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81545
  • Ikily
    2007/11/23 1:55:55
    电影被“和谐”之后~
    应该说,我还是很欣赏“和谐”这个词的,从这个词的背后,我们在共产党引导下看到了祖国江山的一片大好,社会的欣欣向荣,人民的积极善良~一派和谐的诱人景象,以至于中国内地的民众透过中国内地的大众媒体,所看到影视剧集也是一水的走和谐路线~~每部片都让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完美的广电总局啊~完美的内地审片制度~~~

    收集最近看过的几部“和谐”版电影如下。由于我看到的也基本已经是内地版,原版细节
    应该说,我还是很欣赏“和谐”这个词的,从这个词的背后,我们在共产党引导下看到了祖国江山的一片大好,社会的欣欣向荣,人民的积极善良~一派和谐的诱人景象,以至于中国内地的民众透过中国内地的大众媒体,所看到影视剧集也是一水的走和谐路线~~每部片都让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完美的广电总局啊~完美的内地审片制度~~~

    收集最近看过的几部“和谐”版电影如下。由于我看到的也基本已经是内地版,原版细节未曾亲见,这里记录的都是经由网友们整理的电影前后差异对比,而并不是我原创的~~我只是将这些汇集到一起和大家共同分享,如果大家喜欢请支持盗版~~这些记录也在不断更新中~~

    《色·戒》——导演:李安 编剧:James Schamus 王蕙玲 主演:梁朝伟 汤唯 王力宏
    删减前后对比(原文:http://www.douban.com/review/1233386/):
      (1)王佳芝与梁润生的“生理启蒙课”不止一堂。第一堂课结束后的清晨,王佳芝直接掀开被子起身,正面全裸;第二堂课梁润生还非常戏谑地说,今天觉得你有些反应了嘛!王佳芝说,我不想和你开这种玩笑。
      
      第一次时候给了汤唯脸部特写,紧张,羞怯,不情愿,到后来突然的疼痛和恍然大悟,和反感和略带屈辱,都是很细微的表情,但是汤唯表现得很好。
      第二次王佳芝在上。笑想,其实这些爱国青年对于报国这件事,还是很专业嘛!
      
      (2)钱嘉乐的死亡非常马拉松,每个人轮着捅了他一刀,他都没死;从楼梯上摔下依然没死。王力宏只好挺身而出,拧断了他的脖子。王佳直奔出,楼梯邂逅王力宏,王力宏抬头,血红的眼睛。这一眼,王力宏演得很好。所以事后说他抑郁,很可以理解。
      
      一场非常精彩的群戏,拍得压抑,场景的血腥都抵不住心理带来的残酷。王力宏的第一刀,笨拙而吃力;而后每个人都带着一丝惶恐,但内心的恐惧、愤懑,让他们每人捅下一刀。一刀后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仪式,终于不只是在舞台上杀过人。人心很暗,有很多找不到出口的情绪,人们总能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进行释放。
      
      (3)第一场床戏,大陆版捆住手就结束了。足本有鞭抽的戏,虐恋得很有意思。驯服和快感是易先生唯一的追求,感情几乎为零;走的时候,还冷漠地把王佳芝的大衣扔在她身上。当你为承受着身心双重痛苦的王佳芝难过时,却看到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谁是谁的猎物,谁在为谁驯服,其实毫无定数;
      
      (4)第二场床戏,各种诡异扭曲的姿态,易先生一次一次按住王佳芝的头,跋扈地直视她的眼强,完全强者的姿态。我想易先生的内心一定是充满恐惧的,他必须看着别人的眼睛分别真假,然后才能存活。而在激情后两人紧紧抱住,他的色厉内荏变得好清晰。王佳芝大概也开始逐渐模糊自己的身份和所谓使命,但并不完全自知。想起很早看过的一个电视剧里面说,for women, sex is never only sex,精准。
      
      (5)第三场,也就是在警察局门口接了人,有一段轿车对话之后,大陆版本直接删了个干净,因为下一个镜头接的就是赤裸裸的床戏。但这场是感情饱和度很高的。易先生的沦陷和王佳芝的挣扎。王佳芝哭着一次次地用枕头蒙住易先生的眼睛,易先生也没有反抗,或者说完全无力反抗。这场戏应该是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感情升华。王佳芝说,他比谁都懂戏假情真这件事,在黑暗中只有他知道这一切是真的。在一次次的性爱背后,王佳芝是有感情的,易先生能体会,所以才会一步步放松警惕,放入自己的感情。由于这场戏被整体删掉了,使得后来天涯歌女的煽情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情铺垫,感染力有所削弱。

    《兄弟》——导演:赵崇基 编剧:黄精甫 主演::刘德华 苗侨伟 汤镇业 黄日华 陈奕迅
    香港版和内地版比较(原文:http://hongkongfilm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835934):
    先談開首,港版的兄弟的開首,先描述結局開槍有人倒下的場面,內地的「和諧化」版本沒有該情節,起始便是以堯與舜童年時的駕車肇禍及林雪飾演的「鬼仔」爸爸慘死的過程。
    但是,令人費解的,卻是結局。
    香港版本的結局,是苗僑偉的堯、陳奕迅的舜及劉德華的警司於果欄處,舜與警司對峙,堯到場向警司解釋其苦衷,希望舜以無污點的情況下接收興隆,接著舜與警司的對峙持續,最後舜與警司也開槍了,然而,兩人沒射中,因為堯以自己的身體檔了兩槍,中槍倒地。接著是場景持續數稍。後來,再次播出苗僑偉的對白,指一張古椅只有譚家的人才能坐,不過該椅子已被放在街邊的雜價攤待售。
    內地版的版本,則十分奇怪。到了對峙極深之時,卻是警司同意了堯的安排,為堯戴上了手拷,然後拿了外套遮蓋手拷,三人一同離開。後來,再次播出苗僑偉的對白,指一張古椅只有譚家的人才能坐,而該椅子仍放在果欄內。
    相比起來,內地版本片長較短,而且結局裡警司的行徑亦十分奇怪。不然的話,看來有點妨礙司法公正?

    《十三棵泡桐》——导演:吕乐 主演:刘欣 赵梦桥 段文博
    被禁映的《十三棵泡桐》到底改了啥?(原文: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945127.shtml):
    ……东京获奖归来、北京媒体放映礼、广州点映、深圳点映,上网搜搜新闻圈内圈外好评如潮……好不容易得到消息3月22号会在北京首映,随后会在各大城市影院上映,还来不及高兴昨天又得到消息说首映被取消了。还没晃过神来再接到消息说被中宣部枪毙了,放映时间无限期推后~……今天上网再搜“泡桐”的新闻时,片方昨日虽然否认被封杀,但承认该片在电影局审查时已经被要求删减数分钟敏感镜头,可谓刀刀见血。并表示该片仍在电影局接受审查,“是技术方面的”。
    一起来看看“泡桐”到底改了啥,改过后的片子还有小说里的味道吗?

