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影评

7804364
  • 有怀投笔
    2022/9/25 14:47:10
    好看

    制作不算特别精致,动作有点僵硬。

    设定不算特别新颖,多处有所参考。

    但是他就是好看啊,节奏恰到好处,从第一集开始就持续引导观众通过细节了解世界观和设定,展示设定的同时剧情发展也不拖沓。

    剧情走向都很合理,没有太多意义不明的镜头,虽然很多分镜和运镜参考了其他电影啥的,但也运用的很到位,跟剧情搭配的很好。

    最重要的是这个设定我喜欢啊。

    制作不算特别精致,动作有点僵硬。

    设定不算特别新颖,多处有所参考。

    但是他就是好看啊,节奏恰到好处,从第一集开始就持续引导观众通过细节了解世界观和设定,展示设定的同时剧情发展也不拖沓。

    剧情走向都很合理,没有太多意义不明的镜头,虽然很多分镜和运镜参考了其他电影啥的,但也运用的很到位,跟剧情搭配的很好。

    最重要的是这个设定我喜欢啊。

    【详细】
    14669197
  • 流风揽湖
    2016/11/25 1:04:00
    考据向: “罗琳本色”与“托尔金式野心”
    《神奇动物在哪里》绝对不是单纯的粉丝电影。即使是对哈利波特的背景故事不是那么熟悉的大众影迷,也能很容易地通过这一部电影走近这个令人入迷的“魔法世界”。不过,在作者罗琳近二十年的苦心塑造之下,这个“魔法世界”早已经连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某种程度上,只有当我们将《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置入“魔法世界”的整体之中,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观看《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乐趣。

    1. 回收《哈
    《神奇动物在哪里》绝对不是单纯的粉丝电影。即使是对哈利波特的背景故事不是那么熟悉的大众影迷,也能很容易地通过这一部电影走近这个令人入迷的“魔法世界”。不过,在作者罗琳近二十年的苦心塑造之下,这个“魔法世界”早已经连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某种程度上,只有当我们将《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置入“魔法世界”的整体之中,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观看《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乐趣。

    1. 回收《哈利波特》七部正传中的“遗珠”

    曾经的罗琳讲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她爱在不起眼的细节处留伏笔,这些细节在读者不经意间彼此相连,最终织成一张密致的网。有趣的是,因为在写《哈利波特》七部正传时她并没有构思过要写《神奇动物在哪里》这个系列的故事,所以这一次,罗琳也不再能当从前那个拥有“上帝视角”的作者了。她仿佛开始扮演起了自己的“读者”,来了一次逆向思维:像个同人文作者一样,罗琳在《哈利波特》七部正传中搜罗有趣的细节,并对这些细节进行重新解读,发散和延展,从而创造出新的“设定”。

    比如,虽然女配角昆妮会读心的设定被众人吐槽像是抄袭了隔壁漫威的X教授,但其实“读心术”在《哈利波特》正传里就已经存在了。纽特跟昆妮刚一见面,说她是一个“读心者” (legilimens)。这个奇怪的,看似新创的词汇实际上来源于咒语“摄神取念”(legilimency spell)。“摄神取念”咒曾在第五部《凤凰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一环。正是因为哈利没有好好跟斯内普学习“大脑封闭术”来抵御“摄神取念”咒的魔力,伏地魔才趁虚而入给了他虚假的信息,引他进入了神秘事物司的陷阱,最终造成了小天狼星的死亡。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摄神取念”咒语被进一步延伸,擅长这个咒语的“读心者”成为了一种巫师的类型。

    有趣的是,邓布利多自己也曾在第五部第37章中说过,他是个出色的“读心者” (an accomplished legilimens),虽然正传描写邓布利多“读心”的情节并不多。介于邓布利多迟早会在《神奇动物》系列的后面几部中出场,“读心咒”的设定也许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伏笔。

    在这部电影中大出风头,爱“金”如命的萌宠“嗅嗅”,也是罗琳从《哈利波特》的七部正传里回收的。在第四部《火焰杯》中,“嗅嗅”第一次出现在“神奇动物保护课”里,是哈利和他同在四年级的同学继炸尾螺之后需要学习的另一种“神奇动物”。“神奇动物保护课”的老师海格当时刚被无良记者丽塔斯基特揭露是一名混血巨人,因此遭到各种媒体轰炸,家长状告。深受打击的海格这才终于放弃了他一贯钟爱的凶残系神奇动物(如炸尾螺),搞了个萌物来给学生们玩儿,这个萌物就是“嗅嗅”。他当时在地底下埋了100枚爱尔兰妖精的金币,让学生一人认领一只嗅嗅来挖金币。

    这个时候的“嗅嗅”与出现在《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中的“嗅嗅”有非常大的差异,书中描写道:

    “这是他们上过的最好玩的一节保护神奇生物课。嗅嗅在那片地里钻进钻出,就像在水里一样,每一只都急匆匆地赶到放开它们的那个同学身边,把金币吐进他们手里。罗恩的收获特别多,大腿上很快就堆满了金币。” ——《火焰杯 第二十八章 克劳奇先生疯了》

    然而在《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嗅嗅”极其调皮,四处窜逃,根本不听纽特使唤,抓都抓不住,更别提乖乖找好金币奔回主人身边倒金币了。不过正传中的“嗅嗅”与《神奇动物》这部电影中的“嗅嗅”有着如此的差异,看似是个情节漏洞,其实细想却非常巧妙合理:因为《神奇动物在哪里》的故事,要早《哈利波特》正传半个多世纪。这半个多世纪中,嗅嗅完全可能从“调皮捣蛋鬼”被驯化为了“主人淘金小帮手”。这样的变化,甚至还能从侧面体现出,纽特这个“神奇生物学家”对认识和驯化神奇动物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不过,在《火焰杯》的故事中,嗅嗅这个生物并没有太明显的个性。它的出现是功能性的,为情节服务:通过嗅嗅挖金币的情节,罗琳自然又隐蔽地让读者第一次从海格口中得知了爱尔兰妖精的金币是会消失,而“金币的消失”在《火焰杯》中曾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线索。

    第五部《凤凰社》中,嗅嗅也有出场,这一次就已经带有它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个性了:高年级学生李乔丹把嗅嗅扔进了魔法部官员兼教师乌姆里奇的办公室里,把这位老巫婆金灿灿的奢华办公室一顿好毁。《神奇动物》开场的“嗅嗅”大闹银行戏,其实就微妙地照应了大闹乌姆里奇办公室的戏码。在这两处情节中,"嗅嗅"的形象都既是对贪欲财富的戏谑讽刺,也是对"资本家"权威的快意毁灭与捣坏。

    然而,《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哈利波特七部正传故事的基础上最精彩的再创作,无疑是obscurial/obscurus这个设定。这个悲哀的设定是从邓布利多的妹妹阿莉安娜那儿延伸而来的。在第七部第二十八章中,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讲述了母亲和妹妹阿丽安娜的故事:

    阿莉安娜小时候一个人在后院玩耍,还没办法控制住自己的魔法。邻居家的麻瓜男孩儿们看到了,强迫她重新变出刚才的戏法,阿莉安娜做不到,麻瓜男孩们就残忍地折磨她。阿莉安娜因此对魔法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而永久的压抑了自己的魔法。然而被压抑的魔法并没有离开她,而是成为了一个痛苦的梦魇。她时常会失控爆发,甚至因此不小心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正是因为母亲的过世,邓布利多才在毕业的夏天被迫留在了老家戈德里克山谷,结识了后来成为黑巫师的格林德沃。最终在他,格林德沃还有阿不福思三个人的一次争执中,三人中不知是谁过失杀死了因为受刺激而再次爆发的阿莉安娜。《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格林德沃开始疯狂地寻找obscurial,很大程度也许就是因为他见识到了暴走中的阿莉安娜所具有的魔法力量。

    虽然“压抑魔法的天性会造成更强烈的爆发”这个概念显然来自于阿莉安娜,但阿莉安娜的故事只是一个雏形。《神奇动物》中的obscurial/obscurus这个设定要复杂,有深意得多:

    首先,在《神奇动物》对obscurial的设定中,所有成为这种黑暗魔法力量寄居体的少男少女正常情况下都活不过十岁。阿莉安娜死的时候活到了十四岁,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她体内的黑暗力量并没有发展成真正强大的“obscurus”,而只是一个雏形,毕竟她只在小时候受过一次迫害。当然,《神奇动物》中也有另一个例外,那就是明显已经活了不止十岁的黑少年Credence Barebone(电影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他的魔法力量异常强大才免于丧命,而他真实的身世,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魔法能力,仍然是个吊足人胃口的谜。这个谜的谜底也许会是后续作品中的重头戏。)

    其次,如果阿莉安娜的悲剧看起来仍只是一个意外,且主要局限于阿莉安娜的个体和她的家庭,《神奇动物》中obscurial的设定将这种悲剧提升到了一个更广泛的层面:这是一个黑暗的历史时代,一个黑暗的社会所具有的人性悲剧。纽特向胖麻瓜雅各布解释obscurial时说:“在巫师转为地下之前,麻瓜仍然四处追捕巫师,许多年幼的巫师为了免于迫害,开始压抑自己的魔法天性。”毫无疑问,obscurial这个设定背后的核心内涵,其实就是“巫师”与“麻瓜”两个族群之间长久的矛盾与仇恨。换句话说,obscurial映射的是人类于“异己”从未停息过的迫害与排挤,以及这种迫害必然带来的“仇恨”的反弹。

    那么单从obscurial这个设定,我们就已经能看出来罗琳对进一步挖掘“魔法世界”中历史社会问题的野心。

    2. “哈利波特”附录?

