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二十年前,川一个外地人来到北京,那时候大概十六七岁,认识了在被欺负时保护她的立春立冬,高大帅气会耍嘴皮子讨女孩喜欢的立春赢得了川的心,那时候川是一心一意喜欢立春的(在北京1997年前后,那个年纪的女孩没几个会喜欢立冬那种蔫货),但只是年少的那种很盲目的感情。
二十年前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后海月圆那晚究
回顾一下二十年前,川一个外地人来到北京,那时候大概十六七岁,认识了在被欺负时保护她的立春立冬,高大帅气会耍嘴皮子讨女孩喜欢的立春赢得了川的心,那时候川是一心一意喜欢立春的(在北京1997年前后,那个年纪的女孩没几个会喜欢立冬那种蔫货),但只是年少的那种很盲目的感情。
二十年前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后海月圆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根据剧情拼凑,大致还原应该是立春去追别的女孩,立冬在后海陪川等了几天,最后月圆那晚应该是俩人在船上。后来为什么立春会说在那晚摸了川的胸,个人猜测是川想报复立春的背叛,勾引了立冬,立冬可能真就摸了,因为后来他让立春揍他(船是这段记忆的线索,川二十年后又让立冬摸她的胸,被立冬拒绝后,川就去划船了这段。另外后海的船可能是川和立春私会的地方,所以川才会在相同的地点勾引立冬来报复立春的背叛吧。还有一些在船上的对话戏,所以「船」这个场景可能是对立春、立冬和川有隐喻的)
时过境迁,环境在变,再相逢已经是二十年后。。川离开北京去了英国之后其实是通过这三年的回忆,在经历过父亲出轨这件事情,以及反思和立春立冬之间的过往才明白立冬才是值得爱的那类人,才开始真正意义上懂得如何去看懂一个爱自己的人。
说回二十年后,其实有点拧巴,立春让立冬觉得川还是他的(晚上去川的房间,白天在一起的暧昧,言语中对川的言辞);立冬虽然不喜欢立春对川的做法,但自己快死了,只能试着撮合川和大树,刻意对川的回避,使得最终他也没接下川的「新娘」话头,川当时真的已经算是一种告白了,非常在点他了,川爱的是立冬,但最终两人错过。
说些其他的理解:
故事里面对场景的保留(立春立冬的老宅、中山大树的老家和老奶奶的酒馆)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爱过的人,曾经生活过空间的保留,既回忆的重要。
「立春」「立冬」的名字有寓意,可以品。
倪妮三次在酒吧唱歌个人感觉是她内心的一种独白。第一次唱歌是暗示她二十年看懂的事情(也是一种对立冬的独白);第二次是再相遇几天经历之后的内心独白(对三个男人);第三次和第二次唱的虽然是同一首歌,但可能只是唱给自己的。
立冬立春其实和二十年前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川是那个成长了,但是想回到过去的人。
这部戏主角是川,川的故事比较碎片,导演用一种很保护很小心的方式讲川的故事,有些留白得自己脑补。
川二十年后只和立冬正常沟通(比如两兄弟都问她当年为什么失踪,川的回答就成对比了),和立春真的就很敷衍。
川再见立春,其实很讨厌立春,倪妮其实演的还是挺到位的,看她在和立冬之间的情感传达(从相逢挽着立春走,到后来给立春开门的表情、跳舞的表情、立春无力时的表情连续递进的变化),准确的表现出了一种厌恶感(来自父亲的背叛,二十年都不说话了),这里感觉倪妮是一点都没隐忍的表演哈。
中山大树和酒馆老板娘的小故事还是可以挖挖的。
不太懂中山女儿手中日本娃娃那段寓意。谁讲讲
连着看了两遍,就因为主角是倪妮,而且难得剧本的时间线、北京的老回忆都和我的轨迹很接近。讲真,没长期北京生活的人,可能get不到一些点。
导演的各种设计挺多的,就是太碎片了,我这种记忆力差的看起来真的挺累。
“我觉得很多人已经丧失故乡了。”在采访中,张律导演如是说。
作为他的第13部长片作品,《漫长的告白》 “我觉得很多人已经丧失故乡了。”在采访中,张律导演如是说。 作为他的第13部长片作品,《漫长的告白》第一次拥有了在大陆公映的机会。这位在中韩之间游走的朝鲜族导演将其新作的空间设置在北京,以细腻的笔触吐露了人与人之间婉转深刻的情愫。 由倪妮和张鲁一主演的《漫长的告白》于8月13日上映。前有《独行月球》,后有《小黄人》《杨戬》,这部文艺话痨电影在合家欢氛围浓厚的暑期院线票房表现平淡,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时,豆瓣开分6.8分,以及一些相伴而来的性别视角的讨论,大概也起到了雪上加霜的劝退作用。上映第一周过后,排片就开始在一些小城市消失。 由倪妮和张鲁一主演的《漫长的告白》于8月13日上映。前有《独行月球》,后有《小黄人》《杨戬》,这部文艺话痨电影在合家欢氛围浓厚的暑期院线票房表现平淡,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时,豆瓣开分6.8分,以及一些相伴而来的性别视角的讨论,大概也起到了雪上加霜的劝退作用。上映第一周过后,排片就开始在一些小城市消失。 柳川,源自日语yanagawa,yana是柳树,gawa是江流,yanagawa意为柳川。曾经有三个男人从柳川身边经过,却又匆匆离开,不曾留下。可悲的是,他们曾经都爱过柳川,可到如今,没有人会来爱柳川,她孤身一人。