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72555
  • 豆友uHJcCec7Qc
    2022/12/11 3:07:39
    《叫我郑先生》短评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这份刻意是一种沉默的宣告,不会通过任何其他进行传达或者试图营造虚假的情绪涌动,只有那一张张照片本身,等着你去感受。

    照片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太复杂的信息,至始至终,讲的都是两个人的故事。一段旅程的经历,举手投足,字字句句,是一生相伴的缩影。

    绿意笼罩的森林—风吹鸟叫,走路时衣服摩擦的声音—窸窣的声响、给老友烧纸的声音—火焰中噼啪作响… 这些使得幻象真实。

    满屋贴着的纸条,其他人已娴熟甚至厌烦的指路,跨越时间的录音机…这些又使得真实幻象。

    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与幻象,这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已超越眼中所见或脑中所想,化为心与心的连接,营造了一个内心的世界。

    最后所谓水落石出,海边浪潮迭迭。打到观众身上的浪头似乎只有一个,只有一秒,随即只剩阵阵回音。浪潮褪去,潮湿的衣服是海水留下的痕迹。想要逐浪而去,最终站在原地,感受心随浪走的片刻离心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首《雨水我问你》,他说出这个歌名的时候语气老是抑扬顿挫。

    14814957
  • 双星
    2010/5/3 3:17:25
    恶评不给你我就睡不好
    本人对此剧的恶评主要是基于演员选择和台词设计的失败。对导演企图拍出新意毫无偏见。文艺自由,改编无罪。你躲进小楼把三国改成战国我都没权利干涉。

    但到底你不是自娱自乐,你下大功夫包装、宣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新版三国。没有旧版,哪有新版之说。若罗贯中在天有灵,必当告你一个侵犯本人专利,以后少他妈打着老子的旗号编你们那脑残的剧,老老实实地拍《魏武帝传》吧。

    你敢拍,也还敢拿出来
    本人对此剧的恶评主要是基于演员选择和台词设计的失败。对导演企图拍出新意毫无偏见。文艺自由,改编无罪。你躲进小楼把三国改成战国我都没权利干涉。

    但到底你不是自娱自乐,你下大功夫包装、宣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新版三国。没有旧版,哪有新版之说。若罗贯中在天有灵,必当告你一个侵犯本人专利,以后少他妈打着老子的旗号编你们那脑残的剧,老老实实地拍《魏武帝传》吧。

    你敢拍,也还敢拿出来卖你的戏,那就得准备接砖。
    把心中的不满写出来贴到这里,也等于是在卖自己的观点了。自然也要接砖。
    主创人员不怕挨骂,理由一条一条的;审美独特的“文化人”们不屑乱骂,理由一条一条的。我一个屁民还有什么顾虑。
    文艺这玩意,永远是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伪精英们千万别想凌驾于众人之上。



    一、编剧脑残
    1. 王允竟然称曹操为兄。。。年龄比曹操大好多岁,资历比曹操高好几倍,竟然。。。
    2. 王允怕人知道他要密谋反董,反而张灯结彩,如此招摇。可笑的是后来又怕因为招摇而大门紧闭。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3. 曹操在董卓面前自称为臣,奉承董贼为圣主明君。真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董贼本人都没敢篡位,轮得上你曹阿瞒瞎逼逼么。
    4. 董卓既然可以自称咋家,为何不可换成洒家。整个一个军阀版鲁智深。
    5. 陈宫自称“我本官。。。”和那个“你父皇。。。”有一拼。
    6. 实在不理解为何要拍曹操陈宫掏鸟的片段。
    7. 既然不想拍桃园结义,为何中间突然冒出一段来,又突然消失。
    8. 关羽是河东解良人,不是河北解良人。
    9. 潘凤曰: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对,你的锤子饥渴了。
    10. 董卓特别喜欢调戏王司徒。

    二、演员脑残

    1. 吕布轻声细气娘到忧伤。我看演柳湘莲还合适。
    2. 陈建斌你会念台词吗。山大王似的。


    三、导演脑残
    1.一心想给曹操平反,让曹操作叙事主线,却不肯交代曹操的身世来历。何皇后董太后十常侍都一笔带过了,起码你得有黄巾军的那段吧。

    2.所谓曹操的新形象,就是一个话唠,心里搁不下事儿,啥都条分缕析,就凭这还能成大事?去你大爷的。城府还不如普通老百姓深。

    四、造型脑残
    1.华雄出来的时候,我以为是乔峰。瞬间想到了三国杀。南蛮入侵?
    2.袁绍似乎得了腮腺炎。
    3.张飞造型像沙僧,说话办事像李逵。张口闭口 鸟人。

    总结:
    野心大而才力不足。唯一可看的都是原著里的经典片段。至于新编的串接场景和整体的叙事框架,真是毫无可取之处。

    建议本剧改名为《戏说曹操》《分析帝曹操》
    【详细】
    32291163
  • 豆腐花
    2010/1/26 9:19:51
    终于看完50集的狗血剧了
    很多人介绍..很多人都说好看..我终于忍不住来看了..看了前面几集我就快要吐血了....为了好好的抨击导演.编剧..我终于忍了2通宵...把50集看完了...忍着吐血的身心来评论这部"神话"
    首先说说导演.蒋家俊...我很好奇..你所用的镜头..还有特效..一眼就看出是部烂片..用演员整容来骗收视的一部烂片..导演大爷..您的拍摄手法..我真的不能认同...
    再来说
    很多人介绍..很多人都说好看..我终于忍不住来看了..看了前面几集我就快要吐血了....为了好好的抨击导演.编剧..我终于忍了2通宵...把50集看完了...忍着吐血的身心来评论这部"神话"
    首先说说导演.蒋家俊...我很好奇..你所用的镜头..还有特效..一眼就看出是部烂片..用演员整容来骗收视的一部烂片..导演大爷..您的拍摄手法..我真的不能认同...
    再来说说编剧. 李海蜀..据说是个美女编剧..我刚百度了一下..看起来..这美女编剧的样子也不像脑残吧..汤巫山为什么在秦朝人人闻之色变?为什么把刘邦这牛皮糖写的这么扭曲?之前还是骗吃骗喝的小混混..后面变成仁义之君?有这么大转变么?北岩山人..很好的一个隐藏BOSS..天宫外面的王八石碑怎么来的?一个普通的箱子..怎么就变成时光机了?五行者的后人真牛逼啊...方圆百里杳无人烟的地方都能生存..还在坐标上能找到...丫的..你玩RPG玩多了是不是?
    艺术总监:唐季礼...这部片需要艺术总监么?不对..应该说是你起到作用了嘛?我感觉这部片子就是60年代解放前因为成本关系粗制滥造的扯淡连续剧而已吧...

    好了..我说说我的感想....这狗血剧就我终于看完了....
    易小川就是一个所谓的大帅哥..人见人爱...哎.我说..这男人那里好了..
    老和别人抢女人..撬墙角...
    我50集全看完了..我仍是没看出易小川和玉漱的爱情...
    高要..经典..我一直以为他是个悲剧是个配角很快就会被人们所遗忘..谁知到后来给了我一个惊喜..他竟然是全剧的灵魂..一部好片有一个高要这样的角色就是画龙点睛了.但是这部烂片就把高要埋没了..最后高要的结局竟然是这般收场...败笔啊...
    项羽..全剧里面唯一个正常人..有点霸王的风范..但是..最后被封霸王之后..就别老霸王霸王的挂在自己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您老人家是西楚霸王?
    刘邦..意外啊..意外....一个骗吃骗喝的市井小混混..竟然懂得仁义..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最后竟然还会教他儿子..这刘邦也太喜剧了吧..
    崔文子..全剧无敌NPC..主角所需要的任何道具他都有...不过还是比北岩山人这个GM低一个级别...我真的怀疑编剧玩RPG玩多了..
    高岚.为啥一个修车女..能在这样高级的考古研究室出入..?...还成为了员工?太扯了吧...
    虞姬(小月)..编剧历史不及格吧..霸王别姬这么经典的传说...被你写的这么烂.最后..项羽在乌江边被围...你一小小宫女竟然会武功..还这么能打..我仰天惊呼OMG...
    玉漱...果然脑残..只是一面之缘就能爱上别人..典型的花痴..最后在天宫中关了2000多年..还能说人话..果然脑残..不需要用脑子的动物..

