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电视正好看到米桃和欢欢在学校发生冲突的一集。
米桃在家里对父母说“欢欢欺负我。”父母说你不要理她,你大一些多让着她,她父母对我们很好你要知道感恩后。米桃终于忍不住委屈朝父母哭着大吼“就算叔叔阿姨对我再好,她欺负我就是不对”。“小时候在奶奶家时我和妹妹被欺负了奶奶让我们忍着,现在到你们家了为什么还要忍着。别的同学被欺负
今天打开电视正好看到米桃和欢欢在学校发生冲突的一集。
米桃在家里对父母说“欢欢欺负我。”父母说你不要理她,你大一些多让着她,她父母对我们很好你要知道感恩后。米桃终于忍不住委屈朝父母哭着大吼“就算叔叔阿姨对我再好,她欺负我就是不对”。“小时候在奶奶家时我和妹妹被欺负了奶奶让我们忍着,现在到你们家了为什么还要忍着。别的同学被欺负了都有爸妈撑腰,为什么就我和妹妹没有。为什么就你们欠了那么多人情。”爸爸被米桃说得暴怒要打她,生气地吼“翅膀硬了敢这么对我说话。”本来也在指责女儿的妈妈一看丈夫激动了赶紧去拦着。米桃很委屈地自己去家门之外。
第二天在学校欢欢又一次无视孤立米桃时,米桃当众嚷了出来,并且推了欢欢一下,欢欢反抗,两个孩子打架。这下子这件事情两个家庭都知道了。米桃回家后又被父母训了,低着头像个小鹌鹑一样缩在那里,母亲向米桃一一陈诉父母的辛苦,还给她展示父亲工作时受伤的腿,并表示你之前说的话都是在我们心上扎刀子,我们这么不容易你还这么不懂事。孩子终于被这段“感情”攻势搞得崩溃,碰着父亲的伤腿哭着对爸妈说对不起,这时这对人生艰辛的家长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到第一段对米桃很感同身受,而且觉得这对父母实在是太过分。无法处理自己的问题,一切人情压力都要转嫁给女儿承担。不能因为自己过得辛苦就要女儿和同学相处时不平等。被女儿说中之后居然开始恼羞成怒,要靠打来维护做父母的自尊。看到米桃在家外面独自流泪怀念与同学的融洽相处我很心疼这个小孩。心想她作为打工者的孩子也许从小就要背上不属于自己的人格重担,受到很多欺负无法言说以及没法保护自己的无力感。
看到第二段我对这俩家长非常愤怒,好好的娃,好好的还能保护自己的娃要被你们给搞坏了,这要这个孩子日后的人生怎么走。道德绑架都上了。凭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要背这么重的负担,谁保护她呢?
但是这部电视剧实在超出我所料地神奇。米桃居然不是唯一不好过的孩子。学校打架的事被老师告知了欢欢家长。通过老师,这对家长也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故意孤立人的事。他们很生气要孩子道歉,尤其是妈妈认为这是原则性问题。欢欢说“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你们老要表扬米桃,我考第一都没有她考第一重要。我没有选择和谁玩不和谁玩的权利吗?”听到这话欢欢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学校行为的背后有感觉自己被家长错待的一股怨气在。她临场怒气愈加上涌,抖开一个垃圾袋就要冲到孩子房间扔掉她所有心爱的娃娃来惩罚。这个时候欢欢终于崩溃了,哭着喊着表示我愿意去道歉。
为了维护原则性问题,当天晚上一家人就冲到米桃家里去道歉。四个大人两个小孩,在逼仄的城中村出租屋里上演了一出群戏。家长们坐在中心C位,两个孩子分别靠着两边的墙壁站着。四个家长先把台子撑了起来,双方不停地寒暄,你对不起来我道歉。最后欢欢爸爸站起来先对着米桃说“对不起啊”。米桃妈妈赶紧替孩子回答“没关系的,都是孩子,没关系的。”这么轮预热结束后,欢欢妈妈不停给女儿使眼色。欢欢嗫嚅出个对不起。本来站在对面墙边的米桃渐渐走近欢欢,说“没关系”并且去够欢欢的手。欢欢缩回了自己的手。这时候欢欢妈妈依然在催促孩子说完未尽的台词。欢欢几乎含泪地说完“我不该因为你学习好就嫉妒你,我该向你学习”后,米桃说“我原谅你”并牵住欢欢的手。这时欢欢终于受不了,挣脱米桃的手跑了出去。欢欢妈妈追到外面训斥了孩子一顿“我们为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不愁吃不愁穿,你呢?你为什么不好好想着学习?你也看到了米桃在怎样的环境下还学习这么好。”一场大戏终于暂告一段落。
在这两户人家的剧情进行时,影片还进行了另一户人家的剧情。这家的孙子功课压力太大。渐渐地心中衍生出了一位看不见的小伙伴陪他一起吐槽父母,承载他失去的爱好。饭桌边孩子分外自然的“大龙就坐在那儿啊”把一家老小全都下得惊慌失措面面相觑。父母把孩子带到医院,医生委婉地建议“如果器质性的原因都排除了,不如带孩子去挂一个心理科。”
我本来以为只有米桃在受苦。这样看下来人间皆虐,是娃皆苦。甚至这些看起来像是大人的家长,内在也都是一个个背上了难以负荷的东西,带着创伤不得不长大面对这个社会的大孩子而已。并不是只有孩子被鸡,压力是一层层传导的,从社会到父母到子女。在这场大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有自己扮演的角色。
看着欢欢狂奔而出的背影的是米桃蕴含了万千世事的平静的眼睛。看到这个镜头我突然在想“在这场闹剧当中,只有先看透发生了什么的那个人才有机会跳出这一切过上自己掌控的人生,米桃会是这个人吗?”