立冬问柳川,如果自己结婚,她会不会来,柳川满心期待地问是新娘还是伴娘。可她不知道她眼前这个男人得了癌症,马上快死了,这就是他们最后一面。立春和之于柳川,是始乱终弃。中山大树,柳川一 柳川,源自日语yanagawa,yana是柳树,gawa是江流,yanagawa意为柳川。曾经有三个男人从柳川身边经过,却又匆匆离开,不曾留下。可悲的是,他们曾经都爱过柳川,可到如今,没有人会来爱柳川,她孤身一人。立冬问柳川,如果自己结婚,她会不会来,柳川满心期待地问是新娘还是伴娘。可她不知道她眼前这个男人得了癌症,马上快死了,这就是他们最后一面。立春和之于柳川,是始乱终弃。中山大树,柳川一看到大树就好像看到自己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就像柳川回答的一样,你幸福吗,无论二十年前还是二十年后,她都会回答,我感觉我一辈子都不会幸福。一边讲述着,柳川一边又大哭起来,哭红了眼。老奶奶安慰她,说曾经自己身边也围了很多男人,可现在一个人不也挺好的吗。是啊,人为什么非得被别人爱才会感到幸福,自己爱自己不也可以一样的幸福吗。柳川孤身一人坐在酒吧里,看着昔日老友曾坐过的椅子,又唱到“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她知道,这些人虽爱过她,她却始终留不住任何人。替柳川难受啊。 几天前,我在某平台上刷到了“千万别去看!这部电影充满了男性凝视!”的评价,说的是由张律导演,倪妮、张鲁一主演的《漫长的告白》。 几天前,我在某平台上刷到了“千万别去看!这部电影充满了男性凝视!”的评价,说的是由张律导演,倪妮、张鲁一主演的《漫长的告白》。 这是一部难得轻盈的电影。 严格意义上来说,《漫长的告白》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片。在电影里,爱情只是一个情绪产生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这关于一个空间中感情的纠葛。整体的气质就像这个电影原本的名字柳川(yanagawa)一样,存在一种多义性,一种是对空间的情感,一种则是对人的情感。 这是一部难得轻盈的电影。 严格意义上来说,《漫长的告白》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片。在电影里,爱情只是一个情绪产生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这关于一个空间中感情的纠葛。整体的气质就像这个电影原本的名字柳川(yanagawa)一样,存在一种多义性,一种是对空间的情感,一种则是对人的情感。 非常有日本文艺片质感的片子,叙事靠情绪流推动,看到池松壮亮就想到了《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 理解这种片上院线不为大众喜欢,但还是为这个分数可惜。它不是烂片,绝对不是,只是不适合下沉市场而已。 选角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非常喜欢张鲁一在片子里的易碎感。“你陪我去柳川吧,就我和你。”他笑 非常有日本文艺片质感的片子,叙事靠情绪流推动,看到池松壮亮就想到了《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 理解这种片上院线不为大众喜欢,但还是为这个分数可惜。它不是烂片,绝对不是,只是不适合下沉市场而已。 选角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非常喜欢张鲁一在片子里的易碎感。“你陪我去柳川吧,就我和你。”他笑得温吞吞,好像很柔软又很累。 在柳川静水流深的河道中摇摇晃晃行进,冬日的阳光照得他像一只慵懒的老猫。兄弟俩在寂静的日本小城,什么都不做只是蜷在被炉里听游船行进的水流声,过桥时在漆黑中唱一支柳川的老歌谣,久未外出的灵魂好像就随他们去到了那里。 电影名字从《柳川》改成了《漫长的告白》也没能让一部文艺片侥幸成功杀入大众市场,因为影院总共一天只排了一部片,而且只有我一个观众。纵使如此,我忒么庆幸在看了几部烂片后终于等到了一部非常另人舒服的片子,听说张律导演是一个拍空间感的导演,擅长于在时间空间的变幻当中浮现人在环境下情感流动的底色。 电影名字从《柳川》改成了《漫长的告白》也没能让一部文艺片侥幸成功杀入大众市场,因为影院总共一天只排了一部片,而且只有我一个观众。纵使如此,我忒么庆幸在看了几部烂片后终于等到了一部非常另人舒服的片子,听说张律导演是一个拍空间感的导演,擅长于在时间空间的变幻当中浮现人在环境下情感流动的底色。 本片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怎么样把一个四角恋爱拍得不狗血那就来看这部电影吧。从一个三十岁左右漂泊异乡、感情没有归宿的美丽女人视角来说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心境。两个男人分别代表过去的遗憾与青春,一个男人代表现在的遗憾又一次轮回。有的人是注定要在漫长的等待中无言落幕的,这告白的话语被风被树叶被云都可以遮挡的无力启齿。 本来是一个忧伤的故事,但是被导演这样拍出来,为什么莫名的觉得好看呢?