    改: 从《刀子与刀子》到《十三棵泡桐》
      
      在一个半月的剧本创作中,刘颖前后修改七稿,“除了导演提意见,还包括制片人、剧组工作人员”。她表示,修改意见主要是考虑剧情是不是有点过于残酷,“这是一部‘青春无志’片,而不是青春励志片,能否过审、得到公映许可证,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剧本送审时,原定的片名《刀子和刀子》被否决,因此吕乐才想出现在的名字《十三棵泡桐》。
      
    删:血腥、敏感镜头不见踪影
      
      从近三十万字的小说到电影剧本,《十三棵泡桐》已经做过大量删减,“尤其是小说中一些太过残酷的东西没有要,以免拍出来的电影很悲惨。”包括小说中诸多街头打架情节,在电影中并无展示。
      
      根据刘颖的描述,从去年8月她看的样片到目前国内预备公映的版本,电影又再度删减了一些敏感片段。包括年轻的男语文老师把少女何凤喊到办公室时,把头放到她腹部停留的三五秒被剪;第二天学生看到自杀身亡的这个男老师被抬出学校的一段也被删掉,以至于观众并不知道这个老师自杀;何凤去班主任的寝室时,发现其床前有自己前男友陶陶的靴子一闪而过的镜头,也没有在公映版本中出现。
      
    增:家庭教育戏份并非刻意暴力
      
      《十三棵泡桐》的女主角何凤生性顽劣,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刘颖透露,导演吕乐在剧本创作中,执意要加一场父亲打何凤的戏,“他说要找一个能压制住她的人,能对她的行为做出一些规范化的举动。”电影中,何凤被打得口鼻流血,“这段戏不是说家庭暴力,而是她父亲爱她太深,所以后来才为她买了裙子。”
      
      至于电影中增加的学生在厕所扔雷管的戏,刘颖表示是出于增加视觉冲击性和戏剧性的考虑,“从小说文学到电影语言,需要找到合适的改变”。她认为,不管大家对电影好坏褒贬,它的魅力可以打动每一个人:“告诉你青春有美好更有残酷的一面,我们都要正视它。只要是曾经发生的事情,都不要忘记。”

    《盲山》——导演:李杨 主演:黄璐
    在嘎纳放映和内地版的结尾变动:
    原来的结局:“在激烈的拉扯中,绝望无助的白雪梅顺手抄起一把菜刀,朝正在殴打父亲的“丈夫”砍了一刀下去——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而现在的结局是这样的:在智勇双全的公安同志的帮助下白雪梅得到了解救,从车窗中望着抱着孩子追赶的婆婆的身影~
    看过片子的人应该都记得片中白雪梅的“丈夫”洗头的那段情节吧,虽然表现出了“丈夫”的野蛮和白雪梅的愤恨,但那段情节在电影中依然显得很突兀,这就是被“和谐”之后的痕迹。
    还有片头的文字说明“二十世纪90年代初 西北某偏远山村”。然而整个片子里有不止一个地方展现出的背景不可能是90年代初,如果是都是导演不小心穿帮未免有些牵强,有些特写镜头过于明显,比如女主角穿的匡威鞋~~~有人认为这个片头说明是为了方便审查,内涵在于说明愚昧的事情已是过去,现在的中国社会是和谐滴~~而那些“穿帮”镜头恰恰是对此的反讽~
    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结论。

    《出埃及记》——导演:彭浩翔 主演:刘心悠 任达华 张家辉 邵美琪
    又是两个不同的结局~~~
    怎么说呢~原本就很期待《出埃及记》,因为对导演彭浩翔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至少很喜欢他的《伊莎贝拉》。但是等着等着就听说内地不引进了,小郁闷了下下。然后又听说内地不公映但是还是会发行内地版的DVD~~最后发现要禁最好禁得彻底,这个内地版DVD还是不发行的好,免得发现又是个和谐版本的结局让人如此别扭~DVD有粤语和国语两个版本,差别就在于结局原来是不一样的~
    话说回来香港很多影片都会拍两个不同的结局,以此来对应大陆的审片制度,比如经典的《无间道》。这样看来,《出埃及记》也在意料之中了。
    粤语版结局:任达华在升职面试时一直打嗝,没答完问题就眼前一黑。前面的情节中有说有种药是打完100个嗝就会死,显然是被下毒了。
    结局:刘心悠被抓,在审讯室披散着头发低着头,画外音是警察叫她供出全部,她说,我有个要求,要见我的丈夫。警察说,你丈夫都知道了,他不想见你。刘心悠说,我全部说出来。
    换句话说,粤语版是杀男组织大胜,而国语版是警方胜利~~~多么和谐的社会,多么万能的警察~~~

    不过近期看过最搞笑最恶心的电影还是《第三个人》,与《寄生人》情节几乎一模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审查时没有发现这个严重的版权问题。那些相似之处我也就不罗列了。这个暂且不说,最搞笑的是台词,一个杀了别人父母的人说自己从小就有理想非常勇敢而且懂得自律。一个刚刚被自己姐夫强奸的少女说强奸也不算什么我解脱了~~~

    我依然有很多想看的片子由于种种原因无缘得见。《南京梦魇》在大陆根本就没有上映,同样题材的《南京》拷贝也是少之又少。《激流中国》这样的写实片在大陆也是依然见不得光,虽然我对日本也深恶痛绝。

