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妇影评

12470625
  • 李一凡
    2022/6/25 15:39:11
    专访李一凡 |杀马特的文化兴衰史,导演谈高分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专访李一凡 |杀马特的文化兴衰史,导演谈高分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qq.com

    二零一二年

    专访李一凡 |杀马特的文化兴衰史,导演谈高分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qq.com

    二零一二年那场针对“杀马特”的围剿犹能搜到一些带电子包浆的资料,彼时大众媒体以主流的高姿态斜睨甚至俯视着城乡关系里无所适从的青年蝼蚁——而《杀马特,我爱你》之后的影像读写者,似乎对他们的态度稍显友好起来。

    “平视”是《杀马特,我爱你》能够引发观者共鸣的关键:一个个留守于城乡间隙的年轻生命,用自己所能吸取到的为数不多的审美经验,包裹自己,主动与“主流”、“得体”划清界限,以期短暂地逃离枯萎、逃离平庸。

    城乡在互斥中融合,在融和中互叱。经济转型与教育资源落伍尴尬对视,像一个在荒郊分娩的、无人陪同的母亲,土地恰似肌肉组织般挛缩,胎儿下坠,批量的留守儿童被生产出来,呱呱落地时,注视土壤的第一眼,便成为贫乏此生的引言。

    但他们,也终于被“看见”了。

    没有戏剧性的编排,没有标签思维的干预,李一凡导演以擅于“实证”的目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满满当当的,喜怒哀乐尽有、人生海海无常的边缘世界。

    在声与影的交汇处,超乎纪录再度与李一凡导演相遇,重谈导演视角下的“杀马特”。

    本期嘉宾

    图片

    李一凡 | 纪录片导演

    李一凡,196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91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其纪录片作品《淹没》、《乡村档案:龙王村2006影像文件》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道特奖、法国真实电影节国际多媒体作者联合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弗拉哈迪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人道奖在内的数项国际大奖,并获荷兰IDFA Jan Vrijman Fund电影基金奖、瑞士Vision Sud Est电影基金奖。

    - 主要作品 -

    《杀马特,我爱你》《淹没》

    《乡村档案:龙王村2006影像文件》

    专访李一凡 |杀马特的文化兴衰史,高分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音频:

    00:0001:07:01

    图片

    文 | 小文

    编辑 | 小文

    图 | 受访者提供(特殊标注除外)

    以下为李一帆导演自述:

    实证,是一种习惯

    “城市与乡村的间隙 有他们真实而粗粝的呼吸”

    图片

    最初对“杀马特”产生兴趣,是在2012到2013年的时候,那时,有关他们的消息,开始在网络上冒头。

    而我们恰好在重庆做一些艺术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探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叫做审美自治:它强调艺术的审美本体和艺术生产的自律性。将两者联系到一起,我就觉得在杀马特身上能看到一种审美自治的精神——因为一拨人,他要能够把自己从大众审美的潮流中拎出来,用一种审美的方式解放自己的话,他一定是很自信才能做这件事情。

    在选择“杀马特”作为影像中的主体之前,我对他们的印象,来源于互联网上一种悖于主流审美的声音。当时就觉得,从导演的视角出发去看,其实他们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比咱们一些美院的学生,要更早、更明确地拥有了一种审美自治的态度。

    于是我就开始找,一开始,什么途径都找不着他们。他们好像在经历过短暂的、不算善意的瞩目后,躲藏了起来。出于实证的目的,我一直也没放弃,就开始申请加入各种各样的杀马特QQ群,留言“我想加入杀马特”之类云云。自然发出去的消息也没得到回应,叫学生去试,依旧未果。

    图片

    杀马特家族QQ群(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一个契机,让我能够近距离接触他们。那段时间我常去广东,恰好就有一位广东的朋友,跟我说他认识杀马特教主罗福兴。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我应该会从网络上联系到杀马特,因为杀马特的源起和发展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所以我惯性地认为,应当是通过网络联系到他们,没有想到还能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给了我们罗福兴的联系方式。