可能导演是在拍一种心境的情绪吧,当莫名被带入这种心绪后就会感觉一切都是浪漫的,人生就是苦涩的唯美。从而非常舒服的接纳并爱上了这部片子的基调与韵味,真好! 四个主要演员包括日本老奶奶都演得非常到位,倪妮的歌也好听和应景。我特别喜欢影片当中有几个特定的镜头,我想这些镜头应该是导演在灯下写本时脑袋里面就一遍一遍过了千万遍的吧,人物、语言环境营造得真美呀!日本久违了,太喜欢日本的居住氛围感了,清淡,悠闲,从容,柳川这个地方非常想去,感谢导演的旅游目的地推荐??????。 我能get到这个片子的点,非常打动我,四星强力推荐。 很久没有在影视作品里看到某个角色身上的特质与自己吻合,很不幸的是,这种特质带有悲剧性与宿命性:是情欲与禁欲的纠葛,是若有若无的表达欲与强烈的自我压抑的交缠,是雄性的占有欲与文明人的克制的交锋,是爱而不得、踯躅不前、沉溺过去,最后只能以“发乎情,止乎礼”的自嘲而收场。 如果不能动用全部的情欲去爱一个人,如果感性不 很久没有在影视作品里看到某个角色身上的特质与自己吻合,很不幸的是,这种特质带有悲剧性与宿命性:是情欲与禁欲的纠葛,是若有若无的表达欲与强烈的自我压抑的交缠,是雄性的占有欲与文明人的克制的交锋,是爱而不得、踯躅不前、沉溺过去,最后只能以“发乎情,止乎礼”的自嘲而收场。 如果不能动用全部的情欲去爱一个人,如果感性不能占据上风,如果在爱情里不能表现得像一个殖民者与侵略者(而是像一个书生像一个君子),那么大抵要留下遗憾折磨自己。 faye:如果还以为原来的女人现在还想着自己,那就大错特错了。spike:如果你以为所有女人的想法都和你一样,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轻微标题党。这是一篇毒舌吐槽。作为一名女影迷,我无法摆脱我的性别视角,但我还是尽量客观地来谈电影的问题。 —————————— 一个词评价电影:尴尬。张律仿佛一个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外国友人,用不太熟的华语编织了一场迎合小资男性幻想的临终之旅——还没太迎合到点儿上。不仅美丽的女性 轻微标题党。这是一篇毒舌吐槽。作为一名女影迷,我无法摆脱我的性别视角,但我还是尽量客观地来谈电影的问题。 —————————— 一个词评价电影:尴尬。张律仿佛一个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外国友人,用不太熟的华语编织了一场迎合小资男性幻想的临终之旅——还没太迎合到点儿上。不仅美丽的女性是被意淫的,就连片子里的京味儿也充斥着符号化的刻板印象。 概括一下影片故事核: 死期将近的大龄男文青,带着自己的已婚油腻哥哥,去日本找寻两人年轻时共同的白月光,想占有人家但知道自己不配所以只敢打嘴炮的故事(雅一点说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故事)。然而,无论是讲爱情、讲回忆,还是讲生死,如果人物的情感根基是空洞的,拍的多精致都遮不住骨子里的小气甚至猥琐。 另外,这种小资质感的文艺片,往往多说多错。最好是通过画面渲染氛围突出人物关系,少用对白补充信息。而张律的台词措辞肤浅又尴尬。我看有人拿张律和洪尚秀比,我没看过张律的韩语电影,仅论《漫长的告白》还差太远,洪电影的“废话”能在一个镜头之内推动人物关系转变,且他的作者性极强。再者,也没法拿倪妮跟洪尚秀镜头下的敏姐相比较。 退一万步,假设今天就是要拍一个给男人意淫的春梦,本片的人物塑造也不过关。这口锅导演和主演谁都逃不掉。倪妮并不“贴脸”柳川,她够文艺够美,但还是有点清高的包袱,她和立春打情骂俏非常出戏,演不出台词所讲的那种“随便的”女孩,应该找一个类似《燃烧》女主并再成熟点的姑娘来演(内娱确实难找演好柳川的人)。再者,张鲁一跟倪妮毫无化学反应,这要观众如何相信故事相信人物呢?本来剧本中就没有能建制爱情的情节,男女主演最起码该演出点神交吧?即使说爱情不是本片的终极主题,那它最起码是主线啊。倪妮和张鲁一完全是自己演自己的,他们演的好用力,我却感受不到情感的流动。尤其是张鲁一演的立冬,浑身只有自怨自怜的酸味儿,不见暗恋的绻绻情意,更不见临终告别的珍重遗憾。我说一句池松壮亮演的最好没人反对吧?一抬眼就有戏,和倪妮拥抱也比张鲁一有cp感,甚至如果主角是池松壮亮,倪妮或许能发挥的更好。辛柏青就不评价了,角色被导演写成这样,演不好不怪他hhh。 片尾柳川唱“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何其苍白。影片既没有感情也没有剧情,我都不知道柳川回首思量起这两个男的能想起什么?立冬到底有什么值得怀念的?我努力地替柳川和张律想了想,找到三个点:故意为她改变的口音、陪她度过被甩的夜晚、日本笑话。没了。但是这点事不足以撑起“回首不胜悲”这顶帽子!还是那句话:人物缺少一个真正的情感根基连接彼此——它可以是蓬勃的肉欲,它也可以与男女之情无关,但必须要有! 电影名叫《漫长的告白》,我看是张鲁一和辛柏青负责“漫长”,池松壮亮负责“告白”,倪妮是一个被观赏的道具。 ———————— 补充:说到“记忆错位”,我并不觉得电影有很好地运用这一点。因为本片在立冬死前并没有发生视点转换,一直都是立冬的视点。柳川想起什么、忘记什么、对人什么态度,都是在与他人对话中展现的。观众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窥视这个神秘的女人。她的内心世界从没有被展示过,直到立冬去世时。