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74021
  • 电影派
    2021/8/9 10:03:33
    国产忘年恋,魔爪已伸向孩子!

    谈到忘年恋

    国产剧导演从来不让人失望。

    变着花样,轮番上演各种辣眼情节。

    有毫无cp

    谈到忘年恋

    国产剧导演从来不让人失望。

    变着花样,轮番上演各种辣眼情节。

    有毫无cp感,男主老婆都能生出女主一般大的叔侄恋

    13745450
  • 林小路
    2016/1/11 16:18:58
    十年和五个月的感情PK
    我对张雨绮的印象一直是不温不火的,之前有些可惜她和汪小飞的分手,后来感慨她和王全安的闪婚,那颗钻戒在娱乐头版闪过一阵;再后来,就是离婚后恢复运动晒马甲线。对,大多都是八卦新闻,并没有看过作为演员一职为生的作品。感觉脸部有了改变,更加立体了,身材更加火辣性感了,性格更加鲜明出挑了,态度更加随和生活化了。仿佛是接受了世间的不完美后淡然处之,不再纠结不已。

    《情敌蜜月》的故事和《坏姐姐之拆
    我对张雨绮的印象一直是不温不火的,之前有些可惜她和汪小飞的分手,后来感慨她和王全安的闪婚,那颗钻戒在娱乐头版闪过一阵;再后来,就是离婚后恢复运动晒马甲线。对,大多都是八卦新闻,并没有看过作为演员一职为生的作品。感觉脸部有了改变,更加立体了,身材更加火辣性感了,性格更加鲜明出挑了,态度更加随和生活化了。仿佛是接受了世间的不完美后淡然处之,不再纠结不已。

    《情敌蜜月》的故事和《坏姐姐之拆婚联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在拍摄方面,都是中韩合拍片,人员安排上,男主都是韩国欧巴,而内容上的本质也是换汤不换药,就是在两个合伙拆散另外一对相爱的人的过程中互相爱上。当中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为了促成故事朝着编剧想要的方向前进。没有什么惊喜,看了开头就可以直接总结。所以这部剧在豆瓣的评分也不出意外的低。

    霍建华在和相恋十年工作狂女友张雨绮感情冷淡时被身价过亿的白富美,人生成功转型,成为人人羡慕的赢家。起因是他对白富美说除了工作,女人应该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所以言下之意就是,女人应该是要做个好贤妻良母。直男癌本质显露。白富美渴求的是真爱,因为不用为柴米油盐这样的鸡毛蒜皮小事操心,这样大男子主义的男主就可以发挥他的男子气概。五个月后决定闪婚。

    对于直男癌来说,娶个小鸟依人的老婆是最适合不过了,而同样的话对不同的人说,类似于李晨把同样的石头送个不同任的女朋友一样,总觉得男人太过健忘,说起情话来草稿也不打。时间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谈十年都结不了婚的人可以和一个认识五个月的人共度人生。是不是彼此已经看到了本质后可以想象到未来一辈子的生活,所以不如重新开始,共同创造一个和自己原来设想不一样的人生呢?

    张雨绮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与男友之间感情的经营,以至于男友要结婚,新娘不是我的悲剧上演。她决定和自己的老板联合起来在结婚前搅黄这对佳人。当然了,根据剧情的需要,必定是他们两人产生了感情,而另外一对经历考核修成正果。

    结婚前张雨绮为霍建华熬汤,这碗汤原本在几个月前就说要熬制的,但是女方因为工作原因而耽误,总想着以后有的是机会表达,要过一辈子的人,熬汤不是分分秒秒的事。但是最后当她把这碗充满遗憾犹如孟婆汤的告别递到他面前时说“爱情如果不抓住每时每刻表达爱意的机会,可能最后连道别的机会都没有了”让人唏嘘不已。看到这里我被张雨绮所感动,联想到她自己的经历,觉得戏中有戏。

    男方变心这件事根本不奇怪,女方一直忙工作,而身边又出现更加优秀的候选人,从人的本质上来说,感情地迁徙变得理所当然。当然,即使女方多照顾一些男方的感受,也不知道是否可以抵得过新鲜感地消逝。张雨绮和权相佑的感情发展有些牵强,10天里的朝夕相处,就换来了花花公子爱的承诺,可是之前对方从来没有爱上过任何人啊,就因为感觉到女方的柔情一面?从而反射出自己游戏人间的不良心态,也站不住脚。

