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02610
  • 蓓逸mia
    2017/12/23 22:38:16
    废弃的工厂 遗失的梦想

    漫天飘雪的冬日里,一辆火车缓缓驶向好似看不见目的地的远方,实则是在不断接近故事发展的中心地点,即工厂,列车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我们走进工厂,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工厂的变迁。挡风玻璃上时不时飘下的白色雪花,使列车蒙上一层历史的风尘,就这样,影片充满意境的展开叙述……

    1999年,王兵孤身一人带着一台很小的摄影机走进了铁西区,这一进入,就是两年的时间,在和工人朝暮相处的过程中,工

    漫天飘雪的冬日里,一辆火车缓缓驶向好似看不见目的地的远方,实则是在不断接近故事发展的中心地点,即工厂,列车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我们走进工厂,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工厂的变迁。挡风玻璃上时不时飘下的白色雪花,使列车蒙上一层历史的风尘,就这样,影片充满意境的展开叙述……

    1999年,王兵孤身一人带着一台很小的摄影机走进了铁西区,这一进入,就是两年的时间,在和工人朝暮相处的过程中,工人们放开了束缚,在摄像机前展现最真实的自己,《铁西区》也顺势成为一部真实自然不造作的纪录片,两年时间导演积累了超过300小时的素材,经过一年时间的剪辑,使《铁西区》得以完整地呈现给观众。他拍摄主要围绕沈阳的三个工厂,分别是沈阳冶炼厂、沈阳轧钢厂和电缆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厂是建于1934年伪满时期沈阳冶炼厂,到今天依然是铁西区最有名的工厂。它有三个很高的烟囱,在王兵看来,这三个烟囱的历史和形象代表着铁西区,也代表着沈阳,是东北工业的一个象征。王兵拍摄的时候冶炼厂的生产还很正常,等到1999年春节过后破败的迹象才显露出来,让我记忆深刻是片中的一幕,导演在拍一个厂里的工人,他躺在椅子上,谈天说地,从上小时候一直讲到长大以后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经历,讲述着自己经历过的故事,也不时说着大话,道出他对社会和个人生命的理解,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在不到十分钟内,他就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他命运的改变也从而开始了,一个工人走了进来告诉他工厂停产了。摄影机和这位工人共同度过了那一刻,和这位工人一样,王兵此时的感受是感同身受的,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厂子就会倒闭,如果不是王兵的纪录,这段历史会尘封,会被慢慢遗忘,但因为摄影机的见证,这个时刻在镜头里凝结成冰,不再消融,只要《铁西区》还在,这段历史还是会被提起,还会再度被叙说。

    有人说,《铁西区》的创作,其中的构图、色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日焰火》和《钢的琴》两部电影作品,在我看来,也不无道理,在观看这三部影片时,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一些共同点,比如主要围绕东北地区,侧重展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却依旧是极其富有情怀的,都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和致敬,又表现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憧憬,而其中工厂内钢铁冶炼迸发的火花,空旷有回声的工厂和压抑的情绪,也是和两部电影有很大相通之处的,一部纪录片能拍出电影的质感是需要导演极其优秀的镜头语言底蕴的。看似粗糙的画面,却在细节中能看到导演独到的审美意识和良苦用心的镜头设计,他不刻意不造作,力求真实自然。另辟蹊径,不采用传统手法拍摄,将纪录片融入影视美学,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他惯用长镜头,将摄像机架构在一个运动的物体上,采用移动摄影,时而手持摄影恰到好处,形成个人独特影像风格。在开头,导演扛着摄像机继续延续火车的行驶方向,慢慢接近工厂内部,一片浓雾飘过,好像将我们也真正带入了那个地点,浓雾内外,生活好像是截然不同的,剥离了浓雾,好像就默认了我们就是要走近他们的生活,消除隔阂,缩短那份距离。大量使用跟拍,是在一层一层揭开工厂神秘的面纱。美术专业出身的王兵好像对光线和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把握,在如此闭塞的工厂中,画面还因为光线的变化而充斥美感。镜头摇晃和固定的很得当,动中有静,不至于使人产生混乱或者过于平淡的感受。

    纪录最真实的状态就是让人忘记摄像机的存在,与人物共进退,一起感受生命的沉浮,亦或感觉好像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剧中的人物是基本类似的。可能因为我的老家就是沈阳的缘故,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总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面前撤掉了摄像机,就是我坐着列车,就是我站在工人们旁边,就是我在冷静的旁观这一切,这一切就是我周遭的世界,就是我每天会看到的故事。而王兵也看到了,并且纪录下来了,以一种最最真实自然的方式纪录下来, 这也是导演深厚底蕴所在,让人忘记摄像机,真正贴近人物,真正靠近他们的生活,好似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员。在展现工厂正常运作的过程中,呈现给我们的不是枯燥,而是令我们感慨,大型机器工厂文明的面前,使我感觉到壮观震撼。在展现工人们的休闲生活时,男人们过着各自的生活,却都是各自最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好赌,爱说脏话,习惯打架,但这些都没有让我们产生厌恶,其强烈的真实感和压抑感包围着吞噬着我们,我甚至感觉自己也成为其的一员。