    算了~关机睡觉。
    【详细】
    12454921
  • hanbhong
    2007/11/17 15:32:10
    摩西有几个方向?
      女人们在女厕所里商量着怎样杀掉男人……真是一个淫邪的起点。足够荒诞的事情,就没有人信了,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彭浩翔在《出埃及记》里说。
      第一次知道,英国女皇有一双温婉而漂亮的眼睛。但大特写慢慢拉开,却是蛙人和铁锤,交响乐中的暴力。这是一个比较用力的开头。所以,稍稍有些智商的人,都不相信那个浮皮潦草的结尾,会是导演的本意。果然,查了一下,是另一个
      女人们在女厕所里商量着怎样杀掉男人……真是一个淫邪的起点。足够荒诞的事情,就没有人信了,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彭浩翔在《出埃及记》里说。
      第一次知道,英国女皇有一双温婉而漂亮的眼睛。但大特写慢慢拉开,却是蛙人和铁锤,交响乐中的暴力。这是一个比较用力的开头。所以,稍稍有些智商的人,都不相信那个浮皮潦草的结尾,会是导演的本意。果然,查了一下,是另一个版本。
      在原版中,据说丈夫詹建业在面试时不断地打嗝,根据那个被疑偷窥女厕的倒霉蛋的调查,这是被女人下了毒了,打嗝打到一百下就要玩完。有关部门看来比较照顾男人们的感情,在新版本中救了他一命。
      我觉得,在一个海量存储已经变得十分廉价的时代,一部电影有几个结尾并不一定是一桩坏事,因为劣币难以驱逐良币,各种版本都能留存。试想,如果曹雪芹在世,在出版全本红楼时,有关部门表示,在某些地域发行的本子,八十回后必须由高鹗同志领衔的写作班子予以改写,我想,作者未必会痛心疾首,前提是全本能够在一定区域内流传。这真是百家争鸣,一宗各表,后人治史,相信会从这些不同的结尾得出很多有趣的结论。
      当然,有人会说导演又一次被强奸了,但他个人是爽是痛,区区感受完全可以置之不论(原版也未必就完全是他的意志体现)。对于受众来说,哪一个版本最好,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新浪组织一次投票表决,只要问题设计稍稍用心,得出背道而驰的结果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有人说,如果三项技能中缺失两项,就要被归入现代文盲,这些技能是英语、电脑(网络)和理财。第三项有待商榷,前两项基本同意。我担心的是,不同的结尾正在塑造不同的人,如果某地的观众常年看到的都是光明的、向上的、蓬勃的结尾,他们的心理当然是十分健康的,可会不会稍稍幼稚天真一些?遇到另一个地方常年被另一些阴暗结尾塑造的人群,是不是会吃亏呢?有的人多了一个心眼,每次都会在电脑上查一查有没有其它的结尾,结果他们的心眼越来越多;而许多的老实人(所谓现代文盲)缺了这个心眼,心满意足地走出影院,关上电视,结果心眼越来越缺,直至浑沌。这样的结果,究竟好不好呢?
        不过,我知道,《色戒》即使被删掉一些,各地观众掌握的生理卫生知识是不会因此而产生多少落差的。所以,没所谓啦。
    【详细】
    12411009
  • Bigteeth
    2007/11/16 23:38:04
    我能·我不能·神能
        请相信,变形金刚这种生物是存在于地球上的,并且也存在于我国。我敢 这么说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据说,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没有引进大陆是因为“内地不存在暗杀男士的妇女组织”,由此可以推论,既然引进了《变形金刚》,则句首的结论成立。后来,有个聪明的领导跟我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就宣布不准炒作《变形金刚》了。我估计啊,国产变形金刚就像美国影片所透露的那样,深
        请相信,变形金刚这种生物是存在于地球上的,并且也存在于我国。我敢 这么说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据说,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没有引进大陆是因为“内地不存在暗杀男士的妇女组织”,由此可以推论,既然引进了《变形金刚》,则句首的结论成立。后来,有个聪明的领导跟我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就宣布不准炒作《变形金刚》了。我估计啊,国产变形金刚就像美国影片所透露的那样,深藏于一座水库之下。你说,会不会是三峡大坝呢?

        我相信,一个比较美好的世界断然不会拒绝《出埃及记》这样一部影片的上映。我本来也相信,一个算不上美好的世界即使不引进《出埃及记》也会想出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的理由。现实证明,我还是一个面对邪恶只会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的青年。我所相信的那个比较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荒谬。

        如果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面对荒谬的一种鲜明态度,那么我倾向于将《出埃及记》看作对荒谬问题的描写:他将荒谬、个体、个体面对荒谬可能的抉择,用一种缓慢但暗含讥讽和哀伤的调子,用平稳的让人不安的镜头,用那时时出现的巨大的俯视视角一一道来。我曾经猜测这样的视角背后的主体是谁,是片中某一个具体人物吗,还是无所不知的神?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样的一双窥视的眼睛背后是跟詹建业一样的我们。我们不像詹建业一样娶了个暗杀男士的老婆,但是我们遭遇的荒谬困境是一样的。我们看着他的举动,想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引导自己能够走出埃及,走出那个折磨人的地方。

        据说摩西活了120 岁,他的生命如同竹子一样节节可辨。按照牧师标准的布道腔,他的前四十年是跟中国移动一样自以为“我能”的阶段。他看到了埃及人欺负以色列人,自作主张地 将前者给杀死了;中间四十年是跟阳痿患者一样“我不能”的四十年,他逃亡,遇到了万能的耶和华交给他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显得很不自信,甚至连口才这么不重要的东西他都耿耿于怀;最后四十年,是摩西终于觉悟的四十年,遵照神的指引,绝对服从神的领导,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红海,到流着蜜和奶之地去了。彭浩翔瞪着眼珠子指天发誓:我的电影跟跟圣经一点关系都没有!——谁信啊。

        詹建业显然不是摩西,他没有能走出埃及。虽然他经历了“我能”的阶段,检 举蛙人深夜用铁锤殴打犯罪嫌疑人,并且二十多年后还试图破获暗杀男士的犯罪团伙;但是他终于觉悟了,接受了劝告,承认自己的“不能”,于是唱歌打炮快乐 了,同时也堕落了,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神”。他没有“神指引我”的观念,在传说的那个原版结尾中,詹建业坐在升职考试的考场上不停的打嗝。有一种药,无 色无味,吃下去打够100个嗝人就死了。这是他注定的必然结局。

        由此,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表现出的面对荒谬时的“挺住”精神,显得有点 过于乐观;或者说,面对在荒谬的巨大中,那么一点“挺住”的努力显得越发荒谬。反倒是彭浩翔的《出埃及记》让人觉得一阵贴心,因为他没有向我们呼喊口号, 只是安静地描述我们的窘状。我们在对自我困境的怜惜中,慢慢心安理得地准备继续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不管那些自己管不了的事情,“做好呢份工”。

        不引进《出埃及记》唯一能让我感到安慰就是,按照某些聪明领导的理论,至少这证明内地真的没有暗杀男士的妇女团伙啊!但是照此说来删减《色·戒》就让人难以容忍了:难道内地的男士也没有梁朝伟那样的蛋蛋吗?但是女士们又会指天发誓:我真的没有汤唯那么黑的乳头啊!——谁信啊。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10575868.html
    【详细】
    12411747
  • lara
    2007/11/5 15:44:20
    悲哀的世界和更加悲哀的世界
    一直以来,彭浩翔都是在用诙谐的笔触述说诙谐的故事,从令人无比惊艳的《买凶拍人》开始,到黑色幽默的《大丈夫》、商业气息浓厚却仍然亮光闪闪的《公主复仇记》以及淋漓尽致地揭露当今大学生形态的《AV》,隐含着深意,却披着惊世骇俗的外表,只让人佩服他120的智商。然而到了《伊莎贝拉》他却一改往常的嬉笑怒骂嘲弄讥讽,学着人家像模像样搞起文艺来了,而且还搞得鸡皮疙瘩直起汗毛直竖,响当当拿了个柏林银熊奖回来(当然
    一直以来,彭浩翔都是在用诙谐的笔触述说诙谐的故事,从令人无比惊艳的《买凶拍人》开始,到黑色幽默的《大丈夫》、商业气息浓厚却仍然亮光闪闪的《公主复仇记》以及淋漓尽致地揭露当今大学生形态的《AV》,隐含着深意,却披着惊世骇俗的外表,只让人佩服他120的智商。然而到了《伊莎贝拉》他却一改往常的嬉笑怒骂嘲弄讥讽,学着人家像模像样搞起文艺来了,而且还搞得鸡皮疙瘩直起汗毛直竖,响当当拿了个柏林银熊奖回来(当然,这是给音乐的,然本就不分家嘛)。只是虽然外表华丽精致,我却不能习惯他严肃起来,只是因为细腻和光影摇动会拍得人太多,独树一帜的痞子天才却只有一个。
    然后周六晚上看了不知期待多久的《出埃及记》,看得是国语阉割版,看之前已经知道了除结局外的全部剧情内容,却仍然在最后一刻拍案惊起。
    刚刚和紫狐拼命推荐这片子来着,说着说着想起了《幽游白书》的结尾,其实完全无关的内容,只是那结尾做得太精彩太简洁,在可以扩张无限未知的情况下,嘎然而止地写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句号,随着画面的慢慢暗去,我只能呆呆地注视着荧幕而不知心情如何摆放。