    实际上,除了《哈利波特》的七部正传,罗琳从好几年前就开始在官方粉丝网站pottermore.com上发表小文章,对魔法世界进行修修补补。这些小文章都非常有趣,除了补全一些配角的背景故事(最精彩的要数卢平被狼人咬的原因,德拉科的童年,还有麦格教授与麻瓜的失败婚史),罗琳还一直在小文章中补全“魔法世界历史”与“魔法世界地理”。除英国之外其他国家的魔法学校与魔法社会都得到了逐一的介绍。

    某种程度上,虽然这些小文章发表在网络上,算不上是“正式”的出版物,但这些“补丁文章”就像是托尔金写在“魔戒”系列后面的附录,是作者对一个虚构世界在历史纵深和地理范围上的完善。这样的“补丁”使这个虚构世界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同时延展。

    当然,罗琳的“魔法世界”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存在最本质的差异。如果“中土世界”是一个远离现世社会,带有中世纪古韵的寓言式世界,“魔法世界”最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它离我们很近,它根植于我们已知的历史和社会中。“魔法世界”从来不是一个世外桃源。“魔法世界”就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一样琐碎,秽杂,充满人事的模棱两可——甚至像是一面镜子一般,对照着现实世界中的正邪善恶。

    无论如何,托尔金的“魔戒”附录早已经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土世界最珍贵的宝藏。可惜的是,除了狂热的哈迷,很少有人在关注罗琳发在pottermore上的文章。现在市面上也少有这些文章优秀的中译版。

    从《神奇动物在哪里》拍摄的消息传出开始,罗琳就陆续在pottermore上传了一系列关于北美魔法社会的小文章,介绍北美巫师的历史和政府构造。其中与《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最相关的信息,无疑是在北美魔法社会中,“巫师”和“麻瓜”之间一直以来都有着比其他大多数国家都更深切的隔膜和仇恨。

    根据“美国魔法议会(Magical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MACUSA)”这篇文章所说,美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巫师政府与麻瓜政府没有任何合作的国家(正传第六部《混血王子》第一章“另一位部长”曾揭露英国的巫师政府与麻瓜政府是有合作的)。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得知,《神奇动物在哪里》所在的历史背景,也就是20年代的纽约,北美的巫师社会尚存在一种“族群隔离法案”,即禁止巫师与麻瓜(无魔法人士)交友,通婚,甚至连日常交流也必须保持在最少,违者将被视为触犯了巫师法律。罗琳还特别强调,北美巫师政府对触犯巫师法律的人惩罚格外严厉。英国的巫师罪犯通常都会被送去阿兹卡班坐牢,而在北美的法律中,犯罪的巫师将被直接判处死刑。

    为什么在北美,巫师与麻瓜之间会存在如此深厚的隔膜?在“北美魔法历史(History of Magic in North America)” 一文中,罗琳把北美魔法世界的历史追溯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692年,尚在殖民清教徒统治下的美国马塞诸瑟州的“塞勒姆审巫案”(Salem Witch Trials)。可能大多数人对这个历史事件并不熟悉,但一定会对由它改编的诸多文艺作品有所耳闻,比如亚瑟·米勒大名鼎鼎的话剧《熔炉》。总之,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次臭名昭著的宗教迫害案,共有25人被害,其中19处以绞刑,另有2名婴儿死于狱中。

    罗琳将这个真实历史事件编织进了她(虚构)的北美魔法历史里,并将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她在文章中说,彼时全世界的巫师都在提议转为地下,签订《国际巫师保密协定》(这个协议在哈利波特正传中可以算是最重要的设定),其中美国是最积极的提议签订《国际巫师保密协定》的国家,正因为美国巫师刚刚遭受了“塞勒姆审巫案”的严重冲击。

    根据罗琳在“北美魔法历史”中的叙述,另一个巫师与麻瓜仇恨的根源在于一个叫“scourer"(译为 擦洗者?)的组织。因为北美的殖民背景,最初北美的巫师社会十分混乱,没有政府也没有法律,因此许多欧洲的黑巫师都窜逃于此,黑魔法横行。此时美国民间基督教迫害巫师风气很盛,一些投机取巧的黑巫师便组成了一个叫"scourer"的流氓组织,专门追捕无辜巫师上交给麻瓜教会以换取钱财,到后期,甚至抓捕无辜的麻瓜冒充巫师上交教会以获取暴利。然而在北美巫师政府成立以后,scourer组织的诸多黑巫师成员并没有被绳之以法,而是融入了麻瓜社会繁衍生息,再难捕获。scourer组织的黑巫师遗留在麻瓜社会中的后人,就此便成为了北美巫师社会最大的隐患。这也使得北美巫师与麻瓜之间仇恨的伤口久久不能痊愈。

    在罗琳的设定中,又恰恰是这个黑巫师组织的“后人”催生了北美的巫师/麻瓜族群隔离法案。罗琳给这个法案取名为Rappaport's Law。故事是这样:在1790年(也就是1789年美国联邦宪法通过建国一年以后),在一名姓Rappaport的巫师政府总统治下,有一名很受信任的财政部长。这名财政部长自己政途得意,但疏于照顾自己的女儿。他女儿魔法天资不高,更爱穿衣打扮,梦想着成为交际花。有一次,Rappaport的女儿去小镇上的一个派对,遇到一个帅气的神秘男子,被迷晕了头,就将她父亲掌握的所有国际巫师社会机密,包括每个国家巫师政府所在地,如何进入,以及各国普通巫师聚居地一五一十地全告诉了帅气的神秘男子。

    然而这个神秘男子的真实身份,正是黑巫师组织scourer成员在麻瓜社会中遗留的后人。男子一直对整个巫师社会充满了恨意,得到这些机密后,就一股脑全部报给了当时的美国政府。这次差点暴露了整个国际巫师社会巨大的危机之后,美国巫师社会便开始严厉地执行起族群隔离法案(Rapparport's Law),尤其开始严厉地禁止巫师与麻瓜之间的恋爱与通婚。

    这个法案(Rappaport's Law)的背景对于《神奇动物在哪里》电影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它让这部电影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爱情线变得更加动人。在不了解这个背景的时候,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觉得昆妮与胖麻瓜雅各布之间的情愫有一些莫名其妙。为什么他们的感情看起来那么小心翼翼?为什么他们必须分离?为什么电影不在纽特与缇娜告别时结束,而偏偏要以他们二人的对视作为最后的镜头?

    其实,只因为在那个年代的北美社会中,巫师与麻瓜之间的爱意从存在开始就已是禁忌。他们越过人群的对视,正是暗示了突破禁忌的希望。

    其次,在Rappaport's法案中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伏笔:那个差点以一己之力倾覆了整个国际巫师社会的黑巫师后裔,他的名字叫作Bartholomew Barebone。Barebone这个姓,恰好也是《神奇动物》中宣扬处决巫师的“新塞勒姆慈善会”(从这个慈善会的名字就明显可以看出其对“塞勒姆审巫案”的狂热推崇)组织者Mary Lou Barebone的姓。作为Scourer组织的后人,尤其是Bartholomew Barebone这个人的后人,她如此仇恨巫师社会,并笃信巫师需要被赶尽杀绝并不足为奇。但有趣的是,她对巫师社会的“仇恨”这一次被包装成为了一个伪善的“慈善会”:表面上看,她收养孤儿,向贫苦的孩子们发放食物;但实际上,打着“慈善”的幌子,她是在将她对巫师的“仇恨”,连带着Barebone这个承载着血雨腥风历史的姓,一起强加给了她收养的儿女们。

    罗琳一直很关注这种体制化的“伪善”。在哈利波特正传完结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罗琳都在苦心经营她的慈善机构“lumos"(在魔法世界,Lumos其实是一个召唤光亮的咒语,中译为“荧光闪烁”),这个慈善机构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反对腐败的体制化孤儿院对儿童的迫害。

    作为这位“慈善家”母亲的养子,因受到虐待而长成了Obscurial的Credence也姓Barebone。这显然是一种讽刺:正如受到孤儿院虐待的孩子们仍被要求感谢孤儿院的抚养,当麻瓜与巫师之间积淀了几个世纪的“仇恨”逼得Credence走投无路孤立无援,他仍必须背负着Barebone这个象征着仇恨与矛盾的姓。

    不过,罗琳的用心良苦也许在于,只有当这样的历史仇恨被加之于Credence这个少年身上时,我们才终于得以看到这仇恨让人无限悲悯的另一面。Credence的悲剧,让我们不想去分辨巫师与麻瓜究竟谁对谁错,更不愿意进一步强化这种隔阂的不可跨越。我们被迫直面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这样灭顶的仇恨最终竟然需要由一个无辜的少年来承担,是何等的不公?




    毫无疑问,“巫师”与“麻瓜”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一直以来都是罗琳“魔法世界”的核心主题。只是在《哈利波特》七部正传中,对“邪恶”的定义更多的集中在伏地魔对纯血统巫师的推崇,以及滥用权力与才能的巫师对无辜麻瓜的迫害。

    相对来说,七部正传中,“麻瓜”对“巫师”的憎恨是较为浅淡的。弗农姨夫和佩妮姨妈对幼年哈利的家庭暴力并没有得到足够正面的描写。而即使是弗农姨夫与佩妮姨妈对哈利的憎恶,也更多的来源于英国正统古板的中产阶级不相信“魔法”的存在,是对不守规矩的“异类”的鄙夷与不屑,并没有上升到想要对一个族群赶尽杀绝的仇恨。

    当《神奇动物在哪里》把故事移向美国,“麻瓜”与“巫师”的矛盾无疑变得更加黑暗复杂。在这里,麻瓜对巫师的仇恨与迫害变得更加具体和强烈,不再仅仅是作为正统派对异类的偏见,而已然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宗教、历史问题。

    因此,当格林德沃主张在北美挑起“巫师”对“麻瓜”的战争,相比伏地魔的“纯血统”傲慢,似乎也显得更加深刻难解:如果伏地魔吸引人心,更多利用的是人们对权力的贪婪,格林德沃利用的就是“仇恨”本身。他利用“仇恨”来制造更多的“仇恨”,并以此将社会推入下一个无解的恶循环。

    不可避免的,这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英国政治与美国政治的本来面貌。英国的精英政治与贵族传统的确可以与伏地魔的“纯血统”傲慢相对照。而美国从黑奴时代蔓延至今,剪不清理还乱的种族仇恨,无疑也仿佛在美国巫师与麻瓜之间无解的仇恨中有所体现。

    但在我看来,罗琳笔下“魔法世界”的变化同样也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们的世界都经历了些什么呢?最重大的伤疤,无疑是恐怖主义。也许在恐怖主义的时代,谈权力催生邪恶已经不足够了。

    当人类社会拖曳着911的伤口在二十一世纪前行,再没有谁是绝对的,永远的受害者。在对彼此的仇恨中,人人手上都沾满了鲜血。被美化作“正义”的“仇恨”本身,变成了邪恶的寄居,变成了我们捅伤彼此最尖锐的武器。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神奇动物在哪里》中,“权力中心”与“弱势边缘”的关系变得更加的模棱两可了:究竟巫师与麻瓜谁是权力的中心,谁是被迫害的边缘?还是巫师与麻瓜已经互为彼此的“他者”,再没有哪一方真正无辜?

