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影协瞎写的(严重偏题的)荐影(实为观后感),豆瓣同步一下。
这部电影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目前唯一的恋爱小说《一首小夜曲》。也许由于此前推理小说的写作经验,原著中伊坂将几篇故事组织得很精妙,人物关系以及情感联系就像是蛛丝,纤细却又坚韧,就像夜晚城市里轻轻飘荡的歌曲,裹挟着车站前柔和的灯光。然而,原著难免同蛛网一样略显松散(也许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但是导演将原本的几篇故事整理糅合,串成了一串项链,使得电影表达更为流畅。
“邂逅”是贯穿全片的主题之一,这个词本身就带着诗意,同时也带着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是被时间滤镜磨平的追忆。佐藤一度很憧憬“邂逅”,但他看重的是“邂逅”这件事,着力地去描绘心中邂逅的场景,苦苦等待着最合适(也就是他心里最完美)的时刻。但是他的朋友,儿女双全的织田一真,嘲笑他的执念,告诉他这种理想的邂逅很难发生。想着那天加班偶遇的纱季,佐藤开始寻找邂逅的真正含义和意义。影片也是延续着这一思路逐渐展开,观众也被带入这一视角,和佐藤一起思考,由此逐渐理清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在此之上建立的几段感情也相互作用,一个行动可以很快地反馈到其他事件上,引起人物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缘,妙不可言)。这些小包袱能够很好地把控叙事的节奏,牵引观众的情绪,我还记得当时在天山电影院观影时全场观众的笑声和眼泪。
十年后,佐藤到了和曾经的藤间前辈一样的年龄,也落入了相似的情感困境。前辈的话让他认识到,邂逅本身是怎样其实没有这么重要,重要的是邂逅的人。这个人能够让你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无比庆幸当时遇到的是他(她)而不是别人。这也是片中十年之后的部分让人物和观众明白的,一番折腾之后也许还是无法求得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婚姻还是恋爱,事实的邂逅与幻想存在差距,交往或结婚后逐渐丢失了相遇的激情,最终在风平浪静的生活中偶然忆起最初的邂逅,只一笑而过。但是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中,两个人会发现彼此已经不知不觉地嵌进对方的生命里,最初的邂逅是否完美真的不重要了,毕竟人不能只靠美丽的回忆和幻想过完一辈子,你遇到的恰好能缝进缺口的那个人,才是最踏实的依靠。同时也要感谢平凡的生活,磨去了原有的滤镜,才能让人看清情感最朴素的本质,也因此更珍惜邂逅的人。
毫无疑问,在这种轻松温暖的基调下,影片的色调基本是暖色。我对夜晚仙台站前的几个场景印象很深,因为贯穿十年,它的灯光始终是柔和的暖黄色,而场景里的人物大多是着深色套装的社畜或学生,暖色的灯光柔化了棱角和深沉的颜色,轻抚着疲惫。唯一的亮色除了灯光,就是穿着米色风衣的卖唱歌手,十年如一日,这也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就是这里,见证了佐藤不够完美、但足够幸运的邂逅。顺便夸一下三浦春马,笑起来的时候仿佛眼角纹都在说话,很自然地表现出佐藤给人的踏实感和温暖。
除了“邂逅”,我觉得这部影片还有一条暗线,就是轮转和传承,主要体现在两代人面对相似的感情问题时观念的传递,这也是影片后半部分“十年后”暗藏的精妙之处,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所以大家在期待着美妙邂逅时,还可以留心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日后回忆起来会让你觉得:当时遇到的是他(她),不是别人,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