    总局评价..主体剧情流畅..但拖泥带水..细节无交代...很多东西莫民奇妙的出现..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镜头拍摄...全剧效果..是在我21世纪中看过最烂的..没有之一...
    【详细】
    29561292
  • 哆啦A梦
    2021/12/5 22:13:23
    偶尔看到的影片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推荐这部电影,观后不禁联想到生活中各个行业都有许多这样的人。

    影片中老师利用权力便利,明示暗示学生家长们各种帮忙,为自己行方便。并按根据家长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是否迎合自己,来区别对待孩子。

    孩子们都很清楚的明白这一切,他们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推荐这部电影,观后不禁联想到生活中各个行业都有许多这样的人。

    影片中老师利用权力便利,明示暗示学生家长们各种帮忙,为自己行方便。并按根据家长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是否迎合自己,来区别对待孩子。

    孩子们都很清楚的明白这一切,他们看不起家长这样做。直到有个女孩子不堪忍受老师的心理暴力企图自杀,学校才重视此事。

    开家长座谈会的时候,趋利避害的人性就暴露了出来。有家长一语指出学校也是生意场。

    不愿帮老师忙、孩子被老师辱骂的家长,选择声讨老师。而一些受益学生的家长漠视这个女孩的遭遇,维护老师、粉饰太平。另外一群家长则是静观其变,不敢公开站队,有些在家长会结束后再偷偷回来签字。

    这个世界,心地纯良或有大恶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墙头草,有时无形中还会助纣为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迎合这样的权力,教会孩子的只是溜须拍马和趋炎附势。

    【详细】
    14046575
  • Angiello31
    2021/10/7 10:30:14
    我觉得好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首先说说缺点,人物的动机不明显,很多时候虽然看起来很严峻但又不知道什么促使他这么去做,当然主角失去妻儿没得说,汤姆克兰西的小说就很套路,这又是改编,电影里战斗部分走向写实风格,但因为弹道火花特效和爆炸不太足够作为爽片而被低评价,但却没...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首先说说缺点,人物的动机不明显,很多时候虽然看起来很严峻但又不知道什么促使他这么去做,当然主角失去妻儿没得说,汤姆克兰西的小说就很套路,这又是改编,电影里战斗部分走向写实风格,但因为弹道火花特效和爆炸不太足够作为爽片而被低评价,但却没...  (展开)
    【详细】
    13908252
  • 斯维尔
    2018/4/2 8:19:24
    有了你,平凡三餐亦重要 (最终话完结啦!)

    感情如暗涌,它常在不自知的时候就挟裹着两个人跌入漩涡,挣扎也是甜蜜。

    感情如暗涌,它常在不自知的时候就挟裹着两个人跌入漩涡,挣扎也是甜蜜。

    【详细】
    926667
  • Conan·J
    2016/4/30 22:38:54
    忍,是一种技巧
    我的担忧终于...
    其实我想给负星的。
    一直听说长安乱版权被买走好多年,一直没拍,我以为是在酝酿,这特么好几年就酝酿出这么个玩意儿啊?制作团队出来,我想跟你们谈谈。
    这部电影什么时候上的映,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的架我也不知道。原以为,《长安乱》拍出来后一定会挺轰动的,也许是我气场太强了,并没感受到这股轰动,连特么优酷首页推荐都没有。
    听说影片上映后在优酷上搜了下,还真有,还
    我的担忧终于...
    其实我想给负星的。
    一直听说长安乱版权被买走好多年,一直没拍,我以为是在酝酿,这特么好几年就酝酿出这么个玩意儿啊?制作团队出来,我想跟你们谈谈。
    这部电影什么时候上的映,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的架我也不知道。原以为,《长安乱》拍出来后一定会挺轰动的,也许是我气场太强了,并没感受到这股轰动,连特么优酷首页推荐都没有。
    听说影片上映后在优酷上搜了下,还真有,还会员限免,幸好我是会员。点开后,真激动啊,但一开场,我当时duangduangduang的傻了。这特么方言乱入什么情况?释然大开杀戒什么情况?仔细琢磨了一下,难道是小学作文中的倒叙写法?恩,可能是,但饰演释然的家伙,怎么看都不像我心中释然的样子。
    终于,竹林在我眼前出现了,果然像是倒叙的手法,影片要正式开始了,等等,不是那个家伙不是应该在等待释然下山吗?怎么飞奔起来了?又是尴尬的方言,我擦,这个飞奔的家伙是释然?我靠,这是那一节来着?呃...忘了!这是倒的什么叙啊

    好了剧情不说了,因为太多都记不起来了。说其他。
    太烂了,要说的太多了,捡重点喷一下。
    这释然,一点都不释然,像释放。
    这喜乐,一点都不喜乐,像苦乐。
    原本的笑点,都被淋漓尽致的演绎成槽点。原本的剧情,原本的剧情好多我都忘了,但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
    哎,说多了都是累,不知道韩寒看后会作何感想、
    【详细】
    7874606
  • 丑橘
    2016/12/16 1:21:13
    《长城》先行影评:黔驴技穷的张艺谋,也就到此为止了…

    如果非要从张艺谋的新片《长城》中找到值得一提的亮点,那就是从《英雄》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老谋子还在不遗余力的反复使用那近乎中二的夸张服化道……除此以外,我尽力去在全片寻找任何可以拿来一用的亮点……可惜一无所获!

    如果非要从张艺谋的新片《长城》中找到值得一提的亮点,那就是从《英雄》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老谋子还在不遗余力的反复使用那近乎中二的夸张服化道……除此以外,我尽力去在全片寻找任何可以拿来一用的亮点……可惜一无所获!

    8230290
  • 三点少
    2022/1/25 15:02:48
    痛彻才能人间清醒

    故事从一开始就各种似曾相识,从走投无路的怨母稚子,到事业爱情颗粒无收,甚至单亲妈妈的恶性肿瘤以及从爱阅读到励志作家这样的细节都是老桥段,通篇看完毫无新意……但,就是处理得细腻,就是能再同一处伤上反复揭疤,让自己看了依旧感动。

    故事从一开始就各种似曾相识,从走投无路的怨母稚子,到事业爱情颗粒无收,甚至单亲妈妈的恶性肿瘤以及从爱阅读到励志作家这样的细节都是老桥段,通篇看完毫无新意……但,就是处理得细腻,就是能再同一处伤上反复揭疤,让自己看了依旧感动。

    14165302
  • Ο αυτοκρ?τορα?
    2023/1/11 21:47:00
    存在先于本质,但本质高于存在,然本质仍需服从于存在。

    这是一个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改编的作品,于此主人公身上纠缠了民族矛盾、国家矛盾、阶级矛盾等等一系列宏大叙事的重要问题,而如果穿透这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埋藏于其内核深处的,更是一个关于一个人定位、锚定、道标、坐标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最著名的回答,就是那句经典的论断:生活着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系列矛盾的耦合运动中,此作品的主角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生产生活劳动革命

    这是一个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改编的作品,于此主人公身上纠缠了民族矛盾、国家矛盾、阶级矛盾等等一系列宏大叙事的重要问题,而如果穿透这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埋藏于其内核深处的,更是一个关于一个人定位、锚定、道标、坐标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最著名的回答,就是那句经典的论断:生活着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系列矛盾的耦合运动中,此作品的主角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生产生活劳动革命实践塑造了自己的本质。而作为“日本人”的存在,只是作为“新中国人民的一份子”这个本质的基底而已。用存在先于本质、但本质高于存在这句话概括是再好不过的了。最后的结局只能用辩证法再运动一回:然“张荣清”的本质仍需服从于“砂原惠”的存在。

    【详细】
    14881327
  • fankcai
    2013/9/15 14:59:56
    久违了,岳王爷!
    岳飞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儿时《说岳全传》的连环画、《宋史.岳飞传》、真伪存疑的《满江红》、收音机里的评书,一直都不乏观众。而在变形金刚和蜘蛛侠涌入国门前,相信岳王爷数百年来肯定是不少中华少年的心中偶像。可惜啊,帝都的影视圈一直都是一帮后金遗老在把持话语权,几十年来辫子清宫戏出了不少,岳飞的片子这还是第一次,不管怎么说,对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族来说,可喜可贺啊!就冲这一点,我毫不犹豫的给此片打了
    岳飞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儿时《说岳全传》的连环画、《宋史.岳飞传》、真伪存疑的《满江红》、收音机里的评书,一直都不乏观众。而在变形金刚和蜘蛛侠涌入国门前,相信岳王爷数百年来肯定是不少中华少年的心中偶像。可惜啊,帝都的影视圈一直都是一帮后金遗老在把持话语权,几十年来辫子清宫戏出了不少,岳飞的片子这还是第一次,不管怎么说,对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族来说,可喜可贺啊!就冲这一点,我毫不犹豫的给此片打了五颗星。

    PS:当经社会翻案风盛行,也有不少质疑岳飞、洗白秦桧、理解大金的,尤其是美化后金另外,我就奇怪了,要知道,懒胖子万历三大征,日本乱世精英折戟朝鲜半岛,明末郑氏偏师也把海上马车夫打回老家,相反,历代清朝皇帝英明神武、勤政爱民,怎么就把天朝上国带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步呢?