    就这样,这事儿算成了。

    图片

    2016年 | 李一凡通过朋友的介绍,与罗福兴取得联系(影片截图)

    城乡关系里,无所适从的青年

    “流水线 不止生产千篇一律的产品”

    图片

    第一次见罗福兴,是在深圳、惠州、东莞交界的那么一个地方,算是远郊。第一眼看:也不留长发了,很正常的一个青年;第一次聊,他直接说:“从前不懂事,现在慢慢长大了,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当时他的状态,对过去的自己,存在一种近似于否定的感觉。

    在初次跟拍摄对象建立沟通关系的时候,我一般都很谨慎,很怕一张口就冒犯到人家。所以当时,他也小心翼翼,我也小心翼翼。

    当时找了一个钟点房,待在里头,两人拘谨地对聊。广州的五六月,热气蒸腾,盛夏蝉燥,那屋还没空调,待不住,我们就出来了。

    去的时候,我们是三人一同去找罗福兴:乌鸦,满宇,还有我。结果到了那,罗福兴不愿意他俩在,于是我和罗留在这里对谈,其他两人找个地吃饭,等我这边结束——结果我俩这边实在待不住,也一块去吃了个饭。

    等的时间也不长,第一回面谈,其实也没聊多少。更多的,是加了微信以后慢慢聊,慢慢地相互认知。

    这个片子最开始的难点,在于怎样与他们取得联系。这个问题解决以后,我思考的,就是如何获得他们的信任,了解真正的他们。

    图片

    杀马特石排公园聚会(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真正的杀马特,比起城乡结合部弄潮儿,更像流水线作业的歇息间抬头的、无所适从的留守青年。他们懵懂、却又为网络上一些支持的回馈而骄傲;他们自封“杀马特家族”,跨越老乡关系,和天南海北的同好建立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精神社群。

    2017年的下半年,刚好有一个项目,能够有几万块钱让我去做一个短片,这个时候,《杀马特》的拍摄,算是真正开始步入正轨。

    随着拍摄的推进,我慢慢意识到了那种无所适从与“不信任感”来自于当年杀马特暴露于主流群体面前时,他们所经历的强烈的冲突。

    他们经历了“屠吧”,经历了现实生活无情的鞭挞和舆论场的否定。

    杀马特是一种能够自我保护的组织,很松散,但又很凝聚。你要进入到这些群体里,其实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的。比如他对你的发型、对你的审美趣味,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们跟罗福兴一对,才知道以前为什么进不去杀马特的群聊——我们只是进到了人家的审核群,人家一看你这QQ空间,完全不是杀马特的料,就把我们踢出去了。

    等到我们开始要联系这些杀马特的时候,其实也发现了:即使罗福兴这个“教主”亲自把我们拉进群,我们也无法掌握与他们交流的技巧和话术。你以为很重要的,别人也不觉得重要。而且大多数的群在那个时候都是休眠状况,也不是随时都有话说,大家在关注中反而变得缄默了。

    图片

    罗福兴担当“翻译”

    他们不知道你说什么,听不懂你在说什么,里面很多小孩也没看过电影,人家从来没进过电影院。就在东莞石排那个公园边上不远就有个电影院,他们从来不进去,我们说纪录片也没人知道。后来罗福兴给我们充当“翻译”,他从来都是说是长视频,他们就知道你要拍一个长视频。此前,我觉得我还是挺懂农村的,即使挺懂——这些我也没法沟通,完全沟通不了。

    打破一堵墙

    “这面墙,产自农耕文明和商业社会的杂交”

    图片

    跟他们沟通需要打破一堵墙。一开始的我觉得那个很难,堪比跨越语言谱系的鸿沟。翻过认知方式的高山,真正打破这堵墙之后,我们其实是能够交流的。

    在打破这堵墙的过程中,我发现,杀马特几乎全是工厂区域产生出来的。社会底层的工人被制度排斥,他们在被排斥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完成这种独属于城乡之间的审美自洽。