    很多网友都在谴责说霍建华的变心。因为爱上了富家女就不要原来的女朋友,甚至分手也是先和对方宣布结婚才说的。拖时间不洒脱也不直接面对沟通,像个鸵鸟似的,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手头上的资源不满意,但新的又没有,只能先将就着,但也不去做任何改变,直到上天让他走了狗屎运,终于可以拍拍手迎接新生。

    感情的事情,常常令人唏嘘。这个世界上每天有多少悲欢离合发生,有多少苦命的人儿泪湿枕巾,想念两个人从最初的开始到后来的分开,告别的时候你竟然无能为力。你可以用过去的那些美好去感化他,但旧爱始终代表过去,而新欢才是开启未来人生的开关。人终究还是薄情。但有的时候,不如选择遗忘。记性差点更加容易开心吧。
    【详细】
    77311521
  • 架空
    2018/10/26 18:56:52
    如果忽略以下槽点,这片子……就不剩什么了
    我看了106分钟《加里森敢死队》《安德的游戏》和《钢铁侠》,就是没看到想看的终极铁血虐杀地球人。

    1985年,福斯公司买下了吉姆·托马斯和约翰·托马斯兄弟创作的一个剧本,并在1987年将故事中那个人形兽面的外星杀人怪物带上了大银幕。

    从那时起,这个在科幻史上的影响力堪比异形的怪物形象,成为了那一代人的童年阴影和心目中的经典。而施瓦辛

    我看了106分钟《加里森敢死队》《安德的游戏》和《钢铁侠》,就是没看到想看的终极铁血虐杀地球人。

    1985年,福斯公司买下了吉姆·托马斯和约翰·托马斯兄弟创作的一个剧本,并在1987年将故事中那个人形兽面的外星杀人怪物带上了大银幕。

    从那时起,这个在科幻史上的影响力堪比异形的怪物形象,成为了那一代人的童年阴影和心目中的经典。而施瓦辛格饰演的美国特种兵小队长达奇,也成为许多青少年憧憬的偶像。

    9726419
  • STDAFY
    2017/5/28 16:40:53
    (ˊ?????????ˋ)??端午节快乐

    西洋餐、茅山术、清朝僵尸、古代女鬼等特色,那时候的恐怖片。女鬼追师傅让我有种曲筱绡追赵医生的错觉,哈哈哈。说收就收,说走就走,那我多没面子啊!笑死了。

    这部影片依然有两个徒弟,一个小聪明多,爱耍滑头。另一个也叫文才,但是是心地善良的傻几。依旧是师傅带着两个徒弟波波折折斩鬼除妖的故事。

    结尾有很多花絮的确也看到了那个年代演员和剧组的敬业,虽然特效赶不上现如今的技术,要是

    西洋餐、茅山术、清朝僵尸、古代女鬼等特色,那时候的恐怖片。女鬼追师傅让我有种曲筱绡追赵医生的错觉,哈哈哈。说收就收,说走就走,那我多没面子啊!笑死了。

    这部影片依然有两个徒弟,一个小聪明多,爱耍滑头。另一个也叫文才,但是是心地善良的傻几。依旧是师傅带着两个徒弟波波折折斩鬼除妖的故事。

    结尾有很多花絮的确也看到了那个年代演员和剧组的敬业,虽然特效赶不上现如今的技术,要是现在的电影人也这么敬业就好了。

    最是对港产林正英僵尸片有难舍的喜爱,看着一部比自己年龄还大的港产僵尸片真有意思。里面好多场景本来都已忘记,但是一看发现又记起来了。僵尸群朝鬼王的那个场景要是小时候看估计会吓到紧张,现在看着果然没什么感觉。不仅是因为长大了,而且因为看过以后知道到最后英叔一定会解决掉。这不就是跟我们升级打怪一样么,总会解决的。

    【详细】
    8567380
  • 青鱼鱼
    2020/9/20 22:07:35
    作为在互联网公司搬砖的data scientist,我有话想说

    挺讽刺的,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手边正好摆着product manager必读书目 -- Hooked,讲的就是怎么创造出人人都上瘾的产品(speaking of dilemma,作者最近又写了一本新书讲如何保护自己的时间不被social media占据)

    纪录片前三分之一正好讲的也是这个部分:互联网公司为了得到更多的用户从而实

    挺讽刺的,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手边正好摆着product manager必读书目 -- Hooked,讲的就是怎么创造出人人都上瘾的产品(speaking of dilemma,作者最近又写了一本新书讲如何保护自己的时间不被social media占据)