这也让整部电影所呈现的精神世界仅止于立冬的“自我感动”。因此立冬去世后,柳川怀念他的动作,是找不到动机的。 我觉得不如删掉十年后以柳川为中心的结尾,或者,干脆最后再多加一个反转:立冬从异乡的客栈里醒来,他没死,只是做了一场梦。立春没走,中村大树的女儿没丢,唯独不见柳川。梦和现实混杂,立冬已然分不清楚真实与虚幻。 总之,彻底让柳川变成一个被窥视被意淫的神秘符号,观感都会比现在舒适。 1 语言 似乎近段时间以来,“语言”在东亚地区的作者电影里发挥着愈发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不同母语使用者之间交流活动的刻画。譬如,滨口龙介就长期将不同媒介的“讯息”(message)作为自己的电影母题,并在《驾驶我的车》那里达至包括身体语言(手 1 语言 似乎近段时间以来,“语言”在东亚地区的作者电影里发挥着愈发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不同母语使用者之间交流活动的刻画。譬如,滨口龙介就长期将不同媒介的“讯息”(message)作为自己的电影母题,并在《驾驶我的车》那里达至包括身体语言(手语)在内的“跨语言交汇”的顶峰。朴赞郁的最新作《分手的决心》同样塑造了一对韩语与汉语之间的沟通罅隙,并且随之隐约映射了两个国族的历史文化身份。至于张律的这部《柳川》,亦是直接彰显了汉语(包括北京话与非北京话)、日语、英语以及身体语言(舞蹈)的并置局面。 借用二十世纪以来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之“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的说法,我们或许亦可以把上述现象不完全归纳为东亚世界作者电影的“语言学转向”。简单从共性来看,无论滨口龙介、朴赞郁还是张律,“跨语言”的文本设置大都牵涉现代版本的“巴别塔”寓言之意:孤独而微渺的个体,短暂而脆弱的集群。实然的语言屏障阻断了共同理解的彻底达成,后者终究滑落为现实的奢望,是先天的注定失落,是先验的不再可能。 民宿老板的女儿,缺失父爱,喜欢音乐,有一整个屋子的娃娃,突然消失。居酒屋的老板娘,年轻时候有很多人喜欢,老了清净下来,也总是觉得还有无穷的事情想要做,不觉得寂寞,听到女孩子失踪的消息,也感叹自己“有时候也想突然消失一阵子”。这两个人,前者像是年轻时的柳川,后者像是老了以后的柳川。 奇妙的是,这两个人都和柳川很投缘。民宿老板的女儿是柳川的小粉丝,会唱中文歌曲。而最喜欢的一个场景,还 民宿老板的女儿,缺失父爱,喜欢音乐,有一整个屋子的娃娃,突然消失。居酒屋的老板娘,年轻时候有很多人喜欢,老了清净下来,也总是觉得还有无穷的事情想要做,不觉得寂寞,听到女孩子失踪的消息,也感叹自己“有时候也想突然消失一阵子”。这两个人,前者像是年轻时的柳川,后者像是老了以后的柳川。 奇妙的是,这两个人都和柳川很投缘。民宿老板的女儿是柳川的小粉丝,会唱中文歌曲。而最喜欢的一个场景,还是阿川喝醉和酒馆老板面对面聊天,阿川含着泪用中文说着乌鸦的故事,老太太用日语说着自己当下的状态,最后捧着阿川通红的脸说她也很可爱,两个人语言不通,却很默契投合。 相比于柳川们的自在、随性和洒脱,立春已经被生活磨得“婆婆妈妈”。立冬身患重病一句喜欢二十年过去仍说不出口,只能继续纠结地对阿川过去的恋爱经历问个不休。民宿老板的喜欢说出去就到了终结。 开个玩笑,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叫《告白/告别的决心》。 爱一个人二十多年,从未说出口却依然爱着,是窝囊,是憋屈,更是面对生活与岁月侵蚀的抵死不从。 这是立冬的浪漫,也是60岁的张律的浪漫。 我爱这说不出的浪漫,我爱这初心不改的单纯。 开个玩笑,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叫《告白/告别的决心》。 爱一个人二十多年,从未说出口却依然爱着,是窝囊,是憋屈,更是面对生活与岁月侵蚀的抵死不从。 这是立冬的浪漫,也是60岁的张律的浪漫。 我爱这说不出的浪漫,我爱这初心不改的单纯。 感谢张律导演讲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 重点谈一下主角三人组 立春:大哥,地道北京人。年轻时就是泡妞高手,表达外露且张扬。人到中年,已经成家有女儿,说话仍然时不时让人觉得很冲。生活里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也看得出挺顾家的。在片子前半段,立春的很多台词让我觉得很尴尬,因为他不懂得去在乎别人的 感谢张律导演讲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 重点谈一下主角三人组 立春:大哥,地道北京人。年轻时就是泡妞高手,表达外露且张扬。人到中年,已经成家有女儿,说话仍然时不时让人觉得很冲。生活里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也看得出挺顾家的。在片子前半段,立春的很多台词让我觉得很尴尬,因为他不懂得去在乎别人的感受,经常会说些带刺的话。虽然这种习惯是他长久养成的,也没有太大恶意,但还是让我觉得不舒服。看完电影仔细一想,其实现实里这样的人不是才真实具备代表性吗。阿川只是他年轻恋爱中的一段,他很快就抛弃了她,在后面没有见面的二十年也没有想起她。