    岳飞有一个很厉害的孙子,把爷爷吹成了圣斗士,不靠谱的情结相信现代人可以自动过滤,况且流传甚广的《说岳全传》在古代也就是通俗小说的性质,博人一乐之余也能发挥一些正能量,不过《宋史岳飞传》因为是蒙古人编的,蒙古人先灭金后灭宋,发迹前常被金欺负,南下更吃了不少宋人的苦头,因此,谈不上偏袒哪一边,没必要美化岳飞,也可以避免后金无间道袁督师的嫌疑,我觉得编者的态度还是客观的,也许会受到岳珂吹牛的影响,但是史学家不是水军,元离宋也不远,就算蒙古人玩历史有些业余,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史实是靠得住的。

    历史上的岳飞确实是一个常胜将军,治军打仗都很有一套,用现代的话讲早期是靠特种作战的战术才能起家,后期靠政治思想工作战略才能青史留名。岳飞的文采很好,古人重文章,轻武力,尤其重视引进据典,光“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这两个典故,相信现代人借助谷歌百度一时也不一定能搜个明白,何况在古代信息是不发达的,藏书是奢侈品,要知道岳飞的出生还是很贫寒。正史并未回避岳飞镇压农民起义的事情,相反极大的表现了岳飞在这方面的战绩和机智,要知道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这方面看法差异很大,在古人看来那就是寇,而且古往今来大部分时候,官府还是比黑社会靠谱的。论缺点,只能讲岳飞的脾气不太好,有些傲娇,缺乏政治智慧和手腕,而这部分又是古代君子标准所提倡的。总之,无论是军功、人品、才学,岳飞在同时期将领中是很抢眼的,传统文化推崇的一些品德,在现代社会也许不合时宜,会吃亏,就算与时俱进,独善其身,至少不用苛求古人吧。我觉得所有黑岳飞的人真的可以打住了,一些流行的小道消息其实深究出处无非是史料的一角或者是某个专家的质疑,不管从哪方面考虑,流传至今的正史总是比这些要可靠得多。

    至于秦桧,很多人喜欢为他翻案,说什么代赵构受过,但是要注意到,宋朝的相权仍然是很大的,就算是个代理人,也是心甘情愿、乐意为之。宋朝就有不少人指责秦桧,搞得后式几乎没有人用“桧”字取名的,岳飞的孙子岳珂再厉害,在古代社会也没这个舆论操控的本事吧。另外,古人强调不扬家丑,若非不得已,赵氏皇族也不会为岳飞翻案的。罗嘉良大叔的秦桧真的演的很好,很真实,相比史料中的模糊,小说的脸谱,诠释了一个汉奸是如何炼成的故事,堪称一绝!

    抛开历史,岳飞的形象真的很有正能量,忠孝节义,白手起家,不世功勋,情史留名,在这个高帅富和拼爹拜金的时代,太有积极意义了。相比那些辫子戏的恶趣味和厚黑,真心希望这样的剧作越多越好。

    南宋以来数百年来,无数爱国青年为朱仙镇十二道金牌扼腕叹息,其实想想,岳飞如果真的腹黑有所图,成,世间多了一个曹操,败,史上又一个桓温;如果岳飞厚道但顾全大局,世间又现赵匡胤,这也是北宋皇族最忌讳的,记忆太深刻了,所以猜忌特别重;如果岳飞聪明到自污德行,和韩世忠无异;可叹啊,岳飞终究是老实厚道,循规蹈矩,风波亭里精忠报了赵氏的国,但是成全了自己。这样的人太少了,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珍惜吧。


    受成本和商业性的限制,内地电视剧的质量通常都不会太高,指望几十集的电视剧派出120分钟电影的艺术性而成为存世的经典,显然不现实。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尽管《精忠岳飞》剧情拖沓、历史错误、部分情节雷人,但我觉得综合来看很不错了。真是如一些仁兄所言,严格按照古代礼法称谓,因为宋白话和现代汉语还是有相当差异的,文言文和古礼更不用说了,估计相当一部分人看不懂,大部人觉得不好看。电视剧看看就好,本剧总之比XX王朝、XX格格之流好太多了。
    【详细】
    62801824
  • 四卫头人
    2023/2/5 13:25:22
    生命的交响曲

    爱情电影,题材很小众,不流俗。将一部哲理性很强的电影《白光》讲解词交给一位阅历不深、心事还很重的年轻女子尾崎美佐子来撰写,类似于“我的思念没有尽头”、“你太美了,美得像是随时会从我身边消失。”这样晦涩难懂的台词,画面背景应该如何解说,确实是难为美佐子小姐。因此在评审会上,“责难”大于“肯定”,也是在所难免的。电影中展现评审会开会的细节,导演真的让我们这些观影人也置身其中,每个盲人评论员都富有

    爱情电影,题材很小众,不流俗。将一部哲理性很强的电影《白光》讲解词交给一位阅历不深、心事还很重的年轻女子尾崎美佐子来撰写,类似于“我的思念没有尽头”、“你太美了,美得像是随时会从我身边消失。”这样晦涩难懂的台词,画面背景应该如何解说,确实是难为美佐子小姐。因此在评审会上,“责难”大于“肯定”,也是在所难免的。电影中展现评审会开会的细节,导演真的让我们这些观影人也置身其中,每个盲人评论员都富有个性,并没有因为是配角,就简单的脸谱化。有的听察细腻,有的则是好好先生、有的表达委婉、有的总结直白,但都言语凝练,有修养,应该是专心挑选出来的。石田女士欲言又止地说:“讲解词表达得太多,就像从窗户口一下子涌出很多东西。”中森先生更是严词:“都是你的主观意识,这些话除了碍事,没有别的东西。”“委屈”是满满地写在了美佐子的脸上。会休期间,既是扮演时江的演员又是主审员的智子女士劝美佐子的话让人感触良多:电影,不就是与某个人的人生连系在一起吗?美佐子的工作确实是太难了,她既要去体会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去感受听影盲人的丰富想象力,更有把自己内心固存的东西扔掉。在采访过《白光》电影导演兼主演的北林先生以后,美佐子似乎找到了方向,修改后的解说词,表达不再肤浅。可谁曾想,第二次评审会居然让美佐子掉下了眼泪。美佐子自认为电影《白光》是导演北林先生自己人生的映射。于是她将解说词大量删减和修改,留白是充分的,但主观性很强,反而把电影能够孕育出的广阔世界给弄窄了。戴眼镜的评论员就觉得美佐子把这部作品的沉重感、厚重感给破坏了,作品想表达的是:“那些逐渐走向消亡的东西的美和悲伤”。中森先生则指出:“最后一幕中,夕阳背后的东西你没有说,你这不是留白,是逃避。”美佐子反唇相讥:“是你没有想象力,我从头就观察您,别人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表情丰富,只有您表情从来不变。”事后,智子女士批评气走了中森先生的美佐子自己没有想象力,智子的批评是有理由的。《白光》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很长,因为在中森先生眼睛还是正常的时候,他就是为这部电影拍剧照和宣传画的,重山一次又一次从山丘上跌滚下来,就是在为中森跌出最佳镜头。智子让美佐子给中森送阅读放大器,这都没能唤起美佐子的想象力:剧组和中森雅哉究竟是什么关系?中森先生对剧本可以说早已烂熟于心,否则,像他这样的大师如何搞创作?他才是解说词最需要的主审官。《光》这部电影,人物丰满,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将角色的个性、爱好进行修饰、打磨。中森雅哉,即便他的视力在逐渐丧失中,他的生活态度也是积极的,自己买菜做饭。他会在街边小公园用眼角仅剩的视力给小朋友拍照。他还会参加前同事的聚会,喝酒聊天。他倔强地不使用盲人手杖,用数步子、摸墙定位等方法,安排自己的生活。一部绿莱相机让他机不离身,那是将他的事业送上巅峰的伴侣,是他的心脏。中森雅哉还是一位胶片照相的发烧友。从他使用的手机来看,已是一部智能手机,那相机也应该早就进入数码时代,喷墨打印、激光打印技术成熟。可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却沉醉于暗室感光照片的质感中。尾崎美佐子是一位音轨制作师,她那种张口即来,随时播报眼前景物的职业“毛病”,在片中也是有多处展示的。但是,美佐子太爱强加于人。她在中森家的垃圾桶里捡到一张未过期的请柬,就坚持让中森去赴宴,理由竟然是该酒店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她还强给中森使用的盐瓶贴上小鸡的标签,中森需要吗?美佐子重情。她的家里有一台老旧的吱吱作响的传真机,那是为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保留的,患病前的母亲一定是用这台机器和她保持着联系,现在,她继续用它倾听母亲的呼唤。父亲的失踪,给美佐子心灵留下极大的阴影。父亲遗留下来的背包,里面的钥匙、手绢、钱包、身份证、照片、剧场票、超市小票被美佐子无数次取出、摩挲、再放回。父亲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离开?中森雅哉和尾崎美佐子的爱情火花,是在一次次冲突中摩擦出来的。第一次评审会,中森的发言就让美佐子难堪,但这才让她接触到了中森的画册,听到了他的故事,她的心灵更是被一张中森拍摄的夕阳西下的照片所触动,一瞬间。送阅读放大器到中森家,美佐子再一次听到不中听的话,中森说:“你果然不适合干这一行。”美佐子气不过,她伸出左右拳在空气中向中森杵过去。然后嘴里叨咕着:“舒服多了”。这一顿小拳还是被眼角视力仅存的中森捕捉到了,他忍不住笑出声来。喜爱,也是在那一瞬间,否则,寡言少语的中森不会向美佐子述说自己的前妻,更不会在美佐子走后,对着镜子难过。第二次评审会,中森雅哉和尾崎美佐子之间的龃龉居然让评审会直接散了场。明了事理以后的美佐子急着要找中森道歉,可巧找到了,并且是在中森最脆弱的时候。当时中森虽然找回了被同事大西偷抢去的相机,但急火攻心,在地铁上他那仅存的眼角视力也彻底消失,眼前只剩白茫茫一片。中森第一次流泪,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他的手抖索着抓住了美佐子的手。中森和美佐子开车去山顶看夕阳这一段,我是没怎么看懂的。在夕阳下,中森说:“我时常能听到心灵碎裂的声音,是尾崎你的心灵碎裂的声音。”接着中森继续说:“我也曾因为看到了不想看的东西而觉得火很大。”难道中森的眼睛是因为看到妻子环琴出轨而上火患疾的吗?这个理解是不是太狭隘?最喜欢的画面是在夕阳下两位主人公激吻后,中森推开美佐子的逆光画面:橘红色的侧面剪影,太震撼。可惜镜头色彩有点闪。最喜欢的台词是美佐子在中森家外等待时,中森从转角走过来的对话。美佐子要去接他,只听中森说:“等等,你不用再来追我、找我了,我会、我会去你那里的,所以在那等着我。”掷地有声的一段话,掷地有声。这部电影,我认为是一部生命的交响曲。导演北林先生,垂垂老矣,他已经把生死看得没有界限,活得洒脱。他向美佐子传达的是:“人生就是这么身不由己。”就像我们常爱说的: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电影《白光》中的重山,他用丝巾亲自将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勒死。他把人生过得如此沉重,如此悲伤,当他站在沙丘顶上,他望向的最远处会是什么?而中森雅哉却把人生过成了明确的样子。他的人生上半场有成就、有辉煌,是行业中的翘楚。而当眼睛有视觉障碍后,他有泪、有伤,但从没有屈服过。让我们回看那几个镜头。当他用仅剩的眼角视力去看牙膏说明时,模糊一片,他说的是:“太好了”。当他和同事喝酒聊天时,同事小金说:“如果是我,早崩溃了。”中森说:“崩溃,不至于。”当他的最后一点视力在地铁上完全丧失时,他说的是:“未来”。当他把好不容易找回来的相机,投进山谷里时,他的心意已决。当他把胶片、感光纸一把火烧掉时,他表情坚毅。他拿起了盲人手杖,大声对美佐子说:“我来找你”。他的第二次流泪是在盲人专场的首映式,这次他的泪是为别人而流。美佐子的人生应该是去掉了阴影。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的自由,她的父亲也有寻找归处的自由。不是吗?这部电影有几处硬伤。美佐子在街头小公园遇到中森,太巧,不符合逻辑;美佐子在地铁站里轻易见到中森的背影并跟踪,太巧,不符合逻辑;中森的相机被同事大西偷抢,太巧,不符合逻辑。尤其还给大西的红鞋一个特写;中森站在天桥上,回忆起当年给《白光》电影拍剧照的场景,插入得太突兀,完全没有逻辑;第一次评审会和第二次评审会,所有与会人员的服装都没有变,很奇怪。电影就是靠服装变换来表现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

