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个长期无法理解的问题:日本为什么和美国开战?
我们后人看待历史,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从高空俯瞰一座城市,一切一览无余,我们知道所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肆意妄为地马后炮。但是历史中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非但看不到结果,连“现在”都看不清。别说找到最优路径穿越“历史”这座城市,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能不迷路,不围绕一个地方打转就不错了。
再有,
我一直有一个长期无法理解的问题:日本为什么和美国开战?
我们后人看待历史,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从高空俯瞰一座城市,一切一览无余,我们知道所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肆意妄为地马后炮。但是历史中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非但看不到结果,连“现在”都看不清。别说找到最优路径穿越“历史”这座城市,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能不迷路,不围绕一个地方打转就不错了。
再有,我们后人在聊政治的时候,总是喜欢以“国家”为单位讨论问题,比如中国怎么怎么样,美国怎么怎么样,日本怎么怎么样。其实并不存在叫”国家“的这么一个决策者,决策都是具体的人做出来的,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决策机制,所有决策者都有反对派,最后往往是在各种各样的折中与妥协中得到一个既不是全局最优也不是局部最优的莫名其妙的决策。
我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中途岛海战》。那是我少年时代读过的相当重要的关于战争的书籍。
我清楚地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在战前的战棋推演中,参谋判定将有两艘航母被击沉。然而这一推演结果却被长官修改,重创改为轻伤;然而即使是这个已经被粉饰的推演结果,依然被否决了。
日本为何战败这个问题,有无数的书籍、文章和艺术作品讨论。这些作品在我脑中留下了这些答案:日本发动了一场侵略战
我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中途岛海战》。那是我少年时代读过的相当重要的关于战争的书籍。
我清楚地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在战前的战棋推演中,参谋判定将有两艘航母被击沉。然而这一推演结果却被长官修改,重创改为轻伤;然而即使是这个已经被粉饰的推演结果,依然被否决了。
日本为何战败这个问题,有无数的书籍、文章和艺术作品讨论。这些作品在我脑中留下了这些答案:日本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失败乃是非正义战争的必然。日本不自量力,挑战强大的美国和苏联。日本军官无能,现代战争素养并不高。日本国力枯竭,资源困乏。等等。
具体到中途岛海战,我一直以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情报劣势;南云指挥无能;山本受到掣肘;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本就处于劣势。甚至,还有运气。
然而看完《决战中途岛》,我忽然意识到,日本战败,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体制和文化。
美军的上下级关系,参谋与指挥官的关系,是一种尽职尽责和人格独立的关系。日军则是逢迎上意丧失人格的关系。参谋不敢提意见,指挥官刚愎自用。
权令智昏,体制性弱智泛滥,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1942年空袭东京,这本来是一个象征性的任务,日本遭受的损失并不大,而美军损失了全部十六架飞机,5人战死8人被俘。其实美军的损失超过了日本。然而,这一行动让那个小个子的天皇受惊了,这成了日本难以承受的可怕后果。电影里的军官感到巨大的耻辱,这是历史真实。日军为此发动了浙赣战役,报复营救美军飞行员的中国平民,屠杀了25万人。日军调整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大量防空武器被从作战区域运回本土。
天皇的受惊,成了比战略目标重要地多的问题。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日军传递作战命令和情报,需要用信笺纸,用毛笔工整地誊写。电影里出现的几个相关镜头,书法水平堪称上乘。反观美军,打字机撕下来就直接呈到指挥官的面前。电影中山本五十六在舰艇里的办公室也远比尼米兹在基地的办公室要大要豪华。
如此讲究形式,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蛮牛”哈尔西的皮疹发作,被安排去住院。虽然错过了中途岛海战,却成功指挥了瓜岛之战,又在所罗门群岛干掉了山本五十六。而日本海军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山口多闻,却在中途岛战败后,与舰艇一起自沉。宝贵的战争经验,因为所谓武士道精神而白白丧失。
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此冷漠,这样的日本焉能不败?