但是在柳川和阿川重逢后又习惯性地撒谎说自己没有忘记过她。弟弟立冬从小就敏感内向,他也不理解,一直觉得自己的弟弟行为举止奇怪。不过,片中有个台词说的挺好,就是氛围太闷了,需要他来搞点积极的。每个人活法不一样,更何况立春这种为家庭着想忙碌奔波的男人可能在社会上是绝大多数,不需要有特别的褒贬立场。 立冬:弟弟。一出场就得了癌症晚期的男主。他一直想去找阿川,也一直在关注阿川。不然,他不会提前学日语。不过立冬太胆小了,这点在电影里有很多细节。从小,他就不自信,只会跟在张扬的哥哥后面做跟屁虫。后来,他遇到了阿川。那时候,阿川是哥哥的女朋友。他为了保护阿川,改掉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在哥哥抛弃阿川以后,也连续几个晚上陪伴阿川等他哥。再后来,就是阿川的突然失踪。他以为,是因为他摸了阿川的胸,她才被他的鲁莽吓跑了。在柳川,立冬喜欢阿川她知道吗?她当然知道。不过,一个女生不回应你的暗恋大概率是因为她不爱你。这点敏感的立冬也隐隐约约知道,很长时间他自卑于阿川狠狠爱过他哥,甚至,他误会了阿川还爱着他哥。这点,内向敏感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自己喜欢的人在现实里往往喜欢的都是和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最后谈一下本片的灵魂女主阿川,阿川和两兄弟不同,两兄弟都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自己年少时的性格,但是阿川是成长了。20年前,在北京有过被霸凌经历的阿川曾经十分痛苦,加上父亲的长久外遇被曝光,一夜之间,她就这样突然消失了。仔细想想,她在年轻时选择立春特别好理解,越是没有安全感的时期可能越想找那种看似强大的人依靠,至少,看起来,立春比立冬更能给她安全感。但是,实际上,立春是给她伤害更多的人,不论是霸凌还是抛弃,而立冬才是那个默默付出守候她的人。20年后,再出现在柳川。她变得独立自由而游离。她对两个男性的情感都看在眼里,看破却不说破。不论两位男性怎么试图将她扯回年少的记忆,她都是淡淡的游离。电影还用了女高中生(民宿老板的私生女)和居酒屋老板娘做阿川的两个镜像。她去柳川唱歌生活本身就是出于自身的情感对世界的探索而做出的一种行为,当初被母亲带着离开北京是一种逃避,现在因为对柳川有兴趣而主动前往,即使日常交流不会太多日语,也在柳川过得自然而惬意。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痛苦的记忆,最后,真正的成长大概就是阿川这样,为了自己而自在地生活。很多年后,她孤身一人,不再爱人,却对自己,他人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包容。我很喜欢片尾阿川和居酒屋老板娘的对话,一个诉说痛苦,一个在讲成长,最后在相互理解中让人看到女性的强大共情能力和包容性。还有阿川重回北京悼念立冬的死亡,好几个镜头特写让我觉得阿川犹如圣女。 再补充几点: 立春明明早就不行了,但是还是连续两天敲开阿川的房门,而且还都起身向假装睡觉的立冬招呼。为什么?是为了向立春宣示自己对阿川的所有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今天仍然比立冬具有性魅力。而起身前的打招呼则是用言语向立冬进行一种类似打压霸凌的行为,事实上也确实对弟弟奏效了。而实际上他只是去阿川房间相对而睡。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在阿川屋子里睡觉的时候也是蜷缩着身子,和立冬一模一样。这也证明在立冬长大的过程中其实哥哥一直在对他进行无形地打压,也可以侧面说明立冬的性格为什么那么压抑。 还有语言与沟通。在柳川,出现了四种语言,中文,英文,日语,韩文。陌生的人因为边界感,虽然语言交流不是绝对顺畅,但是彼此之间和和气气,有一种惬意的舒适。但是在北京,年轻的阿川因为说话没有北京口音,却被周围的伙伴集体霸凌到崩溃。地道北京人立冬在片头也因为没有北京口音而受到很多质疑。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对比。 阿川不爱立冬,但是她非常心疼立冬。年轻时候的她渴望依靠立春获得安全感,却被伤害。成长后的的阿川在精神层面上是共情立冬的,虽然不是爱,是一种包容的类似于亲情的爱。所以最后她才会回来悼念立冬,才会在立冬的那间屋子蜷缩一样去体验他在时候的样子。 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说得是阿川的痛苦,遗忘,包容和成长。说得是立冬的善良,胆怯和敏感。当时间远去,空间转移,阿川选择用包容的态度对待曾经的人和事。逢场作戏,一切了然于胸却善良而自在地生活,她的人生没有歇斯底里,没有逆袭,却找到了一条只属于自己的和解成长之路。也祝每一个在生活中受到伤害的弱者,不论男女都能找到自己的和解成长之路。 挺感谢在大荧幕上看到这样的华语电影,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美好的观影记忆。 英文片名Yanagawa,是柳川的意思,在国内上映怕没市场,所以取名《漫长的告白》。 