    那么真正的“正义”,是利用同等无理智,无差别的“仇恨”,来报复对方一整个族群?还是反抗“仇恨”无理智,无差别的逻辑本身?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Obscurial 这个设定就是对这无解的“仇恨”最悲悯的解读。

    Obscurial的黑暗力量正是“仇恨”的产物。甚至可以说,Obscurial象征地正是恐怖主义时期人类社会的绝境:在一种极端“仇恨”的逼迫下,靠着同样极端的“仇恨”来实施报复似乎变成了唯一的生存方式。然而在罗琳的设定中,这个源于“仇恨”的黑暗力量永远是双向作用的,在摧毁报复他人的同时,也同样摧毁了自己。也就是说,Obscurial“仇恨”的力量,是一出永远没有胜者的悲剧。

    不过,罗琳对这一“Obscurial绝境”的阐释却绝不是一种悲观主义。

    她创造一系列像纽特,缇娜,昆妮甚至是雅各布这样可爱角色。他们给我们带来希望,正因为他们在尽己所能地跳离那个麻瓜/巫师之间“仇恨”的恶循环。比起在这个“仇恨报复”的绝境中浑浑噩噩的沉沦,他们正视黑暗的存在,积极地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绝境,积极防止这样绝境的产生。他们奋力地想要找到除“仇恨报复”以外另一条路,即使这异常的艰难,比打败伏地魔,格林德沃这些有血有肉的大魔王要艰难的多——因为扎根于人人内心无形的恨意与偏见永远是最难消除的。

    当格林德沃对着那个死去8岁小女孩的黑暗力量说,“她没有利用价值了?”纽特愤怒地答道:“正是这样的黑暗力量杀死了这个8岁的女孩,你竟然想要利用它?”

    面对着当今疯狂的政治局势对“仇恨”与“排异”毫无掩饰的利用,纽特的话,大概就是罗琳想说的话。




    参考:

    History of Magic in North America (北美魔法历史):
    https://www.pottermore.com/collection-episodic/history-of-magic-in-north-america-en

    The Magical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魔法议会):
    https://www.pottermore.com/writing-by-jk-rowling/macusa

    这两篇文章中还有一些有趣背景。比如,在真实的历史中,1920年的纽约实行禁酒令;但在罗琳的设定中,虽然麻瓜社会禁酒,那时候的巫师社会却是不禁酒的。罗琳打趣道,正因为巫师社会不禁酒,所以纽约大街上的巫师总是异常显眼:在一群清醒的麻瓜之中,醉醺醺的人肯定是巫师。巫师政府内部忧虑这会增加暴露的危险,但是电影中那位女王大人总统说:“我们作为巫师的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了,再没有‘笑水’活不了了”。那个年代美国的巫师管酒叫“笑水 (giggle-water)",这个“不禁酒”的设定可以算是又戏谑搞怪,又令人心酸。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设定十分重要,搞不好在后续的系列会大做文章:“美国魔法议会”那篇文章花了很长的篇幅介绍,因为国内黑巫师盛行的严峻形势,美国的巫师政府一成立,就首先招了十二个精英傲罗(专门追捕黑巫师的战士),这十二个傲罗大多数都阵亡了,但他们的后人很多都成为了北美巫师政坛的大人物,他们的姓氏也成为了政坛上有名望的大家族。在这部电影里科林·法瑞尔饰演的法律司部长 Percival Graves,就是这十二名傲罗之一的后人,Graves家族也是北美巫师政坛的重要势力。

    以及,这十二个傲罗中还有一个姓波特(potter),罗琳文中说“他与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的远距离血亲联系将会在日后被发现”。
    【详细】
    81939463
  • 国伟
    2023/2/8 21:43:13
    循环与秩序

    三宅唱在去年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的作品《惠子,凝视》,近日终于与国内的影迷见面,这部作品继续延续了三宅唱导演之前的风格:散漫的叙事,边缘性的主人公,纪录式的影像以及专注于人物和影像的真诚感。

    熟悉三宅唱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这位导演和嘻哈音乐的关系。美国东

    三宅唱在去年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的作品《惠子,凝视》,近日终于与国内的影迷见面,这部作品继续延续了三宅唱导演之前的风格:散漫的叙事,边缘性的主人公,纪录式的影像以及专注于人物和影像的真诚感。

    熟悉三宅唱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这位导演和嘻哈音乐的关系。美国东海岸式一副棒球帽加大码T恤的穿搭,在作品里私心加入自己喜爱的音乐风格,甚至在导演生涯还有过一段给rapper拍mv的经历,种种迹象都表明,三宅唱导演似乎已经不只是一位嘻哈音乐的爱好者了,甚至可以说身体里已经流淌着嘻哈音乐的血液了。在他的前作《你的鸟儿会唱歌》中,他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OMSB直接在摄影机面前献唱;而在新作《惠子,凝视》中,三宅唱将嘻哈音乐真正和影像融为一体了。

    一.以影像作为乐器,电影作为一种“歌曲”

    从影片序幕之后的第一场戏开始,三宅唱就已经开始用影像谱曲了:前三个镜头摄影机由远到近地拍摄路灯、拳馆的窗户以及拳击手正在跳绳的脚,此时的声音也是由远及近的拳击手挥舞跳绳的声音以及脚落地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跳绳这个动作看作是“打鼓”,那么这段声音就可以理解为一个节拍为八分之一的节奏鼓点。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是一位拳击手在做拉伸胸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声音是绳子和滑轮摩擦所发出的刺耳的声音,同样的,我们可以把拉伸这个动作看作是“拉琴”,那么这段声音可以理解为一段弦乐式的和弦,在接下来的声音设计中,三宅唱导演又加入了打击沙袋的重拳声(重鼓)、教练员的计数声(和声)。三宅唱在这场戏的交代环境的部分,完成了一段的“乐章写作”,这个乐章是十分嘻哈式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嘻哈音乐人们开始尝试“乐章拼接”和“循环采样”(loop)的方式制作音乐,这种制作方式一直到今天,都是十分主流的。这种制作通俗地讲,就是将旋律和节奏不断重复,以制造律动感。三宅唱在这场戏中制作的“乐曲”,也是不断重复机械一般的声音,并且在一个声音还没结束的时候,加入下一个声音,这种声音次序性的登场,是十分“反纪实”的,是“乐曲化”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训练这一行为,就是不断地让身体去重复一个动作,而这些动作,又富有音乐一般的律动性。

    三宅唱在这场声音设计的天才性不仅在于音乐一般的律动,还在于环境的描写。整场戏没有一个全景镜头,但是仅靠着声音,就完成了对于拳馆的环境描写。同样是聋哑人题材的电影,去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健听女孩》,用了隔绝声音的手法,以让观众与聋哑人共情;然而,三宅唱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大了空间内的每一处音响,以达成“歌曲”般的平衡,好像是在告诉观众,虽然这是个“噪声”的世界,但是这样的“噪声”也是美好的,观众们便开始同情惠子作为聋哑人这一身份。与《你的鸟儿会唱歌》中开篇静雄的那个眼神一样,三宅唱又一次在开篇就定下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二.打破循环,新的秩序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的趣味性不如《你的鸟儿会唱歌》,我想问题就在于人物的区别。惠子是一个特别固执的人,正是她的这份固执,让她的生活也陷入了一种节奏式的循环中,她的生活轨迹大抵就是拳馆、家、河边、酒店,这样一种秩序性的循环充斥了她的生活,那么对于惠子来说,拳馆倒闭就是她人生中一次变奏时刻,正如她自己在日记中写的一样,拳馆倒闭令她难以置信,因为循环的一段被打碎了,生活的流水也就停滞了。可是啊,三宅唱偏偏是一位“善良”的导演,正如《你的鸟儿会唱歌》中的“我”在最后时刻终于勇敢表白一样,他是希望他电影中的人物去改变的,惠子虽然难以接受拳馆倒闭,但她的新生活开始了:她开始主动去教同事整理床单,戴上了老板送给她的帽子,虽然面对曾经打败自己的对手有些不服气,但还是轻蔑一笑,和过去告别,决心重新奔跑!我们不知道佐知子有没有答应,也不知道惠子今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一群不愿妥协的家伙。

    【详细】
    149731858
  • 新大町
    2016/8/9 0:11:25
    跟预告片对比,稍感失望。
    怎么说好呢。
    就感觉又是预告片比正片要精彩。<图片1>在这一期试映活动申请做试片员的前半个小时,我刚好看到了这一部电影的预告片,预告片给我的感觉是融合了趣味与灵气的一部纪录片。但我看的那个预告片版本配的是简介性旁白,而正片全程伴随的是叙事性旁白,即片子一边放、周迅一边讲故事。
    而故事的主线其实还是比较饱满的,通过大自然四季更替以及四种动物的代代传承这两个维度的交叉阐述,呈现
    怎么说好呢。
    就感觉又是预告片比正片要精彩。<图片1>在这一期试映活动申请做试片员的前半个小时,我刚好看到了这一部电影的预告片,预告片给我的感觉是融合了趣味与灵气的一部纪录片。但我看的那个预告片版本配的是简介性旁白,而正片全程伴随的是叙事性旁白,即片子一边放、周迅一边讲故事。
    而故事的主线其实还是比较饱满的,通过大自然四季更替以及四种动物的代代传承这两个维度的交叉阐述,呈现的是自然生命轮回交替的一个主旨,故事本身不存在大问题。
    所以看完之后我就在回头想,其实旁白的剧本和展现方式是不是出了点问题呢?
    显然我是很喜欢周迅的大烟嗓的,细想之下我就发现:我之所以觉得有点失望的地方,其实是由于旁白的叙事性剧本,以及旁白以角色代入形式去演绎小动物们的内心戏。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感情的表达会比动物丰富许多;而动物之所以区别于人,是在于它们很多信息无法用口头言语甚至肢体语言去传递,但它们依然能交流——这也是为什么动物看起来会比人类萌的原因之一。但这部纪录片的剧本就显得稍微有点画蛇添足,周迅跟着剧本代入性地去渲染甚至了许多动物卖萌的角色,就会变得像是妈妈在给小孩子讲故事一样。
    但说到这里,其实就发现这部片子让我觉得有点失望,但这绝非说它不是一部佳作——显然它特别特别适合带小孩子去电影院看,真的特别适合,大概这也是迪士尼所希望去呈现的效果吧。


    然而,我连女朋友都还没,写完这篇影评时刚好踏点到七夕,还是洗洗睡了吧。
    【详细】
    8034645
  • 乐之
    2020/10/4 11:16:58
    直子妈妈内心柔软,呵护男主女主的内心向阳 ——月与雷
    直子妈妈内心柔软,呵护男主女主的内心向阳 2020国庆1st 看第一遍 没什么耐心看 快进看完的 没看懂 看了评论 都是说什么 男主受原生家庭影响 没等孩子出生就逃跑了 女主被一次次抛下 只能让自己习惯被抛下 国庆4th 我吃完早餐 忽然脑子冒出疑问 男主的妈妈直子为什么不再...
    直子妈妈内心柔软,呵护男主女主的内心向阳 2020国庆1st 看第一遍 没什么耐心看 快进看完的 没看懂 看了评论 都是说什么 男主受原生家庭影响 没等孩子出生就逃跑了 女主被一次次抛下 只能让自己习惯被抛下 国庆4th 我吃完早餐 忽然脑子冒出疑问 男主的妈妈直子为什么不再...  (展开)
    【详细】
    12892231
  • 东壁
    2022/8/2 9:52:28
    你会选择这样的老婆吗?

