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关键剧情存在严重剧透!!
本文对关键剧情存在严重剧透!!
想在只有一个阅读者的小镇上卖掉250本《Lolita》,显然是不现实的…
穿衣服的茶壶、Christine心心念的中国托盘,就算是潮湿的环境,也阻挡不了勇气在心里发芽,也许一开始Old House Book Shop就不属于这里…
我最爱去的那个书店,它终究也没
想在只有一个阅读者的小镇上卖掉250本《Lolita》,显然是不现实的…
穿衣服的茶壶、Christine心心念的中国托盘,就算是潮湿的环境,也阻挡不了勇气在心里发芽,也许一开始Old House Book Shop就不属于这里…
我最爱去的那个书店,它终究也没撑过那个夏天…但又怎样呢,就算被人算计,不被理解,Florence还是那么坚定自己的想法,她始终是个有勇气的人。
Brundish说:“真希望能在我人生的其他阶段遇见你!”有被人get到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虽然知音难觅,但我庆幸Brundish死了,如果他没死,或许Florence和他会在一起,那结局一定没有那么美好,毕竟,得不到的才会在心里留下深深念想,我始终认为相见不如怀念,而友谊则是所有关系里最好的关系。
Brundish和Florence写信让我莫名想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纸和笔的接触永远是讨厌的快捷时代无法达到的精神高度。
结尾,不爱书的Christine拿了书放火烧掉了Old House Book Shop,也算是给Florence的勇气一个交代。
看完电影满脑子都是《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这首歌:
物质的骗局,匆匆的蚂蚁,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在长沙南站独自看完了整部片子。片子的节奏缓慢、悠长,光阴也有点灰暗。比较真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例如里面的女主角矮婆作为一个被生母抛下,一直靠奶奶养大的孩子,懂事、孝顺、贴心,童年也过得压抑而自卑。而所幸的就是奶奶是她们三姐妹的守护神。奶奶意外辞世后,她们姐妹经历了去广东,然后进不了学校,又回乡村的经历。对比起矮婆的沉默和内敛,有自己亲身妈妈的妹妹云霞,相对来说比较任性,当然她也比姐姐活的
在长沙南站独自看完了整部片子。片子的节奏缓慢、悠长,光阴也有点灰暗。比较真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例如里面的女主角矮婆作为一个被生母抛下,一直靠奶奶养大的孩子,懂事、孝顺、贴心,童年也过得压抑而自卑。而所幸的就是奶奶是她们三姐妹的守护神。奶奶意外辞世后,她们姐妹经历了去广东,然后进不了学校,又回乡村的经历。对比起矮婆的沉默和内敛,有自己亲身妈妈的妹妹云霞,相对来说比较任性,当然她也比姐姐活的看起来欢快一点。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就是她的奖状和小红花。奶奶在世的时候,她把奖状和小红花贴在奶奶的床头。奶奶走后,她想把奖状撕下来贴到妈妈的房间。到了准备去广东读书的时候,她又想把奖状带到广东去,直至最后,奖状又被贴到了老家的土砖墙上。一个孩子为什么那么在意一张奖状呢?因为这张奖状几乎是一个缺乏关注和关爱的孩子全部的价值呈现和定义。能够让父母和伯伯她们夸赞她们的就是:她们读书还可以,听话!这也是她们唯一可以证明自己的东西。文末矮婆住到了奶奶曾经住过的那间房,一个人,她不怕。但是晚上还是被自己的月经初潮给惊醒了。我觉得此处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喻,这是一个女孩成长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她开始成长的一个标志。伴随着奶奶的离世、妈妈的回来,生活又开始发生了新的一个轮回,但是她终于开始慢慢的长大了。曾经因为下了一场雪,云霞的多肉差点被冻死。而第二年的夏天,也就是矮婆月经初潮的那一个早晨,阳光就刚好撒在多肉的叶子上,在露珠上折射着耀眼而闪亮的光芒,那一刻是全剧里矮婆为数不多的露出笑容的一次,生活终归是越来越好了。
朱津京,电影摄影师,广告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梅峰的学生、好友,本片的摄影师,亦参与了剪辑)
本文摘录于《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电影中的风景:和谐中的不和谐的人》是朱津京的创作阐述,原文较长,此处摘选了一部分,供网友交流、欣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觉得在影像的处理上,要让每个单独段落中的人和风景都成为客观的【详细】朱津京,电影摄影师,广告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梅峰的学生、好友,本片的摄影师,亦参与了剪辑)