故事娓娓道来,叙事顺畅,不难懂,但有一些“神性”的小细节的寓意不好懂。 比如,弟弟为何要哥哥揍他?也许是对自己不能爱女人的不认同。 同志在直人界里,如同一只乌鸦 英文片名Yanagawa,是柳川的意思,在国内上映怕没市场,所以取名《漫长的告白》。 故事娓娓道来,叙事顺畅,不难懂,但有一些“神性”的小细节的寓意不好懂。 比如,弟弟为何要哥哥揍他?也许是对自己不能爱女人的不认同。 同志在直人界里,如同一只乌鸦被一群乌鸦殴打的孤单,大概如此。 民宿老板的女儿消失了几天,是什么寓意? 那个模仿小野洋子弹吉他的女人,家里只剩下一道门,挺有意思。 很多角色活得像个诗人,神神叨叨的弟弟、随意来去的女中学生。 女主角跟日本老太太言语不通、鸡同鸭讲,却能在感情上获得一点共鸣,有意思。 弟弟骑自行车载着柳川,拍的是水中倒影他们的踪迹,柔美的镜面皱褶,这一段很美。 弟弟说要讲一个笑话,是什么笑话?大概是上帝跟他开的笑话,他灵魂爱上了柳川,身体上却无法爱。 因为他在少年时看到她的胸部时,就说“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幸福了”,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在肉体上爱她。 漫长的告白,大概就说他为了她而开始不说北京话。 剧中人很多是孤独的,屈身而卧的时候是孤独的,这是人类在子宫里的样子。 哥哥的妻子的言语动作把大家从含蓄的诗意中拉回了现实。 日本老太太活得很坦然,她年轻时不缺男人,老了却孤身一人,却不觉得寂寞,因为世界对她来说还是玫瑰般的绮丽。 女主角跳舞的片段太美了。 现实总不是那么完美的,很直男的哥哥却花心,痴念的弟弟却貌似性无能。爱她的民宿老板,却已有孩子。 里面数次提到石黑一雄。 以上是从同志的角度来看。 如果是从直男的角度来看,会觉得这个弟弟太闷骚做作了,让人受不了。 三星半 坦白讲,我还是第一次去电影院支持文艺片儿。这类型的电影市场就那么大,全世界都如此。意味着你去看的时候,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艺术电影的叙事方式与你日常观看的电影非常不同。制片方当然想要賺钱,不过电影的导演并不会像商业片那样要去讨好观众,他们更在乎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有看得云里雾里的地方那再正常不过,不必强求。以前也看一些文艺电影,总体下来的感受是:不要试图在文艺片儿 坦白讲,我还是第一次去电影院支持文艺片儿。这类型的电影市场就那么大,全世界都如此。意味着你去看的时候,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艺术电影的叙事方式与你日常观看的电影非常不同。制片方当然想要賺钱,不过电影的导演并不会像商业片那样要去讨好观众,他们更在乎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有看得云里雾里的地方那再正常不过,不必强求。以前也看一些文艺电影,总体下来的感受是:不要试图在文艺片儿里寻找所谓的生活意义或者其他什么正向的能量,而是去感受隐藏在各种碎片里的一些氛围和情绪。意识流的表现方式,无关道德上的对错,没有非黑即白,没有批判,只是呈现给观众们关于某些主角的故事,很接近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与生活本真。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看类似风格的电影可能会非常抗拒。在走进电影院之前,鉴于对文艺片儿的后遗症,我对《漫长的告白》(柳川)的期待其实放的特别特别低。不是说没有好看的国产文艺片儿,而是看过的大部分片子都有点压抑有点闷。生活已经足够繁重无聊, 我可能已经没有耐心走进电影院体验艺术电影的细碎铺陈。如果一定要走进电影院,大概只有迪士尼的造梦电影是我的心动所在了。毫无疑问,《柳川》也属于上述这一类型的电影。因为心里建设做的好、预期放的低,真的开始观看,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它的主题依然是忧郁的、遗憾的、悲伤的,故事也是在各种场景的对话和沉默留白里缓缓推进,但它的表现手法并不全是单调沉闷晦涩,而是在相当多的细节里以一种接近于喜剧式的小冲突小矛盾去达成一种悲剧的效果,轻松的、俏皮的、幽默诙谐的对话背后,还是中年人求而不得现实。这样一来,悲就不那么悲,它只是一些逃不过的人生遗憾;喜也不是真的喜,它只是一种对现实无奈的调侃。在看起来很忧郁的文艺电影里,意外的收获了一些看喜剧才有的快乐。乐过之后再回味一下,又能体会到一些淡淡的忧伤。非常成年人式的生活冷幽默和不便言说的苦涩。咬文嚼字的表达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粗俗一点现实一点,就是电影里很多片段所呈现的那样:那些想要抓住爱情残影的中年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有人说,张律拍的很多作品都是他的“春梦”。我还没看过他别的作品,但《柳川》可以这么理解。当然阻止男人做春梦根本不现实,能做的是要给女人争取到同等的自由,让女人也有坦荡做春梦的自由,不要那么多性羞耻的束缚在身上。还是那句话,如果看文艺电影带上了道德审判的眼镜,那真的不如不看。