    我称他为农耕文明和商业社会的杂交。就是我们总是感觉社会商业化,娱乐至死,都是工业社会后期才产生的东西。它虽然在一个工业时代,但是它的那个工厂区里边的那种习惯、那种组织形式,跟我们想象的还是很不一样。

    我以前知道工厂区的工作时间特别长,九十年代的时候还要收身份证,不许你拿身份证,那些门窗都是弄上铁链,不让你随便进出。我以为现在已经改善了,我以为工人已经自由了,想做就做,工资也很高。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我们采访的工人基本晚上都是在上班的,大部分晚上 10 点以后才有空,工作时间有 12 个小时。我们的访谈经常都是半夜进行的,这是我之前无法想象的。工厂区是很特殊的一个地方,它是以前珠三角的农村,它的原住民是本地农民,然后它的租户就是从各个地方来的农民。

    图片

    李一凡导演晚上到工人宿舍采访

    你可以说杀马特在某种意义上,很千篇一律。父母打工,没有钱上学或者是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就被老师歧视,甚至老师要打人,然后就有点逆反,不去上学,认为自己反正也考不上大学的,在这些问题上面的叙述几乎人人都一样。

    所以我才发现杀马特是一个社会现象,它有那么多的相似性的时候,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阶级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不是我们开始想的有一小撮人,有一点独特的审美——整个社会变迁中一代人的经历,让其中的一部分人选择成为杀马特。

    杀马特们,他们是不是去参加环球旅行啦?他是不是去阿富汗打过仗?他是不是做了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情?其实都不是。他们在我眼里没有一个人做过出格的事情,也就是这个头发是最出格的。他们的生活不精彩,他们爱情也不精彩,就是因为特别无聊,特别平淡,特别没趣,特别绝望,所以才要改变一个东西,像孔雀开屏一样,希望变得有意思,希望精彩,希望能够飞翔。

    我们选择拍摄对象,之所以采访了七十八个之多的杀马特,就是因为觉得不够精彩,所以想要多找样本,看看能不能找到精彩。第二个原因:无聊、贫乏是他们的共性吗?我不敢轻易下定论,所以就想尽量地拓宽样本群体,尽量地扩大,需要到达一个量的时候我才敢信。

    从做《淹没》开始,我都挺反戏剧——我不是想讲杀马特是一个特殊事情,我恰恰是想讲:它是个普遍的事情,是一个正常的东西。这是我做片子的一个点,你看《乡村档案:龙王村2006影像文件》,我会去找一个最没特点的样本,我不会去找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样本,去刻意营造矛盾冲突。

    图片

    图片来源:影片截图

    图片

    超乎观点:

    矛盾,从导演视角出发来看,是令人可喜的冲突构建因素,但走进《杀马特》里的78个青年,李一凡却又面对着这种“矛盾”的特质,陷入了沉思。

    以罗福兴为例的杀马特青年,有着极度矛盾的自我认知,在莫名的傲然中忽而失落,又在异质的赋予下,拾起了一种几近于无的审美自信力。他知晓,李一凡是一个“持摄像机的人”,或许也是一位朋友,他来这儿,拍一个“长视频”——他们或许对于纪录片没有认知,但却在这样的懵懂中面对了难得客观、难得善意的注视,在懵懂中成为了影像所记录的主体。

    在2008年至今的网络语境里,杀马特屡屡被拉出来重新审视,水泥从本该装着二手智能机的口袋里掏出,飞蛾扑火般与鞋底的泥泞共舞。他们在工厂至小镇、现实及理想的迂回中,用“怒发冲冠”的物理姿态,灼烧自我,又于纷飞的舆论和年龄的增长中走向无声,重新被流水线的烟尘湮没。

