学兵饰演的导演王准与曾美慧孜饰演的寡妇春苔相遇的情节。对于春苔来说,王准是一个突然的闯入者,随即进入春苔生活的,还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给王准打过饭,洗过脚后,春苔一个人躺在床上,伸出右手,去接那些从屋顶渗漏的雨水。这幅画面让我想到了克里姆特的名画《娜达厄》。画中,宙斯化作一阵“黄金雨”,与睡梦中的娜达厄交媾。克里姆特通过独具一格的构图与对少女表情的刻画精准的再现了这一神话场景。同样,章明导演通过雨这一意象和曾美慧孜的精彩表演,为我们展现出了这一年度最性感场景(不知道毕赣的《地球的最后夜晚》里有没有更性感的),空气中湿濡的情欲几乎是触手可及的,电影靠视觉打开了我们的其余感官。

    而一如《巫山云雨》,章明导演电影中的男女间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奇妙情感,在各个彼此隔绝的角色间,又似有着万般纠缠。其角色间的疏离在镜头的表现上便是将不同的人物分置在虚化的背景和清晰的前景中,这是一种比安东尼奥尼式边缘构图更加决绝的方式。但是从角色的言语和表情中看来,又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简单刀从演员的视点聚焦中就能展现出来。于是像《巫山云雨》中一样,我们几乎无法解释人物之间关联的产生,却又无法忽视这些神秘关联的存在。这种关联好像离散又收敛的函数,在科学上无法成立,却是我们生活的真理。我曾经不理解《笨鸟》中主人公好友突然摆脱叙事线的离开,后来黄骥导演跟我说“生活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有些人会突然消失,再无音讯”。我们似乎永远无法把握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而电影却给了我们阐释这种复杂体验的可能性。

    如同《路边野餐》中进入时间混沌的麦荡一样,随着王准一行人进入森林,电影的叙事空间就已经与外界剥离,其中的发生的事件如梦幻般展开。你无法分辨角色间言语是尴尬的对话还是意有所指的神秘讯号,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在此时若隐若现的交汇。在山中小屋中,王准与乡民说到自己与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形,又哑然失笑,说是编造的笑话而已。而度春告诉王准,自己的肚子疼并不是因为例假,而是因为自己已经怀孕。失去了判断能力的观众,只能靠着本能和角色们一起找寻。最后,王准找到了一场唱着《黑暗传》的葬礼,故事突然到了结尾,镜头从山下向下看去,城市灯火闪耀,车水马龙的声音就在耳边。

    电影结束,我只找到了孤独。

    【详细】
  • 98301400
  • zsn
    2018/1/19 23:46:59
    硬伤太多 ,只能说“还行”
    讲真,这个片子我是冲阿米尔汗去看的,但阿米尔汗在其中只是个配角,虽然他贡献了里面最搞笑的片段,让我很是惊喜,但这剧的硬伤太多了,豆瓣评分略高了。 第一女主成名太过容易了,只是发了一个视频在YouTube上,就有一万多人观看,然后以火箭般的速度成了大明星,电视报纸哪...  (展开)
    讲真,这个片子我是冲阿米尔汗去看的,但阿米尔汗在其中只是个配角,虽然他贡献了里面最搞笑的片段,让我很是惊喜,但这剧的硬伤太多了,豆瓣评分略高了。 第一女主成名太过容易了,只是发了一个视频在YouTube上,就有一万多人观看,然后以火箭般的速度成了大明星,电视报纸哪...  (展开)
    【详细】
    9086218
  • 栗子同学
    2021/12/25 20:19:14
    卡珊德拉的诅咒

    如果一定要评选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卡珊德拉的预言应当可以拿一个竞选名额。准确,但无人取信,当然也就无从改变命运的走向,同时又反过来确保了预言的不可转移。

    在族群割裂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好莱坞电影中所隐含的政治寓意也越来越浓厚。不过比起拙劣的圣诞公司之流作品直接觉醒糊脸,不要抬头这部群星荟萃的作品显然要高明很多。而且坦白讲,不

    如果一定要评选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卡珊德拉的预言应当可以拿一个竞选名额。准确,但无人取信,当然也就无从改变命运的走向,同时又反过来确保了预言的不可转移。

    在族群割裂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好莱坞电影中所隐含的政治寓意也越来越浓厚。不过比起拙劣的圣诞公司之流作品直接觉醒糊脸,不要抬头这部群星荟萃的作品显然要高明很多。而且坦白讲,不管是站左翼还是右翼还是中间派立场上看,它所表达的内核都应当是一致认可的: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这也恰恰是当代最大的一个难题:怎么让人去面对现实?