    【详细】
    149662980
  • 丙申癸
    2018/10/24 0:27:39
    为了刻意的“鸡汤”主题而大洒情节上的“狗血”,这样的作品还是赶紧落幕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今天因为《网络谜踪》的推文被抄袭,举报维权时想到《祈祷落幕时》这部片子,觉得还是可以聊一聊。 这个因果关系可能有朋友不理解,为什么会因为《网络谜踪》而联想到《祈祷落幕时》? 因为一个很神奇的日子:2017年5月12日。 如果仔细看过这两部电影的话会发现,在《网络谜踪...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今天因为《网络谜踪》的推文被抄袭,举报维权时想到《祈祷落幕时》这部片子,觉得还是可以聊一聊。 这个因果关系可能有朋友不理解,为什么会因为《网络谜踪》而联想到《祈祷落幕时》? 因为一个很神奇的日子:2017年5月12日。 如果仔细看过这两部电影的话会发现,在《网络谜踪...  (展开)
    【详细】
    9722257
  • LOONG飞
    2020/4/22 22:37:14
    『寻找罗麦』七零八碎
    『寻找罗麦』 作为一部院线影片最后剪的只剩83分钟片长, 可想而知原本同志题材的卖点几乎连擦边球都不剩, 剧情七零八碎全靠脑补, 如果不去看下影片宣传中原本想要拍的题材, 可能极度煎熬的看完后, 也不会明白到底拍的什么。 【4分】 『寻找罗麦』作为一部院线影片最后剪的...  (展开)
    『寻找罗麦』 作为一部院线影片最后剪的只剩83分钟片长, 可想而知原本同志题材的卖点几乎连擦边球都不剩, 剧情七零八碎全靠脑补, 如果不去看下影片宣传中原本想要拍的题材, 可能极度煎熬的看完后, 也不会明白到底拍的什么。 【4分】 『寻找罗麦』作为一部院线影片最后剪的...  (展开)
    【详细】
    12532220
  • 逆水之鳞
    2022/2/24 11:07:42
    出海岛的每个方向 都是四海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在各路媒体接收到了如潮的差评,诸如韩寒的时代结束了、四海口碑崩塌等推送层出不穷。还是按照最初的打算贡献了些票房(不是窃取动画片票房那种),并由衷感慨40岁的韩寒还跟20岁一样,男人至死是少年果然不是空穴来风。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在各路媒体接收到了如潮的差评,诸如韩寒的时代结束了、四海口碑崩塌等推送层出不穷。还是按照最初的打算贡献了些票房(不是窃取动画片票房那种),并由衷感慨40岁的韩寒还跟20岁一样,男人至死是少年果然不是空穴来风。

    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的电影里最不缺的是车,喜剧的内核永远是悲情主义。豆瓣里打一分的观众里,三分之一是觉得大过年看个电影结果人没了真晦气,三分之一是觉得是刘浩存啊那高低得给个差评彰显正义。所以这年头多少电影电视剧为了一个完美大结局想破脑袋,一年到头辛勤劳作看电影不就图个心情愉悦。

    说回电影本身。

    四海的整体架构一如既往的充满荒诞,偏僻海岛上的摩托车战队,广州塔顶的高端住宅,豪情壮志的夜店老板,心平气和的追债小哥。电影试图把故事写在地平线之上,免得被人一眼看透了人间不值得的断壁残垣。

    这是一座普通的海岛,普通到做外卖小哥都接不到单子,普通到水泥轮船就能开个夜店,普通到街头老掉牙的投币点唱机。但这又是个人人有点执念的地方,四处借债为了赢场比赛的欢歌,攒钱合计开个小鱼排的欢颂,看不到却坚持到北方看雪的奶奶,坚持不能实线掉头的守法小伙王彦霖。

    人人都说韩寒的东西很简单也很纯粹,青春,梦想,车子和爱情。阿耀在点歌的时候被欢歌愚弄了一把,放了首“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的浪子情歌。这是这部电影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到与爱相关的字眼,阿耀最正式的表白就是借着摩托车略过的风声小声对自己说我想带欢颂去一个地方抓螃蟹。欢颂说她听到了,就如同她在火车的轰鸣声中说太吵了我听不到。

    于是想起看完这部电影的当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脑海里闪过很多单薄的片段,总有些情绪让人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四海的英文名叫Only Fools Rush In,高雅的翻译叫智者不入爱河,直白来说就是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欢颂问我的摩托车为什么会陷进泥坑呢?那你陷进去过吗?阿耀没心没肺地笑着说,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对影片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海坝上,阿耀和欢颂就着傍晚的海风散步,欢颂拿出自己电单车上的竹蜻蜓送给阿耀,说:“它能带你飞起来”。阿耀把竹蜻蜓举起来放在头顶,欢颂也有样学样的把右手压在头顶。这感觉就像学堂里的姑娘把自己心爱的物件送给暗恋的男孩子,看着他把东西塞进校服靠近心口的内兜里,心满意足相视而笑的模样。

    可惜韩寒是个著名的爱情“侩子手”。《后会无期》里王珞丹说我从小到大都是优,你叫我怎么从良。袁泉跟冯绍峰语重心长说喜欢就会放肆,而爱就是克制;;《乘风破浪》里小花抱着遍体鳞伤的阿正看飞机划过天空,自己却坠落产后抑郁的黑暗。欢歌给自己心爱的摩托起名叫烈火战车,在同名电影里,刘德华给梁咏琪的表白也只是“我就是喜欢你不让我赛车,我就是喜欢你烦我,因为你烦我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做错的事”。那么多喜欢里,止步于爱之弥坚的占大多数。