    纪录片前三分之一正好讲的也是这个部分:互联网公司为了得到更多的用户从而实现盈利目的,投入了不计其数的资金去研究怎么能让用户上瘾。基本上呢,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正基于此,足够的screen time,足够的广告。纪录片本身没有什么新颖的观点,比较触目惊心的是美国青少年自残自杀人数自2010年开始增加,social media上许多功能带来的后果在初期没人能想得到。

    当然,互联网不光影响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各种算法只会通过点击来判定用户兴趣,在以增加screen time/stickiness为前提的商业模式下,许多假新闻阴谋论得以广泛传播 - 人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目之所见全是相同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是非体系,polarization越来越严重。

    这和‘被困在系统的外卖小哥’那篇文章不谋而合。因为数据有限,算法仅能够根据用户有限的实时反馈:点击、点赞、用户时长等指标进行提高,而算法的设计者们往往不会也无法预料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看到这个地方我很好奇导演会怎么来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毕竟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问题,可真要解决起来太难了。

    导演也知道,于是他只花了最多十五分钟(包括片尾鸣谢),即全片16%的时间,非常非常非常蜻蜓点水的讨论了一下。

    监管制度是一定需要的,可是假新闻要怎么监管呢?没说。谁拥有最终的话语权可以为假新闻盖棺定论,是政府,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用户自己?任何一方如果直接干涉,那又该怎么保证不影响言论自由?说到底,作为用户,到底谁才能决定我看到什么?影片中把互联网公司的推荐算法跟人口贩卖(和许多我记不起来的黑色产业)对比,可问题在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可比人口贩卖是好还是不好难鉴定许多许多。再加上监管制度成型中各种power play,最终成型的会是什么样子也挺难说的。

    在我看来,互联网、科技、算法等等最大的难题在于,这个产业本身是高度分散的。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任何一个小小的产品改变能在上线的一瞬间影响上亿的用户。可是作为参与这一改变的人:设计师、码农、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等等,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无法预料到点赞功能会导致青少年焦虑,无法预料到优化送餐时间会导致外卖员的困境。如何在产品设计、算法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才是每个互联网人应该上的一堂课。

    可是好遗憾,这部纪录片根本没有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唯一有点意思的是片尾鸣谢时每个人提到的自己对抗算法的方法 - 这明明是应该放进正片的内容!

    总的来说,纪录片花了过多篇幅来讨论现象,有sensationalism之嫌,而对于立法的困难程度、互联网公司该如何自省方面的讨论少之又少(我很期待看到这些的!比如如何在算法中融入社会学)。最后吐槽一句,netflix的纪录片好像都有点煽动情绪大过摆事实讲道理,看看本片标题,也挺讽刺的。

    【详细】
    128731500
  • 金色大街
    2022/1/19 22:15:19
    《海岸村恰恰恰》:在海边读诗才是正经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阿金本金】

    1. 在海边读诗才是正经事

    一片蓝色的大海上,小村庄公辰的夏天看不到头。晴朗舒适的白天,剧里的男主洪班长在海边的船上看书。他住在这个海岛上,距离首尔有几个小时的车程。远处的海上有打渔的船,近处的岸边有处理鱿鱼的老奶奶们,剖开鱿鱼,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阿金本金】

    1. 在海边读诗才是正经事

    一片蓝色的大海上,小村庄公辰的夏天看不到头。晴朗舒适的白天,剧里的男主洪班长在海边的船上看书。他住在这个海岛上,距离首尔有几个小时的车程。远处的海上有打渔的船,近处的岸边有处理鱿鱼的老奶奶们,剖开鱿鱼,把鱿鱼内脏掏出来,清洗一下,鱿鱼就变得干干净净。

    海边仿佛只有夏天,人在夏天总是快乐的。但是,洪班长待在这里并不是一件自然的事,他的生活跟他的学历不相符,也跟大部分人的期待不一样。

    洪班长出生在公辰。根据剧里的描述,他从小就异于常人地聪明,三岁背千字文,每次考试都是轻轻松松拿第一,后来考上了韩国最好的大学,首尔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待了五年。

    然后离开那家公司,回了公辰。履历自此之后的几年是同一行:打零工。

    回到公辰后,洪班长考了很多证。他的生活分成工作日和休息日,工作日去打各种各样的零工,休息日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工作。