后记
这部剧实在是太过现实地呈现出了现代家庭面对的困境。每一个家庭里父母的台词孩子的困境我看着都好有熟悉感。5060后的父母说着这些,怎么8090后当父母还说这些?农村父母说的话城里的父母也说。在家庭这个板块,我们真的一点进步也没有吗?我以为“年轻人”会不一样的。
佟大为这波演员真的有趣,中国社会是什么面貌他们就演什么角色。零几年的时候他们演年轻人的《奋斗》,现在演当了爸妈之后的《小舍得》。哪里需要哪里搬,演出了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
说实话,通过之前收集到的一些信息,我本是没有打算看小系列的最新作品——《小舍得》的。对于之前的《小别离》与《小欢喜》,我的观感都不错,但面对这次更加纯粹的教育话题,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担忧:这个话题讲不好。我倒不是质疑作者或是编剧的能力,而是在我看来,《小别离》中的“出国深造”只是一个引子,剧情的内核是“如何看待亲子关系”,这个点我在 说实话,通过之前收集到的一些信息,我本是没有打算看小系列的最新作品——《小舍得》的。对于之前的《小别离》与《小欢喜》,我的观感都不错,但面对这次更加纯粹的教育话题,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担忧:这个话题讲不好。我倒不是质疑作者或是编剧的能力,而是在我看来,《小别离》中的“出国深造”只是一个引子,剧情的内核是“如何看待亲子关系”,这个点我在《小别离的三重意境》和《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谓之小欢喜》里面已经分析过了。 聚焦亲子关系的内容是容易有结果的,因为会有明确的价值倡导和解决方案,做教育的内容却很难做到这两点,因此怎么描写观众都不会满意。这件事情其实在《小欢喜》的时候已经端倪初现。一个适合在下班后家庭一起观看的电视剧,是不应该出现孩子教育问题的话题的,因为最后除开引导焦虑以外,什么都不会剩下。就像一个家庭喜剧里面就不应该存在婆媳关系,《我爱我家》这样的经典家庭喜剧,编剧和导演根本上就回避了婆媳关系,这个家庭的老太太去世了。只要描写婆媳关系,怎么样都会被群众喷。一个喜剧里不应该有婆媳关系,婆媳一起住,已经是半个悲剧。教育问题也是一样。 那我们是否能有更高的格局,不要仅仅把《小舍得》当做一个肥皂剧,而是作为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推动一个社会议题的甚至改革呢?不好意思,也不行。当代教育问题是一个死局,说白了几代人研究了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再拉出来讨论也只是徒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类作品能引发的社会氛围变革,甚至还比不上当年的《蜗居》。 我甚至有点担心这部剧是否能够善终,在不违背创作团队原有理念的基础上顺利播到结局。剧情呈现出的巨大教育压力,已经让各个平台的评论区大幅出现“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观点。那一头,暴跌的生育率已经在七普结果的公布时间一拖再拖,这一头,你在这里还给观众中的育龄人群实力劝退,这样下去我很担心上层不会进一步插手。毕竟批评大Logo的字句还历历在目,批奢靡,稳民心,促生育,不仅要抓,而且要当重点工作来抓。
把评分从5星改成2星了。编剧的锅。
强行洗白,强行大团圆,没兴趣追了。一点都不痛快。教育内卷已经是事实了,闭着眼睛骗自己有用吗?和伤害自己家庭的小三握手言和,这是什么圣母心态呀。所以做错事不要紧,伤害别人不要紧,只要说两句好话就可以了?举报这种恶劣行径做了那么多回,人品已经不用说了吧,这已经不是自私了,是坏,这怎么洗白?太憋屈了,不看了。
把评分从5星改成2星了。编剧的锅。
强行洗白,强行大团圆,没兴趣追了。一点都不痛快。教育内卷已经是事实了,闭着眼睛骗自己有用吗?和伤害自己家庭的小三握手言和,这是什么圣母心态呀。所以做错事不要紧,伤害别人不要紧,只要说两句好话就可以了?举报这种恶劣行径做了那么多回,人品已经不用说了吧,这已经不是自私了,是坏,这怎么洗白?太憋屈了,不看了。
《小舍得》中,章涛饰演的钟益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个好老师,也有人说他是个道德败坏的人,不配当老师。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钟益这个人。
《小舍得》中,章涛饰演的钟益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个好老师,也有人说他是个道德败坏的人,不配当老师。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钟益这个人。
老年婚姻里的彼此寄生关系;中年人把对自我在家庭内部(对待公婆的控制)和社会阶级地位(工作岗位上的失权)的不满转化在“鸡娃”这一行动中,同时希望以阶级作为筹码“购买”他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投入的不平等;数学老师的精英教育观和鸡娃家长原本认为自己儿子是精英但被老师的话语打破幻想时的反应;绝对权力和“为人民服务”……
老年婚姻里的彼此寄生关系;中年人把对自我在家庭内部(对待公婆的控制)和社会阶级地位(工作岗位上的失权)的不满转化在“鸡娃”这一行动中,同时希望以阶级作为筹码“购买”他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投入的不平等;数学老师的精英教育观和鸡娃家长原本认为自己儿子是精英但被老师的话语打破幻想时的反应;绝对权力和“为人民服务”……
关于“托关系”进培训班:
为了进补习班托三层关系:第一层是行贿(送课桌椅),第二层是阶级权力(房地产商的出现),第三层是政治权力(副区长的电话)。从培训班经理的态度可见,最受“尊重”的当然是最后一层权力——甚至无需现身。
关于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的问题不仅在于他的精英教育观。他无法接受的不是学生笨,而是学生家长的权力压迫到他,相比较而言,他更喜欢学生和学生家长能够有求于他,他想要扮演那个权力至上的角色。从他和女朋友争吵的对话中可见,他能够感谢曾经老师对自己的体罚,可以想象他可能也是因教育/考试改变了社会阶级的。他接受这一套考试改变命运,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在这样的教育观基础上,他也接受老师(代表考试分数)要拥有凌驾于学生/学生家长的地位这样一种阶级观。这一点也可从他一开始面对家长质询时不予回复的态度展现出来,所谓“清者自清”的自信背后,是认为家长没有质询他的权利。