    阿耀的床头放着一本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于是阿耀想飞跃珠江为欢颂还上债务,欢颂花大价钱雇小偷想拿回阿耀的车子,但他们因此失去的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韩寒已经在尽可能的美化残忍。

    欢颂说,我在海边长大都不会游泳,可能只是怕水。阿耀笑她说,水有什么可怕的,火才可怕呢。后来一个坠入了珠江,一个飞入了火海。于是你想起欢颂送竹蜻蜓的时候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说,希望你住的每一个酒店都含早。于是欢颂在211的门前描绘了自己对家所有的幻想,就像房门后面的场景一样。那道门隔开的是她对含早这件事的认知,隔开的是她梦想成真的段落,隔开的是她与穿上白衬衫、弹奏钢琴曲的都市梦想。

    欢颂说,我们谁都不要搀扶谁,除非有人跌倒了。于是两个年轻人在喧嚣的洪流里各自翻涌,一个还是在开摩托车,一个还是在做服务员。即使所处的环境变了,他们依然只会开摩托车,和做服务员。最大的区别是这儿的摩托车不允许上路,这儿的服务员也得穿白衬衫。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凿开韩寒给这故事套的壳子,真实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欢歌利用妹妹办贷款,资金链断裂,酒吧破产,就此销声匿迹;奶奶不是去北方看雪,是离开人世到更远的地方去了;欢颂在大城市无法找到想要的工作,在债务和不要搀扶的自尊心中,选择了当初自己拒绝的行当;阿耀开着摩托车飞入火海,告别曾经崇拜如今作假的偶像,失去了年少时最珍贵的念想和人。

    豆瓣的影评里有一段大胆的设想。电影的最后,欢歌拄着拐杖告诉阿耀,“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梦”。这一切的一切可能就只是个梦。梦里有带着草根梦想的LEEK CLUB,有仗义豪爽的欢歌,有寄回头盔的父亲,有摩托导师小春哥,还有跟他一起到河边抓螃蟹的欢颂。

    可惜当他想搀扶欢颂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影片上映过程中,有很多人在质疑选角,认为刘昊然和刘浩存演技不在线,人物不恰当。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刘昊然的少年感和刘浩存的初恋脸,在当今的娱乐圈里,都没有可以上行替代的人选。对他们来说,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表演。

    尽管有些情节已经模糊不清,有些感受没办法流于笔下,但我依然认为这是韩寒最好的一部电影。不是单纯的玩梗遣词,不是单纯的撕扯窗户纸,不是单纯的激情和热血。有人说韩寒影像表达的软肋在于对人物挖掘总是留有余地,他热衷展现角色“陷入挣扎”的尴尬,却鲜少揭露他们“挣扎无果”的绝望和残忍。但这样不是挺好的么,因为有余地才有想象的空间和“也许不是”的期许,热腾腾的牛排总比血淋淋的牛肉看起来容易下口。

    父子、兄弟、爱情。奥特曼、摩托车、竹蜻蜓。于是在某一刹那想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到了那些老虎,猩猩,和挤满狐獴的岛屿。韩寒在影片上映当天凌晨的微博里这么写到,“虽然有一扇门,你打不开,有一条河,你越不过,但希望有人可以让你不再孤独和四海漂泊,希望你的家都是如你所想的样子,希望你以后住的每一个酒店,都是含早的”。

    最后我还想说,其实阿耀一场比赛都没赢过。

    其实欢颂连钢琴的琴键都没摸过。

    其实出海岛的每个方向,都是四海。

    【详细】
    142393595
  • 窗窗发现
    2022/10/22 11:38:23
    近年来国产片中难得的诚意之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一出好戏》结束数年后,我看了《一盘大棋》,果然好大一盘棋,如果就是简单的被人陷害,蒙冤、入狱、出狱,以私力的方式寻找那个当年隐藏的真凶,然后为自己正名,最后故事完结,似乎就对不起“一盘大棋”这个名字了,因为在上述的故事里,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大家熟悉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一出好戏》结束数年后,我看了《一盘大棋》,果然好大一盘棋,如果就是简单的被人陷害,蒙冤、入狱、出狱,以私力的方式寻找那个当年隐藏的真凶,然后为自己正名,最后故事完结,似乎就对不起“一盘大棋”这个名字了,因为在上述的故事里,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大家熟悉的...  (展开)
    【详细】
    14738252
  • 蚱蜢
    2018/4/30 22:53:25
    “信徒”、“基督”、“问题少年”:影片《门徒》中韦尼阿明的多重身份解读

    (原文刊发于《俄罗斯文艺》2017年第4期,作者张猛)

    俄罗斯电影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Кирилл Серебрянников, 1969- )首先是一名舞台剧导演,“果戈理-中心”的艺术总监。这些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剥离了具体的现实时空,获得了强烈的舞台效果。无论是2012年的电影《背叛》(Измена)还是2006年的《扮演受害者》(Изобража

    (原文刊发于《俄罗斯文艺》2017年第4期,作者张猛)

    俄罗斯电影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Кирилл Серебрянников, 1969- )首先是一名舞台剧导演,“果戈理-中心”的艺术总监。这些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剥离了具体的现实时空,获得了强烈的舞台效果。无论是2012年的电影《背叛》(Измена)还是2006年的《扮演受害者》(Изображая жертву),这种“抽离感”都非常明显。而2016年的影片《门徒》(Ученик)中的舞台剧痕迹则更加明显。这部电影改编自德国剧作家马里乌斯·冯·迈恩堡的剧本《受难者》,在拍摄成电影之前,谢列布连尼科夫已经多次把该剧作搬上“果戈理-中心”的舞台。影片最大的特色也恰恰不是电影镜头构成的故事本身,而是几乎可以凸出于屏幕之外的人物台词,是男主人公背诵《何西阿书》、《希伯来书》、《哥林多前书》时不容分辩的语气,以及他“引用”的典籍出处在银幕上浮现时的肃穆感。上述做法使影片的情节进展退到了次要位置,教室、办公室、游泳馆等场景的意义逐渐为舞台剧的语言效果、对话特征所取代。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剧情展开的确较少依赖拍摄技法,电影语言的丰富性几乎没有被反映出来,很多镜头是从男主角背后跟拍,拍摄方式偏向于纪实片的手法。电影的整个剧情较为简单: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的少年韦尼阿明有一天接触了《圣经》,其中的经文使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狂热,以至于他到处使用圣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评判他人:他认为男女生在游泳池暴露身体,尤其是女生穿着比基尼泳装,是“对神的玷污”,因此他多次逃课,并穿着衣服跳入水中以示抗议;在生物课上,他反对女教师使用胡萝卜和安全套讲授生理卫生知识,认为这是在诱导男女产生“淫邪”之心,当众脱光自己的衣服;他给班级里跛足的同学格利沙 “治疗”身体上的缺陷,并授意他谋害“犹太人”生物老师,在格利沙拒绝之后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信徒”……他身边的人因为他丧失理性的做法饱受折磨,尤其是生物老师叶莲娜·利沃夫娜,为了帮助这个孩子从狂热中走出来,她自己本人陷入了对《圣经》的研究之中,而最终她却因为“作风问题”被校长开除……整部电影浸润在冷色调之中,尤其是接近尾声时,出离愤怒的叶莲娜·利沃夫娜将自己的鞋子钉在了教室的地板上以宣示“主权”,这一画面令人十分震惊,其实这也符合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一贯的风格:在影片《背叛》中,他就曾将长镜头和令人窒息的“沉默”画面运用到了极致,遭遇爱人出轨的两个人愤怒与绝望的心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背叛》,影片《门徒》更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本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一个具有青春逆反心理的少年凭借《圣经》典籍实现对“自我”的塑造,化身为坚定的信徒甚至是“上帝”本人,对世界作出“审判”,进行“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博弈,这更像是一个现代寓言故事。对于韦尼阿明的定位,远远不能够用“刻板”或者“狂热”这样的词汇,剧评人安德烈·阿尔汗格尔斯基甚至认为,“如果说用理想主义标准对待生活,尤任(韦尼阿明的姓)恰恰比大部分人更加真诚,更加坦率。他有坚定的原则、信仰、观念、热情、为理想牺牲的准备。但荒诞性恰恰在于,尤任用‘崇高原则’评判一切,而我们并非生活在崇高的世界,而只是在一个普通的世界里生活。”[1]将一个具有“弥赛亚”意识(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伪“弥赛亚”意识)的少年放置于普遍信仰崩塌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荒诞意味不言而喻。韦尼阿明既作为一个宗教“信仰者”,同时在社会中,他又是一个中学生、一个离异家庭中的独子,很多时候,审判他人、驱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欲望又使他具有了“上帝”的视角。我们试着借助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探讨,借助对韦尼阿明“身份认同”的分析,从主人公身份扮演的角度剖析文本,考察韦尼阿明作为“信徒”、“基督”和“问题少年”时的不同表现,以挖掘电影文本的深层主题。

