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黑帮,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好像在说历史那么久远,十几年前的事情说起来却像隔了一个世纪,看了这个电影,才真切的想起来,在我的记忆里也是有黑帮的呵!看过香港的很多黑帮电影,其实大陆也有,只是这些没有搬到大屏幕罢了!我的家乡也是有的。在我初中的时候,一直在平静生活的我一直觉得盛世太平,直到我同学在一次聊天时候说到大耳五,反问我你连他们都不知道?官商勾结,是连初中生都知道的事情。
说到黑帮,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好像在说历史那么久远,十几年前的事情说起来却像隔了一个世纪,看了这个电影,才真切的想起来,在我的记忆里也是有黑帮的呵!看过香港的很多黑帮电影,其实大陆也有,只是这些没有搬到大屏幕罢了!我的家乡也是有的。在我初中的时候,一直在平静生活的我一直觉得盛世太平,直到我同学在一次聊天时候说到大耳五,反问我你连他们都不知道?官商勾结,是连初中生都知道的事情。
clit2014, jan 2, 晚交了20天,我再也不想上gender studies了我要吐了,写这篇paper不知道经历了多少mental breakdown
Women’s Experience Matters: Re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through Claire’s Ca clit2014, jan 2, 晚交了20天,我再也不想上gender studies了我要吐了,写这篇paper不知道经历了多少mental breakdown Women’s Experience Matters: Re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through Claire’s Camera As Laura Mulvey points out in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traditional narrative cinema largely relies upon the practice of a gendered “gaze”, specifically, male’s unconscious objectification of female as erotic spectacle from which visual pleasure is derived. Her account draws attention to the prevailing feminist-unfriendly phenomena in contemporary cinema, one that resides in the language of patriarchy, privileging man’s experience while making woman the passive object deprived of autonomy. Many feminist filmmakers and theorists including Mulvey herself urge a radical strategy that dismantles patriarchal practice and frees woman from the state of being suppressed by the male-centered cinematic language.To conceptualize a mode of cinema that speakswoman’s language, or authentic feminist cinema, this essay interrogates the validity of Mulvey’s destruction approach in pursuing a feminist aesthetic. By making reference to Hong Sang-soo’s film, Claire’s Camera, I argue that feminist cinema needs to be redefined by neither the immediate rejection of gender hierarchy nor the postmodern notion of fluidity, but by perspectives that transcend the gendered metanarrative of subject vs. object, and that primarily represent and serve woman’s experie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 Earlier waves of feminism strived to call attention to, if not, eliminate the unbalanced power rela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society, namely the dichotomy between domination and submission,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and self and other (Lauretis 115). Feminists such as Mary Wollstonecraft and Simone de Beauvoir radically interrogated women’s rights in the political arena as well as women’s relative position to men in the society at large. However, the approaches of the earlier waves cannot prove themselves sufficient in pursuit of a female autonomy,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y are constantly caught in the power-oriented metalanguage which inherently privileges one over another. While it is argued that the objectification of the “second sex” is oppressive in nature, for example, the assertion already marks the subject-object dynamics between men and women by default. It fails to propose non-power based gender narratives, while obliquely acknowledging that the language spoken in this context is inevitably characterized by phallocentric symbols, ones that prioritize self over other, subject over object, male over female. In thisregard, rather than rendering a perspective that exposes and dismantles patriarchy, the outcome of earlier feminist approaches inclines towards “replicating male ideology” (Mackinnon 59), reifying the omnipresence of the patriarchal language and reproducing the effects of patriarchy. A similar notion applies to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In term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feminist idealists encourage women to present their bodily spectacles, inviting interpretations free of erotic objectification. Despite the favorable receptions from the sex-positive side of the discourse, it is indiscernible as to whether these attempts truly free women from the dome of sex-negativism or reinforce the effect of the patriarchal language even more. This polarized debate, I believe,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discourse is held captive by the language of patriarchy too powerful for one to extricate from, and that any rebellious gesture would appear to be an insufficient, passive rejection of the predominant ideology.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Lauretis notes that Mulvey’s and other avant-garde filmmakers’ conceptualization of women’s cinema often associates with the prefix of “de-” with regard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very thing to be represented, …the deaestheticization of the female body, the desexualization of violence, the deoedipalization of narrative, and so forth” (175). The “de-” act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figure a new set of attributes for feminist representation, but merely displays a negative reaction to a preexisting entity. It is important to be skeptical of its effectiveness in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as it implies certain extent of negotiation instead of spot-o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previous value. A destructive feminist cinema can never provide a distinctive set of aesthetic attributes without having to seek to problematize and obscure the reality of a patriarchal cinema. In that regard, it is passive, dependent and depressed. More importantly, the question – how the destruction of visual and narrative pleasure immediately benefits women within the narrative and directly addresses female spectators – remains unanswered. TakingClaire’s Cameraas an example, the film destructs the notion of a gendered visual pleasure by presenting the camera as a reinvented gazing apparatus, one that differs from the gendered gaze, and instead brings novel perception into being. Normally, when characters are being photographed, mainstream filmmakers tend to introduce a viewpoint in alignment with the photographer’s position, enabling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that is, the shot usually shifts to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so that spectators identify with the photographer gazing at the object who is in front of the camera. Claire’s Camera, however, abandons this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while generating new meanings of the gaze. Claire ambiguously explains to So and Yanghye the abstract idea that taking photographs of people changes the photographer’s perception of the photographed object, and that the object is not the same person before their photograph was taken. The spectacle, although objectifiable in nature, is not so passive as being the object constructed upon, but rather constructs new signification upon the subject. The notion of the gaze is therefore re-presented with alternative insights. That being said, as I argued earlier, the destructive approach is not so sufficient an attempt at defining feminist cinema, because the way it functions nevertheless indulges feminist ideology in the role of passivity, deprived of autonomy and always a discourse dependent on and relative to the prepotency of patriarchy. In the conversation scene between So and Manhee, So, who is almost the age of Manhee’s father, criticizes her for wearing revealing shorts and heavy makeup. In a typically phallocentric manner, he insists that she has insulted her beautiful face and soul by self-sexualizing and turning into men’s erotic obje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preceding scenes have no intention to eroticize the female body or sexualize her acts such that the visual pleasure is deliberately unfulfilled and almost completely excluded from the diegesis, So inevitably finds Manhee’s physical features provocative and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 naturally assumes that her bodily spectacle primarily serves man’s interest. This scene demonstrates that regardless of feminists’ radical destruction of visual pleasure, practitioners of patriarchal beliefs will not be affected at all; if any, the femininity enunciation only intensifies the social effects of patriarch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 embodies the self-reflexive style of Hong Sang-soo’s filmmaking, in a sense that it fosters debate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upon which it is constructed, and constantly counters itself in search of a deeper meaning, contemplating questions such as do we believe in what we practice, whether it is patriarchy or its opposite? And is anti-patriarchy feminism determined enough to prove itself a destructive force against patriarchy rather than a sub-deviant of a predominant ideology? The scene proves the drawback of a destructive strategy, that the way it operates nonetheless subscribes to a patriarchal manner, and that in order to escape the secondary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phallocentric subject, more needs to be done other than problematizing the subject. To supplement the insufficiency of destruction, postmodern feminists such as Judith Butler proposes theoretical alternative to approach the discourse. Butler argues that gender is performative and fluid instead of a set of essential attributes. The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indeed precludes the social effects of essentialism by introducing the idea of an identity continuum into gender politics, in ways that empower the socially perceived non-normative. On top of that, Butler believes that the categorization of sex “maintain[s] reproductive sexuality as a compulsory order”, and that the category of woman is an exclusive and oppressive “material violence” (17). Acknowledging the harms that essentialist perception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entails, Butler bluntly negates the very categorization of woman. This radical negation, however, evades the reality that our whole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race is based on gender categories, despite the corresponding inequalities generated from the instinctual categorization. In fact, it is when women as a collective community have co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female gender is socially suppressed, that they start to strive for equality through the apparatus of feminism. Butler’s rejection of the gender categorization withdraws the sense of collectivism in the feminist commun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unity” for the marginalized (Digeser 668). Moreover, it deprives the feminist cinema of the necessity of delineating an authentic female representation, because within the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ixed set of female representations but only distinctive individuals that conform to gender fluidity. Since identifying with a certain form of representation means to live up to a socially perceived norm from which one deviates, a performative cinema does not encourage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The failed identification will not only drastically shift the spectator’s self-understanding but also cause more identity crises. Therefore, performativity is too ideal a theoretical concept to have actual real-life applications. Whether it is her body or her social function, woman has become the commodity of patriarchy. As Lauretis puts it, “she is the economic machine that reproduces the human species, and she is the Mother, an equivalent more universal than money, the most abstract measure ever invented by patriarchal ideology” (158). Woman’s experience has been portrayed in the cinematic realm nothing more than being the (m)other and the provocative body. Historical debates have proved that articulating the problematic tendencies within gender differences only results in skepticism rather than new solutions. Thus, in order to negotiate a feminist cinema, filmmakers need to abandon the patriarchal meta-language completely, and reconstruct new texts that represent and treasure woman’s experience more than just being the other, that “[address] its spectator as a woman, regardless of the gender of the viewers” (Lauretis 161). Similarly, what needs to be done in feminist cinema is more than just interrogat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woman and man, but interpreting such difference in unconventional ways that liberate women from being compared to men and invite them to possibilities of having narratives dedicated to themselves. One of the ways, Lauretis suggests, is to regard woman as the site of differences (168). This signifies that the cinema needs to stop generalizing woman’s role based on her universal functions; rather, it needs to articulate her unique features, what makes her herself but not other women, from the way she looks to the trivial details of her daily life. In Claire’s Camera, the function of the camera conveniently transcends the diegetic space. In the narrative, it demarcatesthe “site of differences”, that is, how someone changes right after their photograph is taken, as well as how Manhee is presented differently each of the three times being photographed. The camera also magnifies her experience as a woman for spectator’s identification, mundane as it could be. In the last scene, the camera smoothly tracks Manhee organizing her belongings, packing box after box, casually talking to a colleague passing by, and so forth. Long takes like this fulfill what Lauretis would call “the ‘pre-aesthetic’ [that] isaestheticrather than aestheticized” in feminist cinema (159). Without commodifying or fetishizing woman and her acts, the film authentically represents a woman’s vision, her perception, her routines, and all the insignificant daily events which female spectators can immediately relate to. When a film no longer solely portrays woman as the “economic machine” that labors, entices men, and commits to social roles, it has confidently overwritten the patriarchal narrative with a female language. It fully addresses its spectator as a woman, appreciating and celebrating the female sex, not for what she does as a woman but for what she experiences. In conclusion, the essay first challenges the destructive approach in feminist cinema regarding its sufficiency in pursuit of woman’s autonomy and its indestructible destiny to fall back into patriarchy. The essay then argues that the rejection of gender categorization in performativity theory frustrates the mission of defining a female representation. Hong Sang-soo’s self-reflexive film, Claire’s Camera, offers an apparatus to delve into the drawbacks of destructive feminist cinema and simultaneously renders a new feminist code, abandoning the patriarchal metanarrative and constructing a new narrative that truly prioritizes woman’s experience. Works Cited Butler, Judith. “Contingent Foundations: Feminist and the Questions of ‘Postmodernism.’”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edited by Judith Butler and Joan W. Scott, Routledge, 1992, pp. 3–21. Digeser, Peter. “Performativity Trouble: Postmodern Feminism and Essential Subject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 47, no. 3, 1994, pp. 655-673. Lauretis, Teresa de. “Aesthetic and Feminist Theory: Rethinking Women's Cinema.”New German Critique, no. 34, 1985, pp. 154–175. Lauretis, Teresa de. “Eccentric Subjects: Feminist Theor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Feminist Studies, vol. 16, no. 1, 1990, pp. 115–150. Mackinnon, Catherine A. “Desire and Power.”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46–62. Mulvey, Laura.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The Norton Anthology and Theory and Criticism, edited by Vincent B Leitch, W. W. Norton, 2001, pp. 2181–2192.