    王兵导演的作品主要分为三大主题,分别为历史的尘埃,社会的底层和生活的真相,而如果让我给《铁西区》进行分类,我会倾向于将它视作这三种类型的交叉,“工厂,它的庞大和质感都有一种吸引力,感觉就像一个人过去的理想。”从这样第一句话来看,就能得出导演无限的创作激情和对工厂的个人情怀,他将工厂当作片子的主人公,在岁月中不断认识他,了解他,读懂他。《铁西区》工厂内所发生的故事很简单,可其蕴含的主题却是无比深刻的。

    王兵导演是一个不俗的导演,他只拍自己想去纪录的,无关题材,无关方式,无关情节长度和表现方式,也无关观众期望。他的纪录片所表现的不是常规导演表现的常规导演大多习惯表现一种我们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某种社会奇观来吸引观众,而王兵他走近每一个工人,去揭示细节的真相,矛盾冲突不激烈,但正是这些真实细节的堆砌进而一步一步激起观看者心中的涟漪。他是一个有魄力导演,看见值得纪录,想要记录的,他不畏艰难险阻,他时刻保持着青春时期的天真和激情,去追寻自己的影像,呈现给更多人。他不会顾及观众的评论,他认为自己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只要他认为自己的片子有价值有意义,他就会举起摄像机去拍摄。一部纪录片可能长达十几小时,经过简单的剪辑之后,还原最本真的生活全貌呈现出来。但同时,从《铁西区》这部影片可以看出来,他也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很多时候,观众想看到导演对于事情自己的分析态度,进而引发自己的思考。而王兵却采用了平铺直叙,冷静客观地讲述着故事。不注入自己的感情,保证了客观性,但实际上,这也缺乏情感波动,消除了可观性。他是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虽然保证了其艺术价值,但完全地摒弃了观众的真实想法,观看时,普通观众在枯燥的纪录中,得不到他想要的,这也失去了对普通大众的价值意义。但瑕不掩瑜,《铁西区》中导演王兵的摄像机所记录的是具有的艺术价值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显示出其越来越高的艺术价值。

    《铁西区》被誉为“中国新纪录运动”的代表作,这部纪录片获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作为独立纪录片,它在国外获奖无数,其中也深刻的反映出国内外对独立电影的差别对待,中国对独立电影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包容和耐心,王兵这样说过,“我们想创造一个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崩溃了。”工厂最终废弃,但不要让独立电影导演的梦想被慢慢遗忘。

    影片最终戛然而止,很希望最后还能看见开头的列车慢慢驶出工厂,将我们观众带回到现实生活中,可王兵导演反其道而行,他将我们留在影片里,让我们无法忘记那个时代。但我也知道,这辆列车依旧行驶着,而它驶回的不只是过去那个陈旧的时代,还驶向了未来那个未知的时代。

    -Fin-

    欢迎讨论:)

    【详细】
    90102913
  • w
    2022/5/26 13:29:57
    Life is just a circus —It comes and goes.

    “Call me Louisa one last time.”

    Looking for sweets in the bustle of life and the crash of life is always the running way of life. We pour our passion, love

    “Call me Louisa one last time.”

    Looking for sweets in the bustle of life and the crash of life is always the running way of life. We pour our passion, love, sorrow and grief into this small house, the safe home we often call. I was moved by the eye contact between Mrs Durrell and Spiro several times and can’t help bursting into tears. Their careful touch and wonderul loving words bring me the best images of true love and romance.

    Highly recommend the series of the Durrells!

    【详细】
    14419552
  • 地球防卫少女
    2017/10/1 13:48:00
    想变成人类的机器人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谁说儿童剧不能出神剧,看了目前出到的第十二集,本人克制不住内心喷涌而出的感受跑来打一篇文。 其实刚刚看到迪幻宣传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个机器人题材的剧可以拍好,机器人与人类共同生活是一个已经被用滥了的题材,前有21世纪初的《电脑娃娃》,把无数人看哭了的《机器管家...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谁说儿童剧不能出神剧,看了目前出到的第十二集,本人克制不住内心喷涌而出的感受跑来打一篇文。 其实刚刚看到迪幻宣传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个机器人题材的剧可以拍好,机器人与人类共同生活是一个已经被用滥了的题材,前有21世纪初的《电脑娃娃》,把无数人看哭了的《机器管家...  (展开)
    【详细】
    8840254
  • 电影头条
    2019/5/18 19:40:02
    开篇就少儿不宜?刘涛+杨烁的新剧太恶心