米桃这一角色的出现很可能是部分映射了数学老师的童年。在他对女友表达他就算对一个学生不好,不能否定他之前的所有工作这一观点时,接下来的场景就是米桃的出现和对他的赞美。事实上她在辅导班里一直都能看到这个老师对另一个同学的羞辱和暴力。儿童的是非观很容易建立在纯粹的利己主义上。
而数学老师表达里的悖论是显而易见的:教书育人不可以等于生产线上的工作,学生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由一位教师只对一个学生有偏见产生的危害性,不能用他生产了一个错误的零件,但剩下的一百个是好的来类比。道德水平的评价体系里是没有容错率的。教师只要对一个学生因偏见而区别对待,就足以证明他失去了作为教师的道德品行。
关于鸡娃母亲和儿子在餐厅的对话:
面对餐厅服务员被客人训斥的场景时,母亲通过讲述自己曾经打工时遭受到的压迫来告诫儿子通过努力学习改变阶级的重要性。儿子则是站起来帮助服务生收拾客人留下来的桌面垃圾。在这样的场景中,上一代人的价值观是“读书为做人上人”——通过阶级的跃升避免遭受压迫。而下一代人的行为表达出来的却是用行动帮助服务自己的人——以消除这个环境下的阶级差异。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助服务餐厅就餐的客人,是有自己归还碗碟的义务的,服务生的工作并非服务客人,而是保证餐厅的卫生和秩序。客人因为孩子不能吃辣而辱骂服务生这一行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假借护子之名,将生活中在别处累积的不满和愤怒发泄到他们眼中的下层阶级(服务他们的人)身上。而保护孩子这样的借口,在情感上能引发极大的共情,在道德上亦是不容反驳的。
关于南父:
南父这个角色身上充满了太多矛盾和悖论。
1. 南父的生死观:尼采的预言 “在上帝死后,健康将成为新的上帝” 在南父的生死观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南父在和女儿的对话中强调自己不信神鬼,是无神论者,也展示过对待死亡的平常心。但是从他对配偶的更换,支配新的配偶护理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在与她的谈话中多次提及自己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为了身体健康不能去求人帮忙;不能及时吃上饭会低血糖等等。可以见得南父是非常注重身体健康,惧怕死亡的。而这一点与他是无神论者并不矛盾:因为具有能够平息人类对死亡的恐惧的效应的宗教信仰在此时已经失效。
2. 南父的性别意识:南父在同女婿的对话中表达了对将女性定位成家庭主妇的形象的不满,表达了对女儿在事业上有所追求的支持。但是事实上,他同样也将自己的妻子规训成完全服务他,依赖他生存的家庭主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诸多男性在宠爱女儿的同时却并不拥有良好的性别意识,很多男性眼中的女性分为两类:自己的母亲和女儿以及别的女性。在他们眼中前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后者在群体意义上应是低等级的,受支配于男性的。
此外,南父也自称无产者,殊不知,不论是一个男性在面对结构性性别不平等时选择无视,甚至自己也建构起一定程度的性别剥削,却对自己女儿生活在男女平等的家庭/社会中抱有的希望,还是无产阶级的理想。最大的阻碍就是个人/集体的知行不一。
3. 南父的婚姻观:南父在妻子提出“那我是老妈子吗”的质疑后,给出的回答是“那你想想你的过去,再看看你现在”。此话的言外之意即是“你伺候我是应该的,因为你今天能过上的优渥的生活是我提供的”,结合之前南父检查妻子购物的账本可见,在南父的眼中,这位“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关怀是他用为其提升生活水平交换来的,换言之,是他用钱买来的,所以他不需要对其付出同样的信任和关怀。而这样的婚姻观的糟糕之处在于,它既在道德层面上腐蚀了婚姻关系中的双方应对彼此付出情感的意义,也造成了这段关系的主宰者(付费方)由于缺乏爱欲而永远达不到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3.1 道德的腐蚀性:一般意义上的“照料”是可以用钱购买的,这可以通过护工的工作来印证。但是“关怀”和“情感付出”是不可以用金钱购买的,一旦它们可以被拿来交易,那它们在道德层面上的奉献意义和爱的珍贵性就会遭到腐蚀。
3.2 爱欲的缺失:我们可以想象,在他的第一段婚姻关系中,他很有可能拥有过爱欲,付出过自我。他出轨则表示他拒绝爱欲带来的否定性和伤害。他选择的结婚对象不是他爱的人,而是他的消费对象。而这样具有腐蚀性的婚姻关系同时也在吞噬他的自我——他的健康成为了他妻子手中的筹码。在争取补习班名额事件中,他本想将唯一的名额留给自己的外孙女,但在妻子描述他曾中风被照料的回忆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健康依赖于眼前这个人,才做出把名额给妻子的外孙的决定——在这样的彼此寄生的关系中他只有自恋,无法自爱。
关于田雨岚:
除了南父之外,剧中田雨岚的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样得到了深刻的刻画。
1. 田雨岚与“钱不能买什么”
田这个角色,很好地反应了在社会迅速进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我们需要面对的自由市场和道德体系之间的矛盾。田的公婆所代表的形象是自由市场下迅速致富的一批人,他们希望通过资助儿子一家以达成对这个家庭控制,这个控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身体层面上的:例如影响儿媳穿衣审美,随意进入他们的住宅,催促生二胎等。另一个则在精神层面上:田的公婆一直称之为“颜家的功臣”,因为她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子。而在这个语境下,她的儿子不是作为“田雨岚的儿子”,而是“颜家的长孙”这一客体存在。这样的定义消解了田对其子的教育中出于其母爱和关怀的因素——一个“功臣”是“君王”的工具,此时,母爱被等同于付费工作,而这贬损了母爱的意义。
公婆的这一行为,是受到田的抵触的。从她宁愿拿不到公婆对她母亲还南母房款的资助,也不愿意应公婆要求生二胎这一点可见,田的世界观里并不认同金钱可以购买对他人的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剥削。
然而知行不一这一点,同样在田的身上得到了展现。她提出给米桃母亲补偿以换取对方女儿在补习班的位置,并且在对方拒绝后克扣对方工资。她在自己抵触金钱带来的对母爱的腐蚀性的同时,企图用金钱去腐蚀公平的意义。在她的世界观里,不论是财富还是教育,都是用来提升社会阶级的工具,阶级社会的受害者一定会有对阶级提升的渴望。而我们不得不问的是,对于她来说,阶级提升的目的究竟是避免来自上层阶级的压迫,还是完成对更下层阶级的剥削?