本文摘录于《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电影中的风景:和谐中的不和谐的人》是朱津京的创作阐述,原文较长,此处摘选了一部分,供网友交流、欣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觉得在影像的处理上,要让每个单独段落中的人和风景都成为客观的叙述者,具体的方式就是不按照传统的该给谁情绪的时候给谁情绪、该给场面全景的时候给全景,而是把纪录片里画面、声音和行为不匹配的方式放在这部电影中,让视点的转移发生在每个角色的身上。大胆的尝试,会令整部影片形成很独特的风格。【影像的视觉系统】
…略…
注:这部分其实很有趣也涨知识,可以参见影视工业网的一篇采访《最文艺的片子悄悄上映,就用一只50年代库克镜头拍摄》
【影像的视觉设计】
……本片中,摄影不再有意帮助叙事,而着重强调表演、剧作、节奏感,摄影后退一步,用朴实的方法来表现画面。……【拍摄的设计与选择】
(1)镜头选择我们采用了库克(Cooke)32毫米这一颗镜头,没有用到太多变焦。这种果断的的选择是因为这部电影需要一个稳定的视点。……(2)视点退让在秦妙斋煽动工人的戏中,我们选择用全景的方法,将摄影机远远地置于一边来观察明暗光影中的人物。这样的处理也是梅老师所认同的——我们对于流言蜚语的恐惧,来自于没听清楚。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使用将摄影机凑到演员身边的特写,而是在事件发生时,选择往后退一步,将局面看清楚,再做决定。在影片中,越重要的事发生,摄影机就越往后退,因此很多重要的戏都是全景,这样为电影营造出一种整体气氛,坚持到最后就成了它的风格。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女性角色好看,就凑到前去拍摄特写,这样就属于摄影的失控。……(3)用光参考用光的部分我参考了卡拉瓦乔的用光法,回避能被看出痕迹的方法。有光就有影子,中国古代绘画中很少有光源存在,所以很少出现光的痕迹。本片也借鉴了这些方法,将影片尽量处理得没有明确的光影。如果有,也一定是以叙事为主,而不是以光的效果为主。影片中存在的光,不是为了让画面更好看,而是叙事的需要。【真真假假】
我们聊民国影像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刻意还原民国是什么样子,而是通过老舍先生的原作、剧本,把已经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人物用影像呈现出来,通过美术、录音、服装、道具等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整部片子达到均衡的状态,让角色在自己的空间中完成事件。因此,我没有在黑白调色上花费太多心思,把彩色调成黑白后,为了避免影片再次变回彩色版本,我将色温调错,使之成为不可逆的状态。我也没有对灰色调再做更多反差。后来有人看过电影,认为焦点不实,但那个年代产生的技术就应该是影片所呈现的那一刻,就应该是那样子的,因此观众看起来不会觉得电影过于锐利。……像费穆导演那个时代,没有发明跳剪、正反打、跳轴这些语言,如果在影片中使用了,反倒会损伤影片的真实感。所以,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没有给观众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关于剪辑】
注:本片署名剪辑为廖庆松
拍摄后,我对影片进行了粗剪,因为拍出来的长镜头比较多,比较好剪,我也比较清楚拍摄的节奏。但在剪辑时遇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片长太长。我们在保留老舍先生原作的表述后,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女性角色,这也是梅老师影片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女性的关注和爱护,以及对情感的发掘。因为不能改动镜头的内容,所以我们只好将周边的线索都剪掉了。另外,最后与导演商量后,我们决定把表现农场整体样貌的镜头也剪掉,从而将其变成卡夫卡的城堡——观众从来没有见过农场确切的样子,见到的都是农场的牙、农场的眼睛、农场的嘴、农场的胳膊、农场的手,在含混中没有方向感、时间感,从而在等同的距离感中为角色创造舒服的表演环境。
一、遮挡构图:隔绝人物与环境,表现人物的困境、疏离或孤独
(当然本片有点滥用前景遮挡(虚化)的手法了,也反映了镜头设计上的保守)
一、遮挡构图:隔绝人物与环境,表现人物的困境、疏离或孤独
(当然本片有点滥用前景遮挡(虚化)的手法了,也反映了镜头设计上的保守)
前天看了《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的第五集,欧洲。
看之前,我们对这一集是非常期待的。期待的原因大概有下面这三个:
原因之一,BBC 要讲我们这里了,要讲我们这里的动植物和山水了!