    二十年多前骇客帝国上映时,大众普遍还是坚信,如果墨菲斯的选择放在面前,自己一定会跟尼奥一样毫不犹豫吞下红色药丸。但现如今,普遍进入了一个更脆弱更怯懦的时代,对更多的人而言蓝色药丸也许是更佳选择。前不久我刚看了部关于安提凯希拉装置的BBC纪录片,片中最震慑我的并非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希腊人就制造出第一台工艺精妙的计算器。而是按照科学家推算,如果人类文明发展得一帆风顺,本该在设计出这台计算器后三百年内人类就能拥有实现登月的科技。但事实上,我们知道科技的飞跃得等到千年之后,登月更是得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

    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在往前跳跃一大步后,就开始螺旋回撤。这种螺旋回撤,一半是因为无知一半因为自大。而这两者结合后诞生的长子,叫短视。

    科学家凭借客观定律推演预算,可以看到比普通人更远的东西,他们就像传说中的预言师,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到临头,所有的幸与不幸都是顺着轨道匀速而来的列车。他们是新时代的卡珊德拉,如此远见又如此无力,因为他们看得再远也不具备能动性。

    预言是否为真,需要时间的考验,而时间总是最宝贵的。在片中被黑得非常惨的政治家,按照我很尊敬的一位学者的形容,政治家必须短视,因为他们的角色只是救火队员。所谓演化不翻山,如果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他们也就没有了未来。

    政治家和科学家正好相反,他们具备充分的行动力但往往非常短视。比如片中第一次发起拦截彗星计划并非出于什么拯救世界的道义,而仅仅是因为总统在中期选举前闹了丑闻,需要一个紧急事件来帮自己助选。尽管通过艺术加工,又到了大家很喜欢的黑政客环节,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任何一个正常的政治家都是被动行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是消防队员,每天要救的急盈门不绝,精神正常的政客不会去主动放火。如果一个政治决策作出,那么你去观察,它必然有充分的环环相扣的前置触发条件,没有拍大腿横生出的独立事件。而在片中科学家们的行为,等同把一个未来肯定且必然会发生的问题,移到眼前,要求优先处理。在影片中,这是一颗即将撞击地球造成文明毁灭的彗星——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假设。而在现实中,稍微有点联想能力的人都会联想到气候问题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甚至已经具象到如同悬在天空肉眼可见的彗星一样,我相信就算很多讨厌格雷塔·桑伯格的人也不否认这一点。可现实中,围绕气候问题依然存在诸多纷争。其中有传统能源公司的一己之私,也不可否认有新能源公司的一己之私。在片中,解体彗星使其改变航道,这一点上就算是Bash公司也能认同。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矛盾往往集中在方法。

    但这里要注意,是以承认现实作为前提,片中女总统的竞选口号“不要抬头”很典型的反现实。然而很遗憾,在反对现实的道路上,好莱坞和活在空中楼阁里的娱乐明星比每天背负生活重担的普通人走得更远。这也是不要抬头一片所体现的理念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矛盾。

    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必然要注意的是。片中所举的案例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过去好莱坞灾难片,涉及到世界末日级别的,都是科学家通知白宫灾难即将发生,政府立刻全盘接受并英明神武安排应对策略,而普罗大众虽然在得到灾难即将发生的消息后只是简单粗暴地陷入动乱。

    一次全球疫情,显然给了编剧们更多的灵感。这里首先得说,我一向认为我们的时代正滑向一个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怯懦的未来。十年前,二十年前,上个世纪我们在电视机上电影院里能看到更多的自由表达,但现在一切的味道都变了。越来越觉醒越来越自我阉割的影视业在这股名为“进步”实则可能背道而驰的浪潮中成为反面典型,而好莱坞正是其中的排头兵。谨小慎微,生怕踩雷,一小撮精神脆弱一无所长却非常渴望关注度的庸人在推特上抗议,就足以掀起取消文化的浪潮。为了表达自己的进步,好莱坞和它的明星们冲锋陷阵,扮演着怯懦的迁就者和鼓励者。