    近期反应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影片越来越多,但能成功引起观众共鸣的并不多见。

    之前火爆全国的《都挺好》就把“原生家庭”问题,赤裸裸的撕给了观众,并

    近期反应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影片越来越多,但能成功引起观众共鸣的并不多见。

    之前火爆全国的《都挺好》就把“原生家庭”问题,赤裸裸的撕给了观众,并引发社会讨论。

    这就是一部好剧作拥有的能力。

    一流作品创造流量,引领社会反响;三流作品蹭流量,消费社会共有认知。

    没错,我说的就是这部刘涛、杨烁的新剧《我们都要好好的》

    10188566
  • 无事公
    2015/10/23 15:11:50
    像素大战:典型的搞笑科幻片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会比我给的分还低,大多数时候,我的评分都会比时光平均分要低的。如此搞笑又怀旧的科幻片,难道因为这类怀旧定向太单了,只能针对玩过小霸王的80后?那些跟本就没有玩过如此像素游戏的85后、90后之后大概也无法理解这种怀旧吧。
    关于男主角,看到男主角就知道这是搞笑片了,再配上胖子配角,纯纯的搞笑标配。
    关于女主角,说实话感觉不怎么漂亮,可不知道为什么会硬呢?因为身材?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会比我给的分还低,大多数时候,我的评分都会比时光平均分要低的。如此搞笑又怀旧的科幻片,难道因为这类怀旧定向太单了,只能针对玩过小霸王的80后?那些跟本就没有玩过如此像素游戏的85后、90后之后大概也无法理解这种怀旧吧。
    关于男主角,看到男主角就知道这是搞笑片了,再配上胖子配角,纯纯的搞笑标配。
    关于女主角,说实话感觉不怎么漂亮,可不知道为什么会硬呢?因为身材?
    这样的片子再来几部,我都想看。
    【详细】
    7636214
  • 五行缺水
    2021/12/24 16:47:36
    《彼得罗夫的流感》:1977年的解药和病毒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635.html

    打开棺材,跳下灵车,踩着细碎的雪,奔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635.html

    打开棺材,跳下灵车,踩着细碎的雪,奔跑在无人的街,当向前向前成为奔跑唯一的方向,出口又在何处?乌鸦的叫声和手风琴的音乐叠加在一起,这是悲悯和欢快的混合,这是冷寂和无望的世界——当彼得罗夫终于在泥水四溅中坐上了苏联时代的公交车,里面只有一个女售票员,她曾经扮演过雪姑娘,而现在只是形似骷髅的存在。这是最后呈现的“灵异事件”,彼得罗夫依然是一个被预设的人物:逃不出乌鸦鸣叫的荒芜,逃不出冰雪覆盖的沉寂,逃不出“雪姑娘”制造的死亡,那辆只载着他的公交车是另一辆灵车,从死亡到死亡,中间夹杂的复活只是一个插曲,死亡构成了一个跨越黑白和彩色的循环,形成了从回忆到现实的轮回,死亡是死亡,复活是新的死亡,因为,“你好像是得了绝症。”

    这是彼得罗夫坐上夜晚的公交车,让座的妇人对他说的话。彼得罗夫在车上不停地咳嗽,这个看起来像是绝症的流感是彼得罗夫现实意义上患病的写照,流感会传染,一个人的病会成为其他人的病,会成为成千上万人的病,流感具有的是传染性、普遍性和致死性的特点,而这个病所隐喻的正是患病的俄罗斯社会。在公交车上,人们谈论的是医疗福利荡然无存的现实,是寡头政治作威作福的现实,是移民问题带来后遗症吃吃无法得到解决的现实,“这个国家真正掌权的人是塔吉克人和犹太人。”他们抨击寡头政治,抨击苏共的黄金阴谋,抨击移民政策,但是他们的愤怒是构建了另一种危险——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甚至沙文主义弥漫在这个拥挤的空间里。一个老人对给他让座的9岁女孩说,如果在印度,7岁就能结婚了,然后他开始骂起女人都是婊子,一旁的光头抡起拳头就打,老人的假牙掉在地上——假牙不再是一种个体的工具,它变成了发出声音的公共物品,而拳头和假牙的冲突也正是身体暴力和言语暴力的写照。