2. 田雨岚与“尊严”
在与南父的对话中田表示过,是南父让她和她母亲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可事实上南父只是为她们提供了金钱的支持——她母亲的物质生活,以及她上大学的费用和嫁妆。她母亲在南父面前做小伏低,在外多年背负第三者的骂名,称不上是有尊严的生活。她自己在家庭内部一个人负责家务劳动和孩子教育,承担来自公婆的控制。在工作上,她也常表现出对自己职位的不满,以及抱怨来自合作方(南俪)的压制。在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阶级矛盾面前,她的尊严又来自哪里?
她所表达的“有尊严的生活”是她的愿望,所谓的“尊严”,在她这里其实是“面子”,她通过联合同行举报南俪获得了在职场上的“面子”,通过用儿子的成绩去打击南俪的孩子获得了在家庭聚会上的“面子”。而相比较“尊严”而言,“面子”是有害的,因为前者来自于自己道德品质的优秀和精神世界的富足,而后者只能在社会关系中与他者对比甚至是对他人的打击中获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获得“面子”只需要进行社会资源的交易,而得到尊重,需要一个人不断地自省和精进。
剧中的田雨岚无法理解也无法处理个人面前自由市场和道德体系的矛盾,无法真正地认识自己,无法建立起心中的道德律,也不能知行合一。在这一点上,她和南父都展现了彻底的悲剧色彩。
婚姻关系,儿童教育和权力关系中腐蚀性的,违背道德的行为,才是这个剧要展现和讽刺的。
我真的没想到,戏外的现实已经如此艰难了,戏内贩卖焦虑吹捧课外辅导优势且疯狂内卷的烂剧有的人居然也默然接受了还说有道理有道理。
取材于现实阐述现状无可厚非,可除此之外这部剧还想要表达什么呢?想宣扬什么思想呢?你除了光记着披露现实放大焦虑感,还想表达什么呢?到底想宣扬什么呢?
为什么我感受
我真的没想到,戏外的现实已经如此艰难了,戏内贩卖焦虑吹捧课外辅导优势且疯狂内卷的烂剧有的人居然也默然接受了还说有道理有道理。
取材于现实阐述现状无可厚非,可除此之外这部剧还想要表达什么呢?想宣扬什么思想呢?你除了光记着披露现实放大焦虑感,还想表达什么呢?到底想宣扬什么呢?
为什么我感受到的是这部剧是默认并支持课外辅导的必要性和必然趋势的呢?不然为什么一个私自办课外辅导的老师到13集了还能蹦哒呢还三倍工资了都,不然为什么剧里时不时就安利网课呢?数学老师跳去了高级辅导机构,孩子家长削尖了脑袋也要往里钻,欢欢全家上阵强行让老师释放名额,成了之后大家欣喜释然皆大欢喜那个场景呀,感动呀仿佛完成了人生夙愿……这对劲吗。全程都在说课外辅导怎么怎么好,如何如何重要,不赶紧报的话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你让那些或普通或贫苦的家庭怎么办好呢?就这么点顶级资源,中产家庭去争那你去争呗,带上米桃这一家对照组干逑?米桃这条线能走下去是因为,她有天赋。对,这一个对照组是因为有一个有天赋的孩子,但是现实中有多少孩子能有这种本事,普通的智商,普通的家境,这样的孩子才是比比皆是吧,难道你是要鼓励这些家庭看了之后悔恨羞愧难当连夜打起鸡血去报名课外辅导吗?