    “Martha was right” 对,是讽刺。

    抛开拍摄,抛开政治,就故事本身,绝对的女性题材,女性的呐喊。即便是悲伤的结尾,也让女性恢复了美丽的容颜和窈窕的体态。美女示弱,极力的想让男人们懊悔。如果是你,你会吗?会重新选择吗?

    发表评论有字数限制,又没啥想

    “Martha was right” 对,是讽刺。

    抛开拍摄,抛开政治,就故事本身,绝对的女性题材,女性的呐喊。即便是悲伤的结尾,也让女性恢复了美丽的容颜和窈窕的体态。美女示弱,极力的想让男人们懊悔。如果是你,你会吗?会重新选择吗?

    发表评论有字数限制,又没啥想说的,只能凑个数。

    【详细】
    14550213
  • 维恩 U
    2020/9/18 14:45:04
    真实,让我不敢看下去

    昨晚看完一部6集的日剧,特有感触。

    《然后,活下去》纯粹说说自己的一点观后感:

    女主角小瞳成长的不幸与经历,造就的性格特点鲜明,倔强地让人心疼,即使怀孕了也不愿意告诉自己喜欢的人,怕耽误他的前程与梦想,也不愿意告诉闺蜜,怕即将出发的闺蜜为她担心,只告诉一切为她的

    昨晚看完一部6集的日剧,特有感触。

    《然后,活下去》纯粹说说自己的一点观后感:

    女主角小瞳成长的不幸与经历,造就的性格特点鲜明,倔强地让人心疼,即使怀孕了也不愿意告诉自己喜欢的人,怕耽误他的前程与梦想,也不愿意告诉闺蜜,怕即将出发的闺蜜为她担心,只告诉一切为她的养父。

    男主角清水因童年妈妈自杀觉得被抛弃,在做志愿者来找回活着的意义,有意帮助小瞳,后因相似的经历两人更靠近。在小瞳到东京面试途中晕倒发现自己怀孕,拒绝见面,清水原本短信打出想见面,却没发出去,这里我看不明白,我猜测是因为自卑,不想打扰小瞳?还是什么?

    小瞳养父为了保护小瞳,照顾小瞳,单身未娶,临死之前还惦记着不要医护人员告诉家人,是怕小瞳临产前情绪失控影响身体,为的是让小瞳不再受流产的伤害,那一幕有段回忆特感人,刚失去双亲的小女孩,脸上还带着伤,却懂事地告诉旁边悲伤的大人,要笑笑,自己也微笑着。那笑容似乎就能融化一切悲伤。

    清水是个养子,养母给他无忧的生活,美满的一家四口,为毕业后的工作操碎心,但他内心并不快乐,这里可能他内心伤害太深,养母还没能走进他的心里,何尝不是像我们的父母督促自己孩子要好好学习,一心为好,可孩子还不懂。真当自己儿子的养母在家担心落泪……

    终于他在菲律宾遇到挫折了,让他接受不了回国。这里也有一段:同样失去双亲又生在贫穷的孩子想走出去,热爱学习,无奈社会格局的动乱,迫不得已参加暴乱袭击挣快钱,不想遇到清水也在袭击点,善良的孩子提醒清水离开,后来被捉击毙。本还是人形挂件的孩子,不孰世事却承担重负,发展中民族的悲凄与无奈,如何才能走出来?何时才能走出来!

    清水在低谷时遇到小韩,活泼灵动的小韩带着清水走出悲伤,感恩也好,人心是热的,能不产生感情依赖吗?即使清水是还喜欢小瞳,小瞳也为人妻。可能回国这些年他有无数机会可以找小瞳,给小瞳发过的短信都没有回,本来自卑的清水还会不会继续打扰呢,他就是不那么重要的存在吧。

    大雨天,先到这。

    【详细】
    128701031
  • 海苔
    2018/7/2 22:39:16
    双扬酒家

    比起生活秀这个中文的 片名,我反倒觉得日文的《ションヤンの酒家》即双扬的酒家 更贴切。

    说是一场生活秀,完全是围绕双扬展开的,用女性主义视角来看,电影或者说小说都在围绕刻画双扬的心理变化。虽然双扬是个表面上看起来独立自信的女人,孤身照顾弟弟,经营着久久酒家,与父亲的房子斡旋,但内心在等待一个能带给她幸福的男子。在遇见卓老板之后,她的克制与内心难掩的欢喜,都在卓老板说:女人就是谁对

    比起生活秀这个中文的 片名,我反倒觉得日文的《ションヤンの酒家》即双扬的酒家 更贴切。

    说是一场生活秀,完全是围绕双扬展开的,用女性主义视角来看,电影或者说小说都在围绕刻画双扬的心理变化。虽然双扬是个表面上看起来独立自信的女人,孤身照顾弟弟,经营着久久酒家,与父亲的房子斡旋,但内心在等待一个能带给她幸福的男子。在遇见卓老板之后,她的克制与内心难掩的欢喜,都在卓老板说:女人就是谁对自己好就想把自己嫁给他,的时候幻灭了。在阿妹怀孕时,劝阿妹把孩子打掉,说,女人不一定要生孩子才能做母亲....都是自己作的。的时候她已经决心不再对男人抱有幻想了。在最后,画家问她,你明天还在吗?的时候她回答说:在,我每天都在。可是此时她的在已和原来的在不一样了,更多的是为生活而存在。

    重庆的人文风景给5颗星。陶红演技给4颗星。

    故事情节给4颗星。

    【详细】
    9482418
  • 今年烟花特别多
    2022/3/13 23:10:10
    偶爾飄來一陣雨

    - 《瀑布》

    我被填的乾乾淨淨

    - 台灣的這幫導演們又延續了他們對於家庭,社會,人生的獨特思考角度,這是大陸目前所不能及的人文修養與社會意識

    鐘導是我非常喜歡的導演,從監制的《大佛普拉斯》看起,直到我個人認為是近幾

    - 《瀑布》

    我被填的乾乾淨淨

    - 台灣的這幫導演們又延續了他們對於家庭,社會,人生的獨特思考角度,這是大陸目前所不能及的人文修養與社會意識

    鐘導是我非常喜歡的導演,從監制的《大佛普拉斯》看起,直到我個人認為是近幾年最好的社會片《陽關普照》後,鐘導再度給了我驚喜,這使人回憶起小津安二郎,李安,是枝裕和的那些溫情片,平淡不失刺痛

    鐘導不善於捕捉台灣中心的繁華、喧囂、熙熙攘攘,相反,他捕捉的是台灣的小街小巷,家居的空間,人們真實地生活於其中的空間,而且這些空間的造型環境,普通的zoom in(拉近鏡頭)與dolly in(聚焦)直面地撲捉了台灣的景觀,看完只感到舒心,構圖上也很講究,是從一開始的深藍到後來色調的越來越亮,直到看到結局的最後一幀我才松氣,鐘導還是收起了他的獠牙,給了我們一個普遍級結局(結尾的反轉以為又要被他掏空)

    - 角色們戴上口罩後只看見情緒的雙眼,這是神來之筆,內心的余悸

    疫情的爆發對我是痛苦的,外婆在那一年去世,癌變,她走的時候一句話沒有說,在房間外醫生叮囑我們日後的康復過程中去世的,所以,當看到劇情疫情的背景下,家人的病發,我已經被填滿一半了,母親和我一同在這個春日的下午看這個片子,她被診斷出甲狀腺癌不到一年,我問她外婆去世前是不是隱約感到了她的不對,所以才每個週末盼著我去看她,母親沒說什麼,跟我講起了她的高中同學的夫人,在九幾年被診斷出精神病,那時她的孩子在上高中,一日丈夫回家發現她站在窗台上要跳樓,母親說最令她震撼的話,「你如果從這裡跳下去,你是死了,這房子稱凶宅,你忍心讓你孩子住這?」,上個月我去了醫院看這個阿姨,憔悴的樣子跟羅品文在醫院時頭髮鬆散,眼神逃離時一模一樣,看得人毛骨悚然,她說她剛從美國回來,憑著叔叔開工廠掙了那麼點錢去治病,現在是遏制住了,兒子也有出息,在國企當了高管,我為她開心,但此刻回憶時又難受了,她的眼神里透露的不是傾訴,是他人對她的真正理解,在疫情期間看到這樣的人文片,已頗為打動

    - 瀑布作響,但我不想念他

    第一個場景出現我就瞄到了小靜家牆上黑澤明的《電車狂》,作為黑澤明由黑白轉到彩色的一部血淋淋的片子,他對待像小六這樣的社會群體是悲觀的,但是那部電影的用極為鋪張和大膽,他把一座殘破骯髒的棚戶捨渲染得如同夢境一般

    其次就是Degas的「風景中的賽馬」,原本鮮亮的油彩早已褪去,只留下滿畫的藍色線條,勾勒出「不知從哪裡來,又要去往哪裡」的騎師們

    魏如萱在走廊上唱響《抉擇》,後來知道是唱給她想念的那個他

    墜落高樓的噩夢、不存在的衛兵、真實存在的蛇

    品文母女在小區里散步,同《陽光普照》結尾母子騎單車相呼應,還有陳以文大喊「學駕照有沒有學過倒車啊」

    遮蓋大樓的巨大「瀑布」,大膽的使用藍色(The son中同樣),讓人想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

    「Fall」下墜

    T恤——上面印著「Don’t Sweat it」(別擔心)