    杀马特——

    囿于凡俗,忠于希望;生于工厂,死于理想。

    【详细】
    144796326
  • 漱薇
    2021/10/29 23:32:56
    气到睡不着

    想了想,横竖是睡不着啊。这个结局真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其实从菲利克斯死掉的那一刻,我就觉得剧情走向有点不太对了。结局我真的以为那是在开玩笑!!我以为会有反转的,结果呢,并没有!!有人懂吗,我真的没想到邦德的结局就这,就这,我看了25部007,6任演员的表演,跨越60年的故事线,编剧你就给邦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吗?

    自从丹叔接演

    想了想,横竖是睡不着啊。这个结局真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其实从菲利克斯死掉的那一刻,我就觉得剧情走向有点不太对了。结局我真的以为那是在开玩笑!!我以为会有反转的,结果呢,并没有!!有人懂吗,我真的没想到邦德的结局就这,就这,我看了25部007,6任演员的表演,跨越60年的故事线,编剧你就给邦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吗?

    自从丹叔接演007,死亡似乎变得容易,主角也渐渐卸下光环,回归人性。原来冷酷特工詹姆斯邦德也会深爱一个人,也会盼望着安顿下来与她退隐江湖,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但,这不是邦德啊。邦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并不拘泥于情爱。他博文广知,武艺高强,那座岛他怎么可能逃不出来,这种脸谱化的对手,并不比过去任何一个更强,他怎么可能无法预判反派的恶毒手段,怎么可能在不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射导弹,编剧你告诉我,詹姆斯邦德怎么可能犯那种低级错误啊。

    他可是詹姆斯邦德啊。

    我真的不明白。编剧你怎么可能不懂,007怎么可能只是一个代号。007=James Bond,不会是其他任何人,这很难理解吗?气死我了。而且还要女特工主动让贤才把属于邦德的代号还给他。另外M怎么可能那样对邦德说话?编剧咱脑子有病就得治,脑子进水了就及时控出来。

    把007代号给黑人女这件事,完全可以类比《黑凤凰》里把泽维尔天赋青少年学校改名“琴葛蕾学校”,而且目前看来,007选不选下一任,选什么性别、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性取向都不重要了,因为詹姆斯邦德的故事2002年就结束了。

    但凡编剧你承认了这是个ooc爱情同人电影,我都不会这么气。

    最后我只想说,就这样轻易杀死了60年来6位演员费尽心血打造的邦德,这么多观众心目中的英雄模板。HOW DARE YOU.

    139611027
  • 夜莺与玫瑰
    2021/6/6 20:40:16
    从懵懂到长大

    看哭了的电影,太好看了,直入心灵,大概每个男孩都有匹诺曹的优点——善良、勇敢,也有匹诺曹的缺点——贪玩、经不起诱惑,而每个父母都像匹诺曹的父亲那么爱孩子,每个人成长中总会遇到像狐狸和猫那样不好的人,也总有心灵天使如小仙女般守护以不入歧途,好吃懒做是会变成驴的,说谎鼻子要变长的,多么有趣的隐喻。特别推荐亲子观影。

    看哭了的电影,太好看了,直入心灵,大概每个男孩都有匹诺曹的优点——善良、勇敢,也有匹诺曹的缺点——贪玩、经不起诱惑,而每个父母都像匹诺曹的父亲那么爱孩子,每个人成长中总会遇到像狐狸和猫那样不好的人,也总有心灵天使如小仙女般守护以不入歧途,好吃懒做是会变成驴的,说谎鼻子要变长的,多么有趣的隐喻。特别推荐亲子观影。