    《出埃及记》用极其严肃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荒谬的故事,而灵感的来源出自彭肥自小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女人上洗手间的时间总比男人长呢?
    于是发展在电影里,洗手间变成了女人们集合讨论如何杀死男人的秘密场所,世界上多了一个学习各种意外凶杀研制各种毒药的女人恐怖组织。
    看到这样的内容简介,我很开心地觉得彭又回到了令他发家的老路上,捧着瓜子准备让精神兴奋一个晚上,然而却出人意料地发现,不同于《伊莎贝拉》完全用静默肃穆来说一个内核和表象也同样认真的故事,在这部片子里他却是用拍文艺片的手法来解剖荒诞,很多的长推镜头,单调、沉闷,就如同怎么看怎么像《american beauty》里同样经历中年危机男人的任达华,憔悴而无味。

    这个如此带有宗教意识的片名的原意是描述摩西带领着他的门徒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王奴役的经历,在当时君王极为残忍和严酷的统治下,摩西沉着镇定,凭着对主的信心拯救了一大批以色列人逃出苦海。
    而在本片中,显然是影射当代这个男权主义的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从幼时因为身体的弱小而为男性所压制,到成长后对待感情的执著和理想而被负心的男人所践踏,女人们便期待联合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报复男人,逃离悲哀。
    男主角任达华的妻子刘心悠过去便是这个组织的一员,并利用组织的知识杀死了家庭暴力的父亲,此后一直致力于组织的事业而兢兢业业。直到遇见了一直得不到晋升的警察任达华,才被他的爱感动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里来——值得注意的是,片子里完全没有说到任对于刘是付出了什么爱的,甚至让刘一心爱上任的理由在我们看来也只是任对妻子敷衍了事的结果,反而都是刘怎么包容任对任好,可见女人在情感上总是弱势群体,总逃不出男人的奴役——只是好景不长,任在追查这个组织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妩媚寂寞的少妇温碧霞(也是最早知情者的前妻)并毫无意外地干柴烈火起来了。
    于是一边厢,刘频频警告组织成员不要伤害她的丈夫任,而另一边厢,任和温在狭小的房间里纠缠痴狂。
    等到刘发现了这一切伤透了心重回组织的时候,却再度经历了绝望的一刻,并且这绝望,就成了影片彻底的结尾。
    出埃及,以失败告终,把埃及人的追兵淹没的红海,却成了自己心碎的墓地。

    虽然全片的视角是以任达华为主的,但我却始终觉得他只是在衬托刘心悠的苦痛。
    对刘来说,这个从小便眼见着母亲被打得鼻青眼肿的世界无疑是悲哀的,然而得到了希望却眼睁睁看着它破灭带来了一个更加悲哀的世界。
    如果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那女人要承受的更深重。
    对男人来说可以把事业、性欲当作借口,而女人所能做的只是默然和包容。对情感的真诚和执着,最终逃不出男人的随心所欲。
    离开埃及,何时才真正成行?
    【详细】
    12341608
  • 张佳玮
    2007/11/2 9:01:53
    说出真相者必死,或者恶与救赎,或者被禁止的黑色幽默
    直到最后一个镜头出现——一个庄严的声音对刘心悠说,你先生,在协助我们调查。他不想见你。刘心悠问:警官,您想知道什么?——我才看到属于彭浩翔的冷幽默。先是失望,等我回过味来,一阵敲桌大笑。

    举一个例子,这就好象果戈理的《死魂灵》读到后半部分的感觉。你先是看他骂地主老财骂得来劲,忽然间,天地间春暖花开,一片和谐生机,许多个新式开明地主忽然就集体跳出来了。这种天遂人愿的和谐模样,和《儿女英
    直到最后一个镜头出现——一个庄严的声音对刘心悠说,你先生,在协助我们调查。他不想见你。刘心悠问:警官,您想知道什么?——我才看到属于彭浩翔的冷幽默。先是失望,等我回过味来,一阵敲桌大笑。

    举一个例子,这就好象果戈理的《死魂灵》读到后半部分的感觉。你先是看他骂地主老财骂得来劲,忽然间,天地间春暖花开,一片和谐生机,许多个新式开明地主忽然就集体跳出来了。这种天遂人愿的和谐模样,和《儿女英雄传》仿佛,怎么看都觉得,这样的歌舞升平,像是作者在恶搞。当然,习惯了《黑社会》那样被某些人、某只手、某些机构要求出来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你也会自然明白其中的意味,然后很开心。

    当然,除了结尾显然被动过手术——当然另一种可能是彭浩翔比我们想象中缺乏智慧,此可能性偏低——电影是很好看的。恶搞本来是个非常油滑的动作,会让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因为恶搞不需要风险性,而且永远比端起架子来认真说事要容易。《三毛从军记》或《性爱狂想曲》就都很狡猾,而且尖锐有趣。但人与人追求不同。契诃夫大人早年写《变色龙》类的好玩段子随心所欲,后期写《农民》这类艰涩的文有些自讨苦吃。但你不能不去对这类人表达敬意。一个做过《买凶拍人》与《AV》的导演,能够用一串缓慢拉远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明显加绿(简直是移动版蔡明亮……)镜头,和一个《出埃及记》这样的题目来让人在一开篇就深感震动,其实很让人佩服。

    大概到张家辉在审讯室里说到,有N个女人在洗手间里谋害男人时,我大概猜到他和任达华在结尾都会死——不知道是否恰当,反正当时我想到了《神秘河》,看到第15分钟,你也会觉得蒂姆·罗宾斯必死无疑。恶与阴森的气氛需要耐心扶植,刘心悠和任达华夫妻感情慢慢的分崩离析,是通过那句“饭菜放冰箱里吧”不断重复后出现的。关于镜头的某些运用,比如俯拍口供室里的张家辉,比如任达华每次牵着老婆从那条曲折的走廊里回家,都相当令人舒服。张家辉开头随意提及的“老婆的凉茶”在最后成为关键道具,类似于此的小细节,显示出控制裕如。