    「不要再問我好不好,可以嗎?我會努力好起來,和你一起生活下去…」

    「每個人都有難堪的過去,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且?未來會怎樣,沒有人知道」

    「你真的還會想念他?」

    「會啊,我真的會想念他,但不會想要聽見他的聲音了」

    「只是一個提供精子的男人」

    客串的老面孔們

    魏如萱與賈靜雯的兩場戲是全片最觸動我的地方,兩個「思覺失調」,一個是溫柔男生,一個是轟隆瀑布聲,一會到來,一會消失,這兩個極好的意象,諷刺了對於這種社會群體的令人作嘔的腦中聯想,這依然是拍社會問題的常用角度,特殊群體缺乏人文關懷,導致社會福利無法進一步保障,固定的增加數字,在一個個看似正常的生命體當中產生胚胎,某一刻就要爆發

    - 狠不下心與主旋律

    品文離職後整日待在公司,公司卻面對「工鬧」非但不報警,還選擇給予六個月薪水

    品文煮飯使得家中失火,三月沒付傭金的傭人不求回報地幫她們打理

    品文一人孤獨地住院,卻遇到主動開導的病友,還在之後相遇

    再找工作時,遇到了暖心,深情的大齡單身領導

    當小靜差點被騙時,又是那個看似最油膩、最滑頭的主任及時揭開下屬的圈套

    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軟硬程度不一致,被河水衝擊侵蝕得厲害,形成陡坎,堅硬的岩石則相對懸垂起來,河水流到這裡,便飛瀉而下,形成了瀑布。也可以說,河水在河道中奔流,遇到河床的陡坎時,便跌下來,形成了瀑布。除此之外,還有因山崩、斷層、熔岩堵塞、冰川等作用

    導演處處不在暗示疫情作為主題,超市裡「強迫症」糾結餅乾長短變化的大爺,醫院裡同病相憐的病友在做「投球康復」,瀑布,站在它的下方,聽的轟鳴的爆裂,雨點刀刮般拍打在身,遠望,涓涓細流,流水不腐,美好,一場世界災難,多少人會在午夜之際,耳旁回響起內心的瀑布,生活的湍急與生命的偶然性,甚至在片尾都直觀地表現出來,捲走了幾千萬人

    瀑布,如果我不能上升,那麼請讓我下降的慢一些

    【详细】
    142732734
  • 齐木楠雄
    2022/11/4 13:08:15
    真的太搞笑了

    笑喷了。小兰花: 这是什么香味?啊!我的身体!已经五分熟了!已经七分熟了!已火化T_T魔尊: 抬腿!别抬了!快放下!会扯到…… 无常: 魔尊身体看起来出了问题,像是半身不遂,看!魔尊一直在重复劈叉中。魔尊洗澡,小兰花挖眼。神仙吵架,魔尊:“你田园犬”。朔风:“你才是田园犬”。魔尊:“你哈士奇”。朔风:“我怎么可能是哈士奇,至少也得是金毛”。魔尊:“好,你金毛”。小

    笑喷了。小兰花: 这是什么香味?啊!我的身体!已经五分熟了!已经七分熟了!已火化T_T魔尊: 抬腿!别抬了!快放下!会扯到…… 无常: 魔尊身体看起来出了问题,像是半身不遂,看!魔尊一直在重复劈叉中。魔尊洗澡,小兰花挖眼。神仙吵架,魔尊:“你田园犬”。朔风:“你才是田园犬”。魔尊:“你哈士奇”。朔风:“我怎么可能是哈士奇,至少也得是金毛”。魔尊:“好,你金毛”。小兰花中迷魂药,小兰花:“不如废了这个身体”,魔尊:“不要!这也是你的身体!”小兰花:“不!这是你的身体。”蛇女:“公子为何独自一人在这林间摩擦树木?”??逛妖市,老板:“要不要买肚兜?”魔尊:“不要”。小兰花:“要!”老板:“给媳妇买还是自己穿?”小兰花:“自己穿!”老板:“你这爱好有点……”围观路人:“变态!”沉香:“魔尊,我要当你小弟,我知道规矩”,恭敬送上绿色肚兜一件。魔尊:“我要杀了所有人!”。

    魔尊:“我要那个花。”老板:“不卖。”沉香抡起斧子:“把那个花拿下来!” 沉香:“你们魔族是不是这样说话的?” 魔尊:“上道!” 沉香:“尊上表扬我了耶!??开心!” 小兰花:“不要啊!沉香学坏了!”老板:“这花很贵!”沉香:“谈钱伤感情。”

    第10集沉香被他舅打死以后,魔尊表现的才是正派,水云天妥妥的反派配置啊。

    11集小兰花和魔尊联手调动水云天的力量复活沉香,好燃!给我们努力的小兰花鼓掌????????????

    司命好温柔,知道沉香没有死,打断魔尊禁术,因为禁术成了会反噬施术人,不愧是小兰花的主人!

    12集完了第一季结束!下季再见!

    【详细】
    14741751
  • Gin Tonic
    2018/5/7 6:29:40
    You are beautiful inside and outside.
    This film made me feel so much more confident for myself because I 've always felt insecure, ugly, fat, and not worthy of anyone's attention. Everyday for 365 days I 've worn
    This film made me feel so much more confident for myself because I 've always felt insecure, ugly, fat, and not worthy of anyone's attention. Everyday for 365 days I 've worn makeup because I was so insecure, I 've been dieting for 70 some days and have bee...  (展开)
    【详细】
    9349343
  • 客所思
    2019/1/17 11:11:40
    小哥哥加油,你们是最棒的~
    这集决胜无人机真的是给力啊,直接上火山上飞了,想想这辈子还没见过火山呢~小哥哥们真的是厉害呀~在那么严峻的环境,都能迅速调节,调节自己的状态调节无人机的状态,看着那火山口浓浓的烟雾,真的觉得很震撼,虽然最后结果是不好的,但是没关系,你们会越来越厉害的,将来的...  (展开)
    这集决胜无人机真的是给力啊,直接上火山上飞了,想想这辈子还没见过火山呢~小哥哥们真的是厉害呀~在那么严峻的环境,都能迅速调节,调节自己的状态调节无人机的状态,看着那火山口浓浓的烟雾,真的觉得很震撼,虽然最后结果是不好的,但是没关系,你们会越来越厉害的,将来的...  (展开)
    【详细】
    9900215
  • 余从之
    2018/9/24 19:19:37
    观影小札|哥斯拉:怪兽行星——两万年后的英雄史诗

    5. 缘起:国宝、原子原罪与怪兽

    东宝造就哥斯拉系列是日本战后最重要的电影作品之一,与黑泽明、三船敏郎齐名,被誉为日本的「国宝」。这个国宝题材起源于「原子原罪」——众所周知,哥斯拉是起源于人类的核试验,核心母题是人类文明对

    5. 缘起:国宝、原子原罪与怪兽

    东宝造就哥斯拉系列是日本战后最重要的电影作品之一,与黑泽明、三船敏郎齐名,被誉为日本的「国宝」。这个国宝题材起源于「原子原罪」——众所周知,哥斯拉是起源于人类的核试验,核心母题是人类文明对自身的反噬。同时,哥斯拉还是一只巨大的「怪兽」,也是影史上最出名的怪兽,不需要加上之一。在当哥斯拉系列越拍越多,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三种特质的矛盾中。(见焚紙樓评《新哥斯拉》,《與福音戰士無關,開32年之新變》,豆瓣)

    哥斯拉象征着日本文化,是国宝,因此不能过度贬低。

    哥斯拉是带来日本民众梦魇的原子弹的化身,也不能过度吹捧。

    同时,他也必须有所作为,毕竟他是如此一只巨大的怪兽,象征了巨大的力量。

    哥斯拉身上的三个特质难以协调,导致在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一会儿成为全日本的毁灭者,一会儿成为大和民族的守护神。

    虚渊玄编剧,静野孔文、濑下宽之导演的这部动画剧场版哥斯拉,选择了后两个标签。

    4. 22年前的逃离

    故事的设定非常大胆。

    在20世纪最后一个夏天,1999年,地球出现各种怪兽。

    2030年,在其他怪兽的尸体上找到新怪兽的踪迹,发现者命名新怪兽为“哥斯拉”。

    同年,哥斯拉在美国西海岸首次现身,到2031年12月为止,大约870万美国人遇难。

    2034年,哥斯拉来到西欧。造成大约600万人死亡,随后哥斯拉停止活动了8年,于2042年再次出现。

    2044年,死在哥斯拉手下的牺牲者总计达到3亿以上

    2045年,人类和外星人联手展开GreatWar作战,利用2000枚核弹在喜马拉雅山脉制造了大断层,成功将哥斯拉囚禁于此。

    一年后,哥斯拉脱困,继续杀戮,人类人口减少到只剩7亿,人类外星联盟迫不得已放弃地球。

    故事的一开始,人类已经和另外两个人形智慧种族在宇宙以亚光速流浪了22年。这两个人形智慧种族的母星也因为自身文明孕育出的怪兽而被毁灭,被迫流浪太空。当他们找到地球这颗宜居星球时,提出帮助地球人击败哥斯拉,然后居住在地球上。

    然后三个种族一起被击溃了。

    2000颗热核导弹造就的滔天火焰都无法消灭的庞大大物,嘶吼,咆哮,从口中发射出原子吐息,毁灭目力所及的文明。

    于是所有的人型种族只能仓皇出逃。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本作中的男主,晴雄,正是在20年前的大逃离中,五六岁的他目睹了双亲乘坐的大巴车被哥斯拉毁灭,那个在红莲火光中的怪兽,是他之后20年里每个夜晚都会惊醒的梦魇。

    3. 22年或者2万年后,颠倒的世界

    在22年漫长的星际旅行中,这所仓皇出逃的移民船并没有找到任何一颗宜居的星球。

    移民船度过日复一日的黑暗:冰冷的扶手,生锈的空气,限量供给的水和热量,一切的悲凉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都显得微不足道。

    《布兰诗歌》(Carmina Burana)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开头的:

    曾几何时,求知的花儿绽放。

    可现在啊,它已然凋谢无芳。

    这就是22年后颠倒的世界。人类失去对抗哥斯拉的勇气,仓皇而逃,那一刻,人类所有的崇高和尊严就被践踏在哥斯拉的脚下,再也要不回来了。

    移民船上的人开始自杀,开始抛弃老人,开始一步步卸下自己身为人类的高贵,即使他们依旧活着,他们也不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宇宙精华,万物灵长。