    【详细】
    13592163
  • 豆友uZ-R4qvaDU
    2023/1/2 20:45:29

    谁会看这个傻逼电影,看这种电影,人要么被屁眼吃,要么直接变成杂种,我奶奶那个牲口都不看,还碟仙,我碟你母,我看到这个店,我都想吐,连夜饭都给干出来了,这种傻逼鸡巴电影,不知道是哪个sB被导演拍出来,还有那些傻逼演员,最后那个鬼还是人假扮的,我他妈都惊了,那个假扮的人,上辈子就是个脚瘸的狗,还被警察抓走,那个警察扮的也太假。

    谁会看这个傻逼电影,看这种电影,人要么被屁眼吃,要么直接变成杂种,我奶奶那个牲口都不看,还碟仙,我碟你母,我看到这个店,我都想吐,连夜饭都给干出来了,这种傻逼鸡巴电影,不知道是哪个sB被导演拍出来,还有那些傻逼演员,最后那个鬼还是人假扮的,我他妈都惊了,那个假扮的人,上辈子就是个脚瘸的狗,还被警察抓走,那个警察扮的也太假。

    【详细】
    14859169
  • 一摊烂妮
    2022/7/23 0:32:16
    假真实 真伤人 丧失生命力的虚假励志

    先说优点,质感很好,不是工业流水线出产。

    但优点的另一面,是这种“高级”,太刻意,是种虚伪的真实感。故作玄虚的配乐与画面,来显示故事深刻,数学深奥,没必要??制作如此,演员也如此,演员都是我有好感的演员,但在本片中满脸写着“我在飙演技”,真的很让人难受啊??

    精致的真实只是膈应,更加致

    先说优点,质感很好,不是工业流水线出产。

    但优点的另一面,是这种“高级”,太刻意,是种虚伪的真实感。故作玄虚的配乐与画面,来显示故事深刻,数学深奥,没必要??制作如此,演员也如此,演员都是我有好感的演员,但在本片中满脸写着“我在飙演技”,真的很让人难受啊??

    精致的真实只是膈应,更加致命的是剧情啊,是魔改啊!

    原著早已超越言情,它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生命力,无论是文风还是人物。

    林朝夕在现实挫折中仍然怀着希望的火苗,用幽默乐观坚强面对艰难。林兆生更是乐观主义的代表。裴之有着点题的天才品格。小说整体的基调就不是颓唐低迷的,所以能把数学的深奥,学习的艰辛,突破极限的苦难续写地那么打动人心。

    可是电视剧整个风格都倒向深沉,假真实,真无语。一些我难以理解的笑点,很难称得上是乐观。大家都是一副故事脸电影脸,都在经历了生活磨难而深沉成熟,那么原本角色的特点去哪里了呢??作品的精神内核去哪里了呢?林朝夕裴之老林不是因为他们是主角而是主角,他们是因为有着闪闪发光的品格而真正成为主角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老林的境界,是作品的格局和观点啊

    平行世界的设定考虑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改编可以理解,但关键点都改了,改出来后期很感动很有纪念意义的公式没引出来,林朝夕对数学复杂的感情不见了,林朝夕的人设更加阴郁偏执了——只是为了突显男女主的感情线是吧?!可既然要真实,为什么要在感情线上把真实变得虚浮?对男神长久的暗恋,尴尬的巧遇才是真实,才是怦然心动啊,不是电视剧随处可见的青梅竹马、初恋误会再重逢!——这就表明了,再高级,再修饰,某种程度上还是披着某种华贵外套的偶像剧

    原著的生命力是真实的鼓舞,不是泡沫一样的鸡汤。这种生命力激发的是对无穷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是我们普通人对天才世界的感悟与前行的力量。不是让人飘飘欲仙地代入自己在和男神谈恋爱!

    “改编”是必然,不可能把小说照搬,可改编是为了弥补不足,而不是满足改编者的脑洞和欲望;作品是得迎合观众,但不是向观众献媚。话有点过分,可明知原著的高度和感染力,明知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结果怎能不让人糟心!