我们最近九年都住在意大利,再加上六年前搬来山里之后,又看鸟又看植物又看昆虫又采蘑菇什么的,所以我们算是既把这里当家,也对这里的自然略知一二。
原因之二,看 BBC 怎么
前天看了《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的第五集,欧洲。
看之前,我们对这一集是非常期待的。期待的原因大概有下面这三个:
原因之一,BBC 要讲我们这里了,要讲我们这里的动植物和山水了!
我们最近九年都住在意大利,再加上六年前搬来山里之后,又看鸟又看植物又看昆虫又采蘑菇什么的,所以我们算是既把这里当家,也对这里的自然略知一二。
原因之二,看 BBC 怎么拍「空荡荡」的欧洲!
如果不是年初偶然关注起了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还是会跟每一个人说出那些大家都无比熟悉的话吧——欧洲哪哪都好,蓝天白云,山清水秀,你瞧那雪白的阿尔卑斯哟,你瞧那湛蓝的地中海哟。但我们说这些,其实没有比你说这些更不瞎扯,因为我们是前阿尔卑斯(prealps)乡巴佬(villager?),哪都没去过。意大利境内,我们最南就到过罗马。意大利以外,我们去过的国家十有八九比你少(如果你来过欧洲的话)。所以那些好,除了一小部分亲身体验,其他都是道听途说的好——还不是因为喜欢自己待的地方就爱屋及乌咯。
我们在小石头谷住了六年了。前三年,基本就是一次次实现着出门就有山爬和安全溜猫的梦想。第四年,我们买了望远镜和鸟书,开始观鸟。接着,树书、花书、蘑菇书、虫书、蝴蝶书、哺乳动物书就这么一本接一本的住进了我们家,带我们把小石头谷的动植物认了个遍。
来过的人都知道,我们介绍起小石头谷有多激情四射:手抓这个叶子一小时就会死哦,这个花可以做通筋活络油哦,当年达芬奇就站在你站的这里欣赏瀑布呢,快来看木星和它的四个卫星(喂,怎么木星也成你们谷的啦?我们谷够黑,所以才能看到木星,能看到,就算我们谷的),听到土拨鼠叫了没有!,看到土拨鼠没有!,看高鸦飞真是美的享受(自说自话,把客人晾一边)……
注:高鸦=高山黄嘴鸦。
看我们在博物学的道路上走得既坚定又快乐,自然决定带我们进到下一个阶段。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前那种天真快乐,因为根本不是真的,被戳破了。在「一二二不小心意识到环境问题」事件里,以全球鸟类状况报告和珍·古道尔的保护课为导火索,我们推倒了自己苦心建立了31年的三观。
怀疑一切的我们,自然也怀疑起了这种口耳相传的欧洲之美。
就好比太阳下山之后大地被黑夜接管了一样,当盲目的高光退去,我们第一次睁大眼睛看了看周遭,就看到了一种敌视生命的阴影,它在目之所及的一切东西上都留下了印记。
发源于欧洲的它,在欧洲待的时间也最久,它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改造欧洲,使其贫瘠。接着,欧洲人用船把它载出欧洲,经海路送到世界各地。阴影所到之处,文明覆灭,平衡失衡,万物凋敝。
在大殖民时代笼罩全球的阴影,直到今天,也没有消散一丝一毫。虽然距离殖民地独立狂潮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在很多曾经被欧美殖民者殖民的国家,为了摆脱由于长期殖民导致的极度贫困以及社会不稳,没有选择的当地人只能继续沿着殖民者开拓的老路往前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不公平的价格出让自己的自然资源,给谁?给以前的殖民者,现在的出口国。
欧洲人把阴影送出去之后,终于没有了继续折腾自己的必要,或者说,也没剩下什么东西值得继续折腾的了。终于,空气又变好了,天也变蓝了,水也变清了,秃了的山头又给种上了树木,就连区域性灭绝了的动物也花巨资给你整回来。