    彼得罗夫是一个旁观者,他听到了人们的愤怒,他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他也没有将愤怒转变成拳头,在角落里他更像是一个远离冲突的存在。但是很明显,他的咳嗽、他被人命名为患了绝症,他就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受害者。从旁观者到受害者,对于彼得罗夫来说,他似乎被推进了这个阴暗的世界里:公交车停下时,有人把彼得罗夫叫做“娘娘腔”,然后将他拉下了车,交给他一把枪,然后让拿枪的人站成一排,当教完了射击相关的知识后,又一批人被赶下车,然后彼得罗夫在内的人向他们扫射,倒下的是社会上的寡头政治和经济的代表,这是一个处决的现场,彼得罗夫无疑成为了刽子手,而当他完成这一任务,又上了公交车,车子还是正常形式,彼得罗夫还是靠着车咳嗽——那处决的一幕已经发生却像没有发生一样,而这也正对应了彼得罗夫既是旁观者也是实施者的身份。

    这两种身份对于彼得罗夫来说,也代表着生命的两种走向:他是旁观者,他见证了社会日益腐烂的现实,他是受害者或者是被拉进去射杀了那些罪人的实施者,他便无可逃避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中,彼得罗夫如何对待自己的流感、自己的疾病,甚至自己的绝症?一个人的疾病,存在着传染的危险,而实际上,每个人似乎都染上了不同的疾病,他们或者以暴力的方式杀人,或者以自戕的方式自杀,杀人或者自杀同构了死亡:一个邻居被人发现死于谋杀,脖子上的血迹还未干,而他本来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彼得罗夫在公交车停下后遇到了同事伊戈尔和维克多开着的灵车,伊戈尔说棺材里有一具尸体;他们一起去了维特亚那里讨论所谓的博士论文,大胡子维特亚大声呵斥:“我们还信仰什么?”伊戈尔告诉彼得罗夫,他已经陷入了宗教的迷狂;彼得罗夫遇到了谢尔盖,正拿着厚厚的退稿信的谢尔盖大骂杂志编辑,而彼得罗夫问他:“为什么把我写成一个小丑?”谢尔盖的回答是:“我写的是人类的不幸。”

    脾气暴躁的邻居死于谋杀,骂社会缺失了信仰的维特亚陷入了宗教迷狂,创作小说的谢尔盖写出了人类的不幸,他们都是患病的人,而患病者所面对的就是死亡。还有彼得罗夫的妻子,在图书馆里她是一个职员,戴着眼镜的她看起来温文尔雅,但是在图书馆举办的所谓文学研讨的沙龙上,那些文人因为长诗和短诗发生了讨论,甚至还有变态的男人,那一刻她化身为“女侠”,用暴力快速地解决了他,当擦干手上的血迹,当戴上文雅的眼镜,她又变成了图书馆职员,变成了柔弱的女人。这是一种压抑后的爆发?而回到家的她又是儿子的母亲,关心儿子的作业,制作儿子的晚饭,而当儿子不小心切到了手指,她看着流出的血,看到了厨房的那把刀,便幻想自己一下子横抹过儿子的脖子,鲜血汩汩而出,一种暴力的实现就像欲望的满足一样,让她享受而来快感。而对于那些跟踪的男人,她一样毫不手软,衣服里藏着的刀成为她保护自己也是她杀人的工具,那个尾随着她的男人最后死在铁塔上,血溅在雪地里,像一个充满暴力的图腾。

    暴力和死亡,是一种对他人的反抗,是压抑社会的爆发,似乎每个人都染上了暴力症,正如谢尔盖所说:“我死后才能成名——也许我会自杀,自杀会证明我是对的。”他不想像父亲那样沉迷在酒精中,所以他创作小说,但是结局还是一样,所以死亡成为他唯一的出路。他带着彼得罗夫来到了自己的房间,在抽烟喝酒之后躺在了床上,然后拿出了一把手枪,把枪对准了自己的嘴巴,他让彼得罗夫只做一件小事,那就是用手指扳动一下。这看起来是自杀,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自杀,但利用了彼得罗夫的手指,就是他杀,而彼得罗夫也是当仁不让,一声枪响,血溅满了墙壁,自杀和他杀在同一性的死亡中完成了仪式,然后彼得罗夫在离开之前点燃了那篇书稿,在熊熊大火制造的爆炸中,退稿的小说、谢尔盖的生命,以及那间房子都化为了灰烬。