    也许这部电视剧在许多观众的眼中仍然能是一部合格或者优秀的作品,珠玉在前,我看不见对原著核心的理解与展现,却能看到国产电视剧思维的桎梏。

    【详细】
    145301203
  • 头大脑仁小
    2015/3/22 21:53:48
    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
    印象中,刘江导演还是不错的,看过他的《即日启程》,富有黑色幽默和喜剧色彩;《黎明之前》捧红了一直红不起来的吴秀波,电视剧版《咱们结婚吧》也实现了高收视。这次尝试一个都市爱情电影,用的是串珠式的结构,将四对情侣的爱情故事组合到一起,结构上看起来倒也流利顺畅,无缝对接。

    整部片子里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镜头,还是出了一段字幕之后突然蹦出来的。飞行员专门跑去谈恋爱了,乘客弱弱地问:“Excu
    印象中,刘江导演还是不错的,看过他的《即日启程》,富有黑色幽默和喜剧色彩;《黎明之前》捧红了一直红不起来的吴秀波,电视剧版《咱们结婚吧》也实现了高收视。这次尝试一个都市爱情电影,用的是串珠式的结构,将四对情侣的爱情故事组合到一起,结构上看起来倒也流利顺畅,无缝对接。

    整部片子里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镜头,还是出了一段字幕之后突然蹦出来的。飞行员专门跑去谈恋爱了,乘客弱弱地问:“Excuse me!请问你走了谁来开灰机??”这时电影带着点自嘲的意味,有点间离色彩,演员状态都很放松,感觉以前那个带着幽默感的刘江又回来了。

    电影探讨的是婚姻的话题。如今,连90后都已经到了适婚、甚至晚婚的年龄。大量的“剩男剩女”如今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话题,因为在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我实现的年代,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钻入传统婚姻的窠臼,即便是“大龄剩女”们也不愿意随便找个人来屈就。在对待婚姻与生儿育女的观念上,年轻人与老一辈的观念冲突也越来越明显。

    影片首先肯定了婚姻的纯洁与神圣性,洁白的婚纱、庄重的仪式、婚礼上的感人瞬间,都在诉说着婚姻的必要和美好,表现着传统的回归。但也有对自我、对道德的坚守,不为了婚姻而婚姻,坚决等待属于自己的缘份的出现,就像主题歌里唱的“终于等到你,幸好没放弃”。

    这部电影也可以称得上是明星云集了,一张又一张的熟脸,组合在一起,考验的是化学反应。比较喜欢的是王自健和刘涛这一对,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王自健,真的还有点“贱”。和在“80后说相声”里一样,他在电影里也一样是富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和相声里的“建国”“蛋蛋”“赖宝”一样,电影里也有一个“二蛋”这样的倒霉鬼供他消遣。看电影时,疑惑1984年出生的王自健和1978年的刘涛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身边的同事说:“说相声的,不都老得快吗?你看看郭德纲。”我点点头:“不错。有道理。”看来这一行真是拿自己的青春换别人的微笑啊。

    李晨给我乐着了。多次看到他在电影电视剧中友情客串,基本都是吊儿郎当不着四六的角色,在我印象中,他已然正经不起来了。所以,看到一贯以“屌丝”面貌出现的他在电影中扮演高大上的音乐才子时,我瞬间穿越了……尤其在指挥台上激情奔放地比划时……真想提醒他一句:哥,你已经被自己玩坏了啊。
    【详细】
    7421968
  • 朝暮雪
    2018/12/6 20:42:06
    只要能和鱼说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长得像徐锦江的男孩,运气都不会太差。 而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一个长得很像徐锦江的超级英雄。他是个大胡子,不喜欢穿衣服。他肌肉发达,刀枪不入。 他是王后的儿子,不过他的国王路并不顺畅,因为他的弟弟总是跟他争夺王位。他的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长得像徐锦江的男孩,运气都不会太差。 而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一个长得很像徐锦江的超级英雄。他是个大胡子,不喜欢穿衣服。他肌肉发达,刀枪不入。 他是王后的儿子,不过他的国王路并不顺畅,因为他的弟弟总是跟他争夺王位。他的弟...  (展开)
    【详细】
    9805254
  • 小豆芽
    2020/11/12 13:10:17
    网络暴力让中国小成本电影越走越难