    但是晴雄还在反抗着。

    他无法忘记22年前的火焰,那仇恨滋养了他的尊严。

    最终,在他一系列的反抗下,仅剩4000人的移民船终于调转船头,用亚空间航行技术,回到了地球上空。

    在相对论的作用下,星际航行22年的他们,地球上已经经过了2万年。

    2万年后的地球,也是颠倒的世界。

    2万年后,地球被G细胞构成的生物覆盖,哥斯拉已成为地球生态的主宰,站在生态链的顶端。地球的动植物,为了生存下去,都或多或少的“哥斯拉化”了,体内产生更大的磁场,体表更加坚硬,空气中弥漫着有利于哥斯拉的粒子。

    2. 最后的英雄主义

    舍勒在其伦理学研究中,提出五种价值,分别对应了五类人。其中,崇高价值对应英雄。

    英雄是一种理想的人物类型,他的存在始终围绕着崇高及其实现过程。

    晴雄就是人类濒于灭绝时最后的英雄。

    在所有人被哥斯拉击溃了信念之后,他仍然站了出来,通过残存的资料,分析出一套可行的战胜哥斯拉的方法。在他在战地被临时任命为指挥官后,他精妙的战略、果断的指挥、无畏的勇气都让他仿佛是2万年后的齐格弗里德(Siegfried)。

    在他战前动员演讲时,他这样讲道:

    我并没有对人类未来的展望,也没有能正确推断胜率的战略眼光。但有一点,我可以断言。只有没有屈服于哥斯拉的人才能挺起胸膛迎来明天。这场作战不仅仅是为了杀死哥斯拉。我们对抗的,是绝望,是放弃,是不得不接受这一切屈辱的未来。若能否定和拒绝它,我们就能重拾希望和繁荣的梦想,就像曾在这颗星球上兴旺繁衍的祖先那样。没错,只要我们不退缩,不畏惧,不惜堵上性命,我们就已经胜利。接下来只需要结束这一切,结束这持续了22年的人类噩梦和长达2万年的哥斯拉时代。

    这两万年后的宣言,仿佛是丰特努瓦(Fontenoy)的那首战歌:

    In quo fortes ceciderunt, proelio doctissimi.

    身为刀剑至尊,英雄战死沙场。

    1. 古典希腊式的悲剧

    在晴雄周全的战略和精湛的指挥下,在无数战友舍命的牺牲下,这群曾经被哥斯拉轰到太空中的人类,终于战胜了它。

    但是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在电影将要终结的时候,从地底钻出了另一只更为巨大的哥斯拉。原来,这才是2万年前肆虐地球的本尊,在这2万年间,他不停地生长壮大,犹如末日裁判。而之前杀死的那只,只是体型更小的亚种。

    在本尊哥斯拉的原子吐息和尾鞭下,刚刚获得胜利的人类迅速地被击溃,他们逃散、他们哭喊,他们从新回忆起22年前那个大逃离夜晚上被哥斯拉支配的恐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按照这个定义,虚渊玄做脚本的这部《哥斯拉》,毫无疑问是21世纪的一出伟大悲剧。

    直至电影的最后,困在废墟里的晴雄,仍然没有失去勇气。他对着300米的庞然大物,怒目相视,含着恨意失去了意识。

    而在整部电影里,罕见地不卖肉,不卖腐,不耍萌,简直是这个越发庸俗无聊充斥着奶头乐的平成时代动画界的一股清泉。真英雄就开着战斗机干大怪兽,不怂不软不娘炮,按下按钮就是机关枪的轰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就是英雄主义。

    【详细】
    96674227
  • 鹏鹏今晚好早训
    2020/3/18 16:40:09
    你控诉,我冷静

    这部电影,我的观感如何?

    看完一遍下来,有人怀疑,这便是“我控诉”? 某评论也说到:这般死气沉沉的控诉,让人昏昏欲睡。我觉得呢,《药神》、《辩护人》、《至暗时刻》之类的,以煽情为主要基调的电影,可能更适合你观看,这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我对《我控诉》的感官是,冷静也可以是一种控诉。一桩举国关注的世纪大

    这部电影,我的观感如何?

    看完一遍下来,有人怀疑,这便是“我控诉”? 某评论也说到:这般死气沉沉的控诉,让人昏昏欲睡。我觉得呢,《药神》、《辩护人》、《至暗时刻》之类的,以煽情为主要基调的电影,可能更适合你观看,这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我对《我控诉》的感官是,冷静也可以是一种控诉。一桩举国关注的世纪大案(我指的是德雷福斯案件, 波兰斯基的事后面再说),明则是在指控德雷福斯的叛国,是欧洲社会对犹太族裔的歧视欺压,是法国官僚主义的黑暗。

    但在暗处,其实是在呈现一件事:对于一个基本的社会人的不公与伤害。首先一件事,德雷福斯在进入嫌疑名单那刻起,就没有被社会当做一个普通人去对待,因为他的身份。此后无论是被冤狱、被平反、被歌颂,德雷福斯无时无刻不在充当一个政治符号的存在。被官僚阶级利用,被反犹太主义者利用,被所有的政治正确者消费...最讽刺的是什么,皮夸特的反转!从一开始面对德雷福斯在学院里面的质疑,皮夸特鲜明地摆出了种族主义者的姿态,到皮夸特力主为德雷福斯平反,让我们一度觉得他会在整个案件平反以后会有所改变,但最后一幕当德雷福斯找到他,希望提升军衔,皮夸特斩钉截铁地回绝了,因为很多人不愿意看到你当一个中校。

    而全片就是这样一种极度反高潮的冷静中,将一个原本可以很鸡血的故事铺陈开来,当你以为几场庭审上诉失败后,情绪已经起来之后,该迎来最终之战了吧,就以一句话把结果带过。当你以为,皮夸特会迎来人设上的反转吗?也没有。当你以后最后还有一场《死亡诗社》式的大戏,或者《至暗时刻》式的鸡血演讲,对不起也没有。谁说控诉就得激情喷张,波兰斯基要得就是一场沉默冷静的控诉。

    被控诉的波兰斯基,从天之骄子,到工具人,再到冷静者

    我个人更倾向于,艺术和道德应该平行看待,无论将艺术还是道德作为前提去看待如何一件事,肯定会有失偏颇,艺术不能大于一切,道德同样也是。但同时,我绝对相信波兰斯基在《我控诉》里面对所谓的“性侵疑案”是有表达的。(因为未最终定罪,但波兰斯基作为永远的疑犯,身陷永远的疑案应该跑不了,毕竟他也不再愿意接受审讯)

    在纪录片《 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里面,记录了1977年波兰斯基在被拘捕后,曾经表现得很紧张,他不断试图解释他所理解的性犯罪与一般性关系的差异,他觉得在法国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他认为作为一位年纪轻轻就在好莱坞功成名就的明星级导演,从8岁到80岁的女生,没有一个会拒绝他,但他没有意识到他身处的美国,一个政治正确大于一切的国家。

    你以为作为一个超级明星,必然比以为普通人更有表达的权利,更受到法律的保护?不,相反的,你反倒会成为一件政治工具被搬弄,辜勿论当时洛杉矶检察官史提夫·高利是否有意将波兰斯基的案件当做助选工具,但与媒体同流合污地做一场政治大戏确是事实,如果说波兰斯基是一位普通人,而不是一位好莱坞的犹太裔的年轻的花花公子,他遭受到这样的关注和对待吗?

    当高关注转而成为一种媒体现象以后,口水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大家的关注点,不再是事实本身,而是故事是否足够精彩!而波兰斯基既是性侵戏中的男主角,也是政治戏中的工具人。所以问题就来了,如果仅仅作为一名性侵案嫌犯被提堂审讯,接受作为普通人该接受的惩戒,波兰斯基是否愿意留下来呢?而事实上,被作为政治工具,被有意搬弄,是否就是他弃保潜逃的真正原因呢?这个大家心目中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但时过境迁40年以后,我相信波兰斯基还是以这部《我控诉》回应的大众:

    你嗨由你嗨,我自冷静对待!

    无论是性侵案也是,#me too#运动也好,其他什么女权运动都好,一提到种族主义就开喷,一提到平权运动就高潮,没有人会关注电影本身,只想去树立一名道德恶棍,然后去打倒他。这不正如《我控诉》里面的一大群法国的军官们,备受拥戴的将军们,他们关心真相本身吗?他们只关注种族立场,然后所有人都嗨了起来,高呼法兰西万岁!

    但你们嗨是你们的事,波兰斯基可能只想做一个冷静的人,不争论,以一种冷静的方式回击。

    124042049
  • cocoon
    2016/11/10 18:20:22
    A FEW NOTES
    A cozy suspense show written by a group of truly well-read, avant-garde intellectuals who have a more than functional grasp of the true colors of the big apple, who are so good at word play and rhetor
    A cozy suspense show written by a group of truly well-read, avant-garde intellectuals who have a more than functional grasp of the true colors of the big apple, who are so good at word play and rhetoric just annoying enough to make you feel ashamed of your English. However, you really couldn't expect less from our friends who clearly have a strong British taste that has long been renowned for its adorable fixation on eloquence and elegance in speech. Just like what the first impression of Mr. Doherty, one of the creators, would be from his appearance in a 2009 comic-con promotion: polite, well-mannered and expressive. His response, explaining the writers' stand on the Joanlock chemistry certainly won him some immediate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 as I quote, 'We just want to explore a great relationship that is beyond gender. There's definitely some chemistry, but not exclusively romantic.' It is clear that the refreshing perspective on the protagonists' partnership is not the only breakthrough that the show has been able to achieve. It is certainly not uncommon for TV shows to make an attempt on a multi-cultural ensemble feeling, but the challenge is how to avoid tokenism - how to shift the views' attention from the token identities, be it ethnicity, gender or skin color, to the beauty and flaws of the character itself. It is hard to say if there is a universal equation to make this possible, but if there is, I believe it will be more about what should be left out than what should be added in. Starting with common sense would be a good idea.

    As Ms. Liu said, everyone's got his place; everyone plays a role; that's probably the beauty of the show.