    死亡抵达,是不是解决患病者绝望的一种正确方法?实际上,彼得罗夫制造了谢尔盖所希望的自杀,是一种他杀,却是对自己的“自杀”,因为自己在谢尔盖的小说中就是一个小丑,他毁灭文本就是毁灭那个作为小丑的自己,就是毁灭人类的不幸,而爆炸之后,已是天明,彼得罗醒来,他发现自己还在灵车上,昨晚和伊戈尔去维特亚那里,遇见谢尔盖似乎都没有发生,连同爆炸式的他杀和自杀也没有发生,那仿佛就是一个噩梦。而噩梦结束醒来,也意味着彼得罗夫回到了现实,回到了作为小丑的现实,回到了自己患有流感的现实。但实际上,这个梦却开启了彼得罗夫的一种自救:他坐上伊戈尔和维克多的灵车时,说自己已经离婚,但是在醒来之后他却回到了家里,那里有妻子和儿子;他在和伊戈尔喝酒的时候,恍惚之中被一个穿着白衣的女子带到了自己童年时的一次新年派对上,漂亮的“雪姑娘”拉着他的手,让他点燃圣诞树,彼得罗夫问了她一句:“你是雪姑娘吗?”女人微笑着看着他,点了点头;甚至在维特亚那里,维特亚拿出了两粒1977年的阿司匹林,彼得罗夫竟服下了其中一粒……

    一场梦让彼得罗夫回到了现实之外的存在,雪姑娘、新年派对、以及阿司匹林,成为他对抗现实的解药,这是彼得罗夫在灵车上的第一次“复活”,这一次复活给他带来的是离开现实的希望,而他离开现实时并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带着儿子——而儿子和自己在童年时代又具有了同一性:他们一样想要参加新年派对,一样见到了雪姑娘,一样点亮了圣诞树,即使在儿子发热高烧时,那粒1977年的阿司匹林也让他慢慢退烧了。儿子和他一起回到了儿童时代,一起服下了解药,一起迎来新年。复活就是回到那个1977年,1977年对于现实来说,就像是一个梦:1977年是十月革命六十周年;1977年苏联最高委员会批准了新宪法,新宪法宣称,苏维埃国家已经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7年苏联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军事装备方面甚至在两个超级大国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像1977年,彼得罗夫和母亲一起坐着公交车去参加新年派对时,公交车上的男人手里拿着的是当时的报纸,上面写着“我们是青年近卫军”——1977年是伟大的、幸福的、充满希望的年代,在1977年的自拍视频里“复活”,就是回到辉煌的历史中。

    但是这是不是一样是一种历史沙文主义?现在的儿子发热患上了流感,1977年的彼得罗夫也是发热,疾病没有改变,1977年的阿司匹林看起来是一剂解药,实际上可能是历史的病毒——当彼得罗夫重回1977年是想找回希望,那段历史中何尝不是疾病存在的因?从彩色到黑白,呈现的是那个叫马琳娜的女人的悲伤往事:她遇见了喜欢唱歌的萨沙,她爱上了在自己眼里裸体的萨沙,这是欲望的直接呈现,这是爱情的纯粹表达,但是在那个狂乱的夜晚,她和伊戈尔之间的“射进来”的性导致的是怀孕,而怀孕面临的是不能堕胎的现实,所以这个在新年派对上扮演“雪姑娘”的女人躲在圣诞树后面偷偷哭泣。这是一个也是患病的年代,这是一个也是看不到希望的年代,这是一个暴力和死亡的年代,只不过,如新年派对一样,1977年的苏联构筑的是祥和、稳定与繁荣的表象,可实际上暗潮汹涌、危机重重——它甚至就是30多年后导致社会患上流感的因。

    “蓝色有轨电车带着我们去太空……”1977年的新年派对上的歌声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但是当太空梦变成了幻想,当有轨电车变成了灵车,当阿司匹林变成病毒,谁也无法逃离历史的循环,一次次死亡,一次次复活,最终在轮回一般的人生中,“彼得罗夫的流感”是“彼得罗夫一家人的流感”,是彼得罗夫一生的流感,更是无数个从苏联到俄罗斯的“彼得罗夫们”的流感——“你好像是得了绝症。”

    【详细】
    140884090
  • 涮涮
    2022/10/3 22:00:59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作品

    9/30, 第60届NYFF开幕电影。

    我没看过小说,也对导演Noah Baumbach不是特别熟悉只看过婚姻故事。所以不做和小说或者导演以往电影的评价,只针对这个电影本身。以下有剧透。

    我最大感受是很像导演的一个艺术作品 (Art Projecet). 为

    9/30, 第60届NYFF开幕电影。

    我没看过小说,也对导演Noah Baumbach不是特别熟悉只看过婚姻故事。所以不做和小说或者导演以往电影的评价,只针对这个电影本身。以下有剧透。

    我最大感受是很像导演的一个艺术作品 (Art Projecet).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艺术元素 - 布景和噪音

    男主工作的校园布置的像一个乐园,很多彩虹??的装饰,男主在唐·钱德尔的教室大声讨论希特勒对妈妈的爱的时候,在教室的大落地窗前都要起飞了,窗户边沿都是彩虹的装饰,很有艺术美感。因为是80年代,群演服装有很多饱和度高的颜色,很舒服。