何必为难自己呢。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不太雅的对话或画面,有些地方我也觉得突兀。有声音批评导演是不是国外呆太久了,对中文有些生疏?不排除这个因素,这些批评我觉得是客观的。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时候是符合人设的、推动剧情需要的。承受“男凝”批判者批评声音最多的立春哥(辛柏青饰演)这个角色,我个人觉得演的非常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设。从周秉义到立春哥,辛柏青这个演员真的让人刮目相看。一定有立春那样的北京胡同中年大叔,能说会道,幽默搞笑,感情上不负责任直来直去……而柳川真的喜欢过他。 但柳川又不止喜欢立春哥不负责任的随便,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放不下的,还有立冬哥更为细腻深沉的体贴关心。也许立春立冬兄弟就是柳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文艺版的。她谁都没有完全放下,但也没有为了他们中哪一个更主动的前进一步。只是在等待,不拒绝,也不挽留。 这部电影实在没有什么要歌颂爱情的姿态,改成《漫长的告白》这个名字纯属画蛇添足,题不达意。中年人能有什么爱情,大家都被各自的现实生活牵绊,病的病,不举的不举,或者有家室,根本没有足够的勇气谈爱情,谈爱情有点奢侈。但他们又都不甘心,忘不掉记忆中的某些空间、某些人,还想去争取一下,挣扎一下,当然只会是春梦一场:美则美矣,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谁也得不到。柳川没有,立春立冬兄弟也没有,中山大树也没有。 如开头所言,很难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总结出一个什么正经的意义来,但你一定会在某些观影瞬间生出一些特殊的感受,思绪飘到自己记忆里那些独特的空间,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柳川。 电影收尾好像有些仓促。邻座的观众感叹了一句“这就完了?!”。是的,这就完了。很多现实中的告别就是隐藏在那些日常琐碎里,来得仓促且悄无声息,多的是没有预告和铺垫的落幕与分离。但导演如果真的这样处理电影结尾的话,观众还是会带着疑惑,并给他的作品扣掉半颗星:你怎么能这么处理呢?就不能再艺术一点吗?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我没有参悟什么人生要义世间真理的想法,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看《穆赫兰道》时的感受:也许电影我没有完全看明白,但这不耽误我沉浸在有关柳川的春梦中,很美,余味悠长,有快乐也有忧伤。 一部颇有巧思、回味悠长的电影,在极弱的戏剧冲突中展现岁月沉淀过的激荡和怅惘,又并不止于爱情,更是种种人生况味。 一部颇有巧思、回味悠长的电影,在极弱的戏剧冲突中展现岁月沉淀过的激荡和怅惘,又并不止于爱情,更是种种人生况味。 张律导演是“忧郁”的,在以往的电影中他的镜头对准过中国东北边境的流散族群,讨论过民族性的身份认同、女性主义、爱欲和死亡交织的情感。重新拍回华语片,《漫长的告白》的故事太过俗套,其核心思想示范出了这部电影的“短板理论”,导致精心的镜头设计和演员们深情的表演和台词成了流于表面的爱情文艺片标配。张律导演的映后交流加了一颗星,真诚的甚至有些憨厚,很坦然地暴露出拍电影是一场 张律导演是“忧郁”的,在以往的电影中他的镜头对准过中国东北边境的流散族群,讨论过民族性的身份认同、女性主义、爱欲和死亡交织的情感。重新拍回华语片,《漫长的告白》的故事太过俗套,其核心思想示范出了这部电影的“短板理论”,导致精心的镜头设计和演员们深情的表演和台词成了流于表面的爱情文艺片标配。张律导演的映后交流加了一颗星,真诚的甚至有些憨厚,很坦然地暴露出拍电影是一场非常私人的表达和追索。这比一定要教给观众什么道理的某些文艺片导演强太多了。 但爱情文艺片的主题可以深刻、人物可以真实、尤其是生活环境可以不够精致。作为平遥的开幕式,观众非常期待《漫长的告白》,但《漫长的告白》却没能十足地信任观众。亚洲电影中太过常见的一种三角关系,其中一人身患绝症引出一个埋藏在心底的执念,可又埋得不是很深,每到夜深人静矫情劲上来了,就要把台词翻出来在月光下晒一晒。女主角明明是个像风一般的女人,在夜晚的街道上起舞,在隐蔽的酒吧里开唱,北京、伦敦、柳川,另一种人生,说换就换了。还要供兄弟俩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凝视了二十年。两个男人的内心戏太足,却远不如影片中其他人物的寥寥几笔表现出来的情感更打动人。 柳川这地儿在导演的镜头里确实是如诗一般美。倪妮的演技也被打磨上了一个层次,辛柏青的表演依然相当成熟。利用日式民居、居酒屋、K歌房等建筑的独特户型特色所呈现的空间感拍摄出了非常细腻的人物互动镜头。 去年八月在上海看了小河的寻谣计划演出,唱到了片中出现多次的《秋柳》。当时第一次听,很惊讶,这哪里是童谣? 去年八月在上海看了小河的寻谣计划演出,唱到了片中出现多次的《秋柳》。当时第一次听,很惊讶,这哪里是童谣? 