《老酒馆》是陈宝国主演的一部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创业”故事,讲的是酒馆的情怀。类似的剧可以对比倪大红、蒋雯丽主演的《正阳门下小女人》。
为什么我觉得这部剧失败呢?
首先从戏外说,剧中借助了“神力”:
在第二个情节中,有一群街头混混来老酒馆找茬,掌柜和伙计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那爷出现了,扮演了一位正义之士,成功打退了一群流氓,这时候就不由得感叹主
《老酒馆》是陈宝国主演的一部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创业”故事,讲的是酒馆的情怀。类似的剧可以对比倪大红、蒋雯丽主演的《正阳门下小女人》。
为什么我觉得这部剧失败呢?
首先从戏外说,剧中借助了“神力”:
在第二个情节中,有一群街头混混来老酒馆找茬,掌柜和伙计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那爷出现了,扮演了一位正义之士,成功打退了一群流氓,这时候就不由得感叹主角光环的伟大,我想知道当其他店铺也面对这样的暴行的时候,您也在吗?
然后从剧情说,也十分不合理。那爷打退了那群小混混之后,混混头子来了,可是那大哥完全不像收保护费的,因为那爷是一位摔跤老师,他们俩居然比起了摔跤,这可太“儒雅”了,而且这位大哥在弄清楚事实之后,居然理亏似的走了,我想问您的本职工作不就是收保护费吗,您的小弟们来不交保护费的酒馆找茬不合情合理吗?不收保护费你们靠什么生活?主角来了就马上从良了吗?
其次,那爷的人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那爷因为抱打不平成为了老酒馆的熟客,可转眼间又帮对面的贺掌柜开起了满菜馆,您不知道同行是冤家吗?而且这时候那爷性情大变,成了一个投机的人。满菜馆里经常有一位打扮很得体的中年男人来吃饭,每次都赊账,在确认这个男人是王爷身份之后,那爷居然劝贺老板不着急跟他结账,以期盼丰厚的赏赐,在贺老板被这位王爷骗的倾家荡产之后,那爷又跟没事儿人似的重新回到了老酒馆,我还真就以为那爷跟那位王爷是一伙的呢,不得不说这个角色的设定编剧可真有想象力。
更过分的是,老酒馆的两个跑堂的是居然一个哑巴和聋子(这是个需要聋的时候才聋的聋子),就算是这群人再怎么没追求,再怎么无欲无求,也不会蠢到这样安排职位吧,你们对得起客人吗?编剧想区分角色的个性,不能用更有内涵的方式吗,或者您不能把这两人安排到后厨去?
更重要的是,从剧情的整体看,没有主线,虽然看起来有一些《深夜食堂》的影子,老酒馆有一些固定的熟客,然后会出现新的角色,引出新的剧情,但每个小剧情都不够精彩,没有中心思想,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证明主角有多么了不起,充分体现了主角就是神的真理。
金小手的剧情就更加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本是一个劫富济贫的江洋大盗,却盯上了一个刚开张的小酒馆,这个人很厉害,想去哪就去哪,想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我真怀疑他在酒馆里安上了监听器)。他几次出入陈掌柜的房间都没被发现,之后陈掌柜在自己的房间里撒了白灰,使他露出了马脚,我真的纳闷这么一个粗心的贼是怎么平安无事地活到现在的?而且他的想去哪就去哪真的是蛮不讲理,真的是编剧把他写到哪他就可以出现在哪,完全没有依据,我也是很佩服了。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戏剧冲突。《正阳门下小女人》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那两家酒馆,后来是酒店、收藏家,都有很强烈的竞争关系。但老酒馆跟对面的菜馆虽然被设定成对手,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仅有的两次联系就是第一次贺老板来到老酒馆发起挑战,第二次贺家菜馆新店开张挂了一面铜镜,光照到小酒馆引起了一次小冲突。而且有极其修长的篇幅讲述贺老板从刚开业到破产的过程,全程没有主角的参与,我是真的看不懂。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部剧不值豆瓣的八点几分,甚至是一部松散的烂片。
《武林外传》的故事背景在什么时代,网上争论不断,其中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8-1609)一说最为我所认同。不管怎么说,其发生在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当无疑问。七侠镇的具体位置无考,但十有八九是位于中国北方山麓地带的一个市镇,很有可能位于关中地区或河南西部。《武林外传》以同福客栈为中心,详细地勾勒了晚明一个北方小镇的社会与生活图景。
《武林外传》的故事背景在什么时代,网上争论不断,其中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8-1609)一说最为我所认同。不管怎么说,其发生在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当无疑问。七侠镇的具体位置无考,但十有八九是位于中国北方山麓地带的一个市镇,很有可能位于关中地区或河南西部。《武林外传》以同福客栈为中心,详细地勾勒了晚明一个北方小镇的社会与生活图景。 一、同福客栈:日常的空间 同福客栈是故事的发生空间。晚明是人口流动加快、交通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旧有的驿站和铺舍系统无法应付市场需求,民间客栈成为旅宿的承担者。白展堂曾说过一句话:此店是方圆五十里以内最大的客栈。从白展堂牛车堵官道拉客来看,七侠镇并不在关道上,但客源尚可,足见两点:其一是七侠镇具备一定商业贸易规模,其二是晚明人口流动程度相当剧烈。 然而同福客栈并未超出一般路边旅舍的规模,店内的规制有着详细地记录。该店高两层,二楼为客房,一楼为餐厅及其他用房。除去一张为店员使用的长条老榆木桌子外,同福客栈可以用于接待客人的饭桌总共只有七张,而除掌柜有椅外,并未见其他高级坐具,顾客皆用条凳。悬挂在墙上的菜单则显示了该店有能力提供的饮食:油焖大虾、酸辣豆花、砂锅排骨、鱼香茄子,全部都是食材易得的家常料理。晚明奢侈之风日行,但我们没有见到该店可以提供当时流行的奢华菜肴,足见类似的风气在席卷至北方乡间时要大打折扣,而该店也不出晚明一般旅店情况。 明代家居布置大受奢侈之风影响,即使是穷乡僻壤七侠镇的老旧客栈同福客栈也莫能免俗,花里胡哨的假古董花瓶不仅在大堂内随处可见,在每个客房和佟掌柜的卧房里也有分布,这与店员们所住屋子的寒酸形成了鲜明对比。 至万历三十六年,店内员工的详细情况如下,店中除掌柜及其小姑子莫小贝外,还有雇员四人,以及长住于此的本镇捕快一人。 掌柜佟湘玉,女,27岁,陕西汉中人。晚明女性突破传统,走向社会,在七侠镇这样文教不兴的穷乡僻壤,女性为生计开店也并非离奇。佟湘玉的出身非同小可,是汉中佟家的大小姐,汉中佟家是以经营镖局为主的土豪之家,号称“汉中首富”。明末豪商资产以百万计,北方商人所不免有差距,但佟湘玉气言“回家拿三万两银子对着砸”,可见其家财有几十万两银子应无问题。但因为出嫁后守寡,父亲不理解不支持,只得自己在外经营谋生。然而佟湘玉颇得理财之道,从万历三十七年情况来看,其拥有的资产已有数千两(即使有包大仁的三千两馈赠),对于一个乡间客栈而言,很是不易。 账房吕轻侯,25岁,本地人,生员,同福客栈所在地皮的拥有者,也是前客栈掌柜。吕轻侯出身名门,祖上官居知府,颇有产业,然而后世科考不顺,家道中落。他自己颇通经籍文法,拥有不少藏书,喜爱作诗,但是屡试不第,经济来源客栈也经营不下去,被迫盘给了佟湘玉。明代社会对科举狂热,应试门槛相比唐宋又降低不少,故而民间应试者多,而大量科举头衔拥有者与少量官位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到晚明,特别是处于缙绅底层的生员群体,处境艰难。有余裕的生员开始经商;或自污与胥吏沆瀣一气,奸弄乡里;更有困难者投身秘密会社。吕轻侯穷困潦倒,以普通雇员身份勉强维持生计,当是明末大量下层生员悲惨处境的一个缩影。 跑堂白展堂,25岁,辽东都司人。真实身份是江洋大盗,自小即脱离户口控制,四处游荡作案,可谓是彻头彻尾的不稳定因素。后被尊为“盗圣”,为朝廷追索多年,隐匿于同福客栈。晚明的强盗恶霸分为多种:明有逸夫、喇唬、打手,暗有小偷、大盗。这样一个不法者的身份虽为客栈其他雇员所知,却未引起恐慌,原因是白展堂为盗时只取钱财而不沾血债,在同福客栈做工时也未重新犯案。 厨子李大嘴,27岁,籍贯不明,应是本府人。他是七侠镇的前任捕头,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同福客栈开张后,辞去捕头职务,改任厨子。李大嘴长期作为自由劳动力在各处饭店工作,后回归故里,赖其姑父是本县知县,得到了一个捕头的位置,但皂隶地位低下,与厨师互相身份转换并非稀奇。 杂役郭芙蓉,22岁,女,福建人,应寄籍北直隶顺天府。她是朝中高官的千金,私自离家闯荡,砸烂了同福客栈,经计算,共需要赔付同福客栈48两白银。此事并未报官而私了,郭芙蓉为赔偿债务,只得在此做工。但事实上其人身依附关系并不强,就在万历三十六年,掌柜曾允其数月探亲假归家。 剧中清楚地显示,店内伙计是作为自由身份被雇佣,并不受明代法律的雇工人对待,也不构成和雇主的等级关系。通过李大嘴被雇佣的情况,更可以看出此时即使是七侠镇这样偏僻的小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同福客栈的经营规模不大,盈利能力较低,其日收入不超过六钱银子,店中雇员工资则为每月二钱。