    平时没有事做的时候,他会在家里做饭,酿酒,做香薰,做肥皂,泡花茶,读诗,或是去海边骑脚踏车,冲浪,摄影,看星星,忙活村里的大小事务。

    这样的生活跟剧中女主的理念是不符合的,她用最高时速的跑车跑在乡间小路上这样的比喻来形容男主的生活。

    这样的人生样本太罕见,看上去像一个造了假的履历,难怪女主要让他做数学题来证明。

    他的活法是不常见的,是一条少有人选择的路。尤其是在更看重学历和工作,内卷成风的东亚地区。

    远离大城市,打一辈子零工,不用开会,不用汇报工作,他的生活里没有一般年轻人的生存焦虑,升职加薪,买房,加班,这些构成城市生活的人生大事,他都不考虑。

    城市生活把一个个年轻人席卷着,让他们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参与城市的进程,永不疲倦的机器上是不敢松懈的螺丝钉。很难说这种高效的生活对人是无害的,比如女主常年的牙医工作让她颈椎出了问题,视力也下降了。

    在这种背景下,男主的生活就像另一种可能性。他不是螺丝钉,没有拼命工作的心态。

    「如果你说的人生成就是指金钱跟社会地位,那在牙医眼里,我一定是个很浪费人生的家伙。」

    这样的生活,没有一般人的职业规划,没有不断上升的公司头衔。房子,奢侈品,社会地位都对他毫无意义。在工作经验上来说,他只有五年在某个领域专业的工作经验,除此之外,他的职业生涯几乎为零。他每天步行去打零工,有时候骑自行车,买的车也是为了送货的货车。他还有条船,是爷爷留下的,他把那条船搬上了海边的山丘,在那里看海。

    为什么这样过?这是女主问他的问题,她不理解,以为他只是暂时地放纵。但了解了就会知道,他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每天看自己喜欢的书,看海边的美景,给别人帮忙,赚一点点钱。

    「人生不是在代公示,不像微积分那样算一算就出来,也没有正确答案。」对他来说,一般人追求的成功都是小事。人生当然有大事,只是「灵魂需要的东西,并不需要用钱去买。」大事需要放得下很多东西,他放得下地位,金钱,才能安心冲浪,读诗。

    他的人生态度就像公辰这个小村子,在这里,除了每天的吃饭和八卦,没什么大事,咖啡店老板不会冲咖啡也可以开店,五金店老板不会修电路也没有关系,没有什么至关重要,活着也没用标准的答案,人和海浪一样,涨潮退潮,自然地过每一天。

    2. 公辰的人情味

    洪班长家里的色调是深色的,古老,温暖,用女主的话说,看起来很高级。房间里摆了很多木制品,木质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黑胶唱片和自己酿的人参酒,木质的桌子是低矮的,可以在上面做很多手工。不读诗的时候,坐在院子里可以看到海,可以想很多东西。

    洪班长父母早逝,从小跟爷爷生活在一起,后来爷爷也去世了。他吃百家饭长大,坎离奶奶做的饭太好吃,他现在时不时地还是提着食材去奶奶家,吃饭,也陪伴。

    人生在这里变得踏实舒适。坎离奶奶是独居老人中的一个,她的子女不常回来看她,只有这里的居民和洪班长时常跟她聊天。

    公辰的居民热心又八卦,会把小道消息在群组里分享,会一起追着抓小偷,会关心洪班长的终身大事,却唯独不去问洪班长不在公辰的那五年发生了什么和洪班长回来的原因。

    他们照顾他,但不打扰他,也不干涉他的选择。

    洪班长也在这里热心助人,见义勇为。公辰给了他最大的包容:他所有内心的悔恨,无助,在这里慢慢收归于平静,柔和。

    大家在一起开会,吃东西,跳舞,好奇新来的牙医。会因为牙医说公辰是乡下而生气,也会在牙医劝奶奶治牙之后说,「我猜她这一生可能吃过不少苦。」

    自由生长,待人有情。就是整个村子的人的样子。

    这样的小地方当然也有偷内衣的小偷,有诈骗犯和性骚扰犯,但是并不影响它的底色。它的底色依然是像大海一样,明亮,蔚蓝。又像洪班长的房间一样,治愈,温暖。

    洪班长待在这里,他的人生有了大海,舒适和爱。他回到这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3. 反刍思维