我们不是完美的人类,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哪方面努力追求完美。孩子不知道没关系,有爸爸妈妈呀,但大人大人却糊涂了,光顾着盯着别人家的脚背,他们往哪走自己就扯着孩子往哪走,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孩子人生启蒙老师的作用,最应该先做的就是看看自己孩子,他喜欢什么,我能帮到他什么,能帮到什么程度。
所以我觉得这部剧不沾地,不知道自己想定位什么观点,除了辅导至上,精英至上,看不到丝毫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因材施教明明可以作为一个可以和现实抗衡的点,却被他们完美的错过了。
真烦。成年人自己996也就算了,凭什么要让孩子也遭这份罪,真是够了。
一点都不关心后面的剧情走向了。只希望这几个孩子能快乐一点,再快乐一点。。
4月24号更:
我说我不关心,我打脸了。但倍速到了21集,还是顶不住了…??除了教育问题,还有很多槽点也相继暴露出来了。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我觉得能用钱解决的经,都蛮好念的,可这些中产人他们偏不,非的在那莫名其妙地撕逼。老太太不能动弹了居然女婿就辞职了,对护工的隔应竟然能比吃饭生计还重要,可以可以。米桃式家庭的现实,其实更多是鸡飞狗跳,编剧非要营造出一种“哎呀你别看我们虽然有钱体面,但一点都不像你们这样岁月静好呢”,凡尔赛到了不要脸的程度。让米桃去欢欢家就更过分,简直是公开处刑,让米桃接受这种冲击有什么意义吗?除了突出穷人的无力感我看不出来有什么作用。一股浓浓的“诶我很惨,但我是装的啦”??味
当国外的电视剧和电影都盛行反映上层阶级的人性丑恶和利益勾当之时,我们的国产电视剧却一次次剖析着穷人背后为什么“穷”的原因。在国产电视剧中,穷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鼠目寸光、审美低下、学识普通、急功近利……,而富人们优雅从容、博学多识、见多识广、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独特见解,并能顺利化解穷人棘手的尴尬处境,站在道德制高点告诉穷人该怎
当国外的电视剧和电影都盛行反映上层阶级的人性丑恶和利益勾当之时,我们的国产电视剧却一次次剖析着穷人背后为什么“穷”的原因。在国产电视剧中,穷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鼠目寸光、审美低下、学识普通、急功近利……,而富人们优雅从容、博学多识、见多识广、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独特见解,并能顺利化解穷人棘手的尴尬处境,站在道德制高点告诉穷人该怎么做!!!
?????????what the fuck!!!!!!!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小舍得》当中的田雨岚,他们都是出身卑微,但有着想改变命运的机会,在编剧眼里,穷人改变命运的手法永远是卑鄙的,而且往往在工作和职业上往往设定他们为能力有限,比如欢乐颂当中安迪就说过樊胜美的为人处事上的油腻与不足,曲筱筱嘲笑樊胜美的手段与欲望;小舍得当中南俪又来烘托田雨岚的见识少和出身差,南俪妈妈又来装这种“不是中国”式富太太的形象,还要嘴贱来一句田雨岚三本的玩笑,令人作呕。
编剧真的懂中国当代的现实阶层么?
现实生活中是什么呢?国内一线城市的优秀精英多为来自三线城市以下的普通群众,他们比起留学富二代的那些精英来说,有更好的学历、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多的才识、更广的眼界,他们就业和创业支撑起来这个世纪中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公司和品牌。
反而那些喊着金钥匙出身的阶层、自小留学,回国靠原始资本投资或创业、面对着社会资源的挤压他们的焦虑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看看北京的学区房真正被抢的永远是那些老北京和有钱没脑袋的家长,而那些出身小城市但现在是某大学教授的这批人深知这种竞争背后的代价与压力。
别再刻板印象了给穷人,更不要用富人的视角告诉穷人,你穷是有道理的这些话?太可笑了好么?也别再美化富人了,他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清高从容,可以对穷人指手画脚,why?????
去剖析社会问题背后,请这些编剧先去找好背后所代表的阶层意识与观念支撑,而不是用你那套既定刻板的印象去塑造人物,甚至编撰情节!
可笑!!!!!
别让孩子活在“精神贫困”中
别让孩子活在“精神贫困”中
第9集选个副班长这个事情,欢欢明明自己不受欢迎,还非要搞成受害者那样,然后佟大为莫名其妙煽情哭,这剧情缝合连逻辑都不要了。
公立学校老师开课外补习班本身就是违规的,结果这个年轻老师还挺横。
什么机构这么大发慈悲让刚入职的新人带金牌班啊。原著是几年下来才做出名气,这里简直了。
第9集选个副班长这个事情,欢欢明明自己不受欢迎,还非要搞成受害者那样,然后佟大为莫名其妙煽情哭,这剧情缝合连逻辑都不要了。
公立学校老师开课外补习班本身就是违规的,结果这个年轻老师还挺横。
什么机构这么大发慈悲让刚入职的新人带金牌班啊。原著是几年下来才做出名气,这里简直了。
【加更】最新消息,我家娃今天早上去看儿童眼科专科医生了,远视储备虽然够,但是各种功课特别是钢琴,五线谱!特别费眼!!所以……从现在开始,户外两小时每天又成为了我的新鸡向??????
分割线——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妈,鸡娃已累积了1800多天/43800多小时的经验。有人
【加更】最新消息,我家娃今天早上去看儿童眼科专科医生了,远视储备虽然够,但是各种功课特别是钢琴,五线谱!特别费眼!!所以……从现在开始,户外两小时每天又成为了我的新鸡向??????