二战时的日本军人对天皇敬若神明。他们的忠诚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能够排的上号。算得上绝对忠诚的军队了,然而这样的绝对忠诚,只能导致失败。
日本军官以武士自居,对日本文化和传统是非常保守的。然而,这样的坚持传统,只能导致失败。
美军珍珠港的损失,也源于其孤立主义,源于美国对其它文化的不了解,不关心。电影开头,美国人说,毕竟谁也不希望战争爆发。山本五十六报以苦笑。
或许美国还会遭遇珍珠港。或许世界还会遭遇中途岛。
我看这是历史的必然。
-----------------------
PS:这部由中国资本投资的电影,战争场面精彩,真实度也很高。我认为是中国电影的骄傲。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途岛战役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被史学家、军事学家和爱好者们广泛研究探讨。围绕这一题材,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学和游戏作品。今天这部罗兰·艾默里奇的决战中途岛给观众提供了震撼的海空战争场面,同时也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了解了中途岛战役的始末缘由。
中途岛战役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被史学家、军事学家和爱好者们广泛研究探讨。围绕这一题材,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学和游戏作品。今天这部罗兰·艾默里奇的决战中途岛给观众提供了震撼的海空战争场面,同时也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了解了中途岛战役的始末缘由。
比《珍珠港》好看十倍,没有人定胜天之类的刻意煽情,也没有单手拆高达之类的荒谬情节。个人英雄主义有吗?有的,但这也是体系配合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离开了体系,个人再牛逼,卵用没有。
本片最适合的观众群是初到中级军迷。如果尼米兹,哈尔西,杜立特,山本无十六,南云忠一,山口多闻这些名字对你比较陌生,我建议你还是先补补历史再去观影为好,因为导演默认你能一
比《珍珠港》好看十倍,没有人定胜天之类的刻意煽情,也没有单手拆高达之类的荒谬情节。个人英雄主义有吗?有的,但这也是体系配合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离开了体系,个人再牛逼,卵用没有。
本片最适合的观众群是初到中级军迷。如果尼米兹,哈尔西,杜立特,山本无十六,南云忠一,山口多闻这些名字对你比较陌生,我建议你还是先补补历史再去观影为好,因为导演默认你能一眼认出这些人。(其实首次登场的时候像柯南那样加个字幕介绍会比较好)如果你能不翻舰艇图册就能瞬间报出IJN各舰舰名,可能会看出很多破绽。毕竟浅野忠信敬的也不是海军的礼。(《啊,海军》里可以看到IJN应该怎么敬礼)
优点:全景展现,机库作业,甲板作业,潜艇作业,战棋推演,情报作业,统统都有特写,细节还是相当到位。尤其是三个俯冲轰炸的长镜头,在整个电影史上都是独一无二。
缺点:时间过得太快,把从珍珠港到中途岛整个过程,塞进两个小时,难免挂一漏万,有些地方过渡得太突然。要是预算再充足拍个上下集甚至三部曲,那就更过瘾了。
本片是海军十字勋章获得者C. Wade McClusky以及幸运E的企业号视角,所以有企业号的事情就详细,比如珍珠港,比如杜立特空袭东京,以及不怎么出名的马绍尔突袭战。而没有企业号的就一笔带过,比如珊瑚海海战和整个TF17约克城号。可怜的弗莱彻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由于中方投资的关系,中国军民营救杜立特的戏份有点多,而且跟主线关系不大。
鹦鹉螺号潜艇的情节也显得有点突兀,但要不是鹦鹉螺引来了驱逐舰岚,主角也不会通过驱逐舰找到日本航母,其实并非可有可无。
指挥官这边个人认为演的最好的是丹尼斯奎德的公牛哈尔西,日军这边是浅野忠信的山口多闻,南云显得有些弱智,不过总的来说还比较平衡,最后影片也致敬了日美双方的参战人员。毕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技战术水平最高的海战,well deserved。
飞行员这边我觉得主角的小弟James Murray演得不错。主角组炸完加贺回来,斯铺路恩斯又叫他们去打苍龙,结果小弟说我不想去了。海军勋章也有了,回去肯定鲜花美人了,再去又是九死一生了,尼玛,正常都不会想去。结果主角做工作,说我们就是吃这个饭的,明知是个死还是得上啊。说好的自由主义呢???
中方投资拍了一个美国主旋律,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美国太平洋舰队拍死太平洋西岸试图挑战的新兴力量,你说有没有影射现实涅?虽然PLAN既没有克鲁特环礁也没有塞班岛,地缘态势比当年IJN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无论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可资借鉴的仅此一例了。观影的观众里,站一航舰的又有多少涅?
最后,太平洋大海战什么的,电影里看看就好,让我们一起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世界和平!!!
坦白说,《决战中途岛》让我挺失望的,平铺直叙,中规中矩,重点不突出,高潮不迭起,情节不够精彩,人物不够丰满。
它不算烂片,但有点过于普通了。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可能是我的期待有点过高,也有可能是相关历史我了解的太少。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赶紧回家恶补了一下,我发现,有我自身的原因,也有导演的原因。
影片中,导演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没
坦白说,《决战中途岛》让我挺失望的,平铺直叙,中规中矩,重点不突出,高潮不迭起,情节不够精彩,人物不够丰满。
它不算烂片,但有点过于普通了。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可能是我的期待有点过高,也有可能是相关历史我了解的太少。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赶紧回家恶补了一下,我发现,有我自身的原因,也有导演的原因。
影片中,导演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没有进行标识,观众只能凭对话去判断,就算对历史有相当了解的人,都很难一下子知道谁是谁,更别说像我这种一知半解的人了。
同时,影片对一些历史关键事件都是一笔带过,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这些事件的重要性。
我觉得,先不论电影的好坏,如果能事先了解了这些事件,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对影片的理解和观感肯定会呈直线上升。
所以,我决定把影片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概括一下,希望能对想观看影片的朋友有所帮助。
6分,观影过程并不算愉悦。
第一个原因是,我是冲着伍迪哈里森来看的,而不是冲着导演和战争,我缺乏相关历史军事知识,看的时候有些吃力,各种船和飞机分不太清楚,不明白他们的战略地位,因此看的时候对角色们的战略动机没太搞清楚,那个潜水艇又是咋回事?没头没尾的?感觉导演拍的时候是默认观众已经了解了相当多的背景知识来拍摄的。
第二剧情过于拖沓,看到后来甚至有一种“咋还没完啊”的
6分,观影过程并不算愉悦。
第一个原因是,我是冲着伍迪哈里森来看的,而不是冲着导演和战争,我缺乏相关历史军事知识,看的时候有些吃力,各种船和飞机分不太清楚,不明白他们的战略地位,因此看的时候对角色们的战略动机没太搞清楚,那个潜水艇又是咋回事?没头没尾的?感觉导演拍的时候是默认观众已经了解了相当多的背景知识来拍摄的。
第二剧情过于拖沓,看到后来甚至有一种“咋还没完啊”的感觉,虽然叫中途岛,但居然从珍珠港开始拍,这让我看的有点摸不着头脑,主要角色又一直换来换去,难以聚焦,感觉这是因为这些角色都是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因此改编的时候受到了历史真实事件的禁锢,创作上有点放不开手脚(不是贬低历史人物重要性的意思,只是个人的观影体验哈)。
第三对于美国飞行员有着星球大战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而日本飞行员全都是匿名的NPC角色,因此虽然给山本五十六加了很多戏份,但一直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美国这边的主角其实是飞行员而不是将领(我的伍迪哈里森啊,基本酱油位),但日本的飞行员在剧中是缺位的,铺天盖地的日军机群却都是匿名的,英勇的美国飞行员在开着烂飞机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以一敌二的场面,导致整个片子充满了“征兵广告”气质,顺带一提对于中国军民的刻画就更加表面化了,虽然鉴于不得不遵循历史的原因而为了服务Doolittle的故事线登了场,但这段描画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整体看下来并不推荐观看。
看到有人评价《决战中途岛》:竟然拍出了战争之美。
“竟然”二字流露出评论者的“不可思议”,潜台词是:战争怎么可能是美的呢?但影片却拍出了它的美,太不可思议了!