    任达华开始执迷于这个案子时,多少带一点希腊悲剧的味道——看过些电影的大概都会预感到,他最后会死掉。这和很多希腊剧里的人类似:你倒大霉不是因为你比别人糟糕,而是你比别人善良。方警官在楼梯上苦口婆心的那番道白其实挺有道理的。说出真话的人必然遭受天谴,跟火刑、诛十族、腰斩之类没关系,卡珊德拉的不幸是最后没人信她。按《情癜大圣》最经典的台词说,“何必赶什么时髦学人讲道理呢?”任达华企图讲道理,企图穷尽真相,然后——我觉得理应——死掉。虽然把他妻子置于杀人者团伙之一有些巧得过分,但这种微妙恰当的荒诞,反而让任达华的倒霉显得更透彻。


    只有两点在结尾处令我多少有些失望——假设不是剪辑的问题:任达华与温碧霞混在一起显得过于突然。即便有跟踪、丧夫、在沙发上那琐碎的聊天做陪衬,依然显得太突然了。其次,刘心悠的长时间内心回忆,固然是把她与杀夫组织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但多少失去了那种令人恐惧的味道。实际上,我觉得,在刘心悠开始回忆之前,电影那随处可见的阴影、狭窄的空间,是对“恶”的良好体现。这种阴森和潜在的“恶”的可能(有些像陀斯妥耶夫斯基或卡夫卡小说中那样弥漫的“恶”的氛围),让任达华去办某老公被杀案时的镜头那么意味深长,令人毛骨悚然。刘心悠的回忆把这个恶的组织具体化了,反而有些虚空中山雨欲来的恶,落到实处的感觉。怎么说呢?那种寓言化的氛围减弱了。
    这有些像一个很好的歌者营造了虚空的境地,最后到幕前来揭起了演员的面纱。主题是很明晰的。人文关怀,对女性价值观的刻画,寓言化的“说出真相者必死”。《出埃及记》本是关于救赎的故事。如果任达华最后死掉了,那么这个片名恰好是一种无可奈何与绝望。当然,如果有人觉得最后英明神武的警司是带领我们出埃及的摩西,我也没什么话说。

    当然,最黑色幽默的是,这个电影很像一次行为艺术:电影本身是在证明一个企图说出真相者被世界扼杀的段子,而由于剪辑或其他原因,最后我们看到的版本显然被另一只手扼杀过。任达华和彭浩翔和张家辉的影子重叠在了一起。大概如此。

    一个很可爱的镜头是结尾处,任达华和温碧霞为时不算短的K歌。多少有些向往昔经典致敬的故事。十几年前这两个人也演过些沧桑的剧本,到如今真的老了,来演中年男女的剧倒是驾轻就熟,可是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时间过得真快。
    【详细】
    12321828
  • 于写意
    2007/10/30 11:41:23
    虽然沉闷又恐怖,但是值得
    这个夏天,本来期待的是《出埃及记》。拖拖拉拉,到了北京寒冷的10月末还是没有上映的消息。忍不住下载了来看。

    这是一部导演作品,而非编剧作品。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立意,编剧提供的就只是串场而已。导演的心力体现处处,景象十分不香港,找到也不容易。香港的导演要在香港找到不香港的场景,其实很难。香港几乎每一寸土地都展现给世人看过。从《伊莎贝拉》开始,他就想在电影里展现出不一样的空间。
    这个夏天,本来期待的是《出埃及记》。拖拖拉拉,到了北京寒冷的10月末还是没有上映的消息。忍不住下载了来看。

    这是一部导演作品,而非编剧作品。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立意,编剧提供的就只是串场而已。导演的心力体现处处,景象十分不香港,找到也不容易。香港的导演要在香港找到不香港的场景,其实很难。香港几乎每一寸土地都展现给世人看过。从《伊莎贝拉》开始,他就想在电影里展现出不一样的空间。

    尽管很闷,那些缓慢的推移镜头叫人打尽呵欠,可是仍然是很值得很愉快。这样的缓慢,代表了彭浩翔更加游刃有余的自信,他不再需要用快速的切换、摇滚的动感来抓住视线,他不再上天落玩耍,可这次的静默伴随的是更大的荒谬更大的游戏感。其实,影片里的女人不是只想杀做坏事的男人,而是杀进世界上的男人,营造一个单性的世界。反正现在也可以单性繁殖了。身为男性的彭浩翔,看待男性本身,居然交出这样的一个命题。男人在他眼里,混蛋到应该被消绝吗?

    不过,我一直都觉得彭浩翔蛮阴性的。无论从他说话的声音、语调,还有电影、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总是带着对女性的尊敬和崇拜(嗯,我觉得还蛮崇拜的)。所以如果世界上只能剩下一种性别,他会选择女性,就丝毫都不奇怪。

    在他的电影中,女性总是霸占绝对话事权的,形象高大,坚不可摧;往往却又是正确的,掌握世俗真理的。《大丈夫》如此,《公主复仇记》如此,《伊莎贝拉》如此。然而,我却又觉得,对他来说,女性是脆弱的,需要保护的;他的电影里女性总是好的,哪怕一丁点诡计和恶毒,也是因为男人错在前面。女性是不计较的,是愚蠢的,男人是精明的,又是懦弱的。他百分百毫无悬念地站在女性这边,原谅她们所有的小过错,揭发男人最本质的劣根和虚伪。其实我觉得彭浩翔很温柔的,没错。

    镜头总是被切割成一个狭窄的空间,哪怕是全景,也要用黑暗遮挡百分之六十。这个世界真的很小,而且还没有人。大街也好,餐厅也好,走廊也好,都是只有任达华寂寥的身影。憋得观众真难受。可是就算是二人共处,冷漠和疏离也无处不在,比起独处更让人难受。倒是温碧霞和任达华相遇后,他们之间和谐自在得多。

    这里更多地运用了景深镜头,一个镜头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打捞张家辉尸体那场戏,前景是任达华拥抱安慰温碧霞的特写,中景是几个女警员,远景是打捞尸体;更多的是任达华和刘心悠行走谈话时,后景出现坐在轮椅上的詹瑞文,那种不动声色的出现,真的很恐怖。世界也许很大,可是对主人公来说,很小,有限的空间还要依靠镜子反射来扩大。这是场面调度的功课,所以这是导演作品。每一个镜头都是酝酿了彭浩翔的心血,因为是精心营造的。不需要多用心都可以看出是刻意经营的,而那份刻意,正展现了他更为天马行空的才华。