    执着的“信徒”与作为工具的《圣经》

    在改编为电影之前,该剧作的俄文译名为《(М)ученик》,这恰恰是“мученик”(“受难者、殉道者”)与“ученик”(“弟子;学生”)两个词的组合。前一个词更多具有宗教意义,而后一个则与韦尼阿明的社会地位相吻合。事实上,如图1所示,仔细揣摩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可以发现其中的“门徒”具有多重意蕴:首先,信奉《圣经》的韦尼阿明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他与耶稣的关系是复杂的,其中既有顺向的师承,也有两者身份的部分重合;其次,韦尼阿明将自己装扮为“先知”,使得格利沙成为他的“门徒”,自然,最终格利沙没有按照他的指令谋杀叶莲娜·利沃夫娜,可以算作他对这位先知的“背叛”;最后,叶莲娜·利沃夫娜及其她所代表的“科学”也代表着一种“师承关系”,韦尼阿明与格利沙分别成为她的“门徒”,只不过韦尼阿明是作为“叛道者”出现。《圣经》中对于“门徒”的描述有很多,譬如《路加福音》中有这样的句子,“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33)表面上看,韦尼阿明的确可以算作一个虔诚的信徒,他熟读《圣经》甚至可以背诵其中的文字,为了维护宗教的神圣,他以各种形式与自己的母亲、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甚至与当地的神父发生冲突,在影片后半部分他还亲手制作了十字架,扛在自己背上,这些表现都可以看做他捍卫信仰的决心。但与此同时,这样一个“信徒”在“传道”时表现出的执着和冷漠态度又令人十分抵触,《圣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信众的指路明灯,而更像是他表达个人意见的工具。宗教典籍的神圣意义在他强烈的权力欲望作用下被消解掉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内容空洞的教条。

    在影片中,韦尼阿明经常依赖基督教典籍中的句子,为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开脱。他没有向母亲打招呼,领自己的朋友格利沙到家中吃饭。母亲责备他“先斩后奏”,晚饭她只准备了两条鱼,一点土豆,他却脱口而出:“上帝拿两条鱼喂了五千人呢!”接着他引用《马太福音》中的话,“上帝说,爱自己的父母多过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母亲只是淡淡地说:“我用不着你爱我多过爱上帝,我只希望你能够尊重我就行了……我强烈请求你下一次带朋友回家时,提前告诉我。”韦尼阿明并不在乎母亲的反应,他继续引经据典,并要求格利沙饭前向上帝祷告。而格利沙无法做到忽视眼前的生活,他草草感谢了主,紧接着便感谢韦尼阿明的母亲提供饭菜。当宗教的信条和具体的生活场景发生了抵牾时,韦尼阿明其实是无力的,他无法找到应对的策略。他再清楚不过,眼前的饭菜是母亲打三份工挣的,这种落差让他十分懊恼,最终悻悻离席。韦尼阿明归根结底是一个信仰上的教条主义者,事实上,正如休斯顿·史密斯对这个问题进行的解释所述,“有限数量的斗篷和大衣如何分配给数不清的有需要的人呢?……耶稣并没有提供一定的规则来避免困难的选择。他所争辩的是对伦理问题所应该采取的立场。”[2](353)而这种深度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拿来主义者”韦尼阿明的能力,或许也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

    既然韦尼阿明勇敢地跳出来做基督教的卫道士,他就不可避免地要站立在“科学主义”和“无神论”的对立面,向学校的现代教育发难。生物课兼心理教师叶莲娜·利沃夫娜是现代科学与思想观念的代表,课堂上她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方法都显示出她思想先进的一面,而海滩上她与体育老师赤身裸体晒日光浴,也从侧面反映出她的前卫。但韦尼阿明的叛逆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从她一开始笑着与韦尼阿明开玩笑,到后来她努力站在韦尼阿明的立场感动他,最终到她绝望而愤怒地将鞋子钉在地板上以宣示主权,她的信心一点点被击垮。在生理课上,不赞同“进化论”的韦尼阿明穿上猩猩的衣服装扮猴子,当老师示范避免怀孕的安全措施时,他又赤裸全身以示抗议。这些画面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在世界各地制造恐怖袭击的伊斯兰教极端恐怖分子,他们甘愿为某种神圣的使命而殉道,恰似韦尼阿明摆脱了青春期的羞涩心理,作出一些极端的过激行为以“警醒世人”。

    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端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进化论”方面,韦尼阿明所说的“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万物,第七天休息”与叶莲娜·利沃夫娜坚持的“大爆炸”与“物种进化论”,正是这一争端针锋相对的具体示例。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彼得·凡·英瓦根在论及达尔文的“进化论”时,建议用“弱的达尔文主义”将之取代,即将表述“对这一切多样性、复杂性、明显的目的论特征之唯一的解释是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发生”替换为“在对这一切多样性、复杂性、明显的目的论的解释中,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发生至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也许是全部的解释,也许不是。”[3](77-78)不难看出,英瓦根的这一做法使得原本“唯一正确的”“进化论”论证更加严密,而与之相反,韦尼阿明所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因为坚持只有“创世纪”是终极真理,在叶莲娜·利沃夫娜的质问下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当老师反驳了校长的观点,同时反问韦尼阿明:“尤任,如果你是对的,那么我问你,上帝在造人之前干嘛了,睡觉了吗?那又是谁创造了上帝,圣经上有没有写?”穿着大猩猩服装的韦尼阿明抓耳挠腮,上蹿下跳,却根本无言以对。

    从生活阅历上来看,“为神着魔”的少年韦尼阿明会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中的人物拉斯科尔尼科夫,那个贫困的大学生沉迷于尼采的“权力意志”说,成为这种思想的忠实信徒,并且在践行理论的驱动下杀害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基创作谱系中最重要的“地下人”形象的代表。他生活在废弃的阁楼顶上,“来自社会底层,拥有理智却没有权力,拥有欲望但缺乏实现欲望的途经。”[4](190)尼采的论述为他贫困的生活仿佛打开了一扇天窗,让他看到突破阶层固化现实的一条途径。因此,“杀人”成为拉斯科尔尼科夫“殉道”的关键步骤,而对于同样杀了人的韦尼阿明来说,却远远不是这样。韦尼阿明认为生物老师是他信仰的阻挠者,他希望借格利沙之手,“做一点什么事情”,让叶莲娜·利沃夫娜“无法张口说出话来”。他之所以提出杀人,动机极其粗暴、教条化:“她恨我们,因为她是犹太人。”“犹太人”在他的理解中,就是耶稣门徒中的背叛者,理应被驱逐;并且,他仅凭生物老师的父称是“利沃夫娜”,就断定她是个犹太人。当格利沙没有执行他的计划时,他大骂格利沙是“叛徒”,一怒之下用石头砸死了格利沙。作出这些极端的行为时,韦尼阿明并没有一个基督徒最基本的忏悔意识,他忘掉了《圣经》“十诫”中的第六条:不可杀人。同样,在他诬陷叶莲娜·利沃夫娜对他进行性骚扰时,让人不禁想到他授意格利沙杀人时所引用的《提多书》:“他们歪曲真理,为了得到钱财,将不该引导的引导人。”可见撒谎骗人的并不是叶莲娜·利沃夫娜,而是他自己,从而大大增强了韦尼阿明言行不一的讽刺性。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利己”,他“在否定善的道路上迷误了,但他是为了善而否定善。”[5](4)而韦尼阿明的动机远远没有那么纯粹。他使用《圣经》作为工具,打着“摒除异端”的旗号,其实是出于个人私心的报复。有评论者认为,在被校长口头开除后,“老师拒绝离开——她用钉子将运动鞋钉在地板上,仿佛是以这种姿势,回应那个反感她的学生钉在学校墙上的、两米长的十字架。至此一切才得以揭晓,剧本的题目《殉道者》仅仅是在指她。”[6]相比之下,韦尼阿明作为一个狂热的信徒,不过是熟读《圣经》文本的教条主义者。

    伪“基督”、 “神迹”与极权主义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异端”,韦尼阿明对于周围人的反应不是没有察觉的。在学校里制造了沸沸扬扬的闹剧之后,一天夜里他醒来发现客厅里缚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形象——也可能十字架上的是他的父亲——他迷茫地坐在十字架旁边,向“耶稣”问询:“我的父亲,能不能赐予我力量?此刻我非常需要。因为,我奉你的名,给人带去痛苦。他们会感觉恐惧,我自己也能感觉到。妈妈会哭泣……”这是整部电影中韦尼阿明唯一一一次对个人行为的检视。在其他所有的场景中他总是盛气凌人、据理力争,作为至高权威的代表“布道”。当他在历史课上宣读论文,向台下的同学和老师引据《马太福音》的论点时,他倚靠在黑板上,用粉笔在自己的头顶画了一个圆圈,而这正是“神”的象征。这个中学生已经把自己等同于“基督”,至少他认为自己是基督在人间的合法代表,有权对世人进行审判。这是他作为“神”的权力,也是义务。