《秋柳》寻谣计划·杭州站 live版 - 小河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163.com 当年竟教小孩这样悲壮的歌。 记得小河说采集到这首童谣时很惊喜,美国民歌的旋律如何在近一百年前来到中国,又是什么机缘让弘一法师填了词,其中的细节我们无从得知。 《秋柳》放在这部电影里,自然契合。眼前景,已全非,立春也好,立冬也好,阿川也好,都是活在过去的人,九斤老太似地老把二十年前和人心不古挂在嘴上,听着像调侃,心里也认真。所以在二十年后重遇时竟像隔了二十分钟再见那么自然,所以在街头起舞也得那么恣意而郑重。 片中的柳川简直不像真实存在的,更像一个真空地带,想回到过去和活在过去的人在这里聚集,相遇,那些房间陈设不变的人,说话方式也不变的人。哪怕口音变了,声音也没变。他们幻梦般地度过这段其实并不漫长的时光。 阿川在石窟酒吧里两次唱起《秋柳》,截然不同的情绪和呈现。和经营酒馆的老太太聊天之后,她好像放下了曾经对那只受伤乌鸦的视而不见,即使她们语言不通,情感传达却毫无阻碍。和四人先前对话的强力介入和语言障碍的中止截然不同。但回到北京,她推开门,看到立冬的房间空空荡荡,床那么小,想到他蜷着的模样,又是不胜悲。 立冬总是一个人,就算和哥哥在一起聊天也是一个人,三个人时也还是来来回回蹬着自行车的一个人。只有在柳川和阿川泛舟时的短暂笑谈是有来有往的二人状态。如果说立春和阿川总是不禁回到过去的习惯里,立冬则从来就没走出来过。去到柳川,兄弟二人加上阿川变成三人行,再加上民宿主人,发展成四角关系,却一点不热闹,清冷得很,还都是一个一个的人。 不禁感慨这部开幕片多么适合平遥以及平遥电影展。昨天和观影的小伙伴在平遥街头闲逛,惊讶于空落落的商铺和街道,以及到处贴着的招租二字。而刚刚开幕的平遥电影节也和片中的柳川一样笼罩着乌托邦式的聚会气氛。 片中有一幕,立冬在柳川街头摆出随口胡说的模样:有些东西,来不及扔,就烧了。其实哪止于东西而已呢?片中人物的背景和足迹遍及中日韩英,背叛的父亲,出走投靠远亲的女儿,看着不相像的兄弟,她和他的故乡同名,隐藏着的亚洲乃至世界的图景和深处的历史线索隐隐地发着光。 这告别漫长吗?也就两个小时。片中的人们希望它是漫长的,既然前方无处可去(立冬)或者只能回去(立春)或者一无所知(阿川),除了告别,他们还能做什么呢? 所以要坐船,可以慢点,再慢点,可以在俯身穿过桥洞的一片漆黑里,唱一支短歌。 映后张律导演说自己十年没拍华语片,诚惶诚恐,拘谨小心地鞠躬感谢大家。还说到电影不是全明白了再去拍,而是为了明白去拍的。 记得小河说过,《秋柳》也有欣的一面,无常也是一种好事。弘一法师的绝笔,四个大字,悲欣交集。欣在悲的后面。立冬在酒馆说起那个冷到结冰的日本笑话时,素不相识的老大爷笑得前仰后合。 看完这部电影走出小城之春,怅恍中打开群消息,看到的是科长在开幕式领衔的大型蹦迪现场,不禁不合时宜地哈哈笑了几声。 对了,片中更常出现的约翰列侬的《Oh my love》,个人理解的最好的情歌,最好的情感。它唱出了只如初见,正如安德烈·布勒东写的“我找到了,爱你的秘诀,永远作为第一次”,也唱出了爱的广阔,不是狭窄的你和我,而是彼此的双眼和心灵可以触及的博大世界,那么清晰,那么富于创造性,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开启前所未有的感受。 https://music.163.com/song?id=1475050 那么美好的感情,只在阿川的歌声里,她可能也不太相信,所以总是低低浅浅地唱它。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
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
想当日绿茵茵春光好
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
风凄凄雨凄凄
君不见
眼前景
已全非
眼前景
已全非
一思量
一回首
不胜悲
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My eyes are wide open
Oh my lov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My eyes can see
I see the wind oh I see the trees
Everything is clear in my heart
I see the clouds oh I see the sky
Everything is clear in our world
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My mind is wide open
Oh my lov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My mind can feel
I feel the sorrow oh I feel the dreams
Everything is clear in my heart
I feel life oh I feel love
Everything is clear in our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