分割线——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妈,鸡娃已累积了1800多天/43800多小时的经验。有人说他家不鸡娃?那都是嘴上不鸡,闷头鸡。在这里我先简单给大家看一眼我儿子的家庭作业(我留的,目前幼儿园中班,回家没作业)。
数学思维类:《摩比爱数学》、《数独》、《10以内加减法》、《口算》、《幼儿奥数启蒙》。
中文类:《唐诗三百首》、《太喜欢汉字了!》《拼音真好玩》。
书法类:数字描红、英文字母描红、笔画描红、拼音描红、控笔训练。
桌游类:百数板、tiny polka dot、奥数火柴客、saalin左右脑开发迷宫。
课外班:周一篮球、周二国际象棋、周三英语、周四钢琴、周五、六、日休息(做作业)。
写完这些,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我家:人不在海淀,精神在海淀。我这样幼儿园中班就开始神经兮兮的妈妈,曾被我老公“温柔”劝阻:顺其自然。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开始因为孩子教育理念不同吵得最凶的田雨岚和南俪,最后都走上了同一条路变成了战友,虽然她们俩肯定是不愿意承认两人是殊途同归。
只是短短六集,《小舍得》就已经借用看似简单的小学生课外班一事把社会大战场讲得精彩纷呈,刚开始还略嫌稍稍俗套的家庭矛盾套路油腻,后面却慢慢被内卷大战的怵目惊心抢走了全部注意力。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开始因为孩子教育理念不同吵得最凶的田雨岚和南俪,最后都走上了同一条路变成了战友,虽然她们俩肯定是不愿意承认两人是殊途同归。
只是短短六集,《小舍得》就已经借用看似简单的小学生课外班一事把社会大战场讲得精彩纷呈,刚开始还略嫌稍稍俗套的家庭矛盾套路油腻,后面却慢慢被内卷大战的怵目惊心抢走了全部注意力。
这些不见血的竞争,100%的努力仅仅是配标,拼的更是钱、权、人脉还有人情世故,没有这些资源的学生(还有他们背后的家长),似乎只能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中那数不清的人形骨头。
相对于一直就在内卷战场上冲冲冲的田雨岚(对她的行为不予评价,但这种精神非常respect哈哈哈哈),一向标榜“高风亮节”的南俪夫妇一路过来的态度变化更加让人觉得唏嘘。
第一集年度狗血大家庭聚会的时候,面对着咄咄逼人的田雨岚,南俪说的是:
原生家庭确实很重要,我们家孩子就是没有那种匮乏感,几代人用不着攀附谁。孩子起点高,从小也没缺少什么。
《小舍得》更到第六集,田雨岚使出浑身解数,始终无法将颜子悠送进钟老师的金牌班。
饶是机关算尽,小丑依旧是她自己。
田雨岚和钟老师孰是孰非,成为争议热点。
《小舍得》更到第六集,田雨岚使出浑身解数,始终无法将颜子悠送进钟老师的金牌班。
饶是机关算尽,小丑依旧是她自己。
田雨岚和钟老师孰是孰非,成为争议热点。
《小舍得》中,张国立虽然不是主演,但是他在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剧情的发展,以及南俪和田雨岚的“较劲”皆是因他而起。
当年他为什么离婚呢?
《小舍得》中,张国立虽然不是主演,但是他在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剧情的发展,以及南俪和田雨岚的“较劲”皆是因他而起。
当年他为什么离婚呢?
作为小系列的第三部,《小舍得》终于播出了,目前看来,制作和演技都在线的。跟周边朋友聊天,发现有些人可能不太喜欢这类剧,觉得大家活得已经够累了,撸剧嘛,还是尽量轻松一点,看个小甜剧消遣一下就好,谁想看这么不讨喜的题材?
作为小系列的第三部,《小舍得》终于播出了,目前看来,制作和演技都在线的。跟周边朋友聊天,发现有些人可能不太喜欢这类剧,觉得大家活得已经够累了,撸剧嘛,还是尽量轻松一点,看个小甜剧消遣一下就好,谁想看这么不讨喜的题材?
《小舍得》开播,剧情引发了众多观众的讨论。尤其是教师开设辅导班被家长举报这件事,更是非常贴近现实。
蒋欣与宋佳的对手戏也非常精彩。我觉得蒋欣非常适合这种带点泼辣的角色,她能够演绎得非常有层次感。
蒋欣这次饰演的田雨岚,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小舍得》开播,剧情引发了众多观众的讨论。尤其是教师开设辅导班被家长举报这件事,更是非常贴近现实。
蒋欣与宋佳的对手戏也非常精彩。我觉得蒋欣非常适合这种带点泼辣的角色,她能够演绎得非常有层次感。
蒋欣这次饰演的田雨岚,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可能因为身边的发小和表兄妹都是学渣,所以从小到大也没怎么被“别人家孩子”鞭笞过。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幸运,就拿我的小表妹来说吧,明明琴弹的很好人也漂亮,还在美术比赛里拿过优秀奖,可还是每天被我小姨不停的念咒:别人家的孩子数学考了100,别人家的孩子拿了奥数冠军,别人家的孩子能倒着背诵出师表……就像现在的众多鸡娃家庭一样,给报了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买了比我多十
可能因为身边的发小和表兄妹都是学渣,所以从小到大也没怎么被“别人家孩子”鞭笞过。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幸运,就拿我的小表妹来说吧,明明琴弹的很好人也漂亮,还在美术比赛里拿过优秀奖,可还是每天被我小姨不停的念咒:别人家的孩子数学考了100,别人家的孩子拿了奥数冠军,别人家的孩子能倒着背诵出师表……就像现在的众多鸡娃家庭一样,给报了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买了比我多十倍的参考书,仿佛完全看不到她其它的闪光点。
但现实的结果是,表妹并没有走小姨计划好的那条路,虽然没有考上很好的大学,但现在外面独立创业,自己和男朋友开了线上餐厅还成了小红书网红,每天过着游山玩水、自己给自己打工的悠哉生活。反而是哪些活在小姨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却大多做着朝九晚五的枯燥工作,过着重复单调的生活,仿佛从小就被写好了一生。
这是我在看《小舍得》时第一个想到的往事。当看到剧中的田雨岚费尽心机控制子悠,不允许他有任何自由和爱好,家中挂满荣誉证书和奖状,号称自己的气场和自信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给的”时,我就想问:这样做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好吗,你到底是真的希望他好,还是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是过度自我,抑或说是失去了自我,我想一切的悲剧性格都事出有因。所以当我们继续看下去,看到编剧织出的这张复杂的家庭伦理网的全貌后就能发现,她所表现出的这种近乎野兽的欲望,并非单纯的因为喜欢攀比或是爱慕虚荣。我们可以看到,她表面过的并不比别人差,拥有经理级的职位、完满的家庭、富二代老公和出手阔绰时不时给予经济支持的婆婆。她的家境优渥于大部分普通家庭,那么滋生出她如此爱比较、不停的寻找优越感的行为的根源是什么呢?