    If a bone has to be picked, is it OK to complain about the ultimate test of my listening that Ms. Liu has put me to with her soft slurring from time to time? I have to say it's been a while since the last time I felt this challenged, in a good way, for sure.
    【详细】
    81661949
  • 为师一直娇滴滴
    2017/8/23 1:02:29
    又燃又古典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刚看完小说趁热看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改编的非常棒了。原著里面有意思的点全部体现到了,恰到好处的取舍和延伸。像是为了那一元半钱而争吵的几个回合,电影改编后的争吵延伸到了街道上,在吃瓜群众的围观中增加了冲突的效果;学生捉弄老师后道歉的场景也在影片中体现出来,结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刚看完小说趁热看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改编的非常棒了。原著里面有意思的点全部体现到了,恰到好处的取舍和延伸。像是为了那一元半钱而争吵的几个回合,电影改编后的争吵延伸到了街道上,在吃瓜群众的围观中增加了冲突的效果;学生捉弄老师后道歉的场景也在影片中体现出来,结果...  (展开)
    【详细】
    8769252
  • 三日月宗近
    2016/8/18 20:47:27
    仿佛只是为了让观众看看主角的脸而借鉴别国游戏的设计的一部“良心”电视剧
    妈的,今天耍了一上午的刀剑乱舞,看了一下午的刀剑乱舞的相关视频,突然就想到一个什么刀剑缭乱,怀着疑惑而不解的心情点开了这个电视剧,妈的,真的很傻比。

    别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我有发表我观点的权利,但是你不能说这部戏的坏”,我的妈,让我来行使我“发表观点”的权利吧。

    看了五分钟吧,拉了大概三分钟左右,嗯,大概了解了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意图篡改历史的不法分子出
    妈的,今天耍了一上午的刀剑乱舞,看了一下午的刀剑乱舞的相关视频,突然就想到一个什么刀剑缭乱,怀着疑惑而不解的心情点开了这个电视剧,妈的,真的很傻比。

    别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我有发表我观点的权利,但是你不能说这部戏的坏”,我的妈,让我来行使我“发表观点”的权利吧。

    看了五分钟吧,拉了大概三分钟左右,嗯,大概了解了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意图篡改历史的不法分子出现了,那个什么子,就叫他始祖吧,把历史人物的刀剑幻化成人形,为保护自己的主人而战。哇,当时宝宝就被吓坏了,什么?刀剑乱舞什么时候授权了电视剧?还是国产?

    妈妈的吻哟!居然还有人说什么是二次元良心之作?你是强行要让二次元背锅吗?抄袭就是抄袭,不是借鉴,也不是致敬。不要以为主角的颜值可以拉高整部剧的“档次”,说白了,这就是一部抄袭小作,为什么说他是抄袭小作呢,因为这个制作,连“抄袭巨作”都称不上(笑),本片完全完全是为了满足主角迷妹团的花痴心,顺便再帮爱奇艺充点钱,毕竟要VIP才能看呢(笑)。

    水军别骂,大家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这可是你们说的(笑)。
    【详细】
    8049492
  • 懒洋洋の橙子??
    2022/3/5 23:45:37
    难得的小众题材

    能拍出这种小众题材的电影??真的不容易。

    看完觉得,这些小众群体确实不容易。

    性取向是很私人的事情,如同性恋。身边有同性恋朋友,即使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也不太能被所有人接纳。当ta告诉我这个是 天生的 我才意识到,原来是上天安排好的。有的迫于社会压力找个异性结婚了

    能拍出这种小众题材的电影??真的不容易。

    看完觉得,这些小众群体确实不容易。

    性取向是很私人的事情,如同性恋。身边有同性恋朋友,即使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也不太能被所有人接纳。当ta告诉我这个是 天生的 我才意识到,原来是上天安排好的。有的迫于社会压力找个异性结婚了,有的就定好目标出国,当然也没在回来了……

    女主的理智和淡定,是对个人的尊重。对他的爱,可以接受对方的癖好,即使表达出来没被接受也依旧保持着尊重的态度。

    电影里各种大型社死现场让我看到喜剧的影子,可能是天生对喜剧的偏好,对这部剧的好感更提高几分!

    【详细】
    14257375
  • 小羊不亦乐乎
    2018/10/17 14:22:35
    作家父子座谈整理

    上个月原著作者David和Nick父子来我司座谈,趁刚看完电影,来回忆一下内容。

    Nick & David Sheffs 父子印象

    当时看到Nick第一印象就觉得发型和甜茶好像,不知是巧合还是谁抄袭谁。不过Nick也打趣说甜茶的发型在加州理发店很火,进店理发都说来个Timothee hai

    上个月原著作者David和Nick父子来我司座谈,趁刚看完电影,来回忆一下内容。

    Nick & David Sheffs 父子印象

    当时看到Nick第一印象就觉得发型和甜茶好像,不知是巧合还是谁抄袭谁。不过Nick也打趣说甜茶的发型在加州理发店很火,进店理发都说来个Timothee hair,甚至还有Timothee peach(纯洁的我表示根本听不懂)。Nick本人给我感觉是姿态动作都是美国小伙那种耸肩挠头,说话手舞足蹈,要不是面部略显沧桑,还真让人有种20出头男孩的感觉。这点甜茶在电影里还真的模仿的惟妙惟肖。

    David衣着随意,一头精干的短发,眼神矍铄,直到讲起话来,才让人感觉到他的作家身份。这点史蒂夫卡维尔在片中,无论是外表还是感觉,都反差挺大。David说当时知道Steve在试镜自己的角色时别提有多惊讶了,他们俩第一次坐下来聊的时候,Steve向David保证,自己不会像甜茶那样每天10小时粘着原著真人来模仿。所以Steve自成一派的表演也是对自己演技自信的一种体现吧。

    9710691
  • 大点点
    2009/3/1 4:25:45
    废墟的本质
    废墟的本质是废墟,一种过去式的、存在着的灭亡,它不能发展,它的内核和形式都已经不存在任何活跃的能量形式。

    这种概念可以比作白矮星,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横行,它的核能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

    废墟的概念是一种普世的的概念,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超验的感念,因为我不能站在人类消亡的终点上去证实这一论点。

    谈到废墟,
    废墟的本质是废墟,一种过去式的、存在着的灭亡,它不能发展,它的内核和形式都已经不存在任何活跃的能量形式。

    这种概念可以比作白矮星,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横行,它的核能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

    废墟的概念是一种普世的的概念,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超验的感念,因为我不能站在人类消亡的终点上去证实这一论点。

    谈到废墟,我是站在将人类历史发展作为线性的基础上去论证的,人类的历史是不可逆的,发生过的事情成为过去,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也将必然成为过去,人本身对于发生的事件即人的感官体验都存在于过去,我们即刻的身体反应也是存在于现在,即过去与未来的交点上,然而这个交点从数学的角度上来看,无限之微小且存在,对于人这种麻木的动物,从来没有一刻曾体验过现在的这个客观存在,只有精神或者说思想可以超越肉体感官本身的局限性,当然并不是什么惊人的观点,就像一位女哲人曾说过,我们从来没有一刻活在现在。

    既然思想可以超越感官的局限性,那么废墟概念从根本上就找到了立足点。

    人自身作为一个不断学习、感知、思考、进化的生物,不断利用自己的智慧改造着身边的一切,生产力在数万年内得到了极大的推进,如今生产力依然在迅速的发展,人将种种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了完成自己更多的欲求,科学在改变着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生产力不可遏止,于是我们得到一个问题,生产力的终结是什么?在人拥有了改变一切生存环境和客观物质的能力时,这种庞大的生产力会将我们带入何方?

    生产力的相对概念是消亡能力,我们不可能无以复加的去进行生产和制造,没有消亡能力,生产力便不复存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抹消了这种消亡力的客观存在,也就是我所谈到的废墟概念,我们不遗余力的改造、创造、制造的物质存在终将在历史的某个点上所消亡,我在这里所说的消亡不是消灭,不是不存在,认识废墟的前提是认识存在,而不是否定物质的消灭。物质依旧是存在的,只是一种密度极其均匀的形式存在着,稳定且自身不具有复苏的可能。但人本身并不能将自我等同于没有精神或灵魂的物质所存在和进化的,驱动人进化的核心是精神。

    人的进化与发展是不可逆的,这是必然趋势,为了进一步加快这种进化和发展的趋势,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缩短人与人在精神上的距离,人的沟通并不是建立在官能上的,本质上是建立在精神上的观察与被观察、发出与接收、判断和论证上的,但是受于官能的所限,我们从来没有一刻能够完全理解他人的精神,这种沟通无论多么畅通,在通过任何一种以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作为发出体和接受体沟通方式上,信息都不能完全被拷贝或者映射在另一个人的大脑中,更不要说复杂的信息,人为了达到完全的信息流通一直在做着各种尝试,然而我们仍旧只能缩短信息传播的时间、加快信息传播的效率,但从来没有扩大感知的能力,我们依然靠着感官去在大脑中完成一个形而上的信息形象或者说信息模型,我们仍旧像最原始的动物一样完成精神上的沟通和信息传达,尤其像复杂的人类感情,不是图表或是模型可以承载的,但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信息在通过感官传递过程中变形和流失是人所熟悉并接受的,但这的确减慢了人类概念消亡的进程。

    我们设想一下这个情况,当人类通过某种仪器或手段达到人与人大脑精神上的完全沟通时,人在人的概念上将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个人为单位来说,人的精神和肉体将分离成两部分,人不再依靠肉体感官作为精神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媒介,精神沟通实现了最大化,信息流通的加快使得一部分人的精神意识统一速度得到最大化,也促成了更多的矛盾,对立面双方产生激烈的碰撞,将直接导致生产力更快速的发展,人类此时将摆脱肉体的限制,因为官能的刺激的终端无论如何是人的精神,思想发出诉求和思想获得诉求的信号在极高速的情况下完成,这时促使人类进化的精神在不需要官能帮助的情况下变得可以独立存在,这种思想不是我独创的,在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和美国电影《骇客帝国》都出现过,人的精神在巨大的网络(容器)当中驰骋,人的精神可以储存在仪器当中,肉体的感念消失,人的精神将像梦一样,电影和动画都没有给出那之后的答案,以我的猜想,人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容器,整个人类的精神都将储存在里面,我们需要的只是维持这个机器运转的能量而已,因为肉体在那时相对于精神来说将是一种低效率的、笨重缓慢的衣服而已。也许会有人愿意存在在这种笨重的躯壳中,但大部分“人”将作为信息元件存在在巨大的容器中。这个巨大的容器就像废墟一样,密度均匀、稳定且自身不具有复苏的可能,到那时候也许思考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讲精神转化为物质的问题了,但这应该是一个假问题,因为这种转换是一种低效率的、笨拙的行为,如果有也不会成为主流,而且这样的人也不能用现在“人”的概念去定义了,那将是一种新的生物。