    影片的最后他们进了一个医院,不是一个正常的医院,而是个有很高天花板,很大的教堂医院。此时因为是晚上所以影片色调是灰蓝。一个修女用德语给男女主角大喊大叫了一番,具体喊得啥我也没太注意,但好像喊完男女主角就开始牵手,然后阳光照了进来,好像治愈了他们两个人对死亡的焦虑。btw这个教堂医院让我想到在巴塞罗那看过的粉红医院,长得很像。

    影片名字和噪音有关,整个影片都吵吵闹闹的。影片总共三段,第一段很正常,这个家庭里有4个小孩,会稍微吵一点。第二段是全家人evacuate, 他们一直处于一个很嘈杂的环境,噪音是最多的。第三段一些矛盾出现,会有那种很安静的时候,但是因为主角内心太嘈杂,所以细小的声音比如杯子碰到碟子,音量都很大。影片应该下了很多功夫在音效上,通过小细节表达情绪,很subtle.

    第二,无处不在的幽默

    我看的是晚上九点半场,比较晚了所以主创只有在开场介绍了一下。导演在介绍演员一个一个出场的时候就tried to be funny, 比如女演员Jodi穿了一个很闪闪发光的裙子出场,接着导演介绍唐·钱德尔,说"He's in a similar outfit". 最后介绍男女主角出场时说,我和这两位非常熟悉了,我甚至和其中一位住在一起。后来女主角讲话时也给了一个call back“我确实和导演住在一起”。

    电影里的幽默也是延续类似的style。首先男主试图起飞,接着作为一个研究Hitler的专家在说"Hitler is a mama boy"就引起了一阵大笑。后来男主把车开进了小溪里,在小溪里打转一直碰石头,这个时候什么时候熄火什么时候启动居然全听儿子的指挥。然后两个女儿一直在火上浇油 —— 大女儿说“如果小溪尽头是瀑布怎么办?”小女儿转头问“爸爸,这里会有瀑布吗” 爸爸无语凝噎,然后镜头拉远原地打转的车还一直在碰石头。虽然影片很多紧张感和焦虑感,穿插的幽默添加了很多轻松。

    第三,对死亡的讨论

    影片的第一段孩子们问了爸爸很多问题,都是类似于“如果这个发生怎么办”,爸爸给的答案都是“It won't! 不会发生的”。孩子们追问“why”的时候,爸爸也说不出来什么。第二段男主正式被告知他只有15年的寿命(虽然可能不靠谱),还是给造成了焦虑,但他不表现出来,表面非常平静。第三段女主终于揭露了她一直有的condition - 死亡焦虑症太严重,严重到需要吃一个实验性的药物。

    这让我想到影片的开头,大概2分钟全是撞车的场景。不久后真的有一个撞车,而且是卡车撞火车。我从来没想过火车被撞停后会发生什么,电影拍的很detail, 原来之后的每一节都会再撞上来,所以在第一次巨大冲撞后会不断的有小的冲撞,最后就是爆炸和黑烟。导演在开头和第一段就呈现这些惨烈的场景应该是想让观众内心的恐惧堆积。第一段里希特勒的旧影片也比较多。应该就是为后面的死亡恐惧做铺垫。

    女主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I can't imagine all of us are marching towards death". 听着让人绝望,但确是事实。男主的回应道“我更惨,已经被安排好了什么时候死了”。我觉得整个电影讨论的其实是uncertainty不确定性,以及人对不确定事情的担心。Worry about things that hasn't happen 其实就是焦虑。焦虑太常见了,人人都有。女主的焦虑严重到影响她生活的程度。

    联想到自己过去一年也深受焦虑困扰,开始于工作,后来到感情,而且我其实并不自知。是后走出来后,和心理医生聊天,他指出困扰我的都是焦虑,我才知道。而且人很多的决定都是在焦虑的驱动下进行的。生活在纽约市,到处都是人,噪音也到处都是,我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调整才终于适应。整个电影用夸张和戏剧的手法把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情绪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直面。

    那对死亡的恐惧电影好像通过说德语的修女大喊大叫得到了解答。修女自己都说她不信上帝,男女主角困惑“那你为什么是修女?” 这段修女具体说的什么其实我miss掉了,说的很快还没来得及理解英文字母就过了。但我知道后来男女主角和自己和解了,牵起了对方的手,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第四,不得不提的电影结尾 —— 超市大群舞

    结尾为什么要安排大家一起跳舞我是不太理解,这又不是印度片。。。这个舞蹈在超市里,每个结账队伍的前面都有一个人在准备塑料袋,跟着音乐的节奏把塑料袋挥舞到空中,让它自由落在地上。这个场景结束应该满地都是塑料袋吧。但喜欢的是,群舞让所有演员都露了脸,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对亚裔家庭,和男主的亚洲医生。那个亚洲医生最后跳的挺奔放的哈哈。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像是导演的Art Project吧,这里的配乐和编舞都很不错。这次主创来,导演带了2位音乐工作人员,其中包括Danny Elfman好像是很资深的电影配乐人。