万历年间物价,北方一石大米约为六至七钱,一斤猪肉约为25文,一只鸡约为20文,其收入相当微薄。然而同福客栈包食宿全包,意外开支全包,店员开销不大,佟掌柜本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故尚能维持生活。 另附同福客栈经营时的部分物价情况: 一双男鞋:50文; 一罐私盐:2钱; 一大包书:1两; 一坛烧刀子:2两; 一条宠物狗的赔偿价格:2两; 一坛女儿红:7两; 一张假董其昌画:20两; 鸡王争霸赛奖金:30两; 扬州歌妓扈十娘出场费:50两。 店内生活朴素单调,店内伙计每日忙于服务,但同福客栈打烊时间较早,堂食应不提供晚餐,客房则由跑堂、杂役兼职服务。每日最大的娱乐乃是掌柜伙计聚在一起晚餐时的闲聊,晚上由店员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但除吕轻侯喜欢读书吟诗外,其他均以吃零食、聊天为主。此应能反映其时一般小城镇、乡村地区雇佣劳动力的娱乐情况,如若所在地区没有集会等群体娱乐,则他们的生活一般无甚色彩,店内很难满足一般的娱乐需求。 二、七侠镇:生活的缩影 在明代的城镇体系中,七侠镇的服务级别位于低端,比之大镇相差甚远,这很可能与其远离官道——交通要道有重要关系。七侠镇附近,该县最大的商业城镇应该是十八里铺;而左家庄的服务等级至少不低于七侠镇,应该是一个介于七侠镇与十八里铺之间的镇;然而七侠镇却是本县县治所在。商业功能取代政治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宋代以后中国城市的一大变化,到明代后期商业空前繁盛,这一现象尤为显著,特别在南方,涌现出一批大型商业城镇,而府县治所所在地反倒失色。而在商业较为落后的北方,本县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截然分开,足见该县工商业有其独特之长,而十八里铺在本府甚至本省内的商业城镇中更非同小可。 作为县治所在,七侠镇拥有城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如万历三十六年开始,县衙门规定泔水车不得进入城内。可以想见城池很小,只有东西南北灯市街灯几条街道,建筑以两层木房与砖瓦房为主。 七侠镇可以承担生活必需品和其他一般性商品的交易职能。本镇有丰富的菜市场,粮米、食盐、一般衣物、日用品等均可在本镇购买得到。同时,本镇还有医馆、当铺、书店等服务等级更高的商铺、设施。从同福客栈平日的客人观察,本镇商业即使不算发达,但也有相当规模,商人人数不少,而服饰丝绸制衣服比较普遍。但同时,拥有这样资产的商人却多只能至同福客栈这一普通水平的酒楼消费,也可见七侠镇在餐饮服务业上并不发达。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本镇的服务水平仍然极为有限。当佟湘玉、郭芙蓉等人想要购买胭脂等消费品时,雇佣过年的杂技表演人和年货时,则不得不赴十八里铺,通过店员们的描述也可得知,十八里铺远比七侠镇繁华。而当一对远道而来的夫妻(韩娟夫妇)想要购买新潮的衣服时,也需要到左家庄的大集去,却未见七侠镇有类似规模的集市,可见其商业水平在本县内还要屈居于几个大市镇之后。 对于必要的出行来说,短途以内(比如到十八里铺),步行是主要途径。但从店内多次试图长途旅行的情况来看,雇车在此时的民间交通业中已经非常普遍,成为当时人们长途旅行的首要考虑方式,足见雇车业的发达。七侠镇的雇车多以马车为主,但此时北方同时流行牛车。而莫小贝想要去华山论剑时被建议骑驴,晚明的驴、牛是民间主要的骑乘工具,马则很难为一般人负担起。 明代出版业发达,出版市场广阔,特别是面向中下层市民的通俗书籍成为市场主流。七侠镇西街的书店不仅可以买到四书五经等传统经籍,还能买到《胭脂宝典》、《贤内助指南》、《心灵老鸭汤》等面向普通市民乃至女性的,生活性、导向性明显的通俗读物,显示出通俗书籍在晚明书籍市场上的强势。白展堂创作、署名展红绫的《缉盗指南》,海内有志捕快者人手一本,可见实用导向性书籍的火热。而书籍市场不仅在出版上,在创作上也形成了高度商业化的特征。吕轻侯闲时创作小说,因为可读性强,很容易就找到了书商洽谈出版事宜,并且书商会针对其单纯的娱乐性特点,根据读者的流行口味而要求作者做出相关修改,可见书籍市场从创作、出版、反馈到再创作,已经形成了严密体系。 对于节日习俗,剧中只能见到春节的盛况。在补过春节时,郭芙蓉于客栈大门上贴桃符,互相贺节,此乃延续至今的礼仪。除此之外,还有专门服务于春节的娱乐,踩高跷、舞龙舞狮等百戏杂技,种类繁多。一个客栈居然能负担得起如此铺张的庆贺方式,这正体现出晚明社会的铺张风气,节日庆祝规模自宋代以来一直在高速扩大中,晚明的节日又以奢靡机巧为特点,同福客栈诸人也想寄托新年来表达对新一年和平生活的向往。其实,彼时杂技已经相当普及,不必限于节日期间,胸口碎大石、石锁等技艺早已为人见怪不怪。 除此以外,主要娱乐活动还有戏曲与说书。白展堂曾在同福客栈开展说书活动,因讲《三国》、《水浒》等早为人听烂而要求退钱,足见其时说书之普及繁盛。说书要配惊堂木,且故事要越新奇越好,不仅三国水浒隋唐演义等,如“三言二拍”等当代传奇故事亦为人所喜。戏曲在明代极为兴盛,观念的改变、官位的稀缺、文化水平的提高,让士大夫参与到曲艺事业中,不断提升着戏曲水平,更引领着社会对曲艺追逐的风气。对于七侠镇这么一个小镇来说,镇上的怡红酒楼不惜出50两银子的高价请来扈十娘坐台,可见戏曲之爱席卷全国无遗。伴随着戏曲,俗乐在音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婚丧之礼,俗乐也占据主流,七侠镇捕头燕小六在入行前就是在乡下为人送亲治丧的唢呐手。 赌博,这一违法的行径在娱乐中占有一席之地。明朝建立之初例行禁赌,乃至施以砍手之刑,但晚明法网废弛,赌博风行大江南北,无人不卷入其中,连万历皇帝都乐此不疲,因此也发展出了规模宏大的赌博形式。白展堂与李大嘴母子豪赌时,出现的赌博方式有双陆、马吊牌(即麻将)、骰宝,白展堂提到的还有叶子、牌九等等。像白展堂输断指轩辕这样倾家荡产的不在少数,九千岁魏忠贤年轻时就是一位热心的赌博爱好者,把自己女儿都输出去了 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文字游戏在晚明成了雅俗共享的娱乐,江湖中人爱酒,喝酒则不可没有行酒令。其实行酒令已是较为风雅之事,民间则多以投壶、掷骰决定,或者投壶等游戏与行酒令相结合。行酒令是文字游戏,非常看重一个人腹中的学识,学艺不精的吕秀才本想凭诗词杀杀韩娟的威风,结果一到俗体的“脑筋急转弯”就被杀的片甲不留。 作为人流混杂的服务行当,客栈是这一时期民间礼仪的集中体现地。抱拳拱手是最常见的敬礼方式,这在客栈诸人和一些大侠见面时最为常见。弯腰鞠躬则更进一步,这种今日的礼节依然风行于晚明,面对贵客扈十娘,全店员工点头哈腰。而士林尚称“老”的风气影响到民间,以称“老”为荣,如老邢、老钱、老岳等,皆为富商、官差、大侠等。 既然人流混杂,泥沙俱下,一些各行业的“坏人”也常常出现在客栈中。这其中最常见的江湖骗子,比如促成小郭秀才的那个算命的白眉、教李大嘴“降龙十巴掌”的洪神棍和骗韩娟有“大神通”的马卓子。随着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游民”现象在晚明非常突出,这些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浮浪者们只能靠坑蒙拐骗谋生,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骗局,晚明甚至出现了一部防骗指南叫《杜骗新书》。即使如此,千奇百怪的骗术还是令人很难辨别,往往就会深受其害。 与言语行骗同时勃兴的还有商品的假冒伪劣,这在晚明亦是在整个社会上无孔不入。奸商们可以对任何器物进行造假,鱼目混珠,从日用品到古籍古董,无所不包,比如和祝无双相亲的那个专门仿制国外奢侈品的辛普森,就是典型范例。同福客栈里大大小小的古董花瓶,尽数假冒,而客栈诸人见到一般官差的牌子都要让白展堂详加判断真伪,可见此时假冒已经严重到何种地步,让人时刻小心提防。 剧中出现的还有职业打手——“打行”的“青手”,因为吕轻侯随手一指而意图痛打燕小六的江小道就是其中人。打行就是职业打手组织,其中的青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顾客让打谁就打谁,一般是报仇。打行起源于江南,明末风行于全国,他们之中规矩繁多,体系森严,有一套完善的打人规则,打手中则游手好闲的恶少居多,像江小道这样为埋葬师傅而甘当打手的单干户则很少。 以同福客栈为中心的七侠镇,是晚明小城镇生活的一个缩影,即使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其社会风气也不免受都市风尚所影响,骄奢靡靡之风盛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商业繁荣,所谓的“晚明大变局”,对于本应纯朴的七侠镇来说,有着一样的效力。 三、权力场域:挣扎与失控 晚明是中央权威趋向失坠,社会秩序松弛失序,走向土崩鱼烂的时代。而在地方社会,松动的国家权力正在越来越失去对地方的掌控,权力的空白处逐渐增多,原有的行政体系已经不堪其用。 七侠镇贵为县太爷驻地,日常与市井平民打交道的却是七侠镇的捕头和捕快。两年间的捕头,先为邢育森,后为燕小六,其实剧中的“捕头”,更接近与明朝地方的“巡检”,才具有如此势力和地位;捕快则只有一员,前为燕小六,后为祝无双。燕小六本为民间艺人,祝无双则曾是同福客栈杂役,捕快虽然带刀巡视威风凛凛,但视为皂隶,社会地位低下,与这样“下贱”的职业人互相转换,本属正常。七侠镇捕头的主要职责虽然为维护社会治安,但同样身兼行政、稽查职能,小到管理泔水车,大到传达上意,同时还负责在官府和商户间传递信息,可以说实际上是七侠镇的“镇长”。然而,即使是捕快,其权威本身有限,同福客栈的掌柜和店员可以经常戏弄捕头,恶语相向,而捕头实际则无法拿其如何,王命在最基本的场域中对商户造不成威胁。