说实话,这样的题材很怕拍的雷同,好在《小舍得》开篇即高能,第一集餐桌的群戏太精彩了,导演用一幅餐桌众生图迅速交代了人物背景关系和当下的戏剧冲突,一下子就看进去了,宋佳和蒋欣的对手戏非常有看头,台词字字珠玑,各方面较量暗流涌动。
说实话,这样的题材很怕拍的雷同,好在《小舍得》开篇即高能,第一集餐桌的群戏太精彩了,导演用一幅餐桌众生图迅速交代了人物背景关系和当下的戏剧冲突,一下子就看进去了,宋佳和蒋欣的对手戏非常有看头,台词字字珠玑,各方面较量暗流涌动。
宋佳所扮演的俪俪对父亲再婚的妻子耿耿于怀,家宴上对她的态度一直不冷不热,反观后妈那边,对“新女儿”俪俪客气的不得了,又是出门迎接,又是第一时间拿拖鞋,生怕有一点怠慢,对比自己亲生女儿过来要接水果无暇顾及,随意敷衍的态度显而易见,但越是客气越显出她和俪俪两人关系的疏离。
英牛、奥牛、考K、考P、蝌蚪(请参考文尾注释)……听不懂这些“鸡娃黑话”,说明你还没孩子,或者孩子还没上学。
总有一天,你会懂《小舍得》这部剧,它如此生动,如此活灵活现,呈现出“鸡娃家庭”的困境与艰难:
南俪(宋佳饰)与田雨岚(蒋欣饰)的孩子同班,后者的孩子是学霸,前者则倾向于素质教育
英牛、奥牛、考K、考P、蝌蚪(请参考文尾注释)……听不懂这些“鸡娃黑话”,说明你还没孩子,或者孩子还没上学。
总有一天,你会懂《小舍得》这部剧,它如此生动,如此活灵活现,呈现出“鸡娃家庭”的困境与艰难:
南俪(宋佳饰)与田雨岚(蒋欣饰)的孩子同班,后者的孩子是学霸,前者则倾向于素质教育,偏偏二人来自同一个非常规家庭:南俪的父亲南建龙(张国立饰)当年与元配离婚,娶了田雨岚的母亲。
南俪随母亲长大,心中充满对继母的恨;田雨岚非南建龙亲生,总想甩脱“拖油瓶”的身份……二人均身负原生家庭之痛,而前代人的暗中争斗,转化为孩子间的竞争,她们先后变成“鸡娃妈妈”(主张打鸡血式教育的母亲)。
为让孩子成为牛娃,“鸡娃妈妈”们逼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天天辅导孩子功课,检查孩子的作业。
“鸡娃必自鸡”,可“鸡”没有固定的指标,在互相刺激下,会变得越来越过分。“鸡娃妈妈”们用想象出来的“被甩下”,层层加码,连南俪这样原本佛系的人,也被裹挟其中。这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死结。《小舍得》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的痛点。
这部剧的亮点不只是情节写实,还有人物传神
表现“鸡娃家庭”困境的影视剧,此前也有一些,但很少有作品能像《小舍得》这样深入人心,因为写实主义的最大风险在于“图解生活”。
所谓“图解生活”,就是遇到问题时,先找答案,然后基于答案去编织情节,以实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有利社会”的目标。
可问题是,如果连编剧都能找到答案,“鸡娃家庭”怎会如此普遍?为何会成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事实上,教育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话题,编剧很难达到足够的专业度,只能提出一些笼统、模糊的意见,对真正解决问题,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凭这些不靠谱的意见去创作,自然是不真实、无个性。
与其专注于这种空洞的解决方案,则不如像《小舍得》那样,保持足够的谦卑,聚焦于生活真实。《小舍得》没有居高临下,不贩卖焦虑,而是扎扎实实地去写人。
比如田雨岚,从小习惯了向后爸(南建龙)争宠,动辄进入“自鸡”状态,因此变得神神叨叨、敏感过度,在第三集中,从怒斥儿子,到见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又迅速转怒为喜,可当孩子希望以踢球作为奖励时,她又突然变成严厉妈妈,这种“变色龙”式的细节,演员交待得滴水不漏、干干净净。
再如田雨岚的母亲、南建龙的后妻,在家庭聚会时,刻意为南俪准备了好拖鞋,聚餐后,她独自留在厨房中洗碗……这些刻意讨好、做小伏低的举动,却也不乏利益考量,面对自己的女儿,她承认只要家庭还在,她的最大利益就能最大化。
《小舍得》中异常精彩的一个细节是,田雨岚在家长群中指责老师,刚开始,赢得了其他家长的力挺,可真到投诉环节,所有家长都选择沉默,甚至纷纷站出来支持老师……大家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老师“手上”,硬刚没好果子吃。
凡此种种,均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传神地表达出算计精明、灵活多变、不乏善意的小市民性格。为了更好地呈现出细节的魅力,《小舍得》在情节上做了不少牺牲——它不靠狗血情节,不靠离奇故事,更不靠刺激和悬念……这种能脚踏实地,坚持“好好说话”,努力呈现生活本身的趣味的电视剧,堪称良心剧。在今天,肯下、能下这种功夫的作品,实在太少。
从来如此,便对么?