是啊,战争怎么可能是美的呢?
它理应是
看到有人评价《决战中途岛》:竟然拍出了战争之美。
“竟然”二字流露出评论者的“不可思议”,潜台词是:战争怎么可能是美的呢?但影片却拍出了它的美,太不可思议了!
是啊,战争怎么可能是美的呢?
它理应是残酷的、暴虐的,其残忍程度远非我们这些嚼着爆米花、吹着暖风的和平年代的看客们所能想象的。
正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父辈的旗帜》中,片头的那段独白:“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特别是那些未经沙场的人们。”
首先说声明,本文稍有点长,奉劝阅读超过百十字就嫌累的也别看了,请绕道吧。本文不是自媒体常见拼凑一堆背景常识花絮扫盲,下文附有相关链接,有兴趣的可自行扩展阅读。本文只聚焦于吐槽下一些直接骂本片是“烂片”的典型影评观点。
一位友人非常愤愤不平与上映两天来对新《中途岛》的各种谩骂和评分,目前豆瓣只有7.6,烂片《U-571》还有8.0,BBC二战历史新剧《战
首先说声明,本文稍有点长,奉劝阅读超过百十字就嫌累的也别看了,请绕道吧。本文不是自媒体常见拼凑一堆背景常识花絮扫盲,下文附有相关链接,有兴趣的可自行扩展阅读。本文只聚焦于吐槽下一些直接骂本片是“烂片”的典型影评观点。
一位友人非常愤愤不平与上映两天来对新《中途岛》的各种谩骂和评分,目前豆瓣只有7.6,烂片《U-571》还有8.0,BBC二战历史新剧《战火浮生》还7.5,在IMDB上,目前《中途岛》也不高,只有6.8。 对于那些说烂片的,每个人口味不同,如果说这片子在某些人眼里还不够经典的高度,可以理解,人各有志不强求,要是看过后像下文所列种种观点,个人觉得就纯属半瓶子醋们装逼秀存在感
这是一部常见的好莱坞大片吗?首先,开明宗义的说,不是!好莱坞很多年不待见这个类型的电影了,即便经典如《虎虎虎》,当年也是叫好不叫座,千万别看完就张嘴显示自己见多识广——“这是部常见的好莱坞大片!”对好莱坞来说,战时和50年代,观众保留着战时记忆,当时有市场但没钱拍大型战役史诗战争片,60年代因为《最长一日》的成功,随后拍了几部,但到70年代,随着《虎虎虎》、《中途岛》、《遥远的桥》均票房不理想,半个世纪以来没人敢再尝试了。现在这年头,用CG再现大场面没问题了,但是也没市场了,好莱坞常见的是马丁.西科塞斯都受不了的漫威……
讲一场大兵团对抗大型战役为主题的故事片,那种大战役背景下的小单位小人物故事的不算,这种电影,无论陆海空战,各国拍过的,基本都数的过来,典型的有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49版和88版《斯大林格勒》,尤里.奥泽洛夫《解放》系列,英国的69版《不列颠之战》,海战的话,《围歼俾斯麦》勉强算战役(毕竟是一系列战斗,算成战役牵强点),欧洲合拍的《滑铁卢》,美国的有《最长一日》,《突出部战役》,《虎虎虎》等,很显然,只有宣传被国家垄断,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作这种大型战役片的动力最强劲,对票房也不敏感。
单就美国来说,自从1977年合拍片《遥远的桥》以后,这是第一部演现代战争大型战役的电影(不算南北战争题材的,美国90年代拍过),如果单说海战,76年《中途岛》以后,这也是第一部大型海战战役电影。
2001年爆炸贝搞了部不伦不类的《珍珠港》,把一部以一场战役为主题的电影愣生生搞成了三角恋四不像。《野战排》、《孟菲斯美女号》、《拯救大兵》、《黑鹰》、《兄弟连》确实都不错,但都不是全景讲一场战役的大型史诗片电影。
上映两天来,社交媒体上对电影的评价很有趣,先说墙外的,以facebook的war movie小组为例,这里的成员基本都是战争电影爱好者,受众样本质量较高。公映前大多怀疑,不看好,公映后,小组里几个讨论帖,全都一面倒的认为很不错,起码评价也是“即便不算great movie但至少是good movie”,普遍认为比2001珍珠港和76版中途岛强得多。
我一直对中途岛海战非常感兴趣。十几年前仔细读过渊田美津雄写的回忆录。渊田美津雄是日本轰炸珍珠港的英雄,在中途岛战役中因为阑尾炎而未参加战斗,因祸得福。战后他写的中途岛回忆录对战役做了完整的复盘,对日军做了严厉的批评(请参看本文末后记)。关于中途岛的电影我总共看过三部。其中日本人拍的《山本五十六》里大约出现了20分钟。1976年美国拍过一部,亨利方达演尼米兹。昨天看了最新这部。下面简单说一下这
我一直对中途岛海战非常感兴趣。十几年前仔细读过渊田美津雄写的回忆录。渊田美津雄是日本轰炸珍珠港的英雄,在中途岛战役中因为阑尾炎而未参加战斗,因祸得福。战后他写的中途岛回忆录对战役做了完整的复盘,对日军做了严厉的批评(请参看本文末后记)。关于中途岛的电影我总共看过三部。其中日本人拍的《山本五十六》里大约出现了20分钟。1976年美国拍过一部,亨利方达演尼米兹。昨天看了最新这部。下面简单说一下这几部异同和感受。
先说新版优点。与旧版比,这部多了很多个人生活的桥段。在贝斯特这些孤胆英雄的个人生活,家庭以及袍泽情谊花了很多篇幅,这是旧版缺少的(当然旧版里简略提到了与日本侨民的爱情)。但我总感觉现在美片描写个人的桥段都非常套路,好像每部电影都差不多,其实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都是好莱坞工业流水线式的质量。《拯救大兵雷恩》要强一些,里面每个大兵的性格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旧版相比,新版片子重心完全落在了飞行员个人技艺的展现上,空战效果不错。这是最近十几年电影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过去拍不出这么炫目的飞机格斗场景。所以新版是一部爽片。就好像类似于《变形金刚》,《环太平洋》这样的片子。