而江洋大盗白展堂躲藏在客栈中,还日日与捕快打交道,却未被发现,足见户口登记在晚明的城镇内已经呈崩溃态势。而在同福客栈面临多次困局时,寻求官府帮助也从来不是其选择,而是倾向于自己解决或求助于“江湖”,商户对政府的信任力与日俱减,官府也无力真正渗透、控制底层社会的实情,政府对地方秩序的维系能力已呈瓦解之势,这就是七侠镇的公权力实态。 与之相反,秘密社会,即“江湖”的权力则在七侠镇的权力场域中声势浩大。客栈作为地方社会中接触外来人口最多的场域,在人流与消息流的传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金银二老”、“平谷一点红”、到公孙乌龙,黑道游侠频频出现于同福客栈,他们历来逍遥过市,杀人无数却能逍遥法外,官府则根本捕获不得。江湖对七侠镇的作用力远比官府要大,秘密社会的风吹草动可以让同福客栈风声鹤唳,这份威慑力远非官府可以做到。而秘密结社四处泛滥,乞丐组成的丐帮甚至有腐蚀公差邢育森的能力,帮内森严秩序的威胁下,邢育森面对乞丐的强横不敢说一个字。堂堂官差被如此威胁,是因为邢育森明白,在七侠镇的地头上,大明朝的权威已经不能与丐帮的江湖权威相抗衡了。 权力的失控还表现在山贼、土匪的肆虐。七侠镇濒临山区,邻近的翠微山就有匪患,邢育森力推“防盗八法”时,特别留意横冲直撞破门而入的土匪。七侠镇附近的土匪舞刀弄枪,装备齐全,甚至还有匪首借招工渗透入同福客栈,准备里应外合一举荡平同福客栈。有赖同福客栈有多位武林高手,而一般商户所遭受匪患的威胁可想而知。明代对匪徒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巡检的缉捕和保甲的控制,但从剧中明显看出,保甲在七侠镇已经完全崩溃,没有任何信息显示七侠镇居民和流动人口被保甲所约束,县衙对人员流动根本无法控制。而县巡检捕快的缉捕更显得苍白无力,捕头捕快仅有两员,面对成规模的山贼,只能是送死。这清晰地显示出晚明地方政府面对社会匪患的力量薄弱和无能为力,而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就是遍及全国的民变的滥觞了。 七侠镇的权力场域中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大明王朝权力的失序在挣扎之中更甚一步,地方施政的松弛使得民间逐渐游离于控制之外,秘密社会则取而代之,占据了权力场域的主体。 四、尾声:走向毁灭 故事发生的尾声,距离大明王朝灭亡还有35年时间,纵按其中年纪最大的佟湘玉来说,当时也不过62岁,客栈中的每一个人,还有七侠镇的很多街坊邻居,将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大明朝走向毁灭。 太平盛世之下,危机已经若隐若现。就像邢育森描述自己从京城一路归来的艰难,关东饥荒肆虐、四处饿死人,不久之后,这样的惨状将会笼罩大半个中国,从西北到东南,同样也包括七侠镇这样苍白无力的小镇。就如那场让姬无命借机逃狱的大地震: 这个灿烂的时代也正在社会底层的大震荡中慢慢碎裂。很有可能,七侠镇将会与同福客栈一道,毁灭于明末那场浩浩荡荡的农民战争,而客栈中的欢笑,也只能是黑暗前最后残留的光芒了。(万历三十六年)秋七月丁酉,京师地震。——《明史·神宗纪》
这部电视剧。真的把静秋,静江。这两位狗屁演员的,现实人生,与性格。全部表现出来了。正所谓臭味相投,的静秋,静江。没有真实的表现。也就不会被导演,看中而篇在一起。扮演一对姐弟了。特别是扮演静秋的演员,现实生活如此做人,就算了,为何在电视剧。也如此表露给人们看。演得太好了,演什么是什么。
这部电视剧。真的把静秋,静江。这两位狗屁演员的,现实人生,与性格。全部表现出来了。正所谓臭味相投,的静秋,静江。没有真实的表现。也就不会被导演,看中而篇在一起。扮演一对姐弟了。特别是扮演静秋的演员,现实生活如此做人,就算了,为何在电视剧。也如此表露给人们看。演得太好了,演什么是什么。
秋芸化装成钟馗的扮相坐在镜子前,而镜子里坐着她自己。她是谁?秋芸还是钟馗?秋芸是一个戏剧演员,钟馗是戏剧中的鬼,而且是专捉鬼的鬼。一实一虚,现实与虚无连接形成一条无形的路,从现实情境走向心路历程。钟馗一向捉鬼,虽生得丑陋,却也是不折不扣的守护神,村民会向他祈愿,保一年安生。守护神,至少秋芸是这样认为的。妈妈跑了,村子里沸沸扬扬,乡野小孩口无遮拦,就算青梅竹马也恶意相待,
秋芸化装成钟馗的扮相坐在镜子前,而镜子里坐着她自己。她是谁?秋芸还是钟馗?秋芸是一个戏剧演员,钟馗是戏剧中的鬼,而且是专捉鬼的鬼。一实一虚,现实与虚无连接形成一条无形的路,从现实情境走向心路历程。钟馗一向捉鬼,虽生得丑陋,却也是不折不扣的守护神,村民会向他祈愿,保一年安生。守护神,至少秋芸是这样认为的。妈妈跑了,村子里沸沸扬扬,乡野小孩口无遮拦,就算青梅竹马也恶意相待,糟糕透了。然后天光一灭,钟馗喷着火来了,舞剑而出,喧哗四起,好一通捉鬼。红衣花脸,置身于无光无声、混沌一片之中,一步一唱,无不牵动人心。这鬼有几分熟悉,像人心中的小鬼。秋芸身为女娃儿,生于戏班子之中,打小在咿咿呀呀的京腔氤氲之中长大,本就预示了她要走上戏子这条路。只是戏子的身份本就处于下三流之中,而作为一个女戏子则更甚。因此她选择了演男角儿,但她想不到旁人心中的恶实在与她扮男扮女没什么关系,是嫉妒,而嫉妒是不分什么对象的。似乎欺辱与刁难于她如影随形,长这么大仍无法消弭,每每无助之时,钟馗便出现了,救赎一颗满目疮痍的心。秋芸扮武生被扎钉子,当她夜深一人在化妆室满脸乌黑声嘶力竭之时,钟馗就在门外,唱腔凄婉,踌躇不前。巨大的黑影映在秋云身后,快要将秋芸吞噬了。人与鬼似乎情意相通,互诉衷肠。京剧时空与秋芸时空剪接在一起,使秋芸无法表达的情借住钟馗之神态、动作、唱词演绎,呼之欲出。内心与现实交缠,虚实相生,意境幽美又高度意象化。钟馗对于秋芸来说是一种自我救赎,秋芸在现实世界一直无法找到可靠的依傍,于是靠着钟馗的支撑,她努力一步步靠近舞台,靠近艺术,并最终嫁给了艺术。她站在舞台中央,她成了名角儿。她的内心已足够强大,她扮成钟馗,甚至成了钟馗。这时候钟馗“告辞了”,钟馗与秋芸融为一体,秋芸完成了自我救赎。同样对秋芸的成长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的人就是秋父。秋父算是秋芸最早的启蒙者,他在秋芸心中种下了钟馗,并用尽力气让她走的更远,同时也离自己越来越远。身为父亲,他并不愿让女儿走上这条路,因为他深知人情冷暖,凄凉不易,人们可以为你喝彩叫好,同样可以抛石子到你身上,女戏子却更特殊。但是子女就是这样,不是不信,只是偏要。秋父戴草帽担担子立在雨中,抹一把脸上的雨水,他妥协了。他狠狠地训练女儿,不狠她以后怎么生存;他带她去挨个找戏班子,她从草根变成被人赏识的苗子。最后,她被带走了,多年的寸步不离之后她被带走了。他待在角落,喂了一只流浪狗,离开时将它带回了家。当她被人言包围尝到苦头,灰溜溜地逃回去,他打也要把她打回去。“你成了角儿,往台上那么一站,啥屁事儿都没了。”他向往舞台,知道在舞台上的幸福,他不能允许女儿为了无关紧要之事放弃那种幸福,他又一次将她推向舞台。若干年后,他已风烛残年,瘦骨嶙峋,躯干伛偻,但华发抖擞,精神矍铄。女儿回乡,他下血本摆个八桌宴席,没什么好保留的,一辈子只有一回而已。他活了一辈子,没奢侈过,就这一次就够了;他没剩下什么,一个女儿就够了。不是亲生父亲又如何,从来都是他们相伴彼此,从来都是他送她离开,从来都是他隐忍自己造就女儿。也许他不知道,恰恰是他把女儿嫁给了舞台,嫁给了艺术。如果说钟馗是为了烘托气氛、补充情节、言角色所不能言,那么秋父就是真正缔造女儿的人。女儿和父亲的人生境遇何其相像,他们有的都只是舞台和彼此。如果真的能够有一次,他扮钟馗,她扮钟妹,同台唱一出《钟馗嫁妹》,便真的圆满了。所以,人鬼情三字,人指秋芸与父亲,鬼指钟馗,情指移情于京剧。钟馗嫁妹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父女二人所走之路的艰难,以及秋芸苦苦挣扎救赎自己的过程。钟馗是秋芸内心的映射,挣扎作斗争的是自己,别人能够推一把,但不能时刻庇佑。
4月新番《处刑少女的生存之道》第1话的放送引发了网友对本作女主梅诺举止和作品三观的激烈争论。从B站番剧评论区撕到各大二次元贴吧,战火连绵不断。从作品的海报、PV和简介不难看出这是一部无男主的双女主冒险百合作品。关于男主,要么是剧情中戏份最多的男性第一主角,要么是女主的CP,试问这部作品符合哪条了?一个劲叫男主男主的,能不能有点基本常识呢?所以,这部已经确定无男主的双女主作品里出现的男性角色,
4月新番《处刑少女的生存之道》第1话的放送引发了网友对本作女主梅诺举止和作品三观的激烈争论。从B站番剧评论区撕到各大二次元贴吧,战火连绵不断。从作品的海报、PV和简介不难看出这是一部无男主的双女主冒险百合作品。关于男主,要么是剧情中戏份最多的男性第一主角,要么是女主的CP,试问这部作品符合哪条了?一个劲叫男主男主的,能不能有点基本常识呢?所以,这部已经确定无男主的双女主作品里出现的男性角色,只能是男配或者路人男,而不是男主了。与一般的异世界厕纸不同,本作除了双女主日常贴贴外,更是难得一见的大格局宏大叙事双女主战斗冒险谭,同时按照女主强度划分属新女主文学系列中的新女强级(女主战斗力较强,主线由女主与其他女配的羁绊友情共同发挥作用影响全局走向,不涉及bg爱情)。既然作品从一开始就划定好了受众,那么为什么会有大量非受众人群自讨无趣涌入并破防呢?很多人同情死掉的路人男武藤,认为他好端端在家却被强行召唤到异世界丢弃后被女主捡到背刺杀害,从而指责女主是罪不可赦的女杀人犯甚至上升至作品三观不正,男女对立,法西斯主义层面上来。是不是很可笑?首先我们要知道召唤者和处刑者属于两个不同势力,召唤者是王室人员属于「第二身份」,女主和她所在的教会属于「第一身份」,这两大势力明争暗斗水火不容。召唤异世界人是国王的私心,他想要借助异世界人身上的「纯粹概念」来推翻教会。但是这种召唤行为在教会眼里却是禁止的行为。为了防止异界人的「纯粹概念」(特殊能力)失控变成毁灭世界的「人灾」(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人灾灭世悲剧),教会密切监视第二身份人员的一举一动并派出女主这种暗部人员去杀掉异世界来客。