    说实话,写这篇影评估计也会被很多人diss,我其实经常看小成本电影,相比较大制作,小成本电影有很多优点,但是观众好像只青睐大制作,名导和大明星主演的电影,都奉作神一样,而像《爱情呼叫等待》《一日成交》这种小成本电影,到处诋毁,反正在中国,键盘侠在很多平台上怎么说都不用负法律责任,所以就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对小成本电影近乎嘲讽诋毁的地步,不管大制作的电影,还是小成本的

    说实话,写这篇影评估计也会被很多人diss,我其实经常看小成本电影,相比较大制作,小成本电影有很多优点,但是观众好像只青睐大制作,名导和大明星主演的电影,都奉作神一样,而像《爱情呼叫等待》《一日成交》这种小成本电影,到处诋毁,反正在中国,键盘侠在很多平台上怎么说都不用负法律责任,所以就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对小成本电影近乎嘲讽诋毁的地步,不管大制作的电影,还是小成本的电影,其实都是有其优点和不足的,我们都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去看待这些,而那些极端的言论,你们也只能自己过了嘴瘾而已。《爱情呼叫等待》看片名像是模仿了当年的某部电影,但是我希望有诚意的观众去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回来客观地评价,哪怕你们能给个两分,三分,四分,五分,我都感觉你还是个有思想的人,我看到很多都是在电影还没上映之前就在下面评价垃圾,恶心之类的词,只能说明你连最起码做人的底线都没有,只要是个人都是有思考能力的,而不是说出的话连脑子都没带的,可能压根就没脑子。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有很多不足,先来说说我的感受。故事线设计了两条,两条故事线中男女一号又互有交集,这个点设计还好,但是当男主被第三个女孩的表现刺激到的这个点,有点突兀,剧情上有点牵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镜头转到女主这边,接下来的故事就开始了女主的故事线,稍稍有点牵强,但是像这种片段式故事类型的电影,但是也说得过去。《宠爱》《我的我的家乡》多多少少都有这方面的问题。

    再说说这部片子好的地方,创意挺好,也很好的融入了大数据信息和人工智能元素在里面,这是接下来人们生活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小嘉能够这么精准地窃取很多人信息,并且根据人们的喜好进行匹配,那是不是很担心,以后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就像没穿衣服一样裸奔着,很多你不知道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窃取了你的隐私了呢?这到底是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还是带来了隐患?这是机器人小嘉在带给电影喜剧效果的同时,带给我们的思考的社会问题。

    我个人比较喜欢女主和老韩两人的感情,我一直在怀疑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友谊?是不是如网友所言:要么一个打死不说,一个真的对对方没有任何想法,才会存在所谓的纯友谊。老韩可能太爱女主太在乎女主,在乎到连当众表白的勇气都没有,生怕表白以后关系就变了。所以老韩在女主醉酒的时候会开玩笑的承认喜欢对方,但是正常情况下,永远没跟女主说过一句喜欢她,出了女主家门,跟小球说了一句:不知秋悦是否知道,我曾毫无指望地喜欢了你那么多年。到离世都没敢说我喜欢你,而只是说一句:我只想再多看你一眼……我想观众很清楚这段感情,女主在后来也知道了老韩对她的感情。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小云看剧被感动的时候,女主想到了老韩,她当时内心在想什么?她是喜欢上老韩了,还是仅仅因为某一瞬间的感动?其实一直都没喜欢过他?

    最后开放式的结局也挺有创意,两人相遇之后,“王子”和“公主”是不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相信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答案,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个答案。

    【详细】
    129651317
  • sitemap