    因为无惧所以放肆,才能更为挥洒地拍出与众不同的东西。电影对于彭浩翔来说,首先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玩的东西。每一个创意不管顽皮抑或悲伤,本质上都是特别的好玩的,他喜欢的他关注的,所以才有了拍摄出来传递给观众的价值。所以我不想去解读注释《出埃及记》负载有任何道德说教解救人类的主题,活泼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很重要,如同幽默一样重要。彭浩翔恰恰是活泼的,在才思上。所以这只不过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加点枝蔓,成了一个完整的剧本。可是他的重心是放在场面调度上的,用画面来讲述这一个荒谬的故事。是画面,而不是对话。

    对于彭浩翔来说,分水岭是从《伊莎贝拉》开始的。《出埃及记》很明显地表现出与以往彭氏电影不同的特点:缓慢、耐性,沉得住气;却又仍然与彭氏血脉一脉相承:荒谬、有趣、嘎然而止。
    【详细】
  • 12311493
  • 巴多鲁
    2007/10/21 21:03:15
    谁来带我们过红海,出埃及?
    电影开始前那个两分多钟的长镜头更像是在记录一个行为艺术,镜头不紧不慢的从一双女人的眼睛拉开,冷漠的记录着周遭即将变成背景的一切。然后是“出埃及记” 四个大字,很难说给一部香港电影弄这么个名字而导演又并不想穿凿附会些什么。《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以色列人如何在神的帮助下从埃及到西奈而后组织成新的民族的过程,冲突和拯救是这一章的主题。
    拍过《伊莎贝拉》的彭浩翔难免会让人有些许的期待,在任达华透过一
    电影开始前那个两分多钟的长镜头更像是在记录一个行为艺术,镜头不紧不慢的从一双女人的眼睛拉开,冷漠的记录着周遭即将变成背景的一切。然后是“出埃及记” 四个大字,很难说给一部香港电影弄这么个名字而导演又并不想穿凿附会些什么。《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以色列人如何在神的帮助下从埃及到西奈而后组织成新的民族的过程,冲突和拯救是这一章的主题。
    拍过《伊莎贝拉》的彭浩翔难免会让人有些许的期待,在任达华透过一张玻璃桌开始拼一张张残损的纸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8毫米》里面的Nicolas Cage,而电影如果真的按照《8毫米》的路数进行下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它已经拥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而随着电影的进行,另外一种可能性出现了:Clint Eastwood的《神秘河》式的情节:新婚燕尔的任达华陷入了工作不可自拔,一件神秘的案件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最后,家庭荒芜了,而他终于发现他追查的案件其实真的只是一个色情狂开的无聊玩笑。
    而彭浩翔毕竟是香港的彭浩翔,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们他走的是《8毫米》式的悬疑路线,他甚至还早早的把任达华的老婆的老底揭了出来。如果他真的是想这样,那么电影的结局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很多人说结局是被电影总局“和谐”过的,若真是如此,那原本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彭浩翔把后来的“蛙人”的故事那般唯美的拍出来放在电影的前面,总觉得荒谬和关于荒谬的拯救才是他所要探讨的主题。“事情荒谬到一定的程度,没人会相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问题是,你碰巧是相信的那一个,怎么办?因此,任达华可以和失去了丈夫的温碧霞相拥取暖,他们一个相信荒谬,另一个则见证了荒谬的存在。而刘心悠同样是身处荒谬之中的人,她怎么会仅仅因为老公有了外遇就又一次回到曾经经历过的世界之中去呢?
    因此,即使像传闻中那样在港版的电影里任达华被妻子谋杀,这个故事随之变成了:一个人听到了关于女人怎样谋杀男人的传闻,他对此深信不疑,展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他有了另外一个女人,因此他最后被自己的女人杀死。即使这样一个故事在框架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环形结构,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导演向观众透露了过多的关于这个男人妻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使得最后男人死掉的力度变弱,他的死将不再指向故事的开始。如果彭浩翔想讲的真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刘心悠的戏份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么多,即使我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她是个美女。
    抛掉最后的几分钟,既然电影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那么我想像中的完美结局是这样:任达华查了许久,得知妻子是杀人团伙中的一员,与此同时妻子也看到丈夫有了外遇,他们什么都没有说,拿着那“中奖”得来的飞往东京的机票,去旅行。
    相信荒谬,并毫不胆怯的生活于其中,这才是抵制荒谬的最好办法,这也是西西弗斯一天到晚不停推石头的原因。
    alohabst.yculblog.com
    【详细】
    12261201
  • 公園仔
    2007/10/1 22:02:25
    都怪自己不喜欢
    最近都没有心机写有关电影的东西。

    上星期去看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满有期待的,结果是坐在戏院的个半小时和步出戏院的时候都很不爽。我从来都觉得,主观的写喜不喜欢一部电影(或其他任何作品)比客观的分析它好不好有意思得多。听着很多人大赞《出埃及记》,而且戏还未上画就得很多个奖项提名,我有点寂寞,很想加入喜欢的行列。可惜,就是调校不到那个频道。

    无可否认,《出埃及记》那些长镜远
    最近都没有心机写有关电影的东西。

    上星期去看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满有期待的,结果是坐在戏院的个半小时和步出戏院的时候都很不爽。我从来都觉得,主观的写喜不喜欢一部电影(或其他任何作品)比客观的分析它好不好有意思得多。听着很多人大赞《出埃及记》,而且戏还未上画就得很多个奖项提名,我有点寂寞,很想加入喜欢的行列。可惜,就是调校不到那个频道。

    无可否认,《出埃及记》那些长镜远镜构图甚为风格化,也很美观,可是有些坊间评语说有欧洲片风格,我就觉得很突兀。就正如上回彭导的《依莎贝拉》,我个人是颇喜欢的,至少有一个细致的故事,但评坊间评语说他有王家卫风格,听起来就异常突兀了。第一,这都是搞错了,不是有些长镜远镜就是欧洲片,也不是昏黄色调加一点拉丁音乐就是王家卫。这样说实在唐突了欧洲片和王家卫,而且也冒犯了彭导。

    再说,是不是某种风格也不重要,最重要这种手法能否帮助到电影本身,特别是电影要说的故事本身。可能是因为凌厉的拍摄风格与我认为是比较犯驳和薄弱的故事做成了颇大的反差,我就很难感到满意。

    早阵子夏日国际电影节选映了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5 Centimeters per Second),听到不少好评,也特意找回来看,结果遇上跟《出埃及记》同样的情况,有点失望。

    《秒速五厘米》影象奇美,摆出来的格局就是要人感动,可惜自己就是投入不了那个不够成熟(或实情是不够勇敢)兼带有自欺欺人之嫌的纯爱故事。新海诚动画的迫真度可用巧夺天工来形容,跟彭浩翔的长镜远镜一样令人赞叹,可是故事同样的单薄。

    当然我也同意,单薄和简约,有时只是观点与角度。又或者可以说,导演只想说个简单的故事(彭导向来就擅长“小题大造”,这才是他一直的风格),所以到最后,是自己喜不喜欢那个简单的戏桥。