成为君权神权之争牺牲品的武藤从被召唤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必死局,他身上的「纯粹概念」就像一颗不安稳的核弹随时可能失控变成人灾破坏世界。即便这轮他没有被女主杀掉,他也注定活不了多久,因为成为人灾后他依旧会死,只是早晚的问题。在摸清了武藤能力后,有个两难选择。如果女主不杀他,一方面女主会因失职而遭到教会处罚,另一方面武藤会变成人灾对世界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更多的人死去;如果选择杀掉他,虽然牺牲的是武藤一个人,但是会将人灾的可能降为零拯救更多人的生命。于是当发现武藤施展「纯粹概念:虚无」后野心膨胀产生阴暗想法时,女主选择对武藤实施处刑是最正确的决定。
武藤之死可惜吗?如果站在武藤视角来看,他确实很倒霉,好端端在家莫名其妙被召唤,被舍弃后饿着肚子桥洞下过夜,然后被美少女背刺干掉,大好人生就这么没了。但别忘了这是双女主作品,是女性视角下展开的故事,通篇来看武藤从被召唤开始就步入了必死局,而站在女主梅诺视角,她对武藤的处刑完全符合作品世界观设定,在逻辑上是合乎情理的。武藤的作用是什么呢?他的存在巧妙引出作品世界观,为女主提供国王隐藏的另一个异界来客灯里的重要线索,侧面烘托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残酷。同时,作为反套路异世界作品成功打破了龙傲天穿越必然开后宫的定局,因此是一项不拘泥于传统异世界套路的大胆创新。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一件事,双女主本质是两个大女主,是女性第一视角作品。他们错误选择路人男视角代入结果获得了所谓的糟糕观感,真的不是作品本身和女主们的问题,而是代入者个人问题。既然本作定位就是百合,那么就请大家代入女主或者站在养女儿角度好好欣赏作品,而不是以路人男视角把不属于自己的女性角色当做老婆和可以随意把玩的女性资源。跳出习惯的龙傲天大男主视角,你们会发现这部作品的美好;继续站在大男主视角看双女主作品只不过是给自己找罪受,只能说明你们不是本作受众,不懂得欣赏女性视角作品,烦请尽快退出。
【律政强人】TVB很少用张强这么随意的名字,一般都挺时髦的,是想说方中信在剧里是打不死的小强么。方中信的戏气场真强大,不怒自威。廖大叔每次出现都自带坏人光环,啥都不用说,都 【律政强人】TVB很少用张强这么随意的名字,一般都挺时髦的,是想说方中信在剧里是打不死的小强么。方中信的戏气场真强大,不怒自威。廖大叔每次出现都自带坏人光环,啥都不用说,都奸的要命。李佳芯的角色一般,善良中又透着愚蠢,想靠自己解决问题,每次最后还得别人帮助,想坚守正义,又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总感觉黄智雯的嘴歪,李璧琦演技比谁家那时候好太多了,郭少芸场场都踩着大高跟,这种秘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秘书,以为秘书是伺候人的同志,应该好好想想。刘丹和钟景辉依然很棒,蒋志光把一个病鸡律师演的要多像有多像,国语版配音的老师们绝对是诚意至极,我很喜欢看杨卓娜,可能是因为喜欢杨怡,何广沛好像一下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整部剧没有特别清晰的感情线,让人很舒服,剧里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让人很真实。善与恶可以区分,黑与白很难辨别。比如大叔被逼迁的案子,那就是没有证人,不打擦边球怎么办。正义是不会自己出来说话的。空姐的案子,李佳芯要方中信同情和帮助空姐,但事实上当律师更应该有他自己的职业操守,而智慧的人才会有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这种智慧显然李佳芯是不具有的,但是她抽到了好牌。选择哪一种价值观,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方中信的话:你以后可以选择你想走的路,但是你现在要跟着我。对,我只想选择我想走的路。#我的第58个剧评
笑点很多,而且是可以大笑的,现在能有多少开怀大笑的作品,我爱秘密动物园。看一次笑一次,口水都笑出来。
豆瓣才给6.5,是不是太苛刻了。
我已经大推特推给朋友圈了,也是第一次写影评。
能让人开怀大笑的作品不能错过。
或许也是自己笑点低,但是笑点低才能过得开心ヽ(○^?^)??。
请大家去看看吧,把自己逗乐,开开心心的就行。
笑点很多,而且是可以大笑的,现在能有多少开怀大笑的作品,我爱秘密动物园。看一次笑一次,口水都笑出来。
豆瓣才给6.5,是不是太苛刻了。
我已经大推特推给朋友圈了,也是第一次写影评。
能让人开怀大笑的作品不能错过。
或许也是自己笑点低,但是笑点低才能过得开心ヽ(○^?^)??。
请大家去看看吧,把自己逗乐,开开心心的就行。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禁止引用
新婚甜心是同事 奇缘巧配
最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禁止引用 新婚甜心是同事 奇缘巧配 最终篇 慎之又慎 在经历过疑虑,了解,体谅,担心,纠结,互助,感动,沟通,公开,分享,拜访之后,我们这个关于结婚故事里的主人公春田亚美与三浦春夏终于迎来了幸福的选择: 在亲友和同事的祝福之下,举行公开婚礼。 要问他们有多开心,只要看这对新人脸上的笑容就足够。期待爱情,憧憬家庭生活的亚美,终于迎来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老龄化,少子化席卷整个东瀛的当下,昭和男女那生气勃勃的面容已经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艰难维持生计的上班族正在苦苦守护家庭的辛苦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隐婚之后再相互了解,继而公开结婚消息的故事就显得格外特别。若是放在二十年前,这将是一个看起来有趣,内核却简单无比的故事: 先结婚后恋爱 而今,这样的故事却有可能是在教育适婚年龄的年轻观众,建议人们在生活出现问题,或是彷徨的时候,可以考虑结婚。哪怕行礼之前,互相并不了解,也不要紧。说实话,这样的可能性并不好。因为如同本剧男女主人公这样,遇见彼此,刚好对配偶特别满意的例子并不多,如同他们那样聪明又出色的人也很少,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和问题,需要克服,更需要面对和解决。所以,抱着只要结婚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看法,任意安排人生,最终也有可能期待落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那么,三浦真夏和亚美的故事,究竟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这是两个人在结婚之前,尝试一起过日子,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了解,继而相知相爱,继而决定携手共度一生的过程。换言之,在此之前,男女主人公只是行婚礼,却并未登记,但这与日韩两国的国情有关。 请参详以下状况: 日韩两国的情况与中方有所不同,通常在中国,都是先登记后办婚礼,而在日韩两国,却有先婚礼,后登记结婚的习俗,因此在东瀛相关结婚新闻发表时,通常都会出现: 某某某和某某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已结婚,某某已入籍某某家。 这就是已经登记结婚的明确表示,如果出现: 某某和某某已经在某处举行婚礼,参加的宾客包括谁谁谁,谁谁和谁谁。 那就是只提到了婚礼,未说明婚礼是否具备法律效力。可见,以本剧相关剧情可见,真夏和亚美在举行婚礼之后,并未登记,女方也未入籍,两人只是在行礼之后,度过了一段共同生活的日子。在现实生活中,这类情况有另一个说法,叫做:试婚。 试婚,也非儿戏,就是尝试度过如同结婚以后一样的日子,虽然没有登记,如感到不合适都可退出,但仍然需要承担伴侣一样的责任,这对男女双方都是考验,也是试炼。 很显然,在本剧当中,男女主人公通过了测试,双双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就是适合对方的伴侣,即便事先并不了解,对于匆忙行礼有迫不得已的苦衷,但仍然可以积极地生活下去。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做到互相信任,互相体谅,爱护并且关心对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伴侣。 那么,日剧新婚甜心是同事究竟要传递怎样的观念? 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以实例告诉人们,爱情需要努力尝试,婚姻也是如此,哪怕承受打击,受到伤害,如果有好的人选,也不妨一试,以真诚和爱意,能够换来更好的结果。当然,如果感到不合适,也可从容退出。当然,我们这个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试婚有效,顺利结为夫妇的成功案例,他和她的故事告诉人们,如有期待,不妨一试,而非每一对没有感情基础就结婚的新人都能顺利组建家庭。从这一点来看,也是明智的建议。那么,各位对生活对婚姻有期待的观众不妨努力争取,但要在与传统观念不冲突的前提下,谨慎从事。