其实,《小舍得》并没有停留在生活的表层,而是直面“鸡娃家庭”困境,有更深入的思考。只是它没有试图提出解决方案,而将努力的重点,放在呈现更多可能性,推动人们深入思考上。毕竟,“鸡娃家庭”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原因多样,不是单独靠教育,或者靠社会,或者靠个人觉悟,就能解决。
面对复杂现象,多元思考最重要,这样每个人才能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给出更适合的方案。
在《小舍得》看似“拉家常”的叙事背后,隐含着这样的主题:作为现代人,我们该如何从“代际剥削”,走向“世代公平”。
代际剥削是学术术语,措辞上可能有些刺激,那么,不如表述为代际压力,即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掌控与塑造。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直接压力:比如给女儿出嫁设置非正常的高额彩礼等。
间接压力:通过灌输错误的原则,扭曲儿女价值观,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资源压榨式压力:通过消耗大量资源,压缩儿女的空间,如环境污染等。
代际压力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中均有,适当压力可能是好事,但过度压力便是坏事。施压者往往忽略,在“为你好”“帮助你成长”之外,还暗藏着自私的念头,而这些自私的念头其实正是压力的副产品,只是施压者不自觉地将它美化了。
在《小舍得》中,南俪、田雨岚就是这样的施压者。她们觉得自己在帮助孩子,其实更大的原因,是无法忍受对方的炫耀,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对方差。这本是父辈留下的伤痕,却被曲折地传达给第三代,可孩子们招谁惹谁了呢?他们为什么要为爷爷辈、父辈的错误埋单呢?
在《小舍得》中,呈现出许多白领夫妇的艰难,正是这种艰难,塑造了他们的认知,使他们坦然地把代际压力传导给自己的孩子。他们很少去想:这些艰难很可能来自父辈的错误,也许还有不同的选择。
令人惊讶的是,在《小舍得》中,甚至连被视为“人才”、为人师表的田老师,也主动入局,他负责、上进、聪明,对孩子充满爱心,可他却没意识,自己的内心已被扭曲——从没人对他提出要求,可他却暗暗瞄准了翰林学校,将其视为竞争对手。究竟是谁让田老师主动参与这种竞争的?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因为只有通过比较,田老师才能获得自我价值,才能产生成就感,才能真正找到自我。
竞争塑造了这些困境,攀比心理推动了竞争。如果田老师也有孩子,恐怕比南俪、田雨岚的孩子更惨。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动突破父辈们制定的规则呢?由此想到鲁迅先生的话:从来如此,便对么?
孩子的人格,并不是只有成人的一半
常有人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解决家长的问题。”但靠这种不痛不痒的话,于事无补。事实是,没有自我觉醒,没有主动参与,个体既无法发现问题,也无法解决问题。而这一切的前提,来自对爱的真正理解,否则无法内生出对世代公平的追求。
在《小舍得》中,刻画了两位暖男式爸爸,即南俪的先生夏君山(佟大为饰)和田雨岚的先生颜鹏(李佳航饰)。
在儿女教育上,颜鹏的理解更高一筹,他明白,提要求时应先征求儿子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这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他的父辈是大富翁,可他不愿继承家业,只想游戏人间。父辈期望与自身意愿脱榫,让他迟迟无法找到自我,这使他成为最糟糕的父亲,远离孩子的生活,成为“丧偶式的爸爸”。
夏君山则是典型的方法优先,表面退让,内心却逐渐认可“鸡娃家庭”,与他谈判注定是一个挫败的过程,他会绕山绕水将孩子带到自己的轨道上,使孩子不自觉地被掌控。
显然,二人都把爱误会为“哄老婆开心”,他们幽默、柔软、有情趣,夏君山还体现出了一定的责任感,可遗憾的是,他们都是“爱无能”患者,他们无法真正接受“爱就是给予自由”,他们试图塑造生活,或者放弃生活,可自我得不到真实成长,这样的家庭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家庭当然不足以遮风挡雨,只是勉强保留了一个社会单位的外壳而已。
不论是南俪还是田雨岚,不论是夏君山还是颜鹏,他们从没追问过:我为什么不知道什么是爱?自我是不是已停止成长?我为什么不知道怎样传达出爱?而没有这些最基本的思考,他们当然体会不到,代际压力才是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所以也就不会向往一个世代公平的社会。
是的,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什么都不懂”,但即使孩子的身体只有成人的一半,经验也只有成人的一半,他的人格也都和成人完全一样。再弱小、再无知的孩子,也有被尊重的渴望,也有按自己的意志去行动的权利。只有“我是我自己”,而不是“父母的产品”,生命才是有光彩的,生而为人,他才没有虚度一生。
在《小舍得》中,没有谁是真正的坏人,人人最终都与自我实现了和解。一点小心思,一点小野心,一点小偏执,一点小爱心,一点小恶毒,这才构成了真实的人生。而《小舍得》的魅力在于,它温存地提醒一声:如果再能加上一点小舍得,那就圆满了。
注释:
成绩好的孩子叫牛蛙,英语好即英牛,奥数好即奥牛,两门都好,即英奥混血牛;考K即剑桥英语一级,考P即剑桥二级;蝌蚪指青蛙的前身,指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普通孩子,是鸡娃的最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