    女主每次跟男主争辩,都在替男主可惜。她在相处中才慢慢感受到洪班长坚持的那一种生活方式以及这一切背后的一点点线索。说到这里,还是替这部剧可惜一下,剧的不足在于触及了深刻的话题,但是又太过浅层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洪班长回来的真正答案,是随着剧情从每个人的叙述中拼凑出来的,女主的那些疑惑,变得清晰起来。

    洪班长回来,不止是像瓦尔登湖中的梭罗一样,回归自然,选择一种更广阔的,豁达的生活方式。他的回来,有一部分是对自己所受内心创伤的疗愈。

    他消失的那几年,一个大叔因为他推荐的基金亏损,他没有接到大叔的电话导致大叔绝望自杀,自己的好朋友帮他开车去找大叔最后出了车祸去世。

    他在心里承担了这一切因他而起的悲剧,然后用公辰的景色和这里的人治愈自己。他照顾这里的居民,安慰心里受伤的落魄咖啡店老板,逗独居的奶奶开心,带他们去蹭女主的车到首尔。因为在他的生命里,他们也曾这样承担了他的存在。他的爷爷过世后,无人照管的他是被村里人照顾着长大的。

    只不过,他的生活在长大之后也没有一帆风顺。在首尔备受打击之后,他的人生需要抚慰。他不想再活在那里,不愿意去做可能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工作。他回到公辰,在这里开始另一种生活。

    然而喝醉的时候,他哭了。一向开心看起来没有烦恼的人有这种反差的举动,是因为他的心里备受煎熬。

    正如一开始,两个小朋友拜托他养刺猬,一向热心的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不养有生命的东西。」

    至此,所有的不合理有了答案,生命的逝去以及他和这些生命建立的感情的逝去以及他对这些生命无意识下产生的影响让他害怕。

    他不断地去做事情,去帮助别人,去读书,也不停地把往事翻出来,咀嚼,一遍遍受伤。

    这是一种反刍思维,是他对自己无意识犯下错误的惩罚。

    然而人生只有把这一步解决了,他才能真的豁达,也才能真的和瓦尔登湖式的生活融为一体。

    女主的出现,是揭开真相,是接受他的全部也是帮他接受自己。

    女主问男主对她的爱有多少,男主回答像贝加尔湖一样多,虽然是一个浪漫的比喻,但是比起女主对男主的救赎来说,这样比喻并不过分。

    4. 跑车永远跑在山间小路上

    洪班长的书架上有一本《瓦尔登湖》。

    据说他的原型就是梭罗。

    女主院子里的花开了,男主也走出了阴影,然而自由的姿态留在了他的生活里。

    整部剧虽然爱情是主旨,但我觉得洪班长的梭罗式生活美学是最大的亮点。

    他活在一些乐趣里面。咖啡和美食他喜欢,冲浪他也喜欢,自己做手工他也爱。或许很多人觉得他可悲是因为他还有很多可以被挖掘的可能性,或者说以一个世俗的角度来看,他可以有更多的钱,更高的社会地位,他可以成为某个领域更资深的专业人士。

    但是,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每一种可能性。他选择的生活方式,未必正确,但没问题。毕竟怎么活是一个个人问题。

    世界上不缺一个西装革履认真工作的人,缺的可能是一个在海边读诗的闪闪发光的人。

    纵然公辰的这一切可能是他备受打击后对生活的逃避,又很难说这不是他内心真正的追求,是从小生活的桃源之地公辰对他的滋养,或是藉由那一事件发现了真正生活的契机。

    而这部剧之所以大火,可能也是因为一个风景和人都像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对现代都市人的致命吸引力。

    看完这部剧,我想所有的人会记得,在一个叫公辰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温柔而浪漫的人,承载着我们爱而不得的愿望,过着自由而广阔的生活。

    「但是你总有一天会回去的吧,回去首尔。」

    「不,我会永远过这样的生活。」

    【详细】
    141524740
  • sophia
    2020/4/15 23:45:41
    《少年阿虎》

    说真,如果不是早在《少年阿虎》之前看过刘德华演的《阿虎》,我想我是绝对不会去看这部影片的。因为抱有一点希望,所以我是真的去影院看了。可是真的是很失望!

    说起来影片的故事设计的还是很清新的,没有过多的渲染爱情,大体都是在朦胧之中的状态。但是最大的bug是故事情节的不连贯性,让人看不明白。

    演员的演技整体水平也不是很好,也就将将及格而已吧。所以个人

    说真,如果不是早在《少年阿虎》之前看过刘德华演的《阿虎》,我想我是绝对不会去看这部影片的。因为抱有一点希望,所以我是真的去影院看了。可是真的是很失望!