    韦尼阿明毫不怀疑自己的宗教权威,所以在格利沙请求做他的“门徒”时,他带着虚荣心接纳了后者,并许诺可以治好韦尼阿明的腿,“我说让你的腿变好,它就应该变好。”他让格利沙躺下,抚摸着他的病腿(在这之前他弄错了哪条腿需要治疗),煞有介事地进行祷告——应当指出,他请求“神迹”的仪式充满了暴力,像巫师一样大声喊叫。“神迹”是宗教信仰具有超能力的重要体现,旧约中的“赏善罚恶”、新约中耶稣为信众治病或解除危难,都可以作为耶稣基督施行“神迹”的体现。许多学者都曾对“神迹”的权威性提出过怀疑,譬如斯宾诺莎就认为,神迹在本质上并没有与自然的运作相违逆,因此人们不能通过它达到认识上帝的目的。[7](92-93)然而毫无疑问,让信众亲眼看到神迹,必然会促进宗教的传播,深化信众对上帝的认知。也有学者认为,“在基督教神迹与基督教的扩张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的关系:基督教借助神迹而得以传播,神迹则因基督教的扩散而对社会产生日渐重要的影响。”[8](91)韦尼阿明歇斯底里的仪式没能够让格利沙的腿变得正常,这势必削弱了他本人的权威。虽然格利沙依然崇拜韦尼阿明,但他向韦尼阿明投射的更多的是对他本人的爱慕。韦尼阿明自然可以为自己辩解,认为“神迹”之所以没有出现,是由于格利沙不够虔诚。然而他的神情中明显表现出失落和沮丧:他大概没有料到,自己的信仰没有给他增加更多权威,反倒使他名誉扫地。

    不过韦尼阿明的斗志并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击,他在对待周围人的时候依然保持激进的态度。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感兴趣的是基督教中描述“暴力”的成分,那些关于“惩罚”的经文与他内心的“恐怖主义”欲望恰好暗合。在神父建议他成为一名教士时,两个人因为基督教信徒的信仰是否足够“彻底”而发生了争执。韦尼阿明号称愿意为信仰而死,并谴责神父贪生怕死,认为正是他们这样的人败坏了东正教的声誉。其中他援引的《马太福音》中的经文,“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根据《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马太福音》中的解释,“动刀兵在这里并不是指军事冲突”,而是为了建立与基督教神的关系,“波及最亲密的家庭关系的尖锐的社会分裂。”其中的“刀”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中也改用“分争”来代替[9](160)。而韦尼阿明从字面意思去理解经文,自认为可以凭借这一条向神父叫嚣。这种对《圣经》的曲解、滥用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如俄罗斯《生意人报》上的评论所言,韦尼阿明的行为表明他更像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恐怖主义者”,恐吓周围的人“完全按照圣经上的字面意思行事”[1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并没有完全像自己同“天父”忏悔的那样以“仁爱”对人,而是借助宗教的名义包装自己的权力欲望,他遵从的不是“信望爱”,而是某种观念上的“极权主义”。

    2008年,德国上映了一部探讨极权主义的电影《浪潮》,发生背景也是在中学校园里:中学老师文格尔在给学生讲授“独裁统治”的课程时,为了增强教育效果,想出了“独裁”的实验。他们建立了一个叫做“浪潮”的组织,在为期一个周的实验中,学生们必须对他言听计从,而他自己则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这些学生一开始抱着玩乐的心态,后来竟然迷恋上了该团体,被纳粹的“集体”、“纪律性”等信念彻底洗脑。《信徒》影片中的韦尼阿明自认为得到了“圣谕”,可以像内心构想的决绝的“上帝”那样,审判他的“子民”,讨伐“背叛者”。影片中他所引用的经文,相当一部分都与“杀戮”、“惩罚”有关。譬如,他告诉母亲,游泳课亵渎了《圣经》,没有听从主的旨意时,竟然引用《约翰福音》,宣称“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约翰福音》12:48)格利沙受到同学欺负,韦尼阿明断定这些人一定要遭报应,“现在斧头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路加福音》3:9)原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被他极端绝对化,就连对养育他的母亲,他也毫无体恤之情,认为母亲与父亲的离异是由于母亲在身体上的背叛,上帝必会审判她,“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13:41)在韦尼阿明的内心,燃烧着熊熊的“复仇”的火焰,他渴望能像“上帝”一样,对周围的人实施审判和惩罚。

    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分析了人渴望制造暴动的心理:“恐怖主义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变成了一种哲学,表达失落、厌恶、盲目仇恨,这是一种政治的表现。暴民所需要的也就是走向历史,哪怕付出的代价是毁灭。”[11](11)在历史课上,老师打断韦尼阿明的话开始讲“斯大林的独裁政策”,实际上这是对韦尼阿明“权力欲望”的一种平行叙事。韦尼阿明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但传达的思想与斯大林所代表的“独裁政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与基督教教义上倡导的“爱你们的仇敌”(《马太福音》5:44)不同,他尤其喜欢将“异端”区分出来并予以贬低、排斥甚至打压。对于自己的朋友格利沙,他称呼其为“残疾”,并认定是他的父母做坏事遭了报应,才导致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叶莲娜·利沃夫娜更是被他称为“犹太人”,并成为他想要除掉的对象。为了彰显自己作为“领导者”的地位,他收格利沙为门徒;而当格利沙没能按照他的指示迫害叶莲娜·利沃夫娜时,他大骂他为“犹大”,并拿出《圣经》,让格利沙朗读其中的片段,趁机举起石头,砸向了自己“门徒”的后脑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段经文确实是关于“流血”的:“按着律法差不多洁净流血不得赦免”(《希伯来书》9:22)至此,韦尼阿明和今天伊斯兰世界的“恐怖分子”已经没有多少区别。

    “问题少年”和他身后的社会

    作为“信徒”和伪“基督”的韦尼阿明之所以会在“布道”活动中屡遭挫折,很大原因是他与背后世界在观念上的冲突。宗教的神圣性在技术文明日新月异的映衬下,有些相形见绌;当地的神父所理解的基督教的意义更多表现在“心理疏导”层面,信众来到他的面前忏悔,与主对话,以实现心灵的净化;韦尼阿明的母亲、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十分严肃地将韦尼阿明的警告记在心上,就像学校的保安和行政人员面对韦尼阿明钉在墙上的十字架,虽然他们面对十字架在胸口画了十字,但他们的茫然情绪表明,所有人内心未必真正肃然起敬,不过是履行一种仪式罢了。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韦尼阿明不过是一个“问题少年”:他父母离异,处于青春期,在学校里特立独行,甚至因此得到女孩子的青睐。然而忽略他“惊世骇俗”的言行,如果我们追踪韦尼阿明的日常生活,将能够发现在今日俄罗斯(抑或是今日世界)青少年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许多问题:母亲一开始怀疑韦尼阿明“吸毒”,可见这在中学生中并不算十分罕见;韦尼阿明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单亲家庭的种种问题;同班同学特卡秋娃主动引诱韦尼阿明与他发生性关系,这恰恰反映出青春期的普遍问题,也证明了叶莲娜·利沃夫娜开设生理卫生课的必要性;叶莲娜·利沃夫娜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冲突、与校方领导之间的冲突,暴露出校方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学校管理层知识结构的窘状、教育“去行政化”的艰难……正因为影片反映出的诸多社会问题,俄罗斯《新报》记者叶莲娜·季亚科娃撰文称,“从马里乌斯·冯·迈恩堡的剧本中产生了非常俄罗斯的、非常现代的、在诊断上一针见血的历史。”[12]

    首先,在单亲家庭成长的韦尼阿明对于缺场的“父亲”保持着持续的想象。在男孩子的青春期,“父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譬如开场母亲和他谈青春期男孩的生理常识,让韦尼阿明十分窘迫,设若这时与他沟通的是父亲,效果可能会好很多。从母子对话中可以得知,韦尼阿明的父母离婚与父亲的家庭暴力、母亲的出轨有关系,但韦尼阿明并不认同母亲的说法,他始终在维护父亲的权威,并认为母亲犯了“奸淫罪”,上帝会审判她。“笃信宗教”是在精神层面寻找“父亲”的过程,宗教心理学上提出一种“上帝是父亲形象的投射理论”,这种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进,认为“上帝的形象类似于父母的形象。”[13](267)韦尼阿明半夜醒来,看到客厅里的十字架和绑缚在上面的“基督”形象,很可能来自于他的父亲,而他发出的哀求,也不仅是对天国的“父”,还折射出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父亲庇护的茫然心境。“寻找父亲”是人类心理结构层面亘古常新的话题,鲁伊基·肇嘉把这种寻找与子辈渴望成长的欲望联系在了一起:“他在寻找他的父亲,就像他曾经从外部了解过他一样。他想结识在他内心中生活的‘父亲’:他想成为一个成年人。”[14](360)另一个将“天国的父”与“生身父亲”糅合的情节出现在影片接近末尾的地方:母亲发现韦尼阿明在用木板制作十字架,走上前询问他,同时回忆了当年韦尼阿明的父亲为儿子死去的家兔做十字架的往事。韦尼阿明告诉母亲,“我要去找我的父亲了,他召我去”,母亲立刻陷入了绝望之中,她劝说儿子“他玩你两下,就把你扔了,你得不到他的半点眷顾”。表面上看母子俩谈的是两个对象,然而实际上这两个“父亲”却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重合。整个场景选用与地面垂直的俯视角拍摄,这种用来表现“巨大空间”和“宏大场面”的拍摄方式,使得观众仿佛作为“上帝”来观看韦尼阿明制作十字架的场景,画面中的两个人都成了无足轻重的点,只有平放的十字架位于冷峻色调画面的正中,似乎在对心理上疏远的一对母子进行审判,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观感[15](66)。