无论如何,有幸福的可能性仍然值得放手一搏,但要在自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行事,才有可能得到支持和祝福。 Diane is Back ! 谢谢原定 1 月播出的《星际迷航:发现号》由于后期制作原因,CBS 不得不将原定 5 月才播出的《傲骨之战》提前以填补空档,对所有《傲骨贤妻》死忠粉、Diane 女皇粉来说,这令人激动的变动几乎要用尽他们 2017 年的运气了。 Diane is Back ! 谢谢原定 1 月播出的《星际迷航:发现号》由于后期制作原因,CBS 不得不将原定 5 月才播出的《傲骨之战》提前以填补空档,对所有《傲骨贤妻》死忠粉、Diane 女皇粉来说,这令人激动的变动几乎要用尽他们 2017 年的运气了。 作为山东人,一直在期待着这一期,昨天守在电视旁第一时间看完,今天又到B站上重温了一次。先说说优点,山东篇抓住了齐鲁大地的两大特点,第一是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人文特色,第二是极为发达的第一产业。整个片子也基本是以这两点为主线,所以我们看到了,三季以来最多的诗词,看到了三季最多的农林牧渔生产镜头。这样的表现既体现了山东的人文荟萃和厚重的历史,又体现了足够的烟火气。再说说缺点,首先篇幅分配有问题,青岛 作为山东人,一直在期待着这一期,昨天守在电视旁第一时间看完,今天又到B站上重温了一次。先说说优点,山东篇抓住了齐鲁大地的两大特点,第一是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人文特色,第二是极为发达的第一产业。整个片子也基本是以这两点为主线,所以我们看到了,三季以来最多的诗词,看到了三季最多的农林牧渔生产镜头。这样的表现既体现了山东的人文荟萃和厚重的历史,又体现了足够的烟火气。再说说缺点,首先篇幅分配有问题,青岛的时间太长,而且没有体现出青岛崂山,青岛港等真正吸引人的地方。第二城市的缺漏,比如齐国故都淄博,革命老区临沂,这些真的是最有山东特色的地方,体现的太少,至于德州和菏泽就直接失踪了。第三没有展现山东作为经济强省的现代化,山东作为北方第一经济大省,不仅有发达的第一产业,更有现代化的第二产业,济南的钢铁,淄博的化工,东营的油田都是能体现出工业之美的地方,但是让这个片子拍的,我们山东好像都成了农村。第四赶工痕迹明显,片头一直在强调四季轮转,但山东唯一能看出季节变化的地方好像就是荣成的天鹅了。济南的冬那么有名,一点都没体现,雪后的岱庙会有穿越的错觉,根本就没出现。看看前两季杭州,南京这些历史名城的画面真是羡慕啊,人家怎么就拍出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还有四季美景的变换。我们济南虽然外号济村,貌似县城,但这被拍的也太破落了。再说到现代化都市,不提第一季的上海,就说说第二季的广州,深圳,苏州,成都,那种现代都市的气息都被很好的体现了,怎么到山东就感觉哪里都是农村?(青岛还有点现代感),整个省好像活在过去的时光里。哎,山东土逼,守旧的形象又被加深了。 民国背景的故事来个如此娇柔造作的剧名,就已经注定了烂剧的命运。再看看演员配置,四千年营销大户自认为很美加湾湾过气天生眼线葬爱花美男,emm……导演!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真是一点都看不出,次品资本的痕迹,好歹也是C级流量,就算怼着脸拍一集,照样可以来票子,何乐而不为呢! 造型突兀不突兀?空气刘海,碎发飘逸,惨白到盖过所有演员的粉底,幼嫩娇滴滴的死亡芭比粉色口红,你是网红穿越去的民国 民国背景的故事来个如此娇柔造作的剧名,就已经注定了烂剧的命运。再看看演员配置,四千年营销大户自认为很美加湾湾过气天生眼线葬爱花美男,emm……导演!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真是一点都看不出,次品资本的痕迹,好歹也是C级流量,就算怼着脸拍一集,照样可以来票子,何乐而不为呢! 造型突兀不突兀?空气刘海,碎发飘逸,惨白到盖过所有演员的粉底,幼嫩娇滴滴的死亡芭比粉色口红,你是网红穿越去的民国吧,尤其是开场人家拿水喷所有人,就咱四千年是干爽清透的,嗯,知道你出水芙蓉,一滴水都近不了身,你最美,最好看!在监狱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锃光瓦亮,刘海理得根根分明,先不谈演技,天仙儿,这是演戏,偶像包袱不要太重,只想让大家看到你的外在,是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演员的,我劝你不要演戏了,直接让你的粉丝往你银行卡里打钱得了。既然选择了往演员这个方向发展,请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演戏,演戏能给你带来什么?你又能通过自己所塑造的角色给观众传递什么? 再说说湾湾葬爱美男炎亚纶,我支持多元婚姻,同时也力挺同志。你为何要演异性恋的偶像剧呢?你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戏中戏吗?你自在吗?你不觉得别扭吗?尤其是你在和女主互动的时候,出戏不出戏,你觉得看的观众会有带入感吗?是的!你坦然出柜做你自己,这很吸粉,但毕竟主流社会你还是算少数非主流人群。那么看电视剧的这群主流女孩,会把你带入到男友的幻想里吗?只会让人一眼明白生活所迫,你想赚钱,你想翻红,你想来大陆发展。可是你用坦然的身份,你又能再如何吸引迷妹们去吃甜宠,去追cp呢?偶像剧对于你来说不是一条最好的选择,建议你去拍电影。 剧情上,古老又套路,女儿要嫁人,爹爹不同意,男主来插足,女二忙挑事,欢喜冤家总巧遇,虐完女主磨男主,百转千回终成双。说实在的无聊,很无聊,这么无聊的套路加点悬疑就能让人看下去了吗?并不会!弱智傻气的台词就能劝退你,比如女主说“警察是为了证明无罪而生的”,男主说“警察就是为了证明你犯罪而存在的”,蛤?民国年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还有女主的未婚夫说“警察局长的女儿,怎么可能是犯人,我拿人格来担保!”蛤?认真的吗?这和我爸是李刚有区别吗?这是怎样黑暗的民国宇宙?公然讨论背景,仗势欺人?这电视剧想弘扬什么?想表达什么请问? 好东西永远不会因为批评而变得不好,越是拿不出手的作品越是猛吹海赞,结果往往只是适得其反,引来更多的反感和差评,唯一的出路是好好写剧本,好好选演员,好好演戏,好好当一名演员,鲜花和掌声从来都只属于真正做出好东西的人…… 将对一部普通作品的喜恶态度上升为对其他观众和武术指导的人身攻击,毫无道理的抹黑、辱骂,把他人贬为“劣畜”。将他人不一致的意见上升为自己的“淹死于屈辱”,口口声声表示要杀死、折磨他人,用词极为不堪入目,留给人的印象就是恶毒暴虐。再加上“把世界打扫干净”之类中二言语,不禁让人担忧其精神状态,怀疑其是否有偏执妄想型精神障碍。精神病患者发作时常伴有很强的攻击性,需要被控制起来。一般这种过度偏激暴戾的 将对一部普通作品的喜恶态度上升为对其他观众和武术指导的人身攻击,毫无道理的抹黑、辱骂,把他人贬为“劣畜”。将他人不一致的意见上升为自己的“淹死于屈辱”,口口声声表示要杀死、折磨他人,用词极为不堪入目,留给人的印象就是恶毒暴虐。再加上“把世界打扫干净”之类中二言语,不禁让人担忧其精神状态,怀疑其是否有偏执妄想型精神障碍。精神病患者发作时常伴有很强的攻击性,需要被控制起来。一般这种过度偏激暴戾的人我都建议先去看心理医生,检查下犯罪倾向,再来谈其他问题。 本文首发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公众号:用一场童年时空推演,为杭州城市记忆“描边” 本文首发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公众号:用一场童年时空推演,为杭州城市记忆“描边” 姐姐,和世兄配一脸啊,感觉俩人就是为了坏二坏,真心难受,俩人三观都有极大的问题啊,大家真的能忍么? 还有就是这么优秀的男主为啥要爱上这么普通的女主,就因为她是女主么╮( ̄▽ ̄)╭。 全剧最有亮点的就是小皇帝了,有王者风范,演技自然,比其他演员演的都要出彩。 好想知道,女主每次叫男主,叫的到底是什么呀?口型看根本不是秋迟啊,我一直困扰着,能不能有人帮我解答一 姐姐,和世兄配一脸啊,感觉俩人就是为了坏二坏,真心难受,俩人三观都有极大的问题啊,大家真的能忍么? 还有就是这么优秀的男主为啥要爱上这么普通的女主,就因为她是女主么╮( ̄▽ ̄)╭。 全剧最有亮点的就是小皇帝了,有王者风范,演技自然,比其他演员演的都要出彩。 好想知道,女主每次叫男主,叫的到底是什么呀?口型看根本不是秋迟啊,我一直困扰着,能不能有人帮我解答一下啊? 作为一个大人,如果我有女儿的话,我绝对会带女儿去看这个片!因为这里面有好多符合成年人对小朋友的成长期望! 作为一个大人,如果我有女儿的话,我绝对会带女儿去看这个片!因为这里面有好多符合成年人对小朋友的成长期望! 写于2017.5.7 刚刚看完 下载已经很久了的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印象很深刻,这个电影是16年十一长假的,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房山玩的路上看的一篇 北美学霸君/北美留学生日报 上面看到的。那篇推送里面,讲了战地记者的种种。当时正值一位日本的记者被处决,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号讲述了那名记者的故事,真的有种war correspondent 所拥有的独特精神。(很惭愧的是 写于2017.5.7 刚刚看完 下载已经很久了的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印象很深刻,这个电影是16年十一长假的,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房山玩的路上看的一篇 北美学霸君/北美留学生日报 上面看到的。