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这部剧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标记“想看”的,但不管是什么机缘巧合,整个剧还是很治愈的(尤其是有着爽朗大笑的火贺,太帅了哈哈哈,所以颜值+性格得巧妙结合在一起)。结合最近在看的《自卑与超越》,看的时候感触良多,所以想着一起写写感受,也省去写书评了。
根据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第二章中的描述:对于表现个人对待生活的特殊方式已存在多久,以及在指出最先构成其生活态度的环境等方面,儿童早期的回忆是特别有用的。两个女孩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最初的记忆也是不同的。
步美早期的记忆是她被关在黑暗空间,惊恐失措地呼救---她的青梅竹马史郎找到了她,安慰着她---当他说要跑开找办法救她时,步美的反应是:”不要离开我,请一直陪伴着我“---史郎拼尽全力把她拯救出来了---最后她看到史郎的手上都是伤痕,她明白了身边的人是如此温暖。从步美的记忆可以看出,她遇到困难时会呼救,她敢于提出让自己的同伴陪伴自己的要求,而她的同伴也会给予相应的回应。这一切都可以看出,步美与他人存在良好的互动,她是一个合作性很强的人。每种生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作的能力,一个人只有生活样式中有合作的倾向,TA才能够有较大的机会成功克服困难。她的生活很幸福---爱着她的父母,亲密的朋友,双向奔赴的青梅竹马,默默喜欢她的人气超高的火贺。
海根早期记忆是她在教室坐着,身边的同学议论着郊游不要带她去,让她孤零零的走回家---学校的活动她总是孤零零一人行动---身边总是有人讥笑她是丑女,她把父亲离家出走的原因归咎于自己---不管何时,她都是埋着头一言不发。从她的记忆可以看出,她的合作能力很差,她在遇到困难时不会向任何人求助,因此她会高估一切困难,从而畏缩不前。即使是身边人向自己表达温暖的问候,也会让她排斥或过分解读。她对待生活的方式是典型的”我不配“的心理:我这么丑陋,我不配拥有温柔的母亲,我不配让我的父亲留下来;灵魂互换后,她犯了错,朋友对自己依然友好,她会觉得她们一定在内心嘲笑自己---她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真诚的朋友;总而言之,她就是觉得自己不配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个人早期如何与身边的人互动,这会影响TA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在电视剧里面,有一幕是海根的妈妈回忆小海根搬来小凳子帮忙洗碗,那时候她也长得胖乎乎很可爱,得到外表方面的评价一定是正面的。但那不是海根的回忆,所以也不是她对世界的认知。其实这个剧可以拍得更深刻点,比如可以多体现一些海根自己的童年记忆,从她的视角展现她妈妈和她互动的方式。虽然没有拍出这些情节,我们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当海根在小学受到他人的排挤和讥笑时,她向她的妈妈倾诉过烦恼,但是她的妈妈可能会说“没办法啊,我们两个都长得很丑,世界对丑女的态度就是如此呢,你看你爸爸丢下我们,也是因为我们又胖又丑”,或者是直接无视女儿的倾诉。于是,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海根变得自闭和完全不合作了。
最后海根的妈妈看着她说:“你变得真是漂亮,但是你的性格一点都没有改变呢。”这也是一句把人的路封死的话,它让人更加自闭,让人更加不想去和他人合作。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诸如"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真理性发言。但性格难道不是一种贴标签的方式吗?给人贴标签,就限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我更倾向于用阿德勒所说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行为”。如果我的女儿遇到了困难,我会试着去纠正她的错误认知,积极培养她的合作意识,培养她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而渐渐影响她的行为。至于她是何种性格,最好不要去贴标签。海根的妈妈说的这句话也是毫无道理的,她说自己女儿的性格一点都没有改变,可能更多指向的是她的自卑悲观的观念,痛苦狰狞的表情,以及把自己封闭起来的行为吧。在生活中对他人困难情境中表现出的消极行为,随口甩出一句“你这个性格啊,真该改改了!”,是极不负责的,因为被评判的人会感觉莫名其妙但又百口莫辩。给某人指出“你不自信/你很自卑”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那样只会让对方变得更加茫然无助,要提供给他人一种解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