但其实,对于中国游客而言,只要空气好,一切就美得不真实。在蓝得不像样子的天空之下,古城古镇古街古建筑,花田葡萄园橄榄林,纷纷以你不曾见过的高分辨率向你袭来,于是,你就看到了传说中的欧洲之美。
谁又会在意天上除了鸽子空无一鸟呢?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只有在她读了欧洲的自然史和殖民史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欧洲的自然风貌。前面说的那些鸟书、虫书和花书,它们只会跟你讲事实(facts),不会跟你讲真理(truth)。
比如,灭绝只是一个事实,为什么灭绝才饱含真理。
如果你刚好熟悉前面说欧洲之美,那我想邀请你透过一个看过欧洲自然殖民双史的人的眼睛,看一下欧洲。
这是一个劫后余生色彩浓厚的地方。此刻还活着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没有一个不是幸运儿。它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成功活到了大部分欧洲人觉得不应该把别的生命赶尽杀绝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好多倒霉蛋消失了,有些是局部灭绝,有些是整个灭绝。这些生命也拼尽全力想要活下去,但无奈运气实在不佳,没能撑到欧洲人民的觉醒时分。
你知道什么是「空森林」(empty forest)吗?
空森林里全是成熟的大树,看上去很适合动物生活的样子,你会期待看到大型哺乳动物频繁出没,但事实上,空森林里几乎没有大型哺乳动物。知道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往周围一打量,哎哟,咱这,除了连空森林都够不上的小树林,剩下的,可不都是空森林么!
原来如此,好些动物——你可别让我数,我能数到明天——一旦被牧场主、猎人杀光了,那就是光了。你要是哪天反悔了,你就尽管折腾吧,禁猎?建保护区?种树?不好意思,爷们走了就是走了,绝不轻易回来。
我们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北上广的人来了都夸我们这里美,但我们这的动物还不如他们那多。北上广,没有牧场主和猎人呐!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们那里空荡荡不代表别的地方也空荡荡。
那你看看下面这几个事:
1. 冰岛以前几乎半个岛,都是森林。欧洲人砍光了所有的树,冰岛才变成了什么地球上的月球;
2. 欧洲以前80%的地方,都是森林。欧洲人砍掉了一半,欧洲才变成了发达国家扎堆的大洲,以及 BBC 口中的「被人类改造得最狠的大洲」;
3. 欧洲只有一处原始森林,在波兰和白俄罗斯的交界处。波兰政府现在不顾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反对,铁了心肠的要砍它。
4. 2016年的世界各国物种多样性排名,按总量算的50强,一个欧洲国家都没有;按单位面积算的35强,有两个欧洲国家,它们是排第23名的克罗地亚和排第34名的葡萄牙。
不管你信不信,我还是完成一下我的讲述啊。综上,我们觉得,如果只是想要展现自然之壮美的话,与其花钱拍一集欧洲,还不如用拍欧洲的钱再拍一集南美洲。但很显然,这一次 BBC 是有立场的,他们早就放了话:《七个世界》要坚决把环境保护放在中心位置。这就牵出了最后一个但是是最令人期待的原因。
原因三,看 BBC 怎么反思导致全球环境危机的西方文明!