但同时我也有些遗憾,因为这么好的题材其实不应该拍成爽片。这部片子的缺点就是对整场战役双方将领运筹帷幄没说清楚。我相信很多人看完以后其实是没看懂整场战役过程的。虽说电影不是教科书,用不着完全还原史实,但中途岛战役非常不同。双方的斗智斗勇,布局谋篇,在缺乏情报的情况下如何猜测对方动向(即使美国人破译了日方企图,但在很多时间点上也还是要靠直觉和经验去猜测下一步动向),或者一个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改变历史进程的决策,所有这些都极富戏剧性,是现成的编剧好材料,可惜这部片子基本没有反映,浪费了很多好材料。今天晚上重新看了1976年版,它把整场作战的脉络写得清清楚楚,同时又拍得引人入胜。即使第二次看,还是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其次,新版基本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拍战役发展过程,所以反倒显得不好玩,缺少了观棋那种你来我往的精彩。旧版同时以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角度展开,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同一时刻,双方对局势的判断和应对,特别有意思。在旧版里,对南云忠一的刻画中立和客观的,其实这也反过来体现了美国人赢得胜利的不易。最新这版里是有些丑化南云忠一的。
旧版里描述了日本永友大尉击沉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就是72小时修完的那艘),既客观描述了日本人的英勇(其实也是军国主义),也如实反映了己方的损失,让胜利显得更加可贵。新版里好像没有描写这段。所以在影片最后,尼米兹对莱利中校说:“我们到底比日本人强还是比他们走运呢?”
1、对美国鱼雷质量黑的非常到位,全片美国鱼雷就没有一个炸了的;2、很多人觉得这个片叙事太散,但珍珠港、马绍尔小规模空袭、杜立德轰炸东京再到最后的中途岛确实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也就是回答了“为什么会有中途岛几个”这个问题;3、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反复渲染了美国飞行员水平太菜这个问题;4、海战场面上几乎所有的关键镜头和情节都给了SBD和俯冲投弹过程,没错,单从结果上来说,一开始陆航、F4F和T
1、对美国鱼雷质量黑的非常到位,全片美国鱼雷就没有一个炸了的;2、很多人觉得这个片叙事太散,但珍珠港、马绍尔小规模空袭、杜立德轰炸东京再到最后的中途岛确实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也就是回答了“为什么会有中途岛几个”这个问题;3、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反复渲染了美国飞行员水平太菜这个问题;4、海战场面上几乎所有的关键镜头和情节都给了SBD和俯冲投弹过程,没错,单从结果上来说,一开始陆航、F4F和TBD的几轮突击几乎都是白送人头而没有给日本机动部队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但他们为整个战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吸引了大部分护航战斗机的注意力,我觉得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5、由于过分黑南云导致这个片在实质上有点美化日本人,事实上南云也不过是个不太优秀的执行者,中途岛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在山本、黑岛和源田三个人身上,然而本片山本伟光正得如同一个先知,剩下两位则干脆没怎么出场;6、不明白山口多闻为什么戏份这么多, 可能因为他全场出的错最少加上最后殉舰在美国人眼里显得特别悲壮吧;7、不得不提的是可能是由于大量中资的关系美国人这次终于肯承认杜立德空袭给中国带来了多么可怕的灾难了,为掩护杜立德队及在随后惨烈的浙赣会战中牺牲的英勇同胞们永垂不朽。
《决战中途岛》竟然不能取悦到如我这般皈依多铆蒸刚教多年、二战迷、海战迷的直男,暴露了现在好莱坞体制下像罗兰艾默里奇这样的导演的一个类型短板:他们似乎拍不好全景式的战争大史诗。
说句不客气的,我小时候看《大决战》的体验都比这部好。
为什么?
因为像二战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尺度下,真正让人心潮澎湃的是最顶层的决策,而不是一群海上的牛仔。
好莱坞
《决战中途岛》竟然不能取悦到如我这般皈依多铆蒸刚教多年、二战迷、海战迷的直男,暴露了现在好莱坞体制下像罗兰艾默里奇这样的导演的一个类型短板:他们似乎拍不好全景式的战争大史诗。
说句不客气的,我小时候看《大决战》的体验都比这部好。
为什么?