    说起来影片的故事设计的还是很清新的,没有过多的渲染爱情,大体都是在朦胧之中的状态。但是最大的bug是故事情节的不连贯性,让人看不明白。

    演员的演技整体水平也不是很好,也就将将及格而已吧。所以个人不是很推荐,当然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看这部《少年阿虎》!

    【详细】
    12509241
  • 仙女姐姐
    2020/11/19 8:12:03
    汪汪队

    陪孩子看的。女孩子,快6岁啦。看的还算比较开心,所有角色都认识,开心的,不得了各种业余的转场不断,还分成三段故事讲。晚上回来又陪孩子看了剧版汪汪队立大功,感觉电影院看的汪汪队就是把电视级动画剧集放到电影院播放,可能因为成人没什么感觉,感觉一般吧不过孩子挺喜欢的,孩子的眼里应该只有所以的人物,他们在干嘛,有木有完成任务啊,哈哈哈哈。

    陪孩子看的。女孩子,快6岁啦。看的还算比较开心,所有角色都认识,开心的,不得了各种业余的转场不断,还分成三段故事讲。晚上回来又陪孩子看了剧版汪汪队立大功,感觉电影院看的汪汪队就是把电视级动画剧集放到电影院播放,可能因为成人没什么感觉,感觉一般吧不过孩子挺喜欢的,孩子的眼里应该只有所以的人物,他们在干嘛,有木有完成任务啊,哈哈哈哈。

    【详细】
    12978173
  • 浮生路遥遥
    2022/4/8 13:57:25
    军旅题材的影视剧要把握原则和底线

    一般涉军题材的影视剧都是兵种宣传片,武器展示片。但最主要的核心是展现我国军人的风采和部队发展的成果。社会弥漫了一种思潮,觉得“个性”重于“规则”,但是军队和警队是纪律部队,一切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偶像剧的观众大多是青少年,对于他们的三观会直接造成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直接带到这种思潮。每年都有因为不能吃苦或者不服从管理的人员被退兵或辞退。职业是有要求和标准的,

    一般涉军题材的影视剧都是兵种宣传片,武器展示片。但最主要的核心是展现我国军人的风采和部队发展的成果。社会弥漫了一种思潮,觉得“个性”重于“规则”,但是军队和警队是纪律部队,一切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偶像剧的观众大多是青少年,对于他们的三观会直接造成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直接带到这种思潮。每年都有因为不能吃苦或者不服从管理的人员被退兵或辞退。职业是有要求和标准的,做什么事情要符合实际情况。何况训练不只是跑步,就算“打破重塑”也是要讲基本法的,新兵刚到连队报到就无理挑战“规则”,连队主官都纵容,居然还出现“连长”命令给两人送水和食物,整个营区都在看他们两人跑马拉松表演吗?这是变相支持“不守规矩”吗?部队、警队是纪律部队!所有的“个性”需要符合部队的需要,所有的“创新”需要符合部队的发展!部队的职级、岗位都是有相当作用的,“权力”相对于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在战时,职级岗位人员是需要实现“目标”的。不是菜市场买卖,挑挑拣拣,随意分配。更重要的是《特战荣耀》里的主官没有对这种行为予以批判。部队不能这么宣传,怎么过审查的?

    国内的军旅剧是拍给观众看的宣传片。国家很多年没打仗了,要让人民放心。要深入一点的内容也拍不了,探索部队发展核心的问题,大部分群众也看不懂。一直认为现代战争不是单兵种作战,“靠几个侦察兵得来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巧合、偶然不能永远跟随主官,部队需要更“机智”。近几年的军旅剧一直宣传“单兵”“兵王”,注重“个体”的成长,但现实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内卷”,不可能会有专门的时间来“成长”,只能“成长”在学习中,“成长”在工作中,“成长”在生活中。一专多能,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牵头”,最终胜利是要靠“将”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将”,而“兵王”只能管他自己。个体的贡献对于整个大局,重要也不是最重要的。战争注定是要有牺牲的,有的是注定要成灰的,但他们的生命早已融入在共和国的血脉里,重生在一代又一代军人中,他们的功绩过往早就与部队发展交融在一起,军魂永不灭!

    目前,国内的影视剧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更好的契合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如何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详细】
    1432597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