既然 BBC 一句话描述这一集说的都是:「被人类改造得最狠的大洲」,既然 BBC 早就说了《七个世界》要把环境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既然西方的发展观和发展方式变成了地球上唯一的发展方式之后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在我看来,欧洲这一集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反思。
假设啊,人类成功的将环境危机对人类的危害控制在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也就是社会不崩,文明健在,法制安好,国家国家不打仗,社会里面不内乱等等(尽管往坏了想就好),那么欧洲的现状,很可能就其他大洲未来的模样——
好的空气,好的水质,看起来很自然的景色但其实完全是人造自然,空森林,空海洋,空天空,猫狗还在,等等。
(这样讲实在太乐观了,我有一种对大家撒谎的罪恶感。)
如果着重刻画欧洲的「空荡荡」和「人造性」,大家会不会被活生生的例子和真实的画面冲击到,从而有所思考呢?
在我的想象里,全集凝成一股子呼喊的话,就应该是:大家看看西方文明都对欧洲做了什么!朋友们,请你们认清人类的缺陷、资源的有限、自然复杂性的无限,请珍惜你们此刻还拥有的,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啊!
对,大致就是以屎为鉴(shitstory)的意思。
我们当然没指望 BBC 会有种到讲述欧洲人是如何搞惨全世界的地步,但欧洲人怎么搞惨欧洲的,总是可以讲一下吧?如果这样都拉不下脸,那 BBC 你就讲欧洲大陆人怎么搞惨欧洲大陆的嘛,反正英国迟早要脱欧不是?
还有一点,不知道你们想到没有?英国不仅出了弗兰西斯·培根、亚当·斯密和查尔斯·达尔文,英国还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鲸吞印度一百年不吐的日不落殖民大帝国,更是第一波高举「绝不走向奴役之路」旗帜走上新自由主义道路的国家。BBC 作为英国的国家电视台,如果可以反思一下,这个情商非同一般。
之前听人说过一个想想还挺在理的观点:发达国家在这个十年(2020-2030)的表现,将决定发展中国家在下个十年(2030-2040)的表现。
发达国家已然掠夺了世界资源长达500年之久并且还在继续掠夺,发展中国家被发达国家掠夺了500年并且还在继续被它们掠夺。
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在需要它们行动的时候展现出绝对的诚意,那么谁都可以想见,到了需要发展中国家行动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配合的。结果,两个十年都将没有建树,温室气体和温度都将爆表。
在体现诚意这件事上,反思跟行动同样有效,且不花钱。
所以,如果我是《欧洲》这一集的导演,我不仅要反思,还要是那种把面子丢到楼下去的反思。
by yoko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建筑大王
医生=杨永信
父母=迷信父母
孩子=无助无辜的孩子
医院=电击疗法治疗中心
电影仿佛带我神游了一趟杨永信的“网瘾之电击疗法治疗中心”。哪吒这个天生的魔能被教育成,人,为什么撒旦之子不可以?西方文化偏见就这么大吗?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去你的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医生=杨永信
父母=迷信父母
孩子=无助无辜的孩子
医院=电击疗法治疗中心