因为像二战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尺度下,真正让人心潮澎湃的是最顶层的决策,而不是一群海上的牛仔。
好莱坞太沉迷于自己擅长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范式了,完全跳不出来。
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以个人视角观察战争的电影不同,《决战中途岛》野心明显是想拍成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既忠于历史细节、又具有全景式宏大叙事的战争片。然而人物塑造的方式却仍然是陈旧无比的弧光套路:刺头飞行员一头一尾一模一样的降落方式;情报官员从最早的自我否定到最后带领破译团队准确预测;舰载机飞行员战友从一开始相互看不顺眼到最后的和谐谅解……充满了无聊的套路,每一条线似乎都可以拍成一部及格的电影,但合在一起却变成了史诗级灾难。因为当观众希望看到编剧能有更多能力把个人与历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视角合二为一时,电影却不争气地在几条故事线中反复来回横跳,并穿插大量类似偷袭珍珠港、东京大轰炸这样的支线,暴露出了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彻底失控。
二战迷都了解,从珍珠港到中途岛,里面有完整的历史发展的逻辑链,有美日之间相互试探、博弈、过招,而本片却止步于展示事件而非事件之间的联系,观众只能可怜兮兮地根据飞行员回家次数来猜测时间是怎么流逝的。
请问珍珠港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杜立特空袭东京又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想从战争角力的逻辑出发,那是可以的,但请不要把花这么多笔墨在一晃而过的人物身上,当观众刚想把情绪投射在他们身上时,你又让他们消失了。有豆友评价得到位:就像是你刚有感觉就换姿势的男人。
想讲历史,就好好讲大人物大事件。想讲英雄主义,那就好好讲小人物小故事。你两个座位都想占,屁股却没那么大,终究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从历史迷的角度,《决战中途岛》最应该着墨的,是双方在中途岛进行战略决战时,历史开的那些冥冥中自有天意的玩笑。电影的确展现了鹦鹉螺号导致的一系列巧合,但请问你把巧合拍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中有趣的插曲,能体现出这是两个海军大国各自赌上国运的这种重量吗?
说实话,根本没讲清楚。我看百度百科的“中途岛海战”词条时倒还更激动一些。
归根结底,观众看一部电影时,所能调动的情感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情感被他投资在“主角能不能把炸弹扔准”时,很遗憾,就没有什么剩余的能力去感受这场伟大战役的真正分量了。
罗兰艾默里奇,你把战役拍成战斗,服。
好电影就想写评价,对我个人来说可以全星,但为何给四星,我后面会说到,我的观后感只能用“畅快享受”四个字来形容了,对于一个喜欢看二战史和海军及海战史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此片就是身临其境的的一种精神体验了,电影的魅力不是那些枯燥的文章和书本或者图片可以比拟的(当年的大片《珍珠港》也让我激动的好一阵,现在看其实史诗感不强)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每一场海战无论双方阵
好电影就想写评价,对我个人来说可以全星,但为何给四星,我后面会说到,我的观后感只能用“畅快享受”四个字来形容了,对于一个喜欢看二战史和海军及海战史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此片就是身临其境的的一种精神体验了,电影的魅力不是那些枯燥的文章和书本或者图片可以比拟的(当年的大片《珍珠港》也让我激动的好一阵,现在看其实史诗感不强)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每一场海战无论双方阵营如何,站在历史角度来说,这都是人类战争史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就算现在的US.NAVY的飞行员也无法切身理解当年那种开着老式螺旋桨飞机冒着密集的防空火力必须飞到足够近才能投弹的战争体验是怎么样的,每一次出任务死亡率非常非常高,用中国一句俗话叫“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可不是现在那些开着超音速飞机,雷达能探测到几百公里,然后在防区外进行超视距攻击也就是丢一刻导弹立马转头跑的这些现代飞行员可以比的,二战时期每一个优秀的海军飞行员无论美国海军还是日本帝国海军,万中挑一的好手,花了无数资源和时间,在从航母上起飞后的那一刻,基本都是做好回不来的准备的,所以当一架飞机回来的时候,最开心的不是别人是这架飞机的地勤保障,飞行员牺牲的话,最难过的也是他们,当此部电影中大篇幅描写这种冒着防空弹幕进行绝命攻击的场景,说明罗兰导演是明白那场事关东亚人民以及美国和世界命运的战斗的精髓所在,人类战争史上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而130几分钟的时间里,从描述山本五十六的担忧和无奈,到依照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时间线一步步推进到伟大的中途岛战役,包括珍珠港事件、以及最著名的杜立特空袭,令人感动的是,罗兰导演或者说美国主流价值并没有忘记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及中国军民帮助美国飞行员的事迹,75年前中美两国是肩并肩的战友,日本陆军对于中国平民的无差别杀害以及日本海军杀害美国战俘这些描述,就是在告诉大家当年的日本人是多么的无耻和残暴,也就更凸显了,这些海军飞行员的勇者无惧了,其实战争刚开始,us.NAYV无论是水手还是飞行员,都是菜鸟,和一直号称“月月火水木金金”(周一到周六没有周日,也就是从不休息的训练)的日本海军根本无法比,战争初期的美国海军飞行员在日本的精英飞行员眼里都是肉鸡,而美军的装备也大多都不如IJN的好,比如零式战机在初期无论速度还是爬升率都比美军的好,战争初期美军的鱼类哑火率极高,片中也有体现,但是比耗飞行员,日本最终还是耗不起,精英飞行员基本上中途岛之后就死绝了,精英军官如山口多闻也都折损不少,IJN从此往地狱越走越近!所以导演其实很努力的在130分钟里将这个史诗故事的故事线和细节表现出来了,顺便也点出了日本海军和陆军不合的基调,但是呢,毕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自身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铺垫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在130分钟内完全搞明白状况,别说中国观众,就连如今的美国人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段史诗,所以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其媒体总评并不高,当然也不坏,但就是没有达到大片该有的评价,原因就是很多很多观影者说自己看的一头雾水,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拍摄战争史实,只能依照真实历史来,没办法做太多的艺术化加工(某国的神剧不谈了),但就算如此,罗兰导演也是将这个历史事件演绎的非常成功了,其实此片在我心中足够在豆瓣拿全星了,但是站在大众的角度来说,确实很难完整接收和理清影片中的信息,然后将信息串联成一场电影盛宴,比如AF缺水这个剧情,是中途岛海战的关键中的关键,美军就是用这个是弹出日军的情报指向!确实比较硬核!顺便说一句,想要通过电影更多的了解这一场战争的话也可以看看前几年日本人拍摄的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可以从IJN和整个旧日本的角度来了解!