    艺术与废墟的关系:艺术的概念不停的在发展着,但依我看来,艺术行为一般都不以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而存在,这种行为是创作者本身的精神的物质化,最终都要落实到物质的层面上,因为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艺术本身不能以概念存在,而需要由具体行为去最大限度的复制具体的艺术概念,艺术概念和艺术行为是两个层面的,前者是精神层面的,后者是物质层面的,艺术概念也不可等同于概念艺术。

    在人类的艺术史上,如果将一件作品作为一个点,那么艺术历史则是由一条直线所构成,为什么说是直线?如果从艺术作品的影响力或者成就来看,在艺术史这条线上的确存在着波峰波谷的关系,但宏观的来看,从广义的高度看这条线,波峰波谷只是微观的变化,从总的趋势上来看,艺术史就是一条平直且干巴巴的线段,后人以前人的历史作为经验创作出艺术作品,当然这种艺术作品也是一种过去的经验,它永远无法被定义成历史的“现在”,因为无论是创作作品的行为还是观赏作品的行为都是一种过去式的体验,人之所以无法感知现在,正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感应受制与感官,而无法越过感官障碍而变得缓慢,也许艺术史上未来主义的出现也是因为艺术家认识到机器的效率和肉体的沉重,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但是艺术作品的过去性等同于精神的之后,我们无法体验现在,我们只能活在回忆中,哪怕是前一秒的回忆,对于精神沟通的最高效率依旧是缓慢和滞后的,这种低效率的行为是人类自身终将自我改进的。

    新的艺术作品的矗立是基于旧的艺术作品的消亡,不是说旧的作品被消灭了,而是失却了活跃的能量,等待外力激发出新的活力,打破这种类似于废墟密度均匀稳定的性质,然而新的艺术品的建立也终将变成又一个废墟,新旧的更迭已是所有人认知的概念,但我要强调的是,从宏观上来看,艺术是建立在一个巨大废墟上的更大的废墟,艺术家只不过是历史的弄潮儿,他们领悟了制造废墟的规则,艺术作品唤起的是人自身更快自我消亡的诉求,因为无论从艺术品中唤起了哪一种情绪,都将无法改变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艺术只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大潮中暗流而已,更可悲的是,我们无法制造废墟艺术,艺术作品只能反映出废墟情绪,废墟将只能作为一个概念存在,如果废墟艺术真的能够创造出来的话,那么人类将提早结束自己作为人的历史,但我想,这种存在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废墟的终结将停留在人类精神容器出现的时候。

    科学和艺术同样都在推着人类向着一个密度均匀的、稳定且自身不具有复苏可能性的废墟环境飞速进发着,到那时,因为我们到最终已经超越了感官的屏障,我们脱去了精神沟通的最大障碍——我们的身体,所有存在于容器内的人将作为一连串的信息存在着,人类的定义也在历史中永远的成为过去。人类消亡的最大推动者不是他者,而是人类自己,人类历史将终结,成为一个过去式的巨大废墟而停留在宇宙的某个角落。

    ----------------------

    几年前和几个朋友在麦当劳里聊这个聊了一晚,第一次认认真真的把这个概念梳理了一下,也不求有什么人来看,只是作为纪念,里面还有很多叙述有错误,只作为个人观点,有待修正
    【详细】
    17593358
  • LionheartY
    2023/1/13 16:05:31
    当时看的时候好像蛮有意思的,才1个月不到就忘光了,10分满给6分

    特别喜欢看那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电影,讲讲身边的犯罪,生活黑暗什么的,这片子好像就是那样的,没有那么的太扯,让人觉得脱离现实。那个曹县长一开始我真的以为他是一个好人了,以为幕后黑手另有高人,毕竟导演这么刻画他,就是让观众局的他是自己人,结果到反转的时候,让人心中不免多了一些惋惜。这样的好官终究还是堕落了,就觉得蛮遗憾的。

    特别喜欢看那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电影,讲讲身边的犯罪,生活黑暗什么的,这片子好像就是那样的,没有那么的太扯,让人觉得脱离现实。那个曹县长一开始我真的以为他是一个好人了,以为幕后黑手另有高人,毕竟导演这么刻画他,就是让观众局的他是自己人,结果到反转的时候,让人心中不免多了一些惋惜。这样的好官终究还是堕落了,就觉得蛮遗憾的。

    【详细】
    14885183
  • 豆友218373042
    2022/8/18 23:01:17
    女性困局

    就简单写写看完之后的感想吧。

    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凑,像是一把刀,逼着你走每一步,走不动了就会马上刺你一下。镜头从朱莉的脸慢慢推进,观察她被岁月击打过的脸,伴着并不踏实的呼吸声,闹铃响了,开始了一天又一天的无休止的工作和琐事。工作、家庭、罢工带来的交通堵塞、银行账单、抚养费。单亲二孩宝妈没有被生活击倒,没有公共交通,就早点起,把

    就简单写写看完之后的感想吧。

    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凑,像是一把刀,逼着你走每一步,走不动了就会马上刺你一下。镜头从朱莉的脸慢慢推进,观察她被岁月击打过的脸,伴着并不踏实的呼吸声,闹铃响了,开始了一天又一天的无休止的工作和琐事。工作、家庭、罢工带来的交通堵塞、银行账单、抚养费。单亲二孩宝妈没有被生活击倒,没有公共交通,就早点起,把孩子托给邻居,拼车。没钱就贷款分期给孩子买蹦床。工作很忙也做的井井有条。但是生活总是给你意想不到的重击,想把你打的一蹶不振,但是朱莉总是撑下来了。好多时候我以为她会嚎啕大哭或者轻生,就那么倒在轰隆隆的铁路上,结束这么痛苦的生活,但是她偏偏就无声的留了一滴泪,然后把它用手指抹掉了,再也没哭过了。一个人挺过来,找到了新的工作、喜极而泣,和孩子们去公园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妈妈,看到了童年那段日子,爸爸喝酒不管我们,妈妈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丧夫式”生活。小时候妹妹想吃一块钱的qq糖,妈妈因为没有钱,又哄不好妹妹,只能东拼西凑找了一块,买了。哄好了这个小怨种。也经常打几份小时工,但是回家还是会做好我喜欢的饭菜。晚上去夜市摆摊,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带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和支架,一晚上卖一百块,这样我和妹妹就能吃一顿汉堡了。这样的日子都是靠她一个人过来的,小时候我总是想为什么她不离婚。一个人虽然辛苦,但是再也不用受气。看完《全职》还有这么多年的难熬日子,我懂了,这么多的日子,一个人难熬,一个人去照顾两个孩子饮食起居,生活学习还有自己繁重的体力劳动,熬不过。妈妈选择忍辱负重的凑合活了。

    经济学的硕士最后也要去超市面试收银员,学历在4年家庭主妇的日子里迅速贬值,以后我会不会变成这样呢?但愿不会吧,世界上应该有千万的女性也在这个困局里。挣扎煎熬着,有孩子叫一声“妈妈”,这样的苦日子也就不会那么苦了,忍忍也就过了20几年。怎么解开这个困局,我也不知道,就是不婚不育吧大概。希望老天和社会都能体谅一下女性,给她们一点活路吧。

    【详细】
    14587908
  • Vince
    2016/1/2 1:40:57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开始会为了这部片子走进影院全是因为其中船难的情节,在看完《少年派》之后就对此类影片有着莫大的热情。然而与《少年派》当中借一段从真实事件中虚构出来的历险故事来讲述信仰的伟大所不同的是:《海洋深处》讲述的并非信仰,而是人性。<图片1>人类社会开始于阶级的出现:上层阶级在社会中所拥有的是对于下层阶级的绝对制约权甚至是奴役权。可是,这样的特权一旦脱离了这个社会,当人类只是作为少数个体在自然的
    一开始会为了这部片子走进影院全是因为其中船难的情节,在看完《少年派》之后就对此类影片有着莫大的热情。然而与《少年派》当中借一段从真实事件中虚构出来的历险故事来讲述信仰的伟大所不同的是:《海洋深处》讲述的并非信仰,而是人性。<图片1>人类社会开始于阶级的出现:上层阶级在社会中所拥有的是对于下层阶级的绝对制约权甚至是奴役权。可是,这样的特权一旦脱离了这个社会,当人类只是作为少数个体在自然的伟大力量面前其实是同等渺小的,所谓“特权阶级”不过是人类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更加讽刺的是:人类社会的所谓进步其实是建立在人心无限的贪婪与欲望的驱使之下。人因为想要跑得更快而发明了汽车,想要飞上蓝天而发明了飞机,也为了赚取更大的利益而开始了对于自然资源不遗余力的开发。可是,当阶层与利益相冲突之时,当尊严与生命被放在天平的两端要你做出取舍之时,人性会如何进行选择?<图片2>猎杀白鲸的失败并非想表达当时的人类科技不够发达,或者运气不够好,等有了更好的设备之后再来一次或许就能成功的投机主义思想。白鲸其实隐喻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诱惑!虽然成功获利颇丰,然而失败之后失去的却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生命!人类贪婪的本性常常让我们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看不到隐藏在利益之下的巨大危机而挺而走险,最终成为了一个全然不顾及群体利益的玩命之徒!<图片3>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人类发展道路上需要时刻谨记的原则:虽然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给了人类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去获取所需的一切,但如果在前进的征途中被欲望冲昏头脑而失却了本心,那么人类所面临的将是巨大的失败与自然界的惩罚。对于自然,人类永远都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永远都不应该忘记当我们作为世界中弱小一份子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的那个开端,我们始终是人而并非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唯有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延续。
    【详细】
    7716788
  • 三只兔子
    2018/4/6 19:42:04
    也是一部精品

    三个不同的角色

    男人,女人,老村长

    一个想要挣脱父权控制的青年,在一次争执中失手杀死了同村的痞子,被迫逃亡。他没有想过会用这样的方式逃离安逸的生活,走或留他都将失去一切。最后一刻也是恍然大悟!

    一个女人在一个男人身上找到慰籍,是爱情还是不伦。

    半辈子兢兢业业的老村长,发现的社会污点能否洗清,影片一一道来!看吧,很不错啊!

    三个不同的角色

    男人,女人,老村长

    一个想要挣脱父权控制的青年,在一次争执中失手杀死了同村的痞子,被迫逃亡。他没有想过会用这样的方式逃离安逸的生活,走或留他都将失去一切。最后一刻也是恍然大悟!

    一个女人在一个男人身上找到慰籍,是爱情还是不伦。

    半辈子兢兢业业的老村长,发现的社会污点能否洗清,影片一一道来!看吧,很不错啊!

    【详细】
    927719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