电影仿佛带我神游了一趟杨永信的“网瘾之电击疗法治疗中心”。哪吒这个天生的魔能被教育成,人,为什么撒旦之子不可以?西方文化偏见就这么大吗?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去你的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枉你一个灵珠活得还不如我这个魔丸
平民的复仇,场面不错,立意直击腐败,资本控制的利益,杀戮是看不见血腥的,一支药,便让你倾家荡产,而背后的黑幕,让人喘不过气来。海王的复仇也仅仅是少数民众的积极反抗,英雄电影就是如此,芸芸众生在资本在压榨下,深深地苟延残喘,而资本利用各路棋子,操纵更大的利益,欲壑难填,永远不知道欲望走向何处,华丽的繁荣,遮盖着滴血的权和利。复仇的种子来个翻转,呵呵,只能幽默一笑了。
平民的复仇,场面不错,立意直击腐败,资本控制的利益,杀戮是看不见血腥的,一支药,便让你倾家荡产,而背后的黑幕,让人喘不过气来。海王的复仇也仅仅是少数民众的积极反抗,英雄电影就是如此,芸芸众生在资本在压榨下,深深地苟延残喘,而资本利用各路棋子,操纵更大的利益,欲壑难填,永远不知道欲望走向何处,华丽的繁荣,遮盖着滴血的权和利。复仇的种子来个翻转,呵呵,只能幽默一笑了。
因为电影节认识到这部电影《过昭关》。刚开始我认为我应该不会看的很投入,也不会哭,因为是在会议厅看的,观影环境很一般,它也并不是一部悲剧,还有就是它是一部乡村公路片。再后来,我慢慢的被吸引了。
影片前部分就是铺垫,我还在说有些镜头切的好突然,我转变不了那么快,到了爷俩旅行的后期,我慢慢的与电影产生了共鸣。路上爷俩遇到了大货车司机,我就想到了同样职业
因为电影节认识到这部电影《过昭关》。刚开始我认为我应该不会看的很投入,也不会哭,因为是在会议厅看的,观影环境很一般,它也并不是一部悲剧,还有就是它是一部乡村公路片。再后来,我慢慢的被吸引了。
影片前部分就是铺垫,我还在说有些镜头切的好突然,我转变不了那么快,到了爷俩旅行的后期,我慢慢的与电影产生了共鸣。路上爷俩遇到了大货车司机,我就想到了同样职业的我的爸爸,他每天工作都会有什么样的经历;爷俩遇到养蜂人,养蜂人送他们继续上路时与他们说再见的身影,一个说话奇怪的老头现在马路上形单影只的说再见,很孤独的感觉,让我想到了我奶奶,每次回老家都会在大门口和我们挥手说再见。
最后意料之外的是老头如何见到老友,我之前还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见面,如果一个没有新意的乏善可陈的结局可能会使观影效果大打折扣,没想到是很意外的情况下,老爷子只身见了老友,我没想到导演会这样处理老爷子与老友的见面,简短,仓促,但又觉得就是这样,就该如此。
最后哑巴爷爷的去世,前面铺垫的一些包袱也一一展现出来了,与主线没太大关系了,却让我哭的更厉害了,不是难过,就是看懂了这个老爷子。宁宁回城了,老爷子像养蜂人一样孤独的说再见,让我觉得人老了就真的有一种无奈,知天命,知人事,但同时又落伍,封闭,所以老人都有一种很无奈的孤独感。特别后面几处细节的处理让我眼泪大颗大颗的往下掉,但那种感情不叫压抑,我不知道那叫什么…
余华说过,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的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产生共鸣。周围的观众也有在哭的,一起看的朋友说我们这代人很多都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过,电影里各种写实的细节,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大家可能都回忆到了自己的家人、童年、玩具等等,所以会有共鸣吧。
这算是我看过的数量不多的文艺片里最让我感触深刻的一部了。