所以给四星也是代表我心中的一种理想主义的理念,虽然显得有点中二,其实很多喜欢战争史,看战争电影的朋友,大多都反战的,虽然这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浪漫主义时代的海战史诗很精彩,但其背后是几百上千万的生灵屠戮,我希望以后的战争历史电影,能有更好的手法去展现历史事实,让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到什么是战争,从而努力去避免战争!旧日本帝国就是活生生例子,错误的去发动战争的行为,只会遭致灭亡,错误的去鼓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只会变得疯狂
本以为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战争教育电影,看完后觉得它做到了足够的客观。影片没有过多描写个人情感,更没有像《珍珠港》那样以三角恋穿插始终,整个战争过程尽量以大视野展开,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看着人类如何像棋子般被“下棋的人“控制着去战斗。战争场面做得非常写实而克制,几乎没有展现肉体被炮火袭击时血肉横飞的场面,但是对各种飞机、战舰、潜艇的外形和战斗场面做得非常逼真,军事迷应该会非常喜欢。很难得一部战
本以为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战争教育电影,看完后觉得它做到了足够的客观。影片没有过多描写个人情感,更没有像《珍珠港》那样以三角恋穿插始终,整个战争过程尽量以大视野展开,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看着人类如何像棋子般被“下棋的人“控制着去战斗。战争场面做得非常写实而克制,几乎没有展现肉体被炮火袭击时血肉横飞的场面,但是对各种飞机、战舰、潜艇的外形和战斗场面做得非常逼真,军事迷应该会非常喜欢。很难得一部战争电影的故事可以做得没有明显偏向性。虽然电影是美国人拍的,但对敌对方日本的军官和军人的描写都没有戴上有色眼镜,甚至让山本五十六看起来特别有气场和魅力,而临近结局一艘已被击中为了不被美军利用的航空母舰自毁时,对舰长和副舰长自愿随舰沉没的描写,不但没有刻意丑化,反倒透出一种隐隐的敬畏感。影片表达的中立性,让观众更能体会到战争无益,人人皆为棋子的悲凉感。作为一部叙述战争历史的影片,本片值得一看。
大家一定知道咱们的老朋友艾默里奇吧,就是《独立日》,《后天》,《2012》那个导演。
这一次艾默里奇带给大家的是《决战中途岛》,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或许正因为这样,才让影片和过去艾默里奇的特效灾难题材很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导致《决战中途岛》的显得有点奇怪,不管从动作角度还是叙事角度,接下来我们就着这两点展开聊。
大家一定知道咱们的老朋友艾默里奇吧,就是《独立日》,《后天》,《2012》那个导演。
这一次艾默里奇带给大家的是《决战中途岛》,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或许正因为这样,才让影片和过去艾默里奇的特效灾难题材很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导致《决战中途岛》的显得有点奇怪,不管从动作角度还是叙事角度,接下来我们就着这两点展开聊。
感觉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太散和最后决战笔墨不足。应该着重去描写美国海军当时有多困难,需要大修的约克城赶工抢修72小时就加入战斗,再算上中途岛上的陆地机场,陆军是一帮菜鸟,开着陆军轰炸机难以对海面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的俯冲轰炸,美军东拼西凑才算是凑出来四艘航母(算上中途岛这个机场的话)。算是能形成与南云的机动部队的四艘航母相抗衡的力量。影片中段应该着重去交代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莱
感觉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太散和最后决战笔墨不足。应该着重去描写美国海军当时有多困难,需要大修的约克城赶工抢修72小时就加入战斗,再算上中途岛上的陆地机场,陆军是一帮菜鸟,开着陆军轰炸机难以对海面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的俯冲轰炸,美军东拼西凑才算是凑出来四艘航母(算上中途岛这个机场的话)。算是能形成与南云的机动部队的四艘航母相抗衡的力量。影片中段应该着重去交代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莱顿的密码破译工作。而决战最后,应该把飞龙号上友永丈市这个日军王牌飞行员最后一次出击拍出来,空袭约克城号后没有归来,这样在主角驾驶着发动机熄火的飞机,在黄昏时刻,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回来的时候,踉踉跄跄降落在降落在企业号的甲板上,这样去铺垫的话,可比靠飞行甲板上的群演干巴巴的说一句“很多人都飞不回来”要给力许多吧。最后主题也鲜明了,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只要有一丁点取胜的希望,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取胜,这样一来,美国海军最后取胜和主角奇迹生还也呼应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本就是坚持到最后才取胜的结果,麦克拉斯基的飞行队能突然出现在日军舰队上空这一神来之笔,也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就是大黄蜂和约克城号上的飞行员,以及中途岛上的陆军航空兵从上午就开始的没有效果却持续不断的空袭,导致护航的零式战斗机的飞行员甚至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而南云急于求成的心态则作出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这样的毁灭性决定。而麦克拉斯基和主角最后抓住了这由无数美军飞行员的生命铺设出的希望,取得胜利。说到底,应该拍成一个在低谷之中等待希望的故事,主角的心路历程,不应该是曾经不顾生命最后醒悟顾及生命,这跟导演所拍摄的特效场面一点都不搭啊。节奏应该像陀螺的环太平洋多靠拢一下,感觉就对了。还有逗比导演在中途岛上拍电影的剧情可以去掉,完全是多此一举。