    之前只看过导演的婚姻故事,这部和那部给我的感觉太不一样。这部感觉每个人都多少能从里面找到共鸣。然后虽然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死亡这么沉重的主题,但生活还是有很多更美好的东西比如快乐,亲情,这些更应该是生活的主题,而不要被恐惧,焦虑所压倒。

    【详细】
    146912839
  • 谢飞导演
    2019/9/1 22:29:52
    《痛苦与荣耀》观后

    好享受的观影体验啊!导演个人的人生回忆被从容、引入、含蓄、抒情地表现出来,真挚,朴素,精致。

    记得29年前,1990年,我带《本命年》去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参赛时,第一次看到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参赛电影《捆住我,绑住我!》,虽然他没有获奖,但其作品独特、火辣的内容及风格,给了我深刻印象。在一个月后的香港节上,我又第一次看到了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我朋友的

    好享受的观影体验啊!导演个人的人生回忆被从容、引入、含蓄、抒情地表现出来,真挚,朴素,精致。

    记得29年前,1990年,我带《本命年》去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参赛时,第一次看到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参赛电影《捆住我,绑住我!》,虽然他没有获奖,但其作品独特、火辣的内容及风格,给了我深刻印象。在一个月后的香港节上,我又第一次看到了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我朋友的家在哪里》、波兰基斯洛夫斯基之《十诫》的《爱情短片》与《杀人短片》、英国导演格林纳威的《厨师、大盗,他太太和她的情人》,都着实被惊艳着了! 加上阿莫多瓦,这四位和我基本同龄的导演,被当时世界影坛称为“世纪末出现的新一代的作者导演”!

    29年过去了,这个预言早已被证实。其中年长的波兰和伊朗之两位大师虽已辞世,但他们陆续奉献给观众的诸多电影杰作,早已成为世界影迷们永远怀念的经典。其它两位健在的大师也是在持续不断地用出色的作品说话。本片《痛苦与荣耀》是年满70岁的阿莫多瓦的第二十二部长片,去年在戛纳节获得最佳男演员奖,虽惜败给韩国片《寄生虫》, 却仍旧光彩照人。

    他们是如何保持如此长久的艺术创造力和质量水平的?这应该是我们电影研究及教育界,很好思考的问题。

    【详细】
    10456559
  • 从小就爱看电影
    2015/10/29 14:43:37
    更喜欢英文名 before we go
    看之前并不知道导演是Chris Evans,挺喜欢这个演员,但总是把他和美国队长联系起来,看完这部电影发现Chris Evans内在演技功底非常棒。这部影片适合慢情调的品味,整个主线非常清晰,提供了合理的逻辑思路。男女主角的对话非常有深意,用对话和事情的发展诠释爱情的含义。影片的中男女主角在酒店并没有干柴烈火,将邂逅的爱情用一个吻诠释。影片的最后女主角释怀的远去和男主角清淡的笑容为这场邂逅画上句号
    看之前并不知道导演是Chris Evans,挺喜欢这个演员,但总是把他和美国队长联系起来,看完这部电影发现Chris Evans内在演技功底非常棒。这部影片适合慢情调的品味,整个主线非常清晰,提供了合理的逻辑思路。男女主角的对话非常有深意,用对话和事情的发展诠释爱情的含义。影片的中男女主角在酒店并没有干柴烈火,将邂逅的爱情用一个吻诠释。影片的最后女主角释怀的远去和男主角清淡的笑容为这场邂逅画上句号,然而在返程的女主角看到男主角留下的纸条时,导演可以没有露出内容,给观众留下问号和畅想。也许这就是邂逅爱情的真谛,不是干柴烈火的激情,不是天长地久的承诺,而是在我们出发前(before we go)的相遇、了解、思考、选择,正就像影片中的那句话:there is no perfect. there will always be struggle. you just have to pick who you want to struggle with.
    【详细】
    7642427
  • 5ive
    2010/6/28 17:17:24
    看到傻逼织毛衣
    同中国足球一样 对于国产电影有着深切希望,同时更多是怒其不争的绝望。

    形容一个女人容貌绝佳,大可不必费尽笔墨描述容貌,只要一句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就可让人意会。

    同样要讲述一段感情如何刻骨铭心,最偷懒讨巧的方法只需要把这段感情置入极端环境中,不管结局是否圆满或有缺憾 让人体会只有在快要失去的时候才能意识到拥有的宝贵。

    最难就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撷取不起眼的片段
    同中国足球一样 对于国产电影有着深切希望,同时更多是怒其不争的绝望。