导演吕班1956年被打成右派,第二年就敢拍这样一部讽刺文艺路线或是文艺批评的戏,结果后期制作都没有结束,就被调离,只是为这部电影取了一个个性十足的名字《没有完成的喜剧》,算是一个挣扎,不得不说他有胆量。能拍这部戏,也许如主人公之一的韩兰根说的那样,这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吗,所以我才有机会来到这里,也就是到长影拍戏,这大概也是右派吕班的心声。本片的形式很特别,从现实中的两个演员去长影开场,三
导演吕班1956年被打成右派,第二年就敢拍这样一部讽刺文艺路线或是文艺批评的戏,结果后期制作都没有结束,就被调离,只是为这部电影取了一个个性十足的名字《没有完成的喜剧》,算是一个挣扎,不得不说他有胆量。能拍这部戏,也许如主人公之一的韩兰根说的那样,这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吗,所以我才有机会来到这里,也就是到长影拍戏,这大概也是右派吕班的心声。本片的形式很特别,从现实中的两个演员去长影开场,三个小品以汇报演出的形式顺次展开。一开始两个主演在长影的所见所闻是一个戏中戏的结构。看了这部电影,很容易想到喜剧的讽刺性。三个小品讲的都是人身上的缺点,也讽刺了社会现象,让一胖一瘦两个滑稽演员演出,使得它戏剧的特色会更明显些。两个演员表演夸张而游刃有余,从第一个到第三个小品越来越自然和生活化。评论家的形象也充满讽刺,老学究,戴一副厚底眼镜,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且冠冕堂皇,上纲上线。剧中,观看小品的一位女同志说,不同意评论家全盘否定的观点,还是应该听听群众的观感。这应该也是吕班想表达的吧。但是评论家不理这一套。他的这套术语听着似曾相识,什么这些小品专门表现阴暗面了,什么打击一大片了,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表现了,到了几年后的wg就剩下八个样板戏,三突出,非此不值得表现,可以说是把这一套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这里是一个文艺观的问题,但是大家毕竟都知道,戏剧就像一面镜子,给人们照出自己的缺点,就像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经理,爱吹牛和不赡养老人的人,这些题材并不会过时,演出来有警示作用,让大家笑一笑后,明白一些道理。明与暗总是相伴相生的。相比于前面两个小品,第三个小品感觉更饱满。有铺垫有反转,一波三折,格式工整,剧情相对完整,题材贴近生活,喜剧效果更加突出。第一个小品主要场景是空旷的大厅,没有别人,只有经理和部下二人,更加像舞台,后来大厅被布置成灵堂,同一个场地前后反差大,产生了讽喻效果。第二个小品又转而为一屋子人,跟前一个风格完全不同,场景相对单一,只是一个联欢会现场,是更纯粹的小品。在电影语言和题材风格上本片都进行了探索,留下了难得的时代的印记。弘扬善与鞭挞恶是一体两面。虽然名字是没有完成,但这或许不是针对本片,而是关于喜剧,关于生活,那些剧中被讽刺的竟是依然鲜活。
这部剧有很多人觉得这部剧里的女二是罪魁祸首。可我觉得这部剧里面最无辜的就是女二了。
沈璐进入顾家开始,顾立伟不护着她,顾立伟父母厌恶她,顾立伟女儿各种使绊子。后来怀孕了,她可能觉得她的地位或许会得到改观。可最后肚子里的孩子没了也没人在乎。这个时候,沈璐作为一个女人,能给她安全感的,能让她止损的除了把钱拿在自己手里,她还能怎么样??
这部剧里的男主就是一个毫无主见的渣男
这部剧有很多人觉得这部剧里的女二是罪魁祸首。可我觉得这部剧里面最无辜的就是女二了。
沈璐进入顾家开始,顾立伟不护着她,顾立伟父母厌恶她,顾立伟女儿各种使绊子。后来怀孕了,她可能觉得她的地位或许会得到改观。可最后肚子里的孩子没了也没人在乎。这个时候,沈璐作为一个女人,能给她安全感的,能让她止损的除了把钱拿在自己手里,她还能怎么样??