拉得起来就是孙猴子,拉不起来则是猴孙子
拉得起来就是孙猴子,拉不起来则是猴孙子
注意,本影评内有大量剧透。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我的脑海里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次会不会看到腻腻歪歪的爱情戏。
出于个人观赏习惯,我并不倾向于在战争场面里夹杂上儿女情长,来体现所谓的“硬汉柔情”。
不过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因为罗兰·艾默里奇并没有把叙事重心放在爱情和家庭上,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被塞得满满当当,从突袭珍珠港,到哈尔西进攻马绍尔群岛,再到杜立特空
注意,本影评内有大量剧透。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我的脑海里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次会不会看到腻腻歪歪的爱情戏。
出于个人观赏习惯,我并不倾向于在战争场面里夹杂上儿女情长,来体现所谓的“硬汉柔情”。
不过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因为罗兰·艾默里奇并没有把叙事重心放在爱情和家庭上,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被塞得满满当当,从突袭珍珠港,到哈尔西进攻马绍尔群岛,再到杜立特空袭东京,珊瑚海海战,中途岛之前的情报战以及最后的大决战,罗兰是把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整个地捋了一遍,135分钟的时长甚至还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献给二战史爱好者,乃至太平洋战争史爱好者的一次狂欢。
对于这样一部极力刻画群像的电影而言,罗兰这一次的叙事风格是没问题的。我本以为最后的海空大决战会占尽风头,但事实上在他的镜头之下,一场成功战役所需要的要素同样流畅自然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一台完美的战争机器运作起来需要哪些部件?
一个信任部下的最高长官。
尼米兹在电影里露面的时间并不长,但他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华盛顿传来的情报与自己手下的情报部门发生冲突时,他选择了信任自己的部下,将哈尔西调遣回中途岛附近。
一组恪尽职守的情报官员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以莱顿为首的情报人员受到了相当多的责难,因此他们不得不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之下继续工作,最终通过试探性的假情报确定了日军的下一个袭击地点,并相当准确地预估了日本人舰队的位置。
一群技术高超、勇猛无畏的飞行员
再好的情报也要由士兵所使用,再好的命令也要由士兵所执行。这次的电影把战场上的所有笔墨都用来刻画企业号上的飞行员们——他们在麦克拉斯基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都把生命留在了浩瀚的太平洋上。
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高能力的人才
这点在电影中其实并没有太过直接的表现,毕竟美国人是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才开始下饺子的,但事实上美国人的损管堪称绝技,后勤保障也极为完善,约克城号航母在珊瑚岛海战中遭受重创后被拉到珍珠港,星夜兼程三天就能再次出海作战,这只能说美国人真的太牛。
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的运气
南云忠一的犹豫不决(南云本就不是航空战专家),鹦鹉螺号的突袭,岚号驱逐舰的带路都在侧面加速乃至决定了这次战役的走向——但运气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美国人的侦查和情报工作无疑比日本人要更加出色。
可以看到,要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战争机器上的每个零件都要自下而上地运转起来并密切地进行配合,罗兰的群像刻画毫无疑问地成功地体现出了这点,令我比较满意的是,他在群像上并没有平均用力,对于飞行员们的刻画明显更多,堪称详略得当。
如果问起罗兰的电影有哪些共通的优点,那么他对于火爆的大场面刻画一直都极为擅长,拿捏的非常到位。
独立日里外星人入侵地球,并且炸毁白宫的场面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2012里飞机在天崩地裂的灾难中起飞的场面也成为了他的标志性镜头之一。
这一次的《决战中途岛》他同样没有让我们失望,开场大约五分钟左右第一个惊险刺激的场面就出现了。当美国水兵还在亚利桑那号上摆椅子的时候,如蝗群一般的日本飞机便从天边迅速接近,对着毫无防备的士兵开火投弹。没多久,亚利桑那号上就发生了大爆炸,船只在片刻之内便发生了倾覆,漂浮在海面上的燃油也燃烧了起来,俨然人间炼狱。
最后男二去医院找自己的好友,看到一具烧的焦黑、如木炭一般的尸体,只能从他手上的戒指辨明身份。
珍珠港袭击只是小菜,影片真正的高潮还是出现在中途岛海空大决战时——即便是一个对于二战史、对于二战武器完全没有了解的人,在看到美国飞行员冒着冲天的防空火力驾驶着俯冲轰炸机奔向日本航母的场面时仍然会感觉到惊心动魄,在最后的决战场面时,双方的飞机在空中厮杀,无时不刻都有飞机从空中坠落,战争的悲壮感在心里油然而生。
与火爆的轰炸和空战场面对应的是影片接近结尾时,一个个飞行员的名字被从布置飞行任务的黑板上用粉笔划掉,此时镜头的用光也黯淡了不少——即便中途岛战役对美国人而言是一场大胜仗,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没能活着见证胜利。
战争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决出一个胜利者,但士兵和普通居民在这期间所受到的苦难和折磨是难以想象的。还是那句话,我们回顾战争,为的就是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战争。
这里就说几个我印象最深来举例子吧。
第一个是山本五十六和后来负责情报工作的美国人莱顿在晚宴后在书房里交谈,此时色彩就比之前军官们在餐桌上推杯换盏时要黯淡了一些,山本以半威胁的语气与莱顿讨论两国未来前景时,他的脸显得有些明暗不定,正象征着美日两国风雨飘摇的未来。