    为什么严肃话题总会在这个时代被改造成段子?为什么主持人在听到人类即将在六个月后遭遇灭顶之灾后还能嘻嘻哈哈开玩笑?这背后不是愚蠢,是怯懦,一种终极的怯懦,怯懦面对现实,怯懦引发公众反感。片中男女主角第一次上电视节目揭露灾难,女主角因为承受不住压力对着直播摄像头歇斯底里大喊“我们都要死了!”,却因此变成了表情包,而且一致收获了节目组人员的恶评,认为她令人讨厌,下次节目不能再找她了。

    终极的怯懦不但是害怕听到坏消息,而且会迁怒传播坏消息的人,自身也不敢传递坏消息,因为深知跟自己一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其他怯懦者会迁怒自己。

    但就像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时评人的推特置顶所言:Facts Don’t Care About Your Feelings。

    不要抬头,抬头上表达的最直观的东西就是:正视现实。低下头装作彗星不存在,规避它,无视它,都不会让你逃脱被灾难碾成齑粉的后果。

    除了短视和怯懦以外,导致民众对灭顶危机的罔顾,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信息的爆炸。无效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终极警报和垃圾广告彩页混作了一团。

    我们身处于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过去人们总以为无知是因为讯息的缺失,而今却发现信息的爆炸比缺失更可怕。信息缺失是在沙漠里找水,而信息爆炸是在麻里寻针,沙漠里的水虽少,但绿洲总是显眼的,在无效信息和扭曲虚假信息中寻着真实讯息可比这难多了。资讯的输出便利使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别人想要你看到消息。

    二十年前我还敢跟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已经没这个底气。尤其年轻一代人,成长于信息孤岛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习惯于只吃喂到嘴里的资讯。既不具备寻找的能力,也不具备分辨的能力,在允许的范围内独立思考,在主流意识引导下有序叛逆。比起亲眼看到的事实,基本的逻辑推理,更乐意直接吞咽精心加工后被精美包装过的“propaganda”。而这才是真正的,心甘情愿的不要抬头。

    话说回来,这部作品在其精致的制作底下,蕴含的影射和暗示,却又是需要观众自主甄别的。不是商店买鞋,码数对了套上脚就好。

    首先片中所举的案例是非常极端的,彗星撞地球这是必然发生的而且可以推算发生时间的事件。但它所影射的事不是。这里就存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况。正因为紧急情况需要全力以赴,在人类历史上有太多以紧急之名,将大权集于一身的先例。事实上,片中的女总统也作了这种事,通过全球官宣灾难即将发生揽大权于一身,使得全世界除了亚洲三国自行主导的救世方案外,没有了PLAN B。而在该片所影射的一个真实现实“疫情”上头,政府的跨权越界行为层出不穷,在欧美大量的所谓反疫苗人士,都是公开的疫苗接种者。人们反对的是对个人自由选择权的剥夺。

    事件紧急的严重程度直接决定解决方案的执行方式和力度,不可把世界末日模式到处生搬硬套。

    另一点,片中狂黑了一把唯利是图的科技大鳄,这点基本方向上没黑错。近几年来,西海岸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它们所谓的“道德操守”。BASH公司影射的肯定不单是一家科技巨鳄,但我想观影时肯定很多人会从BASH老板联想到自主研发SPACE X的马斯克。因为毕竟马斯克是这么多IT大佬中,对开发宇宙最有兴趣的一个。事实上,尽管Space X和NASA在机构性质上完全不同,两者早有紧密合作。而Space X正因为其非公特性,在开发尖端技术上比政府控制的机构更灵活更先锋。

    科学家不会说100%,但拿着全球人民的身家性命开玩笑这种事,就算平民百姓无发言权,普通一个有点规模的公司都有风控,堂堂一个国家,而且不止一个国家,是所有发达国家的联合体,却任由BASH一个公司赌大小,未免儿戏了点。不过电影艺术有点dramatic总是必要的。观众可不能当真了。

    至于金发女总统和她子凭亲贵的儿子是在影射谁,我不好说。也许在剧本创作时,情境远不似如今急转直下。尴尬到时过境迁,别人联想到的可能不是前总统而变成了爱笑的现副总统……过时的政治代入不可取。

    还是让我们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详细】
    14090407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