    或者我是中间现实派,既没有纯真的心去受纯爱所感动,也未消极到可以从男女之间如此互不沟通互不信任地日夕相处当中得到太多共鸣。

    要怪,就怪自己食古不化。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0
    【详细】
    12161009
  • 細細
    2007/9/21 4:55:06
    小城大事:我們的哀歌
    《出埃及記》真的令我很激動,因為我不單看到彭浩翔對藝術的堅持,我更看到他對我們整個社會狀態的勾勒和描繪,如此一針見血,我們可以到那裡找一個如此有心又有力的香港導演﹖

    已經很久沒寫過影評,這一部不得不記。

    香港導演之中,我對彭浩翔的期望其實很高,然而,他上部作品實在讓我有點失望,不是拍得不好,秤起來也算是高質素之作,只是我在《伊莎貝拉》看到太多其他導演的影子,卻無法看到彭
    《出埃及記》真的令我很激動,因為我不單看到彭浩翔對藝術的堅持,我更看到他對我們整個社會狀態的勾勒和描繪,如此一針見血,我們可以到那裡找一個如此有心又有力的香港導演﹖

    已經很久沒寫過影評,這一部不得不記。

    香港導演之中,我對彭浩翔的期望其實很高,然而,他上部作品實在讓我有點失望,不是拍得不好,秤起來也算是高質素之作,只是我在《伊莎貝拉》看到太多其他導演的影子,卻無法看到彭導獨有的風格。我只感覺到他在顯本領,好讓我們知道他的多元化,也好拿個什麼獎充充場面,方便日後吸引投資者,我喜歡的還是本來的彭浩翔。然而,看畢《出埃及記》後,我知道我誤會了他。

    聽說彭導很勤力,會規定自己每個月讀幾多本書,看他的新作,我知道他的話沒假。我知道有很多很多人在批評這電影,甚至不停有人在Yahoo電影破口大罵,實在非常無奈,我想彭導現在的心情也許就像戲中的任達華一樣吧。看報導知道這片超支的情況嚴重,加上過不到大陸電檢,電影公司很可能會血本無歸,這樣下來,我真的怕他下次不敢、也再沒條件如此盡情去拍一部作品了。

    《出埃及記》真的讓我很驚喜。這人跑了一趟澳門回到香港,已經不是本來的彭浩翔了,他再一次蛻變了,技巧比當年更圓熟,視野亦更廣闊,我心裡不禁為他喝采。雖說《伊莎貝拉》讓我頗為失望,但現在回想起來,這電影實在是彭導的一個里程碑,沒有《伊莎貝拉》,也不會有今日的《出埃及記》,我開始明白他為什麼要拍《伊莎貝拉》,為什麼要拍那種風格的電影,為什麼要行那一條路,原來當初的妥協是為了更遠大的藝術理想。

    彭導早期的作品《買兇拍人》、《大丈夫》、《AV》和《公主復仇記》,每一部都有一條很正的橋,然而製作方面都很raw。現在回看,那一種raw其實都是因為budget有限,我還記得《AV》的燈光和攝影,印象很深刻,raw得來一點也不苟且,證明他本來就是一個有要求的導演。去年,在《伊莎貝拉》中,我第一次看到彭浩翔的精緻,我實在沒想過他也有能力拍這種電影,我總覺得他是一個故事創作者,多於覺得他是一個善於處理影像的電影導演。然而,在《伊莎貝拉》中,他告訴了我們,他不單能夠處理影像,甚至能靠著電影配樂揚威海外。

    來到《出埃及記》,我終於看到一部屬於彭浩翔自己的masterpiece,不用為了賣座而東施效顰,不用為了有限的budget而降低製作上的要求。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運動、每一件道具、每一次場面調度、演員的走位、剪接、音效和配樂都如此一絲不苟,怪不得會嚴重超支。後來聽電台訪問才知道,單單是那玻璃樓梯的場租,已經花了十幾萬,完全是不計成本。那幾場發生在玻璃樓梯的戲,拍得多麼精緻,如果沒有budget的話,一方面可能要犧牲不能用這場景,另一方面可能因為要省時間、省場租而要犧牲那些複雜的camera work。這一次,彭浩翔真的豁了出去。

    不過,彭浩翔大概有一點計算錯誤,一方面我很懷疑該樓梯的場租值不值十幾萬,我真想知道producer有沒有講價,另一方面,我亦懷疑他高估了大眾對其劇本的接收程度和接受程度。絕大多數人對此片的評價都是悶和慢,連某專業影評都看得莫名其妙。不過,那位影評人連此片為什麼叫《出埃及記》都攪不懂,我實在很懷疑他的觀影能力和專業性,沒有悟性不要緊,也大可以去查探一下吧,一句到尾,那篇影評簡直是垃圾。

    其實,從英女皇掛像的雙眼zoom out至警局走廊一班蛙人打犯,彭導在電影第一幕已經開宗明義跟我們交代了他的來意,他要說的是一個關於「個體vs建制」的故事。在我們的文化背景裡,英女皇曾經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而那一雙眼亦很容易令我們想起從前清潔香港的海報那一雙監視的眼神,第一個鏡頭已經非常刻意地運用了象徵來把建制和權力的概念引入。任達華是軍裝警員,亦即是警隊中最低級的,人數最多的一層,從他被委派到報案室和接手盤問張家輝之前的鋪排來看,他是一個不敢挑戰建制的人,連替需要早走同事接手落口供亦多番推搪,他亦是一個有堅持的人,當他看見旁邊的女同事把皮鞋脫下來換上拖鞋,臉上立即露出不值所為的神色,他坐在電腦前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如此認真和嚴謹。任達華實在演得很好,非常有戲味。導演用一幕戲交代了任的性格,便立刻切入故事,把任推進那個「女人殺男人組織」的旋渦裡。

    前段由張家輝出現到死亡,我們看到任達華作為個體如何去對抗龐大的建制,從那緩慢的推進,我們看到他的無力、掙扎與堅持。直轄上司不願受理有關邵美琪防礙司法的報告,邵美琪暗地裡運用權力影響任查案,外母不停逼迫他要他「正正經經搞生意,有自己事業」,老婆不停責怪他只顧查案而忽略了家裡的事,然後再來一個免費日本旅行作利誘,連特首都說要「做好呢份工」。其實,任達華只是一個普通的軍裝警員,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只是,當他面對真理和公義的問題,他無法坐視不理,然而他身邊的環境卻像兩面向內推壓的牆,步步進迫叫他動彈不得,早在片中任替張補落口供後離開走廊的一幕,彭導便利用影像為任的處景寫下了伏線,後來亦有很多任達華被置在大環境正中央的鏡頭。