这里要说一下,山本五十六曾经做过日本驻美武官,因此对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实力和资源的充沛程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非常明智地意识到对美开战无异于自杀,一旦美国完全转移到战争轨道上来,那么以日本的体量根本就无法与美国对抗,因此他极力反对对美宣战,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主和派或和平主义者(类似日本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里就有很多曲笔逢迎的地方,试图竭力让山本的形象没那么好战一些,这也是日本战后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因此他才在被军部逼入战争后发动珍珠港奇袭,力图第一时间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基地,为日本争取最大的优势。
第二个是杜立特和他的队员们驾驶着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因为担心被日本人发现,因此航母不能再继续前进,不得不在距离日本本土650海里的地方让杜立特起飞。老实说,杜立特空袭是一次形式大于实际的行动,但它毕竟意味着美国人第一次轰炸日本本土,对于提振美军士气、鼓舞国民斗志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距离过远,杜立特他们很有可能在中国东海上空就油料耗尽,最后掉到海里。面对未卜的前途,杜立特第一个起飞,此时一阵大浪扑来(影片里海上是风浪状态),将杜立特的飞机完全吞没,但随后B25便冲破了海浪的阻碍,一飞冲天直上云霄,个人认为,这象征着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
最后一个,是山本在杜立特空袭后把自己关在舱室里沉思,此时室内没有任何光源,只有舷窗透过一缕阳光照在地板上——尽管取得了珍珠港的大胜,但山本仍然认为不可能打败美国,最好的结果就是通过一连串的胜利逼迫美国和谈推出战争,这束光正代表着山本的挣扎。此时,昏暗的室内山本的眼睛是第二明亮的物体,就像猫科动物的眼睛在黑夜里闪闪发亮,仿佛是捕食者下定了决心,锁定了下一个猎物。
缺乏对敌人的尊重,这是中国抗日神剧里经常被大众抨击的一个点。假设日本鬼子都是不堪一击的酒囊饭袋,他们又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在东南亚和印度支那追杀得英国人狼狈逃窜,乃至在太平洋战场上一度占据优势的呢?
在这一点上,美国电影起码做到了对敌人的尊重,不去刻意地丑化日本人。
这部片子里对于日本士兵的描绘非常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飞行员在飞机中弹起火、自知必死的情况下高喊“为了天皇陛下”冲向企业号的桥段,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和山口多闻(山口多闻是真正崇尚航空兵使用的日军将领)身上。
见到美军飞机必死无疑,想要冲撞日军航母却失败时,南云也会坦然承认敌人是真正的勇士,在飞龙号已经无法挽救的情况下,并未受伤舰长山口多闻决定与舰同沉(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悲壮,但是值得商榷,类似舰长、飞行员这一类的高技术兵种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却下令自己的年轻部下必须撤离,罗兰基本上完整地还原了这个细节。
顺便说一下,这个部下就是之前在将棋推演时提出“美军航母有可能不在珍珠港出发”这种可能的那个。
还有一点,中国百姓的确为了保护杜立特等飞行员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影片里日本飞机的扫射和轰炸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百姓为了掩护飞行员们转移而被折磨和屠杀,随之而来的还有日军的疯狂扫荡,最后降落在中国的70名飞行员有64人都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返回了美国。
题目里已经提到,这部片是给二战爱好者的一次狂欢,因此它的观影门槛显得有些高,你固然能从片头的封闭式舰艏和上层建筑来确认第一艘映入眼帘的航母是美国的约克城级,并因麦克拉斯基、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哈尔西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获得双份的愉悦,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所能获得的的观影乐趣会因为不够了解这段历史而有所折扣,视听体验更多地来源于直接的海空碰撞,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路人缘不是太好,历史片拍出了粉丝向电影的既视感。
第二个是用于调节气氛的文戏穿插的不太好,这点有些奇怪,我说不上来是文戏本身的氛围有些不对劲还是能体会到一丝丝的说教意味,亦或是其他的什么,但总觉得文戏拖了整部电影的后腿。
第三个是罗兰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几乎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到珍珠港的每个重要节点都交代了,个人猜测其目的在于表现中途岛战役的转折作用,但这样一来,哈尔西带领企业号出征马绍尔群岛的部分就完全可以拿掉,或者是简单提到,拿出一点笔墨来勾勒一下其他内容,比如珊瑚岛海战里列克星敦的战沉。
最后一点是遗憾,没有3D和IMAX,否则这个视听体验还能再上一层楼。
综合来说,我给7.5到8分,四颗星没问题。
提到罗兰·艾默里奇,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独立日》《后天》《2012》,不是他新拍的《决战中途岛》,也不是“好莱坞拆迁专业户”、“全球地标毁灭者”的名头。
而是写在他姓氏里的“有钱”——Emmerich。
提到罗兰·艾默里奇,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独立日》《后天》《2012》,不是他新拍的《决战中途岛》,也不是“好莱坞拆迁专业户”、“全球地标毁灭者”的名头。
而是写在他姓氏里的“有钱”——Emme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