    形容一个女人容貌绝佳,大可不必费尽笔墨描述容貌,只要一句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就可让人意会。

    同样要讲述一段感情如何刻骨铭心,最偷懒讨巧的方法只需要把这段感情置入极端环境中,不管结局是否圆满或有缺憾 让人体会只有在快要失去的时候才能意识到拥有的宝贵。

    最难就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撷取不起眼的片段串联并构,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触动心里最柔弱的一面。

    回到这部电影

    男女角色所处的环境可谓极端到了变态之地步,

    虽然有昏暗的街机厅和街头的游戏嬉闹有那么一点点回忆代入,

    但男女主角出身非富即贵,身着日本制服穿越越时空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通知之前就开始大喇喇在高中校园里借跳舞之际相互眉目传情勾搭成奸

    已经完全让真正的80后无法感同身受,我们那个时候还只是穿着不合身的劣质运动服一门心思在教室和足球场上奋斗呢。

    男女主角还未成年的出场即有有奸情、死亡,之后的家庭伦理惨剧、少年古惑仔之激斗、走私大案、寻枪、监狱风云等等,和这些相比,重墨渲染SARS带来的恐惧简直不值一提。

    问题是对于这种极端环境的陈述应该是为感情主线服务,

    但这些环境的极端性很容易产生独立性,光是这些大量的极端环境的存在 对于推进感情主线反而成了一种拖累妨碍,

    每一个单独的存在都很富有戏剧性, 随便抽一个出来完全可以独立成章发展成一个完整饱满的故事,但太多太滥就完全妨碍了剧情主线之发展,

    女主角舅舅家的环境活脱脱就是现实版本的话剧《雷雨》,还好只是让嫡子和庶出发生矛盾,真害怕差点出现嫡子和侧室再勾搭成奸的情节来。

    象这种极端环境再冠上80后的片名 很难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吧?

    我一贯认为 电影首先要从基本开始,抛却技巧不提,把一个故事有始有终 有过渡有高潮的简单完成就已经很不容易 但问题是很多国产电影连最基本的讲故事的能力都不具备,只是如同杂烩饭一样添加各种诸如导演意识或商业噱头之类的乱炖已经完全丧失电影的本味。

    说真的 除了故事讲得一塌糊涂其他都好的无以复加,演员很棒尤其赞一下史可,摄影极棒 音乐极棒。但越是这样 遗憾、可惜的感觉就越强烈。
    【详细】
    33691017
  • 看不见我
    2018/6/2 12:50:25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乃至神作,除了电影技术上的精湛,还有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最表层,它反映了世纪之交国企破产——掌权者徇私勾结资本家贱卖国有资产——国企职工处境窘迫还遭背叛的社会状况;深入一点,它展现了人性面对诱惑如何疯狂,然而最后宝石却落到全片唯一不疯狂的人——包妻项上;再深入,它犹如一副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揭示或隐喻了社会现状,国际化贩毒等情节已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

    《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乃至神作,除了电影技术上的精湛,还有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最表层,它反映了世纪之交国企破产——掌权者徇私勾结资本家贱卖国有资产——国企职工处境窘迫还遭背叛的社会状况;深入一点,它展现了人性面对诱惑如何疯狂,然而最后宝石却落到全片唯一不疯狂的人——包妻项上;再深入,它犹如一副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揭示或隐喻了社会现状,国际化贩毒等情节已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全片也缺乏国企破产那样立得住脚的大背景,思想性更难追前作,尽管《赛车》在中国喜剧片中已经鹤立鸡群了。(含参考)

    【详细】
    9408259
  • 思路乐
    2019/10/22 22:32:15
    金羊观影团||一双来自“未来”的眼睛
    Vol.19,《双子杀手》,李安的第十三部电影长片作品。
    这一次依旧是“临危受命”,请多指教。

    10月18日,在沉寂了三年之后,李安终于带来了他的新作《双子杀手》。120帧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依旧是其最大的卖点。但和以往的光辉不同的,这一次李安所面临的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本片糟糕的市场表

    Vol.19,《双子杀手》,李安的第十三部电影长片作品。
    这一次依旧是“临危受命”,请多指教。

    10月18日,在沉寂了三年之后,李安终于带来了他的新作《双子杀手》。120帧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依旧是其最大的卖点。但和以往的光辉不同的,这一次李安所面临的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本片糟糕的市场表现令其注定血本无归;另一方面,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业的影评人士,对于本片均为两极分化的评价。视听边界的大胆开拓,亦或是自废武功的文本颓废?现在的李安,是正在走火入魔,还是放手拥抱未来

    本期金羊观影团共有26位友邻参加,25则短评,均分6.7分

    1059262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