    這電影最重要的一個鏡頭,應該是任達華為張家輝補錄口供的一幕,那一個180度水平旋轉的top shot,交代了任和張身份的互換,說是互換,不如說是「命運」的轉移。這的確是很有趣的轉移,由最初第一次錄口供任對張的輕視和質疑,到最後承繼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使命,他被恐嚇後的畏縮,他的妻子,還有最後的死亡。在那間小小的盤問室內,任達華又任會想到自己會有如斯下場。

    詹瑞文那個輪椅人的安排也很有意思,從片初到片末,由遠至近,像死神一樣,步步迫近任達華,然而他卻無法預知自己的死亡,亦無從擺脫厄運。又或者,殘廢和不能說話的詹瑞文本身已是一種強烈的警告,在他唯一以正面出場的一幕,他用強烈的眼神和表情,用盡全身力氣轉動指環,不就是要告訴任,厄運已經臨近了,你要起來反抗,要不然下場跟我一樣。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體制和神秘的殺人集團,任達華又可以怎樣﹖

    當其他人都因畏懼而退出了,仍然要堅持下去嗎﹖當其他人都因為要保護自己而退縮了,仍然要堅持下去嗎﹖當其他人都陣亡了,仍然要堅持下去嗎﹖當至愛和家人都出言制止,仍然要堅持下去嗎﹖在死亡的威脅下,任達華選擇了投降,他選擇了苟且偷生。看到任達華和溫碧霞肉慾交纏,我差點沒流淚,那一刻的情慾,根本是慰藉,慰藉精神上的失落。這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嗎﹖

    K房內那一首「小城大事」並不是任達華和溫碧霞的偷情之歌,而是一首的哀歌,那長得讓人不耐煩的long take其實是一種哀悼儀式,不單是為了任達華的精神死亡,也為哀悼我們和這個城市。電影院的暗黑中,我看見的不是任達華,而是很多不同的身影,包括建制以內和建制以外的,任何一個對公義和真理執著的人,任何一個抱有理想的人,任何一個不甘心降服於這個扭曲悖謬的世界的人。

    「原來呢個世界入面有一啲嘢,荒謬到某一個程度嘅時候,就冇人會信。」荒謬的不是「男人殺女人的組織」,荒謬的是每天都有人在掙扎,每天都有人被建制排擠和剝削,我們卻視若無睹。相比張家輝,任達華其實幸福得多,他雖屬低層,不過也算是建制以內的既得利益者,有穩定的收入和各種生活的保障。張家輝才是那些真正被排擠在外的一群,住在河邊的貨櫃箱,最後連生活都成問題,臨死前的一幕,他甚至像過街老鼠一樣要問溫碧霞拿錢逃命。可是,他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落得如此下場﹖正如溫碧霞所講,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把所有人工都拿回給她作家用,溫碧霞的電視機壞了,他便替他置一部新的……他不過為了追尋真相。

    我們看張家輝被任達華盤問的一段覺得很可笑,因為我們認為他的話很荒謬,從故事的角度來看,誤解是源於他知道了一些我們並不知道的真相,亦因為大家的身份和身處的境地並不一樣,以至無法互相理解。那個180度旋轉的top shot讓我想起跑馬地墳場門口的一對輓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我想起最近清拆皇后碼頭的事件,有不少社會聲音走出來反對抗議的一群,視他們絕食為荒謬行為,這不過是因為他們不在乎一個碼頭、一些建築物,同時亦因為他們看不見事件背後的implication。這一次政府隨便拆鐘樓、拆天星、拆皇后,下一次可以是你重視的任何一樣公共建築和物品。然而,更重要的是,今日被挪開的是硬件,明天可以是我們社會共同持守的信念和價值。可是,我們選擇了視若無睹,我們選擇了沉默,我們選擇了經濟,我們選擇了市場,我們選擇了大集團,我們選擇了大地產商,我們選擇了自由行,我們選擇了CEPA,我們選擇了QDII,我們選擇了做好呢份工,我們選擇了「擘返轉」,我們選擇了卡拉OK……

    七?一已經是遠去了的夢,2007年9月20日,港股收市報25,554點,我們已經忘了董建華,忘了廿三條,忘了普選,忘了八萬五,忘了負資產,忘了天星,忘了皇后,忘了黃毓民,忘了新來港學童,忘了紮鐵工人,忘了我們的海港,忘了藍色的天空……

    我卻忘不了戲中詹瑞文的眼神和表情。有些事情,到了無法言說而又不能不說的地步,我們只能把它提昇到另一個層次,我在詹瑞文的眼睛裡看到一個為理想堅定不移的彭浩翔。

    可是,誰又真正可以帶領我們出埃及、過紅海﹖

    http://littlelittlewonderland.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21.html
    【详细】
    12114028
  • .ks.1.
    2007/9/20 11:38:56
    挑!
    *以下感想為配合電影而加入「富本地色彩之助語詞」,敬請留意。

    電台廣告說這齣電影發現女人驚世秘密,是甚麼?
    神在這裡顯現了神跡,紅海化成女性兩腳之間,逃不出埃及軍隊之餘,自己還淹沒其中。

    如果原文的《出埃及記》有帶領含意的話,我相信現代的《出》都做到了。廣管局亦明白時移世易,首度開放粗言穢語而定為2B級,令更多觀眾能親親真正本地文化精粹。而我則在影院內發現另一秘密
    *以下感想為配合電影而加入「富本地色彩之助語詞」,敬請留意。

    電台廣告說這齣電影發現女人驚世秘密,是甚麼?
    神在這裡顯現了神跡,紅海化成女性兩腳之間,逃不出埃及軍隊之餘,自己還淹沒其中。

    如果原文的《出埃及記》有帶領含意的話,我相信現代的《出》都做到了。廣管局亦明白時移世易,首度開放粗言穢語而定為2B級,令更多觀眾能親親真正本地文化精粹。而我則在影院內發現另一秘密,就係香港人既態度原來好撚樂觀同開放,佢地係戲院入面聽「粗口」聽得幾撚開心呀,唔講真係以為睇緊賀歲片,不過能夠帶畀觀眾咁鳩多歡樂應該都係意料之外。但係戲院入面既觀眾可以連三十五蚊都慳番,落到西洋菜街,乜野戇鳩笨柒幪撚都有齊,成打器官掛晒係個嘴度任君選擇。始於畀錢睇戲梗係要盡慶,張家輝個角色應該唔好淨係口講,直頭兜口兜面打埋個飛機,咁就拍撚爛手掌嗌抵喇。

    相反家庭觀眾既接受能力就底好多喇,發哥係《秋天的童話》同《美女廚房》劏魚都畀人投訴既時候,我真係覺得呢度道德淪亡兼反智。《港男》無人投訴又唔出奇喎,因為班評判同家庭觀眾心內面都可能講緊溫碧霞句對白,「...我啦!」。

    耶和華下一步要安排甚麼?
    不如老師先安排本片於校內播放,先教通識,後話保育啦。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19.html
    【详细】
    121070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