这部剧里的男主就是一个毫无主见的渣男。
最近在隔离,无聊中又在电视上看了这部剧。看第一次的时候感觉故事还挺饱满,有江湖情怀,有家国天下。虽然前期有些神神叨叨的,但不影响后期的剧情。
但最近看了第二遍,感觉一些怪怪的,跳出剧情和演员本身,突然发现剧中主要演员演起来有些过劲儿了,每个演员必须要喊,必须要拿出国仇家恨的劲儿才能说台词。这种不自然的演法有点
最近在隔离,无聊中又在电视上看了这部剧。看第一次的时候感觉故事还挺饱满,有江湖情怀,有家国天下。虽然前期有些神神叨叨的,但不影响后期的剧情。
但最近看了第二遍,感觉一些怪怪的,跳出剧情和演员本身,突然发现剧中主要演员演起来有些过劲儿了,每个演员必须要喊,必须要拿出国仇家恨的劲儿才能说台词。这种不自然的演法有点儿太矫情了。
这个剧的大的背景就是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纽约上流社会的名利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一幕幕人间喜剧。与东方的宫廷剧或豪门恩怨相比,东方剧的主旋律是窝里斗,而美国剧的主旋律是不断推陈出新,新陈代谢。这也比较符合历史事实。该剧展示了新势力如何节节胜利,旧势力如何节节败退。但这是在美国,即便是旧势力,也是资产阶级的旧势力,这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斗中的
这个剧的大的背景就是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纽约上流社会的名利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一幕幕人间喜剧。与东方的宫廷剧或豪门恩怨相比,东方剧的主旋律是窝里斗,而美国剧的主旋律是不断推陈出新,新陈代谢。这也比较符合历史事实。该剧展示了新势力如何节节胜利,旧势力如何节节败退。但这是在美国,即便是旧势力,也是资产阶级的旧势力,这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斗中的规则是在法律框架下拿钱说话。新势力被描述成暴发户的形象,他们很能赚钱,而旧势力披着道德的外衣,旧道德的外衣,在生意上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他们只依靠他们的垄断建立准入的壁垒,而新势力却在旧势力还来不及设立壁垒的新业态后来居上。通常情况下,新旧势力的斗争却不是这样。旧势力掌握着国家机器,掌握着武装力量。掌握着枪杆子才是最根本的游戏规则,金钱是更低级的游戏规则。这是本剧所没有涉及的。
本人是一位程序猿,我想说一点,我们跟正常人一样,没什么区别,顶多我自己比较宅一点而已,但是为什么你们要把程序员拍的那么金鸡独立?要展现你的存在感吗?你到底是拍程序员还是拍霸道总裁啊,妈耶,好像当程序员就必须跟普通人不一样似的,找口闭口就是编程,看的我都恶心,像个白痴一样,什么编程感不感性,你当谈恋爱哪还是搁着说艺术啊,编程讲的是逻辑思维,怎么去站在客户角度去思考问
本人是一位程序猿,我想说一点,我们跟正常人一样,没什么区别,顶多我自己比较宅一点而已,但是为什么你们要把程序员拍的那么金鸡独立?要展现你的存在感吗?你到底是拍程序员还是拍霸道总裁啊,妈耶,好像当程序员就必须跟普通人不一样似的,找口闭口就是编程,看的我都恶心,像个白痴一样,什么编程感不感性,你当谈恋爱哪还是搁着说艺术啊,编程讲的是逻辑思维,怎么去站在客户角度去思考问题,说那么一大堆没用的废物是要显摆你是程序员的既视感吗?连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我来告诉你吧,程序员的面试在某些大公司中,有笔试、机试以及面试,面试又分为技术性考官以及财务部门中的考官,一个是考你关于自身的能力的长短,一个会根据你的言行来压你工资,下套,怎么到你这就三言两语就过去了?
你还不如直接设定女主本来就是这个公司的呢,就女主这脑子还程序员?我看她连计算机语言的逻辑都没弄清楚,还有,什么年代了?还女扮男装?古代剧都不玩了,你现代剧还玩起来了,脑残到这个地步了,就这脸,市里的精神病医院的病人都能看出来,你是恶心我的吗?我真是要语无伦次了,无法去形容我现在的感受,比吞了一只苍蝇还难受,真的是要吐了,怎么还有演员接这种剧本,我不行了,我一集都看不下去,谁爱看就去看吧(连续改了四次,每次都想多骂两句,但是这部剧已经垃圾到我的脑容量中根本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词语,真是要裂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