    其次,影片多次涉及青春期的“身体敏感”问题。镜头十分敏锐地捕捉到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身体状态,特卡秋娃穿比基尼站在韦尼阿明面前,处于青春期的他在生理上根本无法阻挡这种诱惑,在泳池旁边读《圣经》时,他忍不住偷偷瞟从身边经过的女生的身体。但他所信奉的宗教“禁欲主义”又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他努力抗拒特卡秋娃的身体,同时也对格利沙展现在自己面前的身体十分鄙薄。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考察宗教的“禁欲”时,从“欲望”与“罪恶”的关系入手,肯定了“禁欲”的积极意义。他认为,“禁欲生活与对罪的意识以及同恶的斗争相关。罪产生痛苦。通过禁欲生活的方法人给自己制造自愿的痛苦,以便找到摆脱从外部打击人的,不自愿的痛苦的途径。人们企图通过禁欲生活克服恶。整个精神生活都与恶和痛苦问题相关。”[16](104)然而,韦尼阿明的“反抗”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他面临的是青春期每个人需要面临的正常生理蜕变,并不是《圣经》中讲到的种种与肉体欲望相关的败德行为。况且,他生活的时代的影像,也让原本看似崇高的行为削弱了震撼效果:体育课上男女生在做运动,露出青春活泼的身体。随即镜头转到海边,叶莲娜·利沃夫娜和男朋友在石头上晒日光浴,一对赤身裸体的男女从他们身后走过。镜头缓缓移动,将石头上站立或平躺的各种裸体呈现在银幕上,同时传出韦尼阿明读《马太福音》(6:25-34)的声音:“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么?身体不胜于衣裳么?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按照《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马太福音》的讲解,这里强调的是“处于第一位的不是衣食住行,而是对神的信仰”[9](115),告诫世人不应该把对物质生活的忧虑看做最重要的。但导演对这段经文的再现似乎并非如此:此处身体和感官上的享受超越了一切,人们赤身裸体躺在太阳底下,不是在感念上帝,而是在享受自然生命的愉悦。

    最后,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行政管理层的言行,也暴露出许多基础教育方面的弊病,反映了俄罗斯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譬如面对生理卫生课上韦尼阿明的捣乱,校长的回应折射出管理层的蛮横和无知。她以专横的态度评价叶莲娜·利沃夫娜的授课,在“蝙蝠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这样的常识性问题上犯下可笑的错误。在学校召开的座谈会上,校长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领导才能,她坐在与普京照片正对的地方发号施令,似乎是导演刻意的安排。影片中还插入了一段校长办公室里“女人们的恸哭”:办公桌上摆放着红酒、柠檬、巧克力,校长与教导主任喝着酒,听一个行政人员唱伤心情歌,几个女人都泪流满面。这种场面完全打破了观众对“办公室”的期待视野,学校的领导人完全与家庭主妇没有任何差别。导演有意制造了这种“身份错乱”、“场景错乱”的效果,譬如校长和教导主任在学生离开后,用叶莲娜·利沃夫娜带来的胡萝卜与安全套互相调侃;影片接近末尾时,校长等人在会议上公然嘲笑叶莲娜·利沃夫娜是“犹太人”。这些场景背后都隐含了许多与国家、社会相关的问题,因篇幅和本文论述主题的限制,不一一赘述。

    结语

    不同于一般成长题材的电影,《门徒》展现出一个青春叛逆期的少年非常极端的生活状态:他成长于父亲缺场的家庭,借助对基督教的信仰为自己建立起极权主义帝国,对家人和同学、朋友、教师施行“审判”的权力。他标榜自己是纯正的宗教信徒,熟读甚至背诵《圣经》中的经文,并在日常生活中援引它们,其实不过是把《圣经》作为工具,以佐证和强化自己作为“审判者”的合法地位;韦尼阿明坚信只有自己信奉的才是唯一的“神”,而他作为基督在人间的代言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基督”,同样可以施行“神迹”,拯救世人。然而,他所宣扬的是 “流血”和“杀戮”的拯救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更像一个裁决别人的极权主义暴君;尽管在精神层面,韦尼阿明将自己摆在了类似于“基督”的位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不过是一个处在叛逆期的单身家庭的男孩,他对异性身体的排斥、对老师和母亲的反抗心理也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同时,从他与家庭和学校的“抗争”,也暴露出俄罗斯现实社会的一些弊病。

    据《门徒》导演谢列布连尼科夫介绍,这部电影的投资不足100万欧元,然而2016年影片在1500部世界电影中脱颖而出,获得戛纳电影节展映的机会,并夺得“一种关注”单元弗朗索瓦·加莱奖,这不能不归功于影片本身的独特魅力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具有多重身份的韦尼阿明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影片导演所表现出的“一种关注”,既是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更是对当下这个普遍信仰缺失、宗教信条歧义丛生、因观念不合而引发战争的社会病态的“一种关注”。

    参考文献

    [1]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 А. Вне загона[N], Коммерсант. 23 июля 2014.

    [2][美]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M],梁恒豪译,海南出版社,2001。

    [3] [美]斯图尔特:《科学与宗教:当前争论》[M],朱东华、斯图尔特主编,王旭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美]乔治·斯坦纳:《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M],严忠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什克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C]。《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赫尔曼·海塞等著,斯人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ХитровA. Активист, дарвинист и конформисты[N], Газета ру. 16 июня,2014。

    [7][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82。

    [8]林中泽:新约圣经中的奇迹及其历史影响[J]//世界历史,2006年第6期。

    [9]法兰士:《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马太福音》[M],沈允译,校园书房出版社。

    [10]Должанский Р. (М)учитель, воспитай (м)ученика[N], Коммерсант. 23 июня 2016.

    [11][德]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 Дьякова Е. Крест 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ой сборки[N], Новая газета,23 иння 2016.

    [13][英]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M],陈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意]鲁伊基·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M],张敏、王锦霞、米卫文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刘金河:选准摄像机的拍摄角度[J]//电影评介,2007年第6期。

    [16][俄]别尔嘉耶夫:《精神与实在》[M],张源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详细】
    933314772
  • 小太阳
    2016/8/5 22:49:12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2016)》:十年之后就做朋友吧
    辗转于米兰和伦敦这两座时尚之都,我的眼睛仿佛在旅行,游走于城市与乡野之间,游走于梦幻与现实之间,在极尽美轮美奂的欧洲风情中编织着一个不间地气的爱情故事。

    且不说哪一位时尚主编去欧洲公干一接到一通电话就扔掉一切去追随心里的青梅竹马的异性挚友是有多么不理智和不现实,单是舒淇/冯绍峰/宋茜这三位人设的各种自恋、浮夸和娇柔做作简直让我把隔夜饭都要呕出来。陈奕迅早就唱过,【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
    辗转于米兰和伦敦这两座时尚之都,我的眼睛仿佛在旅行,游走于城市与乡野之间,游走于梦幻与现实之间,在极尽美轮美奂的欧洲风情中编织着一个不间地气的爱情故事。

    且不说哪一位时尚主编去欧洲公干一接到一通电话就扔掉一切去追随心里的青梅竹马的异性挚友是有多么不理智和不现实,单是舒淇/冯绍峰/宋茜这三位人设的各种自恋、浮夸和娇柔做作简直让我把隔夜饭都要呕出来。陈奕迅早就唱过,【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何况之前就不是情人,能维持朋友关系就该烧大香了,舒淇小姐又何必强求呢?

    近两年,盛行翻拍片,基本尊崇原作的翻拍固然是对原作的尊重,可也少了创作该有的创新。虽然本片的原作也谈不上经典,但本片对于爱的诠释实在华而不实、苍白无力。为了所谓的戏剧张力和冲突,刻意去营造高大上的浪漫,失去了人物该有的真实情感和饱满性格,怎么看都是自我沉醉的意淫片。
    【详细】
    802640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