那篇推送里面,讲了战地记者的种种。当时正值一位日本的记者被处决,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号讲述了那名记者的故事,真的有种war correspondent 所拥有的独特精神。(很惭愧的是我真的记不住那名记者的名字了。定会再了解再做功课) 还记得小学有一次语文让写 生日的一天 的作文。大概是描写你生日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吧。文章没有什么限制。同学们大多都是写,有什么好吃漂亮的蛋糕,有什么有意思的聚会;而我写的是,在我二十多三十多岁的一个生日时,作为了一个战地记者,造访了战乱的国家。下了飞机,看到贫瘠的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不经意还发现了难民们所聚集的一个类似于避难所的地方。身处如此之环境,又有什么理由想起来自己的生日呢? 现在真的是不能回到那时剖析自己的想法了,也真的不知是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场景故事。不过一直存在在我心中的,是对于战地记者这份职业的深深尊敬以及丝丝向往。要论做记者,真的是要做能干实事的,非每天追在明星身后撰写八卦偷拍这个“门”那个“门”。记者职业的本身,难道不是做真正有利于人们的事情么?!报道事实,而非虚无。大概战地记者在这个条件上,还能再加上一种不可描述的神圣感。 哈,先插个话,今天看完这个电影,真的对于怂怂的我能否担此重任深表怀疑。Kim Baker 初来乍到刚开始其战地记者生涯时,在路上遭遇袭击,同行的fahilm让她呆在车内不要乱动——而Kim一看到从车顶落下来的热弹壳,最初还不断扭动惊讶,我以为是害怕惊慌,谁想下一秒就拉开车门,冲到外面,开始了摄影;袭击全过程,紧跟在前面的考夫曼身后,不顾一切阻拦。或许这就是记者对于新闻所向往的,不惜生命,只为了能够捕捉到这样的画面!在想自己,真的是很惜命怕死,若真的想担当war correspondent这个角色,需要历练的还有很多。对真实的渴望与追求,对世界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 但是很残酷的是,在电影里还揭示了,战地记者们对于可以一鸣惊人的新闻故事,可以不管不顾。不论是Tanya,还是Iain。也许之前对“爱人”所做的承诺,不再;也许曾朝夕相处的人的生命,不顾;……只为了自己,功力地只为追求大新闻,这样的事件在哪里都会发生,在战乱的阿富汗也会发生…… 要是论到电影本身,最戳到我的角色,是考夫曼。 KIM BAKER的第一次采访,就记录下了这个小伙子。年轻人的阳光与笑容,和KIM 讲话时的笑,让我真心觉得他是那么美好。然而,在他猝不及防地消逝在影片中后,听到了他的故事,心里一颤。甚至是KIM回国以后,开车开到了那个小小的农场前,坐下,与他聊天,如果不是听到了内容,根本认不出来这是三年前还在阿富汗拿着枪英勇作战的年轻军人。已然留的很长的胡子,黑黑的眼圈,而不变的是他的笑,他嘴角一直带着的笑。 在豆瓣的影评里,其实也有人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有像考夫曼一样的人,乐观,向前,无畏。但更多的是从战场上回来后,因为失去了太多,而酗酒,放荡,终日虚度,让我甚至联想到了 血战钢锯岭 中道格的父亲。这就正如同生活不是童话不是战争喜剧,现实的事情才是大多数…… 考夫曼惊人地没有怪罪KIM,也许是已经看开了已经move forward了。单从这一点真的能看出他的伟大,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做不到这一点——不怨天尤人,而是继续向前。 战争让他失去,但战争让他得到。 值得一记的,是考夫曼在最后所说的一段异常有道理的鸡汤。我们应该向前看。 在我们脚下的热土,有两样东西风马牛不相及,舆论却又视它们一奶同胞,那就是电影和足球。比如国足踢得不好的时候,不看球的人也非要怼上来硬说两句,稍微踢得好那么一点,就开始大张旗鼓地表扬。这句话,把“国足/球”换成“国产电影”,把“踢”换成“拍”,一点儿都不违和。曹保平是一个擅长揣测动机和拿捏你情感线的导演,无论是《烈日灼心》一层层地揭露,还是《狗十三》直接把妥协推到你面前。如何合理地讲好一个故事 在我们脚下的热土,有两样东西风马牛不相及,舆论却又视它们一奶同胞,那就是电影和足球。比如国足踢得不好的时候,不看球的人也非要怼上来硬说两句,稍微踢得好那么一点,就开始大张旗鼓地表扬。这句话,把“国足/球”换成“国产电影”,把“踢”换成“拍”,一点儿都不违和。曹保平是一个擅长揣测动机和拿捏你情感线的导演,无论是《烈日灼心》一层层地揭露,还是《狗十三》直接把妥协推到你面前。如何合理地讲好一个故事,很值得许多其它高票房国产导演去北电上上曹教授的文学课。《追凶者也》也是,黑色幽默的外壳很好地遮掩了“我平生最恨奸商”的问题,既解释了张译的动机,又让你笑完之后在想这无非是现实中人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买到假货和豆腐渣房子,在这片热土并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题外话的追凶者也之后,重点是曹保平的另一部包着黑色幽默外壳的《光荣的愤怒》。高级的幽默,在我看来必须带着一种绝望,在力图引出笑声之外,以作对生活中无意义和荒谬的反讽。黑色幽默的本质不在于搞笑,而是通过搞笑的张力来反映现实。 以我个人十分浅薄之愚见,《光荣的愤怒》包裹着两层现实。首先是村霸熊家四兄弟,这种因两千年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导致乡绅所拥有的旧中国式家族权力,依旧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倔强的存在着,尤其是西南西北这些边陲。这个世界上既没有成群结队的英雄,也没有单枪匹马的坏蛋。熊家四兄弟的团伙,有血脉纽带的牢固、又有“权力角色”的相辅相成,我尝试过大胆假设四个角色集于一人或者两人身上,总会感觉独木难支,唯一好点的合并就是把熊大和熊四安排成一个角色,可是事后那场黑色的冲突就缺少了角色。熊大做事冲动、虽是长子却又管熊三叫三哥,熊二是村里的会计掌握着村里的计划经济,熊三是村长自然大权在握,熊四虽然好色却是村里最大企业的老板自然掌握着村里的商品经济。黑井村全方位多角度地被熊家四兄弟把持着——一如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热土。看似熊大的角色最无关紧要,但是身为长子的他突出了熊三在这个小权力中心的地位,以及承包了那场冲突中,“正义”方唯一的一场胜利。就是如此稳定的“权力”漩涡里,被丢进了一颗小石子——村支书。 他是个外人,熊三想把他拉拢成“自家人”,如果熊家兄弟是桃园三结义式的草莽群豪,或许你还会想有这种可能,可是“外人”想要填补进曹保平挖好的血脉坑,在潜意识里你就知道不可能,所以熊大才会“你都把人家整成敌人了”。所以角色的安排,以我愚蠢又浅薄的见解,刚好。说句不太重要的事,角色们的演出也十分出色。无论是王砚辉饰演熊三时举手投足间那种封建家长的气势,还是吴刚饰演的叶光荣无时不刻不半张着嘴的唯唯诺诺——这和鲜肉们只会眉头轻锁、鼻孔微张是两个维度的演技。其次是基层权力的交织。甚至最后打倒村霸,靠的也是外市的警察。熊家四兄弟之所以能如此在黑井村四手遮天,免不了要揭开些已经滋生的腌臜事,嗯,在现实主义里,说到滋生,不会是细菌,通常是腐败和官僚主义。叶光荣上镇里反映情况,却看见熊三跟镇长热情地拍着肩膀,路过的警察也与熊三热络地讨论几时喝酒,就连镇里的书记也一口否决:熊家兄弟是镇里树立的致富典型,你没的证据莫要乱说。水根说的才是真理:有人管,证据一抓一大把;没人管,你还抱着石头冲天啊?叶光荣说镇长像是电视里头《子夜》里的吴荪浦。镇长不知道这是谁,叶光荣解释了之后,他问:是我像他,是他像我。 他像你。 叶光荣咧着嘴憨笑奉承着。披着西服外套、架子十足的镇长是个憨包,他不晓得茅盾笔下的吴荪浦,一面雄心勃勃一面惟利是图,表面光明正义背地道德沦丧。如果熊家四兄弟是一棵树的四条枝干,那这棵树则深深地植根于吴荪浦的口袋。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已经要说: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这么一部片子能上映,已经值得庆祝了。曹保平说: 其实看到结尾,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阉割过的结局。 叶光荣、水根、大旺、狗卵,如同当年熊家四兄弟一样,在土瓜的饭馆里吃着饭喝着酒就把会开了。区别只是他们付了钱。 土瓜看着手里的六十几块钱,咧嘴笑了。当然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有个更为黑色的结局:光荣们吃饱饭,打了个酒嗝,丢下一句“先记着”。扬长而去。
最长最长最长的片名
Night of the Day of the Dawn of the Son of the Bride of the Return of the Revenge of the Terror of the Attack of the Evil, Mutant, Alien, Flesh Eating, Hellbound, Zombified Living Dead Part 2: In Shocking 2-D
总共168个字符,41个单词!面对这个带有神圣意味的片名,每次念起它来我心中都在高奏圣歌:哈利路亚!我尝试着翻译一下:
恶魔、变异人、异形、食人魔、地狱边缘的僵尸化的活死人携妻带子大举归来恐怖进攻不分日夜杀出个黎明2:极度震惊2D版!
(喘气中,怎么大家也得给点掌声鼓励啊,容易么我)非常遗憾的是,翻译过来的中文译名仅仅有48个字,远不足以表达原标题的强悍凶猛,唯一可以欣慰的是,用我国精简的文字可以漂亮地将这部电影名缩写成“死活2:极度2的”,基本上保留了影片的神韵。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67543/
最具歧视性的片名
《外太空来的黑鬼“同志”》(Gayniggers from Outer Space)
本片在香港被翻译成《天外黑基》,片子才26分钟,故事相当搞笑,是说一伙来自Anus星球(呃,这个名字就很黄很暴力)的黑人同性恋外星人发现地球上居然有大量雌性生物存在,于是为替天行道,创造和谐美好的全男大同社会,开始用死光清理地球女性,并最终留下一个外交官引导地球男人们走进美丽新世界……这个故事以及片名至少对四种人有歧视嫌疑:同性恋、黑人、女人以及科幻谜(算算看世界上除了这四种人还能剩多少)——尤其是歧视挤兑了科幻烂片的始祖艾德·伍德先生。当年伍德老先生很雷人的科幻电影经典《外太空九号》一出,后面就引出了一堆叫“ 外太空”什么的奇怪电影,比如《我嫁给了外太空来的怪物》(I Married a Monster from Outer Space)之类。大部分从与“外太空”这标题有关的电影都不是东西,这基本是个不争的事实——呃,我是不是刚才讲了什么有歧视性的话?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05842/
最无赖的片名
《别着急,我们会想出片名的》(Don't Worry, We'll Think of a Title)
我们知道很多电影在拍摄时还没有决定用什么片名,有些则会因为剧本或者其他因素而在上映前几度更改片名。但像这一部,居然上映了以后还叫做《别着急,我们会想出片名的》(Don't Worry, We'll Think of a Title),实在有点无聊耍流氓的嫌疑,完全像贫嘴的相声演员在挑逗观众——你叫什么名字?我,没名。你怎么会没名字呢?我有名字啊。你叫什么名字?没名……起这种片名的导演就欠让观众拖进胡同暴打一顿“我让你还想不出名字!”我估计抽到第五下的时候导演大概就会把他这辈子可能拍的电影片名全想出来了。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3778433/
最准确的片名
《灾难大电影》(Disaster Movie)
很多电影都能用片名准确概括其主题或者故事或者情绪,例如《欲望号街车》《偷自行车的人》或者《天堂电影院》,但说起来它们可能都不如下面这部片子,用片名完美准确地告诉了观众影片的水准品质,让你一目了然地能判断出自己是否要看这片子,它就是——哒哒——《灾难大电影》(Disaster Movie)。对于一部把自己称为“灾难”的片子,你还要抱什么期望么,唯一令人好奇的可能就是它到底有多灾难——我必须承认,导演在制造灾难性品质方面具有骇人听闻的天赋。本片已经凭借着这个准确的片名一举冲到了IMDB倒数第21名,真是了不起的灾难电影啊。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89689/
最拗口的片名
《希罗尼穆斯·莫尔金能否忘掉莫尔茜·哈姆比而寻找到真正的幸福么》
Can Hieronymus Merkin Ever Forget Mercy Humppe and Find True Happiness?
你知道这种片名最棒的地方在哪儿么?就是你跑到碟店,对老板磕磕巴巴地说:“你们这里有那部‘海吉西拉欧斯’,哦,不对,是希罗尼摩?或者叫热罗尼莫?希罗尼穆斯?忘了一个叫悍马,不是,胡姆比?的女人,还有什么幸福……的片子么?”这时候,你会看到碟店老板那种无比关爱的似乎看着刚从安定医院跑出来的病人的眼神,这时候他的头脑中一定在到处迸射漫画般的“[***]#¥%&”符号,于是你马上改口说:“哦,来一盘《虎胆龙威》好了。”这白痴导演为什么会起个臭长的无聊片名,还把主人公的名字搞这么拗口呢——别告诉我他是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的粉丝哦。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3776268/
最无厘头的片名
有时候,某些电影的片名能让你变成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甚至怀疑起名字的导演是不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星球上.比如这一部纪录片,起名为《阿诺德·施瓦辛格踢我屁屁之日》(The Day Arnold Schwarzenegger Kicked My A**),就很让人犯晕——在英文中“kick someone’s ass”有教训了某人的意思,难道导演是因为被州长大人欺负特意拍了电影来反对其竞选的么?然而影片海报上那个一头卷毛的黑人又是啥意思?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3778441/
再看这部:Those Magnificent Men in Their Flying Machines or How I Flew from London to Paris in 25 hours 11 minutes,有些地方将其简单译为《飞行器上的好小伙》,算给了我们点头绪,要是直接译成《这些在飞行器里的了不起的男人们或我该怎么才能花25小时11分钟的时间从伦敦飞往巴黎呢》,是不是就很让你抓狂了?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41189/
还有的片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但越想越觉得其无厘头到极点,比如有部片子叫《冲浪纳粹必死》(Surf Nazis Must Die),如果你肯花30秒来琢磨这个片名,可能这一天接下来你就没法想别的东西了:纳粹怎么又复活了?他们为什么要冲浪?想靠赢得冲浪比赛拿奖金然后统治世界?谁在对抗这些玩冲浪的纳粹?怎么干掉他们?纳粹的冲浪板是不是也像他们的军服那样是特别设计的?天啊,救救我……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3559/
最屎的片名
《屎怪》Monsturd
看片名就能知道这是部稀奇古怪的邪典电影,片名“巧妙”借用了monster的谐音,turd就是大粪的意思,我觉得可以音意结合地翻译成《莽屎特》。最雷人的是,这部讲述一个逃犯掉进了被倾倒进很多化学原料的化粪池,变成了屎怪报复社会的电影居然还有国内引进版!看来有人真的是“臭味相投”啊。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3240539/
最没大脑的片名
《他们救活了希特勒的大脑》They Saved Hitler's Brain
1963年有部片子叫《他们救活了希特勒的大脑》——讽刺的是,这种看起来就很没大脑的片子(IMDB上评分极低),居然还有人将在2011年重拍。看来某些人的大脑确实需要救一救了。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59253/
最喜欢起长标题的导演
前面说到了最长最长最长最长的电影片名,其实吉尼斯纪录中承认的是另一部1979年拍摄的意大利电影,其全名为——
“Un Fatto Di Sangue Nel Commune Di Sculiana Fra Due Uomini Per Causa Di Una Vedova Si Sospetano Moventi Politici. Amore-Morte-Shimmy. Lugano Belle. Tarantelle. Tarallucci è Vino”即使IMDB上使用的不完全版片名,也还是长得可怕:Fatto di sangue fra due uomini per causa di una vedova - si sospettano moventi politici……
因为太长了,所以不耐烦的美国人把英文译名搞得特别简单,就一个《复仇》(Revenge)。我不知道意大利人说话是不是很啰嗦,不过这部电影的导演,一位叫Lina Wertmüller的女士(很著名的意大利老导演呢),实在有点莫名其妙的癖好,她导演或编剧的电影很多都有着超长的标题,似乎不把故事梗概包括进去就不过瘾,简直就是全情节剧透啊。比如上面那部片子,标题翻译过来大概是《两个锡库利亚纳的男人因一个寡妇引发的流血事件导致的政治风波,爱情、死亡和美丽的卢加诺、塔兰泰拉舞以及塔拉鲁奇和酒咖啡店》……
豆瓣条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29050/
这位导演其他令人发指的片名还有(上帝原谅,我实在不想翻译了):
Film d'amore e d'anarchia, ovvero 'stamattina alle 10 in via dei Fiori nella nota casa di tolleranza...'
Notte d'estate con profilo greco, occhi a mandorla e odore di basilico
Metalmeccanico e parrucchiera in un turbine di sesso e di politica
Scherzo del destino in agguato dietro l'angolo come un brigante da strada
以致我严重怀疑老太太和我们一样爬格子爬惯了,总以为要按字数算钱,连片名都不想放过。*本篇部分问题基于先前多篇采访提出,可参看豆瓣长评区其他访谈。
*除了一些被反复问到的基础问题,本篇采访还有较多细节问题,可先马观影之后再看。
*第一次做这种创作者访谈,许多问题的提问方式回头看来仍有狭隘之嫌,请谅解。
*本篇访谈部分问题由@徐若风补充提出。
*感谢仇晟导演接受采访,感谢@徐若风牵线做成此次访谈。
电影管理部门给《光荣》罗列的意见多达几十条,比如:怎么可以这样描写最基层支部书记,他会那么猥琐,他会那么鸡贼,会不择手段,靠欺骗人把四个村霸打倒么?而光天化日之下,又怎么可能会出现那样的乡村恶霸呢?我跟他们辩白,在我国一些偏僻地区,这些事实的确存在。他们就是不想让剧本通过,后来他们也跟我谈了话,说:这事其实挺简单的,如果你想让剧本在我们这儿通过,你想要的那点儿意思就都不能要了。我曾经也想过一个很不一样的结尾,表面买家具,其实一直是卧底的那个警察,最后从房顶上哐当一声掉下来,摔到地上又爬起来,说:“我是警察”,然后又摔到。或者哐当一声,不是掉下来个人,而是掉下来个钢盔,它在地上转了几圈才停住,但你肯定不能拍,因为特警戴的钢盔上有一个大国徽。纯粹作品而言,原来的结尾肯定比现在要好,现在这个结尾还是在我的电影轨道上,90%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